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J-48广西糖料蔗保护区地理信息数据生产服务项目.pdf
广西糖料蔗保护区地理信息数据生产服务项目 1 立项背景 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糖料蔗生产保护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 护区的指导意见》 (国发[2017]24 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糖料蔗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 方案的通知》 (桂政办发〔2017〕164 号)等文件精神,按照应划尽划、 划好划优的原则,将“两区”地块全部建档立册、上图入库,做到数 据可核实、位置可查证,形成布局合理、管护到位、生产现代化的“两 区”,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更加稳固。 2 资金来源 工程项目资金来源于自治区财政拨款。 3 建设概况 按照“广西糖料蔗生产保护区划定技术服务合同书”(合同编 号:GXZC2018-G3-14689-KLZB-B),项目范围覆盖广西 64 个县,总面 积约 16 万平方公里,占广西总面积的 67.6%。项目目标是收集卫星 遥感影像、数据资料、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生产数字正射影像图、数 字地面高程模型数据,根据最新的遥感影像图、数字地面高程模型数 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等资料进行叠加分析,通过内业研判,综 合分析可划定为糖料蔗生产保护区的农田、林地、园地的空间位置、 地类、数量等,确定糖料蔗生产保护区片(块)。 4 工程项目整体设计 本项目利用地理国情监测成果进行信息分析与挖掘,提取种植 糖料蔗耕地信息并生成糖料蔗种植图层。对地类图斑进行数据分析处 理,分别提取耕地、林地、园地图斑并生成耕地、林地、园地图层。 对坡度数据进行分级,将其分为小于等于 15 度、大于 15 度两个级 别,提取 15 度以下坡度数据。将 15 度以下坡度图层分别与林地、园 地图层进行叠加分析,形成 15 度以下林地图层与 15 度以下园地图 层。将糖料蔗图层与耕地图斑进行叠加,形成带甘蔗种植区属性的耕 地图层。将带甘蔗种植区属性耕地、15 度以下园地和林地 3 个图层 合并,形成底图数据。 5 项目实施技术流程和方法 (1)数字正射影像(DOM)数据生产 利用卫星影像数据 RPC/轨道参数模型,收集符合精度的控制 点资料,解算外参数,采用单片微分纠正的处理方式。作业区域含有 多景有重叠影像时,采用区域网平差的方法计算影像的外参数,同轨 同时相的遥感影像可以采用先拼接,然后按单景影像进行纠正。 (2)数字高程模型(DEM)及坡度数据生产、基础参考底图数 据生产 数字高程模型数据(DEM)生产采用修测的方式,以现有的广 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 DEM 数据为基础,套合航空摄影立体像 对,修测未达精度指标要求的区域,从而获取任务区的 DEM。在此基 础上,利用地形分析工具生成任务区的坡度数据,提取满足项目要求 的坡度小于 15°的区域数据。 (3)坐标转换数据处理 坐标转换是通过 1954 年北京坐标系、1980 西安坐标系与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同名点坐标求解 Bursa 坐标转换模型七参数,然后根 据 Bursa 模型进行坐标转换,将 1954 年北京坐标和 1980 西安坐标的 数据转换为 2000 国家大地坐标。 (4)广西糖料蔗保护区划定基础底图生产 收集数字地面高程模型数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地表覆 盖分类与地理国情要素数据等成果进行叠加分析,通过内业研判,综 合分析划定为糖料蔗生产保护区的农田、林地、园地的空间位置、地 类、数量等,初步确定糖料蔗生产保护区片(块) ,形成糖料蔗生产 保护区划定的工作底图。 6 工程质量情况 数字高程模型(DEM)及坡度数据质量定为优级品, 数字正射 影像(DOM)质量定为良级品,数据坐标转换成果满足技术设计精度指 标要求,基础参考底图数据质量定为优级品。项目工程整体于 2019 年 6 月 5 日通过业主方验收,各批次成果均符合合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