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北京农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
北京农学院 2017-2018 学年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目 录 第一章 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 一、学校概况 ······························································································1 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2 三、本科各专业设置情况 ···············································································2 四、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情况及本科生所占比例 ·················································4 五、本科生生源质量情况 ···············································································4 第二章 师资与教学条件 ···································································5 一、师资队伍 ······························································································5 二、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6 三、办学条件及其应用情况 ············································································7 第三章 教学建设与改革 ···································································9 一、专业建设 ······························································································9 二、课程建设 ·····························································································10 三、教材建设 ·····························································································12 四、实践教学 ·····························································································13 五、创新创业教育 ·······················································································14 六、校校合作 ·····························································································15 七、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学成果 ········································································15 第四章 学生学习效果 ····································································18 一、开展创先争优,营造良好学风氛围 ····························································18 二、学生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表现 ··································································18 第五章 质量保障 ··········································································20 一、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20 二、完善教学管理与质量标准 ········································································20 三、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与信息反馈 ··································································22 第六章 特色发展 ··········································································24 一、科学研判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全方位构建 “3+1”人才培养模式 ························24 二、围绕都市型现代农林业需求,积极打造多维度人才培养体系 ···························24 三、校内外协同,构建都市现代农林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 ·································25 四、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探索都市现代农林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25 第七章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主要问题 ··················································26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26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26 -4- 第一章 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学校概况 北京农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 1956 年的河北省通县农业学校。1958 年,河北省通县农 业学校与北京市农业合作干部学校合并,更名为北京市农业学校。1965 年,北京市在北京 市农业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半农半读的北京农业劳动大学。1978 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北 京农学院。学校占地面积约 1000 亩,另有千亩农场和万亩林场实习基地。学校先后被授 予北京市花园式单位、北京市文明校园、首都文明单位标兵、全国文明单位、北京地区高 校示范性就业中心等称号。 学校拥有农产品有害微生物及农残安全检测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奶牛营养学北 京市重点实验室、兽医学(中医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农业应用新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 室、农业部华北都市农业重点实验室等 5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北京市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都农产品安全产业技术研究院、北京农学院大学科技园等 3 个省级 研究所,林果业生态环境功能提升协同创新中心 1 个省级 2011 协同创新中心,北京新农村 建设研究基地 1 个省级人文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并先后建成 2 个国家级、4 个北京市级实 验教学示范中心,2 个北京高校示范性校内实践创新基地,1 个国家级、5 个北京市级校外 人才培养基地,172 个签约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与 77 个学术机构、107 个行业机构和企业、 15 个地方政府合作,强化了服务首都食品安全、现代种业、生态环境等所需人才的实践应 用能力培养。 学校坚持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应用型现代农林人才为目标,努力打 造和完善都市型现代农业高等教育体系,创新构建了“3+1”人才培养模式(3 年校内理论 实验教学,1 年校内外实习),实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探索与政府、企业、科 研院所、国内外农林高校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学校创建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模 式创新试验区”被批准为北京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是教育部首批卓越农林人才 试点专业项目高校。在近两届国家和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学校《都市型现 代农业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荣获第七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基于资源 共享的京津冀农林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与实践》等 4 项成果荣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 成果一等奖,《“3+1”模式下协同培养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的研究与实践》等 9 项成果 荣获二等奖。 -1- 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 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农科特色和内涵发展。经过六十多年的辛苦耕耘,砥砺奋进,铸就了 北农人“艰苦奋斗,勤于实践,崇尚科学,面向基层”的光荣传统,形成了以“以农为本、 唯实求新”的办学理念。围绕新时代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和农业高等教育格局,学校明确了 都市型现代农林高等教育的办学特色,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以全日制本科 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开拓国际教育的办学层次和“立 足首都、服务‘三农’、面向京津冀、辐射全国”的办学面向。 根据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明确要求、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和学校办学 定位的内在要求,学校确立了人才培养总目标: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 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都 市型现代农林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三、本科各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现有 11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 个类别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 个博士后 科研工作站,5 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实现了 12 个二级学科、14 个专业领域的硕士招 生。学校建设了体现传统农科专业主动升级改造、非农近农专业协同服务农业、都市型现 代农业全产业链融合的植物类、动物类、园林生态类、食品加工类、生物与信息技术类、 经管文法类六大专业集群,包含农、工、管、理、经、法、艺 7 个学科门类的 35 个本科 专业(3 个国际合作办学专业)。其中,园艺、动物医学和农林经济管理 3 个专业为国家 级特色建设专业,园艺专业为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专业、北京市一流建设专 业和一类本科招生专业,农学、园艺、动物医学、农林经济管理、园林、食品科学与工程 6 个专业为北京市级特色建设专业,酿酒工程和物联网工程为当年新增专业。 -2- 北京农学院省部级及以上特色专业一览表 序号 级别 专业名称 年度 1 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园艺专业 2014 园艺专业 2008 动物医学专业 2009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2010 园艺专业 2017 6 园艺专业 2008 7 动物医学专业 2008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2008 园林专业 2008 10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2008 11 农学专业 2009 2 3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 4 5 8 9 北京市一流建设专业 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 北京农学院本科专业群一览表 序号 专业群类别 专业名称 1 农学 2 园艺 3 4 植物类 植物保护 农业资源与环境 5 种子科学与工程 6 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管理,中澳合作) 7 8 动物类 动物科学 动物医学 9 林学 10 园林 11 园林生态类 旅游管理 12 环境设计 13 风景园林 14 食品科学与工程 15 食品科学与工程(国际食品质量与零售管理,中英合作) 16 食品加工类 食品质量与安全 17 包装工程 18 酿酒工程(新增) 19 生物技术 20 21 生物与信息技术类 生物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 序号 专业群类别 专业名称 22 应用化学 2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24 物联网工程(新增) 25 国际经济与贸易 26 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管理,中英合作) 27 工商管理 28 市场营销 29 会计学 30 经管文法类 农林经济管理 31 投资学 32 法学 33 社会工作 34 农村区域发展 35 会展经济与管理 四、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情况及本科生所占比例 学校现有 12 个二级学院和 3 个教学部,业已形成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大力发展 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开拓国际教育的多类型、多层次的高等农业教育体 系。截止到 2018 年 6 月 31 日,学校全日制在校生 8108 人,其中,研究生 872 人,本科 生 6882 人,专科生 354 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 84.88%。 五、本科生生源质量情况 2017-2018 学年,学校科学研判招生形势,根据各专业历年招生、就业、师资和专业 建设情况,核减了各项指标居后的 5 个专业的招生计划;认真分析各地生源状况,合理调 整京内外招生布局;成立了以院长、系主任和教授为核心的 20 余个招生宣传组,通过纸 媒、网络、广播电视和微信公众号等手段多渠道、全方位、有针对性地开展招生咨询。2018 年学校在全国 25 个省市、自治区统招本科学生 1707 人,高职升本科 155 人,本科预科生 55 人,共计招生 1917 人。生源质量平稳提升,北京生源文理科录取最低分数分别高于北 京市二本线 39 分、54 分,文科专业志愿满足率 95.49%,理科专业志愿满足率 92.1%;京 外各省录取最低分接近或超过一本线的省份有河北、内蒙古等 7 个省份,18 个省市录取最 低分数线高于当省二本线 40-150 分。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一次性招满,志愿满足率文理科均 为 100%。2018 年我校新生报到率 97.85%,新生报到率名列北京市属高校前列。 -4- 第二章 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学校继续落实人才强校战略,按照“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在“保证基本数 量、调整优化结构、提升队伍素质”的原则指导下,以满足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 社会服务需要为前提,以各类人才项目为依托,继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学校事业发展 提供人才支撑。截止 2018 年 9 月 30 日,学校在职在编教职工 763 人。专任教师 437 人, 生师比 17.59。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 55.15%,具有硕士学位教师占 38.22%, 具有工程背景教师占 11.9%,具有行业背景教师占 25.63%,具有 1 年以上留学经历的教师 占 25.17%,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占 69.57%。境外教师 19 人。 师资队伍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4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1 人,教育部教学指 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 人、委员 4 人,北京市教学名师 9 人,北京市优秀教师 8 人,北京 市高创教学名师 4 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 1 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 1 人,北京市教育创 新标兵 1 人,北京市人才强教计划高层次人才 1 人,北京市教学团队带头人 3 人,北京市 创新团队带头人 12 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岗位专家 21 人,北京市委组织 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11 人,北京市人才强教计划学术创新人才 4 人,北京市长城学者培 养计划入选人员 8 人,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入选人员 18 人,北京市科技新星计 划入选人员 27 人,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计划入选人员 15 人,北京市级中青年骨干教师 65 人,兼职博士生导师 12 人。 学校在教育部和北京市师德师风建设指导意见基础上,发布《北京农学院建立健全师 德建设的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北京农学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北京农学院师德 “一票否决制”实施细则》和《北京农学院师德考核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强化师 德师风建设,构建长效机制。学校把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作为职称评聘和岗位考核的基本 条件,在《北京农学院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聘用条件》中明确规定应聘教授、副教授职 务需承担本科生课程的教学和建设任务,教学工作量需达到学院(学科、专业)的平均数, 保证教师在本科生培养上的精力投入。2017-2018 学年全校开出本科生课程 2576 门次,主 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为 98.06%。同时,教授、副教授还通过指导本科生科 技竞赛项目、毕业设计(论文)等方式投入本科生培养过程,全校教授、副教授参与本科 生培养率达 100%。 -5- 我校入选 2018-2022 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情况 姓名 职称 专家类别 委员会名称 王慧敏 教授 副主任委员 农艺(含农学、植物保护)类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范双喜 教授 委员 植物生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冷平生 教授 委员 林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郭勇 教授 委员 动物生产类教学指导委员会 刘芳 教授 委员 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二、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截止到 2018 年末,学校固定资产总额约 11.41 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 4.48 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 5.2 亿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约 1.66 亿元,学 校在日常办公设备的购置方面,能按照配置标准进行管理。学校当年教育经费总额约 6.24 亿元,教学经费总额约 9372 万元,教学改革与建设专项经费总额约 5151 万元,生均本科 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5880.43 元,生均本科实践教学经费达 2339.06 元。 教学资源投入情况 项 目 数 学校教育经费总额(万元) 62,363.52 教学经费总额(万元) 9,372.33 学校年度教学改革与建设专项经费(万元) 5,150.77 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收入(万元) 本科教育事业收入 本科生生均拨款总额 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42,201.56 其中:国家(万元) 0 地方(万元) 26,573.2 本科学费收入(万元) 2273.76 总额(万元) 4,221.56 教学日常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 拨款与本专科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 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元) -6- 量 9.43 5,880.43 教学改革支出(万元) 598.19 专业建设支出(万元) 1086.1 实践教学支出(万元) 1,609.74 生均实践教学经费(元) 2,339.06 生均思政课程专项建设经费(元) 60.35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情况 项目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学校情况 资产总值(万元) 44,841.37 生均(万元) 5.2 当年新增(万元) 1,657.13 当年新增所占比例(%) 3.84 三、办学条件及其应用情况 学校占地总面积 75.67 万平方米,并以土地租赁方式建设大学科技园农场 1023 亩、大 学科技园林场 10000 亩。学校产权绿化用地约 17.01 万平方米,运动场面积约 3.3 万平方 米,总建筑面积约 31 万平方米,同时建有高标准的现代化温室、种养殖设施约 8.1 万余平 方米;教学科研与辅助用房面积约 16.95 万平方米,其中教室面积约 1.96 万平方米、图书 馆面积约 1.61 万平方米、实验室实习场所面积约 10.4 万平方米、专用科研用房面积约 1.14 万平方米、体育馆面积约 0.71 万平方米、会堂面积约 1.12 万平方米,行政用房面积约 1.63 万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达 22.91 平方米,生均实验室面积达 3.42 平方米。 教学行政用房情况 教学行政用房 运动场馆 项目 学校情况 总面积(平方米) 185,782.91 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平方米) 169,459.91 教室(平方米) 19,626.67 图书馆(平方米) 16,129.02 其 实验室、实习场所(平方米) 103,991.24 中: 专用科研用房(平方米) 11,391.68 体育馆(平方米) 7140.3 会堂(平方米) 11,181 行政用房(平方米) 16,323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平方米/生) 22.91 面积(平方米) 33,322.6 运动场数量(个) 3 -7- 学校图书馆纸质图书 867569 册,生均图书 100.68 册,电子图书 2380895 册,电子期 刊、图书数据库 62 个,有线、无线网络覆盖全馆。图书馆实行藏、借、阅一体的全开放 式自助服务模式,每周 7 天提供借还书服务。2017 年平均周开放时间 98 小时,外借图书 4.2681 万册次,馆藏数据库检索 1804.88 万次,电子文献全文下载量 675278 篇,电子图书 下载 15.063 万页,馆际互借图书 46 册,原文传递外文期刊 55114 篇,接待读者 44.3618 万 人次,为 2917 名读者提供了文检课教学和资源使用培训服务。 2017-2018 学年,学校建成了校园有线网络、无线网络、数据中心机房以及大容量网 络存储(数据中心存储容量 145.14TB,灾备中心存储容量 82.75TB)等基础设施,布设信 息点 14037 个,校园网出口带宽 3.2Gbps,实现了有线和无线网络一体化校园全覆盖,无 缝漫游和无感知上网,并为学校各类应用系统提供硬件支持和托管服务。学校以 4 台服务 器为支撑,利用慕课、尔雅教学平台,建成网络课程中心。中心现有国家精品课程资源有 6557 条,全球开放课程资源 3378 条,精品视频公开课资源 471 条,MOOC 课程资源 296 条,微课程资源 489 条以及专题库资源 2 条。学校以“数字北农”信息服务平台为依托, 全面推进资源整合,实现了统一门户、统一身份认证、实名单点登录、个性化服务等功能。 平台整合了教务、人事、科研、财务、研究生以及学工管理等 15 个应用系统,实现了学 生从入学学籍注册、学业活动记录、选课、成绩记载到学生毕业离校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和 服务。 校园网、图书情况 -8- 项目 学校情况 校园网主干带宽(Mbps) 10,000 校园网出口带宽(Mbps) 3,200 网络接入信息点数量(个) 11,071 纸质图书总量(册) 867,569 生均纸质图书(册) 100.68 当年新增纸质图书(册) 26,641 生均年进纸质图书(册) 3.09 当年新增电子图书(册) 242,908 当年图书流通量(本次) 87,221 纸质期刊数量(份) 474 纸质期刊种类数(种) 474 数据库(个) 62 第三章 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一)优化专业结构,完善一二三全产业链专业布局 为主动适应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求,满足首都农 林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的需求,学校以现代农林业产业链和新业态发展需求为导向,不 断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方向,增加新业态需求专业,拓展专业 产业链。通过改造提升传统农科专业、做强新兴学科专业、提高非农近农专业对农科专业 的协同支撑,突出一二三产业链的融合,学校构建了能体现都市农林特色的专业体系。2012 年以来新增 8 个行业产业链急需专业;调整了农学、包装工程等 8 个专业的办学规模与方 向。其中,“应用化学”专业旨在打牢农林专业体系的理科基础;“种子科学与工程”和 “风景园林”专业服务北京建设“种业之都”和“城市园林”发展所需;“包装工程”专 业瞄准“产后链”短板,为一产增值提供支持;“会展经济与管理”和“投资学”专业拓 展和服务都市型现代农林业全产业链。2018 年,新增物联网工程专业和葡萄酒酿造专业, 进一步延展了农林专业产业链。 (二)以专业评估为抓手,推进专业建设综合改革。 专业是本科教学人才培养的载体,专业建设的好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为进一 步推进本科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学校在北京市教育督导室专业 试点评估的基础上,在全校范围内对有毕业生的专业开展专业自评估,致力于解决专业结 构和专业内涵与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新需求不匹配问题,提升都市现代农林业专业竞争力。 学校校长、主管校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和副组长,各二级学院教学副院长、系主任及各专 业具体执行人、教务处、人事处、科技处、学生处、团委等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工作小组 成员,由 3 名以上校外知名专家组成各专业评估专家组。各专业结合专业自评报告和专家 评审意见,从专业对国家和北京市的贡献度、专业与社会和行业需求的契合度、生源质量 与学生发展、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毕业要求与目标达成、师资队 伍与教学投入、教学条件与学科支撑、质量保障与持续改进和专业特色与特色项目 10 个 方面,认真梳理出每项指标存在的关键问题、重要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和责任完 成单位与完成时间。各专业在专业评估中注重强化教学中心地位、重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注重合理定位、内涵 -9- 建设、特色发展,重在发挥专业评估的激励作用,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达到切实 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推进了专业建设综合改革工程。 (三)以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为抓手,建设一流都市农林专业 围绕国家和首都发展战略,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以国家级特色专业为引领,建设一流 专业,强化专业内涵,凸显专业特色,辐射带动相应支撑专业乃至本科教育整体发展,引 导学校资源整合,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使学校的优势和特色进一步凸显。发布《北京农学 院关于开展一流专业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配备专项经费,积极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推进教学资源建设、加强协同共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举措建设一 流都市农林专业。 充分发挥市级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的传帮带作用,优化专业教师结构,鼓励与国内外 科研机构、企业合作组建教学团队,推进专业教研室、虚拟教研室和教师发展中心建设, 鼓励教师在教学改革和资源建设等方面形成集群合力。 引导各专业强化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打造实验实践及成果转化孵化平台。构建 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深度融合学校实验实践资源,充分利用优质创业资源,促 进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交流合作,促进培养与需求对接、科研与教学互动。 鼓励和支持高水平教师联合开发优质教学资源,积极构建首都高等教育教学资源体 系,提高优秀教学资源使用效益。鼓励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高校与海(境) 外名校的合作等,实现专业的交叉融合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充分共享,构建北京高校间和京 津冀农林高校间协同育人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提高市属高校国际化办学水平,鼓励教师赴海 外研修课程,推进专业、课程、教材、师资及实践创新教育的整体改革及国际化,鼓励学 生海外访学或顶岗实习。 二、课程建设 (一)突出能力导向,以课程教学大纲修订为推手,积极落实以学生收 获为目标的人才培养理念 发布《关于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修订中注重四个原则: 一是以 2016 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基本原则为修订纲领,突出都市型现代农林 业办学特色,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复合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学习 收获,立足首都农业,服务首都发展,整体优化都市型现代农林业特色产业链课程体系和 - 10 - 教学内容;二是紧密结合专业评估要求,围绕社会需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 毕业要求和专业特色,深化“3+1”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内涵,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对人才培 养目标的支撑作用,准确把握课程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定位,院系协同设计、科 学确定课程目标;三是紧紧围绕“学生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 念和人才培养核心任务,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形成研究性、批判性、 创新性学习思维,强化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四是顶层 设计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选修课四个平台课程的课程内容,以课程目 标为出发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考核方式、改进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性的整 体设计。在设计思路上要考虑“授人以鱼”,更要考虑“授人以渔”,构建以能力为导向 的目标、知识、能力、素质四位一体的课程教学大纲,进一步完善以学生收获为目标的人 才培养理念。课程教学大纲一经确定,授课教师应明确整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及其所授课程 在该体系中的位置;明确以何种方式、怎样深度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明确学生应该具备的 能力及相应的评测方式,并将其贯穿到教学内容、过程组织与考核环节中去。 (二)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 念,多样化课程考核方式 为了提升都市农林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强化课程教学方法和考核 方式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支撑作用,推进课程改革与创新,启用与 2016 版本 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6 版课程教学大纲相配套的新版授课计划,加强教学过程考核力 度,多方位评价学生学业。基础课一般要求至少有 2 种考核方式,期末成绩占比不超过 80%; 专业课一般要求至少有 3 种考核方式,期末成绩占比不超过 60%。除期末考试外,其他每 种考核方式的比例原则上不超过 15%。 授课类型、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填写规则参照授课计划模板。某门课程授课计划中所 涉及的教学方式或考核方式原则上应不少于该门课程教学大纲中所提及的种类。教学方 式、考核方式的填写可以不局限于“新版授课计划格式”中列举的方式,教师可以根据课 程特点,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授课类型为实验或实习时,考核方 式除实验报告或实习报告以外,还可以有设计报告、预习报告、操作过程、实验或实习过 程评价等考核方式。各种不同考核方式涉及到的相关材料一并归入课程档案中。 (三)满足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突出跨门类公共选修课设置 围绕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打造了公共通识教育+专 - 11 - 业教育+跨专业跨门类教育的文理交叉、一二三产融合的课程体系,发布《关于 2016 版本 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跨门类公共选修课建设的通知》,突出跨门类公共选修课程的设置, 包括创新创业类、心理健康类、农林类、理工类、经济类、管理类和文法类共 7 个限选模 块和 1 个其他类任选模块。其中,要求每个学生在非本专业所在门类的每个限选模块中至 少选修 1 门课程,突出跨学科门类知识的培养;任选模块则突出学生人文素养和兴趣爱好 的培养。 丰富课程资源,加强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建设。学校目前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1 门,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精彩一课”1 门,北京市精品课程 8 门,北 京市级专项精品公开课 14 门,校级精品课程 16 门、优秀网络课程 13 门、优秀课程 14 门、 重点建设课程 23 门、立项网络课程 130 门。形成了以校级精品课程为基础、省部级精品 课程为引领和支撑的精品课程群。2017-2018 学年,全校共开设课程 1183 门,其中专业课 735 门(含专业选修课 160 门),公共必修课 329 门,公共选修课 119 门。2017-2018 学年, 学校引进 20 门以创新创业、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为主的尔雅慕课课程,在线注册学习学 生达 4594 人次,且 95%以上的学生通过考核拿到学分。7.75 万人次的学生进入北京农学 院在线教育综合平台进行在线学习、参与课程讨论、提交课程作业等活动。 三、教材建设 学校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不断加强建设精品教材。2017 年,学校教 师出版教材 33 部,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 3 部,省部级规划教材 13 部,一般教材 17 部。 在教材选用方面,学校坚持选用精品教材,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近几年,学校选用省 部级及以上精品教材、规划教材的比例达 70%以上。 - 12 - 四、实践教学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在 2016 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理工农类专业的 实践教学学分占专业总学分的 30%以上,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学分占专业总学分的 25%以上,农、工、管、理、经、法、艺 7 个学科门类的专业平均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比例 都在 30%以上。学校依托实验教学中心、大学科技园、学科实验室和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围绕学生实验技能、实训技能、科研创新和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构建了“四层八段多元 式”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发布《关于调整本科实验学中心和实验室设置的通知》、《北京农学院国家级实 验教学示范中心运行管理实施细则》、《关于聘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指导委会 委员的通知》等文件,规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运行、管理和人员配备,组织专家 对两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定位、理念、实验环境、人员配置、经费等进行审核和 建议。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与北京市三委两局(市教委、市科委、市农委和农 业局、林业局)及区县政府、对口部门开展校政联合,争取在政策、人才、项目、资金等 方面得到支持扶助,拓展办学资源;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天津农学院、河北 农业大学五校统筹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和校内人才培养基地;与首农 集团、顺鑫农业、大北农集团等 172 个行业企业签约为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丰富实践教学 资源。通过共建共享各类教学资源,满足了学生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元化发展需求,加 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2018 年,有 81.1%的大四学生在 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从事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有 18.9%的大四学生在校内实习。 国家级和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一览表 序号 级别 中心名称 批准年限 1 国家级 植物生产实验教学中心 2013 年 2 国家级 动物类实验教学中心 2014 年 3 北京市 植物生产实验教学中心 2007 年 4 北京市 都市农业食品加工与食品安全实验教学中心 2009 年 5 北京市 动物类实验教学中心 2010 年 6 北京市 农林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中心 2015 年 - 13 - 国家级和省部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一览表 序号 级别 基地名称 批准年限 1 国家级 北京农学院-北京首都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农科教人才培养基地 2013 年 2 北京市 北京昌平农业服务中心 2008 年 3 北京市 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9 年 4 北京市 北京红叶葡萄酒有限公司 2010 年 5 北京市 北京首都农业集团有限公司 2012 年 6 北京市 北京顺鑫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2015 年 省部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一览表 序号 级别 基地名称 批准年限 1 北京市 种植类专业校内创新实践基地 2013 年 2 北京市 食品类专业校内创新实践基地 2015 年 五、创新创业教育 为了进一步整合全校创新创业资源,发挥协同创新创业作用,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 出台《北京农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方案》,构建了由创新创业基础课(创新创业初级课 程+创新创业拓展课程)、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专业课、强化学生创新实 践能力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和创业孵化平台组成的基础+专业+实践+孵化链条式创新创 业教育体系;出台《北京农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学分置换管理办法》,用学分置换的形式 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依托北京农学院大学科技园平台,为学生提供创业辅导、创 业培训、工商注册、财税代理、法律咨询、知识产权、融资等公共平台服务;依托学校现 代种植、养殖、加工、生物技术、生态循环等领域的学科方向为学生创业提供专业技术平 台服务;学校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处)、团委、国有资产管理处、校办产业处等部门协 同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提供服务保障,围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及创业孵化为核心的 “协同育人培育平台”、“协同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科技创新平台”、“科 技成果转化平台”及“金融服务平台”等六大平台体系已建设完成,食品类专业校内创新 实践基地、种植类专业校内创新实践基地、计算机创新创业实训中心、北京农学院科技园 等 4 个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的支撑作用正在彰显。 学校全年发放创新创业奖学金 25.23 万元,创新创业专项资金投入 704.51 万元,62.4% 的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4.7%的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参与各 类各级创新创业训练竞赛。本科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项目 183 项(国家级 21 项, 省部级 162 项)、创业项目 2 项,参与教师科研项目 162 项。 2015-2018 年学校支持学生 - 14 - 创业团队 95 个(分别 21 个、32 个、24 个、18 个),有 200 余学生组成的 39 支创业团队 拿到了营业执照,并入驻北农学生创业孵化基地,3 个学生创业团队被评选为“北京地区 高校大学生创业优秀团队”。 六、校校合作 学校依托京津冀农林高校协同创新联盟,持续加强校校间协同育人项目。2017-2018 学年,风景园林、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 22 名新生参加北京市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 ——双培计划项目,赴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学习 3 年。按照学校间人才培养协议, 学校从 9 个学院 20 个专业中选派 39 名优秀大二学生作为交换生,其中 19 名赴北京林业 大学、20 名赴中国农业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选派 1 名学生赴天津农学院学习水产 养殖(北京农林行业紧缺专业)。从 2015 级本科生中选拔 6 名学生到中国农大北京学院 学习,通过校际交流,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学校先后与国外 30 余所高等院校签署合作协议或备忘录,与英国皇家农业大学、英 国诺桑比亚大学开展涵盖 23 个专业的“3+1”联合培养项目,打通国际化人才培养通道, 截至 2018 年,共派出学生 941 人,其中 61%(574 人)的学生继续在国外攻读研究生。与 英国哈珀亚当斯大学和澳大利亚伊迪斯科文大学持续稳定开展国际经济与贸易、食品科学 与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 3 个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完成学业者分别获得北京农学院 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和外方合作大学的学位证书,实现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助力人才培养, 拓展了学生国际化视野和思维,促进了跨文化交流,2017-2018 学年有 96 名学生境外交流 学习。 七、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学成果 为了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 方式、创新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学校每年发布北京农学院教育教学改 革研究项目立项指南,组织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报工作。其中,2017-2018学年, 学校教师发表教研论文70余篇,出版论文集2部。 学校精心组织了四年一度的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评选,深度挖掘了“十二五”期间的 改革成果,评选出了校级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1 项、一等奖 17 项,并推送这些成果参加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评选。这些教育教学成果集中展示了近年来学校在课程与 专业建设、教学内容改革与教材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教学管理、创新创业 教育、卓越计划等方面的改革成效,以及学校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与兄弟院校在教学 改革、资源共享、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效果。 - 15 - 近两届北京农学院获得国家级、北京市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名单 序 获奖成果名称 号 1 2 3 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人才培养 国家级教学成 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造植物生产类传统专业 效机制研究 特色农经行动计划:都市型农 5 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创 新 体系的构建与创新 7 教育的《观光农业系列教材》 建设(教材) 北京市级教学 成果二等奖 北京市级教学 成果二等奖 成果二等奖 北京市级教学 成果二等奖 构建三农法律人才实践能力培 北京市级教学 养模式 地方在京农林院校与央属农林 9 院校人才培养共享机制创新与 实践 11 成果一等奖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 北京市级教学 基于都市型现代农业高等职业 10 成果一等奖 面向都市型现代农业需求,改 北京市级教学 4 与京郊大学生“村官”培育长 8 果二等奖 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人才培养 北京市级教学 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创新体系 6 获奖等级 成果二等奖 北京市级教学 成果二等奖 突出人才培养特色,服务首都 北京市级教学 创新型城市建设 成果二等奖 “3+1” 模 式下 协同培 养 复 合 北京市级教学 应用型农林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成果二等奖 获奖 获奖 年度 届数 2014 第七届 2013 第七届 2013 第七届 2013 第七届 2013 第七届 2013 第七届 2013 第七届 2013 第七届 成果完成人 张喜春、王慧敏、范双喜、 潘金豹、秦 王慧敏、杜晓林、范双喜、 张喜春、沈文华 潘金豹、张喜春、秦 12 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与实践 成果一等奖 岭、 董清华、李 梅 王有年、高 东、范双喜、 何忠伟、韩宝平 郑文堂、何忠伟、李 华、 刘 芳、赵连静 刘 慧、张红星、艾启俊、 伍 军、陈湘宁 刘克锋、杨为民、孙 曦、 陈洪伟、傅业全 佟占军、李 蕊、金瑞锋、 李 颖 刚、蒋 杜晓林、范双喜、安 健、 2013 第七届 谭豫之、孟祥刚、张喜春、 李奕松 郭广生、郭 福、韩占生、 2013 第七届 杜晓林、张 琪、李雪华、 薛素铎、刘红琳、李雨竹 王慧敏、范双喜、张喜春、 2017 第八届 韩 芳、赵连静、刘京国、 李焕荣、王文和 范双喜、赵 基于资源共享的京津冀农林高 北京市级教学 岭 辉、申书兴、 张喜春、刘京国、李存东、 2017 第八届 林万龙、于志明、安 王冠愚、宋 健、 微、朱文碧、 李相阳、武艳艳、郑冬梅 13 都市型农林高校研究生培养模 北京市级教学 2017 第八届 姚允聪、何忠伟、姬谦龙、 - 16 - 序 获奖成果名称 号 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14 获奖等级 基于‘三基础一综合’实践技 15 能的卓越兽医人才培养模式探 索与实践 以网络教学平台为核心的农业 16 信息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与实践 获奖 年度 届数 成果一等奖 农业院校法学专业涉农法律特 北京市级教学 色课程体系建设 获奖 成果二等奖 北京市级教学 成果二等奖 北京市级教学 成果二等奖 成果完成人 董利民、李秀英、苗一梅、 2017 第八届 2017 第八届 2017 第八届 王琳琳、王 艳 龚刚强、李 蕊、董景山、 童光法、赵志毅 李焕荣、任晓明、杨佐君、 姚 华、牟玉荣、张建军 孙素芬、郭建鑫、徐 践、 赵继春、韩宝平、陈 蕾、 王 敏、张 娜、乔珠峰、 靳晓熙、马晓蕊、刘艳红 - 17 - 第四章 学生学习效果 一、开展创先争优学风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学校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设立种类丰富的奖学金,开展各类优秀集体和个人 评选,出台鼓励考研、强化英语学习等相关奖励政策,鼓励学生多元发展。学校每年通过 召开学生表彰大会、橱窗展示、印发光荣册等形式,对优秀学生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广 泛宣传,发挥朋辈榜样的示范作用,营造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良好学习氛围。2017-2018 学年,1202 人次学生获得政府奖助学金、145 人次获得社会奖助学金、2563 人次获得学校 奖学金、6097 人次获得勤工助学金,208 人次获得其他奖助学金。2017 年我校 2012 级学 生谢云浩获得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同年被评为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 二、学生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表现 (一)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近三年,1052 名同学加入党组织,30 名同学被 评为市级三好学生,9 个班级被评为北京市级先进班集体,在北京市“红色 1+1”活动中 获得二等奖 1 个、三等奖 3 个、优秀奖 10 个。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大型赛事或 活动志愿服务工作,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近三年,3240 名同学参加社会实践,30 个团 队获得市级表彰,51 名个人获得奖励,40 名同学参加中非论坛、249 名同学参加中网公开 赛志愿服务。其中,“北农植科学子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荣获 2018 年全国大中专学生 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荣誉称号。 (二)学业综合能力不断提高。通过不断强化学风建设,学生学习氛围持续改 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2017-2018 学年,学生一次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达到 67.91%,学生在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 7 项、省部级奖项 29 项,在省部 级以上创新活动技能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 21 项、省部级奖项 159 项。学生体质健康测 试合格率在 83%以上,在各类体育赛事获奖 100 项(国际级 2 项、国家奖 17 项,省部级 奖 81 项)。 (三)毕业生行业就业率显著提升。2017-2018 学年,学校应届本科生毕业率 为 96.9%,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率为 98.5%,应届本科生就业达 96.8%。学校毕业生就业 率一直稳定在 95%以上,其中行业内就业率由 2011 年以前的 42.70%提升到现在的 70%以 上;考研深造率由 2012 年的 10.2%提升到现在的 27 %以上。据麦可思公司 2017 年调查显 - 18 - 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总体满意度达 98%;毕业生对学校教学满意度和对学校认可度 均高于全国非“211”本科平均水平。 近三年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和行业内就业率 项目 2016 年 2017 年 2018 年 就业率(%) 97.54 96.27 96.8 签约率(%) 96.41 93.06 90 本科生升研率(%) 23.97 25.95 27.26 本科生行业内就业比例(%) 78.93 72.21 73.29 本科涉农专业行业内就业率(%) 79.74 71.55 73.19 - 19 - 第五章 质量保障 一、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一)领导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学校领导坚持集体研究决策本科教学发展和改 革的重大问题,确保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近三年,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 研究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事项 203 项,解决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重大问题 114 项。学校每 2 年召开一次教学工作大会,总结成果、分析问题、规划未来。每位校领导联系 1 个教学单 位、1 个学生班级,定期参加院(系)务会和班级活动;经常性开展调研,通过召开现场 办公会、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等方式,听取广大师生对于教学工作的意见建议。校领 导亲自走上讲台为本科生授课。2017-2018 学年,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听课程共计 460 余门 次。 (二)制度规范本科教学工作。学校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出台 系列教学管理文件,从教师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考核、教材建设与选用、教学 研究与改革、双创教育、教学奖励等方面规范教学工作,采用集体培训与个人学习相结合、 教学团队研讨与个人听课相结合的方式从立德树人、教学理念、教学技能、教学方式、考 核方式等方面加强教师培训,引导教师回归本职,潜心教学。 (三)条件保障本科教学工作。学校优先保证专任教师编制,不断推进人事制 度改革,完善教师分类设岗和考评机制。学校逐年加大教学经费投入,优先保障教学运行 经费和实践教学经费投入,重点保障教学基本条件建设投入,保证教室、实验实习场所、 实验设备、图书资料、文体活动场地等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四)服务围绕本科教学工作。学校各职能部门秉承“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的理念,围绕本科教学工作这个核心,不断提高服务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党委部门牢 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努力为本科教学保驾护航;教学部门和学生部门 以学生为中心,加强教学联动;科研部门加强科研资源向本科生开放,引导教师将科研成 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后勤保障等部门认真做好校园环境建设、安全稳定维护、衣食住行保 障等工作,为全校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学习及生活环境。 二、完善教学管理与质量标准 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修订的 2016 版人才培养方案,学校调整了课程大纲和授课计划 - 20 - 学期三检查 同行听课 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 师资队伍 改 进 改 进 改 进 经费 改进 条件保障 校内设施 人才培养过程(标准) (专业、课程、实验实习、 毕业论文(设计)、考核、 教师教学等标准) 日常性 监控 评教、评学 教学质量年报 内部 监控 就业质量年报 专业评估 改进 阶段性 监控 质量监控 课程评估 在校生成长调查 专业评估/专业认证 校外基地 改 进 改 进 改 进 外部 监控 审核评估 毕业生满意度 用人单位满意度 人才培养效果 其他评估 北京农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 21 - 的要求,着重强化教学内容适应行业发展需求、教学方式支撑学生能力培养和考核方式过程 化、全面化。为了强化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用,保证课程教学的质量,学校修订 了《北京农学院课程评估实施办法(实行)》,从教师对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 求的支撑作用的认识,到教师对课程教学的设计、实施和效果等全面考核。制定了《北京农 学院教师本科教学工作基要求》,对教师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做了明确的要求。修订了《北 京农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常规检查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常规检测的内 容、方式、反馈与整改等要求,完善了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与监控体系。此外,学校还修订了 《北京农学院教室使用及管理规则(修订)》、《北京农学院课堂纪律(修订)》,《北京 农学院考场纪律(修订)》,《北京农学院关于强化考试纪律和考务管理工作的规定(修订)》 等文件,严格了教学管理全过程。通过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和质量标准,进一步健全 了学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三、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与信息反馈 (一)监控日常教学质量。学校每学期初、期中、期末和小学期进行教学工作常规 检查,开展领导听课、同行相互听课、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师生座谈会和学生学业预警等 活动。2017~2018 学年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听课覆盖比例达 17.99%;同行督导听课覆盖比例 达 45.17%,所有学生参与评教活动。此外,学校督导对所有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和 10%的 非优秀论文(设计)查重抽查,学校和学院检查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 69 次,组织师生座谈会 45 次。学校还进一步规范二级学院(部)教学质量年报撰写要求,强化二级学院(部)的人 才培养质量意识。 (二)及时反馈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上一年度的学校本科教学基本数 据分析,2017-2018 学年,教学处向校领导、教师工作部、国资处、后勤基建处、学生处和团 委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反馈信息 20 余次。通过每两周一次的教学工作例会主管教学的副校长、 教务处与二级学院(部)教学副院长研讨教学管理和改革中的共性问题。围绕 2017 年上半年 专业自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各专业认真整改并提交 1 年期整改报告。领导同行在听课过程中 发现的问题,直接向任课教师当面反馈或通过教务处教学质量科向任课教师所在学院反馈。 2017~2018 学年,对学生评教和领导同行听课评分排名后 5% 的教师开展谈话分别为 24 和 36 人次。 (三)开展第三方评估活动。学校每隔 4-5 年开展一次对在校学生、应届毕业生(毕 业 1-2 年)、毕业生中期(毕业 4-5 年)和用人单位反馈调查。 - 22 - 据麦可思报告,通过学校培养,我校在校学生在德育、能力和素养方面都提升明显(80% 以上),大一到大四学生对专业认同度逐渐提高,90%以上的学生对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教 学满意,略高于同类院校平均水平,60%以上的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在学生对课程 教学内容方面的评价中,对专业基础课内容充实、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和注重培养学生的 动手能力 3 个方面的认可度均高于同类院校,实现了学校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 目的,但在注重公共基础知识教育方面的认可度略低。 我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就业满意度、教学满意度高于全国非“211”学校 本科平均水平;毕业生对核心课程的重要度和满足度均在七成以上。可见本校的课程设置以 及培养效果较好,满足了实际就业或深造领域的需要。本校 2016 届有 70%的毕业生表示愿意 推荐母校,同时有九成以上(94%)的毕业生对母校表示满意,均高于全国非“211”本科平 均水平(校友推荐度、校友满意度分别 66%、91%)。可见,本校毕业生对学校的整体认同程 度较高。 从毕业生中期发展看,随着毕业时间的增长,毕业生的月收入、职位晋升比例均呈现上 升趋势。本校 2012 届、2013 届毕业生均有九成左右认为在校期间接受的培养对毕业后的职 业发展有所帮助。其中,有 95%的工作与专业相关的 2012 届、2013 届毕业生认为在校培养对 其职业发展有帮助,明显高于工作与专业无关的毕业生(87%)。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较高, 且积极回馈母校。本校 2012 届、2013 届毕业中期的校友推荐度均高于全国非“211”本科平 均水平。 从用人单位角度看,用人单位对本校专业类型以及毕业生的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认可度较 高,用人单位聘用本校应届毕业生的主要理由是“专业对口”、“能力和知识结构合格”。 同时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的未来招聘意愿较强,有 98%表示未来愿意继续招聘本校应届毕 业生。用人单位对本校应届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为 98%,有 75%的用人单位对本校应届毕业 生有管理职位晋升,“工作责任心强”、“工作主动性强”、“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等是 晋升的主要理由。 - 23 - 第六章 特色发展 一、科学研判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全方位构建 “3+1”人才培养模式 主动适应北京率先发展都市现代农林业带来的对人才需求的快速变化,研判都市农林业 发展走向,正确把握都市现代农林业和高等农林教育的规律与特征,找准位置,调整自我,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全方位构建“3+1”人才培养模式(即本科生用 3 年时间完成基础知识、 专业理论的课程教学及其相应实验实习等教学环节的基础上,用相对集中的 1 年时间在校内 外人才培养基地和人才需求单位,进行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在专业建设、师 资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和学生能力培养等诸多方面大胆进行教改实践,积 极探索和推进“3+1”人才培养模式。 二、围绕都市型现代农林业需求,积极打造多维度人才培养体系 (一)着力打造“3+1”全产业链专业体系:主动改造传统农林专业,非农专业 聚焦“农林”核心,建成体现都市农林特色、非农近农协同服务农业、都市现代农业全产业 链融合的植物类、动物类、园林生态类、食品加工类、生物与信息技术类和经管文法类等六 大专业集群,凸显整体优化的都市农林院校特色人才培养专业体系,强化服务首都农业安全 生产、均衡供给、生态休闲等特色需求。 (二)重点强化“3+1”师资培养体系建设:搭建教师发展中心平台,发布《北 京农学院关于开展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工作的意见》和《北京农学院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施意 见(试行)》两个文件,积极引导教师围绕学校和学院发展目标将自己的职业发展融入学校 位和本部门的事业发展,增强教师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能力,建设高素质专业 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构建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载体的 28 个由老、中、青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积极打造推广教授团队,充分利用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的专家资源,建设一支由校内外老师组成的“双师型”队伍。 (三)多维优化“3+1”都市农林课程体系:采用产业实地调研、行业座谈会、 毕业生反馈、学生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行业、用人单位和学生发展的需求。提出“通识教 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创业教育”相互融合的教育课程体系理念,设计“专业教育与素 质教育相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第一课堂、第二 课堂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思路。通过“平台+模块”、“增设都市农业课程”、“改 革主要课程内容”等方法,达到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和突出都市农业内涵的目的。 - 24 - (四)瞄准教学改革重点和难点,积极开展针对性课程改革:以破解英语教 学质量提升为突破口,构筑“四年不断线”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数学课 需求,开展多类别数学课教学改革;为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 为推手,加大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试点;为促进教与学的过程改革,积极推进“以学生收获” 为目标的专业课课程改革。 (五)突出都市农林业教学内容,将科研成果物化为特色教材:以都市农业种 业发展、设施生产、高效养殖等重点产业和生态循环、观光休闲、会展创意等拓展功能为重 点,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组织编写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系列教材,并遴选 申报国家级及省部级规划教材。 (六)强化实践育人理念,搭建都市现代农林业多类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平台:统筹校内外资源,积极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构建不同类型、 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基地,形成立体化的实践教学平台,充分发挥国家级基地的引领作用、 北京市级基地的示范作用和校级基地的覆盖作用,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三、校内外协同,构建都市现代农林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 与农业局、林业局合作,搭建人才培养需求互动平台;与科委、教委、农委合作,发挥 科研反哺教学作用,促进师生创新能力共同提高;与区县合作,提供就业需求与择业选择; 与企业合作,实施双导师制,共定实践教学方案,共建共享实践基地,共同指导学生;与央 属高校合作,制定联合培养计划,全程协作实施学生选拔、学习、考核等教学环节,培养学 生创新能力;与英国哈珀亚当斯大学等合作,借鉴 “以学生收获为目标”的教育理念,融入 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国际化都市型现代农业人才。 四、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探索都市现代农林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出台创新创业培养方案,出台“创业六条”等激励措施,鼓励 在校学生运用所学积极创业,并将创业与实践教学挂钩,与学分挂钩;鼓励在校学生经学校 批准后进入科技园参与创业,凡到科技园创业的学生每个企业支持不高于 5 万元的天使投资 配套资金。学生发挥自身农科专业优势和综合能力创办的“蘑食屋”和“林下养鹅”公司被 《光明日报》、《新京报》、《中国青年网》等媒体广泛报道。 - 25 - 第七章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以学生收获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推进工作不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是保证人才培 养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学校“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教 学理念和人才培养质量观还没有在所有学院、所有专业和所有教师中建立,教师围绕教学内 容和教学方式的教学设计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教师还停留在以教为中心的教学层次 上,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工作还需大力推进。 (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需不断提高 创新创业是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下国家在全社会推行的一项战略措施,也是教育部在 十三五期间对高等教育的重要抓手之一。尽管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出台了《创新创业 培养方案》,“双创”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但由于“双创”活动还涉及教务处、学生处、团 委和校办产业处等多个部门的分段管理,部门间的协同推进“双创”工作机制还有待加强。 “双创”教育除了学校顶层设计外,更需要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指导,但目前大多数教师对“双 创”教育的认识和观念还停留在“双创”教育就是指导学生创业的层面,教师参与的主动性 不高,进而导致学生“双创”活动与所学专业紧密度不高。目前,学校范围内的“双创”教 育氛围还需加强培育,“双创”教育的宣传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还需进一步提高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应该包括制定标准、检查落实、反馈、整改和跟踪检查,是闭 环运行。尽管学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但由于教务处教学质量科人力有限, 在跟踪检查环节的工作推进不力。同时由于农科学校性质决定学校自我研发信息化系统能力 欠缺,市场上的系统各有千秋,但不能完全满足学校个性化需求,导致学校的信息化推进程 度不高,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还停留在采用人工统计、人工反馈信息的层面。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抓住审核评估契机,通过自评自建,在全校范围内推进“以学生为中心、以结 果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质量观,通过教育观念大讨论和两年 一次的教育教学大会等措施,使以学生收获为目标的教育思想深入每位教师心中。通过开展 - 26 - 专业认证试点工作,以专业为单位推进 OBE 理念在全体教师中的普及。通过课程评估,推进 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的理解,强化教师“以学 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二)加强“双创”教育制度建设,完善学校“双创”教育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 加强“双创”活动的宣传,逐步扩大“双创”活动的普及面,逐渐提高学校“双创”教育的 气氛。加强“双创”活动的组织,以赛代练,以评促练,实现在普及中提高,在提高中出成 绩、显能力。 (三)进一步加强学校教学工作的信息化,逐步推进教学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和现 代化,提高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整改后的跟踪检查,保证整改工作的 落实与改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 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