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pdf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目录 第一部分 2020 年国际学术会议 众咖聚力 畅享呼吸 ——第 21 届世界支气管和介入呼吸病学大会在北京召开.....................................................................................................003 国际盛会云端相聚 中外学术巅峰碰撞 ——第 16 届国际甲状腺大会召开在线上举行.........................................................................................................................005 第二部分 2020 年国内学术会议 关注学科发展 聚焦疾病诊疗前沿 ——中华医学会 2020 年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在太原召开.................................................................................................009 “云端”碰撞思想 共论学术前沿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第二十六次学术会议暨第十届中国病理年会在北京召开......................................................011 领航营养 健康中国 ——中华医学会第十四届全国肠外肠内营养学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012 儿科群英再聚首 湖畔云端竞争鸣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在杭州举行...................................................................................................014 “云”聚英才 集“智”精彩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学术会议在线上举行..........................................................................016 同舟抗疫 再创辉煌 ——中华医学会第 27 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在线上举行.....................................................................................................018 规范引领 精准助力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妇科肿瘤学术大会在杭州召开...............................................................................................020 肝胆相照 共建荣耀 ——2020 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学术年会暨青年委员会第八届青年论坛在北京召开.................................................022 聚焦 2020 感染 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感染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023 勇于担当 积极防控 学术融合 传承发展 ——中华医学会第 29 次全国高压氧医学学术会议在昆明召开............................................................................................028 中华豪气应犹在 西湖论剑话骨松 ——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在杭州召开......................................................................030 40 年风雨兼程促发展 40 年光辉岁月再出发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 2020 年学术年会在石家庄召开.................................................................................................032 呼吸四十载 共谱新篇章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2020 年学术年会在深圳召开.................................................................................................034 危机与反思 非凡与新境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二十三次全国急诊年会在武汉召开..................................................................................037 聚焦学科前沿 助推专业发展 ——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计划生育学学术会议在重庆召开...........................................................................................038 雄关道上谁与争勇 烈火中见检验英雄 ——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在青岛召开...............................................................................................041 - 003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防治结合 共抗痨疫 ——2020 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在北京召开..............................................................................................................................043 传承发展 持续创新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精神病学年会在线上召开.......................................................................................................045 立足科学 重在普及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 2020 年学术年会在成都召开.................................................................................................046 弘扬抗疫精神 护佑银龄健康 ——第五届中国老年医学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在青岛召开..............................................048 “转型发展提质增效”引领学科发展新未来 ——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 2020 年全国学术会议在线上召开.....................................................................................052 薪火相传,协同创新 共筑泌尿外科新未来 ——第二十七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在郑州召开...............................................................................................................054 跟踪前沿 更新理念 突出临床 提高基础 ——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在青岛召开...............................................................................................056 展示新风采、新气象 推动内科学发展走向新时代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内科学学术会议在线上召开...............................................................................................058 学术领航 共话学科新方向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六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在杭州召开...........................................................................................059 改革 重塑 规范 提升 ——中华医学会 2020 年器官移植学年会在上海召开.............................................................................................................061 聚焦百姓需求 共圆健康梦想 ——第七届中国全科医学大会暨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在郑州召开..............................................064 学术引领 模式创新 ——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 2020 年学术年会在南昌召开.............................................................................................066 不懈努力、勇攀高峰 推进我国神经病学的发展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三次全国中青年神经病学学术会议在京召开.....................067 传承鼎新 砺行致远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 2020 年学术年会在珠海召开.................................................................................................069 生殖精英齐相聚 携手共创新生命 ——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生殖医学学术会议在珠海召开...............................................................................................072 群贤毕至齐聚云端 共谋数字医学发展 ——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数字医学学术年会在线上召开...................................................................................................074 学术引领 规范实践 关爱患者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二十四次全国学术会议在苏州召开..................................................................................076 金秋十月聚云端 疼痛年会谋发展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暨第四届中国疼痛病学峰会在线上召开..................................................078 聚焦母婴安全,商讨围产发展 ——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围产医学学术会议在厦门召开...............................................................................................079 交叉融合 筑梦康复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在杭州召开..........................................................................081 风雨兼程四十载 奋楫扬帆再起航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次全国消化系病学术会议在珠海召开...............................................................................................083 内镜群英云端争鸣 超级微创引领未来 ——2020 年中国消化内镜学年会在线上召开..........................................................................................................................085 - 004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传承 规范 进步 ——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小儿外科年会在北京召开..........................................................................087 十月金秋迎盛会 心身大咖聚云端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六届心身医学分会全国年会暨心身医学国际论坛会议在线上召开..............................................088 六朝古都群贤毕至 共议心血管学术芳华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二次全国心血管年会暨江苏省医学会第二十四次心血管年会在南京召开..................................089 续写新篇章 再创新辉煌 ——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活动在杭州召开.............091 追光逐梦不忘初心 抗击疫情使命担当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五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在厦门召开...................................................................................................093 专家学者齐聚贵阳 为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建言献策 ——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 2020 年度全体委员会议暨学术会议在贵阳召开................................................................095 医学信息学:需求导向、应用驱动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六次全国医学信息学术会议在线上召开...........................................................................................096 倡导多学科融合 践行聚精绘影像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八次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学术大会在大连召开..............................................................................098 灾难医学聚云端 立足救援话未来 ——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 2020 年会在线上举办.............................................................................................................099 合作、创新、转化 ——第十八届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在线上召开...................................................................................................................100 群英齐聚 共话重症战“疫”经验 ——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重症医学大会在线上召开.......................................................................................................102 云端相聚 共话未来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在线上召开...............................................................................................104 第三部分 2020 年中青年学术会议 以人为本 一起强大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青年委员会第十三次全国麻醉学术年会在线上召开..............................................................107 展示交流 见证成长 共创未来 ——第十一届中青年糖尿病医师学术会在线上召开...............................................................................................................109 弘扬抗疫精神 共护人民健康 ——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八届中青年学术会议在杭州召开..................................................................................110 - 005 - 第一部分 2020年国际学术会议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众咖聚力 畅享呼吸 ——第21届世界支气管和介入呼吸病学大会在北京召开 北京会场合影 钟南山致辞 2020年11月19-22日,第21届世界支气管镜和介入呼吸病学大会 (WCBIP)暨中华医学会第8届呼吸内镜及介入呼吸病学研讨会在北 京顺利举办。 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本次会议首次采取了线上线下 同步进行的形式呈现。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作为线下分会场,其学术 氛围并未受到丝毫影响,亮点鲜明,热烈洋溢。据悉,“New Land, New Scope”是本次会议的主题。其中,“New Land”寓意支气管和 介入呼吸病学是现代呼吸病学的新领域,该领域的最新进展是现代呼 吸病学最为活跃的前沿之一;另一方面它还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对WABIP而言是一片新的希望原野。“New Scope”代表新的内镜, 意味着更多新的介入呼吸病学技术在WCBIP2020展现,令人瞩目;同 时它也将意味着发展中国家进入WABIP的新视野,并在这一组织内 王广发致辞 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WCBIP2020展现着介入呼吸病学领域的崭新 风景,将因众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参与而为WABIP带来多彩、光 情中的巨大贡献,也鼓励广大医务人员再接再厉,努力提高呼吸疾病 明的未来。 的诊治能力和技术水平;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秘书长饶克勤通过视频 祝贺大会的胜利召开,也对分会推动我国介入呼吸病学的发展及国际 交流给予殷切的期望;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会长、中国工程院 成就瞩目 创造学术新高峰 院士李兆申祝贺大会的胜利召开,对呼吸同道在抗击新冠疫情中的杰 本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分会)与 出贡献表示崇高的敬意。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王辰和分会主任委 世界支气管镜和介入呼吸病学会联合主办。北大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 员瞿介明回顾了我国介入呼吸病学的发展历程,充分肯定我国介入呼 症医学科王广发担任本次大会主席。他是我国呼吸介入病学起步、探 吸病学的巨大成就,结合未来发展趋势,对我国介入呼吸病学的发展 索和发展的领军人物,2014年在日本东京举行的WCBIP申办国答辩会 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上,王广发代表中方作了答辩,高水平的申办报告、严谨科学的日程 设计、精确合理的预算令评委们印象深刻,为我国赢得了WCBIP2020 亮点纷呈 直击进展要厄 主办权。在后续的数年中,他带领我国的介入呼吸病学者,以“团 结、包容、进取、创新”的优秀文化,以“规范、普及、提高”为目 会议内容丰富,共设立125个会议单元、398个专题报告、50个 标,将中国的介入呼吸病学事业不断推向新的高峰,取得了令人瞩目 口头发言、500余篇壁报,全面涵盖了介入呼吸病学的热点和最新进 的成就。 展。会议得到了全球知名专家的倾力支持,多位专家录制了讲课视频 开幕式上,专题视频回顾了世界及中国介入呼吸病学的发展历 参与会议交流,还克服时差影响,在线主持、演讲及参与讨论。 程,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到会致辞,并带来了国家卫 本次会议是WCBIP第一次于线上举行的学术会议,也成为WCBIP 健委主任马晓伟的批示,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对呼吸专业同道表 有史以来参会人数最多、会议单元最多、演讲题目最多、投稿量最多 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慰问,并充分肯定了呼吸界同仁在抗击新冠疫 的会议。共有来自72个国家和地区的13 240名学者注册参会,会议的 - 003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访问量超过16万人次,其中“COVID-19大流行下的介入呼吸病学” 访问量超过3万人次,成为关注度最高的会场。王广发所作的报告 “COVID-19对介入呼吸病学医生的挑战”成为最受关注的讲题。会 议结束后,许多国外专家纷纷致信,表达了对此次会议的高度肯定和 衷心祝贺。国内学者也反响强烈,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对会议成功举 办的巨大喜悦和由衷祝贺。 小结 智识智慧,互联互通,全球共享,共建共商。WCBIP是世界支 气管和介入呼吸病学联盟的全球性学术盛会,是本领域学术水平最 高、最具影响力的国际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我国支气管镜和介入 呼吸病学事业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全球 学术影响力逐渐提高。盛大的会议和充分的交流使得这次会议开创了 WCBIP的历史,创造了WABIP一个新的里程碑,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在 全球介入呼吸病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力。中国学者将以此为契机,在世 界舞台上发挥作用,努力促进全球呼吸同仁的学术交流,推动全球呼 吸病学向前发展。 国际专家在线互动 - 004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国际盛会云端相聚 中外学术巅峰碰撞 ——第16届国际甲状腺大会召开在线上举行 2020年12月16—20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 会、亚洲与大洋洲甲状腺协会承办,美国甲状腺协会、欧洲甲状腺协 会、拉丁美洲甲状腺协会协办的第16届国际甲状腺大会召开,世界各 地医生学者在线上参加了本次大会。来自全球甲状腺领域德高望重的 专家和中青年新秀带来精彩演讲,覆盖了甲状腺相关所有领域,涵盖 了内、外、妇产、儿、影像、核医学等相关临床学科。 筹备5年 促进国际学术交流 国际甲状腺大会(ITC)是国际甲状腺领域最重要的学术会议, 是由美国甲状腺学会(ATA),亚洲大洋洲甲状腺学会(AOTA)、 第16届国际甲状腺大会组委会成员合影 欧洲甲状腺学会(ETA)和拉丁美洲甲状腺学会(LATS)共同组织召 开的国际最高级别的甲状腺学术盛会,每5年举行一次,轮流由4个区 域性甲状腺学会分别在北美、亚洲和大洋洲、欧洲,以及拉丁美洲的 国家或地区举办。 2015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在竞选中表现出色、实力雄 厚,击败新加坡和澳大利亚,脱颖而出,获得代表AOTA承办2020 年第16届ITC的资格。时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著 名甲状腺学专家滕卫平担任本届大会组委会主席。2016—2020年五 年间,在滕卫平教授领导下,由来自四个洲际甲状腺学会的15位成 员组成的大会组委会先后召开三次面对面筹备会,结合日常大量电 子邮件沟通,精心讨论并制定了学术内容丰富的大会日程。中国方 面,建立了中国组织委员会,由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现任主任 ITC学术委员会组委会成员召开筹备会 委员赵家军、前任主任委员母义明担任主席,副主任委员单忠艳、 常委施秉银担任副主席,五年间为大会的顺利筹备和召开提供了多 很好的代表性;广,覆盖了临床和基础,预防、诊断和治疗,也覆盖 方面的充分准备。 了所有大类的甲状腺疾病,还对甲状腺激素作用、环境因素与甲状腺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在国外疫情形势严峻的形势下,大 等方向进行阐述;深,针对不同领域的问题,会议以专题的形式安排 会组委会、中国组委会以及四大甲状腺洲际学会经过多次邮件协商沟 来自四大学会不同专业的专家从各自的视角进行详细的讲解,其中6 通,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以线上会议的形式成功举办了本次国际甲 个专题的20个专题报告详述了甲状腺激素的作用;8个专题的22个专 状腺大会。 题报告对不同人群不同类型的甲状腺癌的诊治、预防和管理进行了推 本次大会设置了4个最新进展报告、12个大会报告以及26个专题 荐和指南间比较;3个专题的9个专题报告探讨了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异 的80个专题报告。最新进展报告呈现了甲状腺基础和临床两个领域以 常的不良结局和处理方法;此外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自身免疫、 及甲状腺癌和甲状腺自身免疫等多个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一些重 甲状腺结节、碘、环境因素等等专题都对各自方向进行深度剖析; 要领域和热点内容进行系统而详细的梳理,专题报告对基础和临床众 热,对当下甲状腺学界的热点进行了辨析,如亚临床甲状腺功能障碍 多领域进行了多专业多视角的深入探讨。来自国内外的1190名学者注 治疗与否、补碘的利弊、甲减患者T3和T4联合治疗还是T4单药治疗等 册参加本届ITC,其中中国870名,海外320名。会议内容首播期间, 争议性问题以及甲状腺癌的分子标志物、甲状腺癌的消融治疗、TSH 在线观看总计11044人次。会议促进了甲状腺领域国际的学术交流, 的甲状腺外作用等新的诊治手段和研究方向等,都在会议中进行了解 会议成果也将服务于世界甲状腺疾病的患者。 析辩证。 Robin Peeters教授、Gregory A. Brent 教授、Fereidoun Azizi 教授以 会议内容“新、精、广、深、热” 及Ana Luiza Maia教授分别对临床甲状腺学、基础甲状腺学、甲状腺自 身免疫以及甲状腺癌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精彩的回顾,开启了本次大会 学术内容达到了“新、精、广、深、热”。新,无论是基础领域 的学术内容。 的新发现还是临床诊治的新见解,无论是最新进展报告的总结还是大 随后的大会报告和专题报告,发布了诸多最新研究成果,展现 会报告以及专题报告对某一方面的详细探讨,都是学术前沿;精,演 出众多亮点。大会首次报告了中国20年全民食盐加碘的流行病学调 讲内容都是讲者对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的凝练,具有 查结果,肯定了中国全民食盐加碘政策,并展示了碘对甲状腺疾病 - 005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滕卫平(左)、赵家军(右)致辞 和代谢的潜在影响,支持世界卫生组织调整现有的尿碘分层标准。 告——碘对甲状腺疾病和代谢的影响:来自中国20年全民食盐碘化的 针对亚临床甲状腺功能障碍的管理、Graves眼病的管理、甲状腺癌 数据;TSH的甲状腺外作用。还有11位中国讲者分别在妊娠与甲状腺 的监测、甲状腺结节的超声分类、甲状腺病理等存在争议的方向, 疾病、微量元素与甲状腺疾病、甲状腺激素的作用、自身免疫甲状腺 会议组织了不同学会不同指南的比较。在甲状腺癌诊治管理方面, 疾病模型、甲状腺癌的诊治等环节中作了专题讲座。 展现了很多新方法和新观念,提出了甲状腺癌管理的多学科、个体 化以及监测的必要性。在甲状腺与妊娠方面,可以看到很多新的研 究成果和治疗建议;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方面,进行了不同动 小结 物模型的比较,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建模思路;在碘等环境因素与甲 本次盛会由中国搭建平台,汇聚了世界甲状腺领域的最强音,展 状腺专题中,涌现出众多研究成果,提醒关注外部环境对甲状腺的 现了最近5年中甲状腺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临床经验总结,使国内 影响。 外相关领域学者对甲状腺及甲状腺疾病有更深入的认识,让更多研究 中国学者在本届ITC上也发出了“中国之声”,展示了我国在甲 人员和医疗工作者获益,进而服务临床与科研,进一步使众多甲状腺 状腺研究领域的成果和实力。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单 疾病患者受益。下一届ITC承办学会LATS宣布,第17届ITC将于2025年 忠艳教授和山东省立医院的赵家军教授,分别作了高水平的大会报 6月于巴西圣保罗召开。 ITC学术委员会组委会成员合影 - 006 - 第二部分 2020年国内学术会议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关注学科发展 聚焦疾病诊疗前沿 ——中华医学会2020年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在太原召开 王良录 Stephen R Durham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因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全球大流 科林航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变态反应科马月眉教授和 行,全世界人民健康受到了该病毒的威胁,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汤蕊教授,同讲者及主持人 变。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医疗卫生和科研人员奋不顾身地艰苦奋 一起,对上述话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分会副秘书长、上海交 斗,以武汉人民为代表,全国人民上下团结一心,顽强抗击新冠病毒 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儿内科邵洁教授对青委论坛进行了总结。 并取得了巨大的阶段性胜利,疫情迅速得以控制,成绩举世瞩目,使 论坛上,学术氛围热烈,参会者们学习热情高涨。 中国成为了在COVID-19疫情期间全世界最安全的净土。 为遵从国家新冠病毒防控要求,降低病毒传播风险,同时又给全 国医生同道提供更便捷、更安全的学术交流渠道,经中华医学会、中 变态反应专家汇聚 共论学科未来 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分会)研究决定,中华医学会2020年全国 开幕式上,分会秘书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学术会议首次采取“线上直播+录播”的创新形式,按期在 科支玉香教授和山西白求恩医院张焕萍教授担任主持,分会主任委员 2020年9月11—13日举行。本次年会由中华医学会、分会主办,山西 王良录教授、山西省医学会柴志凯秘书长、山西白求恩医院李学文院 省医学会承办,山西省医学会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山西白求恩医院 长先后致开幕词,回顾了2020年全国抗击疫情的艰辛与感动,讲述了 共同协办。大会邀请了国内外从事变态反应疾病及临床免疫疾病相关 变态反应学界在抗疫中的努力与成果,展望了中国变态反应事业的发 领域的诸多专家线上参会发言,就变态反应领域诊断和防治的最新进 展及未来。 展及热点问题进行了热烈的学术交流和讨论。 全体大会第一场由分会前任主委、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 学院变态反应学系主任尹佳教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洪建国教授共 聚青春力量 展青年风采 同主持。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英国国家心肺研究所过敏和临床免疫 学主任、皇家布朗普顿医院变态反应及呼吸科Stephen R Durham教授 9月11日,分会青年委员论坛召开,由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 讲解了舌下含服和皮下注射两种不同的变应原免疫治疗方式的区别, 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关凯教授及上海交通大 以及最新的大型临床试验结果及指南更新。美国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 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科汤葳教授共同主持。主任委员、中国医 中心Hassenfeld儿童医院儿童变态反应及临床免疫科主任Anna Nowak- 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王良录首先向全体青年委员及 Węgrzyn教授为大会带来了牛奶与鸡蛋过敏组分研究及分子诊断的最 嘉宾致开幕词,勉励青年医师夯实基础医学知识,紧跟临床指南更 新进展。德国明斯特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主任Randolf Brehler教授向与 新,关注科研成果进展,为中国变态反应学事业的明天而奋斗。 会者介绍了螨属多个物种间在生活史、分布、免疫原性等方面的共性 会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呼吸内科单丽沈教授讲解 与区别,以及过敏原组分研究进展。 了儿童新冠肺炎的诊治进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呼吸内 全体大会第二场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林小平教授 科周勇教授现身说法,讲述了援鄂经历,并介绍了后疫情时期的工作 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添应教授共同主持。王良录教授详细讲 常态和感想,引发了线上讲座及讨论嘉宾的很多感慨与共鸣。武汉大 述了真菌过敏的临床疾病谱、特点及诊治方法,并介绍了最新的研 学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邓玉琴教授带来了“揪出过敏元凶-精 究进展。分会前任主委、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张罗院长 准检测过敏原”的报告。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的陈壮桂讲述了 以自身医院科室经验讲述了如何加强疫情期间过敏性鼻炎的防控。 “构建儿童哮喘4D科研平台”。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 分会候任主委、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程 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曾明教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 雷教授就如何适应迅速增高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患病率,为患者提供 - 009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可及且优质的医疗服务,展望了过敏原免疫治疗的网络构建与未来 以及COVID-19临床诊治体会,令与会者十分动容。 发展。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刘争院长则详细讨论 会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祝戎飞教授、北 了呼吸道变应性疾病是否会加重COVID-19的疑问,列举了大量相关 京大学第一医院的赵嘉惠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向 的最新研究结果。 莉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曾明教授、同济大 学附属肺科医院/上海市肺科医院的王丽新教授、集美大学的韩天娇博 会议精彩纷呈 构筑深入学习与交流平台 士、沈阳医学院的张慧云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胡海圣 博士、江苏省人民医院的万文锦护士长等都进行了引人入胜的论文汇 全体大会第三场由王良录教授和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的 报,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的王宝玺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 赵京教授共同主持。赵京教授讲解了儿童难治性哮喘和重症哮喘的诊 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的鲍一笑教授、山东省耳鼻喉医院的史丽教授、 断与治疗要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郭胤仕教授将目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李冬芹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 前热门的过敏性疾病生物靶向治疗药物进行了详细的梳理。首都医科 赖荷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西北医院的刘昀教授、北部战 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的王学艳教授同与会者分享了北京医学会变 区总医院的魏庆宇教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的蒋萍教授、四川大学 态反应学分会的成功经验与管理模式。支玉香教授以临床为核心,详 华西医院的刘春涛教授进行了精彩的讨论和点评,使论文的临床和科 细讲述了过敏性疾病的多种标志物,并分析了各自的影响因素。中国 研意义得到了升华和提炼。 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的谢华教授分享了亲身在抗疫一线的经历 小结 本届年会虽因疫情原因首次选择在线上举办年会,但全国变态 反应专业相关同道仍积极踊跃参会,投稿数共1075篇,中文稿件963 篇,英文稿件112篇,注册参会总人数3542人,来自包括变态反应 科、呼吸科、儿科、耳鼻喉科、皮肤科、免疫科、消化科、眼科、 中医科、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护理等学科的临床工作者和研究 人员。本次年会共安排大会报告12场,专题发言90场,论文发言128 场,线上观看直播人次达46 645人次,充分体现了同道们对学术交流 的热情。大会闭幕式由程雷教授总结并致辞,相信在全国同道的齐心 努力下,本次学术盛宴将成为在疫情时期推动我国变态反应学科建设 会议现场 与人才教育的重要助力,促进中国变态反应学科今后的蓬勃发展! - 010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云端”碰撞思想 共论学术前沿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第二十六次学术会议暨第十届中国病理年会在北京召开 理人奋进的短视频开启。开幕式现场由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候任主 任委员刘东戈主持。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饶克勤在致辞中充分 肯定了病理学分会的工作,对病理人在抗疫中的表现给予高度赞扬, 并对病理学分会今后的发展寄予厚望。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任委 员梁智勇致欢迎词并作工作报告,他在报告中明确了新一届委员会的 分工和职责,总结了2020年病理学分会的工作亮点,重点阐述了新一 届病理学分会将围绕“传承、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开展工作,主 要包括加速学科建设、提升国际影响、加强基础科研、夯实基层培 训、做好人才培养、开展科普宣传、推进党建文化共七个方面的内 容;明确了今后一段时间内病理学分会的发展方向,强调以“一切为 民”为中心,以健康中国建设为己任,以推动病理学研究及病理学科 梁智勇致辞 发展为目标,传承和发扬老一辈病理人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开拓 2020年10月29日—11月1日,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第二十六 创新,续写中国病理发展的新篇章。 次学术会议暨第十届中国病理年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成功 会议共邀请三位医学大家作了精彩的主旨报告。中国工程院院 召开。大会设置读片会、中青年病理主任论坛、学科建设、基础科 士郎景和从医学人文角度作了《医学的观念与发展》的报告,拓宽了 研等共25场专题会议。共收到国内外各类稿件3291篇,经组委会筛 病理人的视野,引导病理人对“医学”深入理解、加强内涵认知。中 选后组织壁报交流626篇;大会主旨报告3个,专题发言181个,读 国科学院院士卞修武作了《重大新发疫情中病理学责任与使命》的报 片病例12例,学术专题展示36场次,录制视频课件272场;会议还 告,阐述了病理学科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学术价值和病理人应该 设置了“云展台”、电子壁报、电子论文集、信息回顾区等诸多内 担负的使命。南方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主任丁彦青教授作了《组学 容;会议历时4天,15 622人注册参会、近20万人次观看,获得广泛 策略鉴定结直肠癌侵袭早期分子标志物及实验性靶向干预》的报告, 赞誉。来自全国各地的病理学专家与数万名病理同道汇聚线上,在 展示了高质量科学研究内容和团队建设历程,为鼓励年青一代病理人 “云端”碰撞思想,升华知识,共同探讨病理学术前沿问题及学科 从事科学研究树立了典范。 发展方向。 传承、创新、发展 努力续写中国病理发展新 篇章 本次大会由一段总结病理学发展、展现病理人奉献精神和鼓舞病 开展多种形式学术交流 不断推进学科建设 此次病理年会首次搭建起空中广泛交流学术平台。4天时间里, 专家们以专题发言、论文交流、在线讨论、病例读片分析等多种形式 深入学术探讨,将专业发展推向新高度。 - 011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领航营养 健康中国 ——中华医学会第十四届全国肠外肠内营养学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 2020年12月16—20日,为积极响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由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CSPEN)主办,首都 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肿瘤学系协办的中华医 学会第十四届全国肠外肠内营养学学术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 的方式召开。本届年会秉承传承、规范、交流与创新的宗旨,以落 实“营养,一线治疗”为学术重点,以“领航营养、健康中国”为理 念,得到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有关领导的关心,欧 洲、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专家的支持,同时也得到了CSPEN全体委 员及青年委员会的支持和各省专家的大力配合。 以营养为支点 撬动人民群众的健康 石汉平 开幕式上,CSPEN主任委员石汉平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临床营养作 为营养治疗学中不可替代的核心组成部分,成功挽救了千千万万患者的 生命,并且日益展现出它的独特魅力,本次疫情就是一次很好的论证, 是一次营养治疗的总动员。营养治疗是所有疾病治疗的基础和前提,营 养不是支持,不是补充,更不是辅助,而是一线治疗、基础治疗。在新 冠肺炎流行常态化的形势下,大家迫切需要更新对营养的认识:营养状 况是基本的生命体征,营养是基本人权,营养不良不仅影响当下,更影 响未来。石汉平强调:“临床营养事业的发展必将与其他学科一样,车 轮滚滚,滚滚向前。让我们把‘爱营养’的表白付诸到疾病治疗的行动 中来,让我们把‘爱患者’的理念落实到营养治疗的实践中来。个人的 生命有限度,临床营养事业无穷期;个人能力有局限,CSPEN集体的智 顾法明 慧无穷尽。让我们把有限的生命汇入到无限的临床营养事业中去,让我 们把有限的能力融入无穷的CSPEN集体中来,CSPEN的明天也必将更加 么能获得健康?’”指出“食物=药物”并不是空谈,饮食相关疾病 美好,营养治疗的明天也必将更加光明。” 蔓延全球,人们开始更多尝试“食物=药物”的干预措施,包括:医 中华医学会纪委书记顾法明表示,CSPEN在历届委员会主任委 学营养治疗定制餐、特殊医疗食品,以及营养食品综合防治及管理疾 员、副主任委员、常务委员和委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临床营养学的 病。他认为,未来可以服用“智能药丸”来检测人体微生物群、生理 发展突飞猛进,临床营养的诊疗技术进一步规范化、精准化。肠外肠 指标,私人订制饮食建议,个体实时获取饮食健康建议。此外,营养 内营养学从单一学科走向多学科临床营养协同发展之路,从简单的疾 评价成为电子病历的组成部分,临床路径通过循证营养支持标准化; 病支持治疗走向预防治疗、功能康复及人文关怀的多维临床模式,学 医生开循证的“医疗食品”或特定的饮食模式的处方,将食物即药物 科重要性与日俱增。后疫情时代如何发挥临床营养在疾病治疗过程中 干预措施整合到医疗保健中。 的作用至关重要,以营养为支点,撬动人体免疫的力量。机遇与挑战 现代医学揭示多种疾病与肠道微生物菌群紊乱相关。首都医科 并存,希望CSPEN继续带领临床营养学专业技术向更高水平、更高层 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杨健教授在“精神疾病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 次迈进。 的报告中指出,肠道微生物可通过迷走神经、免疫信号、神经递质、 会上,还发布了《关于将临床营养学纳入国家医学生必修课的 代谢物等途径影响大脑的功能与行为,这种双向的信息交流即“微生 倡议》《关于落实国民营养计划-临床营养行动的倡议》《关于重视 物-肠-脑”轴,近年来被证明参与多种精神疾病的发生,包括抑郁 住院患者营养不良、无饿医院的倡议》《胰腺外科围手术期全程化营 症、自闭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多个研究已经证实肠道 养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中国炎症性肠病营养诊疗共识》 微生物紊乱与多种精神疾病密切相关,且可能是潜在病因。但目前的 《中国炎症性肠病饮食指南》《戒毒人员营养治疗专家共识》。 大多数研究并不够深入,“肠-脑”轴紊乱引发精神疾病的生物学机 制尚不明确,包括益生菌、益生元,甚至粪菌移植的治疗作用也有待 进一步探索。尽管如此,微生物组学的快速发展为精神疾病的诊疗带 英才齐聚 践行营养一线治疗 来了新的希望。 科技推动医学发展,肠外肠内营养学在智能化发展的道路上从 近期越来越多报道肠道微生态系统对临床营养有巨大的影响。 未停止脚步。北京协和医院陈伟教授在题为“精准营养:回答‘吃什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李宁教授在“肠道微生态营养治疗的认识 - 012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开幕式现场 与实践”的报告中表示,菌群移植(FMT)作为第一个也是最自然的 是否抑制细胞炎症风暴,目前尚未有明确结论。从临床上看,目前新 一个改变肠道微生态的方法,在治疗复发性难辨梭菌感染中凸显了医 冠肺炎重症患者主要表现为急性肺损伤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应谨 生和患者都认可的效果。但目前FMT优先采用何种途径移植存在一定 慎使用ω-3脂肪酸强化的肠内营养制剂。 争议,且目前研究距离阐述一个人的肠道菌群会给另一人带来什么 影响还是远远不够,远期预后及总体利弊目前还不完全明确。他明确 指出,FMT疗法在今后会从全粪便移植发展为使用特定菌株或菌群的 造福患者 助力健康中国 移植来进行精准治疗,希望卫生监管部门能够与临床医生共同努力, 本次会议线下主会场和青委分会场结合20个线上分会场共为与会 完善该领域行业标准和规范,使得FMT的临床应用更加的安全和人性 者奉献26个大会报告,176个专题发言,既有青年才俊的精彩呈现, 化,造福更多的患者。 又有知名专家的传经送宝,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应用研究相互促 在青委分论坛,四川省人民医院江华教授以“新冠肺炎患者营养 治疗挑战和临床应对”为题,从抗病毒治疗、肠道是新冠病毒攻击的 进,在投稿数量、注册人数、专题讲座、会场数量均有大幅上升,达 到历史新高。 重要肺外器官及潜在病毒储存库、重症患者的营养三个方面进行了介 营养不是口号,而是行动。本届委员会将继续推进后疫情时代的 绍。营养支持治疗是所有新冠肺炎患者的基础治疗措施,对所有患者 营养治疗解决方案,并进一步推进“无饿医院”建设、规范营养治疗 进行筛查,提供适当热量前提下,保证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非重症患 实施、推进西部/基层营养行动、开展国人营养基层数据研究、加快 者以口服饮食为主,不足时可口服营养补充剂;重症患者推荐肠内营 营养治疗团队建设等主要工作,促进我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事业蓬勃发 养,早期可采用允许低摄入策略[20 kcal/(kg·d)],仅在必要时 展,让营养一线治疗理念在临床中真正得到践行,为提供全方位、全 补充肠外营养。同时,他指出,对于含有ω-3脂肪酸的肠内营养制剂 周期的健康服务,助力“健康中国行动”作出应有的贡献。 - 013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儿科群英再聚首 湖畔云端竞争鸣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在杭州举行 用,涌现了很多感人事迹。浙江省医学会副会长陆新成出席开幕式并 致辞,他指出,在大健康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家应该围绕卫生事业 发展,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任务,加强对儿童投入,大力弘扬救死 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提高儿科队伍整体素质,树立良好形象,增强 儿科学科的凝聚力,从而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投身儿科事业。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是中国儿科医务工作者的重要学术组织, 全国儿科学术大会一直以来是我国儿科医务工作者学术交流规模最大 的平台,肩负着引领儿科发展、促进儿童健康的伟大事业。 聚云端大咖论道 王天有致辞 本次大会,采取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术交流。在主 旨演讲环节,2位媒体人和7位知名专家分别就各自领域的进展作了 专题报告。白岩松作为资深媒体人发表了“更多的点赞,更高的期 待”的主旨演讲。中国传媒大学董关鹏教授认为,在5G全媒体时 代,医院声誉管理与舆论引导一定要把握好三个度:知名度、美誉 度、忠诚度。知名度快速可求不可控,美誉度科学管理方可成,忠 诚度日积月累方成就。王天有教授明确提出,疫情后儿科的发展应 与互联网+大数据医疗相结合,落实四级分级诊疗模式,强化协作模 式,儿科专科化与全科化并进,基础与临床相结合,实现群医学引 领下的医防结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黄国英教授分享了川崎病 研究的最新进展,他指出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影响川崎病患儿 开幕式现场 的健康和生命。经过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上海地 区的川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由19.8%降至9.1%,但中型及巨大冠 2020年10月22—25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 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仍高达3.4%。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姜玉武教授对 主办的第二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在杭州以“线上+线下”的方式 中国儿童神经病学的发展和挑战作了介绍。他指出,中国儿童神经 召开,国内外儿科领域群贤毕至,济济一堂。作为国内儿科学界首屈 专业发展面临儿科神经专科医师严重缺乏、医师专业化水平不足的 一指的品牌学术会议,大会邀请了多位全国高水平专家学者作学术报 挑战。未来的发展应着力于积极推动儿科神经医师的专科培训和认 告,展示了最新临床科研成果,为儿科同道搭建了相互交流、共同探 证;推进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的三级诊疗网络建设,包括利用网络技 讨的平台。本届会议设置大会主旨演讲以及感染专场、儿童保健专 术进行远程医疗;加强儿童神经病学临床及基础研究;积极进行双 场、罕见病专场、心血管专场、呼吸专场、免疫专场、康复专场等线 向国际交流和合作研究。 上专场。会议详细介绍了儿科各专业的专家共识、指南,以促进儿科 会议期间,共计52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于31个线上学术分会场 诊疗的规范化,宣讲和交流了我国儿科工作者近年所取得的高水平研 分享了学术成果。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李廷玉教授就“后疫情 究成果,并大力提倡儿科技术与其他技术的交叉和融合。 时代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提供了相应的对策。 她指出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需要学校、家庭和心理工作者在即将 西湖畔拉开帷幕 到来的后疫情时代关注和探讨。良好的亲子关系、有较多亲密朋友、 体育锻炼等是儿童心理行为的保护性因素,这为今后儿童心理干预提 开幕式上,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 供了依据。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李晓南教授认为儿童青少 北京儿童医院王天有教授在致辞中讲道,儿科同仁在抗疫阻击战中交 年的肥胖应作为一种疾病进行评估和诊断,并且临床评估应贯穿儿童 出了优异的答卷。此次会议必将极大地推动中国儿科学的发展,践行 青少年肥胖管理的全过程,这有助于监测肥胖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情 学科的使命担当,并为全国儿童、青少年的健康保驾护航。浙江省医 况,进而为后续的干预和规范管理提供个体化方案。华中科技大学附 学会儿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龚方戚教授 属同济医院罗小平教授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促进互联网医疗快速发展、 表示,儿科强、儿童强、中国才能强!儿科医师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分级诊疗模式快速形成,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化为以健康和预防为中 中,一直处于很重要的位置。不管在SARS、禽流感、手足口病、汶川 心。新模式下如何更好地确诊患儿、如何标准化管理复诊患者,线上 特大地震,还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儿童救治中,都发挥了巨大作 和线下结合的患者规范化管理更是后疫情时代的迫切要求。 - 014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抗疫回顾与展望 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需得到完善:尽快建立儿科医院的P2、P3实验 室;加强院感防控与生物安全建设;强化科研意识、探索科技创新;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医务人员奋不顾身,勇做逆行者,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助力疫情防控;强调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 奔赴援鄂前线。全国儿科医务工作者在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的带领 下,作为儿科领域抗疫防疫的主力军,奋力迎战、勇于担当、不负 重托、不辱使命、多措并举、精准施策,从疫情抗击、儿童疾病救 小结 治、诊疗指南引领、健康科普宣讲、科研助力、国际交流以及人文关 本次大会邀请了国内外著名学者及儿科领域的著名专家,他们 怀等多方面携手度过了最艰难时刻,在疫情大考中交出了一份优异的 在大会主会场及专业分会场上作了精彩报告。与会专家学者全面展示 答卷。赵正言教授在主旨演讲中详细介绍了疫苗Ⅰ~Ⅲ期临床试验中 和分享了前沿医学和儿科学的最新进展,会议通过大会报告、专题论 的主要工作,分享了我国与国际各国新冠病毒疫苗研究的进展,他强 坛、疑难病例专场讨论及新技术展示等多种方式进行了丰富多彩的学 调新冠病毒疫苗研发是一场各大国科技实力的博弈,是一个长期、复 术交流。全国有数以万计的儿科医务工作者在线注册,远程观看本 杂、高风险的过程,新冠病毒疫苗凝聚了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智慧 次儿科大会学术内容,网络直播技术的发展也保障了线上会议的即时 和汗水,对所有人而言,它意味着生命、健康、希望、未来。王天有 性、高传播性。本次大会势必对我国儿科领域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教授在主旨报告中指出,疫情之后儿科传染病专业化发展应得到进一 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 015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云”聚英才 集“智”精彩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学术会议在线上举行 2020年11月27-29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 外科学分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承办的“中 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顺利召开。本次 会议是在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召开的一次特殊形式的学术会议,大 会开幕式在上海设立的直播间举行,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同道在 “线上”汇聚一堂。本次会议共设立9个直播间、1场院士论坛、3场 全体大会报告、35场专题发言、11 场卫星会、论文发言339 篇、涵盖 耳科、鼻科、咽喉、头颈、听力、小儿、嗓音、护理专场,特别设置 了中青年英文论坛、手术视频交流、前沿创新技术交流、5场手术转 播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会人员热情高涨。经统计,在线观看 饶克勤 总人数达20万人次。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饶克勤,中国科学院王正敏院士, 中国工程院韩德民院士,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主任委 员、大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吴皓,分 会名誉主任委员韩东一,前任主任委员高志强,候任主任委员黄志刚 等及全国同道参加开幕式环节。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新冠肺炎病毒向全人类发出了挑战,全国 医务工作者上下同心同力参与战斗,其中耳鼻咽喉科医生也积极投身 抗疫行列,抑或坚守阵地,抑或奔赴前线,风雨兼程,勇往直前,在 不屈不挠的医疗救援史上,写下了辉煌,矢志不渝以解除患者疾痛为 己任。 韩德民 此外,在此次年会开幕式环节中,主任委员吴皓教授向大家公布 了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会标。会标呈内外两朵五角花瓣状,其中 图标正中分别展示耳、鼻、咽、喉、头颈五个部位,上下分别有分会 中英文标识,这也是分会首次正式统一英文全称,英文缩写表示为: CSOHNS。 抓住机遇 促进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发展 饶克勤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是关系广大人 民群众心身健康的重点学科之一。近年来,我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 发展迅速,多学科交叉整合,精准医学、转化医学为学科发展增添了 时代特色,基础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为疾病诊断提供了更加适宜 王正敏 的技术和手段。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加强使中国在国际耳鼻喉头颈外科 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促进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事业走向世界舞台的中 央,许多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该领 域的疾病防治工作依然存在短板,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加强科学研 究和医学转化,加快临床诊疗规范和标准的制定,加强多学科协作和 人才梯队建设,为进一步提升我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诊治水平而努 力奋斗。在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召开学术年会,总结交流经验, 探讨学科建设及发展问题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希望大家能够抓住机 遇,不断开拓创新,提出更好的发展思路,为促进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学发展,为建设健康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王正敏院士发表致辞,他表示虽然全球疫情依然严峻,但在党 吴皓 和国家的领导下,我们有力量和信心最终战胜病毒。在疫情之下,依 - 016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然能以线上这种特殊形式召开各类学术活动,值得骄傲和自豪。他用 景下,提升医疗健康行业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实现跨领域多行业多 “了不起”三个字评价此次会议的召开,并期待明年可以和各位同道 技术融合,已是必然趋势。本次会议中特别设置前沿创新技术论坛, 面对面地交流和学习。 来自全国耳鼻喉头颈外科领域的专家围绕外科自动化、智能化,机器 “新冠肺炎疫情以及世界格局不稳定性,使我们正处在转危为机 人辅助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融合,进一步探讨创新技术与耳鼻喉头颈 的关键时刻。” 韩德民院士指出,疫情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学术的 外科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本次论坛中,发言专题的主题有纳米-埃米 发展,线上学术会议的召开使全国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同道都有机会 材料在鼻咽癌诊疗中的应用、3D打印支气管模型用于硬支气管镜检查 参与此次盛会,希望各位同道可以关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发展, 的模拟训练、应用机器人经口咽侧间隙肿瘤切除术、基于人工智能大 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大学科事业作出贡献。 数据的专病库及院后管理平台构建和应用等,聚焦耳鼻喉头颈外科手 吴皓表示,这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历史上首次线上召开 学术年会,虽然为线上会议,但全国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同道依旧热 术前沿创新技术。本论坛为创新技术的落地打下基础,加快创新技术 在耳鼻喉头颈外科深入应用,促进创新技术快速且高质量地发展。 情高涨,并积极参与,体现了分会的精神。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之 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同道不忘使命,不仅在抗击疫情过程中作出应 有的贡献,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在技术创新、转化研究、临床应用 小结 等方面也得到良好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近年来 取得了较大发展,生物遗传学研究的深入以及创新技术和微创治疗的 加强创新 将更多的新技术带给患者 普及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线上”学术会议的形式为全国耳鼻咽 喉头颈外科同道搭建了一个分享和交流的平台,为青年学者提供展示 “希望通过此次学术会议可以使各位同道对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 有更深的理解,将更多的新技术带给患者。” 吴皓在题为“耳科学技 风采的机会,同时为推动新技术、新理念作出了贡献,助力全国耳鼻 咽喉头颈外科医疗技术整体提升。 术的创新与发展”的学术报告中介绍。耳科学发展距今已有约200年的 历史,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显微镜技术开始应用,使普通耳科 手术进入到显微耳科手术的时代;60年代,显微外科经过多年来的发 展,逐步进入到显微神经外科的领域;70年代后,人工听觉植入技术 得到发展;到了80年代,以Ugo Fisch教授为代表的耳科前辈,更开创 了一系列关于侧颅底外科术式的技术,直到如今已成熟应用在耳科学 领域中。近年来,随着学科的发展,逐步诞生了许多前沿创新技术, 如:耳内镜技术、耳科机器人、人工听觉脑干植入、耳聋基因治疗、 内耳药物递送等,都值得在未来重点关注。希望耳科同道通过精准医 学的技术研发,使基础研究进行临床转化,最后可以实践到临床应用 当中去,让这些前沿技术创新,可以提升耳科学诊疗的效果。 随着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逐步成熟,各个行 业对智能化转型的需求逐步增大,在当前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的背 吴皓在开幕式上挥动会旗 - 017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同舟抗疫 再创辉煌 ——中华医学会第27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在线上举行 饶克勤 金征宇 刘士远 陈敏 在11月15—27日,由中华医学会和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共同 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第27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通过网络在线的形式举 洪楠 就是要志向坚定、实干担当。勇敢的人并不是无畏,而是虽然有所畏 惧,但依旧信念坚定、砥砺前行。” 行。本次大会是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的学术年会,旨在打造医学影 像学多学科融合的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充分展示我国放射学整体水 平和专业特色,努力提升我国医学影像学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在当 聚焦学术前沿 分享放射进展 前我国疫情常态化防控的特殊形势下,会议首次以线上形式将放射学 领域的最新进展呈现在观众面前。据统计,此次会议在线参会人数为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不断进步,影像学也迎来了新的 变革,其在医疗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12 507人,总点击量高达252 000次,开创了放射学发展史上又一次全 新的纪录。 放射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刘士远在“科技进步推动医学影像学 的变革”的主题讲座中指出:“数字时代,医学影像学受到多种因素 的推动,不仅发展快速,而且在诊疗各个环节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 弘扬抗疫精神 勇于实干担当 的作用。”近十年来,我国医疗改革向纵深发展,医学影像学处于医 疗改革和医疗服务的核心,受到非常正向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人工智 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金征宇在致辞中强调:“今年是一个特殊的 能、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组学等新技术的出现和进步促进行业 年份,我们都叫它‘不平凡的2020年’。今年我们参加了抗击疫情的 模态发生改变。经济富裕、人口老龄化和慢病比例增加使医疗需求急 战斗,放射界同道一直战斗在抗疫一线,虽然目前我国的疫情已趋于 速增长,影像数据每年30%的增长率,进一步加剧供需的不平衡。这 稳定,但是国际上抗击疫情的压力依然很大,近期我国也有一些散发 些因素都对影像学科发展提出了巨大挑战,医学影像学向什么方向发 的病例报道,所以此次大会必须在线上举行。我们相信,为了抗击疫 展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和巨大的需求?刘士远教授认为:“未来我们 情,我们一定会团结在国家的大旗下,为取得抗击疫情的最终胜利贡 将以患者为中心,新兴技术为载体,全方位的制度为保障,聚焦精准 献所有的力量。”之后,金征宇从分会组织架构、会员注册、国际交 化、临床化、智能化、院前化和网络化这五个方向发展,以最大限度 流、抗击疫情等方面,对分会近3年的工作成果进行了全面总结。 地发挥影像学在健康中国中的作用。”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饶克勤在致辞中肯定了中华医学会 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陈敏在“影像学在衰老研究中价值” 放射学分会在此次疫情中作出的巨大贡献:“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 的主题报告中提出:“衰老是生命发展的生理现象,同时是老年病 战中,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是迅速组织心 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如何将衰老到老年慢性病这个阶段延 胸影像学专家,及时编写出版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放射学 长、减缓,是我们所探寻的问题。目前,已有大量针对衰老机制的 诊断》,提高了全国影像工作者对新冠肺炎的影像学诊断能力;二 研究,发现衰老相关基因,未来的研究热点则是如何更方便、更准 是组织了多场有关新冠肺炎影像学诊断的线上会议,普及对新冠肺 确地获得衰老的生物标志物。”衰老的评估指标目前有人体力学测 炎的影像学诊断标准;三是与国外放射学组织加强联系,传授交流 量,包括体重指数、腰围、腰臀比、水下称重、生物电阻抗;影像 我国抗疫的宝贵经验。同时,放射学分会的许多专家奔赴武汉抗疫 学检查包括超声、CT、MR等,可从形态、功能、代谢、定量多方面 一线,冒着生命危险在奋战,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抗击疫情的钢 提供组织的信息,具有可重复性、图像保存时间长的特点,并进行 铁长城。” 长期研究,成为可能的评估衰老的生物标志物。目前,应用影像手 放射学分会秘书长洪楠总结认为:“尽管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 段评估衰老主要应用于神经系统及骨骼肌肉系统。人工智能技术也 情的战斗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是我们还要意识到世界正经历百年 运用于大脑衰老研究中,如对正常表现脑白质发展为高信号及大脑 未有之大变局,风险与变化常在,挑战与机遇并存,弘扬抗疫精神, 年龄的预测。陈敏表示:“预期到2050年我国将成为人口老龄化最 - 018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们的目标是延缓衰老,并进行个体化预防与 治疗;影像检查手段多样,可重复性强,具有很强的优势;强大的 小结 人工智能技术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成为可能的衰老生物标志物。 本次会议会期13天,共有学术单元110个,共187位专家参与主持, 这要求我们对增龄的相关研究要深入具体,同时加强与其他衰老相 专题发言575个。这次全新的会议形式,穿越时间阻隔、打破空间界限, 关疾病的研究。” 给各位参会代表呈现了一场最专业、最全面、最广泛的视听盛宴。 - 019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规范引领 精准助力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妇科肿瘤学术大会在杭州召开 谢幸致辞 马丁致辞 饶克勤致辞 姚克致辞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值此金秋时节,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妇 科肿瘤学术大会于2020年11月6-8日在浙江杭州钱塘江畔召开,是2年来 我国妇科肿瘤领域最重要、最盛大的一场学术盛宴!本次会议由中华医 学会、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主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 院、浙江省医学会、浙江省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协办,会议主题“规 范引领,精准助力”。 本次会议邀请妇科肿瘤领域知名专家通过“线上 +线下”的形式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同时设立三个线下直播间。 会议内容紧凑丰富,体现国际、国内学术前沿,形式特色鲜明, 独具创新。不仅有院士、学界大咖们呈现的结合当下、致力医学发展 和创新的新理念、新格局,创新思路求发展、高瞻远瞩绘蓝图,带来 了启发和思索;同时也涵盖卵巢癌、宫颈癌、子宫肿瘤、滋养细胞肿 瘤和其他肿瘤的诊治进展,以及妇科肿瘤手术相关问题等妇科肿瘤学 孔北华和刘继红担任开幕式主持 术热点。论文和视频交流部分还专门邀请了分会部分常委们给予点 评,指导青年医师。专家们“横刀立马,论剑钱塘”,通过讲座和讨 论的方式交流多年的学术成果,碰撞出知识的火花,让线上和线下的 发挥专业优势 推进专科分会建设 听众获益匪浅。 本次大会在线注册达8006人,网络直播观看高达14万1千余人 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全委会扩大会议上, 次。参会代表不仅有来自全国各地妇科肿瘤同道,同时吸引了医学界 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委员和青年委员们共100余人在现场或线 众多其他专业的同行参与,体现了近年来妇科肿瘤事业蓬勃发展、欣 上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候任主委孔北华主持,主委谢幸致欢迎辞,马 欣向荣。参会者学习热情高涨,普遍反映通过本次会议的举办不仅更 丁院士讲话,秘书长王新宇按学会要求组织了相关文件学习,通报了 新了知识,还强化了妇科肿瘤的规范化诊治理念。 2019-2020年本专科分会的工作以及2021年工作计划,讨论了本次大 - 020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会的日程安排及开场视频的选用。 由分会青委副主委沈源明、陈刚和陈晓军主持的青年论坛,内 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涵盖辩论赛、病例比赛和临床诊疗分享 赛,吸引众多青年医师参与。 一部温暖并带有情怀的开场视频拉开了本次会议的序幕,候任主 委孔北华和副主委刘继红担任开幕式主持。主委谢幸发表了热情洋溢 的欢迎辞,他表示本次会议大咖云集、群星璀璨,相信他们一定会以 最新的国际视野和学术理念以及接地气的实践经验带领我们享受一场 学术盛宴。吕卫国代表会议协办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 致了欢迎辞。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饶克勤和浙江省医学会会长姚克分别代表学会 作了讲话,并对会议的顺利召开表达了祝愿和期许。饶克勤追溯了中 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的发展历史,赞许本届妇科肿瘤学分会委员 郎景和作主旨演讲 会在主委谢幸的带领下,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中华医学会 “团结医务工作者,传播医学科学知识,弘扬医学道德,崇尚社会正 义” 的宗旨,2年来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并卓有成效。包括如期举办全 国性学术会议,重新修订、出版《中国妇科恶性肿瘤临床实践指南》 (第六版)并在全国进行巡讲,听课人数超过6万;根据临床需求,制 定了10个相关指南或专家共识,指导、规范全国妇科肿瘤医师的临床 诊治工作;组织全国医疗机构,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以自己的循证 医学证据指导临床实践;组织分会成员参加国际妇科肿瘤学术会议, 提升了专科分会的国际影响力;响应学会号召,积极开展医疗扶贫工 作等。最后饶克勤还指出要立足《健康中国2030发展纲要》,聚焦癌 症防治,充分发挥好专业优势,持续推进专科分会的建设,着力解决 好威胁广大妇女健康的女性恶性肿瘤,保障妇女全生命周期的健康。 刘志红作主旨演讲 妇科名家云集 展望学科未来使命 姚克介绍了浙江省医学会及妇科肿瘤学专科分会的建设情况, 指出保障妇女健康是新时代新要求赋予妇科肿瘤医师的神圣使命, 作为省级专科分会,将在中华医学会的带领下,充分发挥自身的特 长和优势,引领浙江省妇科肿瘤医师以“献身、创新、求实、协 作”的科学精神,大力推动浙江省妇科肿瘤的临床、科研发展。 秉持 “规范引领,精准助力” 的大会主题,本次会议围绕当今 妇科肿瘤领域面临的挑战,邀请郎景和、刘志红、马丁等多位院士, 及曹泽毅、沈铿、谢幸、孔北华、崔恒、向阳、刘继红、梁志清等多 位国内著名专家为大会作主题演讲,并通过病例讨论、论文交流、手 术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全国妇科肿瘤同道传递了最新学术动态。分 曹泽毅作主旨演讲 设主会场和三个平行分会场,共有54场专题讲座,3场多学科病例讨 论,28篇论文口头交流,16个视频交流,壁报交流606篇,8场专题报 告,9个卫星会。 化诊断治疗,提出基于中国人群的新策略、新方案,从而保障妇女健 康是妇科肿瘤医师的神圣使命。相信本次会议的召开不仅为提高妇科 小结 肿瘤的先进临床知识和规范的临床技能提供了良好交流平台,还将进 一步规范和提高全国妇科肿瘤的诊治水平,积极推动全国妇科肿瘤 全球每年至少有800万人死于癌症。预计2030年,全球每年死于 临床及基础研究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为女性健康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癌症的人数将达到1300万,妇科肿瘤不仅仅影响广大妇女同胞的身体 最终实现健康中国2030发展纲要提出的“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 健康,还关乎千千万万普通家庭的幸福和安定。推广妇科肿瘤的规范 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要求! - 021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肝胆相照 共建荣耀 ——2020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学术年会暨青年委员会第八届青年论坛在北京召开 成果、推动了学科的全面发展。参会人数也再创历史新高,经数据 统计,线上会议累计点播人次近50万、在线人次近20万。 据悉,本次学术年会不仅规模较大,而且会期较长,总历时1 周。此外,会议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自 身免疫性肝病、肝癌、重肝与人工肝、酒精性及非酒精性肝病、肝 纤维化肝硬化、终末期肝病及营养再生学、肝相关感染疾病、遗传 代谢性肝病、儿童肝病、肝脏基础与医学实验诊断、临床流行病学 与循证医学等领域的难题和热点,为此,与会专家也展开了精彩而 深入的探讨,另结合当前的形势,会议还特意设置了新冠病毒感染 合并肝损伤专场,吸引了与会者的积极参与、分享、交流。 统计显示,本次学术年会共进行了25场会议,具体为1个主会 开幕式现场 场和24个分会场。大会报告6篇、特邀报告3篇、专题报告96篇。另 2020年是被疫情笼罩的一年,受疫情影响,这一年由中华医学 外,大会还收到投稿文章960篇。9月11日,大会还特设了青年委员 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分会)共同主办的“2020年分会学术 会论坛,展现着新一届青年委员们的风采,并同与会专家就学科前 年会暨青年委员会第八届青年论坛”也几经波折,最终才定于2020 沿及疑难病例进行了深入讨论。而在会议期间,分会还召开了分会 年9月7—13日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在北京召开。作为肝病学领 全委会、常委会以及青委会,进一步加强了委员们之间的沟通,激 域年度最重要的学术盛会,打破了以往分会学术年会地区、时间限 励委员们共同为分会的长远发展建言献策,共同创造我国肝病学新 制的瓶颈,影响广泛而深远,充分展示了我国肝病学领域最新研究 的荣耀。 在京线下参会专家合影 - 022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聚焦2020感染 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感染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 李兰娟 王贵强 2020年9月19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分 会)主办,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协办的“中华医学会第 十六次全国感染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国际感染病高峰论坛”在北京国际 会议中心召开。 本次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邀请到200余名感 染性疾病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大会聚焦突发的COVID-19疫 情,对新冠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疗原则、最新诊疗进 展等内容作了系统阐述,并由点及面地针对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及 感染病热点话题作了专题主旨报告和热烈讨论。 分会主任委员王贵强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感染科的医务人 员在疫情中始终工作在一线,线下相聚实属不易。这次突如其来的疫 王大方 情,对医学、社会、政治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和改变,也让国家及人民 更加重视新发突发传染病。通过这次会议,希望呈现感染学科一系列 除此之外,她的团队通过研究大量患者的临床数据,提出细胞因 的学术问题及感染性学科建设问题,对今后感染病的防控进行系统的 子风暴可能是新冠重症化的关键机制,并对新冠感染者的呼吸系统表 梳理。” 现、胃肠道症状、肝功能异常等特点加以总结,据此提出新冠肺炎患 李兰娟院士表示,希望经历了考验的感染病学人进一步提升诊疗 者预后分析和重症化预测模型,建设性地提出了,“四抗二平衡”的 水平、继续加强和完善感染病学学科建设,从容应对今后可能发生的 救治策略,即抗病毒、抗休克、抗低氧血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抗感 公共卫生问题。 染,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维持生态平衡,以此实现“减少新冠重 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表示是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的努力, 症化、降低病死率”的主要策略。 保障了现在的人民健康和复工复业。 李兰娟院士在国家疫情防控策略的制定方面更是精准研判、建言 献策,通过总结新冠早期流行病学特点提出了用大数据发现和控制传 COVID-19之后谈我国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 治策略 染源的方法,进而提出从社区到疫源地、全社会广泛参与的严防严控 方法,还带领团队协作开发了“赋码算法引擎”,极大推进了疫情控 制后的复工复产进程。 李兰娟院士指出,从2003年SARS流行到H5N1、埃博拉等暴发, 再到COVID-19大流行,新发突发传染病始终是全球安全的重大威 胁,也是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 新冠肺炎疫情与防控策略 疫情暴发初期,李兰娟院士以社会责任为己任,不但义无反 吴尊友通过回顾早期新冠疫情进展过程,包括发现疫情7天后明 顾投入抗疫队伍,带领团队实现了新冠病毒毒株分离、病毒基因测 确病原体,病原体明确后2天研发出诊断试剂盒,指出中国疫情防控 序、病毒三维结构解析建模等关键突破,还与AI团队合作建立了基 速度在人类突发传染病史上刷新了最短时间纪录,为病毒分离、基因 于不同细胞的抗病毒药物筛选模型,为多种抗病毒药物的筛选提供 序列、潜伏期确定和传播途径的明确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制定疫情 了重要技术平台,更是在灭活疫苗设计、病毒中和抗体检测等方面 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保障。他还提出,早期两大疫情防控面临的瓶颈 作出了重大贡献。 问题包括床位不足和检测能力不足,据此详细介绍了中国采取的公共 - 023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卫生措施,包括人员分类管理、方舱医院的建设、防控策略、诊疗指 南的修订等,最后总结了本次疫情防控的重要经验及原则。 COVID-19临床免疫特点和免疫治疗: 进展 与挑战 王福生院士首先通过分析新冠患者临床表现、受累系统、临床 分型等简要介绍了新冠肺炎临床特征,提出其为急性自限性疾病,无 慢性感染者,且以“症状不典型、进展快”为重症特点,随后重点阐 述了其对新冠肺炎免疫学特征及其免疫机制的深入研究与思考。王福 生院士于疫情期间带领团队发布了全球首例新冠肺炎患者组织病理报 吴尊友作主旨报告 告,揭示肺部典型ARDS病理特征的同时,也有力地证明了免疫损伤 是疾病进展的重要因素;随后其通过分析 SARS-CoV-2的组织分布特 点、受累组织免疫细胞浸润情况、新冠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图谱等, 进一步分析了新冠感染的免疫机制。他直言目前并无有效的抗新冠病 毒药物,并列举了阻断抗体治疗、恢复期血清、激素治疗、免疫调节 治疗等现存治疗方法,还介绍了该团队正在进行关于“干细胞治疗” 的免疫治疗新技术研究。除此之外,王福生院士还积极在国际上发 声,表达中国正能量;总结了疫情期间中国的防疫贡献、抗疫精神及 未来展望。 COVID-19的病理学 卞修武院士从新冠肺炎尚未完全明确的病因以及病理机制说起, 王福生作主旨报告 提出初期新冠诊疗过程中病理诊断缺乏的状况,通过总结大量尸检病理 标本,概述了新冠患者的病理组织变化特点,包括肺部大面积出血、 肺泡腔内渗出、肺血管血栓形成、肺泡上皮坏死、脱落改变等,对发病 机制、免疫相关机制的明确皆具有重要意义,更为药物研发、诊疗决策 制定提供有效指引。卞修武院士提出样本库建设的有效性,并分享了大 量的新冠患者镜下组织学切片,提出了多种前沿、便捷的组织学相关技 术,包括多器官多切面3D大体图库、肺组织全玻片数字病理图库、多专 科融合智能配对信息库、多脏器多层次研究信息库等。 新冠病毒核酸与血清学检测的临床应用:问 题与思考 卞修武作主旨报告 李金明从SARS-CoV-2核酸检测对诊断及确定治疗终点的作用谈 起,详细分析了造成核酸检测“假阳性”“假阴性”的干扰因素及避 免方法。其中假阳性多由标本交叉污染、扩增产物遗留污染等引起, 假阴性则与标本采集的时间/部位、试剂质量、人员能力、实验室质量 管理体系等密切相关。故李金明教授分析了多中心不同时间、不同标 本类型的新冠核酸检测结果,提出发病后一周以内采集样本,标本优 先顺序以痰、鼻咽拭子、口咽拭子、粪便为佳。除此之外,李金明还 重点指出了 “临床假阴性”与核酸“假阴性”的区别,前者指有流行 病学史、肺炎临床症状、影像学(CT)相关提示,但核酸结果阴性, 后指仅核酸检测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针对临床假阴性,李金明指出 “新冠病毒特异性IgM/IgG检测策略”,即同时检测IgM/IgG,并定期 检测,动态观察对比抗体变化的方法,有助于识别临床假阴性。而针 对抗体检测的假阳性和假阴性,李金明也在报告中通过多种检测方法 李金明 的对比介绍作出了干扰因素分析和动态检测方法。 - 024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COVID-19重症预警指标 疗需要掌握适应证和用药时机,而康复期血浆虽安全、有效但仍存在 来源受限等问题。王贵强在报告中着重介绍了新疆疫情中患者的临床 李太生简要介绍了COVID-19的致病病原体、传播途径、诊断标 特征、危重症情况、治疗疗效等,提出新冠病毒感染为自限性疾病, 准、临床分型,并重点关注新冠患者的重症预警指标。报告指出,如 大部分患者表现为轻型和普通型,早诊早治是降低病亡率的关键,尤 患者出现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进行性降低、CD4及CD8T细胞不断下 其是高危人群的早期干预、早期抗病毒治疗,有望控制疾病进展,改 降、外周血炎症因子如IL-6/CRP进行性上升、凝血功能改变、组织氧 善预后。 合指标乳酸进行性升高、高分辨CT显示病变范围快速扩大,应警惕病 情恶化。李太生团队对3354例病例进行Meta分析,结论提示凝血异常是 新冠患者死亡的重要高危因素,并综合重症患者临床症状、影像学表 重症新冠肺炎的治疗 现、病毒侵入过程及临床特点,提出了COVID-19发病机制假说,提出 邱海波简述了重症新冠肺炎的高危人群、临床预警指标,着重讲 病毒攻击全身各组织、脏器,通过凝血功能异常导致栓塞、出血等致 解了重症新冠肺炎的治疗方式,包括:一般治疗、糖皮质激素、免疫 命并发症,更通过新冠尸检病理证实了微循环障碍。李太生还进一步 治疗(恢复期血浆、COVID-19免疫球蛋白、脱珠单体)、呼吸支持 分析了COVID-19患者凝血异常发生机制及其潜在风险,并提出了临床 治疗(氧疗与无创通气治疗、有创机械通气)、体外膜氧合、循环支 干预的必要性及具体实施方法。最后,李太生教授指出SARS-CoV-2引 持、抗凝治疗、血液净化治疗等。 起的COVID-19不仅是肺炎,而是一种综合征,需要临床综合性治疗, 新冠病毒肺炎中医治疗 并重点强调重症患者多存在凝血障碍,及时抗凝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COVID-19的临床治疗方法 刘清泉简单介绍了新冠肺炎研究进展,包括病因、发病机制、 诊疗方法及疫苗研发情况,指出中医通过早期临床观察,逐渐完善了 王贵强开篇总结了从疫情初期至今在临床经验引导下的“新冠肺 COVID-19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据此,刘清泉详细介绍了中医诊疗原 炎诊断和治疗方案”进展,重点介绍了多种抗病毒药物、激素治疗、 则,包括病因诊断、核心病机诊断、治疗原则、早期(轻型和普通 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及疗效分析,前者包括干扰素、洛匹那韦/利托那 型)治疗、进展期(重型)治疗、极期( 危重型) 治疗、恢复期治疗 韦、磷酸氯喹、羟氯喹、阿比多尔、瑞德西韦、法匹拉韦等,并通过 等,并总结了临床救治的要点,对正在研究中的几种汤剂作了总结陈 三者的疗效分析提出抗病毒治疗药物的疗效仍需进一步评价,激素治 述,并表明中医药在此次疫情实践中有着明显成效。 李太生 刘清泉 邱海波作主旨报告 侯金林 - 025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新冠疫情后我国医疗改革的思考 报告中,樊代明院士回顾疫情暴发以来国内防疫情况,针对民众 “何时能恢复常态化”的疑问,他从病毒和易感人群两方特点入手作 了综合分析,指出新冠病毒具有传播快、传播广、防治难等特点,而 人类群体始终面临医疗资源缺乏、医疗水平有限、社会管理不完善等 短板,此种局面一方面是当代经济、全球化影响下的必然,另一方面 也与健康服务体系的发展滞后息息相关。据此,樊代明院士提出,注 重传染病防控中的社会管理作用依然是疫情防控后期的重要任务,而 转变医疗观念、创建整合型健康服务体系、对焦精准医疗的同时着重 促进整合医疗的发展,也是政治、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下,医学体系 的未来发展方向。 张文宏 综合医院感染科建设管理规范 疫情以来,各医院感染疾病科在新冠肺炎的防控与治疗方面 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响应国家促进感染疾病科建设的政策要求, 王贵强在报告中提出,首先要建立突发传染病疫情诊疗和救治体 系建设,加强综合医院感染相关学科建设,形成感染科、感控 科、临床微生物、公共卫生“四位一体”,实现“平战结合”, 要促进传染病专科医院向综合发展,形成具有综合救治能力的特 色专科医院,还要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建设能力,完善各 级医院发热门诊的建设和管理。据此,王贵强提出了初步的综合 医院建设管理规范,包括明确感染科的定位和业务范围,实现分 级医院建设管理,达到建筑、人员、设备的基本要求,及建设合 樊代明 理的考核标准。 2019年版《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更 新要点解读 王贵强在报告中对新版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防治指南作 出了重点解读。在对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技术及慢乙肝感染史作简 要介绍后,王贵强详解了慢乙肝治疗目标——最大限度抑制HBV复 制、延缓肝细胞炎性改变和纤维化/硬化进展、减少肝癌等并发症, 并着重强调达到临床治愈标准的患者依然存在HBV再激活和发生肝 癌的风险,且HBV DNA水平与HCC风险呈正相关。报告中,王贵 强教授详细阐述了抗病毒治疗适应证及核苷(酸)药物、聚乙二醇 干扰素-α等药物在治疗中的选择原则,并对抗炎、抗氧化、抗纤 王明贵 维化、保肝等对症支持治疗的临床效果作了简要介绍。除此之外, 还具体分析了HBeAg阳性及阴性的CHB治疗推荐意见,对特殊人 群——如应答不佳患者、妊娠患者、儿童患者、合并肾功能损害等 患者的治疗原则作了进一步阐述。最后,王贵强总结了慢性HBV 感 染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并对未来慢乙肝的评估、诊疗模式提出了 建设性意见。 消除丙型肝炎:国内外经验 医学上对丙肝的认识到治疗经历了较为漫长的时期,而直接抗病 毒药物(DAAs)的出现无疑让丙肝治疗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让彻底消 除丙肝不再是假想。魏来在本次报告中对国内已获批上市且在医保覆 圆桌讨论 - 026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盖内的DAAs作了简要介绍,随后详细列举了丙肝消除计划中的几大 主要模式,包括国家标准支持的主要模式 院内筛查和转诊、政府主导 中国细菌耐药问题及应对策略 模式、社会机构承担/政府支持的模式、医联体模式、特殊人群筛查模 王明贵在报告中利用大数据分析,对15年来细菌耐药谱及构成比 式、特殊人群筛查模式等,系统又简明地对国内外现存丙肝治疗的管 变化作了系统总结,提示近年来耐药菌比例整体呈升高趋势,其中产 理模式作了深入阐述。 ESBL大肠埃希菌、CRKP、CRAB呈上升趋势,MRSA,CRPA呈下降 趋势。在耐药菌检测方面,王明贵针对现有检测方法如液体稀释法、 结核病的诊治进展 Etest、自动化仪器等方法的短板做以对比,并提出了联合药敏试验新 方法。王明贵指出,细菌耐药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面着手,通过多学 陈效友指出,目前结核病防治在中国乃至全球仍是未能完全解决 科合作、研发新药及老药新用、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及管理、 的问题。报告中,陈效友首先对结核病的现有诊断技术——即涂片、 加强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等方式,在规范抗生素使用的同时推陈出 培养、分子生物学技术等作了初步介绍及优缺点对比,提出了“涂阳 新,为细菌感染的治疗拓宽道路。 培阴”的可能原因,并对IGRAs、Ultra、Cell-free DNA等技术作了详 细阐述。随后,陈效友还介绍了敏感结核病、异烟肼耐药结核病、耐 多药结核病等特殊结核病的治疗方案,提出除现有药物治疗、外科手 病原诊断新技术在临床感染病学的应用 术治疗外,结核病的治疗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张文宏首先在报告中简述了病原学诊断技术现状,指出在现有 基于培养的传统检测方法,和基于样本-特定病原体的检测方法应用 抗病毒治疗的后“鸡尾酒”时代 下,病原学诊断率仅达到60%,仍有40%病原体依靠目前实验室手段 无法精准诊断。据此,张文宏对病原学检测传统方法——涂片、培 李太生简述了艾滋病诊治研究的发展历史,从40年前AZT、ddl 养、抗原抗体检测等,与新技术——自动化分子检测平台、二代/三 等用于治疗的“鸡尾酒前”时代,到HAART投入临床应用的“鸡尾 代测序等方法,作了详细的优缺点对比分析,并强调了本次疫情中病 酒”时代,再到现今根据免疫异常激活提出艾滋病综合治疗的“后 原学检测新技术的重大作用。张文宏带领团队在疫情期间整合比较多 鸡尾酒时代”,HIV感染的治疗仍在面临诸如感染率快速增加、耐 种分子诊断技术,包括基因测序、RT-PCR、抗原-抗体等方法,并对 药比例增加、药物副作用、免疫炎症等诸多难题,艾滋病仍旧无法 各种方法在新冠检测中的应用作了简要介绍。除此之外,张文宏着重 治愈,远期将累及多系统脏器。李太生在报告中指出,我国艾滋病 介绍了FilmArray多重PCR系统、Xpert MTB/RIF Ultra、Crispr、二代测 治疗的难点众多,常见的合并症及ART药物的副作用也是临床需要 序(mNGS)等技术的诊断阳性率和诊断效能,并重点强调了病原宏 关注的重点。李太生系统地讲解了艾滋病的多系统病变,包括肝脏 基因组学mNGS对精准感染诊治的重要作用和技术优越性。张文宏表 (合并能感染与用药)、心血管系统(血压及血脂管理)、神经系 示,病原学检测未来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可以通过病原宏基因组 统、肾脏、骨骼系统、异常炎症与免疫重建等,并根据综合临床诊 学与宏转录组学,实现病原体鉴定分型与相对定量,耐药基因与毒力 疗经验,提出建立艾滋病综合诊治体系,为HIV感染患者的长期生存 因子分析,宿主转录组学与免疫反应分析,从病原,药物,宿主三个 提供支撑。 维度提升感染精准医学。 - 027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勇于担当 积极防控 学术融合 传承发展 ——中华医学会第29次全国高压氧医学学术会议在昆明召开 2020年10月29—31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医学分 会(分会)主办,云南省医学会和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昆医 附二院)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29次全国高压氧医学学术会议”在昆 明召开,共有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80余名代表(其中 注册代表226名)参加了本次会议。10月30日开幕式由昆医附二院李 璋教授主持,云南省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舒方到会祝贺,昆医附二 院王平教授致辞。分会前任主任委员王钢致答谢词,对承办方辛勤的 付出表示感谢。同时,他回顾了分会发展历程,这其中无不饱含着以 李温仁、高春锦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高压氧人无私奉献和积极助推, 是高压氧医学发展的坚强力量,还有中生代高压氧人的传承与坚守, 舒方 更有新生代高压氧青年军的异军突起,为高压氧学科传承发展打下坚 实基础。 勇于担当 共抗疫情 主任委员李金声在大会上介绍了分会工作报告,报告中充分肯定 了分会围绕“新冠肺炎”疫情,积极且创新地开展的各项工作。有4名 青年高压氧人勇于担当,自告奋勇投入到驰援武汉、驰援湖北的队伍 中,甘做“逆行者”,践行了白衣天使的神圣职责。李金声讲到道, 分会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组织召开了线上常委会,编制了分 会“关于启动‘中华医学健康科普知识库’建设项目规划”,积极组 开幕式会场 织开展线上交流学习,提高分会成员的业务技能。2020年5月30日,由 分会与深圳市高压氧质控中心联合主办的“全国高压氧治疗技术培训 暨高压氧在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召开。会议 邀请全国14位知名专家教授进行了为期3天的网络直播授课,共计20 000余人次参加了网络培训。“本年度分会受韩国邀请,候任主任委员 龙颖与李茁副主任医师参加了在韩国举办的‘第十八届国际急诊医学 年会’;以高春锦教授为团长的中国高压氧医学代表团一行10余人参 加了在日本举办的‘亚太地区潜水与高气压医学会议’,与国外高压 氧专家共同交流探讨世界高压氧医学发展研究方向,为下一步开展交 流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李金声作主旨报告 融合高压氧 助力学科创新 经统计,本次大会共收到稿件141篇,覆盖基础、临床、文献综 述、护理、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等领域;涉及神经内外科、ICU、老 年病学、肿瘤、皮肤、骨科等众多学科,体现了融合创新发展的理 念。并邀请8位知名专家作了特邀专题报告。高压氧在脑缺血缺氧性 疾病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一直以来为大家所关注,本次会议有多篇 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报告。 精彩报告 指引高压氧发展方向 与会期间,学术内容更是精彩纷呈。其中,李金声作了“高压 分会党的工作小组会议、全国委员会会议 氧对神经干细胞(NSCs)的再生修复能力影响”的报告,指出脑卒中 - 028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后继发的一系列“瀑布样”病理生理反应,引起内源性NSCs赖以生存 的微环境紊乱,不利于内源性NSCs存活、增殖和分化,无法修复神经 损伤,导致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但高压氧通过减少缺 血脑组织炎性反应及氧化损伤,增加缺血脑组织骨髓干细胞动员、神 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及神经细胞与胶质细胞增生,发挥了神经保护的作 用。高宾丽应用脑缺血大鼠观察不同介入时间的高压氧治疗对治疗效 果影响的研究显示,高压氧早期介入治疗对脑缺血的愈后优于晚期介 入。葛朝明分享了“高压氧对脑血管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的报告, 其对颈内动脉收缩及椎动脉舒张作用与血管内皮细胞中内皮素、NO表 达相关。仲小玲介绍了其团队创新性地开展了新冠肺炎高压氧辅助治 疗工作,为相关治疗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了做好疫情期间高压氧治 疗感控管理工作,龙颖执笔牵头组织了20余位专家,撰写了《新型冠 分会党的工作小组会议、全国委员会会议 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高压氧治疗感控管理专家共识》,在大会上作解 读,并发表在《中华航海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20年第二期,对疫情 期间全国高压氧治疗的感控管理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为了配合国家 卫生健康委更好地了解全国高压氧医疗现状,由杨晶团队负责开展了 2020全国高压氧情况基线调查工作,完成了31个省(区、市)和新疆 生产建设兵团,共1912家医院的基线调查,在大会上进行报告。 青年力量 蓬勃昂扬 分会秘书长王强在学术总结中指出:“本次年会我们可喜地看到 27篇大会口头交流论文中,有近60%为青年学者,他们都具有良好的 医学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实践,优秀的科研能力,且为多学科复合 型人才,更有青年博士后加入到高压氧医教研中,从他们身上我们看 大会代表发言交流 到了高压氧医学发展的希望与未来。” 龙颖在闭幕式中指出:“本次会议得以圆满成功,体现了高压氧 医学分会长期以来,坚持风清气正、公开透明办会原则;特别是新冠 肺炎疫情严峻时刻,展示了高压氧人的优秀品质;我们更加可喜地看 学术交流充分体现了基础与临床并重、质量与护理并举,呈现出科 到了青年一代高压氧人能力强、业务精、肯科研的良好风貌。”她强 研涵盖领域广泛,多学科合作发展的良好态势。她希望高压氧人在传 调学科发展必须走多学科融合之道,本次会议正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承、创新、融合、协作中,把高压氧学科发展稳步做强做大。 - 029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中华豪气应犹在 西湖论剑话骨松 ——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在杭州召开 开幕式现场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十 30余个不同的研究热点。大会旨在通过多学科专家对骨质疏松和骨矿 月的杭州满城桂香,秋意正浓。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 盐疾病领域的深入探讨,促进不同学科在骨质疏松诊治过程中的交流 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分会)主办的第十一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 合作,展示中国学者在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领域的最新研究和学术 病学术会议于2020年11月28—31日在杭州成功召开,会议得到了浙江 精神。 省医学会的大力支持。作为我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临床和基础研 究领域规格最高、质量最好的年度学术活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产 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环境中,以及严格落 加强中外学术交流 共探学科发展新航向 实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分会限制了现场参会人数,采用线上联合线下 本次大会特邀美国骨矿盐研究学会专家,加州大学医学与流行病 的形式,通过广泛的、多层次的交流,着力提高我国骨质疏松症的诊 学教授Steven R.Cummings进行联合讲座,针对最新的科研成果和临床 断和治疗水平 ,为国内外交流合作搭建优质专业的学术平台。统计显 实践与中国学者展开了交流与分享,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展现了中国学 示,本次会议正式注册代表1000人, 国内外特邀代表10余人,地方代表 者的风采。另外,特邀香港中文大学秦岭教授进行讲座,介绍了天然 200人,覆盖内分泌科、骨科、骨质疏松专科、 老年科、 放射科、妇 矿植物预防骨质疏松和治疗骨折的前景,对比了中西医中防治骨质疏 产科等多个学科; 共收到征文 599 篇, 其中大会报告25篇、专题发言99 松症药物研发的差异,结合其团队的基础研究介绍了天然植物药(淫 篇、口头发言50篇、基层西部发言14篇、病例讨论12场、壁报交流48 羊霍素)以及天然矿物开发的骨科内植物(镁骨钉)治疗骨质疏松骨 篇、书面交流415篇。千人会场座无虚席,高潮迭起,参会的医生学 折的物质基础及临床转化;同时邀请了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 者们踊跃提问,掌声不断。 院肌肉与骨骼研究中心主任曹旭教授做了交感神经系统对骨稳态的调 会上另有分会主任委员章振林、名誉主委徐苓、廖二元教授、前 控作用,大大拓宽了我们的研究思路。大会报告内容丰富详实,展示 任主任委员夏维波教授、候任主任委员李梅教授、副主任委员谢忠建 了骨松领域相关研究成果,探讨转化医学与技术创新的热点问题,积 教授、程晓光教授、徐又佳教授以及分会多位知名专家亲临会场,秉 极推动了我国骨质疏松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我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领 持“树德、砺行、自立、卓越”的理念,参与会议点评、病例讨论、 域的研究升级贡献了坚实力量。 知识竞赛、社区诊疗及骨松防控等环节的讨论,从多方面进行学术指 导、鼓励与鞭策,共同促进诊疗同质、学术共进。 本次大会设立了特邀讲座、前沿论坛、病例讨论、主题专场、热 博采众长 为分会发展建言献策 点聚焦、问题辩论、知识大赛等多200余场学术活动,其中专题分会 本次大会博采众长、凝心聚力,制订中国主题与中国指南,包括 更是涵盖了代谢性骨病、椎体压缩骨折、骨骼营养、骨质疏松治疗等 健康骨骼传播项目及男性骨质疏松症临床诊疗指南。“世界骨质疏松 - 030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日”自1998年确立,过去22年都是由欧美国家来发布主题,而今年, 引起无数人共鸣的八个字,至今仍然回荡在我们的耳边,既是对以往 在举国抗疫之下,分会在2020防骨折大会上首次发布了中国主题—— 巨大历史成就的总结,更是激励分会不断前行、取得新的更大胜利的 “强健骨骼,远离骨折”。这不仅是一场隆重的学术盛宴,更是中国 力量。 医者们在一个春天的沉寂后的蓬勃号角。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有风 分会的各位专家学者们坚持党的领导,扎根中国大地,团结全国 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旨在提高政府的重视程度,唤醒中国民众对 同道,弘扬学会优良学术传统,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加大科研创新力 这个疾病的认识。开幕式上,章振林与大会特邀嘉宾——中华预防医 度,重视专业人才培养。从社区到国家,从现在到将来,分会始终恪 学会健康传播副主任委员孟宪励分别致辞,并一同为《“强健骨骼, 守着“有一份热,发一份光”的信念,继续不断开拓进取,弘扬中华 远离骨折”联合提示》揭幕。 优秀文化,切实履行国家、社会和业界赋予我们的责任和历史使命, 大会还邀请了基层与西部地区的100余位代表参会,针对基层社 区骨松的诊治管理进行了交流学习,通过加强基层能力建设,推动规 建立诚信、创新的学术氛围,在中国骨松事业的道路上恪尽职守,无 私奉献! 范化诊疗,扶持基层学科建设,扩大科学知识普及,不断提高我国骨 质疏松诊疗水平,构筑骨质疏松防控中国模式。 “大舸中流下,青山两岸移”。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 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大势。惟其艰 紧跟时代,中国骨松事业长河将奔腾不息 难,才更显坚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本次会议谱写了我国骨质 疏松和代谢性骨病诊治与研究的新篇章,但中国骨松事业的长河才刚刚 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实 开始奔腾。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 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020 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人民健 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 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冲锋号 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点燃抗击骨质疏松的烈焰 已经吹响,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几代人艰辛 巨火,勇做时代的劲草真金,为中国骨质疏松事业的伟大征程而不懈 求索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实现。今日中国,如你所愿——这个 努力! - 031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40年风雨兼程促发展 40年光辉岁月再出发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2020年学术年会在石家庄召开 2020年9月18—22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 (分会)主办,河北省医学会核医学分会、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等 协办的分会2020年学术年会在石家庄成功召开。此次会议采用“线上 线下相结合、以线上为主”的形式展开。主要与会嘉宾有:分会主 任委员李思进、前任主任委员李亚明、候任主任委员汪静、副主任委 员、常务委员、顾问委员会成员和以及河北省核医学工作者等,以 及近100人出席了线下会议。大会开幕式由副主任委员王辉主持。据 悉,此次线上会议会期5天,线上直播网络浏览量总计3万余次。 战疫 核医人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 李思进 李思进回顾了分会一年来的工作,特别提到了在新冠肺炎疫情发 生后,核医人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做法,他们积极参加疫情 防控工作,以赵长久教授为代表的一批核医学人驰援湖北,奋战在抗 疫第一线,更多的核医学同道坚守岗位、履职尽责。不仅如此,分会 及时组织国内专家编写并发布了《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核 医学诊疗安全防控专家共识》,指导全国核医学诊疗工作安全、规范 开展。与此同时通过网络会议向全球36个国家近1000名医护人员分享 了我国抗击疫情的经验,体现了中国核医学人的责任与担当。 40年风雨兼程促发展 40年光辉岁月再出发 河北医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党委 单保恩 书记单保恩,河北省医学会会长张绍廉均对大会的召开表达了热烈的 祝贺,并表示我国核医学事业已经获得了快速发展并取得了非凡的成 就。开幕式上,河北省核医学40余名代表身穿红色纪念衫,激情演唱 中华核医学会会歌,当“我们是中国核医学人”的旋律响起时,赢得 现场参会人员的阵阵掌声,歌声唱出了所有核医学人的心声,鼓舞人 心、催人奋进! 今年恰逢分会成立40周年,开幕式上举行了隆重而简短的纪 念仪式,播放了分会制作的“核医学分会成立40周年纪念视频”, 回顾了分会成立40年来的辉煌历程。候任主任委员汪静指出,1980 年在石家庄由王世真院士倡导成立了分会,从此核医学人有了自己 的专业组织;有了学术交流、技术推广的平台和舞台;有了引领发 张绍廉 展、合作共赢的纽带和桥梁。“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分会成立40周 年的纪念仪式,抚今追昔、饮水思源,向所有为我国核医学事业无 私奉献的一代又一代核医学人表示由衷的敬意!站在石家庄这个中 国核医学的梦想出发地,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老一辈核医学 工作者不畏艰辛、勇于开拓、求真务实的精神传承好、发扬好,再 创我国核医学新的辉煌!” 另外,曾任分会主任委员的老专家们以及美国核医学会、欧洲核 医学与分子影像学会、日本核医学会、加拿大核医学会等国外学术团 体主席通过视频表达了对分会成立40周年的祝愿。 李亚明 - 032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学术专场 全方位助力我国核医学发展 李思进作了以“中国核医学2020年年度报告”为题的内容分享, 根据分会对全国核医学2019年普查的结果,详细报告了我国核医学专 业人员、PET/CT数量及检查量、SPECT/SPECT-CT数量及检查量、核 素治疗、放免及放射性药物等现状,与2017年普查结果相比,无论专 业人员数量还是设备数量、医疗服务量等均有明显提高,显示出临床 对核医学的巨大需求和我国核医学的快速发展。 在大会特邀学术报告中,蒲慕明院士、葛均波院士、田捷、田嘉 禾和张永学分别作了题为“大脑可塑性与脑疾病”“冠脉内功能学评 价进展及前景展望”“基于分子影像的肿瘤术中可视化导航和人工智 会议现场 能的疗效量化评估及其临床应用”“分子影像学增加‘天眼’-PET/ MR技术应用进展”和“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及分子影像”五个大会 特邀学术报告,五位医学界著名专家的报告高屋建瓴,从肿瘤、神 经、心血管等重大疾病的精准诊疗、多学科交叉融合、人工智能等领 域为我国核医学与分子影像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学术活动丰富多彩 共话核医学新未来 大会闭幕式由分会秘书长王跃涛主持。闭幕式上,黄钢对分会 2020年学术年会主要内容作了“Highlight”总结,他指出2020年核医 学学术年会尽管在新冠疫情防控形势下举行,但全国核医学同道参与 的积极性高涨,会议投稿论文2198篇,再创新高。他表示:“会议内 容围绕重大疾病精准诊疗、人工智能、新型分子探针等核医学与分子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成立40周年纪念活动 影像的先进技术,展示了我国核医学领域的创新成果,聚焦国际核医 学与分子影像前沿技术,充分显示出我国核医学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勃 勃生机。” 本次年会的线上学术活动丰富多彩,而线上共设分会场12个, 包括肿瘤、心血管、神经、放射性药物、功能影像、实验、技术、 放免、护理、转化医学等,既有国内外众多知名核医学专家学者的专 题讲座,又有青年才俊的临床工作和科研成果的展示,更有国内心血 管、影像等学界的知名专家的专题报告,内容精彩纷呈,充分展示了 我国核医学近年来的发展成果以及临床、影像和核医学多学科交叉所 取得的成绩,线上学术交流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专家与参会代表相聚 云端,进行学术交流和碰撞,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扩大了影 响,受到核医学与相关临床学科医学同道们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 河北省核医学工作者演唱“中华核医学会会歌”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2020年学术年会的专家合影 - 033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呼吸四十载 共谱新篇章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20年学术年会在深圳召开 值此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CTS)成立40周年之际,中华医 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20年会暨第二十一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于 2020年10月23—25日在广东省深圳市召开。本年度呼吸年会的主题 为——持续推进 PCCM学科建设,引领呼吸道传染病防治。 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大会首次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 共计注册 56 811人,线下参会约1000人。大会设有1个主会场,17 个分会场,全程现场直播,线上点击量超100万人次,投稿总数达 4440篇。 大会开幕式由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曹彬教授 主持,大会主席、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瞿介明教授致欢 迎辞。中国工程院钟南山院士、王辰院士、中华医学会王大方副秘书 瞿介明 长、广东省医学会李国营副会长兼秘书长、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共同 启动了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第二十一次学术会议。 为了庆祝CTS成立40周年,大会举行了隆重的纪念仪式,播放了 历届主任委员的感言和祝福视频。四十年来,在历届主任委员和委员 会的带领下,中国呼吸学科薪火相传,团结奋进,不断壮大,CTS成 为全球第三大呼吸协会。钟南山院士、刘又宁教授、王辰院士、陈荣 昌教授、瞿介明教授、曹彬教授、陈良安教授、李为民教授、李时悦 教授、沈华浩教授等十位呼吸分会的前任、现任和候任主委、副主委 共同书写“呼吸四十载 共谱新篇章”。会上颁授了“高影响力呼吸学 术论文”63篇,表彰第十届卸任委员,并授予第十一届新专家会员。 发布了PCCM规范化建设项目评定结果。 在“缅怀·纪念演讲”环节,康健教授与我们一起回忆了现代呼 曹彬 吸学科推动者于润江教授在学科建设、聚焦前沿、教书育人、学会发 展等方面的巨大贡献。“勃发·青年感言”环节,孙加源教授代表全 体青年委员抒发年轻一代呼吸人的情怀,青年呼吸医师有担当,学科 未来就有希望。 一、大会报告 本次年会共设大会报告14场,包括钟南山院士的“新型冠状肺 炎预测及治疗进展”、王辰院士的“抗SARS-CoV-2抗体血清流行病 学调查及防控意义”、瞿介明主委的“中国重症CAP研究报告”、 陈荣昌教授的“慢阻肺局部与全身炎症评估”、Ames Chalmer J 的 康健 题词“呼吸四十载 共谱新篇章” - 034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The phenotype of Bronchiectasis and its guidance to the treatment”、陈 治路径中国专家共识、抗感染药物经气道应用专家共识、卒中相关性 良安教授的“肺癌热点问题回顾2020”、沈华浩教授的“趋化因子与 肺炎专家共识等进行解读。 3.哮喘:哮喘专场内容主要关注哮喘发病机制与表型,哮喘诊断 哮喘”、李为民教授的“胸膜疾病的临床诊疗难点与研究前沿”、李 时悦教授的“再生医学在气道疾病的应用”、肖毅教授的“新冠疫情 治疗与重症哮喘,哮喘的特殊问题、咳嗽进展等热点问题。 对睡眠呼吸疾病诊疗的影响:挑战和思考”、肖丹教授的“烟草病学 4.间质性肺疾病:间质性肺疾病专场设置了两大专题报告。一是 年度进展2019-2020”、郑劲平教授的“肺功能年度进展2019”、罗 肺纤维化机制认识与治疗进展,其中包括相关基础和临床的论文报 凤鸣教授的“呼吸治疗师在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医疗救治中的作用和地 告。二是间质性肺疾病诊断新技术,主要包括影像学诊断及冷冻肺活 位”,以及詹庆元教授的“新大疫面前,展示呼吸学科在呼吸危重症 检对间质性肺疾病的诊断价值。此外,还设立了题为“是或不是新冠 的救治能力”。 肺炎?”的病例讨论专场,讲述了4例发热、双肺病变的病例。 大会报告紧扣年会主题。钟南山院士指出:新冠患者再感染病 5.呼吸治疗学:呼吸治疗专场内容主要包括呼吸治疗学科建设、 例的出现提示群体免疫策略不能使个体因此受到保护,同时也提示 呼吸治疗临床实践两方面。目前我国呼吸治疗学科体系已经形成,学 要警惕疫苗不能起到保护作用的可能性。危重症预测模型可以尽早 科队伍日渐壮大。但呼吸治疗教学仍处于萌芽阶段,呼吸治疗师需求 识别出疾病加重风险高的患者,基于CT影像的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反 旺盛,随着教育培训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未来呼吸治疗一定能形成大 映COVID-19的严重程度及协助智能诊断。从临床研究来看,瑞德西 的飞跃。 韦、磷酸氯喹与连花清瘟胶囊 3种药物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王辰院士 6.肺栓塞与肺血管疾病:肺栓塞与肺血管疾病专场内容主要包括 指出:通过大规模自然人群的新冠血清抗体流行病学调查和随访研 VET诊治与预防方面的3部指南重点内容的解读,肺栓塞的影像学、急 究,有助于加深对疾病的认识,评估感染率和抗体变化。下一步需要 性肺栓塞溶栓、介入治疗,HIT诊断和处理等临床实用问题。同时也 解决自然感染和疫苗免疫后的抗体变化和保护效果评价,并关注抗体 包括肺动脉高压相关诊治、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专题。 7.肺癌:肺癌专场主要探讨交流了肺癌的筛查与早期诊断,肺癌 动态流行病学,进行抗体深化研究,评估病毒变异的影像。 全程管理,以及当前肺癌的热点问题,肺癌免疫治疗与肺癌靶向治 二、主题报告 疗。2020年肺癌诊治水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基于多学科的联合诊治 策略和多学组的精准诊疗技术,促进肺癌早期诊断,有望实现晚期肺 本次大会共设置主题专场20余个,完成专题报告464个,内容涵 癌慢病化、长生存。 盖肺癌、哮喘、睡眠呼吸、呼吸危重症医学、肺栓塞与肺血管疾病、 8.呼吸危重症:呼吸危重症专场内容分为五大板块,包括新冠肺 介入呼吸病学、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间质性肺疾病、中青年英 炎危重症救治板块、脏器支持、ARDS与机械通气、ICU 热点话题及高 文、护理人文、呼吸治疗、基层专场、肺功能、胸膜与纵隔疾病、烟 质量论文发言专场。新冠肺炎诊治是重点,高质量论文发言亦主要围 草病学、流行病、海峡两岸暨港澳专场、CTS-ERS 等。丰富精彩的学 绕新冠病毒肺炎相关临床诊治展开。 9.烟草病学:烟草病专场此次的主题是烟草与现代社会,内容涉 术内容既展现了学科前沿和未来发展趋势,又提供了各领域最新资讯 和临床实战经验。各专场的亮点如下。 及电子烟影像特征、上海电子烟专家共识解读、烟草危害、戒烟、烟 1.慢阻肺:慢阻肺专场内容包括个性化视角下的慢阻肺新指南、 新观点,慢阻肺炎症评估问题,慢阻肺共患病的优化管理和新概念, 草相关疾病、烟草与经济、烟草与新冠肺炎的关系及吸烟相关基础研 究的报告等。 肺部高分辨率CT在慢阻肺的肺部与肺外评估等。通过关注慢阻肺领域 10.睡眠呼吸:睡眠呼吸专场主要内容包括新冠疫情下的睡眠呼 的研究热点和临床重要问题,旨在推动慢阻肺早期诊断和优化治疗决 吸疾病、睡眠呼吸障碍与免疫功能、睡眠呼吸障碍相关诊断治疗进 策、探索个体化诊疗和疾病评估方法。 展、基础研究进展、临床转化研究、大数据和论文汇报。 2.感染:感染专场内容主要围绕呼吸道病毒感染的诊治进展暨新 11.介入呼吸病学:受线上形式所限,本次大会介入呼吸病专场 冠专题、真菌和少见肺部感染、支气管扩张及其他相关感染专题展开 未按历届传统安排动手培训。在线上,国内知名专家介绍了介入呼吸 讨论。并对新制定的中国支气管扩张症专家共识、糖尿病合并肺炎诊 病学的学科前沿、临床热点问题、技术创新、学科建设与医工转化及 题词“呼吸四十载 共谱新篇章” 闭幕式专家合影 - 035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介入治疗的经验分享。 Hospital 的Ames Chalmers J分别就冠状病毒与康复、新冠病毒的临床研 12.胸膜与纵隔疾病:胸膜与纵隔疾病专场主要聚焦于恶性胸腔 究进行阐述。瞿介明教授分享了新冠病毒的临床表现和干预研究,曹 积液相关问题及胸膜疾病的介入诊疗。此外还包括结核性胸膜炎、胸 彬教授从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谈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来自四大洲 膜间皮瘤、膈肌功能检测与训练方法、肺结节病及胸腔积液生物标志 18个国家的一万多人观看直播,峰值实时观看人数国内为9920,国际 物等内容。 为599。 13.肺功能:肺功能专场主要包括肺功能与新冠肺炎、肺功能检 17.海峡两岸暨港澳专场:海峡两岸暨港澳专场内容主要涉及急 测技术进展、肺功能标准变迁及危重患者肺功能检测等。本年度热点 性呼吸道病毒感染继发真菌感染、新发呼吸道病毒感染研究进展、老 研究包括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指标的阈值判读、小气道功能指标的研 年肺炎及支扩合并感染诊治进展等。 18.流行病:流行病专场分为新冠肺炎防治研究和环境与健康研 究、肺功能指标与临床指标、影像学指标、炎症指标、临床结局等的 关联研究等。这些研究对深入了解呼吸功能的改变及对临床诊治能力 究两大方面。注重防治策略及方法学。 19.中青年英文专场:此次中青年英文专场内容包括新冠、肺损 的提升等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4.护理人文:护理人文专场内容涉及护理学科发展、护理质量 伤及烟草病学专题,慢阻肺及哮喘专题、间质病、睡眠障碍及肺血管 管理、护理教学、延续服务等护理相关内容,也包括患者焦虑抑郁状 病专题、肺癌、介入及支扩专题,来自全国各地的中青年学者用英语 态、饮食等人文相关分析及研究。 进行阐述。 15.基层:基层专场内容包含基层能力建设、基层学术、基层呼 闭幕式上,瞿介明主任委员在总结报告中指出,本次年会的特色 吸技能培训及基层慢病管理经验分享。基层能力建设包括:基层慢病 主要体现在内容上反映学术前沿,聚焦热点领域。形式上采取线上线 管理体系建设、基层呼吸疾病防治体系与能力建设项目及基层医疗机 下相结合,线下会场座无虚席,线上观看直播100多万人次。设置各 构感染防控。学术内容主要为哮喘、慢性咳嗽、慢阻肺、肺炎等常见 媒体采访、专访专间,院士访谈和主委直播及组长访谈系列。特别设 病多发病的诊治;基层疑难病例讨论;新冠疫情下基层慢病管理体系 置展示墙,展示各地呼吸同道抗击新冠肺炎的风采。年会共有学术报 建设。呼吸培训包括呼吸康复、吸入治疗和吸入装置应用、戒烟指导 告514个,其中全体大会报告14个,设立了CTS‑ERS和海峡两岸暨港 等适合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需求的技能。 澳专场,分会场报告464个,其中专题241个,病例报告8个,论文交 16.CTS-ERS联合会场:CTS-ERS联合会场围绕当前全球最受 流215个,主会场共设置8个单元,分会场64个单元,主持总数273人 关 注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展开。邀请了来自University Hospital Leuven 次,壁报交流2213篇,汇编交流4440篇。最后,瞿介明教授宣布明年 Gasthuisberg 的 Thierry Troosters和来自University of Dundee,Ninewells 9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21将在福建省厦门市举办。 - 036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危机与反思 非凡与新境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二十三次全国急诊年会在武汉召开 2020年12月18—20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分会)主办,湖北省医学会、湖北省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海南医 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联合承办的以“危机与反思,非凡与新境”为主题 的分会第二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历时2天在武汉完美落幕。 本次大会旨在促进全国各医院(含港、澳、台)从事急诊医学、 院前急救、危重症监护的专业人员,各社区、卫生站、急救点从事相 关专业的医务人员,各医学院、从事急诊急救基础研究、临床教学的 有关人员进一步了解、探讨有关急诊医学的新成果和新进展,认真总 结交流基础研究和临床经验,提高我国急诊救治的整体水平。 数说急诊年会 直播点击量超7万人次 王大方 本次会议共有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279名急诊 医学注册代表参加。他们之中有来自全国专业研究机构及大学院校的 代表,有来自国内各级医院抗疫英雄人物的代表,有开创我国急诊医 学事业的老一辈专家、教授,又有年富力强精力充沛的青年学者与医 疗工作者。群贤毕至共聚一堂,交流经验,在参会中受益匪浅,在实 践中取得进步,通过全方位的交流学习,共聚急诊学术盛会。据悉, 会议线下参会人数为1766人,大会线上直播点击量74 896人次,大会 共设有1主会场15个分会场,举办6场工作坊,41学术专场,5个病例 讨论专场,专题发言372人次。大会共收录稿件3539篇,筛选出119篇 作口头发言,363篇作为壁报交流。线上电子壁报观看点击量25 322 人次。 吕传柱 多维度布局 共谋急诊医学发展宏伟蓝图 本次会议内容丰富,涵盖广泛。大会的专题讨论涉及新型冠状 病毒感染肺炎临床表现、危重症治疗、院前院间转运、预防及流行病 学;急诊医学中的心肺脑复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创伤救治、中毒 救治、急危重症救治、院前急救、急诊急救质控、儿科急救、急诊护 理、急危重症流行病学调研、民族医药急救和公共卫生大数据与急诊 康复、床旁快速检验及床旁B超辅助检查、信息化建设、急危重症救 治过程中的人文医学等急诊相关内容进行交流。共同探讨急诊医学学 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的推进,无论是在规模上、 现场合影 学术讲座的数量和质量上,还是交流形式的创新性上,都创造了中国 急诊医学学术年会的又一个新高度。 会议结合新冠肺炎疫情从多个层面和维度展现中国急诊医学的 规划布局、学术成果,并对急诊医学当前所存在不足进行思考,进一 步谋划急诊医学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分会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主 动作为,在学科体系建设、亚专业特色发展、人才队伍培养、国际交 流、科学研究等方面充分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巩固既往成果的基 础上,进一步“堵短板、强弱项、补漏洞”,实现“于危机之中育新 机,于变局之中开新局”的目标,更好地护佑人民的生命健康,为实 现“健康中国”愿景目标贡献急诊力量。 会议现场 - 037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聚焦学科前沿 助推专业发展 ——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计划生育学学术会议在重庆召开 饶克勤 宋莉 顾向应 刘欣燕 2020年10月29-31日,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计划生育学学术 会议在美丽的山水之城——重庆召开。 本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分会(分会) 主办,重庆市医学会承办,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医附二 院)、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庆市妇幼保健院、重庆市人口 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院协办。 出席此次大会的有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处长唐旭艳、重庆市 医学会会长傅仲学、重医附二院副院长邓忠良、重庆市人口和计划 生育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余奇、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孕产保健部部长周 玮、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常青教授,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主 傅仲学 任张彦明。中华医学分围产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刘兴会、重庆计生协会 妇产科专委会名誉主任委员胡丽娜、分会主任委员顾向应、分会名誉 主任委员熊成良,李坚、候任主任委员刘欣燕、副主任委员谷翊群、 黄丽丽、王晓军、杨清,《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编辑委员会主任王 健、《实用妇产科杂志》编辑部主任魏正强、《中国计划生育学杂 志》编辑部主编吴尚纯、《中国计划生育与妇产科学》编辑部主任向 晓莉等。 本次会议采取线上10个分会场+线下1个主会场相结合的方式开 展,通过专题讲座、学术培训、论坛交流、视频展播等形式探讨了计 划生育学和生殖健康领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临床路径、服务模式和 流行病学研究等方面内容,并介绍了计划生育学新进展、新动向,交 唐旭艳 流了学科前沿、焦点、热点等问题。 - 038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本次大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妇科、产科、计生、优生、妇 保、生殖、男科等领域权威专家和同仁500余人线下参会,线上参会 交流2万余人次。 饕餮盛宴 助推学科高速发展 邓忠良在祝贺本次大会顺利召开之余,还详细介绍了重医附二院 的发展过程、现有的医疗服务体系、对外合作及其办院理念,并表示 欢迎大家到重医附二院进行指导参观。 顾向应在会上介绍道,近年来分会多项工作硕果以及积极应对 新冠疫情和新时期女性生殖健康面临的挑战,始终秉承“大健康”理 念,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精神为指 “加强围绝经期保健,助力全生命周期生殖健康”倡议书发布仪式 引,为与会者搭建高水平、高层次、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助推计 生及相关领域学术氛围的营造、人才的培养。紧紧抓住医疗卫生发展 机遇,坚定不移地走“健康中国”建设之路,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 务质量,团结带领计划生育工作者不忘初心、逐梦前行。 傅仲学则介绍了重庆医学会的发展历史,他认为这次会议将为全 国从事计划生育,生殖保健、遗传优生等相关专业服务提供一场精彩 的学术报告大餐,也对重庆的相关工作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唐旭艳表示,分会在加强卫生计生资源整合,推动人口生育事业 转型发展中作出的巨大贡献和勇挑重担的精神令人敬佩,并希望各位 学员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饶克勤表示,随着国家全面二孩新 政策的放开,意味着技术医学领域面临更艰难的科研攻关,更复杂的 临床治疗、更严峻的处理标准、更苛刻的个性化需求,计生医学领域 2020年新书发布仪式 也必将迎来新机遇,此次会议也有效地推动我国计划生育学领域以及 相关专业的发展和提高。相信分会今后一定能够续写新的篇章,实现 提高妇幼健康服务能力;五是加强妇幼健康管理,提供优质妇幼健康 新的发展。 服务。 会议开幕式期间,还举行了新书集体发布仪式、“加强围绝经期 全方位、多角度,认识生育问题 保健,助力全生命周期生殖健康”倡议书发布仪式。 新时期妇幼健康发展五大重点任务 人口安全与生育力保护保存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院士介绍了疫情下,世界各国生育率降 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司副司长宋莉从疫情期间妇幼健康 低,这是百年一遇的健康危机。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安全是国家安 保障工作、妇幼健康事业进展状况及下一步妇幼健康事业发展策略 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政策和生育力衰减不仅影响到我国的人口健 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疫情期间,积极应对,及时发布孕产妇和儿童 康,也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声誉。分析了生育力下降、生育力 COVID-19预防和管理的政策措施和技术指南,优化妇幼健康服务网 衰减背后的原因,就如何评估生育力,如何生育力保护保存提出了见 络的运行,保证孕产妇和儿童得到及时救治,通过多渠道和线上线下 解与思考。 多个平台强化服务,努力满足妇女儿童健康服务需求。妇幼健康事业 固定式无支架IUD专家共识解读 进展状况方面,妇幼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妇幼健康服务公平性和可及 刘欣燕代替程利南教授介绍了无支架固定式IUD防治的适应 性不断改善,妇幼健康相关重大问题不断得到解决,妇幼健康服务体 证、禁忌证、放置时期、放置步骤、放置技巧、放置时的注意事 系不断健全,妇幼健康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完善。 项、取出要点、随访和影像学检查、不良反应,结合临床案例作了 对于下一步妇幼健康事业发展,宋莉强调,“以健康为中心”, 详尽的介绍。 围绕妇女儿童对健康的需求,保健与临床相结合,全方位促进妇女儿 紧急避孕的新进展 童健康。努力全方位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及相关规划 李幸奂介绍了亚兹佩疗法、米非司酮、左炔诺孕酮、含铜宫内节 指标、《两纲》妇女健康、儿童健康发展目标及全球可持续发展目 育器以及新型避孕药醋酸乌利司他等几种紧急避孕方法的避孕原理、 标。新时期妇幼健康发展重点任务:一是切实保障母婴安全,减少出 用法、用量、失败率。并对影响紧急避孕药使用的因素作了分析。现 生缺陷;二是大力推进妇女儿童疾病防治服务;三是着力提升生殖健 代紧急避孕方法为不保护的性交和避孕失败提供了安全有效的补救措 康水平,促进全生命的周期健康;四是强化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施。对普通人和医疗工作者要进行更好的教育,有可能减少获得紧急 - 039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避孕药的障碍,并在必要时促进其及时使用。 刘欣燕从剖宫产瘢痕子宫再妊娠的风险、如何精确诊断早期 从产科角度看计划生育 CSP、如何把握终止妊娠的标准等三个方面作了详细的介绍。 宫腔镜在宫角妊娠诊断中的应用 刘兴会介绍了计划生育的内涵、生育现状、变化趋势、人工流产 现状、避孕现状,计划生育与产科的关系,结合工作实际,生动讲解 我们该何时生、何者生、如何生、生多少,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开 黄丽丽从宫角妊娠的定义、诊断、分型、处理原则和方案、妊娠 结局、宫腔镜用于宫角妊娠治疗的优势等方面作了详细讲述。 高龄男性生育力与生育风险评估 展性健康、性安全宣教。 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 谷翊群介绍了男性高龄的界定、高龄男性生育的评估方法、高龄 顾向应从LNG-IUS 的概述、避孕的临床应用、在妇产疾病中的临 床应用、常见临床热点问题的咨询与处理、长期应用的安全性进行了 男性与辅助生殖结局的影响、对精子DNA的影响、表观遗传学改变、 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以及男性生育力保护的手段。 早期胚胎稽留流产的诊断和治疗 解读。 氧化应激与人单精子活性氧检测 郑峥讲解了早期胚胎稽留流产的诊断,记忆口诀7,25,14,诊断和 熊承良从氧化应激与ROS、精子中ROS损伤机制、ROS对生殖的 影响、精液和精子中ROS的检测、人单精子中ROS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鉴别诊断。分析比较了期待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的优缺点和流 产率。 人工流产术后应用抗生素及全国再生育现状调查前瞻多中心研究 进行了详细阐述。 如何在人工流产中保护生育力 结果分析 刘欣燕首先阐述了人工流产的危害、人工流产方式的选择,通过 术中检测技术的发展,从光学镜头、经腹B超,阴超、卡接式专用窥 车焱就人工流产术后应用抗生素及全国再生育现状调查前瞻多中 心研究的背景、目的、结果和结论作了精彩的报告。 瘢痕子宫生育的全程管理 器到宫腔手术检测系统,减少人工流产并发症的发生。 林元就为何需要重视瘢痕子宫的管理、瘢痕子宫切口愈合情况的 专题报告精彩纷呈,共享前沿成果 评估、瘢痕子宫妊娠时机的探讨、瘢痕子宫孕前风险评估和管理、瘢 痕子宫孕期监测与管理等内容作了精彩的报告。 绝经期宫内节育器取出技术指南 早期终止妊娠后停经的诊疗流程 李坚详细解读了该指南。详细病史询问、系统体格检查和辅助检 黄薇解读了早期终止妊娠后停经的诊疗流程的专家共识。 查、排除禁忌证、寻找合适的手术时机,充分知情同意,遵循手术操 安全人工流产服务专家共识 作常规,审视为之。 张林爱在发言中阐述了人工流产术前注意事项、不同流产方式及 男性生殖相关基因检测专家共识 注意事项、宫颈预处理、麻醉的选择、流产后服务与避孕咨询等内容。 青年LARC研究基金(第二期)结题综述 商学军介绍了男性不育基因检测应用现状、基因检测适应证和基 因检测方法。 如何精确诊断早期剖宫产瘢痕妊娠终止妊娠的标准如何把握 李红钢介绍了青年国际研究的进展和青年LARC研究基金第二期 结题情况。 - 040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雄关道上谁与争勇 烈火中见检验英雄 ——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在青岛召开 开幕式现场 2020年9月24-26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 (分会)主办,山东省医学会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检验 医学学术会议”在青岛世博城国际会议中心召开。这既是分会举办的 大规模检验学界学术会议,也是2020年度我国检验医学的一次盛会。 据悉,本次会议会场严格执行疫情防控要求,参会者有序参会。 检验人的战“疫” 开幕式由江苏省人民医院潘世扬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崔巍教授主持,分会主任委员王成彬、山东省医学会会长包文辉、中 会议现场 华医学会纪委书记顾法明等嘉宾分别致辞。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当下,全国各地的医务工 作者众志成城,汇聚一心,交给了人民一份满意的抗疫答卷,而这当 中就有检验人的身影。王成彬表示,本次大会是我国进入常态化新冠 疫情防控后中华医学会举办的第一次线下大型学术活动,其成功举办 离不开学会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细致关心和鼎力支持。 王成彬还进一步肯定了全国检验工作人员在抗疫工作中的成绩, 同时也对今后工作中的生物安全、检测技术等多个方面的发展提出了 要求与期望;包文辉则向来自检验界的参会人员以及仍奋战在抗疫一 线的检验人员致以了衷心的感谢,同时回顾了山东省检验医学的发展 历史,高度肯定了检验医学在山东省医学发展中的价值;顾法明高度 闭幕式现场 部分专家合影留念 - 041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赞扬了分会、全体检验工作人员在全国抗击新冠疫情工作中所展现的 大作用,而随着高通量测序等新技术及交叉学科的发展,分子诊断技 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战斗精神,表示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检验同 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大会开设“分子诊断临床应用新进展”论 仁勇敢地承担了党和国家所交代的责任,并勇敢地承担了科研攻关任 坛,邀请到了国内外知名检验专家,围绕分子诊断技术在临床应用上 务,为救治病人、防控疾病作出了重大贡献,向检验工作人员致以了 的最新进展等热点问题,开展了学术讲座和热烈讨论,引起了参会人 崇高敬意。 员的热烈反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检验医学科关明教授以“单细 相信在未来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检验人依旧可以出色地 胞高通量脑脊液研究及检测技术”为主题,介绍了科室特有的脑脊液 完成自己的任务,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全国人民的健康贡献自己的 细胞学离心涂片专利技术,提出了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助力脑脊液实体 力量。 肿瘤识别和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等前沿观点。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 院暨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实验诊断科高春芳教授介绍了单克隆抗体 临床结合为本 技术应用当先 研究的最新发展,对分子技术融合、治疗性药物与伴随诊断的概念和 内容进行了讲解,结合实验室的基因检测平台建立谈了自身体会,并 本次会议涵盖了临床检验和实验室管理各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 分享了大数据Nomogram模型的研究工作及最新进展。 并对在新形势、新挑战和疫情风险下的检验医学未来发展进行了广泛 同时,本届大会秉持着检验与临床相结合的原则,开设了“细胞 的交流和充分的探讨。会议邀请了多位国际、国内一流专家与会作专 形态学诊断专场”“检验与临床对话(MDT)”“分子检测在临床多 题报告。 学科MDT中的应用”等专场,为广大同仁提供了一个学习检验诊断、 大会共设立了25个分论坛主题,包括分子检测在临床多学科MDT 深入了解临床检验需求的平台。检验医学的发展不仅仅需要努力建设 中的应用、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诊治专题论坛、不明原因 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检验质量,也要兼顾临床检验诊断能力的 重症肺炎的病原学诊断、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分子诊断临床应用新进 提升,实现疾病的诊断、治疗甚至预防,推动检验医学的发展与进 展、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与免疫检验论坛、“检验专业”需要“专业 步,实现检验医学的价值所在。 管理”——管理提升效益、高通量测序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及高通量 测序实验室的规范化建设、临床免疫学检验性能与质量控制、免疫学 技术的新进展和新医改形势下免疫学方法合理选用的思考、中美质谱 烈火英雄 检验担当 高峰论坛——聚焦临床质谱检测质量管理、COVID-19对实验室未来 2020年注定是一个会被载入史册的年份,全体医务工作者的共同 发展的影响、检验与临床对话(MDT)等。给业界检验同仁搭建了一 努力阻止了新冠病毒在中华大地上的肆虐,而检验人在此次疫情中表 个广阔的展示平台,也能让大家从中学习和收获,受益匪浅。 现出的身先士卒与甘于奉献的精神,体现出了他们坚韧不拔、医者仁 本届年会与当前的疫情背景联系紧密,体现出了在新冠肺炎的诊 心的崇高品质。本届会议举行了检验人的“战疫”故事演讲比赛,各 治中检验工作的重要性。在“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诊治专 位参赛选手分别分享了他们的抗疫经历和感悟,展现了新时代检验人 题论坛”中,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南院医学检验科主任吴文娟教授 面对新冠病毒不惧艰险、敢于斗争的顽强与担当,也为后辈们树立了 以“起起伏伏的新冠诊断”为主题,通过几个病例分析探讨了新冠病 优良的榜样,值得钦佩与学习。 毒检测的复杂性、病人临床检验结果的变化性以及病人核酸和抗体的 同时,本届会议还举行了中青年英文演讲比赛、检验青年学术成 检验结果的不一致性,并对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作出了解释,主题结 长论等。此外,共收到论文投稿5140篇,设立大会报告9个,专题发 合临床,引起了现场的热烈讨论。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检验医学部 言128个,书面交流4823个,英文演讲16篇,壁报交流272篇。 周宏伟教授总结了抗原、抗体、核酸检测的优缺点以及核酸检测技术 为期三天的第十六届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于2020年9月26日落 的发展和分类,并从自己团队研发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方法的切身 下帷幕。本次会议对当前检验医学发展过程中的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 实践出发,分享了他们在研发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为接 探讨,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与检验技术,拉近了检验医学与临床医 下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参照和借鉴。 学的距离,并且对检验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可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在今年的疫情中,分子诊断技术在病毒的核酸检测上发挥了巨 进行了分析与解读,是一次检验人共襄此举的学术大餐。 - 042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防治结合 共抗痨疫 ——2020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在北京召开 由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分会)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 京胸科医院/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承办,北京结核病诊疗技 术创新联盟、中国疾控中心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世界卫生组织结核 病研究和培训合作中心、首都医科大学结核病医学研究中心、结核病 临床研究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协办的2020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于 2020年8月6-13日举办,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本届学术大会只 能以线上交流、“云”中相聚的形式召开,互联网的便利和优势也使 广大专业人员能够零门槛参会,大大增强了大会的参与性和影响力, 也为盛会增加了智能化、信息化的色彩。 结核病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挑战,终止结核病已是共同 目标。2020年,新冠肺炎在全国蔓延,众多的结核病防治人员也站到 会议现场 了抗击新冠以及防控结核的第一线。一方面是新的传染病需要紧急应 对,另一方面,结核病作为古老传染病仍需加强防控。为了积极交流 结核病诊疗、防控、研究成果,分享新冠肺炎诊治经验,提高呼吸道 传染病防治能力,本次大会特以“防治结合、共抗痨疫”为主题。 本次学术大会的开幕式没有人头攒动的热烈场面,没有激昂高亢 的背景音乐,没有久未谋面的热情拥抱,只有充满古都气质的大会主 题背景墙、一袭红幕的开幕式嘉宾席、仅仅三排座椅的观众席,一切 简单、平实,却不失隆重、庄严。在开幕式现场,当大屏幕滚动播出 百余家结核病医疗、防治机构组织了分会场集中收看开幕式盛况时, 所有与会人员激动万分,在今年疫情的影响下,本次大会历经时间更 改、形式更改后,终于以线上举办的形式召开,尽管无法面对面交 流,但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依然是结核领域最具影响力、最受期待和 会议现场 瞩目的学术会议。 本次会议有3个特点 规模小,覆盖广。本届年会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小的一次,没有会 场、没有现场熙熙攘攘的参会代表;但同时又是有史以来覆盖范围最 广的一年,注册参会代表3.6万名,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和澳门行政区的5136家医疗卫生机构,横到边疆、纵到乡村,覆盖县 级以下基层单位超7000人,西部地区参会代表超7000人,护理1.2万 人注册参会。截至闭幕式前夜,观看学术报告的总人次达116万,单 场学术报告的平均观看量为2681人次,平均每名参会代表观看报告数 李亮作主旨报告 39.6个,线上互动的“云年会·热点夜谈”场场颇受关注,实时在线 互动均在3000人次以上。无论参会人数还是影响力,本次大会都再创 新高。这些数据不仅体现了结核人尤其是基层医务工作者对结核病知 识和培训的需求,还体现了分会第十七届委员会在面临困难时勇于创 新,敢于担当,并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促使2020年年会获得空前的 成功。 重学术、接地气。本届大会收到投稿772篇,共设全体大会2 场、国际结核病论坛1场、护理论坛1场、青年论坛1场、学术专场 25场、工作会20场、互联网+云上圆桌论坛1场、“云年会·热点 夜谈” 5场,学术报告共计320个,壁报展示249篇,内容涉及诊 疗、预防、检验、基础研究、新冠诊疗、影像、病理、外科等。 第四次全体委员会现场 - 043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学术报告涵盖了国家卫健委关于结核病防控规范和加强传染病医 户,手指滑动便可充分参与到这场年度最具专业水准的盛会,会议 疗管理的宏观政策、4位国际知名结核病领域的专家对当前结核病 的点播回放功能,还可使大家有重点、有层次地关注结核学科不同 诊断、治疗、感染防控及疫苗研发方面的全面解读、主任委员李 领域的最新进展。本次会议除了保留原有的经典分会场,还增加了 亮关于新冠后结核病防治体系的思考以及各位专家介绍的关于结 新冠专场和非结核分枝杆菌病专场,为了使与会人员可以与专家近 核和新冠诊治的方方面面;工作会议包括了分会第十七届委员会 距离沟通,另外还聚焦耐药结核、潜伏感染、特殊人群结核、新冠 第十次常委会扩大会议暨2020年第二次党小组会议、第四次全体 肺炎等热点,开展了五期知名专家讨论答疑活动,实时在线互动均 委员大会,系列工作会就分会2020年的党建工作总结及计划、分 在3000人次以上。 会和各专委会半年的工作亮点和下半年计划、2020全国结核病学 当主委李亮将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的会旗转交给2021年会承办单 术大会筹备情况等进行了广泛传达,做到了委员尽知,完善了委 位——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书记徐鸿时,分会历史上最特殊 员的规范化管理。此外,为了推动我国结核病营养事业的发展, 的一次学术大会落下帷幕。本次大会秉承分会 “传承、创新”精神, 分会在学术会议期间还成立了营养专业委员会,将致力于在结核 立足我国结核病防治领域的焦点问题,聚焦当下新冠疫情挑战,搭建 病领域内打造营养防治的专业队伍,开展营养与结核病防治的科 了全国乃至国际结核病医学领域的交流平台,就结核病防治的新策 学普及工作,促进国内外人才在结核病营养领域的学术交流,推 略、诊疗技术的新进展进行了充分交流,共话结核病诊疗机构在未来 动我国结核病营养事业的快速发展。 传染病防治体系中的作用,也引发了对未来结核病防控的思考,促进 手段新、热情高。本次学术会议首次通过云端模式开启4天直 了结核病与多学科的融合和结核病防治工作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播和15天云端回放的学术云畅游,实现了全国3.6万名结核人足不出 最终为实现终止结核病目标努力。 会议现场 会旗交接 - 044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传承发展 持续创新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精神病学年会在线上召开 为了适应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 精神专科医院普遍缺乏充足的双向负压病房、隔离病房、高水平的感 分会于2020年9月19—25日在线上召开了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精 控部门与传染病科等。分会建议应从国家层面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神医学年会暨儿童精神医学学术会议。会议以“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 建设的顶层设计,逐步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件与精神医学”为主题,秉承传承发展,持续创新的原则,梳理临床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心理救援、心理治疗也从应急状态向常态化 工作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特别探讨和总结了精神心理医学在疫情救 转变。精神学科应克服治疗管理体系不健全、本土化专业人才匮乏、 治与防控中的作用与存在的不足,并展望精神心理医学未来的发展方 群众认识不足等挑战,在国家、省级层面大力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 向。会议期间共有22 853名精神科同行报名观看了会议,占全国精神 同时加强基层培训,提高基层医生的数量和水平,将“强基层”落到 科医护人员总人数的50%左右,覆盖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以及海外 实处。同时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尽快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在每个 22个国家,总点击量超过100万次,其中15 431人申请了继续教育学 省市自治区甚至县全面配置专业的心理救援队和医务人员,以减少自 分,约占全国精神科医护人员总数的30%,8445人修满了精神科年会 然灾难,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及公众造成的影响。 规定的学时,7662人修满了儿童精神医学会议规定的学时。 会议内容丰富,学术容量大,受到了国内精神科同行和海外华裔 精神科同道的认可与好评。会议共收到2240篇投稿,比2019年的1418 篇增加了近58%。经常委会评审,遴选了137篇作专题发言,427篇作 壁报交流,1483篇作汇编交流。会议共组织了10场全体会议报告,69 场专题论坛,25场论文口头交流,均比2019年年会有大幅提升。 为了总结和梳理精神心理医学在抗疫中的作用,中华医学会精神 病学分会围绕主题组织了系列访谈,并在京东健康、腾讯健康、腾讯 视频、腾讯新闻、今日头条、微博新闻和新浪新闻等7大平台同步直 播,共计有245万人在线观看。访谈内容涵盖分会在新冠肺炎疫情救 治与防控中的开展的工作和发挥的作用,精神医学在疫情防控中暴露 的短板,精神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痛点与难点等。 疫情就是命令,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积极投身疫情救治与防 李凌江 控,及时发布了《同舟共济 共抗病毒——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致 全国精神心理科同仁倡议书》,要求广大精神心理科同道高度重视疫 情,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工作;号召、组织全国精神心理科医生,在不 同区域和领域,开展科学普及工作,开通免费心理援助热线,帮助公 众共渡难关,据统计全国共开通了300余条热线。 分会牵头制定了《重大突发传染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期 间精神障碍诊治流程和路径专家建议》,建议精神专科医院和综合医 院精神科从门诊、住院和居家管理3个方面提出详细的诊治流程和路 径,具有很好的操作性和指导价值,对于预防精神卫生医疗机构院内 感染发生和保障精神障碍患者医疗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为了应对人们可能因疫情出现抑郁、焦虑、恐惧、失眠等各种 开幕式现场 生理和心理的应激反应,分会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提供专业心理科 普”的号召,组织精神心理学专家编写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全民心 理健康实例手册》、《新冠肺炎医务人员心理防护手册》等大量科普 书籍,组织各精神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精神科、精神卫生机构联合各 类媒体、杂志,发表了大量科普文章,帮助公众、患者和一线医务人 员降低疫情带来的不良情绪,保证心理健康。 此次疫情防控工作,精神心理科医生发挥了重大作用,也暴露出 精神心理卫生资源匮乏,特别是人才储备不足等短板。为适应防控形 势,分会建议除精神心理科医生以外,所有医务人员都应接受心理健 康方面的基本训练,这样才能帮助更多患者度过心理危机。我国精神 专科医院针对传染病防控的软硬件都难以满足重大疫情的防控需要, 大会报告 - 045 - 苏焕群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立足科学 重在普及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2020年学术年会在成都召开 2020年11月8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主 办,四川省医学会、四川省医学会科学普及专业委员会、四川省人 民医院、西南医科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多家医教研单位承办 的“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2020年学术年会”在四川成都以线下 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李国勤、中华医学会 副秘书长姜永茂、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司健康教育促进处主任 科员崔玉琳、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主任委员郭树彬、四川省医 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成、西南医科大学副校长何涛等出席了会议 开幕式。本次年会以“经验·启示·规范”为主题,设立1个主会场 和5个分会场,通过展示科普成果、交流健康传播经验,旨在提升我 国医学科普工作者的作品创作、健康传播、管理和科学研究水平。 开幕式现场 科普抗疫 科学领航 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李国勤在致辞中表示,中华医学会一直 以来积极开展“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 扬科学精神”的健康科普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新形势赋予了 新的科普工作使命,中华医学会将围绕“15个重大专项行动”及 常见病、多发病等发布健康科普专家指南或共识,建立有组织、有 规矩、有规范的公众健康知识库;加强社会科普资源整合和协同推 进,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发挥各自的优势资源,为共同提高人民群 众的健康水平作贡献。 分会主任委员郭树彬回顾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国医学 科普同仁在抗疫时期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他强调在新时期 专家访谈环节 下,医学科普的科学性至关重要,为避免伪科普之害,要坚持专业 人做专业的科普;既要注重科普人员传播能力的培养,同时要保证 重要性及科普规范化、精准化的内涵。开幕式上还进行了骨健康公 科普的专业性。 众科普指南启动仪式。仪式上,郭树彬教授强调了骨健康的重要地 在开幕式致辞后的访谈环节,郭树彬教授、王立祥教授、祝 位,骨科专家董健教授回顾了骨健康公众科普指南的立题与专家团 益民教授、刘玉和教授、董晓秋教授、董健教授、梅雪教授等专家 队的组建。在场的27位专家团队成员上台,共同开启了“骨健康公 结合实际情况,通过三两句简短的话语,阐述了心目中医学科普的 众科普指南”撰写仪式。 “骨健康公众科普指南”撰写启动仪式 - 046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医学科普领域的学术盛宴 病科普的新策略和医院慢病管理的新方针,专家讲解深入浅出, 引人入胜。第四分会场为“健康教育·社会分工平台篇”,依托 主会场立足科学、强调普及,主题学术活动紧紧围绕“面对 “政策保障、教育培训”和“医院做科普”两大模块展开了分享 公众科普的指南”为主题,深入探讨了新时期如何做好生命健康科 与讨论,有个人、学会科普平台的建设,也有郑州、甘肃、西藏 普。来自全国各地的67名科普专家齐聚一堂,从各自擅长的领域讨 等地的实践经验,从实际情况出发为科普平台的建设出谋划策。 论了医学科普的理论、规范、创新、实践等,带来了一系列医学普 第五分会场为“‘势’在人为·创新与规范方法篇”,就“从科 及的成功案例,为与会者呈上了一场医学科普领域的学术盛宴。 学到循证指南、从指南到实施”和“实施环节、有趣有品有料” 除主会场外,本次大会共设置了5个分会场。第一分会场展 两大模块,讨论了大数据时代科学普及如何做到规范、循证的核 示了全国各地高质量的科普作品,总结经验,为今后科普宣传工 心话题,并在实践环节进行了妙趣横生的实践展示,为参会者带 作启发新方向、新思路。第二分会场为“个案展示·实践经验应 来了一场从理论到实践的全过程分享。 急篇”,就“深挖特色敢为先”和“规范、融合、精品”两个模 本次年会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500余名医学科普工作者参会,线 块进行了精彩的讲座,讲解嘉宾向与会成员分享了医学科普的重 上直播点击量达1.4万人次。通过本次大会的平台,全国各地高质量 庆经验、山东经验、湖南经验等。第三分会场为“个案展示·实 的医学科普经验得以交流和分享,有助于提升医学科普工作者的科 践经验肿瘤/慢病篇”,围绕“肿瘤慢病、科普先行”和“慢病 普创作、管理、科研水平,也将鼓励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医学科普事 管理、医院新思路”两个模块展开了精彩的分享,提供了肿瘤慢 业,为全民健康助力,为健康中国助力。 - 047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弘扬抗疫精神 护佑银龄健康 ——第五届中国老年医学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在青岛召开 2020年9月18—20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学会老年医学专科分会主任委员、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毛拥 (CGS)主办,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山东省医 军教授的主持下开幕。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 学会、山东省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北京医院、 司张晖巡视员,山东省医学会会长包文辉,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国临床保健杂志》、Aging Medicine 杂志、 记、主任隋振华,青岛大学医学部党工委书记、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党 中国健康老龄网承办的第五届中国老年医学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十七 委书记王新生,北京医院党委书记奚桓教授,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 次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于青岛市召开。大会以“弘扬抗疫精神,护 会现任主任委员、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医院原院长王建业教 佑银龄健康”为主题,设立了多维度、全方面、覆盖面广的主旨论坛 授,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李小鹰教 和分论坛,会议同时举办了CGS全委会、院长论坛、老年心血管专题 授,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北京医院于普林教授, 会议等,旨在打造更加精准深入的学术平台,拓展交流渠道,传播丰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 富的临床经验以及分享基础研究成果等。会议集中展示了老年医学各 属同济医院张存泰教授,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首都 领域的最新进展,老年医学科及相关联学科领域的专家、同仁,各抒 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陈彪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董碧蓉教授,广东省 己见,畅所欲言,分享研究成果及临床经验,共同探索老年医学未来 人民医院林展翼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华东医院郑松柏教授等。 的发展方向,为繁荣我国老年医学事业不懈努力。 本次大会主席、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王建业教授 代表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和大会组委会对各 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推动中国老年医学事业 蓬勃发展 大会在国家老年医学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副主任、青岛市医 王建业致辞 位参会的嘉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他在致辞中强调,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老年人群成为新冠病毒感染的高危 开幕式 人群。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组织全国的老年医学专家响应党的号 召,发挥了多学科综合诊治、危重症分层管理的优势,用坚强的意志 和过硬的技术,打赢了疫情防控攻坚战。他指出,中华医学会老年医 学分会为多学科融合、共同推进健康老龄化不懈努力,通过学术平台 广泛传播新的发展经验和理念,相互交流分享,为学科的后续发展 培养和储备人才,以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这个特殊的时间点里,CGS全体 同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积极防控疫情,特将大会采取线下与线上 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倡导老年医学同仁开展深度合作,不断探索、总 结、提升、优化老年医学各学科发展。最后,王建业教授期待以青岛 老年年会为新的起点,在“帆船之都”高扬老年医学新时代的风帆, 乘风破浪,共铸辉煌!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王新生在致辞中指出,随着人民群 众对优质医疗资源、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作为国家级区 大会现场 域医疗中心和全国百强医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 - 048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平和服务质量,老年医学科在医疗、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取得了快速发 展,成为国家老年医学区域医疗中心。他衷心希望通过各位同道的共 同努力,能推动我国老年医学事业取得更大发展,为患者提供更高质 量、更加规范化的医疗服务。 青岛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隋振华在致辞中提到,老年人的健康是 保障其参与社会活动的基础,大力发展老年医学,努力提高老年人 健康水平,是积极应对老龄化的重要举措。青岛市是较早进入老龄 化的城市,目前老龄化率为22.5%,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老年人健康 保障工作,以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为目标,促进分级诊疗,构建 整合型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 管理服务。青岛市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斗争中,青岛大学医学院 附属医院付出了艰苦的努力,表现出了精湛的医术,挽救了很多危 王新生致辞 重症患者,包括很多高龄患者,广大医务人员弘扬伟大抗疫精神, 为打赢新冠防控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此次年会在青岛召开,加 强了老年医学工作交流,推动和促进了发展,以学科建设为重点, 努力提升医疗技术水平,诚挚地邀请与会嘉宾,进行更广领域、更 深层次的战略合作,共享发展机遇,互利共赢。 山东省医学会会长包文辉在致辞中讲道,在省委、省政府的领 导下,山东卫生健康系统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走在前列、全面开 创”的总要求,聚焦、聚力卫生健康事业和医养健康产业高质量发 展,以落实“健康中国”山东方案为统领,2018年出台了山东《医养 健康产业发展规划》,致力于把医养健康产业培育成为山东省新的经 济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为健康山东和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 强有力支撑。他同时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进 程加快,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医养健康服务越来越成为卫生健康事业 隋振华致辞 的重中之重,老年医学的发展对全民健康目标的实现具有特别重要的 意义。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在增强国内外学术交流、老年医学教 育、诊疗行为规范、专业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山东 省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在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的关心指导下,也 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绩。最后他指出,此次大会是进一步提升老年医 学学术水平的一次难得的机遇,预祝大会圆满成功,祝中国老年医学 事业蓬勃发展。 北京医院书记奚桓教授在致辞中谈到,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 发展迅速,我们常说“延年益寿”,老年人在关注寿命延长的同时, 也关注个体功能的完善、健康状态的良好,以及更好的生活质量,给 我国老年医学工作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综观社会老龄化发展形 势,老年医学发展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他指出,国家非常重视老年医 包文辉致辞 学的发展,先后设立了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 究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老龄健康司,印发了《“十三五”国家 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发布了《健康中国行动之老年 健康促进行动》。展望未来,他提出,老年医学是为“夕阳人群”服 务的“朝阳事业”,应在“医教研学养护产”等方面全面发展,面向 社会,做好研究成果转化工作。老年医学发展要凝聚我国老年医学的 精英,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提供建议和方案,组织参与重大项 目实施,为产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让我们发奋图强,共同努力,共 同谱写老年医学发展的辉煌篇章! 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张晖巡视员在致辞中首先代表国家 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对老年医学专家和同仁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 情中付出的艰辛努力以及多年来为老龄健康事业所作出的贡献表示 衷心的感谢!他指出,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老年人的健 奚桓致辞 - 049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老年医学临床研究伦理审查规范》解读”报告,张存泰教授作题 为“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PMO)治疗现状及展望”报告,何耀教 授作题为“如何将临床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与科研实践”报告,郑松 柏教授作题为“消化酶与老年人消化不良”报告。北京医院于普林教 授、北京医院黎健教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云梅教授、中南大 学湘雅医院蹇在金教授共同主持大会报告第二部分,刘幼硕教授作题 为“健康老化新发现:从基础到临床”报告,曹剑教授作题为“中国 老年血栓防治工作的挑战与对策”报告,张敏忠教授作题为“老年人 代谢改进与肌肉保护”报告,刘博教授作题为“《老年听力损失专家 共识 2019》解”报告,姚健凤教授作题为“真实世界的研究:乳果糖 治疗老年人慢性便秘的疗效及对肠道微生态影响”报告。 助力国家老龄事业发展 推进老年健康促进行动 张晖致辞 康服务需求将日益增加,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严峻挑战。国家卫生健 大会除主旨论坛外,还根据研究领域设立了老年肌少症失能防治 康委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了《关于建 论坛、老年微生态论坛、老年肾脏病论坛、老年基础医学论坛、老年 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文件,并开展了 泌尿论坛、老年心血管疾病论坛、老年血栓论坛、老年呼吸疾病与免 多项项目和工作,在全国老年健康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老年健康服 疫论坛、老年神经病学论坛、老年重症论坛、老年消化论坛、老年疫 务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老年人群对健康服务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苗接种论坛、老年营养不良与肌少症论坛、老年VTE抗凝论坛、老年 2020年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也是老年健康 护理发展论坛、骨质疏松论坛、老年血脂论坛、老年睡眠呼吸障碍与 服务工作总结“十三五”、谋划“十四五”的承上启下之年。根据 多器官损害论坛等近20个分论坛,此外,还设立了展示老年医学领域 规划,到2022年,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 最新成果的老年医学的理念呈现与技术创新论坛,解读国家老年医学 50%以上,到2030年要达到90%,让老年医学科成为综合医院的“标 政策及最新理念和研究数据的健康老龄化论坛,以及立足服务大局的 配”。张晖巡视员强调,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聚焦老年医学学 院长论坛和培养老年医学人才的青年论坛。论坛内容涉及健康老龄化 科发展,创办学术期刊,加强学术交流,开展老年医学教育、规范 政策解读、老年人常见疾病及特有疾病的最新研究成果、老年医学科 诊疗行为,推动我国现代老年医学兴起与发展。他希望中华医学会 研实践等,通过主旨报告、专题讨论、圆桌会议等多种形式,参会代 老年医学分会充分发挥引领作用,聚焦老年医学,直面问题,为国 表不仅能够从高质量的知识更新讲座与学术交流中获益,还有机会了 家“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的编制及老年健康服务相关标准和规 解老年医学领域相关药品、治疗及多学科协作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此 范的制定出谋献策,关注贫困地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并积极参与健康 次会议的亮点为老年医学的理念呈现与技术创新论坛,设立的圆桌讨 扶贫工作,立足老年人特点,慎终如始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最 论环节主题为:经此一“疫”,如何创新老年医学临床技术?深入探 后,他提议:“让我们携起手来,以老年人的健康为中心,努力建 讨了新冠肺炎疫情给老年医学学科带来的挑战和应对措施,以及如何 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全力做好老年健康服务工作,让老年人 促进现有老年医学临床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同时,大会会议期间召开了CGS的全委会、老年心血管学组会 议、山东省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年会,全委会进行了2019年度工作总 老年医学专家齐聚 共建学术交流平台 结,部署了CGS接下来的工作及学术计划,进行“针对老年人肌少症 所致失能开展预防干预研究课题”项目中的老年肌少症预防的核心 大会邀请到200余名老年医学领域及其相关专业专家学者们进行 信息征集专家意见,建议成立老年重症学组,推动老年重症的救治能 论坛的主题报告和学术交流,设置讲题100个,超过300名从事老年医 力,期望老年医学同仁通力合作,拓展科研新思维、新方向,努力推 学及相关专业的同仁参加线下盛会。大会邀请陈可冀教授、童坦君教 动老年医学科研的发展。 授、李小鹰教授、于普林教授、包文辉教授、高海清教授担任名誉主 席,王建业教授、王新生教授、陈玉国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张存泰教 授、奚桓教授、单培彦教授、毛拥军教授担任执行主席。本次大会还 邀请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陈彪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董碧蓉教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老年医学事业不断 奋进 授、国家卫生健康委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黎健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刘 此次大会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788篇会议投稿,其中英文投稿 晓红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林展翼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华东医院 115篇,来稿最多的地区分别为天津市、江苏省、北京市、山东省、 郑松柏教授等老年学和老年医学专家们,大会为老年医学研究者们提 陕西省、上海市、湖北省、广东省、辽宁省、福建省。来稿最多的单 供了精准的学术交流平台。 位排名前三依次是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在主旨论坛学术报告环节,北京医院奚桓教授、首都医科大学 (江苏省人民医院)、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稿 附属宣武医院陈彪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林展翼教授、山东大学齐鲁 件栏目投稿最多的是老年人常见疾病、老年人特有疾病和症状的防治 医院单培彦教授共同主持大会报告的第一部分,王建业教授作题为 413篇,其他栏目投稿数为老年医学基础研究158篇,老年慢病管理、健 - 050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康老龄化、医养融合等89篇,老年人常见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77篇,老 来,作出更多贡献!希望本次大会能够为老年医学同行提供新思路, 年社区健康服务、长期照护、缓和医疗服务29篇,老年人心理社会问 开拓新思维,助力老年医学人才培养,推进老年医学工作的开展,促 题22篇。此次会议征稿情况是近年来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一次。 进老年医学事业的进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老年友好型社 任重而道远,更需奋力向前,中国老年医学将承前启后,继往开 会,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 - 051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转型发展提质增效”引领学科发展新未来 ——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2020年全国学术会议在线上召开 开幕式 自国家大力培养执业药师并将临床药学纳入临床重点专科项目 中,标志着我国临床药学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随着“健康中 国”战略的落实和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来袭,临床药学事业的发展又 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线上精彩讲座 恰逢此特殊时期,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为全国药学工作者 送来了一份“转型发展提质增效”的“大礼”,即自8月8日至9月6日 发布会。该《指南》撰写是为了配套《基层诊疗管理指南》系列, (每周六、日)召开的为期5周的分会2020年全国学术会议。受疫情 每一个疾病诊疗指南配套一份用药指南,旨在:(1)确保中华医学 影响,会议依托互联网技术,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邀请 会制定的《基层诊疗管理指南》及2018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能够 到来自国内临床药学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以系列活动的方式开展内 有效实施;(2)促进分级诊疗建设,推动国家基层卫生事业发展; 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和专题讲座,碰撞思想火花。 (3)实现基层医疗机构同种疾病用药同质化与标准化。 凝聚集体力量,传承抗疫精神 易懂,为基层医务工作者提供了一份可读性强、实用性高且贴合临床 《指南》针对基层医务工作者,按照从病到药的思路,内容简明 疾病的《指南》,并确立了逐步达到“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 分会自2011年创建至今,已走过风雨兼程的9年时光,也见证了 目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副司长高光明就此提到“两个希望”: 一位又一位药学人为推进临床药学学科发展的全力以赴,成为我国影 一是希望临床药学领域的专家能够对《指南》进行不断地修订,二是 响力最大的临床药学分享交流平台。分会主任委员赵杰认为:“今年 希望基层医生学习到更扎实的临床用药知识,但遇到复杂用药问题 学术会议仍将努力践行中华医学会的办会理念,以高质量学术引领为 时,仍需要经验丰富的专家给予指导和帮助。 核心,凝聚全行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为我国的临床药学事业作 生活中,因缺乏合理用药的相关知识而导致的用药问题非常多, 出巨大贡献。”结合当前临床药学学科发展的新形势,赵杰结合自身 普及合理用药知识,是药学专业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会议在《指 经验向与会者分享了“守土尽责齐抗疫,人民药师为人民——分会抗 南》颁布之后,又颁布了《一生健康的用药必知》科普丛书新书,该 疫事迹报告及药事服务转型思考”的相关内容。 丛书由分会组织编写,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对此,人民卫生出版社 这是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召开的一次特殊形式的学术会议。 药学中心主任曹锦花表示,书籍为药师和大众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饶克勤表示,面对疫情,分会积极响应 也为读者提供了专业的药学知识,该科普丛书是普及用药知识的难得 党和国家的号召,发挥自身的优势,带领全国临床药学同道从药品保 好书。 障、驰援前线、用药指导、科研攻关等方面开展工作,为抗疫贡献了 很大力量。他强调,由于临床药学是关系到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 懂医改、提服务、善用药,凸显药师职业价值 生命健康的重点学科,分会在推进临床药学学科发展的同时,要把抗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观念不断更新, 疫精神融入日常工作中,为“健康中国”建设助力。 健康认识得到提高,这对药师开展日常工作提出了必须适应时代的全 面提升医疗服务、合理用药的新要求,从而为患者带来更便捷、舒适 发布合理用药指南,助力基层规范诊疗 的就医体验。 会议期间,举行了《基层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指南》(《指南》) - 052 - 秉承从实际出发的角度,武汉大学全球健康中心主任、全国人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大代表毛宗福作为分论坛“医改与药学服务”的“重量级”嘉宾, 作用,增加心排血量,无正性肌力作用,不增加心肌耗氧,早期应用 在其“深化医改与医院药学学科建设”报告中,对深化医改和药品 全面启动心脏保护。 临床评价体系建设等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并重点阐述了当 各场分会围绕懂医改、提服务、善用药三大主要分享内容,潜 前我国医院药学人的窘境,内容涉及零差率和两票制、带量采购和 移默化地重申了促进健康知识知晓率、降低不合理用药率、保障患 DRGs改革等内容,为广大药学工作者带来了一份深刻的医改“说 者用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等关键点,使得药师职业价值得到进一步 明书”。 凸显。 了解政策,了解医改,是每一位医务工作者从业生涯中的必修课 程,但也不可忽视“药学门诊与‘互联网+药学服务’”已是新时期 公认的药学服务的重要发展方向。如何做好药学门诊与“互联网+药 学服务”是广大药师、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药师面临的巨大挑战。福 5期累计观看直播达6.5万余人,明年年会于 郑州举行 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杨菁教授在其带来“基于全人全程管理的肿 据赵杰介绍,会议围绕19个领域开展了115个学术专题报告, 瘤患者药学服务”的报告中,介绍了两个重要方面:一方面是“基于 邀请了来自国内外117位专家学者交流经验,引发与会者思考。本 全人全程管理的肿瘤患者药学服务模式”,另一方面是“全人全程药 次大会在线正式注册代表14 179人,5期累计观看大会直播的代表 学服务模式在癌痛患者中的实践”。通过对该院药学服务云平台的实 达到6.5万余人,官网点击次数累计72.12万人次,其中主会场观看 践经验分享,杨菁教授认为基于全程管理的“互联网+”癌痛药学服 次数达80 506人次。最后他还正式宣布:“经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 务模式,患者接受度高,建议在临床进行推广。 会全委会讨论决定,分会2021年全国学术会议将在郑州举行。” 归根到底,临床药学学科从业者在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基础 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各位临床药学的同道们既迎来了秋意的渐渐 上,一直把实现药物合理应用看作是学科发展的主要任务。来自复旦 浓烈,又迎来了药学人的满满收获。会议中既有疫情期间援鄂工作与 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京敏教授在“《2019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 药学服务汇报的时代主题,又有围绕国情和临床药学学科发展的现实 二版)》解读——急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合理应用”的专题分享中 思考主题,多角度、全方位地为我国临床药学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源源 指出:容量管理是急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关键环节,早期合理使用利 不断的前进动力。这场共计10天的学术会议,是推动我国临床药学学 尿剂和血管扩张剂能有效纠正容量超负荷;重组人脑利钠肽新活素降 科发展的重要桥梁,对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低体循环及肺循环阻力,降低左心及右心后负荷,同时具有利钠排尿 迈出了更稳健的步伐。 - 053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薪火相传,协同创新 共筑泌尿外科新未来 ——第二十七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在郑州召开 2020年10月31日至11月6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泌尿外 科学分会(CUA)主办,河南省医学会、河南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学 分会承办,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协办的第二十七届全国泌尿外科 学术会议在郑州召开。本次会议采用线下与线上结合的形式举行, 以“创新实践”为主题,追求持续自主创新,推动多学科融合,为 广大泌尿外科同仁搭建高水平、国际化的交流平台。 精彩开幕见证薪火相传 黄健教授作为大会主席致辞,重点介绍了CUA和泌尿外科同道在 抗疫期间作出的突出贡献;强调了本届年会是CUA第十一届委员会的 最后一次年会,是新老委员交替、薪火相传的特殊年会。本届年会经 过组委会精心策划,采用“3+5”的形式来举行,即3天的全体大会和 黄健 王大方 5个晚上的专题会议;年会不仅开设了院士讲坛、大师论坛、国际讲 座,还设有疑难病例分享篇、天使风采、技术创新篇、争议篇、经验 科学的问题,这是临床科学家需要思考和关注的关键点。这需要区 警示篇、青年专场展示篇、基层医师展示篇等多场学术专场;此外, 分现象和机制的问题,提取与凝练科学问题,从而回馈临床,培养 全体大会后还准备了86台手术进行现场直播,让参会人员在享受学术 立体多维的思考模式。 盛宴的同时提高手术技艺;13个专题在5个晚上通过线上展示各自的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马丁院士带来了题为“临 精彩学术内容。本届年会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可谓是显大家之风 床试验研究的概念和意义”的精彩报告。他强调,临床试验是临床决 采、论发展之前沿、展学术之成就。 策最好的证据来源,包括指南、规范都需要临床结果来支撑。转化医 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在致辞中,首先认可了泌尿外科医务 学、精准医学都需要临床研究的证据来核实,由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 人员在我国疫情防控工作中所作的贡献。紧接着介绍道CUA是一个具 验将成为临床研究的主流。据统计,目前国际临床诊疗指南制定过程 有光荣历史、优良传统、创新精神的专科分会,在队伍建设、学术会 中,来自中国的数据小于5%,我们与国际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我国 议、国际交流、临床研究、继续教育、公益慈善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 在国际临床试验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人口多、样本大、成本低,同 瞩目的成绩,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 时研发人才丰富。虽然面对这样的一个机遇,但实际上我国的行动和 国家“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谋篇布 目标还并不清晰,严重滞后于国际发展进程,因此今后需要我们共同 局之年。在这特殊时期,希望CUA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推 加倍努力。 进健康中国的建设,主动参与健康中国行动,尤其是面对疫情提出的 两位院士的报告,让与会人员都认识到临床与科研的密切关系, 新挑战、面对健康中国建设的新任务,团结和带领广大泌尿外科医务 以及科研对临床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CUA主任委员、大会主席黄 工作者,突破专业的瓶颈和壁垒,加强协同创新、交流合作,持续提 健教授为大家剖析了我国临床研究的现状,他指出,尽管临床研究如 升专业水平和国际地位以及影响力。 此重要,但我国的临床研究,尤其是泌尿系统疾病相关的临床研究依 开幕致辞结束后,为了促进临床诊疗工作的规范,举行了《2019 旧发展得十分困难。虽然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临床病例多、研究资源 中国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首发仪式;还启动了中国前 丰富,可庞大的资源与现在有限的临床研究成果却极不相称。建议泌 列腺早筛项目《前列行动》,以推动泌尿外科肿瘤的早筛早诊,弘扬 尿外科的同道们,可以从真实世界研究、多中心研究、转化医学、人 公益爱心。 工智能、医疗器械以及新技术与新方法的研究等几方面重点着手。同 时希望广大泌尿外科同道“扬长避短,协同攻关”,加速发展并且大 学术大咖共话临床与科研 力开展临床研究项目,不断提升我国泌尿外科的临床研究水平。 本次大会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宋尔卫院士以“学术与 临床”为题,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对于临床医生为什么需要 小结 学术研究这一问题?他的回答是:培养学习和阅读文献的习惯、磨 本次大会共收到投稿10 779篇,注册参会人数15 145人(其中线 炼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协调管理能力、 下参会520人),线上会议点击量464 461人次,会议发言及讲者421 开阔专业的眼界和视野、培养心胸宽广的情怀等等。此外,如何从 人次,会议主持561人次,手术演示86场。本次大会充分展现了近年 临床实践中凝练科学问题也非常重要。他指出从临床中提出问题十 来泌尿外科的发展成果,探讨了国际国内的热点问题,演示了新技 分容易,但问题的背后有如何的科学关联,如何将临床的问题变成 术、新方法及高超的手术技艺。会议期间进行了CUA委员会的换届 - 054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选举,产生了CUA第十二届委员会。相信在新一届CUA委员会的 领我国泌尿外科领跑亚洲、并跑世界,共筑我国泌尿外科事业的 组织领导下,广大泌尿外科同道将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共同引 新未来! CUA第十二届委员会合影 - 055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跟踪前沿 更新理念 突出临床 提高基础 ——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在青岛召开 2020年8月21—24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分会主任委员赵家军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今年年初,面对突 主办,山东省医学会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 如其来的疫情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指 议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受疫情的影响,本次年会以“云上+线下” 挥,党中央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广大内分泌代谢专 的新模式召开。 业的临床医务工作者牢记嘱托、锐意创新,积极投身疫情防控,为 本次会议是我国内分泌代谢病基础与临床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年 常态化疫情防控提供高效有力的支撑。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这一场 度学术活动,也是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2020年度唯一的一次全 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的专家们义无反顾地 国性、综合性学术活动。大会的学术日程设置了冠名讲座3个、大会 站在最前线。时间就是生命,疫情就是命令!面对疫情,很多专家 报告16个、专题报告252个(包括年度进展报告、专题讲座、病例 主动请缨、奋勇争先、迎难而上,用行动展现了白衣战士的勇敢、 讨论、中国之声等),大会共收到论文投稿2075篇,经过专家审稿 无畏、奉献与坚守!截至2020年4月底,全国各地600余家医疗机构 安排了,口头发言114篇,壁报212篇。会议正式注册到会代表5101 内分泌代谢病临床专业1654位医护人员奋战于疫情前线,包括656位 人,其中受分会资助的西部边远地区代表22人,线上学术报告观看 专科医师和998位专科护士,其中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施秉银 人数27 087人次,点击人次69万人次,总计观看时长2 971 738分钟 院长为本学会前任常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毕宇芳 (约5万小时)。 教授为本学会委员。毕宇芳教授作为驰援武汉中国内分泌女医师第 一人,为全体内分泌医师争光。 开幕式:总结学会工作,彰显抗疫风采 开幕式现场 饶克勤在线上致辞 开幕式由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 饶克勤副会长兼秘书长在线上致辞中表示:“中华医学会第 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母义明教授主持,参加开幕式的重要嘉宾有: 十九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在线上隆重开幕。本次会议是在常态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校堃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学教授,中华医学会 疫情防控形势下召开的一次特殊形式的学术会议。今年年初新冠肺 内分泌学分会第九届主任委员滕卫平教授,现任主任委员赵家军教 炎疫情发生后,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 授,山东省医学会会长包文辉先生,山东省医学会驻会副会长刘岩先 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坚强领导 生,以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朱大龙教授,国际糖尿病 下,万众一心、艰苦努力,在较短时间内控制了疫情蔓延势头,取得 联盟副主席纪立农教授,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科代谢分会会长周智广 了疫情防控斗争的重大战略成果,充分体现了我国的政治优势、制度 教授等。 优势、国力优势和文化优势。广大医务人员英勇无畏、冲锋在前,展 现了医者仁心的职业操守和舍生忘死的英雄主义精神。我欣喜地看 到,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内分泌学分会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发 挥自身优势,带领全国内分泌学同道,驰援前线、制定指南、开展在 线慢病指导、科研攻关等工作,为救治病人和疫情防控作出了巨大贡 献,涌现出了很多感人的事迹。在此,我代表学会向大家表示衷心的 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学术日程:突出学术、重视临床、紧跟热点 冠名讲座是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年会的传统和特色。老一辈 赵家军致辞 内分泌学专家刘士豪、朱宪彝、邝安堃等毕生致力于中国内分泌学科 - 056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在分化型甲状腺癌中的作用及女性乳头状癌特点”报告,童南伟教授 作题为“PPAR家族与胰岛B细胞”报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 金医院毕宇芳教授在线上为大家作抗疫报告,她是驰援武汉的中国内 分泌女医师第一人。 中青年学术论坛作为历届年会的特色项目之一,本次年会也充分 展现了中青年委员的学识与风采。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历来重视 中青年委员的培养工作,本届委员会成立以来,中青年委员均能积极 认真地参与和组织学会的各项学术活动。 展望未来:砥砺前行、创新融合 全国内分泌年会是我国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医生的学术盛会,历 母义明主持会议 年的大会坚持以学术为导向,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围绕内分泌及代谢性 的建设和发展,为我国内分泌事业发展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为了 疾病研究进展进行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本次学术会的特点是在疫情常 纪念和传承他们的科学精神,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自2009年“第 态化防控新形势下,创新会议组织形式,线上线下交流相结合,通过 八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起,设立“邝安堃冠名讲座”“朱宪彝 大会报告、专题讲座、病例讨论、中国之声等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 冠名讲座”“刘士豪冠名讲座”,邀请国内外从事内分泌代谢病基础 交流,成功打造了内分泌代谢病领域高层次学术交流的平台,得到了 与临床研究的杰出学者作学术报告。本次年会上,由程京院士作了题 内分泌同道的大力支持和响应。众多专家学者在线上线下汇聚一堂, 为“刘士豪冠名讲座:医工艺结合、防诊治转化”的报告,张学院 集中展示科研成果,广泛交流学术经验,为共同推进内分泌代谢性疾 士作了题为“朱宪彝冠名讲座:罕见遗传病致病基因研究进展”的报 病学科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建言献策,各位与会人员要以此为契机认真 告,李光伟教授作了题为“邝安堃冠名讲座: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减 学习、加强交流、增进合作,积极借鉴先进经验和学术成果,不断提 低-糖尿病高危人群命名之争”的报告。 高医疗技术水平,为发展人民的卫生与健康事业,保障人民健康作出 大会报告是年会的重要学术日程。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前 积极贡献。 任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母义明教授与中华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在历届主任委员的领导下,结合学 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常务委员、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涛教授 科需要,组织专业特色的学术年会,形成共识并指导临床实践;结合 共同主持大会报告的第一部分,赵家军教授作题为“系统内分泌学” 国家卫生工作的重点,组织开展大样本调查、多中心研究;积极参与 报告,朱大龙教授作题为“减重代谢手术在肥胖和糖尿病治疗中的管 科普宣教和公益活动;组织中青年委员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 理”报告,严励教授作题为“表观遗传调控糖尿病伤口微环境影响创 深入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科分会。在分会将 面愈合”报告。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 近40年的发展历程中,成绩斐然。今天,为再创辉煌,我们接过前辈 第二医院严励教授与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常务委员、兰州大学第 的旗帜,在全体常委和委员的支持下,依靠广大内分泌代谢科专业工 一医院汤旭磊教授共同主持大会报告第二部分。刘铭教授作题为“胰 作者,坚持为临床服务、为基层服务,我们一定可以承担起“健康中 岛素生物合成异常与糖尿病”报告,彭永德教授作题为“雌激素受体 国”的重任。 - 057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展示新风采、新气象 推动内科学发展走向新时代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内科学学术会议在线上召开 2020年9月3—5日,由中华医学会和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主办 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内科学学术会议召开。受新冠疫情影 响,本次会议由武汉线下会场转为线上直播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 逾1万名代表齐聚云端,参加了此次会议的学术交流与学习。在举行 的大会开幕式上,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大会主席韩英 教授宣布大会开幕并致欢迎辞,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饶克勤 致开幕辞。 内科学分会成立于1937年,是中华医学会最早的专科分会之一, 而内科学又被称为现代医学的临床支柱学科。近30年来,内科学下各 三级学科不断壮大,学科越分越细,专科医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 韩英 厉有名 陈良安 象普遍,但随着我国正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患者呈现出基础病多、 共患病多、脏器受累多等特点,对大内科的需求越来越高。尤其值得 聚焦内科学重点难点 注意的是,在2019年底开始暴发的这场新冠疫情中,很多患者除呼吸 系统外,还常常出现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等多系统受 会议邀请内科学分会的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就内科学焦点和 累,使病情复杂化,并且部分患者同时存在糖尿病、高血压等各种 难点问题进行了主旨报告。大会主席、现任内科学分会主任委员韩 内科基础疾病,是病情恶化促进死亡的重要原因,这对一线临床医生 英教授报告了成人血小板减少症专家共识及解读观点,大会共同主 的大内科思维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重视内科学的发展不仅是我国 席、内科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厉有名教授阐述了脂肪性肝病更名的 “健康中国2030规划”的内在要求,而且在当前新冠疫情的常态化防 临床意义以及他的思考,大会共同主席、内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控状态下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陈良安教授解析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热点问题与思考。内科学分 本次学术大会设置了特邀报告4个,主委报告7个,主题报告16 会副主任委员张抒扬、赵明辉、徐亚伟、胡豫四位教授分别就“新 个,大会交流论文258篇。会议交流内容涉及感染与呼吸病、风湿免 冠肺炎危重症治疗经验分享”“中国肾脏疾病数据网络(CK-NET) 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与抗凝调脂、肾脏损伤、消化道损伤、血液净 解读”“从胸痛中心到心血管疾病管理中心建设践行分级诊疗的意 化、免疫吸附等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和新技术、新进展,尤其是围 义”“新冠肺炎的出凝血异常”进行了精彩报告,赢得了与会代表 绕新冠疫情的防控、重症救治、出凝血异常等进行了多学科的深入讨 的一致好评。 论。与会代表高度评价本次大会是一次空前的学术盛会,大会取得了 丰硕成果,对我国内科学领域的知识更新、技术推广和普及等起到了 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有力的推动作用。 本次大会设置了8个时段共16个面向大内科的主题报告,内容涵 盖了内科学三级学科常见的交叉问题,包括感染与呼吸疾病、风湿免 内容丰富 注重实用 疫疾病、心血管疾病与抗凝调脂、肾脏与血液疾病、消化与内分泌疾 大会邀请了军队援鄂医疗队前方专家组组长刘又宁教授和中华医 病等。与三级学科的专业性学术会议相比,本次大会的内容更好地回 学会杂志社前社长兼总编辑游苏宁教授,分别以“我对新型冠状病毒 答了临床医生关心的学科融合性问题、跨亚专科疾病的诊治难点。受 病的独到见解”和“如何辩证看待人类的疾病”为题进行报告,刘教 到了参会专家和代表的高度关注。 授系统回顾了我们对新型冠状病毒逐步认识的过程,介绍了目前诊疗 过程中仍存在争议的问题和难点,两位教授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此 小结 次新冠疫情给我们带来的教训和启示,总结分析了我们认识疾病的一 般规律,发人深省。会议还邀请了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 本次会议充分展示了内科学的新风采、新气象,以及面对新 学分会主任委员刘晓清教授和《中华内科杂志》编辑部主任侯鉴君教 冠疫情内科学人的担当和家国情怀,共同探讨了推动我国内科学 授,围绕一线医生比较关注的诊断性临床研究如何开展及学术论文撰 培训和学科发展走向新时代的重要问题,是一次圆满、成功的学 写、投稿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授课,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术大会! - 058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学术领航 共话学科新方向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六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在杭州召开 开幕式现场 陆前进在开幕式致辞 2020年11月26—29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 分会(分会)主办,浙江省医学会、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的一件盛事,必将对进一步推进我国和我省皮肤性病学科的发展起 到重要作用。” 联合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六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在浙江省 此外,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饶克勤对分会的工作和所取 杭州市召开。全国各地皮肤性病学领域的学者们济济一堂,不仅以 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华医学会目前有91个专科分会,皮 专题栏目和壁报形式集中展示了近年来我国皮肤性病学在临床实践 肤性病学分会是较早成立的专科分会之一,在陈洪铎、廖万清等老 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还致敬了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一辈专家的带领下,使得中国皮肤性病学事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 中作出重要贡献的皮肤科医护人员和集体,无疑是一场疫情常态化 的成绩。而以陆前进为主任委员的第十五届委员会同样不辱使命, 背景下的饕餮盛宴。 砥砺前行,更是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皮肤性病学科的不断成长。”目 会议依托互联网,采取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召开,既 前分会已成立17个疾病研究中心,并建立了一支由青年骨干专家组 是做好防疫部署的有效措施,又扩大了整场会议的影响力。据分会主 成的生力军,充满着朝气和活力。他还提到,“基层大讲堂”“高 任委员陆前进介绍,为期4天的年会,累计收到投稿1727篇,卫星会 级讲师团”“基层行诊疗技术培训”等活动的开展,深受广大基层 26场,大会发言368个,其中大会报告9个,专题发言359个,壁报数 医生和青年医生的欢迎。 量1607篇,本次年会线上线下注册总人数是7563人,会议期间4天直 大咖齐聚,为学术交流带来最新思考和经验 分享 播观看96 796人次。 分会团结医务工作者 共促皮肤性病学科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在其“肠道微生态与人体健康——微生态 陆前进表示,本次年会主题之所以要定义为“学术领航,创新发 与皮肤病”专题报告中从4个方面作了分享。其中在“微生态与皮肤 展”,旨在团结医务工作者充分发挥分会的引领辐射作用,提高并扩 疾病”这部分内容中,她强调,“肠道微生态失衡与多种疾病密切相 大分会在全国皮肤性病学科领域内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共促皮肤性病 关,与皮肤疾病也存在密切关系。人体皮肤总面积约2平方米,平均 学科发展。他提到,分会通过利用“互联网+”的形式,已成功举办 每平方厘米含有106个微生物,全身皮肤总共定植有1012个微生物。 基层大讲堂“全国连线”活动,覆盖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分享了37 皮肤微生物主要分布在皮肤表面和表皮层,由细菌、病毒以及真菌构 个专题演讲,总计参与医生为5870名,在线参与者有75 689人。“今 成,除微生物外,皮肤表面还分布着螨虫等,同时,皮肤的深层结构 后,分会仍将始终保持初心,坚持将推动皮肤性病学领域的科学研究 以及毛囊、皮脂腺和汗腺中也有少量微生物的分布。皮肤不同位置微 作为首要任务,要着重推进培训教育工作,从而加速皮肤性病学领域 环境差异的不同诱导了微生物组成的特异性。皮肤微生物是维护皮肤 的进步与发展。” 屏障、抵御病原菌定植、提供营养、调控皮肤免疫并增强皮肤防御能 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努力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等 力的不可缺少的‘器官’”。 问题上,浙江省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和前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 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在会上表示,整合医学是医学发展的必 二医院副院长丁克峰介绍:“深入推进医改需要充分发挥分会的桥 由之路,基于此,他从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必须重视的三大趋势展开 梁纽带作用,动员、团结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能够不断提高临床 了具体的阐述:(1)人口老龄化。现代人口寿命普遍延长,但医学 服务的水平。今年这场皮肤性病学术年会也会是我省医疗卫生事业 理论、方法和技术没有准备好。把在年轻人身上所得的经验编成教科 - 059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书,教育医生去解决老年人的问题,把在单病种上所得的经验编成教 科书,教育医生去治疗共病的患者,不仅治不好患者,反而是对老年 人一次又一次地伤害;(2)居住城镇化。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口 越来越多,对医学带来新的考验,人口聚集带来的健康问题只有整合 医学才能解决;(3)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导致 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疾病谱也因此改变。因此,加强对整合医学的 重视已是时代需求。 大爱无疆,致敬抗疫医护人员和集体 2020年虽是被疫情笼罩的一年,但分会却有很多皮肤性病学科的 医护人员和集体“逆行”抗疫,深入一线,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为 此,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六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对8家抗疫先进集 分会专家代表致敬李兰娟院士合影(从左到右分别是廖万清、 李兰娟、陈洪铎、郑捷) 体和35名抗疫先进个人进行了致敬。此外,大会还表达对李兰娟院士 房出来脱下防护服的瞬间。李兰娟院士不仅是国士,也是一名战士, 这位抗疫英雄的崇高敬意。 芝兰玉树,大爱无疆。 据了解,2020年1月18日,已经73岁的李兰娟院士受国务 院、国家卫生健康委委托,与钟南山院士等一行人抵达武汉,听 小结 取武汉方面的情况汇报并查看现场。在武汉疫情的防控会议上, 李兰娟院士作为国家级专家,对疫情形势做出了冷静的判断,提 出武汉要封城,要采取“不进不出”措施,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要 临近会议尾声,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王刚教授在接到会旗交接 作为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等重要建议,有效阻断了病毒向全国各 后,满怀期待地讲道:“随着第二十六次年会的闭幕,第二十七次年 地扩散的途径。 会就要起航,西安这座蕴含着丰富中华文化的城市,将在崭新的一年 在武汉抗疫期间,李兰娟院士深入基层,亲赴武汉大学人民 为全国皮肤性病学同道们带来一场精彩绝伦的会议。” 医院东院ICU,指导新冠肺炎患者诊疗,并带来了“李氏人工肝系 没有哪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哪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分会在 统”“四抗二平衡”等救治模式,从防治重症患者转为危重症、预防 一代又一代的皮肤科人的带领和推动下,也在不断地成长和壮大,中 继发细菌感染、减少肺纤维化发生等几方面入手对患者进行治疗。她 国的皮肤性病学科事业更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面对即将到来的 摘下口罩,那张脸上压痕清晰、令人动容的照片,就来自她从ICU病 2021年,分会也将整装再出发,扬帆再起航。 分会专家与工作人员合影 - 060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改革 重塑 规范 提升 ——中华医学会2020年器官移植学年会在上海召开 析,发现其控制钙离子通道开关的机制,从而在多囊肾发病机制研究 取得重大进展。施一公教授还以癌症免疫治疗、基因测序和他本人开 展的神经退行性变药物研发等工作为例,阐述了前沿基础科研与临床 相结合对医药创新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为与会代表奉上了一份学术 大餐。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欧洲科学院院士时玉舫 教授作了间充质干细胞调节机制的主题报告,其团队发现间充质干细 胞对于炎症的调控能力也受炎症微环境的调节。时教授认为,可以从 生物学角度看待免疫学问题,而生物学现象背后是大量的免疫调控问 题,肿瘤、慢性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都可能源于免疫调控问题。 2020年新冠疫情使病毒相关研究成为世界焦点,年会特邀了复旦 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张永振教授作主题报告。2020年1月7日,张永振 教授向全世界首先报道了新冠病毒的全基因序列,此前在全球已知的 大会开幕式现场 近5000种病毒中,他带领团队发现的病毒就有近2000种。张教授团队 2020年12月25—27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 系统研究发现了脊椎动物和非脊椎动物不同物种中的新病毒,完善了 分会主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 人类对病毒种类、进化过程和演变规律的深层次认识。在他的主题报 院、上海长征医院承办的中华医学会2020年器官移植学年会在上海召 告中,与会代表深刻感受到一名科学家的担当和对社会发展进步的巨 开。本届年会的主题是“改革、重塑、规范、提升”,会议邀请了器 大贡献。 官移植相关学科专家、学者共聚一堂,聚焦学术热点,共同探讨促进 免疫耐受的负向调控机制是目前肿瘤学、器官移植免疫耐受领 器官移植规范发展的经验和做法,实现器官移植发展由“数量规模 域的研究热点,负向调控因子主动抑制T细胞活化的分子机制仍处于 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变。本届大会是在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 研究探索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董晨教授团 成果,全球抗疫形势相对严峻的特殊时期召开的。为最大限度防范疫 队利用小鼠体外耐受性T细胞诱导系统、全基因组表观和基因表达测 情传播风险,年会现场严格控制参会人数,约500余位代表现场参加 序,发现NR4A1在耐受性T细胞中稳定性高表达。NR4A1被招募于结 学术交流,线上直播同时进行。大会邀请了施一公等4位国内知名专 家作主题报告,先后在15个分会场,组织了85个专题报告和152篇高 质量投稿发言。尽管现场人数仅为往年的30%,但会场座无虚席、气 氛热烈,线上同步直播受到广大移植同道的高度关注。 主会场大咖齐聚 引领学术方向 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教授备受参会代表关注, 他介绍了其团队近年来发表的多项围绕生物分子微观基本结构揭示 研究疾病本质的创新工作,例如对引起多囊肾的pkd1和pkd2结构的解 施一公作大会报告 大会报告现场 - 061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合位点后,可抑制效应性基因的表达、诱导耐受性基因的表达。因此 移植发展现状,目前全国具备肺移植资质的医院已达43家,2019年全 NR4A1可作为免疫治疗的靶点。 国肺移植例数达到489例,创历史新高。其中,无锡市人民医院单中 施一公、时玉舫、张永振、董晨四位国内知名专家的主题报告, 心完成149例,位列亚洲第一、全球第二。我国肺移植受者群体数量 群峰耸立、精彩纷呈。科研大家一方面奇思妙想不走寻常路,另一方 较大,随着肺移植质控体系的不断完善,质量稳步上升,肺移植技术 面不避艰辛潜心研究的跋涉历程,深深吸引参会代表。 开展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在供肺质量控制和肺移植术后感染并 发症控制等领域存在较大挑战。发言中,多个肺移植中心的专家共同 分会场精彩纷呈 交流学术成果 分享交流了各自学科发展的历程、经验,就受者移植时机选择、供肺 质量控制、手术方式选择及ECMO转流方式、术后快速康复等方面进 1.肝移植分会场:肝移植分会场开展了四个分专题的讨论交流。 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和讨论。 (1)移植肿瘤学分专题。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树森院士介绍了 5.胰腺小肠移植分会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陈正分析了 肝癌肝移植进展,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陈知水探 该院146例同侧胰肾联合移植临床效果;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付迎欣 讨了基于精准医学的肝癌肝移植个体化治疗,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 报告了基于聚类分析的不同型糖尿病亚型患者胰肾联合移植术预后研 杭州市第一人民院徐骁介绍肝移植炎症免疫分型,解放军总医院卢实 究;上海长征医院郭猛介绍了免疫检查点活化性脂质体药物的构建及 春初步探索了晚期肝癌转化降期后外科和移植,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其对同种胰岛移植物排斥反应的作用机制研究,并对胰岛移植免疫调 郑虹、上海长征医院傅志仁对肝癌肝移植进行了再思考和未来展望。 控方案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电子科技大学刘妍卓报告了组织工程 (2)肝移植技术创新分专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王正昕介绍了 血管化小室作为类胰腺器官对胰岛移植的可行性研究;西安交通大学 肝移植术中脾动脉结扎治疗脾功能亢进的经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 第一附属医院王颖报告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调ISL1促进大鼠胰岛移 京朝阳医院郎韧介绍了肝脏移植技术在腹部手术中的应用。(3)肝 植血管重建项目研究。 移植疗效提升与并发症防治分专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晓顺报 6.移植基础分会场:移植基础分会场内容涉及基础免疫学、干细 告了无缺血肝脏移植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张 胞、免疫细胞和免疫抑制剂等多个领域。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雷达介绍了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的内镜治疗策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 郑瑾介绍了移植免疫风险评估的多种技术手段;中山大学附属第三 院刘磊交流了深圳器官移植创建体会,国家肝脏移植质控中心陈俊丽 医院梁伟铖分享了肝癌免疫治疗新进展;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 报告2020年全国肝脏移植质控情况。(4)肝移植转化研究分专题。7 院路君介绍了天然免疫cGAS-STING通路参与肾损伤研究成果;复旦 位专家交流探讨了肝移植基础研究热点问题。 大学赵冰分享了肝脏类器官(现阶段仿生器官研究热点)研究取得 2.肾移植分会场: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金海龙代表国家 的成果;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李佳薇展示了改变单核髓系细胞免 肾脏移植质控中心主任石炳毅教授作了《2015—2019年中国肾脏移植 疫抑制功能中的系列研究结果;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 发展报告》,针对近5年中国肾脏移植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总结和分 医院吴杰、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章忠强介绍了移植排斥中免疫细胞 析。针对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 的调控作用。 院张伟杰对《肾移植受者罹患COVID-19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进 7.异种移植分会场:异种移植分会场对异种移植供体基因改造、 行了详细论述。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薛武军作了《全国多中心 异种肝移植、异种肾移植和异种胰岛移植等领域的热点问题开展了交 供肾质量评估标准-外部验证报告》,进一步确定了供肾质量评估指 流和讨论。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窦科峰全面回顾了国内外异种移 标,为我国供肾质量评估提供了客观依据。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植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王维介绍了异种胰岛 附属同济医院陈知水介绍的《DD成人单肾移植受者预后与长期生存: 移植的研究进展及成果;国内著名小型猪基因编辑专家潘登科介绍 2015—2019年单中心队列研究报告》,为我国DD肾移植受者预后与长 了多基因修饰小型猪及其临床试验进展,该团队实现了3~4个人源 期生存研究提供了数据参考。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彭龙开、中山大学 化基因改造的新型小型猪的育种和繁殖工作,为异种器官移植动物 附属第三医院孙启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长希、武汉大学中南 实验奠定了基础;云南农业大学魏红江介绍了供体猪基因改造的研 医院王彦峰分别作了精彩报告。 究结果;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陈刚介绍了其团队 3.心脏移植分会场:专题发言中国家心脏移植质控中心汇报了 开展异种肾移植的研究进展与结果。与会专家号召从事异种移植研 近1年我国心脏移植数量、质量、紧急状态等多角度的数据统计分 究的专家们继续努力围绕供体改造、异种免疫排斥机制等难点开展 析情况。2019年心脏移植注册系统数据显示,供心缺血时间大于6 h 更为深入的系统研究,共同推动异种移植在我国的发展,促进异种 的移植死亡率不高于供体缺血时间小于6 h组,提示在现有器官捐献 移植早日实现临床转化应用。 体系运行中,各心脏移植医院已经在供体准确评估、合理使用及受 8.移植感染分会场:移植感染涉及肝、肾、心、肺等多类器官移 体术前危险因素控制等领域积累了较为丰富和积极的经验。会议指 植,分会场上专家们共同分享了移植感染前沿的新技术、新见解。山 出,心肺运动在心脏移植术前患者评估中的必要性,旨在严格控制 东省千佛山医院门同义就器官移植供体来源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防 移植适应证。器官分配系统中紧急状态比例逐年升高,与会专家讨 治措施作了系统分析和总结;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王正昕分析了肝 论认为有必要对现有紧急状态比例高的移植中心开展核查工作,严 移植患者肺部感染的常见类型和诊治策略;上海长海医院曾力对器官 格细化紧急状态标准。发言环节,专家们先后分享探讨了心脏移植 移植术后微小病毒B19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做了系统分析,着重强调了 供受体及术后长期随访并发症风险量化评价,心肝、心肾联合移植 移植术后病毒感染防治应作为今后移植临床的重点研究方向;郑州大 手术体会及护理经验等。 学第一附属医院丰贵文分享了多种检测手段帮助临床医生更快更好地 4.肺移植分会场:国家肺移植质控中心陈静瑜系统介绍了我国肺 检测感染类型,以提高临床移植感染的治愈率;无锡市人民医院吴波 - 062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分享了该院肺移植术后常见感染类型和系统治疗策略。其他9位专家 期存活至关重要。 就不同器官移植术后多种类型感染的诊治诊断和治疗策略作了分享。 14.儿童器官移植分会场:会议专题报告涵盖了儿童肝、肾、 9.器官移植围手术期管理分会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郭文 心、肺等大器官移植的重点前沿领域。无锡市人民医院陈静瑜作了中 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钱永兵分别介绍了慢加急性肝 国儿童肺移植现状的专题报告,深入探讨儿童肺移植特点、技术要 衰竭的围手术期处理和移植手术时机选择及预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 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协和医院董念国汇报了武汉儿 院郑虹介绍了无输血肝移植的相关研究进展;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李 童心脏移植现状,介绍了抗击新冠肺炎期间开展心脏移植的独特经 宁、无锡市人民医院吴波介绍了肾脏、肺脏的围手术期处理研究成 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徐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 果;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刘盛介绍了脑死亡供体的病理生理学特 医院朱兰先后分享了儿童肾移植外科及MDT经验;浙江大学第二附属 点,以及在脑死亡状态下心脏功能的维护经验。 医院王伟林专题报告了儿童肝移植血管重建技术的进展。与会多位国 10.器官捐献分会场:在器官捐献政策分析专场,学组邀请中国 内儿童移植专家共同探讨了儿童器官移植领域的重点问题。 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高新谱部长就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的最新政策 15.青年委员研讨会:本届年会特别组织召开了青年委员研讨 进行了解读分析,薛武军、陈忠华、齐海智、蒋文涛等专家共同主持 会,为更多的青年器官移植医务人员提供了展示才华、分享成果的学 参与了会议讨论;国际器官捐献与移植注册中心江文诗讲述了“器官 术平台。上海长海医院张雷汇报了青年委员在过去一年中取得的丰硕 捐献-新时代下共创的新生学科”专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易述 成果,51名青年委员发表了SCI收录的原创研究论文(IF>3)54篇, 红就新冠疫情下的重症肝炎肝移植作了单中心经验分享。分会场专家 其中基础研究占70%,临床研究占30%,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器官缺 讨论积极热烈,为更好解决器官捐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推动OPO改 血再灌注损伤、移植免疫、儿童肝移植等领域;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 革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院郭志勇介绍了世界首例无缺血肝移植技术的建立;郑州大学第一附 11.器官获取与评估分会场:主要聚焦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体 属医院李捷、武汉人民医院邱涛分别介绍了肝脏缺血再灌注机制的创 肝、肾、心、肺等大器官功能评估、维护、应用标准、临床预后等国 新性研究成果;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高伟分享了儿童供肝劈离式肝移 内外前沿进展和临床经验。通过与会专家的共同探讨和分享,系统总 植临床经验;国家肾脏移植质控中心金海龙详细解读了2020版肾脏移 结了肝脏机械灌注的多种模式,重点阐述了常温机械灌注的最新进 植质控指标;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苗芸分享了BK多瘤病毒相关尿 展,展示了国内无缺血肝脏移植的最新临床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公 路上皮癌的病毒整合机制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 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体心、肺器官的全面评估和移植应用;细致总结 院附属同济医院朱兰总结了10例感染新冠病毒肾移植受者的成功救治 了胰岛移植临床疗效及其供体选择标准;介绍了Lifeport灌注参数联合 经验;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丁晨光分享了肾移植个体化免疫抑 灌注液生物标志物预测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价值;分享分析了院际 制方案的新进展。在青年研讨会总结中,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薛武军教 转运后器官捐献失败案例的经验和教训;研讨了心死亡模式下猪全腹 授对青委提出了“新、创、破”的发展要求,希望青年委员们锐意进 腔脏器常温机械灌注方案的探索研究。 取,开创研究成果,为我国的器官移植技术发展进步带来新的突破。 12.移植病理分会场:针对移植病理鉴别诊断中的难点,及其与 移植免疫学基础的密切关联,移植病理分会场特邀专家作了专题报 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苏华就移植肾BK病毒等病 毒感染的鉴别诊断,以及与急性排斥反应的鉴别诊断进行了系统的报 告;东部战区总医院曾彩虹报告了“移植肾少见肾病的病理学”;中 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赵勇报告了移植肾T细胞介导性排斥反应的免疫 学机制,系统阐述了病理诊断需要更多关注调节性免疫细胞的保护机 制,为移植肾病理学诊断研究开阔了新视野、新思路。 13.移植护理分会场:移植护理分会场是近年年会的热门分会 场,专题报告、大会交流覆盖了各类器官移植相关的护理管理内 容,“快速康复”在各种器官移植中的应用现状、模式、效果以及 推广应用研究更是吸引了参会代表。移植护理对器官移植受者的长 部分专家与工作人员合影 - 063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聚焦百姓需求 共圆健康梦想 ——第七届中国全科医学大会暨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在郑州召开 授、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王福伟副巡视员。姜永茂副秘书长在致辞 中表示,家庭医生是实现基层医疗合理配置的最佳保证,应该加强以 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 平,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的医疗服务。 曾益新在开幕式上作视频致辞 2020年10月24—25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 主办,河南省医学会承办,河南省人民医院、《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协办的第七届中国全科医学大会暨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第十八届 学术年会在郑州召开。鉴于我国新冠肺炎防控形势要求,本次大会采 用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主会场设在郑州,同时网上直播。出席 领导和嘉宾开幕式致辞 本次线下会议的领导和专家有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卫生健康司副 司长诸宏明、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姜永茂、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 主任委员于晓松教授、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会长杜雪平教授、 三年携手 共创佳绩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巡视员王福伟、河南省卫健委基层处处长梅 主任委员于晓松在致辞中,从11个方面概要回顾了全科医学分 遂章、河南省医学会秘书长王伟、河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张连仲。来 会第八届委员会三年来的工作历程和可喜成就。三年来,全科医学分 自全国各地近300名全科医学及相关领域专家和全科医生出席了线下 会在中华医学会的直接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分会首先为充分发挥政治 大会,1万余名专家同道在线上共享全科医学的学术盛宴。本次大会 引领、思想引领、组织保障的作用,建立了党的工作小组,坚持民主 开幕式由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迟春花教授主持。面对疫情提出的新挑 办会及规范化管理。第二,坚持学术引领提高学术研究水平,有力助 战、健康中国建设的新任务,为进一步满足百姓健康需求,我国亟须 推了我国全科医学发展和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第三,搭建高水平学 加大培养防治结合全科医生的力度,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 术交流平台,以积极推进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加大合格全科医生培养 力。为此,本次年会主题定为“聚焦百姓需求,共圆健康梦想”。 力度、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与水平为核心,通过开好年会为广大全科医 生以及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打造全科 领导鼎力支持 推动全科发展 医学领域学术会议品牌。第四,加强协作,共同推进基层服务能力提 升。分会联合相关专科分会等编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见疾病诊疗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名誉主任委 指南》;共同开展了“基层医疗机构呼吸疾病规范化防诊治体系与能 员曾益新院士连续多次莅临全科医学年会开幕式或发表视频致辞。在 力建设项目”;联合实施血管健康基层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和青年专家 本次大会视频致辞中,曾益新副主任高度肯定了全科医生等400万基 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并持续推进与各省全科医学分会的有效联系与合 层医务人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他指出面对健 作。第五,逆向而行,积极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作贡献。新型冠状 康中国战略的推进和防控疫情的要求,应不断提高认识、加强医教协 病毒疫情暴发以来,全科医学分会以及委员和全国广大全科医生一直 同,全面加强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建设,多渠道为边远贫困地区的基层 战斗在抗疫第一线,践行“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 医疗机构输送合格的全科医生;强化激励,全面提升全科医生职业吸 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积极为政府出谋划策,出台指南与 引力;继续开展全科医学调查研究;持续宣传引导,树立全社会尊重 建议,为基层全科医生提供指导,为百姓答疑解惑并做好心理疏导。 全科医生的风尚;全方位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培养更多防控结合 第六,继续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展示我国全科医学成果。一方面积 的全科医生。 极参与WONCA的学术会议,另一方面邀请国外知名专家学者来华交 在开幕式上视频和现场致辞的领导和嘉宾还有中华医学会姜永茂 流,推动我国全科医学的快速发展。同时分会学术年会进行全球现场 副秘书长、世界家庭医生组织主席李国栋教授、世界家庭医生组织亚 直播,向世界展示我国全科医学的风采。第七,积极响应总会号召, 太区主席李孟智教授、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于晓松教 开展健康扶贫活动。分会认真组织落实《中华医学会健康扶贫工程 - 064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2018—2020工作规划》,先后多次组织数十位专家赴贵州省毕节市大 方县、遵义-湄潭县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扶贫活动。同时启动了青年专 家健康扶贫活动。第八,表彰全科医生,增强全科医生职业荣誉感。 第九,开展“5·19世界家庭医生日”宣传活动。自2018年以来,分 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全科医 学分会,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司指导下,联合举办世界家 庭医生日宣传活动以及大型公益主题活动,肯定全科医生的贡献,彰 显全科医生的风采。第十,持续开展继续教育与科普宣传。分会始终 重视继续教育工作,多名分会委员承担了国家和省级继续教育项目。 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分会组织开展公益科普活动,解答 大众的热点问题,推广科学防疫知识,并呼吁关注特殊人群,采取优 先策略,防患于未然。第十一,加强组织建设,坚持民主办会及规范 化管理。 分会场学术交流 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学术交流精彩纷呈 围绕大会主题,本次会议组织了高水平、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 活动。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司副司长诸宏明首先作了题为 “疫情下,基层卫生健康发展的思考”大会报告。针对社区防控,他 指出,在疫情防控期间,基层医护人员全力抗疫,做了大量工作,发 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基层公共卫生应急能力薄弱等 问题。接下来,李孟智教授,WONCA常委、全科医学分会名誉主任 委员祝墡珠教授,杜雪平教授、于晓松教授、迟春花教授,全科医学 分会副主任委员曾学军教授、江孙芳教授,河南省全科医学分会主任 大会现场部分参会者合影 委员王留义教授和台湾家庭医学学会黄信彰教授围绕综合医院全科医 学科建设、突发疫情对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及使用的启示以及全专合 作携手推动基层医疗卫生发展等主题作了大会报告。报告题目分别为 “疫情中及疫情后的家庭医师和家庭医学-家庭医师走在最前、守到 最后”“突发疫情对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及使用的启示”“综合医院 全科医学科的定位与发展”“临床住培基地全科医学科配置与建设评 价模型的构建”“全专合作携手推动基层医疗卫生发展”“北京协和 医院全科医学科在新冠期间的临床实践”“临床预防——全科医生的 核心能力”“加强全科师资建设,培养合格全科医生”和“家庭医师 与预防保健-维护民众健康”。 大会还围绕全科医学学科建设、教育与培训、慢性病管理、基层 卫生与健康等内容,设立了10个分会场,通过腾讯会议云平台,采用 主题演讲、经验分享等方式,从基础理论到学科建设,从政策要求到 实践情况,就全科医学进展和重点问题开展了深层次的学术交流和讨 论,受到全国从事全科医学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医生们的广泛关注。 本次大会共设大会报告11个、主旨报告35个、论文交流88个。与会专 家学者共享全科医学最新发展,共商加强全科人才培养与完善基层医 疗卫生服务体系大计,交流思想、分享经验、畅谈体会、展望未来, 带来的不仅是全科研究与实践的分享和推广,更多的是全科理念的深 化和传播。 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中华 医学会的指导下,我国全科医学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为满足人民群 主会场大会报告 众的健康需求,为健康中国的伟大梦想提供支撑。2021年,全科人将 再聚北京,共话全科发展。 - 065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学术引领 模式创新 ——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20年学术年会在南昌召开 2020年10月28—31日,由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主办,江 西省医学会、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 会2020年学术年会在南昌召开。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会议以线上线 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历时3天,其中1天为线下、2天为线上,会议 全程进行了网络直播。会议围绕“一个中国,一个标准——手术的艺 术与规范”的主题,借助网络平台展示了烧伤学科最新手术和各种操 作。本次年会线上直播点击量4万余人次、注册代表432人,共进行了 1场院士论坛、6场大会报告、9场讨论会、2场手术直播、35场手术录 播、1场急慢性伤口管理论坛。 本次年会由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吴军教授担任 大会主席,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郭光华教授和空军军医大 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中心烧伤与皮肤外科官浩教授担任大会执 行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付小兵,中国工程院院士夏照帆,中华医 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孙 年会现场进行手术直播或录播 紧跟学科重大事件,体现分会担当与责任 永华和胡大海、候任主任委员吕国忠等领导和专家与会。国内著名 专家在线讲解讨论,既明确了烧伤相关的手术基本原则,又展现了 交叉学科和学科内同道百花齐放的独到见解和精湛操作。 本次会议安排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烧伤整形科主任申传安作 “7·15东营港油罐车爆燃事故伤员救治”大会报告;浙江大学医学院 附属第二医院烧伤科主任韩春茂作“温岭爆炸救援救治”大会报告;北 京积水潭医院烧伤外科陈旭教授作“烧伤专业DRGs(诊断相关分组) 创新会议形式,首次开展线上学术交流 的编制和应用相关问题”。三位专家对国内重大突发事故和学科重大问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为响应国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要 求,烧伤外科学分会审时度势,经分会常委会讨论确定了2020年学术年 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将所有学术内容“搬”到线上,实现同 期线上直播。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本次年会开启了烧伤外科学分会历 史上首次线上线下完全同频的年会形式。会议首次尝试全新线上平台模 式,注册用户为往年的1/3(432人),而网络观看人数为往年的40倍(线 上直播点击量4万余人次)。可见,线上线下结合交流的形式不仅满足了 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要求,而且摆脱了人数的限制和空间的影响,使得全 国各地烧伤同道和相关学科学者能够在任意场所、甚至任何时间参与这 场学术盛宴,保证了疫情期间的正常学术交流,为未来常态化防控条件 下的高水平学术交流提供了有借鉴意义的实践探索。 题进行了回顾性经验总结和针对性的报告,并提出:温岭、东营重大突 发事故中的特重度烧伤患者达到了100%成活;以烧伤科为主体做总体评 估决策,多学科协作共同处置是救治重大特发事故成批特重烧伤患者的 黄金模式;必须积极应对2021年落地的DRGs,为学科未来发展创造更好 的条件。上述论断体现了分会不但积极发挥学术引领作用,紧跟学科重 大事件,而且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医学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也体现 了分会在重大突发事故和协助政府决策中的担当和责任。分会专家是党 和政府处理重大突发事故和医疗决策的坚强保证。 在网络闭幕式上,吴军主任委员回顾了烧伤外科学分会第十届 委员会三年来的工作,并指出在全体委员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烧伤 外科学分会实现了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突破;大力推进了“一个中 国、一个标准”的指导思想,让烧伤救治质量整体稳步提高,为青年 人才提供了更多展示自己的舞台与机会。 创新会议模式,以手术直播和录播为主线 本次年会以手术直播和手术录播相结合为主线,较前两年的手 术直播尝试,本次会议旨在推广手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引领学科 整体手术和操作向更高标准和更加精确的方向发展。手术直播和录 播更直接地为注册代表提供了一个向国内知名专家学习手术实操的 机会。手术直播、录播生动呈现了手术方案设计的合理与巧妙;展 示了不同单位的手术特点和不同专家的操作细节;结合新型材料应 用和探索,为烧伤与相关学科患者的未来治疗指明了思路。所有会 场提供同步语音提问,为各个烧伤单位搭建了与专家面对面进行思 想交流的平台。同时手术选择注重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引入交叉 学科的顶级手术操作,意在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为本学科疑难问 题的解决提供多种视角。 网络闭幕式 - 066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不懈努力、勇攀高峰 推进我国神经病学的发展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三次全国中青年神经病学学术会议在京召开 2020年9月18—20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本次会议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取得了巨大成功,参会 主办,广东省医学会、广东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承办的中华医学会 人数达到23 093人,超过了历届神经病学年会的注册人数,点击量超 第二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三次全国中青年神经病学学 术会议在京召开。本次大会是新一届委员会组织的第一次会议,这次 会议也是有史以来,最特殊的一次会议,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 原定在广东珠海的会议,调整为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尽管 是这种新形式,我们仍然看到了众多神经科同道与很多前辈积极地参 与和交流。 大会主席、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王拥军教授,在 开幕式致辞中讲道:“非常荣幸,能在这么困难的时期能与大家相聚 在北京,共同迎接第二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本次会议改为 云端会,我想我们在云间相见,更能体现我们神经科有神经传导的作 用。2020年对中国神经病学来说,是不平静的一年,对中国也是不平 静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有一大批神经科的专家奋斗在抗疫 王拥军(左)和崔丽英(右)共同主持大会报告 一线。2020年是中国第13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并迎来第14个五年 计划的开端,在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领导的关怀下,中国神经科 在临床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未来还将启动“中 国脑计划”,给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老年痴呆、抑郁症还有小儿自闭 症相关的研究,带来历史上难得的一次机会。 陈霖作报告 王拥军致辞 在会议开幕式上,发布了《神经系统疾病诊疗指南及检查技术 曾进胜教授作报告 操作规范》,本书根据中华医学会要求,由崔丽英、蒲传强、王拥军 教授主编,董强、樊东升、曾进胜、赵钢教授为副主编,吕传真教授 主审,人民卫生出版社学术编辑部一部主任鲁志强为总编审。新书由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新书的出版一定会为神经病学科的发展,发挥 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本次大会共收到6473篇论文,其中论文发言341篇,壁报交流 1015篇,书面交流5117篇;按照投稿类别统计,脑血管病投稿最多为 1702篇,其次是神经免疫性疾病605篇,第三是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 565篇,第四是痴呆与认知障碍534篇,第五是癫痫与发作性疾病431 篇。本次学术年会与青委学术会议联合举行,共设主会场和16个分会 场,特别是“专家面对面”已经成为金牌特色项目。 “专家面对面”专家合影 - 067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过42万人次。会议期间,中国科学院韩济生院士、陈霖院士等国内知 人才培养、支持贫困地区和基层学科建设,加强健康教育和指南规范 名专家作了精彩的主题报告和分享,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的明星 宣传巡检,促进防治结合,为我国神经系统疾病防治作出了积极的贡 教授、常青树—— 饶明俐教授,一直全程参与了线上的会议,得到各 献,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健康中国建设为神经病学的发展,带来了前 年龄组专家、同道的尊敬。 所未有的机遇,也对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神经医务工作 近年来,神经病学分会在历届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带领下,在逐步 发展壮大中,重视加强神经病学的科学研究、国内外学术交流、青年 者任重道远,希望各位神经科同道传承中华医学会的百年宗旨,不懈 努力、勇攀高峰,不断推进我国神经病学的发展! - 068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传承鼎新 砺行致远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 0 2 0 年 学 术年 会在 珠海 召开 王大方 陈江华 刘志红 陈香美 侯凡凡 2020年12月15—19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 会”)宣布成立,我国肾脏病学科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肾脏疾病诊 会主办,广东省医学会承办的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20年学术年 治工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开展。时至今日,分会走过了40年的风 会召开。受疫情影响,会议以线上结合线下的形式开展。本次会议的 雨征程,一年一度的学术会议也成为国内肾脏病领域规模最大、水平 主要与会嘉宾有:分会第五届主任委员林善锬、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志 最高的会议,为从事肾脏病相关工作的广大医务工作者搭建了解前沿 红、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香美、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凡凡、中华医学会副 动态和最新进展的学术平台。 秘书长王大方、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副理事长王云亭、广东省医 开幕式上,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表示:“40年来,分会为 学会会长姚志彬、广东省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国营、珠海市市长 推动我国肾脏病学事业发展所作的努力有目共睹,下沉资源、帮扶县 姚奕生、珠海市卫生健康局局长徐超龙,担任过分会副主任委员的老 域,积极支持基层医院肾脏病科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县级医院肾脏科 专家李学旺、梅长林、陈楠,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余学清、分会主任委 人才,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尤其是对西部欠发达地区来说,其医疗 员陈江华、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蔡广研和分会副主任委员赵明辉、刘必 水平的提高,让老百姓成为‘第一受益人’。40年的风雨同舟,相信 成、李雪梅、李文歌,以及全体常委、委员、历届委员专家及特邀专 分会今后也将继续书写新辉煌。” 家等。 分会主任委员陈江华讲道:“在历任主任委员的带领下,分会 2020年是国家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分会配合各级政府扶贫整体 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自2018年12月28日第十一届委员会成立以来,我 战略,以贵州威宁石门坎、四川凉州、河南兰考、山西吕梁和海南五 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大家共同努力工作下取得了更进一步的发 指山为试点,探索出一套以“培养基层团队、资金设备支持、专家实 展。”另外,针对分会今后开展工作,陈江华还提出了四个要点: 地指导和互联网+同质化诊治”为主体的健康扶贫新模式。此外,分 (1)树德:加强医德和学术道德建设、弘扬中华文化;(2)砺行: 会专项基金资助中西部及欠发达地区200人参加本次年会,开展学术 深耕基层建设,服务健康中国;(3)自立:建立中国数据、中国共 交流,共同纪念分会成立40周年。 识、中国指南、中国标准;(4)卓越:追求国际品牌、国际影响、 国际地位,加强“一带一路”肾健康项目推广。 栉风沐雨四十载 携手共进创辉煌 在分会迎来40周年之际,陈江华带领的第十一届委员会精心制作 了 “分会40周年纪念画册”和“分会40周年纪念视频”,向参会代表 1980年,中华肾脏病学会(后更名为“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 展现分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会上还对推动我国肾脏病事业发展的 开幕式现场 - 069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123位奠基者、领军者、建设者以及奉献者进行了介绍与致敬。他们 之中有的人耗尽毕生精力,有的人俯首躬行,有的人殚精竭虑,亦有 的人呕心沥血,他们用铮铮誓言和行动守护了患者健康,为我国肾脏 病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共克时艰抗疫情 肾科同道显担当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在突发性、高传染性和不确 定性的状况下,分会成员不惧危险,主动投身抗疫一线,共克这场公 共卫生事件带来的挑战。在此,陈江华特别提到:“疫情暴发后,分 会第一时间向全国同道发出热血倡议,在分会的号召下,共有3300名 肾科医护人员白衣执甲、奋战抗疫一线,390人驰援武汉,80人支援 湖北其他地区。” 陈江华在会议上致辞 此外,分会凝聚全体成员的力量为抗击疫情建言献策。据陈江华 介绍,分会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关于血液净化 中心(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防控建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 急性肾损伤诊治专家共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急性肾损伤诊治 专家共识》等建议和共识,并及时通过线上平台向全国同道推广,有 效阻断了新冠肺炎疫情在规律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传播,规范了合并急 性肾损伤的新冠肺炎患者的诊治方案,提高了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成 功率。 大咖齐聚话前沿 合作共享促发展 分会场 本次会议大咖云集,共同为与会者带来了精彩纷呈的专题报告和 学术分享。其中,刘志红院士在其“人工智能:医学发展的新动力” 的报告中从疾病预测的角度指出,IgA肾病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原发 性肾小球肾炎,疾病具有高度异质性,且患者预后不佳,人工智能算 法与统计分析方法相结合,建立精准、可解释且临床实用的IgA肾病 患者预后预测系统是很有必要的。研究回顾性分析来自中国18个肾脏 病中心,2047例经肾活检确诊为IgA肾病的患者的基线及长期随访资 料,资料涵盖了患者的流行病特征、临床及病理指标等36个变量,最 终建立精准预测的机器学习模型及临床解释性能佳的危险分层模型, 从而准确预测IgA肾病患者远期预后,为临床试验特定患者群筛选及 患者分层管理提供工具。 陈香美院士在其“中国肾脏病学发展的现状与未来”的专题报告 中讲道,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肾脏病疾病谱发生重大变化,我 与会代表参观四十周年纪念展览 全体委员与老专家合影 - 070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性肾损”“基础研究”“护理专题”“COVID-19肾病”“腹膜透 析”“透析通路”“CSN & KDIGO Joint Symposium ”等主题,开展如 火如荼的分享与讨论。各个分会场还设置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病例讨 论环节”,为与会者带来了有实践经验的、可参考的学术成果。 会期有限聚精神 传承无限展未来 本次年度学术盛会,充分发挥了其在学术界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使得肾脏病学领域的各专家和学者有了深刻交流和讨论的学术平台, 并对推动我国肾脏病学领域的高质量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全体起立奏唱国歌 在闭幕式致辞时,分会主委陈江华首先对肾脏学领域的“专家泰 国继发性肾病中糖尿病肾病已成为新导入透析患者的重要病因。糖尿 斗”表达了深深敬意。他讲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没有老一辈 病合并非糖尿病肾损害在临床上难以鉴别,因此,建立糖尿病肾病无 呕心沥血的奉献,就没有分会40年来的硕果累累,希望我们在享受学 创诊断方程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根据近十年临床特征的变化,对 术成果的同时,不要忘记他们对分会发展所作出的努力。”他强调, 糖尿病肾病鉴别方程进行修订,显著提高了诊断效能。目前国内外针 本次大会集中传递了国内外肾脏病学领域最新的学术成就,展示了肾 对糖尿病肾病等继发肾病新靶点的药物研发已取得很大突破,正逐步 脏病学同仁们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与往年相比,今年 应用于临床。 的会前会部分极具特色,主要包含三个部分,即医生CME、护理CME 侯凡凡院士以其“SGLT2抑制剂对慢性肾脏病患者的作用”专题报 和青年CME。陈江华还指出,大会立足长远目光,注重人才培养,为 告,向与会者分享了她的观点。目前被证明能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 青年学者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希望青年学者们一起协调,一起交 降低其心血管并发症的药物只有RAS系统抑制剂,钠-葡萄糖协同转运 流,共同进步,再造学术辉煌。同时向中华医学会学术会务部、全体 蛋白2(SGLT2)是一种主要表达于近端肾小管的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 参会代表及现场工作人员表达诚挚的感谢。 白,抑制SGLT2增加尿液葡萄糖排泄已成为糖尿病治疗关注的热点。此 “会期有限,传承无限!2021年分会血液净化论坛,我们河南郑 外,有研究结果显示,SGLT2抑制剂治疗显著降低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慢 州不见不散。”闭幕式主持人陈崴教授如是总结道,我国肾脏病事业 性肾脏病患者发生肾脏和心血管终点的风险,降低全因死亡率。 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每一位医师同仁的精研致思与辛勤付出,希望各位 除主会场外,本次年会还设置了8大分会场,会议期间,分会 场分别围绕“CKD管理”“CKD与CVD”“遗传与肾病”“药物 同道能够继续做到传承鼎新、砺行致远,共同推动我国肾脏病事业的 发展,将我国肾脏病事业推向新的高峰! 向为分会奋斗不息的老前辈致敬 - 071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生殖精英齐相聚 携手共创新生命 ——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生殖医学学术会议在珠海召开 2020年11月26—29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 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生殖医学学术会议在珠海召开。本次 大会邀请了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 生殖医学同道们再次搭建起国家级、国际性、综合型大规模学术交流 和学习平台,对我国生殖领域发展有重大的积极推进作用。 本次大会共收到投稿论文1790篇,从中筛选出102篇安排在主会 场和分会场作论文报告。此外,生殖临床、胚胎学、生殖男科及精子 库管理、生殖伦理与管理等分会场组织了48个特色专题报告。而且, 在会前组织了生殖临床讲座、生殖医学实验室技术讲座、生殖医学护 理讲座及青年委员会讲座共计26个专题的生殖医学基础课程培训。据 统计,本次大会共有3473位生殖同道在线上和线下注册参会;共有74 王大方 黄国宁 活动,向社会大众传递科学的生殖健康知识,有助于从源头上防控, 759人次在线观看了本次大会。 更好地保护国人的生殖健康,减少不孕不育的发生。我们要始终坚守 回顾抗疫 展望分会未来 健康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保障妇女健康,促进妇女发展,推动社会 全面进步;保障儿童健康,促进健康成长,提供健康人力资源;保障 生殖医学分会主任委员黄国宁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介绍道,2020 年注定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国医务工作者舍生忘死、默默付出,才 生殖健康,顺应形势需要,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防治出生缺陷,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推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使得本次大会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 中国工程院院士郎景和分享了题为“保护性与保守性手术”的主 的方式举行。分会在疫情期间,先后发布了《生殖中心防控新冠疫情 题报告,他指出关于保守性手术,这里的“保守”并非完全是墨守成 建议》《生殖中心对新型冠状病毒的防范措施》等一系列建议和共 规、亦步亦趋的意思,而是基于很多客观因素条件难以满足高要求而 识。分会一直致力于改革创新和发展,坚持人文,坚持公益性,办好 采取的折中手段。保守手术往往存在:观念不新、规范不明、经验不 精品会,加强国际学术合作。2020年3月以来,分会受邀参加在英国 足、技术不力、条件不够、患者不宜等现象。保护性手术是我们所提 主办的国际体外受精实验室管理网络视频研讨会,有来自23个国家近 倡的,它更体现了外科手术的人性化、医学本源、外科的原则。医学 百名生殖医学专家就生殖中心如何防控新冠病毒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讲 中的人性化是指除了诊治“病”以外,还要考虑到“人”,这涉及伦 座及热烈的讨论,中国生殖中心的抗疫经验分享为全球生殖中心提供 理观念、价值观点、婚育与家庭社会观念和美学概念。医学诊疗的人 了来自中国疫情防控的丰富经验和数据。之后在中华医学会学术会务 性化是要同时保护患者生理功能、器官功能、生育功能和心理功能。 部的支持下,分会分别举办了3次以“携手共创新生命”为主题的在 针对妇产科的各类畸形、创伤、炎症、肿瘤和功能障碍疾病,要同时 线直播公益讲座,聚焦生殖医学热点问题、生殖医学相关的诊疗进 保护患者的生殖器官、组织、生理能力、生殖健康,对患者全生命周 展,累计在线观看达28 000余人次,为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妇产科及生 期进行保护。保护不是保守、不是右倾、不是怯懦,而是周全、是人 殖医学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学术交流机会。 文、是智慧。他认为医学是不确定的科学和可能性的艺术,广大医护 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生殖医学分 会作为中华医学会优秀分会之一,经过15年的不懈努力,发挥职能作 人员应提高自身职业精神、职业智慧、职业洞察和职业能力,坚持推 行诊疗规范化、个性化、微创化、人性化的“四化”人文理念。 用,始终坚定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卫生健康有关工作方针,在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庄广伦教授结合自身几十年的丰富临床 2019年制定了多项专家指南共识,在抗疫最艰难的时刻开展了抗疫培 经验与经历,为与会人员回顾了辅助生殖技术的中国历程。他介绍 训的宣传,为疫情防控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本次会议在疫情常态化防 道,近年来,我国辅助生殖领域的临床科研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出, 控情况下召开,邀请了国内外生殖医学专家通过“线上+线下”的形 先后攻克体外成熟、HLA配型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单细胞单核苷 式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是全国生殖医学成果的集中展示。 酸多态性基因芯片技术、单基因疾病胚胎基因组单体型解析技术、显 微切割测序技术、等位基因映射识别技术等难题,并成功应用于临床 积极探索 共促学科发展 实践。人类卵子和胚胎的单细胞多组学测序技术、人类胚胎着床过 程转录和DNA甲基化图谱等的建立打开了人类胚胎发生发育的“黑匣 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司副司长宋莉作了题为“我国辅助生殖 技术服务与管理的进展报告”的主题报告,全面介绍了我国辅助生殖 子”。临床上,卵巢功能衰竭、宫腔粘连、生育力保护等辅助生殖领 域难题的解决也有了新的突破。 技术管理制度和体系建设的情况,通过具体的统计数据分析了我国辅 孙莹璞教授分享了题为“跨学科阻断多系统遗传性疾病子代传递 助生殖技术服务开展的情况,深度剖析了我国辅助生殖技术的管理思 新模式”的主题报告,她强调从生殖技术的角度来说,想要帮助患者 路。最后她强调,今后我们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殖健康宣传教育 成功怀上健康的宝宝,就要建立跨学科阻断多系统的遗传性疾病的子 - 072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代传递的新模式、创新遗传病临床多学科管理模式,而且要不断地研 医学的新进展新技术、辅助生殖技术机构优质化管理、技术本身和子 发单基因遗传病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精准阻断新策略。对所有遗传方式 代安全性、辅助生殖技术长远发展等学术课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 明确,致病基因明确的遗传病都能采用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助孕。 讨,提供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规范化培训,启发和拓展了年轻胚胎学 家和青年临床医师的生殖医学思维和尽早参与学术研讨的积极性。本 小结 次大会必将对中国生殖医学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岁月辗转成 歌,时光流逝如花,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已走过了十五载,愿我 分会副秘书长邵小光教授在闭幕式中总结道,本次大会围绕生殖 们共同携手,走向生殖医学的新纪元。 开幕式现场 - 073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群贤毕至齐聚云端 共谋数字医学发展 ——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数字医学学术年会在线上召开 2020年08月15日至16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 会主办,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承办的 “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数字医 聚贤云端 共襄盛会 学学术年会”线上会议召开。 会议特设1个院士及大师论坛、10个专题分论坛,共计110余场 2020年08月15日,大会隆重开幕,开幕式由吉林大学第一医 学术报告,内容涉及多个领域的数十个交叉学科,不仅囊括了数字 院张平教授主持。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院长华树成、吉林省 医学的基础研究、转化研究及数字医学技术的临床诊疗;而且涵盖 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高占东、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了3D打印、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影像组学、光声成像等 方驰华分别致辞,北京协和医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 新时代最前沿的研究,打造了一场学术盛宴。 协副主席、中华医学会常务副会长赵玉沛致贺信。此次大会线上 院士论坛主题报告阶段,中国工程院院士钟世镇《数字医学 注册参会代表2500余人,观看8040人次,为新时代数字医学的建设 技术,部分探索应用信息》的精彩报告拉开了院士论坛和国际论坛 与发展提供了新路子、新经验、新探索,积聚医院数字医学发展 的序幕。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沁平《虚拟人体:医学研究和教育的新 的新能量。 型平台》、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尅戎《大规模定制理念与医学3D打 印》、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孝平《肝脏外科实验研究与临床工作40年 回顾》、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允怡《数字医学推动外科4.0发展》和中 国科学院院士樊嘉《肝癌的精准诊疗》将院士主题报告环节逐步推 向高潮,最前沿的数字医学研究报告不断呈现, 线上观看人数节节 攀升。 大师论坛主题报告环节,方驰华主任委员首先作了《我国数 字智能化技术发展现状及前景》报告,系统全面阐述了数字智能化 诊疗体系的构建、临床应用以及发展前景。随后,刘军候任主任委 员作《高精度数字智能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田捷教授作 《基于人工智能的临床大数据的影响组学及其临床应用》,蔡秀军 张平 教授作《创新引领腔镜外科发展》,刘连新教授作《三维可视化技 术指导下不同入路的腔镜肝切除术》、陈亚进教授作《可视化时代 解剖性肝切除的再理解》、吕国悦教授作《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活体 肝移植术前评估中的临床应用》的报告,分别从现代影像、手术机 器人、数字人技术、人工智能等方面,全面展示数字医学领域交叉 学科科研成果。大会主题报告吹响了此次学术会议的号角。 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会议期间十大专题论坛百花齐放,尤其是医、理、工交叉学 科学者在就数字医学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方面积极交流,共享学 华树成 术成果。此次会议共设有数字智能化肝脏外科,数字智能化胆道外 科,数字智能化胰腺外科,数字智能化妇产科,数字智能化骨科, 数字智能化整形美容外科,医用机器人、手术导航研发和临床应 用,人工智能、影像组学、多模影像、大数据,吲哚菁绿(ICG)荧 光成像技术临床应用,数字智能化神经外科、心胸外科等10个专题 论坛,共进行110场专题报告。专题论坛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目 的,各专题知名专家进行主题性、引导性发言。主持人引导深入交 流,思想的碰撞产生科研的火花,促成数字医学领域有志之士实现 多学科合作。 本次会议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人物莅临会场进行学 术交流,就数字智能化、医学3D打印、医用机器人、数字影像、 数字化医院建设与远程医疗、大数据智能医疗及数据科学、人工智 方驰华 能等领域进行研讨。本次会议“亮点”主要包括在以下几个方面: - 074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1)“创新”——创新数字智能化。会议全面、充分展示了近一 维可视化;数字医学3.0——3D打印和数字医学4.0——数字智能化 年来我国数字智能化诊疗技术在各领域研究和应用的创新成果, 的发展。数字智能化融合了虚拟现实,混合现实,增强现实,大数 尤其是智能化机器人,成为抗击新冠肺炎的“利器”;(2)“引 据,人工智能,影像组学,分子荧光,光声成像,多模态图像实时 领”。这次会议特别邀请了我国数字智能化诊疗领域六位院士作院 融合与交互导航手术,医用机器人等不同领域的先进技术。尤其可 士论坛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世镇《数字医学技术,部分探索应 喜的是,青年学者的报告占比达30%,在数字医学的基础研究和转化 用信息》、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沁平《虚拟人体:医学研究和教育的 应用等方面崭露头角,取得了一系列的可喜研究成果,看到了中国 新型平台》、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尅戎《大规模定制理念与医学3D打 的数字医学后继有人,未来可期。 印》、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孝平《肝脏外科实验研究与临床工作40年 由于新冠疫情的特殊原因,本次会议是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 回顾》、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允怡《数字医学推动外科4.0发展》和中 会历史上的第一次线上会议,经过积极有效的探索,在全体常委和 国科学院院士樊嘉《肝癌的精准诊疗》,院士报告精彩纷呈,代表 委员的共同努力下,这次线上会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了国际上数字智能化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大师论坛的七位 学者展示了在国际上处于先进、部分领先水平的不同领域数字智能 化研究成果;(3)“丰富”。会议日程共计十个分会场,包括:数 回首过去 展望未来 字智能化肝脏外科,数字智能化胆道外科,数字智能化妇产科,数 在我国,从2003年首套数字虚拟人问世,到数字智能化,已经走 字智能化胰腺外科,医用机器人、手术导航研发和临床应用,人工 过了近20年的路程。在以钟世镇院士为代表的诸多前辈和从事数字医 智能、影像组学、多模影像,大数据吲哚菁绿(ICG)荧光成像技术 学基础、临床研究的同道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三维可视 临床应用,数字智能化骨科,数字智能化整形美容外科,数字智能 化、3D打印、大数据、人工智能、多模分子影像、3D腹腔镜、智能医 化神经外科、心胸外科等。这十个分会场充分展示了数字智能化诊 用机器人等不断的创新与揭示,正在改变着传统疾病诊疗模式,并已 疗技术在医学各个领域里的创新研究成果。(4)“传承”。我国数 在全国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在复杂性外科疾病的精确诊断、精准手 字医学技术经历了数字医学1.0——数字虚拟人;数字医学2.0——三 术、青年医师的训练和培养等方面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 075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学术引领 规范实践 关爱患者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二十四次全国学术会议在苏州召开 础;以病人为中心,探索糖尿病医防融合新模式、新实践,是实现健 康中国糖尿病防治行动目标的重要保证之一。 主会场报告精彩纷呈 开幕式后,糖尿病领域的知名专家们先后进行了精彩的主题 报告。 朱大龙主任委员作题为“学术引领 规范实践”的报告,对糖尿 病学分会在疫情期间的积极行动、发挥学术引领作用积极开展学术活 动、响应国家政策开展健康扶贫公益活动等分会工作进行了总结。 宁光院士作题为“中国糖尿病现状及防治策略 ”的报告,指出 会议现场 中国糖尿病患病风险增加的主要因素是生活方式的改变、老龄化和肥 2020年11月25—27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胖,要积极实践“全危险因素”管理,实现心血管代谢预防。 主办,江苏省医学会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二十四次全国 李蓬院士作题为“糖原代谢与糖代谢稳态调控”的报告,介绍了 学术会议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 本次会议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以 他们团队有关糖原代谢的相关研究,研究发现并证实了调节糖原合成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召开,以“学术引领、规范实践、关爱患者” 和糖原降解的新通路。 为主题,设立了1个主会场和10个分会场,邀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围 绕糖尿病领域的数十个专题开展讨论和交流,并结合临床指南和规范 赵家军教授作题为“内分泌与脂代谢”的报告,呼吁关注脂代谢 异常,关注糖尿病肥胖所带来的危害。 开展临床技能与知识培训,为与会同道奉上了一场糖尿病领域高水平 的学术盛宴。 葛均波院士作题为“泛血管医学的发展与展望”的报告,从基础 研究到临床实践,详细介绍了泛血管医学的发展现状和研究前景。 Jiandie Lin教授作题为“新近发现的内分泌和旁分泌激素在代谢 开幕式大咖云集 调控和疾病中的作用”的报告,分享了激素调控代谢疾病的最新研究 和发现。 此次会议邀请了4位院士参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 李小英教授作题为“代谢性疾病中枢-肝脏”的报告,指出了糖 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国家自 尿病与脂肪肝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并提出了脂肪肝与糖尿病的干预 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李蓬,中国医师协会 策略。 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国家肾脏病临床 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凡凡。 侯凡凡院士作题为“达格列净对慢性肾脏病患者的作用”的报 告,结合实验数据和临床疗效阐述了达格列净在慢性肾脏病患者治疗 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还有: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 中的原理和实际作用。 江苏省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胡寅,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 员赵家军,国际糖尿病联盟西太区前主席、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第六届主任委员纪立农,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母义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发布 明,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朱大龙、前任主任委员贾伟 会上还正式发布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糖 平、候任主任委员郭立新等。开幕式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 尿病学分会自2003年发布《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以来,基本上 任委员李小英主持。 每3年修订一次,迄今已发布5版。为适应新的糖尿病防治形势,加 王大方副秘书长在致辞中肯定了糖尿病学分会在学术交流和防治 强对临床工作的指导,进一步优化糖尿病的诊疗策略,糖尿病学分 工作方面的积极贡献,希望糖尿病学分会继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会于2019年12月正式启动了2020年版指南的修订工作。经过大半年 主动参与健康中国行动,团结和带领广大糖尿病防治工作者突破专业 时间的多次修改、审校,基本定稿完成。新版指南的发布将进一步 瓶颈,加强合作与交流,加快人才培养,不断提升我国糖尿病的防治 推动我国糖尿病的预防、诊疗、管理等方面的规范化发展。 新版指南主要有以下9点更新: 管理水平。 胡寅副会长兼秘书长表示,此次会议在苏州市召开,邀请了国内 的顶尖专家来江苏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座,希望江苏省内的专家和代表 (1)流行病学数据:根据WHO诊断标准,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上 升至11.2%; 珍惜此次机会,加强交流,增进合作。 (2)将“糖化血红蛋白”纳入糖尿病诊断标准; 朱大龙主任委员表示,在当前慢病防治的严峻形势下,引领科研 创新、规范糖尿病诊断和治疗,是糖尿病学分会完成其使命的重要基 - 076 - (3)增加了个体化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 (4)更新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要点;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治疗”“住院糖尿病合并新冠肺炎患者特点 及血糖管理”“糖尿病患者新冠病毒肺炎防治策略探讨”等进行了深 入交流,总结新冠肺炎期间的抗疫经验,探索后疫情时代糖尿病管理 新思路。 2020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是“护士与糖尿病”,本次年会 为此新增了“护士与糖尿病”专题,旨在呼吁关注护士在糖尿病全流 程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该专题还设置了“抗疫最美时刻视频展示: 抗疫护糖”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结合联合国糖尿病日及“蓝光行动 2020”,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糖尿病防治事业。 糖尿病学分会积极响应《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 的糖尿病防治行动,设置了基层糖尿病防治专场和健康中国行动论 坛,邀请基层的专家和代表从基层糖尿病管理策略、地方分级诊疗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发布现场 实践、人工智能与糖尿病管理、医疗联盟的慢病管理等方面进行了 (5)更新了糖尿病诊疗路径; 经验分享,深入探讨基层糖尿病管理的特点与策略。此外,分会已 (6)新增了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章节; 连续十余年举办面向基层医生的会前培训班,今年也不例外,会议 (7)将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纳入血糖控制目标; 设置了4场会前基层医生培训班,旨在规范诊疗实践,提升基层医疗 (8)规范了低血糖的分类; 服务能力。 (9)更新了慢性肾脏病进展风险以及就诊的频率。 小结 分会场聚焦学术前沿 一年一度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全国学术会议是全国糖尿 分会场聚焦糖尿病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学术前沿,围绕糖尿病的 病学界同道交流学术、碰撞思想、增进友谊的盛会,也是检验学会 分子机制、干细胞研究、糖尿病遗传、胰岛生物学、糖尿病转化医学、人工 工作、展示学科发展的重要平台。本次会议线上注册人数超过12 000 智能等设置了专题研讨会,同时兼顾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诊治、糖尿病药 人,共收到2339篇论文投稿,评选出高质量论文14篇、高质量壁报30 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糖尿病监测和诊断技术、糖尿病流行病学等常规话 篇;设置63场专题会/论坛、4场会前基层医生培训班、18场卫星会、 题,设置了数十个专题研讨会,邀请了国内外的知名糖尿病专家进行专题 227个特邀报告,邀请了9位国际讲者。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此次学 汇报、经验分享、实践指导等,干货满满,参会者收获颇丰。 术年会围绕“学术引领、规范实践、关爱患者”的主题,就糖尿病相 本次年会的分会场特别开辟了“糖尿病与新冠肺炎”专题研讨 会,与会专家就“糖尿病与新冠”“新冠与代谢异常、预后”“新冠 关领域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为推动糖尿病防治事业进 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了贡献。 - 077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金秋十月聚云端 疼痛年会谋发展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暨第四届中国疼痛病学峰会在线上召开 2020年10月16—18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 主办,湖南省医学会、湖南省医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湖南省医师协 会及湖南省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 十六届学术年会暨第四届中国疼痛病学峰会在线上召开。 本次年会是疼痛学分会成立至今第一次举办的线上会议,会议形 式有变,学术精彩不减,设置了1个主会场和7个分会场,围绕疼痛学 科的基础研究、临床用药、手术操作、护理与学科建设等各个方面, 邀请了疼痛学和相关学科的专家与学者作专题学术报告,共同促进疼 痛学科的交流和发展。 王大方 学术争鸣 共襄盛举 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在开幕式上表示: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 会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利用线上平台充分交流学科新技术和新 发展,发挥传统专业人才的资源优势,探讨疼痛学科建设发展的问题, 为加快实现慢性疼痛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标,提高人民群 众的健康水平作出了贡献。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主任委员刘延青在致辞中表示:在抗击新 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疼痛界的同仁们奋力迎战、毫不畏惧,践行了 疼痛学科的使命担当,希望此次线上年会能够推动中国疼痛病学快速 刘延青 发展,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黄东教授作为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十六 届学术年会组委会主席向前来参会的专家和学者表示了欢迎。刘延青 教授介绍了神经生长因子靶点药物的研究最新进展。南昌大学第一附 属医院的张达颖教授从疼痛专科医生的培训与要求方面进行了探讨, 山东省立医院的宋文阁教授从临床实际应用出发对最佳疼痛治疗方案 的选择进行了分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马柯教授分 享了疼痛临床多中心研究范例。 年会还发布了三部专家共识:分别是《离子通道药物治疗神经病 理痛的中国专家共识》《非阿片类镇痛药在肌肉骨骼疼痛中的应用中国 专家共识》和《三叉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发布》,由四川大学华西 黄东 医院的刘慧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的黄东和河南省人民医院的夏令 外疼痛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对有关学术领域的热点问题作了特邀专 杰教授分别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解读。此外,年会还邀请了哈佛大学医 题报告,全面展示和分享了现代前沿医学和疼痛学科的最新进展。与会 学院的马秋富教授作题为“Identification of spinal neurons transmitting visceral 者们通过大会报告、专题论坛、高质量论文报告、疑难病例专场讨论及 pain”的报告;德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的林青教授作题为“ Can pain 新技术展示等多种方式进行了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 and pain syndromes be modeled by animal studies?”的报告。 会议期间,设置主会场:1个;分会场:7个;Workshop:1 个;线上注册参会:7517人;线上观看直播人次:42437次;线上 展望未来 砥砺前行 直播观看人数:8962人;主题发言:142人;授课专家:143人;讨 此次线上年会举办得活跃而充满学术气氛,疼痛科的专家和学者 论嘉宾:31人;主持人次:64人次;论文稿件:超过355篇;特邀 们通过在云端相聚缩小了空间的距离,共同留下了美好深刻的回忆, 专家:201人。 正如大会主题所言,“大力弘扬学术交流,全面推进学科建设”,中 年会7个分会场,分别围绕疼痛基础研究与转化医学、慢性手术和 创伤后疼痛、微创介入镇痛、头与颌面部疼痛病、癌性疼痛、骨骼肌与 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的举办为健康中国行动作出了 应有的贡献。 关节疼痛病、脊柱相关性疼痛病、疼痛病康复与心理治疗、神经病理性 疼痛、脊柱内镜镇痛、疼痛病护理、疼痛学科建设等方面,邀请了国内 期待在2021年南昌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十七届学术年 会再相聚! - 078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聚焦母婴安全,商讨围产发展 ——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围产医学学术会议在厦门召开 云端启程 荟萃学术丰硕成果 在为期七天的线上会议中,吸引了来自全国31个省份和地区的医 护人员参加,截至统计时间,注册参会人员累计5021人,专场最高播 放量34971次,总观看时长达3066134分钟。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疫情虽然使我们线下相 聚产生诸多不便,却无法阻隔各位同道通过在线交流进行高质量的学 术分享和高水平的成果展示。为期七天的线上学术会议得到了全国围 产同道的广泛参与和热烈反响,线上会议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势必对促进我国围产医学领域临床与科研成果的交流转化、引领诊疗 与整体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产生重要意义,为我国围产医学未来的发 展带来新的机遇。 刘兴会主委出席开幕式并发表演讲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第 十四次全国围产医学学术会议于2020年10月25日圆满落幕。为配合 亮点不断 凝聚分会众志成城 全国疫情防控要求,本次会议创新性地采取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 全体大会——大咖云集 卓越引领 式举办。线下会议于2020年10月15日—10月17日在厦门国际会议中 全体大会是会议的核心部分,也是最精彩、最值得期待的环节。 心召开,为期三天;线上会议于2020年10月19日—10月25日召开, 此次全体大会邀请国内围产医学领域的顶级专家莅临,各位专家就相 为期七天。 关热点、难点话题进行学术讲座,包括围产期感染、新生儿救治、孕 本次会议以聚焦母婴安全为主题,邀请了围产医学界知名专家 产妇相关疾病等的研究进展、防控措施及诊治策略。内容涵盖围产医 进行专题讲座,全面围绕国内外围产医学领域学术发展趋势和热点难 学专业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新进展、新思路,为我国围产医学未来的发 点问题进行广泛的交流。会议就围产重症、胎儿医学、产房安全与助 展指明方向。 产、围产感染与免疫、围产营养与代谢、新生儿复苏等多学科临床与 青委专场——青年翘楚 传承创新 基础研究的诊疗进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涵盖了围产医学领域热点、 青年是社会最富活力的群体,青年医师是未来医学发展的主力 难点以及前沿技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为全体同仁提供相互交 军。本次青委专场内容丰富实用,既有临床科研及成果转化的经验分 流、彼此借鉴的平台。 享,还有新技术新方法在临床的应用。充分诠释了传承精华、与时俱 作为围产医学界最具学术影响力的会议之一,中华医学会围产医 进、守正创新的精神,真正担当起了主力军的重任! 学分会一直致力于不断提升学术交流和防治水平,为中国围产医学事 论文发言——立足临床实践 内容丰富详实 业的整体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 本次会议共接收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投稿近1400 本次年会专家阵容仍然保持一贯的高水准,学术内容精彩纷呈、丰富 篇。经过专家多轮审核,共遴选出高质量论文23篇。会议自10月 实用。 20日起开放线上高质量论文展示专区,对高质量论文进行集中展 示,内容涵盖围产医学领域相关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贴近 群贤毕至 同心共筑围产发展新蓝图 临床,丰富详实。 胎儿医学专场——锐意进取 精益求精 线下参会人员包括全国历届委员、学术顾问、专家338人,受邀 参会医师代表368人,线下参会总人数1000人。 讲座现场名医荟萃、精彩纷呈,各位专家紧紧围绕胎儿医学相 关问题进行分析讲解,讲座内容包含了胎儿医学最前沿的临床经验 年会共设1个主会场,青委专场、新生儿复苏专场、围产重症专 场、产房安全及助产专场、围产营养与代谢专场、围产感染与免疫专 和问题总结,拓展了胎儿医学的广度和深度,为胎儿医学发展壮大 添砖加瓦。 场、胎儿医学专场、论文发言9个专题会场,大会报告15个、专题报 产房安全与助产专场——加深技术交流 促进团队发展 告108个、论文发言23个、卫星会发言12个。 讲授内容既有指南共识分享交流,难点热点病例的现状分析、 本次年会共收到会议投稿1224篇,视频投稿1786篇,共计3010 预防措施、操作流程等一系列临床技术和管理要求,也有护士、助 篇。大会就投稿表现突出的有四川省、福建省、广东省、江苏省、北 产士、麻醉师等多学科团队的临床经验分享,还有新观念、新理 京市、浙江省、重庆市、上海市、吉林省、辽宁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论、新技术的临床应用等,内容丰富详实,充分体现了患者至上的 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医疗精神。 - 079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围产感染与免疫专场——普及前沿技术 引领学科发展 专场力邀多位专家呈现精彩病例,针对热点专题进行讲解。演讲 内容引用了大量最新的母婴感染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成果,不仅可 以指导临床诊疗工作者,也能引导学科技术研究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为我国围产工作者树立一面科学工作的镜子。 围产营养与代谢专场——心系围产营养 网聚爱的力量 围产营养状况不仅关系到围产期母婴健康,还可能对子代远期 代谢产生重要影响。本次专场围绕围产期营养与代谢相关话题展开深 入沟通交流,旨在提高医务人员对于围产营养与代谢性疾病的防治能 力,全面促进相关工作的规范展开。 会议现场精彩瞬间 新生儿复苏专场——群英荟萃 学术畅谈 新生儿复苏专场特设专家点评环节,通过高质量的学术分享和高 水平的学术交流,展示了新生儿专家们攻坚克难、日日争新、不断开 拓的工作成果和精神。 围产重症专场——经验共享 与时俱进 围产期急危重症是产科严重的并发症,极大地威胁着孕产妇和围 产儿的生命安全。专场期间,来自国内各大医院的围产专家们将最新 研究进展和经验进行分享和拓展。 “融合与创新齐飞,学术共时代一色。”本次年会有惊喜、有挑 战、更有亮点,全国各省市重量级围产医学专家汇聚一堂,围绕各自深 耕领域,分别为大家传授临床经验、分享行业思考、总结领域现状、展 望学科未来,对我国围产医学领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具有里 会议现场精彩瞬间 程碑式的重要意义。我国围产医学事业将乘风破浪、一路前行! 会议现场精彩瞬间 会议现场精彩瞬间 会议现场精彩瞬间 - 080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交叉融合 筑梦康复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在杭州召开 岳寿伟致辞 陆新成致辞 刘利民致辞 王大方致辞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于2020 展系列研究报告—物理医学与康复学进展》,并出版了首部《物 年11月4—7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开元名都大酒店会议中心召开。本次 理医学与康复专家共识/指南》编写,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 大会由中华医学会和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主办,浙江 行,进一步提升了学科的影响力,规范学科的发展。积极筹办中 省医学会、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承办。会议以“交叉融 华医学会第十九次、二十次、二十一次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 合 筑梦康复”为主题,是在我国目前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严格 术会议,投稿量及参会人数连创新高。其中,本次年会共收到投 落实防控措施的前提下,物理医学与康复学领域迎来的一次最高规 稿3010篇,是历届年会最多的一次。本次年会力求打造我国最 格、最高质量的全国性学术大会。来自全国近1000名康复医学领域 高水平的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交流平台。各位参会代表满载而 专家和专业人员参加了本次会议。 归,会议成果将应用于科学研究及临床工作,进一步推动我国物 理医学与康复学事业的发展。王大方副秘书长在致辞中,代表中 盛况空前 学术争鸣 华医学会向参加抗击疫情的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同仁们表示衷 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向一直支持学会工作的专家们,致以衷 2020年11月5日早上,大会在主会场“竞潮厅”拉开了帷 心的感谢。他表示,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成立40 幕,中华医学会王大方副秘书长、 浙江省医学会陆新成副会长、 余年来,继往开来、传承鼎新,始终以推动我国物理医学与康复 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巍大庆先生、浙江大学 事业的发展和学术进步为己任,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 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刘利民书记、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 了贡献。本次会议是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召开的大规模线下 学分会主任委员岳寿伟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中华医 学术会议。希望各位参会代表以此为契机认真学习、加强交流、 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常务委员李建华主任和陈丽霞秘书长 增进合作,积极借鉴先进经验和学术成果,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 主持。岳寿伟主任委员在致辞中,向为中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事 平,以期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优质高效的康复医疗服务,为保障 业发展作出贡献的专家同仁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在抗击新冠疫 人民健康作出积极贡献。向承办此次会议的浙江省医学会、浙江 情方面作出贡献的物理医学与康复同仁们致以崇高的敬意。物理 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表示衷心感谢。刘利民书记、陆新成 医学与康复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自成立以来,牢记使命,积极 副会长为大会致辞,向远道而来参加本次会议的嘉宾和康复工作 配合做好中华医学会安排的各项工作完成分会首部《中国医学发 者表示热烈的欢迎。 - 081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形式多样 深入交流 展望未来 共谋发展 本次大会设立了神经康复、儿童康复、骨与关节康复、康复治疗 候任主任委员何成奇教授主持闭幕式,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 技术、康复基础研究、盆底康复、康复评定、康复护理、重症康复、 结。虽然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本次大会的面临了延期举办等诸多 心肺康复、认知和言语、医养和老年、肌骨超声、康复教育等十余个 困难,但在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同仁们的共同努力下,大会得以 分论坛,大会共收到投稿3010篇,病例讨论18例,英文演讲16名,壁 顺利召开,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充分展示了同仁们积极进取的精 报交流199个,设备展示4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 神和良好的专业风貌,也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事 进行了专题发言及交流,内容既包括康复专业的新理论、新知识、新 业的发展。衷心感谢中华医学会学术会务部以及浙江省医学会、浙 技术,涵盖本学科各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还充分发挥多学科交 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为本次大会作出的贡献。2021年,中 叉融合的发展趋势,邀请了浙江大学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到会传经送 华医学会第二十二次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将在美丽的湖 宝,特别是在新冠康复领域也作了有益的探索和交流。现场学术气氛 南省长沙市召开,欢迎各位专家相聚长沙,共襄物理医学与康复学 浓郁,互动积极,参会代表纷纷表示收获满满、不虚此行。 学术盛宴。 - 082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风雨兼程四十载 奋楫扬帆再起航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次全国消化系病学术会议在珠海召开 “如何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内镜临床医师”进行了专题演讲。李院 士提出,一名合格的内镜医师应具有相应的资质、具备系统的消化 内科及内镜理论知识、掌握基本的内镜操作标准流程及处理问题的能 力。而一名优秀的内镜医师还应具备丰富的内镜诊疗临床经验、高超 的科研、教学及管理能力。沈祖尧院士的专题报告重点关注人工智能 (AI)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前景及挑战。越来越多的AI技术应用 到医学影像识别、疾病辅助诊断以及消化内镜操作和诊断中。 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本次大会主席陈旻湖教授首先带来“生 物制剂时代-炎症性肠病药物治疗的思考”的专题报告。陈教授在报 告中提出:治疗IBD患者我们要考虑什么问题?陈教授指出,主要应 考虑3个方面问题:是否正确及时作出诊断,是否能快速诱导患者缓 解,是否可维持患者无激素缓解、促进黏膜愈合、改变患者长期预 后。随着生物制剂不断推出,IBD的治疗效果得到较大的提升。消化 陈旻湖致辞 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杨云生教授报告了“肠道科学2020-新冠病毒 与消化系统”。杨教授从2014年起每一年都在消化年会上作关于“肠 2020年10 月29日至31 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次全国消化系病学 道科学”的主题报告,每一年的讲题都会选择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解读 术会议(CGC 2020 )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召开。会议采用“线上+ 肠道科学的前沿进展。消化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唐承薇教授报告的 线下”的形式,大会线下参会代表990人,线上参会6798人。开幕式 主题为“多角度抗炎拦截SAP”。唐教授认为,需要改变急性重症胰 上,主任委员陈旻湖教授特别提到,本次大会的顺利召开得益于全国 腺炎(SAP)的治疗理念,应将重点聚焦为抗炎。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胜利。2020年恰逢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此外,大会亦邀请了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主任委员令狐恩 成立40周年,分会在开幕式后举行了简短而隆重的40周年庆典仪式。 强教授、前任主任委员张澍田教授以及候任主任委员金震东教授给与 会者分别带来“超级微创手术的概念与命名”“努力使自己的消化内 群贤毕至 共享盛典 镜操作越来越规范”“治疗性EUS进展”主题报告。 另有20位全国知名的消化界学者进行了专家报告,分别从肠病、 本次大会共设置了1个主会场,12个分会场;设立了院士论坛、 主委论坛和专家论坛,共有9个大会主旨报告、20个专家报告、235个 肿瘤、胃十二指肠疾病、肝胰疾病四个主题进行了精彩的主题演讲, 现场气氛活跃,参会者受益匪浅。 专题报告、12场病例讨论。世界胃肠病学组织、世界消化内镜协会、 大会共设置了12个分会场,涵盖消化学科各领域,包括内外科 欧洲胃肠病学会、美国胃肠病学会、英国胃肠病学会的海外专家以及 对话、疑难诊治、消化护理和营养、消化影像、生物样本库和消化 Gut主编、Gastroenterology前任主编、Hepatology主编以及香港中文大 病理、流行病和医学人文、消化道肿瘤、食管、消化微创与介入、 学刘润皇教授、于君教授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 Sun Jun教授 H.pylori和微生态、老年和小儿消化、心身、中西医结合、胰腺与整合 以视频录播的方式参加了此次盛会,分别分享了Covid-19期间内镜以 医学、肝胆疾病、炎症性肠病、动力和功能性胃肠病、激素及神经内 及结直肠癌筛查的现状、微生态与胃肠肿瘤以及如何发表高质量的论 分泌肿瘤等。分会场共有235个专题报告和12场病例讨论。 大会期间,分会还总结了在2020年开展的巡讲活动。消化学会开 文等精彩内容。 展了面向基层消化医师专题巡讲“2020行者无疆”共开展16场巡讲, 百花齐放 学术争鸣 采取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面向基层消化医师,提升基层消化系统 疾病诊治规范化。另外,消化学会还联合玄关健康互联网会议平台, 本次大会期间,多位消化界院士、学会主委和各细分领域专家 开展了“卓越消化界,健康伴你行”全国线上巡讲项目,共开展81场 都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现场气氛活跃,学术交流不断碰撞出思想 次,覆盖全国1500多家医院,8813人次医生参会,就基层相关疾病展 的火花。 开学术探讨。 院士论坛是本次大会的重量级全体会议。来自消化领域的3位院 士——樊代明院士、李兆申院士和沈祖尧院士带来了充满真知灼见的 精彩讲座。樊代明院士以“疫情后消化病学的思考”为题进行了精彩 扬帆起航 共创未来 演讲。樊院士认为,新冠疫情给全球带来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社会 2020年是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成立40周年。消化分会历经11 管理和医学发展必须做出变革。而医学变革的重点有两个:其一,要 届,由初创的第一届48名全国委员,发展到今天的69名全国委员、50 走整合医学的道路。其二,要注重人体自然力的研究。李兆申院士就 名青年委员。消化病学分会编撰出版了成立40周年纪念画册。本次大 - 083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会的胜利召开对全国消化系病医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不但 面的最新进展,展示了我国消化系病学快速发展的新形象,搭建了学 提高了参会医生的学识和技术能力,还强化了消化系病医院管理的理 科间彼此交流与促进发展的平台,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消化系病学更好 念和执行能力。 更快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大会虽已结束,学习没有止境。相信分 本次大会汇集了近年来我国消化系病学在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方 会定会扬帆起航,再创佳绩。 - 084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内镜群英云端争鸣 超级微创引领未来 ——2020年中国消化内镜学年会在线上召开 令狐恩强开幕式致辞 李兆申开幕式致辞 樊代明作分享精彩报告 今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消化内镜学的全体医务人员在中华医 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的指导下,无论是奋战在湖北抗疫前线,还是坚 大咖同屏论道 守在各自的岗位上,都为疫情防控和维护人民的生命健康作出了突出 贡献。 开幕式后的院士和主委讲坛,邀请到消化领域多位院士及主委远 程在线分享了精彩的主旨报告。樊代明院士分享了自己疫情以后对我 在举国上下取得抗击新冠疫情基本胜利这一来之不易的成果之 国医学发展的思考,他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人类疾病谱变 际,为更加全面展现全球消化内镜领域最新诊疗技术和相关前沿研究 化、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调整和自然环境剧变等改变,包括新冠肺 进展,规范消化内镜诊断和治疗相关技术操作及其流程,由中华医学 炎和人类正面临着的慢性疾病的威胁,这些问题都不是某一个国家或 会、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主办,天津市医学会、天津市医学会 城市、单一学科或技术能够解决的,整合医学是未来医学发展的必然 消化内镜学分会承办的2020年中国消化内镜学年会首次采用线上新模 方向和必由之路。 式于2020年9月11—13日召开。 李兆申院士面对消化内镜的未来,分析了我国消化内镜的发展现 本次大会共开设了国际交流论坛、院士及主委论坛、青年委 状,如何培养合格的、优秀的消化内镜医师是一大难题。基于此,李院士 员英文专场等31个分论坛,18个专题学术会场,名家专题讲座276 介绍了我国在吸取了国外消化内镜医师培训制度的优点后,初步建立的消 场,参与各类演讲及演示的专家共800余位,会议在线观看量达23 化内镜医师培训模式。他认为具备完善专业技术仅仅能被称为一名合格的 万余人次。 消化内镜医师,而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消化内镜医师,需在具备临床、科 研、教学和管理能力前提下,同时具备爱心、责任心和进取心。 云端精彩开幕 令狐恩强教授分享了当下消化内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他指出, 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常规的内镜诊治流程,患者和医护人员的防护成 大会开幕式在一段精彩的抗疫主题纪录片的播放中拉开了帷幕, 为病毒流行下的重中之重,无接触式胃镜检查解决方案应运而生,并 短短八分钟的视频全面展现了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八届委员 迅速应用于内镜诊疗工作,是我国内镜领域的又一次创新,也是我国 会全体委员在抗疫期间的风采以及分会在抗疫期间的突出成就。 科技抗疫的重要实践。同时,我国消化道癌的高发现状催生了以内镜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主任委员令狐恩强教授在开幕致 下完整切除为主的消化道癌诊治新模式;在大数据背景下,人工智能 辞中指出:“自1991年,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建会以来, 在消化内镜领域的应用存在很大挑战,如胶囊内镜人工智能读片等。 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使我国消化内镜学从跟跑世界发达国家的 张澍田教授和金震东教授分别对中国消化内镜学40年来的变迁与 内镜诊治技术到今天一些内镜技术国际领先,成为消化内镜大 发展、消化超声内镜技术的2020年度进展进行阐述。 国;从简单的内镜诊断到内镜下手术,逐渐模糊了内外科界限, 长驱直入进入外科领地,以超级微创的手段解决了诸多的外科问 题;从耗费数小时的人工阅片到人工智能瞬间阅片以及人工智能 群英云端争鸣 的多方向进展等等。至此,我国消化内镜学已经从一个分枝长成 受疫情影响,本次大会的国际交流分论坛仅邀请到9位来自国 一棵大树。”同时,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消化内镜 际和中国香港的消化内镜专家进行了在线主题演讲,其中WEO现任 学分会在疫情期间,积极作出表率,先后组织专家撰写了《中华 主席、哥伦比亚萨那大学医学系消化内科的Fabian Emura教授向大家 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致广大同行书》《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 介绍了目前尚未用于临床的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质量指标与未来应 分会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期间对消化内镜诊疗工作的指导意 用于临床实践的价值;WEO前任主席、法国阿尔诺赞克学院消化内 见》等多项业内相关指导共识意见,给予了广大消化内镜医师安 科的Jean-Francois Rey教授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介绍了AI技术在消化 全开展内镜诊疗工作很好的指导,最终取得了消化内镜相关诊疗 道疾病诊治中的应用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美国梅奥诊所的Rahul 工作人员零感染的成绩。 Pannala教授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和技术特长,深入讨论了减肥术后不良 - 085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事件的内镜处理措施;中国香港内科医学院院士李玉棠教授介绍了目 患者和医者都微创的技术才是真正的微创。 前国内外广泛应用的超声内镜引导下血管治疗技术,阐明了超声内镜 检查技术在血管病变中的诊疗价值。 本次大会的青年委员专场论坛均采用全英文形式进行了主题演 超级微创引领未来 讲,创新性强,多项研究内容都站在了内镜研究的前沿水平,如消化 传统外科手术以切除器官为代价对人体的影响是巨大的,以切 内镜隧道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规范化研究、人工智能在结肠镜检 除器官治疗疾病的手术模式引起的不良反应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因 查中的应用研究、胰腺囊性肿瘤的超声内镜下诊断和消融治疗研究和 此,对疾病发展阶段认识的提高、使用手术介入的时间段提前以及 将社交应用与超声内镜技术联合的实用技术研究等,不仅展现了青年 实现理想治疗效果,即祛除疾病的同时,不因治疗疾病而带来其他问 委员扎实的学术功底,而且还展现了他们良好的英文交流能力。 题,不影响患者生存成为超级微创的大背景。 28个分论坛同样精彩纷呈,让与会人员目不暇接。解放军总医 2016年,令狐恩强教授提出以保护器官为主的超级微创手术模 院第一医学中心消化内科的柴宁莉教授总结梳理了近10年来我国消化 式的定义,即对需要手术干预的疾病,采取保留人体器官结构的完整 内镜隧道技术开展的现状,并对今后该技术的推广与发展提出了自己 性基础上,切除病变,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随后他还明确了超级微 的见解。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内科的王邦茂教授分享了对胃镜下 创手术命名的总表达方式:器官解剖定位+疾病(时期)+入路+超级 “正常胃黏膜”的诊断问题的思考,认为讨论内镜下“正常胃黏膜” 微创切除、取出、或引流术等。这不仅使不同人群对超级微创手术有 的诊断具有重大的科学、社会和经济意义。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 了共同的认识,同时将不同领域治疗同一种病的方式给予了合理的定 院消化内科的孙思予教授就内镜设备的发展历史与未来展望展开了介 位,更确定了未来手术研发的方向。最后他还强调,在未来治疗领域 绍,未来的内镜技术将会更加舒适、更加安全、更加精准。复旦大学 的任何一个方向,基于保持人体解剖结构的完整性、达到祛除疾病目 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的周平红教授认为未来内镜微创治疗的基本要 的的新技术、新方法,都将成为医学的合理发展方向,任何背离该方 求依然是快速、安全、简便,微创不仅仅满足于对患者微创,同时对 向的方法与技术都将被淘汰。 - 086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传承 规范 进步 ——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小儿外科年会在北京召开 王大方 倪鑫 共贺张金哲百岁寿辰 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小儿外科学术年会于2020 外科中的应用”的讲座,他指出应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中国小儿 年9月25日—27日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小 外科领域是一重大突破,意味着更多患儿能够得到更加精细的手术和 儿外科学分会主办,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更加理想的预后。 承办。会议主题为“传承、规范、进步”。在切实做好新冠肺炎常态化 来自武汉的冯杰雄教授作了题为“小儿外科新冠肺炎疫情防护对 防控工作的前提下,会议以线下线上相结合方式召开,历时三天,日程 策的建立与发展”的报告,杨星海教授作了题为“方舱医院在防控新 紧凑,内容精简。会风优良,既弘扬榜样力量,又呈现学术盛宴。 冠中的作用”的讲座。两位曾身处疫情防控最前线的教授通过讲述自 己的所历所为,让我们再次感受到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的 学习研讨张金哲院士学术思想 果敢,不怕重压、一往无前的担当。 大疫之下,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化危为机,危中寻机,大力 是日恰逢中国小儿外科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金哲百 岁生日,开幕式特意为张金哲院士举办了祝寿环节,500余位参会专 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抓住机遇,直面挑战,努力成为儿外科事业的合 格接班人。 家、代表齐聚一堂共贺院士百岁寿辰,同研院士学术思想。开幕式 上,张院士屹立讲台,精神矍铄、声音洪亮,不讲自身光荣事迹,只 提学科发展建议。提出了对待患儿及家长要“多哄少碰,多教少替” 紧跟前沿研究治疗新进展 的八字格言,治疗儿童肿瘤要做到无瘤生存、治疗时限的“三六九” 本次会议秉承小儿外科学分会传统, 积极努力为大家搭建学术 法则,医疗工作要达到“儿无痛、母不悲”的效果。这充分彰显了张 平台,营造多形式学术交流环境。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方式,新颖 金哲院士奉献、创新、敬业精神,这些建议对我们以后的工作实践具 规范。分论坛讲座经过严格筛选,力求精简,但内容丰富,学术味 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正如王辰院士致辞中所言:活到一百岁不容易, 道浓郁。 活到一百岁身体还这么健康更不容易,活到一百岁、身体健康并继续 近年来,儿外科微创手术在全国蓬勃发展,方兴未艾。张金哲院 活跃在临床一线就更加不易,可以说张金哲院士活成了人杰。张金哲 士也曾提出“术中无血、术后无痕”的微创理念。许多专家介绍了微 院士学术思想研讨会就是要讲好人杰故事,弘扬榜样力量,向传奇致 创手术在各自专业领域的应用及创新,如:内镜微创技术在儿童实体 敬。新时代医务工作者要看齐榜样,接好棒、加油跑,勇于担当,积 肿瘤手术中的应用,小儿泌尿腹腔镜手术学习曲线与微创理念,腹腔 极作为,推动儿童健康事业发展开创新局面! 镜手术治疗肛门闭锁,小儿胸腔镜精准肺段切除质量控制体系,微创 外科技术在胎儿外科、新生儿外科中的应用,胆总管囊肿的微创手术 传承事业大疫之下新挑战 治疗等。 专家们紧跟医学前沿,介绍了一些常见疾病的病因研究及治疗新 开幕式上,倪鑫主任委员代表学会致欢迎辞。中华医学会副秘 进展。其中包括腹腔镜治疗小儿胆总管囊肿新进展,巨结肠诊治中的 书长王大方充分肯定了学会所取得的成绩,他强调以张金哲院士为代 若干问题探讨,儿童肾脏肿瘤,飞速发展的儿童胸外科,加速康复理 表的老一辈儿外科人为年轻一代做好了铺垫性、基础性、长远性的工 念在儿童脊柱畸形围手术期的应用设计,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外科治 作,青年医师要将这项光荣的事业传承下去,使其发扬光大。 疗和远期疗效,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诊治进展及并发症 倪鑫教授介绍了儿外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他强调要采取以病人 的处理,清洁间歇导尿在儿童膀胱尿道功能障碍中的应用,胆道闭锁 为中心,多单位、多学科协同攻关的工作模式,积极开展单位、学科 伴发肝肺综合征的诊治进展,加强学科交融、改善肿瘤治疗等。代表 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融合。舒强教授作了题为“达芬奇机器人在小儿 们积极讨论,踊跃发言,会场气氛热烈。 - 087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十月金秋迎盛会 心身大咖聚云端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六届心身医学分会全国年会暨心身医学国际论坛会议在线上召开 饶克勤 吴爱勤 袁勇贵 沈鑫华 2020年10月16—18日,由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办,河南 省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办的中华医学会 身医学界线上高水平、高层次的信息沟通平台,共同促进心身医 学的交流和发展。 第26届心身医学分会全国年会暨心身医学国际论坛在线成功召开。受 开幕式后,来自日本九州大学的Nobuyuki Sudo教授、苏州大学第 COVID-2019全球疫情的影响,本次大会首次采用了线上网络直播会议 一附属医院的吴爱勤教授、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陆峥教授、东南大学 的形式。开幕式由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秘书长沈鑫华教授主持, 附属中大医院的袁勇贵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王高华教授、北京大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吴爱勤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 学人民医院丁荣晶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张海萍教授、郑州大 院刘章锁院长、河南省卫健委阚全程主任、中华医学会饶克勤秘书长 学附属第一医院宋学勤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 Giovanni 参加了本次开幕式并致辞。 Andrea Fava教授、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Fiammetta Cosci教授等国内外学 本届大会以“加强疫情心理干预,维护全民心身健康”为主 术大咖进行了精彩的大会主题报告分享。 题,设置了1个主会场和6个分会场,开设10场大会主题报告(其 中3名外籍专家讲座),35个分论坛162个专题讲座,内容涉及 本届大会创造了心身医学年会历史上重要的突破:注册代表人数达 3110人,网络直播观看人数1902人,总点击量49750次。 疫情心理、成瘾、焦虑障碍、心身重症、老年心身、肿瘤学、心 聚天下杏林豪杰,会群英百家争鸣,本届线上年会已经取得 身风湿、心身皮肤病学、心身消化、双心医学、睡眠障碍、心身 圆满落幕。心身医学专家和学者们通过在云端相聚缩小了空间的距 整体健康、影像遗传、学科管理、精准医学、心理治疗、危机干 离,共同沉浸在学术的饕餮盛宴中。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将不 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设计与论文撰写、心身疾病护理等方 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我国培养高质量的心身医学人才,为满足人 面,邀请了心身医学相关学科的203位专家作专题学术报告,分享 民群众的心理卫生保健、心身健康需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 疫情防控、心身疾病诊疗临床经验和心身医学研究成果,建立心 应有的贡献。 - 088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六朝古都群贤毕至 共议心血管学术芳华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二次全国心血管年会暨江苏省医学会第二十四次心血管年会在南京召开 饶克勤 韩雅玲 庚子年初冬巧遇细雨,美丽金陵喜迎群贤。2020年11月19—22 全国年会等方面也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以下简称分会)主 韩雅玲院士感慨道:“在我国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分会克服 办,江苏省医学会、江苏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江苏省医学会心 重重困难,终于迎来此次学术会议。”她表示,分会的第十一届委员 电生理与起搏分会、江苏省医学会高血压分会共同承办的中华医学会 会自2018年底成立以来,围绕“学术、公益、人才培养”三条主线开 第二十二次全国心血管年会暨江苏省医学会第二十四次心血管年会于 展了大量工作。全国心血管年会是本年度最重要的学术活动,致力于 “六朝古都”南京,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召开。本次会议共有218 传递心血管各领域最前沿的进展,打造精品学术会议平台,推动我国 场次的1101个学术报告,累计2008人参加线下会议、212 150人线上 心血管学术、技术的进步。本次年会将围绕我国心血管病临床诊疗中 观看。 的难点和热点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旨在提高全国心血管医师的专业 技术水平和整体医疗服务能力。会议将秉持“传承发展”的理念,充 疫情严密防控 开幕精彩纷呈 分总结我国心血管病防治经验与科研成果,引入人工智能应用、创新 与转化等新理念,设立与欧美及亚太5个重要学术组织的联合国际论 开幕式当天现场主要出席嘉宾有: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饶 坛,增强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技术的交流。 克勤,分会主任委员、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中国工程院 韩雅玲院士还讲道:“大会也在关注基层常见心血管病的诊治 院士韩雅玲,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马长生,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 和研究进展,将继续关注心脏康复、大血管、肿瘤心脏病、代谢性 任李少冬,江苏省医学会会长王咏红,分会委员会第八届主任委员胡 疾病、精准心血管病学、预防等交叉学科以及学科热点问题,同时 大一,分会副主任委员杨杰孚,分会副主任委员于波等。线上主要出 更加注重全科医师和基层医师对常见心血管疾病防治能力的提升, 席嘉宾有:分会委员会第十届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分 帮助基层医生及时了解我国心血管领域的最新进展,带动他们提高 会委员会第六届、第七届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润霖,中国工 诊疗水平。” 程院院士胡盛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运,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义汉,中 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我国心血管领域德高望重的姚陆远教授和邵建 华教授作为特别嘉宾出席本次大会。开幕式由孔祥清教授,周胜华教 韩雅玲:冠心病抗栓治疗进展与展望 授主持。 年会上,韩雅玲院士作了题为“冠心病抗栓治疗进展与展望”的 饶克勤副会长对分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2020年是 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是全球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 报告,她强调抗栓治疗是冠心病防治的基石。近年来,冠心病抗栓治 疗领域积累了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 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公共卫生危机。面对疫情,广大医务工作者 双通路抗栓治疗:长期双通路抗栓治疗成为冠心病二级预防可选 积极战“疫”,使得我国疫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此次会议采取“线 方案之一。《2020 ESC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 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如期召开,这反映出分会对党中央国务院“六 患者管理指南》指出,对于高危或中危缺血风险且无主要或危及生命 保六稳”基调的响应,以及努力恢复正常工作秩序的决心。第十一 出血风险的患者,应考虑在阿司匹林基础上增加一种抗血栓药物,延 届委员在韩雅玲院士的带领下,扎实有序地推进各项工作。在组织建 长二级预防时程。 设、国际交流、规范创办专业英文期刊、办好临床心血管病学大会和 - 089 - P2Y12受体抑制剂单药长期治疗:P2Y12抑制剂单药治疗保留了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DAPT抗栓效果,并减少DAPT的出血风险,尤其是胃肠道出血风险。 冠心病合并房颤的抗栓治疗:近几年开展的多项关于冠心病合 推进心血管事业发展 贡献分会力量 并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的研究提示,新型口服抗凝药+P2Y12受体抑制 本届年会在11月22日进入尾声,韩雅玲院士表示今年年会精彩纷 剂逐渐成为主流抗栓策略。《2020 ESC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 呈,是一场学术交流的饕餮盛宴,分会今后也将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中国 (NSTE-ACS)患者管理指南》更新,对于CHA2DS2-VASc评分男性 心血管事业的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添砖加瓦,贡献分会力量。 ≥1分、女性≥2分的患者,在短期的三联抗栓治疗后(至多急性事件 后1周),推荐应用双联抗血栓治疗作为常规治疗方案,包括一种预 防卒中的推荐剂量新型口服抗凝药及一种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对于应 用口服抗凝药治疗的患者,建议在12个月后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韩雅玲院士指出,长期双通路抗栓治疗,可考虑用于缺血中危/ 高危且出血风险较低的NSTE-ACS患者;短疗程DAPT后转换为P2Y12 受体抑制剂单药长期治疗,可在保留抗栓效果的同时,减少出血风 险。对于ACS患者,强效P2Y12受体抑制剂是首选,但根据临床情 况、血小板功能检测或基因分型结果进行降级治疗是可行的策略。对 于需要接受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的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短期(7天或 住院期)三联抗栓治疗,其后更改为口服抗凝药+P2Y12受体抑制剂双 联治疗,1年后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是安全可行的策略。 会议现场 - 090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续写新篇章 再创新辉煌 ——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活动在杭州召开 如今已是第十一届委员会。经过各位血液学前辈和老师们的共同努 力,几代血液人的传承,我国血液学在这四十年间蓬勃发展。在部 分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在白血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 领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振义院士、陈竺院士、 陈赛娟院士团队在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 展;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方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陆道培院士团队是 中国乃至亚洲最早开展移植工作的,为我国移植领域发展作出了突 出的贡献,是中国血液的骄傲;江苏省血液学研究所阮长耿院士团 队在出凝血、血小板单克隆抗体诊断、转化研究等方面也做出了骄 人的成绩。 本届大会还特别制作了一部12分钟的“汇聚——生命之河”40周 吴德沛 年纪录片,以记录这四十年间翻天覆地的变化,震撼!激动!难忘! 同时我们还制作了“汇聚”纪念册,记录了中国血液40年间主 2020年9月24—26日,第16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 要的发展历程及重大事件。 血液学分会成立40周年纪念活动在杭州举行。 持之以恒 再创辉煌 同心协力 共创奇迹 本次大会的开幕式直到现在,依然令人非常激动,难以忘怀。 2020年是特别不平凡的一年,本次大会原本计划为线下4000人 96岁高龄的王振义院士在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方面作出了全世界 规模的会议,由于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需等待国家相关部门的通 领先的创新性贡献。他从一例克隆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合并大量蛋 知确认会议形式。在审稿会中,得到通知会议全部线上召开,于是 白尿的病例入手,介绍了病例资料、查阅文献等信息梳理归纳,进 改变计划按照线上会议筹备。随后又有了初步的消息,可以线下300 行临床鉴别诊断,确定诊断后进行恰当的治疗。 人联合线上召开,在距离会议召开还有两周的时候,得到通知可以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医学会名誉会长陈竺院士在非 召开线下不超过1000人的会议联合线上。中华医学会会务部举办大 常繁忙的工作中,认真地为本次大会制作了学术内容,把急性早幼 会经验丰富,联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团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 粒细胞白血病发病原理、分型和治疗的最新的进展呈现给大家。我 属第一医院团队迅速成立会务组沟通网络,推进会议筹备的进行。 们都应该向陈竺院士学习,不论多忙,都要为自己热爱的医学事业 在筹备过程中,得到了血液学分会各个委员的积极支持,在会 持之以恒地坚守,追求卓越。 议背景画面的设计和血液学分会logo设计的事宜上,经过委员投票 最终定了多数委员喜欢的款式。 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院士是一位世界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把 深奥的基础研究用简短通俗的方式让临床医生听懂,同时又把基础 本次大会共收到投稿论文2411篇,共计430场口头报告,327 的研究成果进行临床转化,转变成为患者治病的药物,这也是我们 份壁报交流。在主会场设立了开幕式后学术专场和国际交流专场, 做研究的目的所在。临床医生应该多和做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合作, 由于疫情原因会议议程压缩了一天,因此在保证原定选中稿件交流 临床和基础相互转化,促进科研成果,早日解决患者的疾苦,为中 人次的基础上设立了11个分会场,从继续教育到各个研究进展的 国的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口头报告,同时纳入了临床病例的交流,内容丰富,汇聚前沿。因 此,大会的内容设定对于血液学的基础研究、实验诊断和临床治疗 都很有帮助。同时,这次大会也是对于近年来我国血液学研究成果 的大汇总、大检阅和大展示。 本次大会在线注册人数8304人,其中现场报到参会有979人, 线上的直播观看点击量超过15万人次,这是历史上参会人数最多、 影响力最大的一次血液学学术盛会。 树立榜样 汇聚传承 今年是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成立四十周年,是值得纪念的年 份。从1980年以邓家栋教授为主任委员的第一届血液学分会成立, 专家合影 - 091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这次开幕式中还有很多重量级的讲者,陈赛娟带来了急性B淋 医生很有帮助。 巴细胞白血病发病机制和研究成果。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院士为 40岁对一个人来说是最好的年龄,对于学会来说也是一个很好 我们阐述了免疫治疗十大挑战,让我们很有启发。北京大学人民医 的阶段。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要以四十周年为起点,汇聚传承, 院黄晓军教授从传统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和以CAR-T为代表的细 发扬光大,把中国血液学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再创中国血液学事业 胞免疫治疗两个方面分享了血液肿瘤细胞的免疫治疗报告,对临床 的辉煌。 - 092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追光逐梦不忘初心 抗击疫情使命担当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五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在厦门召开 王大方致辞 姚克致欢迎辞 Peter Wiedemann线上致辞 王宁利致辞 Richard Abbott线上致辞 王挹青致辞 2020年11月19—22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五次全国眼科学术 保卫人民健康,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与使命。这也正是本次大会主 大会在厦门召开。由于新冠疫情防控的特殊情况,大会采取线上线 题的含义。受疫情影响,一些外宾不能到场,但是他们依然非常重 下结合的方式举行,并大大缩减了线下参会人数。即便如此,仍有 视,特意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祝贺大会召开。国际眼科理事会前任 数千位眼科同仁及数百家眼科参展公司代表云集厦门,共赴一年一 主席Peter Wiedemann教授,美国眼科学会前任主席、国际眼科科学院 度的眼科盛会。 秘书长Richard Abbott教授,以及俄罗斯、意大利、日本、韩国、马来 本届大会共收到投稿总数14 473篇;其中:安排论文发言960 西亚、印度、中国香港地区的眼科学会主席都发来贺词。 篇、壁报7111篇、刊载论文5495篇、列题交流641篇;本次大会共设 本届大会其中一项亮点是在开幕式中的第一个环节,向李文亮烈 会场17个;专题发言543个;继教教育讲座171个;特邀讲者652位。 士、梅仲明烈士等在抗疫一线以身殉职的眼科同仁致敬默哀。在严峻 本届大会线上线下注册代表及参展代表合计12 400人;线上收听收看 的疫情面前,眼科医护工作者们不忘初心,勇于担当,让人自豪。 会议258 079人次;参展(参会)厂家近200家。 各专业分会场会议也是亮点频频,例如:白内障分会场保留了广 开幕式开场短片环节用影像回顾总结了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第 受与会代表欢迎的疑难病例讨论会,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既有传统的知 十二届委员会所做的工作,并结合抗疫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 名专家分析讲解,又有新生代白内障专家初评、资深白内障专家终评形 展示中国眼科医生的风骨和担当。在抗击疫情防控疫情的关键时期, 式,使得疑难病例讨论富有层次和推进性,讨论结果更全面而深入,具 - 093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有典型性和推广性;眼底病分会场将高度近视眼导致的病理性近视作为 在会议其他的内容安排上,除了保留原有的专家讲座、手术直播、 会议讨论的热点话题,为此,本次大会专门设立“高度近视专题”,就 各个亚专科专场及继教培训之外,还继续举办了论文交流,跨学科的讨 病理性近视的分级分类及诊治标准和治疗规范进行专题汇报及探讨。 论会、疑难病讨论、现场手术直播、wet lab等会议内容。 作为高风险的眼科行业,如何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有效开 大会闭幕式由眼科学分会副秘书长赵明威教授主持。闭幕式上, 展诊疗手术,是眼科人思考的问题。为此,年会专门设立了眼科抗疫 姚克教授代表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作大会总结,首先姚克教授感谢 特别报告专场。在抗疫专场,现任主委姚克教授、前任主委王宁利教 各位专家和代表的积极参与,使本届大会自始至终充满了浓厚的学术 授、候任主委孙兴怀教授均到场致辞,他们对在抗疫中的全国眼科同 氛围。从福州,到杭州、苏州,再到厦门,本届大会是第十二届中华 道尤其是湖北武汉的眼科抗疫英雄的卓越表现及无私奉献表示由衷的 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办的第四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也是今年世界上 赞叹及感谢,对在疫情中牺牲的眼科烈士表示沉痛的悼念。并希望通 召开的最大规模的眼科线下会议。虽然由于疫情影响,本届大会采取 过这次会议,进一步弘扬抗疫精神,振奋全体眼科人,在眼科的建设 了“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召开,但大会继续延续精致规范、创新 及发展中再立新功。王宁利教授、张明昌教授、陈长征教授、孙旭芳 实用的办会宗旨,保持了以往高水平、高档次的良好态势,为我国眼 教授、吴建华教授围绕疫情相关话题向大会作了报告。 科续写盛世华章! 专家合影 - 094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专家学者齐聚贵阳 为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建言献策 ——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2020年度全体委员会议暨学术会议在贵阳召开 基础学科建设,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每一个医学 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主任委员李立明表示,中华医学会 医学教育分会第八届委员会自2018年以来,在青年教师教学技能 发展,提升教育教学研究个人质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等方面 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尤其是在贵州省毕节市开展了为期三年的教 育扶贫工作,提升了当地医务人员的水平,为当地培养了一支留得 住、用得上的基层医疗队伍。 贵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梁贵友在致辞中表示,中华医学会医学 教育分会2020年学术年会的顺利召开,既为贵州医科大学广大教职 会议现场 人员聆听医学教育发展的真知灼见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也为贵州医 2020年12月19日,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2020年学术年会 在贵阳开幕。作为专门为高等医学院校提供政策解读、经验交流和 科大学积极融入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参与医学教育前沿理论探讨搭 建了良好的平台。 典型示范的良好平台,此次大会吸引了众多省内外医学教育领域的 开幕式现场,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主任委员李立明作工作 知名专家和学者,就协同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公共卫生教育模 报告。北京协和医院于康教授、贵州医科大学校长罗鹏、北京大学 式改革、护理教育、临床一线教学工作等内容展开学术交流。 医学部王维民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海潮教授分别作学术交流 本次学术年会由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主办、贵州医科大学 承办,以“新理念· 新定位·新内涵·新医科”为主题,旨在通 报告。北京协和医学院李峥教授、锦州医科大学丁维光教授分别作 高质量论文、课题交流报告。 本次会议聚集了行业众多专家学者,他们对医学教育综合改革 过专家学者对医学教育及医学教育管理层面的探讨,为医学教育综 进行了深入交流,在大家激烈的思想碰撞中,会议迎来了尾声,相 合改革建言献策。 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李国勤在致辞中表示,如何加强创新人才 教育培养,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强 信会上大家探讨的话题能够应用到未来的临床实践中,进而促进我 国医学事业发展。 - 095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医学信息学:需求导向、应用驱动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六次全国医学信息学术会议在线上召开 钱庆致欢迎辞 代涛致欢迎辞 饶克勤致欢迎辞 2020年10月22日—25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六次全国医学信息学 刘章锁主持 研究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饶克勤教授致欢迎辞。 术会议以网络在线会议的形式顺利召开。这是中华医学会医学信息学分 本次学术会议主题为“医学信息学:需求导向、应用驱动”。会 会自1993年成立27年以来第一次采用在线的方式举办年会。截至2020年 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整个会议包括5个主旨报告和5个论坛,分别 10月25日会议结束,累计在线参会人次达14532人,注册人数1682人, 为医院信息化论坛、医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论坛、医学图书馆论坛、 参会者遍布全国各地。医学信息学分会常委和委员纷纷组织所在单位职 第十五届全国医学信息教育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全国医学 工集体观看,并在委员群中反响热烈,认为这次学术会议的报告都很精 信息研究生论坛,以及青年论坛,每个论坛都有专家报告与高质量论 彩,都是能落地的研究,对基层医院信息化建设非常有借鉴意义。 文报告相结合,共计71场报告。 会议得到中华医学会和分会领导的大力支持。中华医学会医学信息 会议邀请到了行业的领军人物,清华大学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 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郑州大学副校长、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刘 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信息首席专家马家奇研究员、国家 章锁教授主持了会议开幕式。中华医学会医学信息学分会主任委员、中 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信息技术处徐向东处长、国家呼吸医学中心 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副所长钱庆研究员,中华医学会医学信息 PI王秋萍主任医师、平安集团首席医疗科学家谢国彤先生等国内一流 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代涛 学者专家带来精彩主旨报告。既有行业管理者分析社会发展、行业需 董家鸿 马家奇 徐向东 王秋萍 - 096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求与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要求,也有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 会高质量论文并进行分论坛发言,5篇作为研究生论坛高质量论文并 介绍信息技术在组学研究、疾病风险预测和文本挖掘等方面的应用研 发言,8篇作为研究生论坛交流论文。 究,来自医院的信息化研究与实践专家学者介绍信息技术在预约挂 本次会议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术交流氛围浓厚。 号、智能问诊、影像识别、疾病管理、远程会诊、手术规划等方面的 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代表齐聚云端,围绕“医学信息学:需求导向, 应用,智能时代的医学信息标准与安全隐私思考,以及新时代医学图 应用驱动”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促进了医学信息研究同仁学术 书情报和医学信息学学科的创新发展思考等。 交流,对我国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提升了中华医 本次会议共收到来自全国的129篇论文,从中评选出19篇作为大 学会医学信息学分会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 - 097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倡导多学科融合 践行聚精绘影像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八次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学术大会在大连召开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八次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学术大会暨辽宁省 医学会放射技术学分会第十八次学术会议(以下简称CSIT 2020学术 大会)于9月24日—27日在滨城大连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主 办,辽宁省医学会放射技术分会、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大连 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联合承办。 本次学术大会的主题:“价值、远见、洞察力(Value,Vision, Insight)”,积极倡导多学科融合、医技护工信一体协同,积极践行 聚精绘影像,聚力护健康,融创促发展,智影塑未来的学术导向,广 泛开展规范化检查成像的继教培训工作。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助力 健康中国行动的开展实施。 开幕式现场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原因,本次会议的学术部分以 线上网络大会的形式召开,开幕式则是在常委会确定的承办地——辽 持下圆满落幕。闭幕式上,CSIT 2020学术大会承办方--辽宁省医学 宁省大连市提前完成录制、在网络线上录播的方式进行,在后疫情时 会放射技术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大会执行主席孙文阁教授致CSIT 期,为学术大会的安全、圆满、成功召开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2020学术大会闭幕词;学会常委兼副秘书长吕发金教授代表2021年 2020年9月24日上午第七期医学影像技术主管(CMITO)领军人 学术大会承办方、重庆市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致CSIT 2021学术大会 才“百人计划”培训班开班,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主任委员付海 欢迎辞;学会主任委员付海鸿教授致CSIT 2020学术大会感谢辞并宣 鸿教授、候任主委李真林教授、副主委高剑波教授和孙文阁教授、特 布大会闭幕。CSIT 2020学术大会主席代表会务组对线上全体参会人 约嘉宾潘慧教授分别进行专题授课。14点,CSIT 2020学术大会在精准 员表达了衷心感谢,对精彩的学术交流和报告研讨成果给予肯定, 绝伦的经典影像与美妙优雅的小提琴协奏曲中拉开了帷幕,开幕式由 同时代表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向战斗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第一 大会执行主席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孙文阁教授和辽宁 线的广大医学影像技术人员、放射影像技师与医师、护士与工程师, 省医学会放射技术学分会主任委员刘义军教授主持。 以及广大医务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慰问。 来自全国的影像技术知名专家与学者以及大会投稿论文交流发 CSIT 2020学术大会盛况空前,全国影像技术同仁线上学习热情高 言的同道通过网络线上云端进行授课,互动交流,共享盛会。CSIT 涨,这次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网络线上云会议,各领域大咖线上齐聚, 2020学术大会投稿总数达到5600篇,网络注册参会人数达到23 547 云游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知识海洋,聚焦前沿技术,奉献了一场场精彩绝 人,四天会期来自全国以及境外的专业同道累计47.52万人次线上 伦的学术盛宴。 参会听课。大会设置50余个线上云端专题会场,包括数字X线摄影 CSIT 2020学术大会期间,各位专家们对影像技术及影像护理技 技术、CT成像技术、MRI成像技术、肿瘤影像技术、医学影像人工 术领域的诸多课题分享了自己建设性的见解与观点,既是对专业技 智能、新冠肺炎专题等29个一级投稿方向、165个二级投稿方向、 术工作的学术总结,也是对未来专业发展方向的学术引领。衷心感 225个学术SESSION、676个大会论文交流发言、194个专题讲座、 谢本次大会会务组及辽宁省承办团队的默默付出、辛苦努力,衷心 399个电子壁报。本次大会盛况空前,参会者受益良多。本次大会 感谢学会全体委员以及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同道、同仁们的鼎力支持 得到许多国际放射技术专家的支持,在国际学会会长论坛中,法国 和积极参与。 philippe GERSON和泰国Napapong Pongnapang教授等就新冠肺炎疫 CSIT 2020学术大会网络线上闭幕式上,中华医学会影像技 情放射科的管理及放射技师在此中的作用等焦点问题专题演讲;另 术分会会旗由CSIT 2020学术大会执行主席孙文阁教授传递到CSIT 有“一带一路”相关专题讲座,充分展示我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整体 2021学术大会承办方、重庆市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主任委员吕发 水平、专业特色以及专业价值,为更好地打造医学影像技术学多学 金教授“手中”的线上交接仪式令广大医学影像技术工作者振奋不 科融合的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努力提升我国医学影像技术学的国 已,热泪盈眶。值此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特殊历史时刻,远 际地位和影响力作出贡献。医学影像护理、核医学影像技术、介入 隔千里的云端握手交接,代表着无论现实世界多么艰辛坎坷,我们 诊疗影像技术、磁共振影像技术、对比剂不良反应应急抢救、CT影 医学影像技术人,将紧跟学术潮流,牢记专业使命,肩负时代重 像技术等一系列亚专业领域的专家大咖们的授课精彩纷呈。 任,在医教研管的奋进之路上,永不止步。在临床实践的专业工作 经过紧张而忙碌的四天学术会议,大会闭幕式在刘义军教授的主 中,在医学影像技术岗位上,弘扬抗疫精神,护佑人民健康。 - 098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灾难医学聚云端 立足救援话未来 ——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2020年会在线上举办 2020年9月12日,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2020年学术年会在云 端举办。本次年会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主办, 援医学学科建设上取得的一些进展。天大灾研院于2020年3月成功获 批“救援医学”一级交叉学科硕士授权点。 天津大学灾难医学研究院、天津市救援医学学会、天津市医学会灾 通过一天的学习交流,一场场精彩的学术报告使与会者收获满 难医学分会共同承办,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澄、中国工程院院士郑 满,更加自信地迎接未来突发灾难的挑战。此次网上盛会的召开, 静晨、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会长李宗浩 也将加深天津大学与国内外急救与灾难医学界专家的交流,为天津 等国内知名专家线上指导授课。大会由天津大学灾难医学研究院副 大学新医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院长樊毫军主持。 据统计,本次网上直播点击量18 790次,观看人数3441人。本 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天津大学灾难医学研究院 次大会为行业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经验丰富的专 院长侯世科教授在开幕致辞中指出,2019年底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 家分享了自己的临床经验,年轻医生在线学习。大家在会上的交流 席卷全球,灾难医学分会各位委员积极投身抗击疫情战斗,在处置 学习将会运用到日后的工作中,从而促进我国医学事业发展。 这次疫情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一手科研资料,因此,分享此次抗 击疫情相关的实战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大会汇聚各方精英,邀请到灾难医学领域十数位专家 学者在“云端”与大家分享交流经验体会。范维澄院士指出发展 公共安全科技上的一些思考,李宗浩代表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作了 “立足中国、视野全球,立体救援、规范行标—应对大规模群体 伤害事件”的学术交流,冯子健介绍了新冠大流行期间的一些应 对措施。此外,针对今年新冠疫情,多位专家学者还从不同角度 介绍了防治经验。 交流会上,侯世科向大家介绍了天津大学灾难医学研究院在救 范维澄 李宗浩 冯子健 - 099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合作、创新、转化 ——第十八届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在线上召开 线上开幕式 线上开幕式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介入心脏病学 之后的全体合作伙伴会议重磅登场,在高润霖院士、美国哥伦 国际学术会议和最具教育意义的教学平台之一,其前十年间主题是合 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纽约长老会医院 Martin B. Leon 教授及徐波教授共 作、创新、转化。在2020这个特殊年份,第十八届中国介入心脏病学 同主持下,包括美国TCT大会主席Gregg W. Stone教授在内的14位全球 大会线上会议(CIT2020 Online)创新性地尝试了分期制会议,将往 介入领域顶级大咖组团参与,中外专家围绕全球心血管介入领域年 年集中在3~4天召开的线下会议分为十期在线上举办,从6月17日启动 度最具影响力的ISCHEMIA研究、PARTNER 2A和PARTNER 3研究、 第一期,到12月5日结束最后一期,持续半年,跨越时空,专业和高 TWILIGHT和Onyx ONE研究、SPYRAL HTN OFF-MED研究等4个主题 质量的学术交流在中国介入心脏病学领域掀起了一波波高潮,也成为 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些专家代表了全球介入领域的最高水准,引 2020年医学领域学术会议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领了介入领域的发展,他们的真知灼见对中国介入心脏病学的研究和 发展有重要借鉴意义。 会议概况 手术转播:汇集介入领域经典病例,手术“大能”展示“妙手 神技” CIT2020 Online由中华医学会主办,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介 在CIT2020 Online十期会议中,包括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入心脏病学大会理事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美国心血管研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北部战区总医院、 究基金会联合协办,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承办,在CIT2020会议 广东省人民医院、西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上海市东方医院、首 平台上,设置了4个虚拟会议室,另设电子展厅、电子壁报和论文、 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 电子病例、专家访谈等模块,内容丰富,体验性佳。 山医院、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唐都医院等13个转播中心的专家们奉 CIT2020 Online十期会议吸引了较以往线下会议更多的观众。汇 上了31场、56个病例完整的手术演示。 总数据显示,CIT2020 Online累计注册参会代表总人数为135 421 人, 手术类型涵盖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 累计观看人次为965 165 人次。分析参会者地区分布显示,97.57%的 介入治疗、复杂高危有指征患者(CHIP)血运重建、腔内影像指导复 观众来自国内,所在省市前三位分别为上海市(24.56%)、北京市 杂介入治疗、钙化病变介入治疗、介入无植入、结构性心脏病特别是 (20.37%)和江苏省(15.63%);2.43%来自国外,累计观看23 453 经导管瓣膜治疗(TAVR)、周围血管病、大血管病等。专家们精湛 人次,国外观众最多的国家为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日本、泰国等国 的技艺、珍贵的经验和精彩的点评吸引了众多观众,也让广大中国介 家。分析参会者专业领域显示,医务人员占比91.77%,心血管介入相 入领域同道大开眼界。 关专业占比52.24%。 临床试验解读:展示国内外前沿进展,专家解析指导临床实践 国内外最新发表和发布的临床试验深度解读是CIT2020 Online的 学术亮点 重要模块,也是CIT的传统亮点。今年,除第一期的年度最具影响力 研究重磅解读外,每期CIT2020 Online都择选了国内外介入心脏病领域 开幕式:顶级大咖云相聚,介入领域论乾坤 的重要临床试验进行解读和讨论,总共举办了15场临床试验解读会共 6月17日,一个“简约但不简单”的开幕式拉开了全年会议的开 计 71 个讲题。 端。开幕式由大会秘书长徐波教授主持,大会主席高润霖院士、大会 值得指出的是,第八期会议与经导管心血管治疗学大会 学术委员会主席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TCT2020)虚拟会议同步召开,CIT2020 Online与TCT合作拿到第一 葛均波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党委书记郑 手资料后,邀请国内专家几乎同步解读了15项TCT2020最新揭晓的临 哲教授及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饶克勤教授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 床试验,包括最新结构性心脏病、腔内影像学、功能学评价等重磅研 的欢迎致辞。 究。国外刚刚公布的最新结果,几个小时后,中国介入心脏病同道就 - 100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接收到了最新的结果以及专家的热辣解读,令人直呼过瘾。 上、线下的联动。对介入器械如导丝、延长导管、球囊、缝合器、 多年来,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发展飞速,也不断涌现了很多高质量的 导引导管、新型瓣膜等,常见病变如分叉病变、复杂分叉病变、CTO 中国原创临床研究。作为CIT2020 Online的一部分,CIT 2020线下征集的6 等,常见操作如介入旋磨、桡动脉入路、支架脱载等,常用术式如 项高质量中国原创研究在6月25—27日召开的EuroPCR E-course上进行了 Provisional术式、DK-Crush术式等,影像学操作如FFR、血管内超声及 最新揭晓,包括徐波教授报告的对比CABG和PCI治疗CTO和多支血管病 阅片等,以及TAVR、左心耳封堵、无导线起搏器等,通过专家视频 变的研究、江苏省人民医院李春坚教授的一项随机临床试验、阜外医院 讲解和手把手地模拟操作,以理论结合实践的形式,进行了充分、细 吴永健教授牵头的金牛一号瓣膜研究、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徐亚 致的教学和演示。对提高介入医师临床技能大有裨益。 伟教授牵头的新型左心耳上市前研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值得一提的是CIT2020 Online访谈模块包括4场专家访谈和4场深 金泽宁教授牵头的RESTORE SVD CHINA子研究、阜外医院吕滨教授牵 度访谈,围绕CHIP、球囊、RDN、抗血小板治疗以及IVUS、复杂介 头的中国CT-FFR关键性研究等,中国专家在国际舞台绽放风采。 入治疗等热点话题,对数十位专家单独或共同进行访谈。热点话题包 此外,CIT2020 Online还进行了2项中国结构性心脏病最新临床 括:高清IVUS时代、时间是检验DAPT时长的唯一标准吗、全球影像 研究结果的公布,并对近期发表的COMPLETE、CIT-RESOLVE、 中心、如何赢在双抗治疗的起点、“一带一路”国际PCI论坛、2020 AUGUSTUS、DEFINITION Ⅱ、THEMIS和THEMIS-PCI及《中国 年药物球囊年终大盘点等,吸引了累计41 331名参会者观看。 COVID-19大流行期间STEMI患者的管理和预后》等多项重要研究进行 了专题精解,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和专家的解析对介入心脏病领域临床 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 小结 线上实习中心:虚拟空间真实体验,介入难题一一攻克 作为中华医学会的品牌学术会议,CIT长期致力于提高我国心 我国PCI例数已是全球第一,进一步发展中,加强规范化培训非 血管介入治疗水平,已成为亚太区规模最大,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 常重要,尤其是对于一些新加入介入心脏病领域的医师。实习中心也 力的心血管介入治疗三大盛会之一。CIT是心血管介入领域的学术 是CIT传统模块,从介入治疗的基本要求、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都 先锋,也为广大心血管同仁们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2020年, 进行有步骤的培训,很多参会者的介入技能在参会时都能有所提高。 CIT2020 Online对“合作(C)、创新(I)、转化(T)”的新解读 线上实习中心是CIT2020 Online的创新点之一,将原来线下实 得到了完美的呈现。希望随着CIT的努力,未来我国心血管介入诊疗 习中心移植到线上,进行了30场线上实习培训,其中5场进行了线 水平不断提高! - 101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群英齐聚 共话重症战“疫”经验 ——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重症医学大会在线上召开 直播现场 直播现场 风和波必暖,地灵人必杰。2020年8月7—14日,由中华医学会 讨论、查房等,还专门设立了基础研究及基层重症、新冠肺炎相关版 重症医学分会主办的为期1周的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重症医学大会 块。27位来自欧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中国台湾地区的著名专 在线上举行。本次大会紧紧围绕重症战“疫”主题全方位展开,为及 家参加大会并发言。大会共举办192场次病案讨论及论文点评,增加 时总结、交流和分享抗疫经验,同时研判当前的疫情防控要求,中华 了交流和互动;共设立1个主会场,9个分会场;共24个3D虚拟展台, 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决定将以往线下大规模会议进行模式创新,采取 9个普通平面展台,共36场企业专题会。 “网络在线”的形式召开。同时,会议将会期变为“重症周”。 2020年是重症人打赢“重症战疫”的一年,本次大会对新冠肺炎 疫情期间重症同道们的工作与经验进行重点讨论。在主会场,抗疫回 齐心协力 共享重症战“疫”经验 顾——“重症八仙桌”作为压轴会议,直接将大会推向高潮。其次, 本次大会新增“新冠肺炎”系列版块。该系列版块特别着重于新冠肺 开幕式上,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管向东教授指出: 炎这一危及全球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重症疾患,及时、准确地诊断是 “重症专业诞生的第一天,就注定与现代医学中面对的灾难、瘟疫、 控制疫情及病情发展的最有效手段;治疗策略始终充满争议,免疫增 战争密不可分,就注定与临床生命支持与医疗救治密不可分,就注定 强治疗、激素治疗、特异性抗炎治疗等策略层出不穷,如何筛选值得 从事这个专业的医护工作者,面对疫情,责无旁贷。”在全国援鄂的 考量。临床评估仅仅是低氧血症这么简单吗?重症新冠肺炎与ARDS 4.26万余名医护人员中,有1.9万余名重症同道。他们白衣执甲,坚守 的异同如何评估,从生理到病理不同视角值得探索。ECMO循环辅助 “齐心协力,拯救生命,打赢新冠肺炎阻击战”的使命,奋战在抗疫 走入了大众视野也让重症人大展宏图,如何管理ECMO能给病人带来 第一线;他们以丹心为矛,将一条条不断上扬的魔鬼曲线,用坚强的 更大的获益?新冠肺炎与出凝血障碍更是全球新冠重症的研究热点。 中国力量、重症力量摁了下来;他们以医术为剑,身先士卒,舍生忘 同时,新冠肺炎的重症治疗还涉及其他各个器官系统,比如新冠病毒 死,成就中国重症专业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伤了肺又伤心后该如何调整血流动力学、营养代谢如何跟进,给重症 值得一提的是在抗疫期间,重症同道们及时总结经验,发表了 关于COVID-19的文章近500篇。新冠疫情期间,针对武汉等疫情集中 护理管理、心理护理都提出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当“伤员”从战争中 幸存,新冠肺炎患者康复问题同样也应有重症医师的自我见解。 区域的重症新冠感染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相关检查、治疗与预 此外,值得关注的还有青年版块和护理版块。青年论坛从目前热 后等方面,进行了观察性研究与回顾性分析,立足于丰富的重症临床 点临床问题的理论基础出发,紧密联系当下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前沿, 救治经验,探讨了针对重症新冠肺炎治疗、器官功能监测、营养、呼 探讨重症医学常见疾病的诊治与最新研究进展,有助于推进青年医生 吸支持以及循环管理等系列内容。重症专家们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了 掌握重症医学的基础知识概念与诊治流程规范。护理版块及医护共同 近20篇具有影响力的研究与报道,其中最大规模的是基于344名重症 关注版块,让护理的姐妹兄弟聚焦于重症护理领域内的焦点问题,引 COVID-19阳性患者的临床研究。研究总结分析了重症新冠患者大量 领ICU临床护理工作,以便将医护这同一战壕的战友融为一体。 的实验室数据、详细的临床治疗过程和预后数据,发表于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在全球新冠肆虐的当下,文章为全球医生提供了来自 中国重症的丰富经验与数据。 回首过去展望重症新未来 管向东教授在工作汇报中表示:“从2005年重症医学分会成立到 大咖云集共襄学术盛宴 2020年重症抗疫,15年的发展之路荆棘满布、道路曲折,有些路甚至 是没有人走过的。但在全国重症同道、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在各级卫 本次大会完成各类专题讲座662场;邀请来自国内及国际15个国 家的570位专家共襄盛会。大会共设立40个板块,涉及基础、临床、 生行政管理部门、各医院以及中华医学会的支持下,重症医学的学科 建设不断得到推进。” - 102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过去几年,可以看到中国重症专业大步向前,年轻的中国重症 医学进步飞速、惊喜不断:(1)住培和专培工作取得突破。2018年 研水平,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在世界舞台上发出最强中国 声音。 新增重症医学专培试点学科,71个重症专培基地获批;2020年重症纳 入国家住院医师培训体系,后续工作正在顺利推进。(2)2021年开 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重症专业更趋合理。(3)国际交流合作 小结 日益密切。2018年启动“一带一路”项目,目前与中华医学会签订合 会议期间,80 000余人点击微官网,30 000余人访问PC端官网, 作协议的“一带一路”国家有20多个,每年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年会 4000余人使用官方App,3个终端总使用人数达114 492人;微官网点 增设“一带一路”版块、中美版块、中欧版块;SCCM、ESICM年会也 击次数为161.25万人次,PC端官网访问次数为124.87万人次,官方App 都设有“中国专场”。 启动次数为2.71万人次, 3个终端总使用次数达288.83万人次。直播 与此同时,大会注册参会人数也不断攀升,2016年总计8300人参 观看次数达2 758 036人次,共7万余人观看大会直播,高峰并发人数 会,2017年总计8700人参会,2018年总计10 830人参会,2019年总计 达18 000余人,其中主会场观看次数达364 303人次,观看人数49 428 11 320人参会,2020年在线注册代表114 492人;大会投稿方面,2016 人。视频回顾观看达到432 693人次。 年共收到稿件2970篇,2017年共收到稿件3299篇,2018年共收到稿件 3141篇,2019年共收到稿件3784篇,2020年共收到投稿3445篇。 此次年会克服重重困难才得以召开,在会议召开期间,仍有部分 重症同道们坚守在抗疫第一线。大会从战“疫”实战中总结经验,发 尽管过去成绩斐然,但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依然面临 展理念、扩大学科理论体系,各个版块中精彩纷呈的报告更是完美地 许多亟待完成的工作。全体重症同道们应集中力量完成以下工 诠释了学科的本质,通过共同讨论、争辩、进步,将重症医学学科发 作:继续加强学科建设;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努力提高重症科 展进行到底。 - 103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云端相聚 共话未来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在线上召开 诊断实施方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及远程超声 诊断实施方案》等多个指导性文件,在全国各地开展新冠相关超声公 益培训,开展网络教育课程20余次,发表相关科普及学术类文章10余 篇,相关书籍2部,为疫情防控提供了专业的技术支持。 云端共聚,在学术交流中展望超声医学的未来 在全体大会讲座环节,国内外多位著名超声医学专家和学者进行 了学术报告。讲座内容涵盖腹部、妇产、心脏、浅表血管、介入等国 内外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坚持高新研究和临床实践并行。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院士精彩讲述了超声显像技术诊断冠状动 活动现场 脉微血管疾病的当前进展,他用严谨的科研设计、详实的研究数据证 不忘初心,躬身践行为人民健康服务 明了经胸超声及心肌超声造影观测心肌微血管血流储备是诊断冠脉微 血管疾病的有效、可靠指标。 1958年9月,我国第一台用于人体的A型超声仪问世,揭开了我 解放军总医院梁萍教授鞭辟入里地讲述了我国超声学者在肝癌诊 国超声诊断的历史序幕;如今,高强度聚焦超声、微波消融仪、超 疗领域中所做出的开创性工作及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绩,并展望了未 声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超高速三维成像技术等,彰显着我国超声医 来发展方向。 学从模仿者到创造者的转变。在8月29日的开幕式上,一段精彩的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周晓东教授提纲挈领地讲述了超声造影在 视频展示了我国超声学科60余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和多个领域取 各个临床领域的应用及发展,为超声造影的临床和科研工作者带来了 得的丰硕成果。 启发。 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李国勤在致辞中高度肯定了超声医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学术会务部李丹麑声情并茂地回顾了超声医学分会 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在新冠疫情应对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作 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以及与亚洲超声医学与生物学联合会的 为中华医学会的优秀专科分会之一,超声医学分会一方面把握学术 历史渊源,强调同各国学者深化合作、凝聚共识,共同促进超声医 动态,引领学术导向,是国内同领域学术水平最高的组织,代表中 学的发展。 国超声在世界舞台上发出最强音;另一方面重视学术下沉,在全国 此外,四川大学人民医院尹立雪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 开展继续教育、科学普及和基层帮扶等活动,致力于基层超声医师 产医院吴青青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谢明星教 整体诊疗水平的提升。希望未来学会与分会共同努力,团结带领广 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蒋天安教授、美国托马斯·杰佛逊大学刘 大超声医学及交叉领域的医务工作者,坚持创新发展的理念,把维 吉斌教授等也为大会带来了精彩的报告。 护和保障人民健康作为最高使命,同力协契,砥砺前行,为推进健 超声年会首次开设人工智能论坛 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迎难而上,为新冠肺炎救治提供有力支持 人工智能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综合集成和集中代表,是引领当 前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技术。近五年来,人工智能在医学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面对复杂的疫情形势,中华 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积极统筹安排,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 特别是医学影像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也成为国家医学战略研究的 重要内容。 院、国家卫生健康委及中华医学会的疫情防控精神,全体超声人迎难 为适应医学影像新热点和前沿领域研究现状,中华医学会超声医 而上,攻坚克难,齐心协力,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作出了卓越 学分会于本次年会首次开设人工智能论坛。参会专家从多维度分享超 的贡献。 声人工智能的“无限超能力”,讲题覆盖多个超声亚专业学科内容, 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姜玉新教授在致辞中代表分 包括肝脏、甲状腺、乳腺、盆底、心血管、胎儿心脏、肺部、髋关 会向所有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超声工作者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 节、妇产超声人工智能以及超声影像组学的研究和进展,全面介绍了 出,疫情期间,超声人在疫情重灾区坚守岗位,齐心协力,共渡难 超声专业与人工智能新技术的融合应用,集中展示了近年来全国学者 关。新冠肺炎定点医院超声科承担着大量新冠肺炎患者的超声诊疗工 在人工智能与超声影像结合的最新研究成果,为超声诊疗未来的发展 作,尤其是重症患者的床旁超声检查,为临床的诊治提供了有力的支 提供了新思路。人工智能论坛得到了参会者的广泛关注,论坛举办当 持。其间,超声医学分会参与或主导制订了《超声医学科新型冠状病 天在线观看人数达2万人次,这对我国超声人工智能领域研究必将起 毒感染防控专家共识》《新型冠状病毒重症肺炎肺部超声检查及远程 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 104 - 第三部分 2020年中青年学术会议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以人为本 一起强大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青年委员会第十三次全国麻醉学术年会在线上召开 2020年8月15—16日,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CSA)青年委 术麻醉、品质麻醉、人文麻醉”工作的深入落实,进一步提升了 员会第十三次全国麻醉学术年会以线上的形式召开。本次年会继续 青年麻醉医生及基层麻醉医生的综合服务能力,为推动麻醉学科 秉承“以人为本,一起强大”(Together, we are stronger)的理念。 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开幕式由负责全国学术年会工作的CSA副主任委员王天龙教授和学 本次学术年会主旨论坛版块涵盖了:国家文件精神的解读、 术秘书长李天佐教授共同主持。出席年会开幕式的专家有CSA主任 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情况的通报、临床基础科研的创新、 委员黄宇光教授、名誉主任委员刘进教授、前任主任委员熊利泽教 新冠疫情带来的学科思考以及社会变迁与医学人文素养。 授、候任主任委员邓小明教授、副主任委员米卫东教授、俞卫锋教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米卫东教授带来题为《麻醉学科建设 授和马虹教授,以及常委代表徐军美教授和杨建军教授等。大会邀 与884号文件精神》的报告,深入介绍884号文件背景,并详细探 请了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首席专家吴浩教授,人民 讨该如何落实文件精神,助力学科发展。 政协报教育周刊贺春兰主编,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党委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进教授《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 副书记张晨教授莅临开幕式并作主旨演讲。CSA青年委员会副主任 家监测分析情况通报》的报告中详细分析了国家卫健委关于三级 委员王晟教授、陆智杰教授、戴茹萍教授、王云教授,秘书长龚亚 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相关指标,介绍了麻醉科对医院绩效考核所 红教授,副秘书长曹学照教授及全体青年委员出席开幕式。 起到的关键作用。 黄宇光主任委员在大会开幕式上致辞,对抗疫特殊时期CSA青 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张晨教授作题为《杰青申请及科研 年委员会第十三次全国麻醉学术年会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对 创新经历分享》的报告,强调做科研要着眼前沿热点、拓宽知识 莅临开幕式和会议的各位专家及麻醉同道表示热烈的欢迎,他对 边界,以系统扎实的工作解决一个问题。 CSA青年委员会在过去一年中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祝贺本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副院长徐军美教授在《疫情防控与麻醉 次青年委员会全国学术年会圆满成功。大会执行主席杨建军教授 学科》中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在抗击疫情、救治患者中过程中发生 及CSA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晟教授也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的几个令人感动的小故事。他指出抗击疫情的有效性有赖于党中 本次年会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内召开,不论是会议形式 央的正确领导、全国人民的同舟共济和科学的防治方法。 的摸索、学术版块的设计还是学分授予等会务的方式都有诸多创 人民政协报·教育周刊创办人贺春兰主编作了题为《社会 新。大会主旨演讲版块邀请了吴浩教授、贺春兰教授、张晨教 变迁与医生的人文素养:一点建议》的专题报告。贺春兰主编指 授、米卫东教授、刘进教授及徐军美教授六位重量级嘉宾,讲座 出,基于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迁。社会 内容涵盖国家文件精神的解读、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情况 利益结构变化引发人们思维方式多元,信息化时代社交媒体的发 的通报、临床基础科研的创新、新冠疫情带来的学科思考以及社 达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圈子和圈层感,冲突成为常态,人群极易 会变迁与医学人文素养。讲座内容精彩纷呈、引人入胜。各学术 被情绪左右,对话困难。为此,她建议医者医界在精湛医技的同 版块根据线上会议的优势和特点,扬长避短,采用理论授课、病 时,要以更积极进取的姿态促进沟通,争取理解。 例讨论、科研培训和学术辩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为麻醉同道提供 了一场学术盛宴。 本次大会在科研培训论坛设置了七场学术交流,内容包括临 床研究设计和实施、基础研究科学问题的提出、期刊论文发表、 广大麻醉界及相关专业的医学同道积极参会,会议注册人数 基金标书写作、科研团队建设等多个方面。内容丰富详实,精彩 达1.7万余人,线上参会人数突破38万人次。会议取得了圆满的成 纷呈,对青年麻醉医生的临床、科研及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 功,大会倡导和践行学会的办会理念,全面推进“安全麻醉、学 意义。 主旨演讲版块部分专家 学术辩论版块部分专家 - 107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科研培训论坛学术交流 专题。同时,论坛的内容还包括疫情暴发期间气道控制的策略、老年 高危患者麻醉管理、小儿肝脏移植麻醉与围术期管理等三个时段的学 本次大会在病例讨论和指南解读论坛中设置了包括胸科麻醉、神经 术交流。每一时段都安排专家进行讨论和点评。专家授课高屋建瓴, 阻滞麻醉、日间手术麻醉、危重症患者管理、骨科麻醉指南、老年人麻醉 点评和讨论精准到位,与会专家积极互动,深入探讨,得到线上麻醉 指南、颅脑外伤麻醉指南、过敏性休克处理指南等八个病例指南解读。每 同道的众多点赞。 一个病例都邀请专家进行点评和讨论,授课精彩,点评到位。线上线下互 分论坛版块 动热烈,为青年麻醉医师提供了一场理论结合实践的思维风暴。 病例讨论和指南解读论坛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2020年CSA青年委员会全国 麻醉学术年会首次突破传统办会模式,专家学者共聚云端,分享学术 本次大会在麻醉新进展和疫情防控论坛中设置了包括患者围术 成果,共同参与并见证了此次学术盛会。时代风云虽变幻,却赋予年 期肺保护、多中心临床研究的组织、人工智能在麻醉学科中的应用前 轻人新的机遇。大会号召广大中青年麻醉同道,不断创新进取,进一 景、麻醉中体温监测的意义、新冠患者心血管病变机制及管理、麻醉 步完善麻醉学科内涵,关心基层发展,为全面提升麻醉医学整体服务 科手术室运营中的院感控制、麻醉科手术室运营中的院感控制等七个 能力而努力工作。 - 108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展示交流 见证成长 共创未来 ——第十一届中青年糖尿病医师学术会在线上召开 开幕式现场 时立新 朱大龙 滕贵明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主办,中华医 缨奔赴前线,感人的事迹不胜枚举,青年委员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守 学会糖尿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承办的第十一届中青年糖尿病医师学术 护家园,为患者的生命健康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汇聚青年力量,同 会议于2020年10月30—31日以网络在线的形式举行。 心同德,努力开创崭新的工作格局!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每年定期召开中青年糖尿病论坛,迄今 CDS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朱大龙教授在线致 为止,论坛已走过十一年历程。本次会议是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特殊 辞,朱教授赞扬本次青委会的精心安排布置,学术内容丰富,体现青委 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学术会议。会议针对当前糖尿病相关研究的热点 会的辛勤工作,对中青年糖尿病医师寄予厚望。朱教授提出了青委会的 和重点问题以及中青年医师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 学术工作在CDS中占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宣传科普, 活动,为中青年学者提供展示和交流不同学术观点的平台。本次会议 为CDS添砖加瓦,对此,朱教授由衷赞赏和大力支持,感谢每一位青委 共42个大会报告,从病理生理、优青专场、转化医学、糖尿病肥胖治 的贡献和付出。朱教授祝贺本次会议在兰州顺利召开,预祝会议圆满成 疗、智慧医疗、内分泌疾病、胰岛功能及论文撰写基金申报八个方面 功!甘肃省医学会滕贵明副会长向大会召开表示祝贺,对各位同道的到 开展交流和讨论。线上注册观看人数达18 710人次。 来表示欢迎。感谢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能把这次中青年糖尿病医师 2020年10月30日大会在兰州开幕,同时采用网络在线直播形式。 开幕式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李晓牧教授主持。 年会放在兰州举行,“感谢学会对甘肃省糖尿病防治工作的肯定。糖尿 病是个常见的慢性疾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国家也把糖尿 大会主席、CDS第九届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贵州医科大学附属 病作为疾病防控的重要战略,甘肃省在广大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糖 医院时立新教授表示,本届会议内容是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 尿病的防治逐步跟上全国的步伐。众多糖尿病领域专家学者齐聚龙城, 召开的一次重要学术会议。会议内容涵盖糖尿病病理生理、优青专 名家荟萃,我们甘肃内分泌糖尿病同道将和全国线上参会的同道一起, 场、转化医学、糖尿病肥胖治疗、智慧医疗、内分泌疾病、胰岛功能 抓住这次宝贵的机会,学习新的理念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临床工作中 及论文撰写基金申报八个方面开展交流和讨论。时教授回顾了第九届 去,为广大的糖尿病患者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 青年委员会过去一年的工作:2019年联合国糖尿病日暨“蓝光行动” 2020年10月31日会议圆满结束。中青年糖尿病医师论坛将不断提 北京主题日活动中,青委会积极组织,热情参与演出庆祝活动,获得 高论坛学术质量和组织水平,与中青年同道们共同开创美好未来!为 广泛赞誉;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青委们迅速响应号召,积极请 中国糖尿病防治事业的进步,为人人健康、健康中国再助力! 专家合影 闭幕式 - 109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弘扬抗疫精神 共护人民健康 ——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八届中青年学术会议在杭州召开 开幕式现场 活动现场 2020年10月16日—18日,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八届中 青年学术会议在杭州胜利召开,根据今年疫情防控要求,利用直播 理、医疗器械热点、医疗设备售后服务管理、青年发展创新论坛、 科学防控与保障管理六大主题论坛,有九场精彩演讲。 技术,实现在线同步直播。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学工程专家同道相聚 现场与云端,共同探讨医学工程最新进展,共享学术盛宴,共谋学 科发展。本次大会以“弘扬抗疫精神,共护人民健康”为主题,共 价值评估 助力医院耗材管理 邀请报告65场,高质量论文讲演31篇,壁报论文展示50篇,直播累 计观看人数逾2000人。 医用耗材管理与技术评估论坛针对医用耗材价值评估管理中的 热点、难点开展了深度交流,演讲嘉宾就医疗器械评估框架、价值 大会内容涵盖2020年医学工程领域抗疫经验及后疫情时代发展 评估与耗材医保准入的应用趋势以及医院端实践卫生技术评估的案 思考、医学工程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学术成就和实践经验,特邀国 例作了详细报告,从国际层面、医保层面、医院层面践行耗材价值 家卫健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国家卫健委医疗服务管理指导中心、浙 评估,分析现状、展望未来。与会专家也对未来如何帮助医院耗材 江省卫健委、中国医院管理协会团体标准委员会等13位专家作大会 管理者,落实医院的耗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价值评估,助力 报告;另设医用耗材管理与技术评估、智慧医院与智能化管理、医 医院耗材管理,让我们继续期待! 疗器械热点、医疗设备售后服务管理、青年发展创新论坛、科学防 控与保障管理六大专题论坛,54场精彩演讲。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叶全富教授对我国医学工程师 探究新方向 助力现代医院建设 职业发展、医学工程核心功能、不良事件管理、医疗工作的风险与 智慧医院与智能化管理论坛以信息化赋能医院管理为主题,共谋 挑战等进行了历史回顾与现状剖析,对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方向赋 智慧化医院发展新方向,推动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在医疗设备及器 予展望,鼓励中青年医工“发挥聪明才智,直面困难,勇于创新, 械管理中的应用,探索疫情及后疫情时代,医疗耗材供应链的智能化 开拓医学工程的新局面,为健康中国的建设作出新贡献”。浙江省 管理,助力效率医疗。与会专家介绍了各自医院以硬件、软件集成的 卫健委原一级巡视员马伟杭教授深入介绍了浙江省“一图一码一指 智慧化平台、物联网技术甚至“信息黑科技”在医院顶层设计、人、 数”的核心防控策略,提出了加快完善卫生公共体系建设的思考。 财、物、医疗流程中的应用场景和亮点,分享了实践的经验。为未来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高关心教授从技术层面明确新常态下医学工 的智慧医院建设、临床医学工程管理指出了可行方向。 程人的责任与担当,鼓励中青年医工对贴合临床需求的解决方案进 行科技创新,并通过科学的评估与论证手段,提升医疗设备器械合 理配置水平;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主任委员李斌教授回顾了 聚焦现实热点 引领学科发展 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历程,生动展示各类新冠病毒新检测手 医疗器械热点论坛就医疗器械产业与行业发展、医疗设备器械创 段、医疗新趋势,引申临床工程技术新发展,指出医学工程面对着 新管理与服务模式、先进医疗设备技术研发与应用等诸多话题展开了 “健康新需求”“技术新挑战”“管理新要求”“学科再提升”等 集中讨论,与会专家分别就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下的医工技术管理、基 诸多挑战,引导医学工程队伍发挥专业智慧,积极参与医疗技术和 于DRGs的耗材管理、医疗器械设计与使用过程中的人因工程、UDI码 医学工程技术创新,凝聚医工之力,走一条更加专业化、规范化、 的应用前景、验收环节的风险管理、疫情期间CT设备检测、大型设备 协同化和国际化的道路。 智慧化管理平台、专业数据处理技术等典型热点事件与案例进行了分 本次大会设立医用耗材管理与技术评估、智慧医院与智能化管 享交流。面对新热点、新形势,医工人应当积极响应、不畏困难、为 - 110 - 中华医学会2020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发挥党建引领 弘扬科学家精神 了行业蓬勃发展添砖加瓦、保驾护航。 探索售后管理新思维 学术会议期间,召开了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八届常务委 员会第二次会议。会议内容主要聚焦于医工分会党员学习、2020年分 医疗设备售后服务管理论坛聚焦于多元化、智慧化、区域化实践 会工作总结、2020年各项活动情况以及青委会汇总情况四部分。 经验分享,共同探索售后管理新思维。演讲嘉宾对我国医疗设备售后 曹少平教授主持党课学习,学习主题为《向科学技术广度和 的现状进行了剖析,对区域性实践、医工联体培训实践、内镜设备个 深度进军——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精 性化管理实践、疫情防控下维保实践、智慧管理平台实践、不良事件 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提到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持 与质控实践等分别作了介绍,引导医工同道跨界融合,积极拓宽售后 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训、加强国际科技合 服务管理视野。 作”,这同样是医学工程学科发展的关键问题。常委委员们结合中 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及临床医学工程学科发展发表了感想与建 挑战、创新、担当 议。张强教授表示医工同道们在此次疫情中体现了极高的政治觉 悟、爱国主义精神与奉献精神。医工发展之路应当做到目标明确、 青年发展创新论坛聚焦医疗设备研发创新、医疗设备管理创新等主 学术引领、创新驱动,建立学科生态。钱英教授感悟创新要以需求 题,与会专家深入剖析高端智能医疗设备技术发展、国产医疗设备临床 和问题为导向,目前医工离“走到临床中去”还有一定的距离,期 研究合理化发展路径、新一代医工能力培养,以及标识解析技术助力智 望将来医工能向医生、护士学习,以问题为导向,做真正有应用价 慧医院能力提升,医学工程技术专利申请与保护等方面,共商新时代医 值的创新研究。冯靖祎教授感悟医工工作应当发挥党建引领,脚踏 工科学创新发展之路,鼓励中青年医工紧跟医学发展趋势,积极适应新 实地,关注如何有效地推动医工基本的管理职能、提升技术能力。 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要求,涉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 抓住医疗器械大发展的时代机遇,努力打通示范、评价到推广之间 沿学科,努力培养自身创新科学精神,练就先进科学思维能力。 的各个环节。与会专家表示相信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可以发 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六大精神,有信心、有意 助力抗疫 医工在一起 志、有能力更上一个台阶。 2020年,一场没有硝烟,却时时刻刻与死神争夺着生命的战 科学防控与保障管理论坛紧跟时事,助力抗疫,与会专家就 “疫”打响了。武汉封城、国家拉响防疫的“一级警报”,全国人民 疫情环境下以科学、精准、智能为基础,为疫情防控和医疗工作 都绷紧了神经。在这场战“疫”中,医工人坚守着自己的抗疫岗位, 提供全面、有力的物资和流程保障进行经验介绍,华中科技大学 全力保障疫情防控一线医用物资及时供应和医疗设备的安全运行,为 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张强教授亲历武汉抗疫主战场, 保障患者和一线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屏障。“在危 回顾了疫情暴发阶段,武汉协和医院如何开辟5条战线、托管7家 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中华医学会 医院,克服重重困难,保障物资供给。为医工通道们带来了后疫 医学工程学分会将勇挑重担,精诚合作,攻坚克难,再创佳绩,为 情时代的思考,要在政府和学会的引导下,做好强平战转换,培 “健康中国2030”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为中华民族的伟 养技术队伍,建设标准体系,加快创新发展,全面提升对突发重 大复兴事业贡献力量! 大公共事件的应对能力。与会专家倡导医工面对类似新冠疫情的 最后,大会主席李斌教授感谢各位专家和医工同道们在这次会议期 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既要做到以科学、高效为基础的因地制 间给予组委会的支持、理解、合作,感谢为这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付出的 宜、随机应变,又要及时梳理管理与技术短板,亡羊补牢、曲突 努力和作出的贡献;对组委会各位会务工作人员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 徙薪,做好平疫结合储备。 最后,宣布: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八届中青年学术会议闭幕! 专家合影 闭幕式现场 - 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