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本科教学评估若干热点问题浅析.pdf

Sunshine Bloom 阳光盛开8 页 744.827 KB下载文档
本科教学评估若干热点问题浅析.pdf本科教学评估若干热点问题浅析.pdf本科教学评估若干热点问题浅析.pdf本科教学评估若干热点问题浅析.pdf本科教学评估若干热点问题浅析.pdf本科教学评估若干热点问题浅析.pdf
当前文档共8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本科教学评估若干热点问题浅析.pdf

2009 年 6 月 第 30 卷 第 6 期 高等教育研究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J un. ,2009 Vol. 30 No . 6 ·教育体制与结构 · 本科教学评估若干热点问题浅析 — — —兼谈新一轮评估的制度设计和实施框架 钟 秉 林 ① ( 北京师范大学 , 北京 100875 ) 摘 要 : 本文归纳了上一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经验教训 ,综述了国 外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发展趋势及其借鉴意义 。在此基础上 ,就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的价值 取向 、 制度设计 、 分类评估框架 ,以及相应的指标体系设计和方法技术体系构建等热点和难点 问题阐明了笔者的观点 。 关键词 : 本科教学分类评估 ; 价值取向 ; 制度设计 ; 指标体系 ; 方法技术 中图分类号 :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4203 ( 2009) 0620038208 Analysing some hot topics f or undergraduate teaching evaluation — — —Concurrently discussing about syste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frame work in the ne w round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evaluation ZHON G Bing2lin ( B ei j i n g N orm al U ni versit y , B ei j i n g 100875 , Chi na) Abstract : This paper sums up t he experiences and lesso ns of t he undergraduate teaching evaluatio n in general higher educatio n instit utes during last ro und in China , reviews t he de2 veloping t rend of qualit y assurance in over seas higher educatio n and it s significance for refer2 ence. Then t he aut ho r clarifies his views o n t hese hot spot s and difficulties which are t he val2 ue orientatio n , system design , classified evaluatio n f ramewo rk , t he relevant index system design ,and system co nst ructio n of met hods and techniques in t he new ro und of undergradu2 ate teaching evaluatio n. Key words : classified evaluatio n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 value orientatio n ; system design ; index system ; met ho ds and techniques 2003 年 ,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 工作水平评估 , 历时五年 , 于 2008 年上半年结束 。 近 600 所本科高等学校在迎评促建的基础上 , 先后 ① 接受了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进校考察评估 。评估工 作受到高等学校及其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 也引起 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几年来 , 关于评估的议论之声 收稿日期 :2009205231 基金项目 :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 规划 2006 年度国家重点课题 ( A IA06000921 ) ; 教育部 、 财政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 分类评估方案项目”( 教高函 [ 2007 ]27 号) 作者简介 : 钟秉林 ( 1951 —) ,男 ,北京人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 ·38 · 本科教学评估若干热点问题浅析 一直不绝于耳 , 褒贬不一 。上一轮评估如何评价 ? 新一轮评估要否进行 ? 如何进行 ? 已经成为当前高 另一方面 , 上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存在 的问题也不可忽视 ,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 ( 1 ) 评估 等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在笔者参加的教 指标体系单一 ,缺乏明确的分类指导功能 。不同类 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分类评估方案”和“全国高 型高等学校的评建效果差别较大 , 部分参评学校压 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两个研究项目取得初 力过大 、 心态失衡 , 在评建过程中功利性过强 , 程度 [ 1~ 4 ] 学评估的若干热点问题进行分析 , 并阐明笔者的观 不同地存在着相互攀比 、 形式主义 、 违规攻关和材料 弄虚作假等问题 ; ( 2 ) 评估方式单一 , 过于依赖专家 点。 进校考察方式 。专家组成员构成欠优化 , 驾驭能力 步成果并发表系列文章 的基础上 , 针对本科教 和评价尺度不够均衡 ,进校考察方式和手段欠完善 , 一、 上一轮本科教学评估的 利弊应如何评价 总体而言 , 肯定上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的看法居主流 。其主要成绩可以用“六个促进” 加以 概括 : ( 1) 促进了政府转变教育管理职能 ,依法行政 , 依法治教 。评估工作的实施 , 体现了政府在管理中 的角色正在由高等教育的直接行政领导者逐步转变 为高等教育事业的规划者和协调者 , 在管理方式上 则正在从以微观要素为特征的单纯 、 直接的行政管 理逐步转向综合运用政策法规 、 经济杠杆和评估监 督等手段进行的宏观调控 ; ( 2) 促进了高校进一步明 确办学指导思想 ,强化质量意识和教学工作的地位 。 本科教学在高等学校工作中的基础性地位得到进一 步强化 ,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明晰 ,发展 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完善 , 参评学校更加注 重以稳定规模 、 优化结构 、 提高质量 、 注重效益为核 心的内涵式发展 ; ( 3) 促进了高校加大经费投入和人 力与物质资源建设力度 。参评学校的本科教学经费 评估过程中发挥专家组的主动性和参评学校的自主 性以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性不够 ; ( 3) 进校考 察专家组与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委员会在评估 结论认定权限上关系不顺 ,评估结果优秀率过高 ,与 社会公众的印象反差较大 ; ( 4) 评估工作的效能有待 加强 。评估后的整改工作和成果巩固以及经验推广 工作相对薄弱 ; 评估过程中对社会舆论的正面引导 不够 。 综上所述 , 上一轮评估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 段保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 是教育 行政部门转变职能的重要手段 , 是符合国际高等教 育发展潮流的重要探索 , 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的 。 因此 ,以保障高等教育质量为宗旨的评估活动应当 依法继续进行 ; 新一轮评估的目的和性质需要做出 相应调整 ,评估制度 、 评估方案及指标体系也应进一 步完善 。 二 、国外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发展 给我们什么启示 投入显著增加 ,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 ,教师和教 学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 , 专业和课程等教 学建设力度明显加大 , 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 ( 4 ) 促进 了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全方位深化 。参评学校积极 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 普遍重视大学生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的培养 ,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 ( 5 ) 促进了高 国外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历史较长 , 当前有四 种主要评估模式 : 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质量认证模 式 ( Q ualit y Accreditatio n) ,是一种以自我评估和同 行评估为基础的质量保障机制 ; 二是以英国为代表 的院校审核模式 ( Instit utio nal A udit ) , 是一种类似 校规范教学管理 , 建立保证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 财务审核方式的质量保障机制 ; 三是以法国为代表 的政府评估模式 ( Government Evaluatio n ) , 是一种 参评学校积极探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 , 重视 以政府机构内设的评估组织为主导 、 对高等院校实 加强制度建设 ,本科教学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 ,学校 施质量评估的质量保障机制 ; 四是以日本为代表的 自我评估模式 ( Self2evaluatio n) ,是一种以高校自身 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并开始发挥作用 ; ( 6 ) 促进了高校凝练办学特色 ,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 参评学校普遍重视办学特色的培育和校园文化的营 为主体 、 以自检自评为重点的质量保障机制 。 造 ,优良传统和校风学风得以弘扬 ,育人氛围得到优 这四种评估模式的机制不同 、 标准不一 、 方式各 异 ,但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 ,可归纳为 : ( 1) 实 化 ,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 ,大学的 行分类评估 ,体现多样化导向 。充分尊重高校的个 文化品位得到提升 。 性化选择和定位 ,高校自主设定质量目标 ,进而开展 ·39 · 本科教学评估若干热点问题浅析 质量管理和评估 ; ( 2 ) 调整不同评估主体的职能分 评估”,这轮评估不仅对扭转“四个投入” 不足现象起 工 。赋予高校以质量保障的主要权责 , 注重发挥专 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 而且为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和 家的优势 ,注意吸收社会公众的参与 ,同时加强对评 估机构资质和评估工作效能的评估 ; ( 3) 强调通过外 适应国际趋势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做出了重要 部质量评估来推动高校内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工作水平评估是在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 , 招生规 的建设 。通过评估重点的转移 , 力求发挥高校在提 高教学质量上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 ( 4) 重视对资源使 模急剧扩大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背景 用效益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评估指标体系的 善 ,教学改革 、 建设和管理有待加强的情况进行的 。 调整体现了教学条件建设与投入是前提 , 而衡量高 等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教育的产出 ; ( 5) 在质量信息收 如前所述 ,本轮评估引起高校高度重视和社会广泛 集中重视定量描述和定性描述的结合 。质量信息的 新一轮教学评估的大背景发生了重要变化 。进 收集主要通过查看教师档案 、 学生成绩 、 试卷以及对 高校各类人员进行访谈等方式获得 ; ( 6) 凸显评估目 入新的历史时期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重申了优先发 标的多元性 ,评估既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手 的发展和竞争态势的加剧 , 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 段 ,也是保障社会各界知情权及相关者利益的有效 的心理预期值迅速变化 , 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 方式 。评估结果有选择性地向社会公开 , 并在政府 发生转变 ,社会公众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的迫切需 拨款中被有限参考 。 求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之间的矛盾日益凸 探索 ,积累了宝贵经验 。2003 年起开展的本科教学 下 ,针对高校生均经费投入不足 、 办学条件亟待改 关注 ,取得了预期成效 ,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 展教育 、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 。随着经济社会 国际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基本模式和发展趋 显 ,并由此引发了人才培养质量 、 教育公平 、 教育投 势 ,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工作提供了重要借鉴 和启示 : ( 1) 确立分类指导 、 分级管理的原则 ,突出评 入与收费 、 大学生就业 、 政府宏观管理与高校自主办 估工作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 ( 2) 调整评估管理的职责 中国在读博士研究生数量的持续增长 , 中国已经在 分工 ,发挥各类主体的积极性 ,尤其是确立高校在评 估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 增强其质量保障的权责 ; ( 3 ) 规模上全方位地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 , 高等教育 优化评估指标体系 ,加大对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措施 、 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投入成效的评估力度 ; ( 4) 依托信 高高等教育质量 ,促进高等教育公平 ,推进高等教育 息化手段 ,保证评估工作的规范性 、 透明度和效率 ; ( 5 ) 加强评估研究和评估专家队伍的建设 ; ( 6 ) 建立 世界高等教育强国 , 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 高等教育质量外部评估与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相关 的价值取向和重点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 。 准则 ,健全对评估工作的评估以及评估成效反馈的 机制 。 学等一系列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随着 发展的重心已经从规模的扩张转向质量的提高 。提 国际化 ,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任务 ; 建设 时代命题和战略目标 。因此 , 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和高等 学校的发展实际 ,借鉴国内外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 经验 ,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的指导思想可以调整为 : 三、 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的价值 取向应如何选择 高等学校教学评估的定位和目标必须放在国家 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量 , 必须与社会发 展的需求和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相一致 。在 转变政府职能 ,多元主体参与 , 实施分类评估 , 强化 内部保障 。新一轮评估的目的可定位为 : 深化教学 改革 、 加强内涵建设 、 促进自主发展 、 提高教学质量 。 四、 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的制度 设计应如何调整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展的本科教学评估属于实验 性评估 ,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 ,针对当时高校在 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的“四个投入”不足 ( 即干 部精力投入不足 、 教师精力投入不足 、 学生精力投入 不足 、 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的情况进行的 。评估分为 为达到预期目的 , 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的基本 思路必须进行调整和创新 。在评估制度设计方面 , 应充分体现“四个发挥 、 四个促进”: ( 1 ) 发挥高等学 三类 ,对重点建设大学实施“优秀评估”,对新建本科 校的主体作用 ,促进高校内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 系的完善和现代大学制度的创建 ; ( 2) 发挥中央政府 院校实施“合格评估”,对其他高校进行“随机性水平 的宏观指导和调控作用 ,促进政府转变职能 ,加强宏 ·40 · 本科教学评估若干热点问题浅析 观管理 ,实施分类指导 ; ( 3 ) 发挥地方政府的统筹管 和分类方案 。鉴于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案服务于高校 理作用 ,促进区域高等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协调 发展 ; ( 4) 发挥各类评估机构和社会力量的咨询与监 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工作 , 因此将高校分类的角度定 位于人才培养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等学校分类方案 的指导思想是 : 以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科学的人 才观和符合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发展规律的多样化 督作用 ,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促进高校面向社 会依法办学 。 在评估方案和指标体系设计方面 , 应力图实现 “五个转变 、 五个更加重视”: ( 1) 评估性质 、 指标体系 和评估方法从一元转向多元 , 分类实行质量审核或 认证 ,更加重视引导高校科学定位 、 各安其位 、 内涵 式发展 ; ( 2) 评估重心从硬件建设转向软件建设 , 更 加重视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 、 人才培养效果 、 办 学效益和体制机制创新 ; ( 3) 评估内容从重过程检查 转向重目标控制 ,更加重视推动高校自主办学 、 自我 约束 、 形成特色 、 多样化发展 ; ( 4) 评估方式从专家进 校考察为主转变为数据库信息监控 、 学校自评与专 家进校考察相结合 , 更加重视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 据库的建设和应用 ; ( 5) 评估结论从单一的水平性评 定调整为根据不同评估类型给出认定性结论 , 更加 重视评估结论的导向性和客观性 。 在宏观指导高校发展方面 ,应进一步强调“三个 符合”: ( 1) 高校确定的办学定位 、 人才培养目标和质 量标准与社会需求 、 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和国家规定 相符合 ; ( 2) 高校的实际工作状态和质量保障体系建 设与学校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相符合 ; ( 3) 高 校的人才培养效果与学校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 准相符合 。 在评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 , 应努力做到 “三个推进”: ( 1) 推进多元主体参与的教学评估组织 架构的建设 ,建立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的长效机 制 ; ( 2) 推进教学评估活动的法治化进程 。着手修订 的质量观为指导 ,以已经形成的高等学校现实分类 为基础 ,同时兼顾分类标准的国际参考性与可操作 性 ,尽可能避免误导和盲目攀比 。可归纳为 : 科学定 位 ,有限目标 , 导向清晰 , 便于操作 。基于人才培养 的高等学校分类的基本原则是 : 有利于中央和地方 政府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 , 实现对高等学校的宏 观管理和分类指导 ; 有利于高等学校科学定位和多 样化发展 ,形成自身特色和优势 ; 有利于高等学校深 化教育教学改革 ,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多样化需 求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 有利于借鉴世界各 国高等教育发展和质量评估的经验 , 提高我国高等 教育和高等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 基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划分高等学校的类型 , 可以考虑多个维度 。经过研究和测算 , 本方案选择 “是否设有研究生院” 和“取得本科学历授权的时间” 两个维度来构建高校分类指标体系 。设有研究生院 的大学划分为第 Ⅰ类 ; 取得本科学历授权但未经过 本轮评估的高校 ( 包括还未培养出两届以上本科毕 业生的公立高校 、 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 划分为第 Ⅲ 类 ( 新建本科院校) ; 其余的本科高校划分为第 Ⅱ类 。 分类结果如表 1 所示 : 表1 类型 分类标准 高校数量 第 Ⅰ类高校 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 56 所 度化建设 。建立评估专家资格认证制度 , 完善专家 组和专家委员会工作制度 , 保证本科教学评估工作 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 逐步建立教学评估的新闻发布 制度 、 听证制度 、 评估结果公示和信息反馈制度等 , 保证评估工作的公平性和透明性 。 五、 高校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案 应如何设计 备注 具有博士学位及以下授 235 所 权的其他高校 并适时颁布新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规定》 及相 应的实施细则 ,切实把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纳入依法 治教 、 依法治校的轨道 ; ( 3 ) 推进教学评估活动的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等学校分类方案 具有硕士学位及以下授 239 所 574 所 不 含 权的高校 部队、 仅有本科授权且通过本 党校 100 所 轮评估的高校 系统 院校 取得本科学历授权但未经 131 所 过本轮评估的公立高校 第 Ⅲ类高校 民办本科高校 479 所 30 所 第 Ⅱ类高校 独立学院 318 所 3 表中数据以 2008 年底教育部相关统计数据为准 。 六、 高校分类评估的框架性 方案应如何构建 高等学校分类指导和分类评估的关键和难点是 分类 ,其前提条件是研制科学合理的高校分类标准 基于上述高校分类方案 ,根据分类指导 、 分级管 ·41 · 本科教学评估若干热点问题浅析 理的原则 ,借鉴国外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 准和组织实施上要体现出两类院校的差异性 。 有效做法 ,以及国内本轮评估的经验教训 ,则可针对 不同类型的高校设计不同性质的评估方案和评估指 标体系 ,确定不同的评估重点和评估周期 ,并采取不 同的组织实施方式 。 根据研究 ,对于第 Ⅰ类高校和第 Ⅱ类高校 ,原则 对于第 Ⅲ类高校 , 原则上采取质量认证方式 。 目的是引导这类高校遵循本科人才培养和教学规 律 ,通过扎实工作和不断积累 ,达到基本的办学条件 和质量标准 。应予说明的是 , 考虑到教育部将用 5 年的时间对独立学院进行规范并逐一验收 , 其中包 上采取质量审核方式 。这种评估模式的实质是对高 校的办学目标和内部的质量保障机制进行考察和评 议 ,充分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和质量监控权 ,目的 是积极引导和鼓励这类高校自主办学和多样化发 展 ,保证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同时 ,在审核标 括按“独立学院教学工作专项评估指标体系” 进行评 估 ( 相当于本科人才培养资质认证 ) , 建议独立学院 在通过验收之后 , 正式纳入第 Ⅲ类高校开展评估 。 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分类评估框架如表 2 所示 。 表2 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分类评估框架 高校类别 评估重点 评估周期 评估性质 第 Ⅰ类高校 创新 、 特色 、 质量 8年 本科人才培养 质量审核 Ⅰ 教育部制定审核 标准并组织实施 公布质量 审核报告 本科人才培养 质量审核 Ⅱ 教育部制定审核标准 ; 部 委院校 由 教 育 部组 织 实 施 ,地方院校由教育部授 权地方 教 育 行 政部 门 组 织实施 3 通过 / 暂缓通过 本科人才培养 质量认证 教育部制定评估 标准并组织实施 第 Ⅱ类高校 第 Ⅲ类高校 条件 、 改革 、 质量 条件 、 管理 、 质量 6年 6年 组织实施 评估结论方式 选择性公布 质量审核报告 合格 / 不合格 3 教育部可以组织对地方高校质量审核工作的抽查 。 由于第 Ⅰ类 、 第 Ⅱ类高校在学校定位和人才培 七、 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的指标 体系应如何设计 1. 审核式评估 ( 第 Ⅰ类高校和第 Ⅱ类高校) 审核式评估模式将不直接评估高等学校的教育 质量 ,而是引导学校依据自己的定位和使命 ,设定适 合的人才培养目标 。评估时重点审核学校是否实现 了自己确定的办学目标 , 通过什么样的质量保障体 系来实现办学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程度如何 , 即评 估高等学校内部质量保证机制的有效性 、 真实性和 可靠性 ,以及为达到既定质量目标而采取的方法技 术、 维持质量的规则程序和实际应用情况 。表 3 给 出了审核式评估的基本审核要素和主要审核内容 。 表中的审核要素及审核内容涵盖了质量保障的 各个环节 ,每一环节都有自身的目标要求 ,均应该与 学校的使命和所确定的目标相吻合 。学校需要提供 事实证据 ,证明各个环节目标达到的情况 ,以及各个 环节目标对实现学校整体办学目标的贡献情况 。评 估专家将审核其可信性 ,并提出咨询建议 。 ·42 · 养目标以及办学资源等方面均存在差异 ,因此 ,相应 的审核要素和内容并不完全一致 , 而是有所区分 。 对于第 Ⅰ类高校 ,主要审核学校是否确立了创新型 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 ,是否建立了科学合理 、 运行有 效、 效果优良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重点审核学校 是否取得了标志性的教学改革成果 , 是否形成了鲜 明的办学特色和突出的办学优势 , 是否为社会经济 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是否在知识创新体系中发挥 了重要作用 。对于第 Ⅱ类高校 , 在审核指标和实施 方案设计方面更强调导向性和规范性 。主要审核学 校是否确立了符合国家 、 地方或行业发展需求的人 才培养目标和模式 , 是否具备了良好的物质资源和 师资力量 。重点审核学校是否建立了科学有效 、 运 行良好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 是否通过深化改革和 加强建设培养出了高素质的本科毕业生 , 是否为社 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目的是引导这类高校科学 定位 ,注重质量 ,不断改进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 同 时充分调动和发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性和创 造性 ,改进宏观管理的效能 。 本科教学评估若干热点问题浅析 表3 背 景 要 素 输 入 要 素 审核式评估指标体系框架 ( 第 Ⅰ、Ⅱ类高校) 审核要素 审核内容 使命 和 目标 学校对使命和人才培养目标公开作 出承诺 ; 学校的师生员工普遍理解并支持学 校的使命 ; 学校通过规划与评估不断地改进学 校的使命和人才培养目标 。 教师 教师的基本特征与学校的使命和人 才培养目标相符 ; 教师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 平。 教学 资源 教学经 费 为 人才 培 养 提 供 有 力 支 持 ; 教学资源条件满足人才培养需 要并得到有效利用 。 有效 教学 学校的专业布局和结构合理 , 培养 方案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 学校的课程总量和课程结构为本科 教育奠定了基础 ; 学校的每门课程都有相应的课程教 学大纲 ; 学校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 学校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 积 极改革实践教学环节 。 过 程 要 素 有效 管理 学校建立了教学各环节的持续 、 系 统的评估 、 反馈和改进的质量保障 机制 ; 学校积极为学生提供服务 , 积极营 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 促进学 生的全面发展 。 表4 认证式评估指标体系框架 ( 第 Ⅲ类高校) 一级评估指标 背景 指标 目标与定位 师资队伍 输入 二级评估指标 学校的使命 学校的办学目标 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主讲教师 教学基本设施 指标 教学条件与利用 经费投入 经费支出 专业 专业 、 课程与教学 课程 实践教学 过程 管理队伍 指标 教学质量管理 教学管理与服务 教学服务 学习风气 校园文化建设 学生的综合素质 成果 指标 基本理论和基本能力 教学效果 社会声誉 就业 成 果 要 素 学生 学校通过学生的输入资料说明生源 的质量 ; 学校通过学生的输出资料说明学生 群体的变化情况 ; 学校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 , 说明学 校正在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 。 2. 认证式评估 ( 第 Ⅲ类高校) 认证式评估主要检查学校是否确立了明确的办 学目标 ,是否形成了符合本科教学规律的人才培养 模式和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 。重点评估高校是否能 保证基本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 , 是否建立了合理 有效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表 4 给出了认证式评估 指标体系的一级和二级指标 。 在指标体系设计时 , 将对表中一级和二级评估 指标给出具体规定 ,以体现质量认证的最低标准 ,同 时要体现对这类高校在办学理念 、 教学 、 科研 、 服务 等方面的引导性要求 , 并判断被认证高校是否具备 通过认证的最基本条件 。另外 , 考虑到民办本科高 校的办学体制 、 经费来源及师资队伍等与公立高校 均有明显差异 ,应另行设计相应的指标体系 ,以体现 分类指导和规范 、 鼓励民办高校发展的原则 。 八 、新一轮评估的方法技术 体系应如何构建 新一轮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方法技术体系的设 计思路是在构建高校分类评估机制的框架下 , 建立 实现审核式评估和认证式评估的多元化的评估方法 体系 。同时 ,在评估技术和手段上探索创新 ,将定性 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 现场评估与网上数据库系 统评估相结合 ,学校自评与专家评估相结合 。新一 轮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方法及技术体系的总体架构如 图 1 所示 ,图中表明了评估过程的若干要素 ,包括评 估的主体与客体 、 评估手段与方法 、 评估结论方式及 发布方式等 ,同时也体现了各要素之间的流程关系 以及评估过程的总体逻辑关系 。 新的评估方法技术体系突出了“本科教学基本 状态数据库系统” 的重要地位 ,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完 善的信息采集 、 处理 、 监控和发布系统 , 力求使评估 工作成为一种常态的质量监控和信息咨询服务手 段 。图 2 所示为“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 ·43 · 本科教学评估若干热点问题浅析 统” 的功能架构框图 ,该原型系统由本科教学基本状 特征状态和教育教学规律 。这对完善高校内部质量 态数据收集模块 、 监督和信息反馈模块 、 分析和决策 支持模块 、 信息发布模块 、 用户管理模块等基本功能 模块组成 。主要功能包括 : ( 1) 基于网络的教学状态 数据录入 、 分析 、 检测 、 审核和发布 ; ( 2 ) 基于多种统 计方法的数据基本特征分析 、 比值分析 、 结构分析 、 时间序列和趋势分析 、 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等 ; ( 3 ) 基于数据分析和相关规则的监控和预警 ; ( 4) 可信度 保障体系 ,促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转变职能 ,实现评 估方法和过程的规范化 、 科学化和多元化 ,改善评估 工作的效能 ,无疑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 最后要强调指出 , 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是政府 对高校依法进行质量监督的重要手段 , 相关的评估 检查 。这些功能的实现 , 可以客观翔实地展示高校 教学资源的投入与效益 , 分析和预测高校教学状态 的发展趋势 ,提供教学状况的监控预警功能 ,结合直 方式和评估指标体系应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最终确 定并颁布实施 。本文所涉及的内容仅是对策研究的 建议方案和笔者的管见 , 并不具有权威性 。发表本 文的目的 ,一是阐明笔者的观点 ,二是求得专家和读 者的指正 。 观、 灵活的可视化系统 ,有效地展示高校教学的基本 图1 ·44 · 新一轮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方法及技术体系框图 本科教学评估若干热点问题浅析 图2 [1]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原型系统的功能架构框图 参考文献 : 分类评估 — ——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基本问题探析 ( 二 ) 钟秉林 ,周海涛 . 国际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发展的新特 [J ] . 中国高等教育 ,2009 , ( 6) :34236. 点、 影响及启示 [J ] . 高等教育研究 ,2009 , ( 1) :125. [2] [4] 魏红 ,钟秉林 ,等 . 优化指标体系 ,强化内部保障 ,促进 钟秉林 ,周海涛 ,等 . 总结经验教训 ,研究背景趋势 ,创 自主发展 — ——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基本问题探析 ( 三 ) 新评估思路 ———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基本问题探析 [J ] . 中国高等教育 , 2009 , ( 9) :37240. ( 一) [J ] . 中国高等教育 ,2009 , ( 1) :31234. [3] 钟秉林 ,魏红 ,等 . 坚持分类指导 ,制定分类标准 ,实施 ( 本文责任编辑 骆四铭) ·45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