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志愿服务.pdf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志愿服务 ——背景、定位、文化与发展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陆士桢 一、深刻认识面临的 形势与任务 ——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发展背景分析 1、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础,定位 志愿服务发展的方向目标 • 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社会全面发展,包括志愿 服务发展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历史性成就与继往开来、世界中央与 更大贡献),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呈现新特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 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这一理论体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 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 大时代课题;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执政的根本目标定位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②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是实现中国共产党这一时代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必然在其思想系统的指导下快速健康发展; 2、治国理政基点的变化对党的群众工作、基层 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要求 • 治国理政的基点发生了新变化—— • ★建国初期毛泽东治国理政的重点在巩固政权,注重阶级斗争与路线斗争,强 调政治治国; •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治国理政的重点在发展生产力,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经济建设上来,强调经济治国; • ★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打牢文化价值的扎实社会基础,以文化道德价值 建设为基点,强调文化治国: • ☆“习式反腐”重塑我国传统廉政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 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 ☆将家庭建设、志愿服务建设作为治国理政和党执政的重要基点,纳入完善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战略部署之中; • 明确要把对党的忠诚纳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要抓好纪律教育,政德教育, 家风教育; • 明确在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要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3、社会激烈变迁挑战社会凝聚和人的发展 • ①社会生活整体环境面临颠覆性的变迁: • ★三个巨大变化—— • ☆生活在中国人从来没有过的物质条件下,有历代从未有过的物质态度和 精神形态; • ☆生活在中国人从来没有过的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下,有历代从未有过的 民主基础和关系模式; • ☆生活在中国人从来没有过的信息环境里,有历代从未有过的互联网思维 和社会心理; • ★三个严峻挑战—— • ☆价值观迅速变迁; • ☆思维方式全方位改变; • ☆社会问题:原因多样化、程度复杂化、后果复合化、影响深远化; • • • • • • • • • ②思想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对人发展提出挑战—— ★社会意识的多样化不可避免,意识形态冲突长期存在: ☆基本价值的坚守; ☆辨别选择能力; ★现实化、物质化直接影响社会道德价值——精神家园建; ★传播方式走向大众化、草根化:培养媒介素养; ★权威社会逐渐让位于平等、沟通、民主新格局: ☆构建权利义务的准确关系; ☆民主意识和能力的建设; 4、群众的组织动员面临新诉求 • ★参与——如何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普通大众的社会参与,建立百 姓主体和政府主体、社会主体的有机配置; • ★需求满足——怎样借助社会服务组织等社会力量,全面有效地应 对百姓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 • ★自助——怎样真正实现群众(组织)有序有效的自我服务,自我 治理; • ★资源整合——如何最大限度实现服务体系中群众工作资源的有效 整合,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多方参与的群众工作资源供 给体系; 一、深刻认识 中国特色志愿服务 ——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 服务的重要论述 1、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基础, 定位志愿服务发展的方向目标 • ①志愿者事业要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同行; • 意味着在新时代—— • ★志愿服务是现代化国家发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 ★志愿服务纳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体部署当中: • ★志愿服务是实现美丽中国梦、实现现代化国家宏伟目标的重要 措施; • ★志愿服务发展要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方向统一,步调一致,融为一体; • ②明确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发展方向和要求是制度化—— •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的要求, 贺信中进一步明确“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 给予更多支持,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 • ★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更好 发挥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 ☆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匹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建设事业是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内在要求和前进方向; • ☆要着力构建法规体系和制度体系; • 明确志愿服务的根本功能在于凝聚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为实现“两 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 量; • ①从国家民族发展高度定位志愿服务的重大意义,指出志愿服务 是“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生动体现”; • 志愿服务的健康发展—— • ☆关乎人民大众的精神建设; • ☆关乎国家基本国力的夯实; • ☆关乎民族复兴与发展; • ②明确根本作用是推动社会文明——: •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 ☆“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会将变得更加美 好”; • ③着力点是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 文明程度—— • ☆倡导和普及集体和责任意识; • ☆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推动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社会风尚的形成; • ④强调志愿服务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强调志愿 服务在动员社会参与,促进民主法治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 • ☆普通公民参与,激发社会活力; • ☆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高民众生活质量; • ☆促进民间社会组织的发育 ; • ①称赞志愿者“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基层,为他人送温暖、 为社会作贡献”,明确在志愿服务三种基本类型中,中国特色志愿 服务更重视遍布城乡社区和基层的、广泛参与的群众性互助,着眼 于温暖人心,贡献社会; • ②强调志愿服务服务弱势群体,在减少由群体利益分化所导致的部 分群众利益受损和维护社会的和谐安定方面润滑剂、调节器和平衡 器的作用; • ★多次盛赞、鼓励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团队在服务社会弱势群体等方 面的行为,指出他们“所做的事业会载入史册”; • ★强调“要把志愿服务组织的工作重点放在扶贫、济困、扶老、救 孤、恤病、助残、救灾、助医、助学方面”,着眼于群众最急需最 紧迫最现实的民生问题; 4、论证志愿服务的文化本质 • ①文化价值建设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基点—— • ★反复强调文化建设极端重要:“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 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中国梦意味着中 国人民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 • ★强调志愿服务文化建设,强调“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 精神; • ★赞扬志愿者“充分彰显了理想信念、爱心善意、责任担当”—— • ☆“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 业难以持续长久”; • ☆强调“积极向上向善”,要“从‘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中感受善 的力量,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 • ☆明确要 “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 ②建构独具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文化 •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指出: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 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四海之内皆 兄弟”等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志愿精神最为厚重的文化底蕴与当代志 愿服务价值同向、精神相通; • ☆中国的志愿服务文化价值体系包括三个重要部分: •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 全世界人类共同价值; •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 15 5、强调志愿服务在助力人的成长发展 和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价值 • ①鼓励青年志愿者“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 • ☆教诲青年人要“积极向上向善,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 故事,为实现中国梦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 ☆称赞青年志愿者“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收获了成长和进步, 找到了青春方向和人生目标”; • ☆要用行动“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用青春的激情打造 最美的‘中国名片’”; • ②称赞志愿者:“是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前行者、引领者”: • ☆“前行”是指志愿者是社会建设,特别是道德文明建设的先锋; • ☆“引领”则寄希望于志愿者在整个社会文明建设中发挥榜样作用、 示范作用、带头作用; • ☆志愿者只有真正符合“前行者”、“引领者”的形象,才能真正实 现志愿服务的社会功能; • ③要求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立足新时代, 展现新作为,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 ☆立足新时代,牢牢把握国家发展目标和志愿服务发展方向; • ☆继承雷锋精神,以健康发展的志愿服务传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 17 三、 做新时代幸福的志愿者 1、志愿服务精神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志愿 服务行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2、志愿服务本质:人类历史的必然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 ①在志愿服务中推动个体自我完善—— • ☆实现积极参与,激发起自己对生命价值的积极态度,从精神、文化、 社会等多方面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快乐生活; • ☆注重志愿服务内容的拓展,实现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 与自我的良性互动; • ☆在志愿服务中获得充分的自我和社会肯定,以及多元满足的体验; • ②提升道德修养,积极促进自身的社会融合—— • ☆服务中,注重增强自身集体主义和责任意识,推动与他人、社会和谐 共处观念的发展与能力的提升; • ☆通过志愿服务提升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 • ☆重视对于社会组织活动及组织自身的融入,在服务中认识、体会组织 规范,提高组织素养; 24 2020年7月3日 添加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