马克思主义学院.pdf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030501) 一、专业概况及培养目标 1、专业概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自 2007 年恢复招生以来,曾先后开设过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社会主要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传播 3 个方向,鉴于学生报考情况及师资专业情况等综合因素, 自 2019 年始主要集中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方向。 专业建设十几年来,师资团队教学方面奋发努力、精诚合作,精 心打造各类课程,致力于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 科研方面获得过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 10 余项,科研经费约 200 万;学生获得过国家奖学金、“双百”奖学金等奖项,教师指导学生 获得过北京市高校论文比赛的一、二、三等奖等奖项。 2、培养目标: 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相关课程的学习,培养政治素质高、理 论方向明、具有较深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和理论功底、具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能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研究现实问题、 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专业宽、基础厚、能力强的高层次专门人 才。 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得到相应的科研训练,较 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综合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在 相关领域独立从事研究工作或实践工作,具有延伸和拓宽自己的知识 和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和内容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方向 通过回顾中外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大众化的历史,特别是通过传播 主体、传播文本、传播路径、传播模式、传播方法、传播效果的探讨, 总结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规律、传播经验和教训,探讨其理论与现实问 题,探讨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大众化的机遇和挑战,探讨 网络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大众化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深化当代的 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 该方向是马克思主义与传播学的交叉学科,是受十七大提出的“马 克思主义大众化”命题的启发,结合我校传播学的优势学科设置的方 向,此方向的设置为全国之首。 三、师资队伍 本专业教师大多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其中 2 位教授;2 位 副教授;1 位破格提拔的导师。 本专业教师承担以下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马 克思主义传播史论”;教育部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资助项目“指 导学生案例体验的方法设计”;教育部青年项目“高校科技成果转 化的行动者网络构建与知识产权激励机制研究”;北京市教工 委项目“思政课的“小环节”与“大道理”——引领学生体验案例制 作研究”;北京市教工委“杨帆资助项目”“回归与超越:马 克思工业革命理论与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建设”;北京市教 工委党建项目“青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作 用研究”;校级繁荣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双一流”项目、教 改项目、课程建设项目等若干。 四、人才培养 1、主干课程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传播史论、马克思主义哲 学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专题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专题 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专题研究等。 2、科研平台 科研机构“2 个基地、2 个中心”: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基地;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 义传播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协同创新中心分中 心;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大众化研究中心。 3、获奖及优秀期刊论文、发明专利等 获奖: 李淑文:2018 年指导研究生刘婷参加“北京高校师生马克思主义 经典著作学术论文征文比赛”,论文获硕士生组一等奖。 李淑文:2018 年指导研究生张彬参加“2018 年北京高校师生马克 思主义经典著作学术论文征文比赛”,论文获硕士生组二等奖。 李淑文:2017 年指导研究生白宇参加“北京市第九届“挑战杯” 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学术论文三等奖。 王锦刚:2017 年获“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与新时代高校思想 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主题征文奖。 王锦刚:2016 年获“北京高校师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术论文 征文比赛”教师组一等奖。 张寒:2016 年获第五批《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文库》优秀博士后 学术成果奖。 优秀期刊论文: 张付:“尊重—不伤害”:网络时代传播伦理的基本原则,中国 社会科学报,2016.06。 张付:关于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的文献综述,齐鲁学刊,2015.09。 李淑文: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外传播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出版 发行研究,2019.05。 李淑文:《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特点与时代价值 (1899-1919) ,广西社会科学,2019.06。 李淑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指导学生案例体验的困境和路径, 北京教育(德育),2019.06。 李淑文: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及其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启示, 环境保护,2018. 10。 李淑文:低碳发展视域下的绿色金融创新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 环境,2017.05。 王锦刚:碎片化阅读对人的生存的影响——从报纸用户到手机用 户的阅读行为的考察,东南传播,2019.05。 王锦刚: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新闻、文艺、廉洁思想的文本研究, 新闻研究导刊,2018.01。 王锦刚: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廉洁文化的思考,学理论,2017.07。 王锦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输入的特点,马克思主义传播研 究(第 2 辑),2016.11。 张静敏: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特点与成效,马克思主义传 播研究(第 2 辑),2016.11。 张寒: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体系与实践路径研究,理论月刊, 2017.10。 张寒: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模式研究——以《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学理论,2017.06。 张寒:大学技术转移组织机构的制度化及其演化,自然辩证法研 究,2017.02。 4、学术交流 本学科教师参加教育部、北京市以及外省市的科研机构、高校组 织的各种马克思主义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学术研讨会已是常态,也有 参加境外相关学科学术交流的经历。 五、毕业生就业去向 除出国深造者外,本学科毕业生主要分布在政府机关的党政部门, 国家和地方的媒体机构,以及国企、外企、民企等单位,也有相当部 分的毕业生担任高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及行政岗位的工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030503) 一、专业概况及培养目标 1、专业概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 2018 年设立的专业方向。今年,本专业 整合全院力量设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方向。 本专业有 7 位老师,其中教授两名,发表相关领域的论文和专著多篇 (部),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网络安全国际规范与中国战略选择研 究》)一项,其他级别基金多项。 2、培养目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富有历史、正在实践并且未来广阔的实 践领域。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在理论学习、外语学习和文字能力提升 的基础上,塑造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 将来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域的高层次、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打下基 础。 二、研究方向和内容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本专业方向研究内容包括: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习近平外交 思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研究。 三、师资队伍 本专业教师大多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其中 2 位教授,2 位副教授。本专业导师团队结构合理,梯队层次分明。从 年龄上看,老中青结合,其中有 2 位教师是 60 后,2 位 70 后,3 位 80 后。本专业导师团队有较为丰硕的科研成果,导师团队主持的项 目有 20 余项,经费近 60 万。 其中,2018 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络安全国际规范与中国战略 选择研究》,以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为网络强国战略为遵 循,以网络空间国际合作为指针,正在网络安全国际规范领域进行扎 实的研究。 四、人才培养 1、主干课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重要文献选读、毛泽东思想专题研究、习近平治国 理政专题研究、习近平大国外交思想研究、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习近 平新时代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传播史、政党政治研究、马克思主义 经典著作导读 2、科研平台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 学研究基地、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基地、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为平台 3、获奖及优秀期刊论文、发明专利等 本专业教师在 CSSCI 期刊发表论文 30 余篇,其中《新华文摘》、 《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多篇。 4、学术交流 本专业将为学生提供校际访学、参加会议的机会与便利。 思想政治教育(030505) 1.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的基本内容。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 历史方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在新时代的思想 旗帜。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内容、规律、功能、方法等 方面不断守正创新。因此,在总结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基本经验 的基础上,本方向致力于加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 全媒体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研究、大众传媒与思想政治 教育研究、网络时代的伦理道德研究、新时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教育规律与特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等问题的研究。 本研究方向的特色在于使学生既能掌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 基本理论与方法,又能结合新媒介、新载体、新渠道开展相关的理论 与实践研究。 本研究方向将基础性研究与前沿探索紧密结合,基本理论研究与 对策性研究相结合,发挥院校优势,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 想政治教育不断推向前进,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普及和传播 服务。教学重点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读、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 法、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媒与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经典著作 研读、政治传播与传媒政治研究。 2.媒体融合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 媒体融合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关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 的飞速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紧紧把握全媒体的整 体走势和行业取向,依循媒体融合总规律,顺应时代脉搏,从政策层 面、内容层面、传播层面和效果层面展开对学生的学术培养、思想教 育和课程教学,使本专业学生可以在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 础上,运用新的视角和观点,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现象、新问题和 新领域,从而培养适应媒体融合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才。 本方向的研究特色为: (1)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 (2)媒体融合发展研究; (3)传媒政治研究。 本方向的教学重点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读、思想政治教育原 理与方法、政治学经典著作研读、传媒政治研究、媒体融合发展研究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