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学教材论.pdf
情感教学教材论 教 学活动最基本的要素 是 教师 、学 生和 教材。 其中 ,教 材( teaching materials)又是师生双方开展教学活动的根本依据,是教师和学生传递、加工、 转化信息的主要来源,自然受到师生双方的共同关注,尤其是教师的高度重视。 可以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的处理,会直接影响学生 对教学内容信息的接受和加工状况,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因此,如 何提高教师对教学内容处理、呈现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也就成为深度优化教学、 充分发掘课堂教学潜力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已成为当代教学心理学领域里关 于教学策略研究的一个方面。 长期以来,人们对教材的教学心理学分析研究相对较少,仅有的也多囿于认 知维度。奥苏贝尔在其意义学习理论框架下研究了教材的意义性及其学习条件问 题,并提出了著名的处理教材内容的先行组织者策略,然其研究仍属认知维度。 我们认为,当教师和学生围绕着教材展开教学活动时,教师-教材-学生之间 不仅进行着认知信息的传递,也发生着情感信息的交流。情感教学心理学研究发 现,教学活动的三大基本要素,恰恰是该活动中存在的静态的三大情感源点所在 ——教师、学生和教材,这就构成所谓教师情感、学生情感和教材情感这三大方 面。可见,某些教材本身不可避免地蕴涵大量情感因素,这就为教师在教学中情 感性处理教学内容,积极发挥情感因素的各种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对其进行 教学心理学情感维度上的分析研究,将有助于更系统地认识教学中的情感现象, 发掘教学中的情感资源,以优化教学。 1.教材内容的情感性分析 我们认为,教材虽不是人,但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物,确切地说,它是人化 了的物。教材既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的经验总结的一个侧 面,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的情况,也是教育者(广义的教育者,也 包括教材编写者)按一定社会、阶级、时代的需要向学生提出的学习内容,在相 当程度上体现了教育者的意志。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自然会伴以各种喜怒哀乐 的情感体验,并在反映人类实践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教材中留下相应的情感印 迹,而教育者在编写教材体现其意志的过程中,也会流露出相应的情感。教材中 蕴涵的情感是教学活动中陶冶学生情操的最为重要的情感资源。根据教材所蕴涵 情感因素的情况,我们将教材大致划分为蕴涵显性情感因素、蕴涵隐性情感因素、 蕴涵悟性情感因素、蕴涵中性情感因素四大类。 2.教材内容的情感性处理 面对上述四大类教材内容,从情感维度上着眼对教材内容进行的加工、组织, 使教材内容在向学生呈现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其在情感陶冶方面的积极作用,形 成相应的四类教材的情感性处理策略:展示情感策略、发掘情感策略、诱发情感 策略、赋予情感策略。 关于教材的情感性处理,我们再做两点说明。一是这里虽强调了情感维度上 对教材内容的加工、组织,但丝毫不忽视认知维度上的加工、组织,更确切地说, 它是从认知维度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组织的基础上,又从情感维度进行优化处 理,两者相互联系,不可截然分开。二是它所要发挥的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可具 体概括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情感为目标所发挥的积极作用——通过教材处 理陶怡学生情操。它又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应该说,真正能引起学学习兴趣和热情的刺激恰恰来自教材;二是引发学生各种 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说,通过教材内容引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是培养学生 各种积极情感的重要途径。第二个层次是以情感为手段所发挥的积极作用——通 过教材处理促进学生包括认知学习在内的各方面发展。这其中包括通过情感的动 力功能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通过情感的调节功能促进认知学习的效率的 提高、通过情感的疏导功能促进思想品德的发展等。 有关情感教学教材论的更多论述详见下一篇文档“教材内容的情感性分析 及其处理策略” (参阅第一部分内容),该文发表于《心理科学》2000 年第 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