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RUCWP2023029中国大文学史观念的构建(谢无量).PDF.pdf
工作论文系列 Wo r k i n e rS e r i e s gPap 中国大文学史观念的构建 谢无量 JRUCWP2023029 2023 .04 .26 * 本刊编辑部将那些已通过审稿程序而处于 “拟录用”状态的稿件制作成线上展示 的工作论文,旨在及时传播学术研究成果而促进学术进步。 编辑部还将继续与作者共同努力,修改完善论文,并在其达到刊发标准之后择期 正式刊发。当然,若工作论文被发现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则仍有可能被退稿。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中国大文学史观念的构建 工作论文 * 谢无量 一、文学精神上之观察 古今文学大势,就精神上观察之,其别有四期。虽未能立确然之区划,然亦固各关于时势也。 一、创造文学 创造者,前无所因,体必己出。自有文字以来,至于周秦之末世,皆为创造时 ∙∙∙∙ 代。章学诚以至战国而文章之体备,盖五经既作,实为众制之渊源。至于战国诸子,驰骋辨论,文 藻益富,而纵横之学,出于古行人之官。苏、张侈陈形势,为京都诸赋所本。安陵之从田,龙阳之 同钓,则 《上林》、《羽猎》所取资也。乃若韩非肇连珠之体,屈、宋极骚人之致,并为后世宗效。 《文史通义·诗教》篇列 《文选》诸体,推其并出于战国甚详。要之周秦以前,并是文章创造时 代也。 二、模拟文学 周秦以后,文章率出于模拟。然上者模拟其精神,次乃模拟其形貌。相如、枚 ∙∙∙∙ 乘之拟 《骚》《雅》,拟其精神者也;扬雄之拟 《易》、 《论语》,拟其形貌者也。故 《史通·模拟》 篇有 “貌同心异”“貌异心同”之说。周之诗、骚,汉之赋,六朝之骈体,唐之诗歌,宋之词,元 之小说、杂剧,皆貌异心同之类也;后世文集拘牵形貌,陈陈相因,皆貌同心异之类也。章学诚 曰:“子史衰而文集之体盛;著作衰而辞章之学兴。文集者,辞章不专家,而萃聚文墨,以为蛇龙 之沮也。后贤承而不废者,江河导而其势不容复遏也。经学不专家,而文集有经义;史学不专家, 而文集有传记;立言不专家 (即诸子书也),而文集有论辨。后世之文集,舍经义与传记、论辨之 三体,其馀莫非辞章之属也。而辞章实备于战国,承其流而代变其体制焉。学者不知,而溯挚虞所 裒之 《流别》(挚虞有 《文章流别集》),甚且以萧梁 《文选》,举为辞章之祖也,其亦不知古今流 别之义矣。”又曰: “论文拘形貌之弊,至后世文集而极矣。盖编次者之无识,亦缘不知古人之流 别、作者之意指,不得不拘貌而论文也。集文虽始于建安 (魏文撰徐、陈、应、刘文为一集,此文 集之始。挚虞 《流别集》犹其后也),而实盛于齐、梁之际,古学之不可复,盖至齐、梁而后荡然 矣。(挚虞 《流别集》乃是后人集前人。人自为集,自齐之 《王文宪集》始,而昭明 《文选》又为 总集之盛矣。) 三、国家文学 夫模拟文章,能得其精神,而不专取其形式,则犹可以致一时之盛。故模拟之 ∙∙∙∙ 弊,极而不可挽者,实在国家以文章取士之后。班固已诋博士为利禄之路。汉以下虽重文章,然门 望选举,取士犹有他途。唐宋以还,一以诗、赋、策论、经义为尚。模拟之道,于是乎终穷。然宋 尤甚于唐,盖唐时登第,犹赖名人达学为之延誉,宋以后始纯任有司之耳目矣。苏子瞻云: “文字 * 本文标题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吴真拟定,原文摘选自 《谢无量文集第 9 卷 中国大文学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第52-59页。因 《中国大文学史》(上海中华书局,1918 年初版)没有使用后来标准的标点符号,2011 年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重新加以标点出版,但吴真教授发现其中有些标点似乎不太准确,故对有些标点符号作了改动。本刊 “经师·人师” 专栏重刊此文以向大先生谢无量致敬。 — 1 — 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观念的构建 之衰,未有如今日者也,其源出于王氏。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于好使人同己。自孔子不 能使人同,颜渊之仁、子路之勇,不能以相移,而王氏欲以其学同天下。地之美者同于生物,而不 同于所生;惟荒瘠斥卤之地,弥望皆黄茅白苇,此则王氏之同也。”杨用修云: “宋世儒者失之专, 今世学者失之陋。失之专者,一骋意见,扫灭前贤;失之陋者,惟从宋人,不知有汉唐前说也。宋 人曰是,今人亦曰是;宋人曰非,今人亦曰非。高者谈性命,祖宋人之语录;卑者习举业,抄宋人 之策论。其间学为古文歌诗,虽知效韩文杜诗,而未始真知韩文杜诗也,不过见宋人尝称此二人而 已。盖经义之弊,始于宋王安石,至明清以来,其汩没士人聪明才智,使终身不得自拔,昔人论之 详矣。模拟之弊至此,文章安得不日衰乎?” 四、平民文学 昔者太史陈诗,其所采者,匹夫匹妇之歌谣而已,皆怨叹感讽,出于自然,不 ∙∙∙∙ 待国家制其体势、施其劝禁也。于是孔子有取焉,以为十五国风。失德之君,恶讥刺并兴,始有监 谤之事。诗人之戒,不得以明。《春秋》乃隐约其辞,以寓褒贬。定、哀之间多微词,主人习其读 而问其传,则不知己之有罪。盖继诗以发愤,不得已之志与? 孟子曰:“《诗》亡而后 《春秋》作。” 此之谓也。自春秋以后,平民文学,几乎息矣,况更秦之暴政哉。由汉暨唐,国家虽重文学,然未 尝多方以为之桎梏。故模拟之余,犹得自纵其词采。其后程试有格,士人所传者定说、所守者定 法,父师相教,一切务同于国家之好尚,至其弊之极。而后宋、元之间,复有平民文学之萌动, 词、曲、小说是也。其言颇猥杂不类,或悉用俗语,不尚文雅,岂非惩于国家文学之敝,而自变其 体以发愤者耶? 甚至苴弃德义,不屑与国家之好尚同,以洸洋而恣己。君子陋其文而哀其志,以为 风诗之遗也。然平民文学,固不当仅存于俗语,宋元以来,格于国家之势,是以其体未大也。自清 季始废科举,民治嗣兴,国家宜无复束缚文学之事,则自今以往,平民文学,殆将日盛乎! 综而言之,国家文学,近于模拟;平民文学,近于创造。创造与模拟合,广臻文学之极轨矣。 二、中国文字最古之特质 近世言语学者,论世界言语起原,以单音为最古。故言语学之系别有三:一曰单音系 (Mono s l l ab i c),二曰合体系 ( Agg l u t i na t i v e),三曰变音系 ( I n f l ex i v e)。单音系者,就人类原始之音,创 y 立字体,以为之符,吾国及暹罗、缅甸、安南,以至国内苗、猓诸族,咸属此系,言语形式之最古 者也。其次乃有合体系。合体系者,以单音字胶合,形则相缀,音亦随增,离之仍各自为字,条兰 尼恩 ( Tu r an i an)族,如今土耳其等,咸属此系。又次有变音系,随其声之屈折,以适于变,形声 并繁,离之不复悉各成字矣,闪弥族及今所谓印度欧罗巴语系,咸属此种,其于祖单音一也。今欧 洲文字,莫不有语根 ( Roo t)、冠语 ( Pr e f i x)、缀语 ( Su f f i x)之辨,是即当时孳乳转变之成法。 久渐淆乱,不尽可别。然彼土所谓语根之单音,统其字形之最简者而言,有时合尾音读之,不仅一 音。惟中国一字一音,乃真可谓单音耳。偶有点画繁重,合数字而成者,其音仍纯乎一,确守世界 最古单音之旧系,斯足异矣。 世传太昊时已有文字,然仓颉之字独盛行,后世字书,无不宗仓颉者。仓颉或云黄帝史官,或 云先于黄帝,要在今四五千年以前。仓颉以来,书之体势虽有篆楷之殊,而其形义,仍垂旧式,卒 无所变。惟仓颉能造此通用数千年之文字,非如埃及、巴比伦古文,久归销亡也。自腓尼基人始创 标音文字,中国文字,所以不立字母者,盖主义不主音,创造于字母发见之前故也。欧洲造字,亦 始于象形,其后音繁,乃立字母以范之。字母行而象形之书废矣。 19世纪中,考古学者,多探索埃及、巴比伦古文,论者遂谓中国文物,来自西方。自那古伯 礼( Te r r i e nd eLa c oup e r i e)以后,此论渐寂,亦一时风尚使然也。那氏尝主 《东方杂志》,所著 《中国文明 史》,以 神 农 为 即 巴 比 伦 之 沙 恭 ( Sa r r Na gon),以 黄 帝 即 巴 比 伦 之 纳 洪 特 (Kndu khun t e),又以 《易经》卦名,比附楔形文字,考证至数十条,真可谓谬悠无实之谈,不足深辨也。 — 2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工作论文 哀德硁氏 ( Edk i n s)著 《中国言语学上之地位》 ( Ch i na sPl a c ei nPh i l o l ogy),谓世界言语, 同出一源,皆发自小亚细亚之米所波大未 (Me s opo t ami a)及亚米尼亚 ( Armen i a)之间 (按哀氏前 已有此说),其始必别有一种单音文字,在埃及与中国文字之前,而为诸族文字之祖者。书中多引 中国文字比较,其一条引中国 “别”字,读若 b i t或 p i t,梵文曰 bhe d a,希伯来曰 ba d,拉丁文曰 a r s、b a r t i s,英文曰s e a r a t i on、d e r t u r e,其义皆与 “别”同,而音亦相近。晚出之字,虽加冠 p p pa 语、缀语,仍中含原音,可为文字始出一源之证。馀多用此例。按中国 “别”之义本出于 “八” (象相背之义),读若 bah或 pa r,其音益与欧、梵语根合,哀氏所谓更有一种单音文字在中国之先 者,既无何等确据,则用哀氏之例,谓中国单音文字实为诸族之源,亦何不可? 要之中国文字,其 音读形式,在世界中,宜为最古矣。 至于中国文句位置,亦得言语自然之序。(见第二章第五节)此又其最古之一证也。 三、中国文学美之特质 中国文章形式之最美者,莫如骈文、律诗,此诸夏所独有者也。 一、骈文 阮元 《文韵说》曰:“八代不押韵之文,其中奇偶相生,顿挫抑扬,咏叹声情,皆 ∙∙ 有合乎音韵宫羽者。《诗》、《骚》而后,莫不皆然。而沈约矜为创获,故于 《谢灵运传论》曰:“自 灵均以来,此秘未睹,至于高言妙句,音韵天成,皆暗与理合,匪由思至。’又约 《答陆厥书》云: “韵与不韵,复有精粗,轮扁不能言之,老夫亦不尽辨。’休文此说,乃指各文章句之内有音韵宫羽 而言,非谓句末之押脚韵也。(即如 ‘雌霓连蜷’,‘霓’字必读仄声是也。)是以声韵流变,而成四 六,亦只论章句中之平仄,不复有押脚韵也。四六乃有韵文之极致,不得谓之为无韵之文也。昭明 所选不押韵脚之文,本奇偶相生,有声音者,所谓韵也。休文所矜为创获者,谓汉魏之音韵,乃暗 合于无心;休文之音韵,乃多出于意匠也。”盖骈文至齐梁为盛,徐、庾嗣作,声律弥精矣。 二、律诗 沈约之论音韵,本兼诗文为言,故律诗之法,亦至休文始严,有四声八病之说。刘 ∙∙ 勰 《文心雕龙》曰:“声画妍嫌,寄在吟咏;吟咏滋味,流于字句,气力穷于和韵。异音相从谓之 和,同声相应谓之韵。韵气一定,故馀声易遣;和体抑扬,故遗响难契。”又曰: “双声隔字而每 舛,叠韵杂句而必暌。”此极论句中平仄调适之法。唐初上官体,及沈、宋继作,于是律体大成矣。 夫骈文、律诗,既准音署字,修短相侔,两句之中,又复声分阴阳,义取比对,可谓美之极 致。然亦字必单音,乃能所施尽协。异邦之人,书违颉诵,即有闳文丽藻,而音调参差,隶事亦匪 均切,非其至矣。故吾国文章,所长虽非一端,骈文、律诗,则尤独有之美文也。 附识: 20世纪初,伴随着大学文科教育在中国的展开,《中国文学史》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而登上学 术舞台。1918 年10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的谢无量 《中国大文学史》,虽然在时间上晚于林传甲、 黄人的 《中国文学史》,但它却是现代学术意义上的第一部中国文学通史。有见于传入中国的西方 “纯文学” ( L i t e r a t u r e)定义无法容纳中国固有的文学样式,谢无量提出 “大文学史”的新框架, 将史学、经学、诸子学、理学、文字学、音韵学等都纳入到文学史脉络中。在构建 “大文科”格局 的今天,回到中国现代学术的起点,重读 《中国大文学史》,或许可以获得更多的启示。 受到西方学科观念和历史研究方法的影响,《中国大文学史》不仅注意从历时性的角度论述文 学史线性的变迁发展,也注意从共时性的角度描述文学各体的概貌特征,这是一种全新的文学通史 的写法。有别于中国传统学术的四部分类法,该书采用上古 (唐虞、三代至秦代)、中古 (两汉至 隋朝)、近古 (唐代至明代)、近世 (清)的历史分类法来划分中国文学,每期先归纳其时代背景 (时势)与文人活动,分析时代的文学风貌与个别名篇。这一体例为后来文学史所沿用至今。 — 3 — 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观念的构建 在绪论中,谢无量别出心裁地将四个分期的时代特点归纳为创造、模拟、国家、平民。宋代以 来的传统文学观念是 “尊诗抑词”,并且藐视和排斥民间社会广泛流传的小说戏曲,谢无量之前的 《中国文学史》亦不谈宋词及小说戏曲。《中国大文学史》在中文学界首先提倡 “平民文学”,认为 “宋、元之间,复有平民文学之萌动,词、曲、小说是也”,首次专章论述宋词、小说、戏曲,并以 平民文学作为中国文学进化的 “极轨”,预言 “自今以往,平民文学,殆将日盛乎!” 《中国大文学 史》反映了不以元明清的平民文学为退化、反而认为是进步的唯物文学史观,在文学史编撰史上具 有颠覆性和开创性。该书至1932年已印至十七版,是20世纪上半期影响最大的中国文学史。 谢无量学通英、德、俄、日、梵文等多种语言,曾译编多本英、德、日的文哲书籍,因此 《中 国大文学史》一书能够融通中外,梳理中西文学观念的历史变迁。第四章 《中国文学之特质》,从 “汉字的特质”、“文章形式美之特质”两个方面展开中西比较的论述。他敏锐地感受到中西在文学 范畴划分上的矛盾与差异,因此提出立足于中国文学特质的 “美文”概念: “吾国自古有美文与实 用文之别。欧学东来,言文学者或分知之文、情之文二种。或用创作文学与评论文学对立,或以实 用文学与美文学并举。顾文学之工,亦有主知而情深,利用而致美者,其区别至微,难以强定。” 1916年,陈独秀借用西方文学观念在 《新青年》上提出了 “文学之文”与 “应用之文”的划 分,谢无量 《中国大文学史》则试图用 “主知而情深,利用而致美”的标准来兼容中外关于 “美 文”的差异,进而提出了其文学整体观: “文学之所以重者,在于善道人之志,通人之情……虽天 地万物、礼乐刑政,无不寓于其中,而终以属辞比事为体。声律,美之在外者也;道德,美之在内 者也。含内外之美,斯其至乎。”这是一个全新的文学定义,体现出谢无量站在中西文明、新旧文 学的转折点上,尝试建立中华文明话语体系的现代学术自觉。 谢无量在论述 “文字最古之特质”时,旁征博引,与当时欧日方兴未艾的 “言语学”( Ph i l o l o - gy)以及西方汉学进行学术对话。在比较语文学的视野下,他指出,正是汉字的单音特性,决定 了中国文学的独特美感:“骈文、律诗,既准音署字,修短相侔,两句之中,又复声分阴阳,义取 比对,可谓美之极致。然亦字必单音,乃能所施尽协。” “中国文章形式之最美者,莫如骈文、律 诗,此诸夏所独有者也。” 作为20世纪最早以现代学术眼光研究中国文明的学者,谢无量的大多数论著虽然采用传统的 文言文写作,其视野眼光、研究意识以及论述方法却是现代的、融汇中西的,体现出他在中西文化 激烈碰撞的时代中尝试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努力。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 4 — 吴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