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RUCWP2023028研究中国三千年历史的钥匙(范文澜).PDF.pdf
工作论文系列 Wo r k i n e rS e r i e s gPap 研究中国三千年历史的钥匙 范文澜 JRUCWP2023028 2023 .04 .24 * 本刊编辑部将那些已通过审稿程序而处于 “拟录用”状态的稿件制作成线上展示 的工作论文,旨在及时传播学术研究成果而促进学术进步。 编辑部还将继续与作者共同努力,修改完善论文,并在其达到刊发标准之后择期 正式刊发。当然,若工作论文被发现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则仍有可能被退稿。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工作论文 研究中国三千年历史的钥匙 范文澜* 西周初年到现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已经积累了三千年。这从一大堆历史的现象看来,固然 是 “一治一乱,治时少而乱时多”,但从历史的本质看来,却只有一个土地问题,即农民和地主争 夺土地所有权问题。究竟谁应该享有土地所有权? 三百年前的王船山 《噩梦》里很明确的答复了。 他说 “土地不是帝王所得私有。人民生在土地上,用自己的劳力,耕自己的田地,土地分明是耕者 所有”。王船山的主张,完全符合真理。因之,凡主张土地应归地主所有者,完全违反真理。 地主阶级最早提出自己的主张,是在西周时代。《尚书·梓材篇》说 “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 土”。《小雅·北山篇》说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按照这种说法,领主对 土地及农奴的所有权,最初是从天上掉下来付给天子的。谁也知道,天上决不会掉下所有权来,那 么,究竟从哪里来的呢? 这就是领主 (王、侯、卿、大夫)用武力占有土地和农奴,要农奴替他们 开垦和耕种。《周颂·噫嘻篇》: “噫嘻成王……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 尔耕,十千维耦”。本诗大意是说,周成王督率一大群农奴在地上耕种,成王鼓励他们,允许他们 开发私田。地区长三十里,条件是一万个农奴出力耕种公田。最好的田地 (称为南亩)被指定为公 田 (又称大田或甫田),每年要一万农奴无报酬地替周王的公田服役。普通田地分配给农奴,称为 私田 (《小雅·大田篇》:“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每年缴纳十分之一的谷物。还有大量荒地,地 主作为恩物让农奴们开垦,变成熟地以后,缴纳租税。领主用公田私田两种形式,农奴进行力役地 租实物地租两种剥削。西周时代的封建制,比起商代的奴隶占有制,确是一个大进步。所谓 “成康 之世,颂声大作”,就是这个进步的反映。 等到私田数量远远超过公田的时候,领主收入主要依靠私田的租税,公田渐成 “告朔之饩羊”。 《齐风·甫田篇):“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田甫田,维莠桀桀”,公田上莠草长的茂盛,说明春 秋初年,领主不重视公田了。鲁宣公十五年,鲁国 “初税亩”,这又说明公田制度废除,领主按亩 收租,不分公田私田了。春秋末期以至战国时代,土地已得自由买卖,地主不限于领主,依靠财力 的人也可以占有土地成为地主,地主逐渐增多。及秦朝统一,地主政权代替了领主政权。领主和地 主占有土地都是依靠武力或财力,都不是用自己的劳力耕自己的田地,更不是上天付给他一个所 有权。 自从陈胜吴广领导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以后,农民开始向领主地主争夺土地所有权。这一争夺过 程,在历史上形成下列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秦汉起,下迄太平天国起义,是农民自发地争取土地时期。 第二阶段———太平天国起,下迄五四运动,是资产阶级号召农民争取土地时期。 * 注:本文原为范文澜同志1946年在北方大学夏令讲演会上的讲演词。1947 年发表于 《方方杂志》第 2 卷第一、二期合刊。 1948年,著者作了修改,刊入再版 《中国通史简编》。 — 1 — 范文澜:研究中国三千年历史的钥匙 第三阶段———五四运动以来,是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收回土地时期。 农民应该享有土地,但是失去了土地;地主不应该享有土地,但是占有了土地。这是极大不公 平的事,历史上的混乱现象,根本原因就在于此。更明确的说,凡历史上的治,都是农民起义造成 的,所有的乱都是地主造成的。 试先举第一阶段历史为例。本阶段内,按照旧历史家的说法,所谓著名治世,有西汉文景之 治,有唐太宗贞观之治,有满清康熙之治。所谓乱世,那就多的很,每一朝代都有乱世。陈胜、吴 广以后,每一次农民起义,都被称为 “乱”。事实恰恰相反,文景之治,正因为秦末农民起义,夺 回了不少的土地。贞观之治,正因为隋末农民起义,恢复了均田制度。康熙之治,正因为明朝贵族 官僚霸占全国极大部分上等田地,李自成提出均田口号,推倒明朝,满清政府代表汉奸地主向农民 让步,实行更名田制度。历史上所谓三个著名治世,事实证明不是 “圣君贤相”施行仁政的结果, 而是农民起义的产物。反过来看,历史上一切所谓乱,没有例外都是地主过度集中土地所激成的。 从古代政论家的主张里,也证明这一真理。 春秋时代,因诸侯及大夫间强烈地进行兼并,后半期土地由领主手里逐渐转到地主手里 (郡县 制开始推行)。战国时代,土地主要被地主占有 (因春秋时代 “收族聚党”的宗族已破坏),农民失 去宗族的依靠,多数人不得土地耕种。孟子首创井田说,反映了当时农民需要土地的严重情况。西 汉师丹倡限田说,王莽倡王田制,晚唐元稹创均田图,南宋林勋创均田法,贾似道创公田法,明代 朱国祯创均田说,王船山创耕者有其田说,这都反映了地主集中土地过度,地主阶级中人也看出危 机,不得不提供办法。但是他们的办法多限于空谈,即使实行也不能有利于农民 (如王田、公田)。 只有农民自动起义,才能暂时夺回一些土地,政治上呈现程度不等的治平现象。 从陈胜吴广以下,历史上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何止数十次,目的当然在要求土地,但很少有人提 出明确的主张。长长二千年,农民起义被地主摧残压迫,牺牲是无限的。这说明自发性的运动,虽 然也起了些治的作用,但不能克服地主所造成的乱。 再试举第二阶段为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提出天朝田亩制度,揭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序幕。 天国似平不曾实行田亩制度,但因地主被驱逐,农民生活改善,即汉奸曾国藩也被迫承认天国境内 的治,与满清帝国的乱成显著的对照。康有为主张 “公农”,他说:“举天下之田地,皆为公有,人 无得私有而私买卖之。”但是这须 “待之百年”以后。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 (见 《中国革命的社会 意义》),列宁说他 “谈得如此漂亮而又如此含糊”。① 章太炎在 《代议然否论》中提出 “田不自耕 植者不得有”,“地权平均以后,全国无地主”,这些是资产阶级号召农民争取土地的动听的议论, 但是他们不敢领导农民去实行。 本阶段内,除去太平天国局部的、短期的治以外,只看见地主阶级勾结帝国主义所造成的乱。 最后试举第三阶段为例。中国人民失望于资产阶级的空口号召,要求得到真正的领导者,因 此,中国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不得不负担起资产阶级性质民主革命的任务。中国人民、中国共 产党在英明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坚决地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在十年内战中,不大的 苏区,不多的人口,对抗反革命蒋介石百万大兵,五次粉碎其所谓 “围剿”,苏区内人民虽饱受战 祸,生活却蒸蒸日上。这是什么缘故呢? 因为苏区内实行了土地改革政策。在抗日战争中,八路 军、新四军用落后的武器、贫乏的物资,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汪记国民党,解放广大地区 和人口。根据地内民主和平,实现 “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 (见 《礼记·礼运篇》)的理 想世界。这是什么缘故呢? 因为根据地内实行了减租减息政策。在反对美蒋的爱国自卫战争中,八 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大量歼灭蒋记美械军,鼓舞了全国人民对革命胜利的信心。解放区 ① 列宁:《中国的民主主义与民粹主义》,《列宁全集)第18卷,第155页。 — 2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工作论文 内人民生活安乐,比抗日时期又有大进步。这是什么缘故呢? 因为解放区内实行了农民大翻身,扫 除了压榨人民的封建地主阶级。这里切实证明了,第三阶段内,农民一定要在全国范围内解决土地 问题,治的力量一定要克服乱的力量。 上列三个阶段,在长期的第一阶段里,农民运动是自发性的,因之效果是微小的,所谓治的时 间是极其短促的。在第二阶段里,资产阶级号召土地改革,虽然它无心也无力求其实现,但给农民 以不少的影响,其口舌之功是不可抹煞的。在第三阶段里,广大的农民已经得到了土地,这个土地 改革运动必然要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胜利。这就是说,当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的时候,即全中 国永远大治的时候。三千年历史上绵绵不绝的乱,将因此而永远消失。 附识: 范文澜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创者之一。《研究中国三千年历史的钥匙》一文,原为 1946 年他在北方大学所做的一次讲演,1948年修改后收入 《中国通史简编》,具有该书前言性质。该文 虽仅有三千余字,却清楚扼要地反映了范老认知中国历史的思路,迄今仍有助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史 学体系的核心线索。 范老在延安时期着手写作 《中国通史简编》一书,是出于中国革命斗争的迫切需要。毛泽东在 1939年底完成的名篇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重构了关于 中国历史的叙事体系,以期向广大人民清楚揭示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渊源和历史使命。然而,由于 这篇文章篇幅有限,其中关于历史方面的立论急需得到进一步阐发。1940 年初到达延安的范老, 成为承担这一任务的合适人选。范老凭借深厚的国学素养,结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钻研,不 仅出色地阐发了毛泽东同志的诸多历史见解,而且扩展成为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中国 通史著作。 《研究中国三千年历史的钥匙》的出现,正逢范老完成 《中国通史简编》上册和中册、《中国近 代史》上册等重要著作之后,可以说是范老对自己此前撰写通史工作的一个总结。该文充分运用马 克思主义的眼光,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审视了从西周初年到抗日战争结束约三千年的历史进程,确 立了以生产关系为主线的历史认识,打破了传统史学以王朝兴衰为主线的历史叙述,既体现了马克 思主义史学体系的基本面相,也展现了范老把握中国历史的独特眼光。 该文对于唯物史观的融会贯通,首先表现在紧紧抓住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线索。文中指 明,中国三千年历史上的治乱相循,其实质 “只有一个土地问题,即农民和地主争夺土地所有权问 。由此,中国历史上纷纭复杂的更朝换代现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厘清。其次表现在以彻底的阶级 题” 分析视角来把握中国社会的发展演变。文中关于土地问题三阶段的划分,即农民阶级自发争取土地、 资产阶级号召农民争取土地、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收回土地,不仅说明了历代农民起义和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的基本性质和历史意义,而且有力阐述了土地改革运动扫除地主所有权的历史合法性。 在阐发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点的同时,范老也在该文中也坚持了自己关于中国历史的特有观点, 这方面最突出的就是 “西周封建论”。古史分期问题在社会史大论战期间就引发了热烈讨论,新中 国成立后更成为史学研究中的 “五朵金花”之一。范老是 “西周封建说”的代表人物,直至去世亦 未改变看法。该文关于 “领主用公田私田两种形式,农奴进行力役地租实物地租两种剥削”的说 法,确是范老从剥削关系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出发来确认西周封建制的典型思路。虽然中国史学界当 年在古史分期问题上莫衷一是,但是范老等前辈学者力图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史框架下来把握中 国社会特质的努力,至今仍不无启示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 3 — 朱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