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刘凡丰学术履历.pdf

从不后悔分手3 页 180.567 KB下载文档
刘凡丰学术履历.pdf刘凡丰学术履历.pdf刘凡丰学术履历.pdf
当前文档共3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刘凡丰学术履历.pdf

刘凡丰简介 刘凡丰,男,博士,研究员,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和教学工作,重点研究高 校跨学科研究的组织与治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大学角色演变。主持完成国 家级省部级课题 10 余项,发表学术论文 60 多篇,出版著作多部。负责的一项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绩效评价为优,多项省部级课题获评优良。曾获上海市哲学 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作为主要成员撰写的多份决策咨询报告得到中央领 导、省部级领导的肯定性批示。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07 年)、复旦大学 卓学计划(2011 年)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2010- ) 。 学习工作经历 1989 年-1993 年,温州大学物理系本科生,理学士。1995 年-1998 年,杭州大学 心理学系硕士研究生。1998 年-2001 年,浙江大学教育学博士生研究生。 1993-1995 年,浙江省永嘉县教师进修学校,物理学教师。2001 年至今,复旦大 学工作。期间,曾于 2003 年、2005 年赴美国耶鲁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短期考察 交流;2005-2006 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 Albany 分校访问学者。 教学工作 曾经承担以下课程的教学工作:《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 、 《心理学 概论》、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学校组织与领导》、 《组织理论》等课程的教 学工作。目前,承担《高等教育管理学》、 《高级教育管理学专题》、 《高等教育治 理问题》研究生课程教学。 指导、协助指导 20 来位研究生(毕业和在读),其中一位同学学位论文研究获得 复旦大学第十批(2010)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另一位同学获得校优秀毕业 生。 科研工作 主要的研究领域:高等教育管理;科技政策 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科技部科技创新战略项目、 上海市社科规划项目、市科委软科学项目、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等 10 余项课题。 其中,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评“优” (2013 年 1 月),另有多个省 部级项目获评优良。 近 10 年来,先后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工作,主要有:教育部课题“高等学校本科 教学工作分类评估方案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科教兴国与建设人力资 源强国战略研究” ;教育部高校科技“十三五”规划“基础研究和交叉前沿优先 支持方向战略研究”重大课题;“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 究”: “高等教育引领支撑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的重大课题研究。 参与有关的决策咨询情况: 积极结合学术工作,参与各级各类决策咨询工作。2012 年以来曾多年协助国家 级、市级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中期检查等工作,以及有关报告撰写。积极主动 承担学校各职能部门委托的调研工作,例如曾协助校文科科研处完成国家哲社办 的“跨学科研究”调研任务;完成校领导布置的国内某重点高校跨学科研究情况 调研工作,并比较我校情况提出建议。 作为民盟盟员,积极参政议政工作。“关于大力支持高校创建大型高水平研发机 构建议” 、 “关于促进长三角高层次人才开发一体化的建议”、 “关于进一步发挥大 学科技园培育功能的 5 点建议”等多项科研成果由民盟选报给人大、政协两会及 国务院,对政府科教政策制定产生一定影响,实现学术工作的社会价值。其中, 作为主要执笔人撰写完成民盟中央调研报告“深化改革 创新机制 加快推进高等 教育强国建设”(2015 年)受到国务院领导的高度肯定和重视。 学术发表及学术交流情况 发表学术论文 60 多篇,出版著作多部。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 奖项。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07 年)、复旦大学卓学计划(2011 年) 。中 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2010- ) 。 研究成果曾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的中英研讨会、高校-中科院研究所科 研管理研讨会等学术会议上作大会交流发言。另外,曾承担以下学术交流活动的 组织安排: 2004 年 11 月 5-6 日,沪港发展联合研究所 2004 年学术年会(复旦大学高等教 育研究所承办) 2010 年 6 月 10 日, “变革时代的高等教育应对策略”学术研讨会(复旦大学高 等教育研究所承办;美国 Vanderbilt University 多位专家与会 ) 2011 年 6 月 11 日,复旦高教所协办的上海民盟高教论坛“面向未来人才需求的 高等教育”在复旦光华楼举行。会议邀请了盟内外专家做学术报告,编辑论文集。 此次会议成为民盟相关会议的标杆。 在“跨学科研究的组织与管理”等研究领域长期系统的学术研究得到科教界同仁 的认可,曾应邀到清华北大等校做交流报告。近 5 年应邀以兼职研究员身份参加 北京大学“科技与人才研究中心” (教育部战略研究培育基地,担任副主任)、上 海交通大学“协同创新发展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智库) 、上海教育立法咨询与服 务研究基地(复旦大学)等智库,以及参与上海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的有关科 研工作。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部分) 刘小鹏,刘凡丰,美国一流大学发展人工智能的学科布局特征及启示,高等理科 教育,2020 年第 3 期,P67-72。 刘凡丰,李晓强,荷兰标准评价协议的指标变革及其启示,中国高校科技,CSSCI 扩展版期刊,2019 年第 11 期,45-48。 刘凡丰、徐晓创、周辉、邓宁,高校促进跨学科研究的组织设计策略,清华大学 教育研究,2017 年第 5 期,75-83. 刘凡丰,《探索科教结合,创新大学研究中心的研究生教育》,《第二十八届全国 研究生院工科研究生教育研讨会论文集》[M ],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16 年 11 月,页码:296-299。(研讨会论文一等奖) 刘凡丰,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策略探析,复旦教育论坛,2014 年 第 3 期,72-77. 刘凡丰、余诗诗、罗芬,跨学科研究评价的原则与指标构建,中国高等教育,2013 年第 5 期,42-44。 刘凡丰、董金华、李成明,高校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网络交流机制,清华大学教育 研究,2012 年第 4 期,47-53。 刘凡丰、董金华,技术创新:产生经济成果——美国培养技术创新人才的跨学科 项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 年第 2 期,69-72。 刘凡丰,面向未来,我们准备好了吗?,复旦教育论坛,2011 年第 4 期,84-86. 刘凡丰、董金华,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高校研究院的角色初探,中国高 教研究,2011 年第 3 期,17-19。 刘凡丰、项伟央、谢盛艳,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集群聘任模式剖析,清 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 年第 1 期,102-106。 刘凡丰、项伟央、李文静,美国研究型大学促进跨学科研究的组织策略,中国高 等教育,2010 年第 2 期,61-62。 刘凡丰、董金华,促进高校跨学科研究发展的治理机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0 年第 1 期,98-103。 刘凡丰,王颖,朱军,医学高等教育的国际概况及其策略启示,高等工程教育研 究,2009 年第 2 期,66-70. 刘凡丰 董金华,知识经济时代的美国州级政府科技政策评述,科学学与科学技 术管理,2008 年第 12 期,33-37。 刘凡丰,美国博士生教育的模式及改革动向,中国高等教育,2007 年第 5 期, 61-63. 刘凡丰,沈兰芳,美国州立大学科研组织模式变革,高等教育研究,2007(5), 99-103。 刘凡丰,沈兰芳.耶鲁大学教师聘任制度剖析.高等教育研究,2005,04:95-100. 学术著作 《网络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年 11 月。 《跨学科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年 9 月第 1 版第 1 次印刷、 2016 年 7 月第 2 次印刷 《协同推进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光明日报出版社,2020 年 3 月。 有关书籍的部分内容撰写 《透视与借鉴——国外著名高校系列调研报告之一》,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12 月(耶鲁大学调研报告,执笔人,7 万字) 《研究型大学的课程改革与教育创新》 (孙莱祥教授主持撰写,主要作者) ,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5 年 9 月。 《互补 协调 联动——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 江苏人民出版 社,2009 年 11 月, “第六章 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部分内容 《海洋经济 新兴产业——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浙江人民出 版社,2011 年 12 月, “第六篇 长三角城市群与新兴产业” 部分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