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证以求真——浅谈蔡鸿生先生《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的史料运用.pdf
学术研究 2000· 3/ 历史学 79 互证以求真 — — —试谈《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 之史料运用 g 董少新 ( 中山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 ,广东 广州 510275)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7326 ( 2000) 03 - 0079 - 03 蔡鸿生先生的《唐代九姓胡与突厥 在这一体系中 ,文献处于中心地位 。 文化》 虽然是一部“早孕而难产” 的著作 , 文物和诗文均要与文献记载互证 , 在证 但正因为如此 , 它堪称是近年国内史学 明文献记载属实 ( 有时是证伪 ) 的同时 , 著作中的“罕见珍贵儿”。在这部“谈胡 强化了对历史真实的阐释 。只有在文献 说番” 的作品中 , 蔡先生精益求精 , 以卓 失载的情况下 , 才只用考古材料或诗文 著的才识 , 详人之所略 , 略人之所详 , 使 材料来证史 。 得一部不到三百页的著作 , 给人以厚实 之感 。 文献材料是治史者的主要参考 。但 是 ,对于历史的方方面面 ,文献失载或记 季羡林先生在《序》 中有云 “ : 他 (蔡 载错误 、 以讹传讹的情况 ,也是层出不穷 先生) 使用资料必求其完备详实 ,论证方 的 。如果文献上的记载 , 能够有文物的 法必求其周密无隙 。 ” 这既是对蔡先生治 支持 ,那么此则记载就几近于真了 。中 学态度的高度评价 , 也是对蔡先生书中 国传统史学对文物证史一向重视 , 并有 一贯恪守的互证原则的客观评价 。本文 金石之学 。陈寅恪在《杨树达积微居小 试就蔡先生此部著作中史料运用的互证 学金石论丛续稿序》 中说 “ : 自昔长于金 原则 ,谈谈自己粗浅的学习心得 。 石之学者 ,必为深研经史之人 ,非通经无 蔡先生在这部著作中所运用的文物 以释金文 , 非治史无以证石刻 。 ”①随着 史料 ,包括古城遗址 、 墓志 、 碑刻 、 古钱币 考古学的发展 , 文物证史的范围愈来愈 以及各类出土文物 ; 文献史料包括中国 大 ,重要性也更加突出 。蔡先生在 《唐代 历史文献 ( 如正史 、 政书和相关专著等) 、 九姓胡与突厥文化》 中使用了大量的文 外国文献 ( 如俄文 、 英文 、 法文 、 日文乃至 物史料 。几乎在每一个问题的论述中 , 粟特文 、 突厥文等文献) 和佛教经典 。这 都有文物和文献两方面的证据 。如果缺 些史料相互比勘与参证 ,构成了 《唐代九 少物证或文献失载 ,则一一指出 。 ② 姓胡与突厥文化》 的史料体系 。 例如 ,在论述突厥社会家庭状况时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80 学术研究 2000· 3/ 历史学 蔡先生首先引用了恩格斯关于游牧人中 有一类值得特别注意 , 就是古代图画 。 父权制家庭出现的历史条件的科学论 图画的艺术表现形式是艺术史的研究范 述 ,再考察突厥社会的具体情况 。通过 畴 ,但其所表现的内容 ,却为社会史的研 《太平广记》 中有关记载和考古资料石制 究提供了丰富的线索 。蔡先生在以图证 磨盘的互证 ,证明突厥妇女已沦为“操劳 史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 , 仅在上编就运 家务” 的从属地位了 。接着通过《隋书· 用以图证史十多处 ,有片治肯特壁画 、 敦 突厥传》《 、册府元龟》 等文献记载和《阙 煌石窟壁画 、 出土石皿刻绘画等 。例如 , 特勤碑》 《 、毗伽可汗碑》 等碑文记录 , 分 书中第 36 页 , 蔡先生运用敦煌第 45 窟 析突厥家庭的亲属观念 , 不但证明了突 的一幅画 ,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中 厥社会中存在母权制的残余 , 而且印证 的一段记载互证 , 说明脱离商队的胡商 了恩格斯“母权制的遗迹直到中世纪后 所面临的风险与威胁 。 期也还被发现” 的科学论断 。接下来引 互证原则的另一重要体现是诗文与 用新 、 旧唐书的有关记载 ,用实例证明突 文献的互证 。引诗入史 ,宋代即有 ,而陈 厥社会贵族妇女可敦“参政” 的习俗 。最 寅恪 《元白诗笺证稿》 以诗证史 、 以史释 后再利用《旧唐书》《 、巴尔立克二号碑》 诗 ,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 。陈氏以诗 及 《新唐书· 突厥传》 的记载 ,证明突厥社 证史之法在蔡先生这部著作中得到了继 会中存在着收养制和寄养制等母权制残 承和发展 。书中引用了大量诗歌 , 仅上 余 。通过以上文物与文献的反复论证 , 编就引有三十余首 。此外 , 全书还引用 最终得出了 6 至 8 世纪突厥家庭的本质 过词 、 曲、 小说等文学作品 , 以达证史补 和特征 “ : 它是带有大量母权制残余的父 史之目的 。这些都体现了蔡先生“向集 权制家庭 。 ” 这样的论述所得出的结论更 部进军” 的主张 。 ③ 真实地反映了历史 ,令人信服 。 在 《九姓胡丛考· 服饰》 一节中 ,蔡先 在将出土文书 、 碑刻等文物资料与 生首先引用《全唐诗》中刘正言的一首 文献进行互证时 , 蔡先生十分重视当时 《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 从中概括出胡 的译例 。根据当时的翻译通例来考察文 服的整个形制 “ : 帽、 衫、 带、 靴”。然后按 献记载与文书 、 碑刻记载 , 对考史 , 尤其 此顺序 ,利用文献和考古资料 ,逐项分析 是“正名”,十分重要 。例如 ,关于康国祆 胡服结构 。类似的例子还见于《九姓胡 教的记载 《隋书· , 康国传》 称“有胡律置 的贡表和贡品》一章 , 引《全唐诗》鲍防 于祆祠” 《经行记》 ; 和 《太平寰宇记》 称神 《杂感》 一诗 ,从中引出贡道 、 贡期和贡品 祠为“拔” 或“跋”。对此 ,前人如丁谦 、 王 三大问题 ,然后再运用文物 、 文献和诗文 国维 、 白鸟库吉等都作出了不同的解释 , 等材料 ,对此进行逐一讨论 , 融诗于史 , 但均未令人满意 。蔡先生根据 Ferghana 诗史一体 。在讨论胡贡郁金香时 ,用 《说 译作“拔汗那”或“跋贺那”这一隋唐译 文》 《 、本草纲目》来证明其宗教用途之 例 ,提出 《经行记》 和《太平寰宇记》 中的 外 ,又先后引用了李白 、 段成式和花蕊夫 “拔 ”或 “ 跋 ”似 可 求 之 于 β - 人的诗歌 ,来说明郁金香在酿酒 、 香衫和 wntyπnkvπstπny 的第一音节 。这样就向 世俗礼仪方面的用途 , 使人读史与赏诗 “祆”“ 、拔” 的更近于真的解释 ,迈出了关 同步 ,犹如品味郁金之香 。 键一步 。 在蔡先生运用的诸多文物史料中 , 陈寅恪治史重视共性真实与个性真 实的分析 。一则史料 , 不能因为个别地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学术研究 2000· 3/ 历史学 81 方记载错误 ,就将其全盘否定 ; 也不能因 载的突厥祖先之传说深入分析 , 寻出两 为通篇虚构而一概抛弃 。而要作具体分 条线索 : 到“索国” 后裔的宗教迷信中寻 析 ,从“假” 中分析出真实来 。蔡先生这 找突厥时代信仰的遗存 ; 从“突厥” 一词 部著作中 , 对史料一贯采取谨慎分析的 的语义构成中挖掘“火” 的因素 。接着运 态度 , 通过互证 , 去伪存真 。例如 , 书中 用波塔波夫 、 伊凡诺夫和科诺诺夫等人 第 21 页 , 蔡 先 生 对 敦 煌 文 书 伯 希 和 在民族学 、 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拨 , 3813 号一则胡商判例的分析 , 指出尽管 开文献的云雾 , 把神话分解为历史”, 得 其出自虚拟 ,并无个性之真实 ,但其中却 出了“突厥人拜火之俗 ,有它自己的起源 反映了九姓胡作为商业民族的特殊性 史” 这一崭新结论 ,相对于白鸟库吉所断 格 ,具有共性之真实 ,故仍不失为珍贵的 言的“突厥事火是通过中亚昭武九姓向 社会史料 。小说 、 戏剧等文学作品之所 伊朗学习的” 之说 ,蔡先生的结论更能反 以能够作为史料 , 也是因为文学作品以 映历史真相 。 当时的社会生活为背景 , 蕴涵着共性之 陈寅恪曾郑重指出“吾国史乘” 重考 真实 。例如 , 蔡先生用《红楼梦》 贾府门 胡姓而忽略胡名 。半个世纪以来 , 这种 前那对石狮子作为狮在华夏家族化的一 状况并未得到改变 。而国际学术界对粟 个例证 ; 用晴雯 、 秋纹众丫头讥嘲一副媚 特人名的研究已有长足进展 。针对这种 骨的花袭人为“西洋花点子哈巴儿” 这一 情况 ,蔡先生在探讨“胡俗” 中之“胡名” 情节 ,更生动地描绘了“通晓百戏” 的哈 时 ,先后借鉴和采择了蒲立本 、 里夫什 巴儿的狗态 。在上编《贡品类释》一节 茨、 哈马塔 、 高本汉 、 亨宁 、 韦伯 、 拉德洛 中 ,蔡先生用北齐志怪小说中的一段文 夫等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 同时爬梳穆 日 羽 字 ,来证明 毛登毛 较氍毹工艺更为上乘 。 格山粟特文书和敦煌 、 吐鲁番汉文文书 在 《 “饣毕饣罗” 及其汉化》 一节中 , 蔡先生用 及中国文献 ,将其中胡名进行比勘研究 , 元剧 《琵琶行》 中以“米皮饣毕饣罗” 充饥这一 使中国的胡名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 情节 ,来说明胡食饣毕饣罗已成为中华饮食 平。 文化中的一分子 。对于史料短缺的研究 陈寅恪在评价王国维学 术 成 就 时 领域 ,从集部发掘出的史料宝藏无疑具 说“ : 然洋绎遗书 , 其学术内容及治学方 有重要意义 。而这种在寻求史料中的另 法 ,殆可举三目以概括之者 。一曰取地 辟蹊径 ,对史料学本身亦意义非浅 。 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 。 …… 中外史料的互证是此部著作互证原 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 则的又一重要方面 , 书中使用的国外材 证 。 ……三曰取外来之观念 , 与固有之 料 ,占所有使用材料的一半左右 。这也 材料相互参证 。 ”④可见 , 无论是王国维 体现了蔡先生“以世界为范围 , 重在知 还是陈寅恪 ,对互证这一史学原则 ,都非 彼” 的治学眼界 。 常重视 。而蔡先生在《唐代九姓胡与突 在中编 《突厥事火和拜天》 一章中 , 厥文化》 一书中所一贯坚持的互证原则 , 蔡先生首先将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中 无论是在史料种类上还是在互证形式 的一段记载 , 与拜占廷史家狄奥菲拉特 上 ,对互证原则都有所发展 。 《历史》 中的一段著录相印证 ,来说明“突 蔡先生所研究的“唐代九姓胡与突 厥事火无庸置疑”。在探求突厥事火起 厥文化” 这一课题 , 本属冷僻 , 资料极难 源过程中 ,首先通过对 《周书· 突厥传》 记 收集 。但是在蔡先生这部研究成果中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学术研究 2000· 3/ 教育学 82 论当代西方国家思想道德教育方法 g 郑永廷 ( 中山大学理论部教授 、 博士导师 ,广东 [ 关键词 ] 当代西方国家 [摘 思想道德 教育方法 方式 广州 510275) 特点 要 ] 西方的思想道德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 : 古代到 19 世纪政治教育 、 道德教育同宗教 紧密结合而以宗教为手段 ,19 世纪到二战期间是权威教育起主要作用 , 二次大战结束以来 则受杜威 、 皮亚杰 、 哈特肖恩 、 霍尔等多个教育学派和学科的影响 。因而 , 当代西方的思想 道德教育形成了不同于东方的许多特点 ,如宗教方法的传承 、 学科方法的多样 、 教育方式的 渗透 、 选择方法的自由 ,并形成了道德认知发展 、 价值澄清 、 社会学习等主要的方法论 。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7326 ( 2000) 03 - 0082 - 06 一、 当代西方思想道德教育特点 是以反对宗教教育 , 促进道德教育世俗 1、 宗教方法的传承性 化为特征的 。然而 ,在西方 ,宗教与道德 信奉宗教 , 一直是西方国家的文化 毕竟有血肉联系 , 正是基督教最初规定 传统 ,伦理与宗教结合也一向是西方国 了道德的基本准则 , 确立了道德教育的 家道德教育的特点 。进入 20 世纪之后 , 基本方法 , 宗教教育也即道德教育 。随 虽然西方国家改变了宗教教育的主导地 着资产阶级民主的不断扩大和科学技术 位 ,大力进行世俗道德教育的探讨 ,从某 的不断发展 ,宗教与民主 、 科学发生了剧 种意义上可以说 ,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就 烈冲突 , 一方面 , 宗教受到了批判和限 仅尾注就有六百余条 ; 若将书中已注明 出处之材料也包括在内 , 则所引材料估 计不下八九百条 。著作中每一个小问题 ①陈寅恪 《 : 金明馆丛稿二编》, 上海古籍 出版社 1980 年第 1 版第 230 页 。 都有相当的史料支持 。苏联史学家 E. ②原著第 88 、 118 页就有两例 。 M. 茹科夫曾说 “ : 历史研究的成就在很 ③蔡先生曾在学术报告中强调 , 在“经 、 大程度上取决于所使用的史料不限于一 史、 子” 向为史家所重的情况下 ,要注重“集部” 种 ( 如考古发掘的结果 , 文献的利用 , 等 的开发 ,到“集部” 中寻找史料 。 等) ,而是使用了提供互相补充的信息的 各种史料的总和 。要把与某个过程或事 ④陈寅恪 《王静安先生遗稿序》 : ,载《金明 馆丛稿二编》,第 219 页 。 艹 件有关的史料配合在一起 , 这种配合越 口口 ⑤E. M. 茹科夫著 、 王王隹 译 《历史方法论 : 是广泛 ,越是形式多样 ,研究者的结论便 大纲》,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 年 7 月第 1 版第 越可靠 。 ”⑤蔡先生以雄厚的史料基础 , 206 页 。 保证了整部著作结论的可靠性 。 责任编辑 : 郭秀文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