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03 6.2.3【课程标准】《劳动教育读本》(高职版)课程标准.pdf

originally、最初10 页 200.541 KB下载文档
03 6.2.3【课程标准】《劳动教育读本》(高职版)课程标准.pdf03 6.2.3【课程标准】《劳动教育读本》(高职版)课程标准.pdf03 6.2.3【课程标准】《劳动教育读本》(高职版)课程标准.pdf03 6.2.3【课程标准】《劳动教育读本》(高职版)课程标准.pdf03 6.2.3【课程标准】《劳动教育读本》(高职版)课程标准.pdf03 6.2.3【课程标准】《劳动教育读本》(高职版)课程标准.pdf
当前文档共10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03 6.2.3【课程标准】《劳动教育读本》(高职版)课程标准.pdf

广东江门幼儿师范 高等专科学校 专业 《劳动教育读本》(高职版)课程标准 广东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工作部 二〇 二二 年 三 1 月 《劳动教育读本》(高职版)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适用专业 全校各专业 总学时 18 总学分 1 制定时间 2022 年 5 月 第几次修订 1 修订人 房乐 审核人 黄立健 先修课程: 后续课程: 课程类型:(理论课)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一门公共必修的课程,本课程遵循中 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劳动教育的意见》 和教育部发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文件要求,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 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高职大学生作为教育对象,围绕劳动 技能、劳动精神、劳动品质等模块开展教学,通过对劳动理论的基本 学习,让学生掌握劳动知识,提升劳动技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 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同时,培养学生新时代劳动者的创新 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提升综合劳动素养并帮助其全面发展,成为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理念 (1)课程既有劳动知识的传授,也有劳动技能的培养,还有劳动 2 观念、劳动价值观的转变,是综合理论为一体的课程。劳动观念、劳 动价值观的树立和技能的获得比知识的掌握更重要,劳动观念、劳动 价值观的树立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2)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在人类进化和社会生产过程中的推动作 用,通过探讨劳动与学习、实践、创造、职业及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 性,认识劳动的本质。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引导,学生按照课程的进程, 学会通过校内的生活劳动和校外实践劳动,培养和提高生活和生产劳 动的能力,通过劳模和工匠的劳动故事,学习和传承劳动精神、工匠 精神和劳模精神,培育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的劳动品质。 尊重自己跟他人的劳动成果,创新劳动理念,学会运用辩证思维,客 观地看待世界。 (二)课程设计思路 紧密结合现阶段社会发展形势和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现状,采用 理论学习加劳动实践的教学模式,体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 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学习理念。 (三)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 本课程共设置八个专题: 第一章:崇尚劳动 第二章:掌握技能 第三章:传承精神 第四章:培育品质 3 第五章:尊重劳动:实现体面劳动的核心 第六章:从劳动锻炼走向工作世界 第七章:做时代的劳动者 第八章:拓展学习 四、课程的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劳动简史、劳动本质的基本内涵,以及劳动本质与劳动 意义的相互关系,明白劳动在人类进化和人类社会生产过程中的推动 作用; (2)了解掌握生活技能、职业技能、社会技能的基本途径、意义 及其注意事项,树立热爱和尊重劳动的态度以及服务他人、奉献社会 的价值理念; (3)了解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 系,树立热爱劳动、精益求精、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等积极向上的劳 动价值观观念; (4)了解劳动品质的基本内涵,树立依法履约守纪、安全生产的 意识; (5)了解体面劳动的基本内涵与要求,实现体面劳动的意义,劳 动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以及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途径,劳动者应该如 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6)了解劳动与职业选择、劳动与创新创业、劳动与职业理想之 间的关系,理解劳动锻炼在走向工作世界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7)了解新时代劳动者的理想、本领和担当意识的基本内涵及其 4 相互关系;树立成长为新时代社会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和责任感; (8)了解在劳动中正确利用辩证思维,平衡好劳动价值与心智发 展的关系,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树立营造出热爱劳动、劳动崇 高的氛围。 (二)技能目标 (1)开展劳动教育,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有关劳动的基础知识;学 会使用劳动工具等基本技能;认识劳动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 技能的一些基本要素和核心概念。 (2)使学生了解劳动活动如何开展,掌握基本的劳动方法;提高 解决实际劳动活动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3)使学生接受劳动观念和创新精神的熏陶,养成良好的劳动行 为习惯和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 (三)素质目标 (1)正确认识劳动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 值; (2)理解领会高职学生掌握生活技能、职业技能、社会技能的途 径和重大意义; (3)形成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和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增强自身的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理解领会新时代劳动者应具有 的精神面貌并积极践行; (4)培育并积极践行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的劳动品质; (5)树立尊重劳动和劳动者的优良品质,并思考如何才能实现劳 5 动者体面劳动并为之作出自己的努力; (6)做新时代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7)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劳动者; (8)提升劳动中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善于在劳动中充分发挥 创新劳动; (9)做一个全面、发展地看待世界,做一个客观的人。 五、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教学专题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学时 1.了解劳动简史、 劳动本质的基 2 劳动简史 本内涵,以及劳动本质与劳动 劳动本质 意义的相互关系; 劳动意义 2.树立崇尚劳动和热爱劳动的 专题一 崇尚劳动 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3. 理 解 领 会 劳 动 的 意 义 和 价 值。 1.了解劳动与职业选择、劳动 2 专题二 生活技能 与创新创业、劳动与职业理想 职业技能 之间的关系; 掌握技能 6 社会技能 2.理解劳动锻炼在走向工作世 界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3.践行做新时代的高素质劳动 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劳动精神 1.了解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2 工匠精神 劳模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 劳模精神 关系; 专题三 2 树立热爱劳动、精益求精、 传承精神 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等积极向 上的劳动价值观; 3.理解领会新时代劳动者应具 有的精神面貌并积极践行。 依法遵纪守约 1.了解劳动品质的基本内涵; 2 安全生产 2.树立依法履约守纪、安全生 专题四 吃苦耐劳 产意识; 培育品质 诚实守信 3.培育并积极践行:吃苦耐劳、 勤俭节约 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的劳动品 质。 专题五 让劳动者实现体面 1. 了解体面劳动的基本内涵与 2 尊重劳动:实现 劳动 要求,实现体面劳动的意义以 体 面 劳 动 的 核 促进劳动者全面发 及中国为实现劳动者体面劳动 心 展提高劳动者待遇 做出哪些有益探索; 7 保护劳动者权益 2. 劳动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以及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途径; 3.劳动者应该享受的待遇以及 如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4.树立尊重劳动和劳动者的优 良品质; 5.理解领会如何才能实现劳动 者体面劳动并为之作出自己的 努力。 劳动引发职业兴趣,1.了解劳动与职业选择、劳动 2 助力正确择业 专题六 劳动培养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 从 劳 动 锻 炼 走 提升创业意识 向工作世界 与创新创业、劳动与职业理想 2.理解劳动锻炼在走向工作世 劳动助推职业生涯,界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成就职业理想 3.践行做新时代的高素质劳动 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做有理想的劳动者 1.了解新时代劳动者的理想、 2 做有本领的劳动者 本领和担当意识的基本内涵及 专题七 做有担当的劳动者 其相互关系; 做新时代的劳 动者 2 树立成长为新时代社会主建 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和责任 感; 8 3. 理 解 领 会 如 何 成 长 为 有 理 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劳动者。 平凡之中见伟大 1.了解在劳动中正确利用辩证 2 简单劳动与复杂劳 思维,平衡好劳动价值与心智 动的不同价值 发展的关系,提高驾驭复杂局 奉献精神与劳动维 面的能力; 2. 树 立 素 质 结 构 的 成 熟 与 完 专题八 权 拓展学习 在劳动中德技并修 善,营造出热爱劳动、劳动崇 人工智能对人类劳 高的氛围; 动技能的影响 3.理解领会使大学生全面、发 展地看待世界,做一个客观的 人。 合计 16 六、教学实施与考核 (一)教学方法 网络教学由老师组织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互动和讨论,采用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信息化教学手段,教 师进行指导和总结。 (二)学习方法 学法和教法相对应,学生认真听讲、参与讨论、思考分析。 9 (三)考核方式 (1)实行学期考核制,考核形式可分为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过 程考核主要是以考勤、平时作业成绩;结果考核在课程结束时以在线 考试形式进行,作为期末成绩。 (2)成绩评定:为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能力,采取多元考核,突出能力素质的考评。将成绩评定分为两个部 分:学生平时成绩为 40%(含出勤、作业、考勤等),期末考核采用 开卷在线考试,成绩为 60%,总分为 100 分。 (四)注意事项 课程任课教师要按照课程考核方案标准实施考核,注意做好、到 课情况、平时作业、考核情况的相关记录,作为学生最终评定成绩的 明确依据。 1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