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工作简报2022年第一期(总第十六期).pdf

Super god15 页 411.814 KB下载文档
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工作简报2022年第一期(总第十六期).pdf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工作简报2022年第一期(总第十六期).pdf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工作简报2022年第一期(总第十六期).pdf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工作简报2022年第一期(总第十六期).pdf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工作简报2022年第一期(总第十六期).pdf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工作简报2022年第一期(总第十六期).pdf
当前文档共15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工作简报2022年第一期(总第十六期).pdf

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 工作简报 2022 年第一期 (总第十六期) 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编 目 2022 年 10 月 20 日 录 【重要活动】 我院申报获批“中国文艺评论基地” 中国文艺评论(首都师范大学)基地揭牌仪式暨“新时代文艺评论的趋 势与建设”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工作动态】 美育研究中心更名为“艺术与美育研究院” 我院顺利完成北京市学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征集评选工作 学校召开第六届首都师范大学艺术季筹备工作会 我院赴市政府参事室(市文史馆)开展合作交流 美育大讲堂第二十二期:“以优秀中华美育传统激活中国文化的生命 力”成功举办 【学术动态】 《美育双年文选(2019-2020) 》出版 《美学:问题与意义——“美学与美育研究”专栏集萃》出版 《媒介、技术与技艺:当代文艺批评理论文选》出版 【媒体视角】 中国文艺评论(首都师范大学)基地揭牌——光明日报 【重要活动】 我院申报获批“中国文艺评论基地” 近日,经中国文联批准, 我校申报的“中国文艺评论基地”正式入围第二批建设单位,具体依 托部门为艺术与美育研究院,基地主任为艺术与美育研究院院长王德 胜教授。 根据《中国文联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实施方案》的具体部署, 2022 年 3 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启动了 第二批中国文艺评论基地申报工作,全国共有 65 家单位进行申报。 我校艺术与美育研究院组织校内文学艺术学科相关力量,联合京津冀 三所师范大学,积极开展基地申报、筹建工作。经专家初审、复审、 实地考察和公示,最终我校作为唯一的内地地方高校,与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等 15 所高校获批中国文艺评论基地 (第二批)。 中国文艺评论基地主要围绕党和国家文艺工作和文艺评论工作 方针政策,开展重大文艺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发挥“文艺智库”功 能,培养新时代文艺评论新力量,推动文艺评论工作创新发展。我校 在文艺评论领域拥有多学科综合优势,近年来在微时代、新媒介与网 络文艺研究,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研究,美学与美育研究以及各门类 艺术批评实践等领域,形成了丰富的学术积累。基地未来建设中,将 重点围绕“数字媒介时代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建设”、“中华美学 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研究” 、“文艺微评、短评、快评研究” 三大方向,开展多门类、跨学科、重前沿的文艺评论实践,通过课题 攻关、专题研讨、人才培训、系列图书出版等,不断深化新时代文艺 创作与文艺评论的互动互补,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强化文艺评论育人功能。 据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将与第二批 中国文艺评论基地成员单位签署共建协议书、开展基地揭牌仪式、颁 发基地主任聘书、召开相关研讨会、委托项目或课题等。 -1- 中国文艺评论(首都师范大学)基地揭牌仪式暨“新时代文艺评论 的趋势与建设”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在天朗气清、金风送爽的美好 时节,9月 17 日,中国文艺评论(首都师范大学)基地揭牌仪式暨 “新时代文艺评论的趋势与建设”研讨会在京举行。 此次研讨会以“新时代文艺评论的趋势与建设”为主题,旨在深 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 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关于文艺评论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中宣部 等五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中国文联《加 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实施方案》部署安排,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 文艺理论评论建设,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的作用,共同推动文艺评论事业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 任徐粤春,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宁,首都师范大学党 委书记孟繁华、副校长雷兴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 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杨晓雪等出席基地揭牌仪式。活动由中国文 艺评论家协会指导,中国文艺评论(首都师范大学基地)、首都师范 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文艺评论研究中心主办。揭牌 仪式上,孟繁华讲话。陈宁致辞。杨晓雪宣读了《关于共建第二批中 国文艺评论基地的决定》 。杨晓雪与雷兴山共同签署《基地共建协议》 。 徐粤春为中国文艺评论(首都师范大学)基地主任王德胜颁发聘书。 徐粤春和孟繁华共同为中国文艺评论(首都师范大学)基地揭牌。王 德胜致谢并表态发言。仪式由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常务副 院长栗睿主持。学校社科处、教务处、文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 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艺术与美育研究院等部门领导共同出席揭牌仪 式。 徐粤春表示,新时代十年来,在党的文艺创新理论指引下,文艺 评论的文化自觉、理论自觉、学科自觉不断增强,构建中国特色文艺 评论的理论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成为文艺理论评论界的时代课 题。建设理论体系,实质是一种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有两条基本路径, 一条在观念层面理论的自我衍生与发展。文艺评论作为附着于文学、 -2- 美学、影视学等学科上的关系型言说方式,它的研究对象、基本问题、 学科特征、文化价值等本体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推进。另一条是在实践 基础上的理论提炼和归纳。在互联网时代网站、微博、公号、弹幕、 直播、短视频等新文艺语境下,新型文艺评论的性质、特征、形态、 功能、类型等需要新的理论观照和概括。两条路径殊途同归,合力建 设中国特色文艺评论的理论体系。而这两条路径,恰恰是首师大学科 建设的特色和专长。举办“新时代文艺评论的趋势与建设”学术研讨 会,展望文艺评论前行的方向和路径,非常有价值、有意义。徐粤春 希望基地建设做到“四个统一”:一是政治方向与学术目标相统一; 二是发挥优势与特色定位相统一;三是抓好结合与整体见效相统一; 四是加强投入与协同配合相统一。 孟繁华在揭牌仪式上讲话。他表示,首都师范大学此次入选第二 批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共建单位,既是对首都师范大学的充分肯定,更 是对学校发展的巨大支持。它标志着学校在服务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与 文艺发展需要、落实党和国家文艺工作和文艺评论工作方针政策、助 力健康文艺评论生态营造所取得的又一项重要成果。学校将把基地建 设统一纳入学校“十四五”时期“攀登计划”进行系统谋划,给予多 方面的政策支持,确保基地建设与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他希望基地在 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指导下,充分发挥学校在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与优势,努力产出一批高质量的文艺评论作品和 理论成果,持续培育和输出优秀的文艺评论人才,切实助力我国新时 代文艺评论事业繁荣发展。 陈宁指出,2021 年,中央、北京市先后出台加强文艺评论工作 的指导意见,为做好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北京 市文联将文艺评论作为重点来抓,尤其注重发挥高校文艺评论资源优 势,发起组建北京高校文艺评论联盟,首都师范大学是首批 22 家成 员单位之一。中国文艺评论基地的成立,为首都师范大学统筹不同艺 术门类资源、整合力量开展示范性文艺评论工作搭建了平台,也将推 动北京乃至全国文艺评论事业的发展。未来,北京市文联将以中国文 艺评论基地建设为契机,继续与首都师范大学深化合作,在青年文艺 -3- 评论人才培养、文艺理论评论研究、文艺现场观摩研讨、文艺评论系 列课程研发及培训等方面搭建共建共享平台,将首都师范大学打造成 为北京文艺评论的重要阵地,推动首都文艺评论事业向更高质量发 展。 中国文艺评论(首都师范大学)基地主任、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 美育研究院院长王德胜教授表示,基地建设将立足首都师范大学在文 学艺术领域业已形成的多学科优势,充分利用在微时代新媒介与网络 文艺研究、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研究、美学与美育研究以及各门类艺 术批评实践等领域取得的学术积累,重点围绕“数字媒介时代中国文 艺评论话语体系建设” “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研究” “文 艺微评、短评、快评研究”三大任务,开展多门类、跨学科、重前沿 的文艺评论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通过课题攻关、专题研讨、评论队 伍培训、出版系列图书等,不断深化新时代文艺创作与文艺评论的互 动互补,强化文艺评论的战斗力、说服力和影响力,努力产出符合时 代需要、体现中国精神、文质兼美的文艺评论成果,努力打造出成果、 出人才、出影响的高层次文艺评论平台,为助力新时代文艺评论高质 量发展、助推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揭牌仪式后, “新时代文艺评论的趋势与建设”学术研讨会举行。 张政文、王一川、胡智锋、高建平、金宁、张晶、刘成纪、欧阳友权、 赵利民、邢建昌、陈剑澜、彭锋、邵燕君、叶培贵等来自北京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南大学、天津师 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京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 家学者,以及《光明日报》《中国艺术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文艺评论网等媒体共 60 多人,以线上线下 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会议。研讨会分为三场,分别由中国文艺评论家 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首都师范大学) 基地副主任、首都师大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叶培贵教授,基地副主任、 首都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孙士聪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李雷教授 主持,分别由基地常务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理论委员 会委员、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胡疆锋教授,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 -4- 研究院许苗苗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秦兰珺副研究员评议。 研讨会上,专家们着重思考了文学理论原创力之源、艺术的接受 价值与成就价值等,探讨了通向文艺精品的路径、新时代文艺评论的 新路径等,反思网络文学批评的误区、网络文学的技术与市场境遇、 网络文艺评论与情绪资本主义、自媒体时代学院批评家的失语困境与 身份焦虑等。大家一致认为要推进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的深 度结合、提升中国文艺评论的价值和品格等。全天研讨热烈充分,成 果丰富。 【工作动态】 美育研究中心更名为“艺术与美育研究院” 为进一步强化领 导、统筹资源、深化改革,积极提升我校在艺术与美育领域的育人能 力、科研水平及社会贡献,推动实现学校“攀登计划”建设目标,不 断凸显我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特色,根据学校发展实际,经学校十三 届党委常委会第 174 次会议研究,决定将“美育研究中心”更名为“艺 术与美育研究院”。 艺术与美育研究院是学校独立设置的教学与科研组织机构,按照 实体机构履行相关管理服务职能。艺术与美育研究院以“三重”(重 大成果、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建设为导向,主要通过整合校内外各 方面优质资源,组织实施全校性艺术与美育教学活动及相关学术研 究,孵化、储备高层次艺术与美育师资,开展学生美育实践及承担相 关政策咨询与社会服务工作等。 王德胜任研究院院长,栗睿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我院顺利完成北京市学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征集评选工作 根根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 2021 年北京市学校美育改革创 新优秀案例征集评选的通知》(京教函〔2021〕472 号),北京市学 校美育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受市教委委托,自 2021 年 9 月组织开展并于近日圆满完成了 2021 年北京市学校美育改 -5- 革创新优秀案例征集评选活动。 本次评选经学校推荐、各区遴选,在各区教委及各高校申报基础 上,共收到甲类案例 157 篇、乙类案例 426 篇,涉及 56 所高校及 18 个区。案例经专家在线评审,最终确定《游艺抒怀,陶养性灵——美 育视阈下<意在象中——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课程的创造性转化与创 新性发展》等 16 篇甲类案例获得一等奖、《艺工融合、与美同行、 益人心灵——北京服装学院校园文化环境育人实践》等 32 篇获得二 等奖、《草木有情:植物文化中的美育思想探析》等 45 篇获得三等 奖、《在沉浸中达成意义体验,在创新中回归美育本真——以北京石 油化工学院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为例》等 18 篇获得优秀奖。 《“微视角”与“大文化”——传统文化在中小学校园育人途径实践 案例》等 42 篇乙类案例获得一等奖、《“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 学中美育教学的策略研究》等 88 篇获得二等奖、《灵动色彩 魅力创 新——美育创新实践下的色粉课堂》等 116 篇获得三等奖、《在绘本 阅读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等 55 篇获得优秀奖。其中我校教师提交 案例 4 项,并在甲类最终评选中全部荣获一等奖。 本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征集评选不断提高美育案例的真实 性、创新性、实效性、典型性,积极推动案例成果在学校美育改革中 的运用与实践中的转化,全面提升北京市学校美育研究水平,为加强 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贡献智慧和力量。 我校获奖论文名单: 奖项 姓名 单位 论文名称 王德胜、 一等奖 “一核三维”高师美育育人体系建构 栗睿、许 艺术与美育研究 苗苗、周 院 与实践 杏、霍达 齐成龙、 周峰、曹 首都师范大学构建大学生美育“123” 团委 工作模式深入推进全面培养教育体 佰媚、黄 系下的美育改革实践 -6- 恩浩、郭 艺墨 尹少淳、 朱健、孟 勐、王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化实践— —以“传统文化实验校”和“蒲公英 美术学院 行动”为路径 洁、康丽 牛亚军、 陈晨、刘 尊举、李 以社团文化构建多维美育育人体系 文学院 心竹 学校召开第六届首都师范大学艺术季筹备工作会 3 月 9 日上 午,第六届首都师范大学艺术季筹备工作会在主楼 902 会议室举行。 我院常务副院长栗睿,团委书记齐成龙,学前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李雪 松,书法文化研究院党总支书记白向宁,校团委副书记、研究生团委 书记徐牧驰,学生处副处长邓衍雷,音乐学院副院长李刚,美术学院 副院长孙涤,初等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刘婧媛及文学院等有关单位领 导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学校办公室副主任李雪霞主持。 “美焕文心——首都师范大学艺术季”自 2016 年创办以来,已 成功举办五届。作为我校美育育人的品牌活动之一,历届艺术季不仅 营造了浓郁的校园美育氛围,同时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我院 主任王德胜在会上介绍了第六届艺术季的总体思路,强调本届艺术季 要紧扣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这一主题,以更加丰富生动的活 动形式和艺术作品,突出反映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积极体现广大 师生努力追求学校高水平发展的“攀登精神”。 各院系、部门围绕本届艺术季主题及相关要求,献计献策,落实 分工。大家表示,要深度挖掘艺术季活动内涵,持续打造艺术精品, 为高质量完成本届艺术季活动贡献力量。 第六届首都师范大学艺术季将由首都师范大学主办、艺术与美育 研究院承办、校内各相关院系协办。 -7- 我院赴市政府参事室(市文史馆)开展合作交流 8 月 5 日下 午,我校艺术与美育研究院院长王德胜、院办主任霍达一行应邀前往 北京市政府参事室(市文史馆)交流合作事宜。市政府参事室主任李 昕、副主任(副馆长)陶水龙及参事处处长耿新蕾、文史处处长刘卫 东、文史处副处长徐小蕙、文史处白易晗等参加交流座谈。 王德胜重点介绍了艺术与美育研究院相关建设工作、我校文史与 艺术学科群的专业优势和发展水平,表示我校近年中围绕全国文化中 心和北京“三个文化带”建设以及各门类艺术研究所取得的突出成果, 不仅受到社会和各级领导的重视,也为进一步拓展各项合作工作奠定 了很好的专业基础。 李昕介绍了市政府参事室(文史馆)的基本情况,指出双方可以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多个领域、尤其是文化艺术领域开展紧密合作。 陶水龙建议双方充分整合优质资源,重点围绕北京重大历史文化题材 创作、文化建言等进行广泛合作,以服务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需 要。刘卫东、耿新蕾分别就文史研究、艺术创作、政策建议、对外文 化交流、成果出版等方面的合作前景作了详细介绍。 通过交流,双方就下一步合作内容达成初步意向。我院一行还实 地参观了北京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作品展。 北京市政府参事室(市文史馆)是以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爱国 人士为主体,具有统战性、咨询性的市政府工作机构,与北京市文史 研究馆合署办公。 美育大讲堂第二十二期:“以优秀中华美育传统激活中国文化的 生命力”成功举办 9 月 29 日下午,由我校艺术与美育研究院主办 的第二十二期“美育大讲堂”在北一区国际文化大厦举行。中央美术 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兼书记、美育研究 院院长宋修见教授向我校师生分享了题为“以优秀中华美育传统激活 中国文化的生命力”的主题讲座。艺术与美育研究院院长王德胜教授 主持,本期美育大讲堂通过 b 站进行直播。 -8- 在讲座中,宋修见教授带领师生们回顾了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 中央美术学院建校百年之际给八位老教授的回信,强调了弘扬中华美 育精神是一项伟大工程,要以优秀中华美育传统激活中国文化的生命 力,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 宋修见教授结合自己的亲身见闻剖析了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重 要原因。宋教授指出,中华传统美育具有天人合一的世界观、美美与 共的人生观、兼容并包的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使中国文化具有一种阶 层之间流动的活力,地域和民族之间融合的张力,代际之间传承的动 力。从文化发生发展来看,这三个维度的力量也就是中华传统美育的 力量,汇聚成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宋教授带领师生回顾 了蔡元培等先贤在近代中国文化的危机中极力促进中华美育传统激 活的历史,提出我们应该系统挖掘整理中华传统之美,使之融入日常 生活中,潜移默化地陶养人们形成一种追求审美素养和艺术品味的新 时代生活美学观。 讲座过程中,现场师生就如何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激活中国文化 的生命力这一问题向宋修见教授进行提问,宋教授一一进行详尽解答 并向同学们赠送了他的专著《中国文化的生命力》 。 王德胜教授做总结发言。他高度赞赏了宋修见教授将中华传统文 化特性与当代美育相结合的独到视角,对宋教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的美育思想给予了充分肯定。王德胜教授同时也表示,美育是一种人 生活动,新时代美育要重视实践。期待未来我们能有更多机会走出校 园,体悟生活中的美。 【学术动态】 《美育双年文选(2019-2020) 》出版 王德胜、李雷主编《美 育双年文选(2019-2020)》,近期由安徽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 继《美育双年文选(2017-2018) 》成功推出后,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 美育研究院推出的又一本美育理论专辑。 全书 38 万字,共分“中国美学传统研究”、“中国现代美育思想 -9- 研究”、 “西方美育思想研究” 、 “当代美育研究” 、 “大学美育研究”等 五个专题。收录的 26 篇美育论文,精选自 2019 和 2020 两个年度国 内期刊发表的数千篇论文。其中既有对于美育内涵、功能等基本问题 的深层理论分析,也有对中外美育理论资源及美学家思想的深入发 掘;既包含美育发展历史的反思,也有对当下美育新形态的学理探讨, 以及对当前大学美育实践问题的现实思考,反映了最近两个年度我国 美育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和代表性成果,为广大美育研究者和从事学 校美育的实际工作者了解当前美育动态与学术进展、开展美育实践活 动等,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参考。 《美学:问题与意义——“美学与美育研究”专栏集萃》出版 由 王德胜教授主编的《美学:问题与意义——“美学与美育研究”专栏 集萃》于 2022 年 5 月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 “美学与美育研究”专栏是由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与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学报编辑部联合举办,是国内 学术期刊中仅有的为发表美学、美育研究成果而设立的固定栏目。专 栏不断推出具有前沿性特点的学术论题,逐步形成了自身的学术特 色,在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本书 61 万字,立足学科前沿,推动美 学探索,汇编了该专栏 2017 年至 2020 年发表的 40 篇高质量的原创 学术论文,作者多为活跃在当今中国美学界的知名学者,论文集中展 示了学界近年来在中国美学、西方美学和美育理论方面的最新成果, 对美学研究者极富参考、借鉴价值。 《媒介、技术与技艺:当代文艺批评理论文选》出版 我院院 长王德胜教授、山东大学文学院杨光教授主编的《媒介、技术与技艺: 当代文艺批评理论文选》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本书作为目前国内 第一部以“技术”与文艺批评问题为核心关切的理论文选,秉持理论 性强、现实感鲜明、前瞻性敏锐、创新性突出的原则,精选有代表性 的 20 篇学术文章,分为上下两编,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 精炼而全面地呈现了当代文艺批评“技术”转向的基本面貌、核心问 - 10 - 题、创新观点与价值意义。作者年龄层次从“50 后”到“90 后”,均 为活跃在当前中国文艺批评一线且长期关注“技术”主题的专家学者。 【媒体视角】 中国文艺评论(首都师范大学)基地揭牌——光明日报(记者:晋浩 天)北京 9 月 17 日讯,中国文艺评论(首都师范大学)基地揭牌仪式暨 “新时代文艺评论的趋势与建设”研讨会 17 日在京举行。此次研讨 会以“新时代文艺评论的趋势与建设”为主题,旨在进一步加强马克 思主义文艺理论评论建设,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 审美 引领风尚”的作用,共同推动文艺评论事业奋进新征程、建功 新时代。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 任徐粤春表示,十年来,在党的文艺创新理论指引下,文艺评论的文 化自觉、理论自觉、学科自觉不断增强,构建中国特色文艺评论的理 论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成为文艺理论评论界的时代课题。建设 理论体系,实质是一种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有两条基本路径,一条在 观念层面理论的自我衍生与发展。文艺评论作为附着于文学、美学、 影视学等学科上的关系型言说方式,它的研究对象、基本问题、学科 特征、文化价值等本体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推进。另一条是在实践基础 上的理论提炼和归纳。在互联网时代网站、微博、公号、弹幕、直播、 短视频等新文艺语境下,新型文艺评论的性质、特征、形态、功能、 类型等需要新的理论观照和概括。两条路径殊途同归,合力建设中国 特色文艺评论的理论体系。而这两条路径,恰恰是首师大学科建设的 特色和专长。举办“新时代文艺评论的趋势与建设”学术研讨会,展 望文艺评论前行的方向和路径,非常有价值、有意义。徐粤春希望基 地建设做到“四个统一”:一是政治方向与学术目标相统一;二是发 - 11 - 挥优势与特色定位相统一;三是抓好结合与整体见效相统一;四是加 强投入与协同配合相统一。 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孟繁华在揭牌仪式上讲话。他表示,首师 大此次入选第二批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共建单位,既是对首都师范大学 的充分肯定,更是对学校发展的巨大支持。它标志着学校在服务国家 文化发展战略与文艺发展需要、落实党和国家文艺工作和文艺评论工 作方针政策、助力健康文艺评论生态营造所取得的又一项重要成果。 学校将把基地建设统一纳入学校“十四五”时期“攀登计划”进行系 统谋划,给予多方面的政策支持,确保基地建设与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他希望基地在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指导下,充分发挥学校 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与优势,努力产出一批高质量的文 艺评论作品和理论成果,持续培育和输出优秀的文艺评论人才,切实 助力我国新时代文艺评论事业繁荣发展。 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宁指出,2021 年,中央、北 京市先后出台加强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为做好新时代文艺评论 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北京市文联将文艺评论作为重点来抓,尤 其注重发挥高校文艺评论资源优势,发起组建北京高校文艺评论联 盟,首都师范大学是首批 22 家成员单位之一。中国文艺评论基地的 成立,为首都师范大学统筹不同艺术门类资源、整合力量开展示范性 文艺评论工作搭建了平台,也将推动北京乃至全国文艺评论事业的发 展。未来,北京市文联将以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建设为契机,继续与首 都师范大学深化合作,在青年文艺评论人才培养、文艺理论评论研究、 文艺现场观摩研讨、文艺评论系列课程研发及培训等方面搭建共建共 享平台,将首都师范大学打造成为北京文艺评论的重要阵地,推动首 都文艺评论事业向更高质量发展。 中国文艺评论(首都师范大学)基地主任、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 美育研究院院长王德胜教授表示,基地建设将立足首都师范大学在文 - 12 - 学艺术领域业已形成的多学科优势,充分利用在微时代新媒介与网络 文艺研究、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研究、美学与美育研究以及各门类艺 术批评实践等领域取得的学术积累,重点围绕“数字媒介时代中国文 艺评论话语体系建设” “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研究” “文 艺微评、短评、快评研究”三大任务,开展多门类、跨学科、重前沿 的文艺评论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通过课题攻关、专题研讨、评论队 伍培训、出版系列图书等,不断深化新时代文艺创作与文艺评论的互 动互补,强化文艺评论的战斗力、说服力和影响力,努力产出符合时 代需要、体现中国精神、文质兼美的文艺评论成果,努力打造出成果、 出人才、出影响的高层次文艺评论平台,为助力新时代文艺评论高质 量发展、助推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活动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指导,中国文艺评论(首都师范大学 基地)、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文艺评论研 究中心主办。 - 13 - 编辑:霍 达 曹泽乾 核审:栗 睿 核发:王德胜 报:北京市教委 送:校党政领导 发:各院系、单位党委、党总支,机关各部处 印数:200 电话:010-6890377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