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脊髓疾病微侵袭手术治疗的临床应用.pdf
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 (年度) 一、项目基本情况 推荐号: 奖励类别:1 进步奖:社会公益 推荐单位(盖 章) 项目名称 (中文) 浙江大学 推荐奖励等级 一等奖 脊柱脊髓疾病微侵袭手术治疗的临床应用 主要完成人员 朱永坚,娄海芳,胡珏,应广宇,彭德清,刘天健,陈爱琴,沈宏,刘 伟国,张建民,唐亚娟,王琛,姚颖 主要完成单位 (本省第一完成 单位盖章)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主题词 学科分类 名称 脊柱脊髓,微侵袭手术,椎管内肿瘤,经皮内镜,椎板复位 1 医学 代码 100210 2 临床医学 代码 3 外科学 代码 所属国民经济行业 卫生和社会工作 任务来源 地市科技计划 具体计划、基金的名称和编号(不超过 300 字) 浙江省科技计划;脊髓肿瘤微侵袭手术的临床应用研究;2007C33042 论文(篇) 16 专著(本) 授权发明专利(件) 其他知识产权(件) 直接经济效益(万 元) 间接经济效益(万 元) 科技成果登记号 18062063 项目起止时间 起始:2007 推荐书版本: 完成:2018 二、推荐意见 推荐单位 浙江大学 通讯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 866 号 邮政编码 310058 联 系 人 赵彬 移动电话 13858042889 电子邮箱 kjckf2@zju.edu.cn 办公电话 0571-88981082 传 真 推荐意见(限 600 字) 脊柱脊髓相关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腰痛 和颈痛导致的疾病负担位居前两位,且患病人数正逐年上升。 项目组着眼于脊髓脊柱疾病的非融合固定微创技术研究,在专业 TOP 学术期刊发表数 篇国际首例手术病例报道,并首次提出并实践经椎板间入路肿瘤切除手术和无辐射手术导 航概念,将我国的脊髓脊柱非融合固定微创手术技术水平推至世界前沿。 项目组国内最早提出应用改良保留棘突全椎板成形、二孔钛板椎管重建技术和经椎板 间隙入路切除胸腰段椎管内肿瘤技术,改变了既往开放手术为主的治疗模式,有效防止皮 肤长切口和骨质结构切除带来的脊柱稳定性下降等问题,术中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 快,功能不受影响。以上技术在脊柱脊髓手术方面处于国内顶尖水平的北京宣武医院、复旦 大学中山医院及国内其他十余家医院推广应用,并举办多次技术培训班,取得了良好的经 济和社会效益。 推荐该项目为省科技进步奖 一 等奖。 声明: 我单位严格按照《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和省科学技术厅对推荐工作的具体要求, 对该项目进行了严格审查,确认该项目符合规定的推荐条件,推荐材料全部内容属实,且不存在任何违 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科技成果保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 情形。项目主要创新内容、列入的知识产权和论文专著等成果为本项目独有,且未在已获的国家、省科 技奖励项目或本年度其它推荐项目中使用。如推荐项目发生争议,愿意协助调查处理。 我单位承诺将严格按照浙江省科学技术厅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认真履行作为推荐单位的义务并承担 相应的责任。 推荐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三、项目简介 主要技术内容、授权知识产权情况、技术指标、应用推广及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等(限 1000 字) 主要技术内容: 1、椎板成形+复位重建技术治疗椎管内肿瘤。本课题组自 2006 年起国内最早提出并 实践一种改良的保留棘突的全椎板成形、二孔钛板椎管重建方法,在脊髓肿瘤手术中开展 应用,通过术后 1 周和术后 6 月分别行螺旋 CT 椎管三维重建,局部结构稳固,无一例发 生固定件松动和回植椎板塌陷,证实保留棘突的全椎板成形、二孔钛板椎管重建,能满足 手术的良好显露要求,又能很好的恢复椎管的解剖结构,提供稳定的后部支撑,减少术后 粘连,并且不影响术后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简单易行,是一种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椎管重 建方式,已在国内多家医院推广应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2、经椎板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段椎管内肿瘤。基于手术经验的累积及微创手术操 作技术的提升,课题组 2013 年起于国际上首次提出并践行通过椎板间隙切除胸、腰椎管 内肿瘤,对特定病例做到了脊髓肿瘤切除后椎管骨性结构的零损伤,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相关论文发表于专业顶级期刊。 3、经皮内镜手术治疗椎管内硬膜外肿瘤。在上述微创手术技术研究及探索的基础上, 进一步应用经皮脊柱内镜手术,以更小的创伤,几乎不可见的手术切口,完成了数例国际 上首例应用经皮内镜的眶—颅异物损伤及脊柱脊髓疾病微侵袭手术。此外,在超声专家配 合下,完成世界首例孕妇脊髓肿瘤的无辐射导航定位下的微创手术切除,并基于这一典型 病例的实践经验,开始开展脊柱脊髓微创手术无辐射定位导航技术研究。 授权知识产权情况: 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3 项 1、一种基于多模式医学融合图像的脊柱脊髓体表穿刺入路点智能定位系统及方法, 201910036691.3 2、一种自适应稳压医疗超声探头夹具,201821992838.3 3、一种基于超声拓片技术的脊椎图像生成系统以及脊柱手术导航定位系统 , 201710630811.3 技术指标: 1、椎板成形+复位重建技术 2、经椎板间隙入路手术技术 3、经皮脊柱内镜手术技术 应用推广: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脊柱脊髓治疗组成立至今,累计完成脊髓肿瘤 手术 2000 余例,目前年均手术 400 余例,成为浙江省内最大的脊柱脊髓疾病治疗中心。 保留棘突的椎板成形+复位重建技术和经椎板间隙入路的胸腰段椎管内肿瘤治疗技术,已 在浙江省内杭州、宁波、温州、台州、江山等诸多地市广泛应用,并得到复旦大学中山医 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认可与推广,近三年来惠及近千患者。 经济社会效益: 改良保留棘突全椎板成形、二孔钛板椎管重建技术和经椎板间隙入路切除胸腰段椎管 内肿瘤技术,实现所有病例的肿瘤全切,无相关手术并发症,避免既往常规手术方式所需 的一起脊柱融合固定,实现更小创伤、更低费用和更快康复,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五、第三方评价 评价结论、检测结果等(限 1200 字) 1、文献查新结论(详见查新报告): (1)在国内外所检相关文献中,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于 2013 年报道 应单开门椎管成形、微型钛板固定椎板重建治疗颈椎管髓外硬膜内肿瘤。本项目采用改良 的保留棘突的全椎板成形、二孔钛板椎管重建方法治疗椎管内肿瘤,在国内所检相关文献 中,除本单位外,未见其他相同报道。 (2)在国内外所检相关文献中,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经一侧半椎板入路微创手 术切除 4 例胸腰段椎管内肿瘤;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采用后正中入路显微切除胸腰段椎 管肿瘤;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Hamburg-Eppendorf 经单入路手术全切除治疗 14 例胸腰椎巨大神经鞘瘤。本项目采用经椎板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段椎管内肿瘤,在国内 外所检相关文献中,除本单位外,未见其他报道。 (3)在国内外所检相关文献中,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采用神经内镜辅助半椎 板入路治疗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Memorial Hospital Jacksonville 报告了在内窥镜 辅助下通过后路切除腹侧硬膜内脊髓肿瘤的经验;NSCB Medical College and Hospital 报告了 18 例脊髓硬膜外髓外肿瘤患者使用内镜技术的初步经验。本项目采用经皮内镜手 术治疗椎管内硬膜外肿瘤,在国内外所检相关文献中,除本单位外,未见其他报道。 2、在学术刊物或公开场合发表的评价性意见(详见附件): 在医学学术通用文献检索平台 Pubmed 上以“椎管内肿瘤(intraspinal tumor) ”和 “微侵袭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为关键词检索,按时间顺序最近 8 篇文献 中有 3 篇为本项目第一申报人以通讯或第一作者身份发表。 在医学学术通用文献检索平台 Pubmed 上以“椎管内肿瘤(intraspinal tumor)”和 “经皮内镜手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为关键词检索,按时间顺序最近 5 篇文献 中有 2 篇为本项目第一申报人以通讯或第一作者身份发表。 上述内容具体包括:项目成果论文“Real time ultrasound MRI fusion image virtual navigation for locating intraspinal tumour in a pregnant woman”作为 世界首例导航引导下的孕妇椎管内肿瘤切除被专业权威杂志 European Spine Journal 收 录发表; 项目成果论文“Percutaneous Endoscopic Removal of Cervical Foraminal Schwannoma via Interlaminar Approach: A Case Report”报道了世界首例的经皮脊柱 内镜下经椎板间隙入路切除颈椎间孔神经鞘瘤,在专业期刊 Operative Neurosurgery 上 公 开 发 表 ; 项 目 论 文 “ Minimally invasive removal of lumbar intradural extramedullary lesions using the interlaminar approach”报道了一种新的椎板间 隙入路手术方式,得到专业权威期刊 Neurosurgical Focus 的认可和发表。 六、推广应用情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完成单位应用情况和直接经济效益 新增应用量 单位名称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 属第二医院 2016 年 2017 年 2018 年 232 278 312 232 278 312 合 计 822 新增销售收入(单位:万 元) 2016 2017 年 2018 年 年 新增税收(单位:万元) 新增利润(单位:万元) 2016 年 2016 年 2017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8 年 2.推广应用情况和经济效益(非完成单位) 应用单位名称 起止 时间 单位联系 人、电话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2016-2018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 新增应用量 新增销售收入(万元) 2016 年 2017 年 2018 年 陈赞 13911712120 102 136 150 2016-2018 余勇 13601714820 22 37 33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2016-2018 兰青 18625006868 13 34 35 浙江省人民医院 2016-2018 黄东胜 15906668468 22 30 32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2016-2018 林坚 13706670187 25 33 32 浙江衢化医院 2016-2018 汪吉新 13967019821 18 22 19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2016-2018 金群华 13709593699 18 19 11 金华中心医院 2016-2018 袁坚列 13905792628 12 18 12 2016 年 2017 年 2018 年 新增税收(万元) 2016 年 2017 年 2018 年 新增利润(万元) 2016 年 2017 年 2018 年 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2016-2018 吴剑 15105867812 9 12 13 江山市人民医院 2016-2018 宋光太 13600500528 7 12 11 宁波市李惠利医院东部院区 2016-2018 王波定 18906627449 3 9 8 251 362 356 合 计: 969 3.社会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限 600 字) 1. 本项目着眼于脊髓脊柱疾病的非融合固定微创技术研究,在专业 TOP 学术期刊发 表数篇国际首例手术病例报道,并首次提出并实践经椎板间入路肿瘤切除手术和 无辐射手术导航概念,将我国的脊髓脊柱非融合固定微创手术技术水平推至世界 前沿。 2. 在国际及海峡两岸、国内学术会议上作了数十场专业学术报告,普及脊髓脊柱非 融合固定的技术理念,获得业界较为广泛的认可,也为技术的进一步普及推广打 下了良好的基础。 3. 本项目的主要技术已在脊柱脊髓手术处于国内顶尖水平的北京宣武医院、复旦大 学中山医院及国内、省内的十余家医院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椎板成形 +术后重建治疗椎管内肿瘤技术和经椎板间隙入路治疗椎管内肿瘤技术,在实现全 部病例病变肿瘤全切、无相关手术并发症的基础上,避免了既往常规手术所需的 一期脊柱融合固定,使患者经受手术创伤更小、治疗费用更低、术后恢复更快, 具备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8 八、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知识产权类别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国家 (地区) 授权号 9 授权日期 权利人 发明人(培育人) 10 十、主要完成人员情况表 姓 名 朱永坚 排 名 1 技术职称 主任医师 现从事专业 行政职务 病区副主任 神经外科 工作单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二级单位 神经外科 完成单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创造性贡献(限 300 字) 项目总体负责人,负责课题设计、实施协调及总结,主持课题“脊髓肿瘤微侵袭手术的 临床应用研究” ,率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脊柱脊髓治疗组,在国内率先 开展改良保留棘突全椎板成形、二孔钛板椎管重建技术和经椎板间隙入路切除胸腰段椎管 内肿瘤技术,致力于非融合固定技术的微创化相关工作,以尽量小的损伤来避免非必需的 融合固定。对本项目所列创新点 1、2、3 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 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 70%,作为通讯作者、第一作者和主要作者发表多篇论文(详见代表性 论文 1,2,3,4,5,7,8,10) 。 姓 名 技术职称 娄海芳 高级工程师 排 名 2 现从事专业 行政职务 临床医学工程 工作单位 浙江省人民医院 二级单位 临床医学工程部 完成单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创造性贡献(限 300 字) 提供椎管 CT 三维重建技术,对椎管重建术后观察椎管解剖结构,评价手术效果具有重 要意义。参与项目相关技术研究及部分论文撰写工作。在论文“三维多层螺旋 CT 在椎管重 建术后评价中的应用”位列第一作者。对本项目所列创新点 2 和 3 做出重要贡献,在技术 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 65%(详见代表性论文 9)。 11 姓 名 胡珏 排 名 3 技术职称 教授 现从事专业 行政职务 药理学 工作单位 杭州医学院 二级单位 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 完成单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创造性贡献(限 300 字) 参与病人随访、临床资料收集整理及英文论文语言润色。对本项目所列创新点 1、2、 3 做出了部分贡献,在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 60%(详见代表性论 文 2,3,4,5,6,7) 。 姓 名 技术职称 应广宇 副主任医师 排 名 4 现从事专业 行政职务 神经外科 工作单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二级单位 神经外科 完成单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创造性贡献(限 300 字) 参与项目相关技术研究与实践,协助总结本项目创新点内容,参与撰写多篇相关论文。 在论文“Percutaneous Endoscopic Removal of Cervical Foraminal Schwannoma via Interlaminar Approach: A Case Report”和“Percutaneous Endoscopic Removal of a Lumbar Epidural Angiolipoma via Interlaminar Approach: A Technical Report”为第 一作者。对本项目所列创新点 1 和 2 做出了部分贡献,在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 本人工作总量的 60%(详见代表性论文 1,3,4,5,6,7)。 12 姓 名 彭德清 排 名 5 技术职称 主治医师 现从事专业 行政职务 神经外科 工作单位 浙江省人民医院 二级单位 神经外科 完成单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创造性贡献(限 300 字) 参与临床病例资料收集整理与随访工作,参与部分论文撰写与投稿工作。对本项目所列 创新点 1 做出了部分贡献,在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 50%(详见代 表性论文 5,7) 。 姓 名 技术职称 刘天健 排 名 6 现从事专业 行政职务 神经外科 工作单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二级单位 神经外科 完成单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创造性贡献(限 300 字) 参与项目内容的汇总整理,参与部分论文撰写工作。在论文“Real time ultrasound MRI fusion image virtual navigation for locating intraspinal tumour in a pregnant woman”位列第一作者。对本项目所列创新点 1 做出了一定贡献,在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 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 50%(详见代表性论文 2) 。 13 姓 名 技术职称 陈爱琴 副主任护师 排 名 7 现从事专业 行政职务 病区护士长 神经外科 工作单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二级单位 神经外科 完成单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创造性贡献(限 300 字) 参与部分临床病例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参与部分论文撰写工作,在论文“Minimally invasive removal of lumbar intradural extramedullary lesions using the interlaminar approach”中位列第三作者。对本项目所列创新点 3 做出了部分贡献,在技 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 50%(详见代表性论文 7) 。 姓 名 技术职称 沈宏 主任医师 排 名 8 现从事专业 行政职务 科室副主任 滨江神经外 科病区主任 神经外科 工作单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二级单位 神经外科 完成单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创造性贡献(限 300 字) 参与项目研究方案设计,提供相关技术指导,参与论文修改。在论文“铣刀椎板成形加 椎管重建术在胸腰段椎管内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中位列第二作者,作为共同作者参与论文 “经半-半椎板人路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内髓外膜内肿瘤”。对本项目所列创新点 3 做出了部 分贡献,在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 50%(详见代表性论文 8,10) 。 14 姓 名 刘伟国 排 名 9 技术职称 教授 主任医师 现从事专业 行政职务 神经外科 工作单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二级单位 神经外科 完成单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创造性贡献(限 300 字) 对本项目相关技术研究提供技术指导。在论文“铣刀椎板成形加椎管重建术在胸腰段椎 管内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中作为通讯作者。对本项目所列创新点 3 做出了部分贡献,在技 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 50%(详见代表性论文 10)。 姓 名 张建民 排 名 10 技术职称 教授 主任医师 现从事专业 行政职务 科主任 神经外科 工作单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二级单位 神经外科 完成单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创造性贡献(限 300 字) 参与本项目创新点研究,提供相关技术指导。作为共同作者参与“Microscope-assisted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ligation of spin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 technical note”等 4 篇论文。对本项目所列创新点 1 做出了一定贡献,在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 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 40%(详见代表性论文 5,7,8,10)。 15 姓 名 唐亚娟 排 名 11 技术职称 主治医师 现从事专业 行政职务 神经外科 工作单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二级单位 神经外科 完成单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创造性贡献(限 300 字) 参与病例随访与临床资料整理工作,参与部分论文的撰写和发表。在论文“经半—半椎 板入路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 14 例”中位列第一作者。对本项目所列创新点 1 做出了一定贡 献,在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 40%(详见代表性论文 1) 。 姓 名 技术职称 王琛 住院医师 排 名 12 现从事专业 行政职务 整形外科 工作单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二级单位 整形外科 完成单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创造性贡献(限 300 字) 参与病例收集和随访工作,参与部分论文撰写与发表。在论文“Microscope-assisted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ligation of spin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 technical note”中位列第一作者,作为共同作者参与论文“Minimally invasive removal of lumbar intradural extramedullary lesions using the interlaminar approach” 。对本项目所 列创新点 2 做出了一定贡献,在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 40%(详见 代表性论文 5,7) 。 16 姓 名 技术职称 姚颖 排 名 13 现从事专业 行政职务 神经外科 工作单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二级单位 神经外科 完成单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创造性贡献(限 300 字) 参与临床病例资料收集整理与随访工作,参与部分论文撰写和发表工作,在论文 “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Removal of Cervical Foraminal Schwannoma via Interlaminar Approach: A Case Report”和“Percutaneous Endoscopic Removal of a Lumbar Epidural Angiolipoma via Interlaminar Approach: A Technical Report”中位 列第二作者。对本项目所列创新点 1 做出了一定贡献,在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 本人工作总量的 40%(详见代表性论文 3,4,7) 。 十一、主要完成单位情况表 单位名称 排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名 1 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支撑作用情况(限 300 字)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及神经外科对本项目的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给予积极的 政策扶持,大力支持项目组不断探索并完善项目所需研究条件及相应设备,积极组织与国内 其他医院和省内医院的对接,引导推动相关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 17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格式) 18 完成人合作关系情况汇总表 序号 合作方式 合作者 合作时间 合作成果 证明材料编号 1 论文合著 唐亚娟,应广 宇,朱永坚 2018 年 经半—半椎板入路 治疗硬脊膜动静脉 瘘 14 例 论文 1 2 3 4 5 6 论文合著 论文合著 论文合著 论文合著 论文合著 7 论文合著 8 论文合著 刘天健,朱永 坚 应广宇,姚 颖,朱永坚 应广宇,姚 颖,朱永坚 王琛,应广 宇,朱永坚, 张建民 应广宇,唐亚 娟,朱永坚 朱永坚,应广 宇,陈爱琴, 王琛,姚颖, 张建民 朱永坚,沈 宏,张建民 2018 年 2017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8 年 2015 年 2014 年 19 Real time ultrasound MRI fusion image virtual navigation for locating intraspinal tumour in a pregnant woman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Removal of Cervical Foraminal Schwannoma via Interlaminar Approach: A Case Report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Removal of a Lumbar Epidural Angiolipoma via Interlaminar Approach: A Technical Report Microscope-assisted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ligation of spin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 technical note Utilizing real-time contrast medium to detect the fistula of giant spinal arachnoid cyst and treat with minimal invasive surgery Minimally invasive removal of lumbar intradural extramedullary lesions using the interlaminar approach 经半-半椎板人路显 微手术切除椎管内 髓外膜内肿瘤 论文 2 论文 3 论文 4 论文 5 论文 6 论文 7 论文 8 备注 9 10 论文合著 论文合著 娄海芳,朱永 坚 朱永坚,沈 宏,张建民, 刘伟国 2011 年 2010 年 三维多层螺旋 CT 在 椎管重建术后评价 中的应用 铣刀椎板成形加椎 管重建术在胸腰段 椎管内肿瘤手术中 的应用 论文 9 论文 10 知情同意报奖证明:指未列入项目主要完成单位或完成人的代表性 论文(专著)作者,知识产权发明人(培育人) 、权利人签字盖章后 出具的知情同意报奖证明。 20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