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上大科技园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pdf
环上大科技园“十四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宝山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2021 年 1 月 目 录 前言......................................................................................................................1 一、背景与形势................................................................................................. 2 (一)世界知名科技园区为建设大学科技园提供成功范例........................ 2 (二)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对大学科技园发展提出新要求.................... 2 (三)本市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意见为环上大科技园建设指明方向....3 (四)区校深化战略合作协议为环上大科技园建设按下加速键................ 3 二、指导思想及发展目标.................................................................................4 (一)指导思想................................................................................................. 4 (二)总体要求................................................................................................. 5 (三)发展目标................................................................................................. 5 三、重点发展领域............................................................................................. 7 (一)发挥材料科学的学科优势,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 7 (二)发挥机械电子及自动化的学科优势,推动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发展.... 9 (三)发挥医工交叉的学科优势,推动医疗器械产业发展........................ 9 (四)发挥通信、计算机的学科优势,推动人工智能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10 (五)发挥艺术类学科优势,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10 四、空间布局................................................................................................... 11 (一)环上大科技园整体规划....................................................................... 11 (二)环上大科技园核心区规划................................................................... 11 I (三)环上大科技园建设推进步骤...............................................................13 五、重点任务................................................................................................... 14 (一)集成各类创新资源,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14 (二)推进双创载体建设,拓展科技企业孵化空间.................................. 16 (三)完善人才支撑体系,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18 (四)科技与金融相结合,促进科技企业持续发展.................................. 19 (五)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打响环上大科技园品牌.................................. 20 六、保障措施................................................................................................... 22 (一)加强组织领导....................................................................................... 22 (二)强化资金保障....................................................................................... 22 (三)开展跟踪评估....................................................................................... 22 II 前言 宝山区作为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承载区和建设卓越全 球城市的主城片区,产业基础好、产业空间广、地理位置优,当 前正按照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大力发展大学科技园,承接高 校创新项目产业化,打造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主阵地。与此同时, 位于宝山西南部的上海大学,综合实力强、学科优势强、创新能 力强,是上海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之一,在集成各种科学技术、 各方优秀人才、各类创新资源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当前也正处于 建设“双一流大学”提质增速、提升学科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 重要阶段。 在新一轮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发展大背景下,围绕企业创新 资源不足和高校成果转化不畅等问题,发挥上海大学在品牌效应 和知识人才密集优势,依托宝山产业基础、空间资源和政策优势, 强化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城市社区联动互动,促进科技与经济 融合发展,区校共建环上大科技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不仅有 利于区校联动发展,也是上海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 引领功能的重要抓手和实现路径,对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 中心也将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根据《关于促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 科发区〔2019〕116 号)和《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大学科技园高质 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沪委办〔2020〕47 号)等文件精神,制定 本规划。 1 一、背景与形势 (一)世界知名科技园区为建设大学科技园提供成功范例 在著名大学周边规划建设科技园区是全世界的普遍现象,从 斯坦福之于硅谷,MIT 之于波士顿 128 公路,到英国剑桥科技园、 荷兰埃因霍温科技园,再到国内清华大学科技园都充分说明,依 托高校特色学科和科研优势,布局大学科技园,一头连着学界、 一头连着业界,将科教智力资源与市场创新要素紧密结合,集聚 各种科学技术、各方优秀人才和各类创新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 化、科技创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 创业共同体,辐射带动周边形成创新创业集聚区,是区域经济发 展的普遍规律和成功经验。 (二)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对大学科技园发展提出新要求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 色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我国大学科技园从 1991 年起步探 索,经过 20 多年建设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的 试验基地、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核心载体和校企资源融合共享的 枢纽平台。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 发展阶段,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发挥高校源头创 新作用,推动国家大学科技园新一轮有序发展,对支撑创新驱动 发展具有战略意义。2019 年 3 月,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布《关 于促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强化“创新 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开放 2 协同发展”五大功能,促进国家大学科学园创新发展。 (三)本市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意见为环上大科技园建设 指明方向 大学科技园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是上海建设科 创中心的重要力量,市委、市政府对大学科技园建设高度重视。 2019 年 12 月,李强书记到上海大学调研,鼓励上海大学与宝山 区加强合作,推动大学科技园建设,在助力科技创新上有更大作 为。2020 年 8 月,市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大学科 技园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沪委办〔2020〕47 号),明确 提出做强大学科技园核心功能,提升技术转移、创业孵化服务能 力,使大学科技园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首站”和区域创新创 业“核心孵化园”,打造一批以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孵化为 主要功能的大学科技园示范园,辐射带动高校周边区域形成创新 资源丰富、产业集群明显、配套服务完善的创新创业集聚区。9 月 2 日,李强书记为市委党校专题培训班作报告,指出“宝山要 发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大力发展大学科技园,承接高 效创新项目产业化,打造成为全市科创中心建设的主阵地之一”, 为环上大科技园建设指明了方向。 (四)区校深化战略合作协议为环上大科技园建设按下加速 键 上海大学是宝山辖区内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宝山区委、区 政府历来重视与上海大学的联动发展。自 2012 年签订战略合作协 3 议以来,宝山区与上海大学交流更加密切,区校合作不断向纵深 发展。在此基础上,2020 年 6 月,双方签订《宝山区与上海大学 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围绕转型发展目标,根据宝山区经济 社会发展规划总体要求与上海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需要,充分利 用各自的资源与优势,构建全面战略合作关系,进一步推进双方 在产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人力资源等领域合作,促进 协同发展。特别是在产业和科技方面,双方进一步凝聚了携手打 造环上大科技园的共识,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二、指导思想及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 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主动融入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大局,贯彻落实市委、市 政府关于加强大学科技园和创新创业集聚区建设的要求,坚持全 球视野、国际标准,以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为目标,以营造良好 创业创新生态为着力点,以更好发挥高校优质创新资源优势为主 线,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科技人才培养、集聚辐 射带动等核心功能,推动上海大学和宝山区产学研高效联动,着 力打造环上大科技园,全面提升区域对上海大学技术、成果、人 才溢出的承接能力,促进科研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助推区域产 业高质量发展。 4 (二)总体要求 以建设优势学科为基础,聚焦上海大学优势学科,紧密结合 国家战略、学科前沿和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夯实上大基础研究 和技术创新策源作用,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以推动产业创新为核心,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围 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着力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推动 宝山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促进要素集聚为关键,充分发挥政府、高校、企业的不同 作用,完善流动机制,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的自由流动和加速 集聚,形成有益于科技创新的要素配置结构。 以营造创新生态为保障,完善各类创新政策,建立健全科技 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建设各具特色的科创集聚区,营造 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和社会氛围。 (三)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打造全市科创中心建设主阵地的战略 部署,将宝山转型发展与大学科技园建设有机结合,通过区校联 动,发挥上海大学在创新策源和人才集聚方面优势,依托宝山空 间资源和应用场景,强化高水平科技供给,加快创新创业孵化体 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宝山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发展。到 2025 年,环上大科技园呈现创新创业活力持续迸发、 科技成果转化明显增长、高新技术企业快速集聚、创新创业生态 不断优化的发展态势,形成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城市社区相融 5 相伴、共生发展的良好局面,成为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的策源功 能区,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承接地,打造经济规模千亿级 的科创产业高地。 ——创新创业活力持续迸发。推动科技原创成果相继诞生, 重大科技项目、重大科技工程落地环上大科技园。促进科技型创 业蓬勃发展,形成活力迸发,竞合充分的双创发展格局。 ——科技成果转化明显增长。重点提升环上大科技园的科 技成果转化能力,积极推动重点科技成果在宝山实现产业化。至 2025 年,环上大科技园累积转化 100 个上海大学的科技成果。 ——高新技术企业快速集聚。加速培育一批在细分领域有影 响力的科技型企业,支撑环上大科技园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至 2025 年,环上大科技园累积引进和培育科技型企业 1000 家,上 市企业 5 家。 ——创新创业生态不断优化。持续提高政府创新治理能力, 改善营商环境,完善政策体系,构筑创新主体多元、资本市场多 层、组织形态多样、管理服务多维,宜居宜业的创新生态体系。 表 1 环上大科技园“十四五”定量指标 序号 一级指标 1 2 创新策源 3 4 二级指标 单位 2025 年目标值 获得国家、市级科学技术奖数量 项 20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 项 290 高质量专利数量 件 730 科技成果转化数量 项 100 完成产学研合作项目数量 项 100 成果转化 5 6 序号 二级指标 单位 2025 年目标值 6 技术合同成交额 万元 6000 7 新增科技型企业(核心区) 家 1000 当年企业总收入(核心区) 亿元 1000 9 新增上市挂牌企业(核心区) 家 5 10 创新创业载体数量 个 20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数量 个 10 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数量 个 30 8 11 12 一级指标 产业培育 创新环境 三、重点发展领域 聚焦知识和技术溢出,立足宝山产业特色,加强与上海大学 优势学科的对接,围绕新材料、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医疗器械、 人工智能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等重点领域,强化产学研 用协同创新,加快领先技术成果实现转化和产业化;服务超能新 材料科创园、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机器人产业园等特色产业 园区以及南大生态智慧城、吴淞创新城等重大板块的发展,围绕 产业技术需求,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组织,助力产业能 级提升,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一)发挥材料科学的学科优势,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 依托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研发团队,瞄准汽车轻 量化、轨道交通、油气开采、海洋工程、LNG 船舶等具有重大市 场潜力的应用场景,开展超高强韧板(带)材、高铁车轴钢、高 7 氮不锈钢、高端热作模具钢、特种无缝钢管等高端产品的技术研 发和项目产业化;依托省部共建高品质特殊钢冶金与制备国家重 点实验室,解决高性能掘进机刀具用钢、高级别轴承钢、高性能 油井套管、大口径快速上卸扣套管、优质焊材、特殊密封用丝带 材等行业关键性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依托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的研发团队,重点攻克大 尺寸、单晶、单层、高均匀度石墨烯材料的低成本制造工艺。鼓 励上海大学研发团队与区内企业开展合作,针对石墨烯电加热、 重防腐涂料、柔性显示、海水淡化、污水处理等应用场景开展技 术联合攻关。鼓励上海大学研发团队与本地企业合作,积极倡导 和参与石墨烯材料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推动市场的正规 化与可持续发展。 依托上海大学超导及应用技术研究中心与上海市高温超导 重点实验室,突破超导薄膜高效沉积工艺,研发可进行千米动态 沉积的动态磁控溅射和化学溶液法的薄膜沉积系统设备,掌握超 导线圈绕制和接头等关键应用技术。实现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的 低成本、大规模生产,推动超导材料在高压输电、医疗装备、科 研仪器等设备上的实际应用。 依托上海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以及材料复合及先 进分散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聚焦国家战略和行业重大需 求,在碳/碳复合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等领域 开展研究,加强工程化核心技术研发及产学研合作,推动具备市 8 场需求和产业化条件的项目进行成果转化。 (二)发挥机械电子及自动化的学科优势,推动机器人及智 能制造产业发展 依托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上海市智能制造及机 器人重点实验室、无人艇工程研究院的研发团队,加强与发那科、 快仓、安川等区内龙头企业合作,重点开展工业机器人以及智能 制造生产线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加强多机协同、机器视觉、智能 决策、短距无线通信协同等控制及应用技术的研发,推动相关科 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应用。鼓励区内大型制造业企业与上海 大学专业技术团队围绕生产线智能化系统更新和流程再造开展 技术合作,培育机器人及智能硬件产业的系统集成能力。重点发 展协作机器人、双臂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医疗康复、养老辅助、 家庭陪伴、家政服务等服务机器人以及水下机器人、防灾机器人、 救援机器人等特种机器人。 (三)发挥医工交叉的学科优势,推动医疗器械产业发展 依托上海大学医工交叉研究院和生物医用材料、医学工程等 优势学科,开展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加强与生物医药领域 重点企业合作,以附属医院为支撑,加快生物 3D 打印、光子纳 米生物传感器、高通量光诱导癌细胞检测筛选系统、脑功能定量 检测设备、脑-机接口电刺激康复训练仪、第三代下肢智能康复 机器人等临床应用,支持相关创新成果转化落地。 9 (四)发挥通信、计算机的学科优势,推动人工智能与新一 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依托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以及省部共建教育部重 点实验室特种光纤与光接入网实验室的研发团队,以满足未来光 纤通信和光纤传感发展需求为目标,以新型特种光纤技术为创新 源,重点开展光接入网与综合业务技术、特种光纤器件与光纤等 方向的共性技术研发与转化。 依托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的研发团队,推进人工 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区块链等新一代信 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大力推动在线经济发展,实现传统产 业转型升级。聚焦研发设计服务、专业中介服务、总集成总承包 服务、供应链管理服务等方向,培育一批依托产业互联网提供专 业服务的产业化项目,支持传统制造业利用互联网平台实施设计 研发和生产制造等关键环节的柔性化改造。 (五)发挥艺术类学科优势,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依托上海大学电影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数码艺术学 院、体育学院的团队优势,发挥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品牌 效应,引进和培育上海大学科技型文化创意团队,加强传统内容 与数字技术融合,结合互动直播,加快 VR/AR 技术应用,发展媒 体融合、动画制作、艺术创意、电子竞技等文化创意产业,打造 高品质、高能级、国际化的科技型文创产业集聚区。 10 四、空间布局 围绕市委、区委对宝山发展的战略要求,聚焦高端制造业和 高技术服务业重点方向,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 逐步拓展的发展思路,统筹布局环上大科技园空间和功能。 (一)环上大科技园整体规划 以大场镇、城市工业园、南大生态智慧城为核心区,通过辐 射带动,逐步拓展至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机器人产业园等特 色产业园区以及吴淞创新城等重大板块,规划面积 57 平方公里, 通过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科技人才培养、集聚辐 射带动等核心功能,营造创新要素集聚、产业生态完善、制度创 新示范、成果转化高效的生态环境,打造符合科技成果转化规律 和新兴产业发展规律、“政、产、学、研、金、服、用”紧密结 合的一流大学科技园,成为推动宝山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二)环上大科技园核心区规划 核心区包括大场镇上大周边区域(东至大场机场界,南至真 大路环镇南路,西至祁连山路、环镇北路、南陈路,北至塘祁路, 约 10 平方公里)、城市工业园区(约 5 平方公里)、南大生态 智慧城(约 6 平方公里)三个片区,面积约 21 平方公里。在上 海大学周边区域遴选区位优势明显、空间相对独立且具备一定体 量的载体作为众创孵化和中试加速基地,以邻近的城市工业园区 和南大生态智慧城作为产业承载空间,同步打造聚丰园路创业街 11 区,加快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科 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形成上海科创中心重要的创新 创业集聚区。 1.众创孵化和中试加速基地 推动上海大学与社会力量合作,加快存量空间开发和转型, 打造孵化加速基地,为以上海大学为主的高校院所师生提供低成 本的创业场地和高质量的孵化服务,为成长型创业企业提供中试 放大、投资融资、市场拓展等个性化服务,加快创新成果向市场 应用转化。特别是针对转型项目挖掘可用资源,锁定一定比例的 载体空间,作为低成本的师生创业孵化场地。发挥宝山科技园紧 邻上海大学南门的地理优势,布局环上大科技园项目路演和宣传 展示中心以及政府服务中心等功能。 2.产业承载空间 推动孵化成熟的企业做大做强,向周边特色园区、产业园区 等转移。宝山城市工业园区作为距离上海大学最近的工业园区 (直线距离约 3 公里),经过 20 多年的建设,在新材料、生命 健康、智能制造等领域集聚了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目前获批 市级特色产业园区——超能新材料科创园。园区已建成临港新业 坊城工科技绿洲、联东科创中心等一批产业载体,可承载成熟期 科技企业创新产品的产业化。南大生态智慧城是宝山紧邻中心城 区的区域,是上海唯一位于中环附近、可成片开发区域,距离上 海大学 1.5 公里,将按照“不低于黄浦江两岸”的开发标准,打 12 造产城融合新典范、城市建设新标杆、产业发展新高地。随着开 发的深入,将发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为环上大科技园 高端资源导入预留空间,借助“环上大”品牌,以创新资源带动 产业资源,吸引龙头企业落地。 3.创业街区 在上海大学西门临近大学生宿舍区的聚丰园路,打造咖啡馆 等商业配套完善的创业街区,为创业者提供思想碰撞、创意设计、 项目路演和商务洽谈的场所。 (三)环上大科技园建设推进步骤 根据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逐步拓展的思路,把 宝山科技园、临港城工科技绿洲作为首期突破点,作为上大科技 成果转化“首站”和区域创新创业“核心孵化园”,实施环境改 造和环上大科技园挂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创业孵化功能, 全力导入上海大学一批有显示度的孵化项目和创业企业,促进核 心区域早出形象、早出功能、早出效益。在此基础上,推动孵化 成熟的企业向周边产业园区转移,逐步将环上大科技园由核心区 拓展至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机器人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以 及吴淞创新城等重大板块,形成辐射带动效应,进一步在全区范 围内形成完善的创新创业孵化链条,推动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 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塑造区校合作新样板。 13 五、重点任务 (一)集成各类创新资源,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整合技术链、产业链、人才链、资本链,加强高校资源与社 会资源对接,推动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孵化一批有市场价值的科 技成果,培育一批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企业。 1.与上海大学合作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 (1)长三角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聚焦先进基础材料、 关键战略材料以及前沿新材料等领域的技术研发,推动先进功能 材料在宝山实施成果转化和产业应用。(2)智能装备与无人系 统产业技术研究院,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托交叉学科研究 优势,突破水面无人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智 能装备产业高地。(3)中欧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北上 海生物医药产业园紧密对接,引入国际创新资源,在医疗器械设 备、医疗康养服务、智能医疗康复等方面与宝山生物医药企业、 有关医院开展深度合作,推动产业发展和学科水平提升。 2.提升石墨烯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能级 深化与上海大学、复旦大学、东华大学、中科院微系统所等 高校院所合作,支持高品质石墨烯制备技术、工艺及装备研发, 推动石墨烯涂装材料、轻量化材料、热界面材料、复合材料、锂 离子电池、新能源关键材料、新型基材半导体材料等科研突破, 扩大石墨烯技术源头供给。加强平台成果转化服务与能力建设, 建设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石墨烯分析检测服务中心,建成具有 8 14 条以上应用产品实验线的中试基地,推动 3-5 项石墨烯技术进入 产业化应用。引进国家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欧洲石墨烯旗 舰计划组织、英国国家石墨烯研究院等国内外科技资源,吸引全 球顶尖企业及大师级专家成为平台战略合作伙伴,努力将宝山建 成跨国、跨区域创新合作与资源开放协同的重要枢纽。强化与国 内外高水平机构(团队)合作,开展一批产学研合作,孵化成立 一批创新型企业。 3.推动龙头企业建设应用技术平台 (1)新能源关键材料平台。依托宝武集团产业基础和科研 成果,建设新能源关键材料应用技术平台,着力构建相关产品中 试、分析、检测、评估等核心服务能力。通过“基地+基金+人才” 模式,集聚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金融资本、科技中介服务等 创新要素,致力于解决产业面临的共性核心问题,打通新能源材 料与可持续能源技术科技成果与产业化“最后一公里”,培育打 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引领新能源新材料高端产品研发和前 沿技术创新,成为具有国际化视野、与产业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 平台,实现“平台促科技,平台带产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2)智慧诊断医学平台。支持上海衡道医学病理诊断中心 有限公司等企业主体,整合高校、医院等资源,聚焦“智能 AI、 精准诊断、医学转化”,以医学诊断为核心,以大数据与人工智 能为手段,联合建设宝山区智慧诊断医学平台。支持先进与新型 辅助筛查、判别和诊断产品研发转化,通过搭建全数字化的智能 15 病理大数据平台,打造高质量数据集和人工智能训练资源库,实 现精准医学诊断技术及产品研发与转化。针对技术创新的主要过 程和重点环节,为 AI 数据集建设、标注系统研发、超算平台搭 建、新型算法开发、落地场景对接、蛋白分子检测、组学应用等 研发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支持各类产品开发、验证、申报与市 场化落地,打造诊断医学技术成果产业化的服务平台。 (3)超导应用技术平台。依托上海国际超导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国缆检测中心、上海大学超导及应用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 高温超导重点实验室在超导材料及应用领域的技术和研发优势, 建设宝山区超导应用技术平台。坚持自主创新,着力突破材料、 关键器件、系统集成中的关键技术瓶颈,促进新兴产业技术与电 力、能源、大科学装置、医疗、轨道交通等关键领域深度融合。 在超导材料、超导电力、磁体系统应用、低温制冷等重点产业领 域,集聚人才、产业、技术等创新资源,引领超导产业发展。 (二)推进双创载体建设,拓展科技企业孵化空间 1.创新开发运营机制。优化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营机制,借鉴 交大-大零号湾先进经验,宝山区与上海大学合资成立环上大科 技园运营平台公司,采用市场化方式运作,推动环上大科技园建 设与发展。支持环上大科技园运营平台公司与社会力量合作,利 用现有载体,盘活存量资源,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空间。健全 管理团队和人才激励机制,在绩效评价、薪酬分配等方面实施分 类管理,培育技术转移、创业服务的专业化队伍。支持上海大学 16 科技园建立市场化运营机制,鼓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各类市 场主体参与大学科技园的运营。根据环上大科技园各类载体空间 的不同情况,采取品牌输出、整体租赁、合资开发、联合运营等 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合作,拓展孵化空间,满足师生创业和成果 转化需求。 2.强化科技创业孵化功能。盘活工业厂房和仓储用房,加强 与国内外知名孵化器对接,吸引社会资本共建众创空间、孵化器 等各类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加快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 孵化链条,大力培育和集聚创新型企业。支持双创载体与市场化 的专业服务机构开展合作,为创业企业和团队提供研发设计、检 验检测、知识产权、技术咨询、成果转化以及资产评估、法律财 务、和投融资等专业化服务,提高孵化服务的专业化、市场化水 平。加强与上海大学技术转移机构、科技园的合作,完善技术转 移服务体系,加强科技成果信息共享,推动科技成果信息供需对 接。鼓励开展天使沙龙、项目路演、产业对接、人才交流、创业 培训等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为创新创业团队提供全生态链服务, 引导上海大学教师、科研人员、大学生依托载体开展创新创业。 3.加强与专业技术平台联动。推动双创载体与上海大学重点 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等建立长期合作 机制,采取“孵化+公共服务”模式,一方面将专业技术平台引 入载体,近距离服务载体及企业,提升服务效能;另一方面借助 载体的物理空间,转化孵化专业技术平台的相关研发成果,吸引 17 项目入驻。通过开展精准对接服务,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助 力载体内企业快速成长,促进孵化载体服务能级提升。 (三)完善人才支撑体系,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1.支持优化人才评价导向。上海大学对校内从事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科研人员实行分类评价,将绩效考核与支 持宝山区域发展挂钩,对有科技成果落地宝山或全时全职承担宝 山区政府、企业任务的人才,给予绩效考核上一定程度的倾斜, 鼓励师生将宝山作为创新创业首选地。支持科研团队与宝山企业 开展产学研合作,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共同申报科学技术奖、共 同承担重大科研专项。 2.支持区校人才双向流动。鼓励上海大学和宝山各级政府部 门、工业园区开展管理人员的双向挂职,推动区校双方形成更为 紧密的协作机制。支持上海大学科研人员运用自有科技成果在宝 山创业。支持上海大学与区内企业共建大学生实训基地,建立学 生培养和企业发展的联动机制,鼓励上大学生在宝山就业。支持 区内企业以顾问指导、短期兼职、成果转化、学术交流等方式柔 性引进上海大学科研人员,为宝山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支撑区内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3.实施科技人才激励计划。对上海大学根据宝山经济社会发 展需要,引进落地宝山的中央及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按照相关 规定给予资助,并做好有关服务工作。支持上海大学科技成果转 化管理服务部门的发展,鼓励相关人员开展科技招商工作,对推 18 动高校科技成果落地宝山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给予奖励,积 极推动校友企业在环上大科技园落地。 4.强化人才公共服务保障。进一步强化对高端人才的服务保 障,根据人才对环上大科技园发展的贡献程度,在安居保障、子 女入学、投资置业、金融服务和医疗保障等方面,提供包括“樱 花服务卡”在内的优先服务保障。 (四)科技与金融相结合,促进科技企业持续发展 完善环上大科技园科技金融政策,充分发挥金融资本助力科 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逐步构建环上大科技园金融生 态。 1.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通过政府引导方式,探索设立成 果转化基金和产业引导基金助推上海大学科技成果实现转化,集 聚多元化社会资源,用好校友、企业家和投资人资源,打造创业 投资网络。发挥上海双创母基金的带动作用,吸引天使投资基金、 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各类社会资本投资上海大学科技 成果产业化项目,推动科技型企业快速发展。 2.着力解决科技企业融资问题。依托中小微融资服务平台, 促进科技型企业与金融机构高效对接。引导金融机构为中小微企 业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 段科技企业需求。深化与银行、保险公司、评估公司等合作,探 索“政府+银行+保险+评估”共担风险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 形成多方合作机构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风险共担机制,提 19 高银行信贷支持的积极性。 3.推动企业登陆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大对环上大科技园企业 登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培育和指导力度,积极对接上海科创板, 建立科创板上市企业重点培育机制,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培训 咨询、登记托管、债券融资、场外投行等资本市场培育服务,推 动有条件的科技型企业优先上市,着力提高企业直接融资能力。 (五)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打响环上大科技园品牌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联合打造环上大科技园品牌,推动校区、 园区、社区融合发展,培育具备品牌特色、活力迸发的创新文化, 引领和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1.完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 围绕环上大科技园的人才诉求、产业导向和生态特点,市区 联动,区校协同,多措并举,构建科学系统的创新政策体系,加 大对成果转移转化的支持力度。 一是争取特殊政策支持。推动环上大科技园纳入全市创新创 业集聚区布局,争取各类先行先试政策在环上大科技园实施,吸 引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多元创新要素集聚。 二是加快制订专项政策。围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师生创业、 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制订环上大科技园专项政策。支持上海大学 制定推动科技成果在宝山落地转化的校内激励政策,支持科技成 果转化收益分配向科研团队倾斜,对校内老师和校友企业回迁落 户予以全方位的重点支持和奖励。 20 三是用好产业扶持政策。 《环上大科技园园专项政策(试行)》 《宝山区支持生物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发展实施意见(试行)》 《宝山区关于加快“上海机器人产业园”机器人及智能硬件产业 集聚发展的专项支持政策(试行)》等现有产业扶持政策政策向 环上大科技园企业倾斜,加速上大科技成果在宝山落地。 2.加快环境提标升级 围绕上海大学周边,加强区校互动,为师生创业提供低成本 空间和便捷便利的配套服务,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 一是提升“环上大”品牌形象,增强“环上大”品牌宣传力 度,设计特色鲜明的“环上大”品牌 LOGO,提高品牌的辨识度, 对“环上大”区域内的优质企业、机构、人才进行认定和授牌, 形成区域品牌溢出效应。 二是开展宝山科技园形象改造。开展宝山科技园形象改造工 程,优化园区内部环境,扩展创业空间,完善服务配套设施,承 接上海大学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挂牌“环上大科技园”,积极打 造环上大科技园标志性的核心载体。 三是建设校内创业孵化基地。改善上海大学校内创新创业环 境,对上海大学北门、南区等区域进行改造。支持各学院建设创 业孵化基地,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集聚专业化创新成果,搭建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四是打造创业街区。启动聚丰园路、南陈路业态调整,逐步 完善咖啡馆等商业配套设施,支持经纬集团对经纬汇商圈开展升 21 级,为创业人群提供思想碰撞、创意设计、项目路演和商务洽谈 的场所,打造具有上大特色元素的创业街区。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顶层设计,区校联合成立环上大科技园建设领导小组, 统筹整合全区政策、资金、人才、规划、建设、服务等资源,形 成整体性、系统性的推进机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定期召开 会议,协商解决环上大科技园推进过程中的重点问题。按照责任 分工,将规划中确定的重点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和街镇 园区,并明确考核任务和监督机制。 (二)强化资金保障 在宝山区科技创新和张江宝山园专项发展资金等财政资金 中安排一定预算,为规划实施和目标任务完成提供有力的资金保 障。优化财政经费支出结构,加大人才集聚、成果转化、产业培 育、环境营造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力度,建立财政支出保障环上大 科技园建设的机制。 (三)开展跟踪评估 健全年度计划推进跟踪与评估制度,将计划推进效果与相关 部门和街镇园区绩效挂钩。建立计划持续改进机制,根据计划实 施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和外界环境变化,对计划进行动态调整和修 正,重点加强对趋势的灵活适应和对机遇的精准把握。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