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pdf
目 录 (按申报单位拼音顺序 ) 国内学术会议 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 2021 年全国学术会议召开............................................................................................................................ 001 传承 创新 发展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第二十七次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中国病理年会顺利召开............................................................................003 奋楫扬帆行致远 临床营养谱新篇 ——中华医学会第十五届全国肠外肠内营养学学术会议召开.....................................................................................................................005 超越自我 声联亚洲 ——第十四届亚洲超声医学与生物学联合会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召开...........................................007 奋斗儿科路 启航新征程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六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在武汉召开.........................................................................................................................009 务实创新求突破 合作共赢谋发展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在苏州召开....................................................................................................011 逐梦放射 拥抱未来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在线召开.........................................................................................................................014 聚焦风湿学术前沿 助力健康中国发展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五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在深圳召开.................................................................................................................016 恰是百年风华 奋斗正当其时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暨 2021 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年会周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年会周成功举办.........................................................................................................................................................018 聚焦肿瘤强转化 探讨热点促发展 ——中华医学会第三十次全国高压氧医学学术会议在线召开.....................................................................................................................019 交叉融合 协同发展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 2021 年学术年会在线召开...............................................................................................................................021 聚力科学创新研究 赋能呼吸学科发展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在厦门召开.................................................................................................................023 群策群力 团结一心 ——2021 年中华医学会激光医学学术会议在线举行....................................................................................................................................025 奋斗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 ——第十四届中国健康服务业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健康管理学学术会议召开....................................................................026 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 2021 年学术大会暨教育技术分会成立 30 周年大会召开............................................................................. 028 鉴史明今 防治结核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 2021 年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在成都召开..................................................................................................029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筑梦前行从心出发 ——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在重庆召开.....................................................................................................................031 四十载岁月砥砺前行 继往开来迎接新局面 ——第六届中国老年医学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召开................................................................................033 临床研究 循证实践 学史力行 ——中华医学会第十九届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学术会议在线召开............................................................................................035 转型发展 合理用药 ——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 2021 年全国学术会议召开...........................................................................................................................037 栉风沐雨四十载 今朝扬帆再起航 ——第二十八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在南京召开.....................................................................................................................................039 加强学科交叉融合 促进男科全面发展 ——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第二十一次全国男科学术会议在线上成功举办............................................................................................041 交流内科知识经验 推动学科不断发展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二次全国内科学学术会议在线召开.........................................................................................................................043 学术引领 夯实临床 助力中国皮肤性病学发展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七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召开.............................................................................................................................044 推动全科医学学科建设 完善医防融合健康体系 ——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在线召开.........................................................................................................................046 消除疟疾 应对热带病新挑战 ——中华医学会 2021 年全国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学术年会成功举办.........................047 适应新形势 迎接新挑战 ——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 2021 年学术年会在海口顺利召开...........................................................................................................049 披荆斩棘砥砺行 “粤”马扬鞭开新篇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四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召开.............................................................................................................................050 不忘初心 勇于创新 踏上数字化时代新征程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十九次学术会议召开.............................................................................................................................052 数字智能化创新诊疗研发及实践 ——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数字医学学术年会在线召开.........................................................................................................................054 薪火传承 继往开来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十七届学术会议在南昌举行.........................................................................................................................056 产儿紧密协作 共同守护母婴安全 ——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围产医学学术会议在成都召开.....................................................................................................................057 凝心聚力 笃行致远 ——中华医学会第一次全国细菌真菌感染学术会议在上海召开.................................................................................................................058 创新推动进步 学术引领未来 ——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显微外科学术会议在广州召开.....................................................................................................................060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消化系病学术会议在南昌市召开.................................................................................................................. 061 砥砺奋进三十载 奋楫扬帆再起航 ——2021 中国消化内镜学年会在线召开........................................................................................................................................................063 创建心身灵全人模式 探索心脑身整合机制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七届心身医学分会年会在太原召开.........................................................................................................................065 凝心聚力共沐暖阳 携手同行筑梦未来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全国心血管年会暨第十二届海峡心血管病高峰论坛在厦门召开................................................................068 中华医学会医史学会分会第十六届一次年会在线召开.............................................................................................................................. 071 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会议顺利召开.................................................................................................................. 073 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全国医学科学研究管理学学术会议在遵义召开...................................................................................................... 075 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第二十一届学术年会在线召开...................................................................................................................... 078 2021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医学美容学术大会在广州召开......................................................................................................................... 080 中华医学会医学细胞生物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学术大会在沈阳召开.......................................................................................................... 082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七次全国医学信息学术会议在线成功举办.................................................................................................................. 083 基础与临床的结合 ——第十九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年会在线举办.........................................................................................................................................085 团结 规范 创新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九次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学术大会在重庆召开....................................................................................................086 传承历史 共创新篇 ——2021 年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双年会在上海成功召开....................................................................................................................088 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 2021 年学术年会在线举办................................................................................................................................ 090 2021 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第十九次全国学术交流会在线召开..................................................................................................... 092 引领医学会议新潮流 ——第十九届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线上会议(CIT2021 Online)成功举办...........................................................................................093 领航中华肿瘤防治 践行健康中国行动 ——2021 年中华肿瘤大会在成都召开............................................................................................................................................................096 立足新起点 攀登新高度 谱写重症医学发展新篇章 ——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重症医学大会在线举办.................................................................................................................................101 中青年学术会议 第十二届中国放射青年医师学术论坛在云端召开...................................................................................................................................... 105 守正创新 行稳致远 ——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妇科肿瘤青年医师论坛在武汉召开................................................................................. 106 中华医学会临床输血学分会第二届青年输血大会在线召开...................................................................................................................... 110 以人为本 一起强大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全国中青年麻醉学术年会暨湖南省麻醉学术年会在长沙召开....................................................................111 展示交流提高 共享共学共进 ——第十二届中青年糖尿病医师学术会议在线举行.....................................................................................................................................114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首届中青年心身医学高峰论坛在线召开.......................................................................................................... 116 国内学术会议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2021年全国学术会议召开 一年一度的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是变态反应同道们热盼的学 术交流盛会,20年前,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以下简称 “分 会”)成立,并在南昌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2021 年恰逢分会成立20周年,原计划在南昌召开学术年会,受新冠疫情 影响,中华医学会2021年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改为“网络直播+录 播”的形式于2021年12月24—26日在线召开。 本次大会邀请了国内外从事变态反应疾病及临床免疫疾病相关领 域的诸多专家线上参会发言,就变态反应领域诊断和防治的最新进展 及热点问题进行了热烈地学术交流和讨论。 12月24日,首先举行了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青年学组论 坛,由分会青年委员副组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 分会第一届学术会议荣誉主任委员叶世泰教授致辞 关凯教授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科汤葳教授共同主 持。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王良 录教授向全体青年委员及嘉宾致开幕辞,勉励青年医师夯实基础医学知 识,紧跟临床指南更新,关注科研成果进展,为中国变态反应学事业的 明天而奋斗。随后,来自全国过敏学界的青年代表,对当前的过敏热点 话题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分会副秘书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 医院儿内科邵洁教授对青年学组论坛进行了总结。 12月25日,学术年会主会场正式开幕。开幕式由分会秘书长、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支玉香教授和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叶菁教授主持,会议播放了分会成立20周年的回顾短片,短片介绍了 分会成立20年来,在历届学术委员会的领导下,分会从无到有、从小 到大、从弱到强的历程;再现了历届学术会议上专家们的讲座报告, 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致辞 同道们讨论的精彩瞬间;展现了在学会领导下制定的指南和专家共识 等。随后,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致辞,他对分会过去的工作给 予了充分肯定,并表示未来将一如既往地对分会的工作给予大力支 持。紧接着,分会第一届学术会议荣誉主委、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 科叶世泰教授致辞,他表示,我国变态反应的发展凝聚了前辈们的心 血,后辈们要更加努力工作,加大对变态反应疾病病因的探究。叶世 泰教授的致辞,使得很多与会代表激动落泪,会后纷纷表示不辜负叶 老的期望,将加倍努力工作,为我国变态反应事业做大做强贡献自己 的力量。最后,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 应科主任王良录教授致开幕辞,王良录教授回顾了分会成立20年来所 取得的成绩,讲述了2021年全国抗击疫情的艰辛与感动以及变态反应 学同道在抗疫中的努力与成果,并介绍了本次会议的亮点内容,展望 分会主任委员王良录教授致辞 了中国变态反应学事业未来的发展。 接下来,学术盛宴正式开始。全体大会历时2天,内容精彩纷 呈,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讲座内容,每个讲座后都有专家围 绕讲座内容进行讨论。 主会场包括学术讲座和优质论文汇报,首先由分会第一、二届学 术会议秘书长,第三、四届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尹佳 教授作报告,报告中大量的图片再现了分会20年来不断成长的过程, 以及20年来前辈们带领全国同道开展变态反应学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情 景;介绍了我国变态反应学20年来在中华医学会的大力支持下,在分 会历届领导和全国同道们的努力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极大地鼓舞了 分会第三、四届主任委员尹佳教授作报告 · 001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后辈们的斗志。 随后,分会主任委员王良录教授,前任主任委员张罗教授,候 任主任委员程雷教授,副主任委员赵京教授、支玉香教授、王学艳教 授、郭胤仕教授就当下的变态反应热点话题“过敏性鼻炎、宠物过 敏、嗜酸性粒细胞炎症、儿童海鲜过敏、非IgE介导的严重过敏反应 等过敏性疾病的防控策略,药物激发试验”等进行专题讲座。 为了实现不出国门也能了解国外变态反应研究的新进展,大会 邀请了4位国外讲者进行讲座分享,讲座采用视频录播的方式,聚焦 “过敏性疾病发病机制、过敏原分子诊断、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 以及过敏性哮喘及合并症”等领域的进展。 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张罗教授作报告 优质论文汇报部分, 讲者大多为研究生或者青年医生,来自9 个筹备学组推选的9位青年精英详细介绍了各自研究领域中的研究成 果,这些研究均为国内领先,甚至世界领先。 分会场由9个筹备学组主办,分别为过敏原特异性诊断与免疫治 疗学组、食物药物过敏与严重过敏反应学组、鼻眼过敏性疾病学组、 呼吸过敏性疾病学组、儿童过敏与哮喘学组、皮肤过敏性疾病学组、 过敏性疾病基础研究与转化医学学组、中西医结合过敏性疾病学组、 过敏性疾病护理学组,各学组均精心准备了相关领域的专题演讲、论 文发言和圆桌讨论,以飨参会者。 大会闭幕式由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江苏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 科主任程雷教授总结致辞。程雷教授表示,本届年会虽因疫情原因 分会候任主任委员程雷教授作报告 选择在线举办,但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变态反应专业相关同 道仍积极踊跃参会,共收到稿件1144篇,累计注册人数2816人次, 在线观看人数42 666人次。参会人员来自变态反应科及相关专业科 国内外专家们的学术报告,与国内的专家们进行交流、讨论,同样达 室,包括呼吸科、儿科、耳鼻喉科、皮肤科、免疫科、消化科、眼 到了学习、交流和提高的目的。 科、中医科、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护理等临床工作者和研究人 员,充分体现了全国同道对学术交流的热情。 最后,程雷教授对中华医学会领导们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并讲 道:“未来我们有信心在积极参与抗疫工作的同时,继续克服困难, 与会代表们表示,尽管受疫情影响不能线下参会,但线上参会也 有线下参会不能比拟的优点,线上参会不出家门、国门,就能聆听到 探索更优的方式方法,与全国同道一起为促进中国变态反应学科的发 展作出贡献。” · 002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传承 创新 发展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第二十七次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中国病理年会顺利召开 2021年12月16—19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 办,福建省医学会、福建省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福建省肿瘤医院、福 建省抗癌协会承办,国际病理学会中国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 师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 促进会病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病理专家委员会、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病理专业委员会、中华病理学杂志、吴阶平医 学基金会病理学部、北京精鉴病理学发展基金会、北京协和医学基金 会(瞳行病理公益项目)协办的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第二十七次学 术会议暨第十一届中国病理年会顺利召开。 根据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本次会议全部采用线上交流形式,大 会安排了主会场、各亚专业分会场及专科病理培训、读片会、管理论 坛等精彩环节,设置了电子壁报、电子论文集等线上浏览专区,全国 卞修武院士致辞 病理同仁可随时随地根据兴趣线上选择精彩内容,尽享学术盛宴。 “云端”会议吸引了全国病理同道积极参会,共有11 757人注册 参会,线上观看量达202 315人次;共收到投稿4224篇(比2020年增加 933篇),壁报交流495篇,专题及论文发言370个;除主会场外,还 设置了各亚专业专场23场、专科培训8场、读片会1场,其中精准诊断 专场和多头显微镜下病例示教乳腺病理专场为本届年会新增设专场, 丰富的会议内容为全国病理同道奉上了一场学术盛宴,参会者在“云 端”进行了充分的学术思想碰撞。 国际同行线上寄语,共祝病理璀璨华章 12月18日会议在线上拉开帷幕,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候任主任 国际病理同行送上祝福 委员刘东戈主持开幕式。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 分会会长卞修武,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步宏、主任委 员梁智勇、候任主任委员刘东戈联袂献唱了慷慨激昂的《国际歌》,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表达出站在时代新起点,全国病理人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承担的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及树立人类卫生健康共 同体的思想信念。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中国科学院院士卞修 武、福建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刘景丰分别致辞。美国和加拿大病理学 会副主席David B.Kaminsky教授、德国病理学会主席Peter Schirmacher 教授及日本病理学会主席Masanobu Kitagana教授线上送来寄语,回顾 了与中国病理同道多年来的友谊,并期待今后与中国病理同道开展更 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任委员梁智勇致欢迎辞并作2021年度工 梁智勇主任委员发言 作报告,全面总结了2021年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的亮点工作,并对 分会未来的发展进行了规划和展望。他表示,在这一年里,全国病理 人勠力同心,成绩斐然,令人振奋。大会还邀请到陈志南院士、林圣 会议各专场精彩纷呈,老中青共话学术前沿 彩院士、郑利民教授、步宏教授分别作了题为《抗COVID-19药物的 分会场的交流紧跟学术前沿,各具特色。病理教学专场,内 思考与防控新策略》《葡萄糖感知机制与病理生理意义》《髓系免疫 容既“顶天”又“立地”,探讨了如何让思政建设在教学工作中落 细胞与肿瘤组织微环境重塑》《请思考我们的未来》的主旨报告,开 地见实效;数字病理与AI专场涵盖范围广,从细胞到组织,从制片 启了前沿科技大门,同时引发与会者思考,未来病理发展之路必将是 质控到辅助诊断,涉及临床病理全过程;学科建设论坛是科室管理 机遇与挑战并存。 者关注的焦点,探索新形势下病理科如何做好高质量管理,适应临 · 003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床日新月异的发展需求;分子病理专场聚焦最新前沿技术进展、临 骨及软组织肿瘤诊治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凸显;胸部疾病病理专场对 床实践中的难点和重点,展示了分子病理领域的研究成果和风采; WHO胸部肿瘤分册第五版的病理诊断进行了深入解读;病理技术 基础研究与前沿论坛涵盖组学、遗传学、肿瘤微环境、肿瘤免疫等 专场聚焦免疫组化共识解读,同时探讨各种新技术在临床病理工作 前沿领域,科研创新推动学科发展;淋巴造血系统病理专场组织了 中的应用;尸检病理专场从医疗损害案件尸体解剖视角解读病理诊 会前专科培训,突出展示了我国学者近两年在淋巴瘤肿瘤免疫微环 断,新时代、新理念、新技术,尸体解剖必将发挥新作用。读片会 境方面的研究进展;乳腺病理专场为更多年轻病理工作者搭建了展 一如既往广吸人气,精彩病例讨论热烈。 示优秀研究成果的平台;皮肤病理专场立足临床,关注皮肤临床病 除常规设置的专场外,本次大会新增设了两个专场:精准诊断专 理进展及基础前沿研究;泌尿男性生殖病理专场延续了多年来较高 场和多头显微镜下病例示教乳腺病理专场。在精准诊断专场中,专家 的学术水平,内容有广度,研究有深度;头颈病理专场在巩固更新 们从免疫治疗标志物、靶向治疗相关基因检测等方面对疾病进行深度 常见肿瘤病理诊断的基础上,特别关注了基因重排性肿瘤和部位特 解析,对病理医师的诊断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多头显微镜下病例示 异性肿瘤的病理特征、诊断规范及治疗等热点问题;中青年病理科 教是一种新的形式,参会同道们可得到最直观的沉浸式阅片体验。 主任管理论坛精彩纷呈,助力科室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儿科病理 专场传统与现代病理技术相结合,老中青儿科病理医生相互交流; 国际交流专场国内外知名泌尿病理专家对WHO 泌尿系统肿瘤病理 闭幕见证新篇开启,携手奋斗美好明天 的最新进展进行了全面介绍;女性生殖系统病理专场阐述了近年妇 12月19日中午,大会正式闭幕。闭幕式由刘东戈教授主持,卞修 科肿瘤分子病理学的进展,内容涵盖遗传综合征相关性肿瘤及女性 武院士、步宏教授、刘东戈教授、各学组/工作组组长表达了对下一 生殖系统新的肿瘤类型等;脑神经病理专场基础前沿与临床病理诊 步工作的规划和展望,梁智勇主委对本次年会进行了精简总结,并对 断相结合,肿瘤与非肿瘤性疾病均涵盖;细胞病理专场报告中,精 病理学科未来发展做出了方向指引。基层病理青年代表作了病理人援 准医疗的各种新技术、新方法在细胞学样本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疆、援藏、援外等工作汇报,4名病理新青年分享了各自的成长历程 特别是AI、分子等技术应用日渐成熟,完成了首次“中国细胞学 及收获。今后,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将继续围绕“传承、创新、发 报告方式的调查”;心血管病理专场强调基础知识与专科发展前沿 展”的指导思想开展工作,主要包括加速学科建设、提升国际影响、 并重,病理与临床、影像密切结合;感染病理专场以病毒感染性疾 加强基础科研、夯实基层培训、做好人才培养、开展科普宣传、推进 病的研究进展为重点,介绍了新冠病毒变异与应答及多器官病理改 党建文化等七个方面,强调以“一切为民”为中心,以健康中国建设 变的基础研究进展,讨论了HPV及EBV感染相关性肿瘤的新进展和 为己任,以推动病理学研究及病理学科发展为目标,传承和发扬老一 新认识;消化疾病病理专场的发言报告数量最多,覆盖面广,实用 辈病理人的务实奋斗精神,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续写中国病理发展 性强;骨和软组织病理专场强调尽管形态学是基础,但分子检测在 的新篇章,期待2022年北京再相聚! · 004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奋楫扬帆行致远 临床营养谱新篇 ——中华医学会第十五届全国肠外肠内营养学学术会议召开 2021年11月1—7日,受新冠疫情影响,由中华医学会、中华 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五届全国肠外肠 11月2日: 老年营养、营养通路以及加速康复外科分会场 内营养学学术会议以线上形式召开。大会共设1个主会场、18个分 会场,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来自国内外不同专业和学科领域的百 老年营养分会场分析了我国社会老龄化不断深化、疾病成 余位专家围绕相关话题展开专题讨论。内容涵盖基础研究、临床研 为老年人营养不良的主要成因,阐述了老年人营养支持治疗应是 究、最新指南共识、治疗策略、疾病管理等,为大家呈现了一场精 综合性的,包括护理干预、科普教育、营养建议、改变食物(性 彩绝伦的临床营养领域的学术盛宴。 状)、口服营养补充、管饲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等,强调了老年患 纵使疫情阻挡大家线下沟通与交流,但并不影响大家对于营养 者口服营养补充(ONS)、补充性肠外营养(SPN)、全肠外营养 的重视及学习的热情。本次大会总注册人数1.3万余人次,直播观 (TPN)、微量元素与维生素补充的重要性。会议还介绍了慢性病 看人数达9.5万余人次,创历史新高。 的现状及高尿酸血症的综合管理及老年人衰老变化的内在机制,强 调营养支持治疗能改善临床结局。同时提出应重视老年胃肠肿瘤围 11月1日: 神经疾病营养分会场、NUSOC多中心协作组论坛、 肝病、肾病营养四个分会场 手术期处理,以术前预康复为核心,建立老年外科中心,再次强调 科学把握术前预康复的适应证、方法,通过动态监测,适时调整营 养干预方案。 营养通路分会场提出营养治疗已经成为多学科临床综合治疗的 神经疾病营养学组围绕“慢性危重症(CCI)的营养支持”这 重要组成部分,而营养通路建立是营养治疗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我 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会中介绍了CCI的概念和发生机制,阐述了 国在营养通路建立方面长期缺乏规范化的指导,营养通路协作组也 CCI的发生机制、定义、内分泌改变和代谢特点,论证了营养支持 致力于制定新的营养通路建立指南,以提高临床工作者对于建立营 对CCI的重要性。同时针对CCI营养支持中ω3脂肪酸、维生素D的 养治疗通路重要性的认识,合理把握建立营养治疗通路的适应证和 补充,促合成代谢类药物治疗进行了详尽解读。此外,还介绍了 禁忌证,规范通路建立操作流程。 CCI营养支持方面的最新理念和丰富的临床、基础研究结果,为临 床治疗和研究提供了充足的依据和开阔的思路。 加速康复外科分会场指出,今天的外科已经走到了一个高质量 发展的时代。1997年,丹麦Kehlet教授提出ERAS理念,至今已经 营养风险-不足-支持-结局-成本/效果(NUSOC)多中心协作 20多年;2006年,黎介寿院士引入中国;2015年国家政协委员提出 组,在蒋朱明组长带领下,集全国多中心之力,以“合理应用、患 ERAS相关提案,ERAS正式提升为国家战略。随后,国家卫生健康 者受益”为目标,开展高质量真实世界研究,在中国前瞻性验证了 委等多部委多次发文,推进我国ERAS事业的建设和发展。ERAS是 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的有效性,并为国家医保政策的制定作 一个集成创新的综合围手术期管理模式,包括精细外科操作、现代 出积极贡献;同时指出在未来医保政策DRG/DIP支付下,以营养风 麻醉与止痛技术、优良的护理、营养及器官支持、腹腔镜机器人外 险或营养不良为支付基础,是大数据收集的必然要素。 科等。 肝病营养分会场针对肝病患者的营养特点,给出了合理的营 养干预措施,为“肝病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相关国家标准的制 定指明了方向。会议介绍了重症肝病患者的营养特点和营养管理原 11月3日: 肿瘤营养、院外营养、胃肠疾病营养分会场 则,强调营养管理对促进肝病恢复的重要性。针对肝硬化患者发生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时的营养特点,提出了非常实用和切实 肿瘤营养分会场是肿瘤营养治疗领域的又一次学术盛会,围 可行的措施,同时对《慢性肝病营养共识声明》进行了解读。所有 绕本届年会主题“医学营养,规范创新”,强化“精准营养,科技 专题均紧紧围绕肝病患者临床营养管理热点和难点,并提出了针对 引领”学术核心,涵盖了当前肿瘤营养研究领域的重大热点内容, 性的意见和措施,为改善肝病患者营养状态和临床结局提供了有力 获得了医学界及营养圈的广泛关注。会中专家解读了全球领导倡议 的理论支撑。 (GLIM)营养不良标准在癌症患者中的应用,并围绕肿瘤患者合 肾病营养分会场结合国内外指南详细介绍了急性肾损伤 (AKI)患者的营养筛查和评估方法,以及能量、蛋白、药理营 并肌肉减少症的营养管理策略、规范化肿瘤营养治疗示范病房标准 等多个热点话题展开了广泛讨论。 养素及微量营养素的供给策略,为临床AKI的营养治疗提供了新 院外营养分会场分析了慢病患者院外营养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 思路。阐述了腹膜透析患者远程管理,以及CKD蛋白质-能量消 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方案和建议,如减重家庭营养管理、肿瘤患 耗(PEW)的流行病学及其危害等相关主题内容。会议还进行 者居家管理等,以推动院外营养管理快速发展,满足社会大众的营 了“CKD营养治疗:治疗膳食和ONS的角色”专家面对面专题 养需求。 研讨会。 胃肠疾病营养分会场围绕“炎症性肠病(IBD)营养支持策 · 005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略”进行了探讨,归纳总结了近5年IBD营养治疗适应证、不同营养 途径和配方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等情况,从IBD营养支持治疗规范化 管理角度,介绍了IBD营养治疗中的细节问题,以及为临床IBD患 者合理应用肠内营养提供了指导。 11月4日: 儿科营养、营养药学、世界营养日分会场 儿科营养分会场围绕着“小儿肠衰竭”的主题展开讨论,专家 们分享了各自的临床经验,以期实现共同进步。会中还介绍了小儿 短肠综合征的诊治经验,包括外科干预、慢性腹泻病及慢性假性肠 杨桦教授致辞 梗阻的营养治疗等临床热点及难点问题。 营养药学分会场介绍了肠外营养医嘱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 与成效,以及围手术期用药医-药共管模式,提出药师应积极参与 药学评估、药物重整、药学监护、药学教育与培训等围手术期药物 治疗管理工作。同时倡议肠内外营养临床路径应以循证医学证据和 指南为依据,做到规范化、标准化,最终起到规范医疗行为、降低 成本、提高医疗质量的作用。 世界营养日分会场向大家介绍了世界营养日项目,每年开展为 期一天的营养治疗护理现状调查,即对世界范围的医院及疗养院中 的营养治疗护理和患者营养风险状况进行监测,目的在于规范营养 治疗措施,达到营养治疗疗效最大化,并汇报了近10年世界营养日 项目的中国工作成果。 朱明炜教授主持开幕式 11月5日: 护理营养、重症营养、全球营养领导人论坛分会场 营养的规范化、合理化应用,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助力健康中 国建设。 护理营养分会场聚焦营养护理管理与实践,对《提高ONS依从性 大会专家云集、内容丰富,涵盖老年医学的众多专业,围绕 临床管理实践的专家共识》进行了解读,旨在进一步规范ONS的临床 “医学营养,规范创新”的主题展开热烈讨论,突出了“健康中 管理实践,提高患者依从性。同时强调临床营养诊疗的规范化、精准 国、营养先行、科学发展”的理念,为全国营养同道搭建了高质量 化管理,以及全方位探索营养护理规范化、创新性的管理。 学术交流平台。 重症分会场邀请8位国内知名专家进行了主题报告,内容涉及 肠道微生态治疗、肠内营养制剂研发、营养状态评估、营养通路建 立、特殊疾病下营养治疗、营养药理等内容,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 11月7日: 青年学组论坛、青年医师论文报告 关于危重症营养学的学术盛宴。 全球营养领导人论坛分会场来自全球肠外肠内营养学会的领导 青年学组论坛上,青年精英们分享了菌群移植、肠外营养、 人及国际级专家,从不同层面深度解读了临床营养的进展与应用。 口服营养、围手术期营养管理以及肌肉减少症等相关诊疗与应 中国期待与全球学术组织保持密切合作,共同解决影响全球患者健 用,通过分享使与会者认识到菌群移植在临床中的应用以及在治 康的疾病相关营养不良的难题。 疗过程中的重要性,学习了肠外营养的相关知识,了解到肌肉减 少症的相关问题。 11月6日: 主会场 本次大会共收到投稿882篇,其中中文投稿共720篇,英文投稿 162篇,稿件类别包含病例报告、临床研究、文献综述、系统评价 及基础研究等。经过专家评审,最终选取20篇论文进行线上汇报, 11月6日迎来了大会的高潮部分——主会场演讲,重量级专家 纷纷登场,针对医学营养领域最新、最热点的内容进行讨论授课, 100篇论文进行壁报展示。线上汇报后,专家对选手们的研究内容 及意义给予了肯定,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内容丰富精彩,实用性强,是临床营养界的饕餮盛宴。开幕式期 2021CSPEN大会秉承“传承、规范、合作、创新”的宗旨,践 间,在线上举行了《静脉用丙氨酰-谷氨酰胺双肽临床应用专家共 行“健康中国、营养先行、科学发展”理念,为临床营养同仁搭建 识(2021)》《肠外营养多腔袋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发布仪式,多 交流平台,推动了临床营养的学术进步,促进了国内外营养人的学 位专家就共识内容进行了述评解读。共识的发布将进一步推动临床 术交流。期盼疫情早日结束,期待2022年线下再次相聚。 · 006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超越自我 声联亚洲 ——第十四届亚洲超声医学与生物学联合会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召开 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合影 2021年9月16—19日,由中华医学会和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 主办、亚洲超声医学与生物学联合会(AFSUMB)联合主办的“第 十四届亚洲超声医学与生物学联合会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 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在广东省珠海市顺利召开。本次会议是继 1995年第四届亚洲超声医学与生物学联合会国际学术会议、2015年 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暨第三届世界超声心动 图大会之后,在我国举办的又一次国际超声学术盛会,为国内外超 世界超声医学与生物学联合会 亚洲超声医学与生物学联合会 声医学同仁提供了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彼此借鉴的平台。为配合 主席Cristina Chammas 主席Yung-Liang Wan 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主任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健 全国疫情防控要求,本次会议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形式举办, 会议以“超越自我,声联亚洲”为主题,邀请了国内外超声医学界 的学术权威和杰出精英与参会医师交流学术成果、探讨热点问题、 寻求发展方向。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始终致力于促进合作交 流、提升防治水平,在全球新冠疫情影响下,本次会议专家阵容仍 然保持一贯的高水准,学术内容精彩纷呈,成果丰硕。 盛大开幕 中外专家同绘超声发展新蓝图 委员梁萍 在9月17日的开幕式上,世界超声医学与生物学联合会主席 Cristina Chammas、亚洲超声医学与生物学联合会主席Yung-Liang Wan作精彩致辞。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梁萍、中华医 砥砺前行 三十五载风雨兼程初心未改 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健在致辞中总结了我国超声医学发展取得的 2021年恰逢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成立35周年,分会特别 成绩,希望通过本次大会,接轨国际,向全国、全亚洲乃至世界展 制作了精彩视频“声联亚洲 说唱风采”,以新颖的形式展示了我 示中国超声的风采,推动超声医学的发展。开幕式由中华医学会超 国超声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会议现场设置了超声科普展厅,分 声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李建初、常务委员袁丽君联袂主持。在全 为超声冷知识、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分会抗疫展示、杰出贡 体大会发言环节,Cristina Chammas教授以《甲状腺介入:从诊断 献专家等6个区域,展示了我国超声学科60余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 到治疗》为题展开分享;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院士介绍了亚洲人 程及多个领域超越自我取得的丰硕成果,并特别展现了“超人” 群超声正常值WASE研究。其他发言专家主题涉及超声医学未来发 们在抗击新冠疫情中作出的突出贡献。此外,还开通了线上虚拟展 展、中国超声医学质量控制、腹部超声造影指南、超声在新冠肺炎 厅,方便不能到场参会的专家同道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超声医学。 中的应用、脾脏疾病及脑超声研究进展等,为超声诊疗未来的发展 三十五载精耕细作,三十五载风雨兼程。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 提供了新思路。 已从稚嫩中不断蜕变、成长,凝练并秉持始终如一的核心价值观, · 007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以开阔的视野、广博的胸襟,奋斗在优质服务的主战场,奋斗在学 术创新的最前沿,奋斗在培育新人的第一线。 “数”说成果 在交流中拓展视野 在9月19日的闭幕式上,梁萍主任委员对大会进行了总结。她 表示,本次会议是亚洲超声医学与生物学联合会和中华医学会超声 医学分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大会,是亚洲超声医 学最高级别的学术盛会。会议的学术内容丰富多样,共设有1个主 会场、5个专题会场、2个创新论坛和1个教育论坛;话题涵盖了腹 部、心脏、妇产、浅表血管、介入诊疗等领域的最新研究和热点内 容。本次会议学术交流活跃、深入,共有来自15个国家的同道参与 部分专家在科普展厅前合影 互动,包括主旨及大会报告9人次,专题发言150人次,大会发言 435人次,主持点评257人次,线下线上参会累计60余万人次。 疫情虽然给线下参会带来诸多不便,却无法阻挡超声同道在 的广泛参与和热烈反响,势必对促进国内外超声医学领域临床与科 “云端”进行高质量学术分享和高水平成果展示的热情。线上线下 研成果的交流转化、引领国内外超声诊疗与整体学术水平的不断提 相结合的会议形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得到了各国超声同道 高产生重要意义,为我国超声医学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大会现场 · 008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奋斗儿科路 启航新征程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六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在武汉召开 开幕式现场 部分专家合影 2021年10月22—24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 会主办,湖北省医学会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六次全国儿科学术 大会在武汉召开。10月22日,在播放完扎根黄土高原53年的儿科医 生路生梅的感人事迹后,全场响起的热烈掌声,伴随着湖北医务工 作者和孩子们《中国儿科医师之歌》《我和我的祖国》温暖而激情 的歌声,大会拉开了序幕。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孙锟教授担任开幕式主 持,同时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大学医学院 院长詹启敏,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生殖与发育研究院院长黄 荷凤,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 张定宇,湖北省医学会秘书长潘旭初,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 处处长冯晓艳,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本次大会主席王 部分专家合影 大会现场 · 009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天有,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申昆玲,中华医学会儿 的主题发表了演讲,据统计,“疫苗犹豫”使得全球1/5儿童无法 科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赵正言,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获得常规免疫,每年约有150万名儿童因疫苗可预防疾病死亡, 黄国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母得志,中华医学会儿 “疫苗犹豫”严重威胁着儿童健康。因此,做好疫苗科普,减少 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姜玉武,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疫苗犹豫”有利于提高接种率,发挥疫苗对传染病防控的积极 大会执行主席罗小平,湖北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大会执 作用,增强疫苗信任也将有助于推动我国从疫苗大国向疫苗强国 行主席金润铭,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魏均民,中华医学 迈进,实现健康中国梦,助力全球“大健康”! 会学术会务部副主任、大会执行主席李佳等。 孙锟教授就《儿科医生应该关注胎儿健康》的主题进行了分 九省通衢聚江城,论道儿科展风采。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 享,他表示儿童早期发展是我国新时期儿童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发 自1937年成立以来,在几代人的努力下不断发展壮大。大会主席 展方向,已纳入“健康中国”战略在全国推进实施。多措并举, 王天有教授、大会执行主席罗小平教授、金润铭教授分别致辞, 努力推动儿童早期生理、心理和社会能力等发育潜力的全面发展 王天有教授指出儿科学分会将秉持着“儿科强、儿童强、中国 是儿科医生新时期的使命和担当。 强”的理念昂扬向前,会议将围绕科技创新这个核心,为全国的 此次大会会期3天,来自全国各地致力于儿科事业的专家学者 儿科同道搭建求真务实、与国际接轨的学术平台。王大方副秘书 们,齐聚美丽的湖北武汉,为大家奉献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本 长代表中华医学会对儿科学分会做出有目共睹的成绩表示赞扬, 次大会设主会场及33个专业分会场,学术交流线下和线上同步进 希望儿科学分会持续加强学术道德建设,为我国儿科学体系的完 行,设有大会讲座、论文发言、壁报交流、书面交流等多个环节。 善、人才队伍的建设作出重大贡献,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华医学会 讲座内容涵盖儿科各领域、各亚专科的热点问题及前沿进展,包括 倡导的品牌学术会议战略。 内分泌遗传代谢、发育行为、儿童保健、免疫、风湿病、康复、耳 开幕式结束后,在主会场,黄荷凤院士就《儿科遗传病的基 鼻喉咽、皮肤、眼科、灾害、临床流行病、心血管、 神经与罕见 因检测和家庭再生育策略》的主题发表了演讲,她认为,基因组 病、肾脏、临床药理、 超声、血液与肿瘤、 影像、全科、感染、 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彻底改变了人类遗传变异的分析能力,二代基 临床检验、临床营养、呼吸、急救、消化、新生儿、护理、 口腔 因测序已成为医疗健康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科遗传疾病诊断 等专场。大会邀请了国内外著名学者及32个儿科领域的600多位著 不仅可降低婴儿病死率和儿童发病率,还可对家庭成员的健康管 名专家,他们在本次大会主会场及专业分会场上进行了精彩报告。 理提供潜在帮助,为生育咨询和干预提供重要依据。将诊断时机 大会还设有国际交流与中国青年医师英语专场,给予了青年儿科人 进行前移,从胎儿诊断转变为孕前诊断,可从源头阻断家族性遗 和科研工作者更多的展示机会。与会专家学者们一起探讨交流新方 传病,避免非意愿性流产,实现积极优生。 法、新思路、新成果,相信本次大会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儿科学领域 王天有教授就《筑牢疫苗“保护网” 助力全球“大健康”》 王天有教授、赵正言教授、孙锟教授主持会议 研究及临床医疗发展。 黄国英教授、罗小平教授主持会议 · 010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务实创新求突破 合作共赢谋发展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在苏州召开 开幕式现场 2021年10月14—17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 外科学分会(以下简称“分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CSOHNS2021)”在苏州召开。中华医 学会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最具影 响力和权威性的学术会议之一,始终秉承“爱国为民、崇尚学术、弘 扬医德、竭诚服务”的理念,不断推动医学事业的创新与发展。本次 年会以“创新、务实、合作”为主题,邀请国内外著名耳鼻咽喉头颈 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德民致辞 分会主任委员吴皓致辞 江苏省医学会副会长胡寅致辞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 外科学专家和相关专业学者交流最新学术成果,探讨学科发展方向, 为全体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同仁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学术盛宴。 盛大开幕 群贤毕至 10月15日,大会正式拉开帷幕。开幕式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 同仁医院周兵教授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济生教授共同主持。中 国工程院院士韩德民教授,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曹后灵先生,江苏 省医学会副会长胡寅教授,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盛乐先生,苏 陈卫昌致辞 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陈卫昌教授,江苏省医学会副秘书长马 敬安先生,苏州市医学会会长谭伟良教授,苏州市医学会秘书长谭秋 耳蜗植入技术,虽然人工听觉脑干植入技术发展较慢,但它却是帮助 生先生,分会主任委员吴皓教授、前任主任委员高志强教授、候任主 严重内耳和听神经畸形患者重建听力的唯一有效技术。不同于人工耳 任委员黄志刚教授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蜗植入技术,人工听觉脑干植入属于开颅手术,对手术技术、神经监 测要求非常高,国内仅有零星案例报道,并未大量开展临床应用。近 群咖聚首 巅峰论道 几年,听觉医学与脑科学、微电子学、材料学等学科的交叉发展进一 步推动了人工听觉脑干植入的发展,国产人工听觉脑干植入系统的成 热情洋溢的开幕式后,会议迎来了引人瞩目的大会报告环节。 功研制,使无法通过人工耳蜗重建听力的患者迎来“新声”。 作为大会报告的第一位讲演嘉宾,韩德民院士从我国的基本国 高志强教授围绕《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工程技术原理和实践》作了 情、源头疾病的现状、源头疾病存在的客观原因三个方面进行了题为 精彩报告。他谈到,耳鼻喉器官执行其功能的过程,具有鲜明的“生 《源头疾病》的精彩分享。他指出,当前我国面临多重疾病负担并 物力学”特征。例如,我们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研究鼻腔空气流动 存、多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状况,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的 场与空鼻综合征的关系;基于颞骨空气动力学及液体引流,发明中耳 发生,才是大势所趋。源头疾病具有起病隐匿易被忽视、多器官系统 引流装置;研究电钻与颞骨的交互力学,建立异常磨削力预警;基于 并发症、严重危害生命健康等特点。研究发现,源头疾病的治疗使下 耳蜗基底膜的弹性模量及耳蜗电极的物性参数测量,构建耳蜗-电极 游疾病发生率得到了有效控制。希望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能够在探索源 交互模型。数字虚拟仿真可以实现手术的规划、预演和考核;现在 头疾病新管理模式中作出表率,以此推动医学事业的进步。 我们与国内高校合作,正在开发一套多模态、多维度的智能化手术系 随后,吴皓教授作了题为《人工听觉植入进展:从耳蜗到耳蜗 统,实现全场景的仿真手术。 核》的分享。他表示,人工耳蜗是听觉植入领域的革命性技术,广泛 黄志刚教授分享了题为《头颈外科微创手术体系建立与发展》的 应用于临床。人工听觉脑干植入同人工耳蜗一样也是由电极序列构 报告。他全面梳理了头颈外科微创手术体系的发展史,着重介绍了同 成,但其越过耳蜗和听神经,直接刺激脑干的听神经核团。相比人工 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发展情况。他提到,同仁医院自20世纪90 · 011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年代开始了CO2激光微创治疗的相关研究,并成熟地用于声门型、声 门上型喉癌以及下咽癌的治疗中。同仁医院还是国内最早开展鼻内镜 技术的单位之一。近年来,在充分发挥内镜的优势下,同仁医院耳鼻 咽喉头颈外科团队提出了“口颈内镜外科”体系,进一步完善了头颈 部疾病的微创手术体系。此外,随着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 各项新技术的加入,医生对术前手术计划的制定、手术中重要结构的 识别及功能保护将更得心应手。 杨仕明教授带来了题为《建设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推动耳 鼻咽喉头颈科学发展》的报告。他概要介绍了以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 喉头颈外科医学部为依托建设的“国家耳鼻咽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 心”从2019年12月13日正式挂牌成立以来的基本发展情况。该中心作 为本学科领域唯一的国家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之初就按照“建 设国际一流的临床研究中心和研究网络,打造国际一流的临床研究团 队和人才梯队,开展国际一流的临床与转化医学研究,探索适合中国 解剖演示专题会上与会同道“零距离”观摩手术过程 特色的临床研究管理模式”的战略目标;针对耳鼻咽喉疾病谱众多且 贯穿人的一生,疾病致残率高,疾病涉及结构复杂、位置深在、功 能精细、比邻广泛等导致的预防难、诊断难、治疗难的临床痛点;制 百花齐放 精彩纷呈 定了“耳鼻咽喉重点疾病防控策略临床研究”“耳鼻咽喉疾病防控关 主会场结束后,各专题会场百花齐放。本次年会设置15个分会 键技术研发转化”“临床多中心研究形成共识指南推广应用”三大任 场,鼻科及鼻颅底外科、耳科及侧颅底外科、听力及眩晕、咽喉、嗓 务;全面致力于推动耳鼻咽喉头颈科学的发展。 音、小儿、护理、头颈外科等学组数百位专家围绕各自领域的前沿进 王海波教授作了题为《梅尼埃病的研究》的报告。他回顾了近年 展及未来趋势进行深层次交流与探讨,碰撞思想火花。 来梅尼埃病(MD)的一系列国内外研究,其在发病机制、诊断和治 “晨教”“解剖演示”“手术转播”作为CSOHNS2021的特色专 疗方面均有一定的进展;并指出尽快阐明MD的病因是未来MD研究的 题论坛,深受参会者喜爱和认可,会议现场人潮涌动、座无虚席,学 关键;眩晕外科的广泛开展为前庭生理、病理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 术气氛异常火爆。来自全国各地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倾情演绎, 了有利机会和条件;在控晕的同时重建内耳功能是现代眩晕外科的发 以理论+应用案例结合的方式,为大家呈现了详细的手术细节及要 展方向。 点,让与会同道“零距离”观摩手术过程,更好地理解手术入路及术 文卫平教授分享了题为《鼻咽癌诊疗方案的历史与发展概况》 式,提升临床技能。 的报告。他表示,鼻咽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突飞 青年医师是学科的未来,支撑学科进步与发展。为托举学科新生 猛进,精准的放疗技术以及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应用使广大 力量,本次年会增设了研究生专场和青年专场。意气风发的青年精英 患者获益,展望未来,鼻咽癌的诊治已经进入了个体化精准医疗的时 们在这个追逐梦想的平台上展示学识和风采,与全国优秀的中青年医 代,期望在广大同行的努力下让鼻咽癌成为历史。 师们零距离交流经验、切磋技艺,展现了新一代中青年学者的精神面 他们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近年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的最新 进展。 貌。他们站在前辈的肩膀上,聚焦国际医学热点难点,开展规范化临 床研究,制定标准化疾病诊疗路径,探索更深的分子致病机制,加强 会议现场 · 012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多学科协作,为进一步提升我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诊治水平而努 相聚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苏州,在美丽的金鸡湖畔,以 力奋斗。 学术会友,共筑我国健康事业的美好未来。 学科发展,任重道远;临床创新,永无止境。根据学术计划, 完美收官 谱写新篇 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将在河南郑州举 行。闭幕式上,河南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王广 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黄志刚教授在闭幕式上总结:分会每年举办 的学术年会作为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最具权威性的学术会议, 科教授从分会主任委员吴皓教授手中接过年会举办地旗帜,并欢迎全 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同道相聚河南。 以传播最前沿的学术知识、开拓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视野、提高青 相聚有时,离别有时,4天的盛会对于每一位参会代表来说,或 年医师诊疗水平为责任。据统计,本次会议参会代表近2000人、投稿 增长了新知识,或学习了新技能,或见识了新科技,或认识了新朋 数量4560篇、分会场15个、大会报告4场、专题发言305个、论文发言 友,但是参会的初衷是不变的。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同道将以本次 936个、晨教32场、解剖演示6场、手术转播4台,无疑是一场高水准 年会为新的起点,再次扬帆起航,立足新起点,锚定新目标,奋力书 的学术盛宴。各位同道怀着诚挚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写新时代学科发展新篇章! · 013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逐梦放射 拥抱未来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在线召开 2021年10月16—22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 会(分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 (CCR2021)”在线上召开。本次年会的主题是“逐梦放射,拥抱未 来”。分会第十五届主任委员金征宇教授表示,自2016年首次在苏州 召开的“中华放射学学术大会2016”注册代表接近12 000人,创造了 历史新高。2017—2019年参会的国内外专家和代表均在万人以上。自 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利用网络传播的优 势,大力开展线上学术活动,积攒了丰富的线上会议经验。在抗疫 成果累累的后疫情时期,线上线下结合的会议方式逐渐成为主流。 CCR2020在疫情阴霾的笼罩下,依托现代化的技术平台,再创佳绩。 秉承CCR2020的成功经验,CCR2021继续以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形 式在北京召开,开设VR实景展厅,邀请国内外众多放射学领域的大咖 及知名教授汇聚一堂,进行精彩专题学术讲座,旨在打造医学影像学 多学科融合的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充分展示我国放射学整体水平和 第十五届委员会主任委员金征宇教授致欢迎辞 专业特色,努力提升我国医学影像学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赓续传承 砥砺前行 开幕式首先带来一段宣传短片,介绍了第十五届分会组织架构并 回顾了分会各工作委员会的工作及主要学术活动。抗疫期间,分会全 体委员组织放射专家收集整理各地患者病历,撰写了《新型冠状病毒 肺炎放射专业领域防治科普问答》及专家共识,对新型冠状病毒防治 进行了通俗易懂的讲解,对各地疫情期间开展放射检查起到了指导作 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学术交流活动被广泛采用,依托于互联网传播, 不同层次、专题的学术活动被广大医务工作者交口称赞。 金征宇教授表示,此次大会是分会第十五届委员会的最后一次 学术年会。“2020年,新冠疫情来势汹汹,在奋勇当前的战士中,还 有一群默默无闻的放射医师和技师。放射科同道不仅为临床提供了有 第十四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徐克教授致辞 力的诊治依据,关键时刻,他们始终奋战在一线,无所畏惧,成为矗 立在黑白影像后面的勇士,为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洒下了汗水和泪 水。” 出的表现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新一届分会成员将沿着历代放射前辈 分会第十四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徐克教授回顾了自己学医以来的成 的足迹,继续砥砺前行,拥抱未来。 长之路,他表示参会的各位委员及放射同道应该为自己现在所取得的 成就感到自豪,有理想的同时还需脚踏实地去奋斗。党和国家创造了 极佳的学术环境,为广大放射工作者提供了各种便利条件,才能使个 大咖论道 共话放射 人的理想变为现实。中华医学会为学术交流提供了广阔平台,分会也 为放射学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这次大会是疫情时期规模最大的放射学领域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 术大会,邀请了国内外众多放射学领域专家及知名教授汇聚一堂,进 分会第十六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士远教授接过金征宇教授交予的 行了精彩的学术专题讲座。金征宇教授作题为《砥砺前行再出发, 奋 会旗,他表示,从1937年分会成立以来,历代放射专家、历届主委带 勇发展新征程——记笃行致远的中放历程》的大会报告,他指出,第 领着放射团队一直在“逐梦”的路上。分会经过84载的发展,从无到 十五届委员会在AI智能开拓、学会年鉴编纂、国际合作等方面都取得 有,由弱到强,在全国医疗行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重要的“学 了重大进展。年会开展方面,逐渐向“交流国际化、服务人性化、宣 术生力军”。随着我国“强国梦”的逐步实现,“强放射梦”也正在 传多样化”发展。国际合作方面,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的同时,积极发 成为现实。指出,分会十五届委员会尝试了各种办会形式,在金征宇 出“中国声音”。抗击疫情方面,分会专家分享抗疫经验,编撰相关 教授的带领下注定是一届令人难忘的任期。这届分会有诸多创新,如 指南共识,对抗疫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组织建设创新、对外交流创新、办会形式创新。抗疫过程中,他们杰 · 014 · 刘士远教授在《关注主动健康,影像影响未来》的报告中强调: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第十六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士远教授接过会旗 第十六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士远教授致辞 首先,影像科医生要重新定位,自己不是“读片的师傅”,是具有综 极推进学术栏目的优化,在保留各疾病研究中心组织传统栏目的基础 合素质的“医生”,要从医生的角度去进行群众健康素养教育,要走 上,新增了AI专场、新冠论坛等栏目。大会除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演 到前台面对患者和临床,更多地发挥影像医生的作用;其次,影像科 讲外,还让青年学者发挥思维活跃、勇于创新的作用,鼓励不断壮大 医生有责任和义务让群众了解影像设备、检查方法以及所有影像手段 青年人才队伍。 在主动健康和疾病“筛防诊治康”全链条中的价值和作用;再次,影 像科医生有必要在影像院前教育中投入更多精力,让影像作用更有 效,让患者更有获得感。 小结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六届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陈敏教授 目前分会已成为中国医学影像学界规模最大、影响力最高、 作了题为《前列腺癌磁共振诊断应用与思考》的大会报告。前列腺癌 最具活力的专业学术组织,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作为全国医学影 的早诊早治至关重要,影像学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诊断方法的改 像界影响最广的学术会议,吸引着来自全国影像界的学术专家。 进意义重大,可减少临床有意义前列腺癌的漏诊,减少非临床有意义 本次大会涵盖了临床应用、科研进展、病例分享、云端展厅等精 前列腺癌的过度诊断。多参数MRI在前列腺癌的诊断方面应用逐年增 彩内容,为全国各地的放射工作者提供了一场穿越时间阻隔、打 加。对于多参数MRI的解读可采用Likert评分系统、PI-RADS评分系 破空间界限的学术盛宴。大会共设立了559个专题发言,5场大会 统,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靶向穿刺可明显增强前列腺癌诊断的 报告,6个线上分会场,在线观看人数10 253人,累计点击量达到 精准性,可分为认知融合穿刺活检、MRI-TRUS融合穿刺活检、MRI 291 560次。这些数字背后体现了参会代表对本次年会的支持,也 直接定位引导穿刺活检。 凝聚着筹备组的每一个人辛勤付出和努力,更彰显了中国放射科 本次年会在传承以往的经典学术内容的同时,以内容为导向,积 部分与会专家合影 人精诚团结的力量。 与会专家合影 · 015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聚焦风湿学术前沿 助力健康中国发展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五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在深圳召开 2021年5月20—22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疗工作更好地开展”这一主题,本次大会对学术内容做了全方位的设 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五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在深圳召开。持 计和安排。虽然年会只有短短2天半的时间,但是内容极其丰富,节 续一年多的新冠疫情没能消减大家学习的热情、阻挡大家前来参会的 奏紧凑,与会者纷纷表示意犹未尽,流连忘返。 脚步,国内风湿病以及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学生共计数千人赴深 5月20日和5月21日上午,大会分别特设5个特色专场,包括“细 圳参加了这次全国最高规格的风湿病学学术盛宴。本次会议共收录论 胞因子”“B细胞”“T细胞”“危重症”“罕见病”“狼疮肾炎/间 文2974篇,其中会议发言40篇;发言次数为127场,专题讲座45场、 质性肺病”“大咖面对面”以及“青年英文”专场。分会场各具特 专题会37场,会前会4场、午餐会2场,可谓盛况空前。因疫情影响, 点,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参会代表,很多分会场外面甚至排起了长龙, 本次年会未邀请中国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学者参会,但这丝毫不影响我 充分体现了与会者高涨的学习热情。为了满足各位代表的需求,让更 们对风湿领域国际最前沿知识的交流和学习。本次年会以“靶向治 多参会者能够聆听专家的精彩讲座,多个分会场临时启动紧急预案, 疗”“危重症早期预警”和“罕见病”为主题,聚焦风湿病学科中的 开辟扩展空间、增加座位、通过主会场进行转播等。 学术前沿热点,分会秉承“学术、求精、创新、发展”的精神,与同 道共谋风湿病学的发展! 在细胞因子分会场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念生教授回顾了 不同种类细胞因子及在信号转导通路中发挥的功能,为深刻理解多种 细胞因子拮抗剂成功治疗风湿性疾病奠定了基础。上海市第六人民医 开幕式盛况 院戴生明教授着重介绍了IL-17及IL-23两个细胞因子在脊柱关节炎中 的作用,并对众多风湿科医生关注的IL-23单抗对中轴SpA无效的可能 开幕式由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北京大 原因进行了解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叶霜教授总结了 学第一医院张卓莉教授主持,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 IL-6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例如类风湿关 京协和医院赵岩教授致辞;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戴冽教授、深圳 节炎、系统性血管炎等,针对IL-6的相关抗体治疗也至关重要。北京 大学附属华南医院黄慈波教授作为东道主分别代表广东和深圳的风湿 协和医院王迁教授就细胞因子与炎症风暴进行了详细阐述,提示靶向 同道致欢迎辞。 细胞因子治疗可能是治疗炎症风暴的方向。北京协和医院赵岩教授、 开幕式上,赵岩教授对2020年以来分会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进 田新平教授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林进教授分别就TNFα抑 行了总结,分会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并卓有成效,在疫情期间,开展线 制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与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及安全性作了相关报 上专题会50余场,参会人数累计超50万人,奠定了线上继续教育的基 告,赵岩教授主要从独特的分子结构进行解读,田新平教授从临床角 础;同时也对张奉春教授、栗占国教授、鲍春德教授、邹和建教授、 度进一步验证,林进教授强调了融合蛋白的双靶点特性及在炎性关节 古洁若教授、朱平教授、孙凌云教授、黄烽教授等老一辈专家学者为 病中的治疗优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沈南教授就干扰 我国风湿免疫事业发展的倾心奉献和杰出贡献表示感谢。青年学组副 素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进行了解析。 组长王迁教授就强直性脊柱炎健康扶贫项目组织的义诊、基层医生培 B细胞专场上,北京大学医学部免疫学系王月丹教授就B细胞成 训及成立扶贫工作组作了详细汇报,分会在国家扶贫办、国家卫生健 熟过程中涉及的细胞清除、内部调控及外部调控进行讲解,针对以上 康委的领导和农工民主党的指导下,帮助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摆脱因病 机制或可设计相关治疗靶点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 致贫、因病返贫的窘况,做到精准扶贫,使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迈开 医院戴冽教授就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B细胞免疫机制作系统性综述, 腿”的同时,致力乡村振兴与健康乡村的建设。随后,分会副主任委 提示B细胞的清除对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大 员兼秘书长张卓莉教授介绍了分会为国内广大风湿科医生搭建的“中 学第一医院谭颖教授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对补体途径与自身免疫性 华风湿病学会”官方微信公众号,以及“风湿图库”的建设,未来公 疾病进行介绍,提示C1q、C3b影响狼疮性肾炎的发生,H因子在细胞 众号将作为风湿免疫学科知识和资讯在线传播的主要载体,这一官方 的特殊死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北京协和医院张文教授及厦门大学 平台势必让学习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最后,《风湿病诊疗规范》 附属第一医院石桂秀教授就IgG4相关疾病与干燥综合征的B细胞免疫 一书在开幕式上正式发布,此书由分会组织专家编写,此版距上一次 以及靶向治疗进行汇报。自身抗体检测已进入新时代,临床实践与研 出版已有16年,为我国风湿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有力证据,是符合 究也提出更精准、更快速的需求,北京协和医院胡朝军教授对目前自 我国疾病特点的最新诊疗规范。开幕式上推介、发布的内容环环相 身间接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方法、单标志物的实时定量检测方法及 扣,亮点颇多,为年会拉开了序幕。 多标志物的实时定量检测方法的优势进行总结;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附属瑞金医院杨程德教授围绕抗磷脂抗体的诊断价值、抗磷脂抗体综 年会内容特色突出 合征的治疗和患者管理进行专题报告。 T细胞专场上,清华大学医学院免疫学中心胡小玉教授就T细胞 风湿性疾病的病情复杂多变,往往会引起全身多系统、多脏器的 发育、成熟与功能进行概述。江苏省人民医院张缪佳教授就共刺激信 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给临床诊疗带来很大 号,尤其是CTLA-4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北京大学肿 的难度。围绕“促进风湿科医生对于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认知,推动诊 瘤医院彭智教授从肿瘤科医生的角度,讲述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 · 016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不良反应的诊治和研究进展。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何菁教授围绕靶向 推动风湿病的诊治进程。 T细胞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未来和发展进行了展望。 本次年会,除学术报告日程外,还安排了多项别开生面、寓教于 罕见病和危重症分会场异常火爆,参会代表高涨的学习热情体现 乐的特别活动,如类风湿关节炎的靶向治疗——大分子与小分子的辩 了国内风湿科医生对风湿科罕见病与危重症识别和处理上迫切的学习 论赛、“爱风湿、读经典”知识竞赛、线上2K健康跑等。通过各种形 需求,也展现了大家勤学好学的进取态度。罕见病专场中,首都医科 式多样的活动,让更多风湿科,尤其是青年医师参与讨论、学习、思 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李彩凤教授介绍了儿童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 辨,让参赛选手们尽情绽放光彩,同时还能强健体魄,向风湿科医护 的诊治进展,重点讲解了I型干扰素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 和患者传递正能量。 点和治疗。北京协和医院沈敏教授介绍了NLRP3相关自身炎症性疾病, 此次学术年会既包括临床热点话题,又涵盖科研设计思路, 这一最早被认识的导致周期性发热的自身炎症性疾病之一。温州医科 来自风湿领域的顶级专家带着饱满的热情在各个会场奔波,毫不吝 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朱小春教授提出“病原体触发自身炎症综合征”的 惜地传授“宝典”,参会者脸上也都洋溢着热情和期待,有初窥门 概念,并提出分类标准与治疗理念。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姜林娣教 径的欣喜,也有对新知识的渴望。面对风湿免疫学科的前沿性和复 授讲解了大动脉炎相关性高血压诊治中的问题。北京协和医院郑文洁 杂性,与会代表表示:在渴望获取新知识的同时,又倍感追赶的压 教授介绍了白塞综合征心脏大血管受累的诊治经验。北京中日友好医 力,甚至在“每次参加风湿年会就有想逃离这个专业的念头,终我 院王国春教授讲解了炎性肌病的诊治前沿。危重症专场上,深圳市呼 一生也难以达到”。但各位同道还是一如既往地求知求学,毕竟我 吸疾病研究所陈荣昌教授分享了《从呼吸科角度看结缔组织病肺损害 们有太多的病患需求,“这种被需要的幸福,使我甘于做一块永远 的早期预警》的报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叶霜教授提 被踩在脚下的基石”。 出从皮肌炎累及肌肉、皮肤及肺间质三个维度进行患者分群,从三种 亚疾病谱不同的治疗方案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北京协和医院赵久良教 授带领大家更深入地了解了CAPS的疾病特点,并对CAPS具体病例给出 会议圆满落幕 了相应的治疗策略,呈现了CAPS治疗的方向及曙光。首都医科大学附 5月22日下午,闭幕式在分会委员兼秘书张文教授的主持下举 属北京友谊医院王昭教授从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等 行。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张卓莉教授对本次年会作了总结:在 方面详细解读了结缔组织病相关噬血的临床特点,强调共识治疗方案 我国“十四五”开局之年,本次年会遵循国家卫生医疗工作的大政方 不同于其他类型噬血细胞综合征,但依托泊苷仍占有重要地位。 针,着眼于提高医疗质量,重视临床诊疗效率,以“靶向治疗、危重 5月21日和5月22日下午,本次年会首创的“Highlights”安排在 症的早期预警及罕见病”为热点,汇聚国内专家智慧,整合国内医疗 主会场全体大会的开场。考虑到各分会场内容精彩,参会医生分身乏 资源,探索诊疗新应用、新技术,促进各位风湿同仁间的交流。希望 术,会议特别邀请8位风湿领域顶级专家对当天上午各分会场精髓亮 各位风湿同道继续砥砺前行,共同推动中国风湿病学的发展。青年学 点进行提炼总结,为参会医生呈现学术盛宴中浓缩的精华。每位教授 组副组长赵久良教授对2021年2月发布的“中华风湿图库”中精彩风 用10分钟时间对一个分会场内容进行集萃,而参会代表仍表示总结时 湿图片进行展播,对11位入选经典风湿图谱的风湿同仁进行了表扬和 间太短,集中提议下次年会延长这一特色“Highlights”环节的时长, 鼓励,并对图库未来的发展规划进行了展望。最后,分会主任委员赵 弥补大家没有听到其他分会场重要内容的遗憾。 岩教授作闭幕致辞。赵岩教授表示,本届年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组 5月21日和5月22日早上7:30,Moring Call环节——临床-影像病理讨论会系列活动盛势开启。勤学好问的与会代表早早来到会场, 委会及与会专家学者的努力和大力支持,同时充分体现了大家对国家 抗疫、防疫工作的自信。 临床-影像-病理讨论会会场座无虚席。会上汇聚了风湿免疫科、影 像科、病理科等多领域专家,以真实病例为蓝本,从起始诊断到治疗 预后的疾病全程管理入手,深入探索诊疗过程中的每个重要环节与细 结束语 节,与会嘉宾们通过病例解读、疑难深析、互动研讨等形式分享风湿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五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在各位与会者经 病诊疗过程中实际的挑战与解决经验。北京协和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 久不息的掌声中落下帷幕。分会将与各位风湿学科同仁一起,脚踏实 宣武医院团队分别带来《发热-气短-多腺体病变》与《脓肿背后的秘 地、继往开来,不断成长、持续发展,让我们共同为中国风湿病学的 密》两个复杂病例。讨论会上多学科联合诊治,全面剖析病例,有助 进步、中国健康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力争将中华医学会风湿 于提高医生们的临床思辨能力,开拓诊疗思路、传递临床经验,从而 病学年会打造成有特色、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 · 017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恰是百年风华 奋斗正当其时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暨2021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年会周、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年会周成功举办 2021年12月10—16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 性肝病、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诊治、肝细胞肝癌的诊治、肝病基础研 及肝病学术会议暨2021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年会周、中华医学 究、肝病流行病学、肝病合并感染、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真菌感染、 会肝病学分会年会周”成功举办。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会议以 病原微生物诊断技术等感染、肝病领域话题及交叉话题。此外,还设 “恰是百年风华,奋斗正当其时”为主题,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背景 置了三大继教学术论坛——“卓越研究英文专场”“感染临床思维训 下,以线上+线下(北京)模式完成了为期1周的学术周活动,得到了 练营”“肝病临床思维训练营”,开展病例与研究讨论,四场优质论 全国感染肝病同仁的积极关注和热烈响应。 文汇报会提供投稿专家的线上汇报与交流平台。 12月11—12日,在主会场举行了大会开幕式和院士主委论坛, 共计有328位两个分会的委员及专家参加了感染肝病学术周,担 特邀5位院士及两个分会的主委讲解当前感染及肝病领域的热点、难 任讲者、讨论嘉宾和主持。本次会议学术周共有247场专题报告、284 点话题和最新前沿进展。除主会场外,会议共设20个各具特色的分会 位主持、119位专家参与讨论。注册参会代表3427人,共收到698篇论 场,涵盖了新发突发传染病、重症感染、艾滋病和免疫低下人群感 文投稿。本次会议的线上内容总点击量83 771人次,总观看人数达11 染、病毒性肝炎、非嗜肝病毒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与代谢 263人次,会后回放点击观看人数32 014人次。 · 018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聚焦肿瘤强转化 探讨热点促发展 ——中华医学会第三十次全国高压氧医学学术会议在线上召开 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龙颖教授致开幕辞 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李金声教授作报告 古有鸿雁传书,今有云端相会。2021年10月15—16日,由中 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医学分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三十 次全国高压氧医学学术会议”在线成功召开。本次会议以“聚焦肿 瘤,探讨热点,学科相融,促进发展”为主题,密切关注高压氧医 学新成果、新发展、新方向。 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龙颖教授在开幕 致辞中指出,肿瘤、衰老和认知障碍已然成为当前全球共同面 对的持续性公共卫生挑战。大量的临床研究提示,高压氧是纠 正缺氧的最佳治疗方法,并具有调节机体免疫、抗感染和组织 修复的作用。近几年的研究发现,高压氧治疗还具有延缓衰老 和抗肿瘤的作用。因此,本次会议聚焦肿瘤,设置了多个高压 氧与肿瘤研究的专题报告,同时分享交流当今国际高压氧医学 天津市环湖医院姜炜教授作报告 研究动态与热点。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李子福教授在《高压氧增强 PD-1抗体实体瘤免疫治疗及其临床转化》的报告中指出,通过大量设 计缜密的动物模型及人体肿瘤组织实验,在PD-1抗体与高压氧结合应 用对实体瘤免疫治疗对比研究中,惊喜地发现高压氧可以增强PD-1抗 体对实体瘤的治疗效果,现已进入临床转化验证阶段。 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杨扬教授作了题为《高压氧联合替尼泊 苷活化cGAS-STlNG重塑肝癌免疫微环境的机制研究》的报告,重 点从高压氧改善肿瘤免疫微环境角度,通过实验对照研究证明高压 氧联合替尼泊苷活化cGAS-STlNG重塑肝癌免疫微环境,可提高药 物疗效,增加肿瘤对药物的敏感性。 深圳市人民医院李茁教授作报告 天津市环湖医院姜炜教授与深圳市人民医院李茁教授分别作了 题为《高压氧与肿瘤研究进展》《放射性损伤高压氧治疗进展》的 中显得尤为重要,这是老年患者接受高压氧治疗的最主要原因。 报告,强调了高压氧治疗本身不会对肿瘤转移产生影响,而是通过 辽宁省人民医院王钢教授长期从事高压氧在创伤领域的研究, 高压氧治疗增强抗肿瘤药物敏感性,减少肿瘤放射性损伤,从而提 他所作的《高压氧在急性坏死性软组织感染中的应用》的报告,从 高患者生活质量。 高压氧治疗机制、临床应用效果及坏死性软组织评估等方面,用大 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李金声教授就国际关注热 量详实的病例与图片让与会者大受启发。 点“高压氧与抗衰老”作了题为《高压氧在老年疾病治疗及抗衰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杨晶教授就目前美国、欧洲、 方面的应用》的报告,阐述了高压氧在抗衰老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 中国对高压氧临床应用情况及近一年高压氧在国内外研究发展情况 的国内外最新成果,就临床应用提出了建设性建议。他指出,高压 作了题为《国际高压氧医学研究进展》的报告。 氧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对抗组织缺氧、改善代谢,这在大脑代谢紊乱 · 019 · 同时,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医学分会重视营造讲学术、重团结、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强学习的工作作风,认真组织常委会专家通过网上投票的方式,公 本次大会共收到投稿论文103篇,线上注册人数226人次,累计 开、公平、公正地从百余篇投稿论文中遴选出17篇优质论文进行大 线上参会人数300余人次。大会在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落下帷幕, 会线上交流,涵盖高压氧医学临床与基础研究、经验总结、文献综 同时号召全体高压氧人团结一心,秉承“传承、合作、发展、笃 述、护理经验与体会等多个方面,涉及内、外、儿、重症、老年和 行”的发展理念,以创新促学科发展,以高压氧人丰厚的文化与精 康复等多学科,展示了高压氧在临床治疗中的良好效果及广泛应用 神积淀以及青年人朝气蓬勃和勇于创新的青春力量,共同迎接中国 前景,体现了高压氧人勇于钻研、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高压氧医学发展的崭新春天。 辽宁省人民医院王钢教授作报告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杨晶教授作报告 · 020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交叉融合 协同发展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2021年学术年会在线召开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核医学 分会2021年学术年会于2021年11月13—15日通过线上录播+直播的方 式在线上召开,累计观看人数约6万人。 大会开幕式由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王辉教授主持。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山西医科大学校长李思进教授致 辞,“由于疫情防控原因,本次会议的召开可谓一波三折,好事多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 磨。”李思进主任委员对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超声医学分会、 李思进教授致辞 刘士远教授致辞 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会长 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安锐教授致辞 梁萍教授致辞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候任 中国工程院、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主任委员马长生教授致辞 樊代明院士致辞 知识论、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心血管影像技术和甲状腺核医学治疗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等,前瞻且深远,给人启发,催人奋进。13日下午,李春英教授、程 李思进教授作报告 汪静教授主持闭幕式 心血管病学分会等兄弟分会对本次会议的关注和祝贺表示衷心感谢。 他表示,本次会议是一场多领域、多学科、多维度的学术盛宴,相信 一定会给全国与会同道带来新视野、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收获。“希 望全国核医学同道借国家八部委关于《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 (2021—2035年)》发布的东风,埋头苦干,开拓创新,为推动我国 核医疗产业健康发展、建设健康中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会长安锐教授、中华医学会放射学 分会主任委员刘士远教授、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梁萍教 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马长生教授分别致辞, 他们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祝愿中国核医学事业走向更加美 好的未来。 开幕式结束后,大会进入学术报告环节。11月13日上午,李思进 主任委员、樊代明院士、刘士远教授、赵世华教授和Mark Tulchinsky 教授先后作了题为《中国核医学发展现状及机遇和挑战》《整合医 学:医学知识到医学知识论》《医学影像人工智能研发应用现状》 《心血管影像技术特点与优选策略》和“Theranostic nuclear medicine in hyperthyroidism: the original trailblazer is gaining speed!”的学术报告。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汪静教授、前任主任委员李亚明 教授、亚洲与大洋洲地区核医学与生物联盟主席黄钢教授、中国医师 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会长安锐教授和北京协和医院李方教授分别主持 了相关学术活动。5位专家的报告涵盖了核医学学科发展、整合医学 震教授、熊利泽教授、Frank Rosch教授、谭建教授和刘丽文教授分别 作了题为《临床学科如何做科研》《分子影像助力药物研发》《追求 卓越》“From FAP inhibitor monomers for diagnosis to dimeric structures 131 与参会代表一起相聚云端,分享科学成果、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启 for therapy?”《不同角度审视 I治疗甲状腺疾病》和《以科研之矛 发思维。本次年会受到核医学与相关学科医学同道们的广泛关注和一 攻临床之盾——Liwen术式治疗肥厚型心肌病的成长之路》的学术报 致好评。 告。王铁教授、徐白萱教授、石洪成教授、李林教授、张永学教授和 11月15日下午举行了本次学术年会闭幕式,闭幕式由中华医学会 王跃涛教授分别主持了相关学术活动。学术报告内容精彩纷呈,既有 核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汪静教授主持。黄钢教授对中华医学会核医 思想碰撞的火花,也有细分领域的垂直深耕。 学分会2021年学术年会主要内容作了“Highlight”总结。强调核医学 本次学术年会活动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共设分会场11个,包括 靶向PSMA、FAPI等分子探针的研发和转化成为热点,新型治疗核素 继续教育、PET与肿瘤、神经核医学、心脏核医学、功能核医学、核 的应用已经启动,影像组学及AI等新技术开始探索应用,神经退行性 素治疗、放射性药物研发与转化、实验核医学、体外分析、核医学技 疾病的分子影像已经进入临床,多核素显像的脑功能评价逐渐展示优 术和核医学护理。学术年会既有国内外知名核医学专家学者的专题报 势,免疫和肠道菌群研究受到关注,体外分析和质量控制继续保持高 告,又有众多优秀青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和科研成果分享,充分展示了 水准,护理更加人性化,防护更加智能化。 我国核医学科近年来的发展成果,以及临床、影像、人工智能多学科 本次学术会议论文投稿2734篇,收录1927篇,均创历年新高。会 交叉融合所取得的成绩。疫情隔不断大家学术交流的热情,众多专家 议创新性地设置“云端”展厅,助推“产学研”新成果展示和推广。 · 021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会议聚焦“交叉融合,协同发展”,围绕重大疾病精准诊疗、人工智 能、新型分子探针等核医学与分子影像的先进技术,既有我国核医学 的发展成果展示,也有国内外相关医学领域创新成果和成功经验分 享,彰显核医学以分子影像和靶向治疗为抓手,“来自临床、服务临 床”的学科特色和发展方向。本次学术会议充分显示出我国核医学事 业高质量发展的蓬勃生机。 亚洲与大洋洲地区核医学与生物联盟主席黄钢教授对本次学术年会作总结 · 022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聚力科学创新研究 赋能呼吸学科发展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在厦门召开 大会开幕式现场 2021年12月9—12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 合的形式在厦门召开。本次学术年会作为国内呼吸领域一年一度最重 要的盛会,紧紧围绕“聚力科学创新研究 赋能呼吸学科发展”的会议 主题,介绍呼吸病学最新进展、讨论学科前沿问题,并重点交流近年 来呼吸病学领域在临床和科研方面取得的成果。 聚力科学创新研究,推动“大学科”走向 “强学科” 在呼吸学科从“大学科”走向“强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广大呼 吸人如何在中华大地上开启新的征程,服务健康中国,不断深入推进 学科发展的总体规划落地,谱写出呼吸学科发展的新篇章,成为学界 内外最为关注的话题。 瞿介明主委致辞 分会主任委员瞿介明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近年来呼吸学科在 创新研究中取得了一大批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呼吸人在抗击新冠疫情 一线工作当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在新冠疫情防控和诊治中做出了 大量的开创性工作,为世界疫情防控贡献了中国经验。”同时,针对 学科未来发展,他强调:“当前呼吸学科正从‘大学科’走向‘强学 科’,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要深入开展战略学科发展研究,借力研究 平台为科技成果的孵化和转化发力,更好地科学谋划创新人才的培育 体系,注重学术方向的引领和理念的不断创新,更好地赋能呼吸学科 不断发展的动力,谱写出呼吸学科发展的新篇章。” 钟南山院士在致辞中强调:“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惟创新者进, 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 置。目前我国呼吸病学领域已有不少创新,突破了呼吸病前沿技术的 钟南山院士致辞 一些瓶颈。未来还需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呼吸病防控创新体系以及 后教育,即专科医生的培训工作、相应的专修和单修工作能够取得新 技术,积极开展全球合作,发挥中国力量,为构建全人类卫生健康共 的进展,也希望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科室规范化建设能够在全国遍 同体作出重大的贡献。” 地开花,推动行业发展。” 王辰院士在致辞中提到了呼吸学科发展“三驾马车”策略,即人 开幕式上,分会前任主任委员陈荣昌教授、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 才培养、科室建设、专科联合体。他期待:“未来我们在研究上需要 王大方以及厦门市医学会会长姚冠华也分别致辞,对呼吸学科以及呼 更加深入,培养出一批真正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和学术前沿的呼吸病学 吸病学分会的发展表达了各自的见解和体会,共同助力我国健康事业 专家从事呼吸病学研究。我特别希望,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的毕业 的发展。 · 023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究为不同治疗方案的适用人群识别提供了更多证据。 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曹彬教授以《病毒性感染中毒症——一个亟待 重视的新概念》为题作了报告。他指出,在疫情中许多重症新冠肺炎 患者出现了危及生命的多器官功能障碍,而这些障碍仅仅是由病毒感 染本身引起,而没有细菌感染的证据,为了区别于细菌性脓毒症,将 其称为病毒性感染中毒症或是更为清晰的概念。未来,抗病原体病毒 联合免疫治疗所组成的个体化治疗可能是治疗病毒性感染中毒症的发 展方向。 小结 本次大会以“聚力科学创新研究,赋能呼吸学科发展”为主 题,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据会后统计,直播总观看量为 王辰院士致辞 206 816人次;虽因疫情防控要求,线下注册人数受限(159人), 但更多的参会代表相聚在云端(9123人)。年会设主会场1个,分 赋能呼吸学科发展,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 会场18个。主会场设有5个学术单元,带来了15个全体报告,分享 了呼吸与危重症学科最为前沿的理念和知识;分会场设有100个学术 在主题报告环节,钟南山院士以《我国新冠Delta株感染的特点与 单元,带来了725个分会场报告,其中专题报告416个,病例报告18 防治》为题作了报告。WHO将全球不同国家应对新冠疫情的方案进 个,论文发言交流291个。此外,大会还设有壁报交流1351篇。在闭 行了划分,共划分为4种方案:强力控制、遏制、压制和不采取有效 幕式的尾声,分会秘书长孙永昌教授宣布,CTS2022年会将于2022年 措施。我国对新冠疫情的防控采用动态清零的策略,这一策略为疫情 在厦门与广大呼吸人重聚。 的有效控制,以及后疫情时期经济发展、恢复开放争取到了最长的时 间。目前,我国新冠疫情防控的难点在于近期主流新冠病毒突变株具 有多个突变位及缺失突变。报告以新冠病毒德尔塔变异株为例,对疫 情暴发后如何恢复社会生活常态化、疫苗接种与疫情防控、抗体与疫 情防控等方面的实践经验进行分享。 王辰院士以《树立群医学观念,推动呼吸疾病的防诊控治康》为 题,结合群医学的观念,从呼吸病学角度出发,就树立和运用群医学 观念对推动疾病防治的价值进行了剖析。我国呼吸疾病负担重且未满 足的卫生需求大,还存在“医疗”与“预防”两支队伍的割裂,医疗 卫生体系分割、缺乏协同,医疗卫生投入不足,医学界与社会结合不 够、社会动员不足,医学界对环境的关注不够等问题。针对现状,他 认为如果中国的医学界,特别是中国的传统医学界能够掌握群医学, 线下参会专家合影 将对我国健康卫生事业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瞿介明教授以《SARS-CoV-2隐性感染及宿主免疫特征研究》 为题,结合团队发表于Cell Research的一篇研究报告,聚焦目前广受 关注的新冠无症状感染问题,提出SARS-CoV-2沉默感染阶段(silent SARS-CoV-2 infection stage,SSIS)概念。通过对SSIS队列的研究,发 现相较于隐性感染者,潜伏期无症状感染者具有不同的免疫学特征, 揭示了导致SSIS两种截然不同的进展方向的免疫机制,有助于为临床 工作中早期识别出潜伏期无症状感染者,在更早的阶段对其进行干 预,以阻断其进展为确诊患者提供理论依据。 陈荣昌教授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年度研究进展(2020— 2021)》为题,结合2020年1月—2021年5月慢阻肺的主要研究进展, 从流行病学、诊断和分型、吸入药物治疗、其他药物治疗等方面进行 分享。2020年以来,慢阻肺的早期诊断和疾病分型研究有了新进展, 肺功能变化轨迹的新发现丰富了慢阻肺异质性的知识,而大型临床研 会旗交接仪式 · 024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群策群力 团结一心 ——2021年中华医学会激光医学学术会议在线举行 前任主任委员顾瑛院士致辞 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致辞 2021年9月25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主 办,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承办的2021年中华医学会激光医 学学术会议以线上会议的形式成功举行。 本次会议收到投稿学术论文228篇,共有34位各个专业组的专 家作了专题报告,另外有59篇高质量的专业论文作者在会上作了发 言交流。本次会议共有注册代表860位,2600多人次专业医师在线 观看了会议的直播。 大会由执行主席、中华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复旦 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周行涛教授主持,中国光学会激光医 学委员会、全军激光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激光医 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顾瑛,中华医学会王大方副 秘书长,中华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任龙喜教授先后致辞。 分会主任委员任龙喜教授致辞 本次学术会议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上午为激光医学总论坛,分 别由7位学组组长讲述近年来激光医学在不同专业中的进展,让大 家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激光医学在不同领域的发展成果。 下午为激光医学分论坛,即眼科学组、外科与妇产科学组及耳 鼻喉与口腔学组、皮肤整形美容学组和光动力与基础研究四个分论 坛。分别研讨激光医学技术在不同专业的临床应用及经验分享。 中午大会执行主席周行涛教授精心组织了一场“科技改变生 活,激光点亮人生”为主题的线上公益直播,收获了101万普通观 众的关注。 一天的大会均在有序中进行。演讲者认真准备,讲出了激光医 学的国际国内前沿,研讨了临床诊疗进展,大家踊跃发言,积极参 加讨论,学术氛围浓厚,会议在意犹未尽中圆满结束。 本次会议是一次成功的大会,一次团结的大会,各个学组携手 分会副主任委员周行涛教授组织线上公益直播 共进,众志成城,总结和积累了特殊形势下随机应变的办会经验。 我们期待下一届全国激光医学会议在北京取得更大的成功,期望为 2022年中华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成立30周年献礼! · 025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奋斗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 ——第十四届中国健康服务业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健康管理学学术会议召开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加强健康管理 学科建设,加快健康服务业发展,在业界的翘首期待中,由中华医学 会、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以下简称“分会”)主办,浙江省 医学会、浙江省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承办,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 中华医学会《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协办的“第十四届中国健康服务 业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健康管理学学术会议”于2021年12 月20日在“云端”召开。 本次会议以“创新学科建设,助力健康中国”为主题,聚焦健 康服务业和健康管理学科发展,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就健康管理实践 路径和模式、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5G+“三早”全周 期健康管理系统建设、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创新融合、免疫力健康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健致辞 与新冠疫情应对、癌症早筛等热点话题进行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 创新融合,智慧分享,“政产学研用”协同,贡献了一场具有前瞻 性、创新性、成长性和持续性的行业盛会。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 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分会终身荣誉主任委员、中国健康 促进基金会终身荣誉理事长白书忠,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 副主席周延礼,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兰娟,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健,浙江省医学会会长姚 克,分会主任委员郭清,分会前任主任委员曾强,分会候任主任委 员刘玉萍,分会副主任委员唐世琪、宋震亚、张群、李景波,分会 党小组纪检委员苏景宽,分会常委兼秘书长王占山等领导和专家通 过杭州和北京两地线下及线上直播间出席了大会开幕式。复旦大学 浙江省医学会会长姚克致辞 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副 院长、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丁克峰,华中 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检验科副主任汪峰,解放军总医 院第五医学中心临床检验医学中心李伯安出席会议并作相关主旨报 告。分会全体委员、各学组委员,全国健康管理学界和业内外的专 家学者齐聚“云端”,共襄学术盛举。 分会主任委员郭清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承载新时代健康伟 业,健康管理责任在肩。新时代,更要坚持学科建设不动摇,创建 5G+“三早”全周期健康管理系统,用新的理念、新的视野、新的 技术,扎实推进“全面管理、全民健康”各项举措落地生根,始终 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牢记使命,凝聚力量,为健 分会主任委员郭清致辞 康管理事业谱写新的华章。 浙江省医学会会长姚克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 表示,变的是社会经济与技术发展,不变的是一代代医务工作者攻 坚克难、传道授业的深情。新冠疫情对健康服务和健康管理提出了 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要通过加强学科体系建设,推进“防、管、 服”协同发展,为全民健康作出新的贡献。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健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分会在 健康管理理论体系完善、人才队伍和学科体系建设等方面作出的贡 献,希望全国健康管理学术年会作为中华医学会品牌会议之一的学 术交流展示平台,让广大健康管理行业同道为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建 设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 分会前任主任委员曾强主持专家委员会成立仪式 · 026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专家委员会成立:凝聚共识 助推学科创新发展 开幕式上,分会前任主任委员曾强教授主持了“5G+三早(健 康管理)”专家委员会和“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融合”专家委员会 成立仪式,专家委员会旨在加快推进5G与健康管理、保险与健康管 理的创新融合发展,实践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将“坚持预防为主” 的理念和“全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落到实处,推动实现 “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随后,分会主任委员郭清教授作分会年度工作报告。报告全 面总结了分会近两年来在组织建设、党建引领、抗击疫情、学科建 设、学术活动、人才培养等方面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强调了健 康管理在实现共同富裕、全民健康中的重要作用。郭清主委倡议, 站在新的起点,全体健康管理人要勇于担当,合作共赢,开拓进 取,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健康中国”作出无愧 分会主任委员郭清教授作分会年度工作报告 于时代的积极贡献。 李伯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中国抗癌协会大肠 主旨报告:高屋建瓴 汇聚名家智慧 癌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丁克峰先后作大会主旨报告,吸引了全 国各地健康管理业内外同仁在线收看和热烈交流。 主旨报告环节,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 在历时4天紧张而热烈的学术交流中,领导、院士、名家、学 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 者云集,来自全国健康管理界的精英们在线奉献了一场精彩纷呈的 理委员会原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周延礼,分会主任委员、国家卫 高质量云端学术盛宴,即使是晚间论坛,参会人数仍持续攀升,开 生健康委员会健康促进与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郭清,传染病诊 创了健康管理“云端夜话”的先河。真可谓,线上讲座精彩不断, 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复旦大学附属华 线下学习热情高涨。线下北京和杭州两个直播厅以及全国各品牌健 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康管理机构分会场收听、收看单位数达1500余家,参会人数高达20 检验科副主任汪峰,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临床检验医学中心 余万人次,再创参会规模及辐射范围历史新高。 毛群安司长作《健康中国 医者先 周延礼教授作《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 行》报告 的融合创新》报告 张文宏教授、郭清教授 专题访谈 汪峰教授作《免疫力检测在健康管理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全民健康管理新 中的应用的现状与发展》报告 理念》 郭清教授作《5G+“三早”健康管理 李兰娟院士作《人工智能在医药健康 系统建设》报告 领域中的应用》报告 李伯安教授作《肝癌三项(AFP、 丁克峰教授作《中国结直肠癌筛查研 AFP-L3%、DCP)及大数据建模对肝 究与临床实践》报告 癌预警价值》报告 · 027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2021年学术大会 暨教育技术分会成立30周年大会召开 大会开幕式由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丁卫泽教授主持,分会主任 委员闻德亮教授致辞。与会代表一起观看了由分会副主任委员邵加 教授主编的记载中国医学教育技术30年发展印记的短片《大道同 行》。特邀专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杨宗凯教授和广东工业大学 党委书记胡钦太教授分别作了题为《以教育新基建推动“十四五” 分会主任委员闻德亮教授致辞 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丁卫泽教授主持 会议 教育高质量发展》《智慧教育: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学术报 告。分会前任主任委员颜大胜教授用“融合创新,服务奉献”对分 会30年的发展历程及取得的成就进行高度概括,并就立会之本、兴 会之魂和强会之法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分会主任委员闻德亮教授对 教育技术的国际发展和中国探索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提出了基于现 代教育技术的智慧医学教育的系统构思,为分会的创新发展指明了 方向。在之后的学术交流中,西安交通大学张明、南方医科大学张 春辉、南通大学冯愿、中国医科大学丁宁、广东医科大学尚文刚、 分会前任主任委员颜大胜教授作报告 记载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30 年发展印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张中兴、西安交通大学胡浩、吉林大学韦军 8位专家就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智慧校园构建、教学资源建设、 记的短片《大道同行》 教学过程实施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新兴教育技术应用进行 了分享与交流。 2021年11月27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 大会期间还在线上举行了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第九届第三 (以下简称“分会”)主办,中国医科大学承办的“中华医学会教 次全体委员会议、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第九届学组工作会议。 育技术分会 2021年学术大会暨教育技术分会成立30周年大会”在 本次会议得到了全国各地相关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会议累 线上召开。参加本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高等医学院校分管教育技 计观看人数4000余人次,在各类学术交流平台中获得了一致好 术、教育教学的校领导,教育技术中心、教务处负责人和一线教 评。本次学术大会为我国医学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搭建起了一个广 师、教育技术工作人员,以及分会的历任领导、全体委员和学组委 泛交流的桥梁,凝聚团结了全国医学教育技术工作者,积极研究探 员。大家围绕“教育技术赋能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会议主题进行 索了教育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融合、质量提升和促进变革的理 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分享最新的教育技术应用成果,共同庆祝分会 论与实践,为进一步推动教育技术赋能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奠定了坚 成立30周年。 实的基础。 · 028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鉴史明今 防治结核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21年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在成都召开 大会开幕式现场 主任委员唐神结教授致辞 会议概况 2021年7月21—25日,由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以下简称“分 会”)主办,四川省医学会、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首都医科 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承办,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中国疾控 中心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北京结核病诊疗技术创新联盟、世界卫生组 织结核病研究和培训合作中心、四川省医学会结核病学专委会协办的 2021年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在成都召开。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 辖市的2000余名结核病防治战线的专家、代表、合作伙伴济济一堂,开 启了自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我国结核病防治领域召开的规模最大、参与 候任主任委员卢水华教授致辞 人数最多、内容最丰富的线下线上学术盛宴。本次大会主题为“鉴史明 今,防治结核”,旨在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守正创新, 《疫苗研发的新技术和应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的 传承发展,为提高我国结核病防治能力、终止结核病流行,实现健康中 《从传染源消除现状看消除结核病流行的要点与难点》及前任主任委员 国目标而不懈奋斗。 李亮教授的《中国结核百年防控史》等,这些报告回顾总结了我国百年 本次大会收到论文851篇,共设全体大会1场、护理论坛1场、青年论 结核病防治工作,介绍了各个时期非常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结核病治疗方 坛1场、学术专场19场、工作会4场、卫星会7场,学术报告共计316个,内 法,生动地展现了我国结核病的防治历史和辉煌成就,介绍了结核病疫 容涵括了结核病临床诊疗、预防控制、基础研究、儿童结核病、结核病 苗研发、新药研制、诊断、免疫、流行病学等方面的最新研究,剖析了 脑膜炎、临床试验、尘肺结核、新产品新技术、影像学、检验医学、营 当前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历史进程、最新进展、存在问题及挑战,也 养与结核病、院内感染、新冠肺炎、结核外科、骨结核科、重症医学、 对未来全国结核病防治的重点工作提出了要求。 病理学、护理学、介入学、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结核病与相关疾病等众 2.国际交流 多领域。本次结核病学术大会延续2020学术大会云端模式,开启3天云会 议直播,截至闭幕式前线上观看总人数逾6万人次,单场报告平均观看人 数4000余人次。此外,会议结束后7天内设置了回放功能,让结核病领域 的医务人员可以进行学术云畅游,推动了学术交流与学习讨论热情。 来自WHO西太区办公室Tauhid Islam教授通过远程报告形式为大家 带来了《西太平洋地区2021-2030年终止结核病框架》介绍,重点分析 了终止结核病策略面临的挑战和对策;斯坦福大学Niaz Banaei教授带来 学术内容 《基于非痰标本的结核病诊断技术的研发》的报告,介绍了基于尿液和 血液的新型结核病诊断技术在患者疾病发现中的潜在价值。 1.大会主题报告 3.分会场内容分享 主会场大会报告包含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周宇辉副局长的《巩 固成果,突出重点,持续深入推进结核病防治工作》、唐神结主任委员 在结核病预防控制方面,与会者们分享了他们在结核病防治策 的《中国百年结核病治疗史回眸》、清华大学饶子和院士的《结构生物 略、结核病患者发现、患者负担、潜伏感染、人工智能影像学诊断效 学视角为大家带来抗结核药物与药靶的精确作用机制》、四川大学华西 果、院所联动新模式对结核病防控的效果以及新冠疫情防控对结核病防 医院临床肿瘤中心主任与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魏于全院士的 治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 · 029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在诊断方面,免疫学诊断是结核病的重要辅助诊断方法。不少免 疫诊断标志物IFN–γ、IP-10、GBP5、DUSP3、KLF2、CD157和CD161 等有望作为理想的结核诊断标志物。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也已成为结 核病尤其是耐药结核病的重要诊断方法。来自多家医院的青年医师分 享了自己的研究结果,他们大胆探索结核分枝杆菌游离核酸、PCRCRISPR、易感基因等检测方法在结核病诊断中的价值。介入诊断技术 对于菌阴肺结核和肺外结核起着重要作用,影像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临床 精准诊疗的绝对利器,CT、MRI、介入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各个领域的 研究不断进步。 在临床诊疗方面,耐药结核病的治疗仍然是目前所面临的难题, 报告介绍了利奈唑胺、普托马尼、贝达喹啉、德拉马尼、吡法齐明等耐 药结核病的新药研究。同时手术也是结核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医学 讲述结核病历史的图书《“画”说结核》正式发布 工程的进步推动了手术技术的进步,外科也在不断发展,相信不远的将 来,单孔机器人、远程手术机器人、经自然通道腔镜手术、智能机器人 等会在外科得到普及应用。此外,介入治疗也是目前结核病尤其是支气 管结核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工作会情况 学术大会召开之时正值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第十八届委员会 成立之初,也为分会工作的开局谋篇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因此,学术大 会期间,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第十八届委员会第一次常委扩大会 议、党的工作小组会议、第二次全体委员大会和专家委员会相继召开。 工作会议肯定了第十七届委员会的卓越成绩,并通过和宣布了党的工作 小组名单、第十八届委员会工作计划、专家委员会的成立及名单、秘书 分会第十八届委员会第一次常委扩大会议 处名单和主委分工。分会将在党的工作小组带领下,发挥党的工作小组 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面促进分会各项工作的开 展,积极组织高水平学术会议、出版高质量学术著作、撰写国家指南规 范和共识、开展科普教育与活动、搭建互联网医疗和人工智能平台、重 视人才培养、加大新技术新药物的研发和推广力度、积极促进成果的转 化、推进国际交流,谱写我国结核病防治事业的新篇章。 “鉴史明今,防治结核”,对历史最好的借鉴,是书写新的历 史;对今天最大的彰明,是创造新的辉煌。此次大会在会旗从本次大会 东道主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传递到2022年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 的承办单位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和上海市肺科医院时落下帷幕。 2022年,恰逢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成立85周年,2022年学术大会的 承办地上海,是中华医学会诞生的圣地,是结核病学分会工作起步的摇 分会第十八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 篮。2022年,让我们一起回家,让我们共同期待! 前任主任委员李亮教授作报告 会旗交接仪式 · 030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筑梦前行从心出发 ——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在重庆召开 2021年12月21—24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 主办,重庆市医学会、重庆市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重庆医科大学附 属第一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承办的第十九次全国精神 医学学术会议在重庆召开。 大会开幕式由大会执行主席、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况利教 授,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方贻 儒教授共同主持,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南大学湘雅 二医院李凌江教授,重庆市医学会会长傅仲学先生,重庆医科大学校 长黄爱龙教授,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先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李凌江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第八届委员 会成立3年来,在全体委员和全国同道们的参与与支持下,紧紧遵循 开幕式现场 中华医学会的宗旨,在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与临床研究、制定医学规 范、开展科学普及、深化继续教育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被评选为双 优分会——中华医学会优秀专科分会和新冠疫情防控先进集体。展望 2022年,精神医学依然将面临重大的机遇与挑战:第一,中国脑计划 已经启动,这一研究人脑与类脑的宏伟计划对精神医学的影响将不仅 仅是极大地推动临床研究,对精神医学未来发展的方向、理念、人才 架构、体系建设均有可能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第二,新冠病毒依然 与人类处于博弈期,这一重大危机事件给人类带来的精神医学层面的 影响,也许比躯体的危害要更持久,更难以应对;第三,数字化技术 发展日新月异,对人类生活产生不可抵挡的渗透,将极大影响精神医 学的理论与实践模式,如何在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中充分接纳和利用好 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致辞 这一新的技术,是一个需要用与时俱进的态度来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问 题;第四,精神医学临床服务的可及性和精神障碍服务的可接受性依 然是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开幕式后的全体大会上,李凌江教授围绕《一个精神科医师的 小世界》这一主题,从不惑之旅、不惑之惑、不惑之钥3个方面分享了 自己从医40年的经历与思考。他指出,从盲人摸象到精准诊治,精神疾 病研究之路任重道远。临床诊断的层次性、病理机制的重叠性、治疗方 法的广谱性是精神障碍诊疗的3大特点,研究精神疾病要从以下几个方 面进行思考:①认清哪些因子是精神疾病共性的,哪些是亚类特异的; ②不同因子的多层交互作用;③多个生物标记、不同资料和不同药物靶 点的整合;④生物标记分型和影像标记分类。 兰州大学胡斌教授介绍了《心理生理计算与抑郁的量化识别及干 分会主任委员李凌江致辞 预》的研究背景、工作内容及成果。他在报告中指出,抑郁障碍发病率 高、临床识别率低,其精准化诊疗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缺乏认知障碍 的量化研究理论和方法;缺乏适用于临床诊断的客观量化指标;缺乏针 对抑郁时序特征的有效识别手段;缺乏多模态信息的关联/融合分析研 究。针对上述问题,胡斌教授团队提出了“心理生理计算”理论方法, 希望能利用多模态心理和生理数据识别情绪状态和认知状态,通过生理 干预手段达到治疗心理疾病、影响认知状态的目的,并建立了针对抑郁 识别的客观量化指标体系,发明了针对抑郁识别与非药物干预的普适化 技术。 海南医学院宁毅教授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从公共卫生角度看医 陆林院士和赵靖平教授主持大会报告 · 031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疗服务》的专题报告中指出,新冠疫情存在很大的波动性,主要体现在 能辅助精准医疗。 疫苗接种、疫情防护等问题上,需要对临床流行病学、疫苗应用,以及 本次大会的主题为“脑科学时代的精神医学”。会议共收到论文 未来的场景和问题进行充分思考。假如未来开放国门,需要从保护易感 投稿1921篇,专题论坛申报103个,最终遴选出高质量的专题和论文在 人群、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源3个方面实行措施。具体包括:建立 大会上组织学术交流。本次学术会议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采取线上、 免疫基础、有充足的医疗资源应对、建立应急预防程序、加强对高危人 线下结合的方式共举办了166场次的会议发言,其中大会报告17场(包 群的保护及局部区域的尝试性开放测试。由于新冠疫情的不确定性, 括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大会和司法精神病学大会) ;大会专题会 期待生物进化朝向温和的方向发展。悲观时看到希望,乐观时更要警觉 98场次;自由交流22场次;专题培训10场次;卫星会19场次;课程总 。在未来不确定的时候,更要把握确定性的部分,心存阳光。 数共计686个。大会的线下会场遵照当地政策要求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工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陆林院士作了题为《中国脑科学计划进展》的 作,严格落实、严格检查、严谨办理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重庆现场 精彩报告,他在报告中概览全球脑计划,详细介绍了中国脑计划的总体 参会人数近1600人。大会官网直播平台安排有10个网络频道,加上线下 布局及进展,并展望了脑计划的未来。中国脑科学计划以“一体两翼” 会场互动直播频道,最多时并发24个频道同时进行学术交流活动,累计 为结构,以研究脑认知的神经原理为基础,研发重大脑疾病的治疗方法 观看点击量将近100万人次。 和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在开展脑科学研究的近15年间,我国在 70年栉风沐雨,70年沉心绘梦,历经数代精神医学人精诚奉献、 脑疾病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未来,经过全世界科学家的合作努 薪火相传,昔日鸿蒙初辟,今朝流光溢彩。本次大会围绕精神医学研 力,脑疾病研究可能突破:①全生命周期解析发病机制;②模拟脑疾 究前沿领域,分享最新成果,相互交流借鉴,共同促进学科发展,迎 病;③闭环神经调控系统;④生物标志物和个体化治疗策略;⑤人工智 接精神医学欣欣向荣的发展前景,浇筑精神医学扬帆起航的新姿态。 · 032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四十载岁月砥砺前行 继往开来迎接新局面 ——第六届中国老年医学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召开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专家合影 2021年5月14—16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会(以下简称“分会”)主办,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 的新征程已经开启。分会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同心同德、同志同 国健康促进基金会、湖南省医学会、湖南省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向,聚焦老年医学,让老年医学工作者携手奋斗、勇攀高峰,共同 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湘雅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 推进我国老年医学事业,为我国“十四五”规划的顺利开展以及全 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中国健康老龄网 面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做合格的开拓者和先行者,共同谱写老龄 等承办的第六届中国老年医学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老年 健康事业的华彩篇章。 医学学术会议于长沙召开。设置主旨论坛、30多个分论坛,承载着 中国老年医学发展40年的成绩与信心,必将迎来中国人民更加健康 长寿的下一个40年。 四十载芳华岁月如梭 看今朝使命不忘初心 全面分析老年医学发展形势 促进老年医学事 业未来发展 大会主席、分会主任委员王建业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中国 老年医学事业发展40年的历程经历了风风雨雨,未来任务更加艰 分会自1981年成立以来,聚焦老年医学学科发展,加强学术交 巨,道路更加曲折。目前我国已经有2.6亿老年人,占全国人口的 流,推动我国现代老年医学的兴起与发展。四十载芳华璀璨,健康 18.7%。人口老龄化给老年医学工作者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是空前 中国的发展史册见证了一代代老年医学工作者的上下求索,铭记着 的。本次大会涉及的学术领域从基础到临床、从管理到护理,目的 许许多多老年医学工作者的赤诚与奉献。近年来,分会积极作为, 就是整体、全面提升我国老年医学事业,为更多的老年人服务,以 在科学研究、政策研究、学科发展、人才培养、诊疗规范、创办期 积极主动应对人口老龄化,减轻国家、政府、社会和家庭的负担, 刊、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将分会 让老年人活得更健康、更有质量。 从单一的科技工作者之家,拓展成为国家政府部门的重要参谋、老 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在致辞中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 年医学教育的重要平台、老年健康科普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国际 速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在持续加深,由此带来的老龄健康以 交流合作以及与其他学/协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为提高老年人 及医养服务的需求及挑战,已经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的健康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性、全局性问题。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更对老年医学学科提出了更严 · 033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格、更迫切的要求。毋庸置疑,大力发展老年医学是实现健康老龄化 续团结全国老年医学工作者,一如既往地贡献智慧与力量,推动健 和老有所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相信此次会议一定 康老龄化的实现,为亿万老年人的健康造福! 能够为全国老年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同道们,提供丰富的学术信息和 交流的机会,为进一步推动我国老年医学学科的发展、提高一线医护 人员的诊治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希望分会能够引领广大医务工 小结 作者,突破专业的瓶颈和学术的壁垒,针对老年疾病的诊疗特点,以 分会自1981年成立至今,已走过40年的征程。近期第七次全国 患者为中心、多学科联合的工作模式,加强规范化诊断、治疗、早期 人口普查结果公布,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为2.6亿人,占全 康复以及随访干预的实践,不断提高相关临床专业的水平,不断创新 国人口的比例由2009年的12.5%增加到了2020年的18.7%,人口老 适合人民群众需要的医学科学技术以及服务模式发展的新思路、新理 龄化程度继续加深,给老年医学工作者带来了挑战。此次大会邀请 念和新实践,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到老年医学领域及其相关专业专家学者们在线上线下开展主题报告 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司一级巡视员张晖在致辞中强调,党的 和学术交流,设置讲题超过300个。大会除主旨论坛外,还根据研 十九大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决策,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明 究领域设立了湖南省老年医学学术会议、湖南省老年医学青年医师 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这是我国开展老龄工作 论坛、老年心脏康复论坛、老年神经变性病论坛、老年肿瘤防治论 38年、进入老龄化社会20年来,党中央把握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态 坛等30多个分论坛。大会期间还召开了分会第十届全委会、老年心 势,深入总结国内外应对老龄化实践,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 血管及消化学组会议、《老年认知功能健康管理指南》编审会,并 署。“健康中国战略”与“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二 进行《老年肌少症诊疗规范中国专家共识》专家意见征集,部署分 者的重要结合点就是促进健康老龄化。推进健康老龄化是建设健康 会新一年的重点工作,基于新发展阶段,创新发展理念,汇集老年 中国的重要任务,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随着积极 医学专家智慧,共谱老龄健康事业新篇章。 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老龄健康事业必将进一步蓬 勿忘昨日的艰难跋涉,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 勃发展,老年医学人才将大有用武之地。分会凝聚了一批有情怀、 梦想。中国老年医学工作者将会成为国家最重视、社会最需要、百 有学识的专家,是老龄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希望分会继 姓最欢迎的人! · 034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临床研究 循证实践 学史力行 ——中华医学会第十九届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学术会议在线召开 2021年9月24—26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 和循证医学分会、中国临床流行病学工作网(ChinaCLEN)主办,河 南省医学会、河南省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分会、河南中医 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办的,以“临床研究、循证实践、学史力行” 为主题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九届全国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学术会议 以线上会议的形式举办。 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刘晓清教授主 持开幕式。中华医学会王大方副秘书长为大会致辞,对会议克服了新 冠疫情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最终得以举办表示祝贺。以史为鉴,可以 知兴替,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是现代医学的方法论和指南针,是 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临床医生的重要支撑,在本次抗击新冠疫情的斗 争中,临床研究方法学的重要性显露无遗,对于建设健康中国有着不 王大方副秘书长致辞 可替代的重大价值。相信此次会议的举办,将有力地提升我国的临床 研究质量,并促进循证实践的发展。 2021年9月24日下午,大会组织专家就临床研究方法开展了为期 半天的培训,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郑黎强教授就《预后研究 设计的关键要素》,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曾琳教授就《非劣效性试验 设计要点》,北京协和医院的张丽帆教授就《诊断试验研究设计:结 核分枝杆菌特异性IFN-γ/IL-2/TNF-α-FluoroSpot方法鉴别诊断活动 性结核病和潜伏性结核感染的准确性研究》,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的陈红燕老师就《围孕期母亲红细胞叶酸浓度与子代先天性心脏病: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和孟德尔随机化》,兰州大学循证医学中心的郑卿 勇就《动态系统评价发展与研究方法》,北京协和医院的张越伦老 师就《临床研究的数据管理》,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吕军教授就 郑黎强教授作报告 《临床公共数据库与数据挖掘》,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严卫丽教 授就《巧用倾向性评分方法:那些自动出院的极早产儿怎么了》,兰 的临床研究选题解析》,海南省人民医院蓝程教授的《IBD面临的 州大学循证医学中心的荀杨芹老师就《GRADE基本概念和在中国的应 当代挑战-从循证医学到大数据时代的真实世界研究》,北京大学 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彭晓霞教授就《参考区间建 第三医院丁士刚教授的《如何更好开展消化道早癌的筛查》,复 立及验证》进行专题培训,培训内容和效果受到了专家和学员的一致 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生物标记物驱动的研究的随机对照研究: 好评。 从CRYSTAL到TAILOR》,复旦大学儿科医院严卫丽教授的《围孕 本次年会注册参会代表2435人,9月25日及9月26日上午共有 期红细胞叶酸水平与母子两代疾病和健康结局的关系:来自SPCC 16场大会主题报告,分别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王家良教授的《科 亲子队列的证据》。享誉全国的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领域专 学与创新》,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王吉耀教授的《我的循证医学之 家发表了精彩纷呈的主题演讲。 路》,北京协和医学院张孔来教授的《传承发扬——也谈流行病 本次大会共设置21个分会场,分别为循证医学分会场、方法学 学》,北京协和医院刘晓清教授的《循证医学的哲学基础》,复 分会场、中医学分会场、青年学组分会场、老年医学分会场、河南分 旦大学中山医院陈世耀教授的《临床研究中外差异》,北京大学 会场、教学与科普分会场、儿科分会场、药学分会场、护理分会场、 公共卫生学院詹思延教授的《真实世界研究应用场景误区》,山 眼科与五官科分会场、妇产科学分会场、内科分会场、外科分会场、 东大学齐鲁医院吕明教授的《新冠肺炎药物治疗国际多中心临床 重症急诊分会场、健康决策分会场、神经疾病分会场、感染分会场、 研究的探索与实践》,北京协和医院洪霞教授的《新冠疫情期间 影像与检验分会场、指南与共识分会场、真实世界与大数据分会场, 发热门诊医务人员压力和心理影响的研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 共完成86项专题报告、194个大会发言。 北京儿童医院彭晓霞教授的《开发专病CDISC-CRF助力真实世界 本次大会于9月24日晚特别设置了青年论坛,选择10个当下热门 数据生态建设》,郑州大学施学忠教授的《临床研究统计分析策 话题进行经验分享:北京中医药大学费宇彤教授的《发表偏倚定量与 略与案例解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张博教授的 定性评估方法探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熊俊杰教授的《随机对照设 《运动负荷超声心动图诊断冠状动脉严重病变假阴性结果的影响 计要点在外科中的运用与实践》,山西医科大学冯永亮教授的《RCT 因素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吴尚洁教授的《基于循证PICO 在CKD患者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及其机制研究中的实践》,复旦大学附 · 035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王家良教授作报告 王吉耀教授作报告 刘晓清教授作报告 陈世耀教授作报告 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王伟教授的《临床试验数据二次分享》,山西 验分享。在读史学史讲史环节,北京协和医院吴东教授的《证据分级 白求恩医院刘师伟教授的《临床科研思维构建》,昆明医科大学游顶 发展史》,北京协和医院袁晶教授的《RCT发展史》,北京大学第三 云教授的《从因果关系谈临床科研标书撰写》,遵义医科大学肖政教 医院李楠教授的《报告规范》,兰州大学杨楠教授的《指南评价发展 授的《基于初心与使命谈循证转化》,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 史》,4位教授通过带领大家学习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发展史, 院叶晨教授的《证据-指南-临床决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 加深参会同道对学科的理解。 院戴海斌教授的《真实世界研究的现状与未来》, 浙江大学医学院 大会共收到投稿988篇,创分会学术大会征文数量历史新高。大 附属第二医院倪超教授的《基于多中心真实世界数据的CDK4/6抑制剂 会注重提高多学科交叉融合,兼顾学术前沿与科学普及,为搭建临床 在晚期乳腺癌中的应用》。10位教授进行了妙语连珠的观点陈述与经 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学术交流更广阔平台作出了重要贡献。 · 036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转型发展 合理用药 ——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2021年全国学术会议召开 2021年10月18—20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 主办,河南省医学会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办的中华医学会临床 药学分会2021年全国学术会议围绕“转型发展 合理用药”的主题,以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郑州市召开。本次会议在迎来分会成立10周 年之际,回顾总结了分会10年发展历程,为进一步凝聚共识、启迪思 路、学科转型发展积蓄了力量,会上汇聚临床药学领域专家、学者, 交流经验新知、碰撞学术思想、催生创新理念、推进协同发展,为与 会者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学术盛宴。 王健副会长兼秘书长 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助力我国合理用药事业发展 开幕式上,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主任委员赵杰教授表示, 分会成立十年来,坚持秉承中华医学会的宗旨,锐意开拓进取,积 极开展学术交流、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科学普及等各项工作,不 遗余力地推动我国合理用药事业的发展。本次会议围绕国家医改热 点和临床药学学科发展的重点问题,开展临床药学学科建设、人才 培养、临床药学服务、临床用药安全监测、中药服务等20个分论坛 的专题交流,并举办论文交流、壁报展示、科普大赛等一系列丰富 多彩的学术活动。他讲道:“希望与会者能从会议交流中了解前沿的 学术成果,进而加强合作、增进友谊,收获丰硕、满载而归。同时, 开幕式现场 希望分会全体同仁把此次学术会议作为新的出发点,积极践行学会办 会理念,以学术引领为核心、汇聚全行业、全社会的力量,为我国的 合理用药事业继续作出不懈的努力,贡献药学人力量!”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 书记、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阚全程强调,中华医学 会临床药学分会已走过风雨兼程的十年时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从弱到强,一步步发展壮大,结出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药学发展 的累累硕果。伴随我国新医改和药品零加成的推进,临床药学学科发 展既面临着新课题、新挑战,也面临着新机遇。他希望分会带领全国 药学工作者继续探索药学价值,加强学科建设,加快人才培养,加速 产业发展,为我国临床药学事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健表示,临床药学是关系医疗卫 大会注册现场 生事业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的重点学科,近年来,我国临床药学学科 发展迅猛,教育体系逐步成熟,科研水平不断提升,临床实践不断 规范。希望分会以今年被评为“中华医学会优秀专科分会”为新的起 点,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带头落实健康中国行动,积 极参与医改,加强新技术、新材料、新药物研发,促进医疗卫生行业 自律,不断提升医疗水平和质量。 聚焦学科发展,进一步凸显药学价值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周宏灏院士在《临床药学服务推动个体化医 学临床应用》主题报告中对相关工作进展进行了分享:(1)建立中 国人药物基因组图谱,寻找与预测影响中国人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 全委会现场 的遗传变异;(2)搭建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集成智能信息系统,帮 · 037 · 赵杰教授 阚全程教授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助临床医生出“一站式”解读报告,帮助临床医生查询某些变异, 项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通过该项目实施,建立了基于远程医疗 解释基因变异与药物作用之间的关系,指导药物的临床使用;(3) 的精准医疗服务体系,推动精准医疗在各级医疗机构的推广应用。 个体化医疗药物浓度检测(PMDT)可以检测药物的基因型表达,建 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远程/移动医疗的应用,精准医疗发展也 立了基因型和表型两种类型的检测,能够更好地做到药物精准化检 迎来了更多机遇,如:远程/移动医疗所形成的跨院医疗数据采集与 测;(4)建立个体化用药基因电子身份及精准用药知识库,通过手 综合服务平台、应用系统、支撑体系等。不仅如此,通过建立精准 机终端的脸谱识别和个人信息输入,相关的基因组学和遗传变异信 医学实验室、精准医疗示范基地和移动医疗示范点,形成精准医疗 息一目了然,临床医学可查询相关药物推荐剂量,为临床用药提供 示范服务体系,并通过建立网络体系、开发数据平台、业务平台, 简便的指导,造福患者。 支撑精准医疗数据采集与服务推广,制定服务标准、绩效评估标准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李大川在《推进‘十四五’ 医院药学高质量发展》主题报告中指出,推进医院药学更高质量发展 等,保障精准医疗服务体系内医疗机构开展高标准、高质量的精准 诊疗服务。 要进一步转变药学服务模式,推动药学服务转型,支持鼓励药师参与 临床药物治疗、多学科会诊,为患者提供专业用药治疗方案,为慢性 病患者提供居家药学服务,鼓励开设合理用药咨询或药物治疗管理门 小结 诊;要持续提升药师能力,推动建立和完善符合药师队伍特点的标准 本次会议设置1个主会场,共3个报告,分会场20个,共107场发 化、规范化药学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培训内容和方法,提高药师职业 言,论文征稿2045篇,论文发言9篇,收录壁报374篇。会议期间,还 素质,加强上级医疗机构药师对下级医疗机构用药指导和帮扶,提高 介绍了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汇聚全国78所医疗机构、213名一线 整体药学服务能力和水平;发挥药学服务在规范临床用药、内部成本 临床药师撰写的“一生健康的用药必知系列科普丛书”,共计15册, 管理、药品费用控制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创新药学查房、药学会诊、 贯穿全生命周期的各个年龄段及生活中常见用药问题,其中:《青少 专病药学门诊、药物重整、药品不良反应预警、个体化用药指导等方 年药学科普》《更年期药学科普》《旅行药学科普》《网络购药相关 式,推动药学服务成为降低用药成本和风险的重要抓手。 药学科普》等为全国新发读物。此外,在闭幕式上,赵杰教授还宣 会上,赵杰教授围绕《精准医疗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作主 布,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2022年全国学术会议将在苏州举行。 题报告,从精准医疗发展概述、精准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精准医疗 会议虽受到疫情和郑州洪灾的影响延期,但药学同道们的学术 服务示范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近年来,精准医疗发展受到 交流热情依然高涨。本次会议的召开,将进一步助力药事管理不断规 了国家高度重视,科技部于2016年设立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 范、药师队伍建设逐步加强,以及合理用药水平的提高,为患者提供 医学研究”重点专项。赵杰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于2017年承担了一 更好的服务。 · 038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栉风沐雨四十载 今朝扬帆再起航 ——第二十八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在南京召开 大会开幕式现场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2021年10月21—24日,由中华医学会、中 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CUA)主办,江苏省医学会、江苏省医学 会泌尿外科学分会承办,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协办的第二十八 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在六朝古都南京召开。本次大会以“养精促 U,尿高志远”为主题,根据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采用了线上与线 下相结合的形式。 群贤齐聚,共祝CUA成立40周年 随着CUA成立40周年纪念视频的播放,大会正式拉开帷幕,江 苏省泌尿外科学会主任委员、大会执行主席顾民教授首先介绍了出席 开幕式的领导与嘉宾: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姜永茂,CUA主任委员黄 CUA主任委员黄健致辞 健,CUA前任主任委员叶章群,CUA候任主任委员张旭,江苏省人民 政府副秘书长王思源,江苏省医学会会长王咏红,南京医科大学党委 书记王长青,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周明浩,中国医师协会泌尿 外科医师分会会长邢念增,吴阶平基金会理事任洪,中国抗癌协会泌 尿男生殖系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叶定伟,CUA副主任委员谢立平、魏 强、齐琳、郑军华等。 CUA主任委员黄健教授在致辞中谈到,2021年是CUA成立40周 年,40年栉风沐雨砥砺前行,40年锐意进取春华秋实,1981年CUA在 南京成立并召开了第一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从此吹响了我国泌 尿外科事业发展的号角。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奋斗,我国的泌尿外科 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跟随到并行的跨越。在此我们要缅怀 前辈,回眸足迹、探究学术、展现成就、蓄势再发。 “U医公益行”年度总结专家合影 91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应禄通过视频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 辞,他特别希望未来能够更加关注人才培养,面向未来,建立世界科 · 039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中国科学院院士谭蔚泓以《分子医学助力健康中国》为题作了 分享。他指出,分子医学是实现“健康中国”的必然趋势。现代科技 的发展使得我们有能力在分子水平上来研究医学,实现分子医学的宏 图。面对我国严峻的医疗健康问题,在分子层面上去了解疾病的发生 机制和发展规律,同样在分子水平上进行诊断和治疗,才是解决我国 严峻医疗健康问题的根本途径。 大师论坛上,黄健教授以《智慧医学——U医筑梦新征程》为题 作了报告。他表示,虽然智慧医学在疾病诊断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 绩,但是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未来的智慧医学需要一体化的智能诊 断平台,即将患者数据输入平台后,智能诊断一体化平台能迅速诊断 疾病,并且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国产手术机器人系统的研 《中国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电子版发布仪式专家合影 制成功并运用于临床,打破了国外手术机器人技术在全球的垄断局 面,开创了中国国产手术机器人自主创新之路。同时,随着技术的进 步,建立全智能化手术机器人平台也迫在眉睫。一个良好的手术机器 人平台需要具备国产化、智能化、平台化、远程化及轻型化等特点。 在未来的工作中,临床医生要学会应用AI。同时通过重视医工融合, 加强校企合作,来进一步释放AI的潜力。另外,也要注重学科交叉人 才的培养,以促进“健康中国”的建设。 张旭教授以《数字影像新技术辅助的肾肿瘤精准外科治疗》为 题作了报告。他指出,数字外科时代已经来临,以5G技术为代表的 数字网络技术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时空模式,在医学上也是如此。总体 来说,数字医学不仅可以做到从术前策略到术中应用、从手术规划到 模拟预演,还可以做到从消除偏差到完善细节、从解剖认识到精准操 中国-东盟泌尿外科合作与交流项目启动仪式专家合影 作。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数字智能医学将不断完善和优化,推 动泌尿外科乃至整体医学的进步与发展。 研的高地,达到“亚洲领先,世界一流”的目标。 此外,还举行了“U医公益行”年度总结、《中国泌尿外科和男 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电子版发布仪式以及中国-东盟泌尿外科合作 小结 与交流项目启动仪式等活动,将此次年会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作为CUA第十二届委员会的开局之年,年会紧密结合CUA的工作 任务,秉承传承发展的理念,在年会设计上体现新风貌:(1)精品 学术引领,助力泌尿外科事业再创辉煌 化:控制会议规模,着重提升会议质量,力图打造对标国际的精品大 院士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初以《蛋白质组学驱动的精 会;(2)原创化:鼓励原创研究,弘扬学术创新,将CUA年会打造 准医学》为题作了分享。他首先谈到,蛋白质组学作为人类基因组计 成国内乃至国际重大研究成果的发布平台;(3)专业化:分会场设 划之后新的科学制高点,是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兴学 置采用以疾病为中心按需设场的原则,强调亚专科诊疗一体并结合学 科,主要是在整体水平上研究细胞内蛋白质的组成及其活动规律。随 科前沿,安排肿瘤、结石、尿控与女性、感染与炎症、男科与移植、 着蛋白质组学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多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其发展的 基础与转化、医工创新、国际、护理、基层、手术视频、电子Poster 重点也发生了转变,逐渐从全蛋白质组研究向亚细胞蛋白质组研究转 等12个分会场。据会后统计,现场参会代表1200人,线上直播观看人 变,从定性描述向定量分析转变,由静态研究向动态研究转变,由体 次4.6万人次;收到论文投稿共5688篇,学术交流包括175个专题,40 外研究向体内研究转变。随后重点介绍了他自己团队的研究情况,当 场特邀报告,27个大会发言,81个视频演示,397个分会场发言,31 前正在国际范围部署建立“蛋白质组学驱动的精准医学”,打造临床 场专题会。同时,CUA还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提出了“养精促U,尿 诊疗新模式,将以蛋白质组学和系统生物学为理论指导,以人类生理 高志远”的口号,明确了2031年CUA成立50周年之际,实现“亚洲领 和病理蛋白质组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高通量蛋白质组鉴定和海量蛋白 先,世界一流”的奋斗目标,并确定了“引领学术、加强研究、培养 质组数据分析技术为支撑,利用“人工智能+蛋白质组学”手段,大 人才、提升临床、公益科普、国际交流”的学科发展六大工作任务。 幅提升对重大、疑难疾病的“精准定位”和“精确打击”能力,以便 希望广大泌尿外科同道团结协作,开拓进取,携手为中国泌尿外科事 为提升人类健康水平作出重要贡献。 业添砖加瓦,努力开创出泌尿外科事业更加光明的未来! · 040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加强学科交叉融合 促进男科全面发展 ——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第二十一次全国男科学术会议在线上成功举办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主办,四川省医学会承 办、四川省医学会男科专业委员会、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协办的“中华 医学会男科学分会第二十一次全国男科学术会议”于2021年11月6—7 日在线上成功举办。这是一场特殊形势下的特殊会议,在学会领导组 织及全国男科医生的密切配合下成功举办会议。 精心组织,密切配合 由于疫情防控原因,本次会议采用线上方式举行。这是男科学分 会历史上第一次采用线上方式举办全国年会。在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 会第七届委员会主任委员邓春华教授和候任主任委员商学军教授的统 筹安排及精心组织下,中华医学会学术会务部老师、主持人、讲者和 邓春华教授发言 工作人员密切配合、全程保障,才保证了本次会议的顺利进行。为避 免因讲者网络问题出现掉线、干扰等技术问题,方便男科同道线上无 障碍观看,本次会议采用讲者录播,主持人实时线上主持的方式。会 务组在一周内收集齐了所有讲者和主持人的简历和讲课视频,上至91 岁院士、下至普通医生都按时上交视频,体现出大家对学会工作的支 持与热情。 男科学分会为本次会议进行了精心准备,会前鼓励全国男科医生 踊跃投稿,共征集稿件4598篇,为历年之最。经过2轮审稿,评选出 论文发言202篇,电子壁报711篇。大会分2天进行,每天上午设立1个 主会场,下午设立5个分会场,17个学术分会场,其中院士报告2个、 大会报告29个、专题发言51场。 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分别设立中西医融合与学科交叉高峰论坛、 商学军教授发言 儿童男科疾病、男性性功能障碍专题论坛、男科内分泌及其他男科疾 病、电生理男科及基层男科交流、男性生殖与优生专题论坛、男科护 挑战。干细胞与基因诊疗是男科的热点之一。会议邀请了中山大学生 理学、前列腺疾病论坛、中国男科精英论坛、CAA-JoVE全国男科特 命科学学院黄军就教授作了《基因编辑在生殖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色手术/技术、男科手术学分会场。将高质量投稿遴选出来在各个分会 的报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孙斐教授报告了《国人男性 场集中展示,让男科同道可以集中而全面了解学科发展动态。 不育相关基因研究进展》。脑科学是男科的新兴领域,会议邀请中国 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李蕾教授分享了《整体论与男性生育力的 加强融合,全面发展 大脑-睾丸轴神经调控》,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青年 学组副组长陈赟教授也介绍了《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中枢神经机制研 本次会议主题为“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促进男科全面发展”。会 究》,相关的研究不胜枚举。 议邀请男科学及相关学科的临床、基础和转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就相关 2.研究进展:大会的主旨报告充分展现了国内男科学者在基础研 临床诊治和学术前沿问题进行广泛和深入的交流与讨论,旨在拓宽学 究、临床研究、临床转化研究等系列的最新成果,突出了《学科交叉 术视野、促进学术交流、搭建合作平台,加强临床、基础、转化研究 融合推动男科学全面发展》的最新进展。 及多学科之间的融合,促进男科学的全面发展。 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继红教授分享 本次大会有三个突出的特点:学术前沿、研究进展、学科建设。 了《IHH新致病基因探索——同济医院进展》,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 1.学术前沿:大会特邀了微能量医学、中西医融合、代谢障碍、 第七届委员会秘书长孙祥宙教授报道了《睾丸间质干细胞与基因编辑 营养、干细胞与基因诊疗、脑科学、电生理等男科学相关交叉学科的 治疗男科疾病临床转化的系列研究》,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第六届 专家学者,就相关学术前沿问题,进行广泛和深入的交流与讨论。 委员会常务委员夏术阶教授报道了《LIPUS治疗ED与尿失禁的分子机制 91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郭应禄院士报告了 与临床研究》,这些都体现了我国男科临床转化研究的水平。商学军 《微能量医学在中国泌尿男科的发展前景》,深入介绍了微能量医学 候任主委介绍了《男性生殖及性发育异常相关遗传学检测真实世界研 在泌尿男科的应用。中国工程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院士作了《男 究及数据库建设前瞻》,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常务委 科学发展面临的5个问题和应对》的报告,指出了男科发展的机遇与 员董强教授分享了《华西前列腺增生症数据库建设与成果》。这些数 · 041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郭应禄院士作报告 王琦院士作报告 据库的建设为未来中国患者的大样本研究和队列研究奠定了基础。中 形。邓春华主任委员在主会场作了《男科学建设的实践与展望》的报 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谷翊群教授向全国男科 告,指导全国男科医生进行男科学学科建设。全国首个县级男科中心 医生解读了《WHO第六版精液检验手册》。多个男科疾病指南和共识 在红军长征出发地于都县诞生,并逐渐成为基层男科学科建设的示范 的主编分享了疾病的诊疗进展,为男科疾病诊疗提供新的标准。 基地。于都县男科中心刘立新主任也在本次大会介绍经验,作了《基 3.学科建设:近年来,持续推进的男科学科建设,人才培训工作 层男科学建设与发展的系列探索——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报告。 初见成效,本次会议展示了其最新成果。 儿童男科疾病、男科特色手术/技术、男科护理等专业人才快速 成长,并取得重要成果。儿童男科学组组长刘国昌教授介绍了《从全 形式简化,热情高涨 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层面探索儿童男科疾病诊治新模式》。今年,首届 此次会议在线上举办,极大简化了参会流程,大家踊跃网上注册 CAA-JoVE男科特色手术/技术大赛在本次大会亮相,经过层层筛选, 观看,截至会议结束,注册人数达4607人,累计在线观看达12 867人 最终评选出23部高质量视频。 次,每个分会场的观看人数都达1000~2000人次。线上会议虽然不方 融合中西医与物理医学等多学科理念的电生理适宜技术在男科疾 病预防、诊治与加速康复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在本次会议参加交 便面对面交流,但更利于观看,大家的学习热情更为高涨,足不出户 就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技术,掌握更多的学术动态。 流。邓春华主任委员牵头的电生理适宜技术推广在全国开花结果。东 莞市人民医院罗道升教授在主会场上介绍了《基于整体观念辩证论治 和可视化精准诊断的CP/CPPS电生理治疗——机遇与挑战》,中山大 展望未来,四个坚持 学附属江门医院廖勇彬教授在交叉高峰论坛上作了《电生理适宜技术 会议最后,邓春华主任委员提出了未来男科发展的方向——四个 应用于男科疾病诊疗的实践与展望》的专题报告,全面分享了电生理 坚持,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男科学科建设思想,坚持以提升服务能 适宜技术在男科领域的应用。电生理男科专场,19位专家分享了可视 力为核心的群众路线,坚持中西医融合、多学科交叉的发展理念,坚 化精准电生理技术治疗多种男科疾病的疗效观察。 持“团结、求实、创新”的创业精神。让我们在中华医学会的正确领 借助中国男科强基层燎原工程、菁英计划和国家卫健委医药科 导下,践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精神,推进全生命周期男性 技发展研究中心重大项目的推动,优秀青年男科人才不断涌现,基层 健康管理,提升男性整体健康水平,促进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助力 男科的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快速发展、男科疾病三级防控网络初具雏 “健康中国”落地实施! · 042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交流内科知识经验 推动学科不断发展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二次全国内科学学术会议在线召开 2021年10月16—17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 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二次全国内科学学术会议在线召开。本次会 议大会主席为陈良安教授,共同主席为韩英教授,名誉主席为沈悌教 授、刘又宁教授、厉有名教授。 本次内科学年会完全在线上召开,直播点击量60 182次,达到近 年来内科年会参会人数的新高,充分发挥了线上会议的优势和便捷, 惠及了更多的医务工作者,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学术与临床经验的交流 平台。 在开幕式上,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 陈良安教授致开幕辞。陈良安教授表示,内科学分会是中华医学会最 早成立的专科分会之一,自1937年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第一届委员 会成立到现在的第十五届委员会,众多的著名医学老前辈和专家积极 陈良安主任委员作报告 参加了内科学分会的各项工作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是我们学习的榜 样。举办全国内科学学术会议是内科学分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不仅是 对内科学知识进展的年度盘点和总结,更为今后的内科学学术发展指 明了方向,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举办好内科学年会,交流传播内科学知 识及经验,推动内科学不断发展。刘又宁教授、前任主任委员韩英教 授以及胡豫教授也分别致辞,对会议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 本次会议除开设了主委论坛、内科学前沿主会场外,还开设了 5个分会场,共进行了大会报告11场次,专题发言36场次,论文交流 10场次,病例讨论8场次,分别聚焦感染相关疾病、免疫相关疾病、 血栓与抗凝、精准与微创诊疗以及疑难复杂病例诊断和治疗等临床难 点与困惑,对内科学知识进行交流和研讨,还邀请了国内知名专家就 内科学前沿和热点进行演讲与解析,其中主任委员陈良安教授的《感 主委论坛 染性肺疾病诊断新技术与临床应用》、前任主任委员韩英教授的《幽 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消化道外表现》、候任主任委员黄慈波教授的《浅 谈风湿免疫性疾病诊治的今日与未来——不可治愈?》、董晨院士的 《新靶点、新疗法、看免疫相关内科疾病治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等学术报告等为与会者提供了一场营养丰富的学术大餐。 会议闭幕时,候任主任委员黄慈波教授进行闭幕式总结。他表 示,尽管本次大会因为疫情形势严峻无法在线下召开,但是本次大会 依然成功举办,并体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会议内容前沿,传递出了内 科学知识的最新进展;二是内科领域多个学科专家参与会议,汇聚了 多个学科的优势,会议内容丰富多彩;三是线上会议参会人数更多, 惠及了更多的医务人员,尤其是方便了边远地区的医务人员学习。最 后,黄慈波教授希望内科学学术年会越办越好,内科学的学科发展在 病例分会场 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更大的发展与进步。 · 043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学术引领 夯实临床 助力中国皮肤性病学发展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七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召开 2021年6月17—20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 (以下简称“分会”)主办,陕西省医学会、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承 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七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以线下和线上相结合 的形式在西安召开,本次年会的主题是“学术引领,夯实临床”。分会 主任委员陆前进教授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尽管2020年受到疫情的严重影 响,但是在全国皮肤科同道们的共同努力下,分会依然在学术引领和临 床促进上取得了不少成绩和进步。2021年分会将继续开展基层大讲堂、 科研培训等继续教育活动,完善皮肤病慢病管理系统,积累皮肤病医疗 大数据,继续推进临床科学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希望各位专家、 各位同道继续支持分会工作,共同促进中国皮肤性病学界走向更高的学 开幕式现场 术舞台。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在致辞中指出,希望我国皮肤科同 仁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投入到 各项工作中,不断提高我国皮肤性病学的科学研究和临床服务能力,为 建设健康中国这一战略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 强化学术内容,搭建高质量交流学习平台 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在《整合医学:从医学知识到医学知识 论》的报告中指出,科学追寻事物的共同性,其结果是100%或0,是 Yes或No,非黑即白。而医学是黑中找白、白中找黑,任何时候都不 陈洪铎院士致辞 廖万清院士致辞 王大方副秘书长致辞 陆前进主任委员致辞 可能是100%和0,它是在0与100%之间找可能性,因此,现代医学绝 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整合起来才具有“战斗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志南以《COVID-19预防与治疗新策略展望》 为题,从COVID-19病理、临床特点、预防及治疗几个方向介绍了 COVID-19最新进展,并详细列举了SARS-CoV-2及其变异。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王刚教授以《关注银屑病患者的饮食问 题》为题,基于临床研究数据,提出对中国银屑病患者的饮食指导 (建议):不要过分强调饮食对银屑病病情的影响;不要随意建议银 屑病患者忌口;应鼓励患者正常饮食,除非有明确的某种食物加重病 情的现象;皮肤癌痒明显的患者建议适当控制辛辣食物;超重患者节 食减重具有积极意义;银屑病关节炎患者建议补充维生素D;红皮病 型银屑病患者建议积极补充优质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 进学术栏目的优化,在保留各学组、各疾病研究中心组织的传统栏目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张福仁教授以《麻风危害发生 的基础上,强化了中国原创、临床诊断、重点疾病、重点药物、新技 的免疫遗传学机制》为题,阐述了课题组发现的31个麻风易感基因, 术与新疗法、前沿进展等栏目,新增了地方病、基层之声等栏目。大 为构建麻风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奠定了基础;发现NOD2为核心的固有 会除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演讲及授课以外,还进一步鼓励青年骨干发 免疫和IL23R介导的获得性免疫遗传缺陷,揭示了麻风的免疫遗传学 挥思维活跃、勇于创新的作用,锻炼培养青年人才。 发病机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为麻风患者密切接触者的精准化预防 提供了可能。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陈翔教授在《皮肤、骨、软组织罕见肿瘤的现 解读指南共识,提高临床医生规范化诊疗水平 状及挑战》的报告中指出,“新一代”测序技术推动了分子病理诊断 陆前进教授在报告中对《皮肤型红斑狼疮诊疗指南(2019版)》 在临床快速推广,数字视频皮肤镜与全身摄影和体内反射激光共聚焦 进行解读,在《皮肤型红斑狼疮诊疗指南(2012)》基础上,分会红 显微镜等新技术可提高其早期诊断率。此类肿瘤正在由传统的单学科 斑狼疮研究中心全体专家于2018年开始着手2019版指南的修订工作, 手术、放化疗治疗模式逐渐向靶向药物、肿瘤疫苗等免疫治疗的精准 结合国内外皮肤型红斑狼疮(CLE)研究的新进展及专家建议对指南 和个体化治疗方向发展。 内容进行了更新和完善,修订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对上一 本次年会在传承以往的经典学术内容的同时,以内容为导向,推 版指南中CLE的分类模式进行调整,补充Blaschko线状红斑狼疮这一 · 044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特殊类型;(2)对不同类型CLE的临床及病理特点进行补充、完善, 附以典型临床照片;(3)对治疗建议进行更新和细致说明。 大会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姚志荣教授、北京 大学第一医院李航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李珊山教授还分别以《最 王刚教授对《中国银屑病生物治疗专家共识》制订背景及意义 新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解读》《最新黑色素瘤诊疗指南解读》《2021 进行解读,该《共识》纳入了截至发稿时在中国大陆批准上市用于 年中国白癜风诊疗指南解读》为题进行分享。通过对指南共识的详细 银屑病治疗的生物制剂,包括TNF-α抑制剂依那西普、英夫利西单 介绍,为皮肤科同仁以及基层的医务工作者提供科学的、规范的诊疗 抗、阿达木单抗,IL-12/23抑制剂乌司奴单抗和IL-17A抑制剂司库 参考,助力我国皮肤性病学科的发展。 奇尤单抗共5个品种,具体回答了哪些患者适用生物制剂、应该选择 何种生物制剂、各种生物制剂的特点和具体用法、用药前及用药期 间的筛查与监测等注意事项、特殊人群的应用以及不良反应的预防 小结 与对策等问题。 在全国皮肤科同道们的支持下,本次大会投稿1773篇,专题讲座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郝飞教授以《中外荨麻疹指南抗组胺 410个,会前会59个,大会报告7个,病例讨论33场,论文交流66个, 药治疗策略的比较》为题,对目前较为关注的3个中外荨麻疹指南在 壁报交流数1036篇,总注册人数7801人,其中线上注册5894人,线下 指导临床使用抗组胺治疗荨麻疹策略上的共同点和差异性进行分析, 注册1907人。全国同道们通过大会官方平台参会十分踊跃,累计在线 包括以欧洲专家主导的多国专家参与的国际指南(2018)、美国变态 观看人数15万余人次,单日在线观看人数最高时达5000人次。每个数 反应等协会制定的美国指南(2014)以及分会荨麻疹中心制定的中国 字背后凝结了参会代表对年会的支持,也凝聚着筹备组工作人员的辛 指南(2018)。 勤付出和努力,更彰显了中国皮肤科人团结向上的力量! · 045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推动全科医学学科建设 完善医防融合健康体系 ——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在线召开 2021年12月4—5日,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 顺利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主办, 苏州市医学会承办,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苏州市立医院和《中华全科 医师杂志》协办。会议主题为“推动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完善医防融 合健康体系”。 鉴于疫情防控的需要,本次大会采用线上会议的方式召开。大 会除主会场外,设立6个分会场,20个专题会,39个论坛,围绕全科 医学学科建设、教育与培训、慢性病管理、基层卫生与健康、国际交 流等方面展开讨论与交流。大会共收到稿件1147篇,注册参会11 945 人,在线参会61.2万人次,来自国内外的162名全科医学领域的专家和 学者相聚云端、展开交流,其中大会报告18人,专题发言61人,论文 发言83人,共计发言182人次,让我们真正地感受到了全科人的满腔 全科年会专家在线合影 热忱、昂扬精神,看到了全科人的奋进姿态。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院 士,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院士,中华 培养既要保证数量,更要保证质量;建立健全毕业后全科医学教育制 度;狠抓重点政策落地落实。 医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乔杰院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于晓松教授报告了我国全科医师岗位胜任力的相关研究结果, 基层卫生司聂春雷司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技教育司陈昕煜副司 报告从构建全科医师岗位胜任力词典,运用行为事件访谈作补充, 长,世界家庭医生组织前任主席李国栋教授,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 采用专家咨询法、实证研究以及与国外全科医师岗位胜任力模型的 会主任委员迟春花教授,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于晓 比较,最后建立了包括6个一级指标,63个二级指标的中国全科医师 松教授,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王永晨教授,苏州市 岗位胜任力模型,希望该模型的建立可指导今后我国全科医师的培 卫生健康委员会盛乐主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新民教授等嘉宾 养和评价。 线上致辞并作主题报告,来自全国各地的全科医学专家和全科医生共 42.8万人次齐聚云端,共享全科医学学术盛宴。 迟春花教授作了题为《加快推动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主 题报告,回顾了全科医学分会的发展历程,汇报了分会第九届委员会 迟春花主任委员在开幕致辞中,对分会一年来开展的工作和成绩 的工作内容,提出了下一步工作规划,要进一步推动全科医学学科建 进行总结汇报,包括“基层医疗机构呼吸疾病规范化防诊治体系和能 设,包括完善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的建设和推动基层全科医学学科建 力建设项目”和“中华全科医学发展专项基金”等等,并对后续全科 设;开展全科科研工作,借鉴国际经验,使其成为学科发展的引擎; 工作的学术引领和使命担当进行展望。 关注农村地区基层医疗服务需求,搭建系统化继续医学教育平台。 大会报告阶段,王辰院士作了主题为《群医学:概念与实践》 在国际论坛中,美国肺脏协会的首席医疗官Albert.Rizzo教授、威 的主旨报告,梳理了医学、卫生、健康的之间的关系,提出要做大医 斯康星大学的Richard.G.Roberts教授、香港家庭医学学院刘浩濂教授、 学、大卫生和大健康,指出未来应促进医务人员从仅关注个体到关注 英国医学科学院院士郑家强教授、北京和睦家医院全科医疗中心主任 群体健康,促进医防融合,动员社会资源促进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 Roo.Changizi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王贵强教授等专家学 促进医学界与社会协同,促进人类与环境友好。 者在全科医学科研、新冠病毒疫情防控、全科医学服务质量改进等方 高福院士分享了《从基层医防融合谈公共卫生体系完善》的主题 面进行了经验分享与深入交流。 报告,提出了基层医疗机构医防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目前公共 分会候任主任委员王永晨教授在大会总结中表示,“推动全科医 卫生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建议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打造高素质的 学学科建设,完善医防融合健康体系”是我们全科人以实现全面健康 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共同建设强大的公共卫生网络。 为己任,为促进构建卫生与健康新格局而努力奋斗的方向。王永晨教 聂春雷司长从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建设背景、如何开展紧密型 授号召全科人不断加强交流合作,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培养 县域医共体的建设以及目前的建设进展等方面作了全方位展示,细致 适应时代需要的全科医学人才,不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用 解读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评判标准和监测指标体系,同时也指出目前 心耕耘,砥砺前行! 建设中还存在着诸如认识不到位、三医联动不够、强县级弱基层等问 题,并对今后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2021年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同时也是“十四五”开局 之年和《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颁布10周年,本 陈昕煜副司长将近年来推进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工作情况作了 次大会的成功召开极大地鼓舞了全科同道矢志不渝发展全科医学的信 报告,并对下一步工作作出如下指示:要推动各地、各部门抓好2个 念,激励年轻一代全科医生不断开拓进取。初冬虽有寒意,但全科人 法律和2个国务院文件,特别是国办2018年3号文件的贯彻落实;人才 心中的春天已然到来,让我们共同努力期待全科医学更美好的明天。 · 046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消除疟疾 应对热带病新挑战 ——中华医学会2021年全国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 学术年会成功举办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主办,海南医 学院、海南省医学会、热带转化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办的“中华 医学会2021年全国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 寄生虫学分会学术年会”于2021年12月18日以线上和线下结合的形式 举行。 本次学术年会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高福院士和海军军医大学潘 卫庆教授担任大会共同主席,以“消除疟疾,应对热带病新挑战”为 主题,邀请到国内享有盛名的热带病与寄生虫学专家在新冠肺炎等新 发传染病、生物媒介和疟疾等重大寄生虫病以及热带病临床诊治等领 域展开学术交流和研讨。 会议开幕式由海南医学院热带医学与检验医学院副院长、中华医 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秘书长夏乾峰教授主持。海南医学院党委 海南医学院热带医学与检验医学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分会秘书长夏乾峰教授主持 书记杨俊、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主任委员潘卫庆教授分 别代表承办单位和主办单位致辞。 金宁一院士和高福院士分别作了题为《共患病毒病与防控》和 《新冠大流行与疫苗研发》的大会主旨报告。 大会学术汇报分别为: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戈宝学教 授报告了《结核杆菌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致病机制研究》;清 华大学医学院程功教授作了《蚊媒病毒传播循环机制:从宿主到蚊 虫》的报告;江苏省血防研究所高琪教授以《‘线索追踪,清点拔 源’为核心的‘1,3,7’消除疟疾新策略的研究与应用》为主题作 了报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张福杰教授作了《中国艾滋 病抗病毒治疗进展和挑战》的报告。 会议共设置了4个论坛,包括寄生虫病与生物媒介、新发突发热 带传染病及病原、热带病临床诊治、海南热带病防控。报告内容涵盖 海南医学院党委书记杨俊致辞 基础科学、预防与公共卫生学和临床医学等,重点展示近年来在热带 病和寄生虫学领域的重要新进展、新技术等。 论坛1的主题为寄生虫病与生物媒介,陈晓光教授作了《鸠占鹊 巢,白纹伊蚊通过种间杂交抑制埃及伊蚊的繁殖》的报告;王四宝教 授汇报了《按蚊肠道共生菌抗疟的分子机制与防控新策略》;江陆斌 教授报告了《疟原虫表观遗传学研究及其在疟疾防控中的应用》;杨 国静教授作了《我国消除间日疟原虫根除化疗策略的实证支持:数据 与模型》的报告;徐文岳教授讲述了《疟原虫免疫逃避新策略》;袁 晶教授对《疟原虫按蚊寄生的分子机制》进行了阐述;王敬文教授 就《虫媒营养代谢对其媒介效能的影响》作报告;何兴教授阐述了 《miRNA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中的功能及分子机制》;尹建海教授围 绕《疟疾精准阻传的实践与挑战:病例发现与药物抗性》作了汇报。 论坛2的主题为新发突发热带传染病及病原,分别由贾继东教授 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主任委员潘卫庆教授致辞 报告了《乙肝治愈的新药临床研究进展》;何玉先教授汇报了《艾滋 病基因治疗新策略研究》;唐小平教授作了《从SARS到新冠的思考》 论坛3的主题为热带病临床诊治,张福杰教授汇报的题目为《新 的报告;郑子峥教授阐述了《戊肝诊断与疫苗机制新认识》;杨启文 时代、新目标——HIV全新治疗目标》;卢洪洲教授在企业专题会上 教授讲述了《临床重要耐药菌的感染传播控制》;毕利军教授作了 作了《大道至简,HIV治疗3T时代》的报告;邵英梅教授报告了《肝 《科技创新助力结核防控》的主题报告;李义平教授汇报了《丙肝病 两型包虫病的外科治疗》;李凌华教授报告了《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 毒细胞感染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王焕玲教授就《李斯特菌病临床及 菌的诊疗策略》;张彤教授报告了《强效与快速,助力实现U=U》; 病原学特征研究》作了汇报。 康文教授报告了《病例分享艾滋病合并机会性感染及肝衰的诊疗》。 · 047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金宁一院士作主旨报告 高福院士作主旨报告 论坛4的主题为《海南热带病防控》,汇报议题分别为:姚玉峰 教授为《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与病原菌毒力》;戴连攀教授为《消除登 革ADE的寨卡疫苗理性设计》;夏菡教授为《我国新发蚊媒病毒概况 及其感染传播风险评估》;崔玉宝教授为《尘螨及其过敏原的免疫生 物学研究》;夏乾峰教授为《类鼻疽快速诊断新方法的研究》;李慧 灵教授为《NGS在热带病诊断中的理性应用思考》。 本次学术报告丰富了大家的知识,拓展了大家的视野,对于在新 冠肺炎等新发传染病、生物媒介和疟疾等重大寄生虫病以及热带病临 床诊治等领域起到了指导作用。 戈宝学教授、程功教授、高琪教授、张福杰教授作学术报告 · 048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适应新形势 迎接新挑战 ——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21年学术年会在海口顺利召开 2021年12月14—16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 分会主办,海南省医学会、海南省人民医院承办,《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Burns and Trauma 协办的中华医学会烧伤外 科学分会2021年学术年会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本次大会以“一个中 国,一个标准”为指导思想,遵循烧伤“精准化、同质化、舒适化治 疗”的宗旨,设立了1个主会场、6个分会场,通过主题演讲、大会辩 论、病例大赛、分会场交流、经典手术视频演示、电子壁报等形式, 围绕烧伤重症、急慢性创面修复、整形康复、护理、基础研究与转化 等主题进行交流,致力于搭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烧伤外科学 术交流平台,推动中国烧伤外科走近世界舞台中心。 强调学科交叉,重视学科融合 学科发展方向论坛现场 在院士主委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付小兵、中国工程院院士郑 静晨、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卫和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吕传 柱分别就再生医学、灾难医学、医工融合、大急救平台建设等主题带 台。与会专家一致反映:术者操作规范,技艺精湛;点评专家深入浅 来一场学术饕餮盛宴,为烧伤专业学者开拓了思路。该环节充分体现 出,前沿全面。手术录播将本次年会的现场气氛推上一个新的高潮, 了学科融合、学科交叉的大趋势,通过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与碰撞,将 同时为参会专家提供了一个向国内知名专家学习手术实操的机会。 为烧伤外科学开启更多的创新之窗。 重视知识和学术的传承,首次开展医护康结 合案例大赛 开展21世纪烧伤医学发展和未来大讨论 未来烧伤医学的发展方向可能是什么?针对这一问题,烧伤外科 本着为学科培养更多、更优秀人才的初衷,医护康结合案例大赛 学分会从自身的初心使命出发,首次开设学科发展方向论坛,针对21 通过3个多月的前期盲审、全国5大分区赛初赛,筛选出11组优秀青年 世纪烧伤医学发展方向进行开放式探讨。本次讨论由烧伤外科学分会 才俊进入全国总决赛。经过线上线下150分钟的激烈比赛,最终优中 前任主委吴军主持,连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校堃,和现场的刘良明 选优、决出胜负。本次病例大赛是烧伤外科学分会首次采取医护、医 教授、王旭升教授、吕国忠教授、罗高兴教授,针对血管通透性、高 技组合形式,通过病例再现,展现一线青年医护康人员的风采,是分 代谢、干细胞与再生、瘢痕增生、康复、卫生经济学、生长因子、组 会重视医教研相结合,重视学科人才长远培养的具体表现。 织工程、精准诊治、个体化医疗、舒适医疗等主题展开激烈的讨论, 并与会场的各位专家进行自由互动,通过交叉学科的融合和观念的碰 撞,在多个方向上凝练出了学科可能的未来。这一新型讨论模式的加 小结 入,为烧伤外科学未来的发展和创新指出了数条具有可行性的道路。 本次年会在严格遵守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采取线上线下相结 合的形式进行,虽然疫情阻挡了部分专家学者来海口相聚,但是阻隔 手术录播环节:以皮瓣与复合皮为主题 不了大家参与学术交流、推动学科进步的热情。本次年会共收到投稿 1638篇,电子壁报296篇,线上点击量17 800次。烧伤外科学分会充分 继2020年的年会首次开展手术录播取得良好效果和巨大反响之 利用学术交流平台,洞察烧伤外科治疗的国内、国际新动向,积极推 后,本届年会将手术录播环节主题定为皮瓣和复合皮方向。录播手 进精准化、同质化、舒适化治疗的理念,推动了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 术一共9台,会场提供同步语音提问,搭建了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的平 烧伤外科学术交流的防控与服务体系的全面建设与完善。 · 049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披荆斩棘砥砺行 “粤”马扬鞭开新篇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四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召开 大会开幕式现场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第 二十四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于2021年9月24—26日在珠海召开。 顶级专家云集 年度盛会在珠海开幕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曾进胜教授主持了会议开 幕式,出席本次大会的嘉宾有中国科学院院士郭爱克,广东省医学会 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国营,广东省珠海市副市长阎武,珠海市人民医院 副院长李朝晖。出席本次大会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的领导和专 家有前任主任委员崔丽英教授,现任主任委员王拥军教授,名誉主任 委员蒲传强教授,副主任委员董强教授、徐运教授、肖波教授、焉传 祝教授,以及分会的各位常委和委员们。 王拥军教授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是全 国神经病学界重要的展示与交流平台。为积极响应国家疫情防控不 分会主任委员王拥军教授致辞 松懈、科研工作不停歇、学习不止步的号召,经中华医学会和中 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研讨决定,本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采取 线下、线上相结合方式召开。会议将充分利用云端会议的优势,开 放免费直播端口,力求做成一场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参与度高的 全国神经病学盛会。本次会议得到了全国各地同道的踊跃参与和支 持,共收到论文投稿4767篇,特邀报告284个、专题研讨会20场、 论文交流382篇、壁报交流1088篇,并设专家面对面特色专场,对9 个病例进行深入的讨论。衷心感谢主办单位、协办单位的支持和组 织!感谢全国神经病学同道对学术交流的热情!愿各位同道在辛勤 耕耘中不断前进、再创辉煌! 聚焦全体大会 共话神经病学新进展 全体大会分为两个部分,在王拥军教授、崔丽英教授、蒲传强教 授及曾进胜教授、吕传真教授、饶明莉教授的主持下,欧洲神经学会 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曾进胜教授致辞 · 050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Claudio.Bassetti教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郭爱克院士及斯坦 上演。北京天坛医院邰宏飞、北京协和医院苏宁、中山大学附属第一 福大学Aaron D. Gitler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 医院谭双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杨士林、南京鼓楼医院张馨5位 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曾进胜教授在全体大会上进行了精彩的学 青年医生带来了临床诊疗中的疑惑病例。崔丽英教授、曾进胜教授、 术报告。 饶明俐教授等十余位专家参加了这一活动。 Claudio.Bassetti教授在题为“Sleep and Neurology: Update 2021” 面对复杂疑难的病例,诊断的第一步是对病史情况的详细了解。 的学术报告中介绍了关于睡眠障碍与神经系统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在青年医生分享病例后,崔丽英教授、黄旭升教授等对其中的细节内 向大家讲解了睡眠的机制及睡眠障碍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联。郭爱 容又进行了二次追问。特别是在杨士林医生汇报完病例后,崔丽英教 克院士报告的题目为《脑内多巴胺系统介导多种认知功能和精神活 授更是再次强调了细节在诊断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动》,郭院士表示《神奇多巴胺,天使兼魔鬼》,并就多巴胺的“辩 证法”——怎样解决天使和魔鬼这样一对矛盾——进行了阐述。 面对错综复杂的病例,专家团成员各抒己见。例如在讨论邰宏飞 医生分享的病例时,曾进胜教授、焉传祝教授分别提出患者是否存在 Aaron D. Gitler教授在题为“Advances in the genetics of ALS”的报 止咳药水成瘾、酒精/贵金属中毒问题。 告中向大家分享了他关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遗传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讨论中,专家们还分享了相关疾病的最新学术进展。面对苏宁 聚焦TDP-43蛋白,研究神经变性病的致病机制,并寻找潜在的治疗 医生的困惑,戚晓昆教授介绍了苏萨克综合征的最新进展情况,白 靶点和干预策略。王拥军教授作了题为《缺血性卒中抗血小板治疗进 细胞数较高、平均脑脊液蛋白为1.7 g。蒲传强教授则在分析了病例 展》的学术报告,他回顾了缺血性脑血管病抗血小板治疗的大型临 的重要特点后,向与会人员介绍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可逆性血 床试验从单一抗血小板治疗时期到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时期的研究历 管收缩综合征。 史,介绍了中国CHANCE研究的背景、历程及意义,并向大家介绍了 参与讨论的各位专家们在讨论中不仅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还分享 CHANCE-2研究中遇到的技术障碍、研究方案设计、研究历程及主要 多年的诊疗经验。针对张馨医生分享的病例,饶明俐教授回忆了解放 研究结果。曾进胜教授就脑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的几个热点问题 初期治疗时需要常规进行梅毒检查等历史情况,并叮嘱广大临床医生 展开阐述:新冠肺炎患者或新冠疫苗注射后出现头痛时,应警惕脑静 问诊需要详细再详细。 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影像学诊断是脑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依据, 教授们所展现出来的渊博的理论知识水平,丰富的临床工作经 CTV和MRV均可作为确诊手段;抗凝依然是主要治疗措施,新型口服 验,不仅使报告病例的青年医生深受启发,也拓宽了线上线下与会的 抗凝药物有代替华法林的趋势;血管内治疗对重症患者的血管再通有 广大临床医生的诊疗视野。 重要意义;外科治疗(去骨瓣减压术)可作为严重颅内高压抢救生命 小结 的手段。 在思维碰撞中找寻疾病真相:专家面对面病 例讨论 作为本次盛会的重头戏“专家面对面”病例讨论活动如约在珠海 本次全体大会内容丰富,精彩纷呈,展现了神经病学领域的最 新研究进展,会场学术氛围浓厚。“珠”玉在傍,“海”纳百川,在 为期两天半的会议中,神经病学领域专家同道在此扬帆起航,追逐梦 想,共同为推进我国神经病学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 051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不忘初心 勇于创新 踏上数字化时代新征程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十九次学术会议召开 赵继宗院士 周良辅院士 王健秘书长 王硕教授 2021年5月21—23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 会(分会)主办,上海市医学会承办,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协办的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十九次学术会议在上海召开。近年来, 随着一系列新的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已极大改变了传统的诊疗方 法,让神经外科进入了全新的数字化新时代。因此,本次会议的主题 确定为“数字化时代的神经外科”。本次会议旨在诠释神经外科人将 继续传承神经外科前辈们的优良传统,坚持严谨治学、开放协作的理 念,不忘初心、勇于创新,重新出发、再铸辉煌。 现场大咖云集,线上线下齐开幕 开幕式现场 中国科学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赵继宗院士,中国 工程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周良辅院士,中国科学院、陆军军医 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卞修武院士(线上),中华医学会秘书长王健,上 海市医学会会长徐建光(线上),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 北京天坛医院王硕教授,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张 建宁教授,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毛颖教授等嘉 宾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与来自全国各地的神经外科同道们齐聚一 堂、共襄盛会。开幕式由大会执行主席、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专科 分会主任委员钟平教授主持。 毛颖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年会能够顺利召开,既要感谢令人赞叹 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也要感谢带领各省医疗队驰援武汉的神经外 科专家,更要感谢全国500多位援鄂的神经外科医护人员。他指出: 大会现场座无虚席 “一个学科的持续生命力在于对时代需求的响应,我们从抗击疫情的 斗争中走来,还有更多的奇迹等待创造。在全新的数字技术面前,希 望全体神经外科同道以梦想为岸、以团结作帆、以奋斗作桨,在浩荡 的新时代东风中向着新的光辉岁月起航。” 王硕教授致辞并向大家分享喜讯——在刚刚结束的中华医学会第 二十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神经外科学分会被评为“优秀专科分 会”。他表示:“今天的相聚,离不开2020年所有的神经外科同道在 抗击疫情中作出的巨大努力和贡献。本次年会不仅是交流学术和技术 的盛会,也为神经外科同道们提供了一个交流情感和友谊的平台。未 来,神经外科同道将继续秉承前辈们的优良传统,继续开创神经外科 的美好明天,为我国的医疗事业贡献力量!” 王健秘书长在致辞中强调,分会为提高我国神经外科水平发挥了 专家主持会议 · 052 · 张建宁教授 毛颖教授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积极作用,为救治患者和防控疫情作出了积极贡献,希望以本次殊荣 王硕教授在其《脑心同治背景下的严重自发性脑出血》的专题 为新起点,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抗疫精神,带头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报告中讲道,在如今脑心同治的背景下,对医学界同仁提出了以下挑 他提出,要紧盯科技进步,扩大学科融合,加大新技术、新材料、新 战:(1)对于既往有长期抗凝病史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外科干预 药物的研发力度,加强人才培养与国际交流,提升服务意识,永远把 是否能使患者获益;(2)如何才能规避潜在的凝血功能异常对于手 人民健康放在第一位。 术预后的影响;(3)术后何时可以重启抗血小板治疗,什么患者能 赵继宗院士与周良辅院士也相继致辞,并祝贺分会获此殊荣,希 从早期抗凝治疗中获益。而且在这样的背景下,神经外科医生不能仅 望在本次年会上能够进行充分的学术交流,为中国神经外科引领世界 关注手术本身,更重要的是关注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以提高患者的 而努力。 预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毛颖教授在《神经调控与生命质量》的专题报告中指出,在脑科 聚焦学术前沿,引领学科发展 学的时代背景下,神经调控领域已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对 大脑的深入认识,后续将会涌现出崭新的神经调控理论和手段,拓展 全体大会上,赵继宗院士围绕《神经外科学创新发展愿景》展开 了分享。他讲道,百年神经外科经历了经典神经外科时期、显微神经 更广泛的临床适应证。神经调控是一项大课题,需要临床医生和多学 科研究人员的密切合作,发挥创造力,造福患者。 外科时期和微创神经外科时期三个阶段。脑解剖与认知、医学影像和 医疗器械三个维度,是推动神经外科学不断前进的原动力。进入21世 纪,伴随脑科学研究的兴起、医学影像学数字化以及复合手术技术的 小结 涌现,神经外科跨进神经网络外科时代。神经网络外科不仅为难治性 本次会议手术转播27场,专题发言81个、论文发言377个,线 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更安全可靠的方法,同时也为神经外科学开启了 上观看直播人数超过20 000人,总点击量超过170 000人次,参加此 一扇通往脑科学研究的大门和守正创新的新局面。 次学术会议的,既有从医多年的院士、专家,也有满怀赤子之心的 周良辅院士在《从语言研究看神经外科在脑研究中的作用》的 青年医师,他们在这一专业、严谨的全国性学术交流平台,分享前 专题报告中总结道,语言是人类独有的高级认知功能,经过160年的 沿成果和临床经验、探讨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神经外科 不懈研究,从语言中枢到语言模型,再到现代的语言网络和全脑网 学事业的进步。 络,反映了语言神经机制研究的进步,改变了人们对传统语言中枢的 时隔13年,踏过11个城市,这场全国神经外科人共同期盼的学术 概念,提出了语言涉及全脑网络的全新概念。非语言网络如注意、认 盛会再度回到了上海。今日的相聚来之不易,神经外科人从抗击疫情 知、情感、意识等网络的参与,为语言研究、语言功能重组提出新方 的胜利中走来,共同参与这场学术与友谊的盛会,进行学术理念与专 向和新靶点。神经外科在语言研究中具有传统和专科优势,神经外科 业技能的碰撞交流。永葆初心,不忘来路,勇于创新,重新出发。此 医生积极参与语言研究,不仅有助于攻克21世纪脑科学难题,而且可 次学术会议的召开,将助力中国神经外科继续与时代同行,为“健康 以造福广大患者。 中国”建设添砖加瓦。 大会现场学术交流 · 053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数字智能化创新诊疗研发及实践 ——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数字医学学术年会在线召开 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张绍祥致辞 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方驰华致辞 2021年9月24—25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 主办,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医院承办的 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数字医学学术年会在线上召开。 9月24日下午,大会正式拉开序幕,开幕式由陆军军医大学第二 附属医院孙建国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医院李康教授主持。陆军 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黄继东、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医院院长张 华、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方驰华、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 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张绍祥分别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尅戎、程天 民、王正国分别致贺词。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协 和医院名誉院长赵玉沛致贺信。线上观看人数17 750余人次。院士论 坛报告3篇,大师论坛报告8篇,分会场报告117篇。 院士、大师论坛主题报告阶段,三位院士抛砖引玉,中国工程 戴尅戎院士致贺词 院院士钟世镇作题为《数字智能化医学有关信息》的报告、中国科学 院院士刘允怡作题为《从三维重建到三维打印》的报告和中国科学 院院士卞修武作题为《数字病理与智慧诊断》的报告,3位院士的报 告精彩纷呈,使线上观看人数节节攀升。分会主任委员方驰华教授首 先作了《数字医学技术在肝胆胰外科的应用:20年历史回顾与未来展 望》的报告,系统全面阐述了数字智能化诊疗体系的构建、临床应用 以及发展前景。随后,田捷教授作《基于人工智能和医疗大数据的影 像组学及其临床应用》的报告、候任主任委员刘军教授作《高精度数 字化智能成像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的报告、王秀英教授(University of Sydney, Australia)作“Multi-modality data computing and fusion for medical applications”的报告、分会副主任委员谢叻教授作《狭窄腔 道微创手术机器人技术》的报告、顾冬云教授作《步态与平衡障碍的 可穿戴智能诊断技术研究》的报告、分会常委齐向东教授作《数字化 与人工智能技术在整形外科精准化与个性化的临床应用》的报告、张 明教授作《基于磁共振多模态技术对轻度脑外伤的研究新进展》的报 告,分别从现代影像、手术机器人、数字人技术、人工智能等方面, 全面展示数字医学领域交叉学科科研成果。大会主题报告吹响了此次 学术会议的号角。 9月25日,六大专题论坛百花齐放,尤其是医、理、工交叉学科 学者在数字医学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交流中碰撞出绚丽耀眼的火花。 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名誉院长赵玉沛致 此次会议共设有智能成像、数字化智能放疗、医学三维可视化与三维 贺信 · 054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打印、医用机器人手术导航研发和临床应用、数字解剖、生物智能制 造与智慧康复等6个分会场,共进行117个专题报告。专题分会场以问 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目的,医、理、工交叉学科的专家在展示个人研 究成果的同时,深入交流,思想的碰撞产生科研的火花,促成数字医 学领域有志之士实现多学科合作。 本次会议上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人物在线进行学术交 流,就数字智能化、医学3D打印、医用机器人、数字影像、数字化医 院建设与远程医疗、大数据智能医疗及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进 行研讨。会议全面、充分展示了近一年来我国数字智能化诊疗技术在 各领域研究和应用的创新成果,尤其是智能化机器人,成为抗击新冠 肺炎的“利器”。这次会议特别邀请了我国数字智能化诊疗领域3位 院士作院士论坛报告,代表了国际上数字智能化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 刘允怡院士学术报告《从三维重建到三维打印》 和技术。大师论坛的学者展示了在国际上处于先进、部分领先水平的 不同领域数字智能化研究成果。六个分会场,包括智能成像、数字化 智能放疗、医学三维可视化与三维打印、医用机器人手术导航研发和 临床应用、数字解剖、生物智能制造与智慧康复等,充分展示了数字 智能化诊疗技术在医学各个领域里的创新研究成果。尤其本次年会青 年学者在数字医学的基础研究和转化应用等方面崭露头角,取得了一 系列的可喜研究成果,看到了中国的数字医学后继有人,未来可期。 数字医学融合了虚拟现实、混合现实、增强现实、大数据、人工 智能、影像组学、分子荧光、光声成像、多模态图像实时融合与交互 导航手术、医用机器人等不同领域的先进技术,正在改变着传统疾病 诊疗模式,并已在全国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在复杂性外科疾病的精 确诊断、精准手术、青年医师的训练和培养等方面已显示出强大的生 钟世镇院士学术报告《数字智能化医学有关信息》 命力。 卞修武院士学术报告《数字病理与智慧诊断》 · 055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薪火传承 继往开来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十七届学术会议在南昌举行 会议现场 2021年10月22—24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 (以下简称“分会”)主办,江西省医学会承办,南昌大学第一附属 医院协办的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十七届学术会议在南昌召开。大 会邀请了国内诸多疼痛学领域及跨学科领域的知名专家齐聚英雄城南 昌“论剑”,共同分享先进的学术理念与技术方法。 10月23日上午,会议正式开幕,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致 辞,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地祝贺,对疼痛学科未来发展提出宝贵建 议。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王水平对全国各地到会的专家 表示热烈地欢迎,并且希望未来江西省的疼痛学科建设能够继续得到 全国各地专家的支持。“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湖北省卫 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张定宇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地祝贺,也希望大 家能够在年会收获更多的心得和体会。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 记谭友文代表协办单位致欢迎辞,并介绍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 张达颖主任委员致辞 痛学科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绩。大会主席、分会主任委员、南昌大 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主任张达颖以《当前中国疼痛学科建设工作重 点》为题开启大会报告环节,他代表大会组委会热烈欢迎国内外专家 同道出席会议、交流探讨,共叙疼痛研究热点、共议疼痛诊疗进展、 共商中国疼痛学科未来之发展。大会邀请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 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万有与大家分享了《2021 诺贝尔生理或医学 奖的思考:辣椒素受体的温度感受与疼痛》,从分子层面为我们展现 了躯体感受认知的最基础的来源,更新了我们对躯体感受的认知。同 时,大会还邀请了“人民英雄”、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张定 宇以《心中有理想 脚下有力量》为题,分享医学生涯中应该有的那份 坚守和笃定。 在院士论坛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琦、 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旭分别以《中国疼痛研究与 王大方副秘书长致开幕辞 转化对世界的贡献》《九体辩证与疼痛》《疼痛与精神疾病》《慢性 痛机理和药靶研究》为题,从理论和学术的高度深度剖析了国内外疼 聚了全国疼痛学及相关专业的顶级专家,给大家带来一场精彩纷呈的 痛学研究进展和热点。 学术盛宴。 此外,大会还开设了脊柱源性疼痛论坛、神经病理性疼痛论坛、 本次学术年会突出学科特色、聚焦热点前沿,充分展示了国内 微创介入论坛、颌面痛论坛、癌痛论坛、软组织与肌骨疼痛论坛、疼 外疼痛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进展和创新技术成果,交流了学科建设管 痛康复与心理治疗论坛、青年医师论坛、术后与创伤后疼痛论坛、神 理经验与成绩。大会倡导树立学科自信、忠诚科研原创、活跃学术思 经调控技术论坛、内镜治疗技术论坛、头面痛论坛、超声引导技术论 想、推动学术进步,以报告、讨论、模拟演示等多种形式来宣介理论 坛、疾病机制研究与疑难病例讨论论坛等多个专业学术论坛,论坛汇 成果、分享技术进展。 · 056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产儿紧密协作 共同守护母婴安全 ——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围产医学学术会议在成都召开 金桂飘香,锦城论道。历经数月精心筹备,由中华医学会、中华 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主办,四川省医学会、四川省医学会围产医学专 业委员会、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围 产医学学术会议于2021年9月25日在四川成都市召开。 本次会议以“产儿紧密协作、共同守护母婴安全”为主题,邀请 围产医学界权威专家和杰出精英与参会医师交流学术成果、探讨热点 问题、寻求发展方向,旨在搭建一个围产同道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的 学术平台。 刘兴会主任委员致开幕辞 乔杰院士致开幕辞 王素霞教授致开幕辞 张林教授致开幕辞 沈骥教授致开幕辞 王谢桐教授、郑军教授主持开幕式 全国围产医学学术会议一直致力于促进全国围产事业的发展, 着力降低母婴死亡率和提高胎婴儿健康水平。目前,国内新冠疫情瞬 息万变,但全国围产医学同仁们热情不减,在严格遵守防疫要求下排 除万难来到现场,专家阵容保持了一贯的高水准,权威专家和杰出精 英齐聚一堂,倾情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学术交流盛宴。 群英会聚,共襄盛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乔杰院士(线上),中华医 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医学会会长、原四川省卫生厅党委书记、厅长 沈骥教授,四川大学副校长张林教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党委书 记王素霞教授,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兴 会教授等多位学术泰斗出席了开幕式并进行开幕致辞。开幕式由中华 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谢桐教授和郑军教授 共同主持。 本次会议设1个主会场和7个学组论坛(产房安全与助产学组 论坛、新生儿复苏学组论坛、围产重症学组论坛、胎儿医学学组论 坛、围产感染与免疫学组论坛、围产营养与代谢学组论坛、青年学 组论坛)。大会报告6个、专题发言91场、论文发言98场、主持点评 专家181人次。会议前期共收到论文投稿1492篇,视频投稿9篇,共 计1501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线上教学方式的日益完善,使临床医 生获取信息和资源的方式更加便利。本次会议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信 息实时直播,让学术会议的开展更加便捷高效。线上会议打破了时间 和空间的限制,得到了全国围产同道的广泛参与和热烈反响,截止到 与会专家合影 统计时间,累计在线参会人数1.6万余人次。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势 必对促进围产医学领域临床与科研成果的交流转化、引领临床诊疗与 “十四五”开局之年和“三孩政策”全面放开的背景下召开,对围产 整体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产生重要意义,从而推动我国围产事业的繁 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第九届 荣发展! 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兴会教授在致辞中所说:“我们‘围产人’需要继 此外,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利用会期时间召开了常委会和全 续努力,勇往直前,承托健康使命,助力健康中国!”中华医学会围 委会等工作会议。与会专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为围产医学的发展 产医学分会将携手全国围产医学同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承担新征 献言献策。 程之使命,扬起新征程之风帆,谱写新征程之篇章! 至此,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围产医学学术会议圆满完成各 扬帆起航,再谱新篇 项学术日程,正式落下帷幕。挥别2021,迎来2022,我们将以更加开 放、包容、自信、豪迈的姿态,为全国围产同道带来更为精彩的学术 保障母婴安全和健康是围产医学亘古不变的主题。本次会议在 活动,让我们明年再相见! · 057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凝心聚力 笃行致远 ——中华医学会第一次全国细菌真菌感染学术会议在上海召开 凝心聚力,笃行致远。2021年4月9—10日,由中华医学会、中 华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一次全国细 菌真菌感染学术会议”在上海成功召开。本次大会共设6个分会场、 30多个专题,近170位讲者、1700名参会代表济济一堂,聚焦当今细 菌、真菌感染的热点话题,共同交流探讨细菌、真菌感染的防治和抗 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搭建高端多学科平台,携手遏制细菌耐药 由细菌、真菌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为临床常见病、多 发病,抗菌药物的出现和发展对人类战胜各种感染性疾病发挥了至关 开幕式现场 重要的作用,但抗菌药的过度使用,使细菌耐药性上升迅速,细菌耐 药问题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领域的重大挑战。应对耐药细菌及真菌感 染,需要多学科密切协作。在中华医学会的大力支持与相关领域专家 的呼吁下,中华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于2020年1月成立。 据大会主席、分会主任委员王明贵教授介绍,该分会由11个学科领域 专家共同组成,其中以感染专业、呼吸专业、重症专业、临床微生物 专业、临床药学专业和医院感染控制专业六门学科专业作为主体,辅 以血液科、普外科、皮肤科、妇产科、儿科等领域共同研究发展,致 力于提高我国细菌、真菌感染诊治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 本次大会是中华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成立后召开的 首次学术年会,将多学科专家聚集在同一平台,探讨解决耐药菌感染 王明贵主任委员致辞 的诊治难点。在开幕式上,王明贵教授表示,本次年会以建立高端细 菌、真菌感染诊疗与防控的多学科交流平台为目标,邀请感染相关领 域专家云集上海,齐心协力应对细菌耐药问题。分会将以“凝心聚 力、笃行致远”为使命,在耐药细菌和合理用药的指南共识撰写、人 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我国著名呼吸病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致辞中表示,中 华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在细菌耐药管理、抗菌药合理使用 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工作。相信通过各方努力,未来可以集中更多不同 学科的专家,从感染角度讨论共性问题,对细菌耐药进行深入分析, 在抗菌药合理应用方面走上世界前沿。 钟南山院士致辞 主题丰富,全面关注细菌、真菌感染热点话题 聚焦复杂性尿路感染 在大会的主题报告环节,钟南山院士分析了中国抗菌药物应 用和管理现状;王明贵教授介绍了中国细菌真菌感染学科建设进 尿路感染又称泌尿系统感染,是尿路上皮对细菌侵入导致的炎症 展,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反应。作为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尤其伴有复杂因素的患者,其尿 俞云松教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邱海波教授、广州呼吸健康 路感染的发生率较正常者高12倍,而近年国内大量抗菌药物的应用使 研究院卓超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徐英春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 得尿路感染病原体的分布发生了改变,并诱导耐药性的产生。在分会 医院胡必杰教授,分别就我国耐药菌感染诊治、重症感染诊疗、 场上,7位专家以“复杂性尿路感染多学科诊疗”为主题展开了精彩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与管理、临床微生物检测及耐药监测、医院感 纷呈的分享,围绕尿路感染病原菌特点及耐药现状、复杂性尿路感染 染控制的进展与展望进行了分享。 的外科评估与治疗、多重耐药菌尿路感染抗菌药物应用策略、真菌性 · 058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尿路感染现状及治疗进行探讨和交流。随后还开展了“综合医院会诊 /门诊不期而遇的性传播疾病”专题分享,通过专家的精彩报告,与 会者对“百变大师”梅毒、非淋菌尿道炎及耐药淋病的抗菌治疗有了 新的、更深入的了解。 关注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继发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强、发病率高,重症患者病死率高。重症新 冠肺炎患者具备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且已有重症病例出 现继发或合并真菌感染的报告,在新冠疫情常态化的大背景下,重症 会议现场 疗”的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新冠肺炎继发感染的诊治及医院感染的预防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次会 此外,本次会议还对抗菌药物的管理、经验治疗、循证与真实世 议开设了新冠肺炎相关专场,9位专家重点围绕重症新冠肺炎继发感 界研究,免疫抑制宿主肺部感染及治疗,微生物检测新技术,真菌、 染的诊治及医院感染的预防展开精彩分享,这将有助于大家在工作中 酵母菌、丝状真菌感染的诊治进展等诸多临床和基础研究领域的热点 从容应对新冠肺炎继发感染。 话题设立了专题讨论,多学科报告精彩纷呈。 助力青年医生成长,开设青年论坛 积极应对CRO,开展多学科防控 碳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杆菌(CRO)可以通过医务人员的手、 青年医生是推动学科发展和学术进步的重要力量,为了给青年学 污染的器械或者物体表面,引起耐药菌的广泛传播,从而给感染防 者搭建交流平台,本次大会设置了青年论坛,来自9家不同医院的分 控带来很大挑战,WHO 和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均把CRO放在 会青年学组成员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围绕学科前沿、热点研究领域以 首要等级的危险级别。在疫情大环境下,CRO面临何种挑战,又该 及疑难问题展开深入交流、交叉融合、碰撞思想,让更多青年医生从 如何应对?在CRO专题会场,8位专家的报告为今后CRO感染的防 中提升临床诊治能力和耐药防治水平,以培养更多的后备力量,从而 控及治疗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给与会者带来了不一样的启发 加速推进细菌耐药领域的进步与发展,更好地造福广大患者。 和收获。 小结 关爱儿童,重视儿科感染的多学科诊疗 “专家引领,学会号召,感染重担,同袍肩挑;专业科室,互为 对于5岁以下儿童,全球数据显示肺炎仍排在死亡病因的首位。 依靠,开启抗菌新高潮”。正如为恭贺中华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 我国感染性疾病的防治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死亡率低于全球平均水 治分会成立暨第一次大会召开所写的《沁园春·贺》中所述,未来将 平,但仍有11.5%的患者会发展为重症。关注儿科感染和耐药菌现状 通过分会平台,凝聚专家智慧,多学科携手为提高我国细菌、真菌感 仍是当下临床工作的重中之重。儿科专题聚焦于儿科社区获得性肺炎 染的防治能力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而不懈 现状及抗菌药物的选择和应用,由4位专家针对“儿科感染多学科诊 奋斗。 · 059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创新推动进步 学术引领未来 ——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显微外科学术会议在广州召开 2021年9月4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主 办,广东省医学会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显微外科学术会议 在广州召开。本次会议采用“线上为主、线下为辅”形式举办,线 下主会场设在广州,分会场包括云南省分会场(解放军联勤保障部 队920医院)、湖南省分会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浙江省分会场 (宁波六院分会场、温医二院分会场、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分会场)。 邀请了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与会线上演讲,介绍近年来显微外科临床 和基础研究方面的新技术和新进展。本次会议采用专家演讲、专题会 议和自由交流等形式进行在线交流,集中展示我国显微外科近年来取 得的新经验、新成果。 分会主委、大会主席顾立强教授作开幕致辞 开幕式 在大会执行主席朱庆棠教授的主持下拉开了本次大会序幕,宣布 现场全体人员起立,播放国歌。随后由分会主委、大会主席顾立强教 授致辞,并邀请到刘小林教授,侯春林教授,广东省医学会副秘书长 蓝岚,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致辞,对本次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 祝贺;同时开幕式上播放了钟世镇院士、顾玉东院士、邱贵兴院士、 付小兵院士、顾晓松院士和张英泽院士等18位国内外专家发来的祝贺 视频,对我国显微外科的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和美好祝愿,现场气氛 热烈,掌声阵阵。 学术交流 参会人员云合影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创新推动进步,学术引领未来;本次会议 我们邀请了18位专家作大会演讲,6个专题会议中邀请13位专家作主 旨演讲,并从2022篇投稿中精选61篇进行汇报交流,选择450余篇进 行电子壁报交流,1500余篇进行书面交流。本次大会线下参会人数超 过500余人,通过学会会议网站和客户端线上参会浏览量超过7000人 次。同时针对本次会议的文字资料和视频资料将进行系统整理,会 后将公开出版一本《中华医学会第13届全国显微外科学术会议资料汇 编》,其作为显微外科系列丛书之一,将成为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 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工作的历史记录。这是本次会议每一位组织者、参 广州线下主会场参会人员合影 与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闭幕式 人),山东省(142人)等省份参会最为踊跃;其中上海交通大学附 属第六人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0医院,宁波市 闭幕式由大会秘书长王洪刚教授主持,邀请候任主委徐永清教 第六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等单位参 授对本次大会进行总结,徐永清教授对大会的筹备情况进行了详细说 会最为积极。最后,徐永清教授讲道,本次大会重在传承创新,特别 明,并指出“本次大会所采取的会议形式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可 指出:顾立强主委的《中国显微外科史考证(1)艰难起步(1960- 能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今后也许在疫情防控的条件下,这种会议形 1973)》很好地体现了我们的传承,而中山一院朱庆棠教授的《上肢 式将成为一种新常态,我们要不断地去完善它,利用好现代先进技 运动智能识别与分析技术研究》、湖南湘雅医院唐举玉教授的《特殊 术手段,达到我们学术交流的目的”。徐永清教授也对本次大会注册 形式穿支皮瓣及其衍生术式的分型与命名》、大连中山医院赵德伟教 情况进行了介绍,注册参会总人数超过1800人,覆盖范围广,其中广 授的《可降解纯镁螺钉的研发及临床转化》等等则很好地体现了新技 东省(440人),上海市(191人),湖南省(188人),浙江省(149 术、新理论和新材料的创新。 · 060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消化系病学术会议 在南昌市召开 2021年12月16—18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消化系病学 术会议(The 21th Congress of Gastroenterology China,CGC 2021)在南 昌市召开。CGC 2021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办, 江西省医学会和江西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承办,南昌大学第一附属 医院协办。虽受新冠疫情影响,但在消化同道的共同期盼和努力下, 大会终于不负众望顺利召开。为适应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会议采取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大会正式注册2632人,其中线下参会代表 419人,线上参会2213人;网络直播收视达109 729人次。会议通过全 程免费直播,让无法现场参会的医生也能学习到新的专业知识、了解 开幕式现场 最新学科发展和动态。 在12月17日举行的开幕式上,分会主任委员陈旻湖教授提到, 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 “英雄之城”南昌召开消化病分会的年度盛会具有特别的纪念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江西省卫生健 康委员会主任王水平及南昌大学副校长刘耀彬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 辞。世界胃肠病学组织主席Naima Amrani教授在视频致辞中对于大会 的开幕表示热烈祝贺。 开幕式现场 本次大会共设置了1个主会场,11个分会场;设立了院士论坛、 主委论坛和专家论坛,共有11个大会主旨报告、15个专家报告、200 个专题报告、10场病例讨论、31个青年英文演讲、80个口头发言、 503个电子壁报。世界胃肠病学组织、世界消化内镜协会、英国胃肠 病学会、亚太消化内镜学会的海外专家,Hepatology主编,中国香港 刘润皇教授、于君教授,中国台湾吴俊颖教授以及美国伊利诺伊大学 芝加哥分校 Sun Jun教授以视频录播的方式参加了此次盛会,分别分享 了新冠疫情期间病毒性肝炎、非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疾病内 镜下手术治疗的现状、肠道微生态以及胰腺炎等精彩内容。各位专家 世界胃肠病学组织主席Naima Amrani教授致贺词 为线上线下与会者带来一场场涵盖规范性诊治、创新性基础与临床思 维碰撞、先进临床策略的高水平学术讲座。 一、院士论坛 院士论坛是历次大会的重量级全体会议。本次会议中,来自消化 领域的3位院士——樊代明院士、沈祖尧院士和李兆申院士带来的精 彩讲座体现了传承、变革、创新。 陈旻湖主委作报告 樊代明院士讲述了《整合医学:从医学知识到医学知识论》。医 学知识众所周知,甚至不学医的人也懂,但是医学知识论则不然。它 进行早期筛查,要通过精准医学研究来探索更精准的早癌筛查策略。 是研究医学本质的特征、形成方法和价值取向,指导医生合理应用医 李兆申院士作了关于《慢性胰腺炎临床研究20年》的报告,谈到 学知识、正确防治疾病的认识论和方法学。樊院士重点阐述了4层意 慢性胰腺炎病因不清、治疗效果差、患者生命质量低。李院士介绍了 思,包括医学知识是无限的、医学知识的局限性、医学知识的特殊性 基于这样的临床难点,长海医院历经20年,建成规模最大的慢性胰腺 以及整合。樊院士提到的“独行快、众行远,整合医学是顺应时代发 炎前瞻性队列,明确了疾病自然病程,建立了微创治疗新体系。 展应运而生的,是未来医学发展的必然方向和必由之路,是引领未来 的新医学体系”充满真知灼见。 沈祖尧院士以“Cancer Screening: new method, new strategy, new 二、主委论坛 target group”为题进行了主题演讲。沈院士首先高屋建瓴地介绍了亚 分会主任委员、本次大会主席陈旻湖教授首先带来《乳糜泻的 洲癌症流行趋势以及疾病负担情况。他接着提出,降低癌症负担必须 研究现状》的专题报告。乳糜泻为明确的遗传性疾病,目前临床诊断 · 061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现。唐教授强调,针对门静脉高压的治疗需要尽早开始,包括病因 治疗(例如乙肝抗病毒)和抗炎治疗以及早期TIPS治疗。在抗炎治疗 方面,唐教授团队依据病理生理学机制,筛选了老药进行研究,发现 COX-2抑制剂有很好的效果。 此外,大会亦邀请了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主任委员令狐恩 强教授、前任主任委员张澍田教授以及候任主任委员金震东教授分别 给与会者带来《<消化内镜学名词>解读》《努力使自己的消化内镜操 作越来越规范》《消化系疾病超声内镜研究和应用进展》主题报告, 邀请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徐小元教授分享了《中晚期肝癌 我们可以做什么——免疫联合靶向治疗》。主委论坛注重亚专业的交 叉和热点问题的交流,展示了消化年会是高层次、综合性、开放性的 学术会议。 分会委员合影 三、专家报告和分会场报告 大会邀请了15位全国知名的消化界学者进行了专题报告,分别 从共识介绍、消化系肿瘤、胃肠肝胰疾病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的主题演 讲,各位消化专家分享的内容结合了对基础科研与临床实践的思考, 是对消化领域最新国内外进展的解读和探讨,也是我国最新制定的指 南和重要临床研究成果的发布。 大会共设置了11个分会场,涵盖消化学科各领域,包括动力和 功能性胃肠病、炎症性肠病、疑难诊治、肝胆疾病、幽门螺杆菌、肿 瘤、微创介入与新技术、胰腺与整合医学、中西医结合、青年、消化 护理、食管、内外科对话、微生态、流行病、生物样本库、身心、营 养、老年、神经内分泌肿瘤、消化影像、人文、小儿消化和消化病理 等。分会场共有200个专题报告、11场病例讨论和80个口头发言。名 家云集、内容丰富,为广大线上线下的消化同道呈现了学术热点、最 专家与志愿者合影 新技术、最新诊疗方法、最新共识。 率不高,主要原因是对疾病的低估和认知不足。实际上乳糜泻并不少 四、青年优质论文演讲比赛 见,特别是在慢性腹泻患者中占到约10%。其发病率与炎症性肠病相 当。乳糜泻可以通过症状、抗体检测、病理组织学检测、遗传学检测 消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青年,学会一直以来都关心和重视青年医 作出明确的诊断,治疗该病唯一方法为终生无麸质食物饮食。陈教授 师的培养。本次大会青年论文英语演讲比赛经过层层筛选,来自全国 呼吁加强该领域的临床研究,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同时需要普及乳糜 各地31位优秀青年医师脱颖而出。此次参赛选手们演讲的内容涉及基 泻知识,提高医护和公众的知晓率,提高全社会的关注度,从而最终 础科研、临床研究等多个方面,各位评委在比赛过程中也进行了精准 提高临床诊断率、治疗率。 点评和提问。每次年会的青年论文演讲比赛已经成为发现、培养消化 分会前任主任委员杨云生教授延续了多年来的主题报告《肠道科 后备人才,促进青年医师学术交流以及展示才能的平台。 学》。杨教授提到“脑-肠轴”是功能性胃肠病发病的重要机制,而 目前提出了“肠-脑轴”的概念,蕴含了肠道与脑谁决定谁的科学问 题。杨教授介绍了该院开展的肠道微生态与儿童抽动症和自闭症的相 小结 关性研究,列举了经粪菌移植后获得显著改善的实际案例。杨教授认 本次会议历时3天,取得了圆满成功。CGC 2021全方位展示了我 为,肠道是打开脑科学的大门,而食物/肠道微生物正是打开这所大门 国消化病学的研究现状,为消化同道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交流机 的钥匙。 会,也是消化领域年度内的高水平学术盛会。大会主席、中华医学会 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唐承薇教授报告的主题为《创新肝硬化门静 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陈旻湖教授在闭幕式上宣布,中华医学会第22 脉高压治疗理念》。唐教授认为,门静脉高压是肝硬化疾病进展的分 次全国消化系病学术大会将与亚太消化年会联合于2022年11月17-20 水岭,也是后续严重并发症出现的前奏。因此,门静脉高压的治疗非 日在西安召开。过往皆序章,未来皆可盼。祝愿我国的消化事业越来 常关键。临床一旦发现显著侧支循环建立时,就提示门静脉高压的出 越兴旺,让我们共同期待2022年全国消化学术大会! · 062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砥砺奋进三十载 奋楫扬帆再起航 ——2021中国消化内镜学年会在线召开 2021年12月17—19日,为了响应政府疫情防控政策,原定在长沙 举办的2021中国消化内镜学年会改为线上召开。本届年会由中华医学 会、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主办,湖南省医学会、湖南省医学会 消化内镜学分会承办,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 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协办,旨在全面展现全球消化内镜领域最新诊疗技 术和相关前沿研究进展,进一步规范消化内镜诊断和治疗相关技术操 作及其流程。 栉风沐雨三十载 内镜事业硕果丰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同时也是中华医学会消化内 镜学分会成立30周年。自1991年成立至今30年来,在分会历届主任委 令狐恩强主任委员致辞 员的带领下,一代代中国消化内镜人筚路蓝缕、奋发图强、勇于探 索、主动创新,使得中国消化内镜事业一路前行,蓬勃发展,从无到 有,从弱到强,从起步、并行到赶超、领跑全世界。为此,本届年会 特别筹备了一系列分会30周年庆典活动,包括30周年纪念视频等。 开幕式上,分会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令狐恩 强满怀深情地用分会会歌中“聚华夏杏林精英,汇消化内镜翘楚,历 代先哲,栉风沐雨,矢志不渝,无上荣光”这句歌词,表达了对这一 特殊时刻的感受和体会。回顾分会30年的发展历程,处处都彰显了内 镜人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勇于献身的拼搏精神、甘为人梯的奉献精 神、患者至上的大医精神,未来分会的发展仍需要这样的精神支持。 在致辞的最后,他号召分会的全体成员,今后要一如既往地投入到常 态化防控新冠疫情的工作中去,全力协助当地卫生部门打赢这场影响 李兆申院士致辞 全球的防疫之战。 随后,分会前任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院长 张澍田,湖南省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建华,中国工程院院士、分 会名誉主任委员李兆申,解放军总医院卫勤部部长杨全胜,中华医学 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健等分别致辞,表达了对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 分会成立30周年的祝贺和未来期望。 开幕式后,在线上举行了我国首部《消化内镜学名词》发布会。 受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医学名词办公室的委 托,令狐恩强主任委员组织国内百余位消化内镜学专家和学者,自 2020年底在北京召开启动会议始,严格执行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 员会的标准,遵循保持消化内镜学框架完整性、突出消化内镜学独特 内容的原则,按计划如期完成了《消化内镜学名词》的编撰和审定。 令狐恩强主任委员指出,在医学科技发展中,没有术语就没有医学 知识,没有规范而严谨的消化内镜学统一使用的术语,就会造成这个 《消化内镜学名词》封面 领域在交流、临床、研究和教育等诸多层面的不确定性,而任何不确 名家同屏论道 助力内镜事业再创辉煌 定性的意义表达和传播,都会造成知识的混乱。准确、规范地使用消 化内镜学名词进行交流不仅对临床、科研和医学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也是丰富我国医学科技名词的重要举措。回顾整个编撰、审定工作过 院士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樊代 程,处处都体现了高度规范性、严谨性、科学性、权威性,这也使得 明以《从医学知识到医学知识论》为题作了分享。他从医学知识的无 《消化内镜学名词》一经问世,就赢得了消化内镜学学科领域“新华 限性、局限性、特殊性谈起,逐步过渡到整合医学。他指出,整合医 词典”的美誉。 学不是单一的医学专业,也不是局限的医学专科,它适用于所有的专 · 063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业和专科,是从认知层面、从哲学的层面来研究医学;它是顺应时代 张澍田院长以《努力使自己的消化内镜操作越来越规范》为题作 发展应运而生的,是未来医学发展的必然方向和必由之路,是引领未 了报告。他向与会人员分享了胃镜和结肠镜操作中的几个关键要点和 来的新医学体系,可以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方案。 注意事项,并强调消化内镜检查的意义在于发现一个早癌,挽救一条 李兆申院士以《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为题 生命,幸福一个家庭。作为操作消化内镜的医务人员,我们要保持活 作了分享。他表示,从全球和我国近些年来癌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来 到老、学到老、改到老的心态,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技术能力,减轻患 看,结直肠癌、胃癌、食管癌是压迫国民健康的三座大山。同时还提 者在接受消化内镜检查或治疗过程中的不适。 出推翻这三座大山的4大策略:①预防——明确胃肠癌危险因素,推 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金震东以《消 行健康生活方式;②早诊——推行无症状人群筛查,探索符合国情的 化EUS技术进展》为题作了报告,他首先指出,近年来超声内镜 筛查流程;③早治——促进ESD技术的普及和规范,建立消化道早癌 (EUS)技术发展得非常迅速,这得益于EUS设备的发展所带来的技 MDT团队;④科普——探索适应新时代的医学科普模式,发挥名人和 术进展;随后对EUS引流术、EUS消融术和EUS吻合术方面的进展情况 专家效应。 进行了详细分享。 中国科学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王福生以《疑难肝病 细胞治疗临床研究进展》为题作了分享。他谈到,我国是肝病大国,重 症肝病危害严重,肝病往往经历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发展进程。 小结 为阻断肝病这一发展进程,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是细胞治疗,包括间充 本届年会秉承以往精彩学术演讲和操作演示相结合的特点,诚邀 质干细胞和γδT细胞等,均有一些可喜的研究结果。细胞治疗在我国 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业界翘楚,就消化内镜领域最新诊疗进展作精彩的 的发展趋势非常好,但仍需国家及时发布管理规范和技术指南,还需细 专题报告和高水平、规范化的操作演示,开设了包括国际交流会场、 胞治疗研发科学家、临床专家、相关企业的共同努力。 中日交流会场、院士论坛、主委论坛、特邀嘉宾论坛、WEO超级微创 主委论坛上,令狐恩强主任委员以《走向超级微创手术新时代》 委员会场、消化内镜创新技术交流会场等共36个分会场及22个专题学 为题作了报告。他从超级微创手术发展史、超级微创理论体系、超 术会场,共计开展名家专题讲座320场,手术演示及展示视频79台, 级微创手术的应用及未来发展等方面系统地介绍了超级微创的相关情 参与各类演示、演讲、交流的专家800余位,线上注册人数达8615 况,并指出超级微创概念的提出,使消化内镜手术治疗与传统外科、 人,线上观看人数达231 135人,全面展示了消化内镜领域各种新理 微创外科处于同一个平台。唯一不同的是,消化内镜超级微创手术的 念、新技术和新动态,为与会同道提供了一场学术饕餮盛宴。 概念是对需要手术干预的疾病,在保留人体器官结构的完整性基础上 30年栉风沐雨,30年春华秋实。中国消化内镜人用自己的真诚、 切除病变或祛除病灶,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超级微创手术与以切除 智慧和勇气演绎了一曲曲华丽的乐章。今天的分会已走向国际前沿, 器官为代价的外科手术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目前其在治疗消化道早 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如火如荼,勇立于国际舞台展现国人的风采。回 癌、贲门失弛缓症、胃肠道固有肌层肿瘤、胰腺感染性坏死、胰腺囊 首往昔,成绩斐然;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借分会30周年庆典契机, 性肿瘤等诸多方面已经成为临床主流方式之一,其发展前景可观,未 中国消化内镜人将乘势而上,开拓创新,一定会为我国的消化内镜事 来可期,为未来手术学划定了方向。 业再立新功! · 064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创建心身灵全人模式 探索心脑身整合机制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七届心身医学分会年会在太原召开 计711人,点击量11 890人次,共收到论文投稿380篇,涉及心身医学 科、精神科、神经科、中医科、心脏科、消化科、风湿科、疼痛科、 妇产科、皮肤科等25个专业学科。26场分论坛和3场心身案例技能比 赛陆续开展,来自各地区的百余位专家作为讲者或主持人分别坐镇26 个论坛,同与会学者们济济一堂,共同交流探讨心身医学的基础与临 床,心身医学的发展方向、问题与挑战。本次大会的主要内容概述如 下: 本次大会有精准医学论坛、心理治疗与心身研究论坛、中医与传 统文化论坛、心身整体健康论坛、心身皮肤病论坛、焦虑障碍诊治进 展论坛、进食障碍基于循证的治疗论坛、儿少情绪障碍论坛、心身风 湿论坛、心瘾干预探索、睡眠障碍与躯体疾病论坛、抑郁症诊疗新进 展论坛、神经免疫与心身障碍论坛、创伤记忆与心理健康论坛、老年 认知障碍诊治论坛、消化心身论坛、临床心身医学论坛、双心医学论 坛、医患沟通与研究论坛、心身护理的临床实践与应用论坛、“身心 灵”健康模式下心身肿瘤的探讨论坛、神经调控协作组论坛,以及成 人ADHD专题会、抑郁症患者功能恢复专题会、肠脑互动紊乱性疾病 诊治进展研讨会、心身医学培训班等分论坛,多方面讨论心身医学的 发展方向和未来前景。 开幕式致辞嘉宾 一、大会报告 金秋十月,秋风送爽,2021年10月14—16日,由中华医学会、中 由来自国内外的11位专家进行了精彩报告,与会代表线下或线 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办,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承办,山西省人 上聆听会议,沉浸在学术的饕餮盛宴中。来自韩国Yonsei University的 民医院协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七届心身医学分会年会在锦绣龙城山 Kyung Bong Koh教授进行了题为“Stress Vulnerability and Resilience” 西太原召开。 的精彩报告。从遗传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 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姜永茂、山西省科协主席冯志珺、山西省 神经环路、遗传和表观遗传等方面对应激易感性和恢复力进行全面阐 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张波、山西省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柴志凯、 述,让大家体会到没有应激就没有幸福,通过学习和正念练习可以增 山西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周芸、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吴爱 加心理弹性,减少心理易感性,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从容应对压力 勤、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袁勇贵、中华医学会心身 和应激,以良好的姿态为社会创造价值。青岛大学张汉霆教授对《心 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王玉平、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邓 身疾病的治疗靶位和研究方法》进行演讲,从酒精成瘾这一心身问题 云龙、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赵旭东等心身医学发展的 为切入点,发现BRL-50481减少酒精戒断小鼠杏仁核的PDE7A表达, 引路人出席了本次会议。来自全国心身医学及相关学科的精英,通 激活交换蛋白EPAC2,促进CREB的磷酸化,进而提高BDNF和降低炎 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与了此次盛会,大家汇聚一堂,交流经 症因子NF-κB的表达,这可能是PDE7A调节酒精成瘾性焦虑、抑郁 验,分享成果信息,共谋心身医学发展大计。 的主要机制。吴爱勤教授作了题为《健康焦虑短程整合心理治疗趋势 开幕式由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秘书长沈鑫华教授主持。中 和实践》的报告,心身医学分会目前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华医学会副秘书长姜永茂、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张波、山西 要实现全方位建设和发展,就必须发挥心身医学的优势,发展新的诊 省医学会副会长柴志凯、山西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周芸、中华医学会心 疗技术和科研成果,并把心身医学与临床各科密切整合。袁勇贵教授 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吴爱勤先后为大会致辞,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 对中国心身相关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进行详细介绍,王玉平教授作了 地祝贺,对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和同仁的到来表示热烈地欢迎,并一 题为《调控脑网络改善心身疾病的机制研究》报告。 起回顾心身事业发展的心路历程,展望心身领域的灿烂未来。 下午场以精神科临床中的法律伦理问题拉开序幕,王小平教授对 年会继续沿袭以往创新、融合、严谨、专业的学术交流风格,分 临床中常见的医疗纠纷、医学伦理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心理科服务中常 享国际、国内心身医学最新研究进展和前沿动态,展现学科最新热点 见的伦理法律问题进行探讨。蒋春雷教授对正念冥想的作用机制和应 与知识、理念与技术以及心身诊疗的全医学化运用。本次年会的主题 用进行了详细讲解。何裕民教授进行了题为《阿尔茨海默病的心身兼 为《创建心身灵全人模式,探索心脑身整合机制》,来自全国和意大 治探索及实践》的报告。意大利University of Florence的Fiammetta Cosci 利、德国和韩国的心身医学同行583人参加了本次年会,直播观看总 教授进行了题为“Psychosomatics: between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 065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的报告。指出心身医学是一个广泛的跨学科领域,关注生物、心理 和社会因素在调节健康和疾病之间平衡方面的相互作用。心身医学 四、进食障碍基于循证的治疗论坛 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在社会心理学因素(生活事件和适应负荷), 孔庆梅教授对进食障碍的循证药物治疗进行分析,对药物治疗的 健康态度和行为、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灵性和个性等6个方面存在 预期、神经性厌食的药物治疗、神经性贪食的药物治疗和暴食障碍的 的机遇和挑战进行总结。提出最有效的卫生保健取决于患者从被动或 治疗进行全面讲解,目前尚缺乏专门针对进食障碍尤其是厌食症核心 敌对的消费者的传统角色转变为与医务人员一道,共同成为健康维护 症状的有效药物,进食障碍不仅需要药物治疗,合并心理治疗疗效更 者。心身医学的观念对许多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和改变,循证医学模 佳。乔慧芬教授对进食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进行系统讲解,进食障碍 式与临床现实和当前的卫生保健需求存在一定的冲突,需要进一步 患者存在的问题清单如何制定和评估,针对神经厌食/贪食患者如何进 改进和完善。德国Charite University Medicine Berlin的Michael Linden教 行CBT,最后对强化CBT治疗的关键模块进行阐述。李雪霓教授分享 授进行了题为“Wisdom psychology and wisdom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了贪食症的辩证行为治疗,节食是情绪易感性的来源,治疗目标是停 of adjustment disorders”的报告。以适应障碍患者为例,对智慧疗法 止暴食消除行为,靶点是妨碍正念进食的各种行为,日记卡和行为链 的理论和实践进行详细讲解。阐述了智慧疗法的适应人群、操作方 分析是基本工具,承诺和重新承诺是贯穿始终的,正念进食和冲动冲 法、结合认知行为治疗的智慧疗法的实施过程。为心身相关障碍患者 浪是特殊的技能应用。 的治疗提供了有力武器,使与会者了解并逐渐掌握这一重要心理治 疗技术。德国University of Tübingen的Stephan Zipfel进行了题为“The Past and the Future of Psychosomatic Medicine - a German and European 五、焦虑障碍诊治进展论坛 Perspective”的报告。对德国心身医学的产生和发展进行梳理,分析 季建林教授探讨了焦虑与焦虑障碍的心理学假设—认知心理学研 了德国的心身服务和结构框架,心身医学的培训和专业化过程。提出 究简介,消除害怕和担忧、知晓安全是治疗的重要目标。沈鑫华教授 心身医学可以与心内科、消化科、儿科、疼痛科、肿瘤科等多个医学 进行了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诊治进展报告,对焦虑障碍的起病年龄、 学科之间进行合作研究,对预防青少年肥胖、维护难民心理健康以及 发生率、评估诊断和治疗目标进行讲解,详细分析焦虑障碍的各种治 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的远期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疗药物。潘集阳教授分享了分离性焦虑障碍研究进展,对分离性焦虑 障碍的概念、诊断标准和治疗等进行全方面解读。 二、抑郁症诊疗新进展论坛 周波教授对疫情时代轻中度抑郁进行解读,COVID-19疫情睡眠 六、双心医学论坛 问题、抑郁及焦虑症状的检出率较高,疫情期间隔离人员以及患者抑 朱宁教授从临床案例总结抗抑郁药物在心内科应用的安全性。王 郁症发作的发生率较高,且以轻中度为主;疫情后期,康复患者也易 一波教授分享了跟胡大一教授双心门诊体会,对双心问诊要点进行详 出现抑郁症,病情较重的抑郁风险更高。谢健教授进行了儿童青少年 细总结。刘慧教授分享了正念在双心医学中的应用实践,从双心医学 双相情感障碍的介绍,儿童青少年中常见双相障碍,且常常有抑郁、 的挑战与提升、正念的概念及发展、正念与双心医学、正念与冥想练 注意缺陷/多动症状、焦虑、易激惹等非典型症状,躁狂或轻躁狂发 习和双心医学中正念实践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孔永梅教授分享了双心 作是诊断双相障碍的基石,即便当前尚无躁狂或轻躁狂发作,若患儿 疾病团体心理治疗的策略和技巧,在高速、高压、高应激下,双心疾 存在成人组的症状或阈下症状,尤其是同时存在双相障碍家族史时, 病严重威胁健康,团体心理治疗可提高疗效、弥补心理治疗师严重匮 须高度警惕日后发展为双相障碍的可能。袁勇贵教授对平衡心理治疗 乏现状, 有望成为双心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 在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中的应用进行系统讲解,指出需要重视儿少情 绪问题,了解儿少问题的关系和度,再进行干预,改变认知、接纳情 绪、关注当下、顺其自然是平衡心理治疗的核心准则。 七、心身皮肤病论坛 程少为教授进行了心神皮肤病学与临床实践的报告,对心身皮肤 三、老年认知障碍诊治论坛 病学的诊治范围、发生机制、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进行全面阐述。刘 梅教授对银屑病的精神心理合并症进行讲解,曾雯教授探讨了瘙痒的 陈炜教授从临床案例出发进行谵妄识别与治疗的讲座,对谵妄的 免疫与心理交互对话机制,徐斌教授分析了白癜风患者心理特点及处 临床特征、危险因素、病因和发病机制、识别评估和治疗进行讲解。 理策略。皮肤科的多种疾病均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充分了解心理因 刘莎教授进行临床认知障碍诊疗现状、痛点及突破讲座,从认知障碍 素在皮肤病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对于治疗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概述,认知障碍存在的疑难问题,评估中的标准化、适应性和非客观 性问题,多维度评估和诊断进行全面分享。况伟宏教授讲解了认知障 碍患者精神行为症状(BPSD)的识别与处理,BPSD的临床处理涉及 八、心身护理的临床实践与应用 多个方面和多种方法,综合评估是患者中心个体化治疗的基础,是治 王云琼护士长探讨了儿少病房的管理挑战与应对策略,从儿少病 疗管理的关键,应观察始终,规范治疗有利于安全、照料者减负、医 房管理概述、挑战和应对策略进行分享,儿少病房存在风险突出,管 疗资源合理分配,可采用抗精神病药物、非药物和抗痴呆药物等综合 理困难,面对各方冲突问题,存在较大挑战,病房管理任重而道远。 治疗措施。 栗江霞进行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护理干预。耿淑霞对进食障碍心身护理 · 066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的概念、心身表现、对身体的影响和护理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护理是 取得良好疗效的保障,只有医护通力合作,才能为患者的治愈过程保 驾护航,获得更好的治疗体验。 九、优质论文交流论坛 在大会征文论文交流环节,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王铭维的 《心身疾病与疱疹病毒感染临床研究》,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晏美 琦的“Abnormal Default Mode Network Homogeneity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with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at rest”,以及东南大学附属中 袁勇贵教授作闭幕致辞 大医院王晓燕的“Risk factors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end-stage renal disease undergoing hemodialysis (ESRD-HD): a cross- 祖国的繁荣昌盛,心身医学走过了二十多个春秋。学会发展迅速,队 sectional study”,脱颖而出,得到了在座评委的一致好评。 伍不断壮大,心身医学越来越多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这都离不开 时间稍纵即逝,转眼为期两天的会议接近尾声,袁勇贵教授的闭 幕致辞为本次会议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全国各地专家同仁同心协力、呕心沥血,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相 信在不远的将来,心身医学分会将为建设“健康中国”这一战略目标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自1993年成立,伴随党的华诞100年, 作出更大的贡献! · 067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凝心聚力共沐暖阳 携手同行筑梦未来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全国心血管年会暨第十二届海峡心血管病高峰论坛在厦门召开 开幕式现场 2021年12月16—19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 分会主办,厦门市医学会、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福建省医学 会、福建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全国 心血管年会暨第十二届海峡心血管病高峰论坛在厦门顺利召开。 群贤聚集,共襄盛会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王焱院长担任开幕式主持。王焱教授 表示:“全国心血管年会将围绕我国心血管病临床诊疗中的难点和热 点进行深入地探讨和交流,旨在提高全国心血管病医师的专业技术水 平和整体医疗服务能力。” 主任委员韩雅玲院士在致辞中指出,全国心血管年会是由中华医 王焱院长主持会议 学会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联合主办的年度最重要的精品学术 活动,也是中国心血管领域中最重要的学术交流活动。在中华医学会 领导和全体委员的共同努力下,心血管病学分会在2021年全面建设中 做出了许多可圈可点的成绩。分会组织了一系列建党百年庆祝活动, 强化“与党同心,不忘初心”的决心,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争取 临床研究基金支持更多科研项目,官方期刊《中华心血病杂志》和英 文期刊《心血管病探索》的发展壮大为创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高地迈 出了坚实的一步。韩雅玲院士表示:“分会成立44年以来,业界前辈 呕心沥血、励精图治,我们将永远铭记前辈们铸就的辉煌历史,继续 奋斗,开创未来。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携起手来,为中国心 血管健康事业努力奋斗!” 韩雅玲院士致辞 传承科学精神,激励后辈进步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大大提高,学术水平取得较大的进 报告中,周京敏教授讲述了一件件鲜活的故事,向与会者展现了 展,而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广大中国心血管医生的探索、学习、借 一位富有敬业精神的医学家勤勉不息、精益求精为科研工作无私奉献 鉴和创新。特别是老一代心血管同道,他们在极为困难的环境中,锐 的过往。诸俊仁教授作为GCP的奠基人,最早致力于推动我国药品临 意进取,奋发图强,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床研究与国际接轨,以及我国临床研究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国际化, 桃李天下自无言,长者之风常感怀。在纪念讲座环节,复旦大学 并由他主导制定了我国两版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附属中山医院周京敏教授带领与会者共同致敬了诸骏仁教授。 诸骏仁教授不仅有着悬壶济世的大医之心,还有诲人不倦的仁师 · 068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之德。在担任主任的12年里,他逐步建立了新的内科专业,分别用老 专业及对外招贤纳士的方式筹建了内分泌科、内科监护室、老年科及 风湿科,并培养指导了7名博士研究生和25名硕士研究生。 “随着时光的流逝和年龄的增长,我们过了一年又一年,现在已 经老了,但是如果有精力的话,我还要再做一点有意义的事。”这是 诸骏仁教授晚年与后辈分享人生经历时说的一段话,也是对他所热爱 的事业最深沉的告白。 荟萃名家卓见,共享学术盛宴 周京敏教授播放诸骏仁教授生平视频 此次大会学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主旨论坛邀请到了12位 行业权威专家作报告,内容不仅涉及了疾病预防、药物治疗、介入治 疗、中医疾病防治、基础医学等,还涉及健康科技政策与管理、系统 生物学与健康促进。 韩雅玲院士在大会上作了《冠心病抗栓治疗中的消化道保护》的 主题报告,并表示:“冠心病血栓预防的基石是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出血是冠心病抗栓治疗获益最大的‘拦路虎’。”韩雅玲院士对PCI 术后胃肠道出血风险评价进行了新模式探索,结果发现,磁控胶囊内 镜系统有助于PCI术前早期筛查临床无症状但存在严重胃肠道黏膜损 伤的患者,可用来指导胃肠黏膜保护性药物的使用,以及对来源不明 韩雅玲院士作大会报告 确的消化道出血进行定位。 葛均波院士的报告主题为《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发展和展 望》,他详细介绍了TAVR从无到有的发展史,展示了TAVR手术相关 的器械、术前检查、手术过程及预后等。葛均波院士指出,我国老年 人的心脏功能退化明显,应该注重瓣膜病的治疗。 胡大一教授就《推动中国心脏康复高质量发展》作了精彩讲述。 他认为,对于心脏康复要守住两条“防线”,落实“五大处方”。 “防线”是指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及时发现并有效控制高血压、糖尿 病、吸烟、肥胖等危险因素。“五大处方”是指降压降脂降糖药物处 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双心医学的精神心理睡眠处方及戒烟限酒 葛均波院士作报告 的健康生活处方。 高润霖院士就《冠心病介入治疗进展2020—2021》进行了精彩 发言,主要介绍了四个方面内容:(1)新型生物可吸收支架研究进 展;(2)定量血流分数与传统造影指导PCI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3)急性ST段抬高型早期心肌梗死相关动脉再通患者OCT指导干预 策略;(4)高危、高出血风险PCI后的抗栓治疗策略。 胡盛寿教授的演讲主题为《CABG和PCI之争仍在继续》,他在报 告中表示,目前世界范围内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和PCI手术量 胡大一教授作报告 高润霖院士作报告 此消彼长,尽管PCI技术和支架种类不断更新,但随着CABG技术的成 董尔丹院士在《数据驱动的健康科技政策与管理》的讲座中指 熟和二级预防水平的提高,CABG技术在冠心病的治疗中有其优势。 马长生教授作了《房颤进入节律控制时代》的主题报告,他针对 房颤节律控制策略与室率控制策略重要性的问题,剖析了两者产生差 出,我国医学知识与核心技术均积累不足,我们应走符合国情的科技 强国路径。 顾东风院士围绕《心血管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作了报告,他认 异的原因,并指出目前积极治疗房颤的手段是节律控制。 陈义汉院士作了题为《心脏病学原始创新:任重而道远》的讲 为我国心血管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重医轻防”的观念亟待转变, 座,简要分析了科技创新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心脏病学原始创新的困 还对未建成全方位健康管理体系、缺乏精细化健康医疗决策、科技成 境,介绍了心房心肌细胞谷氨酸递质系统的运行,并表达了对我国未 果转化不足、健康医疗数据碎片化等问题提出了科学的解决方案。 张运院士作了《ISCHEMIA试验带给我们的思考》的主题报告, 来成为医学强国的憧憬。 吴以岭院士就《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发 表了见解,对系统构建脉络学说的理论、通络治疗微血管病变系列机 介绍了PCI的历史和现状,对ISCHEMIA试验、优点、限制性、结果和 提供的关键信息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剖析。 刘德培院士作了《内源性过氧化氢昼夜节律性振荡调控近日钟》 制、循证医学研究解决临床重大难题的过程进行了讲述。 · 069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的主题报告,深入探索了有关氧化还原振荡节律和转录翻译负反馈环 路关键耦合点的问题,提出并解决了哺乳动物生理条件下内源性过氧 化氢水平节律性振荡的作用及机制等问题。 小结 本次会议在内容上深度整合,除了主旨报告外,还设立了介入心 脏病论坛、肺血管病论坛、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抗栓/血脂论坛、心 律失常论坛、继发性高血压论坛、老年论坛等学术内容,邀请了顶级 专家进行专题报告,回顾和检阅过去一年我国心血管疾病最新进展。 同时关注急重症、护理、精准心血管病学等交叉学科和学科热点,重 视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进行了指南共识解读、手术转播及疑难病例 胡盛寿院士作报告 分享,还与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欧洲 心脏病学会(ESC)等学会合作,组织专题交流,让广大同行能及时 分享到国际先进经验与技术。 本次大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呈现。据统计,本次会议共 设置185个专题,其中包含5个国际论坛,16场手术转播,20个企业专 题会、10个企业卫星会,合计104 476人参加了会议,其中线下3302 人,线上101 174人。会议邀请讲者1065位专家,主持专家391人,线 上观看直播总点击量为1 662 432人次。 会议期间还举办了心血管健康大讲堂,为厦门市民及网络听众带 来了接地气的科普知识,助力“健康中国”落实到点滴行动中。 马长生教授作报告 陈义汉院士作报告 吴以岭院士作报告 · 070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十六届一次年会在线召开 2021年11月13—14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主办 自由择医。这种转变发生在晚清到民国时期。中国女性走出闺门,在 的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十六届一次年会在线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 众多社会行业中,医学率先职业化,且争议较小,成为突破性别藩篱 医史学研究专家学者齐聚线上,交流研究心得,探讨学术问题。本次年 的一个关口。女西医已经参与到眼科、美容、外科手术、催眠术、戒 会征集会议论文116篇,2天4场会议累计参会686人次。 烟等医疗实践,此外擅长针灸、按摩、喉科、痔科、花柳病的女中医 本次年会以“建党百年医学史”与“抗击疫情”为大会主题。 共邀请6位学者作主题报告,分别是①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余新忠教授 也有不少。从中窥测近代医疗场域的风云变幻、新旧文化的碰撞与激 荡、性别观念的演变,能给当今医疗社会文化走向提供启发。 带来的《历史视域中的中医抗疫》,他认为诊治外感性疫病实为中医 随后大会进行学术报告交流,报告包括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 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当下中医在应对新冠疫情中的表现,也同样表明 研究院赵雅琛博士分享的《丝绸之路上的药物及其知识的传播——以 在重大疫病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对中医在抗疫中的作用, 阿魏为中心》,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汪翔的《何以为药王: 时下存在两极化的观点。他认为近代以来,中医在治疗外感性疾病, 明代“药王孙思邈”成因探略》,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刘雨茁博士 特别是急性疫病中日渐失势,这并不是所谓外在势力打压造成的,而 分享的《一方之史:续命汤的形成、嬗变与传播》,仲恺农业工程学 主要是自身内在不足和后续发展乏力而致。中医在治疗新冠疫情中的 院杨智文的《宋代三类医疗群体对伤寒学的传播》,广东警官学院郭 表现,只是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契机,若不能因此从根本 幼为的《茯苓(神)考:中古时期医药与宗教、养生服食风气的互 上推动自身理论和治疗方法上的进步,未来的前景依然不容乐观。② 动》,温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玉山的《论新中国血吸虫病防 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李剑教授分享的题目为《冲突、调适与磨 治的历史经验(1949-2021)》,陕西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刘英《为 合:国初“中医进医院”的史实钩沉》,借助历史资料和亲历者的体 全体军民服务——延安时期医药卫生工作网络的构建》,哈尔滨医科 悟回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医进医院”的历史进程,提到20世纪上半 大学基础医学院张艳荣《不同的视角:从医学暴行到科研伦理》, 叶医院已成为中国西式诊疗的领地,尽管中医业者曾试图模仿这一建 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茆雪颖的《胡美眼中的中医》,中国 制,却始终不为政府卫生部门和西医业者所认同。经历了数年的调适 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学院王勇的《协和“大圭”与西医的 和磨合,新建中医医院和在综合医院设立中医科成为当代中国“中医 中国文化传承建构》,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刘旭东的《医非小 进医院”的主要方式。伴随着“创造中国医药学流派”目标的提出, 1958年后这一进程已大大深化,中医诊疗活动的科学化则是其无可避 免的结果。③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肖永芝研究员的“有关 中医文献学科建设的思考”,认为目前是中医学术和中医事业受到国 家空前重视的新时代,中医文献学担负起赓续中华文化根脉,传承中 医学术精华,为当今中医临床、科研、教学的创新发展助力护航。报 告围绕中医文献学的学科定位、近期及长远发展目标、面临的机遇与 挑战、研究方向、学科支撑条件、后继人才培养等问题,提出从源头 上思考中医学理论的根源和本质问题,需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补短 板,强弱项,为中医学的理论创新提供滋养,促进中医药的创造性转 化和创新性发展。④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华碧春教授的《共和国医 药卫生事业的摇篮——中央苏区(福建)医药卫生工作的历史回顾和 时代价值》,认为中央苏区是在土地革命战争中(1927~1937年), 在赣南、闽西等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是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一块苏区,是中国共产党首次进行局部 余新忠教授作报告 执政和社会建设的试验和实践基地。报告阐述了中央苏区(福建)在 卫生组织机构的建立、军民一体的卫生防疫工作、红军医院的建设、 中医药的应用、药械的供应和使用、卫生人员的培养等方面,为健民 强兵、巩固革命根据地作出的重大贡献。⑤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胡安徽教授的《党史中的中医药》,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中医药 重要论述和国家有关中医药政策,提到党和国家对中医药文化的重 视,为医史研究提供了信心。报告通过讲述红军长征时期医疗卫生条 件困难,医疗人员不足,以及中医药在红军中的救护,反映了军民之 间的鱼水深情。⑥北京中医药大学黄天骄博士带来的《近代中国医疗 场域的性别突围——以〈申报〉中的女医为例》,认为1950年以来, 医学知识的传播消除了男女之别,女性可以自由习医、女性患者可以 华碧春教授作报告 · 071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道:明人李濂的医道论与〈医史〉书写》,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 研究所杜锋的《积淀、理性与经典:从一则医案看本草药效的层累形 文献研究所周琦的《胡家草场西汉墓医书中的“苦”》,天津师范大 成》,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张卫的《学通中西的民国医家沈石 学欧洲文明研究院刘章才的《“灵药”还是“毒药”——近代英国人 顽——中医界病理学家》,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 对饮茶功效认识的转变探析》,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石舒 付鹏的《隋唐时期正史目录中医籍著录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 尹的《〈鲍威尔写本〉“十甜药”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 院曾凤的《宋校医书引用文献评析》,以及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 与文化研究院相光鑫的《古代对疫病的医学认知与哲学思辨——以 研究所薛昊的《吴门医家张大爔<临证经验方>现存版本的考察》。 “杀鬼丸”为中心》,内蒙古医科大学孟永亮的《北宋名臣蔡襄医事 此次学术会议参会及报告人数较多,研讨内容广泛,学术交流内 考述》,塔里木大学历史与哲学院胡家虎的《药食同源:葱在中国饮 容及交流氛围好,且充分给予年轻学者以展示自己科研成果的机会。 食结构中的变迁与药用功效探究》,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 此次学术会议很好地反映了医史学科良好的发展势态以及医史研究的 所刘昊辉的《孟河医家贺季衡学术思想探析》,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 新方法、新思路。 · 072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会议 顺利召开 分会主任委员李斌教授致辞 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钱英教授致辞 江苏省医学会会长王咏红致辞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叶全富致辞 因疫情防控要求,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主 办,江苏省医学会承办的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 术会议于2021年12月18日以线上形式召开,线上会议大咖云集,诸多 医学工程领域专家共聚云端。大会主要分为主旨演讲和专题论坛两大 版块,旨在交流分享,开拓创新,展望未来,共同开启医学工程学发 展的全新征程。 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主任委员李斌教授首先致辞,向本次 线上参会的诸位专家和同道表示诚挚地感谢,李斌教授总结了这一年 来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相信通过各位医工同仁的共同努力,必 能促使中国临床医学工程不断开拓创新,迈向新的成功。 江苏省医学会会长王咏红指出,医学与工程的紧密结合有力推动 了当代医学的进步与发展,临床工程技术已经成为临床医学技术和医 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致辞 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肯定了临床医学工程师在疫情一线发挥 的重要作用。 的医疗器械。希望各位医学工程专家能够利用好自身优势,围绕国家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叶全富表达了对此次大 会召开的热烈祝贺。强调医学工程发展是契合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要 医疗质量改进的目标,积极参与到医疗器械技术管理工作中,为医疗 质量的保障提供技术支撑。 求,也是“健康中国2030”和“中国制造2025”的连接点,需要科学 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阐述了中华医学会的建设及发展 评估器械的安全性、功能和性能,合理选择符合我国国情、医院需要 情况,充分肯定了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经过近30年的努力, · 073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体医学工程同仁在保障医疗器械安全使 专家共聚一堂,通过专题演讲、产学研专家面对面对话等形式,分享 用,加强医疗器械精细化管理、促进医疗器械研发和普及、培养技能 最新科研成果,展望医学工程技术未来发展趋势,为医疗机构的未来 型人才,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各个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成绩。 前沿技术装备指明了方向。 “十四五”新时期对医学科技创新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 医用耗材管理与技术评估论坛围绕新形势下医疗机构在医用耗材 医学创新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希望医工同仁们以临床实践为导 管理方面的挑战及应对策略展开了经验分享与讨论,同时对医用耗材 向,充分发挥自身医工融合的优势,推动国产医疗器械创新与应用, 技术评估工作从国家宏观层面到实际操作的微观层面交流了经验与思 更好地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助力大健康产业的发展。 考。来自医保部门的管理者、医疗机构的高层管理者、医工部门管理 本次大会的主旨报告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附属 者、临床一线专家、研究机构学者及企业专家共聚一堂,为医疗机构 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江苏省医学会会长王咏红,北京大学讲席教授 科学管理医用耗材、实现降本增效献计献策,为广大医工同道带来了 高家红,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彭明辰,中国信息通信 一场学术的饕餮盛宴。 研究院医疗健康大数据和网络研究中心主任闵栋等13位专家分别从数 售后服务与质控保障管理论坛邀请行业内的众多顶级专家,从行 字医学与慢病管理、数字化转型赋能医学创新发展、未来影像科学发 业背景到学科发展,深度解析了当下售后服务与质控保障管理面临的 展、网络数据安全、医学工程对医疗工作的影响以及未来医学工程学 问题与挑战,创新理念和工作经验,进一步凝练了医疗设备售后服务 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等方面,就医工领域的长远发展阐述了自己的思 与质控保障管理方面的共识,为医疗设备质控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作 考,从实践角度出发,为医学工程学创新发展提出了全新见解。诸位 提供全方位的指导。 专家还从不同视角、不同方向对医学工程发展实践过程中的宝贵经验 作了分享,并提出了思考与展望。 本次学术年会同时开展了全国医学工程师会议论文交流。共征集 会议论文投稿667篇,经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常委会推荐,32 此次大会设置了3个分会场、6大专题论坛和专家面对面、会议论 位年轻医工开展了线上论文交流。李斌教授和王新教授对本次大会论 文交流等诸多版块。青年人才创新与发展论坛各位专家立足于青年人 文交流情况进行总结和点评,两位专家一致认为,此次交流中的论文 才创新和发展,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为参会者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 有很高的水平,体现了医学工程人员的创新性和探索精神,通过大会 报告。钱英教授指出,人才的厚度决定了行业发展的高度,医工领域 平台,让全国医工同道有了互相交流和展示的渠道和机会,为年轻医 青年医工人才则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钱英教授呼吁青 学工程师的学术展示和专业成长提供了舞台。 年医工朋友们继续努力,努力成为医工价值的践行者和引领者,为行 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江苏省人民医院钱英院长在大会闭幕致辞中指出,本次大会累计 注册人数1788人,观看人数超过14 800人次,均打破往年参会纪录, 智慧医院与智能化管理论坛的各位专家分享了医疗设备和医用耗 是一次创新的、高水平的、成功的学术大会,大会大咖云集,各论坛 材智慧管理新模式,5G技术、8K影像技术、AI辅助决策系统等互联网 主题鲜明,技术前沿,影响广泛,内容丰富,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 技术在医院的应用与实践。智慧医院和智能化管理是大势所趋,不仅 践广度,还有研究深度,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医学工程的发展和壮大, 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而且使就 而这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界领导、专家的关心和支持,离不开业界全 医环境更舒适、更节能、更安全、更有保障。 体医工同仁们的不懈努力,尤其不能忘记中国临床医学工程学界德高 医学工程前沿技术论坛以“聚焦协同创新、共享创新未来”为主 望重的前辈们为我国医学工程事业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钱英教授代 题,围绕国内外前沿技术发展方向,邀请了医学影像、医用机器人、 表学会向各位前辈表达了最诚挚的敬意,最后祝愿中国医学工程明天 数字医学、临床医学领域的10余位著名专家、企业高管以及大学院校 会更好! · 074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全国医学科学研究管理学学术会议 在遵义召开 为进一步加强全国医学科研管理学术交流,促进医学科研管理 学科发展,提高我国医药卫生科研管理水平,促进医药卫生科技创 新和发展,2021年10月14—16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医学 科学研究管理学分会主办,遵义医科大学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九 次全国医学科学研究管理学学术会议在遵义召开。 分会主任委员、大会主席田卫东,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工 程院院士董尔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科学部主任、中国科学 院院士张学敏,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王世杰,遵义市人民政府副 市长明岩等专家领导出席开幕式。分会副主任委员、大会执行主席 关健主持会议开幕式。来自全国医学院校、医学科研机构、临床医 院的科研管理同仁800余人就医学科学研究管理的热点问题、前沿 开幕式现场 问题,特别是针对国家“十四五”卫生健康和医药发展的战略规划 和部署、医学科技管理的责任和作用等进行了思考和交流。开幕式 上,分会主任委员、大会主席田卫东,遵义医科大学党委书记何志 旭,遵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明岩,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王世杰, 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徐延豪(视频)分别致辞。国家卫生健康委科 教司监察专员刘登峰致辞并作题为《科技创新支撑卫生健康高质量 发展》的大会主旨报告。 本次大会以“新形势下医学科研管理体系创新”为主题,邀 请北京大学董尔丹院士,陆军军医大学卞修武院士(在线),军事 医学科学院张学敏院士,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 心郑忠伟主任、科技部科技经费监管中心张缨研究员、科技部科技 评估中心张春鹏研究员、遵义医科大学校长刘建国教授、首都医科 分会主任委员、大会主席田卫东教授致辞 大学副校长吉训明教授、广州医科大学副校长赵醒村教授、中国医 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关健教授等15位资深专家先后作了题为《科 学医学院、独立设置医科院校以及临床医院的6位专家作了专题报 学发现(从0到1)的规律与政策》《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选题》 告,分论坛由分会常委、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原院长温浩教 《“十四五” 卫生健康领域科技计划管理趋势》《科技经费管理 授和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张农教授主持。 改革最新政策》《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与实践》《医学学术 邀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科研处卢虹副处长,山东大学齐鲁医 评价》《大数据视角下医学科研管理变革》《医学科学数据共享应 院教育处处长、学科办主任吕明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科研办项目 用伦理规范》的主论坛报告。 管理办郑轶主任,南通大学科技处处长吴启运教授,沈阳医学院院 除主论坛外,本次大会还设置了6个分论坛,包括科研管理与 长任甫教授,以及遵义医科大学科技处副处长何宇岐教授分别作了 学科建设、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医学科技资源共享与管理、临床医 题为《新形势下医学院校基金项目管理模式思考》《学科建设推动 学科技创新与转化、临床研究管理和青年论坛,42位专家作专题发 医院高质量发展》《砥砺前行,探索浙医科研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言并与参会代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和研讨。 《地方综合性大学科研管理与学科建设》《地方高校期刊学术质量 会议期间,还召开了中华医学会医学科学研究管理学分会第八 及影响力提升策略》《西部高校校地合作建设大学科技园的实践和 届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并举办了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2021年医 探讨》等6个专题报告,6位授课专家还现场与代表就共同关注的热 学科研管理培训班,由贺祥、关健、任红和杨清武教授聚焦医学科 点难点问题等进行了简短而热烈的互动讨论。 研管理重点和难点问题,对青年科研管理人员进行实务培训。 2.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分论坛 1.医学科研管理与学科建设分论坛 分论坛以“提升专利质量、促进成果转化”为主题,邀请了 分论坛以“医学科研管理与学科建设”为主题,重点研讨高 来自国家部委、国内一流综合大学、医学院和知名临床医院,以 校医学科研管理与学科建设现状,总结“十三五”期间医学科研管 及熟悉市场的资深专家分别从国家宏观政策、知识产权管理、转 理工作,探讨和交流借力科技创新推动“双一流”学科建设,交流 化实操、产业前景态势等视角作了深入而精彩的论坛报告。田卫 医学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和经验做法。分论坛邀请了来自国内一流大 东主委致辞,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党委书记范瑞泉和上海交通 · 075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大学医学院科技处计菁副处长主持。报告一:加强科技成果服务 能力建设,促进卫生健康领域科技创新(报告人:国家卫健委医 4.临床医学科技创新与转化分论坛 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赵凯利处长);报告二:新阶段生命健 分论坛以“科技创新与转化助力公立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 康产业创新发展态势展望(上海市高端医疗装备创新中心特聘顾 绕研究型临床学科建设、专病队列的数字化管理、学术诚信道德体 问兼医疗器械产业研究院院长范晓东);报告三:推进干细胞产 系建设、研究项目过程管理质量控制、医疗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等研 业化的思考——以医疗机构和企业为视角(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 究型医院建设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专题报告及交流研讨。论坛邀请 院细胞治疗临床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汤红明);报告四:重大项目 了来自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金阳教授、上海交通大学 知识产权管理全过程管理(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范瑞泉党委书 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样本库主任王伟业教授、中南大学附属湘雅医 记);报告五:医学科技成果转化“湘雅”经验分享(中南大学 院科研部主任郭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科研处副处长 知识产权中心湘雅医学部方丽主任);报告六:医学科技成果转 胡继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王艳教授的 化的策划与组织——从上药-交医创新成果孵化平台谈起(上海交 五位资深专家作了深入而精彩的论坛报告,论坛由中华医学会医学 通大学医学院科技发展处计菁副处长);报告七:基于互联网思 科研管理专科分会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科研处王峥处长主持,中 维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中山大学教授、锐竞科研采购平台创 华医学会医学科研管理专科分会常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 始人兼CEO任间)。 九人民医院副院长王艳教授作总结。 与会者认为,论坛在以下四个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1) 目前我国公立医院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路径和难 提升了医学科研成果管理者对国家成果转化政策的理解和把握; 点问题面临很多挑战,公立医院发展新体系、新趋势、新效能、 (2)明晰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态势,有利于转化布局;(3) 新动力、新文化建设中,科技创新与转化无疑将起到巨大的推动 提供了可借鉴的科技成果转化前期孵育平台搭建模式、后期转化具 作用。此分论坛搭建起全国医院科研管理人员学术、工作、经验 体操作流程;(4)开拓了科技成果管理者的视野、增进了沟通与 交流和研讨的平台,共同围绕着科技创新与转化如何助力公立高 交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质量发展的主题,探讨解决思路和未来发展方向。与会者认为, 分论坛在以下四个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1)加强了医院科研 3.医学科技资源共享与管理分论坛 管理者对高质量发展的理解,特别是科技创新与转化在其中的地 位;(2)阐明了诸多热点问题,进一步提高了认识,如科技创新 分论坛以“医学科技资源共享与管理暨医学(大)数据共享合 与临床学科建设、医院学术诚信道德体系建设、医疗机构科技成 作”为主题,由中华医学会医学科学研究管理学分会樊建军秘书长 果转化工作的痛点与思路、项目管理与专病数据库建设的质量提 和军事医学研究院董罡处长主持,邀请7位专家作了专业而精彩的 升等;(3)进一步明晰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思 主题报告。 路;(4)开拓了医院科研管理者的视野、增进了沟通与交流,结 军事医学研究院科研保障中心何允刚主任介绍了科研实验室质 下了深厚的友谊。 量管理工作实践与思考。 来自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的张文清教授介绍了医学科研过程与 资源管理。 5.临床研究管理分论坛 来自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的蔡卫斌教授,从实验动物内涵与特 分论坛由梁宁霞教授和梁阔教授主持,来自上海申康医院 征入手,并以美国、欧盟、日本为例,介绍了世界实验动物资源概 发展中心市级医院临床研究促进发展中心的钱碧云主任介绍了三 况,以及中国从1918年开始小鼠实验到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猴、世 级医院临床研究体系建设思考;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党委 界首个新冠动物模型的实验动物发展历程,重点展示中国国家实验 副书记、伦理委员会主任何韵教授结合本院的实践,分享了抓实 动物数据资源及实验动物资源,最后介绍了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临床研究管理,助力一流学科建设的具体经验;来自海军军医大 的实验动物资源以及对我国实验动物资源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学、中华医学会医学科研管理学会常委兼临床研究管理学组组长 来自新乡医学院科技处的王天云处长介绍了新乡医学院及5所 贺祥教授从临床医生的角度浅谈了临床医生的临床科研思维的树 附属医院的历史沿革、高端人才培养和取得的各项成果,结合医院 立;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临床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李 地域优势和样本库特点,交流了地方高校生物样本管理应用探索与 慧阐述了一站式一体化临床研究中心建设助力医院临床研究能力 实践,并说明下一步将以标准化、信息化、多中心、公益化、持续 提升;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的陈蕾教授以如何开展高 化继续发展。 质量研究为主题,介绍临床研究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举措;来自 STI医学大数据平台主任、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主任胡红亮介 绍了建设单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临床管理部魏君主任分享了临床研究项目 实施前预考核的实践与思考。 同时分享了中国医学临床百家系列丛书。重点介绍云平台AI中枢- 该会场围绕医院临床研究体系建设、临床研究科研思维、临 幽兰康养大脑,分别从感知、标准、资源、方法、应用、服务等几 床研究科研管理、考核实践等内容,多维度分享了管理经验,并在 方面详细介绍了云平台。云平台作为国家支持项目,已形成健康管 管理实践中提出了值得参考和应用的新管理理念,为科研管理者们 理系统整体架构,以主动健康管理需求为切入点,建立主动健康管 提供了一个博采众长的交流机会,也为今后医院开展高质量临床研 理系统,提供覆盖全人群和全健康过程的连续服务。 究、提升临床研究能力指明了方向。 · 076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6.青年论坛 目的评审模式,并从依托单位和科研人员的角度提出了对展开原创 探索项目的深入思考。 分论坛由青年学组副组长赵镇、赵静主持,汇报人分别为解放 五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出发,带领与会人员围绕临床医学开展、 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的何耀教授、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 诚信体系建设、医院科研管理、试剂耗材管理、原创探索项目等方面 发展研究中心的王敏副处长、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的徐增光副院 进行了广泛交流和研讨,获得了与会人员的热烈反响和一致好评。 长、南方医科大学设备与实验室管理中心的曹蓓主任、复旦大学附 属肿瘤医院科研部的庄建辉主任。 临床诊疗与科研脱节,数据处理是瓶颈。为帮助医学科管人员 了解如何利用大数据推动临床科研,何耀教授作了题为《医疗大数 7.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2021年医学科研 管理培训班 据与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的报告。报告从医疗大数据的获取、分 本次培训由分会青年学组副组长赵镇、赵静主持,培训讲师分 析、应用入手,结合具体事例,提出了利用医疗大数据做临床研究 别为分会副主委、北京协和医院关健教授,分会常委兼临床研究管 的建议,回答了如何在医疗大数据背景下提升临床医学研究与管理 理学组组长、海军军医大学贺祥教授,重庆医科大学任红教授及陆 水平的问题。 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杨清武教授。 国家近年大力推进科研诚信建设,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监 关健教授以《医学科学研究法务管理》为题,从医学科技研究 督评估和诚信体系建设情况简介》,王敏副处长介绍了各时代国家 涉及的法律条目出发,结合她在开展医学科研法务研究时的切身体 科技计划监督工作的变化及本次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 会,围绕研究过程、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务管理进行了 情况,阐述了监督评估和诚信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并通过分析典 系统性的介绍。 型案例,进一步挖掘了现行监督体系的问题,并提出了下一步工作 建议。 贺祥教授开展了题为《大型公立医院科研体系构建与实践》的 报告,从大型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出发,指出目前公立医院发展与 科研管理工作既要有硬度,又要有温度。徐增光副院长题 为《新晋三级医院科研管理工作中的组织能力和人文情怀》的报 定位偏离的问题,以长征医院为例,在科研定位、团队打造、平台 建设等方面分享了科研体系构建的经验与思路。 告,介绍了东方医院晋升三甲后近十年的科研工作,分析了科研 作为Journal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Hepatology 的总编辑,任 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科研管理部门的能力要求、组织架构、人 红教授分享了《国际化专业学术期刊的心路历程》。报告介绍了以 文关怀等方面分析了科管部门在医院科研发展中应具备的能力和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为背景的办刊条件,从学科定位、资金 发挥的作用。 支持、学术基础等方面分析了办刊可行性,并从编委团队、专题组 试剂耗材管理是医学科研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曹蓓主 稿、出版规范等不同角度介绍了国际化的办刊模式。 任以南方医科大学试剂耗材管理系统的建设为例,展开了《优化管 杨清武教授的《医学科技创新与临床研究实施》培训课程,从 理模式 助力科技创新——试剂耗材管理探索》的报告,报告介绍 临床与科研的关系入手,解释了临床医生做科研的意义,分析了临 了试剂耗材管理系统从设计、建立到应用的全过程,分析了建设系 床研究目前面临的机遇,以自己的科研为例分享了开展临床研究的 统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应解决方案,并提出了对试剂耗材管理 方法,描绘了新时代多中心临床研究的前景以及相应的科研管理方 的进一步探索。 式。 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开展了第一批原创探索计划项 四位教授从医学科研的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分享了自己的经 目。庄建辉主任的《原创探索项目的评审模式探讨及其启示》,通 验,帮助参会科管人员了解了国家在医学科研领域的最新政策法 过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化的改革路径,发现分类评审中突出原 规,探索了新常态下的医学科技管理创新模式,开拓了青年科管人 创的申报趋势,结合国内外探索性项目评审方式,提出原创探索项 员在医学科研管理领域的视野。 · 077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第二十一届学术年会 在线召开 2021年12月18—19日,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第二十一届学 术年会在线召开。大会由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主办,湖南省医 学会、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和湖南省医学伦理中心承办。国内外10 000 多名医学伦理领域顶尖专家和同道参会,围绕“后疫情时代的医学伦 理”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主任委 员丛亚丽,中南大学副校长陈立章,湖南省医学会副会长、秘书长朱 建华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党委书记、湖南省医 学伦理中心主任张欣教授主持。 丛亚丽主任委员表示,本次会议中的每个专家都是经分会精心 策划邀请的,每个专家的发言都有鹰击长空的感觉,线上会议独特 的百花齐放的研讨,会有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学术感受。会议不仅邀 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主任委员丛亚丽致辞 请了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也听到越来越多年轻学者的声音,青 年学组和护理伦理学组等新学组的成立,将会为中华医学会的发展 注入新的动力。 李本富、张金钟、李义庭、马强、赵明杰、丛亚丽、刘俊荣等参会专 大会设有一个主会场和医学伦理教育、科研伦理、临床伦理、数 家研究,共同提出7个方面的建议:①把握新时代特征,利用时代优 据共享·人工智能伦理、公共卫生伦理、护理伦理、学生论坛等七个 势,抓住医学伦理学大发展的机遇期;树立大局观,牢记四个“面 分论坛。 向”,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伦理论证和伦理预判;继续做好医学伦理 的大文章,为实现“健康中国”贡献力量。②探索并充分发挥各级伦 聚焦后疫情时代的医学伦理,从实践中凝练 经验 理学会职能,鼓励和支持独立开展活动,促进学术交流,编写和出版 大会不仅回首过往,从疫情防控的实践中凝练经验,并立足当 建设,发出中国伦理声音。④密切结合社会需求和临床实践,理论联 下,抓牢医护工作人员医学伦理教育以及护理伦理和公共卫生伦理等 系实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开展研究和工作,既要超前思考又要具备 问题。此外,在展望未来中,紧跟时代步伐,密切关注生物医学领域 责任意识,融入和参与到决策,为政府有关部门和组织提供决策性建 的高新技术可能带来的伦理挑战。 议,制定和修改国家新技术适时的伦理学技术规范。⑤加强医学伦理 权威教材,推广伦理学教学、科研样板,形成学院品格并培养专业人 才。③积极组织国际交流,拓展国际视野,借鉴和参与国际伦理准则 主论坛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临床药理研究 研究成果和规范的社会宣传普及教育,动员和发挥群众的提示、警醒 所周宏灏教授作《个体化医学中的医学伦理问题》专题报告;上海中 和监督作用。⑥发挥发达省市帮扶作用,消除学会在各地区发展不平 医药大学何裕民教授围绕《后疫情时代:生命伦理之反思》这一主题 衡状态。⑦设立通讯,保存学会发展的历史和印记。 进行专题报告;世界医学会会长David Barbe作专题报告;中国社会科 学院哲学研究所段伟文以《医疗人工智能的伦理思考》为题作专题报 告;耶鲁大学Kaveh教授介绍中南大学与耶鲁大学在医学伦理研究方 分论坛 1.围绕医学伦理学课程改革,探寻医文融合新形式 面的成果;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苏夜阳作《从“价值论”看 生物医学向病人的转向——以Hela细胞株为例》专题报告;湘雅医院 临床药理研究所欧阳冬生教授分享《科技发展与伦理挑战》;英国肯 特大学社会学系张悦悦作《人类挑战实验与多元伦理》专题报告。 分论坛一紧密围绕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实践,结合丰富的教学 方式,探寻医文多角度融合形式,包括精心设计、全程投入、情景 此外,山东大学曹永福、天津中医药大学刘月树、北京大学贾光 剧、学生表演、混合式教学以及线上线下教学方式等,通过半结构 等专家分别作了题为《公民生育到底应该怎样政策化——生命伦理学 化访谈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对课程的想法,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 的视角》《新型传染病疫苗接种的伦理难题及其应对——以新冠肺炎 实践,让医学生入心、入脑、入课堂,最终完善医学伦理学教学实 疫苗为例》《职业卫生伦理初探》的大会报告。 践路径。 回首过往,展望未来:聚焦顶层设计再出发 2.探索区域伦理委员会建设,促进伦理审查互认 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历届主委齐聚一堂,共同探索医学伦 大会密切联系当前社会区域伦理委员会和伦理审查互认热点问 理学发展新格局,谋划医学伦理学新发展,开启新的征程。杜治政、 题,设置科研伦理分论坛二,对临床研究伦理审查和区域伦理委员会 · 078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建设进行专场讨论。分论坛专家主要研究了伦理审查中的“科学性伦 护、伦理审查、医师职业精神、心理健康、中西方差异以及健康码应 理原则”,医学科学研究中的价值关涉问题,电子知情同意以及伦理 用等问题,具体内容表现为:既要注重患者疾病隐私的保护,也要关 委员会委员履职能力等问题。与会专家认为,在当前临床医学研究伦 注医务工作人员及其家属的隐私保护;疫情防控中的伦理审查要重视 理审查过程中,仍然存在伦理审查能力不足和审查质量差异,应该通 安全性、知情同意、设计合理性、资源公正分配以及伦理审查方式等 过反思伦理审查本身存在的问题,鼓励伦理审查制度机制创新,推进 问题;当一种境遇使得医师来坚守职业精神更加困难的时候,这种 伦理审查的“专业化”建设,完善伦理委员会和伦理审查评价机制, “守”的坚持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保证;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可能会 进而持续推进质量提升。同时,在伦理培训和伦理审查同质化基础 遭遇许多心理问题,在涉及实验时应该遵从基本的原则;中西方文化 上,还应重点思考区域伦理委员会框架体系构建、职责定位以及监督 的不同导致价值观念排序上的差异,进而影响到最后的防控效果;通 与管理等内容,逐渐推进伦理审查互认。 过健康码和常态追踪的比较,分析健康码技术应用中的伦理问题。 第二个专题是疫情防控中稀有资源分配正义。基于意大利颁布的 3.生殖医学伦理与器官移植伦理 临床伦理的焦点问题 呼吸机分配临床指南,比较英国、意大利和中国在稀有医疗资源分配 上遵循的原则差异,依据罗尔斯的正义理论,重点阐述了在疫情防控 在分论坛三中,来自临床、公共卫生和管理学领域的专家对生 中弱势群体的资源分配正义问题以及效益在其中的重要性。 殖医学伦理进行了讨论。与会专家认为,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不断进 6.护理伦理学组成立,开辟医学伦理新纪元 步,生殖医学伦理早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学术的内部,而是长期成为社 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之一。有专家提出生育的制度不应受到婚姻和性 别的限制,建议要规范化、合理化地运用卵子的冷冻技术,加强管理 和规范。 分论坛六的八位讲者分别从叙事护理平行病历、护士对临床知情 同意的认知、保障患者安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的护理工作、快速老 关于器官移植专题,来自香港和内地的六名讲者,聚焦于器官 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家庭养老、护士与患者家属在基础护理实施中的伦 捐献激励机制的有效性与正当性进行了交流,讨论主题包括“选择加 理问题、急诊科护士道德困境研究进展、新冠肺炎患者感知护士关怀 入”或“选择退出”两种死亡后器官捐献政策;荣誉性、家庭性和经 行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专家认为,在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 济性三种激励政策;家庭主义的捐献激励政策;经济补偿的伦理争议 分会的学术平台上,能够传播医学伦理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 等。专家们共同认为,器官捐献的国际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应该继续 展示风采和护理的学术研究新成果。 深入,应该充分发挥儒家伦理资源在器官捐献问题上的独特贡献,特 新一届伦理委员会的护理学组已经成立,下一步将围绕护理的实 别是家庭主义激励政策应该获得辩护。中国器官捐献正处于急速改革 践、护理的教学、护理的科研、护理的管理、伦理与护理的有效结合 期,伦理学家应该进一步参与到相关政策的研讨和制定中,推进器官 以及护理的多样性与差异性等方面,提出有益的解决方案,制定护理 捐献改革的社会透明与公正,特别要注意区别器官捐献激励政策目的 伦理的标准和规范。 性与时效性之间的关联,而且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也正在与世 7.行远自迩,踔厉奋发,推动医学人文学生培养 界医学会等组织合作共同探索器官捐献的全球治理。 4.数据共享-人工智能伦理,多方协力促进合规共享 分论坛七为学生论坛,共有3个单元,11位博士、硕士研究生, 内容涉及临床伦理、科研伦理、公共卫生伦理、规范伦理学以及医患 分论坛四从数据的权属与规制方面,强调数据在整个医学实践与 沟通。参加分论坛学术报告的11位学生针对不同的论题开展研究,并 研究中需要两头强化、多方平衡。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产生了秩序危 且汇报了自己的成果。共同的特点:一是都经过了文献的收集和研 机,人们面对被自己创造的这些技术反噬的可能性,亟须进行更多伦 读;二是具有比较强的问题意识;三是突出了自己的研究重点。仍然 理的考量。现在医学研究已经走向了3.0医工融合的模式,要提升整 存在着选题的开创性不足、文献的阅读和梳理还不够的问题。 个医疗人工智能的质量和效率,让数据规范、合理地使用,这不仅是 学生论坛可以看到各个高校在医学人文、医学哲学、医学伦理方 技术人员的职责,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医疗人工智能仍然存在 向的研究生培养的成绩,反映了人文医学在临床医学诊疗和临床医疗 许多不确定性,在开发的过程中应当考虑患者的价值观和多样性,要 的研究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由此,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结 加强监管与质量控制,减少算法偏见,提高透明度,建立一个负责任 合临床医学实践的问题和生物医学技术应用确定培养目标,制定个性 的、可信任的科学研究生态系统。与此同时,在进行人工智能科学研 化的培养的方案,特别是基于导师个性化的引导进行科研驱动的培养 究时,既要学会运用新的方法、与时俱进地关注国际前沿问题,也要 模式,让研究生更有目标性、系统性地完成理论学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根溯源,两者的结合才能促进我国医疗人工智能 和数据共享的蓬勃发展。 最后,丛亚丽教授在大会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 得益于中华医学会的组织,离不开湖南省医学会、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和湖南省医学伦理中心的大力支持。会议邀请了国内外优秀的专家学 5.注重隐私保护,比较中西差异,探索分配公正 者作大会主旨发言和分论坛讨论,也有着许多青年学者激扬文字、意 气风发。尽管遗憾不能亲临长沙,但相信在云端相聚,无论是直播还 分论坛五主要分为两个专题,第一个专题是疫情防控中的伦理 理念、价值冲突与中外比较。专家们主要探讨了疫情防控中的隐私保 是录播,都会带给我们鹰击长空的感觉,本次会议是一场独特的、百 花齐放的学术盛宴。 · 079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2021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医学美容学术大会 在广州召开 2021年10月8—10日,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医学美容学术大会、 第四届医美设备和材料博览会、广东省医学会第十三次医学美容学术 年会、第三届中国面部整形与外科重建学会学术大会、第十二届泛亚 地区面部整形与重建外科学会学术大会在羊城广州召开。本次大会由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主办,广东省医学 会、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广州美莱 医疗美容承办。来自全国的2000多名医美同道相聚羊城,再次见证了 中国医美的力量。 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杨蓉娅,副主 任委员刘玮、宋建星、郝立君、田卫东,顾问彭庆星,中国医师协会 整形外科医师分会会长江华、前任会长高建华、副会长胡志奇,徐州 仁慈医院董事长宗亚力、上海昊海生科董事长吴剑英、广州美莱医疗 美容董事长林伟胜等专家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上,中华医学会医学 美学与美容学分会主任委员李世荣、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院长李文 主任委员李世荣教授致辞 源、广东省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国营、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 方先后致辞。 美容、精细化微整、干细胞、美容中医、瘢痕、创面修复、新技 在开幕式后的全体大会上,杨蓉娅、宗亚力、郝立君、吴毅平、 术开发与应用、常见并发症及风险防范等方面进行学术演讲、讨 胡志奇、刘玮等专家分别作了《皮肤美容新技术材料进展》《新时 论和现场手术演示。演讲嘉宾阵容强大,演讲内容丰富广泛。执 代下民营医院可持续发展思考》《中国面部年轻化治疗现状与展望》 行主席胡志奇教授介绍,受疫情影响,本次大会会期已经延期了 《伟大的武汉抗疫》《毛发医学的大数据与发展前景》《美容皮肤 3次,从2020年一直延期到2021年。尽管如此,大会的注册情况 科学研究进展》等主题报告。作为全体大会的主持人,高建华教授表 依然超出了预期。本次大会的论坛设置和往期比较,不但没有减 示,本次大会主旨演讲特色鲜明,内容丰富。首先,有学术研究,也 少,而且在某些方面内容更加丰富。在一些分论坛,个别嘉宾因 有医美人抗疫的经验分享;其次,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有整形也有皮 疫情未能出席现场,临时增加了连线分享的环节,但丝毫没有影 肤美容和毛发;第三,演讲的专家层次高、有深度,都是行业很有影 响会议效果。 响力的专家,大量的数据都很有参考性;第四,所有的参会者都很认 真,会议效果明显,对大家的帮助很大。 除此以外,本次大会还注重技术交流与融合,注重创新发展与 应用,强调促进行业进步与和谐。大会还一如既往地鼓励和扶持整形 本次大会为期3天,主要从微整形、脂肪移植、复杂鼻整形、 与美容领域的优秀青年人才,组织了高质量的青年论文交流专场,为 面部整形美容、乳房整形、激光美容、皮肤美容与健康管理、毛 我国整形美容领域的青年人才发展提供更大的舞台,也必将推动新技 发美容与健康管理、口腔美容、注射美容、私密整形、眼部整形 术与行业应用创新、产业能级提升相结合。大会主席李世荣教授说, 开幕式现场 · 080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因为疫情原因,大会多次延期,今天终于如期举办了,期间有太多的 容行业持续不断地储备和输送专业医美人才,“中华医学美容培训工 不容易。本次会议因为疫情给承办单位南方医院和广州美莱医美带来 程”应运而生。无论对于已经身处医疗美容行业从业者,还是即将投 了很多的不便,可是在疫情背景下能收获一场2000多人的线下大会, 身到医美行业的整形外科医生,“中华医学美容培训工程”都将站在 充分说明了医美人爱学习爱交流,这是一种优秀的品质。本次大会能 学术、健康医学审美的角度持续不断地为大家输出最为前沿、专业、 取得这么大的成功,离不开全国医美同道的关心和支持。尤其是医疗 标准的行业技术。 厂商对大会举办的关心支持,100多家的医疗厂商都能无私地奉献, 李世荣教授介绍,在未来3~5年的时间里,培训工程将在全国 为大会的举办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这种担当精神令医美人特别感动。 组建15~20个培训中心,遵循培训工程的培训目标“专业、标准、创 希望行业的临床医生和厂家的同仁都能努力,把我们中国的医美做得 新”,组建多学科、综合性医疗美容师资队伍,建设医疗美容学科多 越来越好。 层级培训课程,组织编撰医疗美容规范化培训教程,建设多模式、分 本次大会还举行了分会全委会和“中华医学美容培训工程”的 层级的线上、线下专项培训体系,加深医疗美容学科基础研究,加强 启动仪式。在启动仪式上,李世荣教授被聘为主任委员,江华、吴毅 医疗美容学术交流,全面构建医疗美容继续教育体系,并且通过这个 平、田卫东、宋建星、杨蓉娅、高建华、刘玮、郝立君、黄金龙被聘 体系持续不断地培养出更多回归医疗本质、倡导健康医美、有社会担 为副主任委员。在就职致辞中,李世荣教授表示,为了给中国医疗美 当的医美从业者。 · 081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中华医学会医学细胞生物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学术大会 在沈阳召开 部分报告专家线上交流 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曹流教授 分会主任委员黄东阳教授 主持开幕式 致开幕辞 2021年12月4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医学细胞生物学 分会主办,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联合承办的中 华医学会医学细胞生物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学术大会在沈阳召开。中 华医学会医学细胞生物学分会主任委员、汕头大学医学院黄东阳教 授,中国医科大学科研处处长徐苑苑教授,中华医学会医学细胞生 物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曹流教授, 大会线下会场 中国医科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陈誉华教授,中国医科大学生命科 学学院李丰教授,中国医科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赵伟东教授出 席会议。会议开幕式由曹流教授主持。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卢克锋教授、华 开幕式上,黄东阳教授在致辞中感谢各位学术专家的演讲报 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院史岸冰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生物系王昌河教 告以及对大会成功举办作出的贡献,感谢中国医科大学的支持与帮 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薛磊教授、山东大学于晓教授以及中国 助。希望通过本次会议增强各院校、科研单位之间的学术交流,促 医科大学赵伟东教授。下半场围绕“疾病的发病机制”进行报告, 进科研创新与发展。 报告专家包括首都医科大学安威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 为配合全国疫情防控要求,本次学术会议通过“线上+线下” 金医院研究员王计秋教授、东北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费腾教 同步进行,参会人数达1500人。本次大会邀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 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学院杨振业教授、东北大学生命科学与 金获得者2名,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16名进行学术报告与交流。 健康学院郝爽教授以及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谢萍副教授。 大会报告分上半场、下半场共两场进行。上半场围绕“细胞器与细 会上,各位报告专家分享代表性研究成果与科研实践经验, 胞器互作网络”进行交流,主要报告的专家包括中国科学院生物物 奉献了一场了解领域前沿、启发科研思路、解决科研难题的学术盛 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栋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华南肿瘤学国家 宴,对我国细胞生物学科学研究发展与创新、整体学术水平提高具 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高嵩教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葛亮副教授、 有重要意义。 · 082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七次全国医学信息学术会议 在线成功举办 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致辞 中华医学会医学信息学分会主任委员钱庆研究员致辞 中华医学会医学信息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刘章锁教授主持开幕式 中华医学会医学信息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董建成教授主持闭幕式 2021年12月11—12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七次全国医学信息学术 会议以网络在线会议的形式顺利召开。大会以“启航‘十四五’—— 医学信息学的新使命、新格局”为主题,设置了5场主旨报告和6个 分论坛。截至12月12日会议结束,累计在线参会近万人次,注册人数 1000余人,参会者遍布全国各地,分会常委和委员纷纷组织所在单位 职工集体观看学习。 中华医学会医学信息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 院刘章锁教授主持了会议开幕式。中华医学会医学信息学分会主任委 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钱庆研究员,中华医学会副秘书 长王大方先后致欢迎辞。 本次大会举行了5场主旨报告,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国家卫生健 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代涛研究员作主旨报告 康委统计信息中心代涛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李亦学研 究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赵玉虹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 心孙颖教授等国内一流学者专家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大会设置了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医院信息化高峰论坛、第二届医 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术会议、数据驱动的健康信息服务培训班、医 学信息教育论坛、应用临床信息学和数据分析研修班,以及青年论坛 等6个分论坛,邀请了众多行业领军人物、资深专家和优秀学者分享 领域前沿、交流学术成果。专家报告与精选论文报告相结合,共计59 个报告进行了分享和交流。 此外,会议还组织了“智能辅助诊疗创新设计方案征集”活动, 共计收到来自17个省份48 支队伍的作品,针对机器可理解临床指南构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李亦学研究员作主旨报告 · 083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建技术和临床辅助决策系统人机交互技术提出了创新方案。 信息学的新使命、新格局”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促进了医学信 本次会议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术交流氛围浓厚。 息研究同仁学术交流,对我国医学信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 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代表齐聚云端,围绕“启航‘十四五’——医学 时也提升了中华医学会医学信息学分会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孙颖教授作主旨报告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赵玉虹教授作主旨报告 · 084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基础与临床的结合 ——第十九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年会在线举办 2021年12月10—12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 学分会、中国遗传学会人类与医学遗传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上 海市儿童医院、上海市医学会医学遗传学专科分会、复旦大学代谢 分子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上海市胚胎与生殖工程重点实验室承 办的第十九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年会在线举办。 本次会议以“基础与临床结合的医学遗传学发展”为主题,针 对目前医学遗传学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尤其是医学遗传学发展 中如何更好地将基础与临床结合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本次会议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3666人线上注册,征文投稿总数 达1437篇,创历史新高。 本次大会共邀请了贺福初、金力、徐国良、杨正林、邵峰、董 分会主任委员徐湘民教授作开幕致辞 晨等6位院士介绍了各自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 会议还邀请了包括唐北沙教授、杨剑教授、徐彦辉教授、刘 兵教授、姚永刚教授等医学遗传学界的著名专家作了精彩的大会报 来学会的主要工作。委员会还对下一次年会的举办地进行了讨论, 告。此外,12月11日和12日下午,会议还分别安排了基础遗传、临 大家经过线上投票一致同意由贵州省人民医院承办会议,大家相约 床遗传以及青年论坛等三个分会场,在分会场邀请了张锋等13位优 2022年线上再聚首。 秀学者作了专题报告,近50位年轻学者作了专题交流。报告内容既 随后,还举行了学组成立大会。经过推荐和常委会批准,成立 涉及医学遗传学前沿技术和基础理论,又涉及临床转化应用,充分 了遗传咨询学组、细胞与基因组学学组、生化与代谢学组、分子与 展现了中国医学遗传学界的学术水平。给广大线上参会的学者带来 基因组学学组、教育伦理和法医学组以及产前诊断学组等6个专业 了一次学术盛宴。 学组。每个学组的组长介绍了学组情况和今后工作的初步规划。 另外,在12月11日晚,还进行了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第 两天的线上会议虽然结束了,但是会议组委会还贴心地制作了 十届委员会全体会议,共有60余名委员线上参会。委员们听取了马 会议回看系统,各位同道可以随时查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也体现 端副主任委员就年会筹备工作的报告,徐湘民主任委员介绍了2年 了疫情条件下学术会议的独特优势。 贺福初院士作报告 金力院士作报告 徐国良院士作报告 杨正林院士作报告 邵峰院士作报告 董晨院士作报告 · 085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团结 规范 创新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九次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学术大会在重庆召开 2021年12月23—26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 分会主办,重庆市医学会、重庆市医学影像技术分会、重庆医科大 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九次全国医学影像技术 学学术大会在重庆召开。李真林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吕发金教授担 任大会执行主席。本次大会主题为“团结、规范、创新(unity, standard,Innovation)”。围绕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制定的“固本强 技、规范创新”三年发展战略,团结广大医学影像技术人员,汇聚 学术人才队伍,构筑牢靠稳固的多学科融合交流平台,凝练学科发 开幕式现场 展方向,展示我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整体水平和专业特色,努力提升 我国医学影像技术学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会议采用“线上+线下” 形式开展,参会代表共计3097人,其中线上2178人,线下919人,共 收到稿件6639篇。 12月23日下午召开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党小组和全体委员(扩大) 会,李真林同志汇报了2021年分会党建工作,雷子乔同志带领大家 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增强 全体人员奏唱国歌 “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刻认识.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保持和增强学 与继续教育”“CT学组”“MR学组”“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医学 会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加强和 影像信息与PACS”“医学影像工程”“国际交流英文论坛”等20个分 改进学会党的建设,充分发挥政治引领、思想引领和组织保障作用, 论坛,76个Session专题研讨,内容涵盖影像技术新进展、影像技术管 推动分会事业高质量发展。之后各学组组长对过去一年工作总结汇 理、国产影像设备崛起、影像技术多学科融合等。论文发言763篇, 报,全体讨论今年工作成效与不足和下一年分会整体规划。 电子壁报684篇。线上视频574个,观看人数3222人,总的点击量达到 12月24日上午,大会正式开幕,开幕式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 83 556次。 医院放射科主任吕发金教授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的唐鹤菡教授 以赛促技,规范强基。举办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精英俱乐部、全国 主持。“隐形天使”和“致敬中华影像技术人”宣传片为会议拉开了 菁英技师管理赋能集训营,开展好影像技师技能大赛、“精影荟”影 序幕。线上线下全体参会人员怀着无限的崇敬和使命感进行了升旗仪 像技师读片会南北对抗赛和最美“隐形天使”摄影展,吸引众多的国 式并奏唱国歌。随后中华医学会医学影像技术分会主任委员李真林教 内放射影像技师踊跃参加,全国医学影像技术界的同仁们广泛交流和 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罗勇教授、重庆市医学会会长傅 学习。本次大会在国际交流、教育与继续教育两个分论坛新增设《医 仲学教授、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发表开幕致辞,中华医学会放 学影像技术学大学生论坛》,为影像学子搭建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夯 射学分会主任委员刘士远教授、人民卫生出版社杜贤总编辑、国家卫 实人才队伍培养。 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张学高主任、日本放射技术学会会长白石顺二 医学影像技术的高质量发展,对于实现我国区域医疗资源共享、 教授、日本放射线技师协会会长上田克彦教授、韩国放射技师协会会 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推进分级诊疗具有重要作用。本次大会 长赵永纪教授以线上的形式为大会送来祝贺并发表致辞。各位教授对 创新设置“影像技术热点问题专家面对面”。与国内的影像大咖一起 我国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表示极大的肯定,对面临的困难、挑战及展 探讨影像检查技术热点,深层次分析问题和探索解决之道。针对重复 望进行了阐述,并期待会议圆满成功。随后举行了《中国医疗设备》 检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设备无人使用、人才短缺、偏远地区影像 杂志影像技术专刊发布仪式,《中国医疗设备》杂志社社长金东先 技术服务能力差、影像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平衡、影像医疗服务能力 生致辞,并与李真林教授、马新武教授、吕发金教授为《中国医疗设 不均匀等突出问题。专家们表示将积极参与影像检查规范指南的制 备》杂志影像技术专刊揭牌。 定,参与影像同质化培训,并通过走基层不断推动国家卫生健康委要 本次会议做到了“顶天立地”。质量高,邀请院士杰青授课;接 求的影像检查结果互认。基于此,发布了5G远程影像检查多中心项 地气,基层社区医院同道分享。12月24日上午在主会场举行大会主旨 目、人民健康网等合作项目,共推远程影像检查规范化、同质化协作 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卞修武教授,青年长江学者周新雨教授,刘士 体系,助力我国各级医疗机构形成影像技术规范化、同质化的协作体 远教授、李真林教授、余建明教授、马新武教授、付海鸿教授就医学 系。通过数字化手段赋能基层影像技师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层医 影像技术学科发展、影像技术前沿科学、青年人才培养等内容进行了 疗的诊断水平,助力分级诊疗的落地。 精彩报告。大会共分设7个线下分会场,开通11个线上直播间,邀请 本次大会积极倡导多学科融合、医技护工信一体协同,积极践行 了众多国内外医学影像界知名专家,设“影像技术学科发展”“教育 聚精绘影像,聚力护健康,融创促发展,智影塑未来的学术导向。大 · 086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影像技师技能大赛 最美“隐形天使”摄影展 会的举办,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员以及与医学影像 能力水平、科研水平、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全体影像技术人凝心聚 相关的医务工作者、科研人员、大专院校教师与学生的医学影像技术 力,开拓创新,为健康中国建设共享力量。 · 087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传承历史 共创新篇 ——2021年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双年会在上海成功召开 会议现场 与会专家合影 2021年4月22—25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 主办,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复旦大学运动 医学研究所共同承办的2021年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学术双年会在 上海成功召开。 大会主席、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人民政 府参事、复旦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 陈世益教授作了题为“中国运动医学拥抱新时代、迎接新挑战—— 学科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主题演讲,对中国运动医学的现 状、本质、定位与发展作了详细介绍,为全国运动医学同道们梳理 了中国运动医学发展的历史轨迹与发展现状,并指出中国运动医学 未来发展方向,运动创伤、运动康复、重大赛事医学保障、运动促 进健康、慢病运动处方五位一体,共同发展的模式,受到了广大参 会同道的热烈反响。 本次大会不仅为中国广大运动医学同道贡献了一场丰富的学术盛 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主任委员陈世益作主题报告 宴,更呈现出了以下突出亮点,在中国运动医学的发展史上书写下了 浓墨重彩的一笔。 节的一系列前沿外科技术和临床处理方法展开讲授与讨论,还积极响 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建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的指示,专门设立 亮点一: 规模空前热烈参与,二级学科领域扩大 “运动医学促进健康和运动处方”板块,并特设运动康复会场8个议 题,运动处方4个议题,并邀请多位嘉宾进行主题演讲,为扩大学科 内涵,明确学科定义,创建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虽然在严格遵循新冠病毒疫情防控原则的基础上,大会实行了 大会进一步明确运动医学治疗宗旨,“功能至上、早期康复、重 严格的人员控制,但本届大会仍然成为了历届双年会中规模最大的 返运动”已成为运动医学追求的目标,运动医学作为临床医学和特种 一次,大会共历时4天,共设7个分会场,54个学术专场,其中2个主 医学两个学科领域的二级学科,学科地位高,已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 题演讲专场,18个自由发言专场,5个青年论坛专场,3个全英文论坛 高度重视。 专场,19场专题发言,1个影像专场,4场企业卫星会,2场企业研讨 会。大会注册代表1448人,投稿征文2769篇,专题发言100人,口头 发言443人,壁报交流213篇,新增运动康复、运动促进健康、运动影 亮点二: 重磅嘉宾云集,共画运医蓝图 像诊断、慢性病运动处方四方面内容,参与人员覆盖全国各地,学术 氛围空前热烈和浓厚。 本次大会特邀的重要演讲嘉宾是国务院参事、国务院深化医改 本次大会除了围绕运动医学领域常见的肩、膝、髋、肘、踝关 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协和医学院卫生健康管理政策 · 088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学院刘远立院长,他的演讲题目是《健康中国—主动健康与医体融 合》,作为健康中国战略的谋划者,刘远立参事是主动健康的倡导 亮点三: 开启学科发展新领域,创建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 者和推动者,强调主动健康的重要性。他回顾了健康中国战略推出 的背景,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健康工作十分重视,放在优先地位,在 本次大会是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成立后的第八次双年会,经 国家各项政策制定方面已经做到“健康入万策”。结合“十四五” 过历代运医人的坚守与开拓,以及十余年快速发展,中国运动医学已 规划,刘远立参事为与会者分享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要素是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医体融合,创建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指出了运动医学今后在各个 大会主席陈世益教授特别回顾了中国运动医学,从早期的医体 医学学科,将以运动促进健康的方式扮演重要角色,提出了“运动 共进,逐步发展到今天的医体融合,在“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指引 医学入百科”的创新理念。 下,进一步建立“运动促进健康”+“慢性病运动处方”的医体融合 本次大会还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 创新模式,推动健康关口前移,达到治未病目标,让医体融合落地在 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会长张英泽教授,中华 医疗,执行在医疗,将成为大健康领域的发展新业态。作为一门交叉 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王坤正教授,中华医学会物理 学科,运动医学正在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治疗宗旨,其亚专 医学与康复学分会主任委员岳寿伟教授,ISAKOS前主席、美国 科包括运动创伤防治、重大赛事医疗保障、运动康复、慢病防治与运 AOSSM前主席、美国AOSSM名人堂成员Freddie Fu教授,上海 动处方、运动促进健康等五大方面。在近十五年的高速发展中,运动 市医学会和上海市医师协会徐建光会长,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 创伤一枝独秀领先发展,重大赛事医疗保障和运动康复紧随其后,运 王大方等多位嘉宾先后致辞,各位嘉宾一致赞扬中国运动医学 动促进健康和慢病运动处方尚属萌芽,仍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制约, 近年来取得的快速发展成就,十分看好运动医学未来发展方向 亟须进一步拓展运动医学学科领域,做好学科定位,加强学科平台建 与广阔前景。 设,规范治疗技术、指征与方法,培养更多优秀的运动医学人才。 · 089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2021年学术年会在线举办 2021年12月18—19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 会主办,天津大学应急医学研究院、江苏省医学会、镇江市第三人民 医院承办,江苏大学、镇江市医学会协办的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 2021年学术年会在线举办。国内1万余名应急医学领域顶尖专家和同 道参会,围绕“传染病与灾难医学”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开幕式 中华医学会王大方副秘书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静晨教授,中 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天津大学应急医学研究院院长侯世 科教授,江苏省医学会王咏红会长,江苏大学袁寿其书记和镇江市卫 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镇江市医学会会长胡云霞教授出席开幕 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侯世科致辞 式。开幕式由天津大学应急医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 分会秘书长樊毫军教授主持。 侯世科主任委员表示,随着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 件、社会安全事件多发频发,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突发事件的 应对工作。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开启了全球“战疫”的新模式。气温 异常,极端高温,带来了火灾、飓风、洪灾,造成部分地区人口流 离失所,山火吞噬了澳大利亚、西伯利亚、美国西海岸和南美的大片 地区,烟雾扩散。黎巴嫩港口爆炸、中国台湾地区脱轨事故、河南洪 水等突发事件已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在各类突发事件的救援、 预防、培训、科研、科普等方方面面,分会的委员们做了大量卓有成 效的工作,始终站在应急救援的第一线,成为时代最美的英雄。他表 示,分会愿与各位专家一道,推进我国应急领域不断发展,提升应急 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秘书长樊毫军教授主持开幕式 医学救援水平,共同为人类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为推动构建人类命 运共同体作出贡献,共同创造人类美好未来! 侯世科教授作题为《移动医院体系建设》的主旨报告,从建设 大会设有1个主论坛,以及灾难护理、江苏专场、青年学组等3 个分论坛。 背景、体系构建、建设现状和发展方向四方面进行阐述。他强调,未 来要不断完善移动医院装备体系,开展轻量化和折展结构深入研究, 不断提升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主论坛 张文宏教授作题为《应对新冠:疫苗与药物》的主旨报告,他 指出,“对于未来,在中国,一旦抗疫取得更好的策略,同时出现更 主论坛学术交流环节,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郑静晨教授、国 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教授、天津大学应急医学研究院院长侯 好的药物,通过扩大的检测、精确的追踪和提供充足的医疗资源,我 们还是有机会最终控制住这个疫情的。” 世科教授、江苏省传染病医院院长易永祥教授、江苏省医学会灾难医 易永祥教授作题为《传染病医院的转型发展和重大疫情下的应 学分会主任委员邹圣强教授、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秘书长樊毫军 对方略》主旨报告,围绕传染病医院转型提升能力作探讨。他提出传 教授等作主旨报告。 染病医院转型的4个观点:一要提高站位,顺应国家发展大趋势,把 郑静晨院士作题为《医工信智融合加快救援医学发展》的主旨 握医院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二要构建基于传染病及公共健康研究的生 报告,从医学腾飞的历程、工业革命与医学、医工信智融合发展四方 物安全研发体系,研究新发突发传染病病原的快速鉴别诊断新技术、 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他表示,医工融合为医学快速发展奠定了工学与 临床救治方法、传染病流行病学、传染病病原学基础及其感染致病机 理学的基础,未来医工融合发展,要围绕思维融合,并建立工程思维 制、抗感染药物疫苗以及中和抗体研发等;三是要以高等级生物实验 模式、医工信智融合模式。医工信智融合发展必将加速灾害医学的 室为平台,吸引高层次优秀科技人才,培养创新团队,整体带动提升 发展,凝炼出医工信智在灾害医学的十大发展方向,包括VR技术训 医院科技产出层次;四要根据传染病医院弱项,加强有潜力的综合学 练系统、大数据智能决策平台、仿生技术机器人、智能机械外骨骼、 科建设,设置分类考核体系,全面提升综合医学专科的发展,全面促 手术机器人与辅助诊疗系统、3D打印组织修复与再生、快速止血材 进医院综合管理水平。 料、航空医学救援体系、智能拓展方舱医院、水上救援平台。 邹圣强教授作题为《传染病学与灾难医学学科建设新路径探 · 090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讨》的主旨报告。围绕“应急突发传染病疫情,如何培养公共卫生临 彩纷呈的灾难护理案例汇报。从不同角度分享了有关灾难救援的宝贵 床救治传染科人才”展开讨论。他认为传染病学和灾难医学两个学科 经验和心得体会。 建设,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为构建平疫结合型传 染病医院高质量发展奠定人才力量。 整场直播吸引了全国各地灾难护理同仁在线观看,大家对讲授 内容表现出极大兴趣,通过在线平台,各大医院深入交流了灾难护 樊毫军教授作题为《拯救生命计划(SLP项目)—医管工信多学 科交叉推进急救救援领域新革命》的主旨报告,介绍了SLP项目的背 理从经验到系统,从微观到宏观的全方位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关键环 节。 景、技术支撑和全国联盟3方面内容。他表示,未来他的团队将在国 江苏专场分论坛邀请了省内知名急诊急救、急危重症救治与传 内建立京津冀、华东长三角、中原、粤港澳、西南、西北七大应急 染病防控等专家教授作线上专题报告,内容丰富、议程紧凑。南京大 救援实训基地,覆盖100 000名公众志愿者+1000家医疗单位(急救 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张均教授作了《2019冠状病毒的神经系统并 中心+医院+救援队)的SLP联盟,从事发现场、医疗后送、急诊救治 发症及处理原则》的专题报告;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陈建荣教授作了 三个环节入手,通过医工结合新技术应用,预计未来5年,每年可减 《新冠疫情防控物资管理与思考》的专题报告;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 少20 000人死亡。 院施辉教授作了《互联网+助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专题报告;南京 此外,上海东方医院刘中民教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田军章 市第一医院秦海东教授作了《平战结合下的急诊流程再造》的专题报 教授、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张连阳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邓勇教授、 告;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陆士奇教授作了《新冠病毒感染与凝血异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黄英姿教授、辽宁省人民医院王钢教授、广西 常》的专题报告;原武警江苏省消防总队医院刘晓华教授作了《江苏 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剑锋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 省消防救援队伍跨区域增援河南灾区抗洪抢险救灾工作纪实》的专题 泓教授、山西白求恩医院闫新明教授、同济大学姜成华教授分别作题 报告;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谈定玉教授作了《韧性医院理念指导下医 为《公立医院在应对重大疫情中的作用》《加强医院应对突发疫情的 院应急能力提升路径探索》的专题报告;苏州市急救中心林岐教授作 应急管理能力》《现代战伤救治对严峻环境中创伤救治的启示》《疫 了《苏州智慧急救的探索与实践》的专题报告;最后江苏省医学会灾 情防控期间医院公职人员如何防范问责风险》《新冠疫情救治反思: 难医学分会主委邹圣强教授作学术会议总结。 重症医学能力担当》《国家卫生应急移动医疗救治中心(辽宁省)建 通过此次学术会议,专家和学者们共同探讨和展望了公共卫 设》《广西卫生应急团队在新冠疫情防控中的担当与作为》《紧急医 生、急救与灾难医学等相关学科发展前景,分享救援经验,促进学科 学救援队伍建设的思考》《方舱医院的内涵与外延》《灾难医学学科 发展,提高了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的实践与探索》的主旨报告。 青年学组分论坛首先由主任委员侯世科教授致辞,侯教授指出 青年学组是灾难医学分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位青年学组专家也都是 分论坛 灾难医学领域的骨干中坚力量。在我国历次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的医 学救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此也期望在未来的年会中有更多 分论坛学术交流环节,灾难护理分论坛由江苏大学附属三院邹 的青年学组专家们进行学术交流。之后8位青年学组专家进行了学术 圣强院长主持,会议邀请到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蕾教授、中 交流。天津大学应急医学研究院吕琪教授就其研究团队针对挤压综合 南大学湘雅护理学院李映兰教授、南京医科大学护理学院许勤教授、 征、烟雾吸入伤等灾难医学特色伤病早期救治研究及学术成果进行了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张伟英教授作为讲课专家进行专题分享。 交流。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曙光主任介绍了其团队在ECMO救治 首先,刘蕾教授以“疫情常态下的医院防控管理”为题,就后 脓毒症方面的最新进展和临床经验。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李阳主任针对 疫情时代下如何对医护队伍实施精细管理进行了详细分享。接着,李 躯干-肢体交界部位大出血的紧急救治介绍了最新的研究情况。上海 映兰教授作了“生死时速-湘雅空中医疗救援之实践与体会”专题分 东方医院韩庆辉主任介绍了东方医院在近年来的灾难医学学科发展和 享。她对湘雅空中医疗队概况、救援中发挥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宝贵 实践。天津大学应急医学研究院范斌教授就应急装备最新的研究进展 经验总结。第三位专家许勤教授以“跨专业教育在灾难护理中的研究 进行了交流。山西大医院李智主任交流了其在内蒙古额济纳旗新冠疫 进展”为题进行了分析,他就灾难护理教育进行了深入反思,并对新 情抗疫救援实况。甘肃省人民医院张冬志主任就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 时代下灾难护理教育作了长远思考。紧接着,张伟英教授就“基于核 建设的分析与思考进行了交流。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夏飞主任介绍 心能力的新冠疫情护士应急能力培训项目的开发”进行了专题总结, 了贵州省2021年重大灾难救援质控报告。大会报告囊括了救援实践、 提出了如何引导护士的人生价值观、夯实基础,强化三基、加强沟 救援医学技术装备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进展,使得学组委员们和从事灾 通,心理疏导等问题。最后,来自全国的10名灾难护理同仁进行了精 难医学的国内同行收获颇丰。 · 091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2021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第十九次全国学术 交流会在线召开 由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主办,浙江省医学会、浙江大学 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共同承办的“2021 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第十九次全国学术交流会”于2021年12月 11—12日在线召开。大会通过开幕式、分会成立三十五周年回顾、主 旨演讲、专科分论坛、会前大师课、青年医师论坛及青年医师团体辩 论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对目前我国整形外科整体学术发展进行了 一次全面巡礼。 12月11日上午进行的主旨报告环节无疑是本次大会的“重头戏”。 今年的主旨报告遴选了在国内外均具有影响力与代表性的9位整形外科 专家分别围绕各自专业领域课题,进行了极具专业深度的学术演讲,分 享了他们宝贵的技术经验。另有来自青年医师论坛前三名的青年医师分 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致辞 享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共同构成主会场学术的大景观。 在分会全国学术交流会上首次开展的青年整形外科医师团体辩 论活动引发了广泛讨论,收获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辩论围绕“选择 临床科研还是基础科研?哪个更有利于年轻整形外科医生的成长?” 展开,双方辩手才思敏捷、唇枪舌剑、棋逢对手、妙语连珠,不仅展 现了当代优秀整形外科青年医师们蓬勃向上的朝气,体现了新一代整 形外科医师的自我医技修养与探索精神,更彰显了我国整形外科发展 理论技能与医德医风的传承与创新。 12月12日晚,小儿整形外科专业分论坛最后一个学术单元上,分 会主任委员栾杰教授宣布大会所有学术议程结束,为本次大会的在线 直播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在为期三天的学术大会中, 26个分论 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栾杰致辞 坛、204个学术单元、193个专题讨论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讨论热 烈、场场爆满。本次大会共吸引了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187 个 市共计6588人线上参会,1311人次参与会议发言,424人次参与学术 单元主持及点评,在参会人数和发言人数均创下了前所未有的新纪 录。大会直播总点击播放量232 193次,直播总时长达262小时47分34 秒,各会场听者如潮,一流学者传道授业,充分体现了全国整形外科 领域医护人员对学术的尊重与追求。 12月11日,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在线上先 后召开了全体委员会议和常务委员会议。常委会上,来自江西南昌、 上海、北京、广东广州的4位委员同台竞选2022年分会第二十次全国 学术交流会的承办权。最终,经分会常委会不记名投票,代表江西南 分会场点评专家线上合影 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参加竞选的文辉才教授获得了最高票,成功取得 了明年全国学术交流会的承办权。 本次大会是一次特殊的会议、一次令人难忘的会议,一次圆满成 功的会议、一次永载史册的会议。作为国内规格最高、最具权威及影 响力的国际性医学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的全国学术 交流会每年都在不断改革创新,通过多维度、多视角的呈现方式,涵 盖整形外科各专业领域的学术内容,凭借数百位国内顶尖整形外科专 家们的倾力分享,全面展示了目前我国整形外科最富前瞻性的学术思 想与实用技巧,引领了学科发展的新风尚。 让我们共同祝愿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不断开拓进取、蓬 勃发展,期待明年的全国学术交流会续写篇章、再创辉煌。 部分与会专家线上合影 · 092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引领医学会议新潮流 ——第十九届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线上会议(CIT2021 Online)成功举办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介入心脏病学 国际性学术会议和最具教育意义的教学平台之一。2020年,由于新冠 疫情突发,CIT在国内率先改为分期制线上会议,取得了很大成功。 在这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CIT2021 Online被设计为核心会议”+“年 度热点论坛”的形式,部分内容采取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既 实现了专家面对面的交流,也方便了广大国内外医生参会。在内容方 高润霖院士致辞 李国勤书记致辞 韩雅玲院士致辞 葛均波院士致辞 Martin Leon教授致辞 郑哲教授致辞 面,CIT2021 Online延续了既往经典板块,并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 新,特别是2021年公布的一系列重磅研究、讨论的热点话题对我国冠 心病介入领域有深远影响。 会议概况 CIT2021 Online由中华医学会主办,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介 入心脏病学大会理事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美国心血管研 究基金会联合协办,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承办。CIT2021 Online会 议平台通过3D虚拟技术将线下会场样式逼真地呈现于云端,包括会议 注册区、学术会议室、实习中心、考试中心、学术专区、壁报区、信 息回顾区、云展厅等,使线上参会者拥有沉浸式的参会体验,引领了 医学会议平台的新潮流。 CIT2021 Online会议覆盖了全国2000多个医院科室,2021年5月 6—9日的核心会议累计有1 492 472人次观看直播,2021年11月5—7日 的年度热点论坛累计有502 778人次观看直播。参会者中,有96.57%来 自国内,3.43%来自国外;国内参会者来自全国31省市自治区,其中 河南省、山东省、江苏省的医生关注排名最高;国外参会者最多的国 家为美国、日本、马来西亚。参会者约有93.46%为临床医务人员,其 徐波教授主持会议 中心内科、心外科、介入导管室占比约98%。 完美处理了左主干分叉。葛均波院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Isaac George教 学术亮点 授、Rebecca T. Hahn教授、Martin B. Leon教授、Tamim M. Nazif教授、浙 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教授、南京市第一医院陈绍良教授, CIT 2021 Online及年度热点论坛设置了99场会议、500多个报告、 解放军总医院陈韵岱教授,美国纽约圣弗朗西斯医院Allen Jeremias教 21个实习中心、2个录播病例演示和17个手术直播,以及281篇摘要和 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Akiko maehara教授、Jeffrey W. Moses教授、Gregg 315个临床病例分享,内容极为丰富。 W. Stone教授等国内外专家对上述病例进行了讨论。 围绕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TAVR)和复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1)开幕式和全体合作伙伴会议,展现介入领域两大热点 (PCI)的影像学和生理学指导这两个热点话题,Martin B. Leon教授和美 国纽约西奈山医院Gregg W. Stone教授分别发表了题为“TAVR2021-证据 2021年5月6日,CIT2021开幕式和全体合作伙伴会议在徐波教授 缺口和未来方向”和“冠状动脉腔内影像的新方向——从缺血到易损斑 主持下拉开帷幕,大会主席高润霖院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块的转变”的主旨演讲,为心血管介入领域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指明 主任委员韩雅玲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美国经导 了方向。会议内容精彩纷呈,令人受益良多。 管心血管治疗大会(TCT)的联合创始人和TCT主席Martin Leon教授、 (2)CIT携手EuroPCR、TCT奉献多项重磅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党委书记郑哲教授、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李 国勤教授先后出场,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贺词。 之后,吴永健教授与宋光远教授在大会上展示了使用Sapien 3 5月7日上午,CIT年度最新临床研究进展专场在万众期待中如期 (S3)瓣膜用于Type 0型二叶式主动脉瓣重度狭窄的TAVR病例,窦克非 举行。北部战区总医院徐凯教授代韩雅玲院士线上公布了TaurusElite 教授分享了1例他本人实施的左主干远端真性分叉病变,窦教授采用腔 可回收经导管主动脉瓣系统临床试验数据;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 内影像(OCT)和生理学(QFR和OFR)指导介入,以DR-CRUSH术式 授分享了中国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估研究最新进展;中国医学科学院阜 · 093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外医院杨跃进教授分享了CAMI研究最新结果;南京市第一医院陈绍 良教授分享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支架植入术后围术期心肌梗死 (PMI)与长期死亡率关系最新研究进展;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宋雷教授分享了围手术期心肌损伤和心肌梗死定义对慢性完全闭塞介 入术后长期死亡率的影响;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乔树宾教授分享 了FAVORⅢ China试验设计和最新进展。 Martin Leon教授作报告 Gregg W. Stone教授作报告 促进国际交流、搭建国内外合作平台,把CIT培养成为引进国外 最新研究进展、展示我国研究成果的平台,多年来一直是CIT的宗旨 比剂规范应用与管理培训、TAVR相关技术培训、STEMI模拟病例教 之一。2005年、2006年,CIT相继与国际上前两大的心脏介入领域国 学、主动脉球囊反搏技术培训、融合技术、左心耳封堵术培训、冠状 际会议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分别是美国经导管心血管治疗学术会 动脉血栓抽吸技术培训、分叉病变相关治疗技术培训、OCT相关治疗 议(TCT)和欧洲血运重建大会(EuroPCR)。2021年5月19日,中国 技术培训、腔内影像相关技术培训等大量实操课程,内容丰富、精彩 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徐波教授代表高润霖院士和全体研究者,在线上 纷呈! 举行的2021年欧洲血运重建大会(EuroPCR)最新揭晓临床试验专场 例如,近年冠脉腔内影像及生理学发展迅速,OCT、FFR等手段 首次公布了FUTURE-Ⅱ研究的1年结果,研究同步在线发表于著名心 在指导优化PCI手术策略的价值受到越来越多冠脉介入医生的关注。 血管期刊JACC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 。 “慧眼独具——OCT实习中心”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徐波教 2021年11月4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徐波教授代表其研究 授担任课程总结,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赵杰教授、宋雷教授、 团队在美国经导管心血管治疗学大会(TCT)2021首日的全球最新 孙中伟教授担任课程导师,从OCT标准操作和操作技巧,到OCT临床 揭晓临床试验专场,发布了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FAVOR Ⅲ 实际案例的精彩解析以及模拟器操作教学视频,使学员全方位了解 China的1年临床结果。这项研究受到国内外评论者的高度赞誉,成为 OCT;而“理论与实践,与您聊聊功能学FFR”特邀复旦大学附属中 冠心病治疗领域里程碑式的临床研究。该研究也在之后的CIT年度热 山医院葛均波院士担任课程总结,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雷教授、 点论坛上进行了重点解读。 李晨光教授、张峰教授担任课程导师,通过理论知识解析、疑难病例 此外,CIT2021 Online的几场临床研究相关会议也有很大反响。 分享,讲解了FFR的理念及策略。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李卫教授与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协办组织的 另如,在近年心血管介入领域发展快速的结构性心脏病领域,大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设计及评价会议进行了临床研究方法的培训;在临 量新技术、新器械快速进入临床,广大临床医生亟须学习相关技术和 床研究峰会上,徐波教授与Roxana Mehran教授、Ajay J. Kirtane教授共 操作。而他们在CIT2021实习中心能学到诸如TAVR术前CT影像评估、 同邀请心血管介入领域著名期刊JACC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 、 术中兵器谱选择、关键步骤操作技巧等实用技能,看到TEE及TAVR、 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 、EuroIntervention 的主编进行对 ICE引导下的房颤左心耳一站式手术等的Step-by-Step手术步骤演示, 话,探讨了如何提高介入期刊的科学贡献;CCI-CIT特刊最佳论文专 以及一些新技术的模拟操作演示,使学员全面了解并初步掌握这些国 场上,CCI主编Steven R. Bailey教授亲自主持并点评了特刊中最优秀的 际前沿的新技术和新器械。 5篇文章。 (5)年度热点论坛:TCT2021亮点同步解读,成中外合作范例 (3)精心打造的手术转播,大幅增加非冠脉内容 TCT是全球顶尖的学术组织,也是CIT的重要合作伙伴。去年CIT 作为CIT的最大的亮点之一,CIT历来都强调在手术转播中演示 在第八期会议中对TCT最新揭晓临床试验进行了第一时间解读,受到 最新的术式以及最新的疗法和技术。CIT2021 Online精心安排了中国 了极大关注。今年,CITOnline 2021年度热点论坛再次与TCT2021同步 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浙江大学 召开,连续3天,CIT工作组专家对TCT2021亮点进行了解读与讨论, 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 并与国外专家进行了对话,会议内容不仅有TCT2021最新揭晓临床试 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部战区总医院这6家医院的8场手术转播。病例 验、最新发布科学研究,还包括了慢性冠脉综合征的血运重建策略、 中非冠脉内容大幅增加,接近50%,包括5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二叶瓣及生物瓣毁损、左主干分叉高峰论坛、TEER、平衡PCI中的出 (TAVR)、1例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术、2例左心耳封堵术及1例经血 血与缺血风险、从ISCHEMIA到易损斑块等多个热点话题。参会者足 管新型介入起搏器植入术。当然在冠脉领域,这次依然会展示很多精 不出户,便能领略国外冠心病介入领域最新进展及前沿观点,同时通 彩的病例,涉及完全闭塞病变、左主干病变、复杂病变激光血管成形 过国内专家的解读,能够与中国临床实践结合,极大促进了国内冠心 术、再狭窄治疗、药物球囊等内容。广大心血管介入领域医生通过观 病介入领域研究和实践的进步。而CIT与TCT的紧密合作也成为医学领 看手术转播切实地学到了大量有价值的内容。 域中外合作的范例。 更多亮点,不可尽数 (4)实习中心,线上、线下结合,内容精彩纷呈 对于年轻医生来说,实习中心是提高他们介入实操能力的有效 此外,CIT2021 Online共开设7场专家访谈,数十位专家围绕药物 渠道。2021年实习中心可谓2020年的“升级版”,包括了远端桡动 涂层球囊的应用、PCI术中安全策略、造影实操技术、心血管介入创新 脉相关的手术操作演示与教学、球扩瓣手术演示与模拟器演练、碘对 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另如心血管介入全球峰会、CTOCC专题、腔内 · 094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影像生理学专题、急性心肌梗死专题、外周血管病论坛、CHIP论坛、 影响力的心血管介入治疗三大盛会之一。在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新时 CCI-ICI创新论坛等均独具特色,不仅展示了介入领域的“高、精、 代,心血管介入技术的发展一方面要“高大上”,一方面要脚踏实地 尖”,也聚焦了“接地气”的临床实用话题,吸引了大量参会者。 落脚基层,让更多县级和基层刚刚从事心血管介入的医疗工作者们, 能够找对方向起步,走正确的路。2021年,升级版的CIT Online在线 结语 上、线下覆盖了更为广大的心血管医生,其影响力与日俱增,完美呈 现了CIT“合作(C)、创新(I)、转化(T)”的宗旨。2022年CIT 19年来,作为中华医学会的品牌学术会议,CIT长期致力于提高 我国心血管介入治疗水平,已成为亚太区规模最大,世界范围内最具 将迎来20周年,我们期待届时疫情的阴霾散去,新朋旧友能在国家会 议中心重聚,开启CIT新一段的精彩学术旅程。 · 095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领航中华肿瘤防治 践行健康中国行动 ——2021年中华肿瘤大会在成都召开 2021年10月9—10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 办,四川省医学会、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四川省肿瘤 医院共同承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南方肿瘤临床研究协会共同 协办的2021年中华肿瘤大会在成都召开。 中华肿瘤大会是目前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肿瘤学科顶级学术会议。 本次大会主题为“领航中华肿瘤防治、践行健康中国行动”,邀请了 5位院士以及数百位全国肿瘤内科、肿瘤外科、肿瘤放疗、影像、免 疫治疗等各领域肿瘤学界名家齐聚论道。大会开办了院士名家讲坛, 并设置了肺癌、胃癌、鼻咽癌等18个分会场,旨在聚焦肿瘤的前沿进 展,综合相关研究结果进行综合评述,开展横向学科与尖端方向探 索,大力推广多学科个体化综合治疗模式,助推健康中国行动。 开幕式现场 10月9日上午,院士名家讲坛第一环节由唐金海教授、南克俊教 授担任主持。首先,郝希山院士就《肿瘤精准防控》作专题报告,指 出癌症是全球公共健康问题,防控形势严峻,并聚焦乳腺癌的防治探 索、防控诊疗体系建设及精准防治新模式——MTB模式进行详细的报 告。第二环节由王振宁教授、魏少忠教授主持,樊嘉院士就《肝癌外 科治疗技术及策略进展》专题进行讲授,回顾了目前肝癌治疗挑战、 肝癌相关新型分子标记物及干预策略,并提出肝癌精准诊断方向、微 创手术、肝移植及中国特色规范化治疗策略。第三环节由高明教授、 戎铁华教授主持,林东昕院士针对《人体形态正常之组织的体细胞突 变研究》进行讲授,指出正常老年人的主要器官广泛存在体细胞突变 的累积和突变克隆的扩展,并存在显著的个体和器官间差异,内源性 因素是正常老年人体细胞突变的主要原因,形态正常组织也存在许多 院士名家讲坛 癌细胞中常见的突变,尤其是“癌驱动突变”,但体细胞突变与癌 症发生的关系目前未知,需进一步探索。第四环节由史颖弘教授、宋 针对《T/NK细胞淋巴瘤的诊疗进展》作了报告,他指出,外周T细胞 天强教授主持,由顾晋教授、徐惠绵教授分别就《联合骶骨切除治疗 淋巴瘤一线治疗方案长期停滞,CHOP方案治疗的局限性以及以维布 复发直肠癌》及《胃癌精准外科治疗若干问题》专题进行介绍。宋尔 妥昔单抗为代表的新型ADC药物为CD30阳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所带来 卫院士就《肿瘤生态学说与免疫治疗》进行阐述,强调肿瘤微环境与 的治疗突破与生存获益,并提出未来CD7阳性T细胞淋巴瘤可能从供 肿瘤细胞之间复杂的相互影响及作用机制。针对上述专题,关泉林教 者来源CD7 CAR-T免疫细胞治疗中获益。孙颖教授分享了《鼻咽癌的 授、崔书中教授、沈赞教授、刘奇伦教授分别进行了点评及讨论。 诊疗进展》专题,该专题涵盖内容丰富,包括遗传、EB病毒及环境共 肝癌疾病进展论坛上,李涛教授就晚期肝癌患者一线治疗相关新 同作用影响鼻咽癌的发生发展,鼻咽癌疫苗的研发进展,选择合适的 进展进行报告,健康中国行动助力肿瘤患者长期生存论坛由廖洪教授 药物进行诱导化疗后再序贯放疗是降低鼻咽癌患者远处转移发生率、 报告中外肿瘤5年生存率对比,并作相关思考与展望。 提高生存的关键。第四环节由徐莹莹教授、滕理送教授主持。首先由 10月10日上午的院士名家讲坛分四个环节进行。第一环节由朱军 吴炅教授带来《乳腺癌外科治疗现状和展望》,他指出,乳腺癌外科 教授、吴永忠教授主持,于金明院士以 《精准肿瘤学新实》为主题, 治疗决策需多学科协助制定优化治疗方案,目前随着乳腺癌外科治疗 回顾了肿瘤治疗模式的发展变化历程及未来精准肿瘤治疗学科发展方 的发展,全乳切除和淋巴结清扫豁免在部分乳腺癌中已实现,为越来 向。他指出,未来精准治疗应该强调设计更具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第 越多的乳腺癌患者带去更优质的生活质量。紧接着,王树森教授解读 二环节由卢冰教授、卢泰祥教授主持,郎锦义教授回顾了放射治疗百 了乳腺癌靶向及免疫治疗相关临床研究结果数据,完成局部及(新) 年发展历程,他指出,放疗诞生于医工交叉、成长于医工交叉,未来 辅助化疗的胚系BRCA1/2突变的高危HER-2阴性早期乳腺癌后行奥拉 也必将走向医工信融合,AI+影像是未来放疗发展的新征程。傅剑华 帕利辅助治疗1年可显著改善iDFS和DDFS,DS8201可能成为HER-2阳 教授则首次汇报了一项关于术前放化疗并手术与单纯手术多中心随机 性晚期乳腺癌二线标准治疗方案,CDK4/6抑制剂显著提高PFS和OS, 对照研究的长期随访研究结果,该结果提示,术前CRT可明显提高局 新辅助及辅助治疗阶段加入PD1抗体可提高PCR率且可延长EFS。张瑾 部晚期食管鳞癌的总生存率(OS)、无病生存率(DFS),CRT主要 教授针对乳腺癌化疗及内分泌治疗进展作专题报告,她指出,目前乳 减少了2年内的复发转移风险,同时发现手术质量对食管鳞癌的复发 腺癌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种,随着肿瘤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乳腺 转移至关重要。第三环节由卢铀教授、张明智教授主持,周剑峰教授 癌精准治疗之路不断推进,但传统的化疗及内分泌治疗仍占据重要地 · 096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位,并解读了目前晚期乳腺癌化疗相关研究进展及内分泌治疗模式不 断突破的新结局。 院士名家讲坛末,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四川省肿瘤 医院院长林桐榆总结了2021ASCO主题报告给临床肿瘤诊治的相关启 示,回顾了包括乳腺癌、鼻咽癌、宫颈癌、前列腺癌、肾癌、食管癌 等多种实体肿瘤在内的2021ASCO重磅临床研究结果,同时结合临床 典型实战病例分享诊疗经验,并提出令人深思的临床问题。 各专题报告结束后,王小虎教授、姬发祥教授、李志铭教授、郭 宏强教授、邹立群教授、于丁教授、李卉教授分别针对相关专题进行 学术讨论。 10月9日下午,大会的各亚专业学组会议在分会场进行。 肝癌专场由樊嘉院士、周俭教授、滕皋军教授、戴朝六教授、杨 连粤教授主持。首先,陈敏山教授以《肝胆管细胞癌的特点与命名》 胃肠肿瘤学组专场 为主题进行汇报,梁萍教授从《三维可视化在肝癌微波消融术后评估 中的价值》进行阐述,沈锋教授从《肝内胆管癌术后复发的预防和治 疗》进行报告,孙惠川教授解读了《肝癌转化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黄志勇教授从《肝癌科学肝切除的理念及思考》进行讲解,毛一雷教 授以《SIRT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现状和进展》为主题进行讲授,刘连 新教授则报告了《原发性肝癌不同手术方式的思考》。肝癌学组从各 临床实际出发,围绕肝癌的诊断及治疗进行了全方位的学术报告。随 后的MDT讨论由丁国善、陶开山、吴健雄教授主持,朱小东教授分享 病例1例,各学者围绕实战病例进行了多学科综合讨论。最后环节由 别平、邵江华、荚卫东教授主持,史颖弘教授则针对《早诊早治专家 共识》进行报告。 腹膜后肿瘤专场由邱法波、赵纪春教授主持,罗成华教授、林桐 肺癌学组专场 榆教授及海南尚霖医学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李颖致辞。由张星教授围绕 头颈甲状腺肿瘤学组 肝癌专场会议 腹膜后肿瘤专场 转化医学学组 · 097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腹膜后肉瘤基因检测Panel共识及多中心试验方案》进行报告,报告 结束后由多位学者进行了自由讨论。 胃肠肿瘤专场由徐惠绵教授致辞,李凯、刘福囝、宋永喜、朱志 教授主持,徐惠绵教授从《中国胃癌临床研究传承创新之路》进行讲 授,王振宁教授全面阐述了《全腔镜下消化道》重建专题,胡建昆教 授则继续从《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腹腔镜手术的实施和进展》进行 了阐述,赵平教授从《全腔镜近侧胃切除后重建》进行报告,周圣涛 教授则以《肿瘤微环境与肿瘤靶向治疗》为题进行总结,申占龙教授 则从外科医生角度出发探讨直肠癌术前放化疗相关问题。 肺癌专场由陆舜教授致开幕辞,第一环节由陆舜、黄诚教授主 持,焦顺昌、马胜林、林根、李娟、李强教授分别从内科、放疗、 外科等角度出发,对《EGFR阳性NSCLC的治疗》《NSCLC的放疗》 《ALK阳性NSCLC的治疗》《晚期NSCLC免疫治疗》以及《NSCLC外 妇科肿瘤学组专场 科治疗》进行系列专题报告。第二环节由邬麟、刘安文教授主持,李 敏、李子明、韩昱晨、吴芳、张莉教授分别从《肺癌的早筛》《肺癌 围手术期治疗》《肺癌病理诊断》《晚期SCLC化疗》以及《局部晚期 NSCLC治疗》等角度进一步补充了肺癌规范化治疗各个维度的具体经 验。专题报告结束后,由陈晓辉、刘志刚、孟睿教授针对相关专题进 行讨论。 头颈甲状腺肿瘤由李超、高明教授进行开幕式致辞。第一环节 由樊晋川、赵代伟、陈建超教授主持,程若川教授就《甲状腺癌术后 标准化随访体系》进行分享,朱精强教授则对《纳米碳在甲状腺的临 床价值》展开了探讨,杨安奎教授就《分化型甲状腺癌热消融治疗是 否可行》展开了讨论和思考。第二环节由李晓江、叶晖、吴剑教授主 持,分别由郑向前教授、安媛教授、王朝辉教授对《甲状腺癌的分子 乳腺肿瘤学组专场 诊断》《甲状腺癌全程质控》《晚期甲状腺癌综合治疗及思考》进行 专题汇报。第三环节由魏涛、李超教授主持,冯超、薛刚、何山、吴 剑、黄君华、黄蕤、卢漫、张石川、王少新、李春华教授就2例疑难 甲状腺癌病例展开讨论。 转化医学专场由张明智、邹立群教授作开幕致辞。第一环节由 张志谦、张蕾教授主持,董坚、王琪、张莉、胡海教授分别就《间 充质干细胞在肿瘤治疗中的转化研究》《微流芯片在肿瘤诊疗中的应 用》《肺癌放疗联合靶向治疗的转化性研究思考》和《乳腺癌糖代 谢与治疗抵抗转化研究》等转化医学的研究方向进行专题报告。第二 环节由周剑峰、钱文斌教授主持,张斌、张毅、高山、杨牧、钟茜教 授围绕《淋巴瘤和骨髓瘤新药转化策略》《CAR-T治疗最新转化进 展》《肿瘤免疫逃逸和治疗》《记忆通胀T细胞导致免疫检测点抑制 剂抗肿瘤治疗异质性的免疫学机制探索》以及《EBV在鼻咽癌中的研 胰腺肿瘤及肿瘤支持康复治疗学组 究策略》等专题进行分享。最后,由会议主持张明智和邹立群教授进 行总结发言。 妇科肿瘤专场由曹泽毅、彭芝兰、崔恒担任名誉主席,高国兰、 尹如铁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各环节分别由高军、彭芝兰、田小飞、陈 爱平、毛熙光、张颐、余立群、樊英、李清丽教授担任主持。高国兰 教授首先作专委会工作报告;曹泽毅教授从当前妇科肿瘤诊治中需要 关注的问题出发进行讲授;高国兰教授针对阴道微生态与HPV、宫颈 癌之间的关系研究进行报告;王沂峰教授针对外阴癌手术治疗探索进 行总结;高雨农教授针对卵巢癌的维持治疗进行讲述;田蓉教授则从 PET/CT在妇科肿瘤中的应用进行讲解;蔡红兵教授从MDT模式下的卵 巢癌患者治疗选择进行阐述;尹如铁教授则分享了华西医院妇科恶性 肿瘤内科学组专场 · 098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肿瘤患者内科治疗管理体会;郭红燕教授从微观视角出发,讲解了卵 主持,以淋巴瘤治疗为着眼点,由李春蕊、张旭东、郭卉、刘盼盼 巢癌高钙小细胞癌临床诊治与基因遗传特征关系;崔恒教授则围绕卵 教授围绕《淋巴瘤患者Car-T治疗全程管理》《CD7-CART在淋巴 巢癌新辅助化疗与初始减瘤术主题进行报告。 瘤中的临床研究》《肿瘤物理微环境对免疫治疗的影响和逆转耐药 乳腺肿瘤专场由邵志敏、李卉担任大会主席,徐莹莹、王浩、 的策略》以及《探索NK/T细胞淋巴瘤治疗之路》四个专题进行了分 罗婷教授担任执行主席,邵志敏、李卉教授致辞。王树森、余科达、 享。赵连梅、吴巍、周进、葛洋、方小洁、王钊、盛巍教授参与了 张瑾、徐莹莹、吴斌、王廷、陶思丰、罗静教授担任主持,各讲者围 该环节的讨论。第二环节由蔡国响、徐莹莹教授主持,邓艳红教授 绕不同专题进行讲授。首先,付丽等教授从乳腺癌的病理诊断价值、 着眼肠癌,对《MSI-H肠癌免疫治疗进展》进行了专题汇报,董方 方向出发,探讨《如何构建乳腺癌临床病理的桥梁》;胡夕春教授从 教授则从《青少年鼻咽癌的角度剖析了免疫治疗的机遇和挑战》, 《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策略》进行讲授;袁芃教授带来《HER2阳性 赵久达教授聚焦三阴乳腺癌,展开了对《血管联合免疫治疗的思 晚期乳腺癌治疗策略》;于鑫淼等教授针对《高危分子亚型乳腺癌的 考》,章琦教授、林根教授分别从《肿瘤免疫治疗个体化思考》和 治疗策略和展望》进行探讨;秦文星教授从《联合治疗时代,化疗+ 《肿瘤免疫治疗疗效预测标志物新思考》的角度,对肿瘤免疫治疗 方案的骨髓抑制管理》进行讲授;石晶教授从《Trop 2 ADC在晚期乳 领域阐述了自身的体会。随后,龙庭凤、张慧卿、廖正凯、宋永 腺癌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讲解;陈茹等教授则探讨了《乳腺癌治 喜、胡跃、唐振宁、李娜教授就该环节进行了专题讨论。最后,三 疗及全方位管理》;马骥教授解读了《2021年HER2阳性MBC治疗更 位主席就大会内容进行了总结致辞。 新》;毛晓韵则从临床实践出发,解读了《CDK4/6抑制剂使用专家共 结直肠肿瘤专场为结直肠肿瘤MDT病例讨论会,此次讨论会由 识》;王琼等教授探讨了《未来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的治疗方向》。 李明教授主持,顾晋、林桐榆、燕锦教授致辞,孔大陆、戴广海、刘 最后,由张蒲蓉教授作了《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时期乳腺癌诊疗策 超、李凯、邱萌、雷福明教授主持,各专家学组针对疑难病例进行了 略》主题报告。 热烈的点评和深入的学术探讨。 胰腺肿瘤/肿瘤康复支持治疗专场由会议主席梁后杰、沈赞、刘 食管癌专场由杨弘教授进行开幕及主持。第一环节由傅剑华、 续宝教授进行开场致辞。第一环节由梁后杰、毕锋教授主持,刘续宝 刘天舒、陈永顺教授主持,鲁智豪教授就《食管癌的免疫治疗相关进 教授分享华西医院胰腺癌诊治经验,陈洁教授、陈小兵教授分别就 展》进行专题汇报,刘莺教授则围绕《食管癌的围手术期治疗》进行 《胰腺NET药物治疗进展》和《2021年ASCO胰腺癌研究进展》进行专 了相关进展的汇总与分享。吕家华、杨弘教授分别对《同步放化疗的 题报告,臧远胜教授则对《肿瘤相关性血小板减少诊治策略》进行详 食管癌患者的营养管理》及《食管癌术前同期放化疗并手术质量控 细阐述,曹丹、王永刚教授则就上述专题报告展开讨论。第二环节由 制》进行阐述。第二环节由韩泳涛、曾珊、程玉峰教授主持,田子强 沈赞、张志刚教授主持,傅德良、王俭、余文熙、崔玖洁教授分别从 教授以外科视角汇报了《食管癌左喉返周围淋巴结双悬吊清扫法应用 《新辅治疗下的胰腺癌外科手术》《胰腺腺癌鉴别诊断》《中国癌症 相关性疲乏临床诊疗实践解读》《胰腺癌免疫治疗研究进展》等方面 进行专题汇报,并由张剑军、焦锋教授就上述专题展开讨论。最后, 梁后杰、刘续宝教授进行总结。 肿瘤内科专场由林桐榆教授、焦顺昌教授致辞,南克俊、毕锋、 姚文秀、胡夕春、任秀宝教授担任主持,各大会讲者分别就肿瘤内科 相关靶向药物,如针对EGFR通路,ALK、ROS1、NTR通路,RET、 MET通路,BRAF、KRAS、MTOR通路,Her-2通路,CDK4/6通路, BRCA及HRD通路以及多靶向治疗药物进展进行了详尽梳理,并对精 准治疗之检测现状和趋势作主题报告。 青年学组会场由徐惠绵、林桐榆、朱军教授担任主席并进行开 幕致辞,蔡清清教授担任执行主席。第一环节由朱波、蔡清清教授 青年学组分会场 结直肠肿瘤专场 食管癌专场 · 099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体会》,蔡旭伟教授以放疗视角汇报了《食管鳞癌新辅助治疗的放疗 技术应用考量》,庞青松教授针对《不可手术食管癌放免综合治疗研 究进展》进行阐述。会后各专家教授进行了讨论和总结。 肿瘤早诊早治专场由徐忠法教授致欢迎辞。徐忠法教授首先以多 维度回顾与展望了中国结直肠癌的防诊治策略。张瑾、史颖弘、钟文 昭、苗智峰、田子强教授分别从乳腺癌、肝癌、肺癌、胃癌、食管癌 角度进行了早诊早治专家共识撰写工作汇报。会后徐忠法教授进行了 总结致辞。 淋巴瘤专场由林桐榆教授致辞。各环节分别由沈丽达、彭志刚、 伍钢、冯茹、邹立群、薛宏伟、陈洁平、折虹、苏丽萍、蔡清清教 授主持。内容涵盖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T/NK细胞淋巴瘤、惰性B细 胞淋巴瘤等。首先由朱军教授带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一线治疗新进 展,并强调精准分层和个体化治疗是治愈关键。林桐榆教授则从复发 肿瘤早诊早治专场 难治弥漫大B淋巴瘤相关进展进行讲授,他再次强调复发难治患者重 新活检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同时梳理了目前多项临床研究结果,部分 研究可能改善患者生存,具有一定的治疗前景。张明智教授带来NK/ T细胞淋巴瘤目前的挑战、相关对策及相关研究进展。周辉教授则从 SLL/CLL最新进展进行了报告。顾康生教授讲解了滤泡性淋巴瘤诊疗 进展。曹军宁教授带来霍奇金淋巴瘤最新诊疗进展,并强调霍奇金淋 巴瘤需分层治疗进一步提高治愈率,降低远期治疗毒性。张智慧教授 从伯基特及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出发,阐述包括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 的分类、目前的治疗挑战、相关治疗进展以及移植在高级别B细胞淋 巴瘤中的治疗地位。张会来教授带来外周T细胞淋巴瘤治疗进展,包 括:精准分子分型指导精准治疗;CD30阳性患者优选治疗方案;一线 治疗达完全缓解患者序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复发率更低,双表观 遗传学抑制剂联合治疗方案可能改善患者预后,小分子靶向药物在外 淋巴瘤专场 周T细胞淋巴瘤中的应用前景等。双跃荣教授针对边缘区淋巴瘤进展 进行总结。李志铭就套细胞淋巴瘤相关进展作相关报告。邹立群教授 针对CD30阳性淋巴瘤诊疗现状进行了专题报告。会议间歇,由张利 玲、吴涛、王亚兰、洪煌明、黄河、邢晓静、陈兴贵、吴萍、郭宏强 教授等专家针对淋巴瘤相关专题积极提问,并与讲者进行了深入的学 术探讨。 泌尿肿瘤专场会议由林天歆教授主持,黄健教授作开幕致辞。 第一环节主题为“引领前沿”,由姜昊文、章小平、侯智、李恭会教 授主持,黄健、廖洪、刘久敏、曾浩教授分别从《免疫新时代之中 国尿路上皮癌诊治现状思考及未来展望》《晚期肾癌综合治疗策略》 《机器人时代传统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复杂肾肿瘤的价值》以 及《FH缺陷型肾细胞癌的组学特征及临床转化探索》四个专题对泌 泌尿系肿瘤专场 尿肿瘤的前沿方向进行探讨与展望。专题汇报后,秦卫军、岳中瑾、 木拉提、郝宗耀教授展开热烈讨论。第二环节主题为“手术创新”, 志文等教授进行了辩论。此后,刘卓炜教授就 《临床T2期膀胱癌的诊 由徐万海、刘明、徐涛、王勤章教授主持,该环节着眼外科角度,毕 疗策略》作专题汇报,该环节由叶烈夫、王剑松教授主持,汇报结束 建斌、牛亦农教授分别作了《机器人辅助腹腔镜高危前列腺癌根治 后,吕强、董文、范晋海、罗云教授进行了总结讨论。 术》和《ERAS全程管理的腹腔镜体腔内尿流改道体系的建立和疗效 10月10日中午12点,2021年中华肿瘤大会圆满落下帷幕。总体 评价(ICUD-ERAS体系)》的专题报告,刘志宇、姚旭东教授则结 来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 合本中心临床经验,进行《肾癌并腔静脉癌栓手术治疗大医二院经验 快,与慢性感染、不健康生活方式、环境等危险因素的累加,癌症负 分享》以及《腹膜外原位新膀胱术10年以上随访结果》分享。第二环 担不断加重,我国癌症患者生存率也远低于发达国家,国家癌症防治 节汇报结束后,由程帆、李培军、康新立、李宏召教授进行了讨论。 事业充满荆棘和挑战。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 第三环节主题为“百家争鸣”,由郭剑明、史本康教授主持。首先就 上,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将继续致力于国家乃至世界的肿瘤防治和 《UTUC是否需要做淋巴清扫》这一话题,正方朱刚等教授与反方陈 研究工作,积极发挥作用! · 100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立足新起点 攀登新高度 谱写重症医学发展新篇章 ——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重症医学大会在线举办 2021年12月10—14日,以“新起点·新高度”为主题的中华医学 会第十五次全国重症医学大会在线上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重症同道 相聚云端,共襄盛会。 奋斗百年梦,启航新征程。在建党百年之际,回顾中国共产党 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人民 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重症医学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人民健 康,从萌芽起步到发展壮大,重症医学正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抗击新 冠疫情的战斗仍然在继续,突发事件的应急重症救治需要重症医学时 刻挺身而出,为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是重症医学人的初心使命。 立于新起点,追求新高度。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推 进实施,重症医学在新的起点,开启新的征程。以新的起点提升重症 管向东教授作开幕致辞 医学,深化对重症疾病的认识,创新重症医学理念和方法,促进重症 学科特色和能力建设,推动重症医学“大学科”发展;以新的高度发 展重症医学,不断拓展学科交叉与融合,加强重症人才培养、科研攻 关,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新技术,推动重症医学飞跃 发展。 出席本次会议的领导和专家有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局长焦 雅辉,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健,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陈星 莺,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管向东教授,中华医学会重症 医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于凯江教授,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候任主 任委员陈德昌教授,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刘 大为教授,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第三届主任委员邱海波教授,中 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康焰教授、马晓春教授、王春亭教 授、严静教授,秘书长杨毅教授,副秘书长赵鸣雁教授,以及分会的 全体常委、委员、青年学组专家,国际学术组织重症医学代表。开幕 陈德昌教授作闭幕致辞 式由分会委员赵宏胜教授和秘书长杨毅教授共同主持,10万余人通过 学科诊疗模式挽救大量患者。新冠肺炎总体治愈率达94%,数千名重 直播共同见证了大会的开幕。 症患者转危为安。”另外,黄欣处长还表示:“重症医学为武汉保卫 “回首过往,我国重症医学几乎和改革开放同龄,在新时代中 战、湖北保卫战取得战略性成果和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40余场疫情的 壮大,在改革开放中成长,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已经可以系统地 有效应对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创造了重症救治的中国经验,例如 应对突发重大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管向东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指 抗疫工作充分体现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优势,以公立医院为主 出,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 体的医疗服务体系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以及总结了重症救 领导下,广大医务人员众志成城、坚韧不拔,书写了一部气势恢宏的 治‘五个结合’,即临床与基础研究相结合、前方与后方相结合、医 “抗疫精神”史诗。过去几年,可以看到中国重症专业大步向前,年 疗与护理相结合、医疗与管理相结合、中西医相结合。” 轻的重症医学进步飞速,同时重症医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管向东教授作了《中国重症医学:新起点、新高度》的主题报 在建党100周年之际,站在迈向民族复兴的第二个建党100年的起点 告,指出:“重症医学是顺应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医 上,重症医学人将发扬伟大的抗疫精神,用责任担当书写医者使命, 学科学进步而诞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现代医学进步的重要标志之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努力奋斗。 一。我国每年重症患者数量达千万,面对‘高压’的重症救治需求, 开幕式结束后,在主会场,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公共卫 我们别无选择,唯有不断推动重症医学向前发展。另外,重症专业诞 生医疗管理处处长黄欣作了题为《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重症的作 生的第一天,就注定与现代医学中面对的灾难、瘟疫、战争密不可 用》的报告,首先谈到:“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重症人身先士卒, 分,就注定与临床生命支持与医疗救治密不可分,就注定从事这个专 奔赴疫情第一线,发挥专长,科学救治,打赢战疫。据统计,全国援 业的医护工作者在面对疫情时责无旁贷。而且为保障重症医学可持续 鄂4.26万名医护人员中,有1.9万名(44.6%)重症人。救治工作困难 性发展,分会自2009年起,发起实施了‘5C项目’,采用与国际接轨 重重,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重症医学总结完善了救治策略,以多 的培训模式,做到六统一,即统一教材、统一培训课件、统一操作培 · 101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训流程、师资统一培训后上岗、统一考核、统一发证。项目得到了广 “目前中国重症医学教育培训模式为临床本科毕业后报考重症医学研 大重症专家的无私支持、重症医学从业者的广泛认可和学员的一致好 究生,包括科学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两种,专业学位研究生 评,为我国规范化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重症医学从业人员。未来,分 需要同时完成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科学学位研究生在完成住院 会还将继续做这方面的工作,进一步强化队伍建设,助推学科高质量 医师规范化培训后可继续选择原来的专业,也可选择重症医学。总 发展。” 之,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归根结底是专业人员的能力与水平,如何培养 陈德昌教授作了题为《中国重症科研:现状与发展》的报告, 合格的重症医师是学科未来发展的核心要素。当下,我们既要立足国 指出:“截止到2021年,重症医学在中国已经走过了40个年头。新冠 内,也要放眼世界,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中国重症医学 疫情暴发,重症人成为危重症新冠患者救治的中流砥柱,在打赢疫情 要培养符合中国国情的医师,也要培养能够扎根中国,服务群众的优 攻坚战的同时,迎来了重症学科发展的新机遇。然而,重症领域科研 秀人才。” 仍然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重症科研队伍不成熟、重症科研体系不完 这些精彩的学术报告,为重症医学的未来引领了发展方向。 善、缺乏国家级重大课题及重大专项、高质量的RCT研究较少等。为 11个分会场分别围绕重症护士能力培养、中国重症走向国际、血 了解决以上问题,未来重点应该从5个方面补短板:(1)打造一支高 流动力学、重症感染、重症凝血功能障碍、重症营养等主题开展了丰 素质的科研队伍,尤其注重青年医师基金申请和临床研究能力提高; 富的学术交流。 (2)打造学科科研平台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办重症领域自己的学 会议尾声,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陈德昌教授 术交流平台,如Journal of Intensive Medicine;(3)学会层面上建立科 进行总结致辞。陈教授表示,感谢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华医学会 研孵化基地,促进科研成果向临床转化;(4)推动国家药物临床试 重症医学分会,以及各位同道的支持,本次大会对重症人来讲无疑是 验基地建设;(5)提升重症关键领域科技创新能力,瞄准国际前沿 一场学术盛宴。本次大会在线注册代表达2万人以上,收到稿件3673 技术强化攻关,力争在重大‘卡脖子’技术和产品上取得突破,取得 篇,线上会场设立1个主会场,11个分会场,5天的会议线上总浏览量 国家级重大项目立项。” 近万人。未来,希望我们能够在各位领导、专家的支持下,继续大力 于凯江教授作了《中国重症教育:新高度》的主题报告,指出: 发展重症医学,为健康中国事业作出贡献。 · 102 · 中青年学术会议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第十二届中国放射青年医师学术论坛在云端召开 第十二届中国放射青年医师学术论坛,于2021年5月29—30日在 云端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联合主 师们受益匪浅。为放射青年医师更好地进行医研结合、医路成长提 供了动力和方向。 办。本届学术论坛的宗旨是促进中国放射青年医师交流和提高,推动 中国放射青年医师整体学术水平。薛华丹、张龙江、刘再毅、范丽四 位副组长精心策划,发动全体青年学组委员、邀请国内相关领域学术 大咖、吸纳优秀青年医师,以学术为核心,内容丰富全面。本届学术 论坛不仅保留了中国放射青年医师学术论坛的特色内容,而且推陈出 新,增加了青年医师关注的热点内容、人气内容。 金征宇、刘士远、陈敏、卢光明、梁长虹、程敬亮、洪楠等中 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领导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大会分为五大版块: 主旨报告、科研课题设计方法、中文及SCI论文写作与发表、基金 写作方法、专利申请及软件著作权申请方法等。针对大家普遍关注 的热点科研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深入阐述,各位科研学者们把科研 工作中总结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与会者,大家一致强调一 切科学研究都要从解决临床需求出发,服务于临床,研究成果必须 具有临床价值,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讲解让致力于科研的青年医 洪楠教授致辞 宋彬教授作报告 王梅云教授作报告 · 105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守正创新 行稳致远 ——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妇科肿瘤青年医师论坛在武汉召开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主办,湖北省医学 会、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协办的“中华医学会妇科 肿瘤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妇科肿瘤青年医师论坛” 于2021年7月16—18 日在英雄的城市武汉召开。 一部由妇科肿瘤分会历任主任委员的讲述串成的开场短片,展 现了本专科分会的发展历程以及老一辈对医者的理解和对青年医师成 长的期望。开幕式由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陈 刚医生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的沈源明医生主持。现任主 任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谢幸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 欢迎辞,认为青年医生有理想、有激情;富有朝气、思维活跃,年轻 人具有的各种优势决定了必定会在防癌、抗癌的战线上冲锋陷阵、并 取得战绩。本次会议主题是“守正创新、行稳致远”,充分显示了我 谢幸主任委员致欢迎辞 们中国年轻一代妇科肿瘤医师的成熟的思考和远大的志向,他希望 这8个字能成为青年医生日后工作的“座右铭”,也希望本次论坛将 作为妇科肿瘤医师落实国家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具体行动。前任主任 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马丁 教授代表东道主致辞欢迎。湖北省医学会潘旭初秘书长、中华医学会 王大方副秘书长分别讲话。王大方副秘书长在讲话中指出,近年来在 谢幸主任委员的带领下,妇科肿瘤专科分会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 展,期望青年医师发扬老一辈妇科肿瘤医师严谨求实的科学思想,根 据我国实际,定位国际前沿,为实践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作出更大 贡献。名誉主任委员沈铿教授,候任主任委员孔北华教授,崔恒、向 阳、刘继红、梁志清副主任委员以及专科分会的常委、委员等国内知 中华医学会王大方副秘书长致辞 名专家同全国妇科肿瘤同道共8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 会议包括院士论坛、专题报告、大会发言、辩论比赛、青年医 师沙龙等多个板块,内容涵盖妇科肿瘤临床与科研的热点问题,内 容丰富。 詹启敏院士就《科技创新引领医学发展》作了专题报告。他强调 全面健康是我国重大战略目标,医学科技重大成果已成为国之重器。 我们以最快的速度研发新冠疫苗造福了国人乃至全世界,充分体现了 科技兴国的重要地位。最后以一首“共和国的脊梁”表达了爱国情 怀,引起全场的高度共鸣,激励青年医师们砥砺前行。 青年学组的四位副组长也针对热点问题作了精彩的报告,充分 显示了青年学组专家的实力以及蓬勃的朝气,他们在临床上独当一 面,在临床中发掘问题,针对临床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探索,是发展妇 科肿瘤事业的中坚力量。 湖北省医学会潘旭初秘书长致辞 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投稿510篇,遴选出20篇优质论文进行大会 发言。这些论文展示了青年医师们近期的科研进展或临床诊疗新思 路,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充分体现了年轻医师的激情和活力。常委们 双方的选手唇枪舌剑,展现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应变能力,碰撞出知 针对青年医师的论文进行了精彩的点评,肯定了青年医师的创新性, 识的火花,充分体现了青年医师的朝气和实力。 同时针对一些关键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对青年医师给予了鼓励 和殷切希望。经点评,8篇获得好评。 本次大会吸引了来自26个省市的全国青年医师,共有814人参 会,其中注册490人。通过召开本次会议,不仅为提高妇科肿瘤的临 辩论赛是近年来深受广大年轻医师喜爱的形式。本次会议安排了 床规范提供了良好交流平台,还为科技创新前沿点亮明灯,努力推动 4队两场辩论赛。针对《早期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阳性后再次系统 全国妇科肿瘤临床及基础研究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为女性健康事业乃 淋巴清扫的必要性》《青年医生重临床还是重科研》两个辩题,正反 至全民健康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 106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詹启敏院士就《科技创新引领医学发展》作了专题报告 马丁院士作《中国宫颈癌防治策略的思考》的专题报告 谢幸教授进行《宫颈癌筛查:从技术进步到方案变迁》的专题报告 沈铿教授进行《以人为本,科学制定临床决策实现妇产科临床实践规 范化》的精彩演讲 孔北华教授进行《2020WHO妇科肿瘤分类变更及其临床意义》的专题 刘继红教授就《A Story about STARS》进行了精彩演讲 报告 向阳教授就《成为一名优秀的妇科肿瘤医师务 崔恒教授就《妇科肿瘤医师的素质与养成》作 梁志清教授就《妇科肿瘤腹腔镜手术肠道损伤 必懂得病理学的重要性》的精彩演讲 了精彩演讲 及处理》作了精彩演讲 · 107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周圣涛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陈晓军教 源明教授就《晚期卵巢癌肠道切除 医院陈刚教授就《人体微生物:给 就《浅谈高影响力论文投稿策略》 授就《临床试验的设计与实施》进 的争议和思考》进行精彩演讲 卵巢癌诊治带来的无限可能性》进 进行精彩演讲 行精彩演讲 行精彩演讲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吴晓东医师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 院附属同济医院肖柔柔医师获得大会论文交流第二名 常委们针对青年医师的论文进行了精彩点评 四川省肿瘤医院王登凤医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潘忠勉医 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付小雨医师,山东大学褚然医师,北京大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许芷莹医师获大会论文交流第一名 学人民医院栾文庆医师获得大会论文交流第三名。 《早期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阳性后再次系统淋巴清扫的必要性》辩 《青年医生重临床还是重科研》辩论正反双方 论正反双方 · 108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评委嘉宾为辩论赛作精彩点评 · 109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中华医学会临床输血学分会第二届青年输血大会 在线召开 主持人王勇军致开幕辞 主持人陈秉宇致闭幕辞 2021年11月27—28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临床输血学 节,讲者对征集到的代表性问题进行了解答,交流气氛活跃。 分会主办,中华医学会临床输血学分会青年学组承办的中华医学会临 本次青年输血大会讲座26场,壁报交流20份,注册5652人,线 床输血学分会第二届青年输血大会以线上形式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 上总观看3.1万人次,是一场关注度高的输血学术会议。本次大会充 是:新时代青年输血人助推输血医学高质量发展。 分展现了青年输血人的风采和专业能力,充分体现了青年输血人对 为突出青年输血人的风貌,本次大会讲者均为青年骨干。所有 世界输血医学发展方向的关注和深悟,充分反映了青年输血人对发 的讲题都经过青年学组专家推荐或自荐,并经过组委会的评优产生; 展我国输血医学事业的挚爱和担当,是青年输血人高质量的交流平 讲题紧扣时代和输血医学发展的脉搏,优中选优。 台和展示窗口。 本届青年输血大会根据实际需要,特设四大专场,分别为“输血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新时代,新阶段,新奋斗,青年输血人 治疗”“输血管理”“输血技术”和“输血科研”,四大专场紧扣新 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输血医学建设的永恒课题,起而行 时期输血医学的重要发展方向,临床、科研、管理深度融合,全方位 之,勇挑重担,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不辱使命,行稳致远,共同助 地对输血医学进行深入探讨。每个专场在讲课间隙设置了两场互动环 推我国输血医学高质量发展。 · 110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以人为本 一起强大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全国中青年麻醉学术年会暨湖南省麻醉学术年会在长沙召开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14次全国中青年麻醉学术年会暨2021年 湖南省麻醉学术年会于9月24—26日在“屈贾之乡”湖南长沙召开。 会议由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CSA)主办,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青年学组、湖南省医学会麻醉学专业委员会共同承办,中南大学湘雅 二医院协办。 本次会议继续秉承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以人为本,一起强 大”的主题,根据疫情防控形势,采用线下小会场、线上大直播的形 式,大会多维度、多角度地探讨中青年麻醉医生成长和基层发展的问 题,就如何更好地提升临床服务能力、助力人才培养以及学科建设展 开研讨。按照疫情防控要求,本次会议严格控制现场参会规模,线 下注册人数952人(持48小时内核酸阴性结果参会),线上参会人数 会议现场 2801人,线上直播2个分会场听众点击量25 509人次。 大会开幕式于9月26日上午召开,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 员王天龙教授和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青年学组副组长王晟教授主持。 莅临大会开幕式的主要嘉宾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 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两院学部委员周宏灏院士,中华医学会王大方 副秘书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生命伦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 协会医学人文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委总干事袁钟教授,湖南省卫生健 康委员会副主任、一级巡视员龙开超教授,中南大学副校长陈立章教 授,湖南省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建华教授,前联合国国际麻醉品 管制局第一副主席、中国药物依赖防治协会会长郝伟教授,中华医学 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黄宇光教授,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部分常 陈立章副校长致辞 委、全国委员和副秘书长申乐教授,青年学组副组长陆智杰教授、戴 茹萍教授、王云教授,秘书龚亚红教授以及全体青年学组委员,会议 东道主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副会长、湖南省麻醉医师分会会 长郭曲练教授,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常务委员、湖南省医学会麻醉 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徐军美教授,湖南省老一辈麻醉学专家常业恬 教授以及全体湖南省麻醉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开幕式上,中南大学陈立章副校长、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 任龙开超教授、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黄宇光教授和中华医 学会王大方副秘书长先后致辞。 陈立章副校长对莅临本次会议的专家教授表示热烈的欢迎与诚 挚的感谢,他热情洋溢地表示,在各界专家的支持下,中南大学坚持 科学研究、临床引领和人才培养,成果丰硕,希望中南大学能够在大 龙开超教授致辞 家的支持下努力前行。 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龙开超教授充分肯定了湖南省麻 醉医护人员在抗击新冠疫情中所做的贡献,近年来麻醉学科在深化医 改、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方面成绩显著,他指出湖南省麻醉学科在 基层医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仍需加强,并对中华医学会麻醉学 分会的支持表示感谢。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黄宇光教授充分肯定了第13届青 年学组所做的工作,对中青年委员们在疫情防控、学术交流、基层帮 扶、科技创新、医学科普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和赞许。 他指出,未来属于年轻人,麻醉学科所面临的挑战,也正是历史赋予 我们学科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希望全国麻醉学科的年轻医师努力作 黄宇光教授致辞 · 111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为,为学科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华医学会王大方副秘书长致辞表示,本次中青年麻醉学术年 会是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以“线下+线上”的方式召开,内 容精彩纷呈,形式活泼多样,在传承学会优良品质的同时,力求创新 发展,全面落实“安全麻醉、学术麻醉、品质麻醉、人文麻醉”的学 科内涵,会议将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麻醉医生的创新激情,提高青年 麻醉医生的临床服务能力,带动基层发展,促进麻醉学科的均质化良 性循环,进一步助力麻醉学科快速健康发展。 开幕式后,大会邀请四位重量级嘉宾作大会主旨演讲。 周宏灏院士介绍了《我国个体化医学40年》,他指出用药也需 “量体裁衣”,对麻醉相关临床用药的个体化问题加以阐述。周院士 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和证实药物反应的种族差异,并系统研究其发生机 王大方副秘书长致辞 制,促进世界各国药政管理和新药开发对种族因素的重视。他在国内 首先提出和推动“量体裁衣”的个体化药物治疗,创建了我国首个个 体化用药咨询中心,开发了首张个体化用药基因芯片并推向市场,推 动了我国个体化医学分子检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国家管理。 郝伟教授就《国际阿片类药物临床使用的现状、挑战与应对》作 专题演讲,他介绍了目前全球阿片类药物滥用和成瘾的现状,分析该 现象背后的潜在原因和驱动因素。探讨了全球麻醉和精神药物医疗性 使用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及应对的策略。他指出立法、监控和倡导三管 齐下,专业教育和患者教育齐头并进,建立政府协调机制,期待加强 与麻醉学会等学科之间的沟通,更好地解决阿片类药物滥用的世界性 难题。 袁钟教授就如何《做一个纯粹的医生》进行了精彩的演讲,他 从人文医学角度诠释了作为一名医生应该具备的爱心、平常心以及医 郝伟教授致辞 者应有的品质素养。他援引了北京协和医院诸多著名医学大家的例 子,语重心长的告诫年轻人如何去注重临床、关爱患者、保持初心, 做一名纯粹而善良的医生。他指出医学的局限只能用爱心来弥补,医 生不能牺牲内心的善良来谋取其他,他希望年轻的麻醉医生们保持善 良、保持纯洁,保持专注,保持敬畏,做一名苍生良医。 黄宇光教授在题为《百年协和麻醉的传承与创新》的演讲中回顾 了北京协和医院建院百年以来,麻醉学科在谢荣教授、赵俊教授、罗 来葵教授、罗爱伦教授、任洪智教授等前辈的带领下所积淀的历史与 传承,科室强学科强,协和麻醉团队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保障医 疗安全与医院各项医疗新技术新项目的顺利开展,以临床博士后项目 为抓手加强人才培养,不断加大对十大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与投入, 持续营造阳光、人文、关爱、包容的科室氛围。 周宏灏教授致辞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全国多位知名专家教授姚尚龙、俞卫 锋、缪长虹、黄文起、郑宏、杨建军、鲁开智、陈向东、王英伟、王 强、王东信、李军、刘克玄、张加强、拉巴次仁、曹君利、顾小萍、 徐铭军、易杰以及湖南省多位知名专家教授吕奔、欧阳文、刘景诗、 蔡宏伟、王锷、孔高茵、杨金凤参加会议并作了学术报告及大会主 持。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青年学组委员们积极参加大会学术交流并 展示风采。 本次大会开设7个分会场,邀请麻醉各领域知名专家,先后围绕 脓毒症研究进展、麻醉深度监测、产科麻醉、围术期麻醉管理、麻醉 住培医师的培养、日间手术麻醉、术后疼痛管理、危机管理及模拟教 学、基层病例讨论等重要议题进行了精彩的学术讲座与交流。 守正重创新,青年引新潮。为激发中青年麻醉医生的创新热情, 袁钟教授致辞 · 112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充分展示青年人的创新能力,会议设立了“创新展示专场”“科普 “健康中国2030”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会的重点工作之一。大会 展示专场”和“英语演讲专场”。选手们紧扣主题旋律、一展青春风 面向基层,特设基层病例讨论板块,从基层常见的典型病例入手,全 采。创新专场的新发明和新创造令人应接不暇,科普专场活泼幽默的 方位、多角度、抽丝剥茧式地剖析临床诊疗思路、麻醉处理原则以及 学科展示令人耳目一新,演讲专场的选手台风稳健、声情并茂,充分 医患沟通注意事项,从而启迪基层麻醉医师的临床思维,提升其麻醉 展示了青年麻醉医师应有的朝气蓬勃以及勇于探索、积极向上的精神 管理能力。 风貌。 2021年麻醉学科和祖国一道迈入新的发展阶段。青年强则未来 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实践。气道管理workshop和超声 强,着力做好中青年麻醉医师培养是提高全国麻醉队伍整体水平和可 workshop邀请了相关领域的顶尖专家。气道管理板块从实际病例入 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将更加注重中青年医 手,剖析临床处理思路,讲解技术操作要领,立体式地展示临床困难 师的培养,关注基层麻醉医生尤其是中青年麻醉群体的工作现状, 气道病例的管理方法。帮助青年麻醉医师从容应对临床工作中遇到的 持续加大支持力度。将学会的政策资源向基层倾斜、向中青年医生倾 气道难题。超声板块围绕区域麻醉超声、经胸心脏超声、经食道超 斜、向欠发达地区的医疗机构倾斜。 声、创伤重点评估等主题,由多位业内专家进行了精彩演示和手把手 此次大会促进了中青年麻醉医师的学术交流,激发了青年人的创 教学,基础与临床紧密融合,讲解与示范深入浅出,让所有学员收获 新与活力,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青年学组委员们将不忘初心、砥砺 颇丰。 前行,带动广大中青年麻醉医师群体一道,为麻醉学科美好的未来而 多措并举强基层,倾心护佑保健康。“携手基层,一起强大”是 携手努力! · 113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展示交流提高 共享共学共进 ——第十二届中青年糖尿病医师学术会议在线举行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十二届中青年糖尿病医师学术会议于 2021年12月23—24日以网络在线的形式圆满举行。 为加强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青年学组建设,促进全国中青 年糖尿病医师学术交流,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每年召开中青年糖 尿病医师学术会议,迄今已走过12年历程。本次会议在常态化疫情防 控的特殊时期召开,继续秉承“展示、交流、提高”的会议理念,针 对当前糖尿病相关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以及中青年医师广泛关注的 重要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为中青年学者提供展示和交流不 同学术观点的平台。本次会议共47个大会报告,从杰青优青专场、糖 尿病肥胖治疗、转化医学、糖尿病新技术与新理论、论文撰写基金申 报、胰岛素抵抗与β细胞功能、糖尿病病理生理及内分泌疾病8个方 朱大龙教授致辞 面开展交流和讨论。 12月23日大会开幕。开幕式由青年学组组长、贵州医科大学附 属医院时立新教授主持。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医学院附 属鼓楼医院朱大龙教授致辞。朱教授表示,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 100周年,同时也是胰岛素发现100周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成 立30周年,在分会工作中,青年学组在学术研究、宣传科普等多方面 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衷心感谢每一位青年学组专家的贡献和付出。 朱教授祝贺本次会议顺利召开,同时也希望各位同仁在疫情之下做好 防护工作,保持身心健康。 开幕式后,第六届CDS青年医师英文大赛决赛正式线上启动,仪 式由武汉同济医院杨雁教授主持、朱大龙教授、时立新教授分别发表 时立新教授主持 热情洋溢的致辞,预祝大赛圆满成功。 精彩瞬间 滕卫平教授指出,中国糖尿病患病率继续增长,出现历史最高 水平,这种增长与年龄老化显著相关,也与遗传背景相关,但与肥 胖和超重无关。由于人群糖尿病的易感性、人口老化的严重性以及 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改变等一系列原因,中国糖尿病平台和拐点姗 中 国 糖 尿 病 患 病 率 : 困 惑 和 期 从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谈对糖尿 姗来迟。 翁建平教授指出,糖尿病合并COVID-19感染严重程度与年龄相 关,感染初期血糖的控制与新冠肺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疫情封锁 盼——滕卫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 病的新认识——翁建平-中国科学 第一医院 技术大学临床医学院 期间青少年T1D患儿低血糖发生率下降,但在解封后逆转,提示与生 活方式相关的改变可能不会提供长期影响。 郭立新教授提到硒对人体正常生理机能有多方面的作用,缺硒导 致多种疾病发生。硒在甲状腺功能维持和甲状腺疾病治疗中有重要作 用,硒缺乏与甲状腺体积增大和甲状腺肿相关;甲状腺癌分期水平越 高,血硒水平越低。目前可选择的含硒类药物比较缺乏,营养学补充 是可选的路径之一。 李小英教授提到肝脏是人体代谢及调控中枢,对维持机体糖代 谢和脂代谢稳态起着关键作用。脂肪肝是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硒与甲状腺疾病——郭立新-北京 2 型 糖 尿 病 的 肝 源 机 制 —— 李 小 研究表明肥胖肝脏泛素化酶基因FBXW7表达减少引起外周组织胰岛 医院 素抵抗。 陈莉明教授提出GLP-1通过对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和脂肪组织 · 114 · 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的作用影响能量代谢,其通过sGC介导的途径,诱导棕色脂肪表型的 产生;进一步的体内研究证实,GLP-1RA可以活化WAT的棕色化。 洪天配教授提到,在T1D患者中,GCGR单抗可减少胰岛素日剂 量,改善血糖控制,且不增加低血糖风险;在T2D患者中,GCGR单 抗也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GCGR单抗治疗不仅可诱导T1D小鼠胰 岛α细胞向β细胞转化,从促进β细胞再生,同时对T2D小鼠也有 类似的作用。 G L P 1 - 影 响 能 量 代 谢 的 机 制 探 胰高糖素受体阻滞剂治疗糖尿病 专场 讨——陈莉明-天津医科大学朱宪 的研究进展——洪天配-北京大学 彝纪念医院(代谢病医院) 第三医院 1.杰青优青专场 2.糖尿病肥胖治疗策略专场 7.糖尿病病理生理专场 3.转化医学研究专场 8.内分泌疾病专场 4.糖尿病新技术与新理论专场 2021年12月24日会议圆满结束。中青年糖尿病医师论坛将不断提 5.论文撰写、基金申报专场 高论坛学术质量和组织水平,与中青年同道们共同开创美好未来!为 6.胰岛素抵抗与β细胞功能专场 中国糖尿病防治事业的进步,为人人健康、健康中国再助力! · 115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首届中青年心身医学高峰论坛 在线召开 吴爱勤教授主持开幕式 袁勇贵教授开幕式致辞 2021年12月10日,由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办的首届中青年 以MCCB为认知测评标准,研究其发生机制包括结构脑网络异常,神 心身医学高峰论坛圆满召开。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 经递质异常假说,氧化应激,中枢胰岛素抵抗等。针对认知功能障 吴爱勤教授主持开幕式,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袁勇贵教 碍患者,可以给予萝卜硫素、米诺环素和二甲双胍等改善视觉辨认 授开幕式致辞,袁教授指出中青年学者是新时代心身医学发展的创新 学习、注意力和短时记忆以及推理问题等方面的认知功能,但是需 源泉,担负着面向未来的心身医学临床、教学、科研实现高质量提升 要更多的证据支持。 的重要使命,更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只争朝夕和努力拼搏的精 青海省第三人民医院汪晓泊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 神践行心身医学工作。本次会议邀请国内外中青年心身医学学者莅临 李忠艳教授主持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陈焕新教授“Scopolamine, a 大会,就心身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与最新趋势展开深入交流,共同营 rapid antidepressant and its effect on synaptic transmission to GABAergic 造中国心身医学的学术氛围,创建中国心身医学服务新模式,促进我 interneurons in the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的报告。陈教授对新型抗抑 国心身医学学科蓬勃发展。心身医学专家通过视频的方式向首届心身 郁药物东莨菪碱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既往临床和基础实验研究 医学高峰论坛表示祝贺。为积极响应、支持控制新冠疫情,本次会议 发现东莨菪碱作为一种非选择性M型胆碱能受体拮抗剂(mAChR), 以线上形式展开,吸引众多心身医学研究者观看直播,参会注册人数 具有快速且显著的抗抑郁作用。mAChR对前扣带回皮层含生长抑制素 824人,观看点击量4265人次,最高同时观看679人。大家积极线上提 (SST)和含小清蛋白(PV)的GABA能中间神经元的突触传递功能 问、交流与讨论,气氛热烈。 有不同的影响。东莨菪碱可能通过提高SST中间神经元中sIPSCs的频率 开幕式后开启大会报告日程,首先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 发挥抗抑郁作用。 医医院张捷教授主持,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岳伟华教授分享了《精神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袁勇贵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分裂症的遗传易感性研究》,岳教授致力于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学研究 商秀丽教授主持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姜文颢博士的《精神分裂症大 十余年,分享了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学发生机制,发现神经免疫与神经 样本影像学研究进展:从ENIGMA到ENIGMA COINSTAC》讲座。姜博 发育易感基因,丰富了发病机制假说;现有抗精神病药物的新型药理 士长期从事精神疾病的大数据影像遗传学研究,对精神分裂症、双相 机制易感基因,提供潜在治疗靶标;基因环境交互作用通过甲基化和 障碍及多动症等疾病的影像学特征进行深入探讨,参与影像遗传荟萃 影像特征影响了个体认知功能。期待未来多组学策略和大数据有助于 分析(ENIGMA)精神分裂症分组国际合作项目的数据分析,得到了 实现精神分裂症客观诊断和个体化治疗。 许多特征结果。该平台对科研人员免费开源使用,为大数据多中心的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玉平教授、天津市南开医院唐艳萍教授 研究提供重要工具。 主持南京脑科医院王菲教授《基于影像标志的抑郁症精准治疗》的报 下午报告,由上海市东方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赵旭东教 告。王教授对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重性抑郁障碍三种常见的 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陆峥教授主持,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 心身疾病进行系列研究。针对目前临床中遇到的困境,如何应用科学 院申远教授进行《术后谵妄与阿尔茨海默病》的专题报告。术后谵妄 研究突破瓶颈问题进行了深入讲解。王教授对疾病诊断模型进行生物 是老年人术后的最常见并发症,认知功能同时也会受损,术后谵妄与 学验证(风险基因表达、代谢组学)和临床验证,取得丰硕成果。 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如何?对术后谵妄和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预测因 解放军总医院姜荣环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张松筠教授 素、生物标志物进行探索,取得具有临床转化前景的成果。 主持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吴仁容教授《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治疗 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淑英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 进展》的报告。精神分裂症认知损伤贯穿全病程,对于精神分裂症 夫医院陈炜教授主持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新雨教授《迈进临 的治疗目标,除了患者精神病性症状缓解外,更要重视认知功能改 床医学大数据时代》的报告。临床各指南的制定均依照循证医学的证 善。由于认知功能难以标准化评估,并未在诊断标准之列。吴教授 据,循证医学的来源便是临床研究,但是对于同一个问题,甚至是 · 116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也会发现不同的结果,网络meta分析能够更好地使 用多种资源,得出更为科学可靠的结果。对网络meta分析的起源、发 展、适应范围、应用和不足进行详细分析。为了进一步实现对每个患 者个体化精准诊疗,单个病例meta分析应运而生,大数据时代更好地 推动了医学发展。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陈珏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麻琳教授主持 浙江大学王晓东教授“Neural circuit basis for the modulation of memory and anxiety by touch”的精彩报告。王教授以触摸为切入点,从模式动 物水平探讨触摸对记忆和焦虑的神经环路机制。使人眼前一亮,为后 续研究抑郁焦虑开辟了新思路。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丁荣晶教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岳莹莹博 士主持暨南大学张力副研究员《运动改善皮层可塑性和认知功能的机 王玉平教授闭幕式致辞 制研究》的报告。张教授一直致力于探索运动改善抑郁焦虑的分子机 制。从运动对认知缺陷的改善和对突触可塑性的机制两个方面进行讲 解。通过慢性束缚模型发现运动训练提高皮层依赖的学习记忆与突触 最后由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沈鑫华教授主持,首都医科大学宣武 可塑性变化可能与BDNF/mTOR信号途径相关。进一步发现运动还可 医院王玉平教授进行总结和闭幕式致辞。王教授指出本次会议关注多种 能通过肝-脑轴增强脑内RNA甲基化水平改善认知水平。运动干预作 疾病、采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层面探讨心身医学临床和机制研究。中 为改善抑郁和认知的重要手段值得推广应用。 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是国内心身医学的重要交流平台,始终贯彻以临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谌红献教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方建群教授 床为基石,医教研同步发展,相互促进的宗旨,推动我国心身医学事业 主持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张晨教授《精神分裂症治疗决策的理念变迁》 再创新高。希望国内心身医学研究的中青年专家继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 的报告。张教授带大家详细讲解了精神分裂症治疗决策的变迁,为更好 用,不断钻研探索、推陈出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成为全国乃至世 地获得临床获益,促进患者功能恢复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 界心身医学的带头人和引领者,期待明年学术会议相见! · 117 · 中华医学会2021年一类学术会议概览 · 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