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亮点2017.pdf

指尖的格桑花36 页 55.731 MB下载文档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亮点2017.pdf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亮点2017.pdf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亮点2017.pdf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亮点2017.pdf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亮点2017.pdf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亮点2017.pdf
当前文档共36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亮点2017.pdf

2017 年,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的“中国元年”正式开启;这一年, 国际单位制(SI)重新定义的技术条件均已满足。计量,这个全球秩 序的重要基石,即将迎来历史性的变革。由此,将带动测量技术的飞 跃,国际规则的重构。 站在这历史的交汇点,作为“共和国宝贝”,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交出了一份份出色的答卷。不仅在国际计量单位重新定义中发挥了关 键性的作用,在科技创新主战场、在经济建设大潮中同样披荆斩棘、 收获满满。 亮点—2017,记载了国家计量院一年来所取得的部分成果和突 出贡献。 “凡事过往、皆为序章”。2018 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 新的国际计量单位(SI)诞生之年。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全体职工, 将以饱满的激情,秉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知行合一,在国家市场 监督管理总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乘改革的春风,扬帆远行。 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 方向 1 01/ 科技前沿 2 前沿基础研究推动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强基础研究是提 高原始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是跻身世界科技强国 的必要条件。所有科技创新活动均依托于测量技术的支持,历史上 3 次技术革命都和计量测试技术突破息息相关。2018 年 10 月,第 26 届国际计量大会将通过决议,自 2019 年 5 月 20 日起,全面实 施重新定义的国际单位制。“计量单位量子化”和“量值溯源扁平化” 是重新定义的国际计量单位的核心,这将对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 发展产生重大促进作用。 2017 年,中国计量院各类在研课题 543 个,其中新增课题 223 项,分别来自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专项、国际合作专项和国家自 然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资助项目。由中国计量院完成的“超痕量物质 精密测量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 2017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十一五”以来中国计量院共获得 13 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3 项, 二等奖 10 项)。 3 • 科技前沿 1.1 迈向“秒”的未来 锶原子光晶格钟是目前世界上最精准的原子钟,其系统频移的不确定度指标已经高出现行秒定 义所采用的铯原子喷泉钟 2 个数量级,被认为是未来秒定义最有潜力的候选之一。 中国计量院锶光钟在 2015 年即作为我国唯一的光钟,为国际计量局(BIPM)“二级秒定义” 列表的数据定值提供源数据。 2017 年,中国计量院对原有锶光钟系统核心部件进行了优化改进,大幅提升了锶光钟的稳定度, 使中国的光钟测量稳定度首次达到 10 -18 量级。这种小数点后第 18 位的高准确测量水平不仅为新 一代秒定义提供了重要技术基础,更为物理学基础前沿理论的发现和验证提供了新的可能。 中国计量院 4 / 亮点 - 2017 锶原子光晶格钟 科技前沿 • 1.2 温度单位重新定义的中国贡献 精确测定玻尔兹曼常数是实现温度单位重新定义的前提和关键。中国计量院采用独创的圆柱 声学共鸣法和量子噪声法 2 种方法测量玻尔兹曼常数,测量结果均被国际科学技术数据委员会 (CODATA) 2017 收录,使中国成为全球唯一采用两种独立方法为温度单位重新定义做出关键贡 献的国家。至此,全球持续十余年的玻尔兹曼常数测量研究画上句号。 基于此项研究发展的创新技术,全球热物理量研究将进入以玻尔兹曼常数为基础的的新阶段, 实现多种技术途径、零溯源链、原位测量温度。 中国计量院 圆柱声学谐振腔 亮点 - 2017 /5 • 科技前沿 1.3 硅摩尔质量测量的最好成绩 2018 年下半年,国际基本单位制七个基本 量之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也将实现重新定 义。摩尔新的定义基于阿伏伽德罗常数,该常数 的精准测量是通过“硅球法”来实现的。在此方 法测量中,除了浓缩硅硅球体积和硅球表面氧化 层之外,浓缩硅摩尔质量是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 之一。 2017 年 4 月,国际计量局(BIPM)物质的 量咨询委员会(CCQM)公布的比对结果显示:在 由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PTB)组织的 CCQM P160“高浓缩硅同位素比和摩尔质量”中,中国 计量院通过 2 种独立方法完成的高浓缩硅球中硅的 同位素比和摩尔质量测量结果在参与比对的 8 个国 家中最好。而且中国计量院是唯一一个采用两种方 法实现最佳测量结果的国家计量院。该项成果为 SI 单位摩尔的重新定义奠定了重要基础。 1.4 质量量子化的中国求索 质量单位千克是国际单位制 7 个基本单位中 唯一一个仍以实物砝码(铂铱合金制成的千克原 器)保存和复现的基本单位。作为一种实物,其 量值必然会因为环境因素及使用时的磨损而发生 变化。但由于缺少更高一级的参考对其进行考察, 千克原器的真实变化情况无从得知。 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建议采用普朗克常 数对其重新定义,实现质量单位千克的量子化 ; 并 号召各个国家开展相应的研究,要求至少有 3 种 独立方案提供有效测量数据,以确保重新定义千 克量值的可靠性。20 世纪 70 年代,英、美等国 采用功率天平方案进行研究,德、日、澳等国则 采用了 X 射线单晶硅的方法。我国于 2006 年提 出了用能量天平法测量普朗克常数。2013 年研制 成能量天平原理验证装置,验证了能量天平法原 理可行,同时开始新一代能量天平试验装置的研 制。2016 年 12 月,新一代能量天平装置建成并 实现了真空环境下测量普朗克常数。2017 年 5 月,中国计量院向国际知名学术期刊 Metrologia 发表了普朗克常数测量结果, 成为 2017 年除了加、美、法之外,第 4 个提供普朗克测量数据的国家,该数据被国际科学数据委员会收入参考数据库。 不过,由于数据未进入 10-8 量级,尚未被用于普朗克常数的最终定值。目前项目组正联合多家单位努力攻关,对几项 主要的不确定度来源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制定了相应的研究计划,期望在未来的 2 年内达到 10-8 量级的不确定度,最终建 成我国独立自主的量子质量基准装置。 6 / 亮点 - 2017 科技前沿 • 1.5 突破超痕量物质测量极限 许多超低含量物质是决定环境安全、物质特性、生命过程的关键因素。农兽药和真菌毒素等有毒有害物质含量即使低 于 10-9 g/g,相当于每克物质中存在有十亿分之一克的残留,也仍然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人们通常将 10-9 数量 级即十亿分之一以下的含量测量称为“超痕量分析”。目前,超痕量物质复杂性和检测技术灵敏度不足已严重制约了相关 领域的发展。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主导完成的“超痕量物质精密测量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成功开辟了超痕量物质精密测量的新途 径,破解了关键测量环节的世界性技术难题,将目标分析物的检出限下拓至主流方法的千分之一,优于 10-15 g/g,有效提 升了我国超痕量物质的精密测量水平。 研发的核心技术和测量系统,将我国化学计量最高标准的自主研制能力提升至国际领先水平。成果直接应用于国产质 谱仪新产品研发和产品升级换代,研制的标准物质应用于全国 30 个省市自治区上千家计量技术机构和食品药品检测单位, 为物质科学、生命科学重大研究的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计量院 超痕量物质精密测量装置 亮点 - 2017 /7 02 / 能力提升 8 国家计量基准是国家的战略资源,其能力水平是国家核心竞争 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国家校准和测量能力是国家计量基准和国家计量 院出具的证书在全球互认的基础。国家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和标准物 质的水平,也是推动科技创新,增强我国先进制造能力,提升中国制 造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中国计量院共保存并维护国家计量基准 128 项,国家计量标准 346 项,国家有证标准物质 1538 项(其中一级标准物质 652 项, 二级标准物质 886 项)。我国获得国际互认的国家校准和测量能力 (CMC)数量达到 1523 项,国际排名第四,亚洲排名第一。 其 中,2017 年共开展国际比对 98 项,其中主导或联合主导的国际比 对 25 项,新增主导 9 项,完成 33 项。 9 • 能力提升 2.1 主办第十届重力“世锦赛” 重力测量需通过比对进行量值溯源,全球绝对重力测量仪器的国际关键比对是 确定全球重力量值溯源地和源头的权威性国际活动,被誉为重力测量领域的“世锦 赛”。2017 年 10 月,中国计量院成功主办了第十届“重力世界锦标赛”,来自中、 美、法、德、日、韩等 14 个国家的 32 台绝对重力仪齐聚中国计量院参加此次比对。 中国计量院自主研制的光学干涉型和冷原子干涉型绝对重力仪,参加了此次重 力“世锦赛”,测量结果的相对不确定度均优于 5×10-9,意味着我国绝对重力仪研 制水平步入世界第一梯队行列。 通过此次比对,基于宏观和微观的两种不同测量原理在重力测量上达到了高度 一致,实现了牛顿和爱因斯坦在北京的成功“握手”,进一步验证了基本物理定律 的正确性和重力测量的准确性。 此次比对为期 1 个月,也是该项重要国际比对举办 36 年来,首次移出欧洲, 中国计量院主办此次重力“世锦赛”,不仅使得全球重力基准点和重力测量新原点 落户北京,也为构建全球准确有效的时空基准做出了突出贡献。 全球重力分布模型图 1 0 / 亮点 - 2017 能力提升 • 2.2 精密制造的信心 高精度激光比长技术是高端装备制造精密测量的重要支撑,可提升长度线纹计量器具及高端 应用产品的竞争力。中国计量院研制的“新型多功能 1m 激光比长仪装置”,助力地方计量技术 机构提升长度等几何量精密测量能力。 多家地方计量技术机构利用经“新型多功能 1m 激光比长仪装置”校准的高精度线纹尺,直 接为多家企业提供服务。 如为创生医疗器械、梅特勒 - 托利多(常州)等企业的影像测量仪等校准影像类仪器设备提 供校准,直接用于精密医疗器械、机械加工产品的质量控制。为中车铁马开展的位移传感器开展 校准服务,直接提升了各类高铁、动车组的位移精度,以及可靠稳定性。 亮点 - 2017 /11 • 能力提升 2.3 追踪农产品中的真菌毒素 真菌毒素,一个比霉变更可怕的隐身杀手,已经渗透到几乎所有种类的食用和 饲用农产品中。中国计量院以与国际计量局的合作项目“食品中真菌毒素标准物质 研制”为基础,联合南非、越南、柬埔寨、巴基斯坦、新加坡、泰国等国家计量院, 开展了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农产品安全测量标准与技术示范研究及 国际互认”项目。 通过解决农产品中真菌毒素准确测量技术难题,推动真菌毒素测量溯源体系建 立与国际互认,全面提升合作国家真菌毒素测量能力。为确保食用农产品安全、降 低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实现贸易便利化提供技术基础。 2.4 剂量有校准,放疗不可怕 癌症患者中约 70% 需要接受放射治疗,放疗剂量的准确与否关系着患者的治疗 效果和生命安全。医用加速器以其能量高、剂量率大、照射野可调、对正常组织损 伤小等诸多优点被广泛应用。不过如果治疗剂量不够精确,则可能对患者造成致死 性损伤。如果辐射防护性能不健全,更会危及到医护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因此医用 加速器的量值准确一致至关重要。 中国计量院建立了医用加速器基准装置,复现光子水吸收剂量的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为 0.35%,2017 年与国际计量局完成关键比对,取得了国际等效和互认。 此外还建立了医用加速器光子水吸收剂量量值体系,组织肿瘤医院和部分省计 量院联合攻关,验证了放疗剂量量传能力和现场校准方法。目前包括协和医院、医 科院肿瘤医院等全国放疗中心的 2000 余台医用加速器已通过校准和验证,可实现 精准放疗。患者可安心接受这些医用加速器的治疗。 中国计量院 1 2 / 亮点 - 2017 用于放疗剂量校准的医用加速器基准装置 能力提升 • 2.5 追溯肺癌第二元凶 化学元素氡(Rn)是目前所知仅次于香烟引起人类肺癌的第二大元凶。据统计,世界范围内有 3%~14% 的肺癌由氡诱发。氡具有放射性,其衰变产物也具有放射性,容易沉积在呼吸道壁上并持 续产生辐射危害。 氡在常温下是惰性气体,因此,准确测量单位体积内的氡活度对于健康防护尤为重要。 经过多年攻关,中国计量院研究建立了基于氡冷凝技术的氡活度基准装置及氡气、氡子体标准 装置,并形成了全链条的量传能力,使我国氡浓度测量能力提升 10 倍以上。可以为室内空气质量检测、 工程建设氡检测、国防坑道内氡防护检测,辐射防护,疾病防控与地震科学研究等提供高准确度计 量溯源支撑。 中国计量院 氡活度基准装置 2.6 高纯气体计量为航天器减负 航天器在轨运行期间的位置调整和姿态变换往往依赖于化学推进剂。一颗普通卫星在轨期间平 均需要消耗 600 千克的传统推进剂。随着推进技术的发展,目前航天器推力器仅需消耗 100 千克的 高纯氙气就能完成任务。但这也对作为推进剂的高纯氙气品质提出了严苛要求。 中国计量院研究建立了用于高纯气体检测的标准物质和高准确度测量方法,形成了高纯气体计 量检测核心能力。相关成果成功服务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等单位,保障了推 进剂高纯氙气的纯度和品质,为航天器和运载火箭“减负”做出贡献。 据调查,我国高端制造业未来对高纯氙气,氖气等高纯气体的需求规模有望保持 20% 以上的 增长。作为国家计量最高技术机构,中国计量院已完全具备相应计量检测和质量保障能力,将在更 广泛领域为各类高纯气体提供精度更高、可靠性更优的计量服务。 亮点 - 2017 /13 • 能力提升 2.7 好衣用好棉,好棉须溯源 制造一件纯棉衬衫,需要经历棉花种植采摘、纺纱、织布、染色、剪裁缝制等 一系列工序。不同品质的棉花对于服装制作有很大的影响。 种植环境、采摘时机好的棉花颜色白、亮度高,具有饱满的纤维显微结构,制 成的服装强度与保温性能好,漂白成本低,并且更易染制丰富而鲜艳的色彩。因此, 色度已成为评价棉花优劣的一个关键标准。 中国计量院与中国纤维检验局针对棉花色度计量开展联合研究,建立了棉花色 度测量装置。继美国农业部之后,第二个实现棉花色度量值溯源服务,使得棉花色 度溯源至国际单位制(SI)体系。可以为我国每年 500 余万吨棉花检验分级提供计 量支撑,助力棉纺行业的质量提升。 50 微米尺度的棉花纤维显微结构 1 4 / 亮点 - 2017 能力提升 • 2.8 颜色世界中的中国“色彩” 多彩的服饰丰富了绚丽多姿的世界。国际与国内的流行色协会都会定期发布年 度流行色,为行业的颜色选取提供导向,提升服装的颜色附加值。在这些多彩的颜 色当中,凝结五千年中华文明精粹的中国传统颜色不可忽略。 中国计量院与中科院心理所、北京服装学院合作,从古籍中检索出 1134 种中 国古代色名,经筛选、合并后保留 166 个色名并制作典型色色样。这些色样的色度 量值溯源至色度国家基准。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国家标准《中国传统色色名及色度特 性》,保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颜色元素。文化、艺术、服装设计等领域可以根据 不同颜色的色度特性,准确便捷地进行颜色再现。 亮点 - 2017 /15 03 / 服务国家战略及产业发展 16 服务国家战略及产业发展是中国计量院的重要使命和目标。从 计量的角度,我们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挑战时代:国际单位制中的部 分基本单位面临重新定义;计量校准服务发生革命性变化;计量新领 域正在不断涌现。 2017 年中国计量院发挥自身技术储备和资源优势,不断扩大对 外服务规模,拓展精准测量技术服务、提供测量控制方案和测量技术 转让。直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服务产业升级和节能减排,应对突发 和社会关注的公共安全事件,支撑国家工业竞争力的提升。全年校准 检测计量仪器 28.2 万台件;接收强检仪器台件量为 5.8 万件;标准 物质发售 55.2 万单元。 17 • 服务国家战略及产业发展 3.1 打通世界标准时间的中国高速路 世界标准时间——协调世界时(UTC)的产生是各国守时实验室参与国际原子时 TAI 合作的结果。而目前参与 TAI 合 作的各国守时实验室中 80% 必须“借道”美国信息高速路 GPS 实现与 UTC 的比对和溯源。 中国计量院基于自主研制的“北斗时间频率传递装置”,首次通过北斗链路实现了从中国北京到法国巴黎的超 8200 公里的时间频率传输,两种传输方法均实现了与 GPS 传输相一致的的纳秒级传输精度。在此基础上,中国计量院与国际计 量局 BIPM 以及参与 TAI 合作的多国机构达成合作意向,共同完成对北斗链路的传输性能的评估,推动北斗时间传递链路 成为 UTC 比对的官方链路。这不仅将为世界各国的 TAI 合作开辟出新的高速路,更将为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服务全球奠 定基础。 3.2 风云变幻不再“莫测” 气候变化一直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气候变化监测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长时间保持极高的测量准确度才能 获得准确的科学数据。但目前地球观测卫星尚未达到相关的要求。为了满足气候观测对全天候,大范围准确测量的迫切需求, 欧洲、美国和中国科学家几乎同时向空间辐射测量基准卫星寻求解决方案。 为攻克相关测量技术,中国计量院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2017 年年底已经坚实的走出了第一步,首次提出了基于微 型相变固定点的温度在轨校准方法和控制环境辐射的发射率测量方法,成功研制了星载高精度红外基准辐射源原型机,解 决了星载定标器设计的关键技术,为第二步“红外辐射基准载荷技术”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国计量院 真空亮度温度计量标准装置 1 8 / 亮点 - 2017 服务国家战略及产业发展 • 3.3 擦亮“慧眼”识宇宙 2017 年 6 月 15 日,我国首颗硬 X 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慧眼”发射升空。这是世界上灵敏度、分辨率最高的一颗 硬 X 射线望远镜卫星。该卫星能够在极端物理环境中精确探测高能射线,有望发现宇宙中大量被尘埃遮挡、不为人知的超 大黑洞等特殊天体。 为了精准地找到目标,“慧眼”上配备了能量分辨率、探测效率等关键参数的地面标定——这是由中国计量院和中国 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制的“硬 X 射线地面标定装置”。该装置实现了世界上最高的单能 X 射线,并首次解决了 X 射线注量绝对测量的难题。同时,为了检测“慧眼”长期在轨运行状态,还为“慧眼”配备了在轨监督源,保障了卫星在 轨运行期间地面标定结果的有效可靠。 黑洞吞噬周围物质产生高能射线示意图 3.4 “NIM 准心”引导飞机安全着陆 飞机安全事故率最高的阶段是着陆阶段,为了保证即使出现雨、雪、雾等极端条件也能够安全着陆,人们设计了借助 于电磁波的仪表着陆系统来引导飞机着陆。因此判断飞机航路上方电磁波的“好坏程度”(如强弱和调制质量)尤为重要。 中国计量院及时响应民航飞行校验领域计量溯源需求,研究建立了仪表着陆系统测量标准,专门针对校验飞机共形 天线测量提出了一种简易的现场校准方法,并多次开展了校准服务。这一服务不仅使国内航空公司摆脱了长期以来只能 依赖国外校准的技术局面,同时也为飞机航路上方电磁波的“好坏程度”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为引导飞机安全着陆提 供了“准心”。 相关成果已经成功服务于中国民用航空飞行校验中心、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课题,提升了我国民用航空工业质量 发展基础,促进了民用航空工业的健康发展。 亮点 - 2017 /19 • 服务国家战略及产业发展 3.5 服务下一代通信 高速度、高带宽、高容量是电子信息科技前沿和产业计量的发展需求。中国计 量院瞄准这一需求,攻克了太赫兹脉冲波形参数基准、宽带复杂信号测量标准和高 清视频测量标准的核心技术。 成果在交通部高速公路路政监控、公安部天网监控领域,以及电子通信产业的 电子仪器仪表、无人飞机制造等行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还为移动通信、高速数 字通信和高清视频产业技术及其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 0 / 亮点 - 2017 服务国家战略及产业发展 • 3.6 精准“磁测”满足稀土产业需求 当今社会,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新型视听产品等智能终端产品已渗入到人 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智能触角的延伸,离不开磁性材料和磁测技术的强有力支撑。 如一台智能手机用到超过 10 块稀土“磁石”——钕铁硼永磁体,而制造一台新型电 动汽车更能需要近百块稀土永磁体。 在众多磁技术中,磁矩是稀土永磁材料和产品的重要物理量,决定了智能终端 中磁性材料产品精度和应用范围。中国计量院研发了基于正交原理的亥姆霍兹线圈 交流校准技术,建立的永磁磁矩计量能力,方便快捷地实现磁矩量值的可靠传递, 准确检测应用到每一台智能产品上的稀土永磁材料。 依托上述科研成果开发的永磁磁矩测量仪器已经被歌尔声学、瑞声科技以及美 国最大的扬声器制造商 BOSE 等大量美国苹果公司上下游供应商采用。 3.7 临床诊疗设备实现自主质控 人体生命体征测量、维持和救护设备的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全, 质控与监管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呼吸机、血液透析机、婴儿培养箱、输液泵、多 参数监护仪、血氧饱和度仪等医疗设备缺乏有效溯源,部分质控设备依赖进口。 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计量院建立了一批量值可溯源至国家计量基准、计量 标准的医学计量校准基站,完善了计量技术法规和量值溯源体系,实现了呼吸机、 血液透析机等高风险医疗设备关键计量参数的有效溯源,为医疗设备质控和监管 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计量保障。已直接或间接为北医三院、北京肿瘤医院、 济南军区总医院等千余家单位提供计量服务,2017 年直接承担的检测校准工作约 1600 台件。 为改变质控设备依赖国外进口的局面,中国计量院启动了系列医学计量校准基 站的自主研发工作,目前已完成呼吸机测试仪、血液透析机检测仪、血氧饱和度模 拟仪等的校准基站的自主研发及成果转化。这些自主研发的系列医学计量校准基站 集成化程度高、针对性强、量值溯源可靠,完全可以实现进口替代,加快医疗质控 设备的国产化进程。 亮点 - 2017 /21 04 / 交流与合作 22 4.1 国际交流与合作 2017 年,中国计量院主动迎接国际计量体系重大变革带来的历史机遇,以全 球视野谋划计量强国的定位,务实推动国际合作,在促进国际地位新提升、打造双 边合作新亮点、拓展技术援助新途径上取得新的进展。 ! 23 • 交流与合作 1. 国际地位新提升 在全面参与国际组织工作的同时,大力提升国际话语权和技术主导力。中国计 量院 1 人任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委员、国际温度咨询委员会(CCT)主席。4 人任亚太计量规划组织(APMP)执行委员及化学、电离辐射、时间频率 3 个技术 委员会主席。与国际计量局(BIPM)在“能力建设和知识传播项目”框架下的真菌 毒素项目合作不断扩大;新签署基于北斗的时间频率传输合作协议,首次实现欧亚 链路基于北斗系统的时间频率传输。 2. 双边合作新亮点 与巴西、土耳其国家计量院首次签署合作协议,使有效双边合作协议达 20 项, 覆盖主要发达国家。计量院与英国继续推进环境、医学、海洋、量子、材料等重点合作, 重大合作项目“可移动差分吸收激光雷达系统(DIAL)”取得新进展。与德国确定 新一轮多领域合作项目 20 多个。中美举行院长会,探讨推进量子计量等前沿领域的 新合作。15 名青年骨干赴日参加了第三届“中日韩青年计量学家研讨会”。全年派 出近 20 名科研骨干(截至 2017 年底,共派出 150 余人)赴不同发达国家合作研 究或培训学习。 3. 技术援助新途径 对柬埔寨、蒙古、南非等重点发展中国家的计量援助快速开展,特别在申请 国家援外项目上取得重要成绩。获批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柬埔寨国民经济重点领 域计量标准”培训班 1 项、外交部“澜湄合作基金”项目“澜湄国家计量技术转移 平台建设”1 项(经费 286 万元)、科技部“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 项目“中蒙能源领域关键计量标准与技术合作研究”1 项(经费 121 万元),为 深入持续开展对外援助提供了重要资源依托。访问南非探讨利用政府援助建立面向 非洲的食品安全实验室。访问古巴启动古巴计量院升级援建项目。举办中国财政部 APEC 基金项目“太阳能和固态照明计量培训班”1 次、APEC 项目“粮谷安全计量 研讨会”1 次,共资助亚太 23 个经济体的 116 人天参加培训。 4. 法制计量新作为 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根据发展中成员国的利益和需求, 帮助其建立本国的国家计量体系,为发展中成员国参与国际贸易奠定基础。OIML 在 第 48 届国际法制计量委员会(CIML)会议上决定成立 OIML 顾问组(AG),提高 OIML 发展中国家参加 OIML 技术活动的积极性和广泛性。 为应对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新计量互认证书制度变革,中国计量院获原 质检总局、国际法制计量局中国委员授权,成为国际法制计量组织 OIML 证书中国 发证机构,并完成了机构和质量体系建设,成立了中国 OIML 证书管理委员会。此 举将有效架起政府、计量技术机构、企业等利益相关方之间互信互通的桥梁,为提 升中国计量体系与国际体系接轨、提升计量技术机构管理技术能力、推动计量器具 产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计量院主动积极支撑服务国际法制计量组织顾问组工作,提升了中国在国 际法制计量组织中的地位和话语权。 2 4 / 亮点 - 2017 交流与合作 • 4.2 国内交流与合作 2017 年,中国计量院与上海、福建、浙江、海南、青海等多个省(市)质监局、 计量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的合作力度,分别与南京市、 青岛市和镇江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制造产业计量、 海洋计量研究中心建设和低碳计量试点城市建设等领域开展合作。积极拓展与技术 机构的合作渠道,与中科院武汉物数所签订合作协议,在“共同建设中科院精密测 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参与军民融合国家时频体系建设”、“加强人才交 流和培育”等方面深入合作,实现强强联合。 2017 年,中国计量院为省级计量机构培养、输送计量科技骨干 44 人,截至 2017 年底,共累计培养、输送科技骨干 600 余人。 1. 自研装备亮相“第三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装备成果展” 2017 年 9 月 18 日至 24 日,“第三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装备成果展”在 北京举行。此次活动以“深入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思想,加快推进国家和军队 信息化建设”为主题,中国计量院研制的 NIM 型绝对重力仪、铯原子喷泉钟和 30MHz - 110GHz 天线计量标准在此次展览中受到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 2. 举办科技周,聚焦产业计量 5 月 21 日至 26 日,中国计量院举办了科技周系列活动。包括产业计量报告会、 国际前沿计量科技发展动向报告会、科研骨干工作报告会、计量实验室开放、计量 科技沙龙、“我的实验室”科普演讲等活动共 30 余场,共 500 余人次参加。 在产业计量报告会上,来自中国计量院、中国标准院、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商 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等 8 家单位的代表,分别围绕“质量、计量与产业发展”、计 量支撑航空航天、高速列车、智能电网和太阳能光伏等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作了主 题报告,并结合产业中心实际工作和服务案例,分享了各自开展产业计量工作的经验, 联系相关领域产业对计量的迫切需求,提出了对未来发展战略的思考和建议。 亮点 - 2017 /25 05 / 年度数据 2 6 / 亮点 - 2017 国家计量基标准技术能力 中国计量院共保存并维护国家计量基准 128 项,国家计量标准 346 项,国家有证标准物质 1538 项(其中一级标 准物质 652 项,二级标准物质 886 项)。 1600 1538 1442 1356 单位:项 1200 计量基准 计量标准 有证标准物质 800 400 346 311 311 128 130 130 0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国际互认的国家校准和检测能力 (CMC )(数据截至 2018 年 1 月) 1889 1900 1728 1556 1523 1425 1132 1125 1104 英国 日本 950 475 0 美国 俄罗斯 德国 中国 韩国 中国计量院 CMC 总数量达 1523 项,比 2016 年同期增加了 6.7%。 亮点 - 2017 /27 国际比对 100 93 98 85 75 50 25 26 27 25 0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中国计量院开展国际比对 98 项,其中主导或联合主导的国际比对 25 项。 科研项目 600 543 503 450 430 300 230 150 223 126 0 2015 年 2016 年 2017 年 中国计量院各类在研课题 543 个,其中新增课题 223 项,分别来自 NQI 专项、国际合作专项和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资助项目。 2 8 / 亮点 - 2017 科研成果 2017 年,由中国计量院完成的“超痕量物质精密测量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十一五” 以来中国计量院共获得 13 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3 项,二等奖 10 项)。 科技论文(篇) 专利及软件著作权(项) 论文总数 SCI 收录 EI 收录 SCI/EI 均收录 授权专利 软件著作权 488 66 75 51 88 18 2017 年 技术服务 70 65.2 55.2 52.5 45.3 校准检测计量仪器数(万台件) 出具校准 / 检定和检测证书(万份) 标准物质发售(万单元) 35 28.2 22.3 17.5 0 16.7 2015 年 18.6 12.6 2016 年 16 2017 年 全年校准检测计量仪器 28.2 万台件,接收强检仪器台件量为 5.8 万件, 标准物质发售 55.2 万单元。 人才队伍建设 中国计量院在职职工 1000 余人, 专业技术人员 700 余人。其中:中 国工程院院士 2 人,研究员 78 人, 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 355 人;博士 206 人,硕士 227 人,硕士以上人员占科技人员总数比例达 60%。 亮点 - 2017 /29 3 2 / 亮点 - 2017 亮点 - 2017 /33 版权归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所有 联系人:徐学林 010-64524151 魏 林 010-64524221 车薇娜 010-64525023 编 校:《计量技术》编辑部 电 话:010-64524171 xuxl@nim.ac.cn weilin@nim.ac.cn chewn@nim.ac.cn jljs@nim.ac.cn 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 18 号 官网:http://www.nim.ac.c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