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PDF

初雪 Surname@147 页 4.546 MB下载文档
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PDF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PDF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PDF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PDF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PDF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PDF
当前文档共147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PDF

UDC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场冒 GB 50346-2011 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 Architectural and technical code for biosafety laboratories 2011-12-05发布 2 0 1 2 - 0 5 - 0 1 实施 扣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扣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联合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 A二hitectural and technical code for biosafety laboratories GB 5039场一2011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 0 1 2 年5 月1 日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0 1 1 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 Architectural and technical code for biosafety laboratories GB 50346- 2011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西郊百万庄) 各地新华书店、建筑书店经销 北京红光制版公司制版 化学I丬V. A}版社印刷J一‘印刷 开本:850 X1168毫米1/32印张:41;j字数:121千字 2012年2月第一版2012年2月第一次印刷 定价:23.00元 统一书号:15112. 21709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可寄本社退换 (邮政编码100037) 本社网址:http://www.cabp.cormen 网上书店:http: //www. china-buildi眼. com. cn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告 第1214号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 《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 为GB 50346-2011,自2012年5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 4. 2. 4, 4. 2. 7, 5. 1. 6, 5. 1. 9, 5. 2. 4, 5. 3. 1 ( 3) , 5. 3. 2, 5. 3. 5, 6. 2. 1, 6. 3. 2, 6. 3. 3, 7. 1. 2, 7. 1. 3, 7. 3. 3, 7. 4. 3, 8.0.2 , 8.0.3 , 8.0.5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原《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GB50346-2004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1年12月5日 前 -14 -At 曰 本规范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0年工程 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0] 43号) 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江苏双楼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会 同有关单位,在原国家标准《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 GB50346-2004的基础上修订而成。 在本规范修订过程中,修订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 践经验,吸取了近年来有关的科研成果,借鉴了有关国际标准和 国外先进标准,对其中一些重要问题开展了专题研究,对具体内 容进行了反复讨论,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最后经审查 定稿。 本规范共分10章和4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 语;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级、分类和技术指标;建筑、装修和结 构;空调、通风和净化;给水排水与气体供应;电气;消防;施 工要求;检测和验收。 本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有:1.增加了生物安全实验室 的分类:a类指操作非经空气传播生物因子的实验室,b类指操 作经空气传播生物因子的实验室;2.增加了ABSL2中的b2类 主实验室的技术指标;3.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选址和建筑间 距修订为满足排风间距要求;4.增加了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 验室防护区应能对排风高效空气过滤器进行原位消毒和检漏; 5. 增加了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区应能对送风高效空气过滤器进 行原位消毒和检漏;6.增加了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 区设置存水弯和地漏的水封深度的要求;7.将ABS卜3中的b2 类实验室的供电提高到必须按一级负荷供电;8.增加了三级和 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吊顶材料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不应低于所 在区域隔墙的要求,9.增加了独立于其他建筑的三级和四级生 物安全实验室的送排风系统可不设置防火阀; 10.增加了三级和 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围护结构的严密性检测;11.增加了活毒 废水处理设备、高压灭菌锅、动物尸体处理设备等带有高效过滤 器的设备应进行高效过滤器的检漏;12.增加了活毒废水处理设 备、动物尸体处理设备等进行污染物消毒灭菌效果的验证。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 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 释,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规范在 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 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邮编:100013), 本规范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江苏双楼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本规范参编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 农业部兽医局 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北京瑞事达科技发展中心有限责任 公司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王清勤赵力郭文山许钟麟 秦川卢金星王荣张彦国 陈国胜邓曙光王虹张亦静 吴新洲汤斌张益昭曹国庆 李宏文刘建华曾宇张明 俞A*袁志明于鑫宋冬林 田克恭 关文吉 张 冰 伍强 车魏 葛家君 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吴德绳 任元会 王贵杰 目 次 1总则¡¤.................................................................... 1 2术语¡¤.................................................................... 2 3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级、分类和技术指标¡¤.................... 4 3.1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级¡¤............................................ 4 3.2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类¡¤............................................ 5 3.3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技术指标¡¤¡¡¤¡¤… ¤ …,,二,........................ 5 4建筑、装修和结构¡¤.................................................. 8 4.1建筑要求¡¤¡¤¡¤¡¤¡¤¡¤¡¤¡¤¡¤¡¤¡¤¡¤¡¤¡¤¡¤¡¤¡¤¡¤¡¤¡¤¡¤¡¤¡¤¡¤¡¤¡¤¡¤¡¤¡¤¡¤¡¤¡¤¡¤¡¤¡¤¡¤¡¤¡¤¡¤¡¤¡¤¡¤¡¤¡¤¡¤¡¤¡¤¡¤¡¤¡¤¡¤¡¤¡¤¡¤……8 4.2装修要求¡¤¡¡¤¡¤¡¤¡¤¡¤¡¤¡¤¡¤¡¤¡¤. ¤ ..¡¤¡¡¤¡¤¡¤. ¤ .¡¤¡¡¤¡¤¡¤¡¤¡¤¡¤¡¤¡¤. ¤ ¡¤¡¡¤¡¤¡¤¡¤¡¤¡¤¡¤¡¤¡¤¡¤¡¤¡¤. ¤ ..¡¤……10 4.3结构要求¡¤ ¡¡¤¡¤¡¤¡¤¡¤¡¤¡¤¡¤¡¤¡¤¡¤¡¤¡¤¡¤¡¤¡¤¡¤¡¤¡¤. ¤ ¡¤ ¡¡¤¡¤¡¤¡¤¡¤¡¤¡¤¡¤¡¤¡¤¡¤¡¤¡¤¡¤¡¤¡¤¡¤¡¤¡¤¡¤¡¤¡¤¡¤¡¤¡¤¡¤¡¤… ¤ …11 5空调、通风和净化¡¤.................................................. 13 5.1一般规定¡¤ . ....................................................... 13 5.2送风系统¡¤ ¡¡¤¡¤¡¤¡¤¡¤… ¤ …,¡¤ ¡¡¤¡¤¡¤¡¤¡¤¡¤. ¤ ¡¤ ¡¡¤¡¤¡¤¡¤¡¤¡¤¡¤¡¤¡¤¡¤¡¤¡¤¡¤¡¤¡¤¡¤. ¤ ¡¤ .¡¤ ¡¡¤¡¤¡¤. ¤ .……14 5.3排风系统¡¤ . ....................................................... 15 5.4气流组织¡¤ ¡¡¤¡¤¡¤¡¤¡¤¡¤¡¤¡¤¡¤¡¤¡¤¡¤¡¤¡¤¡¤¡¤¡¤¡¤¡¤¡¤¡¤¡¤¡¤¡¤¡¤¡¤¡¤¡¤¡¤¡¤¡¤¡¤¡¤¡¤¡¤¡¤¡¤¡¤¡¤¡¤¡¤¡¤¡¤¡¤¡¤¡¤¡¤¡¤¡¤… ¤ …16 5.5空调净化系统的部件与材料¡¤‘,,,¡¤¡… ¤ ,¡¤,,.¡¤…,二,................ 17 6给水排水与气体供应¡¤¡¡¤¡¤¡¤¡¤¡¤¡¤¡¤¡¤¡¤¡¤¡¤¡¤¡¤¡¤¡¤¡¤¡¤¡¤¡¤¡¤¡¤¡¤¡¤¡¤¡¤¡¤¡¤¡¤¡¤¡¤¡¤¡¤¡¤¡¤¡¤¡¤¡¤¡¤¡¤¡¤… ¤ …19 6. 1一般规定¡¤ . ....................................................... 19 6.2给水¡¤¡. ¤ ……,¡¤,¡¤……,¡¤.…,¡¤¡¡¤¡¤¡¤¡¤¡¤¡¤¡¤¡¤¡¤¡¤¡¤. ¤ ¡¤¡¡¤¡¤¡¤¡¤¡¤¡¤¡¤¡¤¡¤¡¤¡¤¡¤¡¤¡¤¡¤… ¤ …19 6. 3排水,¡¤¡¡¤¡¤¡¤¡¤¡¤¡¤¡¤¡¤… ¤ …,¡¤¡… ¤ …,.¡¤¡¡¤¡¤¡¤¡¤¡¤¡¤. ¤ ¡¤.¡¤¡¡¤¡¤¡¤¡¤¡¤. ¤ ¡¤¡¡¤¡¤¡¤¡¤¡¤¡¤¡¤. ¤ ……20 6. 4气体供应¡¤¡¤¡¤¡¤¡¤¡¤¡¤¡¤¡¤¡¤¡¤¡¤¡¤¡¤¡¤¡¤¡¤¡¤¡¤¡¤¡¤¡¤¡¤¡¤¡¤¡¤¡¤¡¤¡¤¡¤¡¤¡¤¡¤¡¤¡¤¡¤¡¤¡¤¡¤¡¤¡¤¡¤¡¤¡¤¡¤¡¤¡¤¡¤¡¤¡¤¡¤……21 7电气¡¤.................................................................... 23 7. 1配电¡¤.............................................................. 23 7.2照明...¡¤.¡¤¡¡¤¡¤¡¤. ¤ ¡¤……,,‘¡¤¡¡¤¡¤¡¤¡¤¡¤¡¤¡¤¡¤¡¤¡¤¡¤¡¤¡¤¡¤¡¤¡¤¡¤¡¤¡¤¡¤¡¤¡¤¡¤¡¤¡¤¡¤¡¤¡¤¡¤¡¤¡¤¡¤¡¤¡¤… ¤ …23 7.3自动控制二,...................................................... 24 7.4安全防范¡¤........................................................ 25 7.5通信¡¤¡¤¡¤¡¤¡¤¡¤¡¤¡¤¡¤¡¤¡¤¡¤¡¤¡¤¡¤¡¤¡¤¡¤¡¤¡¤¡¤¡¤¡¤¡¤¡¤¡¤¡¤¡¤¡¤¡¤¡¤¡¤¡¤¡¤¡¤¡¤¡¤¡¤¡¤¡¤¡¤¡¤¡¤¡¤¡¤¡¤¡¤¡¤¡¤¡¤¡¤¡¤¡¤¡¤……”¡¤2 5 8消防¡¤¡¤¡¤¡¤¡¤¡¤¡¤¡¤¡¤¡¤¡¤¡¤¡¤¡¤¡¤¡¤¡¤¡¤¡¤¡¤¡¤¡¤¡¤¡¤¡¤¡¤¡¤¡¤¡¤¡¤¡¤¡¤¡¤¡¤¡¤¡¤¡¤¡¤¡¤¡¤¡¤¡¤¡¤¡¤¡¤¡¤¡¤¡¤¡¤¡¤¡¤¡¤¡¤¡¤¡¤¡¤¡¤¡¤¡¤¡¤¡¤¡¤¡¤……27 9施工要求¡¤¡¤¡¤¡¤¡¤¡¤¡¤¡¤¡¤¡¤¡¤¡¤¡¤¡¤¡¤¡¤¡¤¡¤¡¤¡¤¡¤¡¤¡¤¡¤¡¤¡¤¡¤¡¤¡¤¡¤¡¤¡¤¡¤¡¤¡¤¡¤¡¤¡¤¡¤¡¤¡¤¡¤¡¤¡¤¡¤¡¤¡¤¡¤¡¤¡¤¡¤¡¤¡¤¡¤¡¤¡¤¡¤……28 9.1一般规定¡¤¡¤¡¡¤¤¡¡¤¤¡¡¤¤¡¤¡¡¤¤¡¡¤¤¡¡¤¤¡¡¤¤¡¤¡¡¤¤¡¡¤¤¡¡¤¤¡¡¤¤¡¤¡¡¤¤¡¡¤¤¡¡¤¤¡¡¤¤¡¤¡¡¤¤¡¡¤¤¡¡¤¤¡¡¤¤¡¤¡¡¤¤¡¡¤¤¡¡¤¤……28 9.2建筑装修¡¤¡¤¡¤¡¤¡¤¡¤¡¤¡¤¡¤¡¤¡¤¡¤¡¤¡¤¡¤¡¤¡¤¡¤¡¤¡¤¡¤¡¤¡¤¡¤¡¤¡¤¡¤¡¤¡¤¡¤¡¤¡¤¡¤¡¤¡¤¡¤¡¤¡¤¡¤¡¤¡¤¡¤¡¤¡¤¡¤¡¤¡¤¡¤¡¤¡¤¡¤……28 9.3空调净化¡¤¡¤¡¡¤¤¡¡¤¤¡¡¤¤¡¡¤¤¡¡¤¡¤¤¡¡¤¤¡¡¤¤¡¡¤¤¡¡¤¤¡¡¤¤¡¡¤¤¡¡¤¤¡¡¤¤¡¡¤¤¡¡¤¡¤¤¡¡¤¤¡¡¤¤¡¡¤¤¡¡¤¤¡¡¤¤¡¡¤¤¡¡¤¤¡¡¤¤¡… ¤ …29 9.4实验室设备¡¤¡¤¡¤¡¤¡¤¡¤¡¤¡¤¡¤¡¤¡¤¡¤¡¤¡¤¡¤¡¤¡¤¡¤¡¤¡¤¡¤¡¤¡¤¡¤¡¤¡¤¡¤¡¤¡¤¡¤¡¤¡¤¡¤¡¤¡¤¡¤¡¤¡¤¡¤¡¤¡¤¡¤¡¤¡¤¡¤¡¤¡¤¡¤¡¤¡¤¡¤……29 10检测和验收¡¤¡¤¡¤¡¤¡¡¤¤¡¤¡¤¡¡¤¤¡¤¡¤¡¡¤¤¡¤¡¡¤¤¡¤¡¤¡¡¤¤¡¤¡¤¡¡¤¤¡¤¡¤¡¡¤¤¡¤¡¤¡¡¤¤¡¤¡¡¤¤¡¤¡¤¡¡¤¤¡¤¡¤¡¡¤¤¡¤¡¤¡¡¤¤¡¤¡¤¡… ¤ …31 10.1工程检测¡¤¡¡¤¡¤¡¤¡¤¡¤¡¤¡¤¡¤¡¤¡¤¡¤¡¤¡¤¡¤¡¤¡¤¡¤¡¤¡¤¡¤¡¤¡¤¡¤¡¤¡¤¡¤¡¤¡¤¡¤¡¤¡¤¡¤¡¤¡¤¡¤¡¤¡¤¡¤¡¤¡¤¡¤¡¤¡¤¡¤¡¤¡¤¡¤¡¤¡¤… ¤ …31 10.2生物安全设备的现场检测....................................... 34 10, 3工程验收¡¤¡¤¡¤¡¤¡¤¡¡¤¤¡¤¡¤¡¤¡¤¡¤¡¤¡¤¡¤¡¤¡¤¡¤¡¤¡¤¡¤¡¡¤¤¡¤¡¤¡¤¡¤¡¤¡¤¡¤¡¤¡¤¡¤¡¤¡¤¡¤¡¤¡¡¤¤¡¤¡¤¡¤¡¤¡¤¡¤¡¤¡¤¡¤¡¤¡¤¡¤……38 附录A生物安全实验室检测记录用表¡¤.......................... 40 附录B生物安全设备现场检测记录用表¡¤....................... 50 附录C生物安全实验室工程验收评价项目¡¤ .................... 57 附录D高效过滤器现场效率法检漏¡¤............................. 74 本规范用词说明¡¤¡¡¤¤¡¡¤¤¡¡¤¤¡¡¤¤¡¡¤¤¡¡¤¤¡¤¡¡¤¤¡¡¤¤¡¡¤¤¡¡¤¤¡¡¤¤¡¡¤¤¡¡¤¤¡¡¤¤¡¡¤¤¡¡¤¤¡¤¡¡¤¤¡¡¤¤¡¡¤¤¡¡¤¤¡. ¤ ¡¤.....……80 引用标准名录¡¤¡¤¡¤¡¤¡¤¡¤¡¤¡¤¡¤¡¤¡¤¡¤¡¤¡¤¡¤¡¤¡¤¡¤¡¤¡¤¡¤¡¤¡¤¡¤¡¤¡¤¡¤¡¤¡¤¡¤¡¤¡¤¡¤¡¤¡¤¡¤¡¤¡¤¡¤¡¤¡¤¡¤¡¤¡¤¡¤¡¤¡¤¡¤¡¤.....……81 附:条文说明¡¤¡¤¡¤¡¤¡¤¡¤¡¤¡¤¡¤¡¤¡¤¡¤¡¤¡¤¡¤¡¤¡¤¡¤¡¤¡¤¡¤¡¤¡¤¡¤¡¤¡¤¡¤¡¤¡¤¡¤¡¤¡¤¡¤¡¤¡¤¡¤¡¤¡¤¡¤¡¤¡¤¡¤¡¤¡¤¡¤¡¤¡¤¡¤¡¤¡¤¡¤¡¤..……83 Cont ent s I General Provisions¡¤ ¡¡¤¡¤¡¤¡¤¡¤¡¤¡¤¡¤¡¤¡¤¡¤¡¤¡¤¡¤¡¤¡¤¡¤¡¤¡¤¡¤¡¤¡¤¡¤¡¤¡¤¡¤¡¤¡¤¡¤¡¤¡¤¡¤¡¤¡¤¡¤¡¤¡¤¡¤¡¤¡¤¡¤¡¤¡¤… ¤.1 2 Terrns二。。二。。.。。…。。二。…。。。.。。…。…。…。¡¤¡¡¤¡¤¡¤… ¤ …。二。。二。....... 2 3 Classification, Type and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of Biosafety I-boratories ............................................. 4 3. 1 Classification of Biosafety IJaboratories ........................... 4 3. 2 Type of Biosafety Laboratories¡¤¡¡¤¡¤¡¤¡¤¡¤¡¤¡¤¡¤¡¤¡¤¡¤¡¤¡¤¡¤¡¤¡¤¡¤¡¤¡¤¡¤¡¤¡¤¡¤¡¤¡¤¡¤¡¤¡¤… ¤ …5 3. 3 Specifications for BiosafetyLaboratories ........................... 5 4 Architecture, Decoration and Structure ........................ 8 4.1 Architecture Requirements ....................................... 8 4. 2 Decoration Requirements .......................................... 10 4. 3 Structure Requirements .......................................... 11 5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ng and Air Cleaning ............ 13 5. 1 General Requirements¡¤¡¡¤¤.......................................... 13 5.2 Air Supply System ................................................ 14 5. 3 Air Exhaust System ............................................. 15 5.4 Air-flow Distribution.¡¤¡¡¤¡¤¡¤¡¤. ¤ ¡¤.¡¤¡¡¤¡¤¡¤¡¤¡¤¡¤¡¤¡¤¡¤¡¤¡¤¡¤¡¤¡¤¤...............… 16 5. 5 Components and Materials of Air Cleaning System ............ 17 6 Water Supply, Drainage and Gas Supply ..................... 19 6. 1 General Requirements ............................................. 19 6. 2 Water Supply ...................................................... 19 6.3 Drainage ......................................................... 20 6.4 Gas Supply ......................................................... 21 7 Electrical System ................................................... 23 7. 1 Power Distribution ................................................ 23 7. 2 I.ighting ............................................................ 23 7. 3 Aut omat i c Cont ro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o. . . . . . . . . . . . 24 7. 4 Security System ................................................... 25 7. 5 Communications ............................。二。................... 25 8 Fire Prevention ...................................................... 27 9 Construction and Installation .................................... 28 9. 1 General Requirements¡¤¡¡¤¡¤.¤....¡¤¡.¤..¡¤.............................. 28 9. 2 Architecture and Decoration ........................。...。二。¡¤ 。 28 9.3 Air Conditioning and Cleaning .................................... 29 9.4 1Jaboratory Equipment .............¡¤ . ........................... 29 10 Inspection and Acceptance .................................... 31 10. 1 Inspection of Project ..........................¡¤¡. ¤ ..¡¤.............. 31 10.2 On灬site Inspections of Biosafety Equipment ................,二,¡¤34 10.3 Acceptance of Project .......................................... 38 Appendix A Record Chart for Biosafety IJaboratory Test ...................................................... 40 Appendix B Record Chart for Biosafety Equipment On-Site Inspection .................................... 50 Appendix C Evaluation Items for Acceptance of Biosafety I-boratory Project .................................... 57 Appendix D On-site IJeakage Test for HEPA Filter by Efficiency Method .................................... 74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 .............................. 80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 81 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ons .............................. 83 10 1 总 则 1.0.1为使生物安全实验室在设计、施工和验收方面满足实验 室生物安全防护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设 计、施工和验收。 1.0.3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应切实遵循物理隔离的建筑技术 原则,以生物安全为核心,确保实验人员的安全和实验室周围环 境的安全,并应满足实验对象对环境的要求,做到实用、经济。 生物安全实验室所用设备和材料应有符合要求的合格证、检验报 告,并在有效期之内。属于新开发的产品、工艺,应有鉴定证书 或试验证明材料。 1.0.4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设计、施工和验收除应执行本规范的 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 语 2.0.1一级屏障primary barrier 操作者和被操作对象之间的隔离,也称一级隔离。 2.0.2二级屏障secondary barrier 生物安全实验室和外部环境的隔离,也称二级隔离。 2.0.3生物安全实验室biosafety laboratory 通过防护屏障和管理措施,达到生物安全要求的微生物实验 室和动物实验室。包括主实验室及其辅助用房。 2.0.4实验室防护区laboratory containment area 是指生物风险相对较大的区域,对围护结构的严密性、气流 流向等有要求的区域。 2.0.5实验室辅助工作区non-contamination zone 实验室辅助工作区指生物风险相对较小的区域,也指生物安 全实验室中防护区以外的区域。 2.0.6主实验室main room 是生物安全实验室中污染风险最高的房间,包括实验操作 间、动物饲养间、动物解剖间等,主实验室也称核心工作间。 2.0.7缓冲间buffer room 设置在被污染概率不同的实验室区域间的密闭室。需要时, 可设置机械通风系统,其门具有互锁功能,不能同时处于开启 状态。 2.0.8独立通风笼具individually ventilated cage (IVC) 一种以饲养盒为单位的独立通风的屏障设备,洁净空气分别 送人各独立笼盒使饲养环境保持一定压力和洁净度,用以避免环 境污染动物〔正压)或动物污染环境(负压),一切实验操作均 需要在生物安全柜等设备中进行。该设备用于饲养清洁、无特定 病原体或感染(负压)动物。 2.0.9动物隔离设备animal isolated equipment 是指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内饲育动物采用的隔离装置的统 称。该设备的动物饲育内环境为负压和单向气流,以防止病原体 外泄至环境并能有效防止动物逃逸。常用的动物隔离设备有隔离 器、层流柜等。 2.0.10气密门airtight door 气密门为密闭门的一种,气密门通常具有一体化的门扇和门 框,采用机械压紧装置或充气密封圈等方法密闭缝隙。 2.0.11活毒废水waste water of biohazard 被有害生物因子污染了的有害废水。 2.0.12洁净度7级cleanliness class 7 空气中大于等于0. 5;.im的尘粒数大于35200粒/m3到小于等 于352000粒/m3,大于等于1¦Ìm的尘粒数大于8320粒/m3到小 于等于83200粒/m3,大于等于5¦Ìm的尘粒数大于293粒/m3到 小于等于2930粒/m3 0 2.0.13洁净度8级cleanliness Class 8 空气中大于等于0.5拌m的尘粒数大于352000粒/m3到小于 等于3520000粒/m3,大于等于1拜m的尘粒数大于83200粒/m3 到小于等于832000粒/m3,大于等于5拌m的尘粒数大于2930 粒/m3到小于等于29300粒/m3 . 2.0.14静态at-rest 实验室内的设施已经建成,工艺设备已经安装,通风空调系 统和设备正常运行,但无工作人员操作且实验对象尚未进人时的 状态。 2.0.15综合性能评定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judgment 对已竣工验收的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工程技术指标进行综合检 测和评定。 3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级、 分类和技术指标 3.1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级 3.1.1生物安全实验室可由防护区和辅助工作区组成。 3.1.2根据实验室所处理对象的生物危害程度和采取的防护措 施,生物安全实验室分为四级。微生物生物安全实验室可采用 BSL-1, BSI二2, BS卜3, BSI二4表示相应级别的实验室;动物生 物安全实验室可采用ABSI月, ABSL-2, ABSI二3, ABS卜4表 示相应级别的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应按表3.1.1进行分级。 表3.1.1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级 分级 一级 二级 生物危害程度 操作对象 低个体危害.低 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危害较低,不具有对健康 成人、动植物致病的致病因子 群体危害 中等个体危害. 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中等危害或具有潜在 危险的致病因子,对健康成人、动物和环境不会造 有限群体危害 成严重危害。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高度危害性,通过直 高 个 体 危 害 , 低 接 接触或气溶胶使人传染上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疾病, 三级 群体危害 或对动植物和环境具有高度危害的致病因子。通常 有预防和治疗措施 四级 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高度危害性,通过气 高个体危害.高 溶 胶途径传播或传播途径不明,或未知的、高度危 群体危害 险的致病因子。没有预防和治疗措施 3.'2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类 3.2.1生物安全实验室根据所操作致病性生物因子的传播途径 可分为a类和b类。a类指操作非经空气传播生物因子的实验 室;b类指操作经空气传播生物因子的实验室。bl类生物安全 实验室指可有效利用安全隔离装置进行操作的实验室;b2类生 物安全实验室指不能有效利用安全隔离装置进行操作的实验室。 3.2.2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根据使用生物安全柜的类型和穿着 防护服的不同,可分为生物安全柜型和正压服型两类,并可符合 表3.2. 2的规定。 表3.2.2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类 类 型 生物安全柜型 正压服型 特 点 使用班级生物安全柜 使用n级生物安全柜和具有生命支持供气系统的正压防 护服 3.3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技术指标 3.3.1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宜实施一级屏障和二级屏障,三级、 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应实施一级屏障和二级屏障。 3.3.2生物安全主实验室二级屏障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 3.3.2的规定。 3.3.3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其他房间的主要技术指标应 符合表3.3.3的规定。 3.3.4当房间处于值班运行时,在各房间压差保持不变的前提 下,值班换气次数可低于本规范表3.3. 2和表3.3.3中规定的 数值。 3.3.5对有特殊要求的生物安全实验室,空气洁净度级别可高 于本规范表3.3.2和表3.3.3的规定,换气次数也应随之提高。 di mk 件睦忿 oi a{t, 令oIQ' d N 9 49 N \ Z- wh 4kna 匡-1. W K- 0 连制 e 4# $a Ni e Asti.目释十 龙叵丫叵 泪吕城褪 SR NO 舅 MO 0 0 V0r VO 0yr OV/ 0 O L 亡门 尸 丿.、 极Q 毖乌 u 侧 喇孚 川,,口、 伙、丿 契 侧f 1 用 目 Y 号日、.户 O 卜. (、 0 0 卜. O2 丨 昭泊 N 丨 00 M M 卜. 卜. 口Q 2 刂义忿 0 之 O M U, O闷 N 丨 丨 昭b 心力 侧翻械州洲俐孚州月.肉.两琳 1 N 翻 / 31 \ 韧 Fh T 丝 礴冫彭 r r 俗 im二 以R M 61- 侣 U, 心70 的 卜. 叫宜翎 尽么田 霎墨写蓬 侧希10 O早 U, 带 U, _德:14 m-W$1.0RE4< 节 爷 00 0I 1 甲 0 却契名 a V a ‘叼 软 .、 M E , a 月 名 c 拟 目 任 、、 t i 9 O口 苍 奋 名 39 哪 名 拟 鬓 氢彗 0 M I 币ad 翼 m爹 W 鬓 卩闷 ,.叫 l’ I, 香 M .、 0 0 ,.叫 I IV N 月口 名 任 M 1, 革 .己︒ 举侧翻袜州妇侧运幕盛 侧翻林圳铝娜州浑称哪目乓哪川[二侧 华靶关娜豁州名橄眺异 1 1 着第肇餐畜 贫层留段名 ︒调报以褥名 劝寸︒的国 ︽裸暇关娜解姻嫂书娜称翻姚︾把雌假画劣解如幸侧起银嘟名长侧翻铭圳椒娜州娜称的 .︵咬冰幽必 划履侧祷长喇.蓄被眯公墩名健姿娜偷理圳椒季州鹅切抓︐极眯容肺率书健比季称︐裸训椒擦州犯别涛被舒盈任形怜 1{{ 擎酬、,;侧 恻.留19 川.版冷 姗傀侧也 r 叹 侧 饭 a 叫闷 自 i 9 N 衰3.3.3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其他房间的主要技术指标 与室外方 洁净 最小换 向上相邻 度级 气次数 相通房间 别 (次/h) 的最小 负压差 房间名称 温度 (℃) 相对 湿度 (%) 噪声 [dB(A)7 平均 照度 (lx) (Pa) 主实验室 的缓冲间 7或8 15或12 -10 18- 27 3 0 - 7 0 G60 200 隔离走廊 7或8 15或12 -10 18 - 2 7 3 0 - 7 0 <6 0 200 准备间 7或8 15或12 -10 18^-27 3 0 - 7 0 C60 200 10 -10 18^-26 G60 200 10 -10 18 - 2 6 <60 150 18 - 2 6 G60 75 <60 150 防护服更换间 防护区内的 淋浴间 非防护区内的 淋浴间 化学淋浴间 8 4 -10 18 - 2 8 4 10 18- 28 ABSL-4的动物 户体处理设备问 和防护区污水¡¤ 处理设备间{ 青洁衣物更换间 18^-26 200 <-60 注:当在准备间安装生物安全柜时,最大噪声不应超过68dB(A) 150 4建筑、装修和结构 4. 1建筑要求 4.1.1生物安全实验室的位置要求应符合表4.1.1的规定。 表4.1.1生物安全实验室的位置要求 实验室级别 一级 二级 三级 平面位置 可共用建筑物,实验室有可控制进出 的门 可共用建筑物,与建筑物其他部分可相 通,但应设可自动关闭的带锁的门 与其他实验室可共用建筑物,但应自成 一区,宜设在其一端或一侧 选址和建筑间距 无要求 无要求 满足排风间距要求 宜远离市区。主实验 四级 独立建筑物.或与其他级别的生物安全 室所在建筑物离相邻建 实验室共用建筑物,但应在建筑物中独立 筑物或构筑物的距离不 应小于相邻建筑物或构 的隔离区域内 筑物高度的1.5倍 4.1.2生物安全实验室应在人口处设置更衣室或更衣柜。 4.1.3BSI二3中a类实验室防护区应包括主实验室、缓冲间等, 缓冲间可兼作防护服更换间;辅助工作区应包括清洁衣物更换 间、监控室、洗消间、淋浴间等;BS卜3中bl类实验室防护区 应包括主实验室、缓冲间、防护服更换间等。辅助工作区应包括 清洁衣物更换间、监控室、洗消间、淋浴间等。主实验室不宜直 接与其他公共区域相邻。 4.1.4 ABSI二3实验室防护区应包括主实验室、缓冲间、防护 服更换间等,辅助工作区应包括清洁衣物更换间、监控室、洗消 间等。 4.1.5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区应包括主实验室、缓冲间、 外防护服更换间等,辅助工作区应包括监控室、清洁衣物更换间 等;设有生命支持系统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防护区应包括主实 验室、化学淋浴间、外防护服更换间等.化学淋浴间可兼作缓 冲间。 4.1.6 ABSL-3中的b2类实验室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宜独立 于其他建筑。 4.1.7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室内净高不宜低于2. 6m, 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设备层净高不宜低于2.2m, 4.1.8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人流路线的设置,应符合空 气洁净技术关于污染控制和物理隔离的原则。 4.1.9 ABS卜4的动物尸体处理设备间和防护区污水处理设备 间应设缓冲间。 4.1.10设置生命支持系统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应紧邻主实验室 设化学淋浴间。 4.1.11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防护区应设置安全通道和 紧急出口,并有明显的标志。 4.1.12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区的围护结构宜远离建 筑外墙,主实验室宜设置在防护区的中部。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建筑外墙不宜作为主实验室的围护结构。 4.1.13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相邻区域和相邻房间之间应 根据需要设置传递窗,传递窗两门应互锁,并应设有消毒灭菌装 置,其结构承压力及严密性应符合所在区域的要求;当传递不能 灭活的样本出防护区时,应采用具有熏蒸消毒功能的传递窗或药 液传递箱。 4.1.14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应在实验室或实验室所在建筑内配 备高压灭菌器或其他消毒灭菌设备;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应在防 护区内设置生物安全型双扉高压灭菌器,主体一侧应有维护空 间;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主实验室应设置生物安全型双扉高压灭 菌器,主体所在房间应为负压。 4.1.15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柜和负压解剖台 应布置于排风口附近,并应远离房间门。 4.1.16 ABSL3, ABSI二4产生大动物尸体或数量较多的小动 物尸体时,宜设置动物尸体处理设备。动物尸体处理设备的投放 口宜设置在产生动物尸体的区域。动物尸体处理设备的投放口宜 高出地面或设置防护栏杆。 4 . 2 装修要求 4.2.1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应采用无缝的防滑耐腐蚀地 面,踢脚宜与墙面齐平或略缩进不大于2mm-3mm。地面与墙 面的相交位置及其他围护结构的相交位置,宜作半径不小于 30mm的圆弧处理。 4.2.2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墙面、顶棚的材料应易于清 洁消毒、耐腐蚀、不起尘、不开裂、光滑防水,表面涂层宜具有 抗静电性能。 4.2.3一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可设带纱窗的外窗;没有机械通风 系统时,ABSI二2中的a类、bi类和BSI二2生物安全实验室可设 外窗进行自然通风,且外窗应设置防虫纱窗;ABSIL-2中b2类、 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防护区不应设外窗,但可在内墙上 设密闭观察窗,观察窗应采用安全的材料制作。 4.2.4生物安全实验室应有防止节肢动物和啮齿动物进入和外 逃的措施。 4.2.5二级、三级、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主人口的门和动物饲 养间的门、放置生物安全柜实验间的门应能自动关闭,实验室门 应设置观察窗,并应设置门锁。当实验室有压力要求时,实验室 的门宜开向相对压力要求高的房间侧。缓冲间的门应能单向锁 定。ABSI二3中b2类主实验室及其缓冲间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 室主实验室及其缓冲间应采用气密门。 4.2.6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设计应充分考虑生物安全柜、动物隔 离设备、高压灭菌器、动物尸体处理设备、污水处理设备等设备 的尺寸和要求,必要时应留有足够的搬运孔洞,以及设置局部隔 离、防振、排热、排湿设施。 4.2.7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区内的顶棚上不得设置 检修口。 4.2.8二级、三级、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人口,应明确标示 出生物防护级别、操作的致病性生物因子、实验室负责人姓名、 紧急联络方式等,并应标示出国际通用生物危险符号(图 4.2.8)。生物危险符号应按图4.2.8绘制,颜色应为黑色,背景 为黄色。 图4.2.8国际通用生物危险符号 4 . 3 结构要求 4.3.1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结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的有关规定。三级生物安 全实验室的结构安全等级不宜低于一级,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 结构安全等级不应低于一级。 4.3.2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抗震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的有关规定。三级生物安全实验 室抗震设防类别宜按特殊设防类,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抗震设防 类别应按特殊设防类。 4.3.3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地基基础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有关规定。三级生物安全 实验室的地基基础宜按甲级设计,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地基基 础应按甲级设计。 4.3.4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主体结构宜采用混凝土结 构或砌体结构体系。 4.3.5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吊顶作为技术维修夹层时, 其吊顶的活荷载不应小于0.75kN/m2,对于吊顶内特别重要的 设备宜做单独的维修通道。 5空调、通风和净化 5 . 1 一般规定 5.1.1生物安全实验室空调净化系统的划分应根据操作对象的 危害程度、平面布置等情况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并应采取有 效措施避免污染和交叉污染。空调净化系统的划分应有利于实验 室消毒灭菌、自动控制系统的设置和节能运行。 5.1.2生物安全实验室空调净化系统的设计应考虑各种设备的 热湿负荷。 5.1.3生物安全实验室送、排风系统的设计应考虑所用生物安 全柜、动物隔离设备等的使用条件。 5.1.4生物安全实验室可按表5.1.4的原则选用生物安全柜。 表5.1.4生物安全实脸室选用生物安全柜的原则 防护类型 保护人员.一级、二级、三级生物安全 防护水平 选用生物安全柜类型 I级、II级、m级 保护人员,四级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生 物安全柜型 m级 保护人员.四级生物安全防护水平,正 压服型 R级 保护实验对象 少量的、挥发性的放射和化学防护 挥发性的放射和化学防护 II级、带层流的HI级 II级Bl,排风到室外的II级A2 I级、II级B2. 皿级 5.1.5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中的a类和bl类实验室可采用带循 环风的空调系统。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中的b2类实验室宜采用 全新风系统,防护区的排风应根据风险评估来确定是否需经高效 空气过滤器过滤后排出。 5.1.6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应采用全新风系统。 5.1.7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主实验室的送风、排风支管 和排风机前应安装耐腐蚀的密闭阀,阀门严密性应与所在管道严 密性要求相适应。 5.1.8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区内不应安装普通的风 机盘管机组或房间空调器。 5.1.,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区应能对排风高效空气 过滤器进行原位消毒和检漏。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区应能对 送风高效空气过滤器进行原位消毒和检漏。 5.1.10生物安全实验室的防护区宜临近空调机房。 5.1.11生物安全实验室空调净化系统和高效排风系统所用风机 应选用风压变化较大时风量变化较小的类型。 5 . 2 送风系统 ︐自 5.2.1空气净化系统至少应设置粗、中、高三级空气过滤,并 应符合下列规定: 1第一级是粗效过滤器,全新风系统的粗效过滤器可设在 空调箱内,对于带回风的空调系统,粗效过滤器宜设置在新风口 或紧靠新风口处。 第二级是中效过滤器,宜设置在空气处理机组的正压段。 I U 第三级是高效过滤器,应设置在系统的末端或紧靠末端, 不应设在空调箱内。 4全新风系统宜在表冷器前设置一道保护用的中效过滤器。 5.2.2送风系统新风口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新风口应采取有效的防雨措施。 2新风口处应安装防鼠、防昆虫、阻挡绒毛等的保护网, 且易于拆装。 3新风口应高于室外地面2. 5m以上,并应远离污染源。 5.2.3 BSL3实验室宜设置备用送风机。 14 5.2.4 A]略卜3实验室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应设置备用送 风机。 5. 3.排风系统 5.3.1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排风系统的设置应符合下列 规定: 1排风必须与送风连锁,排风先于送风开启,后于送风 关闭。 2主实验室必须设置室内排风口,不得只利用生物安全柜 或其他负压隔离装置作为房间排风出口。 3 bl类实验室中可能产生污染物外泄的设备必须设置带高 效空气过滤器的局部负压排风装置,负压排风装置应具有原位检 漏功能。 4不同级别、种类生物安全柜与排风系统的连接方式应按 表5.3. 1选用。 表5.3.1不同级别、种类生物安全柜与 排风系统的连接方式 生物安全 柜级别 工作口平均 循环风比例 排风比例 进风速度 (%) (%) (m/s) 连接方式 0. 38 0 100 密闭连接 Al 0. 38- 0. 50 70 30 可排到房间或套管连接 A2 0. 50 70 30 可排到房间或套管 连接或密闭连接 B1 0. 50 30 70 密闭连接 B2 0. 50 0 100 密闭连接 0 100 密闭连接 I级 II级 班级 5动物隔离设备与排风系统的连接应采用密闭连接或设置 局部排风罩。 6排风机应设平衡基座,并应采取有效的减振降噪措施。 5.3.2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区的排风必须经过高效 过滤器过滤后排放。 5.3.3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排风高效过滤器宜设置在室 内排风口处或紧邻排风口处,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区有特殊 要求时可设两道高效过滤器。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区除在室 内排风口处设第一道高效过滤器外,还应在其后串联第二道高效 过滤器。防护区高效过滤器的位置与排风口结构应易于对过滤器 进行安全更换和检漏。 5.3.4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区排风管道的正压段不 应穿越房间,排风机宜设置于室外排风口附近。 5.3.5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区应设置备用排风机, 备用排风机应能自动切换.切换过程中应能保持有序的压力梯度 和定向流。 5.3.6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应有能够调节排风或送风以 维持室内压力和压差梯度稳定的措施。 5.3.7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区室外排风口应设置在 主导风的下风向,与新风口的直线距离应大于12m,并应高于所 在建筑物屋面2m以上。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区室外排风口 与周围建筑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0m, 5.3.8 ABS卜4的动物尸体处理设备间和防护区污水处理设备 间的排风应经过高效过滤器过滤。 5 . 4 气流组织 5.4.1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各区之间的气流方向应保证 由辅助工作区流向防护区,辅助工作区与室外之间宜设一间正压 缓冲室。 5.4.2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内各种设备的位置应有利于 气流由被污染风险低的空间向被污染风险高的空间流动,最大限 度减少室内回流与涡流。 5.4.3生物安全实验室气流组织宜采用上送下排方式,送风口 和排风口布置应有利于室内可能被污染空气的排出。饲养大动物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气流组织可采用上送上排方式。 5.4.4在生物安全柜操作面或其他有气溶胶产生地点的上方附 近不应设送风口。 5.4.5高效过滤器排风口应设在室内被污染风险最高的区域, 不应有障碍。 5.4.6气流组织上送下排时,高效过滤器排风口下边沿离地面 不宜低于。.lm,且不宜高于0. 15m;上边沿高度不宜超过地面 之上0. 6m。排风口排风速度不宜大于lm/s, 5.5空调净化系统的部件与材料 5.5.1送、排风高效过滤器均不得使用木制框架。三级和四级 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区的高效过滤器应耐消毒气体的侵蚀,防护 区内淋浴间、化学淋浴间的高效过滤器应防潮。三级和四级生物 安全实验室高效过滤器的效率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高效空气 过滤器》GB/T 13554中的B类。 5.5.2要消毒的通风管道应采用耐腐蚀、耐老化、不吸水、 易消毒灭菌的材料制作,并应为整体焊接。 排风机外侧的排风管上室外排风口处应安装保护网和防 空调设备的选用应满足下列要求: 不应采用淋水式空气处理机组。当采用表面冷却器时, 通过盘管所在截面的气流速度不宜大于2.Om/s, 2各级空气过滤器前后应安装压差计,测量接管应通畅, 安装严密。 3宜选用干蒸汽加湿器。 4加湿设备与其后的过滤段之间应有足够的距离。 5在空调机组内保持1000Pa的静压值时,箱体漏风率不 应大于2%. 消声器或消声部件的材料应能耐腐蚀、不产尘和不易附 着灰尘。 7 送、排风系统中的中效、高效过滤器不应重复使用。 6 6给水排水与气体供应 6 . 1 一般规定 6.1.1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给水排水干管、气体管道的干管,应 敷设在技术夹层内。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区应少敷设管道,与本 区域无关管道不应穿越。引人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区 内的管道宜明敷。 6.1.2给水排水管道穿越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区围护结构处应 设可靠的密封装置,密封装置的严密性应能满足所在区域的严密 性要求。 6.1.3进出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区的给水排水和气体管道系统 应不渗漏、耐压、耐温、耐腐蚀。实验室内应有足够的清洁、维 护和维修明露管道的空间。 6.1.4生物安全实验室使用的高压气体或可燃气体,应有相应 的安全措施。 6.1.5化学淋浴系统中的化学药剂加压泵应一用一备,并应设 置紧急化学淋浴设备,在紧急情况下或设备发生故障时使用。 6 . 2 给水 6.2.1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区的给水管道应采取设置倒流防止 器或其他有效的防止回流污染的装置,并且这些装置应设置在辅 助工作区。 6.2.2 ABSL3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宜设置断流水箱,水箱 容积宜按一天的用水量进行计算。 6.2.3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区的给水管路应以主实 验室为单元设置检修阀门和止回阀。 6.2.4一级和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应设洗手装置,并宜设置在 靠近实验室的出口处。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洗手装置应 设置在主实验室出口处,对于用水的洗手装置的供水应采用非手 动开关。 6.2.5二级、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应设紧急冲眼装置。 一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内操作刺激或腐蚀性物质时,应在30m内 设紧急冲眼装置,必要时应设紧急淋浴装置。 6.2.6 ABSL-3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区的淋浴间应根据 工艺要求设置强制淋浴装置。 6.2.7大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和需要对笼具、架进行冲洗的动 物实验室应设必要的冲洗设备。 6.2.8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给水管路应涂上区别于一 般水管的醒目的颜色。 6.2.,室内给水管材宜采用不锈钢管、铜管或无毒塑料管等, 管道应可靠连接。 6 . 3 排水 6. 3. 1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可在防护区内有排水功能 要求的地面设置地漏,其他地方不宜设地漏。大动物房和解剖 间等处的密闭型地漏内应带活动网框,活动网框应易于取放及 清理。 6.3.2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区应根据压差要求设置 存水弯和地漏的水封深度;构造内无存水弯的卫生器具与排水管 道连接时,必须在排水口以下设存水弯;排水管道水封处必须保 证充满水或消毒液。 6.3.3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区的排水应进行消毒灭 菌处理。 6.3.4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主实验室应设独立的排水 支管,并应安装阀门。 6.3.5活毒废水处理设备宜设在最低处,便于污水收集和检修。 6.3.6 ABSL-2防护区污水的处理装置可采用化学消毒或高温 灭菌方式。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区活毒废水的处理装 置应采用高温灭菌方式。应在适当位置预留采样口和采样操作 空间。 6.3.7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区排水系统上的通气管口应单独设 置,不应接人空调通风系统的排风管道。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 验室防护区通气管口应设高效过滤器或其他可靠的消毒装置,同 时应使通气管口四周的通风良好。 6.3.8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辅助工作区的排水,应进行 ’监测.并应采取适当处理措施,以确保排放到市政管网之前达到 排放要求。 6.3.9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区排水管线宜明设,并 与墙壁保持一定距离便于检查维修。 6.3.10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区的排水管道宜采用不 锈钢或其他合适的管材、管件。排水管材、管件应满足强度、温 度、耐腐蚀等性能要求。 6.3.11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双扉高压灭菌器的排水应接人防护 区废水排放系统。 6 . 4 气体供应 6.4.1生物安全实验室的专用气体宜由高压气瓶供给,气瓶宜 设置于辅助工作区,通过管道输送到各个用气点,并应对供气系 统进行监测。 6.4.2所有供气管穿越防护区处应安装防回流装置,用气点应 根据工艺要求设置过滤器。 6.4.3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区设置的真空装置,应 有防止真空装置内部被污染的措施;应将真空装置安装在实验 室内。 6.4.4正压服型生物安全实验室应同时配备紧急支援气罐,紧 急支援气罐的供气时间不应少于60min/人。 6.4.5供操作人员呼吸使用的气体的压力、流量、含氧量、温 度、湿度、有害物质的含量等应符合职业安全的要求。 6.4.6充气式气密门的压缩空气供应系统的压缩机应备用,并 应保证供气压力和稳定性符合气密门供气要求。 7 电 气 7 . 1 配 电 7.1.1生物安全实验室应保证用电的可靠性。二级生物安全实 验室的用电负荷不宜低于二级。 7.1.2 BS卜3实验室和ABSL-3中的a类和bl类实验室应按一 级负荷供电,当按一级负荷供电有困难时.应采用一个独立供电 电源.且特别重要负荷应设置应急电源;应急电源采用不间断电 源的方式时,不间断电源的供电时间不应小于30min;应急电源 采用不间断电源加自备发电机的方式时,不间断电源应能确保自 备发电设备启动前的电力供应。 7.1.3 A]略L-3中的b2类实验室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必须按 一级负荷供电,特别重要负荷应同时设置不间断电源和自备发电 设备.作为应急电源.不间断电源应能确保自备发电设备启动前的 电力供应。 7.1.4生物安全实验室应设专用配电箱。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 实验室的专用配电箱应设在该实验室的防护区外。 7.1.5生物安全实验室内应设置足够数量的固定电源插座,重 要设备应单独回路配电,且应设置漏电保护装置。 7.1.6管线密封措施应满足生物安全实验室严密性要求。三级 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配电管线应采用金属管敷设,穿过墙和楼 板的电线管应加套管或采用专用电缆穿墙装置,套管内用不收 缩、不燃材料密封。 7 . 2 照 明 7.2.1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室内照明灯具宜采用吸顶式 密闭洁净灯,并宜具有防水功能。 7.2.2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应设置不少于30min的应急 照明及紧急发光疏散指示标志。 7.2.3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人口和主实验室缓冲间人 口处应设置主实验室工作状态的显示装置。 7 . 3 自动控制 7.3.1空调净化自动控制系统应能保证各房间之间定向流方向 的正确及压差的稳定。 7.3.2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自控系统应具有压力梯度、 温湿度、连锁控制、报警等参数的历史数据存储显示功能,自控 系统控制箱应设于防护区外。 7.3.3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自控系统报,信号应分为重 要参数报苷和一般参数报替。重要参数报替应为声光报普和显示 报替,一般参数报,应为显示报警。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应在主实验室内设置紧急报借按钮。 7.3.4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应在有负压控制要求的房间 人口的显著位置,安装显示房间负压状况的压力显示装置。 7.3.5自控系统应预留接口。 7.3.6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空调净化系统启动和停机过 程应采取措施防止实验室内负压值超出围护结构和有关设备的安 全范围。 7.3.7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区的送风机和排风机应 设置保护装置,并应将保护装置报警信号接人控制系统。 7.3.8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区的送风机和排风机宜 设置风压差检测装置,当压差低于正常值时发出声光报警。 7.3.,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区应设送排风系统正常 运转的标志,当排风系统运转不正常时应能报警。备用排风机组 应能自动投人运行,同时应发出报警信号。 7.3.10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区的送风和排风系统必 须可靠连锁,空调通风系统开机顺序应符合本规范第5.3. 1条的 要求。 7.3.11当空调机组设置电加热装置时应设置送风机有风检测装 置,并在电加热段设置监测温度的传感器,有风信号及温度信号 应与电加热连锁。 7.3.12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空调通风设备应能自动和 手动控制,应急手动应有优先控制权,且应具备硬件连锁功能。 7.3.13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区室内外压差传感器采样管应 配备与排风高效过滤器过滤效率相当的过滤装置。 7.3.14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应设置监测送风、排风高效 过滤器阻力的压差传感器。 7.3.15在空调通风系统未运行时,防护区送风、排风管上的密 闭阀应处于常闭状态。 7 . 4 安全防范 7.4.1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筑周围应设置安防系统。三级 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应设门禁控制系统。 7.4.2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区内的缓冲间、化学淋 浴间等房间的门应采取互锁措施。 7.4.3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应在互锁门附近设置紧急手 动解除互锁开关。中控系统应具有解除所有门或指定门互锁的 功能。 7.4.4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应设闭路电视监视系统。 7.4.5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关键部位应设置监视器,需要时,可 实时监视并录制生物安全实验室活动情况和生物安全实验室周围 J清况。监视设备应有足够的分辨率,影像存储介质应有足够的数 据存储容量。 7 . 5 通信 7.5.1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区内应设置必要的通信 设备。 7.5.2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内与实验室外应有内部电话 或对讲系统。安装对讲系统时,宜采用向内通话受控、向外通话 非受控的选择性通话方式。 8 消 防 8.0.1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耐火等级不宜低于二级。 8.0.2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四级生 物安全实验室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 8.0.3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应为独立防火分区。三级和四级生 物安全实验室共用一个防火分区时,其耐火等级应为一级。 8.0.4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所有疏散出口都应有消防疏散指示标 志和消防应急照明措施。 8.0.5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吊顶材料的燃烧性能和耐火 极限不应低于所在区域隔墙的要求。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与其他部位隔开的防火门应为甲级防火门。 8.0.6生物安全实验室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装置和合适的灭火 器材。 8.0.7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区不应设置自动喷水灭 火系统和机械排烟系统,但应根据需要采取其他灭火措施。 8.0.8独立于其他建筑的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送风、 排风系统可不设置防火阀。 8.0.,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防火设计应以保证人员能 尽快安全疏散、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为原则,火灾必须能从实验 室的外部进行控制,使之不会蔓延。 9 施工要求 9 . 1 一般规定 9.1.1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施工应以生物安全防护为核心。三级 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施工应同时满足洁净室施工要求。 9.1.2生物安全实验室施工应编制施工方案。 9.1.3各道施工程序均应进行记录,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 工序施工。 9.1.4施工安装完成后,应进行单机试运转和系统的联合试运 转及调试,作好调试记录,并应编写调试报告。 9 . 2 筑装修 9.2.1建筑装修施工应做到墙面平滑、地面平整、不易附着 灰尘。 9.2.2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围护结构表面的所有缝隙应 采取可靠的措施密封。 9.2.3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有压差梯度要求的房间应在 合适位置设测压孔,平时应有密封措施。 9.2.4生物安全实验室中各种台、架、设备应采取防倾倒措施, 相互之间应保持一定距离。当靠地靠墙放置时,应用密封胶将靠 地靠墙的边缝密封。 9.2.5气密门宜直接与土建墙连接固定,与强度较差的围护结 构连接固定时,应在围护结构上安装加强构件。 9.2.6气密门两侧、顶部与围护结构的距离不宜小于200mm, 9.2.7气密门门体和门框宜采用整体焊接结构,门体开闭机构 宜设置有可调的铰链和锁扣。 9 . 3 空调净 化 9.3.1空调机组的基础对地面的高度不宜低于200mm. 9.3.2空调机组安装时应调平,并作减振处理。各检查门应平 整.密封条应严密。正压段的门宜向内开,负压段的门宜向外 开。表冷段的冷凝水排水管上应设置水封和阀门。 9.3.3送、排风管道的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加工前应进行清 洁处理,去掉表面油污和灰尘。 9.3.4风管加工完毕后,应擦拭干净,并应采用薄膜把两端封 住,安装前不得去掉或损坏。 9.3.5技术夹层里的任何管道和设备穿过防护区时,贯穿部位 应可靠密封。灯具箱与吊顶之间的孔洞应密封不漏。 9.3.6送、排风管道宜隐蔽安装。 9.3.7送、排风管道咬口连接的咬口缝均应用胶密封。 9.3.8各类调节装置应严密,调节灵活,操作方便。 9.3.9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排风高效过滤装置,应符 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直到现场安装时方可打开包装。排 风高效过滤装置的室内侧应有保护高效过滤器的措施。 9.4 3VR室设备 9.4.1生物安全柜、负压解剖台等设备在搬运过程中,不应横 倒放置和拆卸,宜在搬人安装现场后拆开包装。 9.4.2生物安全柜和负压解剖台背面、侧面与墙的距离不宜小 于300mm,顶部与吊顶的距离不应小于300mm, 9.4.3传递窗、双扉高压灭菌器、化学淋浴间等设施与实验室 围护结构连接时,应保证箱体的严密性。 9.4.4传递窗、双扉高压灭菌器等设备与轻体墙连接时,应在 连接部位采取加固措施。 9.4.5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区内的传递窗和药液传 递箱的腔体或门扇应整体焊接成型。 9.4.6具有熏蒸消毒功能的传递窗和药液传递箱的内表面不应 使用有机材料。 9.4.7生物安全实验室内配备的实验台面应光滑、不透水、耐 腐蚀、耐热和易于清洗。 9.4.8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实验台、架、设备的边角应以圆弧过 渡,不应有突出的尖角、锐边、沟槽。 10 10. 1 检测和验收 工程检测 10.1.1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工程应进行工程综合性能全 面检测和评定,并应在施工单位对整个工程进行调整和测试后进 行。对于压差、洁净度等环境参数有严格要求的二级生物安全实 验室也应进行综合性能全面检测和评定。 10.1.2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对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综合性能 全面检测并按本规范附录A进行记录: 1竣工后,投人使用前。 2停止使用半年以上重新投人使用。 3进行大修或更换高效过滤器后。 4一年一度的常规检测。 10.1.3有生物安全柜、隔离设备等的实验室,首先应进行生物 安全柜、动物隔离设备等的现场检测,确认性能符合要求后方可 进行实验室性能的检测。 10.1.4检测前应对全部送、排风管道的严密性进行确认。对于 b2类的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通风空调 系统,应根据对不同管段和设备的要求,按现行国家标准《洁净 室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591的方法和规定进行严密性试验。 10.1.5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工程静态检测的必测项目应 按表10. 1.5的规定进行。 裹10.1.5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工程静态检测的必测项目 一 谕 嘀 } 工 一 况 } 执 行 条 c 围护结构的严 送风、排风系统正常运 密性 行或将被测房间封闭 本规范第10. 1.6条 续表10. 1.5 项 目 防护区排风高效 过滤器原位检 漏-一全检 工 况 大气尘或发人工尘 送风高效过滤器 送风、排风系统正常运 行(包括生物安全柜) 检漏 所有房门关闭,送风、 静压差 排风系统正常运行 所有房门关闭,送风、 气流流向 排风系统正常运行 所有房门关闭,送风、 室内送风量 排风系统正常运行 所有房门关闭,送风、 洁净度级别 排风系统正常运行 所有房门关闭,送风、 温度 排风系统正常运行 所有房门关闭.送风、 相对湿度 排风系统正常运行 所有房门关闭,送风、 噪声 排风系统正常运行 照度 无自然光下 执行条款 本规范第10.1.7条 本规范第10.1.8条 本规范第3.3.2,3.3.3和 10. 1. 10条 本规范第5 . 4 . 2 和 10. 1.9条 本规范第3. 3. 2, 3. 3. 3和 10. 1. 10条 本规范第3. 12, 3.3.3和 10. 1. 10条 本规范第3.3.2, 3.3.3和 10. 1. 1 0条 本规范第3.3.2, 3.3. 3和 10. 1. 10条 本规范第3.3.2 , 3.3.3和 10. 1. 10条 本规范第3. 3. 2, 3. 3. 3和 10. 1. 10条 应用于防护区外 关闭高效过滤器单元所 的排风高效过滤器 有通路并维持测试环境温 度稳定 单元严密性 本规范第10.1.1]条 工况转换、系统启停、 备用机组切换、备用电源 切换以及电气、自控和故 障报警系统的可靠性 本规范第10. 1.12条 工况验证 ︼ 10.1.6围护结构的严密性检测和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 1围护结构严密性检测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洁净室施工 及验收规范》GB50591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 的有关 规定进行,围护结构的严密性应符合本规范表3.3.2的要求。 2 1 ABS卜3中b2类的主实验室应采用恒压法检测。 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主实验室应采用压力衰减法检测, 有条件的进行正、负压两种工况的检测。 32 4对于BSL-3和ABSL3中a类、bl类实验室可采用目测 及烟雾法检测。 10.1.7排风高效过滤器检漏的检测和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于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区内使用的所有排 风高效过滤器应进行原位扫描法检漏。检漏用气溶胶可采用大气 尘或人工尘,检漏采用的仪器包括粒子计数器或光度计。 2对于既有实验室以及异型高效过滤器,现场确实无法扫 描时,可进行高效过滤器效率法检漏。 3检漏时应同时检测并记录过滤器风量,风量不应低于实 际正常运行工况下的风量。 4采用大气尘以及粒子计数器对排风过滤器直接扫描检漏 时,过滤器上游粒径大于或等于0. 5拌m的含尘浓度不应小于 4000pc/IJ,可采用的方法包括开启实验室各房门,保证实验室 与室外相通,并关闭送风,只开排风,或关闭送排风系统,局部 采用正压检漏风机。此时对于第一道过滤器,超过3pc/L,即判 断为泄漏。具体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 范)))GB50591的有关规定。 5当大气尘浓度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采用人工尘,过滤器 上游采用人工尘作为检漏气溶胶时,应采取措施保证过滤器上游 人工尘气溶胶的均匀和稳定,并应进行验证,具体验证方法应符 合本规范附录D的规定。 6采用人工尘光度计扫描法检漏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591的有关规定执行。且当采样 探头对准被测过滤器出风面某一点静止检测时,测得透过率高于 0.01%,即认为该点为漏点。 7进行高效过滤器效率法检漏时,在过滤器上游引人人工 尘,在下游进行测试,过滤器下游采样点所处断面应实现气溶胶 均匀混合,过滤效率不应低于”.9900。具体方法应符合本规范 附录D的规定。 10.1.8送风高效过滤器检漏的检测和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三级生物安全实验中的b2类实验室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 室所有防护区内使用的送风高效过滤器应进行原位检漏,其余类 型实验室的送风高效过滤器采用抽检。 2检漏方法和评价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洁净室施工 及验收规范》GB50591的有关规定,并宜采用大气尘和粒子计 数器直接扫描法。 10.1.9气流方向检测和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可采用目测法,在关键位置采用单丝线或用发烟装置测 定气流流向。 2评价标准:气流流向应符合本规范第5.4.2条的要求。 10.1.10静压差、送风量、洁净度级别、温度、相对湿度、噪 声、照度等室内环境参数的检测方法和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591的有关规定。 10.1.11在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区使用的排风高效过滤器单元 的严密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GB19489的有关规定,并应采用压力衰减法进行检测。 10. 1.12生物安全实验室应进行工况验证检测,有多个运行工 况时,应分别对每个工况进行工程检测,并应验证工况转换时系 统的安全性,除此之外还包括系统启停、备用机组切换、备用电 源切换以及电气、自控和故障报警系统的可靠性验证。 10.1.13竣工验收的检测可由施工单位完成,但不得以竣工验 收阶段的调整测试结果代替综合性能全面评定。 10.1.14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投人使用后,应按本章要 求进行每年例行的常规检测。 10.2生物安全设备的现场检测 10.2.1需要现场进行安装调试的生物安全设备包括生物安全 柜、动物隔离设备、Ivc、负压解剖台等。有下列情况之一时, 应对该设备进行现场检测并按本规范附录B进行记录: 1生物安全实验室竣工后,投人使用前,生物安全柜、动 物隔离设备等已安装完毕。 2生物安全柜、动物隔离设备等被移动位置后。 3生物安全柜、动物隔离设备等进行检修后。 4生物安全柜、动物隔离设备等更换高效过滤器后。 5生物安全柜、动物隔离设备等一年一度的常规检测。 10.2.2新安装的生物安全柜、动物隔离设备等,应具有合格的 出厂检测报告,并应现场检测合格且出具检测报告后才可使用。 10.2.3生物安全柜、动物隔离设备等的现场检测项目应符合表 10.2.3的要求,其中第1项~5项中有一项不合格的不应使用。 对现场具备检测条件的、从事高风险操作的生物安全柜和动物隔 离设备应进行高效过滤器的检漏,检漏方法应按生物安全实验室 高效过滤器的检漏方法执行。 表10.2.3生物安全柜、动物隔离设备等的现场检测项目 项 目 垂直气流平 均速度 工作窗口气 流流向 工作窗口气 流平均速度 工作区洁 净度 高效过滤器 的检漏 噪声 照度 箱体送风量 箱体静压差 箱体严密性 手套口风速 工 况 执行条款 适用范围 本规范第 n级生物安全柜、单向流解 10.2.4条 剖台 本规范第 10.2.5条 工、II级生物安全柜、开敞式 本规范第 解剖台 10.2.6条 本规范第 11级和班级生物安全柜、动物 10.2.了条 隔离设备、解剖台 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内 本规范第 使 用的各级生物安全柜、动物隔 正常运 10.2. 10条 离设备等必检,其余建议检测 转状态 本规范第 10.2.8条 各类生物安全柜、动物隔离设 本规范第 备等 10.2.9条 本规范第 m级生物安全柜、动丨勿隔离设 10.2. 11条 备、Ivc、手套箱式解剖台 本规范第 m级生物安全柜和动物隔离 10.2. 12条 设备 本规范第 m级生物安全柜、动物隔离设 10.2. 13条 备、手套箱式解剖台 人为摘除 本规范第 一只手套 10.2. 14条 35 10.2.4垂直气流平均风速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检测方法:对于II级生物安全柜等具备单向流的设备,在送 风高效过滤器以下0. 15m处的截面上,采用风速仪均匀布点测 量截面风速。测点间距不大于0. 15m,侧面距离侧壁不大于 0. lm,每列至少测量3点,每行至少测量5点。 评价标准:平均风速不低于产品标准要求。 10.2.5工作窗口的气流流向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检测方法:可采用发烟法或丝线法在工作窗口断面检测,检 测位置包括工作窗口的四周边缘和中间区域。 评价标准:工作窗口断面所有位置的气流均明显向内,无外 逸,且从工作窗口吸人的气流应直接吸人窗口外侧下部的导流格 栅内,无气流穿越工作区。 10.2.6工作窗口的气流平均风速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检测方法:1风量罩直接检测法:采用风量罩测出工作窗 口风量,再计算出气流平均风速。2风速仪直接检测法:宜在 工作窗口外接等尺寸辅助风管,用风速仪测量辅助风管断面风 速,或采用风速仪直接测量工作窗口断面风速,采用风速仪直接 测量时,每列至少测量3点,至少测量5列,每列间距不大于 0. 15m. 3风速仪间接检测法:将工作窗口高度调整为8cm高, 在窗口中间高度均匀布点,每点间距不大于0. 15m,计算工作窗 口风量,计算出工作窗口正常高度(通常为20cm或25cm)下 的平均风速。 评价标准:工作窗口断面上的平均风速值不低于产品标准 要求。 10.2.7工作区洁净度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检测方法:采用粒子计数器在工作区检测。粒子计数器的采 样口置于工作台面向上0. 2m高度位置对角线布置,至少测量 5点。 评价标准:工作区洁净度应达到5级。 10.2.8噪声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检测方法:对于生物安全柜、动物隔离设备等应在前面板中 心向外0. 3m,地面以上1. lm处用声级计测量噪声。对于必须 和实验室通风系统同时开启的生物安全柜和动物隔离设备等,有 条件的,应检测实验室通风系统的背景噪声,必要时进行检测值 修正。 评价标准:噪声不应高于产品标准要求。 10.2.,照度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检测方法:沿工作台面长度方向中心线每隔0. 3m设置一个 测量点。与内壁表面距离小于0. 15m时,不再设置测点。 评价标准:平均照度不低于产品标准要求。 10.2.10高效过滤器的检漏应符合下列规定: 检测方法:在高效过滤器上游引人大气尘或发人工尘,在过 滤器下游采用光度计或粒子计数器进行检漏,具备扫描检漏条件 的,应进行扫描检漏,无法扫描检漏的,应检测高效过滤器 效率。 评价标准:对于采用扫描检漏高效过滤器的评价标准同生物 安全实验室高效过滤器的检漏;对子不能进行扫描检漏,而采用 检测高效过滤器过滤效率的,其整体透过率不应超过0.005%. 10.2.11l级生物安全柜和动物隔离设备等非单向流送风设备 的送风量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检测方法:在送风高效过滤器出风面10cm-15cm处或在进 风口处测风速,计算风量。 评价标准:不低于产品设计值。 10.2.12 1[级生物安全柜和动物隔离设备箱体静压差检测应符 合下列规定: 检测方法:测量正常运转状态下,箱体对所在实验室的相对 负压。 评价标准:不低于产品设计值。 10.2.13工级生物安全柜和动物隔离设备严密性检测应符合下 列规定: 检测方法:采用压力衰减法,将箱体抽真空或打正压,观察 一定时间内的压差衰减,记录温度和大气压变化,计算衰减率。 评价标准:严密性不低于产品设计值。 10.2.14 I级生物安全柜、动物隔离设备、手套箱式解剖台的 手套口风速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检测方法:人为摘除一只手套,在手套口中心检测风速。 评价标准:手套口中心风速不低于0. 7m/s. 10.2.15生物安全柜在有条件时,宜在现场进行箱体的漏泄检 测,生物安全柜漏电检测,接地电阻检测。 10.2.16生物安全柜的安装位置应符合本规范第9.4.2条中的 相关要求。 10.2.17有下列情况之一时,需要对活毒废水处理设备、高压 灭菌锅、动物尸体处理设备等进行检测。 1实验室竣工后,投人使用前,设备安装完毕。 2设备经过检修后。 3设备更换阀门、安全阀后。 4设备年度常规检测。 10.2.18活毒废水处理设备、高压灭菌锅、动物尸体处理设备 等带有高效过滤器的设备应进行高效过滤器的检漏,且检测方法 应符合本规范第10.1.7条的规定。 10.2.19活毒废水处理设备、动物尸体处理设备等产生活毒废 水的设备应进行活毒废水消毒灭菌效果的验证。 10.2.20活毒废水处理设备、高压灭菌锅、动物尸体处理设备 等产生固体污染物的设备应进行固体污染物消毒灭菌效果的 验证。 1 0 . 3 工程验收 10.3.1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工程验收是实验室启用验收的基础,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生物安全实验室须由建筑主管部门进行工程 验收合格,再进行实验室认可验收,生物安全实验室工程验收评 价项目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 10.3.2工程验收的内容应包括建设与设计文件、施工文件和综 合性能的评定文件等。 10.3.3在工程验收前,应首先委托有资质的工程质检部门进行 工程检测。 10.3.4工程验收应出具工程验收报告。生物安全实验室应按本 规范附录C规定的验收项目逐项验收,并应根据下列规定作出 验收结论: 1对于符合规范要求的,判定为合格; 2对于存在问题,但经过整改后能符合规范要求的,判定 为限期整改, 3对于不符合规范要求,又不具备整改条件的,判定为不 合格。 附录A生物安全实验室检测记录用表 A. 0.1生物安全实验室施工方自检情况、施工文件检查情况、 生物安全柜检测情况、围护结构严密性检测情况应按表A. 0.1 进行记录。 A. 0.2生物安全实验室送风、排风高效过滤器检漏情况应按表 A. 0. 2进行记录。 A. 0.3生物安全实验室房间静压差和气流流向的检测应按表 A. 0. 3进行记录。 A. 0.4生物安全实验室风口风速或风量的检测应按表A.0.4进 行记录。 A.0.5.生物安全实验室房间含尘浓度的检测应按表A.0.5进行 记录。 A. 0.6生物安全实验室房间温度、相对湿度的检测应按表 A. 0. 6进行记录。 A. 0.7生物安全实验室房间噪声的检测应按表A. 0. 7进行 记录。 A. 0.8生物安全实验室房间照度的检测应按表A. 0. 8进行 记录。 A. 0.9生物安全实验室配电和自控系统的检测应按表A. 0. 9进 行记录。 表A. 0.1生物安全实验室检测记录(一) 第页共页 委托单位 实验室名称 施工单位 监理单位 检测单位 检测日期 记录编号 检测状态 检测依据 施工单位自检情况 施工文件检查情况 生物安全设备检测情况 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围护结构严密性检查情况 校核 记录 41 裹A. 0.2生物安全实验室检测记录《二) 第页共页 高效过滤器的检漏 检恻仪器名称 检测前设备状况 规格型号 编号 检测后设备状况 送风高效过滤器的检漏 排风高效过滤器的检漏 校核 42 记录 检验 表A.0.3生物安全实验室检测记录1三) 第页共页 静压差检测 检测仪器名称} 编号 规格型号 隆侧前设备状m正常()不正常() 检测后设备状况 正常()不正常() 备注 压差值(Pa) 检测位置 气流流向检测 方法 校核 记录 检验 43 表A. 0.4生物安全实验室检测记录《四) 第页共页 风口风速或风量 检测仪器名称 检测前设备状况 位置 校核 44 规格型号 正常()不正常〔〕 风口 测点 编号 检测后设备状况 正常()不正常() 风速(m/s)或风量(m3/h) 记录 备注 表A.0.5生物安全实脸室检测记录(五) 第页共页 含尘浓度 检测仪器名称 检测前设备状况 位置 校核 规格型号 编号 正常()不正常() 检测后设备状况 正常()不正常() 测点 粒径 含尘浓度(Pc/ 记录 备注 ) 检验 45 表A.0.6生物安全实脸室检测记录1六) 第页共页 温度、相对湿度 检测仪器名称 检测前设备状况 规格型号 正常()不正常() 房间名称 46 检测后设备状况 正常()不正常() 温度(℃) 室外 校核 编号 记录 相对湿度(%) 备注 表A.0.7生物安全实验室检测记录(七) 第页共页 噪 房间名称 校核 编号 规格型号 检测仪器名称 检测前设备状况 声 正常()不正常() 侧点 检测后设备状况 正常()不正常() 备注 噪声[dB(A)] 记录 检验 47 表A.0.8生物安全实验室检测记录(八) 第页共页 照 规格型号 检测仪器名称 检测前设备状况 房间名称 校核 48 度 编号 正常()不正常() 检测后设备状况 正常()不正常() 测点 照度(lx) 记录 备注 检验 表A. 0.,生物安全实验室检测记录(九) 第页共页 不同工况转换时系统安全性验证 备用电源可靠性验证 压差报警系统可靠性验证 送、排风系统连锁可靠性验证 备用排风系统自动切换可靠性验证 校核 记录 检验 49 附录B生物安全设备现场检测记录用表 B. 0.1厂家自检情况、安装情况的检测应按表B. 0.1进行 记录。 B. 0.2工作窗口气流流向情况、风速(或风量)的检测应按表 且0.2进行记录。 B. 0.3工作区含尘浓度、.噪声、照度的检测应按表B. 0.3进行 记录。 B. 0.4排风高效过滤器的检漏、生物安全柜箱体的检漏、生物 安全柜漏电检测、接地电阻检测等的检测应按表B. 0.4进行 记录。 B. 0.5班级生物安全柜或动物隔离设备的压差、风量、手套口 风速的检测应按表13.0.5进行记录。 B. 0.6班级生物安全柜或动物隔离设备箱体密封性的检测应按 表B. 0.6进行记录。 表政0.1设备现场检测记录(一) 第 页 共 页 委托单位 实验室名称 检测单位 检测日期 记录编号 设备位置 生产厂家 级别 型号 出厂日期 序列号 检测依据 生产厂家自检情况 安装情况 校核 记录 检验 51 表孔0.2设备现场检测记录{二) 第 页 共 页 工作窗口气流流向 检测方法 风速()风量() 检测仪器名称 编号 规格型号 检测前设备状况 正常()不正常() 检测后设备状况 正常()不正常() 工作窗口气流平均风速 窗口上沿 测点 风速(m/s) 测点 风速(m/s) 测点 风速(m!5) 1 4 7 10 13 16 19 22 25 28 2 5 8 11 1.4 17 20 23 26 29 3 6 9 12 15 18 21 24 27 30 窗口下沿 工作窗口风量 工作窗口尺寸 工作区垂直气流平均风速 工作区里侧 测点 风速(m/s) 测点 风速(m/s) 测点 风速(m/s) 1 4 7 10 13 16 19 22 25 28 2 5 8 ]1 14 17 20 23 26 29 3 6 9 12 15 18 21 24 27 30 工作区外侧 校核 52 记录 检验 表R0.3设备现场检测记录(三) 第 页 共 页 工作区含尘浓度 检测仪器名称 规格型号 编号 检测前设备状况 正常()不正常() 检测后设备状况 正常()不正常() 测点 含尘浓度(pc/ 粒径 ) 备注 )0.5¦Ìm 1 >-5tAm )0.5¦Ìm 2 彡5¦Ìm )0.5¦Ìm 3 >,5¦Ìm )0.5¦Ìm 4 >,5¦Ìm )0.5¦Ìm 5 > 5 ¦Ì m 噪 检测仪器名称 检测前设备状况 声 规格型号 正常()不正常() 编号 检测后设备状况 正常〔)不正常() 背景噪声[dB(A)I 噪声[dB(A) ] 照 检测仪器名称 规格型号 检测前设备状况 测点 度 编号 检测后设备状况 I 2 3 4 5 6 照度(lx) 校核 记录 检验 53 表致0.4设备现场检测记录《四) 第 页 共 页 高效过滤器和箱体的检漏 漏电检测 接地电阻检测 其他 校核 54 记录 检验 表B. 0.5设备现场检测记录(五) 第 页 共 页 111级生物安全柜或动物隔离设备压差 检测仪器名称 规格型号 编号 检测前设备状况 正常()不正常() 检测后设备状况 正常()不正常() 压差值 m级生物安全柜或动物隔离设备风量 检测仪器名称 规格型号 编号 检测前设备状况 正常()不正常() 检测后设备状况 正常()不正常() 送风过滤器平均风速 测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风速(m/s) 测点 风速(m/s) 过滤器尺寸 风量 箱体尺寸 换气次数 班级生物安全柜或动物隔离设备手套口风速 检测仪器名称 规格型号 编号 检测前设备状况 正常()不正常() 检测后设备状况 正常()不企常(‘) 手套口位置 中心风速(m/s) 校核 记录 检验 55 表R0.6设备现场检测记录(六) 第 页 共 页 班级生物安全柜或动物隔离设备箱体严密性:压力衰减法 检测仪器名称 规格型号 编号一 检测前设备状况 正常()不正常() 检测后设备状况 正常()不正常() 测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时间 压力(Pa) 大气压 温度 测点 时间 压力(Pa) 大气压 温度 测点 时间 压力(Pa) 大气压 温度 测点 时间 压力(Pa) 大气压 温度 泄漏率计算 校核 56 记录 检验 32 附录C生物安全实验室工程验收评价项目 C.0.1生物安全实验室建成后,必须由工程验收专家组到现场 验收,并应按本规范列出的验收项目,逐项验收。 C. 0.2生物安全实验室工程验收评价标准应符合表C. o. 2的 规定。 表C.0.2生物安全实验室工程验收评价标准 标准类别 严重缺陷数 一般缺陷数 合格 0 <20% 1^-3 <20 % 0 >,20¡ã %a >3 U 限期整改 不合格 一次整改后仍未通过者 注:表中的百分数是缺陷数相对于应被检查项目总数的比例。 C. 0.3生物安全实验室工程现场检查项目应符合表C. 0.3的 规定。 表C.0.3生物安全实验室工程现场检查项目 ― 叮 WI , 检查出的间题 * 1>r-号 与建筑物其他部分相通.但未设可 自动关闭的带锁的门 建筑、 装修和 结构 i ai M ] Mm}mm二级}三级}四级 V1V' 不满足排风间距要求:防护区室外 排风口与周围建筑的水平距离小 于20m 未在建筑物中独立的隔离区域内 57 续表C.O.3 评价I 适用范围 检查出的问题 章}序号 ?"]T l-& lam am 二级!三级}四“ 未远离市区 A卫S卜3中的b2类实验室和四级 生物安全实验室未独立于其他建筑 室内净高低于2. 6m或设备层净高 低于2.2m 建筑、 装修和 结构 ABSL-4的动物尸体处理设备间和 防护区污水处理设备间未设缓冲间 设置生命支持系统的生物安全实验 室,紧邻主实验室未设化学淋浴间 防护区未设里安全通道和紧急出口 或没有明显的标志 防护区的围护结构未远离建筑外墙 或主实验室未设置在防护区的中部 建筑外墙作为主实验室的围护结构 相邻区域和相邻房间之间未根据需 要设置传递窗。传递窗两门未互锁或 未设有消毒灭菌装置;其结构承压力 及严密性不符合所在区域的要求.传 递不能灭活的样本出防护区时,未采 用具有熏燕消毒功能的传递窗或药液 传递箱 58 丫一甲一丫一甲一 主实验室所在建筑物离相邻建筑物 或构筑物的距离小于相邻建筑物或构 筑物高度的1.5倍 未在人口处设置更衣室或更衣柜 防护区的房间设置不满足工艺要求 辅助区的房间设置不满足工艺要求 7 续表C. 0.3 评价 章 序号 17 18 19 20 检查出的间题 未在实验室或实验室所在建筑内配 I / 备高压灭菌器或其他消毒灭菌设备 防护区内未设置生物安全型双扉高 甲 生物安全型双扉高压灭菌器未考虑 主体一侧的维护空间 生物安全型双扉高压灭菌器主体所 在房间为非负压 22 23 ^'3mm,地面与墙面的相交位置及 建筑、 装修和 结构 姗 =01Q 9 了 压灭菌器 生物安全柜和负压解剖台未布置于 排风口附近或未远离房间门 产生大动物尸体或数量较多的小动 物尸体时,未设里动物尸体处理设 备。动物尸体处理设备的投放口未设 置在产生动物尸体的区域。动物尸体 处理设备的投放口未高出地面或未设 置防护栏杆 未采用无缝的防滑耐腐蚀地面。踢 脚未与墙面齐平或略缩进大于2mm 21 严重 ―_直取压 缺陷 缺陷 适用范围 了 I/ 甲 甲 训 甲 丫 甲 了 丫 叼 侧 1 了 了 训 其他围护结构的相交位置,未作半径 不小于30mrn的圆弧处理 24 25 墙面、顶枷的材料不易于清洁消 毒、不耐腐蚀、起尘、开裂、不光滑 防水,表面涂层不具有抗静电性能 没有机械通风系统时,ABSL-2中 的a类、bl类和BSL-2生物安全实 验室未设置外窗进行自然通风或外窗 未设置防虫纱窗;ABSL2中b2类 实验室设外窗或观察窗未采用安全的 材料制作 59 续表C. 0.3 适用范围 评价 章 建筑、 装修和 结构 序号 检查出的问题 26 防护区设外窗或观察窗未采用安全 的材料制作 27 没有防止节肢动物和啮齿动物进人 V 和外逃的措施 28 AB81二3中b2类主实验室及其缓 冲间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主实验室 及其缓冲间应采用气密门 29 防护区内的顶棚上设置检修口 30 实验室的人口,未明确标示出生物 防护级别、操作的致病性生物因子等 标识 31 结构安全等级低于一级 32 结构安全等级低于一级 33 抗震设防类别未按特殊设防类 34 抗震设防类别未按特殊设防类 35 地基基础未按甲级设计 36 地基基础未按甲级设计 37 38 39 60 严重 一般 缺陷 缺陷 二:414 四级 丫 v I/ 丫 I/ V 甲 丫 甲 了 侧 丫 v 了 甲 丫 I / 甲 甲 了 甲 I/ 训 甲 了 结构体系 I/ I/ 吊顶作为技术维修夹层时,其吊顶 甲 的活荷载小于。.75kN/m2 独的维修通道 丫 了 主体结构未采用混凝土结构或砌体 对于吊顶内特别重要的设备未作单 场 丫 丫 V 甲 了 丫 丫 续表C. 0.3 评价 章 序号 检查出的问题 _电压 严重 一月 义 二级 三级 缺陷 缺 陷 空调净化系统的划分不利于实验室 消毒灭菌、自动控制系统的设置和节 能运行 空调净化系统的设计未考虑各种设 41 备的热湿负荷 送、排风系统的设计未考虑所用生 42 物安全柜、动物隔离设备等的使用 V 条件 43 V 选用生物安全柜不符合要求 44 b2类实验室未采用全新风系统 45 未采用全新风系统 V 主实验室的送、排风支管或排风机 46 前未安装耐腐蚀的密闭阀或阀门严密 V 空调、 性与所在管道严密性要求不相适应 通风和 防护区内安装普通的风机盘管机组 V 净化 4 7 或房间空调器 防护区不能对排风高效空气过滤器 48 V 进行原位消毒和检漏 防护区不能对送风高效空气过滤器 49 V 进行原位消毒和检漏 50 防护区远离空调机房 空调净化系统和高效排风系统所用 51 风机未选用风压变化较大时风量变化 较小的类型 空气净化系统送风过d器的设置不 52 符合本规范第5.2. 1条的要求 40 53 送风系统新风口的设置不符合本规 范第5.2.2条的要求 适用范围 V V V 四级一 V 丨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一 V V I V { V I V V V V V v v 甲 丫 侧 甲 7 - 丫 了 甲 了’一 61 续表C. 0.3 评价 章 序号 54 55 56 57 IT& 检查出的间题 适用范围 一 严重 一月又 一 拐 = i s 缺陷 缺陷 BSL-3实验室未设置备用送风机 ABSL-3实验室和四级生物安全实 甲 _自肠 甲 验室未设置备用送风机 排风系统的设置不符合本规范第 V 5.3.1条中第1款一第5款的规定 排风未经过高效过浦器过滤后排放 丫 排风高效过滤器未设在室内排风口 处或紧邻排风口处,排风高效过旅器 的位皿与排风口结构不易于对过旅器 I/ 四级} V V 了 V V V V 斌 侧 进行安全更换和检漏 59 空调、 通风和 净化 60 tI '3? 63 防护区除在室内排风口处设第一道 高效过冰器外,未在其后申联第二道 丫 高效过滤器 防护区排风管道的正压段穿越房间 或排风机未设于室外排风口附近 防护区未设里备用排风机或备用排 风机不能自动切换或切换过程中不能 了 保持有序的压力禅度和定向流 排风口未设里在主导风的下风向 丫 V 斌 排风口与新风口的直线距离不大于 12m,排风口不高于所在建筑物星面 甲 V 了 V!' 甲 V 认 了 了 2m以上 64 65 62 ABSL-4的动物尸体处理设备间和 防护区污水处理设备间的排风未经过 高效过渝器过旅 辅助工作区与室外之间未设一间正 压级冲室 了 V V I / 丫 续表C. 0.3 评价 章 序号 检查出的间题 3i 实验室内各种设备的位置不利于气 流由被污染风险低的空间向被污染风 v 险高的空间流动,不利于最大限度减 少室内回流与涡流 67 空调、 通风和 净化 性 严重 一月自义 一拐 = i f 缺陷 缺陷 送风口和排风口布置不利于室内可 能被污染空气的排出 68 在生物安全柜操作面或其他有气溶 V 胶产生地点的上方附近设送风口 A 气流组织上送下排时,高效过滤器 排风口下边沿离地面低于0.lm或高 于。.15m或上边沿高度超过地面之 上0.6m;排风口排风速度大于lm/s 70 71 适用范围 v V 送、排风高效过滤器使用木制框架 甲 四级一 I/ I / 训 甲 了 认 了 甲 V I/ V. V. 认 了 甲 V. 甲 了 高效过滤器不耐消毒气体的侵蚀. 防护区内淋浴间、化学淋浴间的高效 过滤器不防潮;高效过滤器的效率低 V 于现行国家标准《高效空气过滤器》 GB/T 13554中的B类 72 73 需要消毒的通风管道未采用耐腐 蚀、耐老化、不吸水、易消毒灭菌的 了 材料制作.未整体焊接 排风密闭阀未设!在排风高效过滤 器和排风机之间;排风机外侧的排风 管上室外排风口处未安装保护网和防 甲 V. 甲 V 甲 认 V. 甲 雨罩 74 空调设备的选用不满足本规范第 5.5.4条的要求 63 续表C. 0.3 适用范围 评价 章 序号 检查出的问题 7 5 给水、排水干管、气体管道的干 管,未敷设在技术夹层内,防护区内 与本区域无关管道穿越防护区 76 77 严重 一般 二级 = i s 四级 缺陷 缺陷 v 引人防护区内的管道未明敷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了 1 v v I/ 防护区给水排水管道穿越生物安全 实验室围护结构处未设可靠的密封装 了 置或密封装置的严密性不能满足所在 区域的严密性要求 79 防护区管道系统渗漏、不耐压、不 耐温、不耐腐蚀;实验室内没有足够 v 的清洁、维护和维修明露管道的空间 使用的高压气体或可燃气体,没有 v 80 防护区给水管道未采取设置倒流防 止器或其他有效的防止回流污染的装 v 78 给水排 水与气 体供给 相应的安全措施 置或这些装置未设置在辅助工作区 81 82 ABSL-3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未 设置断流水箱 V 化学淋浴系统中的化学药剂加压泵 未设置备用泵或未设置紧急化学淋浴 I / 设备 83 84 85 防护区的给水管路未以主实验室为 v 单元设置检修阀门和止回阀 实验室未设洗手装置或洗手装置未 V 设置在靠近实验室的出口处 洗手装置未设在主实验室出口处或 对于用水的洗手装置的供水未采用非 v v 手动开关 86 64 未设紧急冲眼装置 甲 V 续表C. 0.3 适用范围 评价 章 检查出的间题 序号 严重 一月又 自压 ,竺翻名 四级」 v v v v v v v v. ; v v V v v v v 丫 v v v v v v 了 甲 切 缺 陷 缺陷 87 88 ABSL-3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防 护区的淋浴间未根据工艺要求设置强 v 制淋浴装置 大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和需要对笼 具、架进行冲洗的动物实验室未设必 v v 要的冲洗设备 89 90 给水管路未涂上区别于一般水管的 醒目的颜色 室内给水管材未采用不锈钢管、铜 管或无毒塑料管等材料或管道未采用 可靠的方式连接 I / v v 大动物房和解剖间等处的密闭型地 91 漏不带活动网框或活动网框不易于取 v 放及清理 给水排 水与气 体供给 92 93 94 95 96 97 防护区未根据压差要求设置存水弯 和地漏的水封深度;构造内无存水弯 的卫生器具与排水管道连接时,未在 v 排水口以下设存水弯,排水管道水封 处不能保证充满水或消毒液 防护区的排水未进行消毒灭菌处理 v 主实验室未设独立的排水支管或独 立的排水支管上未安装阀门 活毒废水处理设备未设在最低处 ABSI.-2防护区污水的灭菌装置未 采用化学消毒或高温灭菌方式 防护区活毒废水的灭菌装置未采用 高温灭菌方式。未在适当位置预留采 v v v 样口和采样操作空间 防护区排水系统上的通气管口未单 98 独设置或接人空调通风系统的排风 v 管道 65 续表CO. 3 评价 章 检查出的问题 序号 吕 严重 一 自取 缺陷 缺陷 适用范围 一丿翻. 幼 M 了 斌 99 通气管口未设高效过滤器或其他可 v 靠的消毒装置 100 辅助工作区的排水,未进行监测, 未采取适当处理装置 了 侧 甲 101 防护区内排水管线未明设,未与墙 壁保持一定距离 1 甲 V 甲 了 防护区排水管道未采用不锈钢或其 他 合适的管材、管件;排水管材、管 102 I/ 件不满足强度、温度、耐腐蚀等性能 要求 103 给水排 ::翻弓 104 双扉高压灭菌器的排水未接人防护 斌 V 区废水排放系统 气瓶未设在辅助工作区。未对供气 系统进行监测 水与气 所有供气管穿越防护区处未安装防 体供给 105 回流装置,未根据工艺要求设置过 IV V V 甲 V 了 V V V V V V V V V V 滤器 防护区设置的真空装置,没有防止 106 真空装里内部被污染的措施,未将真 V 空装置安装在实验室内 正压服型生物安全实验室未同时配 107 备紧急支援气雄或紧急支援气雄的供 V 气时间少于60而n/人 供操作人员呼吸使用的气体的压 力、流量、含氧量、温度、湿度、有 108 V 害物质的含量等不符合职业安全的 V 要求 109 66 充气式气密门的压缩空气供应系统 的压缩机未备用或供气压力和稳定性 V 不符合气密门的供气要求 续表C.0.3 评价 章 序号 110 检查出的问题 适用范围 乙 严重 一_力取 一 拐 = 娜 四级 缺陷 缺陷 用电负荷低于二级 V 了 BS卜3实验室和ABSL-3中的a类 和bl类实验室未按一级负荷供电时, 111 未采用一个独立供电电源;特别重要 负荷未设置应急电源;应急电源采用 不间断电源的方式时,不间断电源的 供电时间小于30min;应急电源采用 不间断电源加自备发电机的方式时, 不间断电源不能确保自备发电设备启 动前的电力供应 ABS卜3中的b2类实验室和四级 112 生物安全实验室未按一级负荷供电。 特别重要负荷未同时设置不间断电源 v 和自备发电设备作为应急电源;不间 断电源不能确保自备发电设备启动前 甲 V 认 v 了 了 了 了 V 丫 I / 了 I/ 了 I/ 了 的电力供应 电气 113 未设有专用配电箱 114 专用配电箱未设在该实验室的防护 区外 115 重要设备未单独回路配电.未设置漏 v I / V 未设置足够数量的固定电源插座。 甲 甲 电保护装置 116 配电管线未采用金属管敷设。穿过 墙和楼板的电线管未加套管且未采用 专用电缆穿墙装置。套管内未用不收 缩、不嫌材料密封 117 室内照明灯具未采用吸顶式密闭洁 净灯;灯具不具有防水功能 118 未设里不少于30min的应急照明及 了 紧急发光疏散指示标志 67 续表C. 0.3 评价 章 序号 检查出的问题 119 实验室的人口和主实验室缓冲间人 口处未设置主实验室工作状态的显示 适用范围 严重 一月义 一 尔 = i s 四级一 缺陷 缺陷 _自四 了 了 了 甲 甲 I/ V V 叼 V I/ I/ 丫 V 甲 I/ I/ V - 了 1 V - V I / 装置 120 空调净化自动控制系统不能保证各 房间之间定向流方向的正确及压差的 I / 甲 稳定 121 自控系统不具有压力梯度、温湿 度、连锁控制、报警等参数的历史数 据存储显示功能,自控系统控制箱未 了 设于防护区外 122 自控系统报警信号未分为重要参数 报警和一般参数报普。重要参数报警 为非声光报普和显示报普.一般参数 甲 报警为非显示报警。未在主实验室内 设置紧急报警按钮 电气 123 有负压控制要求的房间人口位置, 未安装显示房间负压状况的压力显示 甲 装置 124 125 自控系统未预留接口 空调净化系统启动和停机过程未采 取措施防止实验室内负压值超出围护 I / 结构和有关设备的安全范围 I/ 认 送风机和排风机未设置保护装置; 126 送风机和排风机保护装置未将报警信 号接人控制系统 127 送风机和排风机未设置风压差检测 装置;当压差低于正常值时不能发出 声光报警 128 68 防护区未设送风、排风系统正常运 转的标志;当排风系统运转不正常时 丫 不能报替;备用排风机组不能自动投 入运行,不能发出报普信号 续表C. 0.3 评价}适用范围 章 序号 检查出的间题 mm AM二级I三级}四级 *xKtJ*i7-k,A*- I A*"IfTt iLI PA* , #fLTR(a¡Xã)"fJ i135. 129 甲 I 130 了I 甲 I 及温度信号未与电加热连锁 空调通风设备不能自动和手动控 131 制,应急手动没有优先控制权.不具 备硬件连锁功能 防护区室内外压差传感器采样管未 1 3 2 配备与排风高效过滤器过滤效率相当 的过滤装置 未设置监测送风、排风高效过滤器 阻力的压差传感器 在空调通风系统未运行时,防护区 送、排风管上的密闭阀未处于常闭 133 电气 - 142 - R 甲-侧-训一甲 一 川 14 0 甲-甲一甲一训 13 8 13 9 房间的门未采取互锁措施 在互锁门附近未设置紧急手动解除 互锁开关。中控系统不具有解除所有 门或指定门互锁的功能一 甲一甲一甲 13 41 13 状态 51 13 实验室的建筑周围未设置安防系统 6- 未设门禁控制系统 13 7 防护区内的缓冲间、化学淋浴间等 69 续表C. 0.3 评价!适用范围 章}序号 146 147 消防 148 耐火等级低于二级 耐火等级低于二级 耐火等级不为一级 不是独立防火分区,三级和四级生 物安全实验室共用一个防火分区,其 耐火等级不为一级 疏散出口没有消防疏散指示标志和 消防应急照明措施 吊顶材料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应 低于所在区域隔墙的要求;与其他部 位隔开的防火门不是甲级防火门 149 150 生物安全实验室未设置火灾自动报 警装置和合适的灭火器材 防护区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机 械排烟系统;未根据需要采取其他灭 火措施 151 152 施工 要求 153 154 155 70 围护结构表面的所有缝隙未采取可 靠的措施密封 有压差梯度要求的房间未在合适位 置设侧压孔。测压孔平时没有密封 措 施 丿 各种台、架、设备未采取防倾倒措 施。当靠地靠墙放置时,未用密封胶 将靠地靠墙的边缝密封 与强度较差的围护结构连接固定 时,未在围护结构上安装加强构件 气密门两侧、顶部与围护结构的距 离小于200劝叮i I'l I -a Iam am 二级}三级}四级 甲一切 1 4 3 -1 4 4 -1 4 5 检查出的问题 . I 续表C. 0.3 评价 章 适用范围 序号 检查出的问题 156 气密门门体和门框未采用整体焊接 结构,门体开闭机构没有可调的铰链 和锁扣 v V 了 157 空调机组的基础对地面的高度低 于200mm V 丫 V 严重 一般 缺陷 缺陷 姗 二:4v 四级 空调机组安装时未调平,未作减振 处理,各检查门不平整,密封条不严 158 施工 要求 密;正压段的门未向内开,负压段的 门未向外开;表冷段的冷凝水排水管 上未设置水封和阀门 侧 I/ V v 159 送风、排风管道的材料不符合设计 要求,加工前未进行清洁处理,未去 掉表面油污和灰尘 v V1 V v 160 风管加工完毕后,未擦拭干净.未 用薄膜把两端封住.安装前去掉或 损坏 1 丫 I/ 甲 V 了 甲 甲 I / 甲 甲 I / 7 v 了 了 了 甲 v 甲 技术夹层里的任何管道和设备穿过 161 162 163 防护区时,贯穿部位未可靠密封。灯 具箱与吊顶之间的孔洞未密封不漏 送、排风管道未隐蔽安装 送、排风管道咬口连接的咬口缝未 了 用胶密封 各类调节装置不严密,调节不灵 活,操作不方便 排风高效过滤装置,不符合国家现 行 有关标准的规定.排风高效过滤装 165 置的室内侧没有保护高效过滤器的 措施 164 166 生物安全柜、负压解剖台等设备在 搬运过程中,横倒放置和拆卸 I/ 甲 丫 I / I / 71 续表C. 0.3 评价 章 序号 167 检查出的问题 适用范围 严重 一月义 缺陷 缺陷 力舀 生物安全柜和负压解剖台背面、侧 面与墙的距离小于300mm,顶部与 至肠 = 4 9 四级 甲 了 甲 了 V 甲 v 了 丫 丫 7 甲 甲 了 v 了 V 了 甲 了 I/ 了 丫 了 甲 I/ V I/ 甲 V v I/ V I/ 吊顶的距离小于300mm 168 169 传递窗、双扉高压灭菌器、化学淋 浴间等设施与实验室围护结构连接 I / 时。未保证箱体的严密性 传递窗、双扉高压灭菌器等设备与 轻体墙连接时.未在连接部位采取加 丫 固措施 施工 要求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工程 检测 72 防护区内的传递窗和药液传递箱的 腔体或门扇未整体焊接成型 甲 具有熏蒸消毒功能的传递窗和药液 I/ 传递箱的内表面使用有机材料 实验台面不光滑、透水、不耐腐 蚀、不耐热和不易于清洗 I/ 防护区配备的实验台未采用整体 台面 I/ 实验台、架、设备的边角未以圆弧 过渡,有突出的尖角、锐边、沟槽 丫 了 围护结构的严密性不符合要求 防护区排风高效过滤器原位检漏不 I / 符合要求 v 177 送风高效过滤器检漏不符合要求 178 179 静压差不符合要求 气流流向不符合要求 180 室内送风量不符合要求 丫 I / V 181 洁净度级别不符合要求 训 训 V 甲 续表C. 0.3 评价 章 目 严重 ― 户肛 - 0 6 二 0 四级 缺陷 缺陷 183 温度不符合要求 相对湿度不符合要求 184 噪声不符合要求 I / 丫 v 185 照度不符合要求 丫 丫 丫 甲 甲 v 丫 甲 生物安全柜、动物隔离设备、 Ivc、负压解剖台等的检测不符合 I / 丫 I / 了 甲 182 工程 检测 检查出的问题 序号 适用范围 186 187 188 应用于防护区外的排风高效过滤器 v 单元严密性不符合要求 工况验证不符合要求 V 了 丫 丫 V V 要求 189 活毒废水处理设备、高压灭菌锅、 了 动物尸体处理设备等检测不符合要求 73 附录D高效过滤器现场效率法检漏 D.1所需仪器、条件及要求 D.1.1测试仪器应采用气溶胶光度计或最小检测粒径为0. 3¦Ìm 的激光粒子计数器。 D.1.2测试气溶胶应采用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癸二酸 二辛酯(DOS)、聚a烯烃(PAO)油性气溶胶物质等。 D.1.3测试气溶胶发生器应采用单个或多个Laskin(拉斯金) 喷嘴压缩空气加压喷雾形式。 D. 2上游气溶胶验证 D. 2.1上游气溶胶均匀性验证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在过滤器上游测试段内,距过滤上游端面30cm距离 内选择一断面,并在该断面上平均布置9个测试点(图D.2.1); 2应在气解胶发生器稳足工作后, 对每个测点依次进行至少连续3次采样, 每次采样时间不应低于lmin,并应取三 次采样的平均值作为该点的气溶胶浓度检 测结果; 3当所有9个测点的气溶胶浓度测 图D. 2.1上游气溶胶、仕田、,二.,*二a'*田,小二-h ii Iril -V-m上山wr Lmmc试结果与各测点测试结果算术平均值偏差 均匀性测点布置图,。:,。_。,_L一。.,一、_,。。.、、, 门门’工洲品’.”且囚均小于士20%时,可判定过滤器上游气溶 胶浓度均匀性满足测试需要。 D. 2.2上游气溶胶浓度测点应布置在浓度均匀性满足上述要求 断面的中心点。 D. 2.3在上游气溶胶测试段中心点,连续进行5次,每次lmin 的上游测试气溶胶浓度采样,所有5个测试结果与算术平均值的 偏差不超过10%时,可判定上游气溶胶浓度稳定性合格。 D. 3下游气溶胶均匀性验证 D.3.1下游气溶胶均匀性验证可按下列两种方法之一进行: 1可在过滤器背风面尽量接近过滤器处预留至少4个大小 相同的发尘管,发尘管为直径不大于10mm的刚性金属管,孔 口开向应与气流方向一致,发尘管的位置应位于过滤器边角处。 应使用稳定工作的气溶胶发生器,分别依次对各发尘管注人气溶 胶,而后在下游测试孔位置进行测试。所有4次测试结果均不超 过4次测定结果算术平均值的士20%时,可认定过滤器下游气溶 胶浓度均匀性满足测试需要。 2可在过滤器下游(或混匀装置下游)适当距离处,选择 一断面,在该断面上至少布置9个采样管,采样管为开口迎向气 流流动方向的刚性金属管,管径应尽量符合常规采样仪器的等动 力采样要求,其中5个采样管在中心和对角线上均匀布置,4个 采样管分别布置于矩形风道各边中心、距风道壁面25mm处 (图D. 3. la)。圆形风道采样管布置采用类似原则进行(图 D. 3. lb)。应在气溶胶发生器稳定工作后(此时被测过滤器上游 气溶胶浓度至少应为进行效率测试试验时下限浓度的2倍以上), 对每个测点依次进行至少连续3次采样,每次采样时间不应少于 lmin,并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点的气溶胶浓度检测结果。当所有9 一-―--e 灬一-―一 \ / ts } 10 \/ 减 } 2 5 mm ( a ) 矩 形 风 道 ( b ) X 形 风 道 图D. 3.1下游气溶胶均匀性测点布置图 个测点的气溶胶浓度测试结果与各测点测试结果算术平均值偏差 均小于士20%时,可认为过滤器下游气溶胶浓度均匀性满足测试 需要。 D. 4采用粒子计数器检测高效过滤器效率 D. 4.1应采用粒径为0. 3¦Ìm-0.5¦Ìm的测试粒子。 D.4.2测试过程应保证足够的下游气溶胶测试计数。下游气溶 胶测试计数不宜小于20粒。上游气溶胶最小测试浓度应根据预 先确认的下游最小气溶胶浓度和过滤器最大允许透过率计算得 出,且上游气溶胶最小测试计数不宜低于200000粒。 D.4.3采用粒子计数器检测高效过滤器效率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测试: 1连接系统并运行:应将测试段严密连接至被测排风高效 过滤风口,将气溶胶发生器及激光粒子计数器分别连接至相应的 气溶胶注人口及采样口,但不开启。然后开启排风系统风机,调 整并测试确认被测过滤器风量,使其风量在正常运行状态下且不 得超过其额定风量,稳定运行一段时间。 2背景浓度测试:不得开启气溶胶发生器,应采用激光粒 子计数器测量此时过滤器下游背景浓度。背景浓度超过35粒/L 时,则应检查管道密封性,直至背景浓度满足要求。 3上下游气溶胶浓度测试:应开启气溶胶发生器,采用激 光粒子计数器分别测量此时过滤器上游气溶胶浓度C.及下游气 溶胶浓度Cd,并应至少检测3次。 D. 4.4试验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过滤效率测试结果的平均值应根据3次实测结果按下式 计算: :一((1-CdCux100% 式中:E―过滤效率测试结果的平均值 C―上游浓度的平均值, (D.4.4-1) Cd―下游浓度平均值。 2置信度为95%的过滤效率下限值E95%mi。可按下式计算: E95% 而n一(‘C d.95% max)X100%Cu.1 95% nini (D. 4.4-2) 式中:E95%min―置信度为.95%的过滤效率下限值; C u , 95 %min―上游平均浓度95%置信下限,可根据上游浓度 的平均值Cu查表D.4.4取值,也可计算得出; Cd.95%ma二―下游平均浓度95%置信上限,可根据下游浓度 平均值Cd,查表D.4.4取值,也可计算得出。 表D. 4.4置信度为95%的粒子计数置信区间 粒子数(浓度) 置信下限 C 95 0 o min 0 0. 0 95%max 3. 7 粒子数(浓度) 置信下限 C 95%min 35 24. 4 置信上限 95 %max 48. 7 1 0. 1 5. 6 40 28. 6 54. 5 2 0. 2 7. 2 45 32. 8 60. 2 3 0. 6 8. 8 50 37. 1 65. 9 4 1. 0 10. 2 55 41 . 4 71. 6 5 1. 6 11. 7 60 45. 8 77. 2 6 2. 2 '13. 1 65 50. 2 82. 9 8 3. 4 15. 8 70 54. 6 88. 4 10 4. 7 18. 4 75 59. 0 94. 0 12 6. 2 21. 0 80 63. 4 99. 6 14 7. 7 23. 5 85 67. 9 105. 1 16 9. 4 26. 0 90 72. 4 110. 6 18 10. 7 28. 4 95 76. 9 116. 1 20 12. 2 30. 8 100 81. 4 121. 6 25 16. 2 36. 8 刀( n>100) 30 20. 2 42. 8 ,一1.96 n n+1. 96c 注:本表为依据泊松分布,置信度为9500的粒子计数置信区间。 D. 4.5被测高效空气过滤器在0. 3¦Ìm-0. 5拌m间实测计数效率 77 的平均值E以及置信度为95%的下限效率E95/、均不低于 99. 99%时,应评定为符合标准。 D. 4.6过滤器下游浓度无法达到20粒时,可采用下列方法: 1首先应测试过滤器上游气溶胶浓度C。,并应根据表 D.4.4计算上游95%置信下限的粒子浓度Cu,95"nmina 2应根据上游95%置信下限的粒子浓度Cu.95/、和过滤器 最大允许透过率(0.01%),计算下游允许最大浓度,再根据表 D.4.4查得或计算下游允许最大浓度的95%置信下限浓 度Cd.95%mino 3测试过滤器下游气溶胶浓度Cd时,可适当延长采样时 间,并应至少检测3次,计算平均值Cd 4 C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