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浅谈巴利三藏.pdf

看我口型:Gun4 页 196.177 KB下载文档
浅谈巴利三藏.pdf浅谈巴利三藏.pdf浅谈巴利三藏.pdf浅谈巴利三藏.pdf
当前文档共4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浅谈巴利三藏.pdf

浅谈巴利三藏 1 巴利三藏(Pāli-Tipiṭaka) 2 ,顾名思义,就是用巴利语记载的佛教南传上座 部经、律、论这三部份典籍。 现在先来谈谈巴利语。巴利语是一种语言,而非文字,所以我们现在可以看 到用僧伽罗字母、缅甸字母和台文字母等作为载体的巴利语三藏。 巴利语是一种中古印度语,和梵语一样,它也是一种人造语言,不过也带有 吠陀梵语、经典梵语甚至伊朗语的特征, 3 而且只为佛教文献所用,目前所发现 的只有南传上座部佛教文献用巴利语。 巴利语的形成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不能简单地将巴利语的产生断代 至王子 Mahinda(摩喜田)传教斯里兰卡的阿育王时代(公元前三世纪)。只能 说这是南传佛典的滥觞,而当时记录佛典的语言是否是我们今天所见的巴利语, 还未可知。 巴利语产生于印度本土,而且是佛教最初传播的北方。但是巴利的起源到底 是西部还是东部方言,学界一直难有定论。过去支持其为东北方言的最有说服力 的依据就是Buddhaghosa(觉音)称其为“Magadhī(摩揭陀语)” 4 和其中的东 部方言特征。目前基本尘埃落定在西北方言的假设上。因为印度西北发掘出的阿 育王碑铭上,其中的语言特征与巴利语相近,而且这些语言特征在巴利语中—— 经统计——为常态;而东北方言的特征出现频率明显较小。 5 这里要插一句,在研究南亚史是时常参考的是属于巴利续藏的几部史传—— Mahāvaṃsa(《大史》)、Dīpavaṃsa(《岛史》)、Cūlavaṃsa等等,和一些注 解文献——比如对律的注解Samantapāsādikā(《善见律毘婆沙》 6 )。根据前述 的两个公案,可以发现,要将宗教文献当作信史还得非常谨慎。 接下来要谈的是[巴利]三藏问题。“三藏”,Piṭaka或Peṭ(ka),“蜫勒,秦言 箧藏”。 7 该词最早出现在断代于公元前二世纪的婆罗米(Brāhmī)铭文中 8 。 但目前还没有发现任何直接证据能证明所谓的“三藏”出于佛经中所记载的公元 前的任何一次集结。 关于集结本身也存在诸多疑问。第一次在Rājagaha(王舍城)佛涅磐之后旋 即举行的,因为早期佛典并无记载而且后来即便有记载也与其他集结的描述有很 大区别——缺少契子,所以被某些学者认为是第二次,即Vesālī(毘舍离)的部 分移植。 9 而第三次阿育王时代的Pāṭaliputta(华氏城)结集也不为北传所承认。 因此,保守地说,两次或三次集结只是产生了三藏——特别是经(Sūtra) 和 律 ( Vinaya ) — — 的 原 始 形 态 : 教 法 ( Dhamma ) 和 教 规 — — 波 提 木 叉 (Pāṭimokkha) 10 。另外,各个部派的经典是否皆源自一部共同的原始经典,巴 利语三藏是否和铭文中所提到的“三藏”有直接关联,也不能肯定。 1 本文的论述尽量集中在南传巴利佛教文献,而避免涉及其他宗派,以免将问题复杂化。 如无注明,则为巴利文;梵语则注明“梵”。 3 Oberlies,第 7 页。 4 Cūḷavaṃsa(《小史》),XXXVII,242-4。 5 Oberlies,第 1-16 页,即其引言部分对前人研究作了总结。同样见Lamotte,第 558-68 页。 6 汉译见T(《大正藏》)1462。 7 T1509,《大智度论》,卷 2,70a。 8 Lamotte,第 150 页。这个词并非直接出现在铭文中,而是以它的派生形式——Peṭakin(掌握[三]藏的人)。 可见“三藏”概念应出现得更早。——作者。 9 Frauwallner,第 155-171。 10 见注 7 及Lamotte,第 140 页。 2 1 这些前期的佛典是以口头形式被记录和流传。这样的背诵叫“Bhāṇa”,背 诵的一段叫“Bhāṇavāra”,背诵者叫“Bhāṇaka”,即 Petakin 这一称呼的前身。 根据巴利语的历史传记,早在公元前一世纪,斯里兰卡的佛典已经用文字记 录下来。这个以笔代口,或者笔口并行的传承方式的出现在整个佛教文学史,甚 至整个印度文学史中,都是相当早的。11 尽管如此,在巴利文献中,“三藏”一 词则要晚至其续藏时期才出现, 12 而对此具体的阐释则要在公元五世纪的 Buddhaghosa对巴利语三藏的注释中: “ evam etaṃ sabbam pi Buddhavacanaṃ rasavasena ekavidhaṃ, dhammavinayavasena duvidhaṃ, paṭhamamajjhimapacchimavasena tividhaṃ, tathā piṭakavasena, nikāyavasena pañcavidhaṃ, aṅgavasena navavidhaṃ, 13 dhammakkhandavasena caturāsītisahassaviddhan ti veditabbaṃ.” 其汉译为: “佛语一味分别有二用。初中后说其味有三。三藏亦复如是。…… 若是部党五部经也。若一二分别有九部经。如是聚集有八万法藏。何以名为一 味。……是为一味。若一解脱性复为一味。何谓为二。法藏毘尼藏。何以初中后 说。佛初中后说。是谓为三。……何谓三藏。答曰。毘尼藏修多罗藏阿毘昙藏。 是名三藏。” 14 僧伽跋陀罗译文中的“九部经”更确切地应译为 “九支”(aṅgavasena navavidhaṃ),这是“三藏”概念出现之前佛典的分类: 1. Sutta(经) 2. Geyya(重颂) 3. Veyyākaraṇa(授记) 4. Gāthā(伽陀) 5. Udāna(赞叹) 6. Itivuttaka(本事) 7. Jātaka(本生) 8. Abbhutadhamma(阿浮达摩) 9. Vedalla(=Vaipulya,方广) 现在谈谈引入“三藏”概念之后的“巴利三藏”。巴利三藏依次为: 15 1. Vinayapiṭaka(律藏) 2. Suttapiṭka(经藏) 3. Abhidhammapiṭaka(论藏) 每藏具体内容为: 一、 Vinayapiṭaka 1. 两个 Sūtravibhaṅga(经分别):1)Mahāvibhaṅga (大分别)或称 Bhikkhuvibhaṅga(比丘分别)和 2)Bhikkuṇīvibhaṅga(比丘尼分别) 2. 22 个 Khandaka(蹇陀),这里 Khandaka 有“章节”之意。相当于 我们熟悉的根本说一切有部律中的“药事”、“皮革事”等的“事”。 11 佛经的书面流传远远早于婆罗门教,这也是由于佛教僧人受俱足戒的法定年龄远比婆罗门童子大,而前 者记忆力普遍不及后者的缘故。弥漫于佛教文献中的对末法时代佛经消逝的恐惧也为以笔代口提供了注解。 具体分析见von Hinüber,第 67-72 页。 而关于婆罗门开蒙学经则见T2125, 《南海寄归内法传》,卷 4,228b-229c, “西方学法”章。 12 该词的文献出处见Lamotte,第 150 页。 13 引文出处见Lamotte,第 141 页。 14 T1462,卷 1,675b。对照巴利原文,这个汉译并非完全忠实的译文。 15 其他部派三藏的排列次序与其不尽相同。 2 包括: 1)Mahāvagga(大品)(前 10 个 Khandaka) 2)Cullavagga(小品)(后 12 个 Khandaka) 这两个 Vagga(品)包括如下三个独立部分: 1) 引言部分,即佛传的片断,从成佛到 Sariputta(舍利弗)皈依。 2) 20 个 Khandaka。 3) 结尾,随机插入 Rājagaha 和 Vesālī 的两次结集。 3. Parivāra(随附):有 16 段 19 章。以问答的形式归纳前述内容。 二、 Suttapiṭka,如前面引文中“nikāyavasena pañcavidhaṃ”(若是部党五部 经也),分为五个Nikāya(部): 1. Dīghanikāya(长部),即“[篇幅]长的经集”:34 经收入三个 Vagga 里。 2. Majjhimanikāya(中部),即“[篇幅]中等的经集”:152 经。 3. Saṃyuttanikāya(相应部),即“以类而聚的经集”:7762 经分入六 个Vagga中。并再分为 56 个相应(Saṃyutta)。 16 4. Aṅguttaranikāya(增壹部),即“带有递增细目的经集”:9557 经 分入 11 个Nipāta(集)中, 17 然后再分入不同Vagga内。 5. Khuddakanikāya(小部):有 15 书。其中亦包括“九支”中的Udāna、 Gāthā、Itivuttaka、Jātaka这些名称。从一个方面证明了Khuddakanikāya 之古老。 18 三、 Abhidhammapiṭaka,上座部将此藏分为七个 Pakaraṇa(书): 1. Dhammasaṅgani(法集论) 2. Vighaṅga(分别论) 3. Dhātukathā(界论) 4. Puggalapaññatti(人施设论) 5. Kathāvatthu(论事) 6. Yamaka(双论) 7. Paṭṭhāna(发趣论) Dhātukathā 在正统派中被认为伪经。直到公元五世纪,该藏才被正式接 纳成为第三藏。 前两藏被认为是佛亲口所说,第三藏是佛的亲教弟子转述佛说;除此之外, 其它的巴利文献都被认为“藏外”或者“续藏”,比如前面所提及的 Mahāvaṃsa、 Dīpavaṃsa、Samantapāsādikā 等,还有著名的 Milindapañha(米兰陀王所问经) 也不在三藏之列。 参考文献: Frauwallner,E.(E∙弗劳瓦尔纳),The earliest Vinaya and the Beginnings of Buddhist Literature(最早的律和佛教文学的发端),Roma(罗马),1956。 von Hinüber,Oskar(奥斯卡∙冯∙兴于伯),Der Beginn der Schrift und frühe Schriftlichkeit in Indien(印度文字的起源和早期的书面化),Stuttgart(斯图加特), 16 这里所说的“相应”,是指本经在结集时,结集者根据经文中的说法者、听法的对象、经文主题或说法 地点等特征,将各种经文归类,就形成了种种相应。 17 每部经的主题涉及一个概念组,该组内概念的数目就构成了该经所属的细目。如同样有三个概念的经都 归入“三法集”中。然后整个Aṅguttaranikāya的各个细目从“一法集”至“十一法集”升序排列。 18 另外四Nikāya多引用Khuddakanikāya中的文句,这是其年代最早的最有力的证明。 3 1989。 Lamotte,Ètienne(艾梯安∙拉莫特),Histoire du Bouddhisme Indien(印度佛教 史)Louvain(卢汶),1958。T 19 Oberlies,Thomas(托马斯∙奥勃里斯),Pāli – A Grammar of the Language of the Theravāda Tipiṭaka(巴利——上座部三藏语言的语法),Berlin(柏林)New York (纽约),2001。 19 本文参照Webb-Boin,Sara(莎拉∙韦—伯昂)的英译本History of Indian Buddhism,Louvain,1988。页码 从英译本。 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