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首都师范大学2019-202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

日、久生情32 页 1.896 MB下载文档
首都师范大学2019-202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首都师范大学2019-202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首都师范大学2019-202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首都师范大学2019-202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首都师范大学2019-202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首都师范大学2019-202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
当前文档共32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首都师范大学2019-202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

首都师范大学 2019-2020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第一章 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厚植基础,激发潜能,完善人格,追求卓越”的 育人理念,遵循我校高水平学科建设支撑高水平教师教育发展的办学思路,结合 “双一流”建设,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综合改革,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 模式,培养德才兼备、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优良、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复合 型、应用型优秀人才。 (二)学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 59 个,其中工学专业 6 个占 10.17%、理学专业 11 个占 18.64%、文学专业 10 个占 16.95%、法学专业 5 个占 8.47%、经济学专业 1 个 占 1.69%、管理学专业 6 个占 10.17%、哲学专业 1 个占 1.69%、教育学专业 4 个 占 6.78%、历史学专业 4 个占 6.78%、艺术学专业 11 个占 18.64%。 图 1 各学科专业占比情况 学校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17 个,博士点 101 个, 博士后流动站 15 个,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26 个,硕士点 142 个,1 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6 个硕 士专业学位类别。国家重点学科 4 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1 个,北京市一级重点 学科 8 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 12 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建设学科 2 个,北京市 1 二级重点建设学科 13 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培育学科 4 个,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 学科 2 个。 (三)在校生情况 2019-2020 学年本科在校生 11359 人(含 2019 级一年级 2,924 人,2018 级 二年级 2,938 人,2017 级三年级 2,814 人,2016 级四年级 2,683 人) 。 2019-2020 学年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为 20054 人,本科生数占全日制在 校生总数的比例为 57.53%,共有本科师范生 5,964 名(2016 级 1,324 名,2017 级 1,385 名,2018 级 1,605 名,2019 级 1,650 名),占本科生数 52.30%。 表 1 各类学生人数一览表 普通本科生数 11538 普通高职(含专科)生数 326 全日制 6414 非全日制 707 全日制 1040 非全日制 9 总数 678 其中:本科生数 469 硕士研究生数 174 博士研究生人数 33 授予博士学位的留学生数(人) 2 硕士研究生数 博士研究生数 留学生数 普通预科生数 60 进修生数 0 成人脱产学生数 0 夜大(业余)学生数 7476 函授学生数 0 网络学生数 0 自考学生数 0 (四)本科生生源情况 2020 年,学校计划招生 2905 人,实际录取考生 2935 人,实际报到 2849 人。 实际录取率为 101.03%,实际报到率为 98.07%。自主招生 0 人,招收本省学生 2 2082 人。 学校面向全国 24 个省招生,其中理科招生省份 20 个,文科招生省份 20 个。 表 2 本科生源情况 录取数 省份 北京市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批次 本 科 批 招生 提 前 批 招生 本 科 批 招生 本 科 批 招生 第 一 批 次招生 内蒙古 第 一 批 自治区 次招生 辽宁省 吉林省 本 科 批 招生 第 一 批 次招生 黑龙江 第 一 批 省 次招生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第 一 批 次招生 本 科 批 招生 第 一 批 次招生 本 科 批 招生 第 一 批 次招生 本 科 批 招生 第 一 批 次招生 第 一 批 次招生 第 一 批 文科 理科 0 0 0 批次最低控制线(分) 不分 不分 当年录取平均分与批次最低 控制线的差值(分) 理科 1173 0.0 0.0 436.0 0.00 0.00 155.10 0 515 0.0 0.0 436.0 0.00 0.00 127.50 0 0 35 0.0 0.0 476.0 0.00 0.00 170.00 21 29 0 465.0 415.0 0.0 151.80 222.90 0.00 4 7 0 542.0 537.0 0.0 30.80 51.10 0.00 5 9 0 520.0 452.0 0.0 70.00 112.60 0.00 6 11 0 472.0 359.0 0.0 150.20 256.80 0.00 6 10 0 543.0 517.0 0.0 34.70 61.70 0.00 6 10 0 483.0 455.0 0.0 99.00 128.30 0.00 8 10 0 343.0 347.0 0.0 33.30 30.70 0.00 0 0 24 0.0 0.0 594.0 0.00 0.00 49.00 6 10 0 541.0 515.0 0.0 57.80 97.70 0.00 8 12 0 465.0 402.0 0.0 128.30 183.80 0.00 4 8 0 547.0 535.0 0.0 46.80 62.50 0.00 0 0 29 0.0 0.0 449.0 0.00 0.00 167.70 8 12 0 556.0 544.0 0.0 53.80 87.10 0.00 8 12 0 531.0 521.0 0.0 50.00 75.60 0.00 5 11 0 550.0 507.0 0.0 64.40 103.80 0.00 文理 3 文理 文科 理科 不分 文科 文理 录取数 省份 批次 文科 理科 11 22 4 当年录取平均分与批次最低 批次最低控制线(分) 不分 文科 理科 0 500.0 496.0 8 0 536.0 2 4 0 16 27 4 控制线的差值(分) 不分 不分 文科 理科 0.0 62.00 88.20 0.00 500.0 0.0 62.50 104.60 0.00 527.0 529.0 0.0 66.50 102.00 0.00 0 548.0 480.0 0.0 59.20 100.60 0.00 7 0 555.0 535.0 0.0 61.00 90.90 0.00 1 1 0 460.0 480.0 0.0 85.00 108.00 0.00 1 1 0 350.0 325.0 0.0 48.00 68.00 0.00 4 6 0 439.0 352.0 0.0 104.80 159.00 0.00 文理 文理 文理 次招生 广西壮 族自治 区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第 一 批 次招生 第 一 批 次招生 第 一 批 次招生 第 一 批 次招生 第 一 批 次招生 西藏自 第 一 批 治区 次招生 西藏自 第 一 批 治区 次招生 青海省 第 一 批 次招生 第二章 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 1437 人、外聘教师 408 人,折合教师总数为 1641.0 人, 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人数之比为 0.28 : 1。 按折合学生数 27742.3 计算,生师比为 16.91。 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 94 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 6.54%;具有高 级职称的专任教师 986 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 68.62%;具有研究生学位(硕 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 1376 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 95.76%。 表 3 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结构 专任教师 外聘教师 项目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1437 / 408 / 正高级 366 25.47 201 49.26 其中教授 325 22.62 73 17.89 副高级 613 42.66 82 20.10 总计 职称 4 专任教师 外聘教师 项目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其中副教授 572 39.81 30 7.35 中级 426 29.65 88 21.57 其中讲师 402 27.97 31 7.60 初级 5 0.35 12 2.94 其中助教 5 0.35 0 0.00 未评级 20 1.39 25 6.13 博士 1023 71.19 108 26.47 硕士 353 24.57 99 24.26 学士 60 4.18 187 45.83 无学位 1 0.07 14 3.43 35 岁及以下 205 14.27 41 10.05 36-45 岁 539 37.51 117 28.68 46-55 岁 481 33.47 137 33.58 56 岁及以上 212 14.75 113 27.70 最高学位 年龄 图 2 2019-2020 学年专任教师职称结构 5 图 3 2019-2020 学年专任教师学历结构 图 4 2019-2020 学年专任教师年龄结构 6 近两学年教师职称、学位、年龄情况见图 5、图 6、图 7。 80 71.19 70.61 70 60 50 40 30 24.57 24.59 20 10 4.18 4.58 0.07 0.21 0 博士 硕士 学士 19-20年 无学位 18-19年 图 5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学位情况(%) 42.66 45 38.48 40 33.19 35 30 25 29.65 25.47 21.85 20 15 10 5 0.35 1.27 0 正高级 副高级 中级 19-20年 图6 18-19年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职称情况(%) 7 初级及以下 45 37.51 40 39.18 33.47 34.32 35 30 25 20 15 14.75 14.27 14.45 12.05 10 5 0 <=35岁 36-45岁 46-55岁 19-20年 >=56岁 18-19年 图 7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年龄结构(%) 目前学校已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在校工作的中国科 学院、工程院院士 7 人,俄罗斯工程院院士 1 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 1 人,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5 人,国家教育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11 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10 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 2 人,国家杰出青 年基金资助者 12 人,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5 人,入选北京市 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15 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 13 人,入选“北京学者 计划”6 人,首都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2 人,入选北京市特聘教授支持计划 30 人,入选北京市高层次人才引进资助计划 16 人, 北京市创新团队建设计划 20 人, 北京市科技新星 41 人,入选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 109 人,入选长城学者培养 计划 18 人,教育部创新团队 3 个。学校另有 65 名教师荣获曾宪梓高师教师奖、 霍英东青年教师教学奖和科研奖。 (二)本科主讲教师情况 本学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 1993,课程门次数为 3274。正高级 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 666,课程门次数为 847,其中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 课程门数为 622,课程门次数为 791;副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 1528, 课程门次数为 2526,其中副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 1438,课程门次数 为 2350。 参与讲授本科生课程的教授占全部教授比例为 89%。 8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2019 年我校直接用于教学经费的支出为 17145.88 万元,其中教学日常运行 支出为 9143.87 万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为 2496.27 万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为 276.51 万元。 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 7922.94 元, 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 2162.95 元。学校继续扎实推进专业实习、教育实习等实践教学工作,师范生教育实习经 费按生均 3000 元标准下拨。 除此之外学校还投入“促进高校内涵发展定额”经费 13708 万元;财政专项 经费 43834 万元直接或间接推动了本科教学的发展。 (四)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1、教学用房 根据 2020 年统计,学校总占地面积 89.86 万 m2,产权占地面积为 88.18 万 m2,学校总建筑面积为 85.429 万 m2。 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共 403703.33m2,其中教室面积 121500.02m2(含智慧教室面积 273.62m2),实验室 及实习场所面积 160520.03m2。拥有体育馆面积 11986.42m2。拥有运动场面积 74025.94m2。 表 4 占地与建筑面积及教学行政用房面积详细情况 类别 总面积(平方米) 占地面积 898600.0 建筑面积 854290.0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403703.33 实验、实习场所面积 160520.03 体育馆面积 11986.42 运动场面积 74025.94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实验室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 16.511 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 备值 59515.13 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13675.4 万元,新增值达到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 9.03%。 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 19778 台(套) ,合计总值 2.834 亿元,其中单价 10 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 446 台(套),总值 11866.47 万元,按本科在校生 11538 人计算,本科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 24562.32 元。 学校有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 1 个,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 7 个,国家级虚拟仿 真实验教学中心 1 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1 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 9 教学项目 1 个。 3、图书馆及图书资源 截至 2020 年 9 月,学校拥有图书馆 22 个,图书馆总面积达到 26871.99m2, 阅览室座位数 2871 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 0.03 万册,当年新增 44034 册,生 均纸质图书 96.44 册;拥有电子期刊 8.79 万册,学位论文 916.10 万册,音视频 194367.0 小时。2020 年图书流通量达到 14.32 万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 4162.60 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 498.36 万篇次。 4、信息资源 学校校园网主干带宽达到 10900.0Mbps。校园网出口带宽 12400.0Mbps。网 络接入信息点数量 42990 个。电子邮件系统用户数 57278 个。管理信息系统数据 总量 440.0GB。信息化工作人员 19 人。 第三章 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使用情况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等方面强化德育引领 的价值追求,不断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面向本科生增设《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实 践》两门思政必修课程;通过修订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严把课程思政落实关键环 节;开展《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学习研讨活动,将其作为课程思政 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源。目前我校本科生课程《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 (3 学 分,48 学时)将其作为辅助教材,国际项目课程《思想品德》 (30 学时)将其作 为指定教材。 此外,为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 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和重大意义,学校积极组织教育学各学科专业全 体教师、讲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课及相关内容的马克思主义 理论学科教师、“形势与政策”课全体教师以及干部教师代表参加《习近平总书 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使用培训会。 (二)教学建设 1、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本科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根据 《首都师范大学 2018-2020 年本科专业建设规划》的要求,我校以立德树人为 根本,以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为目的,紧紧围绕学校办学定位, 以适应国家、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为定位,持续 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学科专业建设一体化为指导,深化专业综 10 合改革和内涵建设。 (1)合理规划专业结构,积极调整专业布局,扩大师范教育规模 为优化师范专业、非师范专业结构,合理调整专业布局,根据北京市基础教 育发展需求及校情,我校近年来新增若干师范专业和师范非师范兼招专业,以大 类招生合并一部分非师范专业,逐步精简非师范专业。学校舞蹈学转办师范专业, 新增教育技术、心理学 2 个师范专业,新增德语师范及小学教育(德育)两个师 范专业方向。 2019-2020 学年,学校新增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人工智能(师范) 、书法(小 学教育)三个新专业。停办并撤销信息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两个非师范专业, 全校师范类专业数量达到 20 个,同时继续开设 STEAM 教师教育辅修专业,师范 专业与非师范专业的结构得到优化。师范生总人数占在校生总人数的 50% 以上; 全校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专业与学科协调发展。 (2)重点培育优势专业,加强一流专业建设 学校围绕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为目标,以建设一流专业为引领,点面结 合,分层推进全校专业建设。在实施国家、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计划的基础上, 发挥已有国家级特色专业的优势,积极开展学校一流专业建设。 2019-2020 学年,我校申报的 10 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全部获批,同时 还获批 5 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截止目前,学校成功建设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 点 7 个、北京市特色专业 10 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 3 个,校级重点建 设专业 9 个,校级一流专业 15 个。专业特色化建设工作有效推进,专业发展的 优势能力明显强化,学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3)积极推动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 学校积极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一体化。各院系积极组织教授上本科生课程,教 授授课比例不断提高,目前全校有 14 个院系(历史学院、教育学院、心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物理系、化学系、生命科学 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地信国际学院、国际文化学院)教 授上课率超过 90%。 部分院系积极探索以教授为负责人的教学科研团队在本科生人才培养中的 引领作用,他们基于团队科研成果开展本科生研讨性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教材编 写、科研指导、学术交流、学科竞赛、毕业论文、本硕培养等一条龙式的培养工 作。 学校依托国家级和市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培项目以及校级的实验室 开放基金项目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授在研课题,实现科研反哺教学。目前我校参 与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大创、实培等项目的学生人数稳步增长。其中,入选“实 11 培计划”毕业设计项目 99 项、科研训练深化项目 18 项。 2、课程建设 学校遵循高水平学科群建设支撑高水平教师教育发展的办学思路,结合“双 一流”建设,从通识课程、课程内涵以及课程思政等方面,不断加强课程建设。 2018 及 2020 年,在对原有通识选修课程进行进一步梳理、调整、完善课程系 列归属梳理的基础上,学校通过新建一批通识课程(23 门) ,进一步开放本科专 业课程(426 门),扩大引进校外网络课程(160 门)等积极措施,建设起了具有 学校特色的通识课程体系。目前学校通识选修课程分六个系列,共计约 463 门 课程(不含专业开放课程)。在线课程方面,学校立项建设校内在线课程(SPOC) 486 门。已建设有 1 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6 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 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MOOC 课程达到 61 门(中国大学 MOOC 51 门, 北京优 质高效课程平台 16 门 ,6 门重合),引入 MOOC 课程 100 门。 2020 年,学校面向所有课程开展教学大纲修订工作。通过进一步完善对课 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课程考核等方面的要求,加强课程内涵建设。具体 包括:明确课程教学目标要从课程及其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进行阐述,要 求分解、细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解释清楚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专业培养目标 的支撑关系;要求进一步明确教学内容与课程教学目标的支撑关系;要求细化并 加强对课程考核的具体要求。 3、教材建设 2020 我校教材建设工作以项目为抓手完成了 2018 年教材建设和教材出版资 助项目的结题工作, 其中教材建设项目结题 16 项,教材资助出版项目结题 10 项, 共计 26 项。 4、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基地 (1)实践教学 我校的实践教学遵循高水平学科建设支撑高水平教师教育发展的办学思 路,结合“双一流”建设,进一步探索本科教学综合改革,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 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培养德才兼备、专 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优良、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优秀人才。 本科生实践教学内容和规模不断扩大。学生参加的各类学科竞赛项目总数已 达47 项,参赛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生参加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大创、实培 等项目的学生人数稳步增长。其中,入选“实培计划”毕业设计项目99项、科研 训练深化项目18 项,有148 名学生参与,获批资助额度580 万元;大创项目立 项总数超过500 项,包括国家级项目45项,北京市级项目135项,校级项目360项。 学校以实践课程、实践基地、实践项目建设为主要内容,完善本科生实践教 12 学体系。为促进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结合,我校2019 版人才培养方案进 一步规范了各类实践教学课程和环节的设置、学时学分标准,完善了“3+3+3” 的实践教学体系,师范生教育实习时间至少8 周。学校的创新创业管理、STEAM 教师教育、生物能源与环境工程3 个辅修专业都是以实践教学为主要内容的专 业。 学校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统筹优质资源,多部门协同推进师 范生实习实践工作。为促进专业育人和实践育人的结合,学校教务处、各教学单 位与学工、招生就业部门紧密协作,在联合开展团学组织建设和班团一体化建设、 “新生引航工程”、思政课程实践体系建设、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开发、 “挑战杯”科技大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师范风采大 赛和丰富多彩的美育教育活动等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形成了专业教学 实践和社会实践交叉融合、互相促进的可喜局面。 学校不断完善与政府、基础教育协同育人机制。2019 年,学校加强了与区 县政府和北京地区基础教育学校的合作。目前已经与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 丰台区教委等签署合作协议,在北京各区建立 200 余所教育实践示范基地。学校 与政府、基础教育协同育人机制不断完善。 (2)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为加强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我校建立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机制。在管理过程中, 严格毕业论文全程质量管理,实行校院系两级管理;教学督导参与毕业论文管理 过程。学校负责宏观指导、检查、总结工作以及组织实施毕业论文质量监控工作。 院系负责制定本单位《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实施细则》和《本科生毕业 论文(设计)评分标准》;审定指导教师资格、毕业论文选题;成立答辩资格审 查小组、答辩组;检查本单位毕业论文进度和质量,开题、答辩;总结工作。同 时,学校建立毕业论文激励机制,评选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对优秀毕业论文指导 教师进行奖励。本学年,我校共开设了2734 选题供学生选做毕业设计(论文)。 我校共有994名教师参与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具有 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数比例约占72.33%,平均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2.75 人。 2019-2020学年,我校有54名学生获得过优秀论文表彰,42人次教师获得优 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奖励。有51 篇论文入选2020届《本科毕业生优秀毕业论文 (设计)选编》。我校有25篇毕业论文(设计)获得2020年北京市市级优秀毕业 论文(设计)奖。 (3)实践基地建设 本科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断推进。目前与学校签有实习协议且运行稳定的 校外实习单位达到531个;学校还建有理科、工科、管理类、艺术类4个校级校内 13 创新实践训练基地;教师教育类、语言类2 个市级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教 师教育、幼儿教师教育、化学与应用化学、计算机类4 个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此外,早在2011 年初,学校以“共享资源、合作共建”为原则,启动“校内创 新实践训练基地”建设工作,目前,我校建有理科、工科、管理类、艺术类4 个 校级校内创新实践训练基地;教师教育类、语言类2 个市级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 基地;教师教育、幼儿教师教育、化学与应用化学、计算机类4 个市级校外人才 培养基地;教育学国家级校外实践基地1 个。 2019 年6 月,我校与北京市西城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心共同举行了“综 合实践教学研究中心”签约和揭牌仪式,共建“综合实践教学研究中心”。此次 双方共建综合实践教学研究中心对首都基础教育、学生发展和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2020 年 5 月,经全体校教指委委员评审,新建 10 个首都师范大学校内创新 实践训练基地建设点,其中中美跨文化网络交流创新实践基地(外国语学院)、 “一专多能”型音乐人才培养创新实训基地(音乐学院)、 生命科学为核心的 理科交叉融合创新实训基地(生命科学学院)、留学生中华语言文化创新实践基 地(国际文化学院)为学校投入经费建设,考古文博校内创新实训基地(历史学 院)、交叉学科创新技能实践训练基地(教育学院)、新型遥感技术与数据服务 创新实践训练基地(地信国际学院)、教师汉字书写与智能评价创新实践基地(初 等教育学院)、基于个性化虚拟环境的学习创新实践训练基地(心理学院)、汉 语言文学教师教育创新实践基地(文学院),6 个建设点由所在单位自筹经费建 设。 5、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突出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加强对本科生实习实训、科研训练、毕业论文、 学科竞赛等重要环节的指导和管理,推动学生出更多更好的创新创业成果。深入 开展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不断开拓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创新创业基地,为 提升实践教学水平提供保障。不断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结合,多部门联合 推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2019 年,为进一步落实《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 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 号),首都师范大学创新创 业教育改革工作紧紧围绕着双创平台建设,形成了三位一体(学校、专职教师、 创业者)、四部门协同(教务处、招就处、团委、研究生院)的创新创业教育体 系,完善了创新创业服务细节,提升了改革工作的实效性。我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实践实训平台建设等方面做出了 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完善制度保障,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相融合。我校 修订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管理文件,明确学生参加的创新创业活动经审核可以 14 折算通识拓展课程学分、计入学业成绩,允许学生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 创新创业。先后在奖励上予以倾斜,设立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创业团队资 助金等,以激励创新创业团队。 (2)构建课程和教材体系,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育人相融合。以创业 活动不同阶段、不同业态的知识技能需求为导向,构建多层次、模块化的创业培 训课程体系。全面升级KAB创业基础选修课程,并在今年完成了全国高等学校学 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的创业类慕课建设课题——“创业型企业的股权结构 与股权应用驱动”课程的录制工作,已向全网开放。2020年,创业辅导教材《你 的第一本创业书》(修订版)正式出版。 (3)以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项目为中心目标,以赛代练,力促项目孵化。 学校每年划拨 70 余万内涵经费支持本科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通过参与国 家级、市级、校级三个层次的竞赛,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表:2019-2020 学年学科竞赛获奖情况 序号 组织单位 1 物理系 2 招生就业处 3 地信国际学院 4 团委 5 6 竞赛名称 国家级 全国物理教学创新大赛 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 “新道杯”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 北京总决赛中荣获团队一等奖、个人一等 沙盘模拟经营大赛 奖,全国总决赛集体三等奖及个人三等奖 第九届全国大学生 GIS 应用技能 大赛 “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 竞赛 国家级团队二等奖 金奖团队项目一项、铜奖团队项目七项 教务处、招就 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 一等奖团队项目一项、二等奖团队项目一 处 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 项、三等奖团队项目八项 管理学院 7 生命科学学院 8 资环学院 9 初等教育学院 10 音乐学院 “创新创业”全国管理决策模拟 大赛总决赛 全国总决赛特等奖团队项目一项、全国总 决赛二等奖团队项目二项、全国总决赛三 等奖团队项目八项。 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 “新蚁族杯”第五届中国高校地 理科学展示大赛全国总决赛 国家级一等奖二项 国家级三等奖 中国教育机器人大赛 国家级特等奖一项 第五届声音学院 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 全校各院系约有 800 名本科生获得学科竞赛奖励,学校通过给获得奖项的 学生赋予创新学分奖励,7 万左右的学科竞赛奖励,学校资助 9 支团队获得学校 资助资格,资助金额约 15 万,进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动力。 (4)厚植基础提升基数,营造校园内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打通国家大学生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首都师范大学本科 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校内创新实践训练基地实训项目、实验室开放基金 等多渠道培育创新优质项目,并开展创业宣传周、创业嘉年华、校内实践基地书 15 屋招标等活动,加强创新创业的校园氛围,着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 能力。 (5)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抓手,加强师资建设和学生培训力度。组织我 校创业骨干教师进行集中线上和线下培训,累计20余人次。组织学生社团如KAB 社团、首都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俱乐部,赴双创培育基地、创业大赛现场观摩学 习,同时对院系开设了10余场不同主题的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活动。 (6)深化校企合作,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协同育人相融合。我校先后与企 事业单位、地方政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申请教育协同育人项目,联合培养创新 创业人才。组建校外创业导师队伍,聘请校友、专家、企业家等开展集中辅导、 “一对一”项目跟踪,支持学生实体创业。 (三)教学改革 1、大类培养模式探索 大类培养有利于拓宽专业口径,助力专业优化,逐步减少和破除专业之间、 学科之间、院(系)之间的各种“壁垒”,促进人才交叉培养与资源共享。大类 教育课程按照“基础性、公共性、学术性”原则设置,有利于加强对学生学科基 础知识的合理建构和基本专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长远、自主、个性化发展奠定 坚实基础。到 2020 年,学校实行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有文学院、管理学院、数 学科学学院、美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 5 个院系,其他实施大类培养的院系 有 7 个。 2、深化教师教育改革 为贯彻落实首师大姓“师”特色定位,推进我校教师教育高质量内涵发展, 学校明确了师范类专业办学定位,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加强实践 育人环节,不断探索和构建专业教育与师范教育相融合、综合素养与实践教学技 能相促进的教师教育体系。2020 年起,学校密切关注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现实需 求,加强本研教学衔接,支持师范生升学深造;推进主修加辅修,支持师范生拓 展职业素质;实行荣誉学位制度,激励师范生追求卓越。 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 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 》中的新理念、新标准、新要求为参照,调整优化教 师教育课程。2019 年,在教师教育必修理论课程中增加《教师职业道德》和《班 级治理与学生发展指导》2 门课程;2020 年,教师教育学科教学论必修课程由 1 门增加为 2 门,并建设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群,在 2 门学科教育类必修课 程基础上,开设不少于 2 门的学科教学论选修课程。 2020 年,学校重点调整了教师教育实践环节,规范了教育见习、教育实习、 教育研习的内容与要求,通过数量充足、内容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健全我 16 校贯穿培养全程的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师范生深入体验教育教学工作,逐步 形成良好的师德素养和职业认同。 3、持续开展通识教育改革 通识教育方面,学校持续进行通识教育改革。2020 年,学校将原有的通识 核心课程和通识拓展课程打通,优化升级通识选修课程,形成了以文、理、艺、 教四大优势学科群为依托,以“人文精神与社会认知” 、 “科学精神与自然关怀” 、 “艺术修养与审美体验” 、 “语言艺术与文化交流”、 “身心健康与职业发展” 、 “教 育理解与教师素养”六大模块课程为主体,以美育实践为补充的文理交叉、注重 美育熏陶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目前我校的通识选修课程共计约 464 门(不含 专业开放课程)。 4、全面推动夏季小学期 2019-2020 学年夏季小学期的主要内容包括实施国际化教学和国际交流、校 内外名师教学、卓越教师培养、师范生基本功提升、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 集中式课程教学、暑期夏令营及其他特色专题活动等。同时,在小学期里设立“人 才培养研究周”以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研究;设立“学术素养和专业能力提升周” 以促进新生的学术素养和专业技能提升。 虽然受疫情影响,2019-2020 学年夏季小学期的教学活动方式从线下转至云 端,但精彩依旧,魅力不减。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课程、讲座、活动、夏令营 等吸引了众多同学的参与。本次夏季小学期全校学生参与人数达到 6300 余人次, 涉及 40 多个专业,各项教学工作平稳有序,运行良好,有效落实了学校“停课 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工作部署。 5、持续开展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立项工作 2019-2020 学年学校围绕“高水平的教学改革和研究项目、课程建设、教材 建设、”等教学成果的培育,开展了“首都师范大学 2020 年本科教学建设与改 革项目”立项工作,具体项目类别详见表。 首都师范大学 2020 年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 一流专业 教学成果 教材 教材出版 双万计划 一般 教师教育 教学改革 建设 培育 建设 资助 金课 在线 课程 研究 5 28 15 5 38 36 4 48 个性化 73 第四章 专业培养能力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特色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厚植基础,激发潜能,完善人格,追求卓越”的 17 育人理念,遵循我校高水平学科建设支撑高水平教师教育发展的办学思路,结合 “双一流”建设,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综合改革,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 模式,培养德才兼备、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优良、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复合 型、应用型优秀人才。 (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各专业平均开设课程 33.76 门,其中公共课 4.07 门,专业课 29.72 门; 各专业平均总学时 3027.78,其中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学时分别为 2061.95、 344.24。 表 :分专业课程体系情况 序号 专业名称 课内教学 学分 总数 数量 比例 (%) 实验教学 数量 比例 (%) 集中性实践教 学环节 数量 比例 (%) 1 化学(教师教育类) 167.0 132.00 79.04 20.00 11.98 14 8.38 2 应用化学 155.0 116.00 74.84 16.00 10.32 23 14.84 168.0 121.00 72.02 36.00 21.43 7 4.17 168.0 122.00 72.62 35.00 20.83 7 4.17 168.0 120.00 71.43 37.00 22.02 7 4.17 168.0 117.00 69.64 40.00 23.81 7 4.17 168.0 115.00 68.45 42.00 25.00 7 4.17 168.0 105.00 62.50 52.00 30.95 7 4.17 168.0 106.00 63.10 51.00 30.36 7 4.17 168.0 123.00 73.21 34.00 20.24 7 4.17 170.0 123.00 72.35 36.00 21.18 7 4.12 3 4 5 6 7 8 9 10 11 小学教育(中文)(教师教 育类) 小学教育(数学)(教师教 育类) 小学教育(英语)(教师教 育类) 小学教育(科学教育)(教 师教育类) 小学教育(信息技术)(教 师教育类) 美术学(小学教育)(教师 教育类) 音乐学(小学教育)(教师 教育类) 小学教育(德育)(教师教 育类) 书法学(小学教育)(教师 教育类) 12 俄语 176.0 138.00 78.41 0.00 0.00 38 21.59 13 日语 176.0 141.00 80.11 0.00 0.00 35 19.89 14 法语 169.0 122.00 72.19 0.00 0.00 47 27.81 15 西班牙语 182.0 143.00 78.57 0.00 0.00 39 21.43 16 德语 181.0 139.00 76.80 0.00 0.00 42 23.20 17 德语(教师教育类) 173.0 145.00 83.82 0.00 0.00 28 16.18 18 英语(教师教育类) 164.0 133.00 81.10 0.00 0.00 31 18.90 18 序号 专业名称 课内教学 学分 总数 数量 比例 (%) 实验教学 数量 比例 (%) 集中性实践教 学环节 数量 比例 (%) 19 英语 149.0 121.00 81.21 0.00 0.00 28 18.79 20 国际经济与贸易 144.5 123.00 85.12 14.50 10.03 7 4.84 21 公共事业管理 137.0 117.00 85.40 12.00 8.76 8 5.84 2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55.0 123.00 79.35 24.00 15.48 8 5.16 23 劳动与社会保障 137.0 116.00 84.67 13.50 9.85 7.5 5.47 24 电子商务 147.0 124.50 84.69 14.50 9.86 8 5.44 25 历史学(教师教育类) 158.0 134.00 84.81 0.00 0.00 23 14.56 26 历史学(基地班方向) 140.0 114.00 81.43 0.00 0.00 25 17.86 27 世界史 136.0 110.00 80.88 0.00 0.00 25 18.38 28 考古学 142.0 115.00 80.99 0.00 0.00 26 18.31 29 文化遗产 140.0 113.00 80.71 0.00 0.00 26 18.57 30 美术学(教师教育类) 169.0 130.00 76.92 0.00 0.00 39 23.08 31 美术学(艺术市场方向) 150.0 119.00 79.33 0.00 0.00 31 20.67 32 绘画(国画方向) 151.0 115.00 76.16 0.00 0.00 36 23.84 33 绘画(油画方向) 151.0 115.00 76.16 0.00 0.00 36 23.84 34 视觉传达设计 150.0 111.00 74.00 0.00 0.00 39 26.00 35 环境设计 149.0 111.00 74.50 0.00 0.00 38 25.50 36 数字媒体艺术 148.0 110.00 74.32 0.00 0.00 38 25.68 37 马克思主义理论 135.0 112.00 82.96 0.00 0.00 23 17.04 172.0 125.00 72.67 23.00 13.37 24 13.95 173.0 148.00 85.55 0.00 0.00 24 13.87 38 39 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教育 类) 数学与应用数学(教师教 育类) 40 数学与应用数学 159.0 130.00 81.76 0.00 0.00 28 17.61 41 信息与计算科学 151.0 119.00 78.81 0.00 0.00 31 20.53 42 统计学 153.0 121.00 79.08 0.00 0.00 31 20.26 43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153.0 119.00 77.78 18.00 11.76 15 9.80 44 物理学(教师教育类) 167.0 138.00 82.63 18.00 10.78 10 5.99 45 学前教育 150.0 131.00 87.33 0.00 0.00 19 12.67 46 生物科学(教师教育类) 170.0 134.50 79.12 14.50 8.53 20 11.76 47 生物科学 152.0 116.50 76.64 14.50 9.54 20 13.16 48 生物技术 150.0 118.50 79.00 10.50 7.00 20 13.33 49 遥感科学与技术 150.0 76.00 50.67 45.00 30.00 27 18.00 50 地理科学(教师教育类) 170.0 124.00 72.94 32.00 18.82 12 7.06 51 地理信息科学 150.0 78.00 52.00 43.00 28.67 27 18.00 52 旅游管理 139.0 102.00 73.38 23.00 16.55 12 8.63 53 教育学 142.0 118.00 83.10 0.00 0.00 24 16.90 19 序号 课内教学 学分 专业名称 总数 数量 比例 (%) 实验教学 数量 比例 (%) 集中性实践教 学环节 数量 比例 (%) 54 教育技术学 145.0 113.00 77.93 13.00 8.97 19 13.10 55 教育技术学(教师教育类) 158.0 126.00 79.75 13.00 8.23 19 12.03 56 汉语言文学(教师教育类) 170.0 145.00 85.29 0.00 0.00 25 14.71 57 汉语言文学 145.0 124.00 85.52 0.00 0.00 21 14.48 58 秘书学 138.0 115.00 83.33 0.00 0.00 23 16.67 59 戏剧影视文学 140.0 115.00 82.14 0.00 0.00 25 17.86 60 文化产业管理 140.0 116.00 82.86 0.00 0.00 24 17.14 61 汉语国际教育 139.0 117.00 84.17 0.00 0.00 22 15.83 62 心理学(教师教育类) 156.0 128.00 82.05 7.00 4.49 21 13.46 63 心理学 146.5 115.00 78.50 8.00 5.46 23.5 16.04 64 社会工作 133.0 107.00 80.45 4.00 3.01 16 12.03 65 政治学与行政学 136.0 111.00 81.62 0.00 0.00 25 18.38 66 法学 149.0 112.00 75.17 17.00 11.41 20 13.42 67 哲学 142.0 118.00 83.10 0.00 0.00 24 16.90 68 人工智能(教师教育类) 168.0 141.00 83.93 23.00 13.69 4 2.38 69 人工智能 149.0 119.00 79.87 20.00 13.42 10 6.71 7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54.0 129.00 83.77 12.00 7.79 12 7.79 71 电子信息工程 152.0 122.50 80.59 16.50 10.86 12 7.89 171.0 140.00 81.87 20.00 11.70 6.5 3.80 165.0 143.00 86.67 12.00 7.27 10 6.06 72 7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师 教育类) 软件工程 (三)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首都师范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始 终牢记姓“师”责任使命,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首位,探索形成“六 个着力”师德建设模式,有力推动了新时代学校事业新发展。 1、着力加强制度建设,发挥制度刚性约束作用 学校独立设置党委教师工作部,组建师德建设委员会,健全了党委统一领导、 党政齐抓共管、教师工作部牵头、院系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师德建设工作 机制。学校形成了师德规范、师德“一票否决”、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入职宣誓、 签署师德承诺、研究生导师落实立德树人职责等制度体系。 2、着力创新师德教育,引导教师弘扬高尚师德 校院系两级党委中心组深入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 论述,发挥领导干部在师德学习教育中龙头作用。坚持每月一次教师集中理论学 20 习,编印学习材料,每次都把师德作为必要内容。确立每年9月为师德宣传月, 举办师德学习大讨论,全媒体开辟学习专栏。 3、着力抓好典型选树,发挥师德先进引领作用 学校每两年开展一次师德先进评选,至今开展七届,连续出版四辑《师德风 采录》,作为身边人教育身边人的鲜活教材。每两年开展一次 “最受学生欢迎的 十佳教师” 、每年进行优秀主讲教师评选。为丰富师德教育素材,学校评选出百 名基础教育优秀校友,邀请优秀校友作师德报告,组织师生寻访优秀校友,推动 学习教育活动常态化。 4、着力开展社会实践,搭建师德建设有效平台 学校建立起涵盖科研院所、西部高校、街道社区、知名企业以及革命传统教 育基地等 10 余个实践基地,重点抓好青年教师和高端人才师德实践。30 余个院 系级党组织以市委教工委发布的 200 余家实践基地为参照,组织开展师德实践, 实现人员全覆盖。 5、着力加强文化涵养,营造师德文化育人氛围 拍摄《老楼的述说——甲子述怀》 ,聆听一代代大师述说感人师德故事。打 造以师德为主旨的《首都师大赋》壁画、《校训琮》雕塑等文化景观。创设欧阳 中石书中华传统美德古训展厅,加强新教师师德教育。重视发挥历史、书法文化 博物馆等场馆涵养师德功能。 6、着力促进教师发展,保持教师队伍生机活力 学校坚持把加强师德建设与促进教师发展一体推进,着重抓好青年教师教学 基本功大赛、举办传统文化大讲堂、校长邀你面对面、新晋硕士生导师培训、教 师工作坊、开展教师心理咨询等活动,师德师风与专业能力实现了双提升。 7、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彰显“三全”育人模式特色 学校不断完善思政课程体系,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学校以“各门课程都 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为指引,强调课程教学目标要体现育人 目标,要求教师要将专业知识传授和课程价值育人相结合,以春风化雨、润物无 声的方式努力实现课程思政。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 设、公共政治理论课建设协调统一,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育人与思政 工作有机结合,在新生中设立了“新生引航工程” 、“领航班主任”,“名师导学” 等项目和课程,逐步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三全”育人模式。 (四)学风管理 2019-2020 学年,我校学风建设以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提升专业认同感为 目标,注重学生的学术素养的提升,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21 1、深入推进新生引航工程 围绕“我的大学生活”、“专业认知与学业规划”、“自我管理与自我价 值”、“人际关系”等主题,通过主题班会、新老生经验交流会、师生座谈会等 多种形式,做好新生入学适应教育,引导大学生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2、重点实施学业引领计划 充分发挥知名专家、学者、校友、朋辈等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名师领航、 对话榜样、朋辈向导等育人平台,引导大学生明确学业目标,合理规划,积极作 为。 3、积极构建学术体验平台 围绕大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提升,增加大学生学术实践体验,每年组 织开展“大视野·微观察”社会实践调研、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专项课题立项工 作和赴美“全球创新领导力训练营”,注重对学生科研意识的启发与训练。同时 每年开展诚信教育,倡导学生“诚信考试”,坚守学术诚信,规范学术行为。 第五章 质量保障体系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落实 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不断加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切 实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每年专题研究人才培养工作, 定期召开全校性本科教学工作大会,加强人才培养制度保障和建设,保证教学经 费投入,严格落实校领导和处级干部听课制度,确保校院两级领导干部能够经常 性深入教学一线了解教学情况,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将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落到实处。 2019-2020 学年,为保障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落实,学校修订了教学质量评 估、教学督导、教师教学、教学评奖等文件,进一步提高了教授和副教授承担本 科教学的要求,支持本科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的落实。同时,本学年学校领导班 子成员定期深入院系调研本科培养工作,听取院系的意见和建议,共同研究师范 专业认证、2020 年师范专业培养方案修订、教学改革等工作;校常委会及校长 办公会讨论研究并通过共计 22 项本科教学相关重大议题。 2019-2020 学年疫情期间,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统筹协调做好教学准备。及 时发布《首都师范大学关于 2020 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教学科研工作安排的通知》。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要求学校教务处等相关职能部处每周定期向学 校汇报本科教学相关安排与进展,同时每周召开例会对学校教学科研等重要工作 进行研讨、分析与决策,全体校领导深入到不同类型的在线课堂听课 50 余节次, 全面了解远程教学的开课情况。 22 (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运行 学校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促进学 生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为核心,强化教师的教学规范和责任意识,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完善质量监控机制,建立质量保障闭环系统,不断提升人才 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度。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的要求,围绕学 校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建立了由目 标决策、教学运行、评价监控、反馈改进等四个子系统组成的闭环教学质量保障 体系。 学校在出台《关于加强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的意见》的基础上,依据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 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及各类评估认证相关标准,加强我校本 科教学质量相关标准建设,建立完备的校院两级质量保障组织。 2019-2020 学年,我校定期组织全校范围内的两次集中教学检查,包括开学 第一周教学检查和期中教学检查,重在加强学风建设,严格课堂考勤制度,提高 学生学习质量。开学第一周教学检查采取巡视形式,重点检查各教学单位师生的 教师授课情况、出勤情况、课程变动情况及教学日历大纲上网情况等。期中教学 检查采取“各单位自查为主,学校抽查为辅”的方式,以课堂教学检查为主,听 课重点为青年教师、“优秀主讲教师候选人”所授课程,重点检查课堂教学方法 与效果。此外,各教学单位积极开展教师相互听课、评课等教学研究活动,并组 织本单位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学校“优秀教师奖”获得者以及“北京市教学 名师奖”和“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开展公开课、观摩课教学。同时, 我校修订了《首都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标准与实施办法》,修订加强 了教师在立德树人方面的评估标准,并对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估确 立了新的标准。针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得分低于 80 分的教师,学校教务处与教 师所在院系密切联系,切实了解相关教师课堂教学情况,同时要求校级本科教学 督导定期进入对相关教师课堂听课,并反馈督导听课意见至院系,帮助教师改进 课堂教学质量。 2020 年,我校根据《意见》的指导和精神,修订了《首都师范大学本科教学 差错与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首都师范大学本科教学督导工作条例》、 《首都师范大学校级本科教学督导工作实施细则》、《首都师范大学“校外名师 讲学计划”实施办法》、《首都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学业联系人管理办法》等 教学管理文件(尚未上会讨论),全面加强我校本科教学质量相关标准,进一步 完善校-院两级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根据本科教学督导工作相关文件要求,我校 组织校-院两级本科教学督导开展相关工作。校级督导每月召开例会,及时发现 23 并向相关部门反馈本科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学校建立了督导反馈信息闭 环管理机制,通过设立督导反馈意见处理单将督导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至相关部 门,相关部门填写处理结果后返回至校级本科教学督导,切实形成闭环机制。据 统计,本学年校级本科教学文、理科督导共计听课 4334 课时,其中文科 2517 课 时、理科 1817 课时,完成并处理反馈《首都师范大学本科教学督导反馈意见处 理单》15 份。院级本科教学督导在各院系主管教学负责人领导下开展工作,本学 年共计听课 3063 课时,有针对性的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专业认证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的精 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我校制定了《首都师范大学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 。 我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国家认证标准为依据, 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改进、自我建设,充分体现“以 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的宗旨,不断推动我校师范类专业建设水平和人 才培养质量,使师范类专业更好地服务国家和首都基础教育。学校成立了师范专 业认证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校领导任组长,从认证准备、认证申请、学院 自评、学校预评、自评报告修改、教育部专家进校考查以及专业整改提高等七个 方面,对我校预计参加认证的 14 个师范专业提出了具体要求。 2019-2020 学年,我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继小学教育、汉语言文学、学前 教育专业之后,顺利完成师范专业第二级认证专家进校考察工作。同时,物理系、 外国语学院及历史学院分别召开了师范专业认证工作推进会,教务处以《以认促 建、以认促改——扎实做好师范专业认证各项准备工作》为题为学院做了相关的 讲座,从指导思想、主要工作两方面强调了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必要性, 并对师范类专业认证办法与标准进行了解读,三个院系积极开展认证准备工作。 2020 年 10 月,学校开展了英语、物理学及历史学三个师范类专业预认证工作, 预认证专家对三个专业的建设成效及认证准备工作给予高评价,并提出很多建设 性意见。上述三个专业将于 12 月接受教育部正式认证。 第六章 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满意度 近三学年学生对本校的教学满意度整体持续较高,且高于同类院校,学生对 教学效果的认可度高,如下图所示。从教师的各项具体教学行为来看,本校 20192020 学年大一至大三学生对任课教师各方面的评价(94%~99%)均较高。其中, 有 99%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有计划地组织课堂教学”,均有 97%的学生认为任 课教师“明确传达课程目标和要求”、“使用插图或举例解释教学难点”、“使 24 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学习自由度”,另外,分别有 96%、 95%、95%、94%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重视课堂互动环节”、“提供案例或事例讨 论”、 “课后提供辅导答疑” 、“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校教师各方面教学 行为均较好,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基本满足了师范与非师范学生培养和专 业教学的需要。 本校2017-2018学年 ( 97 97 98 93 95 96 97 90 本校2019-2020学年 92 96 97 86 ) % 100 本校2018-2019学年 同类院校 94 96 97 91 80 60 40 20 0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二)毕业情况 2020 年共有本科毕业生 2683 人,实际毕业人数 2630 人,毕业率为 98.02%, 学位授予率为 99.89%。 (三)就业情况 2019 年,首都师范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 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 “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落实教育部和北京市决策部署,坚持师 范特色和服务首都基础教育的办学定位;坚持把就业创业作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重要环节,完善管理服务体系;加快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 活就业机制,对就业困难学生实行托底帮扶,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 促进机制。学校紧密结合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支持和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发展观,鼓励学生到基层去建功立业。学校整体就 业率继续保持在 97% 以上。在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背景下,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和社会认可度稳步提升。我校 2020 届毕业生共计 4972 名,其中专科毕业生 40 名,本科毕业生 2682 名(师范类毕业生 1355 名,非师范类毕业生 1367 名), 毕业研究生 2250 名。本专科毕业生北京生源比例为 68.44%,毕业研究生北京生 源比例为 17.02%。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为 88.61%,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为 89.07%。 25 (四)转专业及辅修情况 2019-2020 学年,我校发布《首都师范大学本科生转专业实施办法(2020 年 修订)》 ,取消非师范专业跨院(系)转出和所有专业转入的比例限制,取消大部 分师范专业转出的比例限制。学生在自愿申请基础上,经转出院系和转入院系双 方审核同意,共完成转专业学生 138 名,比上一学年增加 29%。 2019-2020 学年,学校辅修招生新增五个新专业:生命科学学院和数科院开 设的生物信息学辅修专业、美术学院开设的美术辅修专业、音乐学院开设的音乐 辅修专业、地信国际学院开设的地理信息学辅修专业、大学英语教研部开设的英 语博雅教育辅修专业。学校通过企业微信、短信平台等方式搭建多方位信息沟通 平台,确保各类辅修教学通知的及时传达。辅修选课成功选课记录共计 7155 条。 2020 年,我校重新修订了《首都师范大学辅修专业管理办法》和《首都师范大学 辅修专业学费收费管理办法》 ,颁布了最新修订的《首都师范大学辅修专业建设 与管理办法》(首都师大校发[2020]47 号)。 (五)用人单位评价 为切实掌握我校 2019 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充分了解用人单位满意度情况, 我校针对 2019 届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开展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回收毕业生有效 问卷 4202 份,用人单位问卷 136 份,涉及教育系统、企业单位、机关事业单位 等各类性质单位。调查结果显示,98.50%的单位对本校毕业生“很满意”或“满 意”。 26 第七章 特色发展 (一)加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强化教师教育特色 我校制定《服务首都基础教育行动计划》 、 《首都师范大学加强教师教育人才 培养管理办法》、 《首都师范大学关于加强本科师范生书法教育工作的方案》等文 件,在成立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中心,明确师范生培养主体为师范生所在院系 及教师教育学院的基础上,加强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幼儿园协同育人, 并提出了师范生扩招、学术型研究生教师教育能力培养、教师教育质量提升、教 师教育人才培养国际化、基础教育人才支持、基础教育学校提升、“大数据+ 智 慧校园”建设 7 项计划任务。 1.深化教师教育综合改革 为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 中的突出地位,加强对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统筹指导、协调管理,学校于 2019 年正式成立教师教育人才培养领导小组,出台了《首都师范大学加强教师 教育人才培养管理办法》 ,明确了本科师范生和教师教育研究生培养及专业建设 的分工安排,细化了协作内容与工作机制。 2.构建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育人机制 加强与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幼儿园的合作与联系,推进高校、地方政府、 中小学幼儿园“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学校 2019 年至今先后与北京市海淀区、 西城区、东城区、朝阳区、房山区教育委员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教育实践 示范基地,为学校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为双方开展合作办学、共同发展,提供 27 重要平台。 3.完善提升美育教学 2018 年在《师范生艺术普及及实践实施方案》基础上,丰富美育教育内涵, 出台《关于加强本科师范生书法教育工作的方案》 ,提高师范生书法艺术素养。 2019-2020 学年,学校美育研究中心主办或协办了多场学生艺术类、书法类作品 展览,并持续开设了多场美育大讲堂活动,积极建设慕课资源,完善美育课程体 系,推进美育实践工作,坚守“立德树人”信念,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 4.大力推进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培养方案是教学工作基础,为了强化学校教师教育特色,自 2018 年起,依 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 《普通 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2.0 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持续改进。围绕我校师范 生培养总体目标——立足北京,面向全国,服务新时代基础教育现代化和教师队 伍建设,培养师德高尚、专业素质优良、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具有国 际视野和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学教师。从培养目标、毕业 要求、课程体系、实践教育等多个环节进行培养方案完善,尤其是建设教师教育 学科教学论课程群,明晰教师教育实践环节设计,进而推动教师教育内涵建设。 5.完善教师教育管理文件,规范管理流程 结合高等教育改革大环境,编订《师范类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2020 版) 》 , 重新修订《本科生教育实践管理办法》,扩充原有《教育实习章程》校发文件涵 盖内容,纳入教育实践三个环节:见习、实习、研习,依据师范专业认证要求, 重新进行规定,形成《教育实践管理办法》 。同时配套出台《教育实践经费管理 办法》、《组建师范专业业务组若干意见》等文件,不断规范教师教育管理流程。 (二)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我校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 为适应新时代国家对国际化人才的迫切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 规则、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在国际组织任职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学校多措 并举,积极推动本科教学国际化。 1.专业建设国际化水平提高。 中外联合培养的“外培计划”招生专业增加至 10 个,外培合作高校增加至 6 所,受疫情影响,2020 年选择通过线上修读外培合作高校课程的同学有 16 人。 2.课程建设与实施国际化水平提高。 学校积极引进海外优秀教师参与本科教学工作,为学生开设全英文课程并举 办学术讲座,外教课程受众面覆盖全体本科生。 28 各院(系)积极推进双语教学,建设全英文课程,努力营造国际化的校园氛 围。截至目前,各院(系)共开设全英文课程 142 门、双语课程 332 门。 此外,学校还设立了师范生“博雅英语”辅修方向,培养能承担国际课程的 各专业师范生。 3. 学生国际化交流稳步推进。 2020 年,尽管遭遇了新冠疫情,我校仍有学生参加出国项目,其中,赴美国 长期交换生有 6 人,赴西班牙本科交换生 1 人,赴英国 1 人,赴新西兰 21 人, 共计 29 人。此外,还有 3 名同学参加了国外高校的在线课程项目。 4.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持续深入。 大学英语共有外教 6 人,因疫情影响,改为线上教学,实现了对本科生公共 英语教学的全覆盖。开办云中英语夏令营,多渠道拓宽学生语言学习路径。推动 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创新基地建设,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及北京“四个中心” 建设。 (三)大力推动本科教学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 根据《首都师范大学“十三五”期间本科教学信息化建设方案》,学校围绕 教务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在线课程的建设与应用、信息化系统规划与应用和 教学信息工作规划与实施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各项工 作的融合。 近年来,我校在积极推动教学范式转型,推动以教师为教学主导、学生为学 习中心的教学改革。发展在线教育是推动教学范式的重要内容。制度方面,教务 处先后出台了多个在线课程相关文件,为在线教学的发展提供制度依据和保障。 教务处联合研究生院制定校级规定《首都师范大学在线课程服务社会的规定》 , 29 推动优质在线课程共享,服务社会。通过梳理课程立项、经费管理、建课培训、 录制培训、项目验收等全业务流程,制作工作指南,指导教师建设在线课程;通 过组织在线课程建课培训、在线平台使用培训、在线课程应用研讨,提升教师在 线课程建设与应用水平。 2020年,我校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新增课程改革立项项目78项; 开展在线平台、在线课程建设、在线课程应用等各项培训、研讨累计达到14次; 持续优化中国大学 MOOC 平台、北京高校优质课程研究会平台和超星平台组成 的在线平台体系,推动MOOC建设;积极促进在线教学平台为教师和学生赋能,推 动并开展企业微信直播教学+“师星学堂”在线教学的线上翻转教学模式;将在 线教学与课堂教学结合,分析并制作多份首都师范大学混合式教学的分析报告, 探索教学改革。 30 近5年,学校课程改革项目立项已达486项,一批突出了高阶性、创新型、挑 战度的优质在线课程已经投入教学。近年来,学校依托线上教学平台,全面开展 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改革,支持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引 领者和促进者,开展探究式、启发式、项目式、体验式、问题式、互动式教学实 践,利用在线教学平台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自主发展、多元评价、探究创 新,成效显著。 截至2020年11月,首都师范大学在中国大学MOOC 平台开设的MOOC 达到51 门,在北京高校优质课程研究会平台开设MOOC达到16门,形成了多个MOOC课程群, 为社会学习者提供了优质课程的同时,也为校内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 地引领和示范作用。学校入选国家首批一流课程的课程达到7门,累计入选国家 一流课程的课程数量达到10门,位列北京市市属高校首位。 学校以服务师生为本持续推动教务系统升级。针对复杂业务,开展横向调研, 实现了包括学分认定、大创竞赛、毕业审核、小学期、推免、转专业等多项业务 流程化办公;以重要数据统计工作为契机,升级教务系统数据统计功能,实现一 键统计;打通信息渠道,完成教务系统与 8 个校级平台实现数据对接;完善自助 服务体系,开发成绩单自助打印系统及人脸识别登录系统;引入人工智能提升服 务能力,利用企业微信面向学生开通“本科教学”专栏,开通机器人问答平台、 投票调查问卷互动平台、移动教务平台;开发教务系统移动端,支持评教成绩查 询、学习进度查询、空闲教室查询、培养方案查询等,开发可信成绩单功能,支 持毕业生及在校生远程下载。 31 第八章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一)进一步优化非师范专业布局,凝练专业特色 目前我校 59 个专业,分布在 19 个学院,其中非师范专业布局主要存在专 业分散、孤立布点等问题。非师范专业建设难以形成合力,资源共享率较低。 学校根据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加强相关市场调研,结合自身办学传统优 势,系统规划学校非师范专业发展,同时结合社会( 行业企业) 的学生实习、就 业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改革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思路,逐步完善非师范专业生成、 生长、退出的动态机制。同时,通过传统专业的升级改造、新专业的科学设置、 薄弱专业合理淘汰、专业布点的有效调整,优化非师范专业布局,提升专业内涵 建设,使学校的非师范专业结构与布局更加合理。在“十四五”期间,积极开展 一流本科教育,大力加强“新工科和新文科”建设,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 专业内涵式发展,建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契合区域经济发展目标, 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专业体系。 (二)进一步加强教学监控,建构质量持续改进机制 近年来学校逐渐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建立教学监控、反馈和改进的质量 监控闭环体系,但在监控力度、深度和广度上仍有不足,在反馈的方法、途径和 手段上不够多样化,在改进的落实、监督和监控上仍然不够到位。 学校将进一步完善本科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与评价方式,同时形成一个以 发展性评价为基础,及时有效的评价信息为依据,行动研究和教研活动为手段的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机制,推进教师教学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建立全面全方位的 制度,各专业定期对教学内容更新、课堂教学加大督导频次、实践教学要加大管 理,逐步规范。合理使用评估认证结果,建立教学惩罚机制,强化认证评估后的 教学改进和改进的实效性,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三)进一步推动“金课”建设,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近年 来,尽管学校深入开展各级各类课程建设,并通过各项举措提升教学质量,取得 了一定成效,但仍有部分课程存在学生主动投入不足、参与程度不高等问题。 学校将进一步加强课程教学质量的过程性管理与评价,完善课程教学质量标 准和准入退出机制,坚决淘汰“水课”,依托任课教师和校内外专家积极开展各 类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打造更多的“金课”,切实提高本科人 才培养水平。 3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