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血站业务场所建设指南 第1部分:单采场所》编写说明;.pdf
中国输血协会团体标准 《血站业务场所建设指南 第 1 部分:单采场所》 编制说明 一、标准制定背景和意义 为加强血液管理,控制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途径,保证临床用血的 安全有效,2001-2002 年间,国家决定利用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 债)支持全国的血站建设,初步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城 乡的血站服务体系。2016 年, 《全民健康保障工程建设规划》下发, 为支持省级血液中心、地市级中心血站改扩建业务用房、购置医学装 备和采血车辆,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 理局综合考虑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原则、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等情况,实行差别化补助政策。2017 年,中央共安排专项投资 7.65 亿元支持全国 57 家机构建设,共计资金 7.65 亿元;其中省级血液中 心 5 家,1.68 亿元;中心血站 52 家,5.98 亿元。 另一方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 2008 年发布《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建标 110-2008)、2009 年发布《疾控 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建标 127-2009),与综合医院、疾控中心 等医疗卫生机构相比,血站建设尚缺乏相关指导、依据。 为提高血站建设工程管理水平,正确掌握建设标准,遵照《血站 技术操作规程》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对血站单采场所的使用 面积、主要设备的配备标准进行研究,确定合理标准,以满足业务需 要,为血站的新建、改建、扩建提供参考。 二、项目来源及编号 《血站业务场所建设指南 第 1 部分:单采场所》于 2018 年 5 月 23 日经中国输血协会血液管理专业委员会批准立项,该项目编号 1 为 P2018-005。 三、简要起草过程 (一)成立编撰小组 2017 年 5 月,由中国输血协会血站建设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胡 伟总负责,副主任委员李文牵头,小组约 10 位成员。建立定期沟通 机制,通过微信群等方式沟通联系。 (二)需求分析与方案撰写 小组成员第一时间开展服务区域内医疗服务及临床用血需求和 影响因素分析,确定临床用血需求的各项数据。包括: (1)社会经济 发展概况。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年龄结构、医疗保障及 临床用血保障情况等。 (2)用血量需求分析。临床用血人次、临床用 血量、人均用血量、住院患者人均用血量、手术人均用血量、与用血 相关医疗技术开展、临床用血主要科室设置、床位数量及收治病种情 况等。 (3)科室服务能力分析。主要是布局、功能任务、血液采集及 服务方式;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房屋、技术类别等情况;科室基础设 施设备、业务项目种类、采集血液量;献血人群及组成、固定献血队 伍、千人口献血率等。 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服务区域内临床用血需求中存在的问 题,以及临床用血供需状况、医疗服务发展和社会影响等因素,确定 服务区域内合理设置的思路。包括: (1)医疗服务发展情况。分析医 疗技术改进、医疗保障水平提高和保障覆盖范围扩大对医疗服务发展 和临床用血产生的影响。 (2)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人口结 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医疗服务需求的日益 增长对无偿献血和临床用血产生的影响。 (3)临床用血供需状况(未 来 5-10 年) 。分析无偿献血工作情况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用血人数变 化趋势、用血总量变化趋势、医疗资源变化趋势、新增用血新技术开 2 展情况,测算临床用血需求与实际血液供应之间的差距。同时分析潜 在临床用血需求,包括临床用血缺口等。 根据多数采供血日常工作量情况,结合前期分析和工作经验, 从科室承担的任务及其工作特点出发,就设计总体要求、相关区域布 置要求、建筑标准与装修要求(地面、台面的材料、建筑层高等)、 配套系统(如水、电、网络等)设施要求、专业设备配置等角度出发, 开展方案撰写,并形成标准草案。 (三)调研与征求专家意见 2017 年 7 月,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中国输血协会、中元建 设集团、血站建设委及相关建筑行业领导专家在北京召开专家会议, 就初稿及今后研究方向进行研讨,分落实相关分工任务。2017 年 8 月,该研究项目被列为国家卫计委规划与信息司政府购买服务项目。 2017 年 8 月、2017 年 11 月,分两次制作调研表,对国内部分省 级血站、中心血站情况进行调研,结合调研数据进行标准修订;2017 年 12 月,组织浙江省血液中心、天津血液中心、深圳血液中心、河 北省血液中心、陕西血液中心、宁波中心血站等专家在杭州召开论证 会;2018 年 1 月,邀请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国家卫计委规划与 信息司、中国输血协会、中元建设集团、北京血液中心、上海血液中 心、天津血液中心、成都血液中心、嘉兴市中心血站、东营市中心血 站等专家在北京召开专家评审会,收集意见与建议并修改。 (四)结果验证与修订 2018 年 9 月,对国内省级血站、中心血站情况进行调研,共有 150 余家采供血机构反馈信息,根据调研情况进行结果反推,并征求 国内相关行业专家及建筑设计人员意见并加以完善。 四、参与单位与主要人员 浙江省血液中心、成都市血液中心、安徽省血液中心、浙江省现 3 代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费森尤斯卡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共 计 5 家单位承担编写工作,主要参与人员及其承担的工作如下: 研制 人员 项目 负责人 主要参 加人员 主要参 加人员 年 龄 44 岁 48 岁 49 岁 高级工 程师 主任技 师 副主任 医师 副主任 男 45 岁 教授级 高工 所长 建筑设 计 王争扬 男 35 岁 经济师 副科 公共事 业管理 浙江省血液 中心 编写 金惠新 女 49 岁 主管技 师 科长 输血医 学 安徽省血液 中心 编写 女 45 岁 中级职 称 销售总监 临床医 学 费森尤斯卡 比(中国)投 资有限公司 编写 姓名 性别 胡伟 男 李文 男 冯晴 女 主要参 加人员 曾国良 主要参 加人员 主要参 加人员 主要参 加人员 陈勃 职称 职务 主任 科长 专业 单位 建筑工 程 医学检 验 临床医 学 浙江省血液 中心 成都市血液 中心 浙江省血液 中心 浙江省现代 建筑设计研 究院有限公 司 任务分 工 负责人 编写 编写 编写 五、国内相关法律、法规、文件和标准情况 1993 年 2 月,原卫生部颁发《血站基本标准》,对我国血站建设 作出了标准性的要求;2000 年《血站基本标准》修订版,在原有的 专业科室与人员配置、卫生技术人员比例与管理人员、卫生学、库房、 设备、计算信息管理、血站开展的服务项目、质量管理等各项要求中, 又增加建筑面积、辅助设施等要求。现行主要标准有:《血站基本标 准 》《 采 供 血 机 构 设 置 规 划 指 导 原 则 》《 献 血 场 所 配 置 要 求 WS/T401-2012》等,与综合医院、疾控中心等医疗公共卫生机构相比, 血站建设中可以对照和参考的标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同样,血站业务用房建设面积指标参考表(发改社会〔2016〕2439 号)中对血站总体业务量与对应建筑面积进行了明确,但对具体采供 血场所中某项业务场所的面积大小、人员与设备数量等未进行细分, 4 血站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仍缺乏相应的依据。 六、标准的制定、修订与起草原则 遵循科学发展、安全有效、规模适宜的总原则。科学发展,是指 标准的规划和建设应血站业务需求相匹配,并考虑新业务、新项目开 展的所需;安全有效,是指标准的设计应有利于提高血液质量安全和 人身安全;规模适宜,是指建设面积应能满足业务工作的基本需求, 并有一个较为适宜的环境。 七、主要条款说明 1.总则 明确了标准的修订的目的、适用范围等,同时还应满足《医院消 毒卫生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疗 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根据调研结果,全国多数血站基本每日开展血小板采集工作。对 日均采集人次进行说明。 3.规模等级划分 结合前期研究和初步调查问卷,对单采场所按日均采集人次量的 多少划分四类场所:(1)小型单采场所,日均采集人次 10 人以下; (2)中型单采场所,日均采集人次 10~30 人;(3)大型单采场所, 日均采集人次 30~60 人; (4)超大型单采场所,日均采集人次 60 人 以上。 4.使用面积指标 为方便献血者进出、同时也为了方便单位内部人员流动的管理, 建议场所宜设置在采供血机构的 1~2 楼,并将场所分为:业务用房、 行政用房、保障用房三种类型。 (1)业务用房,指提供献血服务的空间,包括:献血登记区、 征询体检区、献血前血液检测区、血液采集区、休息区、招募室,其 中:血液采集区应独立设置。有条件的可设置献血者就餐、志愿者活 动及体现对献血者、志愿者关爱的场所。 (2)行政用房,指提供给工 5 作人员办公、生活的空间,包括:工作人员办公区域、会议培训区域、 更衣区域等。 (3)保障用房,指辅助用房空间,包括:物料库房、备 用设备库房等。各区域应按业务流程及院感控制要求进行布局,并明 显标识。献血服务区与办公、生活区应严格分离,设置缓冲区和更衣 室。 其中,大型及以上单采场所的献血前血液检测区宜单独设置采样 区和检测区,休息区宜将献血前休息和献血后休息分开。 5.建筑设计 房屋内墙、地板、天花板表面须平整,便于清洁消毒;能防止动 物及昆虫进入;应按标准配置紫外线消毒装置或其他有效的消毒装置, 装置宜具备自动定时功能,空气细菌菌落总数应符合 GB15982 规定的 Ⅲ类环境标准的要求,即≤500cfu/m3;有医疗废物暂存器具,库房应 有防火、防潮设施。 6.给排水设施 考虑到夏天献血者手臂较脏,为确保献血者健康,避免穿刺所造 成的其他不良后果,应设有供献血者、工作人员的洗手设施。同时, 考虑到机采时间较长,宜在休息区设置洗手间。 7.暖通空调 血液采集区的温湿度应符合 GB/T18883 规定的要求,即夏天温度 在 22 至 28 摄氏度之间,相对湿度在 40%至 80%之间;冬季温度在 16 至 24 摄氏度之间,相对湿度在 30%至 60%之间,且区域通风良好。考 虑到目前较多城市空气污染较重,且人群对自身健康意识日益提高, 建议配置 PM2.5 的空气颗粒物净化装置。 8.电气 为确保突发停电情况下的献血者人事安全,应有双路供电且配备 不间断电力供应设施,不间断电力供应设施在外接电源中断后应保证 血细胞分离机至少能继续运行 30 min,应配备应急备用照明设施。 工作区域照是血站建设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医护人员、献 血者的健康与工作效率的实现、医患关系的改善、血站运营管理与成 6 本控制等都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显著的影响,国内已经有不少专家学者 已经关注到照明与人的情绪之间有着显著的影响,并开展了一系列研 究。本标准在制定中,参考了国内外对医院各功能区间的照明标准, 建议宜采用多层次的混合式设计,即:顶部设置无频闪的暖色温光源, 提供 150 至 300 勒克斯的空间照明,献血者可以处于一种舒适放松的 状态,考虑到献血者在机采座位上半平躺时间较多,不宜采用表面亮 度较高的直射光源,灯具最好采用大面积发光的面光源或者采用间接 照明方式。同时,鉴于医护人员对献血者进行静脉检查与穿刺的需要, 因此最好在侧部配备高显色性射灯,保证局部照度在 300~500 勒克 斯,为医护人员提供必要的作业照明。 9.信息系统 《“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 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国发〔2015〕40 号)都指明了“互联网+医 疗健康”发展思路。因此,血站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信息系统建设, 配备固定电话、计算机网络设施,宜配置自助征询登记设施,宜对血 细胞分离机采用中央监控系统,管理血液成分单采全过程。同时,为 进一步提升献血服务水平,对献血员活动区域宜配备无线上网功能。 10.消防与安全设施 7 应根据消防要求配备相应的灭火器材、装备和个人防护器材。考 虑到公共场所的防暴安全等问题,建议配置治安反恐一键报警装置, 装置连接单位保安室,突发情况时,安保人员可及时出动处置。 11.设备配置 主要设备为血细胞分离机,经过初步验证:小型单采场所宜配置 2~6 台;中型单采场所宜配置 6~12 台;大型单采场所宜配置 12~21 台,超大型单采场所宜配置 21 台以上。同时,设备及器具数量应能 满足工作要求,单台关键设备应考虑维修时的应急备用措施,检测区 日均采集人次 30 人以上时,宜配置双份设备。因急救需要,应配备 医用给氧设施和简易急救箱,宜配置除颤仪。 《血站业务场所建设指南 第 1 部分:单采场所》起草小组 2018 年 10 月 24 日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