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教育学院--教学大纲.pdf
初等教育学院教学大纲 《小学教育研究方法》教学大纲………………………………………………………………001 《小学教育研究方法(实训)》教学大纲……………………………………………………005 《学校组织与管理》教学大纲…………………………………………………………………008 《教育人类学》教学大纲………………………………………………………………………011 《小学跨学科教育》教学大纲…………………………………………………………………015 《初等教育学》教学大纲………………………………………………………………………019 《儿童需要与表达》教学大纲…………………………………………………………………022 《仪式教育》教学大纲…………………………………………………………………………025 《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导论》教学大纲…………………………………………………028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教学大纲………………………………………………………………030 《课程与教学研究》教学大纲…………………………………………………………………033 《初等教育国际视野》教学大纲………………………………………………………………036 《教育评价》教学大纲…………………………………………………………………………039 《教育戏剧与小学教育》教学大纲……………………………………………………………043 《德育原理》教学大纲…………………………………………………………………………046 《教育文献阅读与写作》教学大纲……………………………………………………………05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教学大纲……………………………………………………053 《特殊教育理论与实务》教学大纲……………………………………………………………056 《国学经典教育实践》教学大纲………………………………………………………………059 《心理辅导理论》教学大纲……………………………………………………………………062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066 《小学心理辅导实务》教学大纲………………………………………………………………070 《个别差异与教育》教学大纲…………………………………………………………………073 《儿童发展》教学大纲…………………………………………………………………………076 《教育心理学新进展》教学大纲………………………………………………………………079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082 《情感沟通与调节》教学大纲…………………………………………………………………086 《现代汉语》教学大纲…………………………………………………………………………088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091 《中国古代文学 2》教学大纲…………………………………………………………………094 《修辞学与小学语文文本解读》教学大纲……………………………………………………097 《小学古诗鉴赏与教学》教学大纲……………………………………………………………101 《朗诵艺术》教学大纲…………………………………………………………………………104 《教师语言》教学大纲…………………………………………………………………………108 《儿童文学概论》教学大纲……………………………………………………………………111 《影视文学》教学大纲…………………………………………………………………………114 《外国文学》教学大纲…………………………………………………………………………117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120 《蒙学选读与文化常识》教学大纲……………………………………………………………123 《多层次多文本阅读及教学》教学大纲………………………………………………………126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大纲(2)》教学大纲…………………………………………129 《文本解读与文学鉴赏(2)》教学大纲………………………………………………………13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教学大纲…………………………………………………135 《汉字学与识字教学》教学大纲………………………………………………………………139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植物》教学大纲…………………………………………………………142 《形式逻辑与论文写作》教学大纲……………………………………………………………145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教学大纲……………………………………………………148 《高等代数 1》教学大纲………………………………………………………………………151 《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研究》教学大纲………………………………………………………153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教学大纲…………………………………………………………156 《小学数学竞赛指导》教学大纲………………………………………………………………159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教学大纲…………………………………………………162 《数学分析 1》教学大纲………………………………………………………………………165 《高等数学》教学大纲…………………………………………………………………………169 《文献阅读与论文写作》教学大纲……………………………………………………………171 《翻译》教学大纲………………………………………………………………………………174 《语言与交流》教学大纲………………………………………………………………………177 《英语国家概况》教学大纲……………………………………………………………………180 《小学英语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大纲………………………………………………………183 《基础英语 3》教学大纲………………………………………………………………………186 《高级英语 1》教学大纲………………………………………………………………………189 《英语听说 1》教学大纲………………………………………………………………………192 《英语歌曲与表演》教学大纲…………………………………………………………………195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教学大纲……………………………………………………………199 《小学英语游戏》教学大纲……………………………………………………………………202 《英语语音》教学大纲…………………………………………………………………………204 《英语语法》教学大纲…………………………………………………………………………207 《综合英语》教学大纲…………………………………………………………………………210 《学术英语》教学大纲…………………………………………………………………………213 《英语听力》教学大纲…………………………………………………………………………216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学大纲………………………………………………………………218 《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制作》教学大纲……………………………………………………221 《C 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大纲…………………………………………………………………228 《机器人教育 1》教学大纲……………………………………………………………………231 《Python 编程基础》教学大纲…………………………………………………………………235 《教育专题摄影》教学大纲……………………………………………………………………238 《摄像与非线性编辑》教学大纲………………………………………………………………241 《小学生编程教学研究》教学大纲……………………………………………………………244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教学大纲…………………………………………………247 《科学方法论》教学大纲………………………………………………………………………250 《儿童生理与卫生学基础》教学大纲…………………………………………………………253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大纲………………………………………………………258 《科学实验研究 2(生物、化学)》教学大纲…………………………………………………260 《人文地理 2》教学大纲………………………………………………………………………263 《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实践研究》教学大纲……………………………………………………266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教学大纲……………………………………………………………268 《小学科学实验研究》教学大纲………………………………………………………………270 《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教学大纲………………………………………………………274 《研学旅行课程研究》教学大纲………………………………………………………………276 《钢琴 1》教学大纲……………………………………………………………………………278 《钢琴 2》教学大纲……………………………………………………………………………281 《声乐 1》教学大纲……………………………………………………………………………284 《声乐 2》教学大纲……………………………………………………………………………289 《舞蹈 2》教学大纲……………………………………………………………………………292 《小学音乐教学研究》教学大纲………………………………………………………………295 《器乐 1》教学大纲……………………………………………………………………………299 《钢琴 5》教学大纲……………………………………………………………………………301 《钢琴兼教 1》教学大纲………………………………………………………………………304 《视唱练耳 1》教学大纲………………………………………………………………………307 《视唱练耳 3》教学大纲………………………………………………………………………310 《古筝 1》教学大纲……………………………………………………………………………313 《儿童美感陶养》教学大纲……………………………………………………………………315 《舞台实践》教学大纲…………………………………………………………………………318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大纲………………………………………………………321 《儿童舞蹈编排》教学大纲……………………………………………………………………328 《零基础学音乐》教学大纲……………………………………………………………………331 《西方音乐史》教学大纲………………………………………………………………………333 《乐理》教学大纲………………………………………………………………………………336 《儿童歌曲演唱艺术》教学大纲………………………………………………………………339 《儿童钢琴教学法》教学大纲…………………………………………………………………342 《舞蹈剧目排练》教学大纲……………………………………………………………………345 《钢琴音乐赏析》教学大纲……………………………………………………………………348 《中国美术史》教学大纲………………………………………………………………………351 《外国美术史》教学大纲………………………………………………………………………355 《小学美术学习心理》教学大纲………………………………………………………………360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教学大纲…………………………………………………364 《小学美术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大纲………………………………………………………369 《色彩》教学大纲………………………………………………………………………………374 《色彩 1》教学大纲……………………………………………………………………………377 《中国画 1》教学大纲…………………………………………………………………………379 《书法基础》教学大纲…………………………………………………………………………381 《设计基础 1》教学大纲………………………………………………………………………384 《速写 2》教学大纲……………………………………………………………………………387 《素描 4》教学大纲……………………………………………………………………………389 《中国画 3(实训)》教学大纲………………………………………………………………391 《中国画 4》教学大纲…………………………………………………………………………393 《书法与篆刻 1》教学大纲……………………………………………………………………395 《书法与篆刻 3》教学大纲……………………………………………………………………397 《设计与工艺 1》教学大纲……………………………………………………………………399 《色彩 2》教学大纲……………………………………………………………………………401 《陶艺与泥塑 1》教学大纲……………………………………………………………………403 《设计创意 2》教学大纲………………………………………………………………………405 《版画 1》教学大纲……………………………………………………………………………407 《中西美术比较 1》教学大纲…………………………………………………………………409 《绘画基础》教学大纲…………………………………………………………………………411 《教师书法》教学大纲…………………………………………………………………………414 《中国古代书法史》教学大纲…………………………………………………………………416 《中国古代书法理论》教学大纲………………………………………………………………419 《楷书 1》教学大纲……………………………………………………………………………422 《楷书 2(实训)》教学大纲…………………………………………………………………424 《篆书》教学大纲………………………………………………………………………………426 《篆刻(实训)》教学大纲……………………………………………………………………428 《隶书》教学大纲………………………………………………………………………………430 《行书(实训)》教学大纲……………………………………………………………………432 《美术造型基础》教学大纲……………………………………………………………………435 《书法教育史论》教学大纲……………………………………………………………………437 《小学书法课程与教学》教学大纲……………………………………………………………440 《欧阳中石书法教育思想》教学大纲…………………………………………………………442 《毕业创作》教学大纲…………………………………………………………………………445 《书画装裱》教学大纲…………………………………………………………………………447 《书学杂识》教学大纲…………………………………………………………………………449 《书法文献》教学大纲…………………………………………………………………………452 《书法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教学大纲………………………………………………………455 《对外书法教学》教学大纲……………………………………………………………………458 《中国画山水(实训)》教学大纲……………………………………………………………461 《古琴》教学大纲………………………………………………………………………………463 《小学教育研究方法》 Research Methods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005 课程属性 教育理解·必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全院学生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教育原理 教育心理学 在线教学平台 企业微信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傅添 讲师 教育教研室 刘荣 副教授 心理教研室 欧群慧 副教授 教育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针对教育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所开设的研究方法类的基础入门课程。通过本课程 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了解教育研究方法的原理和整体过程,能够对各种主要的教育科研方 法有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和研究意识,能初步设计至少一种研究工具, 并能够在实践中独立开展相对简单的质性或量化研究,并为进一步的教育科研方法学习打好 理论基础。 三、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教育研究方法的原理和整体过程; 2. 使学生了解和初步掌握主要的研究方法; 3. 能初步设计至少一种研究工具。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支撑 度 L 对应 目标 目标 1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M H M 目标 2、3 目标 1、2 目标 1 课时 安排 支撑教 学目标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周 次 教学内容 1 第一部分:教育 科研方法概述 第一章:教育科 学研究方法概述 1. 介绍教学日历 2. 阐明各项课堂规定 3. 发布参考书目 4.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概述 2 目标 1 2 第二章:研究课 题的选择、论证 与规划 1. 寻找合适的研究课题 2. 研究课题的论证 3. 制定研究规划 2 目标 1 学习要点 1 1. 研究文献的分类 2. 研究文献的查找 3. 研究文献的阅读与整理 4. 撰写文献综述 3 第三章:文献的 搜集与综述 1. 量化研究概述 4 第二部分:量化 研究方法 第一章:量化研 究综述 第二章:抽样技 术 1. 设计量化研究的流程 5 2. 变量与测量技术 3. 数据结构 2 目标 1 2 目标 1 2 目标 1 2 目标 2、3 2 目标 2、3 2 目标 2、3 2 目标 2 2 目标 2 2 目标 1、2 2 目标 2、3 2 目标 1、2 4. 量化研究中的信度和效度 2. 抽样技术 1. 问卷的主要类型 6 第三章:问卷调 查法 2. 问卷的基本结构 3. 问卷的设计 4. 问卷的特点 第四章:观察法 1. 结构观察法 ---结构式观察 2. 观察表的编制 8 第五章:实验法 与准实验法 1. 实验法 9 第六章:量化数 据的处理 1. 量化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10 第七章:数据的 统计分析初步 1. 描述统计法 2. 推断统计法 11 第三部分:质性 研究方法 第一章:质性研 究综述 7 2. 准实验法 2. 简单的量化制图 1. 质性研究概述 2. 质性研究设计过程 3. 将理论和分析相结合 4. 质性研究中的信度和效度 5. 质性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12 第二章:质性研 1. 观察法---实地观察法 究的基本技术 2. 访谈法 1. 教育叙事法 13 第三章:质性研 究基本方法:实 地研究 2. 民族志 3. 现象学 4. 扎根理论 5. 个案研究 6. 参与式行动研究 1. 内容分析法 14 第四章:非介入 式研究 2. 统计数据分析法 2 3. 历史分析法 4. 比较研究法 2 15 16 第五章:如何撰 写研究报告和论 文 总结活动课 1. 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的格式 与规范 2. 质性论文的写作模式 2 目标 1 2 目标 1 3. 量化论文的写作模式 课程总结,并由各小组呈现课 程学习心得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本课程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以课题组的形式、 围绕一定的研究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与相互指导,从而培养学生 的科研意识,增强他们对基本的科研流程、研究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达成教学目标。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评价项目 过程评 价 课程目标 评价内容 考核方式 占比 评价 1 使学生了解和初 步掌握主要的研 究方法。 找到合适的研 究问题,查阅 文献,撰写文 献综述 小论文 20% 评价 2 能初步设计至少 一种研究工具。 调查问卷的设 计 设计调查问卷 25% 评价 3 能初步设计至少 一种研究工具。 观察记录表的 设计 设计观察记录表 25% 使学生了解教育 研究方法的原理 和整体过程。 选择合适的研 究方法,撰写 课题论证报告 研究报告 20% 期末 评价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郭春彦.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第二版)[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 研究过程类书目: 1. [美]维尔斯马·于尔斯. 袁振国等译.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第 9 版)[M]. 北京: 教育科学 出版社, 2010. 2. [美]梅雷迪思·高尔等. 许庆豫等译.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第 6 版)[M]. 南京: 江苏教育 出版社, 2002. 3. [美]劳伦斯·马奇, 布伦达·麦克伊沃. 陈静, 肖思汉译. 怎样做文献综述——六步走 向成功[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 4. 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5. [美]约翰·克雷斯威尔. 崔延强译. 研究设计与写作指导[M].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 质性研究类书目: 1. [美]威廉·富特·怀特. 黄育馥译. 街角社会[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4. 2. 费孝通.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 3. [美]安妮特·拉鲁. 张旭译. 不平等的童年[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3 4. [英]保罗·威利斯. 秘舒, 凌旻华译. 学做工: 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M].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3. 5. 潘毅. 任焰译. 中国女工——新兴打工者主体的形成[M].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11. 6. [美]菲利普·布儒瓦. 焦小婷译. 生命的尊严: 透析哈莱姆东区的快克买卖[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7. 刘绍华. 我的凉山兄弟: 毒品、艾滋与流动青年[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6. 4 《小学教育研究方法(实训)》 Research Methods in Elementary Education(Practice)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9045 课程属性 教育理解·必修 学分 0 总学时/周学时 16/1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全院学生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教育原理,课程与教 学论 在线教学平台 无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傅添 讲师 教育教研室 刘荣 副教授 心理教研室 欧群慧 副教授 教育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小学教育科研方法的基础性实训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对常 规科研流程中的各个主要环节都有一定的亲身锻炼与反思,包括撰写文献综述和课题论证报 告、编制观察表和问卷等,并阅读经典的科研成果和文献,从而提高其科研的实际操作能力, 加强其对科研规范性的认知,并为进一步学习教育科研方法打好实践基础。 三、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锻炼和提升撰写文献综述和课题论证报告的能力; 2. 使学生提高科研的实际操作能力; 3. 使学生熟悉观察表、问卷等研究工具的开发过程。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支撑 度 L 对应 目标 目标 1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M H M 目标 2、3 目标 1、2 目标 1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1 如何撰写文献 综述(上) 2 如何撰写文献 综述(下)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教 学目标 1. 学生分组呈现文献综述 2. 学生小组互评和讨论 3. 教师集中点评 2 目标 1 目标 2 1. 学生分组呈现文献综述 2. 学生小组互评和讨论 3. 教师集中点评 2 目标 1 目标 2 学习要点 5 3 1. 学生分组呈现课题论证报 如何撰写课题 告 论证报告(上) 2. 学生小组互评和讨论 3. 教师集中点评 2 目标 1 目标 2 4 1. 学生分组呈现课题论证报 如何撰写课题 告 论证报告(下) 2. 学生小组互评和讨论 3. 教师集中点评 2 目标 1 目标 2 5 如何编制观察 表 1. 挑选学生代表呈现观察表 2. 学生互评和讨论 3. 教师集中点评 2 目标 2 目标 3 6 如何编制调查 问卷 1. 挑选学生代表呈现调查问 卷 2. 学生互评和讨论 3. 教师集中点评 2 目标 2 目标 3 7 质性和量化经 典科研文献选 读(上) 1. 学生分组汇报经典科研文 献的读后感 2. 学生分组交流和讨论 3. 教师集中点评 2 目标 2 8 质性和量化经 典科研文献选 读(下) 1. 学生分组汇报经典科研文 献的读后感 2. 学生分组交流和讨论 3. 教师集中点评 2 目标 2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本课程以实践为导向,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小组学习和汇报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针对 学生基于自己的研究课题所完成的各项科研作业,进行丰富而深入的教师点评和学生互评, 以在实践中提高其科研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质性和量化研究文献,探讨 和交流阅读心得,以扩大其学术视野。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评价项目 过程评 价 期末 评价 课程目标 评价内容 考核方式 占比 评价 1 使学生锻炼和提 升撰写文献综述 的能力。 文献综述的写作 和相互评价。 课堂汇报、互评 和讨论 20% 评价 2 使学生锻炼和提 升撰写课题论证 报告的能力。 课题论证报告的 写作和相互评 价。 课堂汇报、互评 和讨论 20% 评价 3 使学生熟悉观察 表、问卷等研究工 具的开发过程。 调查问卷和观察 记录表的编制和 相互评价。 课堂展示、互评 和讨论 20% 使学生能够学习 和借鉴优秀的科 研成果,提高自己 的科研能力。 对经典科研文献 的分析与评价 课堂汇报和讨论 40% 6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郭春彦.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学习资源】 研究过程类书目: 1. [美]维尔斯马·于尔斯. 袁振国等译.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第 9 版)[M]. 北京:教育科 学出版社,2010. 2. [美]梅雷迪思·高尔等. 许庆豫等译.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第 6 版)[M]. 南京:江苏教 育出版社,2002. 3. [美]劳伦斯·马奇, 布伦达·麦克伊沃. 陈静, 肖思汉译. 怎样做文献综述——六步走 向成功[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4. 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5. [美]约翰·克雷斯威尔. 崔延强译. 研究设计与写作指导[M].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 质性研究类书目: 1. [美]威廉·富特·怀特. 黄育馥译. 街角社会[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2. 费孝通.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 [美]安妮特·拉鲁. 张旭译. 不平等的童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 [英]保罗·威利斯. 秘舒, 凌旻华译. 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M].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3. 5. 潘毅. 任焰译. 中国女工——新兴打工者主体的形成[M]. 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1. 6. [美]菲利普·布儒瓦. 焦小婷译. 生命的尊严: 透析哈莱姆东区的快克买卖[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 刘绍华. 我的凉山兄弟: 毒品、艾滋与流动青年[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 7 《学校组织与管理》 School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008 课程属性 儿童教育拓展·选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全院学生 开课学期 第 6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无 在线教学平台 无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傅添 讲师 教育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作为三年级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系统介绍了学校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学校结构、个体、文化与氛围、权力与政治、外部环境等,以及与学校管理密切相关的 学校效能与绩效、决策与沟通、激励、学校文化、家校合作等议题,为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 学校层面的教育管理的重要意义和原则方法,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为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 育理想和信念,提供充足的精神储备。 三、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学校管理的重要意义、主要理论和分析方法,熟悉当前小学 的学校结构、学校环境、管理方式和运作机制; 2. 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参与学校管理的主动意识和能力; 3. 使学生更加了解学校领导的行为理念与方式,从而加深其对学校组织的理解、认同 和热爱。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支撑 度 M H H M 对应 目标 目标 1、3 目标 2 目标 1、2 目标 1、2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1 2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作为社会系统的 学校 一、管理和管理学 二、管理理论和教育管理理论的历 史发展 三、作为开放的社会系统的学校 学校组织结构 一、一般组织结构 二、学校的组织结构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课堂讨论:什么 是好的学校结 构? 8 课时 安排 支撑 教学 目标 2 目标 1 2 目标 1 个体动机与激励 (上) 一、需要 1.需要层级 2.成就需要 3.自主需要 二、目标设置理论 个体动机与激励 (下) 三、信念 1.归因理论 2.期望理论 3.自我效能理论 学校领导 一、管理工作的性质 二、变革型领导模式 三、分布式领导 目标 1-3 6 学校中的决策 一、古典模式 二、管理模式 三、渐进模式 四、混合扫描模式 五、垃圾箱模式 六、冲突理论 七、共同决策 目标 1-3 7 学校中的沟通 一、个体沟通的方法 二、沟通的组织观点 目标 1-3 学校中的文化与 氛围(上) 一、组织文化 1.组织文化的定义与层次 2.文化的功能 3.文化的共同要素 4.学校文化 目标 1、2 9 学校中的文化与 氛围(下) 二、组织氛围 1.开放的组织氛围 2.健康的组织氛围 三、学校文化与氛围的变革 目标 1、2 10 家-校-社区合作 (上) 一、家校关系的构建 目标 1、2 11 家-校-社区合作 (下) 二、社区参与学校发展 目标 1、2 12 学校的外部环境 与公共关系 一、任务环境与制度环境 二、信息论 三、资源-依赖论 四、制度理论 目标 1、2 13 学校效能、绩效 责任制与学校改 进(上) 一、学校效能 二、社会系统与学校效能 目标 1、2 14 学校效能、绩效 责任制与学校改 进(下) 三、绩效责任制与教育改革 目标 1、2 3 4 5 8 目标 1、2 案例分析:刘老 师为什么不想辞 职了? 9 目标 1、2 15 面 向 21 世 纪 的 学校管理 一、校本管理 二、全面质量管理 三、教师领导 目标 1、2 16 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 目标 2、3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本课程主要结合教师课堂讲授、原著选读、案例分析、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 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围绕相应的学校管理案例进行集中讨论、分析和研究性学习,并 引导学生进行辩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意识和管理素养,增强他们对学校管理知识和理 念的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评价项目 课程目标 评价内容 考核方式 占比 理解学校管理的重 要意义、主要理论 和分析方法,熟悉 当前小学的学校结 构、学校环境、管 理方式和运作机制 对基本知识点 的掌握 课堂提问和讨论 10% 评价 2 形成一定的参与学 校管理的主动意识 和能力 1. 对 基 本 知 识 点的掌握 2. 对 学 校 管 理 工作的热情与 参与意识 课堂提问和讨论 10% 评价 3 了解学校领导的行 为理念与方式,从 而加深对学校组织 的理解、认同和热 爱 对具体的学校 管理案例进行 深入分析的能 力 课堂案例分析和 辩论 20% 能够综合理解和运 用学校管理知识, 解决现实中的管理 难题 综合分析和解 决现实中的法 律问题的能力 期末考试 60% 评价 1 过 程 评 价 期末 评价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 1. [美]欧文斯. 教育组织行为学[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 褚宏启,张新平. 教育管理学教程[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3. [美]韦恩霍伊, 塞西尔·G. 米斯克尔. 教育管理学: 理论研究实践(第 7 版)[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4. [英]路易丝·斯托尔, [加] 迪安·芬克. 未来的学校: 变革的目标与路径(第二版)[M]. 北 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5. [美]彼得·圣吉. 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1999. 6. 侯龙龙. 学校积极领导力[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7. 10 《教育人类学》 Anthropology of Education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041 课程属性 儿童教育拓展·选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全院学生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教育学 在线教学平台 企业微信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张志坤 副教授 教育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夯实本科阶段师范生的教育理念与实践为根本,以拓宽学生们的教育视野与理 解,立足中国特色与发展,紧跟国际步伐,落脚在基础教育的实践领域之上,主要讨论人与 教育的基本关系和发展张力。本课程使用与西欧一些大学同步的教育人类学学习材料,主要 讨论包括教育的梦想、人的可塑性、仪式与教育、模仿与教育的关系、仪式的教育意涵、手 势在教育场域中的理解与使用、青少年暴力、教育全球化、创新教育、未来教育等主题,并 从历史性、文化性、地域性、教育性等角度进行探讨与理解。课程以课堂讲授、线上教学、 专题讨论、阶段性研究论文、课下研究小组探究、基于网络平台的交互等教学与学习方式, 注重形成性评价、多元性评价、增殖性评价的综合使用。根据实际情况邀请国际上该领域的 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与交流,创造机会为学生创造理论与时间学习的机会,提高学习质 量与品位。本课程面向三年级以上的本科生开设,希望为广大的师范生搭建一个关注与理解 人与教育内在关系的学习与研究的平台。 三、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教育人类学”这一重要学科的历史、基本概念、原理和最新研究趋势、 实践方法等,了解当前西方教育人类学的前沿进展与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历史与进步。 2. 使学生通过学习介于教育学与人类学之间的新兴交叉学科,提升自身从人类发展的 宏观高度来把握现代教育本质的素养,展望未来,学习思考教育与人的发展的新的研究方法、 与研究范式,促进学生对传统教育的更新与现代教育的进化、未来教育的发展进行深入的思 考与实践。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支撑 度 M H H 对应 目标 目标 1 目标 1 目标 2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M H M H M M 目标 2 目标 1、2 目标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2 课堂讨论、实(验)践等 其它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教 学目标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11 导言 提出:人是什么? 呈现:教育与人的发展 的关系 讲 解 本 课 程 主 要 内容 及课程要求 集体讨论:新时代,教育 与人的发展呈现怎样的关 系? 2 目标 1 导言 教育人类学概况:学科 性质、特点和任务 关键词介绍 对于所简介的关键概念, 在现实中寻找实例 2 目标 1 第一部分 人的可塑性 第一章 教育的梦想 1.夸美纽斯与他的《大 教学论》 2. 敬虔教育和“工业学 校”运动 3. 卢梭和他的《爱弥 儿》 4. 洪堡和施莱尔马赫 5. 教育的噩梦 讨论:结合“中国梦”, 谈一谈自己的教育梦想 2 目标 1 第二章 个体的完善 1. 对于洪堡理论的接 受 2. 比较人类学 3. 教育以及国家的限 制 4. 教育中的模仿和自 我模仿 5. 语言 思考: 1. 教育对人的作用 2. 个体完善的可能性 2 目标 1 5 第三章 工作作为动作语 和仪式 1. 工作的扩展和减少 2. 工作动作语 3. 历史的观点:古希腊 与基督教 4. 纪律社会:工作的缺 失与扩展 讨论:教育、工作、人生 的关系 2 目标 2 6 第二部分 教育、文化和人 类学中的模仿 第四章 模仿作为人类学 的概念(1) 1. 模仿与美学 2. 模仿概念的起源 3. 18 世纪美学中的模 仿 思考:模仿的社会表现 2 目标 2 7 第四章 模仿作为人类学 的概念(2) 4. 社会模仿 5. 拟态:生物学的模仿 在自然界和社会中找到模 仿的具体表现。 2 目标 2 1 2 3 4 12 8 9 第五章 教育中的模仿 1. 模仿:教育人类学的 一个概念 2. 模仿引发的心理发 生 3. 断奶情结、入侵者情 结、俄狄浦斯情结 1.举例说明三种情节的具 体表现 2. 中期作业布置:就前几 节课涉及到的几个概念和 主题,写一篇 2000 提交字 左右的作品 4 目标 2 4 目标 2 10 11 第六章 作为模仿产物的 动作语和仪式 1. 手势(动作语) 2. 仪式 视频分析:阐释一段仪式 视频中的具体元素 作业:观察总结我们日常 生活中的各种仪式,对仪 式进行分析 12 13 第七章 想象和关于图像 的模仿 1. 想象和图像化的作 用 2. 巫术---表现----模拟 3. 图像世界 欣赏分析一些图片 关注虚拟现实技术下的图 像及对人的影响 4 目标 2 14 15 第三部分 教育全球化和跨 文化教育 第八章 青少年暴力 第九章 他者 1. 无法脱离的他者 2. 差异与他者 3. 陌生的他者 4. 模仿的途径 讨论:中国青少年犯罪问 题的原因和解决途径 4 目标 1、2 第十章 教育全球化 总结 1. 教育全球化 2. 教育信息化与未来 教育 3. 对本学期《教育人类 学》课程的内容和教学 过程进行梳理和反思 思考:我们身边的全球化 反思:对本学期教育人类 学学习的整体认识、教育 人类学对小学教育的贡献 2 目标 1、2 16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教学方法:线下讲授、线上授课、堂专题讨论、阶段性研究论文、课下研究小组探究、 网络平台交互学习。 学习建议:建议学生在选择本课程之前修习教育学、初等教育学、教育社会学等课程。 关注教育人类学的国际国内新发展,可以通过阅读教材、推荐书目、教育人类学相关学术期 刊,比如《民族教育研究》等。并及时关注教育人类学有关的学术会议,聆听教育人类学的 专题讲座。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本课程通过平时考察的方式考核学习效果,评定学生的成绩。学生成绩=作业+课堂提 问+出勤。期中、期末作业占 60%,课堂提问占 20%,出勤占 20%。 2. 过程评价方案 本课程注重过程性评价,主要涉及: (1)上课回答问题,互动交流,每次都有登记,一学期达到 5 次及以上课堂交流,可 以得到课程 20%的成绩; (2)在课下答疑时间,主动找老师讨论交流,也会计入过程性评价,试次数和问题而 13 定; (3)通过网络答疑系统、电子邮件等方式与老师进行实时或者异步的讨论交流,根据 次叔和交流质量确定分数。 3. 期末评价方案 期末的考核内容包括期末作业和最后的期末考核,期末作业占 30%的比重。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教育人类学》,克里斯托夫·伍尔夫[德] 著张志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学习资源】 1. 滕星等著:《教育人类学通论》,商务印书馆,2017 年。 2. 福禄培尔[德] 著孙祖复译:《人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3. 王铭铭:《人类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 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民族出版社,2007 5. Greg Payne,耿培新,梁国立主编:《人类动作发展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14 《小学跨学科教育》 Interdisciplinary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063 课程属性 儿童教育拓展·选修 学分 1 总学时/周学时 16/1 面向年级/专业 大四/全院学生 开课学期 第 7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儿童发展、教育学、 课程标准与教材分 析、教学设计与实施 在线教学平台 师星平台 企业微信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唐斌、魏戈、孙明铭、 欧璐莎、崔嵘、宋侨、 外请教师 副教授等 多个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小学跨学科教育基础知识和原理,形成小学跨学科教育的 意识,理解跨学科教育的价值、理念和本质特征,初步具备小学跨学科教学设计、实施和评 价的能力。小学跨学科教育的课程内容为学习小学跨学科教育的基本概念、课程设计模型与 常见课程、小学跨学科教育评价方法、小学跨学科的教学模式以及小学跨学科教育实践策略 等。课程强调学以致用、融会贯通,重视引发学生关注小学跨学科教育的新动向和新成果。 三、教学目标 1. 了解小学跨学科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形成小学跨学科教育的意识。 2. 初步具备小学跨学科合作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的能力。 3. 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分析小学跨学科教育中 的现象,发现、提炼并尝试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4. 尊重、理解、保护、平等对待每一位儿童及其跨学科学习,以儿童发展作为小学跨 学科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支撑 度 M H 对应 目标 目标 1、4 目标 1、2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L L M 目标 4 目标 3 目标 2、3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课堂讨论、实(验)践 等其它教学环节说明 学习要点 15 课时 支 撑 教 学 目标 1. 1 什么是跨学科? 第 1 章跨 1. 2 跨学科课程设计模型 学科教育: 1. 3 跨学科教育的价值 理论、设计 1. 4 芬兰小学跨学科教育案 例 1. 课程内容、教学安排、 考核要求等的基本说 明。 2.案例分享,提问并讨 论:这是一门跨学科课 程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1 课时 3. 讲授 4. 学生阅读《跨学科教 学的误区及理性回归》 一文,结合课程内容, 撰写对跨学科教育的新 认识。不少于 500 字。 目标 1 目标 2 2 第2章小 学跨学科 教育课程 ——艺术 与非艺术 的融合 2. 1 steam 中的艺术表现 2. 2 艺术学科的核心概念 2. 3 核心概念统整课程案例 1. 讲授 2. 结合第 1 章结合“跨 学科概念及课程设计模 型”,以小组为单位提 炼不同学科核心概念, 完成概念为本的课程结 构设计,提交设计结构 图以及相应的文字说 明,不少于 300 字。 1 课时 目标 1 目标 2 3 第3章小 学跨学科 教育课程 ——stem 3. 1 stem 的概念与内涵 3. 2 stem 的国际发展 3. 3 stem 的本土经验 3. 4 设计与课例分享 1 课时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4 第4章小 学跨学科 教育统整 实践—— 多元学科 4. 1 植物世界里的跨学科思 想及内涵 1 课时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5 第4章小 学跨学科 教育统整 实践—— 多元学科 4. 2 跨学科阅读与写作的实 施 1 课时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1 611 1. 讲授 2. 活动 1. 讲授 2. 案例分享 3. 根据第 3 章和第 4 章 的学习内容,以小组为 单位完善课程结构设计 的作业。 讲授 教育实习 16 12 第5章小 学跨学科 教育统整 实践—— 超学科的 方法 6. 1 IBPYP 跨科际主题及实 践 6. 2 本土对 IBPYP 的借鉴及 实践 1. 微讲座 2. 对比“IBPYP 跨科际 主题及实践”“本土对 IBPYP 的借鉴及实践”, 分析两者的异同,进一 步理解 IBPYP 跨科际主 1 课时 题教育的特点;并分析 在国内的公立学校借鉴 “IBPYP 跨科际主题教 育”模式的困难。(不 少于 600 字)。 13 第6章小 学跨学科 教育统整 实践—— 科际的方 法 7. 1“蝴蝶游园会”案例分享 与讨论 7. 2“多米诺骨牌”案例分享 与讨论 1. 微讲座 2. 提问与讨论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14 第7章小 学跨学科 教育统整 实践—— 基于问题 8.1 “盏盏灯笼寄深情”案例 分享与讨论 8.2 日本“严肃的游戏设计和 游戏玩法干预校园欺凌”研 究 1. 微讲座 2. 提问与讨论 3. 对比分析 4 个案例, 请判断其跨学科性,并 说明理由。不少于 600 字。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第8章小 学跨学科 教育实践 策略 小学跨学科教育实践策略 1. 讲授 2. 案例分享 3. 根据本章的学习,完 善关于跨学科课程的目 标设计及其活动设计 (小组)。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第9章小 学跨学科 教育:评价 9.1 当代教育评价趋势 9.2 小学跨学科教育课程评 价 9.3 小学跨学科教育学习评 价 1. 讲授 2. 案例分享 3. 根据本章的学习,完 善关于跨学科课程的目 标和评价设计的(小 组)。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15 16 1 课时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本课程包括理论讲授、分组讨论、课外自主学习、实践活动等教学环节。除了基于认知 学习法的教学外,还采用基于群组学习方法和基于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基于体验式学习方法 等多样的方法,鼓励学生多讨论、独立思考。 1. 课堂讲授。在授课中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营造生动活 泼、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环节、多层次帮 助学生深化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强化分析实践教学问题能力的训练。 2. 分组讨论。学生组建学习小组进行学习和汇报,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提升学生 团队合作的能力。 17 3. 课外自主学习。本课程由推荐的课外阅读参考书以及相关学习网站,学生利用这些 资源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进行复习、整理。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布置学生 自学的教学内容并完成作业,作为课程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同时安排课外答疑,及时解答学 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4. 实践活动。通过讲授、视频观摩、讨论、活动等不同的方式,使学生对小学跨学科 教育有基本的理论认知、感性体验、模拟实操和反思升华,培养学生小学美跨学科教育课程 设计与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基本技能,以达成教学目标。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本课程考核安排有跨学科教学设计任务,对学生的考核以讨论发言与出勤、堂作业与活 动设计、论文来评定,要点和权重如下: 项目 评价标准 对应的课 程目标 所占成绩比例 论述题 要求见下文 目标 1 目标 3 目标 4 出勤 每旷课一次:-25% 每迟到一次:-10% 第三次病假、事假:-15% 无故旷课 3 次,不计成绩,重修 目标 4 10% 讨论发言 缺乏思考,表达不清晰≦60%; 有思考,表达欠清晰,60~85%; 有思考,表达清晰,≧85%。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10% 课堂作业与活动 设计 活动设计:目标定位模糊不准确,设计 混乱且不合目的,没有评价或者评价不 能促进目标达成(≦60%); 目标定位较为清晰准确,设计基本明确 合目的,评价基本促进目标达成 ( 60~85%); 目标定位清晰准确,设计很明确合目的, 评价促进目标达成(≧85%)。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40% 40% 100% 总评 其中,论述题要求为: 1. 论文正文字数满足每位老师的要求。 2. 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3. 文字通顺,语言流畅,无错别字。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自编 【学习资源】 1.《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4+1”课程实践手册》张悦颖、夏雪梅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有限公司,2018 年. 2.《基于课程标准的 STEM 教学设计》826 全美著林悦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18 年. 3.《统整的力量:直击 STEAM 核心的课程设计》陈怡倩著湖南美术出版社,2015 年. 4.《跨界学习:学校课程变革的新取向》娄华英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年. 18 《初等教育学》 Elementary Pedagogy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064 课程属性 教育理解·必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二/全院学生 开课学期 第 3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无 在线教学平台 企业微信/腾讯会议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刘祎莹 讲师 教育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地理解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概念及意义。从宏观方面把握教育 与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的关系;从微观方面聚焦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课程、教学过 程、学生学习等要素。本课程主要分成四个部分,分别为教育学概论、教育与文化、课程与 教学、教育现象及问题探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展学生的教育学 视野,帮助学生以研究性思维来思考教育中的现象及前沿问题。 三、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基本框架、相关理论、流派、概念及其意义,培养教育素养, 激发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2. 启发学生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和思考,用教育理论来解释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3. 引导学生形成广阔的教育视野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研究性思维。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支撑 度 H H M M M M M M H H L 对应 目标 目标 1 目标 1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2 目标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3 目标 3 课堂讨论、实践等 教学环节题目 课 时 支撑教 学目标 讨论:初等教育学 的定位 2 目标 1 2 目标 2 2 目标 1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1 第 1 章 导论 一、课程简介 二、教育学与初等教育学 三、认识初等教育学 2 第2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起源与演变 二、教育学的出现与发展 三、教育学的学科分类 3 第3章 教育学的不同理 论视角 一、哲学视角的教育 二、社会学视角的教育 三、人类学视角的教育 四、心理学视角的教育 19 讨论:不同视角下 的教育聚焦点 4 第4章 教育与社会 一、社会结构与文化 二、阶层、文化与教育 三、教育与社会问题探究 讨论:社会中的教 育问题;教育中的 社会性问题 2 目标 3 5 第5章 教育与学校 一、学校教育 二、学校文化与生活 三、学校教育中的问题与反思 讨论:学校教育中 的现象及问题 2 目标 1 6 第6章 教育与家庭 一、家庭结构与教育 二、家长的角色 三、童年的意义 教育实践:撰写个 人的童年自传 2 目标 3 7 第7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个体发展的特征 二、教育的功能及目的 三、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 2 目标 3 第8章 教师的角色 一、作为教授者的教师 二、作为课程开发者的教师 三、作为研究者的教师 四、作为生命个体的教师 2 目标 2 第9章 课程 一、课程流派 二、课程组织 三、课程实施 四、课程评价 第 10 章 课堂与教学 一、课堂的历史考察 二、教学过程及有效教学 三、教学智慧与方法 四、课堂教学的二重性 11 第 11 章 课堂研究及方法 一、课堂研究 二、古德和布洛菲透视课堂法 三、佐藤学课堂研究理论与方 法 四、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 五、课堂人种志研究法 12 第 12 章 学生与学习 一、认识学生与学习过程 二、学习与认知发展 三、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讨论:如何解决合 作学习中的“边缘 生”问题 2 目标 1 13 第 13 章 游戏与学习 一、游戏的功能及作用 二、学习中的游戏与游戏中的 学习 教育实践:参与课 三、区分“好”的游戏与“坏” 堂游戏与学习 的游戏 四、学习与游戏体验 2 目标 2 13 第 12 章 德育 一、德性与德育 二、德育的边界 三、教师的德育专业化 2 目标 1 8 9 10 讨论:教师角色与 身份认同 目标 1 20 2 目标 1 目标 2 15 16 第 15 章 教育学前沿问题 探究(一) 一、儿童及童年研究 二、家庭教育问题 三、农村教育问题 讨论:当前关注的 教育问题 2 目标 3 第 16 章 教育学前沿问题 探究(二) 一、课堂教学中的皮格马利翁 效应 二、课外补习与学校教育 三、校园安全问题 四、未来教育与科技 讨论:当前关注的 教育问题 2 目标 3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方式。线上教学主要以企业微信或腾讯会议进行,要求 学生按时上线,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讨论,完成课程的相关作业。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 下,组织学生进行线下的课程讨论和合作学习探究,与学生共同探讨相关的教育问题,进行 相关教学研究与实践。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本课程通过平时考核、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考核学习效果,评定学生的综合成绩。综 合成绩=平时成绩(20%)+作业成绩(30%)+期末成绩(50%)。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 1.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教育学基础(第 3 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14. 2. [美]杜威著, 王承绪译: 民本主义与教育[M]. 北京:人们教育出版社,1987. 3. [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 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5. 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6.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 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8. 夸美纽斯[捷]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9. 赫胥黎.科学与教育[M].单中惠,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0.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11. 叶澜著.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12. 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15. 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6. 约翰·怀特著,李永宏等译.再论教育目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17. 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18. 贺雯,孙亚文,李冬梅.初等教育学习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19. 丁念金,刘亭亭,王小明,姬国君.初等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21 《儿童需要与表达》 Children's Needs and Expression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065 课程属性 儿童研究·必修 学分 1 总学时/周学时 16/1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全院学生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儿童发展 在线教学平台 企业微信、师星学堂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刘慧 教授 教育教研室 欧璐莎 副教授 音乐教研室 钟晓琳 副教授 教育教研室 唐斌 副教授 美术教研室 欧群慧 副教授 教育教研室 魏戈 副教授 教育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核心类课程,面向大学三年级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开设。 课程内容主要涉及中西方儿童观的历史、儿童的天性与需要、儿童语言与身体表达、儿童的 音乐表达、儿童的美术表达、儿童的秘密等。 三、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帮助师范生回到儿童生命本身,了解儿童的立场,并初步形 成儿童视角,确立正确的儿童观,关爱儿童生命成长。 2. 知识目标:在儿童的真实生活中认识与理解小学儿童的需要与表达,掌握儿童学及 相关跨学科知识。 3. 能力目标:掌握观察儿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儿童表达、从成人视角转换为儿童视 角的技能与方法。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支撑 度 H M M H 对应 目标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3 课时 安排 支撑 教学 目标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课堂讨论、实(验)践 等其它教学环节说明 学习要点 22 一、儿童的立场——课程 背景与价值 二、儿童的特性——课程 主要内容 三、儿童的视角——学习 要求与课程评价 1. 课程推荐儿童研究 相关书籍清单 2. 有关小学儿童的生 命叙事 3. 唱歌:乘着生命的翅 膀 2 目标 1 2 第二讲中西方儿 童观的历史 一、西方儿童观的演变 二、中国儿童观的演变 三、现代儿童观的匡正 1. 阅读有关儿童研究 的名著,如《爱弥儿》 2. 探讨儿童与教育的 关系,思考“一个受过 教 育 的 儿 童 是 什 么样 的?” 2 目标 1、2 3 第三讲儿童的天 性与需要 一、儿童的天性 二、儿童需要什么 三、儿童需要的满足 2 目标 1、2、 3 4 第四讲儿童语言 与身体表达 一、儿童表达的意涵 二、儿童的语言表达 三、儿童的身体表达 2 目标 1、2、 3 5 自主探究 (国庆假期) 进行自选内容的自主探 究 2 目标 3 2 目标 1、2、 3 2 目标 1、2、 3 2 目标 1、2、 3 1 第一讲 儿童研究概述 第五讲儿童的音 乐表达 一、音乐与儿童的发展 二、儿童音乐表达的意蕴 三、儿童音乐能力与培养 1. 思考音乐对于儿童 成长的作用? 2. 思考如何合理有效 的 为 儿 童 提 供 音 乐资 源? 7 第六讲儿童的美 术表达 一、儿童美术与儿童的智 力及情感 二、儿童美术的发展 1. 阅读有关儿童美术 研究的书籍 2. 收集儿童作品,讨论 并写出心得 8 第七讲儿童的秘 密 一、儿童与秘密 二、儿童秘密的特点 三、儿童秘密的意义 6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本课程主要通过线上教学和线下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方式,采取专题讲授、参与互动、对 话研讨、调查探究、读书报告等开展教与学。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1)考勤,占 10% (2)在线学习考察,占 10% (3)课程互动,占总评 10% (4)平时作业 1:生命叙事,占总评 20% (4)平时作业 2:自主探究(多选一),占总评 20% (5)期末作业:读书报告,占总评 30% 2. 过程评价方案 23 (1)考勤:部分专题讲授运用“企业微信”的在线会议,通过参会记录等级考勤。 (2)在线学习考察:部分专题讲授通过“师星学堂”在线教学,通过“师星学堂”相 关设计考察在线学习情况。 (3)课程互动:对应目标 1、目标 2、目标 3,主要依据在线课程参与度(发言、分享) 以及课程线上线下的提问、讨论等。 (4)生命叙事:直接对应目标 1,间接对应目标 2、目标 3。内容要求:撰写有关小学 儿童的生命叙事,要求:写难忘的事(自己童年往事或与儿童交往的经历皆可);描述事件, 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过程(开头、发展、结局);重在对过程的描述;注意对一个事件 的现场、对话、内心活动的描述;纸质版作业,字数应不少于 1500 字。 (5)自主探究(四选一):直接对应目标 1、目标 3,间接对应目标 2。内容要求:在 以下四个内容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完成,纸质版作业,字数不少于 1500 字: ①“儿童行为观察报告”——“观察儿童(现实或视频皆可)的行为表现(如身体的、 表情的、言语的等),并记录下你的观察(应有细节),运用本课程所学,分析观察记录, 探讨儿童的表达;观察报告中应写明观察时间、地点、对象及其年龄、性别等。” ②“与儿童对话”——“与认识或熟悉的儿童进行一次对话,对话围绕某个内容主题, 交谈时间应不少于 10 分钟;以两人对话的形式,记录下你们谈话的主要内容;运用本课所 学,对记录进行分析,探讨儿童的视角。” ③“儿童美术作品分析”——“选择一种需要理论,或者梳理出你认为合理的儿童需要 架构,以自身或者你现在能观察到的案例,分析(图文并茂)说明儿童美术表达的过程以及 结果切合了儿童的哪些需要?” ④“儿童音乐学习调查报告”——“对认识或熟悉的学习音乐的儿童进行访谈,内容包 括学习音乐的时间、内容、方式及个人感受等,重点描述儿童的内心活动的外在表达,并描 述儿童学习音乐的感受。运用本课所学分析儿童音乐学习的需要与表达之间的匹配度及解决 方案。” 3. 期末评价方案 评价内容:阅读有关儿童研究书籍并完成一份读书报告。评价对应目标:直接对应目标 1、目标 2,间接对应目标 3。内容要求:在课程推荐书单中选择阅读,读书报告中应标明所 选书籍的书名、作者、出版社及自己的阅读程度(整本书或第几章),报告内容应有自己感 悟、思考,有一定视角或观点呈现,纸质版作业,字数不少于 3000 字。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结合《儿童学概论》、《发展心理学》等儿童学及相关跨学科内容自编讲义。 【学习资源】主要学习资源包括: 1. [法]卢梭.李平沤译.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 [意]玛利亚·蒙台梭利著.金晶孔伟译.童年的秘密[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7 3. [美]尼尔·波仔蔓.童年的消逝[M].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儿童的人格教育[M].彭正梅、彭莉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2011 5. [德]罗泽·弗莱克-班格尔特.孩子的画告诉我们什么——儿童画与儿童心理解读[M]. 程魏许玉梅,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6. 菲立浦·阿利埃斯.儿童的世纪[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7. 凌冰.儿童学概论[M].商务印书馆.1923 8. 陈永明.儿童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9. 刘晓东.发现儿童[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10. 刘慧. 关注小学儿童的需要:教育学的视角.[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 24 《仪式教育》 Education in Rituals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070 课程属性 儿童教育拓展·选修 学分 1 总学时/周学时 16/1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小学教育(非德育)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教育学 在线教学平台 企业微信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张志坤 副教授 教育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仪式是人类重要的活动形式,具有构建社会、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功能。在学校教育中, 有大量的活动都是仪式活动,能够有效地设计和组织好仪式活动,对于小学生身心的全面发 展,对于学校文化建设具有独特的意义。本课程以仪式教育为名,主要讨论仪式的内涵与功 能,进而对接仪式中的教育,教育中的仪式,深度发掘仪式的教育价值,尤其是以校园仪式 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充分讨论校园仪式的设计、组织与实施,进一步丰富 学校的隐性课程资源。本课程是一门新兴课程,是基于初等教育的专业发展,以及小学教师 专业素养提升的需要而精心打造的,相信会对新的培养方案有一个很好地补充和创新。 三、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仪式”这一重要的人类活动。以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视角审视 仪式活动,从中发现仪式对于社会生活,对于人的社会化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扩大 教育途径和丰富教育视角,以礼育人、以礼树德,陶养教育情怀。 2. 进而讨论学校中的各种仪式活动,从教育学的立场分析仪式活动的教育价值,夯实 仪式教育的基本知识。 3. 并选取一些具体的仪式活动进行案例分析,期待学生从理论到实践都可以得到崭新 的发现和提高,增加学生的仪式活动设计的能力与方法。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支撑 度 M M 对应 目标 目标 1 目标 1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H M H M M 目标 2 目标 2、3 目标 3 目标 1 目标 3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课堂讨论、实(验)践 等其它教学环节说明 学习要点 课时 安排 支撑 教学 目标 1 导言 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和任务; 讨论:大学开展仪式教 仪式与仪式教育总说 育课程的价值与意义 1 目标 1 2 第一章仪式的概 念与内涵 第一节仪式的概念 第二节仪式的主要内涵 1 目标 1 25 发现:仪式在生产生活 中的体现 3 第二章仪式的特 征与功能(1) 第一节仪式的主要特征 鉴别:哪些活动属于仪 式 1 目标 1 4 第二章仪式的特 征与功能(2) 第二节仪式的主要功能 讨论:仪式对于个人和 集体的作用 1 目标 1 5 第三章仪式的分 类 第一节仪式分类的标准 第二节仪式分类与举例 实践:例举生活中的仪 式,并进行分类 1 目标 1 6 第四章仪式中的 教育(1) 第一节教育在仪式中的表现 讨论:是不是所有仪式 都蕴含着教育 1 目标 2 7 第四章仪式中的 教育(2) 第二节仪式教育功能的实现 讨论:仪式教育功能实 现的条件与因素 1 目标 2 8 第五章教育中的 仪式(1) 第一节仪式作为一种教育活 动 视角:从教育的视角看 仪式 1 目标 2 9 第五章教育中的 仪式(2) 第二节校园仪式(1) 讨论:校园仪式的定义 与类型划分 1 目标 2 10 第五章教育中的 仪式(3) 第二节校园仪式(2) 讨论:校园仪式的教育 功能 1 目标 2 11 第五章教育中的 仪式(4) 第二节校园仪式(3) 讨论:校园仪式与其他 活动的关系 1 目标 2 12 第六章仪式活动 的设计与实施 (1) 第一节仪式活动设计的原则 与方法 对比:校园仪式活动设 计与教学设计的区别 与联系 1 目标 3 13 第六章仪式活动 的设计与实施 (2) 第二节仪式活动设计案例分 析(1) 小组协作 1 目标 3 14 第六章仪式活动 的设计与实施 (3) 第二节仪式活动设计案例分 析(2) 小组协作 1 目标 3 第七章仪式教育 的研究 第一节仪式教育研究概况 第二节仪式教育研究的热点 第三节仪式教育与小学教育 的发展关系 第四节仪式教育研究的国际 化趋势 思考:仪式研究与实践 的关系 1 目标 1、2、 3 总结与考核 课程内容总结 期末考核 1 目标 1、2、 3 15 16 现场考核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仪式教育是一门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借助教育人类学、教育学、德育等相关领域关于 仪式、仪式教育的研究,通过学生对案例、实践操作等环节的加入,完成对仪式基本理论、 仪式教育内涵、仪式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学习。本课程采用集体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学习、 实践实习、分享汇报、自主学习、网络资源等形式。 本课程还会安排每周一次的小组和一对一答疑时间,方便同学们的学习与提升;开展基 于电子邮件、企业微信平台的网络异步交流方式,提供全时空的教学支持。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26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本课程通过平时考察的方式考核学习效果,评定学生的成绩。学生成绩=作业+课堂提 问+出勤。期中、期末作业(活动设计方案、活动实施实况等)占 60%,课堂提问占 20%, 出勤占 20%。 2. 过程评价方案 本课程注重过程性评价,主要涉及: (1)上课回答问题,互动交流,每次都有登记,一学期达到 5 次及以上课堂交流,可 以得到课程 20%的成绩; (2)在课下答疑时间,主动找老师讨论交流,也会计入过程性评价,试次数和问题而 定; (3)通过网络答疑系统、电子邮件等方式与老师进行实时或者异步的讨论交流,根据 次叔和交流质量确定分数。 3. 期末评价方案 期末的考核内容包括期末作业(或者活动活动设计方案、活动实施实况)和最后的期末 考核,期末作业占 30%的比重,期末考核是对本学期学习内容反思提升的一次综合靠量, 用于参考和修正学期总评。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主讲教师自编教材 【学习资源】 1. 克里斯托夫·伍尔夫[德] 著张志坤译. 教育人类学.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 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民族出版社,2007. 3. 维克多·特纳著黄剑波等译:《仪式过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 洛蕾利斯·辛格霍夫著,刘永强译:《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9. 5. 张志坤:《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教育》,《人民教育》,2015 年第 17 期. 6. 王云五主编:《论语》(毛子水注译),重庆出版集团,2009. 27 《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导论》 Introduction to Children’s Organizati on and Ideology Education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075 课程属性 学科课程与教学·必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小学教育(德育)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小学德育理论与实践 在线教学平台 企业微信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唐延延 讲师 教育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认识和理解少先队工作的基础,本课程以现实需要为出发点,立足于我国儿童 组织的历史发展,关注我国广大少年儿童健康全面的发展,尤其是思想意识发展的基本规律, 着眼于我国少先队组织的进步,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本课程讨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组 织与儿童组织的基本理解、我国儿童组织的基本情况、我国少年先锋队组织的历史发展、少 先队组织系统、少先队组织特征、少年儿童思想意识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思想意识教育 的理论与方法等相关主题。 三、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小学少先队及大队辅导员的工作,了解少先队员 的本质特征、主体需求及基本权利,少先队组织的历史,少先队组织的任务课程等相关知识。 2. 通过学习以及课堂上的锻炼展示,使学生获得少先队组织设计实施活动的初步能力。 3. 通过学习,激发少先队兼教班的同学对少先队组织、少先队工作以及少先队员们的 热爱。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支撑 度 M 对应 目标 目标 1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M M M M M M 目标 3 目标 1-3 目标 2 目标 1 目标 1-3 目标 2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 教学 目标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1 课程整体介绍 对我国儿童组织少先队进行简要 介绍 2 目标 1 2 电影《闪光的彩 球》 围绕电影讨论对少先队的认识 2 目标 1 3 儿童论 儿童的本质特性、主体需求 2 目标 1 28 4 儿童的基本权利 2 目标 1-3 5 儿童观的演变 2 目标 1 6 儿童化路线 2 目标 1 组织与儿童组织、少先队组织简 史 2 目标 1 8 少先队组织的性质与任务、地位 作用、社会功能 2 目标 1 9 基层组织的集体建设、制度建设 及基本方法 2 目标 1 引导儿童在自己的组织中自我教 育 2 目标 1 11 少先队自动化 2 目标 1 12 少先队的集体教育、组织德育、 实践教育 2 目标 1 13 少先队的民主教育、以群治独 2 目标 1 辅导的含义与特点、辅导员的角 色地位与功能 2 目标 1 辅导的基本原则、“自动化”辅 导法 2 目标 1 学生分组展示 2 目标 2、3 7 10 14 组织论 教育论 辅导论 15 16 少先队活动设计 展示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教学方法建议:讲授、课堂专题讨论、小组协作研究相结合。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平时考核:每位同学书面作业,课堂讨论,课堂展示,占 30% 课堂参与 10% 考勤 10% 期末考试 50%(设计展示一次少先队主题活动) 2. 过程评价方案 每位同学分别完成书面作业,课堂讨论,课堂展示 3. 期末评价方案 分组设计并展示一次少先队主题活动,主题自选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 1. 中国少年先锋队全国工作委员会 中国少年先锋队工作学会 主编:中国少年先锋 队大全[M].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 版。 2. 段镇:少先队学[M].社会人民出版社,2008 年版。 3. 课上适时提供或推荐的学习 29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087 课程属性 专业发展·必修 学分 1 总学时/周学时 16/1 面向年级/专业 大二/全院学生 开课学期 第 3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无 在线教学平台 学习通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邓艳红 教授 教育教研室 魏戈 副教授 教育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面向初等教育学院二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旨在追踪国际最新的教 师教育研究理论与实践,开拓师范生的研究能力与全球视野。本课程主讲教师采用中英双语 授课,借鉴以“学生为中心”的对话教学法,组织小组讨论。课程将涉及:导论、教师知识 论、教师情感论、教师身份论、教师学习论、教师德性论、教师文化论、总结等 8 个专题, 每个专题 2 个课时,采用学生自主阅读、小组汇报、跨组研讨、撰写反思笔记等形式,以期 提高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1. 通过文献研读,了解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主要命题,积累有关教师教育领域的专 业知识。 2. 通过小组研讨、汇报与交流,梳理近 50 年国际小学教师教育政策变迁,理解教师教 育主要观点的流变,培养国际视野。 3. 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增强对小学教师专业的深层认同。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支撑 度 L M H 对应 目标 目标 3 目标 1 目标 2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 教学 目标 对国际教师教育 发展演变史有宏 观的整体把握 2 目标 1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1 教学内容 导论 学习要点 教师专业的历史演进 教师教育研究的一般范式 教师教育理论流派 教师教育实践的国际范例 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概要 30 教师知识论 知识的概念与意义 教师知识的结构 教师的理论性知识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教师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掌握教师知识与 实践的交互生成 2 目标 1 教师情感论 情感的概念与意义 教师情感的特点 教师情感的维度 教师情感与职业效能感 理解教学作为情 感劳动的价值 2 目标 2 教师身份论 认同与身份的概念与意义 教师身份与角色的多维性 教师认同的维度 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 理解教师认同的 影响因素 2 目标 2 教师学习论 学习的概念与意义 教师学习的特点 教师学习的方式 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学习的 关系 认识到教师作为 终身学习者的身 份存在 2 目标 2 教师德性论 道德与伦理的概念与关系 教师道德的特点 教师道德的维度 教师知识与道德的关系 理解教师道德的 职业特性 2 目标 3 7 教师文化论 文化的概念与意义 教师文化的特点 教师组织中文化的考察维度 营造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文化方式 理解营造教师学 习共同体的文化 方式 2 目标 1 8 总结 教师教育的未来走向 教育的变革与挑战 理解教师教育的 未来发展 2 目标 3 2 3 4 5 6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教学建议:专题讲授、对话研讨、文本分析、课外延展阅读、实践体验等多种方式相结 合。学习内容突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加强学习的挑战性和思维含量。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本课程的学习评价注重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采用多种形式的考核,以增 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促进学生课程设计与评价的能力,力图改变学生被动学习、 死记硬背的倾向。 考试内容与要求: 项目 次数 所占成绩比例 备注 出勤签到 5 5% 访问数 N 10% 章节测验 7 35% 参与或发起讨论 N 20% 小组分析或实践作业 3 30% 小组不超过 3 人 100% 结果均在学习通平台呈现 总评 31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 1. 玛丽莲·科克伦-史密斯等著. 教师教育研究手册:变革世界中的永恒问题(上、下册)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 朱旭东.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2 《课程与教学研究》 Research on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093 课程属性 小学教育研究兼教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全院学生 开课学期 第 6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初等教育学 在线教学平台 学习通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魏戈 副教授 教育教研室 邓艳红 教授 教育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初等教育学院为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方向兼教课,旨在帮助不同学科方 向的师范生学习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特别是有志于教育研究的学术型本科生,通过本课 程的学习理解主流课程设计范式及其实践模式,了解课程理论研究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增强 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的基本能力。 三、教学目标 1. 了解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识记并理解课程设计与评价的一般原理、 方法和程序。 2. 理解国际课程开发的主要流派,及其在课程设计与评价环节的异同点,应用上述不 同流派的核心观点,实际设计并模拟执教一门课程。 3. 追踪课程与教学研究前沿,培养未来从事课程研究的潜力。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支撑 度 M 对应 目标 目标 1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L H M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1 课时 安排 支撑 教学 目标 2 目标 1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次 1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 它教学环节 说明 课程的概念与 历史 1.“课程”的概念 2. 课程论的学科范畴 3. 西方课程的形态 4. 中国课程的形态 5. 理解课程发展的历史 课后阅读相 关材料 33 教学的概念与 历史 1. “教学”的概念 2. 教学论的学科范畴 3. 西方教学的形态 4. 中国教学的形态 5. 理解教学发展的历史 课后阅读相 关材料 2 目标 1 3 课程设计、实施 与评价原理 1. 课程目标 2. 课程内容 3. 课程组织 4. 课程实施 5. 课程管理 6. 课程开发 7. 课程评价 课后阅读相 关材料 2 目标 1 4 技术理性取向 技术理性取向课程设计代表泰勒及 其观点 小组汇报 2 目标 2 5 认知过程取向 认知过程取向课程设计代表加涅及 其观点 小组汇报 2 目标 2 6 实践折衷取向 实践折衷取向课程设计代表施瓦布 及其观点 小组汇报 2 目标 2 7 意义理解取向 意义理解取向课程设计代表派纳及 其观点 小组汇报 2 目标 2 8 跨学科课程设 计与评价 1. 跨学科课程提出的背景 2. 西方跨学科课程的实践经验 3. 跨学科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挑战 课后阅读相 关材料 2 目标 3 9 课程与教学研 究的视角与方 法 1. 课程研究的多维视角 2. 教学研究的多种方法 课后阅读相 关材料 2 目标 3 10 课程与教学研 究的国际趋势 1. 国际课程研究的新趋势 2. 国际教学研究的新趋势 课后阅读相 关材料 2 目标 3 2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主要的教学方法为课堂教师讲授、学生研讨、实践反思。同时匹配学习通开展线上交流 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批判性思维。 主要的学习建议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研讨,增进对国内外课程教学研究领域的学术认 知和学术认同。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课堂参与情况占 10%:包括学生的出勤率、课堂回答问题情况等 2. 期中成绩占 30%:以学生课堂汇报为主,结合小组分工合作效果等 3. 期末成绩 60%:以撰写一篇不少于 3500 字的论文为考核形式,论文需结合课程所讲 授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做出有深度的分析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目前尚无固定教材,主要以研读前沿理论研究成果为主。 【学习资源】 1. 裴娣娜《现代教学论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年。 2.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年。 34 3. 盛群力《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 4.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国轻工出版社,2016 年。 5. 多尔《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年。 35 《初等教育国际视野》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096 课程属性 小学教育研究兼教 学分 1 总学时/周学时 16/1 面向年级/专业 大四/全院学生 开课学期 第 7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无 在线教学平台 无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傅添 讲师 教育教研室 张志坤 副教授 教育教研室 李敏 教授 教育教研室 魏戈 副教授 教育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针对小学教育专业小学教育研究兼教方向的专业课程,以美国、德国、澳大利 亚、芬兰等国为主要案例,旨在拓宽学生关于小学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国际视野,了 解其它主要国家的小学教育发展模式和经验,理解其它国家的小学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的政 治、经济、文化、传统、制度等背景因素,并从中分析和思考如何吸收和借鉴他国的经验与 教训,不断推动我国的小学教育的科学化发展。 三、教学目标 1. 了解其它主要国家的小学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情况; 2. 了解其它国家的小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的各方面背景因素; 3. 思考并分析如何借鉴他国经验来推动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支撑 度 L H M M 对应 目标 目标 3 目标 1、2 目标 3 目标 1、2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教 学目标 1 美国小学教育的 1. 美国小学教育的发展史 理论与实践(1) 2. 美国的小学教育制度 1 目标 1 2 美国小学教育的 美国小学教育的主要理论 理论与实践(2) 1 目标 1、2 3 美国小学教育的 美国小学教育的改进趋势 理论与实践(3) 1 目标 1、2 36 4 美国小学教育的 中美小学教育的实践比较 理论与实践(4) 5 课堂讨论:中美 小学教育的异同 1 目标 3 德国小学教育的 1. 德国小学教育的发展史 理论与实践(1) 2. 德国的小学教育制度 1 目标 1 6 德国小学教育的 德国小学教育的主要理论 理论与实践(2) 1 目标 1、2 7 德国小学教育的 德国小学教育的改进趋势 理论与实践(3) 1 目标 1、2 8 德国小学教育的 中德小学教育的实践比较 理论与实践(4) 1 目标 3 9 澳大利亚小学教 育的理论与实践 (1) 1. 澳大利亚小学教育的发展 史 2. 澳大利亚的小学教育制度 1 目标 1 10 澳大利亚小学教 育的理论与实践 (2) 澳大利亚小学教育的主要理 论 1 目标 1、2 11 澳大利亚小学教 育的理论与实践 (3) 澳大利亚小学教育的改进趋 势 1 目标 1、2 12 澳大利亚小学教 育的理论与实践 (4) 中澳小学教育的实践比较 1 目标 3 13 芬兰小学教育的 1. 芬兰小学教育的发展史 理论与实践(1) 2. 芬兰的小学教育制度 1 目标 1 14 芬兰小学教育的 芬兰小学教育的主要理论 理论与实践(2) 1 目标 1、2 15 芬兰小学教育的 芬兰小学教育的改进趋势 理论与实践(3) 1 目标 1、2 16 芬兰小学教育的 中芬小学教育的实践比较 理论与实践(4) 1 目标 3 课堂讨论:中德 小学教育的异同 课堂讨论:中澳 小学教育的异同 课堂讨论:中芬 小学教育的异同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本课程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教师对核心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应基 于自己的思考和在北京各小学的实习见习经验,对不同国家的小学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异同进 行比较性思考和讨论。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本课程采用过程评价和期末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评价包括平时的课堂讨论(30%) +考勤(10%),通过课堂讨论增进学生对于国际小学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深入理解,并能与 其它国家的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进行交流;期末评价是一篇完整的比较教育研究报告(60%), 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 2. 过程评价方案 过程评价包括两部分: (1)课上的 4 次课堂讨论(占比 30%),对应课程目标的 1 和 2,以帮助学生深入理 解其它国家的小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并能与其它国家的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进行交流。评 37 分标准主要是学生对于课堂讨论的参与度、贡献度。 (2)考勤(占比 10%),按照首都师范大学的相关教学规定执行。 3. 期末评价方案 期末评价是一篇以个人为单位的完整的比较教育研究报告(占比 60%),对应课程目 标 3,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评价标准是报告的整体完成质量。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无 【学习资源】 1. [英] Stephen Gorard, [英] Emma Smith 等. 教育公平: 基于学生视角的国际比较研究 [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2. 陈时见. 比较视野下的教育变革:比较教育理论与世界教育发展[M]. 北京: 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 2014. 3. 强海燕. 中、美、加、英四国基础教育研究[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38 《教育评价》 Educational Evaluation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属性 儿童教育拓展·选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全院学生 开课学期 第 6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初等教育学 在线教学平台 无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陈慧娟 讲师 教育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作为三年级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系统介绍了教育评价的发展历程、功能、类型、 程序方法等理论知识,并从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课程评价、学校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评 价与反馈几个方面,结合教育实际阐述教育评价的实践与运用。教育评价是提升教育教学质 量、促进个体成长与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本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关于教育评价 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掌握一种评价的思维和方法,为学生未来更加专业、科学 地开展教师、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助力。 三、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教育评价活动的立场和基本概念,了解教育评价的基本过程与结果指向, 知道如何恰当地根据教育评价目的开展教育评价活动。 2. 了解不同内容和范围的教育评价主要方法和基本程序,学会根据不同对象的基本评 价活动设计和方法准备。 3. 理解教育评价对于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学习并运用基本方法论指导自身专 业学习与教学实践。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M M 支撑 度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目标 1 目标 3 目标 2 对应 目标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H M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1 目标 2 交流 合作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次 1 课堂讨论、实(验) 践等其它教学环节说 明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教育评价的发展 一、早期教育评价与我 国教育评价的起源 二、近代教育评价 三、现代教育评价的兴 起与发展 39 课时 安排 支撑 教学 目标 2 目标 1 2 3 4 5-6 7-8 9-10 11-12 教育评价的概念 及实施模式 一、从四代评价理论的 发展历程理解评价概念 二、教育评价的主要实 施模式 2 目标 1 2 目标 1 教育评价的目的 与功能 一、教育评价的目的 二、教育评价的功能 案例讨论 《诊断与改进功能的 教学评价》 《基于国家教育质量 监测的政策制定》 教育评价的类型 一、按评价标准分类 二、按评价功能分类 三、按评价主体分类 四、按评价对象分类 课堂讨论 《从相对和绝对评价 看本科生课程评价的 赋分》 2 目标 1 目标 2 一、明确评价目的 二、制定评价内容 三、实施评价过程 四、运用评价结果 课堂实践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 的评价指标构建》 课堂讨论 《如何保证评价数据 采集的真实性》 4 目标 2 学生评价 一、学生评价的内容与 方法 二、国际学生评价的发 展趋势 三、案例:表现性评价 的实践与应用 案例讨论 《如何看待我国大陆 四省市在国际学生评 价项目 PISA 测试中 的表现》 《 PISA 如 何 评 价 学 生阅读素养》 《表现性评价在教学 中的实践与应用》 4 目标 2 目标 3 教师评价 一、教师评价的内涵与 功能 二、教师评价的内容与 方法 案例讨论 《学生视角的学校教 育教学诊断》 《教师教学国际调查 TALIS 案例研究》 4 目标 2 目标 3 一、学校评价的内涵与 发展 二、学校评价的目的与 内容 三、学校评价的类型与 应用 案例讨论 《基于学生发展的学 校诊断研究》 《浙江、上海、济南 等地学校督导评价方 案研究》 《 爱 尔 兰 Looking at Our School 项 目 分 析》 4 目标 2 目标 3 教育评价的程序 与方法 学校评价 40 课程评价 一、课程评价的发展与 现状 二、课程评价的模型与 方法 三、课程的分层测量与 评价 案例讨论 《国际课程评价项目 TIMSS 案例研究》 2 目标 2 目标 3 14-15 促进学生学习的 评价与反馈 一、反馈的力量 二、在教学中建构反馈 的框架 三、课堂中的有效反馈 四、课后的有效反馈 案例讨论 《思维模式研究及对 学生反馈的策略启 示》 《恰当表扬的策略研 究》 4 目标 2 目标 3 16 随堂考试 13 2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本课程主要结合多媒体教学、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注 重在过程中围绕相应的教育评价对象和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性学习,并进行实际操作和探索, 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评价素养。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评价项目 过程 评价 考核方式 占比 评价 1 1. 使学生理解教育评 价活动的立场和基本 概念,了解教育评价的 对基本知识点的掌 基本过程与结果指向, 握与运用 知道如何恰当地根据 教育评价目的开展教 育评价活动。 课堂提问和讨 论 10% 评价 2 2. 了解不同内容和范 围的教育评价主要方 法和基本程序,学会根 据不同对象的基本评 价活动设计和方法准 备。 1. 对 基 本 知 识 点 的掌握 2. 对 教 育 评 价 的 理解与运用意识 课堂提问和讨 论 10% 评价 3 3. 理解教育评价对于 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 和作用,学习并运用基 本方法论指导自身专 业学习与教学实践。 设计教育评价活 动、与教育实践相 结合的能力 课堂或课下作 业,设计具体 评价活动 20% 能够综合理解和运用 教育评价知识,指导自 身教育教学实践 运用教育评价综合 分析和解决现实问 题的能力 期末考试 60% 期末 评价 课程目标 评价内容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 1. 陈玉琨. 教育评价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 41 2. 刘志军. 教育评价[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3. 涂艳国. 教育评价[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4. Hattie, J., & Clarke, S. Visible Learning: Feedback (1st ed.)[M]. Routledge,2018. 5. OECD. 为了更好的学习 教育评价的国际新视野[M].(窦卫霖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 版社, 2019. 6. Thorndike, R.M., & Thorndike-Christ, T.教育评价:教育和心理学中的测量与评估. (方群 等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8. 42 《教育戏剧与小学教育》 Drama in Education and Primary Education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098 课程属性 儿童教育拓展·选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全院学生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无 在线教学平台 无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冯梦雨 暂无 暂无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作为三年级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探讨了教育戏剧(Drama in Education)在小学 教育中的功用和实现路径。本课程系统介绍了教育戏剧的起源和发展、教育戏剧中游戏和故 事的运用、教育戏剧的教学习式、教案设计和评估手段等议题,为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教育 戏剧应用于小学课程的教学意义、教学原则和实践方法,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为师范生教 学理念的更新和专业水平的提升带来有益的促进。 三、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教育戏剧的概念、起源与发展历程,理解将教育戏剧应用于 小学课堂的教学意义、教学原则和实践方法; 2. 使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案例中感知教育戏剧的教学理念,丰富学生对教育戏剧教学的 感性体验,升华对教育戏剧教学的理性认识; 3. 使学生能够将教育戏剧的元素和方法与小学教育有机融合,拥有设计教育戏剧教案 的能力,创造出更活跃、更丰富、更有生命气息的小学课堂。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支撑 度 M H M H M 对应 目标 目标 1、3 目标 3 目标 2、3 目标 2、3 目标 1 维度 师德 规范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课时 安排 支撑 教学 目标 2 目标 1 2 目标 1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1 教育戏剧的起源 与发展 一、教育戏剧的概念辨析 二、教育戏剧的发展历程 三、教育戏剧领域的代表性学者 2 教育戏剧应用于 小学教育的意义 一、寓教于乐 二、多元融合 三、立德树人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课堂讨论:教育 戏剧对儿童发展 有何特殊意义? 43 3 教育戏剧中的游 戏(上) 一、游戏与现实 二、游戏与学习 三、戏剧游戏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2 目标 1、2 4 教育戏剧中的游 戏(下) 一、教学案例: 《一只狮子在巴黎》 二、回顾与小结:游戏运用于教育 戏剧的方法与策略 2 目标 1、2 5 教育戏剧中的故 事(上) 一、什么是好的故事 二、教师的角色:讲故事的人 三、教育戏剧中的故事 2 目标 2、3 6 教育戏剧中的故 事(下) 一、教学案例:《神笔马良》 二、回顾与小结:故事运用于教育 戏剧的方法与策略 2 目标 1、2 7 教育戏剧中的教 学习式(上) 一、教学习式 二、教育戏剧的教学习式 1.教学习式概说 2.教学习式之专家外衣 3.教学习式之教师入戏 2 目标 1-3 8 教育戏剧中的教 学习式(下) 一、教学案例:《船》 二、回顾与小结:教学习式运用于 教育戏剧的方法与策略 2 目标 2、3 9 教育戏剧的教案 设计(上) 一、教育戏剧的教学原则 二、教育戏剧教案设计的思路 三、教育戏剧教案设计的方法 2 目标 1、2 10 教育戏剧的教案 设计(下) 一、教学案例:《巨人的花园》 二、回顾与小结:如何设计优秀的 教育戏剧教学案例 2 目标 2、3 11 一、教育戏剧融入小学课程的路径 教育戏剧与小学 二、教育戏剧融入学科教学的技巧 学科的融合(上) 三、教育戏剧与小学学科融合示例 2 目标 1、3 12 一、教学案例: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教育戏剧与小学 二、回顾与小结:教育戏剧如何走 学科的融合(下) 进小学课堂 2 目标 2、3 2 目标 1、2 一、教学评估的方法 1. 结果性 2. 过程性 二、教育戏剧的教学评估 13 教育戏剧的教学 评估(上) 14 教育戏剧的教学 评估(下) 一、教学案例:《王六郎》 二、回顾与小结:教育戏剧的 评估方法与策略 2 目标 1、2 15 教育戏剧教学的 反思与展望 一、教育戏剧教学的回顾与反思 二、教育戏剧教学的探索与展望 2 目标 2、3 16 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 2 目标 1-3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44 本课程主要结合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原著选读、教育戏剧工作坊、小组合作探究等 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围绕具体的教育戏剧教学案例进行集中讨论、分 析和研究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将教育戏剧融入小学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素养,增强他们对教 育戏剧教育理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评价项目 过程评 价 课程目标 评价内容 考核方式 占比 评价 1 了解教育戏剧的 概念、起源与发 展历程,理解将 教育戏剧应用于 小学课堂的教学 意义、教学原则 和基本方法 对基本知识点 的掌握 课堂提问和讨 论 10% 评价 2 能够在具体的教 学案例中感知教 育戏剧教学的理 念,丰富感性体 验,升华理性认 识 对教育戏剧案 例及教学理念 的体验、认知 与思考能力 课堂提问和讨 论、读书小组 汇报 10% 评价 3 能够将教育戏剧 与小学教育有机 融合,拥有设计 教案并进行教学 评估的能力 将教育戏剧与 小学教育有机 融合的能力 课堂提问和讨 论、读书小组 汇报 20% 运用教育戏剧 解决现实教学 问题的能力、 以综合艺术教 育手段促进儿 童发展的能力 期末考试 60% 期末 评价 能够运用教育戏 剧的元素和方法 解决现实中的教 学问题、促进小 学生发展的能力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 1. [英] 乔·温斯顿. 开始戏剧: 4-11 岁儿童戏剧指南[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20. 2. [英] 乔·温斯顿. 5-11 岁的戏剧、语文与道德教育[M]. 台湾:心理出版社,2008. 3. [挪] 卡丽·米亚兰德·赫戈斯塔特. 通往教育戏剧的 7 条路径[M]. 上海: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2019. 4. 张晓华. 教育戏剧跨学科教学课程设计与实践[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17. 5. 陈世明,彭怡玢,戴力芳著. 儿童戏剧的多元透视[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6. Fleming, M. (2017). Starting Drama Teaching. Routledge. 45 《德育原理》 Theory of Moral Education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832 课程属性 小学德育与少先队教育 兼教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小学教育(非德育)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儿童发展等 在线教学平台 企业微信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钟晓琳 副教授 教育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面向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德育兼教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程,课程内容涉及 德育概念、德育历史发展、关于德育的基本认识(包含德育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认识架构—— 目的与功能、德育主体、德育内容、德育方式方法、德育环境、德育评价等)、当代德育思 想发展特别是以苏霍姆林斯基、柯尔伯格、诺丁斯、鲁洁、朱小蔓等学者为代表的典型思想 或理论流派。 三、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帮助师范生确立正确的德育观念,增强小学德育意识、德育 工作的探究热情。 2. 知识目标:提升师范生基本的德育理论知识素养,掌握德育理论认识的基本框架, 了解德育探索的前沿理念和内容。 3. 能力目标:提升师范生德育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初步形成结构化思维能力,增加 对德育现象的理论敏感和理性思考能力。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支撑 度 L M H M 目标 目标 1、2、 1 3 目标 2、3 目标 2、3 对应 目标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课时 安排 支撑 教学 目标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课堂讨论、实(验)践 等其它教学环节说明 1 第一讲德育是 什么(一)—— 基于德育内容 的理解 一、狭义德育 二、广义德育 三、道德教育与相关概念 讨论:1. 德育有专业性 吗?2. 德育过程是怎 样的? 46 2 第二讲德育是 什么(二)—— 德育过程理解 在概念上的反 映 一、转化论 二、内化论 三、自主建构论 一、教育与道德 二、知识与价值 三、德育即教育的道德 目的 2 3 第三讲德育是 什么(三) ——基于教育 目的的理解 一、习俗性德育 二、古代德育 三、现代德育 2 4 第四讲德育历 史发展概述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5 自主探究 阅读推荐书目 2 目标 2 第五讲关于德 育的基本认识 一、德育是否必要 二、德育是否可教 三、德育的理论形态与 德育研究 四、德育理论认识的基 本架构 小组合作:从德育理论 认识的基本架构中选 择一个主题,进行自主 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第六讲苏霍姆 林斯基的德育 思想 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 想在当代中国的传播 二、苏霍姆林斯基德育思 想的主要观点 讨论:1. 苏霍姆林斯基 如何认识学校德育的 环境建设?2. 苏霍姆 林斯基提出的四种德 育活动对你有什么启 示?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第七讲科尔伯 格的道德认知 发展理论与德 育思想 一、科尔伯格及其理论在 西方现代德育思潮中的 历史位置 二、科尔伯格及其理论在 当代中国的影响 三、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 发展理论 四、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 思想 讨论:你如何理解科尔 伯格说的“儿童是道德 哲学家”?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第八讲价值澄 清理论 一、时代背景 二、理论来源 三、主要内容 四、对价值澄清理论的评 价 讨论:1. 价值澄清理论 对当前中小学德育有 哪些启示?2. 多元文 化价值下,如何开展道 德教育?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6 7 8 9 讨论:1. 德育过程是怎 样的? 47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10 11 12 13 第九讲诺丁斯 的关怀伦理及 其德育理论 一、诺丁斯的时代背景与 主要理论基础 二、诺丁斯的关怀伦理 三、基于关怀伦理的德育 思想 第十讲当代美 国的品德教育 运动 一、“品德教育”的历史 渊源 二、“品德教育”的复兴 讨论:1. 什么是品德教 及其表现 育?优质、高效的品德 三、什么是“品德教育” 教育是怎样的? 四、品德教育运动的问题 与发展 第十一讲鲁洁 的超越性德育 思想 一、鲁洁简介与理论背景 二、超越性德育思想的主 要观点 三、超越性德育理论的影 响 第十二讲朱小 蔓的情感性德 育理论 一、朱小蔓简介与理论背 景 二、情感性德育思想的主 要观点 三、情感性德育思想的影 响 讨论:2. 生活中,人的 情绪情感有哪些表 现?情绪情感对人的 道德发展有意义和价 值吗?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分享 与评析 各小组分别从德育目 的与功能、德育主体、 德育内容、德育方式方 法、德育环境、德育评 价等不同方面进行分 享交流,教师评析 14-15 小学德育理论 研讨 16 期末随堂考试 讨论:如何与学生建立 关怀关系?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4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2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采取专题讲授、案例评析、集体(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讨论互动、课后答疑等方式 方法开展教学。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1)考勤,占总评 10% (2)课堂互动,占总评 10% (3)平时作业,占总评 40%,其中:小组合作主题探究(占总评 20%)、理论学习表 格(占总评 20%) (4)期末考查,占总评 40% 2. 过程评价方案 (1)考勤——每次按座次签到记录。 (2)课程互动——依据课堂参与度(发言、分享与讨论)及课后提问等频次和质量。 (3)小组合作主题探究——3-4 人组成一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从德育理论认识的 48 基本架构(德育目的与功能、德育主体、德育内容、德育方式方法、德育环境、德育评价等) 中选择一个主题,阅读相关推荐书目,进行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以 PPT 的形式呈现 学习成果并在全班分享,最终评价由小组自评、小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构成。 (4)理论学习表格——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比较不同的德育思想,并完成相关表格。 3. 期末评价方案 期末随堂发放期末试卷,以闭卷形式完成。试卷内容为课程各讲内容的核心知识及其运 用的考查,对应教学目标 1、目标 2、目标 3。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结合多本《德育原理》教材及相关文献自编讲义。 【学习资源】主要学习资源如下: 1. 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 2. 朱小蔓.情感德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 3. 檀传宝.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4. 黄向阳.德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5. 易连云.德育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 年版. 6. 刘济良.德育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年版. 7. 科尔伯格. 道德教育的哲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 8. 内尔·诺丁斯(于天龙译).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年版. 9. 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1—6 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年版. 10. 袁桂林.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 年版. 11. 刘慧.小学德育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年版. 12. 檀传宝. 第三次浪潮:美国品德教育运动述评.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2). 49 《教育文献阅读与写作》 Educational Literature Reading and Writing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095 课程属性 小学教育研究兼教 学分 1 总学时/周学时 16/1 面向年级/专业 大四/全院学生 开课学期 第 7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小学教育研究方法 在线教学平台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傅添 讲师 教育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针对小学教育专业小学教育研究兼教方向的专业课程,旨在训练和培养学生对 于教育领域中各类研究文献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提升其科研素养,为学生未来的科研打 下较为坚实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了解教育研究文献的主要类型,掌握 阅读和分析文献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熟悉常见的研究报告的格式、写作方式和重难点,并在 此基础上进行独立的、规范的学术写作。 三、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教育类研究文献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2. 使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阅读教育类研究文献,掌握其要点,并进行深入思考和批判 性分析; 3. 使学生熟悉常见的研究报告和论文的基本格式和写作方式与技巧; 4. 使学生能够独立进行较为规范的学术写作,以反思和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师德 教育 知识 教学 技术 班级 综合 自主 国际 反思 交流 维度 规范 情怀 整合 能力 融合 指导 育人 学习 视野 研究 合作 支撑 M M H 度 目标 目标 对应 目标 1、2、 2、3、 目标 1、2 3 4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课堂讨论、实(验) 课时 支 撑 教 周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践等其它教学环节 安排 学目标 说明 教 育 研 究 文 献 1. 期刊论文 目标 1 1 1 类型介绍(上) 2. 学位论文 课堂讨论:不同类型 教 育 研 究 文 献 1. 报刊及统计资料 2 的研究文献的异同 1 目标 1 类型介绍(中) 2. 会议报告 有哪些? 教育研究文献 外文文献 目标 1 3 1 类型介绍(下) 1. 如何在文献中快速找到 如何理解文献 课堂讨论:样文文献 4 主旨大意 1 目标 2 的主旨大意 的主旨大意是什么? 2. 如何理解主旨大意 50 1. 如何在文献中快速找到 课堂讨论:样文文献 研究问题 的研究问题是什么? 5 1 目标 2 2. 如何分析文献中的研究 这 是 否 是 一 个 好 问 问题的质量 题? 1. 如何在文献中快速找到 课堂讨论:样文文献 如 何 理 解 文 献 研究方法 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6 1 目标 2 的研究方法 2. 如何理解不同类型的研 是否科学? 究方法 1. 如何在文献中快速找到 课堂讨论:样文文献 如 何 理 解 文 献 研究结论 的研究结论是什么? 7 1 目标 2 的研究结论 2. 如何分析研究结论的可 是否可靠? 靠性 如 何 撰 写 论 文 1. 论文摘要的作用 课堂练习:写作论文 目标 3、4 8 1 摘要 2. 如何撰写摘要 摘要 如 何 撰 写 研 究 1. 研究背景的作用 课堂练习:写作研究 目标 3、4 9 1 背景 2. 如何撰写研究背景 背景 如 何 撰 写 研 究 1. 研究问题的作用 课堂练习:写作研究 10 1 目标 3、4 问题 2. 如何撰写研究问题 问题 1. 研究方法的作用 如何撰写研究 课堂练习:写作研究 11 2. 如何撰写不同类型的研 1 目标 3、4 方法 方法 究方法 如 何 撰 写 研 究 1. 研究结果的作用 课堂练习:写作研究 12 1 目标 3、4 结果 2. 如何撰写研究结果 结果 如 何 撰 写 政 策 1. 政策建议的作用 课堂练习:写作政策 13 1 目标 3、4 建议 2. 如何撰写政策建议 建议 1. 科研引用的规范介绍 如何进行规范 课堂练习:修改不规 14 2. 如何在论文写作中避免 1 目标 3、4 的引注 范的学术引注 学术失范和不端行为 1. 学 术 汇 报 需 要 怎 样 的 如何制作学术 课堂讨论:什么才是 15 ppt 1 目标 3、4 汇报的 ppt 专业的学术 ppt 2. 如何制作专业的 ppt 1. 如何选择合适的期刊 如何进行期刊 课堂讨论:如何提升 16 2. 如何投稿 1 目标 3、4 投稿 投稿的命中率 3. 如何和编辑联系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本课程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练习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通过知识讲解和范 文分析,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另一方面组织学生选择研究题目进行学术写作, 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评,以帮助其不断练习写作技巧。学生应当基于课程知识及时、认真完 成作业,并进行互相评价。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本课程采用过程评价和期末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评价包括平时的练习作业(30%) +考勤(10%),通过大量的读写练习和讨论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和反思机会,期末评价 是一篇完整的科研论文(60%),以提升学生的知识整合和研究能力。 2. 过程评价方案 过程评价包括两部分: (1)每节课上的课堂练习和讨论(占比 30%),对应课程目标的 1、2、3,以帮助学 生学习和反思文献阅读和写作技巧。评分标准主要是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和对于课堂讨论的 参与度、贡献度。 (2)考勤(占比 10%),按照首都师范大学的相关教学规定执行。 如何理解文献 的研究问题 51 3. 期末评价方案 期末评价是一篇以个人为单位的完整的科研论文(占比 60%),对应课程目标 4,以提 升学生的知识整合和研究能力。评价标准是论文的整体完成质量。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无 【学习资源】 1. 温迪﹒劳拉﹒贝尔彻. 学术期刊论文写作必修课[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 2. 凯特﹒L﹒杜拉宾. 芝加哥大学论文写作指南[M].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15. 3. 劳伦斯﹒马奇, 布伦达﹒麦克伊沃.怎样做文献综述——六步走向成功[M]. 上海: 上 海教育出版社, 2011. 4. 约翰﹒克雷斯威尔. 研究设计与写作指导[M].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 5. 菲利普﹒钟和顺. 会读才会写: 导向论文写作的文献阅读技巧[M]. 重庆: 重庆大学 出版社, 2015. 6. 阿琳﹒芬克. 如何做好文献综述[M].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8. 7. 迈克尔﹒E.查普曼.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术论文写作指南[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5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 Thoughts on Socialist Rule of Law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840 课程属性 学科基础·必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二/小学教育(德育) 开课学期 第 4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无 在线教学平台 无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傅添 讲师 教育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针对小学教育德育方向的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 生应当能够了解中国和西方历史上的法治思想发展脉络,熟悉中西方法治史上的代表思想家 及其理论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和体系的发展过程、现阶 段的主要特征、模式及其优越性所在,从而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素养,增强对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信仰和爱国热情,为未来从事小学的法治教育打好理论基础。 三、教学目标 1. 了解中西方法治思想的发展脉络和代表思想家及其主要观点; 2. 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和体系的发展历程、特征和优越性; 3. 能够用法学的理论和学科视角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常见法治问题。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支撑 度 H M 对应 目标 目标 2 目标 2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M M H 目标 2、3 目标 1 目标 3 交流 合作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1 2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 撑 教 学 目标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古希腊的法治思想 1. 柏 拉 图 的 法 治 思 想 概 述 2. 亚 里 士 多 德 的 法 治 思 想概述 3. “人治”与“法治”的 观念之争 2 目标 1 古罗马的法治思想 1. 西塞罗的法治思想 2. 罗 马 法 学 家 的 法 治 思 想 2 目标 1 53 3 中世纪的法治思想 1. 奥古斯丁的法治思想 2. 阿奎那的法治思想 3. 宗 教 改 革 运 动 时 期 的 法治思想 4 古典自然法学思想 (上) 1. 霍布斯 2. 洛克 2 目标 1 5 古典自然法学思想 (下) 1. 孟德斯鸠 2. 卢梭 3. 密尔 2 目标 1 6 分析法学 1. 边沁的法治思想 2. 奥斯丁的法治思想 3. 新 分 析 法 学 派 的 法 治 思想 2 目标 1 7 社会法学 1. 欧洲的社会法学 2. 美国的社会法学 2 目标 1 8 先秦以前的法治思想 (上) 1. 儒家的法治思想 2. 法家的法治思想 2 目标 1 9 先秦以前的法治思想 (下) 诸子百家的法治思想 2 目标 1 10 封建社会时期的法治 思想(上) 1. 秦汉时期的法治思想 2. 隋唐时期的法治思想 2 目标 1 11 封建社会时期的法治 思想(下) 1. 宋元时期的法治思想 2. 明清时期的法治思想 2 目标 1 12 民国时期的法治思想 1. 维新派的法治思想 2. 革命派的法治思想 2 目标 1 13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法治思想(上) 1. 抗战时期的法治思想 2. 建 国 初 期 至 文 革 时 期 的法治思想 2 目标 2 14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法治思想(中) 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历程 2 目标 2 目标 3 15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法治思想(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 2 目标 2 目标 3 16 总结活动课 课程总结,期末考试 2 目标 3 2 目标 1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本课程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反思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围绕一定 的法律问题进行集中讨论和研究性学习,并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辩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 意识和法治素养,增强他们对法治理念的理解和现实应用能力。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评价项目 过程 评价 评 价1 课程目标 评价内容 考核方式 占比 了解中西方历史上的主要法 治思想。 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 课堂提问和 讨论 20% 54 期末 评价 评 价2 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思想的发展历程、特征和优 越性 从历史的、发展的视角 分析中国特色法治思 想的必然性和优越性 学生学习反 思和课堂辩 论 20% 评 价3 能够用法治思想和理论去分 析现实中的法律问题 能够对具体的案例进 行分析 课堂案例分 析 60% 使学生综合理解和运用法治 知识 综合分析和解决现实 中的法律问题的能力 期末考试 20%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 1. 高鸿钧.新编西方法律思想史[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 李林.中国的法治道路[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 3. 徐祥民.法治与社会主义法治[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55 《特殊教育理论与实务》 Special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843 课程属性 学科基础·必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二/小学教育(德育) 开课学期 第 3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教育学 在线教学平台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王善峰 讲师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向普通教育师范生介绍特殊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相关政策和实践要 务,增进对特殊教育特别是融合教育的了解和认同,增强师范生特殊教育知识技能,为工作 后接触和更好地教育残疾学生以及特殊教育需要学生奠定必要的条件。课程主要包括理论基 础、相关政策研习、特殊儿童的教育、实践观摩等四部分内容,力求让学生对特殊教育的理 论和实务有一个基础性的全面认识和初步体验,培育初步的专业意识和职业情感。 三、教学目标 1. 向普通教育师范生介绍特殊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相关政策和实践要务,增 进对特殊教育特别是融合教育的理解和认同,增强师范生特殊教育知识技能,为工作后接触 和更好地教育残疾学生以及特殊教育需要学生奠定必要的条件; 2. 通过理论学习和课例、实践观摩,力求让学生对主要类型残疾儿童、特殊教育需要 儿童的教育、相关政策要求、一线实践情况一个基础性的全面认识和初步体验,增进对教育 对象的了解和教育教学技术融合; 3. 培养师范生对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关注、关心的意识、接纳、包容的态度、以及 因材施教的专业意识和职业情感,增益教育情怀。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支撑 度 H M M M H 对应 目标 目标 3 目标 1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1 维度 师德 规范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课堂讨论、实(验) 课时 践等其它教学环 安排 节说明 1 特殊教育导论与 概览 初步、整体了解特殊教育的对 象、特点、意义等; 初步了解特殊教育的发展现 状; 课堂讲授 课堂讨论 3 目标 1 2 特殊教育发展历 程 了解特殊教育发展历程、重要 发展节点及影响事件等 课堂讲授 课堂讨论 3 目标 1 周 次 56 支撑教 学目标 特殊教育理念与 政策 国际特殊教育理念; 我国特殊教育政策; 课堂讲授 材料研读; 课堂讨论 3 目标 3 特殊学生教育-1 了解视障、听障、肢体残疾学 生的教育教学基本需求、要求 课堂讲授 课例观摩; 课堂讨论 3 目标 2 5 特殊学生教育-2 了解自闭症、情绪行为、智力 障碍学生的教育教学基本需 求、要求 课堂讲授 课例观摩; 课堂讨论 3 目标 2 6 个别化教育计划 的认识、撰写与 实施 了解 IEP 初衷、理念、要点、 撰写及实施等 课堂讲授 材料研读; 课堂练习 3 目标 1 7 融合教育的理 念、政策与实践 理解融合教育的理念; 了解融合教育的政策 课堂讲授 材料研读; 课堂讨论 3 目标 3 8 特殊教育教学课 例观摩与研讨 观摩特殊教育课堂教学,增加 直观经验; 课例观摩; 课堂讨论 3 目标 2 9 融合教育课例观 摩与研讨 观摩融合教育课堂教学,增加 直观经验; 课例观摩; 课堂讨论 3 目标 2 10 融合教育班级建 设 了解融合教育班级管理的特 点、需求和应对策略等 课堂讲授; 课堂讨论; 3 目标 1 11 总结与研讨 整体总结课程,交流学习心得 课堂讨论; 课堂练习。 2 目标 3 3 4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鉴于疫情防控时期的要求,采用线上线下混合、以线上为主的教学方式;注重材料研读 和课堂讨论,增加学生自主学习和研讨的参与度;提供实践课例观摩,增进学生认知体验和 感受。 具体做法和建议:(1)理论学习:在教育学通识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增进教育对 象的深入认识,了解特殊教育需要的特点及需求;(2)文献研读:对代表性资料做细致研 读,了解特殊教育发展的“源”与“流”;(3)政策文件研读:研读政策文本,对接职业 定位,深入了解政策的要求和支持保障;(4)实践观摩:根据情况再安排学生到特教学校 或融合教育学校进行观摩,对教学实践有初步的体验和感知。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本课程以课程大纲为主要评价范围,以所涉及的特殊教育理论、历史、理念和技能要点 为评价内容,其权重为:特殊教育现状、发展历程、政策等:30%;特殊儿童教育教学:30%; 课例研讨、材料研读及思考:30%;课堂参与:10%; 2. 过程评价方案 主要有 3 次过程性评价 (1) 阅读一份特殊教育文献或政策文件,写 1 篇要点摘记; (2) 观看 1 部特殊教育纪录片或主题影片,写 1 篇观后感,阐发对特殊教育的理解 和认识; (3) 根据自己情况,撰写 1 篇个别化教育计划(IEP); 3. 期末评价方案 57 内容:课程大纲所涉范围; 方式:闭卷考试; 方法:线下的话:纸笔作答;线上的话:在线试卷;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导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版次 2007 年 5 月第 1 版。 【学习资源】 1. 政策文件 (1)《残疾人教育权利公约》 (2)《萨拉曼卡宣言》 (3)《残疾人教育条例》 (4)《第一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5)《北京市中小学融合教育行动计划》 (6)《北京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2. 重要论文 (1)特殊教育的相关论文 (2)融合教育的相关论文 (3)国外特殊教育研究前沿动态相关论文 3. 参考书目 (1)朴永馨:《特殊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年。 (2)雷江华方俊明:《特殊教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 (3)朱宗顺:《特殊教育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 (4)(美)特恩布尔(Turnbull,R.)等著,方俊明译:今日学校中的特殊教育》,华 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 (5)邓猛:《融合教育与随班就读:理想与现实之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年。 (6)陈云英等译:《全纳教育共享手册》,华夏出版社,2004 年。 4. 影像资料 (1)《叫我第一名》 (2)《看见·温柔的坚持》 (3)《雨人》、《海洋天堂》等 58 《国学经典教育实践》 Practice of Chinese Classic Education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185 课程属性 国学经典教育兼教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小学教育(德育) 开课学期 第 6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儒家经典选读、道家经典选读 在线教学平台 企业微信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刘峻杉 副教授 教育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初教院国学经典教育兼教方向的核心课程,是在学生了解儒道思想,蒙学经典 与文化常识之后,进一步通过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走向应用的培养环节。本课程包含了国学 经典教育的基本问题,基本原则,培养目标,课程开发,课例分析,课程实践,课程评价等 相关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初步具备在小学开设国学课的能力。授课对象为初教 院大三国学兼教方向学生。 三、教学目标 1. 了解国学经典的课程与教学形式。 2.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初步具备在小学开设国学课的能力。 3. 深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并愿意在教育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支撑 度 H H H M 对应 目标 目标 3 目标 2 目标 1、2 目标 2 维度 师德 规范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 教学 目标 1 课程简介 国学经典教育的时代需要 2 目标 1 2 国学经典教育的 基础 第一节 哲学与文化基础 2 目标 2 3 国学经典教育的 基础 第二节 心理学基础 第三节 社会基础 2 目标 2 4 国学经典教育的 基本问题 第一节 课程目标与定位 第二节 性质与基本原则 2 目标 2 59 5 教学设计 2 目标 2 2 目标 2 2 目标 2 2 目标 2 2 目标 2 2 目标 2 2 目标 2 2 目标 2 2 目标 2 2 目标 2 6 教学设计展评 7 国学经典教育的 基本问题 8 教学设计展评 9 国学经典教育的 基本问题 10 教学设计展评 11 国学经典教育的 基本问题 12 教学设计展评 13 教学设计总结 针对教学设计进行点评深化 14 教学设计总结 针对教学设计进行点评深化 15 教学设计总结 针对教学设计进行点评深化 2 目标 2 16 复习 课程作业点评 2 目标 2 第三节 内容选择 第四节 教学方法设计 第五节 评价方法设计 实习期间 实习期间 实习期间 实习期间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教学建议:主要通过课堂讲授、原著选读、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等教学 途径,培养学生的有关国学经典教学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能力。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期末总评成绩=平时成绩(20%)+期中成绩(30%)+期末成绩(50%) (1)检查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课程与教学形式的了解。 (2)考察学生在小学开设国学课的准备及相关能力。 (3)考察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2. 过程评价方案 作业 1: 搜集与自己选择经典相关的有影响力的著作、论文,列出 10 个最重要的参考文献目录。 作业 2: 自己所选经典的独特价值 作业 3: 结合经典内容和课程设计知识,设计自己课程的目标、定位、性质、基本原则等 作业 4: 结合经典内容和课程设计知识,设计自己课程的内容等 3. 期末评价方案 每人从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或者国学经典中,选择传统文化题材作为教学设计的材料, 60 开发出教学设计。 (1)能结合经典内容和课程设计知识,设计自己课程的目标、定位、性质、基本原则 等。(40 分) (2)结合经典内容和课程设计知识,设计自己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 (30 分) (3)整体设计中能很好地承载传统文化的精神、彰显传统文化的特质。(30 分)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 1.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2. 黄济,《教育哲学通论》 3. 熊春锦,《国学道德经典导读》 4. 阿兰兹著,丛立新译.《学会教学》 5. 乔伊斯等著,兰英等译.《教学模式》 6. 奥恩斯坦等,《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 7. 高瑞泉,《动力与秩序:中国哲学的现代追寻与转向(1895—1995)》 8. 高瑞泉,《中国的现代性观念谱系》 61 《心理辅导理论》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Guidance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030 课程属性 小学生心理辅导兼教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全院学生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无 在线教学平台 无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张俊 讲师 心理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小学教育专业“小学生心理咨询”兼教方向(简称心理兼教)的专业课程。主 要阐述心理辅导的实质以及心理辅导的主要理论派别,包括: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 认知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家庭治疗理论。学生通过听讲、自我反思、 小组报告等形式,比较不同理论流派对心理障碍的产生原因、干预方法的阐述,从而在整体 上把握心理辅导理论框架。 授课对象: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心理兼教方向三年级学生。 三、教学目标 1. 了解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的含义; 2. 理解不同流派对心理障碍和干预方法的阐述,能从不同的理论角度,阐述某种具体 的心理障碍如攻击或抑郁产生的原因和干预方法; 3. 通过自主阅读推荐书目、小组合作报告等方式,重点掌握精神分析、行为疗法、认 知行为疗法和家庭疗法四个理论流派,并能够对儿童的心理防御机制进行鉴别和分析,能够 使用行为管理技术、认知干预技术和家庭结构分析技术; 4. 从整体上把握心理辅导理论的发展脉络,并根据不同的理论视角进行案例分析; 5. 包容和接纳学生的差异,理解不同环境和经历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支撑 度 M M 对应 目标 目标 5 目标 3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H M M 目标 目标 1、2、 3 4 目标 3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学习要点 62 课时 安排 支撑教 学目标 1 第一章心理辅导 导论 心理辅导的定义、目标;心理健康 的标准 学生分组;布置 小组合作任务; 课程计划及考核 方式简介。 2 第二章精神分析 经典精神分析的理论与技术 课堂练习:词语 联想 2 目标 2、3、5 后精神分析(荣格、阿德勒)的理 论与技术 课后阅读 2 目标 2、3、5 3 2 目标 1、5 4 第三章行为主义 疗法 行为主义咨询理论与技术 课后作业 1:制 定自我管理计划 2 目标 2、3、5 5 第四章认知行为 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发展历史; 理性情绪 疗法 课堂练习:驳斥 非理性信念 2 目标 2、3、5 贝克认知行为疗法 课 堂 练 习 CBT 技术 2 目标 2、3、5 课堂练习:共情 技术的使用 2 目标 2、3、5 2 目标 2 6 7 第五章人本主义 疗法 人本主义疗法的理论与技术 8 第六章存在主义 疗法 存在主义治疗的理论与技术 第七章家庭疗法 家庭疗法概论; 结构家庭疗法的理 论 体验活动:绘制 与分析我的家庭 结构图 2 目标 2、3、5 10 结构家庭疗法的技术 案例分析:家庭 家庭治疗的理论 与技术在咨询中 的运用 2 目标 2、3、5 11 家庭创伤与代际传递 家谱图分享 2 目标 2、3、5 9 12 第八章 沟通分析疗法 课堂练习:我的 状态图 2 目标 2、5 13 第九章格式塔疗 法 格式塔/完形治疗的理论与咨询技 术 体验活动:分析 未完成事件对个 体心理的影响 2 目标 2 14 第十章后现代治 疗 焦点解决的短期治疗 叙事治疗 合作取向治疗 案例分析:叙述 疗法 2 目标 2 15 第十一章整合疗 法 整合治疗;各咨询流派的比较 课堂讨论:咨询 流派观点比较 2 目标 4、5 结合案例, 比较不同流派的理论与 技术 案例分析 2 目标 4、5 16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堂讲授、案例分析、活动体验。 学习建议: 1. 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观点解读案例,反思自我成长; 63 2. 自主学习,从课程推荐书目中选择感兴趣的流派进行拓展阅读和深度学习; 3. 合作交流,与同一理论流派的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形成课堂报告,并在课堂上展示。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说明本门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考核点与权重比例,应扣住/覆盖课 程目标的基本要求) 2. 过程评价方案(说明本门课程的过程性评价的内容、方式、方法,评价所对应的课 程目标是什么等。每门课程一般不得少于 3 次过程性评价,评价方案要尽量具体。) 3. 期末评价方案(说明期末评价的内容、方式、方法,以及所对应的课程目标。) 项 目 考核目标 平 时 1 平 时 2 考核 方式 考核内容 评价标准 考勤 旷课:-50% 迟到:-20% 无故旷课 3 次,不计成绩,重修 10% 自我管理计划的步骤不完整,≦ 60%; 步骤完整,但奖惩措施不足 60~75% 步骤完整,奖惩措施详细, 75~85%; 步骤完整,奖惩措施详细,计划 可行、有意义,≧85% 15% 理论阐述不清晰,不准确,字数 不达要求≦60%; 理论阐述清楚,但不全面,比较 的视角不突出,60~75% 理论阐述清楚、全面,比较的视 角准确,75~85% 理论阐述清楚、全面,比较的视 角准确,结合了自身的经历,或 有自己的感悟、思考,≧85% 15% 仅仅罗列书目内容,无个人观点 或感受≦60%; 摘抄内容恰当,有个人观点和感 受,但流于表面,60~75%; +有个人观点和感受,剖析有一 定深度,75~85% +结合自身经历,对图书内容进 行深度剖析,≧85% 20% 目标 3 作业 行为主义-自我管 理计划 平 时 3 目标 2-4 小论文 咨询理论比较-精 分、人本、行为、 认知行为流派比 较 平 时 4 目标 2、3 小论文 从推荐书目中选 择一本进行精读 平 时 5 目标 2、3 课堂展 示 结合案例,展示咨 询流派的观点与 技术 64 % 陈述的理论观点停留在概念层 面,≦60%; 内容聚焦,案例恰当,60~75%; 20% +报告形式新颖,75~85%; +报告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深 入浅出,≧85% 平 时 6 目标 4、5 小论文 最喜欢/不喜欢的 咨询流派,说明原 因 理论阐述不清晰,不准确,字数 不达要求≦60%; 理论阐述清楚,但不全面,比较 的视角不突出,60~75% 理论阐述清楚、全面,比较的视 角准确,75~85% 理论阐述清楚、全面,比较的视 角准确,结合了自身的经历,或 有自己的感悟、思考,≧85% 20%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无指定教材 【学习资源】 课堂教学: 1. [美]Sharf. R.S. (著).董建中(译)(2007).心理治疗与咨询理论:概念与案例.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 2. [美]Corey. G.. (著),谭晨(译)(2010).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实践.中国轻工业出 版社. 3. 江光荣. (2005).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 4. 钱铭怡.(1994).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大学出版社. 5. 昝飞.(2012).行为矫正技术(第 2 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6. [美]Beck, K. S. (著).张怡等(译).(2013).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 中国轻工业出 版社. 7. [美]Smith, C., Nylund, D. (著).朱眉华, 吴播(译).(2007).儿童青少年叙事治疗. 同济大学出版社. 8. Nichols, M. P.,Schwartz, R.C. (著).林丹华等(译)(2005).家庭治疗基础. 中国轻工 业出版社. 自主学习(读书笔记环节推荐阅读书目,共 36 本): 以“精神分析流派”为例: 1. 任傲霜.突破心灵-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 华文出版社,2008. 2. [英]Joseph Sandler, Christopher Dare, Alex Holder 著,【英】Joseph Sandler, 【德】Anna Ursula Dreher 修订,施琪嘉,曾奇峰,肖泽萍等译. 病人与精神分析师.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1. 3. [韩]李武石 著,李光哲 等译.寻找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与经典案例(修订版). 科学出版社,2014. 4.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著,李莉 译.少女杜拉的故事. 人民邮 电出版社,2015. 5. [奥]弗洛伊德 著,李韵 译.弗洛伊德五大心理治疗案例.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5. 6. [英]梅兰妮•克莱茵.儿童精神分析.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 65 《教育心理学》 Educational Psychology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010 课程属性 教育理解·必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二/全院学生 开课学期 第 4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教育学、儿童发展 在线教学平台 学习通、企业微信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李玉华 副教授 心理教研室 俞劼 副教授 心理教研室 苏萌萌 讲师 心理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面向小学教育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旨在让学生解学校教育 情境下小学儿童学习的基本特点和规律,体验到像教师一样思维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关注 真实教育情境和问题的批判反思能力。教学组织采取教师讲授、小组合作、案例研讨与创作 相结合。同时加强引导学生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等方法关注和理解学校教育 情境下小学儿童学习的真实问题。 三、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准确理解学习基本理论, 掌握学习和教学的基本规律; 2. 培养学生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小学生学习与教育过程中常见心理现象与 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综合应用教育心理学基本规律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教学过程中实际 问题的方案; 3. 培养学生对于学习过程真实问题从心理学角度理解和分析的意识和习惯,激发学生 对于基于心理学实证研究数据进行有设计的教育、教学之兴趣。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支撑 度 L 对应 目标 目标 2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H M M H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2 目标 3 交流 合作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1 教育心理学概述 课程计划、学科内容、学科发展、 研究方法 学习概念与分类 学习的本质、概念与分类 学习理论脉络 2 66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1. 画 出 你 心 目 中的学习场景分 享 课时 安排 支撑 教学 目标 2 目标 1 2 目标 1 3 学习理论-1 行为主义及其在小学教育中应用 2. 应 用 行 为 主 义四个概念设计 课堂规则; 3. 分 析 视 频 案 例(夏山学校、 热血教师)中体 现的学习观。 4. 对指定 5 个概 念做一个概念图 2 目标 1、2 2 目标 1、2 2 目标 1、2 2 目标 1、2 2 目标 1、2 4 学习理论-1 行为主义及其在小学教育中应用 5 学习理论-2 认知主义及其在小学教育中应用 6 学习理论-3 建构主义及其在小学教育中应用 7 学习理论-3 建构主义及其在小学教育中应用 8 学习理论-4 人本主义及其勾画的“教育蓝图” 2 目标 2、3 9 知识学习 知识的分类及其学习过程 2 目标 2、3 10 技能学习 技能的分类、操作技能的习得 5. 技能学习 视频分享 2 目标 2、3 11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及其指导 6. 反思:我的学 习策略 2 目标 2、3 12 学习迁移 迁移概念、理论及其教学意义 2 目标 2、3 13 品德学习 品德心理结构及其理论 自学 2 目标 3 14 学习者个体差异 理解儿童:智力、人格&性别差异 自学 2 目标 3 15 学习动机 1 儿童厌学现象及原因分析 2 目标 2、3 16 学习动机 2 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策略 2 目标 2、3 7. 厌学儿童 个案分析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教学方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本课程有良好在线辅助教学基础和平台支撑,核心 学习内容采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 学习建议: 1. 自学检测:进入课程之前明确课程整体安排和具体要求,按照学习通平台进度及时 完成课前测; 2. 合作学习:结合课前测,加强学习伙伴间互助,促进基于差异的多层次学习指导; 3. 巩固拓展:结合学堂里的阶段性学习监测,拓展在线学习资源。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评价项目 平 时 评 在线 测试 8 次 考核目标 考核内容 考核方式 评价标准 使学生了解教 育心理学的基 本事实、概念 每 次 测 试 10 道 客观题(选择或 判断) 在线 即时作答 即时反馈 客观答案 67 占比 80% 60% 价 和基本原理; 准确理解学习 基本理论 学生能应用学 习心理的基本 观点分析学与 教过程中现象 案例 与问题的能 (含 力;学生能够 视频) 综合应用教育 讨论 4 心理学基本规 次 律提出切实可 行的解决教学 过程中实际问 题的方案; 考勤 期末 评价 1. 画 出 你 心 目 中的学习场景并 分享 2. 应 用 行 为 主 义四个概念设计 课堂规则; 3. 分 析 视 频 案 例(夏山学校、 热血教师)中教 师行为体现的学 习观。 4. 对指定 5 个概 念做一个概念图 5. 技 能 练 习 视 频分析 6. 自 我 学 习 策 略反思 7. 小 学 生 个 案 分析 学习态度、自 我管理意识 学生能掌握学 习心理基本概 念和原理; 学生能应用学 习心理基本概 念分析学与教 的过程中常见 现象与问题; 学生能够综合 应用教育心理 学基本规律提 出切实可行的 解决教学过程 中实际问题的 方案; 学科历史、学习 概念与理论、知 识学习、技能学 习、学习策略、 学习动机和学习 迁移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68 在线讨论 随堂参与 选 5 次成绩 计分 积极参与 1 次,学堂积 分 1 分,30 分上限; 案例讨论分 享得到同学 点赞,加 1 分; 概念图分 享,同学互 评,点赞数 排行,前 10 名满分; 11-50 得 8 分,后 10 名 5 分。 15% 在线签到 缺勤 3 次以 上无成绩; 每次签到积 0.5;上限 5 分。 5% 闭卷考试 期末考试评 价标准见参 考答案 100% 40% 伍新春、张军主编.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版. 【学习资源】 1. 陈琦、刘儒德. (2009). 当代教育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美]Anita Woolfolk (著). 伍新春等(译). (2015). 教育心理学-主动学习(原书第 12 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3. [美]Robert E. Slavin (著). 姚梅林等(译).(2016)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第 10 版,中 文版). 人民邮电出版社. 4. [美]Lisa Bohlin 等(著). 连榕等(译).(2018) 教育心理学: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原书 第 2 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5. 吴庆麟,胡谊(2018).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 [美]桑代克,张奇译(2015).教育心理学简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9 《小学心理辅导实务》 Practice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n Elementary School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032 课程属性 兼教课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全院学生 开课学期 第 6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小学儿童异常心理学、心理 辅导理论、心理辅导技术 在线教学平台 企业微信 学习通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俞劼 副教授 心理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有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课程,课程从小学心理辅导计划(学校心理辅导 工作计划、团体辅导计划、个别辅导计划等)的研制、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心理辅导、校园文 化建设中的心理辅导、小学常用的心理辅导方法、小学心理辅导活动的管理等方面介绍了小 学心理辅导活动的实施及注意问题,通过讲授讨论、现场观摩及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 小学心理辅导实施的主要形式,掌握小学心理辅导课的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技能,促进小学 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小学生心理辅导的特点,理解小学生心理辅导相关理论;初步掌握心理 辅导技术,帮助学生了解小学心理辅导实施的主要形式; 2. 促进学生小学心理辅导课的设计、实施与评价技能的提升; 3. 增进学生对小学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支撑 度 H M M M H 对应 目标 目标 1 目标 1、3 目标 2 目标 1、2、 3 目标 1、2、3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1 专题一心理辅导 计划(方案)的 研制 第一节 2 第二节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教 学目标 学校心理辅导计划的研制 2 目标 1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设计 2 目标 1 70 第二节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设计:目标、 流程设计 4 第二节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设计:活动 与组织形式 5 第二节 6 第二节 3 2 目标 1 小组实践:设计 1 节心理辅导课 教案 2 目标 1、2、3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模拟实践 1 课堂讨论交流 2 目标 1、2、3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模拟实践 2 课堂讨论交流 2 目标 1、2、3 2 目标 1、2、3 7 第三节 个别心理辅导方案的设计 实践:撰写 1 份 个别心理辅导方 案 8 第三节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辅导方 案的设计 课堂讨论交流 2 目标 1、2、3 教师心育意识与能力;教材挖掘 讨论:教师当下 心育意识欠缺的 表现、成因与提 升策略 2 目标 1、2、3 2 目标 1、2、3 9 专题二学科教学 中的心理引导 10 专题二学科教学 中的心理引导 教材挖掘与教学渗透实践 小组实践:学科 教材分析——心 理引导的切入点 11 专题三校园文化 建设中的心理引 导 环境创设——心理广播;心理小 报 实践:围绕某一 心理教育主题设 计一份手抄报 2 目标 1、2、3 12 专题三校园文化 建设中的心理引 导 心理网页;心理社团活动 讨论:网络与儿 童心理健康教育 2 目标 1、2、3 13 专题四小学常用 心理辅导介绍 第一节绘画辅导及其实施第二节 音乐辅导及其实施 讨论:绘画辅导、 音乐辅导的案例 讨论 2 目标 1 14 专题四小学常用 心理辅导介绍 第三节游戏辅导及其实施 第四节阅读辅导及其实施 实践:沙盘游戏 2 目标 1 15 专题四小学常用 心理辅导介绍 第五节家庭辅导及其实施 讨论:家庭辅导 的案例讨论 2 目标 1 16 专题五小学生心 理辅导的管理 心理辅导资料的收集管理与使用 心理辅导室的建设与管理 2 目标 1 目标 3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方式进行。线上教学主要以课前自学材料,观摩课例, 课后拓展阅读为主;线下课程的主要以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小学心理辅导实践 观摩等方式进行。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设计与实践,提交辅导方案及实践视频 40% 个体心理辅导方案的设计提交辅导方案 30% 71 心理宣传小报/网页的设计提交小报/网页设计稿 10% 小学常用心理辅导方法小组提交讲稿及 PPT,课堂展示 20% 2. 过程评价方案 课堂参与讨论发言情况,课堂作业等过程性评价 3. 期末评价方案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开卷方式,通过课堂参与,课后实践及报告来进行。 课堂参与、作业 15%,课堂考勤 5%,课后实践报告四项作业 80%。本课程通过平时 考核、实践作业相结合(四次作业的成绩相当于期末成绩)的方式考核学习效果,评定学生 的综合成绩。综合成绩=平时成绩(20%)+期末成绩(80%)。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自编讲义 【学习资源】 1. 吴增强.学校心理辅导实用规划,中国轻工行业出版社,2012 2. 陶勑恒.小学生心理辅导,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12 3. 彭小虎. 小学生心理辅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徐光兴.学生心理辅导咨询案例集,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 72 《个别差异与教育》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Education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048 课程属性 儿童教育拓展·选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全院学生 开课学期 第 6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儿童发展、教育心理学、 课程与教学设计 在线教学平台 企业微信&学习通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李玉华 副教授 心理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面向小学教育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选修课程。课程旨在引导小 学教育专业学生深入理解小学生个别差异并掌握一定教育对策,进一步增进学生的专业素质、 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能满足在现实教育中促进小学生多元发展的现实所需。主要内容包括: 个别差异的内涵和儿童个体差异形成的生理基础、心理机制、社会学和教育学意义;具体探 讨基于儿童智力差异、认知风格差异、人格差异、性别差异、SEL 差异及适应差异的教学组 织形式和教育对策。 三、教学目标 1. 学生能理解儿童个别差异的基本内涵和教育意义,能基于儿童客观行为和事实分析 儿童差异存在的心理学依据; 2. 学生能了解基本的适应个体差异的教育教学原则、组织形式等,并能运用之设计针 对常见教育情境的、丰富、多元的教育对策。 3. 学生能在真正理解尊重儿童个体差异是有效教育教学的基础,初步具备尊重儿童, 接纳儿童个体差异的思维习惯和意识。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支撑 度 L H 对应 目标 目标 3 目标 1、3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M M H 目标 2 目标 2 目标 1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 教学 目标 2 目标 1 2 目标 1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1 课程概述 课程安排、个别差异的内涵 2 个别差异之 基 个体差异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学基 础 73 自主学习-1 研究 领域概念图 自主学习-2 基于 多元智力&成功 智力观设计教学 3 智力差异 智力观反思 智力差异的多维解读 4 人格差异 理论反思:人格是否可变? 如何理解:内向的力量 5 情绪智力差 异 “情商”是否有别?是否可教? 课堂-案例讨论 性别差异-1 男女有别——生理、心理视角 审视男孩危机和女孩危机 尊重科学,认知差异 课堂-案例讨论 7 性别差异-2 男女有别吗?——社会性别视角 坚硬的性别刻板印象 基于科学发展,反思教育 8 天才儿童教 育 天才儿童识别 超常教育的是与非 如何面对普通班级中的超常儿童 6 课堂-案例讨论 9 回顾历史:教育史著名个别化教育 实验 10 思考当下:分层教学(校际、班际、 在线-案例讨论 班内)的利与弊 基于个体差 异的教与学 11 自主学习-3 学期 小论文 2 目标 1 目标 3 2 目标 1 2 目标 1 2 目标 1 2 目标 3 2 目标 1 2 目标 2 2 目标 2 思考当下:十一学校走班制例析 教育现场 1 2 目标 2 12 引领趋势:翻转课堂可见的未来 教育现场 2 2 目标 2 13 尝试看到:教室里的一个儿童 教育现场 3 2 目标 2 14 观摩成长:教室里的一位教师 教育现场 4 2 目标 2 分享故事:我看到教室里那个孩子 分享实习经历 2 目标 3 成长展望:走向未来的自己 自主学习-4 教育 诗创作 2 目标 3 15 学习成果展 评 16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本课程依托企业微信和学习通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具体学习要求: 1. 自主学习在学习通平台上提供的课程主要学习资源、学习活动具体安排及要求; 2. 课程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共发布四次自主学习活动,每一次学习活动有明 确截止时间点,按时完成计入期评; 3. 学习活动内容侧重考察文献阅读能力、分析和评价教育现实问题能力、以及教师自 主发展能力。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项目 序号 课程目标 评价内容 方式方法 考核优秀标准 评价分层 评价依据 1 学生能理解个 别差异内涵发 展及其教育意 个体差异研 究领域梳理 个人提交 画概念图 逻辑清晰 分层合理 内容全面 完全达到: 18 分以上 20% 其二达到: 74 权 重 涵 15-17 其一达到: 11-14 均未达到: 20% 10 分以下 2 学生能运用之 设计针对常见 教育情境的、丰 富、多元的教育 对策 基于多元智 力&成功智力 观设计教学 小组提交 教案设计 体现尊重差异 契合选择理论 教学方案可行 3 学生能了解基 本的适应个体 差异的教育教 学原则、组织形 式等 中外教育史 著名的个别 化教育实验 评析 小组提交 学期论文 资料来源明确 内容翔实可信 评述客观 20% 4 学生初步具备 尊重儿童,接纳 儿童个体差异 的思维习惯和 意识 我看见未来 的自己 个人提交 教育诗创 作 契合主题 立意新颖 文笔通畅 20% 8 次以上 8-10 : 10 分 5-7 次 : 8 分 10% 3-4 次 : 6 分 3 次以下: 5 分以下 5 学习分享展示 6 学习态度考核 案例讨论 自主参与 在线签到 在线参与 案例讨论 课堂参与 合计 10 次 每次 1 分 累计得分 10%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 1. Howard Gardner 等著. (2015). 多元智能理论与儿童的学习活动[M]. 北京: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 2. 沈致隆著.(2018). 多元智能理论之父——加德纳[M].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3. [美] Howard Gardner 著. (2017). 多元智能新视野[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4. [美] Anne Moir,[英] David Jessel 著,洪兰译. (2014). 脑内乾坤:大脑也有性别[M]. 北 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5. 海德格尔著. (2014). 同一与差异[M]. 北京:商务印书馆. 6. 卢敏玲等主编. 李树英译.(2006).课堂学习研究--如何照顾学生个别差异[M]. 北京:教 育科学出版社. 7. 黄显华等编. (2003). 一个都不能少——个别差异的处理[M],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 8. 谭顶良著.(1995).学习风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75 《儿童发展》 Child Development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092 课程属性 儿童研究·必修 学分 3 总学时/周学时 48/3 面向年级/专业 大二/全院学生 开课学期 第 3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儿童生理与卫生学基础 在线教学平台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王美芳 教授 心理教研室 苏萌萌 讲师 心理教研室 张新风 讲师 心理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儿童发展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主要研究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 特点和规律,课程主要内容涉及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规律、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小学 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个性发展、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小学儿童的常见心理问题等。本课程的 学习对学生提高其自身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将来做好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本课 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适当结合多媒体展示、课堂讨论、课堂学生试讲、案例分析等教学 方法。 三、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规律,结合小学教育 的专业特点,着重学习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为学生后续学习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及学科教学法等课程打好基础。 2. 使学生能够初步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分析小学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学会从心理学的角 度理解儿童、分析和解决儿童成长中的常见问题。 3. 培养学生热爱小学儿童、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树立科学的儿童观,为将 来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 教学 目标 3 目标 1 支撑 度 H M M M 对应 目标 目标 3 目标 1、2 目标 1、2 目标 1、2 自主 学习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1 教学内容 绪论 学习要点 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历 史、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76 2 3 儿童心理发展的 基本理论 4 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 历史、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3 目标 1 儿童发展的基本理论、弗洛伊德的 精神分析理论 3 目标 1 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 知发展理论 3 目标 1 5 小学儿童的感知 感知的概述与规律、小学生感知的 发展特点与培养 3 目标 1-3 6 小学儿童的注意 注意的概述与规律、小学生注意的 发展特点与培养 3 目标 1-3 小学儿童的记忆 记忆的概述与规律、小学生记忆的 一般特点、小学生记忆策略的发展 特点、小学生元记忆的发展特点、 小学生记忆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3 目标 1-3 8 小学儿童的言语 言语的概述与规律、小学生口头言 语、书面言语的发展、小学生书面 言语的培养、内部言语的发展 3 目标 1-3 9 小学儿童的思维 思维的概述与规律、小学生思维的 发展特点、小学生思维的培养 3 目标 1-3 10 小学儿童的创造 力 创造力的概述与规律、小学生创造 力的发展特点、小学生创造力的培 养 3 目标 1-3 11 小学儿童的情感 和意志 情感和意志的概述与规律、小学生 情感的发展与培养、小学生意志的 发展与培养 3 目标 1-3 小学儿童的自我 自我的概述与规律、小学生自我发 展的一般特点、小学生的学业自我 概念、小学生自尊及自我控制能力 3 目标 1-3 13 小学儿童的个性 个性的概述与规律、小学生个性发 展的一般特点、小学生良好个性的 培养、个性倾向性规律在教育教学 中的应用 3 目标 1-3 14 小学儿童的社会 性 依恋的概述、小学生依恋发展的一 般特点、友谊的概述、小学生友谊 发展的一般特点 3 目标 1-3 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小学儿童发 展的环境因素(家庭、教师与学校 教育、同伴、大众传媒) 3 目标 1-3 7 12 15 16 3 机动复习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学生应先修儿童生理与卫生学基础课程。 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坚持启发式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启发学生独立 思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可能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77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评价方式与要点: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堂测试重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及时学习理解程度,论文作业重在 考查学生研究分析解决小学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期末考核为综合考查。 评价内容的分数权重:平时考核:随堂测试 3 次,15%,课堂考勤 5%,论文作业 3 次, 30%,三项合计占总成绩 50%。期末考核:闭卷,考试时间 120 分钟,占总成绩的 50%。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桑标:儿童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 【学习资源】 1.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 4 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 2. 十四院校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年版。 3. 菲利普•津巴多等著:普通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年版。 4. 本杰明•莱希著:心理学导论(第九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年版。 5. [美]丹尼斯·库恩(Dennis Coon)等著,郑钢等译: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 之路(第 13 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年版。 6. 王耕叶忠根林崇德:小学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年版。 7. [美]贝克著,吴颖等译:儿童发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年。 8. [美]费尔德曼等:发展心理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年版。 9. 沈德立: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10. 津巴多“探索心理学”系列节目(共 26 集),http://www.verycd.com/entries/525176/ 11.“得道”APP 上(北京师范大学刘嘉教授)《心理学基础 30 讲》 12. 学习通平台提供课程资源 78 《教育心理学新进展》 New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094 课程属性 小学教育研究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全院学生 开课学期 第 6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儿童发展 教育心理学 在线教学平台 学习通 企业微信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李玉华 副教授 心理教研室 俞劼 副教授 心理教研室 苏萌萌 讲师 心理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教育心理学新进展》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兼教方向课程。作为一门理论拓展课程, 本课程旨在引导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学与教的心理学基础,并掌握一定教育对 策,从而获得小学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专业能力和情意,以适应促进小学生学习及发展的 现实需要。主要内容包括:学习理论新进展、智力、思维与问题解决、创造性研究新进展等。 三、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最新发展状况;准确理解学习基本理论,掌握学习 和教学的基本规律; 2. 培养学生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学与教的过程中心理现象与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综合应用教育心理学基本规律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教学过程中实际问题的方案; 3. 培养学生对于学习过程从儿童心理角度分析的习惯与研究意识,激发学生对于基于 心理学实证研究数据进行有设计的教育、教学之兴趣。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支撑 度 L H M M M 对应 目标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1 目标 3 目标 3 交流 合作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课堂讨论、实(验) 课时 践等其它教学环 安排 节说明 支撑教 学目标 1 学习理论新进展-1 学习科学兴起溯源 讲授 2 目标 1 2 学习理论新进展-2 学习的脑机制研究 研讨 2 目标 1 3 学习理论新进展-3 记忆的脑机制 讲授 2 目标 1 79 4 学习理论新进展-4 学习的第三条路径: 复杂科学视角 研讨 2 目标 1 5 儿童发展研究新进展-1 认知发展理论进展 讲授 2 目标 2 6 儿童发展研究新进展-2 社会性发展理论进展 讲授+研讨 2 目标 2 7 儿童发展研究新进展-3 心理发展差异性研究 进展 讲授+研讨 2 目标 2 8 学习动机新进展-1 认知主义动机观 讲授+研讨 2 目标 3 9 学习动机新进展-2 行为主义主义动机观 讲授+研讨 2 目标 3 10 学习动机新进展-3 人本主义动机观 讲授+研讨 2 目标 3 11 知识学习研究进展 知识学习:从习得到 创造 讲授+研讨 2 目标 3 12 学习策略研究进展 三种学习策略及其掌 握 讲授+研讨 2 目标 3 13 问题解决研究进展 问题解决及其培养 讲授+研讨 2 目标 3 14 创造性研究进展 创 造 性 : 能 否 培 养实践反思 讲授+研讨 2 目标 3 15 品德心理研究进展 社会规范习得的一般 规律 讲授+研讨 2 目标 3 16 心理健康研究进展 心理健康教育困境与 出路 讲授+研讨 2 目标 3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讲授法和讨论法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评价内容 权重 评价方式 对应目标 过程性评价次数 儿童发展研究 20% 小论文 目标 1 1 学习理论进展 30% 案例分析作业 目标 2 1 学习动机进展 20% 案例分析作业 目标 3 1 一般学习原理进展 30% 客观测试 目标 3 1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版。 【学习资源】 1. 儿童心理学手册(第六版)第四卷:应用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2015. 2. 王小明&庞维国.儿童认知与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 尹可丽著.中小学生认知与学习,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4. 修代明&薛红莉. (2013). 学习与记忆神经机制研究进展. 生物学通报, 48(8), 1-3. 5. 杨雄里. (2002). 脑科学和素质教育刍议. 教育理论与实践(2), 1-10. 6. 周加仙&董奇. (2008). 学习与脑可塑性的研究进展及其教育意义. 心理科学, 31(1), 152-155. 7. 安龙, 陈巍, &丁峻. (2009). 从认知神经科学到基于脑的教育:回顾与展望. 教育学术 月刊(4), 14-17. 80 8. 2013 人类学习的研究历史_本质特征与改进努力_脑科学视角下的解析 9. 2005 各学习理论流派对学习实质的认识及教学主张的演变_刘吉林 10. 2013 学习理论的第三思潮_复杂科学视野下的学习与教学观_伍新春 11. 学习科学_从知识获取到知识创新_学习科学专家科斯_索耶博士专访 81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016 课程属性 儿童教育拓展·选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全院学生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心理学基础 在线教学平台 学习通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苏萌萌 讲师 心理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社会心理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授课对象为本科高年级学 生。本课程是心理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社会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人类社会心理 的基本特点和规律。课程主要内容涉及社会心理学的重要观点、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本 课程的学习对学生提高其自身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将来做好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作 用。 三、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社会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内容与研究方 法,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2. 使学生能够初步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分析自我成长以及人际互动过程中的各种心 理现象,学会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理解个体、他人以及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热爱小学儿童、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树立科学的儿童观,为将 来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支撑 度 M 对应 目标 目标 2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 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H M H 目标 2、3 目标 1 目标 2、3 学习要点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教 学目标 2 目标 1 2 目标 1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1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本学科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作业: 布置本学期考核 作业 布置本章思考题 2 第二章 社会中的自我 一、焦点效应 二、透明度错觉 作业:布置本章 思考题 82 3 三、其他自我感觉与社会之间的影 响 四、自我概念:我是谁 讨论:我是谁 2 目标 1 4 第三章 社会信念和判断 一、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二、我们怎样感知和回忆我们的社 会生活 三、我们怎样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讨论:我们如何 解释他人 2 目标 1 目标 2 5 第四章 态度和行为 一、态度决定行为吗 二、行为何时决定态度 三、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 作业:布置本章 思考题 2 目标 2 6 第五章 基因、文化与性 别 一、人类的自然天性和文化多样性 会对我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二、如何解释性别的相似性和差异 性 三、进化与性别:什么样的行为是 天生的 四、文化与性别:我们的行为是由 文化影响的吗 2 目标 2 7 第六章 从众和服从 一、什么是从众 二、什么是经典的从众研究 讨论:从众的影 响因素 2 目标 2 8 三、什么因素可以预测从众 四、个体为什么会从众 作业:布置本章 思考题 2 目标 2 9 第七章 说服 一、说服的途径有哪些 二、说服的要素有哪些 三、现实生活中的说服:邪教是如 何进行精神灌输的 四、应该如何抵制被说服 2 目标 2 10 第八章 群体影响 一、什么是群体 二、社会助长作用:我们是怎样受 他人在场影响的 三、社会懈怠:个人在群体会减少 努力吗 四、去个体化:人在群体何时会失 去自我感 五、群体极化:群体会强化我们的 观点吗 六、群体思维:群体会阻碍还是促 进好的决策 七、少数派的影响:个体是怎样影 响群体的 2 目标 2 11 第九章 偏见:不喜欢他 人 一、偏见的本质和作用是什么 二、偏见有哪些社会根源 三、偏见有哪些动机根源 2 目标 2 目标 3 83 作业:布置本章 思考题 12 第十章 攻击:伤害他人 一、什么是攻击行为 二、攻击行为的力量 三、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四、如何减少攻击 13 第十一章 吸引与亲密:喜 欢他人与爱他人 一、什么造就了友谊和吸引 二、什么是爱情 三、哪些因素促进了亲密关系 14 第十二章 帮助行为 一、我们为什么会有帮助行为 二、我们何时会帮助 三、谁会提供帮助 四、如何增加帮助行为 15 第十三章 冲突与和解 16 课程总结 作业:布置本章 思考题 2 目标 3 2 目标 2 目标 3 作业:布置本章 思考题 2 目标 2 目标 3 一、什么会引起冲突 二、怎样获得和平 讨论:“什么会 引起冲突?” 2 目标 3 课程内容梳理总结 讨论:社会心理 学与我的生活 2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作为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社会心理学课程的学习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基本原理。 因此,需要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完成先修课《心理学基础》的学习。 建议在先修课的教学中,主要通过“案例分析+讲授”“专题探究+汇报”的途径进行心 理学基本原理的学习。在教学内容上,建议对与社会心理学相关的情绪、情感、动机、人格 等概念进行深入教学阐释。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分析自我成长以及人际互动过程 中的各种心理现象,使学生学会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反思,加强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项目 过 程 评 价 方案 考核目 标 目标 1 目标 2 考核内容 考核方式 评价方法 占比 1.课程教学中生 成的重要知识 点。 2.社会心理学的 核心概念。 3.社会心理学的 重要理论及其在 实际生活中的应 用。 1.考勤 2.课堂讨论,随课 堂讲授发布课堂 互动讨论 10 次。 3. 小 组 视 频 作 品 展示,围绕社会心 理学的核心概念、 重要理论及其在 实际生活中的应 用。 1.运用学习通 app 发布考 勤任务。依据学习通导出 的具体考勤数据进行评 价。 2. 运用学习通 app 发布课 堂讨论 10 次。依据学习通 导出的具体课堂讨论数据 进行评价。 3.依据学生作品,考察对 社会心理学关键概念的理 解与应用深度。 60% 84 期末 评价 方案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以“社会心理学 与我的生活”为 题,撰写一篇不 少 于 1000 字 的 论文。 依据学生上交论文的丰富 和深入程度进行评价。 论文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社会心理学》11 版,戴维•迈尔斯,人民邮电出版社 【学习资源】 1.《社会心理学》,金盛华,高等教育出版社 2.《社会心理学》,崔丽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社会心理学》,时蓉华,浙江教育出版社 4.《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古斯塔夫•勒庞,中央编译出版社 5.《心理学与生活》,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人民邮电出版社 85 40% 《情感沟通与调节》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Regulation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858 课程属性 儿童教育拓展·选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全院学生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无 在线教学平台 企业微信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毛新瑞 讲师 心理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情感沟通与调节是学校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教育具有人际交往属性,情感沟 通与调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人际关系以及教育教学质量。但是,在以往学校教育的课 程中较少关注情感沟通与调节领域。本课程通过案例式教学,讲授情感沟通与调节的相关理 论,以及在各个生活情景领域中的情感沟通与调节方法。情感沟通领域大体涵盖大学生自身 亲密关系沟通以及学校场域的家校沟通,师生沟通,同侪沟通及情绪调节与管理。 三、教学目标 1. 熟悉情感沟通与调节的理论 2. 掌握情感沟通与调节的方法 3. 学会应用情感沟通与调节实际情感问题 4. 在人际情感沟通与调节中促进自我成长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支撑 度 M M H M M M H H M H H 对应 目标 目标 1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3 目标 3 目标 4 目标 4 目标 4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 教学 目标 课堂讨论 2 目标 1 课堂讨论 2 目标 1、2 课后实践 2 目标 2 课后实践 2 目标 2 四、教学内容 周 次 教学内容 1 第一部分 情感沟通与 调节的理论模型 第一章 基础 情感沟通的理论 2 第一部分 情感沟通与 调节的理论模型 第二章 基础 情绪调节的理论 3 第二部分 情感沟通与 调节的方法与技术 第三章 与技术 情感沟通的方法 4 第二部分 情感沟通与 调节的方法与技术 第四章 与技术 情绪调节的方法 学习要点 86 5 第三部分 亲密关系中 的情感沟通与调节 第五章 与 亲 属 之 间 的 情 感沟通与调节 课后实践 2 目标 1、2 6 第三部分 亲密关系中 的情感沟通与调节 第六章 与 恋 人 之 间 的 情 感沟通与调节 课后实践 2 目标 1、2 7 第三部分 亲密关系中 的情感沟通与调节 第七章 与 朋 友 之 间 的 情 感沟通与调节 课后实践 2 目标 1、2 8 第四部分 职场关系中 的情感沟通与调节 第八章 与 领 导 之 间 的 情 感沟通与调节 课后实践 2 目标 1、2 9 第四部分 职场关系中 的情感沟通与调节 第九章 与 同 事 之 间 的 情 感沟通与调节 课堂讨论 2 目标 3 10 第四部分 职场关系中 的情感沟通与调节 第十章 与 下 属 之 间 的 情 感沟通与调节 课堂讨论 2 目标 3 11 第五部分 学校场景中 的情感沟通与调节 第十一章 与教师之间 的情感沟通与调节 课堂讨论 2 目标 3 12 第五部分 学校场景中 的情感沟通与调节 第十二章 与家长之间 的情感沟通与调节 课后实践 2 目标 3 13 第五部分 学校场景中 的情感沟通与调节 第十三章 与学生之间 的情感沟通与调节 课后实践 2 目标 3 14 第六部分 陌生人社交 中的情感沟通与调节 第十四章 公众场合中 的情感沟通与调节 课后实践 2 目标 4 15 第六部分 陌生人社交 中的情感沟通与调节 第十五章 客户服务中 的情感沟通与调节 课后实践 2 目标 4 16 第六部分 陌生人社交 中的情感沟通与调节 第十六章 互联网社交 中的情感沟通与调节 课堂讨论 2 目标 4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讲授法、小组讨论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本课程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包括课堂表现评价与研究 报告,分数占比为 30%,主要通过学生在课堂汇报与演示课后实践的成果来考察。期末评 价以书面作业(撰写情感沟通与调节案例报告)的形式进行考察,分数占比为 70%。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 1. 王怡红. 人与人的相遇:人际传播论. 人民出版社, 2003. 2. 唐·库什曼, 杜·卡恩. 人际沟通论. 知识出版社, 1989. 3. 薛可,余明阳. 人际传播学.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7. 87 《现代汉语》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101 课程属性 学科基础·必修 学分 3 总学时/周学时 48/3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一/小学教育(中文) 开课学期 第 1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无 在线教学平台 企业微信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张艳玲 副教授 中文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以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为依据,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地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 理论和基本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 为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及其相关工作打好基础。本课程包括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 修辞共六部分。 三、教学目标 1. 以先进的语言理论为指导,以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为依据,系统讲授现代汉民族语 言共同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 2. 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现代汉语的能力。 3. 增强和提高学生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 4. 为学生将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和相关语言文字工作打好基础。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支撑 度 M M M H L L M H M M M 对应 目标 目标 1-4 目标 1-4 目标 1-4 目标 1-4 目标 2、3 目标 2 目标 1-4 目标 1-4 目标 4 目标 2-4 目标 4 课堂讨论、 实(验)践 等其它教学 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 教学 目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现代汉语概述 第二节汉语规范化和推广普通话 第三节现代汉语课的性质、内容、任 务 3 目标 1 2 第二章语音 第一节语音概说 第二节辅音与声母 第三节元音与韵母 3 目标 1-4 3 第二章语音 第四节声调 第五节音节 3 目标 1-4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1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88 4 第二章语音 第六节音变 第七节朗读 3 目标 1-4 5 第三章文字 第一节汉字概说 第二节汉字的形体 3 目标 1-4 6 第三章文字 第三节汉字的结构 第四节汉字的整理和运用 3 目标 1-4 第四章词汇 第一节词汇概说 第二节词义及其性质和构成 第三节义项和义素 3 目标 1-4 第四章词汇 第四节语义场 第五节词义和语境的关系 第六节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 3 目标 1-4 9 第四章词汇 第七节熟语 第八节词汇的发展变化和词汇的规 范化 3 目标 1-4 10 第五章语法 第一节语法概说 第二节词类(上) 3 目标 1-4 11 第五章语法 第三节词类(下) 第四节短语 第五节句法成分 3 目标 1-4 12 第五章语法 第六节单句 第七节单句语病的检查与修改 3 目标 1-4 13 第五章语法 第八节复句 第九节句群 3 目标 1-4 14 第六章修辞 第一节修辞概说 第二节词语的锤炼 第三节句式的选择 3 目标 1-4 15 第六章修辞 第四节辞格 第五节辞格的综合运用 3 目标 1-4 16 第六章修辞 第六节修辞中常见的失误与评改 第七节语体 3 目标 1-4 7 8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1. 教学策略: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课外延伸阅读相结合为主。受疫情影响,如果有 特殊情况,可进行线上教学,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课程内容,上课以学生解决问题为主,分组 完成线上教学的相关学习任务。 2. 学习建议:鼓励相互交流心得,重在实际参与,与学科教学结合。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教材中第一章到第六章的内容均为考核内容,其中重点在第二章语音和第四章词汇及第 六章辞格。 2. 过程评价方案 考核方式主要采用闭卷考试形式。学习成绩学生的总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考勤和 课堂讨论、平时成绩(作业)、期末成绩,所占的比例为 10%、30%、60%,学生的成绩 评定采用百分制。过程评价为三次,一次为课堂讨论,两次为平时作业。 89 3. 期末评价方案 期末闭卷考试内容为教学内容的第一章至第六章。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形式。各章节 比例为第一章绪论 10%,第二章语音 20%,第三章文字 10%,第四章词汇 20%,第五章语 法 20%,第六章修辞 20%。对应的课程目标为 1-4。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上下册第六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学习资源】 1.《现代汉语》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商务印书馆,1997 年版。 2.《现代汉语》胡裕树主编,(增订三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 3.《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李行健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年 1 月版。 4. 期刊《语文建设》、《咬文嚼字》、《小学语文》(人教社) 90 《古代汉语》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102 课程属性 学科基础·必修 学分 3 总学时/周学时 48/3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一/小学教育(中文) 开课学期 第 2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现代汉语 在线教学平台 企业微信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陈 薇 副教授 中文教研室 罗涛 讲师 中文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中文方向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较 好地掌握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了解古代优秀文化传统,在认识和情操上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熏 陶。课程注重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侧重打通古今汉语的联系,着重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 读和教学能力。 三、教学目标 1. 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包括古代汉语词汇、语法、工具书等常识。 2. 精读和泛读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篇目,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运用古代汉语这个工具加深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4. 通过古今汉语特点的对比,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运用现代汉语。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支撑 度 H 对应 目标 目标 1-3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H L L M 目标 1-3 目标 3 目标 2 目标 4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教 学环节说明 课时 目标 支撑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1 2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绪论 古代汉語与汉代汉语的关系 文言文—古代汉语主要教学内容 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古代汉语课的学习方法 3 目标 1 第一单元 文选:《社鼠》《蝜蝂传》(泛读) 常识: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介绍 《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 《辞源》和《辞海》 《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辞典》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 3 目标 1、3 91 3 《左传》选读: 《郑伯克段于鄢》 3 目标 1-3 4 《齐晋鞌之战》 《祁奚荐贤》(泛读) 3 目标 1-3 5 常识:古代汉语词汇 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 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同义词的细微差别 3 目标 1、4 6 文选: 《召公谏厉王弭谤》 《赵威后问齐使》 《江乙对荆宣王》(泛读) 3 目标 1-3 7 常识:古书中的特殊用字现象: 通假字 古今字 异体字 繁简字 3 目标 1、4 8 文选: 《孟子·许行(节选)》 《教学相长》(泛读) 3 目标 1、4 9 常识:古代古汉语的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的被动格式 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 3 目标 1、4 10 文选: 《五蠹》(节选) 《去私》(泛读) 3 目标 1-3 11 常识:古代汉语实词活用现象 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动词的为动用法 名词用作状语 3 目标 1、4 12 文选: 《孙膑》 3 目标 1-3 13 《张骞传》(节选) 《王子坊》(泛读) 3 目标 1-3 14 常识:古代汉语常用虚词及其用法 1 助词——之、其、者、所 语气副词和情态副词 3 目标 1、4 15 文选: 《报任安书》(节选) 3 目标 1-3 常识:古代汉语常用虚词及其用法 2 介词——于、以、因、为 连词——而、且、以、则 3 目标 1、4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第五单元 第六单元 第七单元 16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92 先修课要求:学生须已修完《现代汉语》,具有较好的现代汉语知识基础后再进入本门 课程的学习。 本门课程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方式。 线上平台为首都师范大学企业微信,按教学内容提供了各种课程学习资源及讨论交流、 作业提交等平台,学生应按要求积极参与完成线上学习内容并按时提交作业。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对古代汉语常识的理解和掌握、一般文言文的 阅读能力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等,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评价内容与权重】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在考查学生古代汉语常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及其一 般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主要对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 权重 参与学习的状态和自主学习能力 10% 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情况 30% 一般文言文阅读能力 40%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10% 基于古代汉语学习,对现代汉语知识与能力的反思与理解 10% 【过程评价方案】 过程评价主要考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古代汉语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和掌握情 况;对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的整体把握情况。如下: 评价内容 评价方式 占比 参与学习的状态和自主学习能力 线下:考勤;线上:学习任务的完成统计 20% 掌握古代汉语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课后作业 1:作业在线提交 30% 一般文言文阅读能力 课后作业 2:作业在线提交 40% 对现代汉语知识与能力的反思与理解 课后作业 3:作业在线提交 10% 【期末评价方案】 期末评价重在考查学生对古代汉语常识的掌握情况及一般文言文的阅读能力。采取期末 闭卷纸笔测试的方式进行。测试内容如下: 评价内容 评价方式 占比 古代汉语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期末现场纸笔测试,闭卷 40% 一般文言文阅读能力 期末现场纸笔测试,闭卷 60%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宋绍年.古代汉语[M].高等教育教育出版社.2012 【学习资源】 1. 王力.古代汉语[M].中华书局.1999 2. 郭锡良等.古代汉语[M].商务印书馆.1999 3. 刘盼遂,郭预衡.中国历代散文选(上、下)[M].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 司,北京出版社.2008 4. 何九盈,王宁等修订.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15 5. 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辞海(第六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93 《中国古代文学 2》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II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106 课程属性 学科基础·必修 学分 3 总学时/周学时 48/3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小学教育(中文)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古代汉语 在线教学平台 师星学堂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张平仁 教授 中文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小学教育专业中文方向学科基础必修课,授课对象为初教院中文方向三年级学 生。内容包括宋代文学、元代文学、明代文学、清代文学,每一部分按时段和体裁编排。旨 在较全面地了解该时段的主要历史背景、作家情况及文学发展线索;了解古代文体特点,如 诗词、散文、小说、戏曲;较深入地解读作品,学会解读作品的思路和方法;比较完整地阅 读小说戏曲名著,了解其情节及人物;受到古典文学美感的熏陶。还关注被选入或改编入小 学语文教材的古代名著,学会将解读作品的思路和能力运用到小学教材分析中。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背诵著名诗词作品;阅读小说和戏曲名著,熟悉重点篇回。 2. 能力方面:掌握诗词、小说及戏曲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会在古代文化背景下理解评 价作品,学会用现代视角分析评价作品;借鉴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处事方式,进行反思性学 习;根据布置的作业和参考资料能进行自主学习。 3. 情感价值观方面:培养对古典文学及传统文化的热爱;受到文学美感的熏陶;向古 人学习,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自我精神境界;在共同研讨中培养交流合作的精 神。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支撑 度 H 对应 目标 目标 1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L M M M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2 目标 2 课时 安排 支撑 教学 目标 2 目标 1-3 2 目标 1-3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1 宋代文学概论 及宋诗 了解宋代文学的基本特点;学 习鉴赏宋诗代表性作品 每次用一节课进 行作业任务讨 论,下同 2 北宋词 学习鉴赏北宋词代表性作品 94 3 南宋词 学习鉴赏南宋词代表性作品 2 目标 1-3 4 宋文及金代诗 词 学习鉴赏宋代散文及金代诗词 的代表性作品 2 目标 1-3 5 元代文学概论 及元杂剧 了解元代文学的基本特点;了 解元杂剧的体制,鉴赏代表性 作品 2 目标 1-3 6 元散曲 鉴赏元散曲代表性作品 2 目标 1-3 7 明代文学概论 与历史演义 学习《三国演义》的思想艺术 特点及小学教学;了解其他同 类小说 2 目标 1-3 明代英雄传奇 学习《水浒传》的思想艺术特 点及小学教学;了解其他同类 小说 2 目标 1-3 9 明代神魔小说 学习《西游记》的思想艺术特 点及小学教学;了解其他同类 小说 2 目标 1-3 10 明代世情小说 学习《金瓶梅》及话本小说的 思想、艺术特点 2 目标 1-3 11 明代戏曲诗文 了解鉴赏《牡丹亭》、诗文作 品 2 目标 1-3 12 清代文学概论 及前中期诗词 了解清代文学的总体特点;学 习鉴赏前中期诗词代表性作品 2 目标 1-3 13 清代戏曲及文 言小说 学习鉴赏《桃花扇》《长生殿》 《聊斋志异》等作品 2 目标 1-3 14 清代白话小说 学习鉴赏《儒林外史》等作品 2 目标 1-3 15 红楼梦 了解作者家世,学习作品的思 想主旨、人物形象、艺术特点 等。 2 目标 1-3 16 近代文学 学习了解近代文学的主要作品 2 目标 1-3 8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教师讲授与学生问题准备、课堂展示相结合,重点内容讲述与课后扩展阅读相结合。学 生课堂展示能把握要点,突出自主创见,清晰精练,锻炼思维能力和讲课能力。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文学史基础知识;诗文名篇记诵;对小说、 戏曲情节人物的了解;作品鉴赏;对作品思想艺术、现今启示等的分析、评价、反思。权重 比例:平时讨论成绩占 20%,小论文占 20%,出勤占 10%,期末考试占 50%)。 2. 过程评价方案:每次课有四位学生根据预先布置的作业进行课堂展示,其他学生参 与讨论,每人共两次,考察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发散创新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 养熏陶。另外根据学习重点,布置一次开放式小论文作业,重点考察创新运用能力。 3. 期末评价方案:闭卷考试,比较全面地考察本课程的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方面 95 的素养,对应三个课程目标,突出基本知识掌握、作品分析鉴赏、自主思考发挥等方面的基 础和能力。题型包括填空、选择、鉴赏、论述等。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崔增亮主编《古典文学下》,人民教育出版社。 【学习资源】 1.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中华书局 3.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4. 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5. 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五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96 《修辞学与小学语文文本解读》 Overview of Mother-tongueTeaching in Other Countries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116 课程属性 学科方向拓展·选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小学教育(中文)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现代汉语 在线教学平台 师星学堂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陈薇 副教授 中文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中文方向学生的专业选修课程。本课程在对修辞理论进行学术性 探讨的基础上,主要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讲述有关修辞内容。在介 绍修辞的手段、方法时,力求突出其修辞作用,加强范例的分析,将修辞知识与小学语文文 本的阅读和理解相结合。 三、教学目标 1. 了解和掌握现代汉语修辞的基本知识,提高深入理解和鉴赏语文文本的能力。 2. 运用现代汉语修辞常识对小学语文教材文本进行深度解读,形成语文学科素养。 3. 理解现代汉语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形成对语言美的审美能力。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支撑 度 H M L L 对应 目标 目标 1、2 目标 1、2 目标 2、3 目标 2 课时 安排 支撑 教学 目标 一、“修辞”的含义 二、对“语境”的认识 三、修辞的内容 2 目标 1 2 四、修辞的作用 五、文本与文本解读 2 目标 2、3 3 一、汉语是富于音乐性的语言 二、语音修辞及其表达作用 课后作业: 准备课堂讨论 2 目标 1 三、小语文本语音修辞解读案 例分析 课堂讨论 2 目标 2、3 2 目标 1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H H 目标 1、2 目标 2、3 国际 视野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1 绪论修辞与文本 第一章语音修辞 4 5 第二章文字修辞 学习要点 一、文字修辞汉字及其象形性 二、汉字修辞及其表达作用 97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6 一、炼字——传统修辞的精华 二、炼字的基本要求 7 三、词语的选用 四、同义词和反义词的选择 五、词语的活用 8 六、小语文本语词解读案例 9 一、汉语句式及其特点 二、汉语句式的选择 第三章语词修辞 第四章句式修辞 2 目标 1 课后作业: 准备课堂讨论 2 目标 1 课堂讨论 2 目标 2、3 2 目标 1 2 目标 2、3 布置期中考核 作业 10 三、小语文本句式解读案例 11 一、比喻、比拟、借代、通感 2 目标 1 12 二、排比、层递、对偶、反复、 回环、顶针 2 目标 1 13 三、双关、婉曲、反语、拈连、 课后作业: 仿词 准备课堂讨论 2 目标 1 14 四、小语文本辞格赏析案例 课堂讨论 2 目标 2、3 15 一、篇章的构成与衔接 二、文体与风格 布置期末考核 作业 2 目标 2、3 2 目标 2、3 第五章辞格分析 第六章篇章修辞 16 三、小语文本篇章解析案例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1. 教学理念: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对修辞理论进行学术性探讨的基础上,主要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 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讲述有关修辞内容,加强对范例的分析,将修辞知识与小学语文文 本的阅读和理解相结合。 2. 教学途径: 主要通过“知识讲授+案例”“解读实践+汇报”“个人研究+写作”等教学方式,培养 学生的对现代汉语修辞的理解能力、运用汉语修辞知识分析教材文本的能力等,从而达成教 学目标。 3. 学习建议: 先修课要求:学生须修完“现代汉语”“文学理论”等相关内容的课程后再进入本门课 程的学习。 学习方式:本门课程主要采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强调自学为主,学习内容强调应 用为主,要求学生在线上听课和线下讨论的过程中,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本解读能 力,建议加强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训练。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评价方式与要点: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在考查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能力。除过程性学习任务的学习、探究和展示外,学生需在课下完成并提交两篇体 现理解性、分析性的书面作业,以考察其学习效果。其中,书面作业 1 重在考查学生对现代 汉语修辞理论的理解程度,书面作业 2 重在考查学生运用现代汉语修辞理论解析小学语文教 98 材文本的能力。 评价内容的分数权重:过程性学习与展示(含考勤)40% ,书面作业 1(期中,重在 考查学生对现代汉语修辞知识的理解程度)占 30% ,书面作业 2(期末,重在考查学生运 用现代汉语修辞理论解析小学语文教材文本的能力)占 30%。如下: 课堂讨论(含出勤) 随机 10% 课程应用性考核(含课后作业) 3 60% 教材实践性考核 1 30% 课堂讨论主要考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思维及表达能力,以及对基本问题的理解水平。 课程应用性考核(课后作业)评价内容与要求:教师指定小学语文教材课文 10 篇,学 生随机抽取 1 篇,找出其中蕴含的语音、文字、语词、句式修辞,并结合文本主旨说明它们 的表达效果,40 分钟。评价要求:①修辞现象判断准确、解释合理;②条理性强,行文清 晰,格式正确;③如有明显下载、抄袭等现象,记 0 分,并不允许重写。 教材实践性考核评价内容与要求:教师指定小学语文教材课文 10 篇,学生随机抽取 1 篇,运用修辞知识,赏析其语言表达艺术特征,80 分钟。评价要求:①所使用的修辞分析 方法正确;②扣住语言修辞特征作出全面分析;③条理性强,行文清晰,格式正确;④独立 完成,如有明显下载、抄袭等现象,记 0 分,并不允许重写。 2. 过程评价方案 项目 评价目标 评价内容 评价方式 随机提问 抽查考勤 课后作业 评价标准 占比 ①课堂出勤、讨 论,未出勤以 0 分计。②作业按 10% 时、按质完成, 未交以 0 分计。 平时 1 学生学习过程 中的情感态度 课堂参与程度 平时 2 1. 了 解 和 掌 握现代汉语修 辞的基本知 识,提高深入 理解和鉴赏语 文文本的能 力。 2. 理 解 现 代 汉语文学作品 的艺术魅力, 形成对语言美 的审美能力。 ①核心概念解 释及观点的阐 应用性考核: 述正确;②条理 教师指定小学语 性强,行文清 文教材课文 10 篇, 晰,格式正确; 学生随机抽取 1 课 程 小 论 ③能联系教学 篇,找出其中蕴含 文(3 次), 实际进行阐释, 60% 的语音、文字、语 800 字。 有个人的评价 词、句式修辞,并 与分析;④如有 结合文本主旨说 明显下载、抄袭 明它们的表达效 等现象,记 0 果。 分,并不允许重 写。 平时 评价 99 平时 3 3. 运 用 现 代 汉语修辞常识 对小学语文教 材文本进行深 度解读,形成 语文学科素 养。 4. 理 解 现 代 汉语文学作品 的艺术魅力, 形成对语言美 的审美能力。 实践性考核: 教师指定小学语 文教材课文 10 篇, 课 程 小 论 学 生 随 机 抽 取 1 文 , 1000 篇 , 运 用 修 辞 知 字。 识,赏析其语言表 达艺术特征。 ①所使用的文 本分析方法正 确;②扣住文体 特征作出全面 分析;③条理性 强,行文清晰, 30% 格式正确;④独 立完成,如有明 显下载、抄袭等 现象,记 0 分, 并不允许重写。 3. 期末评价方案 本课程为理解应用型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运用汉修辞知识分析文本语言特征的能力。对 如上能力的考察以日常文学文本艺术鉴赏与教材文本语言分析的形式进行较为恰当。学习过 程中每位学生除参加课堂研讨外,需完成知识应用性作业和文本分析性作业各 1 份,以体现 其学期学习成果,因此未安排期末评价。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 1. 李庆荣.现代实用汉语修辞[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 王建华.语用学与语文教学[M].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3. 刘凤玲.修辞学与语文教学[M]. 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持编写.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小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 社.2016.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集团.2011. 100 《小学古诗鉴赏与教学》 Appreciation and Teaching of Chinese Ancient Poetry in Elementary School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126 课程属性 学科方向拓展·选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小学教育(中文)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古代文学 在线教学平台 无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陈瑜 副教授 中文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小学教育专业中文方向专业选修课。授课对象为中文方向本科 3 年级学生。授 课内容主要包括:介绍古诗鉴赏的一般方法;古诗作品赏析;小学古诗教学的一般原则与方 法;小学优秀教师古诗教学案例展示与评析;学生模拟古诗课堂教学展示与点评。 三、教学目标 1. 掌握基本的古典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 了解小学古诗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掌握小学古诗教学主要的常用方法; 3. 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意识和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合作探讨能力。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支撑 度 H H M M 对应 目标 目标 1、2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1 第一章古典诗歌 鉴赏的一般方法 课堂讨论、实(验) 践等其它教学环节说 明 学习要点 课时 安排 支撑 教学 目标 (一)考析字句弄清文意 (二)透过诗眼窥视神府 讨论 2 目标 1、3 2 (三)通过意象品味涵义 (四)歌意象的组合 讨论 2 同上 3 (五)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 (六)想象与联想诗 讨论 2 同上 古诗作品赏析 诵读品赏 2 目标 1 同上 诵读品赏 留作业:诗歌赏析 2 目标 1 4 5 第二章古诗作品 赏析 101 6 第三章学生作业 展示 7 8 第四章小学古诗 教学的基本原则 与方法 9 讨论 2 目标 1/3/4 同上 讨论 2 同上 (一)对小学古诗教学目标的 解读 (二)以阅读、记诵为主的教 学原则 2 目标 2、3 (三)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 教学原则 2 目标 2 小学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讨论 2 目标 2、3 11 同上 讨论 2 同上 12 同上 讨论 2 同上 同上 讨论 留作业:小学古诗教 学设计 2 目标 2-4 学生模拟古诗课堂教学并讨论 点评 讨论 2 同上 15 同上 讨论 2 同上 16 同上 讨论; 交作业 2 同上 10 第五章小学古诗 词教学案例分析 学生课堂展示古诗作品赏析作 业 13 14 第六章学生模拟 古诗课堂教学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课堂讨论及作业展示相结合; 对一般性古诗鉴赏与教学方法的介绍与对作品和课例的分析相结合。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以古诗鉴赏能力和小学古诗教学基本能力为评价的主要内容,权重占比 90%。 2. 过程评价方案 平时作业 2 次,课堂展示 2 次,讨论交流 10 次以上。作业内容:鉴赏诗歌作品,设计 古诗教学教案。 3. 期末评价方案 最终考核形式为写作业,期末作业 1 次,作业内容:设计小学古诗教学教案。平时成绩 占 50%,期末成绩占 50%。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自编讲义。 【学习资源】 参考书目: 1. 徐应佩《中国古典文学鉴赏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年。 2. 羊玉祥《古诗文鉴赏方法 21 讲》巴蜀书社,1995 年。 3.《唐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年。 4.《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6 年。 5.《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 年。 102 6. 周振甫《诗词例话全编》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年。 7. 张平仁《古诗理论与小学古诗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年。 8. 孙绍振《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小说诗歌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 年。 103 《朗诵艺术》 Art of Recitation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138 课程属性 儿童教育拓展·选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全院学生 开课学期 第 3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教师语言 在线教学平台 企业微信 教师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张凤霞 副教授 中文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初等教育专业所有方向本科生的儿童教育拓展选修课。本课以指导本科生用清 晰规范的语言艺术性地朗读文本作品、强化本科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正确 指导小学生的朗诵训练为目的;以文本解读为前提,以训练朗诵的用气、发声、吐字及相关 技巧和不同文体作品的朗诵指导为主要讲授内容,以名家名篇文本的朗诵训练指导为手段; 采用名家朗诵赏析、教师示范指导、学生参与训练的方法,以平时训练与期末朗诵表演相结 合的方式进行考核,以真正达到提升语言表达艺术性的教学目的。 三、教学目标 1. 教育师范生热爱祖国语言,认真学习、积极贯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增 强语言规范意识。 2. 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和发声技能,语音响亮、圆润,语流持续、顺畅。 3. 掌握一般口语交际技能,说话清晰、流畅、得体,有一定应变能力,语态自然大方。 4. 初步掌握教育、教学口语的基本技能。能够根据不同的教育、教学情境的需要,调 控声音的高低强弱,掌握语气、语调、顿连、重音、节奏等口语修辞技巧,口语表达做到科 学、严谨、简明、生动,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支撑 度 H H 对应 目标 目标 1、3 目标 2、3 维度 师德 规范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M L M L 目标 3、4 目标 2、3 目标 1 目标 3、4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 教学 目标 1 第一章 1.选择此课目的及学习方法 2.诵及特点、功能 讨论、训练 1 2 目标 1 2 第二章 朗诵用气、发声、吐字 教师示范 指导训练 2 目标 2 3 第三章 朗诵前的准备 教师示范 指导训练 2 目标 3 104 4 朗诵情感的把握 教师示范 指导训练 2 目标 2-4 5 朗诵情感的把握 教师示范 指导训练 2 目标 2-4 6 朗诵情感的把握 教师示范 指导训练 2 目标 2-4 朗诵的技巧 教师示范 指导训练 2 目标 2、3 朗诵的技巧及训练 教师示范 指导训练 2 目标 2、3 朗诵艺术中的态势语言 1 教师示范 指导训练 2 目标 2、3 朗诵艺术中的态势语言 2 教师示范 指导训练 2 目标 2、3 朗诵的临场表演设计 教师示范 指导训练 2 目标 2、3 朗诵的临场表演设计 教师示范 指导训练 2 目标 2、3 不同体裁作品的朗诵指导 教师示范 指导训练 2 目标 2-4 综合训练 每人一个作品, 2-4 分 钟 要 有 艺 术设计 2 目标 1-4 15 综合训练 每人一个作品, 2-4 分 钟 要 有 艺 术设计 2 目标 1-4 16 朗诵一篇作品,内容由自 选 5 个内容中指定,时间 2-4 分 钟,借助音乐大屏等手段 视情况决定汇报 演出 2 目标 1-4 7 第四章 8 9 第五章 10 11 第六章 12 13 14 第七章 第八章 考试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进行一定数量的作品朗诵训练、要求脱稿朗诵。作品为教师推荐和学生自选结合的经典 篇目。(可参考教师口语技能训练的 100 篇内容),每人必须背熟 5 篇,并做好文本分析、 配乐和 PPT。使学生一方面存储大量优美、精确的词汇,以利于在表达时可以出口成章;另 一方面训练语言的感染力,在语调、顿连、重音、节奏等技巧的表现上得到提高,从而达成 教学目标。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在考查学生解读文本用朗读表达文本的给力。除去 每人交五份作业,还要进行一次结课考试。 (一) 权重 平时出勤 10%,朗诵展示 30%,作业 10%,期末考试 50%。 1. 要有饱满的感情 朗诵者的首要任务,是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把捕捉到的感情融化、燃烧至所要朗诵 的每一个词句中去,调动起全部的有声语言技巧,用燃烧、融化的感情,以情带声,表述文 本的“志”,拨动听众的心弦。 105 (1)朗诵时必须拿出积极的情绪状态,体现出一种“我要表现它”的积极主动的态势。 (2)深入地理解作品,领略语句的丰富内涵,能迅速确定所诵文本的感情基调,并在 朗诵时加以体现。 (3)深切感受文本的意境,并能从整体的情绪状态上创设出一种与所诵文本的意境相 吻合的情感氛围,唤起听众的联想和想象,增强朗诵的感染力。 2. 要有对声音技巧的运用 注意处理好朗诵文本的音韵和节奏、语调的变化及感情的对比,朗诵出语言的音乐美。 (1)要把口腔打开,声音要自然圆润,吐字归音要到位。 (2)要体现出对语调、顿连、重音、节奏等外部表达技巧的运用。 (3)要有与所诵文本情感基调相吻合的语气,做到形神兼备。 3. 还应注意用恰当的体态语配合 (1)面部表情要符合所诵文本的情感色彩。 (2)眼睛要传神。 (3)可用适当的手势助表达。运用手势的时候,要做到手到眼到,切忌手眼脱节。 (二)考核标准 1. 过程评价方案 开学初,学生上交 5 份作品及相应的电子文稿、配乐、ppt;考试当天,教师从上交的 5 个作品中抽取一个,进行考核。 期末最后一周选出优秀作品进行汇报演出。 2. 期末评价方案 内容形式: (1)讲故事:情节性强的材料均可 (2)朗诵:抒情性文章或诗歌 (3)演讲:自我创作的作品或改编他人 考试前一天晚上抽签决定考试顺序和考试形式。考试形式从以上三种口语训练(复述、 朗诵、演讲)中抽出一种参加考试。 考试日期:第十六周,随堂考。 要求:完全脱稿,参与考试的文字材料要上交,要求书写整齐。 评分标准: (1)声音:响亮流畅、语气、语调自然生动 (2)态势:身姿端正、表情自然、手势恰当(3-5 个) (3)艺术感染力:通过相应技巧,传达作品情感,能够打动听众 (4)时间:控制在 1. 5---2 分钟之间,时间不足或者超时均扣分 根据实际效果按 10 分一个档次,先归档,再根据效果增减分,按百分制计分。最后以 50 分纳入总评。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1. 教师自编讲义 2.《让朗读点亮课堂—教师朗读技能培训丛书》(江西教育出版社) 【学习资源】 1.《教师口语》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组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4 2.《普通话水平测试理论与实践》姜岚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12 3.《小学考试评价改革实践与探索》马亦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7、 4. 张颂著《朗读学》《朗读美学》 106 5. 郭玉斌著《朗诵艺术的技巧与赏析》 6. 伍振国关瀛著《朗诵训练指导》 7. 曾致编著《朗诵艺术指要》 8. 王璐编著《播音员主持人训练手册》 9. 叶晗主编《大学口才教程》。 107 《教师语言》 Teacher's Oral language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143 课程属性 专业发展·必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一/全院学生 开课学期 第 2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无 在线教学平台 企业微信 教师信息 职称 教研室 高雅丽 讲师 中文教研室 张凤霞 副教授 中文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基础必修课,是一门旨在揭示教师口语的特殊规律, 解决教师在从教过程中口语应用的一门应用语言学课;它以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口语运用技 能、言语识别能力、言语判断能力和言语应变能力为目的,强化师范生的口语表达技能,使 师范生能根据教育教学情境,尊重学生特点,运用恰当的语言技巧,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是 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师范性。授课对象为大学一年级所有专业师范 生。 三、教学目标 1. 教育师范生热爱祖国语言,认真学习、积极贯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增 强语言规范意识。 2. 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和发声技能,语音响亮、圆润,语流持续、顺畅。 3. 掌握一般口语交际技能,说话清晰、流畅、得体,有一定应变能力,语态自然大方。 4. 初步掌握教育、教学口语的基本技能。能够根据不同的教育、教学情境的需要,调 控声音的高低强弱,掌握语气、语调、顿连、重音、节奏等口语修辞技巧,口语表达做到科 学、严谨、简明、生动,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支撑 度 M M H H 对应 目标 目标 4 目标 1 目标 2、3 目标 4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每周 2 课时,共计 32 课时(包含 2 学时考试)。 周 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1 序言 第一讲听力训练 听话的重要性、技巧 2 第二讲朗读技能训练 朗 读 的 特 点及 内 部 表 达技巧 108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听话训练 课时 支撑 教学 目标 2 目标 1-3 2 目标 1-3 3 第二讲朗读技能训练 4 朗 读 的 外 部表 达 技 巧 及训练 朗读技能指导及 训练 2 目标 1-3 目标 1-3 朗读综合训练 2 目标 1-3 2 目标 1-3 5 第三讲复述训练 种类、特点、要求 6 第三讲复述训练 讲故事的要求及训练 7 第四讲态势语训练 定义作用分类 目标 1-3 态势语综合训练 目标 1-3 8 9 第五讲命题演讲训练 特点、技巧 10 第五讲命题演讲训练 命题演讲的技巧 11 第六讲教师职业口语 教师职业口语的要求、 特点 12 第七讲教学口语训练 教学口语的要求、运用 13 第八讲主要教学环节的 口语训练 导入、讲授、过渡、 提问、小结 14 教学口语综合训练 讲故事训练 命题演讲训练 教师职业口语的 训练 教学语言模拟训 练 2 目标 1-3 2 目标 1-3 2 目标 1-4 2 目标 1-4 2 目标 1-4 2 目标 1-4 15 第九讲教育口语基本技 能训练 特点 类型 2 目标 1-4 16 考试 讲故事 2 目标 1-4 朗诵 演讲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建议 先修课程:现代汉语 大学语文 教学建议: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3. 提高综合素质,扩大知识领域。 六、学习评价与考核: 总评=平时 40%+期末 60%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在锻炼学生开口练习的勇气、培养积极表达的习惯 以及实现提高表达能力的目标。除口语表达的过程性学习任务的学习、探究和展示外,学生 需在课堂中完成并提交一篇书面作业,以考察其学习效果,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思维与 语言的关系。 评价内容的分数权重: 平时成绩及考勤:占比 40% 课堂发言 30%+书面作业 10% 期末考试成绩:占比 60% 109 期末考试形式:考试当天每人在“讲故事 试,成绩以 60%计入总评成绩。 朗诵 演讲”三种形式中抽取一种,当场考 成绩 考核项目 优秀 85-100 良好 75-85 合格 60-75 不合格 60 以下 朗诵 对诗歌情感的把 握准确,表现充 分,技巧运用恰 当,表情动作和 谐,有感染力。 对诗歌情感的把 握比较准确,表现 比较充分,技巧运 用基本恰当,表情 动作基本和谐,有 一定的感染力。 情感状态是积极 的,有表现的愿 望,有一些技巧 的运用。 没有情感状态,缺 乏表达的愿望,听 不到朗诵技巧的 运用 演讲 演讲稿主题集中、 情节感人、材料充 实。语言表达响 亮、流畅、清晰、 口语化。充分注意 语言的重音、顿 连、节奏、语调等 的处理。态势语运 用得体、自然和适 度。 演讲稿主题明确, 有吸引力,有材料 依据。语言表达较 为响亮、流畅、清 晰,注意语言的重 音、顿连、节奏、 语调等的处理。态 势语运用较为得 体、自然和适度。 演讲稿有主题, 有材料依据。语 演讲主题含混不 言表达较为清 清,材料零散。声 晰,偶有断句现 音表达低弱,断断 象(不超过 3 续续,无重音、顿 处),语言的重 连、节奏、语调的 音、顿连、节奏、 体现。无态势语或 语调等有一定体 矫揉造作。 现。有态势语的 运用。 讲故事 讲得流畅、生动、 形象,活灵活现, 引人入胜,有很强 的 表 现 力 和 感染力。 讲得流畅,比较生 讲得顺畅,听得 动,能抓住听众, 明白,有一定的 有良好的表现力 表现力 和一定的感染力。 讲得不清楚,不顺 畅,毫无表现力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1.《教师口语》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组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教师口语训练手册》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组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学习资源】 1.《教师口语》路伟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普通话水平测试理论与实践》姜岚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 3. 中国语言文字网官网 www.china-language.gov.cn/ 4.《实用口才培训手册》中国电影出版社 110 《儿童文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Children's Literature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149 课程属性 学科基础·必修 学分 3 总学时/周学时 48/3 面向年级/专业 大二/小学教育(中文) 开课学期 第 3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无 在线教学平台 无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王冰 讲师 中文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儿童文学概论课程面向小学教育专业中文方向本科生开设的学科专业必修课。课程内容 包括儿童文学基本理论、各种文体的特征、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等。本课程要体现小学 教育的特点,注重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旨在增强小学教师必备的儿童文学知识素养,提 升学生欣赏、评价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儿童文学阅读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对儿童文学的兴趣,加强其对儿童文学在小学教育中重要性的认识。 2. 了解中外儿童文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掌握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儿童文学的体裁 特征。 3. 重点培养分析和鉴赏儿童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的鉴赏、 批评和编创能力。 4. 促进学生指导小学生的儿童文学阅读能力的形成。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支撑 度 M H M M 对应 目标 目标 1 目标 1-3 目标 4 目标 4 维度 师德 规范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课堂讨论、 实(验)践 等其它教学 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 教学 目标 3 目标 1、2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1 绪论:课程、教学、评价 说明 第一章 儿童文学 的基本 理论(一) 学习要点 课程说明:课程内容、教 学安排、考核要求、学习 资源等 儿童文学的概念和本质 儿童文学的特征 111 讨论 2 第一章 儿童文学 的基本 理论(二) 儿童文学叙事视角和艺术 母题 儿童文学的意义和功能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 3 第二章儿童文学的发展 外国儿童文学发展概述 中国儿童文学发展概述 4 第三章儿歌 儿歌的历史发展 儿歌的艺术特征 儿歌的欣赏与编写指导 5 第四章儿童诗(一) 儿童诗的艺术特征 6 第四章儿童诗(二) 7 8 3 目标 1、2 3 目标 2 练习 3 目标 2-4 练习 3 目标 2 儿童诗的种类 儿童诗的欣赏与创作指导 3 目标 3、4 第五章童话(一) 童话的概念及历史发展 童话艺术特征 3 目标 2、3 第五章童话(二) 童话的欣赏 3 目标 3、4 9 第六章寓言 寓言的发展 寓言的特征 寓言的欣赏 3 目标 2-4 10 第七章图画书(一) 图画书的概念种类 图画书的历史发展 3 目标 2 11 第七章图画书(二) 图画书的艺术特征 图画书的欣赏 3 目标 2-4 12 第八章儿童散文 儿童散文的艺术特征 儿童散文的欣赏 3 目标 2-4 13 第九章儿童故事 儿童故事的特征 儿童故事的讲述 3 目标 2-4 14 第十章儿童小说(一) 儿童小说的艺术特征 3 目标 2 15 第十章儿童小说(二) 儿童小说的欣赏 3 目标 3、4 16 复习 复习 3 讨论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践相结合。 学习建议: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多质疑多讨论勤思考,注重儿童文学的阅读与鉴赏实践。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评价内容:儿童文学基本原理、文学史常识、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用、儿童文 学文体特征、儿童文学欣赏分析。 评价权重:考勤、过程性学习、书面作业占 50% ,期末考试成绩占 50%。 2. 过程评价方案 学生需在课下完成并提交儿童文学创作和鉴赏实践的两篇书面作业,以考察其学习效果。 其中,书面作业 1 重在考查学生儿童文学创编实践能力,书面作业 2 重在考查学生运用儿童 112 文学知识进行儿童文学鉴赏的能力。此外,课堂讨论计入过程性评价,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儿 童文学文体的艺术特征的理解。 3. 期末评价方案 期末评价采取闭卷考试方式。评价针对掌握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儿童文学的体裁特征, 培养学生分析和鉴赏儿童文学作品的鉴赏、批评能力的课程目标,考试采取统一命题,统一 考试时间。学生的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王蕾主编:《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学习资源】 1. 方卫平等著:《儿童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朱自强著:《儿童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韦苇著:《外国儿童文学发展史》,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 4. 王泉根主编:《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5. 王泉根主编:《儿童文学教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13 《影视文学》 Film and Television Literature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152 课程属性 学科方向拓展·选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二/小学教育(中文) 开课学期 第 3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无 在线教学平台 无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许欣 讲师 中文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属于学科基础拓展类课程,是一门面向中文专业学生的选修课。课程结合中外优 秀的电影电视作品,讲解有关影视的基本常识和理论,主要包括电影、电视艺术的诞生与发 展历史;影视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影视语言(如蒙太奇和长镜头);影视的声音(语 言、音乐、音响);影视中的对白、旁白、独白、人物同期声和解说词;声画关系等。让学 生配合课堂教学内容,学习从不同角度鉴赏影视片并撰写影视评论。 三、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影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2. 了解并掌握影视艺术鉴赏的角度和方法; 3. 观摩一些中外经典影片,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撰写电影评论; 4. 使学生对于优秀影视作品的分析、鉴赏与批评有较为基础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从 而提高分析鉴赏影视作品的能力和艺术审美力。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支撑 度 H M M 对应 目标 目标 1-4 目标 4 目标 3 交流 合作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课堂讨论、 实(验)践 等其它教学 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 教学 目标 绪论 课程的内容、任务、学习方法;对 影视文学的理解 2 目标 1、2 2 第一 章电影 的诞生 与发展历史 西方 及中 国电影 的诞生 与发 展历 史;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模式与风格; 电视的诞生及发展、电视剧编剧的 素养 2 目标 1、2 3 影视鉴赏 2 目标 3、4 1 讨论 114 4 第二 章电影 语言的 独特基础—蒙太奇 什么是蒙太奇; 蒙太奇产生的依据; 蒙太奇的产生与发展; 蒙太奇的作用; 蒙太奇的分类 5 第三章影视的声音 语言:对话的发展、特点 2 目标 1、2 6 影视的声音 电影对话与话剧台词; 2 目标 1、2 7 影视的声音 旁白、独白等 2 目标 1、2 8 影视的声音 人物同期声;解说词等 2 目标 1、2 9 电影鉴赏与评论 2 目标 3、4 10 影视音乐 影视音乐的诞生与发展、特征、主 要功能 2 目标 1、2 11 影视音乐 特点、作用、电视音乐 2 目标 1、2 12 电影欣赏 2 目标 3、4 13 第四章声画关系 什么是音响; 影视作品中音响的艺术功能 2 目标 1、2 14 声画关系 声画合一;声画并列;声画对位 2 目标 1、2 15 第五 章电视 声音的 综合艺术处理 声音的写实与写意功能 2 目标 1、2 16 影视鉴赏 2 目标 3、4 讨论 讨论 讨论 2 目标 1、2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教学方法: 课堂教师讲授、观摩影片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学习建议:建议学生多观摩与比较中外优秀影视片,关注影视文化现象与影视评论。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主要考察学生对影视文学的鉴赏与评价能力。对应课程目标 3. 4 总评成绩为百分制:考勤和平时课堂发言讨论占 40%,期末论文占 60%。 2. 过程评价方案 过程评价 1:观摩中外优秀影片,写观后感,课堂发言讨论。对应课程目标 3. 4 过程评价 2:观摩中外优秀影片,写观后感,课堂发言讨论。对应课程目标 3. 4 过程评价 3:观摩中外优秀影片,写观后感,课堂发言讨论。对应课程目标 3. 4 3. 期末评价方案 期末考核论文形式,主要考察学生对影视文学的鉴赏与评价能力。对应课程目标 3. 4 总评成绩为百分制:考勤和平时课堂发言讨论占 40%,期末论文占 60%。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115 【教材】 自编讲义 【学习资源】 1. 李泱《电影美学原理》 2. 汪流《为银幕写作》《你了解这门艺术吗?》中国电影出版社 3. 巴拉兹《电影美学》 4. 普多夫金《论电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 5. 岩崎昶《电影的理论》 6. 《影视艺术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7. 周传基《电影•电视 •广播中的声音》 8. 王云阶《论电影音乐》 9. 马尔丹《电影语言》 10. 张凤铸《音响美学》 11. 陆海波《电视剧美学》 12. 邹红《影视文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3. 黄会林、周星《影视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4. 周星《从文学之隅到影视文化之路》北京出版社 15. 周星《中国影视艺术理论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 16. 周星《影视艺术史》广西师大出版社 17. 黄会林、张同道《电影艺术导论》中国计划出版社 18. 孙宜君《影视艺术鉴赏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 张天民《张天民影视文学精品》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16 《外国文学》 Foreign Literature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160 课程属性 学科基础·必修 学分 3 总学时/周学时 48/3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小学教育(中文)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无 在线教学平台 无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沈洁 讲师 中文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通过对欧美自古希腊以来长达三千多年的文学发展历史进程进行简要介绍,使学 生对欧美文学在各时期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影响下所产生的各种文学流派有一个概括性的 了解和认知,对各国文学的独特气质和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有一个较为深入的理解,同 时,以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习为基础,以比较的视野和眼光看待中西方文学,了解各国文学为 世界文学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本课程主要面向小学教育专业中文方向三年级学生,为专业 必修课程。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外国文学(欧美)发展历史的概括性介绍,各国代表作家介绍, 外国经典作品赏析。 三、教学目标 1. 掌握外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及经典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文学成就及其意义。 2. 了解外国文学批评流派及其批评实践与方法。 3. 了解外国文学研究现状,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对经典作品进行分析。 4. 通过对外国文学的学习,对小语外国文学篇目的教学有深入的了解。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支撑 度 H L M 对应 目标 目标 1、2 目标 4 目标 1、3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学习要点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 教学 目标 检查预习情况 布置学期考核作 业 3 目标 1、2 3 目标 1、2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1 第一 章欧美 文学之 源 1 欧美文学源头概述 2 古代希腊罗马神话 2 第一 章欧美 文学之 源 1 荷马史诗 2 古希腊四大悲剧 诗人 117 3 第二 章中世 纪欧洲 文学 但丁《神曲》 安排自读弥尔顿 的《失乐园》 3 目标 1、3 4 第三 章文艺 复兴时 期欧洲文学 莎士比亚作品介绍 《威尼斯商人》分析及莎翁喜 剧特点 安排阅读四大悲 剧 3 目标 1、3 5 第三 章文艺 复兴时 期欧洲文学 莎士比亚中期四大悲剧。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形象 分析。 课堂讨论莎士比 亚悲剧中的人物 形象 3 目标 2、3 6 第四章 17、18 世纪 欧洲文学 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 歌德的《浮士德》 英国现实主义小说 弥尔顿的《失乐 园》阅读分享 3 目标 2、3 7 第五章 19 世纪欧洲 现实主义文学 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特征 法国现实主义作家雨果、巴尔 扎克作品分析 课堂讨论《巴黎 圣母院》的风格 特点 3 目标 2、3 8 第五章 19 世纪欧洲 现实主义文学 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文学与狄 更斯的《双城记》 俄国现实主义发展概述及特 点 课堂讨论、经典 阅读 3 目标 2、3 9 第五章 19 世纪现实 主义文学 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 屠格涅夫的小说及散文诗 经典分析(结合 小学语文选编俄 国文学作品) 3 目标 3、4 10 第六章 19 世纪美国 文学 19 世纪美国文学概述 马克﹒吐温小说分析 推荐阅读《飘》 3 目标 1、2、 3、4 11 第七 章欧美 短篇小 说代表作家作品 契诃夫、莫泊桑、欧﹒亨利的 短篇小说介绍 短篇小说鉴赏 3 目标 3、4 12 第八章 19 世纪欧洲 女性作家介绍 乔治﹒桑、简﹒奥斯汀、勃朗 特姐妹作品介绍分析 3 目标 3、4 13 第八章 19 世纪欧洲 女性作家介绍 乔治﹒桑、简﹒奥斯汀、勃朗 特姐妹作品介绍分析 课堂讨论三位女 性作家笔下的女 性形象 3 目标 3、4 14 第九章 19 世纪欧洲 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发展概况及作 家作品分析 卡夫卡及萨特 安排学生课外读 书成果展示 3 目标 1、2、 3、4 15 第九章 19 世纪欧洲 现代主义文学 经典阅读 弗吉尼亚·伍尔夫《奥兰多》 如何理解伍尔夫 的作品 3 目标 3、4 16 第十一章 20 世欧洲 美洲文学 海明威等的作品、艾米莉狄金 森诗歌 3 目标 3、4 艾米莉诗歌诵读 及赏析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先期有对“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等相关知识的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 1. 加强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的训练。 118 2. 注意利用相关媒体上发布的参考资料,注意利用教学网络加强教与学的沟通。 3. 及时了解外国文学研究的现状,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文学作品的分析,注意提高 自身的文学鉴赏水平。 主要以讲授法、讨论法及多媒体鉴赏法进行教学,课堂学习和课后自学相结合。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期末考核相结合,重在考核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 过程性评价包括学生对课程的自学、探究和课堂展示外,还包括 2 份作业,以考察其学 习效果。 课堂展示:对课内相关知识内容的资料搜集、对相关文学作品的赏析,对应课程目标 1; 课外阅读书目的研究性报告,对应课程目标 3。 作业 1 主要考察学生是否了解外国文学相关知识及研究现状,对应课程目标 1;考察学 生能否运用所学的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对外国经典作品进行赏析,对应课程目标 2。 作业 2 考察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所涉及外国文学作家作品进行解 读,并依据小语课标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对应课程目标 3 和课程目标 4。 期末考核:期末闭卷考试 分数权重: 期末成绩=过程性评价 40%+考勤 10%+期末考核 50%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朱维之主编《外国文学史(欧美卷)》,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 【学习资源】 著作类 1.《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英)特雷·伊格尔顿著,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版。 2.《什么是世界文学》(美)大卫·丹穆若什,查明建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版。 3.《解读语文》,钱理群,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年。 4. 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版。 5. 梁坤主编在《新编外国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 6. 《西方正典》,(美)哈罗德·布鲁姆著,江宁康译,译林出版社,2015 年版。 7. 《西方戏剧理论史》,周宁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期刊、网络类 1.《外国文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 2.《世界文学》,(中国社会科学院)。 3. 网易公开课。 4.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人教网 119 《中国现当代文学》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162 课程属性 学科基础·必修 学分 3 总学时/周学时 48/3 面向年级/专业 大二/小学教育(中文) 开课学期 第 3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无 在线教学平台 无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刘为群 讲师 中文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门讲授中国现代和当代时期文学发展历史的课程。它是为小学 教育专业中文方向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中国现当代文学包括现代文学发展时期和当代文学发展时期两个阶段,该课程以研究这 一历史发展阶段涌现出来的众多名家名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对小说、诗歌、戏剧创作、散文 诸体裁的代表作品的分析从而掌握这些有代表性的作家的创作思想、创作内容、艺术成就及 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内容,并适当地将其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相联系,初步培养学 生的独立分析小学语文教材篇目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确立的相关内容以及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的文学思潮 和论争。 2. 熟悉并把握现当代文学发展历史上涌现出来的名家名作,掌握这些代表作家的创作 思想、创作内容、艺术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能将相关知识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相 联系,为日后的语文阅读教学实际服务。 3. 了解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各历史阶段的代表作家的生平经历、创作思想和创作动因, 从中感受作家的思想(世界观、人生观)、情绪。 4. 具有一定的独立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支撑 度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H H 技术 融合 目标 目标 2 1、2、 目标 4 3 对应 目标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H H 国际 视野 目标 目标 1、2、 1、3、 3、4 4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M 目标 2、3、 4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120 课堂讨论、 实(验)践 等其它教学 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教 学目标 1 第一编第一 章 绪论、“五四”和第一次国内革命 战争时期的文学、新文化运动和文 学革命,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封建 守旧派的论争、鲁迅小说 2 第二章 鲁迅生平、小说概况及代表作《阿 Q 正传》分析 3 目标 2-4 3 第三章 写实派冰心、叶圣陶的小说创作 3 目标 2-4 4 第四章 郭沫若的诗作 3 目标 2-4 5 第五、六章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闻一多的诗作 3 目目标 2-4 6 第七、八章 闻一多的诗作、朱自清的散文 3 目标 2-4 7 第二编第九 章 茅盾的生平、创作概况及代表作 《子夜》 3 目标 2-4 8 第九、十章 茅盾的《子夜》、巴金的生平及创 作概况 3 目标 2-4 9 第十章 巴金的《家》及巴金其他的小说 3 目标 2-4 10 第十一章 老舍的生平、思想、创作概况及代 表作《骆驼祥子》 3 目标 2-4 11 第十二章 曹禺的生平、思想、创作概况及代 表作《雷雨》 3 目标 2-4 12 第十三、十四 章 萧红的小说、沈从文的小说、艾青 的诗作 3 目标 2-4 13 第三编第十 五、十六章 艾青的诗作、国统区张天翼的小 说、沦陷区张爱玲的小说 3 目标 2-4 14 第十七章 解放区赵树理的小说 3 目标 2-4 15 第十八章 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 3 目标 1-4 16 第十八章 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 3 目标 1-4 3 目标 1 目标 2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本课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课外自学及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自学及自学内容展示为 辅等多种方式综合进行学习。特殊情况下,可以实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方式。线上教学时, 以学生阅读课程学习资料、自主进行深入思考及学习的方式为主。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教学, 均需在学习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学科素养及反思精神,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从而达到综合育人的教学目标。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评价内容为文学史基本常识、作品人物形象分析、艺术成就分析等。重在对基本的文学 史常识、作品的鉴赏理解进行考查。 2. 过程评价方案 分为平时成绩 1、2、3,占期评成绩的 30%。以平时作业形式布置,学生作业期间教师 需进行指导,收回后教师需简单讲评。其中包括一次以小组项目学习的形式完成的自学内容 121 的作业。以上三次作业,均对应教学目标的 1—4 点。 3. 期末评价方案 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 项目 平时 1 平时 2 平 时 评 价 平时 3 平时 4 期末 评价 考核目标 课程号:3300162 考核内容 考核方式 评价人:刘为群 评价标准 占 比 1. 名词解释:“随感 录”作家群、语丝社。 自 主 学 习 2. 翻译鲁迅三首诗, 后 提 交 作 分析其表达的思想感 业 情。 是否依据社团出 现的时间、地点、 艺 术 追 求 等 名 词 10% 解释答题的要求 作答 对应教学目 标 3、4 鲁迅杂文《我们现在怎 样做父亲》或《灯下漫 笔》任选一篇分析 自主学习 后提交作 业 是否依据论点、分 论点、论据的要求 进行梳理;对文中 论点、分论点的理 解是否准确。 对应教学目 标1 1.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兴起的背景、过程及兴 起后的论争。 2. “左联”成立的时 间、地点、成立后所开 展的工作及意义。 自主学习 后提交作 业 是否依据思潮出 现的时间、地点、 艺 术 追 求 等 名 词 10% 解释答题的要求 作答 对应教学目 标 1—4 具体内容见作业题 课下展板 展示、公 众号发布 等 依据小传、宣传手 册、剧本、展板等 的要求进行评价 10% 对应教学目 标 1—4 文学史基础知识、作家 作品的解读 闭卷考试 期末考试评价标 准见参考答案 60% 对应教学目 标 1—4 10%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中国现当代文学》(上下册)刘勇等主编(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规划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年。 【学习资源】 著作类 1. 朱宝清:《中国文学史》(首师大初等教育学院组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 2.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 3. 程翔章等:《中国近代文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年。 4. 杨朴:《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年。 5. 钱理群、温儒敏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北大出版社 2016 年。 期刊、网页类 期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当代文学研究丛刊、新文学史料、文艺理论与批评、小 说评论、当代作家评论、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 网站:中国作家网、百度学术、百度文库等 122 《蒙学选读与文化常识》 Selected Readings in Enlightening Reader and Cultural Knowledge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166 课程属性 国学经典教育兼教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全院学生 开课学期 第 6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儒家经典选读 在线教学平台 师星学堂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张平仁 教授 中文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兼教方向“国学经典教育”的课程之一,授课对象为初教院各方向三年级选修 该课程者。课程内容蒙学部分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声律启蒙》 《增广贤文》《朱子家训》等,古代文化常识部分包括姓氏、称谓、天文、宫室、五行、历 法、节日、职官、科举、典籍等。旨在较深入地选读蒙学经典原文,较全面地了解蒙学所承 载的思想及社会文化背景,把握蒙学作品的表现形式,辩证看待其当代价值。学会如何开展 小学蒙学教育。较为系统地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对中国文化特性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了解古代蒙学的发展历程、作用等;通过阅读原典,了解蒙学经典的作 者、文本、思想主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会背诵经典名句;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基本知识。 2. 能力方面:学会结合古代文化背景和当代理念,分析评价蒙学经典蕴含的思想;学 会如何教小学生学习蒙学经典,如何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转化创新;能结合文本或生活 实际,分析文化常识的使用与价值;学会对简单的对联。 3. 综合育人方面:通过对蒙学文本中德行及知识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 的热爱和自信,培养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提升道德修养,培养热爱儿童教育的情怀。 4. 反思研究方面:学习中学会辩证分析蒙学文本、文化常识中的精华与糟粕、当代适 用性问题,正确评价蒙学经典及文化常识的价值,反思、讨论其当代价值。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支撑 度 H M M M 对应 目标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课时 安排 支撑教学 目标 2 目标 1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1 蒙学选读绪论 蒙学发展历史与基本理念 每次布置讨论问 题,下同 2 三字经 成书与德行部分 2 目标 1-4 3 三字经 历史、典籍、劝学部分 2 目标 1-4 123 4 千字文 成书与文本文化特点 2 目标 1-4 5 弟子规 成书与孝悌部分 2 目标 1-4 6 弟子规 谨信学文部分 2 目标 1-4 7 百家姓 二十四 孝 成书、文本文化特点 2 目标 1-4 8 小儿语 朱子家 训 成书、文本文化特点 2 目标 1-4 9 声 律 启蒙 幼 学 琼林 成书、文本文化特点 2 目标 1-3 10 实习 2 11 实习 2 12 实习 2 13 实习 2 14 文化常识第一至 三章 姓氏、字号、谥号、年号 2 目标 1-3 15 第四至七章 称谓、五行、干支、节日 2 目标 1-3 16 第八至十一章 避讳、左右、度量衡、科举 2 目标 1-3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线上教学时自主查找资料阅读经典作品和相关视频资料;指导阅读有关研究类论著。线 下教学时课前按提示预习准备相关问题,每次课安排专门的汇报讨论时间,重点培养分析、 评价、比较思维,计入平时成绩;课后完成对联作业。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评价内容:对蒙学经典重要内容的记诵与字义理解;对蒙学经典 所蕴含思想观念的分析评价;对蒙学观念当代转化创新的思路;学校蒙学经典片段教育的基 本方法;对古代文化常识的基本理解与运用。评价权重:平时课堂讨论 30﹪,每次课后对 联作业 30﹪,期末考试 40﹪。 2. 过程评价方案:平时讨论约 10 次,重点考察经典文本解读能力,义理理解是否准确、 深入,是否有自己的创见,是否能与历史及当代生活相联系,是否能对蒙学的当代运用提出 创新性看法,是否能提升自身的德行规范,对应课程目标 1、2、3、4。对联作业约 10 次, 重点考察格律掌握、语言思维能力,对应课程目标 1、2。 3. 期末评价方案:重点考察主要文本思想的分析、运用及态度价值观,方式为论文形 式或调研报告,对应课程目标 1、2、3、4。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教材:自编讲义。 【学习资源】参考书目: 1. 徐梓主编《蒙学辑要》,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1 年 2. 尚圣德主编《中华经典蒙学集注》,华文出版社 2002 年 3. 李逸安译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中华书局 2009 年 4. 徐梓《传统蒙学与蒙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 年 5. 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第 4 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9 年 124 6. 许嘉璐《中国古代衣食住行》,北京出版社 2011 年 7. 吕思勉《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华书局 2020 年 8. 其他学习参考资源:国学网 www.guoxue.com 125 《多层次多文本阅读及教学》 Multi Level and Multi Texts Reading and Teaching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186 课程属性 学科方向拓展·选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四/小学教育(中文) 开课学期 第 7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与教材分析、小学语文教 学设计与实施 在线教学平台 Classin 或腾讯会议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马长燕 讲师 中文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以 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等国际阅读素养评价框架为依据,从阅读情境、阅 读文本和阅读策略三个维度研究儿童的阅读及阅读教学。以中西方阅读教学实例为学习素材, 重点关注单篇文本、多文本(群文)及整本书阅读的关系;从信息定位、文本理解、评价与 反思、制定阅读目标和管理阅读任务等方面探讨阅读策略;同时学习设计及使用促进文本理 解的阅读策略可视化工具。 三、教学目标 1. 了解 PISA 等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及阅读素养测试内容及其变化原因 2. 理解单篇文本、多文本及整本书阅读之间的关系,并学习群文及整本书教学设计 3. 掌握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文本理解的策略,尝试形成文本整体理解、整合、解释和 推论的语文学习活动设计 4. 学习设计及使用促进文本理解的阅读策略可视化学习工具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支撑 度 M 对应 目标 目标 2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H M H L 目标 3、4 目标 2 目标 1 目标 2、3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1 第 一 章 PISA 国 际学生评估项目 及阅读素养测试 1. PISA 等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介绍 2. 国外母语阅读教学思路 3. 本学期学习任务与要求 2 第 一 章 PISA 国 际学生评估项目 及阅读素养测试 1. PISA 阅读素养测试内容及其变 化。 2. 理解阅读素养 126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 教学 目标 教师讲授 2 目标 1 教师讲授 2 目标 1 3 第二章 单篇文 本、多文本及整 本书阅读 1. 单篇阅读、多文本、整本书阅读 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2. 群文阅读,及其与单篇阅读的区 别 教师讲授 2 目标 2 4 第二章 单篇文 本、多文本及整 本书阅读 1. 群文阅读对师生的意义 2. 群文阅读的教学取向与操作方式 教师讲授 2 目标 2、3 5 第二章 单篇文 本、多文本及整 本书阅读 1. 群文阅读与单元整体阅读教学 2. 各组课例分析与展示 教师讲授 学生展示与研讨 2 目标 2、3 6 第二章 单篇文 本、多文本及整 本书阅读 1.整本书阅读的价值与优势 2.国外母语整本书阅读举例 Animal Farm 3.小组继续展示群文阅读课例分析 作业:搜集整本书阅读课例,并准 备分析展示。印发《三国演义》材 料 教师讲授 学生展示 师生研讨 2 目标 2、3 7 第二章 单篇文 本、多文本及整 本书阅读 1.国内母语整本书阅读案例《三国演 义》 2.小组展示课例分析 教师讲授 学生展示 师生研讨 2 目标 2、3 8 第二章 单篇文 本、多文本及整 本书阅读 1.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三种基本模式 2.视频整本书教学课例分析 3.小组展示课例分析 教师讲授 学生展示 师生研讨 2 目标 2、3 9 第三章 阅读策 略及教学 1.阅读策略及在多文本阅读教学中 的应用 2. 整本书阅读视频课赏析 教师讲授 学生展示 师生研讨 2 目标 3、4 第三章 阅读策 10 略及教学 1.可视化阅读策略学习工具及其设 计 2. 小组展示课例分析 教师讲授 学生展示 师生研讨 2 目标 4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小组展示、全班讨论、课外延伸阅读相结合。 学习建议: 1. 课程带动阅读。一学期读完一本经典童书,为期末考试中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做准 备。 2. 注重课例的搜集与研究,从课例中学习设计的思想与思路,同时注重反思与质疑。 3. 能够积极参与教学研讨,清晰表达个人观点,并能引导公共讨论。 4. 能够养成查阅文献并阅读的习惯。 线上线下结合教学的要求: 本课按照线下教学进行设计,交流互动环节较多。若遇不可抗因素,临时更改为线上教 学,则需依托线上教学平台,师生都可共享屏幕,及时分享自己的课例研究与分析,并展开 讨论。所有研讨后的修改,均需提供文字材料,甚至是做成 PPT 呈现。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1)平时成绩占 60% ,包括: 127 群文阅读课例分析 15% 整本书阅读课例分析 15% 课例分析展示与研讨 30% (2)期末论文设计类成绩 40%,做一个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2. 过程评价方案 (1)评价内容及占比: 群文阅读课例分析 15%, 整本书阅读课例分析 15% 课例分析展示与研讨 30% (2)评价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提交课例整理及分析文档;同时每组至少有一次展示本 组的课例呈现与分析,并组织研讨。 (3)对应课程目标 1、2、3. 3. 期末评价方案 (1)评价内容及占比: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40% (2)评价方式:个人提交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方案 (3)对应课程目标 3、4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自编讲义 【学习资源】 1.《如何阅读一本书》[美] 莫提默·J. 艾德勒 / 查尔斯·范多伦 商务印书馆 2.《朗读手册》(美)崔利斯,南海出版公司 3.《打造儿童阅读环境》(英)艾登钱伯斯著,南海出版社 4.《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孙绍振著,福建教育出版社 5.《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蒋军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书册阅读教学现场》吴欣歆 许艳,教育科学出版社 7.《Wonders-Reading/ Writing Workshop》 128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 (2)》 Elementary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Design and PracticeⅡ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184 课程属性 小学语文兼教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四/小学教育(非中文) 开课学期 第 7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 材解读 在线教学平台 师星学堂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崔嵘 副教授 中文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初等教育专业中文兼教方向学科教学类核心课程,以中文兼教方向四年级学生 为授课对象。本课程以小学语文学科的课程形态和教学形态为主要研究内容,结合教学案例 及教育实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学语文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系统学习和初步实践小学语 文教学设计所涉及的理念、计划、方法,初步具备小学语文教学能力。 课程以小学语文教学的五大板块的具体内容为操作和分析实例,以课堂教学链中的各个 环节为具体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在入职之前全面掌握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设计的系统思想 和方法,使其能够初步胜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 1. 进一步深入理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全面掌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系统 思想和方法; 2. 进一步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能够依据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设计出符合 年段及文本特点的教学活动方案; 3. 能够了解教学实施中的基本策略; 4. 熟悉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结构、掌握说课和评课的基本技能,初步具备小学语 文教学能力; 5. 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前沿动态,具备一定的反思能力。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支撑 度 L L H H M M L M L H M 对应 目标 目标 2 目标 1、2 目标 1-5 目标 2-4 目标 3-4 目标 3 目标 1、5 目标 1-4 目标 3-5 目标 1、5 目标 1-4 课堂讨论、实(验)践等 其它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教 学目标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129 1 认识小学语文教 学设计 2 小学语文教学设 计的逻辑要素及 价值取向 3 4 课堂讨论:小学语文教学 设计的基本要素;寻找与 本学科教学的异同。在线 完成 KWL 2 目标 4、5 结合教学案例及评价指标 进行课堂讨论,明确教学 设计的价值取向 完成学习反思日志 2 目标 1、 2、4 1. 练习设计前测题 2. 学会进行单元分析 3. 在 线 完 成 学 习 反 思 日 志 2 目标 1、4 练习制定教学目标 完成学习反思日志 2 目标 2、4、5 从课程标准到教学内容 1. 课标“识字写字”部 分解读 2. 统编教材识字写字教 学内容介绍 3. 学会记听课笔记 阅读课标及教材相关内 容; 练习记听课笔记 2 目标 1、2、4 赴小学观摩识字写字课 1.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识 字写字教案 2. 完成听课笔记及反思 2 目标 3、5 2 目标 2、4 1. 什么是教学设计 2.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结 构 什么是一份好的教学设 计 解构小学语文教 学设计 单元教学分析与学情分 析 解构小学语文教 学设计 解构教学设计基本要素 之教学目标制定与评价 设计 5 小学识字写字教 学 6 小学识字写字教 学 7 识字写字教学设 计 识字写字基本知识及案 例分析 1. 以 小 组 为 单 位 设 计 识 字写字教案 2. 完成在线汉字知识小 测验 8 小学阅读教学 统编教材对阅读教学的 挑战 案例讨论 教材分析 2 目标 2、3 9 小学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的几种模式 案例讨论 2 目标 2、3、4 10 小学习作教学 统编教材小学习作教学 编排特点 案例分析 2 目标 2 11 教学实习 要求实习期间听一节阅 读课、一节习作课,撰 写听课笔记及评课报告 2 目标 3、5 12 教学实习 同上 2 目标 3、5 13 教学实习 同上 2 目标 3、5 14 教学实习 同上 2 目标 3、 5 130 15 说课 如何说课 案例分析 2 目标 4 16 说课实战 选取同学进行说课及点 评 学生说课实战 2 目标 4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1. 本门课程将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将教学视频、优秀教学设计的资源放至师星学堂供 学生课余时间观阅,课上讨论提升; 2. 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将要求学生学会说课,通过教学实习学会评课; 3. 充分利用师星学堂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 4. 为提升学生的反思力,本课程以学习日志的方式要求学生每次课后均记录收获与困 惑。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评价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密切相关的基本知识,占 15%; 2. 对学习动机及反思能力的提升与评估,占 15%; 3. 通过说课检查学生对小学语文设计的理解,具备说课及评课的基本技能,占 70% 。 2. 过程评价方案: (1)考勤及课堂参与情况: 5% (2)每周学习反思:10% ,对应教学目标 5 (3)在线小测验(课标及识字写字基本知识):15% ,对应教学目标 1、2 (4)通过实习完成听课记录及评课报告 20% 3. 期末评价方案:提交教学说课视频一份(含教学设计稿),进行同学互评占 50%.以 实现教学目标 2、3、4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吴忠豪主编,《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学习资源】 1. 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版 2. 温儒敏、巢宗祺主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解读》,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 2012 版 3. 吴忠豪主编,《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年。 4. 施茂枝著,《语文教学: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年。 5.《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王荣生,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6.《小学语文教学关键问题指导》(扫码可看微课视频),李亮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 7.《语文学习心理学》,董蓓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8.《语文教学: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施茂枝,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9.《备课指南》,希尔伯特 迈尔,华东师大出版社,2011 10.《怎样上课才最棒:优质课堂教学的十项特征》,华东师大出版社,2011 11.小学语文相关的期刊介绍 12.人教网小学语文板块: http://www.pep.com.cn/xiaoyu/ 13.中国大学慕课 131 《文本解读与文学鉴赏(2)》 Text Interpretation and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II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190 课程属性 小学语文兼教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小学教育(非中文)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无 在线教学平台 无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许欣 讲师 中文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属于兼教方向课程,是一门面向非中文方向学生的课程。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文艺 观为指导,以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探讨文学的性质、特点和基本规律,研 究文学文本解读、文学鉴赏、文学创作、文学接受与批评等问题。以古今中外的大量文学作 品以及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名家名篇作为例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较为全面地 了解和掌握有关文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和评价文学 现象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整个文学活动的基本环节; 2. 了解并掌握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基本特点和文学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本质特 征; 3. 掌握文学作品的构成及其文本层次和不同文学形式的特征,文学创作活动中的基本 要素和过程及重要的创作方法; 4. 掌握文学鉴赏与批评的基本要素和条件,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文艺观,提高理论思维 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支撑 度 H M M 对应 目标 目标 1-3 目标 4 目标 4 课堂讨论、实(验)践 等其它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 教学 目标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1 第一章绪论 学科理论体系的阐述 小语教材文本解读范 例 3 目标 1、4 2 第一章绪论 学科特点与学习方法的 介绍 小语教材文本解读范 例 3 目标 1、4 3 第二章文学是什么 文学的本质 讨论:假如没有文学 3 目标 2、4 132 4 第二章文学是什么 文学的审美价值 讨论:文学的起源 3 目标 2、4 5 第二章文学的本质 文学的审美价值 讨论:文学带给我们的 3 目标 2、4 6 第二章文学的本质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小语教材文本解读范 例 3 目标 2、4 7 第三章文学创造 创作动机与创造过程的 复杂性 讨论:文学创作动机综 述 3 目标 3 3 目标 3、4 8 第三章文学创造 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及 创作方法 讨论:从形之于心到形 之于手的过程;构思的 艰难历程;语辞提炼与 表达; 9 第三章文学创造 文学创作方法 讨论:不同创作方法例 说 3 目标 3、4 10 第三章文学创造 文学创作方法 小语教材文本解读范 例 3 目标 3、4 11 第四章文学作品的 本文层次和文学形 象的理想状态 文本的三个层次 经典作品鉴赏与解读 3 目标 3、4 12 第四章文学作品的 本文层次和文学形 象的理想状态 文本的三个次 经典作品鉴赏与解读 3 目标 3、4 13 第四章文学作品的 本文层次和文学形 象的理想状态 典型与意境 讨论与作业:对作品意 象与意境分析 3 目标 3、4 14 第四章文学作品的 本文层次和文学形 象的理想状态 典型与意境;文学体裁 小语教材文本解读范 例 3 目标 3、4 15 第四章文学作品的 本文层次和文学形 象的理想状态 文学体裁 小语教材文本解读范 例 3 目标 3、4 第五章文学接受 文学接受活动;文学接 受活动的一般过程; 文学接受的实践 讨论:文学接受过程中 主体与文本的相互作 用与关系;小语教材文 本解读范例 3 目标 3、4 16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多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以学生学习为中 心,让学生多思考多阅读多动笔。增强课堂互动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学习建议:建议学生课下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考查学生对文学理论的理解和灵活运用以及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总评成绩为百分制:考勤和平时课堂发言讨论占 10%,小组合作作业占 30%, 期末考试占 60%。 133 2. 过程评价方案 过程评价 1:小组课题 1:文本解读与文学鉴赏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应用。小组课下讨论与 课堂展示。对应目标 1. 4 过程评价 2:小组课题 2:文本解读与文学鉴赏相关理论与实践应用。小组课下讨论与课 堂展示。对应目标 2. 4 过程评价 3:小组课题 3:文本解读与文学鉴赏相关理论与实践应用。小组课下讨论与课 堂展示。对应目标 3. 4 3. 期末评价方案 期末考核方式一般为随堂考试。以开放式命题形式为主,重点考核学生对文学理论的理 解和灵活运用以及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应课程目标 1. 2. 3. 4。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自编讲义 【学习资源】 1.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孙绍振《文学文本解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3. 孙绍振《月迷津渡-古典诗词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4. 陈日亮《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华东师大出版社 5. 闫学《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华东师大出版社 134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Elementary Chinese Language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Textbook Analysis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198 课程属性 学科课程与教学·必修 学分 3 总学时/周学时 48/3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小学教育(中文)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教育学基础,教育心理 学,课程论,汉语言文 学相关课程等 在线教学平台 师星学堂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陈薇 副教授 中文教研室 孙建龙 副教授 中文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是为小学教育专业中文方向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 修课,以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及现行小学语文教材(1-12 册)为主要学习和探究内 容,既有一定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本课程应为学生后续将进行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践”从课程认识和教材分析能力 等两个方面打下基础,侧重培养其课程理解和独立分析教材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 学生对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与课程设计思路等具有正确的 认识与理解; 2. 学生对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课程的目标与内容有较为系统而准确的把握; 3. 了解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内容与特点; 4. 能够整体把握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与编排特点,正确使用语文教材资源进行教学; 5. 掌握基本的教材分析方法与文本解读策略,能够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独立分析和文 本解读; 6. 学生能够基于对语文课程性质、理念、目标的认识与理解,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事实 进行合理分析与反思。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支撑 度 H 对应 目标 目标 1-3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H L L M 目标 4、5 目标 1 目标 5 目标 6 交流 合作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135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教学 环节说明 课 时 目标 支撑 1 0.0 绪论 0.1“语文”是什 么:认识小学语文 (一) 课程说明:课程内容、教学 安排、考核要求、学习资源 等 从蒙学教育到学科化教学 百年语文的学科化历程 2 目标 1 2 目标 1 2 0.1“语文”是什 么:认识小学语文 (二) “语文”的内涵理解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 念 3 0.2 为什么教语文 (一) 小学生为什么学语文 “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2 目标 1 识字与写字内容与目标分 析 阅读教学内容与目标分析 写话与习作教学内容与目 标分析 2 目标 2 4 0.2 为什么教语文 (二) 5 0.3 小学生怎么学 语文(一) 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案例 分析 2 小学生言语能力的获得与 发展 小学生怎样学习识字、写字 目标 1、2、6 2 目标 1、2、6 2 目标 1、2、5、 6 6 0.3 小学生怎么学 语文(二) 小学生怎样学习阅读 小学生怎样学习写作 教学案例 分析 7 *课堂观察与案例 分析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实现语 文课程目标 课堂观察 与讨论 作业展示与问题讨论(在线 平台) 学习总结与反馈(在线平 测试 台) 课程理解与教学案例分 析 (测试) 2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 与内容分析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体系 与呈现形式 讨论:如何使用好教材进行 语文教学——观念与方法 2 目标 3 8 *期中考察 9 0.4 用什么教语文 10 0.5 汉语拼音、识 字写字的课程理 解与教材研究 11 0.6 阅读课程理解 与教材研究(一) 汉语拼音课程理解与教材 研究 识字课程理解与教材研究 写字课程理解与教材研究 教材呈现 与案例分析 2 目标 2、4、5 阅读课程的资源——教材 选文与单元呈现/教材研读 阅读课程的内容——人文 主题与语文要素/教材研读 教材呈现 与案例分析 2 目标 2、4、5 136 12 阅读课程中的阅读策略/教 材研读 阅读课程中的课外阅读/教 材研读 教材呈现 与案例分析 2 目标 2、4、5 文本解读的基本理论与知 识基础 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科技 说明、文学类作品等不同文 体的文本解读与案例分析 教材呈现 与案例分析 2 目标 2、4、5 写话的课程理解与教材研 究 习作的课程理解与教材研 究 教材呈现 与案例分析 2 目标 2、4、5 口语交际的课程理解 口语交际的教材研究 教材呈现 与案例分析 2 目标 2、4、5 作业展示与问题讨论(在线 平台) 学习总结与反馈(在线平 测试 台) 教材分析与文本解读( 测 试) 0.6 阅读课程理解 与教材研究(二) 13 0.6 阅读课程理解 与教材研究(三) 14 0.7 写话与习作 的课程理解与教 材研究 15 0.8 口语交际课程 理解与教材研究 16 *期末考察 2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先修课要求:学生须修完“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儿童学习与发展”“汉语言文 学基础”等相关内容的课程后再进入本门课程的学习。 本门课程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方式。 线上平台为首都师范大学师星学堂,按教学内容提供了各种课程学习资源及讨论交流、 作业提交等平台,学生应按要求积极参与完成线上学习内容并按时提交作业; 线下主要通过“讲授+案例分析”“专题探究+汇报”等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课程理解能力、运用汉语言文学知识分析 处理教材的能力等,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评价内容与权重】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在考查学生对语文课程的理解、语文教材的把握和 分析能力,探究、分析、解决小学语文教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的参与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主要对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 权重 参与学习的状态和自主学习能力 10% 语文课程性质、基本理念与课程设计思路的认识与理解 10% 小学阶段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的理解与整体把握 10% 对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与编排特点的理解与整体把握 10% 语文教材内容分析(单元)及单篇文章的文本解读能力 30% 基于课程与教材理解,对小学语文教学事实的分析和反思能力 30% 【过程评价方案】 过程评价主要考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小学语文课程性质、理念、目标的识记和理解 137 情况;对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的整体把握情况。如下: 评价内容 评价方式 占比 参与学习的状态和自主学习能力 线下:考勤;线上:学习任务的完成统 计,参与提问与讨论次数 语文课程性质、基本理念与课程设计思 路的认识与理解 作业 1:基于课程理念的教学案例分析, 10% 在线提交 小学阶段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的理解与 整体把握 作业 2:基于课程目标指向和效果的教 学案例分析,在线提交 10% 对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与编排特点的 理解与整体把握 作业 3:对某一单元内容进行的教材分 析,在线提交 10% 10% 【期末评价方案】 期末评价重在考查学生对小学语文课程的理解程度和反思能力,以及学生对小学语文教 材的分析能力。采取随堂闭卷纸笔测试的方式进行。测试内容如下: 评价内容 评价方式 占比 基于课程与教材理解,对小学语文教学 事实的分析和反思能力 对所提供的教学案例进行反思性评价, 30% 现场纸笔测试,闭卷 语文教材内容分析(单元)及单篇文章 的文本解读能力 对所提供的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及解读 30%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孙建龙:《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年版。 【学习资源】 著作类 1. 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 2. 教育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教参,1-12 册。 3.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中华书局 2013 版。 4. 孙建龙、陈薇、张凤霞:《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年版。 5. 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年版。 6. 吴忠豪:《外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 版。 期刊、网页类 《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山西);《小学语文教师》(上海);《小学语文教与学》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小学语文》(人教社) 网站:人教网小学语文,网址:http://www.pep.com.cn/xiaoyu/;老百晓语文网,网址: http://www.lbx777. com/default.html。 人物类 斯霞、霍懋征、李吉林、于永正、支玉恒、靳加彦、贾志敏、赵景瑞、张化万、窦桂 梅、孙双金、薛法根、周益民、王崧舟、吉春亚、盛新凤、闫学、管建刚、吴勇、王文丽等 专家型教师的个人著作、教学实录与教学反思。 138 《汉字学与识字教学》 Chinese Characters and Literacy Teaching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199 课程属性 学科课程与教学·必修 学分 3 总学时/周学时 48/3 面向年级/专业 大二/小学教育(中文) 开课学期 第 4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具有一定的语言学基础 以及古书阅读能力 在线教学平台 企业微信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罗涛 讲师 中文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中国文化有三千多年不间断的历史,作为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汉字也有着几千年的历 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本课程基于汉字的发展脉络,以其为历时的线索,探求文 字的字形变化,字体的传承与演变,分析我们熟悉的基本字形及其内在理论依据,反应新出 土的资料信息,力图比较全景地展示汉字的来源及其演变,汉字与汉语之间的互动与影响, 为小学的汉字教学打下坚实的知识及学理基础。 三、教学目标 1. 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基础汉字的甲骨文字形 2. 熟悉传统的分析汉字的理论 3. 对汉字发展的脉络有一个全景的观照 4. 提高汉字教学的知识修养及理论修养 5. 培养对以汉字的核心的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6. 培养在汉字教学方面的研究能力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支撑 度 H H H H H 对应 目标 目标 5 目标 1-3 目标 4 目标 6 目标 6 维度 师德 规范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教 学目标 课堂讨论 2 目标 3 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 课堂讨论 2 目标 3 六国文字、秦系文字 课堂讨论,观看 记录片 2 目标 3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1 汉字的形成与发展 主要讨论文字形成的过程, 汉字的性质,形成问题与发 展 2 形体的演变(上) 3 形体的演变(下) 139 4 形体的演变(下) 研究隶楷阶段文字形体的资 料、汉代隶书的发展、隶书 对篆文的改造 5 汉字基本类型的划分 六书说、三书说 课堂讨论 2 目标 2 目标 4 6 表意字 抽象字、象物字 课堂讨论 2 目标 1、4、5 7 表意字 象物字、指示字、象物字式 的象事字 期中作业 2 目标 1、4、5 8 表意字 会意字 课堂讨论 2 目标 1、4、5 9 表意字 会意字、变体字及其它 课堂讨论 2 目标 1、4、5 10 形声字 形声字产生的途径、多声与 多形、省声与省形 课堂讨论 2 目标 1、4、5 11 形声字 形旁和声旁的位置,形旁的 表意作用,声旁的表音作用, 课堂讨论 右文说 2 目标 1、4、5 12 假借 本字与假借字,被借字与假 借义有联系的现象等 课堂讨论 2 目标 1 目标 4 13 异体字,同形字,同 义换读 异体字,同形字、同义换读 课堂讨论 2 目标 1 目标 4 14 文字的分化与合并 文字的分化、分散多义字职 务的其他方法 课堂讨论 2 目标 1 目标 4 15 文字的分化与合并 用不同的字表示同一个词的 不同用法的现象、文字的合 并 课堂讨论 2 目标 1 目标 4 16 字形跟音义的关系 一形多音义,一词多形,古 今字 课堂讨论 2 目标 1 目标 4 课堂讨论 2 目标 3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多维度地展示汉字的演变及发展历程,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文字资料的实物照片, 带领学生观看相关的记录片。对具体的字形,鼓励学生讨论分析。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主要考核对基础汉字的分析能力,将传统文字学理论应用到实际的识字教学的能力 平时成绩 20%、期中作业 30%,期末考试 50% 2. 过程评价方案 出勤率 期中作业,考核将所学知识运用的能力、分析能力,从而培养问题意识以及科研的能力 3. 期末评价方案 期末提交论文,可针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及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 学生的思辨性。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140 《文字学概要》(修订本),裘锡圭著,商务印书馆,2019 年 4 月 【学习资源】 1.《商周古文字读本》,刘翔、陈抗、陈初生、董坤编著语文出版社 2011 年 9 月 2.《古文字学》,黄德宽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年 2 月 3.《简明中国文字学》(修订版),许进雄编撰,中华书局,2013 年 5 月 4.《基础汉字形义释源》,邹晓丽著,中华书局,2007 年 8 月 5.《中国古文字学导论》,夏含夷著,中西书局,2013 年 8 月 6.《古井中的秦朝》《探索发现》记录片 7.《湖北云梦秦简》《国宝档案》记录片 141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植物》 Plants in Primary Chinese Textbooks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1102 课程属性 学科方向拓展·选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二/小学教育(中文) 开课学期 第 4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无 在线教学平台 企业微信/腾讯会议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宋侨 实验师(中级) 中文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面向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二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课程包 括对小学语文教材中提及的植物的认知和文化内涵讲授,加深对文学作品中植物的内涵意义 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提升对小学语文教材的认识,更好的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本 课程采取课堂讲授、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教学。 三、教学目标 1. 本课程旨在使本科生通过学习与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植物知识,初步获得有关 植物相关的基本知识。 2. 通过学习,可以将文学和科学有机结合,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认识,从植物学 的角度来看文学作品,为从事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奠定一定的知识基础。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保护环境的意识。 本课程对学生各项毕业要求的支撑度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支撑 度 M H 对应 目标 目标 3 目标 1、2 维度 师德 规范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H M 目标 1、2 目标 3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L M H 目标 1 目标 2、3 目标 2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教 学目标 2 目标 1 目标 2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次 1 教学内容 要点 语文教材中的植物内 容概述 梳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植 物,通过大数据阐述植物 (自然)与人类社会各方 面的联系。 142 自然世界与人类文明 一、古人与自然的关系 ——衣食住行离不开 二、我们身边的植物世界 ——熟悉与陌生 三、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 的基础——自然世界的演 变 讨论 1:地球与 人类的关系 讨论 2:人类在 自然界中的角 色。 讨论 3:对自然 植物的整体认知 2 目标 1 目标 3 3 诗词、成语、典故中 的植物举例 诗词、成语、典故中的植 物 一、古诗词植物及其特性 二、成语植物及其特性 三、典故植物及其特性 小组汇报 2 目标 1 目标 2 4 植物的生长特性:春 花秋实 一、春天开花植物 二、秋季结实植物 小组汇报 2 目标 1 目标 2 5 植物的地理特性 一、身边可见教材中的植 物 二、植物的地理特性 学生展示,师生 点评 2 目标 1 目标 2 6 容易混淆的植物 一、植物科学命名法 二、拉丁学名与俗称 2 目标 1 目标 2 7 植物的古今名称演变 一、同名异物 二、同物异名 小组汇报 2 目标 1 目标 2 8 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 一、外力 二、水力 三、自身弹力 小组汇报 2 目标 1 目标 2 9 植物的特性与文学内 容之一植物的季节特 性 植物的季节特性: 一、春夏秋冬 二、二十四节气 三、物候代表植物 小组汇报 2 目标 1 目标 2 10 植物的特性与文学内 容之二植物的象征寓 意 植物与借喻: 一、致用 二、比德 三、畅神 分组讨论 2 目标 1 目标 2 11 植物的特性与文学内 容之三礼仪习俗 一、植物与礼仪 二、植物与习俗 小组汇报 2 目标 1 目标 2 12 植物的特性与文学内 容之四植物色彩 植物与色彩 小组汇报 2 目标 1 目标 2 13 植物的实用价值之一 瓜果谷类 小组汇报 2 目标 1 目标 2 14 植物的实用价值之二 野菜蔬菜 小组汇报 2 目标 1 目标 2 15 植物的实用价值之三 药用观赏 外来植物引进 小组汇报 2 目标 1 目标 2 16 总结归纳 答疑,完成课题论文。 2 143 2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建议 先修课:无 教学建议: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紧密结合小学语文教材与所涉及的植物知识进行课堂 讲授,对植物有关的古今名称演变、形态性状、分类特征、内涵文化等方面进行介绍,阐释 植物特性在文学作品中的潜在关系。并组织学生到校园内进行主题明确,紧扣教材的户外实 践课程。建立微信互动平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交流探讨,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 遇到的问题。 六、学习评价与考核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点考察学生对教材中涉及的植物知识掌握程度。 综合成绩=过程性评价(50%)+论文报告(50%)。 2. 过程评价方案: 考勤 10% 课堂有效参与:10% 课堂汇报展示 20% 课堂测试 10%。 3. 期末评价方案: 掌握课程所学的内容,根据自身对语文教材中的植物的理解,归纳总结同一类群的植物 特征,撰写论文报告:50%。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无 【学习资源】 1. 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语文)一年级——六年级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 潘富俊.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第二版),商务印书社,2016 年。 3. 刘夙.植物名字的故事,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年。 4. 黄永武.中国诗学,新世界出版社,2012 年。 5. 刘华杰.博物人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年。 144 《形式逻辑与论文写作》 Formal logic and thesis writing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1104 课程属性 学科方向拓展·选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小学教育(中文)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无 在线教学平台 无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张艳玲 副教授 中文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形式逻辑与论文写作》这门课包含两部分教学内容。一是形式逻辑理论知识,二是论 文写作要求及技能训练。《形式逻辑》是一种基础性、工具性科学。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思 维的形式结构,具体内容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的逻辑结构,即逻辑形式;定 义、划分、概括、限制、比较、分析、综合、观察、实验、探求因果联系等逻辑方法;定义、 划分、判断、推理、论证等逻辑规则;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等逻辑规律。 《形式逻辑》是以思维的形式结构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其基本性质是基础性、工具性和全人 类性。学习形式逻辑,既有认识的作用,又有表达思想和论证思想的作用。《论文写作》部 分在《形式逻辑》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学术论文写作的一般程序和基本要求,让学生掌握 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和学术规范,提高学生学术论文写作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自觉地进行思维的逻辑训练,提高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学习逻辑学,有助于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事物,获取新知识;有助于大学生准确地表 达思想,严密地论证思想;有助于大学生反驳谬误,揭露诡辩。 3. 使学生了解学术论文写作的一般程序和基本要求。 4. 让学生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和学术规范,提高学生学术论文写作的实践操 作能力。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师德 教育 知识 教学 技术 班级 综合 自主 国际 反思 交流 维度 规范 情怀 整合 能力 融合 指导 育人 学习 视野 研究 合作 支撑 H H M M H M 度 对应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1-4 3、4 1、2 1、2 1-4 3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课堂讨论、实 支撑 课时 周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验)践等其它 教学 安排 教学环节说明 目标 了解形式逻辑的对象作用;了解 目标 1 绪论 2 论文写作与公文写作等的区别 1-4 1. 概念的特征及分类 2.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目标 2-3 概念 3. 定义的相关知识 4 1-2 4. 什么是划分 5. 划分与定义的关系 145 4-5 判断 6-7 推理 8 形式逻辑的 基本规律 9 论文的选题 10 论文提纲的 拟订 1112 论文写作与 论证 1314 论文摘要的 撰写 1. 了解判断的特征 2. 判断与语句的关系 3. 判断的种类 4. 性质判断及关系判断 5. 假言判断 6. 宣言判断 7. 联言判断 8. 负判断 1. 推理的特征及种类 2. 性质判断推理(一):直接推 理 3. 性质判断推理(二):三段论 1. 同一律 2. 矛盾律 3. 排中律 4.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在语言中 的使用案例分析 1. 选题的基本原则 2. 选题的类型与来源 3. 选题意义的认识与表达 4. 研究现状的把握与描述 1. 论点的提炼 2. 命题切分及其基本原则 3. 论文的构架 4. 提纲的表述 论文写作的基本方式 论证的构成及论证的一般原则 论证的常用方法 论证的表达方式 1. 论文摘要的作用 2. 常见的两种学术论文摘要:报 道性摘要与指示性摘要 3. 毕业论文摘要的基本内容 4. 毕业论文摘要撰写的基本要求 5. 毕业论文摘要撰写的基本方 法 6. 常见的毕业论文摘要撰写毛 病 学术论文的写作规模 学术论文的格式 课堂讨论 1 课时 课堂讨论 1 课时 4 目标 1-2 4 目标 2 2 目标 1-4 2 目标 3-4 2 目标 1-4 4 目标 1-4 4 目标 1-4 论文的规模 目标 2 与格式 3-4 论文写作范 以学习小组为单 目标 16 2 文评判讲解 位学生互评 1-4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讲授、讨论、实践、自学相结合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第 1-8 周教学内容主要考察学生掌握形式逻辑的相关概念情况,占比为 40%。第 9-16 周教学内容主要考察学生论文写作技能,占比为 60%。 2. 过程评价方案 1)平时作业三次,其中包括一次本学期课程论文写作。 15 146 2)课堂讨论三次,其中包括一次小组为单位讨论及展示。 3. 期末评价方案 本课程考核方式为:以平时作业为主,以课堂讨论、课堂表现为辅。成绩评定采用百分 制。本课程成绩主要采用平时成绩与课堂表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定,最终成绩由以下 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平时训练成绩占总成绩的 70%,第二部分,课堂讨论占总成绩的 20%,第三部分,上课考勤占总成绩的 10%。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1. 金岳霖等主编《形式逻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年。 2. 高小和等主编《学术论文写作》南京:南京大学出版史,2006 年。 【学习资源】 1. 姜全吉迟维东主编《逻辑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 2. 吴家国《形式逻辑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 3.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编《逻辑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年 4. 中国知网论文 147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Primary Chinese Textbooks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1105 课程属性 学科方向拓展·选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小学教育(中文) 开课学期 第 6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 析,汉语言文学相关课程等 在线教学平台 师星学堂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孙建龙 副教授 中文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是为小学教育专业(中文方向)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 选修课,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及其教学为主要研究内容。本课程既有 一定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本课程应为学习者今后在小学语文教材分析尤其是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分析及其教 学从知识、方法等方面提供帮助,侧重发展学生的文化理解与教学实施能力。 三、教学目标 1. 学生能正确理解小学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2. 能够梳理、研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并进行系统分析; 3. 基于案例分析,探究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方法; 4. 具有初步的传统文化教学研究与教学设计能力。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支撑 度 对应 目标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H H 目标 1 目标 2、4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H L L M 目标 1-3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4 目标 4 课 时 目标 支撑 课程内容、教学安排、考核要求、参考 文献等的基本说明 小学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与目标 2 目标 1 传统文化类目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梳理 2 目标 1 2 目标 2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1 0.0 绪论:课程与教学安排 的基本说明 0.1 小学语文课程中传统 文化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2 0.2 小 学 语文 教 材 中 的 传 统文化内容研究 3 0.3 小 学 语文 教 材 中 的 传 传统文化精神 统精神文化及其分析(上)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精神解析 148 4 0.3 小 学 语文 教 材 中 的 传 统精神文化及其分析(中) 5 0.3 小 学 语文 教 材 中 的 传 统精神文化及其分析(下) 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精神的内容 梳理 展示与交流 2 目标 2 2 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精神的教学 研究 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6 0.4 小 学 语文 教 材 中 的 传 统文化知识(上) 传统文化知识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解析 2 目标 3 7 0.4 小 学 语文 教 材 中 的 传 统文化知识(中) 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知识的内容 梳理 展示与交流 2 目标 2 8 0.4 小 学 语文 教 材 中 的 传 统文化知识(下) 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学 研究 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2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学 观察、设计与实践 8 目标 2 目标 4 蒙学读本 小学语文教材中对蒙学读本的借鉴 2 目标 2 语文教材中文言经典内容(文本)的文 献学研究 2 目标 2 语文教材中文言经典内容(文本)的教 学研究 2 目标 3 目标 4 9-12 教学实践与研究 13 0.5 小 学 语文 教 材 中 对 蒙 学读本的借鉴及文言经典 内容(文本)的文献学研 究(上) 14 0.5 小学语文教材中对蒙 学读本的借鉴及文言经典 内容(文本)的文献学研 究(中) 15 0.5 小 学 语文 教 材 中 对 蒙 学读本的借鉴及文言经典 内容(文本)的文献学研 究(下) 16 课程总结与考核 1.学习任务的展示、交流、修改 2.提交研究报告 1 份 2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先修课要求:学生须修完“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等基础课程,以及“小学语文 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等课程,之后再进入本门课程的学习。 本门课程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方式。 线上平台为首都师范大学师星学堂,按教学内容提供了各种课程学习资源及讨论交流、 作业提交等平台,学生应按要求积极参与完成线上学习内容并按时提交作业;线下主要通过 “讲授+案例分析”“专题探究+汇报”等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学生对写作教学的理解能力、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处理 教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教学实践的观察与反思能力等,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六、学习评价与考核 【评价内容与评价要点】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在考查学生任务式学习、教材分析以及教学问题的 梳理、描述与分析能力。除过程中任务的学习、探究和展示外,学生须选择一个专题内容进 149 行研究并完成研究报告。此外,学生还须参加 4 周的教学观察与实践,并选择某一视角观察、 记录、提取、分析教学中的问题,最后需提交 1 篇研究、分析性书面作业,以体现其学习成 果。其中,过程中的学习、探究和展示主要考查学生对小学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解 与认识,以及对教材中传统文化知识的梳理情况与教学反思能力;在此基础上的研究、分析 性作业考查学生的问题发现与分析能力。 【评价方案与权重】 过程性学习与展示(含考勤)20% (重在考查对小学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教育基本理 念、目标的理解);任务式学习及结果(期中)40%(重在考查教材内容梳理与分析能力); 观察与研究论文(期末)40%(重在考查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如下: 过程性学习与展示(含考勤) 重在考查对小学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基 本理念、目标的理解 20% 任务式学习及结果 重在考查教材内容梳理与分析能力 40% 观察与研究报告 重在考查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40%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自编讲义 【学习资源】 1. 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教育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 1-12 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3.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中华书局 2013 版 4. 张隆华、曾仲珊编著:《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0 版 5. 徐 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十五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版 6. 王 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4 年版 7. 许嘉璐:《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中华书局 3 年版 8. 高文苗:《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人民出版社 150 《高等代数 1》 Advanced AlgebraⅠ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206 课程属性 学科基础·必修 学分 3 总学时/周学时 48/3 面向年级/专业 大二/小学教育(数学) 开课学期 第 3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无 在线教学平台 无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侯欣 讲师 数学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它的理论与方法已渗透到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经 济科学等众多领域,并产生出许多崭新的理论和方法。现代控制理论的出现就是一例。 本课程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多项式理论。主要研究多项式整除、因式分解等理论 问题;第二部分为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在这部分注重突出矩阵的作用,特别是在线 性方程组中的作用,这样既体现了高等代数的思想方法,又体现了中学数学的继续;第三部 分以向量空间、欧氏空间、线性变换和二次型等抽象的代数概念为主体揭示空间的结构。 高等代数 I 内容包括多项式理论(选学)、行列式、矩阵、向量空间。面向初教院二年 级数学方向的学生开设。 三、教学目标 1. 掌握行列式和矩阵的知识和应用; 2. 初步了解抽象的代数结构——空间的结构; 3. 初步学会分析处理多变量线性关系的理论和方法,为学习后续课程和日后的工作打 下基础; 4. 提高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支撑 度 M M H M M M 对应 目标 目标 3、4 目标 3、4 目标 1-4 目标 3、4 目标 1-4 目标 1-4 交流 合作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课堂讨论、实(验) 课时 践等其它教学环节 安排 说明 周 次 教学内容 1 行列式的定义 行列式的意义与定义 4 目标 1、4 2 行列式的性质 行列式的性质及应用 4 目标 1、4 3 行列式的展开 行列式按行、列展开 4 目标 1、4 学习要点 151 支撑教 学目标 4 行列式的计算 与克拉默法则 行列式的计算、克拉默法 则 4 目标 1、4 5 行列式习题课 总结行列式的知识要点, 课堂讨论解答疑难问题 4 目标 1、3、4 6 矩阵的运算和 性质 矩阵的定义、运算与性质 4 目标 2、4 7 可逆阵 矩阵逆的定义及求解 4 目标 2、4 8 初等变换与初 等矩阵 初等变换与初等矩阵的关 系 4 目标 2、4 9 初等变换与初 等矩阵的运用 初等变换方法求逆、解矩 阵方程 4 目标 2、4 10 向量空间、向量 的线性关系 n 维向量空间概念 向量的线性关系 4 目标 2-4 11 极大线性无关 组 求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 组的方法 4 目标 2-4 12 向量组的秩 向量组的秩 4 目标 2-4 13 矩阵的秩 矩阵的秩 4 目标 2-4 14 基底、维数、坐 标 基底、维数、坐标 4 目标 2-4 15 子空间 子空间的定义与应用 4 目标 2-4 16 期末总复习 通过讨论总结课程重要知 识点,解答疑难问题 4 目标 1-4 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无需先修课程。课堂讲授为主,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阅读参考书和自主研究的 习惯。加强习题的讲解和练习。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平时成绩占 30%,期末考试占 70%。 2. 过程评价方案: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和作业质量、课上听讲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期末考试成绩因子等:以平时作业为主,对应课程目标的 1,2,3,4。 3. 期末评价方案:闭卷考试,考试内容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情况,对应课 程目标的 1,2,3,4。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高等代数》张力宏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年出版 【学习资源】 1.《高等代数》张禾瑞郝鈵新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年第五版 2.《高等代数》北京大学数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线性代数》赵树嫄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线性代数》姚孟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5.《线性代数》 李尚志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152 《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研究》 The study of primary scholar Mathematics Learning psychology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226 课程属性 学科方向拓 展·选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四/小学教育(数学) 开课学期 第 7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小学 数学教学设计与实施、小学数学研 究、初等数论、数学简史、教育心理 学、数学课程与教法、数学哲学 在线教学平台 腾讯会议 教师或教师团队 信息 职称 教研室 郜舒竹 教授 数学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小学数学学习心理研究》是小学教育专业数学方向学生的选修课。这门课在人才培养 方案中占据重要地位。本课程以“真情境-小问题-高观点”的逻辑展开,以小学数学教科书 内容中常见错误为切入点,通过真实的小学数学学习错误案例,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理 论知识,从直觉规律、情感偏好等多个视角分析小学生出错的原因,并视学生的学习错误为 宝贵的生成性资源,让错误作为探究教学的起点,成为学生学习思考的支架,更全面理解数 学知识,培养小学生的高阶思维。本课程旨在帮助职前教师形成正确的错误观,并能在此基 础上清晰合理地辨别错误、分析错误、解释错误和利用错误,从而提高职前教师对小学生学 习心理的解读能力,更全面更深入地读懂学生,掌握小学生的认知学习规律和个体差异的特 殊性,深入理解教师的教是基于学生的学,而学生在学习中的错误是教师教的逻辑起点,所 以倡导教师要变“教”为“学”,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打好基础。 三、教学目标 本课程对学生各项毕业要求的支撑度 毕业 要求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学科 素养 教学 能力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学会 反思 沟通 合作 支撑度 L L H H M M M H 见下文 见下文 教学 目标 见下文 注:H:高支撑;M:中支撑,L:低支撑;每门课程应支撑以上 3 个左右的维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 (一)学科素养目标 1. 从知识属性视角,准确辨别学生的错误。 2. 从不同视角分析学生出现错误的可能原因,探析学生学习错误的理论解读。 3. 以错误作为探究的起点,充分挖掘错误作为教学资源的价值和实施策略。 (二)教学能力目标 1. 辨别错误的能力。 2. 分析错误的能力。 3. 运用错误的能力。 153 (三)沟通合作目标 1.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培养与他人的沟通交流能力。 2.学生参与组内研讨,培育团队合作意识和个人贡献意识。 3.学生领悟探索创新、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 教学 目标 课程导论 1. 课程介绍; 2. 课堂要求; 3. 如何理解“错误”? 线下讨论 2 学科 素养 错误观 1. 异样生成-错误必然; 2. 正确对待错误; 3. 探讨变“教”为“学” 线下讨论 2 学科 素养 错误产生的原因 1. 如何理解“粗心犯错”; 2. 错误是有原因的; 3. 错误-认知障碍-认知规律 线下讨论 2 学科 素养 4 错误辨别与分析 1. 知识属性与正误辨别; 2. 尝试辨别错误; 3. 尝试分析错误 线下讨论 2 学科 素养 5 / 国庆放假 / / / 6 / 学生实习 / / / 7 / 学生实习 / / / 8 / 学生实习 / / / 9 / 学生实习 / / / 10 / 学生实习 / / / 11 / 学生实习 / / / 12 错误的类型 1. 实习反馈; 2. 错误分类 线下讨论 2 沟通 合作 错误分析与解释 1. 具体分析错误; 2. 讨论分析结果; 3. 给出理论解释 线下讨论 2 学科 素养 14 错误资源化 1.“错误”何以为用? 2. 错误作为教学资源的可能; 线下讨论 3. 错误如何教学资源化? 2 教学 能力 15 基于错误的教学 1 1. 错误作为探究的起点; 2. 教学案例 线下讨论 2 教学 能力 16 基于错误的教学 2 1. 错误作为反例辅助教学; 2. 教学案例 线下讨论 2 教学 能力 1 2 3 13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154 1. 熟知教育学、心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 温故而知新,养成归纳总结和及时反思的习惯; 3.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类比和迁移的能力; 4. 实现关联、融会贯通,将知识连为一体,形成知识网络。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本课程考核采用过程考查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考查包括学习态度、课堂参与 和案例收集。课程成绩构成为:出勤(10%)+课堂参与(15%)+案例收集(25%)+期末 论文(50%)。具体考核设计参见下表: 考核环节 考核目标 考核形式 考核主要内容 成绩评定要求 所占比 例 缺勤课时超过总 出勤 学习态度 课时的 不参加期 每次课记录 出勤情况 出勤 口头汇报 书面问卷 课堂发言 全班汇报 记录发言的次数 和思维质量 15% 按照要求实习期 间每周反馈提交 25% “融错” 教学设计 50% 末考核。无扰乱课 堂秩序行为。 课堂参与 积极性 高阶思维 案例收集 辨别错误 解释错误 提交作业 错误的典型性 错误分析的 质量 期末考查 运用错误 论文 教学设计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参考书目】 1. 郜舒竹. 小学数学这样教[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郜舒竹主编.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文化性导论[M]. 人民教育出版社. 3. 郜舒竹. 问题解决与数学实践[M]. 高等教育出版社. 4. 郜舒竹主编. 小学数学教学基础[M]. 人民大学出版社. 5. 刘莹主编.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M]. 人民大学出版社. 6.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 7. Eric、Springer、ProQuest 外文数据库 155 10%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 Didacticalcase study of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227 课程属性 学科课程与教学·必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小学教育(数学)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无 在线教学平台 无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刘莹 副教授 数学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是为小学教育数学方向以及数学兼教方向的本科生开设的一 门必修课。以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案例分析为主要研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小 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从正、反两方面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典型课例进行分析,以达到理论 与实践的结合。同时通过案例介绍、点评、分析研究、拓展等环节,提高学生对教育实践的 反思能力,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与探究,使小学数学教学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实处。课堂形式 具有实践性、研讨性。 三、教学目标 1. 了解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特征、功能和基本结构,能够自己编写简单的教学案例; 2. 通过预设与生成矛盾的案例介绍,以及学生学习错误的案例介绍,研究学生的学习 困惑及思维特点和思维过程,了解学情调研的基本方法; 3. 通过探究式学习内容的案例研究,了解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形式,以及在探究式教学 中教师行为对学生探究带来的直接影响; 4. 通过分享学生自己的实践案例,进行理论与行为的反思,再次修改教案,实现理论 与实践的结合与升华。 本课程对学生各项毕业要求的支撑度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支撑 度 M M 对应 目标 目标 2、3 目标 4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L M M 目标 1 目标 4 目标 4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 教学 目标 周次 教学内容 要点 1 小学数学教学案 例介绍(一)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特征、 功能和基本结构 2 目标 1 2 小学数学教学案 例介绍(二) 案例介绍 2 目标 1 3 研究学生(一) 关注学生的“原始问题”与 困惑 2 目标 2 156 分享案例 交流讨论 4 研究学生(二) 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发 展水平 分享案例 交流讨论 2 5 2 6 2 7 8 城区小学实习 (安排教学案例分析的作业) 2 实践 2 9 2 10 2 目标 2 目标 4 11 研究学生(三) 将课堂生成与“数学本质” 建立联系 分享案例 交流讨论 2 目标 2 12 研究学生(四) 将课堂生成与“课堂预设” 建立联系 分享案例 交流讨论 2 目标 2 13 关于探究式教学 (一) 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征及 研究 分享案例 交流讨论 2 目标 3 14 关于探究式教学 (二) 探究式学习案例分析 分享案例 交流讨论 2 目标 3 15 “学生教学实践” 交流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及 案例分析 其反思 分享、交流 讨论 2 目标 4 16 随堂考试 完成一个指定课题的教学 案例分析 2 说明:教学计划会根据学校疫情防控要求的变化做适当调整。 五、先修课要求与教学建议 先修课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实施 教学建议:主要通过“案例分析”“个人教学实践反思”等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课程 理解能力、研究解读学生能力、处理课堂生成能力、以及反思能力,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六、学习评价与考核 本课程考核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具体细则如下: (一)平时成绩(作业+考勤) 本内容占总成绩的 20%。 (二)实习作业 1. 搜集案例一则:当教学过程中预设与生成不一致时,教师的表现如何?请描述出当 时的师生对话,并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要求案例注明时间、地点、授课对象,案例来源可以是实习生,也可以是一线教师) 2. “案例+反思”或“案例+分析” (要求案例注明时间、地点、授课人、授课对象;案例来源局限在初教院实习生;数学 方向的同学写本人上课的“案例+反思”,兼教的同学如果没有上数学课,听数学课后写“案 例+分析”) 本内容学生独立完成,占总成绩的 40%。 (三)期末考试 完成一个指定课题的教学案例分析。 本内容学生独立完成,占总成绩的 40%。 157 说明:根据学校疫情防控要求的变化可作适当调整。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 1. 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 2. 刘莹:《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年版。 3. 郜舒竹:《小学数学这样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年版。 4.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学数学学科主题教学案例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 5. 刘加霞:《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 6. 金成梁:《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与基本训练》,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7. 公众号《一课研究》 8. 公众号《小学数学名师》 158 《小学数学竞赛指导》 Instruction in Elementary Mathematics Contest 1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231 课程属性 学科课程与教学·必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二/小学教育(数学) 开课学期 第 4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无 在线教学平台 学习通和企业微信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林玲 副教授 数学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小学数学竞赛指导 1》是小学教育专业数学方向的必修课程,本课程主要对小学数学 竞赛中竞赛题进行分类研究,了解某些数学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方法,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解题 能力和解题技巧。探究小学数学解题过程中的解题规律、思想和方法,本课程侧重研究小学 生的解题活动的过程,从而体会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并能对小学生进行小学数学竞赛。 三、教学目标 1. 会灵活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根据数据特点,采用适当的技巧进行计算; 2. 会用算术法解基本应用题; 3. 会用分类方法及探究规律数图形的个数; 4. 利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图形的变换、平移等解平面图形的面积和体积; 5. 掌握整除的性质和数的整除特征,能解决有关整除的相关问题; 6. 会用恰当合理的方法解工程、行程及分数和百分数问题; 7. 了解小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够用恰当的解题方法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 能够学会举一反三,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素养。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支撑 度 M M H L M L 对应 目标 目标 1-7 目标 1-7 目标 1-6 目标 1-6 目标 1-6 目标 1-6 交流 合作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学习要点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 教学 目标 第一讲 巧算与估算 多位数的运算;数列求和;近似 计算;定义新运算 企业微信直播授 课 3 目标 1、7 3 第二讲 基本应用题 鸡兔同笼问题;还原问题;年龄 问题;植树问题 企业微信直播授 课 3 目标 2、7 4 第二讲 基本应用题 盈亏问题;牛吃草问题;时钟问 题 企业微信直播授 课 3 目标 2、7 周 次 教学内容 2 159 5 第三讲 计数问题 图形的计数;计数综合问题 3 目标 3、7 6 第四讲 平面几何综合 图形的周长与面积 3 目标 4、7 清明节放假 7 8 第四讲 平面几何综合 圆或旋转有关的图形面积 3 目标 4、7 9 第五讲 立体几何问题 各种涉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等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 算 3 目标 4、7 10 第六讲 数论综合 整除;约数、分解质因数;最大 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余数 3 目标 5、7 11 期中考试 3 目标 1、5 12 第七讲 工程问题 工程问题; 牛吃草问题; 水管问题 3 目标 6、7 13 第八讲 行程问题 相遇问题与追及问题; 钟表问题 3 目标 6、7 3 目标 6、7 五一 14 见习 15 见习 16 第九讲 分数、百分数与 比例应用题 17 期末复习 利用算术法或代数法解分数、百 分数与比例应用题 目标 1、6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教学方法:,前三讲内容线上企业微信直播授课,采用互动学习方式,之后学习课堂授 课。 学习建议:每次学习资料会提前发,学生可以提前学习,随后在课堂的学习中便于互动 交流。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平时作业占 10%,课堂互动讲题占 5%,出勤占 5%,期中测验占 20%,期末成绩(全部教学内容)占 60% 2. 过程评价方案及期末评价方案 项 目 考核目标 考核方 式 考核内容 160 评价标准 % 平 时 1 课后作业 5 分制 评价标准:解答正确,解答方 法符合小学生知识范畴,书 写按照教师课堂要求,清楚 表达每一步算式的意义。 10% 10% 目标 1 至目标 7 作业 平 时 2 目标 7 课堂表 现 课堂上互动讲题 出勤 课堂互动讲题 5% 5 分制 评价标准:讲题思路清晰正 确,解答方法符合小学生认 知。 出勤 5% 5 分制 评价标准:全勤;无故缺勤 1 次扣 1 分,3 次以上记为 0 期 中 评 价 目标 1 至目标 5 随堂考 试 前六讲的教学内容 百分制 20% 本学期全部内容 百分制 评价标准:见 期末考试评价标准见参考 答案 60% 期 末 评 价 目标 1 至目标 6 闭卷考 试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无 【学习资源】 1.《小学数学竞赛指导》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与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 心 编 2.《小学数学解题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 郜舒竹编 3.《怎样解题》 波利亚 4.《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郜舒竹编 5.《竞赛数学导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徐鸣皋主编 16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Elementary Mathematics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Textbook Analysis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233 课程属性 学科课程与教学·必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小学教育(数学)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教育学、心理学、课程 与教学论、儿童学习与 发展、数学基础 在线教学平台 无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洪小辉 讲师 数学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是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对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 的建议模块和必修内容。面向大三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目的在于培养高质量的小学数学 教师,提高学生适应小学数学教学的需求,提供丰富的、实用的有关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和小 学数学教材分析的课程资源。 本课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课程标准重要内容的解析与案例分析;二是对 小学数学教材的解析与案例分析。课程标准的解析以《标准》的基本理念与核心素养为重点。 详细阐述五个基本理念和十个核心素养。教材分析重点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 率,综合与实践 4 个领域内容的教材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 三、教学目标 1. 学生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与课程的设计思路等具有正确的认 识与理解; 2. 理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目标与主要内容; 3. 了解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内容与特点; 4. 能够整体把握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教材分析能力; 5. 初步形成运用《标准》和教材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能力; 6. 数学素养的培养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支撑 度 H H 对应 目标 目标 126 目标 3-6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L M M 目标 1 目标 1 目标 1、4 二、 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课堂讨论、实(验) 践等其它教学环 节说明 要点 162 课时 安排 支撑教 学目标 1 绪论 介绍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 及考核方式 2 第一章 3 2 目标 1-6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发展脉络史 2 目标 1 目标 6 军训 布置自学内容 2 4 军训 布置自学内容 2 5 十一放假 布置自学内容 2 6 第二章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7 第三章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 解读——四基 8 第四章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 9 第五章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 教材概述介绍 会有讨论环节 有看视频环节并 讨论 有学生参与讨论 分析 2 目标 1-2 目标 6 2 目标 1-2 目标 6 2 目标 1-2 目标 6 2 目标 1-6 10 “数与代数”内容及教材分析— —数与量的认识 有学生参与分析 汇报教材 2 目标 3-6 11 “数与代数”内容及教材分析— —数的运算 有学生参与分析 汇报教材 2 目标 3-6 “图形与几何”内容及教材分析 ——图形的认识与应用 有学生参与分析 汇报教材 2 目标 3-6 “图形与几何”内容及教材分析 ——图形的测量与计算 有学生参与分析 汇报教材 2 目标 3-6 12 第八章 13 14 第九章 “统计与概率”内容及教材分析 有学生参与分析 汇报教材 2 目标 3-6 15 第十章 “综合与实践”内容及教材分析 有讨论 2 目标 1-6 16 期末考试 梳理及分析教材 2 目标 1-6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 2. 讨论法: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课堂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 3. 自主学习法:给学生留思考题或对遇到一些生产问题,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 习的方式寻找答案,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然后提出讨论评价。 4. 任务驱动法: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探究性学习任务,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知识体系 进行整理,制作课件,然后课堂展示,师生评价总结。 教学建议:主要通过“专题探究+汇报”、“案例分析+讲授”、“个人研究”等教学 途径,培养学生课程理解,课标理解能力以及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从而达成教学目标理论。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一是对课程标准重要内容的解析与案例分析;40%,评价目标 1 和目标 2 二是对小学数学教材的解析与案例分析;50%,评价目标 1-5 163 三是对数学基本素养的考察;1 0%,评价目标 2 和目标 3 2. 过程评价方案 平时成绩:(占 50%)评价的是教学目标 1-5 三项实践性作业 (40%) (1)教材专题研究及展示(汇报+反馈) (占 20%)指定教材专题进行梳理,包括 教材结构,所在教材位置和具体的知识点。评价目标 3~5 (2)研究分析数学教材,分析一个小的内容(占 10%)评价目标 1 和目标 4 (3)说课视频的录制 (占 10%) 针对一节课主要分析课标理念和教材以及学生的知 识基础。评价目标 1 和目标 4 数学素养的培养,每课的数学趣题 (10%)评价目标 6 3. 期末评价方案 期末论述性考试,主要考察学生运用课标理念,分析教材能力和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掌 握(占 50%),评价目标 1-5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012。 2.《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马云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第一版。 【学习资源】 著作类 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解读,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2012。 2. 小学数学的掌握和教学,马立平,华东大学出版社,2011。 3. 小学数学核心知识教学及其案例分析,石红芳,胡安波,杨梅著,2015。 4. 小学数学中的核心问题——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史宁中,2013。 5. 学科能力标准与教学指南(小学数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6. 数学,究竟怎么教,戴曙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7. 各版小学数学教材(纸制或电子版) 期刊、网页类 1.《小学数学教与学》(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2.《小学教学参考》(广西教育学院杂志社); 3.《小学数学教师》(上海); 微信公众号 一课研究 网站 人教网小学数学,网址:http://www.pep.com.cn/xxsx/ 人物类 吴正宪、华应龙、刘德武、柏继明、朱乐平、曹培英、徐斌、徐长青、张齐华、贲友林 等专家型教师的个人著作、教学实录与教学反思。 164 《数学分析 1》 Mathematical Analysis I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254 课程属性 学科基础·必修 学分 3 总学时/周学时 48/3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一/小学教育(数学) 开课学期 第 1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高中数学 在线教学平台 超星,企业微信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石冶郝 副教授 数学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数学分析 1 是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数学方向)必修课程。课程的基本内容 是一元函数微分学,用极限研究一元函数的分析特性——连续性和可微性。掌握极限、函数 连续性、可微等基本概念;掌握数列极限、函数极限;闭区间连续函数性质;熟练掌握函数 导数、微分的计算及应用;掌握微分中值定理及其应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数 学分析 1 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为 学习后继课程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1. 掌握数学分析 1 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为后继课的学习打下 坚实的理论基础。 2. 结合义务阶段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能用相关的理论知识解决中小学数学教材中出 现的问题,了解数学分析对初等数学的指导性作用,提高学生从事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如正与反、一般与特殊、整体与局部、量变与质变、 有限与无限等。养成反思的习惯。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支撑 度 H M M 对应 目标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1 2 课堂讨论、实(验)践 等其它教学环节说明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函数 数学分析概述、具有某些 特性的函数 讲授为主 课堂讨论 部分内容自学 数列极限概念 讲授为主 课堂讨论 极限 165 课时 安排 支撑教 学目标 3 目标 1 目标 2 3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3 极限 收敛数列的性质 讲授为主 课堂讨论 3 目标 1 目标 3 4 极限 数列极限存在的条件 讲授为主 课堂讨论 3 目标 1 目标 2 5 极限 函数极限 讲授为主 课堂讨论 3 目标 1 6 极限 函数极限定理 讲授为主 课堂讨论 3 目标 1 7 极限 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 讲授为主 课堂讨论 3 目标 1 目标 3 8 连续函数 连续性概念 讲授为主 课堂讨论 3 目标 1 9 连续函数 连续函数的性质 讲授为主 课堂讨论 3 目标 1 10 导数 导数概念及导数公式 讲授为主 课堂讨论 3 目标 1 目标 2 3 目标 1 目标 3 11 导数 求导法则,高阶导数 讲授为主 课堂讨论 部分内容自学 12 微分 微分 讲授为主 课堂讨论 3 目标 1 目标 2 13 微分学基本定 理及其应用 拉格朗日定理、洛必达法 则 讲授为主 课堂讨论 3 目标 1 14 微分学基本定 理及其应用 导数在研究函数上的应用 (1) 讲授为主 课堂讨论 部分内容自学 3 目标 1 目标 2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教学方法:本课程以讲授法为主,辅以自学和讨论。 学习建议:学生利用超星平台资源提前预习,了解个人的学习难点,提高课堂效率。鼓 励学生组成合作小组学习,积极参与讨论、交流,提高学生沟通表达等能力。独立完成作业, 不能抄袭。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项 目 平 时 1 考核目标 考核方式 考核内容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每旷课 一 次 扣 20 分; (2)每迟到 或者早退一 次扣 10 分; (3)上课时 玩手机一次 扣 10 分; (4)上课吃 课堂 表现 166 评价标准 100 分 % 5% 东西一次扣 10 分。 平 时 2 完成超星学 习通平台上 的任务。 培养认真勤奋的学风。 平 时 3 (1)掌握基本初等函数 与几类特殊函数的性质; (2)通过数列与函数极 限定义与性质的学习,培 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 高其逻辑推理能力,会求 常见数列的极限。掌握求 闭卷考试 函数极限的常见方法; (3)利用极限思想,高 观点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4)通过数列与函数的 类比、无穷小的性质等培 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 观点。 平 时 4 (1)掌握连续函数的性 质,会用初等函数的连续 性求极限,掌握导数与微 分的基本性质; (2)通过导数理论的学 习,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提 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通过相关几 何意义的讨论,培养学生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4)通过导数与微分应 用性的讨论,使学生体会 高等数学对初等数学的 指导性作用。 期 末 评 价 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对数学分析 1 的基本理论知识的掌 闭卷考试,分 握情况、运算能力、逻辑 A,B 卷 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等进 行考核。 闭卷考试 167 与每周教学内容同 步。 客观题平台 自动阅卷。主 观题人工阅 卷。 15% 单元测验,第一章函 数与第二章极限。 严格按照平 时测验试题 参考答案及 评分细则进 行阅卷。 15% 单元测验,第三章连 续函数与第五章导数 和微分。 严格按照平 时测验试题 参考答案及 评分细则进 行阅卷。 15% 函数的概念,基本初 等函数的概念,函数 的几何特性:函数的 奇偶性、周期性、单 调性、有界性,几类 特殊函数,数列极限 的概念,数列收敛的 期末考试评 价标准见参 考答案。 50% 分析定义,数列极限 存在的条件,一元函 数极限,左极限与右 极限的定义,函数极 限及函数左极限与右 极限的相关性质,一 元函数的连续性及相 关性质,一元函数的 导数与微分的定义和 几何意义,一元函数 的导数及其微分的求 法和相关性质,微分 中值定理的应用。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刘玉琏等,数学分析讲义(上册)(第 5 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学习资源】 纸质资源: 1. 邓东皋等,数学分析简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斐礼文,数学分析中的典型问题与方法)(第 2 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谢惠民等,数学分析习题课讲义(上册+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刘玉琏等,数学分析讲义学习辅导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数学分析》第四版(上册+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网络资源: 超星学习通及中国大学 MOOC 平台等相关学习资源。 其它资源: 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 168 《高等数学》 Advanced Mathematics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275 课程属性 小学数学兼教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小学教育(非数学)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高等数学 1 在线教学平台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洪小辉 讲师 数学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面向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各个方向、兼教数学的本科生开设的选修课程。 这门课程是学生在大二选修高等数学课程的基础上,又想兼教小学数学所开设的数学基础课。 学习该课程,主要是展示数学的思维过程,使学生掌握处理数学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学 生的数学素养,突出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在内容上的互补性。本课程以线性代数为核心内容, 首先介绍了行列式理论,其次是矩阵和线性方程组理论。 三、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获得线性代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2. 使学生能够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和利用数学软件及性线性代数计算的能力。 3. 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有比较熟练的运算能力和自学能力、综合运用所 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 4. 培养学生数学的思维方式,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发展智力,特别是发展创造能力。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支撑 度 H L L M 对应 目标 目标 1、2 目标 3 目标 3、4 目标 2、3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 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1 第一章 矩阵 2 课堂讨论、实(验)践 等其它教学环节说明 学习要点 矩阵的概念 矩阵的运算及应用 3 军训 4 军训 有练习 169 课时 安排 支撑 教学 目标 2 目标 1、3 2 目标 1、3、 4 二阶、三阶行列式 有讨论 2 目标 1、3 6 n 阶行列式的定义 有练习 2 目标 1、3 7 行列式的性质 有讨论 2 目标 1、3 8 行列式的计算 有讨论 2 目标 1、3 9 n 阶行列式的计算 有练习 2 目标 1、3 10 克莱姆法则 有讨论 2 目标 1、3 矩阵的逆 2 目标 1-4 12 矩阵的初等变换 2 目标 1、3 13 矩阵的秩 有练习 2 目标 1、3 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判定 有讨论 2 目标 1、3 15 解线性方程组 有讨论 2 目标 1、3 16 期末考试 2 目标 1-4 5 11 14 第二章 行列式 第三章 矩阵及其运算 第四章 线性方程组 四、先修课要求及教学建议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1 教学方法:课堂教授为主 方法建议:鼓励学生多关注数学的基本概念,重在理解,再适当作练习,与学科教学结 合。 五、学习评价与考核 评价方式与要点: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在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探究 问题、分析问题、用线性代数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意识。 平时成绩占 50%,其中平时作业和出勤率(10%),随堂练习 40% ; 期末闭卷考试成绩 50%。 六、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姚孟臣编著《大学文科高等数学(第 2 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 【学习资源】 1.《大学文科高等数学(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2.《大学文科数学》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年版。 3.《大学数学》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2 年版。 4.《大学数学概论》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年版。 5.《大学文科数学》,科学出版社,2014 年版。 6.《高等数学基础》,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 170 《文献阅读与论文写作》 Literature Reading and Thesis Writing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284 课程属性 学科方向拓展·选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四/小学教育(数学) 开课学期 第 7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数学方向基础课 在线教学平台 师星学堂、企业微信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程小红 副教授 数学教研室 赵世恩 副教授 数学教研室 曾小平 副教授 数学教研室 石冶郝 副教授 数学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面向初等教育学院数学方向本科生四年级开设。主要内容包括文献检索,各种类 型文献阅读,如数学史类文献、中小学数学教育类文献、高等数学研究类文献等,并在文献 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论文写作的教学。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小组互动 讨论相结合、线下教学与线上答疑相结合等多种教学方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了解 数学教育研究的最新进展,深化对数学以及数学教育观念的理解,开阔学生的教育视野,掌 握数学写作的一般规范,对学生毕业论文以及毕业后的教学研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教学目标 1. 通过文献阅读了解当前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前沿课题 2. 通过文献阅读掌握必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3. 熟练掌握常用的排版工具和数据分析方法 4. 培养研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支撑 度 M M M 对应 目标 目标 1 目标 1-3 目标 1-2 维度 师德 规范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L L H M 目标 3 目标 1 目标 1-4 目标 4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教 学目标 1 文献检索 文献分类、文献检索常 用方法、常用文献网站 2 目标 1 目标 2 2 数学史与数学文化 类文献阅读 数 学 史 与 数 学 文 化类 论文结构、撰写手法 2 目标 2 171 2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实验类论文结构 实验设计 数据分析 2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数学教育类文献— —专题研究类文献 专题研究类论文结构 专题研究方法 2 目标 2 目标 3 6 专题类论文写作 如何选择专题 如何研究 2 目标 1 目标 2 7 数学教育类文献— —教材比较类文献 教材比较类论文结构 研究方法 2 目标 1 目标 2 8 教材比较类论文写 作 选择内容比较 教材比较方法 2 目标 1 目标 2 9 数学教育类文献— —案例研究类文献 案例研究类论文结构 研究方法 2 目标 1 目标 2 10 案例研究类论文写 作 选择案例、分析案例 2 目标 1 目标 2 11 高等数学研究类文 献阅读 高 等 数 学 研 究 类 论文 结构 研究方法 2 目标 1 目标 2 12 文献综述 如何作文献综述 2 目标 1 目标 2 13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介绍 2 目标 1 目标 2 14 毕业论文指导 如何选题、如何研究、 论文一般规范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4 15 排版工具的使用,包 括 word,visio) 上机操作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16 汇报考核 分类展示、交流 2 目标 4 中小学数学教育类 文献阅读——调查 类文献 问卷调查类论文结构 问卷设计 问卷分析 4 调查类论文写作 选定主题 设计调查问卷 做问卷分析 数据分析方法介绍 4 中小学数学教育类 文献——实验类文 献 5 3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本课程采用小组互动研讨,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出勤:10% 课堂表现:20% 作业:40% 172 期末:30% 2. 过程评价方案 3. 论文摘要、小论文(独立)、实验设计与分析报告、论文(合作)、展示交流。 4. 期末评价方案 论文(合作)、展示交流(目标 1-4)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无教材 【学习资源】数学及教育名家的书籍和论文、名师的典型案例等 173 《翻译》 Translation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331 课程属性 学科基础·必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小学教育(英语) 开课学期 第 6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 语语法 在线教学平台 企业微信+学习通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张允 副教授 英语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翻译”是为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学生开设的学科基础类课程,属必修 课;开设对象为英语方向三年级本科生。本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英汉互译能力, 打下扎实的语言和翻译基本功,同时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学习围绕英 汉互译理论、技巧的学习和大量翻译实践,具体学习内容包括:翻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翻译的概念、翻译的原则和标准、翻译的方法和策略、翻译的过程、译者的修养);词法 翻译,句法翻译,段落与篇章的翻译。 三、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在掌握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基础上,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了解英 汉翻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规律。 2. 结合大量的翻译实践,熟悉英汉翻译中的常用技巧,提高实际的翻译能力;能借助 词典将一定难度的英语篇章或段落译成汉语,或者将一定难度的汉语篇章或段落译成英语, 能够做到理解正确,译文忠实,表达流畅,速度为每小时 250-300 个词。 3. 初步掌握赏析经典译文和评价他人译文的能力;具有自我反思、评价和独立分析、 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不断提高自身语言和翻译素质。 本课程对学生各项毕业要求的支撑度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支撑 度 H L 对应 目标 目标 1、2 目标 3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M M M 目标 3 目标 3 目标 3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课堂讨论、实(验)践等 其它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教 学目标 1 课程要求及绪论 翻译相关概念、理论和 方法 预习(讲义、慕课);讨 论 2 目标 1 2 英汉词法翻译 英汉词语的翻译方法 及译例分析 预习(讲义、慕课);随 堂练习 1 2 目标 1-3 3 英汉词法翻译 英汉词语的翻译方法 及译例分析 预习(讲义、慕课);讨 论;随堂练习 2 2 目标 1-3 174 4 英汉句法翻译 英汉句子的翻译方法 及译例分析 预习(讲义、慕课);讨 论;随堂练习 3 2 目标 1-3 5 英汉句法翻译 英汉句子的翻译方法 及译例分析 预习(讲义、慕课);讨 论;随堂练习 4 2 目标 1-3 6 英汉段落和篇章 翻译 英汉段落和篇章的翻 译方法及译例分析 预习(讲义、慕课);讨 论 2 目标 1-3 7 英汉篇章翻译实 践1 小组英汉翻译展示及 评价 小组展示与评议 1:讨论、 自评和他评 2 目标 1-3 8 英汉篇章翻译实 践2 小组英汉翻译展示及 评价 小组展示与评议 2:讨论、 自评和他评 2 目标 2、3 9 汉英词语翻译 汉英词语的翻译方法 及译例分析 预习(讲义、慕课);随 堂练习 5 2 目标 1-3 10 汉英句子、句群翻 译 汉英句子、段落的翻译 方法及译例分析 预习(讲义、慕课);讨 论;随堂练习 6 2 目标 1-3 11 实习 2 12 实习 2 13 实习 2 14 实习 2 15 汉英篇章翻译实 践1 2 目标 2、3 16 汉英篇章翻译实 践2 2 目标 2、3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本课程主要采用精讲多练、理论紧密结合实践学习的方式。教师首先结合具体译例,梳 理和讲解英汉翻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 同时启发学生参与讨论和评价经典文本翻译的 方法和译文质量;理论学习结束之后开始大量的翻译实践,以语篇翻译为单位,训练学生不 同文体的翻译方法,培养他们独立分析文本和解决翻译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评价和不断提 高翻译素质的能力。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小组翻译实践与评价:4 次,20% 课堂翻译练习:6 次,30% 预习和课堂表现:14 次,5 分 (额外奖励) 期末考试:50% 2. 过程评价方案 项目 平时 1 平时 2 考核目 标 考核内容 考核方式 评价标准 占 比 出勤、遵纪表 现、课堂参与 度等 记录考勤、课堂表 现等情况。 缺勤两次扣 1 分,根据遵 纪情况、课堂参与度与发 言质量酌情加减分。 5分 目标 1, 6 次随堂翻译 2,3 练习 教师根据译文质量 给出评分;学生参 遵循翻译忠实、通顺原则, 30% 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 目标 1,2,3 175 与译文修改讨论 平时 3 目标 1, 4 次小组翻译 2,3 实践与评价 教师、学生共同参 与译文质量评价和 修改讨论 遵循翻译忠实、通顺原则, 符合语篇结构要求和译入 20% 语表达习惯。 3. 期末评价方案 项目 期末考试 考核 目标 考核内 容 目标 句子和 1,2, 语篇英 3 汉互译 考核方式 评价标准 占比 借助词典,独立 完成英汉互译试 卷,包括句子若 干和两篇语篇。 遵循翻译忠实、通顺原则,符合语篇结 构要求和译入语表达习惯。 50%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自编讲义。 【学习资源】 1. 穆雷 主编,英汉翻译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杨士焯 编著,英汉翻译教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英汉互译)(第 3 版)(修订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4. 庄绎传,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 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第 2 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6. 陈宏薇,李亚丹 ,新编汉英翻译实践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4。 7. 《中国翻译》杂志。 8. 中国大学 MOOC 相关课程。 176 《语言与交流》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338 课程属性 儿童教育拓展·选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二/全院学生 开课学期 第 4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无 在线教学平台 企业微信+学习通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张允 副教授 英语教研室 孟海蓉 副教授 英语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教育课程的拓展选修课,在第四学期开设,授课对象是初等 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大二的本科生。课程整合了语言学中的语用学、跨文化交际、英语公 共演讲和辩论三个部分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语言的本质和交流的模式、途径和技巧, 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并掌握英语公共演讲的技能,从而完善自己的综合语言与交 流能力。 三、教学目标 1. 了解语言的本质和交流的模式、途径和技巧,以及非语言交流的含义与作用,提高 人际交流的有效性,帮助构建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2. 能够认识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之间的关系,了解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能够预料 和避免由于不同的文化期望而产生的误解,知道如何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3. 了解公共演讲和辩论的相关知识,通过英文演讲和辩论的实训,增强演讲和辩论的 技能;同时,学会倾听,对他人的言论提出疑问,对他人和观点做出评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支撑 度 M L L H H 对应 目标 目标 1-3 目标 1-3 目标 1、2 目标 1、2 目标 1-3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课堂讨论、实(验)践等 其它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教学 目标 1 理解语言 课程解读与介绍 语言相关概念和理论 课堂讨论;随堂练习 1 2 目标 1 2 理解语言 语言相关概念和理论 慕课,自学,课堂讨论; 随堂练习 2 2 目标 1 3 理解交流 交流相关概念和理论 慕课,自学,课堂讨论; 随堂练习 3 2 目标 1、2 177 4 理解交流 交流相关概念和理论 慕课,自学,课堂讨论; 随堂练习 4 2 目标 1、2 5 跨文化交流 跨文化交流相关概念 和理论 慕课,自学,课堂讨论; 随堂练习 5 2 目标 1、2 6 文化价值观 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 慕课,自学,课堂讨论; 随堂练习 6 2 目标 1、2 7 语言中的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的词汇 语义差异 慕课,自学,课堂讨论; 随堂练习 7 2 目标 1、2 8 语言中的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 差异 慕课,自学,课堂讨论 2 目标 1、2 9 语言交流技能介绍 公共演讲相关知识 教师讲解,视频分析,布 置演讲作业 2 目标 1-3 10 语言交流技能实训 演讲展示与提问(1) 学生展示,提问与评价 2 目标 1、3 11 语言交流技能实训 演讲展示与提问(2) 学生展示,提问与评价 2 目标 1、3 12 语言交流技能实训 演讲展示与提问(3) 学生展示,提问与评价 辩论相关知识 布置辩论题目 2 目标 1、3 13 语言交流技能实训 辩论展示与评价(1) 小组 1,2 辩论,讨论与评 价 2 目标 1、3 14 语言交流技能实训 辩论展示与评价(2) 小组 3,4 辩论,讨论与评 价 2 目标 1、3 15 语言交流技能实训 辩论展示与评价(3) 小组 5,6 辩论,讨论与评 价 2 目标 1-3 16 语言交流技能实训 即兴演讲展示 学生抽签,每人 1 分钟即 兴演讲 2 目标 1-3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本课程前半部分以理论讲解和练习为主,教师提前布置慕课内容,学生自学,课堂讨论 并随堂练习,部分练习上传学习通。学生需要提前阅读有关语言与跨文化交际的文献、观看 慕课,运用已学的知识分析和思考文化冲突现象,在课堂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指导跨 文化交际的实践。课程后半部分主要以语言交流技能实训为主,学生的个人演讲与小组辩论 都需要课前充分的准备,课上积极展示。听众也需要仔细聆听,并提出问题或做出评价,教 师及时反馈。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出勤与课堂表现:5%; 随堂练习成绩七次,考察学生对语言与交流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中西文化 价值观的分析能力及跨文化交流的能力:35% 个人或小组语言表现视频,考察学生语言与交流基本功:10% 个人自由演讲,考察学生语言交流的表达和运用能力:20% 个人即兴演讲,考查学生语言交流的应变能力:10% 小组辩论 20%,考察学生的团队合作、逻辑思维及批判性思维能力:20% 2. 过程评价方案 项目 考核 目标 考核内容 考核方式 178 评价标准 占 比 平时 1 目 标 1,2,3 平时 2 目 标 1,2 平时 3 出勤、遵纪表现、 教师记录考勤、课 课堂参与度、发 堂表现等情况。 言次数、质量等 目 标 1,2 缺勤两次扣 1 分,根据遵 纪情况、课堂参与度与发 言质量酌情加减分。 5% 七次随堂练习 学生提前自学的内 教师根据答题情况评分, 容,在课堂讨论后, 35% 一共七次。 进行随堂练习。 个人或小组语言 表现视频 个人或小组录像上 传,内容为英语朗 诵、配音、脱口秀 等。 考察学生语言与交流的 基本功。 10% 3. 期末评价方案 项目 期末 1 期末 2 考核目 标 考核内 容 考核方式 评价标准 占 比 目 标 1,2,3 个人演 讲(自 由演讲 +即兴 演讲) (1)个人任意选 题进行 3 分钟英 语演讲,并对他 人演讲做出评 论。(2)即兴演 讲,抽签,每人 2 分钟准备,1 分钟演讲。 内容方面:主题鲜明,内容生动;结构清 晰,逻辑性强;表达完整,具有创意; 语言方面:发音准确,语调标准;用词恰 当,表达流利;表现方面:感情充沛,富 有表现力,基本脱稿;着装整洁,仪表大 方,表情自然;PPT 简洁明了,起到辅助 效果。 30% 目 标 1,2,3 小组辩 论(中 文、英 文) 教师提供参考题 目,小组抽签辩 论。 论点明晰,论据充足,引证恰当,表达清 晰,逻辑严密;反映敏捷,驳论精到,切 中要害;团队合作力,个人话轮数,仪表 风度。 20%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 1. Dan Sperber and Deirdre Wilson 著 :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Wiley-Blackwell, 1986。 2. Linell Davis 著:《中西文化之鉴:跨文化交际教程》, 英文版(美),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 2001。 3. Stephen E. Lucas, Yin Suya 著: 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inese readers, Tenth Edition.《演讲的艺术, 第十版, 中国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4. 常俊跃等编著:《跨文化交际》,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5. 顾曰国编著:《跨文化交际》,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二版), 2000。 6. 李本现主编:《跨文化交际选读》,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7. 许力生编著:《跨文化交流入门》,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8. 张岩松等编著:《人际沟通与语言艺术》,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9. 赵晓红等编著:《英语公众讲演技巧》, 上海交通大学, 2009。 10. 中国大学 MOOC 相关课程。 179 《英语国家概况》 Survey of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345 课程属性 学科方向拓展·选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二/小学教育(英语) 开课学期 第 3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英语精读、英语泛读、口语 在线教学平台 企业微信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熊艳艳 讲师 英语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英语国家概况》是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 本课程分别介绍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六个国家的历史、政治、 经济、文化等诸方面概况。通过介绍这些英语国家的情况,使学生对这些国家有进一步的了 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英语国家概况》 并非如其它英语专业课那样旨在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是需要学生了解并掌握 大量的信息,因此,学生还应该关注当前发生的国际重大事件,并通过自己查找获取信息, 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并讨论,老师起引导、补充和总结的作用。既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 习惯,又能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系统了解英语国家的地理概貌、历史背景、政治制度、 经济概况、科学技术、文化传统、体育娱乐、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及社会生活的基本生活等 方面的基本知识;理解和掌握英美国家重要历史变革、重要人物、政治体制、经济政策等方 面的知识。 2.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了解英语国家和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生活 方式,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英语语言,加深对语言和文化的理解,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 宽容性,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思辨能力。 3.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中西文化的比较学习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形成较高 的人文素养、开阔的视野和宽大的胸怀,培养独立自信、诚信守法、回报社会的良好操守; 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事关系。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支撑 度 H M H H M M 对应 目标 目标 1 目标 3 目标 2 目标 2 目标 2 目标 3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 教学 目标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180 Introduction of the course A general survey of the US US geography 了解本门课的相关安排及 要求;掌握有关美国的基本 信息;大体了解美国的地理 特点 2 目标 1 US history 明白美国历史的主要线索, 拓展对美国历史的认识,对 美国历史上的一些事件形 成自己的看法 2 目标 1、2 3 US political system 结合美国大选现状了解美 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形 成对美国政治制度的辩证 思考 2 目标 1-3 4 US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通过阅读教材相关部分了 解美国经济、社会及文化等 方面的主要特点 2 目标 1、2 5 A general survey of UK UK geography 掌握有关英国的基本信息; 大体了解英国的地理特点 2 目标 1 UK history 根据教材知识 明白英国历史的主要线索, 和拓展知识做 拓展对英国历史的认识 出英国历史的 发展简图 2 目标 1、2 2 目标 1、3 2 目标 1、2 1 2 6 通过讨论或辩 论弄清楚美式 民主的优缺点 小组一起对比 英美两国的政 治制度,结合现 实找出西方民 主的优缺点 7 UK political system 了解英国政治制度的主要 特点 8 UK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通过阅读教材相关部分了 解英国经济、社会及文化等 方面的主要特点 9 A general survey of Canada Geography and history of Canada 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加拿大 的基本信息、地理特点和历 史发展脉络 思考英国殖民 地与英国的历 史发展关系 2 目标 1、3 10 Canadian political system ,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通过阅读教材相关部分了 解加拿大政治、经济、社会 及文化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在了解加拿大 基本信息的基 础上,结合现实 提出相关问题 或质疑,并在小 组内讨论 2 目标 1-3 11 A general survey of Australia History, politics and economy of Australia 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澳大利 亚的基本信息、历史发展脉 络及政治和经济的相关特 点 2 目标 1、2 181 12 Culture and Society of Australia 通过阅读教材相关部分了 解澳大利亚社会及文化等 方面的主要特点 13 Understanding the Republic of Ireland 14 Understanding New Zealand 15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16 Final 比较澳大利亚 和加拿大社会 及文化 2 目标 1、3 了解爱尔兰的相关知识 2 目标 1、2 了解新西兰的相关知识 2 目标 1、2 2 目标 1、3 了解英语作为一种语言的 发展历史 小组讨论英语 语言发展与英 语国家发展的 关系 2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将教材、电子教程、教学参考书和相关网 络资源相结合,形成立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指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合作学习、课堂讨论 及反思写作来达成教学目标。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英语国家基本情况的了解(60%)以及对英语国家相关现象的思 考与评价(40%) 2. 过程评价方案 1)两次书面作业,做出美国和英国历史发展脉络的简图,每位同学独立完成,考察学 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综合能力与思辨能力。对应课程目标 1、2。 2)小组讨论及课堂展示若干次,考察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独立思考能 力、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思辨能力,同时团队合作能力。对应课程目标 1、2、3。 3. 期末评价方案:考察英语国家基本情况的了解以及对英语国家相关现象的思考与评 价,书面考试的形式进行,闭卷考试。对应课程目标 1 和 2。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英语国家概况》訾缨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年。 【学习资源】 1.《英美概况》(主编:张奎武),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英美概况》 (An Outline Introduction to Britain and America) ,来安方等编著,河南 人民出版社。 3.《英美文化基础教程》(Essentials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Cultures), 朱永涛编著, 外 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英语国家概况》(An Introduction to the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隋铭才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5. 网络学习资源: http://www.whitehouse.gov/美国白宫官方网页 http://www.number10.gov.uk/英国唐宁街 10 号官方网页 182 《小学英语教学设计与实施》 Elementary English Teaching Design and Practice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348 课程属性 学科课程与教学·必修 学分 3 总学时/周学时 48/3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小学教育(英语) 开课学期 第 6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无 在线教学平台 学习通、企业微信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周琳 教授 英语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为小学教育英语方向的核心类课程。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学 习,包括儿童与第二语言习得、英语课程标准解读、教学设计理论、语言知识和技能教学活 动设计、评价设计等相关理论。(2)教学设计观摩与实践,掌握教案的基本格式,初步学 会目标设计、教学活动设计、评价设计。(3)教学设计分享与讨论,能够初步通过反思来 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 三、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英语教育的理论框架; 2. 具有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能够根据不同教学对象设计每个孩子都有活动的教学 计划; 3. 能够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综合性学习的设计、 组织、实施与评价; 4. 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教育教学与儿童现象,发现、提炼并尝试解决教育教学实 践中的问题。 本课程对学生各项毕业要求的支撑度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支撑 度 H H H 对应 目标 目标 2、4 目标 2、3 目标 1、4 交流 合作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课堂讨论、实(验) 课时 践等其它教学环 安排 节说明 支撑教 学目标 课程目的、内容、评价、要求 二语习得模式及理论 儿童和成人语言学习的差别 教学视频 完成活动单 分组、落实任务 3 目标 1、2、4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英语学科素养与活动观 复习/学习小学英 语课标解读内容 3 目标 1、3、4 周 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1 课程介绍 教学设计背景 2 课程标准 183 3 教学设计概述 教学设计内容、步骤与发展趋 势 教学视频 3 目标 1、3、4 4 学情分析 小学生英语学习特点 学情分析内容、方法、步骤 相关课程内容、学 生教育叙事 3 目标 2、3、4 5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内容、方法、步骤 现行常用小学英语教材特点 复习小学英语教 材分析内容 3 目标 1、2、3 6 目标设计 目标设定原则、方法 单元与课时目标设定案例分析 分析、讨论 3 目标 2、3 7 过程设计:教学 方法 经典教法、常用小学英语教学 方法 活动设计案例分析 复习小学英语游 戏相关内容 3 目标 1、2、3 8 过程设计:教学 环节 教学各环节设计与特点 分析、讨论 3 目标 2、3、4 9 小学英语评价设 计 评价的意义、类型 教学评一体的设计 教学设计与实施 3 目标 1-4 10 小学英语板书设 计 板书设计功能、特点 案例分析 教学设计与实施 教学视频 3 目标 3 11 小学英语不同课 型教学设计 知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技能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教学设计与实施 3 目标 1-4 12 单元主题教学设 计 单元主题教学的意义 案例评析 教学设计与实施 3 目标 3、4 13 英语学科教学实 践 英语学科教学实践意义 案例评析 教学设计与实施 3 目标 3、4 14 绘本教学设计 绘本教学的意义、方法 案例评析 教学设计与实施 3 目标 1-4 15 互联网+环境下 的教学设计 案例评析 教学设计与实施 3 目标 3、4 16 总结与随堂测试 小学英语教学理念与方法设计 总结 每个学生交份设 计 3 目标 1-4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本课程先修课程要求为修完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等课程。本课程要求学生有很 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参与意识。主要通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教学观摩、学生展示--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个人学习与教案制作、小组分享与讨论、 全班展示小组成果。对学生具体要求如下: 1. 多思考、细心观察、积极发言 要求学生细心观察课件或实习中英语课的教育现象、运用已学的理论知识思考课堂中的 问题与对策,在课堂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2. 加强实践 根据教材中的教学理论,设计各种微型课堂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将所学教学理论 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联系,从理论的角度评估自己的设计。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学生对英语教育框架的了解;教学设计理论、教学设计内 容、步骤;教学设计撰写。 184 2. 过程评价方案 评价由考勤、课堂贡献(课堂讨论和答问表现)20% 作业或展示(PPT 制作、表达能力、创新点)40% 3. 期末评价方案 随堂测试 20% 个人教学设计部分(设计完整、各个教学环节特点鲜明、关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有条 有理、写作规范、设计有新意)20%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陈冬花,《小学英语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学习资源】 1. 王蔷:《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 2. 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卢福波、禹明:《小学英语教学活动设计案例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 张文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研究》,科学出版社,2005。 5. 赵佩霞:《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的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185 《基础英语 3》 Basic English III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352 课程属性 学科基础·必修 学分 4 总学时/周学时 64/4 面向年级/专业 大二/小学教育(英语) 开课学期 第 3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基础英语 1、基础英语 2 在线教学平台 师星学堂;企业微信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张允 副教授 英语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基础英语 3”是为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学生开设的学科基础课程,属 必修课程;开设对象为英语方向二年级本科生。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根据小学教育专业英语 方向人才培养的要求,帮助学生打好坚实的学科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能够达到比较正确、自然、流畅地运用本阶段所学的语言,以及能在某些场合恰当地、灵活 地运用语言。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是依托课本学习,继续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听、说、读、写、 译的基本能力。 三、教学目标 1. 本课程通过语言基础训练、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学习、语篇分析,以及各种文体的写 作方法与技巧分析,帮助学生熟悉英语各种文体的表达和特点,扩大词汇量。 2. 本课程以课文教学为中心,通过语言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译 的基本技能,使其具备较好的口头与笔头表达能力。 3. 教学中注意语言的意义和形式相结合,帮助学生提升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和适切性意 识,锻炼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支撑 度 M 对应 目标 目标 1-3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M L M L L M 目标 1-3 目标 1-3 目标 1-3 目标 3 目标 1-3 目标 1-3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1 Unit Start 1 Fresh 2 Unit Start 1 Fresh 学习要点 课堂讨论、实(验)践等 其它教学环节说明 words and text communication discussion; and text, exercises communication discussion; quiz and 186 课时 安排 支撑 教学 目标 4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4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3 Unit 2 The company man 4 Unit 2 The company man 5 Unit 3 Out of Step 6 Unit 3 Out of Step 7 Unit 5 The Real Truth about Lies 8 Unit 5 The Real Truth about Lies 9 Unit 8 Knowledge and Wisdom 10 Unit 8 Knowledge and Wisdom 11 Unit 11 On Becoming a Better student 12 Unit 11 On Becoming a Better student 13 Unit 13 Schedules, Selves Our Our 14 Unit 13 Schedules, Selves Our Our 15 Unit Homeless 14 16 Unit Homeless 14 words and text communication discussion; and text, exercises communication discussion; quiz and words and text communication discussion; and text, exercises communication discussion; quiz and words and text communication discussion; and text, exercises communication discussion; quiz and words and text communication discussion; and text, exercises communication discussion; quiz and words and text communication discussion; and text, exercises communication discussion; quiz and words and text communication discussion; and text, exercises communication discussion; quiz and words and text communication discussion; and text, exercises communication discussion; quiz and 4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4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4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4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4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4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4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4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4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4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4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4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4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4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启发和引导,采用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教 187 学方式,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实际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主要采用讨论式、发现式等学习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充分调 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评价内容:本课程的考核内容包括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以及学习和 反思的能力;考核形式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内容的分数权重为 平时成绩占 50%,期末成绩占 50%。 2. 过程评价方案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和各种任务完成情况,各项均以百分计算,具体内容和在总评价 中的比例权重如下:1. Three Minutes News Report (3%,目标 2);2. Preview: 8 times (4%,目 标 1、2、3);3. Writing Practice: 6 times (18%,目标 1、2、3);4. Quizzes: 6 of 8 times (25%, 目标 1、2、3) 3. 期末评价方案 期末考试以纸笔考试方式进行,题型包括选择、释义、翻译、写作等,内容包括本学期 所学单元词汇、语法及其它知识,考察阅读、写作、翻译等语言能力,对应课程目标 1、2、 3。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综合教程(第 2 版,2013)戴炜栋总主编、何兆熊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学习资源】 1.何兆熊,《综合教程 3 教师用书》(第 2 版),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2.何兆熊,《综合训练 3》(第 2 版),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3.潘晓燕,《大学英语四级阅读 180 篇》,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7。 4.伍乐其,《新题型英语专业四级:英语专四词汇突破 8000》,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8。 5. Nick Stirk,《英语专业四级经典范文 200 篇》,外文出版社,2013。 6.其它阅读和技能训练书籍。 188 《高级英语 1》 Advanced English I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354 课程属性 学科基础·必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小学教育(英语)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英语精读、英语泛读 在线教学平台 企业微信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熊艳艳 讲师 英语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高级英语 I》是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本科生的必修课,在第五学期开设。高级英语 是在学生原有英语水平基础上,训练学生综合英语技能尤其是阅读理解、推理思辨、语法修 辞与写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英语运用能力的课程。高级英语意在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 中关注语言知识背后的内容,如作者意图、文章主题、段落结构、写作手法、表现形式等, 激发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本课程选材均为有一定深度、能引发 学生思考的名家名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文学﹑教育﹑哲学诸方面。通过 课前阅读、课上讨论及课后写作将阅读、思考、评论及写作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阅读体验。 三、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扩大词汇量,积累关于阅读方法、 修辞手法、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知识。 2.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学会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及段落结构,学会分析文章 的语言技巧和修辞特点,从而提高鉴赏能力、评析性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精神。 3.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具有人文情怀及家国情怀,对人生及社会有更加 深刻的理解。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支撑 度 M 对应 目标 目标 3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H H 目标 1、2 目标 2、3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M H M 目标 2 目标 2 目标 3 课时 安排 支撑 教学 目标 2 目标 2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1 Introduction & Critical Thinking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course; understanding of critical thinking; pre-study of Thinking as a Hobby 189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2 Thinking as a Hobby discussing and exploring the theme, structure, discourse, style, etc. 3 Thinking as a Hobby 4 学生提出问题、 讨论问题、回答 问题 2 目标 2、3 reading and analyzing the text in literal level 2 目标 1、2 Topic and Main Idea learning to find out main idea; pre-study of Groundless Beliefs 2 目标 1 5 Groundless Beliefs discussing and exploring the theme, structure, discourse, style, etc. 2 目标 2、3 6 Groundless Beliefs reading and analyzing the text in literal level 2 目标 1、2 7 Layout of Paragraph learning different ways of arranging paragraphs; pre-study of Why Historians Disagree 2 目标 1 8 Why Historians Disagree discussing and exploring the theme, structure, discourse, style, etc. 2 目标 2、3 9 Why Historians Disagree reading and analyzing the text in literal level 2 目标 1、2 10 Figurative Language learning different figures of speech; pre-study of Man of the Moment 2 目标 1 11 A Drink in the Passage discussing and exploring the theme, structure, discourse, style, etc. 2 目标 2、3 12 A Drink in the Passage reading and analyzing the text in literal level 2 目标 1、2 13 Supporting Statements how to support a main idea; pre-study of Spring Sowing 2 目标 1 14 Spring Sowing discussing and exploring the theme, structure, discourse, style, etc. 2 目标 2、3 15 Spring Sowing reading and analyzing the text in literal level 2 目标 1、2 16 Revision 学生提出问题、 讨论问题、回答 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 讨论问题、回答 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 讨论问题、回答 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 讨论问题、回答 问题 2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高级英语 I 是在精读课和泛读课的基础上设置的,希望通过高级阅读课的教学扭转学生 只会考试性阅读,不能静心研读的局面。但课时每周只有两节课,总课时大量减少,如果继 续沿用精读课的教学方式授课,无助于目标的实现,所以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听说读写面面 俱到的授课方式,把重点放在课文内容上,主要采用自学+课堂讨论的模式。教学内容上侧 重于从不同类型的语汇、语气、修辞等方面,分析作者的写作倾向、目的及其观点,学会通 过区别事实与观点,做出正确推论和归纳结论。 190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对所学文章的理解(50%)、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评论能力(50%) 2. 过程评价方案:三次书面写作,考查学生对阅读文章的理解程度、对社会与人生的 思考以及逻辑思维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语言水平 3. 期末评价方案:书面、闭卷考试,考查学生对已学习文章及所给文章进行理解、反 思、辨析及评论的能力。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本课程阅读文章选自《现代大学英语精读 4》,杨利民,北京外语研究出版社出版,2003. 【学习资源】 1.《朗文高级英语阅读》(下册)罗斯﹒瓦斯曼,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年 2.《英语修辞简明教程》李树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修辞鉴赏与写作》曾庆茂,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 191 《英语听说 1》 Listening and Speaking I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356 课程属性 学科基础·必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一/小学教育(英语) 开课学期 第 1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无 在线教学平台 师星学堂+企业微信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孟海蓉 副教授 英语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专业必修课,授课对象是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英 语方向大一的本科生。课程开设在第一学期,属于学科基础类的基础课程。本课程通过高品 质的视听资源,营造真实地道、文化丰富、视野广阔的英语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对各类视听 材料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 三、教学目标 1. 学会整理相关话题的词汇并积累、记忆。 2. 在听力理解方面能够理解大意,辨别关键细节,如:人物服饰、外貌的描述,熟悉 时间顺序的会话结构,听前信息铺垫,通过对比标识预测说话人的意图,推测话题的转变等。 3. 在口语表达方面能够运用讨论、对话、口头陈述等活动形式围绕视听材料和规定的 话题(维持会话、推荐、打电话、道歉、点餐、健康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口语输出,提高口 语表达能力。另外,能够与同伴及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情景对话、录音及小组调研报告。 4. 同时,加深对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认识和了解,关注英语 新闻时事,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支撑 度 H 对应 目标 目标 1-4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H L M L 目标 1-4 目标 1、2 目标 4 目标 3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 内容 学习要点 课堂讨论、实(验)践等其 它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教学 目标 1 Unit0 Course Introduction 课程介绍,分组 2 目标 1-4 2 Unit 1 Traces of the past-Introduction 视听,讨论 2 目标 1-4 3 Unit 2 A break for fun 视听,讨论,提问与评价 2 目标 1、2、4 4 Unit 2 A break for fun 1 组展示(4 组录音,新闻 1) 2 目标 3、4 192 5 Unit 3 Life moments 视听,讨论,提问与评价 2 目标 1、2、4 6 Unit 3 Life moments 2 组展示(5 组录音,新闻 2) 2 目标 3,4 7 Unit 4 Getting from A to B 视听,讨论,提问与评价 2 目标 1、2、4 8 Unit 4 Getting from A to B 3 组展示(1 组录音,新闻 3) 2 目标 3,4 9 Review Movie 试听,讨论,分组汇报 2 目标 2、3、4 10 Unit 5 Relax and explore 视听,讨论,提问与评价 2 目标 1、2、4 11 Unit 5 Relax and explore 4 组展示(2 组录音,新闻 4) 2 目标 3、4 12 Unit 6 Wit and fit 视听,讨论,提问与评价 2 目标 1、2、4 13 Unit 6 Wit and fit 5 组展示(3 组录音,新闻 5) 2 目标 3、4 14 Review Listening skills 视听,讨论 2 目标 2、3 15 Test 1 听力测试 全体听录音笔试;同伴对话 2 目标 1、2 16 Test 2 口语测试 个人口述,教师点评 2 目标 3、4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方式,以线下教学为主,线上资源共享,学生自主练习, 同时,学生完成的录音、文档等资料上传到线上平台,学生互相参考借鉴。在线下课堂教学 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整合资源,在加强听说基础训练的同时,采用讨论式、 情景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开口说英语。 此外,加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效果监督。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项目 次数 出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 14+6 自选新闻听写 5 小组录音 1 小组展示 1 小测验 2 口语测试(同伴,个人) 1+1 听力测试 1 所占成绩比例 10%(10+10) 10%(20) 平时成绩 (60%) 10%(20) 10%(20) 10%(10+10) 期末成绩 (40%) 30%(20+40) 20%(40) 100% 总评 2. 过程评价方案 项目 平时 评价 平时 1 考核对 应目标 考核内容 考核方式 评价标准 占比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出勤、课堂参与 度、发言次数、质 量、课后作业等 记考勤、课堂 表现记录、抽 查作业 缺勤两次扣 1 分, 根据课堂参与度与 发言质量、作业完 10% 193 目标 4 平时 2 目标 2 目标 4 成情况酌情加减分 自选新闻听力,五 条新闻,每隔一周 一条 三条跟读录 音,两条跟读 +大意,上传 文档 新闻选取具有时效 性,跟读流畅准确, 10% 大意总结精准,信 息全面 录音文字转 换及音频文 件上交 对话内容、深度, 语音语调、词汇语 法的准确性,话轮 转换,对话的流畅 度和自然度 10% 10% 目标 1 目标 3 目标 4 根据单元主题进 行小组自由对话, 并录音 平时 4 目标 3 目标 4 根据单元主题设 置任务,课前进行 调查,汇总信息, 并在课上进行小 组汇报 小组课堂汇 报 小组任务分工合 作,调查结果的汇 总,PPT 制作,汇 报逻辑清晰,有明 确的观点 平时 5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4 视听,回答问题 随堂测验 1-2 次,视听,笔 头回答问题 教师根据回答问题 的准确性评分 10% 考核内容 考核方式 评价标准 占比 听力试卷答案 20% (1)两人对话不少 于 3 分钟,使用目 标句型,话轮频繁, 符合情景,语音词 汇语法语用准确; (2)个人陈述不少 于 4 分钟,内容切 题,有新意,语音 词汇语法准确,语 言流畅,反映灵活。 30% 平时 3 3. 期末评价方案 项目 期末 1 期末 评价 期末 2 考核对应 目标 目标 2 目标 1 目标 3 目标 4 听录音作答 闭卷听力笔 试 (1)抽签, (1)就本学期 两人一组对 学过的口语功 话,教师即时 能句展开两人 点评;(2) 情景对话;(2) 抽签,个人命 学生命题口述, 题口述,与教 与教师一对一 师一对一问 问答 答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郑树棠主编,《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视听说教程 1,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学习资源】 1. 周榕、徐曼菲主编,《视听说教程 1》,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2. 徐卫列主编,《英语听力入门 Step by Step 3000 修订版 1》,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3. 网络视听资源,如 TED:https://www.ted.com/ 4. BBC 网络新闻资源:https://bbc.enfamily.cn/ 5. VOA 网络新闻资源:http://www.51voa.com/ 6. CNN 学生新闻:https://edition.cnn.com/studentnews/ 194 《英语歌曲与表演》 English singing and acting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358 课程属性 学科方向拓展·选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二/小学教育(英语) 开课学期 第 3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英语语音》《英语诵读》 在线教学平台 师星学堂+企业微信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孟海蓉 副教授 英语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专业选修课,授课对象是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英 语方向大二的本科生,开设在第三学期。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学技能训练课程。 基本内容是通过介绍有助于小学英语教学的英文儿童歌曲、歌谣的编演和教学设计,以及课 本剧、舞台剧的编演,培养学生使用英语歌曲、歌谣和戏剧辅助课堂教学、课堂管理和课堂 评价的技能。采取讲、听、说、唱、编、演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具备小 学英语教学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目标 1. 认识到小学英语教学中歌曲歌谣与英语剧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尝试将儿歌与戏剧的 元素融入到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 2. 学会至少 15 首经典英文儿歌童谣的表演唱;创编 1 首英文儿歌并做课堂教学展示; 能够结合小学英语教材,整合多媒体资源,设计将儿歌与教学内容结合的教学活动;能够在 小组中合作呈现一场英语剧的表演;初步具备说、唱、编、演的综合设计与教学能力。 3. 能够从儿童英语学习的特点出发设计歌曲表演融合的教学活动;具有跨学科意识; 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对他人的教学设计和展示做出客观评价。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支撑 度 H M L M 对应 目标 目标 1-3 目标 1-3 目标 2、3 目标 2、3 课堂讨论、实(验) 课时 践等其它教学环节 安排 说明 支撑教 学目标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1 第一章: 课程介绍 英语歌曲歌谣与小学英语教学 教师讲解;布置歌 曲任务 2 目标 1 2 歌曲欣赏 经典英语儿歌、童谣欣赏 教师讲解,学生试 听练习 2 目标 2 3 歌曲练习 经典英语儿歌、童谣练习 学生自主练习 2 目标 2 195 4 展示课 经典英语儿歌、童谣表演 个人展示 1,教师评 价 2 目标 2 5 展示课 英语歌曲歌谣拓展表演 个人展示 2,教师评 价 2 目标 2 6 第二三四章 英语歌曲歌谣与教学准备、语 言呈现和操练教学活动 教师讲解;布置歌 曲任务 2 目标 1、2 7 第五六章 英语歌曲歌谣与听说读写教学 活动 教师讲解;布置歌 曲任务 2 目标 1、2 8 第八九章 英语歌曲歌谣与课堂管理及教 学评价活动 教师讲解;布置歌 曲任务 2 目标 1、2 9 展示课 热身、呈现、操练三个环节的 歌曲编演 个人展示 1,师生点 评;教师反馈 2 目标 2、3 10 展示课 听说读写环节相关的歌曲编演 个人展示 2,师生点 评;教师反馈 2 目标 2、3 11 展示课 课堂管理及教学评价活动相关 歌曲编演 个人展示 3,师生点 评;教师反馈 2 目标 2、3 12 第十章 英语剧与小学英语教学 分组,布置英语剧 任务 2 目标 1 13 讨论课 英语剧剧本的选材、改编或创 作 小组讨论、教师辅 导 2 目标 2、3 14 排练课 英语剧的角色分工分组排练 小组排练、教师辅 导 2 目标 2、3 15 小组展示 英语剧分组表演 1 小组展示 1,师生点 评;教师反馈 2 目标 2、3 16 小组展示 英语剧分组表演 2 小组展示 2,师生点 评;教师反馈 2 目标 2、3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方式,整合多种多媒体资源,多种感官并用,教学方法 多元化。课程以线下教学和学生展示为主,线上资源共享,学生自主练习;同时,学生完成 的音视频、文本等资料也上传到线上平台,学生互相参考借鉴。线下授课以学生为中心,个 人展示与小组合作结合,突出技能性和实践性,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和教学能力。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出勤及课堂讨论(10%) 英语儿童歌曲展示(15%) 英语儿童歌曲创编与教学展示(25%) 英语儿童歌曲教学微课(20%) 英语剧编排及表演(30%) 2. 过程评价方案 项目 过 程 评 平时 1 考核对应目标 目标 1:认识到小学 英语教学中歌曲歌 谣与英语剧的重要 考核内容 考核方式 考勤情况, 考勤、课堂 课堂参与 发言 度、主动发 196 评价标准 占比 缺勤两次扣 1 分,根 据课堂参与度与发言 质量酌情加减分 10% 价 地位和作用;尝试将 儿歌与戏剧的元素 融入到小学英语教 学实践中。 目标 3:能够对他人 的教学设计和展示 做出客观评价 平时 2 平时 3 言、生生互 评等情况 常用英语 儿童歌曲 歌谣的掌 握 (1)语音、节奏、乐 个人展示: 感(8 分);(2)动 表演唱 作表情,表现力和感 染力(7 分) 15% 目标 2:创编 1 首英 文儿歌并做课堂教 学展示;初步具备 英语儿童 说、唱、编、演的综 歌曲创编 合设计与教学能力。 与教学展 目标 3:能够从儿童 示 英语学习的特点出 发设计歌曲表演融 合的教学活动。 (1)歌曲的编排:趣 个人展示: 味性、语言性、教学 明 确 歌 曲 性(12 分) 的 教 学 目 (2)学生的展示:围 的 , 制 作 绕教学目标,歌曲教 PPT,微课 学循序渐进;语音语 展示。并对 调准确,表情动作丰 他 人 的 设 富自然;PPT 制作有 计 和 展 示 效辅助教学;与其他 做出评价。 学生有效的互动交流 (13 分) 25% 目标 2:学会至少 15 首经典英文儿歌童 谣的表演唱; 3. 期末评价方案 项目 考核对应目标 期 末 1 期 末 评 价 期 末 2 目标 2:能够结合小 学英语教材,整合多 媒体资源,设计将儿 歌与 教学内 容结合 的教学活动 目标 2:能够在小组 中合 作呈现 一场英 语剧的表演; 目标 3:具有团队合 作精神。 考 核 内 容 考核方式 评价标准 小 学 英 语 教 材 儿 童 歌 曲 教 学 微课 学生自选小 学英语教材 中的歌曲, 进行教学设 计,录制微 课,并上传 线上平台 (1)歌曲演唱:语音、 节奏、乐感(5 分); (2)教学设计:目标、 20% 环节、逻辑性(7 分); (3)微课录制:学生 的教学技能(8 分)。 小组自选题 目,分角色 编排、展示 (1)剧本的选择、编 排(原创剧本加分) (8 分) (2)语言表达、表演、 角色分配、合作(15 30% 分) (3)舞台效果(演员 的站位、布景、音响、 道具等)(7 分) 英 语 剧 小 组 编 排 与 表 演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自编讲义 【学习资源】 197 占比 1. 谭伟民、林红主编,《英语歌曲与表演》,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赵奭焕编著,《我的第一本英语儿歌书》,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 3. 葛琦霞著,《当绘本遇上戏剧》,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 4. 林枚君著,《儿童戏剧教育活动指导》,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 5. 北京地区各版本小学英语教材。 6. 北京地区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歌曲与戏剧表演的教学视频课例。 7. 英语儿歌、童谣及短剧等网络多媒体音视频资料,如“Super Simple Songs”。 198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359 课程属性 学科方向拓展·选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小学教育(英语) 开课学期 第 6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无 在线教学平台 学习通+企业微信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孟海蓉 副教授 英语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专业选修课,授课对象是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英 语方向大三的本科生。课程开设在第六学期,属于学科基础的拓展类课程。本课程整合了语 言学概论与第二语言习得概论两个部分的内容。语言学部分系统地阐释普通语言学各个方面 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在此基础上,第二语言习得主要介绍外语学习的理论,包括学习者语言、 习得过程和学习者分析。本课程旨在为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和教学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并 指导教学实践。 三、教学目标 1. 了解语言学基本领域,包括语音学、音系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的 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能运用所学理论解释一些基本语言现象。 2. 了解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相关概念和理论,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语言习得和 教学观,指导将来英语教学的实践。 3. 锻炼学生英文文献阅读的能力和英文口头汇报的能力,提升将英语作为工具探索研 究的意识。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支撑 度 H 对应 目标 目标 1、2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M L L H 目标 1、2 目标 2、3 目标 1-3 目标 1-3 交流 合作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1 Linguistics 1 Introduction 2 Linguistics 2 Phonology 1 课堂讨论、实(验) 践等其它教学环节 说明 学习要点 199 课时 安排 支撑教 学目标 Understanding, discussion 2 目标 1、3 Understanding, discussion, HW1 2 目标 1、3 3 Linguistics 3 Phonology2-Morphology Understanding, discussion, HW2 2 目标 1、3 4 Linguistics 4 Syntax Understanding, discussion, HW3 2 目标 1、3 5 Linguistics 5 Semantics Understanding, discussion, HW4 2 目标 1、3 6 Linguistics 6 Pragmatics Understanding, discussion, Test 1 2 目标 1、3 7 Linguistics7 Language change Understanding, discussion 2 目标 1、3 8 Linguistics8 Child Language Acquisition Understanding, discussion, HW5 2 目标 2、3 9 SLA-1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Understanding, discussion 2 目标 2、3 10 SLA-2 The nature of learner language- Interlanguage Understanding, discussion, Test 2 2 目标 2、3 11 SLA-3 Social/discourse aspects of interlanguage Oral presentation & group discussion 2 目标 2、3 12 SLA-4 Psycholinguistic aspects of interlanguage Oral presentation & group discussion 2 目标 2、3 13 SLA-5 Linguistic aspects of interlanguage Oral presentation & group discussion 2 目标 2、3 14 SLA-6 Individualdifferences Oral presentation & group discussion 2 目标 2、3 15 SLA-7 Instruction and L2 acquisition Oral presentation & group discussion 2 目标 2、3 16 SLA-8 Conclusion wrap up 2 目标 1-3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本课程理论性较强,需要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阅读,带着问题听讲。语言学部分在课堂 讲解后通过作业检验学生掌握情况;第二语言习得部分让学生分组对教材内容进行口头展示, 其他学生提问,教师反馈。鼓励学生结合自身语言习得的经历和经验,深入思考问题,积极 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英文文献的阅读能力和英文口头汇报的能力。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次数 所占成绩比例 项目 16 出勤/课堂表现 10% 5 作业 30% 小组报告 2 10%+10% 2 小测验 10%+10% 期末小论文 1 20% 总评 100% 2. 过程评价方案 项目 考核目标 考核内容 考核方式 200 评价标准 占比 目标 1,2,3 出勤 、课 堂参与 度、发言次数、质 量等 记考勤、课堂 表现记录 缺勤两次扣 1 分,根据 课 堂 参 与 度 与 发 言质 量酌情加减分 平时 2 目标 1,2 5 次笔头作业,检 验学 生对 课堂教 授的 基本 概念和 理论的理解 学生每周上完 课后一周内完 成作答并上传 有些问题有固定答案, 参考课本;有些是开放 30% 式问题,不限固定答案 平时 3 目标 1,2 相关 概念 的理解 和应用 笔头小测验 参考答案 20% 平时 4 目标 2,3 教材 章节 的内容 提炼汇报 小组口头汇报 内容提炼的准确度、语 言表述、其他资料参考 20% 平时 1 10% 3. 期末评价方案 项目 期末 评价 考核目标 考核内容 选择与课程内 容相关的概念 目标 1,2, 或研究点进行 3 国内外文献综 述或撰写理论 小论文 考核方式 评价标准 占比 选题方面:有价值,有新意,文 字表述恰当;内容方面:覆盖面、 详尽度、系统性、逻辑性、批判 文献综述的 性、评论性; 撰写;或者 文献方面:数量、质量、相关性、 20% 理论小论 时效性,要求英文文献至少 5 篇; 文,二选一 语言方面:准确性、学术性、精 炼度、可读性;格式方面:结构、 标题、引用及标点等。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1. 戴炜栋 何兆熊 主编,A New Concise Course in Linguistics for Students of English《新 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第 2 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2. Rod Ellis 编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第二语言习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2000。 【学习资源】 1. 牟杨主编,《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学习指南》,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2. 陈新仁编著,《英语语言学实用教程》,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 3. 胡壮麟编著,《语言学教程》(英语版)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 H.G. Widdowson. Linguistics. 《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5. George Yule. The Study of Language. 《语言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6. Rod Ellis 编著,《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7. Vivian Cook.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 《第二语言学习与教 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8. Susan M. Gass, and Larry Selinke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 Introductory Course. 3rd edition. Hillside: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8。(及中文译本) 9. 杨连瑞等著,《二语习得多学科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10。 10. 文秋芳编著,《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201 《小学英语游戏》 Elementary English Games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362 课程属性 学科方向拓展·选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小学教育(英语)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无 在线教学平台 无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马荣花 中学高级(外聘特级教师) 英语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大三的专业方向选修课,是一门培养学生英语教能力的 学科教学拓展课。课程主讲教师为外聘英语特级教师或一线优秀教师。本课程旨在使学生理 解儿童语言学习的特点,理解英语课程的性质、英语教育的目标和标准、英语游戏设计的基 本原则及方法,能够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不同教学内容设计基本合理的英语游戏,评价英 语游戏的设计、实施及效果。本课程贯彻理论讲授+技能训练+实践教学指导模块化教学体 系,让学生在实践教学训练中,系统、全面地理解儿童英语教育的相关理论,掌握英语教师 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及运用英语组织活动的技能与技巧,初步具备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教学 能力。 三、教学目标 1. 理解儿童英语教育的相关理论。 2. 运用英语组织活动的技能与技巧,初步具备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教学能力。 3. 能够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不同教学内容设计基本合理的英语游戏。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支撑 度 H H M H 对应 目标 目标 1 目标 2、3 目标 1 目标 3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 教学 目标 1 开学篇 初步了解本课程 实践中体会游戏活动的设计 讲授、小组合 作、集体交流 4 目标 1 2 课堂游戏设计 小学游戏活动的概念讲座、实 践、观课、交流 讲授、实践 4 目标 2 3 课堂游戏活动设计 游戏活动的问题与对策讲座、 交流与实践 讲授、交流 观课评析 4 目标 1、2 4 课堂游戏活动设计 游戏活动的设计 讲授、实践 课例研讨 4 目标 2、3 202 5 课堂游戏活动设计 字母学习中游戏的活动设计 讲授与实践 4 目标 2、3 6 课堂游戏活动设计 语音、词汇活动设计 讲授与实践 4 目标 2、3 7 课程考核与展示 考核与展示(1) 实践交流 4 目标 3 8 课程考核与展示 考核与展示(2) 实践交流 4 目标 3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教学方式以教师引领,学生个人学习与游戏设计、小组分享与讨论、全班展示小组成果。 本课程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以下教学环节:教师问题导入、观察课件、讨论;教师总 结,即引导学生思考、教学观摩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本课程要求学生有很强的 自主学习能力、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本课程设置的特点,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用结合。 学生在学习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 细心观察、多思考、积极发言 要求学生细心观察课件、教学录像或实习中英语课的教育现象、运用已学的理论知识思 考课堂中的问题与对策,在课堂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2. 注意合作学习、相互促进 学习中与其他同学合作,充分交流、沟通,共享学习资源和信息,共同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有效发挥固定的学习小组的作用。 3. 加强实践,理论联系实际 根据所学理论,尝试设计教学游戏、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提高分析的理论水平。在学 习过程中应注意将所学教学理论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联系,从理论的角度提升教学反思、教 学设计的能力。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本课程主要评价学生在理解儿童英语教育相关理论基础上运用英 语组织的能力(40%),以及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对不同教学内容设计基本合理的英语游戏的 能力(40%)。 2. 过程评价方案:包括出勤(10%)、课堂讨论与分享(10%)、小组展示和游戏赏析 (40%),考察学生对儿童英语教育的相关理论的理解以及运用英语组织活动的技能与技巧。 3. 期末评价方案: 期末评价的内容是设计并展示游戏活动的设计,书面加展示的方式。从所给三个教材内 容任选一个进行活动设计,考察学生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不同教学内容设计基本合理的英 语游戏的能力。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自编教材 【学习资源】 1. 王电建、赖红玲《小学英语教学法》(第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第三版。 2. 庄邵勇,蒋宇,董安美著《游戏化学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5. 3. 张敏主编《透视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英语教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4. 郑金洲《课堂教学的 50 个细节》,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5. 曾佳丽、王艳燕主编《儿童英语游戏教学活动与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6. 王艳燕莫泳仪主编《儿童英语游戏教学活动与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 7. 李星野编著,《500 个小游戏》英语篇,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8. [美]玛西娅 L.泰特《美国名师游戏教学》,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 9. 郑杰《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0. B.A 苏霍姆林斯基著(苏)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03 《英语语音》 English Phonetics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368 课程属性 学科基础·必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一/小学教育(英语) 开课学期 第 1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无 在线教学平台 企业微信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王岚 讲师 英语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本科学生的专业基础必 修课。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向学生全面介绍英语语音知识(包括 26 个字 母的发音,48 个音素的发音,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另一部分是带领学生掌握英语的诵 读技能(比如,失去爆破,不完全爆破,连读,意群停顿,句中上升,语调,语流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英语单音的正确发音,掌握正确的语调和语流;学生 应该学会正确使用英语语音语调进行朗读和进行口语交流,从而提高学生英语的口语表达能 力,最终达到流畅自如地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1. 能辨析小学生英语语音的正误并找出出错原因; 2. 能给小学生做示范; 3. 能用有效的方法纠正小学生错误的发音。 在这三个目标中,第二个目标是修习完这门课程的核心目标。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支撑 度 M H H L M 对应 目标 目标 1-3 目标 3 目标 2、3 目标 1 目标 2、3 维度 师德 规范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1 教学内容 Lecture1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 它教学环节说 明 学习要点 1. 教学计划、目的介绍 2. 语音涉 全班互相评议 及内容 3. 学习语音方法 4. 26 字母, 同学的读音, 48 音标读音介绍 教师总结 204 课时 安排 支撑教 学目标 2 目标 1-3 2 Lecture2 1. 辅音(一) 2. 概念:元音,辅 音 3. 辅音字母读音规则(一) 4. 练习 3 Lecture3 4 测验 全班互相评议 同学的读音,教 师总结.(下同) 2 目标 1-3 1. 辅音(二)2. 概念:音节,词重 音 3. 辅音读音规则(二)4. 练习 2 目标 1-3 Lecture4 1. 元音(一)2. 概念:强读,弱读 3. 元音字母读音规则(一)4. 练习 2 目标 1-3 Lecture5 1. 元音(二)2. 概念:失去爆破和 不 完 全 爆 破 3. 元 音 字 母 读 音 规 则 (二)4. 练习 2 目标 1-3 Lecture6 重音和节奏(一)1. 单词重音规则 2. 语句重音(一)3. 练习 2 目标 1-3 7 Lecture7 重音和节奏(二)1. 语句重音(二) 2. 语句重音模式介绍 3. 连读 4. 练 习 2 目标 1-3 8 Lecture8 重音和节奏(三)语调(一)1. 语调 的作用 2. 基本语调 3. 练习 2 目标 1-3 9 Lecture9 语调(二)1. 语调种类 2. 语调和语 义 3. 语调模式 4. 句子的停顿 5. 练 习 2 目标 1-3 10 Lecture10 练习+纠错 2 11 Lecture11 练习+纠错 2 12 Lecture12 练习+纠错 2 13 Lecture13 练习+纠错 2 14 Lecture14 口试 2 15 Lecture15 笔试 2 有一次赶上国庆 2 5 6 16 全班互相评议 同学的读音,教 师总结.(下同)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精讲多练,多留口头作业,利用微信给学生判作业纠正发音。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语音知识和读音技能两部分都要考查到,各占 50%; 语音知识 26 个字母和 48 个音素以平时测验的方式分 3 次考查; 语音知识和读音技能在期末以口试和笔试两种方式考查,口试占(50%); 笔试占 50%。 2. 过程评价方案: 平时测验 3 次(口试):语音知识 26 个字母(1 次)和 48 个音素(2 次);对应的课程 目标是目标 1/2/3。 205 期末口试笔试各 1 次:考查语音知识和读音技能;对应的课程目标是 1/2/3 。 3. 期末评价方案: 考试内容:语音知识和读音技能。 期末考试:口试和笔试两种方式; 考试方法: 考试内容 考试方式 对应目标 语音知识和技能 口试 目标 1/2/3 读音技巧 笔试 目标 1/2/3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屠蓓编,《英语语音》,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学习资源】 1. 汪文珍编著,《英语语音》,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2. 张冠林编著,《大学一年级英语语音练习手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社, 2006. 3. 张冠林、孙静渊编著,《实用美语语音语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 汪福祥、李孚声编著,《国际音标与语音》,外文出版社, 2003. 5. 李学金,《英语语音规则词典》,编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2. 6. 朱鑫茂著,《简明当代英语语音》,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7. 亚力山大、何其莘合作编著,《新概念英语》(英音版),外语音像出版社. 8. 亚力山大、何其莘合作编著,《新概念英语》(美音版),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 9. 新霖、夏敬军编,《名人演讲》,江西文化音像出版社. 10. 梁辉、刘资,《美丽英文诵读》责编,北京汇智天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11. 范文芳等著,《英语自然拼读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12. TED 演讲,英语趣配音 206 《英语语法》 English Grammar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371 课程属性 学科基础·必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二/小学教育(英语) 开课学期 第 3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基础英语 1、基础英语 2 在线教学平台 师星学堂;企业微信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张允 副教授 英语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英语语法是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的一门学科基础核心课程,属于必修课,开设对象为 英语方向二年级本科生。本课程的开设目的是通过学习比较系统的英语语法知识,提高学生 运用语法规则分析语言现象以及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从而为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全 面提高打下坚固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语言输出的自我监控意识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主要学习内容包括 1.词法:1)基本构词法 2)名词 3)冠词 4)数词 5)代词 6)形容 词、副词 7)介词 8)连词 9)动词的形式及非谓语动词。2.句法:1)基本句型结构和种 类 2)各种主从复合句结构及用法 3.语篇知识:衔接与连贯。 三、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熟悉各种语法概念,掌握系统的英语语法知识; 2. 重点掌握英语语法的核心项目,提高在上下文中运用英语的准确性,借助语法知识 解决英语学习中的有关问题; 3. 提高连句成篇的能力,克服语篇写作中的语法问题,形成连贯、顺畅的语篇; 4. 学会运用语法规则自觉指导语言实践,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支撑 度 H 对应 目标 目标 1-4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M L 目标 1-4 目标 1-4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M L M 目标 1-3 目标 1-4 目标 2、4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1 Lecture 1 Introduction to grammar Rules and Example; More Practice 2 Lecture 2 Nouns Rules and Example; More Practice 207 课堂讨论、实(验)践 等其它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 教学 目标 Discussion; In-class exercises; 2 目标 1-4 In-class exercises; discussion 2 目标 1-4 3 Lecture 3 Articles Rules and Example; Analysis; More Practice 4 Lecture 4 Verbs Rules and Example; More Practice In-class exercises; discussion 2 目标 1-4 5 Lecture 5 Tenses Rules and Example; More Practice In-class exercises; discussion 2 目标 1-4 6 Lecture 6 Voices Rules and Example; Analysis; More Practice In-class exercises; discussion; text analysis 2 目标 1-4 7 Lecture 7 Numerals Rules and Example; More Practice In-class exercises; discussion 2 目标 1-4 8 Lecture 8 Pronouns Rules and Example; More Practice In-class exercises; discussion 2 目标 1-4 9 Lecture 9 Prepositions & Conjunctions Rules and Example; Analysis; More Practice In-class exercises; discussion; text analysis 2 目标 1-4 10 Lecture 10 Adjectives Rules and Example; More Practice In-class exercises; discussion 2 目标 1-4 11 Lecture 11 Adverbs Rules and Example; More Practice In-class exercises; discussion 2 目标 1-4 12 Lecture 12 Auxiliary verbs and Modal verbs Rules and Example; More Practice Discussion; In-class exercises; 2 目标 1-4 13 Lecture 13 Subjunctive mood Rules and Example; More Practice In-class exercises; discussion; text analysis 2 目标 1-4 14 Lecture 14 sentences Complex Rules and Example; More Practice In-class exercises; discussion; 2 目标 1-4 15 Lecture 14 sentences Complex Rules and Example; Analysis; More Practice In-class exercises; discussion; text analysis 2 目标 1-4 16 Lecture 15 Verbals (gerunds, infinitives, participles) In-class exercises; discussion; 2 目标 1-4 Rules and Example; More Practice In-class exercises; discussion; text analysis 2 目标 1-4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1. 语法教学应该正确处理形式、意义和用法三个环节之间的关系,避免为语法而语法。 明确掌握语言形式是基础、了解意义是关键、学会使用才是真正目的。 2. 课堂教学应贯彻讲练结合、精讲多练的原则,教师的讲解应该突出语法现象中的难 点和重点,不必要也不可能求全。 3. 语法学习语境化。学习英语语法的最终目的是更有效地用英语进行交际。在实际交 际中,语法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语境有紧密的联系,是达到交际的一种手段。因此,要联 系语境教授语法,注重语法的交际功能。通过结合大量的语言材料与例证,让学生观察语法 208 在实际语言中的运用,加强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在语篇水平上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 4. 语法教学要强调实际应用,要结合阅读、写作、口语、听力等进行教学。不仅要求 学生能准确表达思想,而且要具备辨识和改正他人错误的能力。教学活动的设计力求丰富多 彩,让学生在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内化语法知识,提高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5. 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英语语法体系庞大繁杂,课堂时间有限,教师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必须指导和督促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有计划地认真研读语法教材和书 籍,系统了解语法体系;在大量阅读英文读物的基础上培养语感,提高使用英语的准确性。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本课程的考核采取两种形式:形成性评价和课程终结考试,成绩各占 50%。考核的内 容包括 1. )英语语法基本知识和规则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2)辨别和纠正错误的能力。 2. 过程评价方案 形成性评价包括课堂练习、小组作业、课后作业和各项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情况,以及学 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情况。各项均以百分计算,具体内容和在总评价中的比例权重如下: 1).小组语篇分析展示 5 次,占 10%;2).随堂练习计 15 次,占 30%;3). 预习及课堂参与计 14 次,占 10%;4).期末考试占 50%。 3. 期末评价方案 期末考试以纸笔考试方式进行,题型包括选择、改错、改写句子、翻译等,内容包括本 学期所学语法系统知识及其它知识,对应课程目标 1、2、3、4。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张道真编著,《实用英语语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学习资源】 1. 西德尼等编著,《朗文英语语法》,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 2. 亚历山大编著,《朗文英语语法练习》,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3. 张福元主编,《英语语法精讲与测试》,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4. Betty Schrampfer Azar 编著,《西蒙高级英语语法》“Understanding and Using English Grammar”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5. Sandra N. Elbaum 编著,《美国英语语法》中级、高级 “Grammar in Context”,外语 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 6. Martin Hewings. (2004). Advanced Grammar in Us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9 《综合英语》 Comprehensive English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373 课程属性 小学英语兼教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小学教育(非英语)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大学英语四级 在线教学平台 线下/企业微信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李文岩 副教授 英语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综合英语是为小学教育专业英语兼教方向学生开设的一门语言综合技能课程。课程的教 学目的是:综合听、说、读、写、译各方面技能为一体,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训练,帮助学生 进一步掌握英语语言知识,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具备较强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和读写能力; 同时使学生在批判性思维、学习策略、语言教师素质等方面得到很好发展。学习内容主要包 括教材第二册课文和练习部分。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加强互动式教学,培养自主学 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三、教学目标 1. 本课程主要通过对学生进行语言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以及通过组织学生积极 参与课堂的各种语言交际活动,使学生掌握英语语音、词汇、语法的基础知识,扩大词汇量 和熟悉英语常用句型,逐步提高语篇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英语各种文体的表达方式和特点,具备基本的口头 和笔头表达能力和交际技能,为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 3.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的英语交流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体验英语文化,提 高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加强师范德育教育。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支撑 度 L 对应 目标 目标 3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H M H H L H 目标 1-3 目标 2、3 目标 2、3 目标 1、3 目标 3 目标 3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 教学 目标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1 Introduction of the course &The text learning 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学习词汇、句 子结构、语法 授课 2 目标 1 2 Text learning and Exercises 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学习词汇、句 子结构、语法,做习题 讲与练 2 目标 1、2 210 3 Students’ presentation 基于课文理解的英语运用 学生实践—— 英语交流 2 目标 3 4 The text learning 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学习词汇、句 子结构、语法. 授课 2 目标 1、2 2 目标 2 5 复习与测试 6 Text learning and Exercises 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学习词汇、句 子结构、语法,做习题 讲与练 2 目标 1、2 7 Students’ presentation 基于课文理解的英语运用 学生实践—— 英语交流 2 目标 3 8 The text learning 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学习词汇、句 子结构、语法. 授课 2 目标 1、2 9 Text learning and Exercises 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学习词汇、句 子结构、语法,做习题 讲与练 2 目标 1、2 10 Students’ presentation 基于课文理解的英语运用 学生实践—— 英语交流 2 目标 3 11 The text learning 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学习词汇、句 子结构、语法. 授课 2 目标 1、2 12 Text learning and Exercises 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学习词汇、句 子结构、语法,做习题 讲与练 2 目标 1、2 13 Students’ presentation 基于课文理解的英语运用 学生实践—— 英语交流 2 目标 3 14 The text learning 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学习词汇、句 子结构、语法. 授课 2 目标 1、2 15 Text learning and Exercises 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学习词汇、句 子结构、语法,做习题 讲与练 2 目标 1、2 16 Students’ presentation 基于课文理解的英语运用 学生实践—— 英语交流 2 目标 3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科学技术的 迅猛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英语教学提供了 丰富的资源。要积极采用现代的、多元的和全方位的教学模式,在充分利用原有的电教设备 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本课程采取综合评价的方式。上课出勤占期末总成绩的 5%、小组合作交流实践占期末 总成绩的 25%、小测验占期末总成绩的 30%、期末测试占期末总成绩的 40%。 2. 过程评价方案 (1)上课出勤的考核:每次课前签到,教师抽查。 (2)小组合作交流实践:小组合作,排练、表演课本剧,或基于一定情景的短剧。基 于评分维度给每位学生打分。评分维度:英语准确性、英语流利度、表演得体度。 (3)小测试:三次随堂测试。笔试或口试。 3. 期末评价方案 211 期末考试:笔试,综合测试本学期所学的词汇、语法知识以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戴炜栋、何兆熊,《综合教程 2》(第 2 版),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学习资源】 1. 戴炜栋、何兆熊,《综合教程 2 教师用书》(第 2 版),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2010. 2. 何兆熊,《综合训练 2》(第 2 版),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3. 潘晓燕,《大学英语四级阅读 180 篇》,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7。 4. 伍乐其,《新题型英语专业四级:英语专四词汇突破 8000》,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8。 212 《学术英语》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377 课程属性 小学教育研究兼教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全院学生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大学英语 1-4 在线教学平台 无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李杨 讲师 英语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小学教育研究”兼教方向的 必修课,在第 5 学期开设。为了培养新时代卓越小学教师,提高小学教师的国际科研能力, 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学术英语水平,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文献阅读、写作、翻译能力,从 而促进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用英语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1)小学教育英文文献选读;(2)英语综合阅读、翻译与写作。 三、教学目标 1. 了解小学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尤其是英语作为学术通用语言,对理解和促进小学 教育领域国内外研究交流的必要性。 2. 熟悉小学教育领域的专业术语及主要研究内容的英语表达,能够比较流畅的阅读并 理解相关英文文献的内容。 3. 初步具备研究生入学水平的英语综合阅读、翻译和写作能力。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支撑 度 H M L H M 对应 目标 目标 2、3 目标 1、2 目标 2、3 目标 1-3 目标 1、2 交流 合作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学习要点 课堂讨论、实(验) 践等其它教学环节说 明 课时 安排 支撑教 学目标 周次 教学内容 1 英语文献阅 读1 英语学术文献的特点 讲授、阅读文献、总 结归纳、小组讨论 2 目标 1、2 2 英语文献阅 读2 英语学术文献的语言(英 语)特点 1 讲授、阅读文献、总 结归纳、小组讨论 2 目标 1、2 3 英语文献阅 读3 英语学术文献的语言(英 语)特点 2 讲授、阅读文献、总 结归纳、小组讨论 2 目标 1、2 4 英语文献阅 读4 英语文献阅读理解 1 阅读文献、回答问题、 教师讲授、归纳总结 2 目标 1-3 213 5 英语文献阅 读5 英语文献阅读理解 2 阅读文献、回答问题、 教师讲授、归纳总结 2 目标 1-3 6 英语文献阅 读与写作 1 依据学术英语规范撰写研 究报告的引言、文献综述 教师讲授、研究报告 写作 2 目标 1-3 7 英语文献阅 读与写作 2 依据学术英语规范撰写研 究报告的研究结果和结论 教师讲授、研究报告 写作 2 目标 1-3 8 英语综合阅 读1 学术英语综合阅读能力 复杂句式的理解、阅读策 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教师讲授、归纳总结 2 目标 1-3 9 英语综合阅 读2 学术英语综合阅读能力 复杂句式的理解、阅读策 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教师讲授、归纳总结 2 目标 1-3 10 英语综合翻 译1 学术英语翻译规范 教师讲授、翻译练习 题、小组讨论展示 2 目标 1-3 11 英语综合翻 译2 学术英语翻译综合实践、 学术英语翻译常见问题 1 翻译练习、教师讲授、 小组讨论展示 2 目标 1-3 12 英语综合翻 译3 学术英语翻译综合实践、 学术英语翻译常见问题 2 翻译练习、教师讲授、 小组讨论展示 2 目标 1-3 13 英语综合写 作1 学术英语写作规范 教师讲授、小组讨论、 回答问题 2 目标 1-3 14 英语综合写 作2 学术英语写作能力综合实 践 写作练习、小组讨论、 教师总结 2 目标 1-3 15 英语综合写 作3 学术英语写作能力综合实 践 写作练习、小组讨论、 教师总结 2 目标 1-3 16 学术英语综 合测验 学术英语综合测验(阅读、 考试 写作、翻译) 2 目标 1-3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先修课程:大学英语 1-4 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采用教师讲授、教师提问、小学讨论、课堂展示和学生英语综合实践的方式 进行教学活动。由于本课程学术性强、对英语水平要求较高,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要求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学习材料、课中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有质量地完成课后作业。 学习建议: 由于学术英语用词严谨、句式复杂、文章涉及专业知识,因此要求学生具备较大的词汇 量、完整的语法体系和教育专业知识。学生可在课余时间增大词汇量、复习语法知识和教育 专业知识。此外,由于本课程需要学生用英语回答部分问题、表达学术思想,因此,要求学 生具有一定的英语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学生可在课下多用英语表达观点以提高自身的学 术英语表达能力。此外,学生在用英语表达观点时应注意论述的逻辑性、语言的准确性和学 术的规范性。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学术英语阅读能力占 40%;学术英语翻译能力占 30%;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占 30%。其 中教学目标 1 占 20%,教学目标 2 占 30%,教学目标 3 占 50%。 2. 过程评价方案 214 平时成绩占期评成绩的 50%。平时成绩由出勤、课堂展示、课堂参与和课后作业四部 分组成。其中出勤占 20%,课堂展示占 30%,课堂参与占 20%,课后作业占 30%。 1) 出勤 5-10 次,迟到一次扣 2 分,迟到 20 分钟以上按缺勤处理,缺勤 1/3 之上不得 参加期末考试。 2) 课堂展示要求脱稿、全英文。内容准确性 30%,内容逻辑性 20%,语言准确流利 30%,仪表姿态 20%。 3) 课堂参与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回答问题 50%;参与小组讨论 50%。 4)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要求提交。及时提交 50%。完成质量 50%。 3. 期末评价方案 期末评价采用考试的形式,占期评成绩的 50%。具体评价方案见期末考试评分标准。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自编教材。 【学习资源】 1. 黄建如: 《英文教育经典著作选读》,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2. ProQuest 教育专题数据库. http://lib.cnu.edu.cn/book_res/show-105. html. 3. EBSCO-中欧暨东欧期刊全文数据库. http://search.ebscohost.com/login.aspx?profile=ehost&defaultdb=e5h 4. Oxford Scholarship Online 牛津在线学术专著数据库. http://www.iresearchbook.cn 5. Wiley Online Library.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 6. Oxford Journals(OUP). http://highwire.stanford.edu/lists/allsites.dtl?view=by+publisher 215 《英语听力》 English Listening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378 课程属性 学科方向拓展·选修 学分 1 总学时/周学时 16/1 面向年级/专业 大二/小学教育(英语) 开课学期 第 4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英语语音英语诵读 在线教学平台 企业微信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王岚 讲师 英语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为初等教育学院英语方向的学生开设的选修课,开课时间在大二第二学期。听 说读写译是语言学习的五大技能,听力课是为了训练学生听的技能而开设的,属于语言输入 方面的技能训练课程。掌握一定的听力技巧和方法是迅速提高听力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听力 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辨听易混的音素、单词、结构,选择关键词句、归纳大意、推测 内容、释义复述、短时记忆、听写技能等是我们教学的侧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精听与泛 听相结合,课内听与课外听相结合。培养能顺畅听懂对话、语篇、新闻等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学习和实践听力技巧; 2. 积累核心听力词汇; 3. 在提高听力能力的同时带动其它说、读、写、译能力的提高。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支撑 度 H 对应 目标 目标 1-3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L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H 目标 1、2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周 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1 Lecture 1 1. 教学计划介绍 2. CET4 和专业 四级介绍 3. 摸底测试 2 Lecture 2 小测验, skill focus: how to listen to speeches, 专四真题 1 练习+讨论 2 目标 1-3 3 Lecture 3 小 测 验 , skill focus: note taking, 真题 2 练习+讨论 2 目标 1-3 4 Lecture 4 小 测 验 , skill focus: listening for 练习+讨论 gist, 真题 3 2 目标 1-3 216 课时 安排 支撑教 学目标 2 5 Lecture 5 小测验,skill focus: signpost words 练习+讨论 1, 真题 4 2 目标 1-3 6 Lecture 6 小 测 验 , skill focus: signpost words2 真题 4 练习+讨论 2 目标 1-3 7 Lecture 7 小测验,skill focus: knowing about English accents and American 练习+讨论 accents 真题 5 2 目标 1-3 8 Final Test 2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精讲多练;建议学生多积累词汇;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平时 50% + 期末 50% 2. 过程评价方案: 评价次数:不少于 5 次; 评价内容:平时测验情况+练习情况自我总结(包括听的正确率、出错原因、提高措施); 评价方法:形成性评价; 评价对应目标:目标 1/2/3 3. 期末评价方案: 评价内容:对话、新闻、篇章、听写 评价方式:听力测试(可选用专四真题及四六级真题) 评价对应课程目标:1/2/3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视听说教程 1-4;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年第 1 版; 【学习资源】 1. 汪开虎《CET4 全真试题》上海交大出版社(每年最新版) 2. 郝飞雪,赵宏宇《英语专业四级真题解析》上海交大出版社(每年最新版) 3. 汪开虎《CET4 模拟试题及解析》上海交大出版社(每年最新版) 4. 郝飞雪,赵宏宇《专业英语四级模拟试题》上海交大出版社(每年最新版) 5. 夏敬军《名人演讲响彻世界的声音》江西文化音像出版社 6. 李震《英文诵典》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5 7. 常骏跃《英语专业四级听写50篇》大连理工出版社 2007 8. TED 演讲系列 9. 趣配音系列 10. 学习网站:m.kekenet.comm.hujiang.com 217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575 课程属性 儿童教育拓展·选修 专业发展·必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全院学生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教育心理学、课程与 教学论 在线教学平台 师星学堂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朱永海 副教授 信息技术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小学教育专业专业必修课。旨在使学生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 用,增强学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意识,具有正确的教学媒体运用观,习得利 用技术支持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以及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的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方法。课程 主要内容有: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学设计基础、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开发、数学化教学 资源获取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具体内容会根据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发展 和现实应用进行内容的动态调整。 三、教学目标 1. 知道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三者之间的关系 2.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3. 知道教学设计的作用;初步掌握系统化教学设计的过程与方法; 4. 掌握以教为主的教学中数字化媒体资源的选择和利用方法 5. 掌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制作方法 6. 掌握数字化媒体在以教为中心的教学中的作用和应用方法 7. 掌握交互式数字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策略 8. 掌握在线课程的建设与实施 9. 掌握网络辅助作用下的传统课堂教学的实施与设计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支撑 度 M H M 对应 目标 目标 3-9 目标 3-9 目标 1、2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218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教 学目标 1 第 1 章 认识现代教 育技术 1.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 2.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简 史 3.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 技术 4.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 技术 2 第 2 章 现代教育技 术理论 1.系统论 2.传统论 3.学习理论 在线讨论 2 目标 2 3 第 3 章 教学设计基 础 1.教学设计定义 2.教学设计一般过程 3.两种教学设计模式 在线讨论 2 目标 3 4 第 4 章 数字化教学 媒体的作用 1.数字化教学媒体的定 义 2.数字化教学媒体 自主学习+编制 作品 2 目标 4 5 第 5 章 课件的设计 和应用 1.课件作用 2.课件评价标准 3.课件设计 4.课件案例赏析 讨论 2 目标 5 6 第 5 章 课件的设计 和应用 1.课件制作方法 讨论 2 目标 5 7 第 6 章 互动媒体在 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电子白板等) 1.互动媒体的定义 2.课堂互动媒体的功能 3.课堂互动媒体的操作 使用 4.课堂互动媒体课堂教 学运用策略 8 第 6 章 数字化媒体 支持以教为中心的教 学设计 1.以教为中心教学特点 2.以教为中心教学中媒 体作用 3.以教为中心的教学 9 第 7 章 数字化教学 媒体在以学为中心教 学中的应用 1.数字化媒体在以学为 中心教学中功能 2.运用策略 案例分析报告 2 目标 6 10 第 7 章 数字化教学 媒体在以学为中心教 学中的应用 3.数字化资源支持探究 性学习及设计 2 目标 5 11 第 8 章 网络辅助教 学 1.网络对教学的功能 2.网络辅助教学的模式 在线讨论 2 目标 7 12 第 8 章 网络辅助教 学 3.网络辅助教学的设计 案例分析 2 目标 7 219 在线讨论 文献综述 2 目标 1 第 9 章 网络支持下 的探究性学习 1.探究性学习的定义 2.网络在探究性学习中 的作用 3.网络支持下的探究性 学习模式 4.网络支持下探究性学 习设计 在线讨论 2 目标 8 14 第 10 章 在线课程 1.在线课程的定义 2.在线课程的实施 3.在线课程的建设 案例分析 2 目标 8 15 第 11 章 在线讨论 2 目标 9 案例分析 2 目标 9 13 16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线下讲授+线上辅助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平时讨论 20%、平时案例分析(不小于 4 次)40%、期末大作业 40%。 2. 过程评价方案:本课程主要采用期末大作业+平时作业相结合。其中平时讨论占 20%、 平时案例分析占 40%。对应各目标。 3. 期末评价方案:期末评价主要是对现有小学生编程教学进行综述分析,提出自己见 解,形成自己的编程教学观,并完成相应有创新性的编程教学设计案例。对应各课程目标。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自编教材 【学习资源】 主要以数字化类型的资源为主,包括:编程教学视频案例、编程教学设计案例 220 《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制作》 Design and Making of ICT Resources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576 课程属性 儿童教育拓展·选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全院学生 开课学期 第 4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计算机应用基础 在线教学平台 师星学堂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朱永海 副教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研室 李云文 副教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该课程是“互联网+”时代必须掌握的教师基本技能,电子白板教学、多数的微课、一 师一优课、在线课程等都离不开优质信息化资源。本课程聚焦于 PPT 功能深度应用,体现 在:一是,渗透“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强调 PPT 资源设计如何用于支持学习者认知加 工的多媒体学习理论;二是,强调开发独立的、可被灵活应用于多情境下的可组装的图形图 像、常见的三维动画等“积件化”资源,三是,以资源开发与评价的标准为导向,注重利用 富媒体、交互式技术突破重难点教学;四是,PPT 设计制作专业图形图像,创新表征教学内 容;音视频录制和剪辑方法;动画高效制作工具,二维转化为三维空间立体感动画的设计, 专业化的交互式课件制作,基于 PPT 的虚实融合类微课开发等。 三、教学目标 1. 了解信息化资源基本概念、积件化资源等基本类型,以及课件等特征; 2. 掌握文本、图像、音视频、动画等积件化资源和课件等资源设计与制作基本步骤和 方法; 3. 能够利用多媒体认知心理学等理论设计学习资源,支持学习者进行信息加工,能够 利用信息化 2. 0 行动计划的文件精神,开发开放性、积件化资源; 4. 能够基于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学任务),能够进行逆向思维、分解分析思维、综合 思维,创新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5. 在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中,养成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够培养协作与沟通 的能力,以应对未来社会与未来教育挑战。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支撑 度 M H M 对应 目标 目标 3 目标 1-3 目标 4、5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221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 它教学环节 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教 学目标 1 2 3 4 积件化资源、微课与课件 第 一 章 数 字 《2. 0 行动计划》与数字教学资 源设计 教学资源与 数字教学资源设计基本理论 《 教 育 信 息 数字教学资源设计基本原则 化 2. 0 行 动 数字教学资源开发流程与标准 计划》 数字教学资源选题 课程导学 1. 文本资源开发导学 2. 支持认知加工的文本资源设计 3. PPT 文本资源设计的特性 4. 文本资源结构化设计 第 二 章 基 于 文本资源结构化设计方法 PPT 的 文 本 文本资源结构化设计步骤 资源设计 5. PPT 文本资源字体美化 字体下载与安装 字体嵌入到 PPT 在线字体和艺术字制作 6. 文本资源颜色设计 文本资源颜色搭配设计 第 二 章 基 于 文本资源颜色搭配原则 PPT 的 文 本 7. 文本处理常见问题与对策 文本处理常见问题与对策:满 资源设计 文本处理常见问题与对策:乱 8. 文本字体在多媒体课件中如何应 1. 图形资源开发导学 2. 支持认知加工的图像资源设计 3. PPT 图像资源美化设计 PPT 中图文资源美化设计 PPT 中图像资源美化设计 第三章(上) 4. 图像资源格式及其应用 基 于 PPT 的 常见的图像格式 JPG 图 像 资 源 开 常见的图像格式 PNG 发 常见的图像格式 GIF 5. PPT 中用图像素材组合作画 不同的图像格式下载 删除图像背景方法 6. 用不同格式图像组合作画 222 2 目标 1 目标 3 2 目标 2 目标 3 2 目标 2 目标 3 2 目标 2 目标 3 5 6 7 8 9 10 1. PPT 中用线条绘制图形资源 学习目标与绘制步骤 把握对象特征 图形绘制与效果设计 批量生成对象 第三章(下) 组合优化设计 基 于 PPT 的 设计与绘制技巧 图 像 资 源 开 注意要点 2. 图形资源柔化边缘效果设计 发 月亮制作 月亮光晕效果 月亮光照效果 月亮光束效果 3. 墨水和烛光效果 1. 音视频资源开发导学 第 四 章 基 于 2. 支持认知加工的音视频资源设计 PPT 的 音 视 3. 音视频格式及其应用 常见的音视频格式 频资源开发 音视频格式转换 1. 疑难视频资源下载方法 2. PPT 中音视频录制 PPT 音频添加方法 PPT 视频添加方法 3. PPT 中音视频剪辑 使用声音的场景 1. 动画资源开发导学 第五章基于 2. 动画资源教学设计与认知加工 PPT 的动画 3. PPT 动画高效制作工具 4. PPT 页内动画基本类型 资源开发 5. PPT 动画原理与时间线 (一) 6. 动画开发基本步骤 第五章基于 PPT 的动画 7. PPT 动画案例 资源开发 (二) 8. PPT 综合动画案例(偏文科):天 净沙·秋思 第五章基于 纵深移动动画:单个对象进入 PPT 的动画 纵深移动动画:整体进入树林 资源开发 上下移动动画 (三) 左右移动动画 文本书写动画: 《天净沙·秋思》 223 2 目标 2 目标 4 目标 5 2 目标 2 目标 3 2 2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目标 5 2 目标 3 目标 4 目标 5 2 目标 3 目标 4 目标 5 第五章基于 PPT 的动画 资源开发 (四) 9. PPT 综合动画案例(偏理科):圆 变直线、直线变圆(选修) 绘制圆柱体 制作第一个开口 快速制作其他开口 幻灯片切换动画 注意要点 2 目标 3 目标 4 目标 5 12 第六章基于 PPT 的 交 互 式课件开发 (上) 1. 成品化课件资源开发导学 2. PPT 模板设计 3. 信息界面设计 4. 交互界面设计 5. 课件框架设计 6. 课件交互技术 2 目标 2 目标 3 13 第六章基于 PPT 的 交 互 式课件开发 (下) 7. 课件交互设计(原则) 8. 交互动画开发 9. 游戏化课件开发 2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目标 5 14 第七章基于 PPT 的 虚 实 融合类微课 开发(上) 1. 微课资源开发导学 2. 虚实融合的微课选题与应用情景 3. 虚实融合的微课设计 4. 虚实融合的类型与方法 5. 虚实融合设计原理 6. 虚实场景设计 2 目标 2 目标 3 15 第七章基于 PPT 的 虚 实 融合类微课 开发(下) 7. 轻便化虚实融合制作装备 DIY 8. 虚实融合技术实现 2 目标 3 16 期末考试 考试 11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1. 每周,线上自主学习 2 课时,并在线课程学习和诊断性测试,独立完成,有技术问 题,在线参加讨论; 2. 每周,线下课堂教学 2 课时,并完成进阶式作业,小组合作学习,不同的问题,可 以随时向老师提问。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在线时长及课堂出勤及表现:10% 平时在线提问与解答:15% 在线测试:15% 每个微视频后面几个小测试题(测试题是根据该微视频内容进行设计) 平时作业(课前/课堂作业):30%,采用日常教学平台中留置的课后作业。 每个单元后面一个作业(每周一个作业,内容是根据该单元内容进行设计) 期末大作业,30% 2. 过程评价方案 224 (1)根据教学视频内容,请您为本门课程后面的所有作业,选择一个合适的课题,填 写附件中的《资源设计简化表(资源选题表)》,并上传这个表格即可,选题表中给出了资 源制作的标准,可以参考。具体要求: 按照教学视频的选题原则进行选题(如语文课的一篇适合做成课件的课文名称,数 学的一个知识点,科学的一个主题实验名称,或者其它课程一个小节等); 本门课程后续每节课的作业,如果没有特殊原因,不能再次变更课题名称,如果必 须的原因(更换主题时付一个简单说明)需要变化,只能更改一次; 附件: 资源设计简化表(资源选题表).docx (2)根据 3. 1-3. 6 的视频教学,设计一个你选择的教学主题的课件封面 PPT: 这个作业是 3 月 18 日当堂作业,现在不用做,发不出来是让大家对学习本部分内 容,有一个引导性作用; 课件封面上只要求有文字,可以包括一个课件的标题、作者、作者单位、教材等等 文本内容; 符合 PPT 文本表达方法; 不允许使用图片;可以通过对 PPT 背景颜色等进行适当修改; 使用你安装的一种特殊字体,并将字体嵌入 PPT 中,表现为我打开你的 PPT 作业 后,还能看到你的字体; 使用文本颜色美化的原则,颜色打配合理; 课件封面要整体美观大方,简洁。 直接提交 PPT 源文件,不是截图; (3)请应用本次课学习内容,设计一个合成图像(网上下载图像得 0 分,并从最后期 末总评中直接扣除 10 分)。 要求: 必须要应用本次课的 JPG、PNG、GIF 等多种图像格式组合教学; 体现自己学科方向的元素等; 有一定的教育教学性,技术是支持教学的,有明确要表达的教学主题或知识主题; 体现一定的创新性、技术性、美观性,要美观大方 可参考电视节目的“经典咏流传”的背景等一些设计等等,其它的都可以参照模仿 (4)本周作业:结合你的作业选题,设计您这个课程的内容结构,要求 在合适的地方署上自己的姓名; 符合 PPT 结构化文本设计表达方法,一定是结构化的设计; 不允许使用图片;可以通过对 PPT 背景颜色等进行适当修改; 尽量使用不同的字体、字号、颜色、大小、行间距等等,按照视频内容设计; 使用文本颜色美化的原则,颜色打配合理; 课件封面要整体美观大方,简洁。 直接提交 PPT 源文件(便于留存)和截图(便于批改); (5)“4. 5 用线条绘制图形资源”是本门课程的核心内容,重点中的重点内容,具体 任务如下: 结合自己的选题,或者一个教学对象,如你的选题是《春》,你可以绘制一些春天 的杨柳等等,当然,杨柳太简单了。 绘制一个较为复杂的对象,且有一定的立体感,包括视频中所说的基于不同时间和 空间视角的桃花等; 本次作业提前到下周一晚上 23 点 55 分提交,我下周二要提前看看大家作业效果, 分析学习线上学习结果,确定线下教学起点。 225 本次作业权重为平时作业的 2 倍,请大家要认真绘制。 (6)看完 4. 4 的两个视频,做一个类似 4. 4. 1 案例的效果的课件内容或封面设计,要 求: 结合之前的选题来设计; 图文并茂,并且图文基本相关; 图文美观,用到“艺术效果”; 文字美观,用到艺术字效果; 最好设计动画,多种基本动画; 整体一定要美观大方,类似“经典咏流传”电视节目效果,被采用者展示的同学作 业,直接期末加 5 分。 (7)结合您上次的作业,并结合 4. 7 的视频教学内容,将上次作业生成四幅不同的场 景,要求: 最低 4 个以上的场景,特殊情况下可以 3 个场景; 每个场景变化比较大,不要只是图像的局部改动,要有位置变化,和新的元素融入; 每个场景有独立的表达意义,每一幅图像取一个独立的名称(如诗句的句子也可以); 4 幅图像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意义 四幅图像前面再加一页作为封面,形成作品的名称,表达完整的意义,这样就 5 幅图像了,并在封面上,从技术性、教育性和艺术性三个角度对你的作品简单文字说明,100 字左右,多了不限; 每一幅图像都要注意美观和整体效果; 把您做的四幅(或五幅)场景,按顺序截图,发表在讨论区中(以自己的作业名称, 每个同学自己独立的发表帖子,并附上你的简单说明); 同时,在讨论区中评论别人的作业,要从技术性、教育性和艺术性三个角度来评论, 并给其他同学点赞发帖。 每个同学把你们自己绘制的作业,在自己的朋友圈发表,并收集点赞和评论,一同 截图作为作业提交,并发布在讨论区中(敏感内容可马赛克),此条目不强求。 本次作业请自留原件备份,以便作为后续的“动画”等内容作业。 (8)利用 PPT 录制微课,结合“5. 3 1PPT 中音视频录制”内容,把你上周做的声文图 像结合的 PPT 文档,配上解说词,在 PPT 中,利用 PPT 录制视频的功能,录制成简易的“微 课”,可以对上周作业进行优化之后再录制。具体作业要求: 1. 结合“5. 3 1PPT 中音视频录制”内容,在 PPT 中,利用 PPT 录制视频的功能,录制 成简易的“微课”(严格上来说称不上微课,只能称之为微视频),不要用其他工具; 2. 利用 PPT 录制视频时,一定要配有适当的解说,可能一次配音不成功,多尝试几次, 基本上所有老师都不可能一次成功,可以,先把要解说的文本写好,然后照着文本有感情的 “读”,再同时配合 PPT 演示;记住:制作微课都不是一次成功的,尤其是初学者; 3. 可以在上次的作业基础上再进行图像、音视频等修改,尤其是之前的有背景音乐的, 需要把声音淡化处理。 4. 录制的微视频或者称为微课,要有封面,题目、作者等基本信息。 (9)请结合自己选题或基于之前的作业题,应用本次课的纵深、左右、上下等动画技 术,设计一个教学目标明确的教学动画等 (10)交互式课件设计 1. 要有框架设计脚本,利用思维导图绘制设计思路及框架。至少设计到 3 级目录,有 主界面、次界面和知识点界面,并且每个子目录下的教学环节要设计合理。 2. 教学内容一定要丰富完整,有封面(主界面),有知识点细节的教学,如生字词教 226 学、有诗文解读、有作者介绍、有诗文赏析,或者数学教学中,诸如有公式、定理文本及解 读,有公式推算过程,有案例教学等等。 3. 符合交互式课件的可逆性、双向性、明确性、准确性、统一性、预期性、进出口唯 一性等原则 4. 画面要配合有丰富而合适的按钮音效,及适当的朗诵、解说等音视频资源; 5. 作品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 6. 形成一副完整的交互式作品。鼓励选择制作自己学科选题的内容,以自己学科方向 内容表达为主题,适当进行跨学科整合,体现 STEM; 7. 整个课件有意义的幻灯片不少于 20 张幻灯片,不得抄袭下载网上现有 PPT,可适当 借鉴文本内容或个别图片等。 8. 切记必须要注重图文美化设计,可参考《第三章图像资源开发》的《图文美化设计 案例》等。 3. 期末评价方案 评价内容:整个课程内容; 评价方式:提交课件或微课等大作业; 评价方法:依据电子作业进行评价 请结合自己学科,设计一个交互式的课件,要求: 1. 至少设计到 3 级目录,有主界面、次界面和知识点界面,并且每个子目录下的教学 环节要设计合理。占 20% 2. 教学内容一定要丰富完整,有封面(主界面),有知识点细节的教学,如生字词教 学、有诗文解读、有作者介绍、有诗文赏析,或者数学教学中,诸如有公式、定理文本及解 读,有公式推算过程,有案例教学等等。占 20% 3. 形成一副完整的交互式作品。符合交互式课件的可逆性、双向性、明确性、准确性、 统一性、预期性、进出口唯一性等原则。占 20% 4. 整个课件有意义的幻灯片不少于 20 张幻灯片,不得抄袭下载网上现有 PPT,可适当 借鉴文本内容或个别图片等。占 20% 5. 作品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切记必须要注重图文美化设计,可参考《第三章图像资 源开发》的《图文美化设计案例》等。占 20%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1. 孙方.《PPT 课件高效制作(第 3 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2. 陈魁.《PPT 动画传奇(第 2 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3. 方其桂.《微课制作实例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学习资源】 1. 在线课程网站:http://www.xxjy.org.cn/course/26 2. 在线教学论坛:http://bbs.xxjy.org.cn/forum.php 3. 课件论坛:http://www.qiexing.com 4. 锐普 PPT 网站:http://www.rapidesign.cn/ 5. 我图网:http://www.ooopic.com/ 227 《C 语言程序设计》 C Language Program Design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579 课程属性 学科基础·必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二/小学教育(信息技术) 开课学期 第 3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计算机基础 在线教学平台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黄晓冬 副教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程序设计类课程模块的 重要组成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获得 C 语言基础、条件、循环、函数、结构 体、指针、文件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够熟练地阅读和运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设计、编 写、调试和运行 C 语言程序。培养学生程序设计、开发与测试能力,应用计算思维方法去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为学习后续课程和进一步获得程序设计相关知 识等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 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结构化编程的思想和思路;养成良好的编 程习惯;学会独立和合作编写一定质量的程序; 2. 灵活运用 C 语言本身的特点来完成对问题对象的简单模型建构和方法的初步实现。 3. 熟练应用 VC++集成环境进行 C 语言的编写、编译与调试。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师德 教育 知识 教学 技术 班级 综合 自主 国际 反思 交流 维度 规范 情怀 整合 能力 融合 指导 育人 学习 视野 研究 合作 支撑 H H H H 度 对应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1、2 1、2 2、3 2、3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228 周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教学内容 C语言概述 C 语言的发展简史和特点 C 语言的语句和关键字 Turbo C V2. 0 的基本操作 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达 式 常量和变量 整型数据 实型数据 字符型数据 赋值运算与赋值表达式 C 语言特有的运算和运算 符 格式化输出—printf()函数 格式化输入—scanf()函数 单个字符输入输出 选择结构程序设计 关系运算及其表达式 逻辑运算及其表达式 if 语句 switch 语句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 循环语句概述 for 语句和 while 语句 直到型循环 do-while 语句 break 语句与 continue 语句 数组 1 维数组的定义和引用 2 维数组的定义和引用 字符数组与字符串 指针 指针和指针变量的概念 指针变量的定义与应用 数组的指针和指向数组的 指针变量 学习要点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简介 2 C 语 言 程 序 的 结 构与 书写规则 2 程序设计概述 练习 2 C 语言的数据类型 练习 2 练习 2 算 术 运 算 与 算 术 表达 式 支撑 教学 目标 目标 1 目标 1 目标 1 目标 1 目标 1 顺序结构程序设计 2 目标 2 格式化输出/输入 2 目标 2 选择结构程序设计 2 目标 2 目标 2 目标 2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3 目标 3 目标 3 逻辑运算及其表达式 练习 2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 2 循环语句概述 2 直 到 型 循 环 do-while 语句 练习 2 数组 练习 2 练习 2 指针 上机考试 2 指针变量 考试 2 目标 3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C 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对训练学生的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起到 重要作用。而学习评价则具有导向和教育作用,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针对当前《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评价手段单一与缺乏评价标准等问题,文章依据建构主义 与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一个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方案,从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内容、 评价形式等方面阐述了信息技术条件下如何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多样化评价。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期末成绩占 50%=期末笔试考试 50%+期末上机考试 50% 平时成绩占 50%=自主学习评价成绩 30%+过程性评价成绩 20% 2. 过程评价方案 229 上交三份程序自主分析设计报告(目标 2,目标 3) 具体为:C 程序自主分析设计报告(一)(二)(三),计分 10%+10%+10% 包括功 能要求、算法分析、流程表示、代码编写、要点总结等 过程性评价:程序读写+平时表现 具体为:按要求读程和编程各一题,计分 5%+5% 平时综合表现,计分 10% 3. 期末评价方案 课程设计(100 分) (1)按照课程设计要求,每实现一项功能得 10 分,程序全部调试成功得 50 分。 (2)设计报告完整规范,有框图和流程图得 15-20 分,有难点说明得 10-15 分,有总 结得 10-15 分,满分 50 分。 期末上机考试(100 分) 期末上机考试为实训项目,总分 100 分。 (1)程序调通得 50 分: 按照课程设计的要求,程序调试通过、功能实现得 50 分。 (2)报告完整规范得 50 分: 报告中有源程序清单的 10 分,说明程序编制要点得 10 分,说明在程序编制中的难点及 解决办法得 10 分,对项目中所涉及的知识点作全面总结得 20 分,如果知识点只是简单列出 得 10 分。 期末笔试考试为试卷答题,总分为 100 分。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自编讲义 【学习资源】 1. C 语言程序设计:现代方法(第 2 版)[美] 金著,吕秀锋,黄倩译 2. C 语言程序设计谭浩强著 3. C 程序设计语言习题解答 [美] 汤朵,[美] 吉米拜尔著,杨涛等译 4. C#精彩编程 200 例明日科技著 5. C Primer Plus 第 6 版 [美] 史蒂芬·普拉达著,姜佑译 230 《机器人教育 1》 Robot Education I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581 课程属性 学科基础·必修 学分 3 总学时/周学时 48/3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小学教育(信息技术)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计算机基础 在线教学平台 学习通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律原 副教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机器人教育 1》是为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方向)本科生开设的一门目的 在于掌握北京市中、小学机器人课程中教学热点、难点的专业必修课程,主要讲授中、小学 机器人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指导中、小学机器人竞赛活动的一般方法。本课程在教学内容 方面除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的教学外,通过创新设计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解决 中、小学机器人教育、教学活动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小学机器人教学、竞赛活动的现状; 2. 树立正确的机器人教学观和竞赛观; 3. 具有查找有关技术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掌握以 Arduino 2560 Mega 为控制核心的开源教育机器人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5. 初步掌握中、小学机器人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6. 初步掌握指导中、小学生机器人竞赛活动的一般方法。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支撑 度 H M M M 对应 目标 目标 3-6 目标 5、6 目标 4 目标 1-3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课时 安排 支撑 教学 目标 3 目标 1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次 1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课堂讨论、实(验) 践等其它教学环节 说明 1. 机器人校本 2. 课程与机器 人竞赛概述3. 1. 中小学机器人教育概述 2. 中 小 学 常 见 机 器 人 竞 赛 概述 3. 基于 Arduino 控制核心的 开源教育机器人简介 FLL 比赛简介 VEX 比赛简介 综合技能比赛简介 231 Arduino 程序 设计基础 1 1. 基于 Arduino IDE 的程序 设计基础 2. Arduino 的基本输入、输出 操作 3. 变量定义 4. Arduino IDE 的 控 制 结 构 (if) 5. 轻触按键模块的使用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基础编程练习 1. 按键灯程序 2. 红绿灯程序 3 目标 4 3 Arduino 程序 设计基础 2 1. Arduino IDE 的控制结构 (for、do while) 2. 流水灯模块的使用 3. 函数 1. 流水灯程序 2. 编写自定义函数 3 目标 4 4 常用模块和 1、 数组 传感器 1 2、 数码管模块的使用 1、 单位数码管程序 2、 双位数码管程序 3 目标 4 5 常用模块和 传感器 2 1. 光敏模块 2. 声音传感器 3. 旋转变阻器模块 4. 蜂鸣器模块 5. 超声波传感器 相关应用程序 3 目标 4 6 循迹机器人 1 1. 电机控制 2. 光电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3. 利 用 液 晶 屏 显 示 光 电 传 感器返回值 1. 机器人绕桩 2. 机器人走正方形 3. 利用液晶显示屏 显示数据 3 目标 3-5 7 循迹机器人 2 1. 单光电循迹原理 2. 双光电循迹原理 1. 单光电循迹原 2. 双光电循迹原理 3 目标 3-5 循迹机器人 3 1. 提 高 机 器 人 循 迹 速 度 的 常用方法—比例循线算法介 绍 2. 复 杂 轨 迹 的 循 迹 方 案 设 计 比例循线与常规循 线效果比较 3 目标 3-5 红外遥控机 器人 1. 红 外 遥 控 原 理 与 红 外 遥 控信号的接收 2. 红 外 遥 控 机 器 人 的 硬 件 设计与软件设计 制作遥控机器人 3 目标 4 避障机器人 3. 超 声 波 传 感 器 在 迷 宫 机 器人中的应用 4. 迷 宫 机 器 人 的 硬 件 设 计 与软件设计 迷宫机器人程序编 写 3 目标 4 机器人创意 比赛指导 1. 根 据 主 题 和 学 生 能 力 进 行系统设计 2. 选 择 恰 当 的 主 控 器 和 与 之对应的传感器 3. 系统的制作与调试 4. 撰写研究报告 中国青少年机器人 竞赛创意项目获奖 作品评析 3 目标 2、6 2 8 9 10 11 232 12 13 1、 1. 机 器 人 校 本 课 程 的 教 学 设计原则 2、 2. 机 器 人 校 本 课 程 的 器 材 机器人校本 选择 课程教学策 3、 3. 机 器 人 校 本 课 程 常 用 的 略 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 4、 4. 机 器 人 校 本 课 程 的 教 案 撰写 完成 1 个课时的机器 人校本课程教案,并 录制微课视频计入 期末成绩。 3 目标 5 3 目标 2、6 3 目标 2、6 模拟机器人 竞赛 以北京市青少年机器人竞赛 机器人智能工程挑战赛为例 进行模拟竞赛 15 复习 期末复习 3 16 考试 上机考试、笔试 3 14 模拟对抗比赛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1. 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翻转课堂方式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课前观看微课视频预习教学内容。课上重 点对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技能和设计思路进行讲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 力;增加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意培养学生查找 技术资料,并进行系统分析、设计、编程和调试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学习建议 本课程属于技术基础课,在教学中采用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以 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课堂上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充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本课程在考核学生对教育机器人系统设计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考 核学生的系统分析能力、设计能力、编程能力和调试能力和初步的教学设计等实践能力。 基本的机器人软硬件知识(50%);机器人教学设计能力(30%);机器人竞赛指导(20%) 2. 过程评价方案 按要求完成机器人的制作与调试记入平时成绩 撰写机器人教案和微课程视频(1 份) 期末考试:笔试与上机考试结合 3. 期末评价方案 考勤及课堂表现:10%;平时作业:10%;上机考试:30%;期末随堂考试:50% (1)出勤情况按旷课次数扣分,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分值 10,每旷课一次扣 2 分)。 (2)课堂表现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提高其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分值 10,基本考核分 6,每上台表现一次增加 1~2 分)。基本考核分包括:课堂纪律、听讲情况、课堂发言、配 合老师教学等课堂基本表现。上台表现分为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听课、老师提问,变为老师首 先根据本节内容提出一系列问题,给学生一部分时间,查找相关资料、系统分析设计等,然 后让学生走上讲台,按其自己所理解和设计的内容给同学们进行讲解。 (3)平时作业为机器人基本技能实操和竞赛实操(分值 30,其中 15 分为基本编程技 233 能,上机考试,3 道基础编程题;15 分为机器人竞赛实际操作)。 (4)期末考试为闭卷笔试,包括机器人基础知识和基本编程能力(分值 50)。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律原,《当机器人遇上 Arduino》,科学出版社,2018 年 12 月 【学习资源】 1. 陈吕洲,《Arduino 程序设计基础(第 2 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5 年 03 月 2. 綦声波,周丽芹等,《十天学会智能车—基于 Arduino》,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20 年 03 月 234 《Python 编程基础》 Python Programming Language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580 课程属性 学科基础·必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二/小学教育(信息技术) 开课学期 第 4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计算机基础 在线教学平台 学习通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律原 副教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研室 张妍 实验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Python 编程基础》是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方向)的专业必修课程。 Python 是一门开源的高级动态编程语言,支持命令式编程、函数式编程、面向对象程序设 计,语法简洁清晰,并且拥有大量功能丰富而强大的标准库和扩展库。本课程将从 Python 语言的实现机制入手,结合示例程序和上机实验,较为系统地介绍 Python 语言的主要特征 和编程技术。本课程还会介绍 Python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三、教学目标 1. 全面了解 Python 技术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系统掌握 Python 基本概念、编程思想。 2. 掌握 Python 基础编程技术;基本数据结构;文件编程;异常处理结构与程序调试、 测试;GUI 编程;多线程与多进程编程。 3. 初步掌握基于 Python 的大数据处理;多媒体编程和科学计算与可视化程序设计。 4. 初步了解 Python 语言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用。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支撑 度 H M M M 对应 目标 目标 1-3 目标 4 目标 2-3 目标 2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课堂讨论、实(验) 践等其它教学环 节说明 学习要点 235 课时 安排 支撑 教学 目标 Python 程 序 设计概述 Python 语言的历史 Python 的安装与使用 Python 中的数据类型 Python 中的内置函数、基本 输入输出 Python 代码编写规范 Python 文件名和程序运行 搭 建 Python 开 发 环境 编 写 第 一 个 Python 程序 2 目标 1、2 Python 序列 Python 中的列表 Python 中的元组 Python 中的字典 Python 中的集合 列表的基本操作 元组的基本操作 字典的基本操作 集合的基本操作 相关应用程序 2 目标 2 3 选择与循环 条件表达式 选择结构 循环结构 素数判断 累加器 阶乘 2 目标 2 4 字符串与正 则表达式 字符串 正则表达式 字符串基本方法 正则表达的应用 2 目标 2 函数设计与 使用 函数定义与调用 形参与实参 参数类型 return 语句 变量作用域 函数的递归调用 Lambda 表达式 2 目标 2 文件操作 文件对象 二进制文件操作 文件级操作 目录操作 二进制文件的操 作 2 目标 2 异常处理 异常处理的概念 Python 中的异常类 Python 中的异常处理结构 异常处理应用 2 目标 2 2 目标 2 2 目标 3 2 目标 2 1 2 5 6 7 8 GUI 编程 wxPython tkinter 应用案例 框架、按钮、文本 框、单选框、复选 框、列表框和目录 树的应用 9 大数据处理 大数据框架 MapReduce 编程案例 MapReduce 编 程 案例 10 多线程与多 线程编程 threading 模块 Thread 对象 线程同步技术 11 多媒体编程 图形编程 图像编程 音乐编程 相关应用实例 2 目标 3 12 科学计算 NumPy 简单应用 Matplotlib 案例精选 简易计算器的实 现 2 目标 3 236 13 数据分析模 块1 数据分析模块 pandas 14 数据分析模 块2 数据统计模块 statistics 15 Python 在 中 小学信息技 术课程中的 应用 海龟作图:Turtle 类使用 中小学 Python 教学的重难点 16 复习 2 目标 3 利用 statistics 模块 统计学生成绩。 2 目标 3 海龟作图在中小 学应用。 2 目标 4 2 目标 1-4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1. 教学方法 采用翻转课堂方式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课前观看微课视频预习教学内容。课上重点对基 本原理、基本方法、技能和设计思路进行讲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增加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 力。 2. 学习建议 本课程属于程序设计基础课,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确保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 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学习任务。课堂上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本课程要求学生在对 Python 语言基础知识学习后,重点强化训练 Python 语言在海龟作 图、游戏程序设计、大数据、科学计算和统计分析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热点内容的应用。 各部分评价权重如下: Python 语言基础知识(50%)、海龟作图(10%)、游戏程序设计(10%)、大数据(10%)、 科学计算与可视化(10%)统计分析(10%) 2. 过程评价方案 平时(20%)+期中考试(20%)+期末考试(60%)(笔试 + 上机操作) 3. 期末评价方案 总评成绩构成:总分 100 分。其中: (1)出勤情况按旷课次数扣分(分值 10,每旷课一次扣 2 分)。 (2)平时作业为编写 Python 程序从第二周起每周一次,约 13 次(分值 10,缺一次作 业或抄袭扣 2 分)。 (3)期中考试为闭卷笔试(分值 20) (4)期末考试为上机考试 + 闭卷笔试(分值 60:其中上机考试 15 分,笔试 45 分)。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董付国, 《Python 程序设计(第 2 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年 5 月 【学习资源】 1. John·Zelle,《Python 程序设计(第 3 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 年 01 月 2. Bryson·Payne,《教孩子学编程(Python 语言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年 3 月 237 《教育专题摄影》 Special Subject Photography in Education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520 课程属性 学科方向拓展·选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二/小学教育(信息技术) 开课学期 第 4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摄影基础 在线教学平台 无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杨屹 实验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方向专业选修课程。授课对象为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 方向学生。本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各种复杂环境中拍摄人像的技能、作品的艺术表现 力以及与被摄者沟通交流的能力,并应用于新闻、纪实专题摄影的学习实践中,更好地服务 于小学教育教学活动及小学校本课程摄影教学的需要。 课程内容包括环境人像,影棚人像,舞台摄影,艺术人像,静物摄影,新闻纪实,专题 摄影的理论与实践。作品赏析着重选择与贫困地区小学教育相关题材作品进行分析,将专业 知识学习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三、教学目标 1. 深刻理解人像摄影用光原理,了解新闻纪实、专题摄影的理论知识。 2. 掌握复杂环境中人像摄影的技能技巧,在新闻纪实专题摄影的创作中综合运用,创 作出结构完整的专题摄影作品。 3. 在教育专题摄影经典案例分析过程中,增强学生对小学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用 图片的力量激发学生对信息专业方向的认同感。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支撑 度 M M M L 对应 目标 目标 3 目标 1、2 目标 2 目标 2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要点 课堂讨论、实(验) 课时 践等其它教学环节 安排 说明 支撑教 学目标 周次 教学内容 1 新闻纪实摄 影概述 新闻报道的特点 专题报道的特点 以《希望工程》等 经典专题报道为例 阐述知识要点 2 目标 1 目标 3 2 人像摄影概 概述 阐述人像摄影概念 建立人像摄影评价标准 讨论总结人像摄影 作品评价标准 2 目标 1 238 实践部分:专业设 备的使用;拍摄低 调人像作品 2 目标 1 目标 2 3 影室布光 影室布光知识、要领和遵循 的原则 4 影室布光 在实践中深化相关知识的理 解与应用 实践部分:以拍摄 高调艺术人像 2 目标 1 目标 2 5 影室证件照 在实践中深化相关知识的理 解与应用,强调实用性 实践部分:以拍摄 白背景标准照为例 2 目标 1 目标 2 6 艺术人像摄 影 艺术人像摄影相关知识 艺术人像的表现技巧 实验部分:教学演 示 2 目标 1 舞台摄影 舞台摄影的特点和技术要领 讨论:舞台光线、 拍摄主体的特点和 技术应用 2 目标 1 目标 2 8 影棚艺术照 拍摄实践 正确合理应用影室光源及其 附件 影调、色调控制 人像美姿 实践部分:影棚人 像拍摄 2 目标 2 9 学生作品讲 评 讲评作品,深化评价标准, 指导进一步拍摄实践 对作品讨论评价 2 目标 1 目标 2 10 纪念像摄影 纪念像拍摄的技术要点 户外拍摄实践 2 目标 2 11 外拍实践 在外景地拍摄注意事项以及 摄影技术的综合运用 外拍实践 2 目标 2 12 静物摄影与 图片翻拍 理解静物摄影的概念 静物摄影作品欣赏 掌握图片翻拍技术 实践部分:了解静 物摄影设备使用方 法和图片翻拍技术 2 目标 1 目标 2 13 学生作品讲 评 讲评作品,深化评价标准, 指导进一步拍摄实践 对作品讨论评价 2 目标 1 14 影棚艺术照 拍摄实践 正确合理应用影室灯具及其 附件 影调控制 实践部分:影棚人 像拍摄 2 15 学生作品讲 评 讲评作品,深化评价标准, 指导进一步拍摄实践 对作品讨论评价 2 目标 1 16 期末汇报 作品展示和点评 拍摄者展示 2 目标 1 目标 3 7 目标 2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建议 先修课程:《摄影基础》 教学建议:主要通过“讲授”,“教学演示”,“经典案例赏析”“独立创作”,“作 业讲评”等教学途径,培养学生对课程知识体系的理解,摄影操作技能的综合运用,以及正 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六、学习评价与考核 1. 考核的基本点:摄影基本技术在人像摄影、新闻纪实摄影中的综合运用能力,理解 新闻摄影、纪实摄影的概念,掌握专题摄影构成要素,完成新闻纪实专题摄影的拍摄。 2. 考核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在摄影技术的综合运用,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 239 平时成绩占1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教学活动参与意识,学习态度,每周上交作业 数量质量,进行综合评分。 期中成绩,每人上交16幅摄影作品,重点考核摄影光线控制,影调控制,色调与主题表 达,人物表情瞬间把握能力,作品审美价值,占60% 期末考试占30%。上交专题摄影一组作品,重在用新闻、纪实图片,以专题摄影的形式, 完整表达主题思想。作品力求真实,深入生活,结构形式完整,包括专题图片的拍摄背景的 文字介绍,每幅照片有主题,有文字说明,图片排序逻辑关系紧密,节奏流畅,作品整体思 想性较强,主题表达深刻,有感染力和审美价值。重点考核学生对专题摄影结构形式的理解, 技术综合运用的能力,及主题思想性。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自编讲义 【学习资源】 1. 唐东平.人像摄影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许喜占著《人像摄影》中国摄影出版社 3. 北京摄影函授学院教材编写组.新闻与纪实摄影. 中国摄影出版社.2005. 4. 于东东著艺术摄影中国摄影出版社 5. [美]克里斯托弗. 格雷著宋晨译影棚人像摄影用光艺术 240 《摄像与非线性编辑》 Television and Photographing Non-linear Editing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545 课程属性 学科基础·必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二/小学教育(信息技术) 开课学期 第 4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计算机应用、 摄影基础 在线教学平台 无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王勤 副教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研室 二、课程性质 “摄像与非线性编辑”是为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方向本科生开设的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程。旨在使学生能够掌握视频摄像及后期制作的理论与方法,并能按照创意的要求较好的完 成影像拍摄及后期制作的任务,完成一个电视短片作品。为学生今后有效利用数字类视听资 源教学提供支持。 三、教学目标 1. 掌握摄像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影像表达的基本理念与方法;了解非线性编辑的工 作性质内容、手段及目的;掌握蒙太奇语言的思维方法及叙事方式;掌握 Premiere 基本操 作、编辑技巧及编辑方法等。 2. 掌握摄像及后期制作的技巧及方法,能独立完成一部电视短片作品;培养学生掌握 视听思维方式,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教学中爱用、肯用视听资源进行表达的态度和习惯。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支撑 度 H 对应 目标 目标 1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H M M 目标 2、3 目标 3 目标 2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1 教学内容 第一章摄像基础 课堂讨论、实(验)践 等其它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 教学 目标 摄像概述 摄像机的使用 熟悉摄像机的构造与使 用 2 目标 1-3 2 目标 1-3 2 目标 1-3 要点 2 第一章摄像基础 拍摄要求(技巧) 案例观摩《摄像艺术教 程》 拍摄练习 3 第二章镜头的类别与 功能 拍摄角度 案例观摩《摄像基础》 拍摄练习 241 4 第二章镜头的类别与 功能 拍摄角度 案例观摩《摄像基础》 拍摄练习 2 目标 1-3 5 第二章镜头的类别与 功能 固定镜头和运动镜 头 案例观摩 拍摄实践 2 目标 1-3 6 第二章镜头的类别与 功能 固定镜头和运动镜 头 案例学习 拍摄实践 2 目标 1-3 7 第二章镜头的类别与 功能 主、客观镜头和空 镜头 案例观摩 拍摄实践 2 目标 1-3 8 第三章 稿本的编写 与创作 文字稿本概述 案例学习 编写实例练习 2 目标 1-3 9 第三章 稿本的编写 与创作 分镜头稿本概述 案例学习 编写实例练习 2 目标 1-3 11 第四章 镜头的组接 蒙太奇艺术手法 镜头组接的原则 案例观摩 拍摄练习 2 目标 1-3 12 第四章 镜头的组接 蒙太奇艺术手法 镜头组接的方法 案例观摩 拍摄练习 2 目标 1-3 13 第四章 非线性编辑 非线性编辑基础知 识 Adobe Premiere 操 作使用 编辑练习 2 目标 1-3 14 第四章 非线性编辑 Adobe Premiere 操 作使用 编辑练习 2 目标 1-3 15 第四章 非线性编辑 爱剪辑、剪映等 App 的使用 编辑练习 2 目标 1-3 16 短片拍摄制作指导 拍摄制作实践 2 目标 1-3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建议 1. 先修课要求:学生需修完“计算机应用”、“摄影基础”等课程后再进入本门课程 的学习。 2. 教学建议:本课程是一门既有较强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课程。主 要通过“讲授+操作示范”“练习+实践”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影像表达及制作能力,从而 达成教学目标。 六、学习评价与考核 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习评价方式。 学生成绩考核 项目 考核的基本要点 考核的方式或途径 所占成绩比 例 课堂讨论 视频短片的选题、蒙太奇 的表现形式 课堂观察或上交讨论方案 5% 点名 10% 上交命题拍摄练习的作品和编 辑的作品 25% 出勤 拍摄及非线 性编辑练习 摄像技巧、镜头的类别与 作用、镜头组接、非线性 编辑技术 242 期末大作业 学生摄像与非线性编辑的 理论学习及拍摄与后期制 作技能的达成情况 选择适合电视手段表现的、可 实现拍摄的内容作为选题,完 成 8-10 分钟的视频短片。 60% 100% 总评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 1.《电视摄像基础》汤明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 年 2.《电视摄像》任金州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年 3.《影视艺术摄像》刘荃,吴鑫大学出版南京师范大学社,2011 年 4.《非线性影视编辑教程》,王寿苹,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年 5.《影视剪辑编辑艺术》,傅正义,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6.《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徐福荫李云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年 7.《影视后期编辑与合成》https://www.icourse163. org/course/PZXY-1002927003 中国大 学慕课 8.《premiere 基础应用》张宝龙 https://www.icourse163. org/course/HLJU-1002841006 243 《小学生编程教学研究》 Research on programming teaching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582 课程属性 学科方向拓展·选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小学教育(信息技术)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C 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 与算法 在线教学平台 师星学堂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李云文 副教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研室 王铁方 副教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是信息技术方向拓展选修课,主要探究针对小学生开展编程教学的思想、理论与价 值,以及开展编程教学的模式、方法、教学设计等,使针对小学生开展的编程教学能与时俱 进、更好地服务于信息时代小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信息技术方向 学生在基于编程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得到提高,并从中习得开展信息技术教 学研究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 了解小学生编程教学的理论 2. 掌握小学生编程教学对促进小学生发展的价值 3. 能区分算法思维、程序思维和计算思维 4. 掌握适于小学生的编程教学语言如图形语言 5. 基本熟悉编程教学的模式 6. 基本熟悉编程教学的方法 7. 掌握通过编程教学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的策略 8. 掌握通过编程教学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9. 基本熟悉并能初步设计基于 STEM 理念的编程教学 10. 能根据需要进行编程教学环境和资源的选择与利用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支撑 度 H 对应 目标 目标 5-9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M M L 目标 10 目标 4 目标 2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课时 安排 支撑 教学 目标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244 课堂讨论、 实(验)践 等其它教学 环节说明 1 主题一:小学生编程 教学的理论 编程教学的特点 编程教学的心理依据 编程教学存在入口价格 在线讨论 文献综述 2 目标 1 2 主题二:编程教学在 小学生发展中的价值 编程教学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编程教学与学科核心素养 编程教学的时代性 在线讨论 2 目标 2 3 主题三:三种思维的 辨析 程序思维 算法思维 计算思维 在线讨论 2 目标 3 4 主题四:用于小学生 的编程语言 选取编程语言的依据 图形化编程语言介绍 自主学习 2 目标 4 5 主题四:用于小学生 的编程语言 小学生编程作品赏析 自主学习+ 编制作品 2 目标 4 6 主题五:传统编程教 传统的编程教学模式 学模式(以教为中心) 基本传统编程教学模式及案例 讨论 2 目标 5 7 主题五:传统编程教 基于传统编程教学模式的教学 学模式(以教为中心) 设计 案例分析报 告 2 目标 5 8 主题六:传统编程教 学的方法 情境法 讲授法 案例法 游戏法 在线讨论 2 目标 6 9 主题六:传统编程教 学的方法 任务驱动法 案例分析报 告 2 目标 6 10 主题七:编程教学环 境和资源构建 编程教学环境 编程教学资源 2 目标 10 11 主题八:基于计算思 维培养的编程教学 基于计算思维的编程教学案例 赏析 在线讨论 2 目标 7 12 主题八:基于计算思 维培养的编程教学 基于计算思维的编程教学 案例分析 2 目标 7 13 主题九:基于创新能 力培养的编程教学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编程教学 案例赏析 在线讨论 2 目标 8 14 主题九:基于创新能 力培养的编程教学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编程教学 设计 案例分析 2 目标 8 15 主题十: 基于 STEM 理念的编程教学 基于 STEM 理念的编程教学案 例赏析 在线讨论 2 目标 9 16 主题十: 基于 STEM 理念的编程教学 2. 基于 STEM 理念的编程教 学设计 案例分析 2 目标 9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线下讲授+线上辅助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平时讨论 20%、平时案例分析(不小于 4 次)40%、期末大作业 40%。 2. 过程评价方案:本课程主要采用期末大作业+平时作业相结合。其中平时讨论占 20%、 245 平时案例分析占 40%。对应各目标。 3. 期末评价方案:期末评价主要是对现有小学生编程教学进行综述分析,提出自己见 解,形成自己的编程教学观,并完成相应有创新性的编程教学设计案例。对应各课程目标。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自编教材 【学习资源】主要以数字化类型的资源为主,包括:编程教学视频案例、编程教学设计 案例 246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Textbook Analysis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536 课程属性 学科课程与教学·必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小学教育(信息技术)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教育心理学、教育学 在线教学平台 师星学堂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李云文 副教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历史、课程指导纲要和课程标准的内容、信息技 术课程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各教学模块教学规律和方法等内容的学习,使信息技术教育方向 学生具备开展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所需的理念、方法和积累一定的案例,为以后的信息技 术教学设计、实施和研究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史 2. 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地位、性质和体系; 3. 熟悉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和各模块目标;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 4. 熟悉小学阶段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建议、评价建议; 5. 了解英、美等国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以及对我们开展课程与教学的启示; 6. 理解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培养; 7. 熟悉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 8. 理解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各模板的教材内容及教学建议; 9.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特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方法。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支撑 度 M H M M 对应 目标 目标 3 目标 2 目标 3、4 目标 2 维度 师德 规范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教学目 标 2 教学情怀: M3 教学能力: H2、M3、M4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1 信 息技 术 教 育的 发 展 要点 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概念 信息技术的特征 各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 247 在线讨论 2 中 小学 信 息 技术 课 程 指导 纲 要 课程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 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 课程内容特点和呈现形式 指导纲要解读 3 基 础教 育 阶 段信 息 技 术课 程 标 准解 读 ( 2012 版) 课程目标 内容结构 开设建议 内容描述 教学建议 教材建议 教师专业发展建议 在线讨论 4-5 高 中信 息 技 术课 程 标准 我国高中 2002 年课程标准 我国高中 2017 年课程标准 6 信 息技 术 教 育价 值 与 核心 素 养 7-8 2 教学能力: H2、M3、M4 综合育人 M2 2 教学能力: H2、M3、M4 综合育人 M2 阅读、写比较研 究报告 4 教学能力: H2、M3、M4 综合育人 M2 以课程论角度分析价值 以工具角度分析其价值 从创新 人才培养角 度分析价 值 在线讨论 小论文 4 教学能力: H2、M3、M4 信 息技 术 课 程教 学 方法 教学原则 教学的基本方法 教学模式 案例与讨论 4 教学能力: H2、M3、M4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的方法 信息技 术基础教材 及教学分 析 操作部分教材及教学分析 软件应 用部分教材 及教学分 析 案例与讨论 4 教学能力: H2、M3、M4 11-13 编 程内 容 的 教材 分 析 小学生学习 Scratch 编程的目 标 Scratch 编程的特点和内容 Scratch 编程教学的方法与模 式 案例与讨论 6 教学能力: H2、M3、M4 14 机 器人 内 容 教材 分 析 机器人教育的目标 机器人教学的特点 机器人教学的内容 机器人教学的模式与方法 案例与讨论 2 教学能力: H2、M3、M4 15 人 工智 能 内 容的 教 材分析 人工智能教育的目标 人工智能教育的内容和特点 人工智能教学模式与方法 案例与讨论 2 教学能力: H2、M3、M4 信 息技 术 教学评价 评价的功能; 评价的类型; 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特征; 讨论 评价方法(量规、档案袋等) 信息技术过程性评价及案例 2 教学能力: H2、M3、M4 9-10 16 248 在线讨论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建议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采用讲授、观摩、分析与讨论等教学方法。 六、学习评价与考核 1. 考核的基本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对信息技术的学 科地位、性质和体系的界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信息技术课程 核心素养;教材分析处理与分析的方法;信息技术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 特点和方法。 2. 考核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3. 平时讨论 10%+ 平时分析 60%+ 期末笔试 30%。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自编讲议 【学习资源】 1. 李艺,朱彩兰.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人民教育出版社 3. 李艺、钟柏昌、王振强.书写智慧共同成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基础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协会版)》 5.《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 6.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 7.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2017 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8. 利用中国知网 www.cnki.net 检索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相关资源 249 《科学方法论》 Scientific Methodology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410 课程属性 学科基础·必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小学教育(科学教育)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科学技术史 在线教学平台 在建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曹温庆 讲师 科学与技术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科学方法论》课程是面向小学教育专业科学方向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 课程。本课程主要讲授科学方法论的发展概况、科学研究选题方法以及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其研究方法包括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整理科学事实的方法与构建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等, 另外对当代的系统科学方法及自组织理论的科学方法也做相关的介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基本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素质观、价 值观与实践观,为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1. 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关于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并能够运用到教学科研活动中。 2. 通过学习提高运用相关方法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3. 了解科学方法形成的历史,通过对科研及科学家们开展研究的感性认识,培养科学 精神。 4.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素质观、价值观与实践观。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支撑 度 对应 目标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H H M 目标 目标 1、3、 2 4 目标 2 交流 合作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教 学目标 2 目标 1、4 1 第一章 绪论 介绍关于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知识 2 第二章 科学方法论发展简史 古代、近代、现代科学技术方法 2 目标 3、4 3 第二章 科学方法论发展简史 古代、近代、现代科学技术方法 2 目标 3、4 250 课堂讨论 4 第三章 科学研究程序 课堂讨论 2 目标 1、2 5 第三章 科学研究选题 课堂讨论 2 目标 1、2 6 第四章 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 观察方法 课堂讨论 2 目标 1、2、4 7 第四章 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 实验方法 课堂讨论 2 目标 1、2、4 8 第四章 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 模拟方法;思想实验 课堂讨论 2 目标 1、2、4 9 第五章 整理科学事实的方法 逻辑方法 课堂讨论 2 目标 1、2、4 10 第五章 整理科学事实的方法 科学抽象和科学思维 课堂讨论 2 目标 1、2、4 11 第五章 整理科学事实的方法 公理化方法;形象思维 课堂讨论 2 目标 1、2、4 12 第五章 整理科学事实的方法 形象思维;直觉思维 课堂讨论 2 目标 1、2、4 13 第六章 构建科学理论体系方法 2 目标 1、2、4 14 第七章 第八章 数学方法 系统科学方法 2 目标 1、2、4 15 第九章 当代自组织理论的科学方法 2 目标 1、2、4 2 目标 1-4 16 期末考核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1. 较为详细地了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为学习本课程奠定基础。 2. 通过案例学习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理论。 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学习本课程,掌握相关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手段。 4. 讲授、讨论、自学相结合。 通过上述学习手段达成教学目标。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评价方式与要点:本课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习过程,注重理论与 实践学习相结合。重在考查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学生搜集材料、案例 学习以及讨论交流的参与情况考查学生能够对知识点的掌握理解程度。期末的书面考试重在 考核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价内容的分数权重:过程性学习,包括课堂表现、考勤和平时作业,占 40%;期末 考试,占 60%。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徐长山、王德胜编著《科学研究艺术》解放军出版社 【学习资源】 1. 王晖著《科学研究方法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51 2. 袁方主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3. 吴元樑著《科学方法论基础(增补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 [英]W.C.丹皮尔著李珩译《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5. 周立伟著《科学研究的途径》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6. 刘大椿著《科学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 梁洪亮编著《科学史与方法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252 《儿童生理与卫生学基础》 Basic Theories for Children’s Physiology and Hygiene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431 课程属性 儿童研究·必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一/全院学生 开课学期 第 1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无 在线教学平台 无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张燕翔 副教授 科学与技术教研室 孙铭明 副教授 科学与技术教研室 陈慧娟 讲师 教育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面向初等教育学院所有方向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课程内容分四大部 分:小学儿童的解剖生理、小学儿童的生长发育及卫生保健、小学儿童疾病预防及安全教育、 小学儿童性健康教育。旨在让师范生了解教育的对象——儿童的身体特点和生长发育规律, 掌握儿童的生活、学习、饮食营养卫生知识,知晓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及安全教育常识等。 三、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获得系统的儿童主要系统和器官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发育特点知识,了解 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掌握儿童卫生保健知识,为职前教师从事小学 教育管理、小学科学教学工作提供科学知识和理论依据。 2. 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并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案例讨论,对师范生进行小学教师职业情 感体验,使其热爱小学生,做学生健康的引路人。学习本课程有助于小学教师在教育管理及 各学科教学中做到以儿童为本,科学育人。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支撑 度 L M M 对应 目标 目标 2 目标 1、2 目标 2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教 学目标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253 1 第 一 篇 第一章: 儿 童 的 第一节 人体的 解 剖 生 基本形态 理 第二节 人体基 第一章: 本结构 人 体 概 第三节 人体的 述 基本生理特征 第二章: 儿 童 运 第二章: 动 系 统 第一节 儿童骨 结 构 功 骼结构功能及 能 及 发 发育特点 育 第二章: 儿童运 第二节 儿童骨 动系统 的形态、结构及 结构功 成分 能及发 育 2 3 4 5 第一篇 第七章: 儿童神 经系统 结构功 能及发 育 第一篇 第七章: 儿童神 经系统 结构功 能及发 育 1.人体的基本形态 2.人体的基本结构:细 胞、组织、器官、系统 3.人体基本生理特征: 新陈代谢、兴奋、生殖 1.新陈代谢 2.骨是怎样生长 的(以长骨为例) 2 目标 1 目标 2 1.儿童骨的形态、结构 及成分 2.儿童骨连结、生长 1.儿童骨骼肌的形态结 构生理特点及肌肉发 育的特点 1.为什么儿童肌 力差? 2.儿童为什么不 能 长 时 间 写 字? 3.为什么儿童骨 易变形? 目标 1 目标 2 2 第一节 神经系 统组成及功能 概述 第二节 中枢神 经系统结构功 能及发育特点 1.神经系统组成 2.神经元 3.脊髓 4.脑 1.脊髓的结构特 点 2.大脑皮层功能 是 如 何 分 区 的? 第三节 脑的高 级功能 第四节 睡眠与 觉醒 1.条件反射 2.人类大脑皮质活动的 特征 3.学习和记忆 4.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 和一侧优势 1.举例说明条件 反射的建立 2.如何根据儿童 大脑皮层活动 特征安排教学 活动 2 目标 1 目标 2 1.心脏适应泵血 结构特点? 2.为什么儿童年 龄越小而心律 越快? 2 目标 1 目标 2 第 一 篇 第一节 儿童血 第三章: 液 循 环 系 统 结 儿 童 循 构及功能发育 环 系 统 特点 1.心脏的结构及发育 2.心脏泵血功能 3.血液、血管、血压 结构功 能及发 育 1.淋巴系统的组成 2.淋巴管、淋巴液、淋 巴结功能 第二节 儿童淋 巴系统结构及 功能特点 国庆节放假 254 目标 1 目标 2 6 第 一 篇 第一节 儿童呼 第四章: 吸 道 结 构 功 能 儿 童 呼 及发育特点 吸系统 第二节 儿童肺 结构功 结构功能及发 能及发 育特点 育 1.鼻 2.喉 3.气管与支气管 1.肺 2.肺通气 1.肺通气动力? 2.为什么儿童年 龄越小呼吸频 率越快? 2 目标 1 目标 2 7 第一篇 第五章: 儿童消 化系统 结构功 能及发 育 第一节 儿童消 化道结构功能 及发育特点 第二节 儿童消 化腺结构功能 及发育特点 1.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 能概述 2.消化道结构功能及发 育特点 3.消化腺的结构功能及 发育特点 4.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1.为什么就餐时 不能训斥儿童? 2.为什么儿童就 餐要细嚼慢咽? 2 目标 1 目标 2 8 第一篇 第六章: 儿童泌 尿系统 结构功 能及发 育 第一节 儿童泌 尿器官结构功 能及发育特点 第二节 儿童排 尿器官结构功 能及发育特点 1.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 能概述 2.儿童肾脏的结构功能 及发育特点 3.尿的生成过程 1.尿的形成过程 2.为什么要提醒 低龄儿童课间 上厕所? 2 目标 1 目标 2 1.眼的结构 3.眼的折光系统及其功 能 4.耳的结构 5.儿童耳发育特点及卫 生 1.眼球结构特点 2.晶状体调节 3.近视眼形成机 理 4.内耳的结构 5.晕车原因 2 目标 1 目标 2 1.脑垂体的结构功能 2.甲状腺 3.肾上腺 4.胰岛 1.激素的概念、 促激素的概念 2.巨人症和呆小 症有何区别 3.胰岛素和胰高 血糖素的作用 2 目标 1 目标 2 第一篇 第八章: 第一节 儿童眼 儿 童 感 的结构功能及 觉 器 官 发育 结 构 功 第二节 儿童耳 能 及 发 的结构功能及 育 发育 9 第 一 篇 第一节 儿童垂 第九章: 体 结 构 功 能 与 儿 童 内 发育特点 分 泌 系 第二节 儿童其 统 结 构 他内分泌腺结 功 能 及 构功能与发育 发育 特点 255 10 第一节 男童生 第 一 篇 殖系统结构功 第十章: 能与发育特点 生 殖 系 第二节 女童生 统 结 构 殖系统结构功 功 能 及 能与发育特点 发育 第三节 受精及 胚胎发育过程 1.睾丸的结构功能及发 育特点 2.男性附性器官 3.性功能发育 4.卵巢的结构功能及发 育特点 5.女性附性器官 6.月季周期 7.受精及胚胎发育过程 11 第二篇 儿 童 生 第一节 儿童生 长 发 育 长发育的基本 及 卫 生 规律 保健 第二节 影响人 第一章: 体 生 长 发 育 的 儿 童 的 因素 生长发 育 1.人体发育的分期 2.人体生长发育的一般 规律 3.遗传因素对生长发育 的影响 4.环境因素对儿童生长 发育的影响 12 13 14 1.学习的脑力劳动特点 第二节 儿童生 和用脑卫生 第二章: 活学习卫生(1) 2.作息制度卫生 3.学习的个人卫生 儿童的 生活和 学习卫 生 什么是月经周 期,子宫内膜是 如何受卵巢内 分泌激素的影 响呈现周期性 变化的 2 目标 1 目标 2 1.儿童生长发育 规律有哪些? 2.影响生长发育 的因素? 3.阅读书写要求 做到的三个一 4.根据大脑皮层 活动特性如何 组 织 教 学 活 动? 2 目标 1 目标 2 第二节 儿童学 习卫生(2) 第四节 青春 期卫生 4.学习的环境卫生 5.青春期常见卫生问题 7.预防未成年人吸烟及 饮酒 1.什么是疲劳? 疲劳的两个时 相 特 点 2. 课 表 的 编 排 依 据 3. 课桌椅配备 2 目标 1 目标 2 第一节 营养素 的食物来源和 功能 第三章: 第二节 儿童合 儿童饮 理的营养及饮 食营养 食卫生 卫生 第三节 儿童营 养状况评价及 营养健康教育 1.热能与儿童生长发育 2.营养素来源及功能 3.合理营养 4.营养与健 康 5.食物中毒 6.营养状况 评价 7.儿童的营养教育 1.基础代谢 2.平衡膳食 3.如何提高植物 蛋白质的营养 价值? 2 目标 1 目标 2 256 15 16 第三篇 儿童疾 病预防 及安全 教育 第一章 儿童常 见病及 其预防 第一节 健康和 疾病的概念 第二节 儿童常 见传染病的特 征及其预防措 施 第三节 儿童常 见躯体疾病的 特征及其预防 措施 1.疾病的概念、传染病 概念 2.预防接种(人工免疫) 的原理 3.常用生物制品的种类 1.什么是传染病 4.常见传染病:流行性 2.结合实例谈如 感冒、流行性腮腺炎、 何预防传染病 肺结核、病毒性肝炎、 3.龋齿的形成 细菌性痢疾、急性结膜 炎、沙眼 5.躯体疾病:龋齿、近 视眼、中暑 第二章 儿童的 安全教 育 第一节 意外 伤害与儿童的 安全教育 第二节 儿童 意外伤害及运 动损伤的预防 和临时处理 第三节 儿童 突发事件中的 自我保护 1.意外伤害的类型与安 全教育的重点 2.运动损伤的预防及临 时处理 3.儿童自我保护意识 假设你所在的 小学一名学生 成为新冠肺炎 的密切接触者, 你如何应对? 2 目标 1 目标 2 2 目标 1 目标 2 复习答疑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无先修课要求; 教学建议:课堂讲授、小学生案例分析、观察实物、小组讨论、课外延伸阅读相结合方 式。课堂讲授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件力求做到图文并茂且图片清晰、播放小视频)、实 物观察等方式理解教材重难点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方式与要点: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点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掌握情况及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育人的能力。 2. 评价内容的分数与权重: 过程性评价,考勤 12 次占 5%、书面作业 2-3 次占 20%,测验 1 次占 15%。作业与测验 主要考察章节基本概念与知识的理解程度。期末闭卷考试占 60%,较全面考察学生对所学 重点知识掌握情况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儿童生理与卫生学基础,杨培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学习资源】 1. 万钫.学前卫生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年。 2. 彭波等.人体解剖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年。 3. 季成叶.儿童少年卫生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年。、 4.《科学探索者人体生理卫生》,美国最权威的研究性学习教材,浙江教育出版社. 5. 心脏跳动、血液循环、肾脏过滤血液等视频相关资料。 257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实施》 Elementary Science Teaching Design and Practice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442 课程属性 学科课程与教学·必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小学教育(科学教育) 开课学期 第 6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 教学 在线教学平台 待建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徐燕 副教授 科学与技术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小学教育专业科学教育方向的必修课程。该课程让学生了解小学科学教学中的 主要教学内容,并对这些内容做系统的分析。使学生能够胜任小学科学教学。学会正确的理 解课程标准,准确的分析教材,撰写顺畅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组织并实施有效的小学科学 教学,恰当的评价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三、教学目标 1. 了解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主要教学内容。 2. 能正确的理解课程标准,准确的分析教材,撰写顺畅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3. 能够进行小学科学教学。 本课程对学生各项毕业要求的支撑度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支撑 度 H 对应 目标 目标 1-3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H M M 目标 1-3 目标 2 目标 2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要点 课堂讨论、实(验) 课时 践等其它教学环 安排 节说明 支撑教学 目标 1 引言 小学科学课程论概述 教学实录,展示教 学设计 2 目标 1 2 小学科学学习的过 程技能 观察与测量、比较与分 类等 实例 2 目标 2、3 3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基本步骤 写教学设计 教案 2 目标 2、3 4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基本步骤 写教学设计 教案 2 目标 2、3 5 小学科学知识内容 研究 生命世界、物质世界、 地球与宇宙 2 目标 1-3 258 6 讲座 小学科学教学评价 7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教学研究 实验 8 2 目标 1-3 实验室设计实验 并讲授 2 目标 1-3 运动会 9 外出听课 去小学听课 听课记录,评课 2 目标 2、3 10 小学科学教学技能 导入、演示、提问和活 动组织技能 案例分析 2 目标 1-3 11-1 4 实习 15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评价研究 评价原则、维度 自己设计课堂教 学评价方案 2 目标 3 16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评价研究 案例分析 2 目标 3 五、先修课要求与教学建议 先修课要求: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 教学建议:通过理论学习学习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内容,通过撰写教案学会写教学设计, 通过微格教学训练学生的教学能力,通过听课、评课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从理论到实践, 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学习评价与考核 评价内容的分数权重:听课记录、教学设计 35 分,微格教学 35 分,课堂表现 15 分,考勤 15 分,满分 100 分,没有期末考试。 评价方式与要点:通过评价撰写教案学会写教学设计,通过微格教学训练学生的教学能 力,通过听课、评课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从理论到实践,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 的科学素养。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自编 【学习资源】 1. 邓志伟,吴敏.优质教学的特征[J],《全球教育展望》,2006. (5) 2. 李雁冰著.《课程评价论》[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科学(3-6 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1. 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科学(7-9 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1. 7 5. 丁邦平著《国际科学教育导轮》,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7 6. 陈志伟、贾秀英编著.《中学科学教育》[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1. 4 7. 张行涛、周卫勇主编. 《小学科学新课程教学法》[M],开明出版社,2003. 11 8. 叶宝生主编.《小学科学教育的理论和方法》[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2 259 《科学实验研究 2(生物、化学)》 Science Experiment Study II (Biology、Chemistry)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课程代码 3300443 课程属性 学科课程与教学·必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四/小学教育(科学教育) 开课学期 第 7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大学化学,生物学 在线教学平台 无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郭明 实验师 科学与技术教研室 田河 实验师 科学与技术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针对小学科学方向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 概念、分类,理解实验教学在科学中的地位、作用。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基本理论素养,培 养学生在科学实验中所需要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了解小学科学实验的设计思路、方法以及它 们在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辅导小学科学实验、引导小学生进行自主科学探究的能力。使 学生获得在科学、数学和综合实践活动等背景下,能积极使用科学实验作为教学载体的实践 体验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目标 1. 了解小学科学中生物和化学实验的设计思路、方法以及它们在教学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学习有关小学生物和化学实验的基本理论及其方法技能 3. 锻炼学生辅导小学实验、引导小学生进行自主科学探索的能力 4. 尝试团队分工和协作学习。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支撑 度 M 对应 目标 目标 1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M M M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课时 安排 支撑 教学 目标 3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1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化学实验室介绍 及仪器的洗涤和 干燥 1.化学实验室建设。 2.本实验室介绍。 3.实验室安全知识。 4.认识常见的化学实验仪器。 5.学习仪器洗涤的各种知识。 6.学习干燥仪器的方法。 260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天平的使用 1.熟悉各种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 法。 2.学会用直接称量法、固定质量 称量法和差减法称量试样。 3.固体试剂的取用方法。 玻璃加工 1.学习酒精喷灯的构造和原理, 能正确的使用。 2.学会截断、弯曲、拉制、熔烧 玻璃管(棒)的基本操作。 3.理解酒精灯和酒精喷灯的异同 点。 试剂的配制 1.了解常用试剂的质量百分浓度 和摩尔浓度。 2.熟练使用量筒、容量瓶、移液 管和吸量管。 3.学会正确的配制溶液。 5 常压过滤 1.学习粗盐中泥沙的去除方法。 2.练习溶解、加热、过滤、蒸发、 干燥、滴瓶等基本操作。 12 生物实验室介绍 及安全管理规范 1.生物实验室简介。 2.生物实验室的建设与日常维护。 3.生物实验室安全与管理规范。 2 3 4 13 14 15 16 生物的结构及其 功能 生物的生长发育 ——以种子萌发 为例 1.花的解剖结构及其功能。 2.种子的解剖结构及其功能。 1.了解种子萌发相关概念。 2.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生态因素。 3.了解种子到幼苗的发育过程。 生物的生理活动 ——淀粉的检测 及消化 1.生物组织淀粉检测的方法。 2.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 3.定量研究的方法。 生物的演化—— 以昆虫为例 1.生物演化的基本概念。 2.生物演化的研究方法。 3.生物演化的研究过程。 3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3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3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3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3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3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3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3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3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1.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实验、实践相结合。 2. 学习建议:积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提前预习上课内容,课中认真观察、操作和 合作,课后反思、归纳总结。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261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实验的基本理论和操作,50%; 实验现象观察、反思和交流合作,50%。 2. 过程评价方案 实验原理探究,实验报告,目标 1; 实验仪器操作,现场考核,目标 2; 实验分工协作,现场考核,目标 4; 实验结果反思,实验报告,目标 3。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自编讲义 【学习资源】 1. 生物学实验技术,李玲,张春荣等编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 生命科学实验技术,郝福英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 化学实验技术基础,朱云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4. 大学化学实验-基本知识与技术,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编著.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 262 《人文地理 2》 Human Geography II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445 课程属性 学科方向拓展·选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二/小学教育(科学教育) 开课学期 第 3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无 在线教学平台 在建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曹温庆 讲师 科学与技术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人文地理 2》课程是面向小学教育专业科学教育方向本科二年级学生开设的学科方向 拓展类选修课程。本课程在理论方面突出人地关系,从文化视角阐述各人文现象的时空特点, 在实践中重视现实的重大问题。课程内容包括人文地理学的性质、作用和研究领域,人文地 理学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重点讲授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聚落、政治地理学、资源 地理学等人文地理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内容以及当代人文地理的主要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可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地理素养,拓宽学生的社会与人文视野,为培养合格的未来教师 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方法等相关内容。 2.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学会以马列主义观点, 全面认识人文地理学的性质、作用及其独特的研究领域。 3. 通过学习,拓展学生视野,培养人文情怀,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发展观、环境观、 资源观等科学理念,为更好地从事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支撑 度 H L M 对应 目标 目标 1-3 目标 1 目标 3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 教学 目标 2 目标 1-3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1 第一章绪论 人文地理基本知识 2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 基本理论与方法论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课堂讨论 2 目标 1-3 3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 基本理论与方法论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课堂讨论 2 目标 1-3 263 4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 基本理论与方法论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人文地理学的方法论 5 第三章人口地理学 人口分布 6 第三章人口地理学 人口迁移 7 第三章人口地理学 人口增长与构成 人口与发展发展过程 8 第四章文化地理学 研究内涵 9 第四章文化地理学 人种、民族 10 第四章文化地理学 语言、宗教 11 第五章资源地理学 概述、评价与保护 12 第五章资源地理学 资源问题 13 第六章聚落 聚落概述 14 第六章聚落 城市、集镇与农村 15 第七章政治地理学 政治要素与特征、国家权力、 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热点话题 16 期末考核 2 目标 1-3 2 目标 1-3 2 目标 1-3 2 目标 1-3 2 目标 1-3 课堂讨论 2 目标 1-3 课堂讨论 2 目标 1-3 2 目标 1-3 2 目标 1-3 2 目标 1-3 2 目标 1-3 2 目标 1-3 2 目标 1-3 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1. 教学手段以常规课堂教学为主。 2. 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 1~2 次实践学习活动。 通过常规课堂教学和实践学习,加强知识学习,提高应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 科素养,达成教学目标。 六、评教方案与考核要求 评价方式与要点:本课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习过程,注重理论与 实践学习相结合。重在考查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学生搜集材料、案例 学习以及讨论交流的参与情况考查学生能够对知识点的掌握理解程度。期末的书面考试重在 考核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价内容的分数权重:过程性学习,包括课堂表现、考勤和平时作业,占 40%;期末 考试,占 60%。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叶宝明主编《人文地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学习资源】 1. 王恩涌《文化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 王恩涌《政治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64 3. 曾昭璇等著《人类地理学概论》科学出版社 4. 陈慧琳主编《人文地理学》科学出版社 5. 赫维人、潘玉君著《新人文地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65 《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实践研究》 Practice of Education on Integrated Experiential Learning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472 课程属性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兼教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四/全院学生 开课学期 第 7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在线教学平台 在建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曹温庆 讲师 科学与技术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实践研究》是面向小学教育及相关专业四年级本科生开设的小学综 合实践活动兼教方向课程,旨在让学生基本掌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教育教学方法。 其主要内容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选择、活动方案的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学生实 践活动中的指导及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等。通过学习本课程的学习,使本科生掌握综合 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够胜任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 三、教学目标 1. 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 2. 学习并较为熟练地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设计、活动实施、活动评价的基本 技能与方法,具备实施课程的基本能力。 3. 学习并掌握基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与方法,理解课程的管理 与开发的理念,初步学会规划设计课程。 4.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断树立新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学观,并促进学习观的 转变。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支撑 度 L H H M M 对应 目标 目标 4 目标 1-3 目标 1-3 目标 4 目标 2、3 维度 师德 规范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 教学 目标 1 第一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 利用 讨论、交流 4 目标 1-4 2 第一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 利用 讨论、交流 4 目标 1-4 3 第二章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 讨论、交流 4 目标 1-4 266 4 第三章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 讨论、交流 4 目标 1-4 5 6 7 8 毕业实习 9 10 11 第三章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 讨论、交流 4 目标 1-4 12 第三章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 讨论、交流 4 目标 1-4 13 第四章 综合实践活动的设施 讨论、交流 4 目标 1-4 14 第四章 综合实践活动的设施 讨论、交流 4 目标 1-4 15 第五章 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 讨论、交流 4 目标 1-4 16 第六章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与反思 讨论、交流 4 目标 1-4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本课程是实践性课程,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引导、学生活动为主,学生活动包括知识理 论学习、查找资料、讨论与交流、实践设计、实施活动方案、操作技能训练和活动评价等, 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逐步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提综合素养。 通过学生具体设计、实施活动及师生共同评价活动,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总体理解与认识, 提升学生针对本课程的教育教学能力。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评价方式与要点:本课程评价注重学习过程,学生搜集材料、讨论交流的参与情况将作 为平时成绩的依据;学生设计的活动方案及方案实施的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部分,结课时对 于课程的反思与总结也是考核的内容。 评价内容的分数权重:学生学习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平时任务 3~4 次,其成绩之和 即为课程考核成绩。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杨培禾《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学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学习资源】 1. 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2. 陈树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 顾建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 4. 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5. 斯滕伯格等《成功智力教学》宁波出版社 6. 沃尔什等《优质提问教学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67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 Elementary Scienc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473 课程属性 小学科学兼教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小学教育(科学教育) 开课学期 第 6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无 在线教学平台 在建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徐燕 副教授 科学与技术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小学教育专业兼教小学科学的必修课程。该课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学科学课 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与主要方法,能比较深入的理解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能够系统的分析科 学教材和了解学生情况,并由此设计、组织并实施有效的小学科学教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包 括:科学、科学教育;课程标准的研读;教材分析;教学设计;小学科学教学内容分析;科 学实验教学;课程评价等。 三、教学目标 1. 了解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主要教学内容。 2. 能正确的理解课程标准,准确的分析教材,撰写顺畅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3. 能够进行小学科学教学。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支撑 度 H H M M 对应 目标 目标 1、2 目标 3 目标 1、2 目标 2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要点 课堂讨论、实(验) 课时 践等其它教学环 安排 节说明 支撑教 学目标 1 引言 小学科学课程论概述 教学实录,展示教 学设计 3 目标 1 2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课程目标内容标准 实施建议 讨论 3 目标 2 3 小学科学教材的比 较 教材的比较 学生总结、交流 3 目标 2 4 讲座 小学科学教学评价 3 目标 3 5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基本步骤 3 目标 3 268 写教学设计教案 6 小学科学知识内容 研究及相关实验研 究 生命、物质、地球和宇 宙 实验 3 目标 1-3 7 小学科学学习的过 程技能(一) 观察与测量、比较与分 类等 实例 3 目标 1-3 8 运动会 9 小学科学学习的过 程技能(二) 控制变量 10 小学科学教学技能 导入、演示、 提问和活动组织技能 案例分析 3 目标 3 11-14 实习 15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评价 评价原则、维度 写评课分析 3 目标 3 16 案例分析 实习案例 3 目标 1-3 3 五、先修课要求与教学建议 先修课要求: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 教学建议:通过理论学习学习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内容,通过撰写教案学会写教学设计, 通过微格教学训练学生的教学能力,通过听课、评课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从理论到实践, 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学习评价与考核 评价内容的分数权重:听课记录 5 分,教学设计 20 分,教材分析 15 分,微格教学 25 分,课堂表现 15 分,考勤 20 分,满分 100 分,没有期末考试。 评价方式与要点:通过评价撰写教案学会写教学设计,通过微格教学训练学生的教学能 力,通过听课、评课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从理论到实践,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 的科学素养。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自编 【学习资源】 1. 邓志伟,吴敏.优质教学的特征[J],《全球教育展望》,2006. (5) 2. 李雁冰著.《课程评价论》[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科学(3-6 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1. 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科学(7-9 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1. 7 5. 丁邦平著《国际科学教育导轮》,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7 6. 陈志伟、贾秀英编著.《中学科学教育》[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1. 4 7. 张行涛、周卫勇主编. 《小学科学新课程教学法》[M],开明出版社,2003. 11 8. 叶宝生主编.《小学科学教育的理论和方法》[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2 269 《小学科学实验研究》 Study of Elementary Sciences Experiment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479 课程属性 小学科学兼教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四/小学教育(非科学) 开课学期 第 7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无 在线教学平台 无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和继军 教授 科学与技术教研室 张端 高级实验师 科学与技术教研室 郭明 实验师 科学与技术教研室 田河 实验师 科学与技术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针对科学兼教方向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概 念,理解实验教学在科学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基本理论素养;培养学 生进行科学实验时所需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了解小学科学实验的设计思路、方法以及它们在 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辅导小学科学实验、引导小学生进行自主科学探索的能力。本课程 内容涉及小学科学中出现的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生物实验和地理实验等内容,同时还学习 科学实验基本理论,科学实验室介绍,仪器试剂的存放、意外事故的处理、实验废物的处理、 固体液体试剂的取用、仪器的洗涤干燥、常用仪器的使用等基本实验操作。采用讲授,验证、 探究、创新等方式开展教学。 三、教学目标 1. 培养科学实验的基本理论素养; 2. 培养在科学实验中所需要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 培养辅导小学科学实验、引导小学生进行自主科学探索的能力; 4. 培养和训练师范生的基本功,为将来能积极有效地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打下良好 基础。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支撑 度 H M 对应 目标 目标 1、2 目标 2、 3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L H M 目标 3、 4 目标 1-3 目标 2-4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270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 教学 目标 温度、热、磁力 1. 温度 1. 1 水温、气温的测量 1. 2 水的结冰及观察冰的 融化 1. 3 水的蒸发与凝结 2. 热 2. 1 摩擦生热 2. 2 物质的热胀冷缩 2. 3 热是怎样传递的 2. 4 传热比赛 2. 5 设计制作保温杯 3. 磁力 3. 1 认识磁铁 3. 2 磁铁的磁性 3. 3 磁铁的两极 3. 4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3. 5 磁力大小的变化 3. 6 认识与制作指南针 3 目标 1-4 电、浮力、摆 1. 电 1. 1 静电现象 1. 2 连接简单电路 1. 3 检验电路故障 1. 4 检验导体与绝缘体 1. 5 做个小开关 2. 浮力 2. 1 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及 其影响因素 2. 2 造小船 2. 3 认识下沉的物体受到 水的浮力吗 3. 摆 3. 1 制作水钟 3. 2 制作摆钟 3. 3 摆的研究 3 目标 1-4 土壤性质的测定 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混合土样 的制备 2. 土壤水分测定—烘干法 3. 测量结果的计算与处理 3 目标 1-4 4 天文望远镜的使 用 1. 天文望远镜的结构及其原理 2. 光学望远镜的性能介绍 3. 光学望远镜的调试与使用 4. 天球仪的认识与使用 3 目标 1-4 5 地质地貌实验 1. 地质实验及识别 2. 地貌实验及识别 1 2 3 目标 1-4 271 称量 1. 托盘天平的使用 2. 电子天平的使用 3. 称量方法 4. 配置溶液 3 目标 1-4 观察水的沸点 1. 仪器的搭建与拆卸 2. 加热仪器的使用 3. 温度计的使用 4. Clapeyron 方程的理解 3 目标 1-4 14 常压过滤 1. 学 习 粗 盐 中 泥 沙 的 去 除 方 法。 2. 练习溶解、加热、过滤、蒸 发、干燥、滴瓶等基本操作。 15 花和种子的解剖 观察 1. 花的解剖。 2. 种子的解剖。 3 目标 1-4 16 显微镜的使用及 徒手切片的制作 1. 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及原理。 2.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3. 掌握徒手切片的制作方法。 3 目标 1-4 12 13 3 目标 1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1. 教学策略:课堂讲授与实验、实践相结合。无先修课要求。 2. 方法建议:让学生在科学、数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背景下,积极使用科学思维、科学 方法和科学实验作为教学载体进行综合教学,鼓励学生的实践体验和创新能力培养。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对学生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理解、基本操作、结果记录及分析等进行综合考察,其中以实 验操作、结果记录及分析为考察重点。 2. 过程评价方案 本门课程基于实验操作、结果记录和分析进行过程性评价,考察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理 解、实验操作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实验技能和方法的掌握程度和熟练程度,以及利 用所学进行创新的能力。 3. 期末评价方案 期末评价包含出勤、实验操作过程性评价、实验报告等进行综合评价。 项目 次数 所占比例 出勤 10 30% 实验操作 实验报告 10 10 备注 40% 1. 培养科学实验的基本 理论素养; 2. 培养在科学实验中所 需要的基本方法和技 能; 30% 1. 实验结果分析与评价 能力 2. 培养辅导小学科学实 验、引导小学生进行自 主科学探索的能力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272 【学习资源】 1. 王强,郑萍,郭明.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论[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 朱云. 化学实验技术基础[M].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3. 李玲,张春荣. 生物学实验技术[M].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 郝福英. 生命科学实验技术[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 李进华,周忠泽. 基础生物学实验[M].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 6. 刘本培、蔡运龙. 地球科学导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 夏邦栋等. 普通地质学[M]. 地质出版社,1995. 273 《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 Integrative Pratical Activity and labour Education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487 课程属性 小学综合实践活 动兼教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全院学生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学 在线教学平台 待建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曹温庆 讲师 科学与技术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开展研究与学习。内容包括劳 动教育的内涵与发展历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劳动教育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 组织开展劳动素质教育的策略,以及相关的实践教学等。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 到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的关系,并能够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小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劳 动素质。 三、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的关系,使学生认识综合实践活动中与劳动教 育有关的内容。 2. 使学生认识劳动教育的内涵,理解劳动素养的组成因素。 3. 通过学习与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针对小学生开展劳动教育。 4. 使学生能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劳动素质。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支撑 度 L M M H 对应 目标 目 标 3、4 目 标 1、2 目 标 3、4 目标 1-4 维度 师德 规范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 教学 目标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1 概述 课程概述 2 目 标 1、2 2 劳动教育的内涵 劳动教育内涵 2 目 标 1、2 3 劳动教育发展历程 发展历程 2 目 标 1、2 274 4 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 活动的关系 关系要素 2 目 标 1、2 5 考察探究与劳动教育 考察探究中的劳动教育因素 2 目 标 1、2 6 社会服务与劳动教育 社会服务中的劳动教育因素 2 目 标 1、2 7 设计制作与劳动教育 设计制作中的劳动教育因素 2 目 标 1、2 8 职业体验与劳动教育 职业体验中的劳动教育因素 2 目 标 1、2 9 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 与利用 资源开发利用 2 目标 1- 3 10 综合实践活动中劳动 教育案例设计 案例设计 2 目标 1-4 11 综合实践活动中劳动 教育案例设计 案例设计 2 目标 1-4 12 综合实践活动中劳动 教育案例设计 案例设计 2 目标 1-4 13 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 实践 2 目标 1-4 14 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 实践 2 目标 1-4 15 综合实践活动中关于 劳动教育素质的评价 课程评价 2 目标 1-4 16 综合实践活动中关于 劳动教育素质的评价 课程评价 2 目标 1-4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本课程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引导、学生活动为主,学生活动 有分组搜集材料、互相交流讨论,设计、实施活动方案、操作技能训练和活动评价,教师是 活动的组织者逐步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提综合素养。 通过学生具体设计、实施活动及师生共同评价活动,使学生对课程的总体及具体实施有 进一步的认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学生学习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平时任务 3~4 次,其成绩之和即为课程考核成绩。 2. 过程评价方案 本课程评价注重学习过程,学生搜集材料、讨论交流的参与情况将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 学生设计的活动方案及方案实施的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部分,结课时对于课程的反思与总结 也是考核的内容。 3. 期末评价方案 本课程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平时作业成绩即为期末总评。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暂无,教师自编讲义。 【学习资源】暂无 275 《研学旅行课程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urse of Study Tour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488 课程属性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兼教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全院学生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与教学 在线教学平台 待建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曹温庆 讲师 科学与技术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学旅行活动开展研究与学习。内容包括研学旅 行课程的发展历程与实施状况、研学旅行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系、研学旅行活动目标、 研学旅行活动形式与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资源开发与利用、研学旅行活动评价等,以及相关 的实践教学。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认识研学旅行课程的基础上,能够设计并组织 开展针对小学生的研学旅行活动,承担起任课教师的工作。 三、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研学旅行活动的内涵与发展历程。 2. 使学生学会研学旅行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的技能与方法,培养活动设计能力。 3. 使学生学会组织与实施研学旅行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培养组织能力。 4. 使学生学会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评价,培养学生反思研究、交流合作的能力。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支撑 度 L 对应 目标 目标 1-3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H M M 目标 2-4 目标 4 目标 4 课时 安排 支撑教 学目标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1 概述 课程概述 2 目标 1 2 研学活动内涵 研学旅行的内涵 2 目标 1 3 研学活动的发展历程 发展历程 2 目标 1 4 研学活动的目标 活动目标设计 2 目标 2 5 研学活动的设计 活动设计 2 目标 2 6 研学活动的设计 活动设计 2 目标 2 276 7 研学活动的设计 活动设计 2 目标 2 8 研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活动组织与实施 2 目标 3 9 研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活动组织与实施 2 目标 3 10 研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活动组织与实施 2 目标 3 11 研学活动的资源开发 资源开发 2 目标 2、3 12 研学活动的资源开发 资源开发 2 目标 2、3 13 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 2 目标 3、4 14 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 2 目标 3、4 15 研学旅行活动的评价 课程评价 2 目标 4 16 研学旅行活动的评价 课程评价 2 目标 4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本课程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引导、学生活动为主,学生活动 有分组搜集材料、互相交流讨论,设计、实施活动方案、操作技能训练和活动评价,教师是 活动的组织者逐步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提综合素养。 通过学生具体设计、实施活动及师生共同评价活动,使学生对课程的总体及具体实施有 进一步的认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学生学习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平时任务 3~4 次,其成绩之和即为课程考核成绩。 2. 过程评价方案 本课程评价注重学习过程,学生搜集材料、讨论交流的参与情况将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 学生设计的活动方案及方案实施的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部分,结课时对于课程的反思与总结 也是考核的内容。 3. 期末评价方案 本课程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平时作业成绩即为期末总评。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暂无,教师自编讲义。 【学习资源】暂无 277 《钢琴 1》 Piano Practice 1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607 课程属性 音乐学基础·必修 学分 1 总学时/周学时 16/1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一/音乐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1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钢琴 在线教学平台 无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石秦 讲师 音乐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钢琴 1》钢琴实践技能课程是初等教育学院音乐方向本科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其任 务是使学生具有一定水平的钢琴演奏技能技巧和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能力。本学期的课程目 标是重点加强基本功训练,能够完整流畅地弹奏中、高程度练习曲和中、大型乐曲,并努力 追求生动形象地表现音乐作品,并能胜任今后工作中的音乐教学与课外活动表演的需要。 三、教学目标 《钢琴 1》通过接触大量不同风格类型的钢琴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理解和表达音乐作品 的能力,使学生逐步从单纯的技术模仿中解放出来,发展其音乐鉴赏能力与音乐个性。一方 面提高读谱能力、视奏能力,一方面对手指的灵活性、颗粒性以及手腕手臂的运用等方面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注重演奏中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力。 教学目标: 1. 音乐基础能力——集中在音乐素养,与音乐教育理念的学习等。 2. 协调能力,集中训练身体各器官的协调、双手的协调、人琴的协调。 3. 技巧能力,集中在手指的快速跑动和流畅自如。 4. 应用技能,集中在音乐作品表演弹奏和歌曲的即兴伴奏。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支撑 度 L M M L 对应 目标 目标 1 目标 1 目标 1-4 目标 1-4 维度 师德 规范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目标 1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L L L 目标 1-4 目标 1-4 目标 1 交流 合作 目标 1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课堂讨论、实(验)践 等其它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教 学目标 1 绪论 复习钢琴作业 经典作品的赏析讨论与 基本技术练习 1 目标 1 2 第一章 1 节 1 升 1 降调号内大、小 调音阶练习 C 大调音阶演奏技术的 应用 1 目标 1 3 第一章 2 节 1 升 1 降调号内大、小 调音阶练习 C 关系小调调音阶演奏 技术的应用 1 目标 1、3 周次 278 4 第一章 3 节 1 升 1 降调号内大、小 调琶音练习 F 调性的中级键盘练习 1 目标 1、3 5 第一章 4 节 1 升 1 降调号内大、小 调和弦、八度练习 F 调性的中级键盘练习 1 目标 1-3 6 第二章 1 节 《599 钢琴练习曲》1-30 课 练习初期的正确读谱 1 目标 1-3 7 第二章 2 节 《599 钢琴练习曲》1-30 课 练习中期的流畅演奏 1 目标 1-3 8 第二章 3 节 《599 钢琴练习曲》1-30 课 练习后期的快速演奏 1 目标 1、3 9 期中考试 可视谱演奏 可视谱演奏 1 目标 1 10 第二章 4 节 同等程度复调曲 1-10 课 巴赫初级曲 1 目标 1、3 11 第二章 5 节 同等程度复调曲 1-10 课 巴赫初级曲 1 目标 1、3 12 第二章 6 节 中外乐曲:《中国钢琴 曲集》 白毛女 1 目标 1-3 13 第二章 7 节 《小奏鸣曲》 第一乐章 1 目标 1-3 14 第二章 8 节 《小奏鸣曲》 慢板乐章的音乐风格 1 目标 1-3 15 复习 2 首作品 答疑 2 首作品 1 目标 1、2 16 考核 2 首作品 2 首作品 1 目标 1、2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本课程涉及到每个学生个体差异,关于钢琴基础的差异,音乐能力的差异,前期视唱练 耳、听边音的差异、音乐感觉的先天差异、手指条件的先天差异都是个体教学、因人为宜、 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每个学生的教材、教学方式、策略会不同。教学进度会有差异,本着 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实施各类练习实践,体现 出作了本课程所需的实践为重的特点。本教程正是基于上述诸多相关科目来结构的,为此, 在下列方面加以展开:1. 键盘基础练习;2. 练习曲实践;3. 复调乐曲实践;4. 中、大型钢 琴乐曲实践;5. 中国乐曲实践(包括小学音乐教材的键盘实践)。 这是一部实践行较强的课程,会积极推动初等教育音乐方向的教学与学科建设的发展教 学对象音乐综合能力同时也将会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与提高。《钢琴 1》课程主要培 养学生掌握钢琴独奏的基本方法、 步骤与弹奏技巧,培养学生基本的键盘演奏技能,课堂 教学主要以:讲解与教师示范演奏;线上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作业回课为主,并加以建议性指 导。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钢琴 1》课程是基于钢琴演奏技术、和声理论与键盘实践技术、音乐听觉与音乐审美 能力为一体,对本科层次的小学音乐专业师范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学生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 钢琴演奏技能,否则便谈不上以钢琴为伴奏乐器。因为钢琴弹奏是基于课堂教唱的需要而培 养教师的专业技能,缺乏这种技能,也谈不上音乐教师教学的能力。 2. 过程评价方案 279 本门课程的过程性评价的内容:学生对于钢琴演奏实践能力与舞台表演应用经验、键盘 实践的掌握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于识谱、键盘实践的技能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 目标,主要以基础键盘练习、练习曲、复调乐曲、中外乐曲四个部分为教学内容。针对不同 的教学对象与教学环节,在识谱弹奏,舞台独奏表演环节中的培养,这两种技能的掌握是难 点。学生完成作业的问题是反映教学内容中需要调整的环节。 本门课程的过程性评价的方式是课堂上的随堂测验、每周为时间单位,学生技能作业完 成情况与其中反映的问题是制定教学计划于步骤和理性的及时反馈。其中,评定技能课程的 真实水平主要依据为:弹奏作品的完整性、弹奏作品的音乐表现力、弹奏作品的技术能力、 协调性。 本门课程的过程性方法主要以教师讲解理论性知识与相关学科的融合,如视唱练耳、音 乐作品分析、音乐作品历史背景研究与教师示范演奏,线上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作业回课为主, 并加以建议性指导。 3. 期末评价方案 考核内容是背谱,弹奏 2 首作品,技术难度度为 849 以上。评价标准为:平时作业完成 情况、作品的完整性、作品的音乐表现力、弹奏作品的技术能力、作品的技术能力、协调性。 评价 标准 平时作业完 成情况 弹奏作品的 完整性 弹奏作品的 音乐表现力 弹奏作品的 技术能力 演奏作品的 技术能力 手脚的 协调性 占比 30% 20% 20% 10% 10% 10%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599 钢琴练习曲》《中国钢琴曲集》《小奏鸣曲》 【学习资源】北师大版小学音乐教材,苏教版小学音乐教材,沪教版小学音乐教材 280 《钢琴 2》 Piano Practice 2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608 课程属性 音乐学基础·必修 学分 1 总学时/周学时 16/1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一/音乐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2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钢琴 1 在线教学平台 微信、企业微信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岳巍 讲师 音乐教研室 徐璐 副教授 音乐教研室 杨天 讲师 音乐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钢琴 2 是初等教育学院音乐方向本科学生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继续巩固科学正确的钢 琴演奏方法,加强基本功练习,用自然放松的状态准确、完整地演奏作品,理解并表现作品 的音乐情绪和风格特点。 三、教学目标 1. 着重训练手指灵活有力,并与身体、肩、肘、手腕的协调,把握节奏与速度的准确 性、稳定性,进一步提高钢琴弹奏技巧; 2. 体会不同音色、不同力度的触键方法,学习用自然放松的状态完整而有表现地演奏 作品; 3. 学习不同时期的中外音乐作品,在演奏中培养良好的音乐听觉、音乐审美和音乐表 现能力。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支撑 度 H H M M 对应 目标 目标 1、3 目标 2、3 目标 1-3 目标 1-3 交流 合作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4 每节课教学内容均分为 3-4 个部分,具体如下: 一、基本练习 1.熟练弹奏两升两降大小调音阶、琶音(双手同向 两个八度为最低线); 2.学习双音、和弦、八度等钢琴技巧的弹奏(根据 每个学生的钢琴程度而定) 5 二、练习曲 1 2 3 281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1.每节课均有课 堂讨论,课堂演 奏实践是课程的 主要教学活动; 2.在教学中指导 学生欣赏音乐家 演奏的录音,进 课时 安排 支撑 教学 目标 2 目标 1 4 目标 1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初级程度学生:车尔尼 599、849 及其它同程度 行分析、对比, 练习曲至少学习 2 首 加深学生的音乐 2.中级程度学生:车尔尼 299 及其它同程度练习曲 理解,增强音乐 学习 2 首 感受; (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钢琴水平定具体曲目) 3.指导学生进行 歌曲伴奏练习。 三、复调乐曲 巴赫初级钢琴曲集、小前奏曲与赋格、二部/三 部创意曲、法国组曲等;斯卡拉蒂钢琴奏鸣曲;中国 风格复调作品等 学习 1-2 首 (根据每个学生的钢琴水平学习不同的曲目) 四、大型乐曲(包含奏鸣曲、外国乐曲和中国乐曲等) 1.初级程度:《小奏鸣曲集》、《高师钢琴基础 教程(一)、(二)》等同等程度中外乐曲 学习 1-2 首 2.中高级程度:莫扎特奏鸣曲、海顿奏鸣曲、贝 多芬奏鸣曲、《高师钢琴基础教程(三)、(四)》 等同等程度的中外著名乐曲学习 1-2 首 (根据每个学生的钢琴水平学习不同的曲目) 目标 2 目标 3 4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6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教学方法:以学生演奏实践为中心,采取一对一和小组课相结合的教学形式,针对学 生的不同程度和学习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学习建议:注重演奏实践、音乐聆听、音响比较与自我反思相结合。钢琴小组课教学是 学生相互学习、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平台。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学期总评内容与权重: 学期总评含期末现场演奏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项内容。期末现场考试成绩占 60%, 平时成绩占 40%,进行综合评定。 平时成绩即过程评价,包括出勤、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期中考查情况等。 2. 过程评价与方案: 过程评价包含上课出勤情况(16 次)、平时学习态度与每周作业完成情况(15 次)、 期中考查情况(1 次)等。其中上课出勤情况占学期总评的 10%,其余过程评价占学期总评 的 30%。 钢琴 2 为音乐专业必修课程,要求学生参加期中现场演奏考查。期中考查内容:(1) 音阶、琶音;(2)1 至 2 首曲目(1 首练习曲,1 首复调或中外乐曲。演奏曲目数量根据曲 目程度而定,初级程度必须演奏 2 首曲目)。 评价对应目标为:目标 1、目标 2、目标 3。 3. 期末考试评价方案: 期末考试为现场演奏考试,演奏四项内容:(1)音阶、琶音;(2)练习曲 1 首;(3) 复调乐曲或中外乐曲 1 首;(4)儿童歌曲弹唱 1 首。 评价对应目标为:目标 1、目标 2、目标 3。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282 1. 基本练习与练习曲参考书目:《哈农钢琴练指法》、《莱蒙钢琴练习曲(作品 37)》、 《车尔尼钢琴练习曲(作品 599、849、299、740)》、《克拉莫 60 首钢琴练习曲》、《克 列门蒂钢琴练习曲 29 首》、《莫什科夫斯基钢琴练习曲(作品 72)》等 2. 复调乐曲参考书目:《巴赫初级钢琴曲集》、《巴赫小前奏曲与赋格》、《巴赫二 部、三部创意曲集》、《巴赫法国组曲》、《斯卡拉蒂钢琴奏鸣曲集》、《中国风格复调钢 琴曲选》等 3. 中外乐曲参考书目:《海顿钢琴奏鸣曲集》、《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集》、《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集》、《汤普森现代钢琴教程(1-5 册)》、《高师钢琴基础教程(第一、二、 三、四册)》、《外国钢琴曲选(一)(二)(三)(四)》、《初级钢琴曲集(应诗真编)》 、 《中国风格儿童钢琴曲集》、《中国钢琴名曲曲库(1-4 册)》等 (出版社主要选择: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各专业音乐院校出版社) 【学习资源】 1.《钢琴学习指南——答钢琴学习 388 问》魏廷格 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2.《钢琴演奏之道》赵晓生 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3.《论钢琴表演艺术》T.涅高兹 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4.《现代钢琴演奏技巧》卡尔·莱默尔、瓦尔特·吉泽金 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5.《钢琴音乐简史》F.E.科尔比 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283 《声乐 1》 Vocality 1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611 课程属性 音乐学基础·必修 学分 1 总学时/周学时 16/1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一/音乐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1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声乐 在线教学平台 微信/企业微信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黄爱华 副教授 音乐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初等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以审美教育为核心, 以陶冶情操为根本。并在此 基础上讲授和训练学生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演唱的一门艺术性学科。本课程设有声乐基础 理论;声乐发声训练与歌曲练习;中外声乐优秀作品赏析;引导学生科学的、快乐的诠释歌 曲,将贯穿于本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三、教学目标 1. 以歌唱兴趣培养、审美教育为核心, 以陶冶情操与掌握歌唱基本方法为根本。 2. 建立科学的歌唱理念和积极正确的歌唱状态。 3. 加强歌唱发声基本技能的训练,如:歌唱的呼吸、歌唱的吐字、歌唱的共鸣等。 4. 学习演唱风格各异的中外声乐作品,并能较好地诠释歌曲。 5. 观赏中外优秀的声乐作品,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与自学能力。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支撑 度 M M 对应 目标 目标 2、4 目标 5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M M M M M 目标 1、 3 目标 1 目标 5 目标 5 目标 5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1 <一>学习歌唱的意义 2 <二>发声理论部分 3 1. 发声基本原理与发声 器官 2. 歌唱的呼吸及训练 3. 歌唱的语言及训练 4. 歌唱的共鸣器官及训 练 4 学习要点 学习科学地发声方法,从 理论上学习与了解歌唱 中的正确呼吸,吐字与歌 唱共鸣。 了解常见的几种演唱方 法。 了解童声歌唱发声的基 本训练及嗓音的保护 284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每节课均有课堂 讨论,课堂实践 是课程的主要教 学活动。 课时 安排 支撑 教学 目标 1 目标 1 1 目标 2 1 目标 2 1 目标 2 5. 介绍常见的几种演唱 方法 6. 童声歌唱发声的基本 训练 7. 嗓音的保护 5 6 7 8 <三>发声训练部分 1. 歌唱呼吸训练 2. 歌唱 吐字训练 3. 歌唱共鸣训 练 4. 歌唱音域扩展训练 加强基本发声训练,提高 学生的歌唱技能。 加强学生的歌唱 感知能力与训练 活动。 1 目标 3 1 目标 3 1 目标 3 1 目标 3 9 <四>歌曲练习部分 1 目标 4 10 1 目标 4 1 目标 4 1 目标 4 13 《樱花》《红河谷》《鸿 引 导 学 生 理 解 不 同 歌 曲 学生歌曲练习与 雁 的音乐风格与音乐特点, 《大海啊故乡》《春晓》 并 且 在 演 唱 中 能 较 好 地 自学歌唱录音实 践活动。 《甜蜜蜜》《斯卡博罗集 表现歌唱音乐情感。 市》《鸿雁》《梦中的额 吉》等作品 1 目标 4 14 <五>歌曲音乐赏析部分 1 目标 5 1 目标 5 1 目标 5 11 12 15 16 中外艺术歌曲、歌剧、音 乐剧欣赏。 指导学生欣赏艺术歌曲, 进行分析、对比,提到学 生的音乐理解与音乐感 知能力。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1. 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和自信心,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 2. 把握学科特点,注意学科的开放性、实践性、发展性。密切联系小学音乐教学实际, 结合小学音乐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现实情况进行教学,充分认识到小学音乐教学实践的重要性。 3. 优化教学方法,强化学生主体的参与性,以个别授课方式为主,兼有小组课和集体 大课及阶段考核和集体观摩相结合。基本上采用一对一的教学形式,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 况,更深入地进行声乐教学。 4.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组织欣赏、观摩、实践等教学活动。并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观赏法、榜样法、互动法、激励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5. 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关注学生发 展,加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奠定专业发展潜能,获得持续的 发展动力。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一)评价内容与权重 1. 歌唱发声的知识部分 20%. 2. 歌唱发声的训练部分 20%. 3. 歌唱演唱作品与论述部分 60%. (二)过程评价方案 总成绩为 10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40% 1. 平时学习考勤占 10%. 2. 平时课堂发声展示,掌握基本歌唱发声常识与训练 10%. 285 3. 平时考核歌曲演唱的连贯性与流畅性. 10% 4. 平时学习认知小论文, 要求文字表述论点明了,结构清晰。(小论文 500 字以上) 10% (三)期末评价方案 总成绩为 100% ,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 60% 1. 歌曲演唱的音准,节奏,自如,及歌曲表现的完整性,50% 2. 声乐学习感想与收获.(文字要求 800 以上) 10%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1.《中外声乐曲选集一、二、三》罗宪君,徐朗主编,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年 2.《歌曲大全》郭祥义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年 3.《中国歌曲精选 500 首》黄萌,孟楠编,金盾出版社,2004 年 4.《声乐理论基础知识与训练》,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 5 月 5.《中国声乐作品选》,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年 10 月 6. 《外国声乐作品选》,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年 10 月 【学习资源】 1. 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7 月版; 2.《小学音乐教材》1~12 册,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年 5 月 3.《中学音乐教材》1~6 册,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年 11 月 4.《高中音乐教材》1~6 册,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9 年 7 月 5. 高中《音乐》欣赏全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年 6 月 6.《歌唱艺术与训练》,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年 9 月 7.《中国精选曲目 100 首》,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年 5 月 8.《外国精选曲目 100 首》,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年 5 月 9.《世界声乐艺术珍品博览赏析与演唱指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 5 月 10.《歌唱发音不正确的原因及纠正方法》,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 年 1 月 11.《中华百年歌典》,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年 5 月 12.《中国艺术歌曲 100 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年 1 月 13.《新编中国声乐作品选(1-6 集)》,春风艺术出版社,1996 年 7 月 286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611 课程属性 音乐学基础·必修 学分 1 总学时/周学时 16/1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一/音乐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1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声乐 在线教学平台 微信、企业微信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周敏 讲师 音乐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授课对象:音乐班 基本内容:建立正确的歌唱姿势和积极的歌唱状态;掌握正确的胸腹式呼吸法、喉头打 开、吐字圆润;加强中声区,扩展高声区,做到声区的基本统一,获得良好的声音共鸣;较 熟练地掌握声乐演唱技能技巧,培养具有演唱风格各异的中外声乐作品的能力;讲解幼儿发 声的特点、一般训练方法及儿童嗓音保护常识;欣赏中外优秀艺术歌曲;不断提高学生声乐 演唱表演的水平。 三、教学目标 1. 歌唱气息状态的正确建立,在耐力、节奏、流畅等方面的要求都有所提高。 2. 声音上下歌唱通道的建立,提高歌唱水平、演唱技巧。 3. 不同的声乐作品演唱的诠释与表现,树立音乐风格和对音乐语言的增强。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支撑 度 H M H M 对应 目标 目标 2-3 目标 1-2 目标 1-3 目标 2-3 交流 合作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1 2 3 4 5 6 7 8 9 教学内容 课堂讨论、实(验) 践等其它教学环节 说明 学习要点 1. 要求有正确的歌唱姿势、积极的歌唱心理 状态,逐步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 2. 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吸气时学会把胸腔 打开,肋张开,打开喉。吸气状态要积极。 3. 以自然声区为基础,着重中声区训练。在 巩固中声区的基础上,适当扩展音域,声区 基本统一。 4. 力求做到喉头稳定,发音自然通畅。发声 连贯、流畅、圆润。 5. 做到语言清楚、字正腔圆。 6. 气息有一定控制能力,有控制地运用气息 进行歌唱。声音像流线一样,不要在个别字 眼上声乐位置变、靠后等等。 287 1. 每 节 课 均 有 课 堂讨论,课堂实践 是课程的主要教学 活动; 2. 在教学中鼓励、 指导学生欣赏音乐 家演唱的录音,进 行分析、对比,加 深学生的音乐理 解,增强音乐感受; 3. 指 导 学 生 声 乐 表演。 课时 安排 支撑教 学目标 16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10 11 12 7. 培养学生控制音量、变化音色的歌唱技巧。 8. 能演唱难度较大、风格较多的歌曲。 9. 曲目数量:中国作品 6—8 首、外国作品 3—5 首。 13 14 15 16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1. 教学方法 讲授法:用于介绍声乐基础知识部分与训练要求部分。 演示法:运用歌唱器官图的展示与教师范唱表演,讲解各器官的作用及嗓音正确运用的 原理和歌曲理。 指导法:用于课堂指导学生正确的运用呼吸、吐字、共鸣与歌曲演唱训练。 形象法:运用“读音乐”(指用文字来讲解歌曲旋律的发展和曲作者的创作意图)、“朗 歌词”(指用朗读歌词的形式来感知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舞 音乐”(指用 形体动作编创舞蹈,用肢体语言去感受音乐的内涵)、“创音乐”(指编创简单的儿童音乐 作品。包括创节奏、编旋律、为词配曲、为歌配伴奏)等多种形象训练方法,以提高学生对 音乐的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激励法:“激励”即激发和鼓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信心的有效方法。 2. 学习建议 注重演奏实践、音乐聆听、音响比较与自我反思相结合。钢琴小组课教学是学生相互学 习、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平台。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过程评价与方案: 平时考勤 10%;每周作业完成情况与期中考查情况 90%。 期中考查内容:演唱两首曲目(1 首中国作品,1 外国作品) 评价对应目标为:目标 1、目标 2、目标 3。 2. 期末考试评价方案: 声乐 1 为音乐专业必修课程,要求学生参加期末现场声乐考试。 期末考试内容:1. 中国作品;2. 外国作品。 评价对应目标为:目标 1、目标 2、目标 3。 3. 学期总评内容与权重: 期末现场考试成绩(占 60%)和平时成绩(即过程评价,学习态度、出勤、作业完成、 期中考查等,占 40%)进行综合评定。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 1.《中外声乐曲选集一、二、三》罗宪君,徐朗主编,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年。 2.《歌曲大全》郭祥义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年。 3.《中国歌曲精选 500 首》黄萌,孟楠编,金盾出版社,2004 年。 4. 现场音乐会观摩,网络视频,大师班学习。 288 《声乐 2》 Vocality 2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612 课程属性 音乐学基础·必修 学分 1 总学时/周学时 16/1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一/音乐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2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声乐 1 在线教学平台 微信、企业微信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周敏 讲师 音乐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授课对象: 音乐班 基本内容:建立正确的歌唱姿势和积极的歌唱状态;掌握正确的胸腹式呼吸法、喉头打 开、吐字圆润;加强中声区,扩展高声区,做到声区的基本统一,获得良好的声音共鸣;较 熟练地掌握声乐演唱技能技巧,培养具有演唱风格各异的中外声乐作品的能力;讲解幼儿发 声的特点、一般训练方法及儿童嗓音保护常识;欣赏中外优秀艺术歌曲;不断提高学生声乐 演唱表演的水平。 三、教学目标 1. 歌唱气息状态的正确建立,在耐力、节奏、流畅等方面的要求都有所提高。 2. 声音上下歌唱通道的建立,提高歌唱水平、演唱技巧。 3. 不同的声乐作品演唱的诠释与表现,树立音乐风格和对音乐语言的增强。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支撑 度 H M H M 对应 目标 目标 2、3 目标 1、2 目标 1-3 目标 2、3 交流 合作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1 2 3 4 5 6 教学内容 课堂讨论、实(验)践 等其它教学环节说明 学习要点 1.要求有正确的歌唱姿势、积极的歌唱 1. 每 节 课 均 有 课 堂 讨 心理状态,逐步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 论,课堂实践是课程的 2.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吸气时学会把 主要教学活动; 胸腔打开,肋张开,打开喉。吸气状态 2. 在教学中鼓励、指导 要积极。 学生欣赏音乐家演唱的 3.以自然声区为基础,着重中声区训练。 录音,进行分析、对比, 在巩固中声区的基础上,适当扩展音域, 加深学生的音乐理解, 声区基本统一。 增强音乐感受; 289 课时 安排 支撑教 学目标 16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7 8 9 10 11 12 13 14 4. 力求做到喉头稳定,发音自然通畅。 发声连贯、流畅、圆润。 5. 做到语言清楚、字正腔圆。 6. 气息有一定控制能力,有控制地运用 气息进行歌唱。声音像流线一样,不要 在个别字眼上声乐位置变、靠后等等。 7. 培养学生控制音量、变化音色的歌唱 技巧。 8. 能演唱难度较大、风格较多的歌曲。 9. 曲目数量:中国作品 6—8 首、外国作 品 3—5 首。 3. 指导学生声乐表演。 15 16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1. 教学方法 讲授法:用于介绍声乐基础知识部分与训练要求部分。 演示法:运用歌唱器官图的展示与教师范唱表演,讲解各器官的作用及嗓音正确运用的 原理和歌曲理。 指导法:用于课堂指导学生正确的运用呼吸、吐字、共鸣与歌曲演唱训练。 形象法:运用“读音乐”(指用文字来讲解歌曲旋律的发展和曲作者的创作意图)、“朗 歌词”(指用朗读歌词的形式来感知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舞 音乐”(指 用形体动作编创舞蹈,用肢体语言去感受音乐的内涵)、“创音乐”(指编创简单的儿童音 乐作品。包括创节奏、编旋律、为词配曲、为歌配伴奏)等多种形象训练方法,以提高学生 对音乐的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激励法:“激励”即激发和鼓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信心的有效方法。 2. 学习建议:注重演奏实践、音乐聆听、音响比较与自我反思相结合。钢琴小组课教 学是学生相互学习、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平台。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过程评价与方案: 平时考勤 10%;每周作业完成情况与期中考查情况 90%。 期中考查内容:演唱两首曲目(1 首中国作品,1 外国作品) 评价对应目标为:目标 1、目标 2、目标 3。 2. 期末考试评价方案: 声乐 1 为音乐专业必修课程,要求学生参加期末现场声乐考试。 期末考试内容:1、中国作品; 3. 外国作品。 评价对应目标为:目标 1、目标 2、目标 3。 4. 学期总评内容与权重: 期末现场考试成绩(占 60%)和平时成绩(即过程评价,学习态度、出勤、作业完成、 期中考查等,占 40%)进行综合评定。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参考书目】 290 1.《中外声乐曲选集一、二、三》罗宪君,徐朗主编,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年。 2.《歌曲大全》郭祥义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年。 3.《中国歌曲精选 500 首》黄萌,孟楠编 ,金盾出版社,2004 年。 4. 现场音乐会观摩,网络视频,大师班学习 。 291 《舞蹈 2》 Dance Ⅱ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618 课程属性 音乐学基础·必修 学分 1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二/音乐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3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舞蹈 1 在线教学平台 师星学堂辅助教学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何碧波 讲师 音乐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方向)的专业必修课,授课对象为本院大二学生,课程内 容为中国古典舞基本训练。中国古典舞是以中国传统美学观念根基的舞种,蕴含着中国传统 审美的精神气质和格调风韵,并在形、神、劲、律四个方面都有着极致的体现。本课程重点 在于通过古典舞基本训练提升学生的气质修养和舞蹈表演时所需要的身体表现力,并在学习 过程中掌握古典舞的动作语汇,积累相关素材,为日后从事音乐教学和艺术活动的组织打下 基础。 三、教学目标 1. 改善气质体态,增强身体表现能力,提升教师形象的体态仪表。 2. 积累舞蹈素材,了解舞蹈教学的方法,为日后组织相关艺术活动打下基础。 3. 感受舞蹈艺术的魅力,了解舞蹈艺术的特性和文化内涵,从而在艺术素养方面获得 提高。 4. 通过舞蹈实践练习加强学生对自我身体的认知与掌控,了解身体语言这一表达方式, 感受人与艺术相融合的内在生命力,从而由己及人遵重生命,理解生命。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支撑 度 L L M M 对应 目标 目标 4 目标 1-3 目标 2 目标 4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课时 安排 支 撑 教 学 目标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1 舞蹈基本功训练 地面、把杆基本动作练习 实践 2 · 中间流动动作练习 实践 2 目标 2、3 手型、手位、脚位、基本站姿 实践 2 目标 2、3 2 3 中国古典舞 292 4 气息组合(一) 实践 2 目标 2、3 5 气息组合(二) 实践 2 目标 2、3 6 手位组合(一) 实践 2 目标 2、3 7 手位组合(二) 实践 2 目标 2、3 8 期中考试 随堂汇报 实践 2 目标 2、3 9 中国古典舞 步伐组合(一) 随堂汇报 2 目标 2、3 10 步伐组合(二) 实践 2 目标 2、3 11 舞姿组合(一) 实践 2 目标 2、3 12 舞姿组合(二) 实践 2 目标 2、3 13 晃手组合(一) 实践 2 目标 2、3 14 晃手组合(二) 实践 2 目标 2、3 15 总复习 组合复习 实践 2 目标 2、3 16 期末考试 文字作业(学习心得)+组合汇 报 小组汇报 2 目标 1-4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教师主要以讲授与示范为主,学生则以集体或小组形式完成课堂练习,并通过小组展示 相互观摩、相互纠正。此外本课程将在师星平台上提供相关理论资料及视频,学生可观摩自 习。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本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考勤(10%)、课堂表现(10%)、期中考试(20%)及期 末考试成绩(60%)。 2. 过程评价方案 (1)课堂出勤按照学校规章制度进行考核; (2)课堂表现从纪律、学习积极性、参与度完成度等方面进行评判; (3)期中考试从随堂组合汇报考试的完成度,如规范性、准确性、艺术表现等方面进 行评判; 3. 期末评价方案 鉴于舞蹈课程的专业特色,期末考试内容包括所学组合考试汇报和学习心得撰写。舞蹈 课期末汇报小组的形式进行,其评判标准为:(1)组合动作的顺序和节奏是否正确;(2) 舞姿、动作是否到位;(3)在音乐的韵律中能否投入地,有表现力的体现;目的使学生扎 实准确的掌握舞蹈相关技能。 293 而撰写学习体会这一作业,则因艺术的表达特性而未有准确评判标准。但通过此方式能 够了解学生学习舞蹈的真情实感,并以课堂分享形式引导学生倾听理解他人感受,以获得更 真实动人的学习体验。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本课程教学内容为教师自编教材 【学习资源】 1.《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7 重印 2.《中外舞蹈作品赏析》,上海音乐出版社,2019.1 重印 3.《中国舞蹈美学》,人民出版社,2011. 3 4.《舞蹈人文的风姿流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5 294 《小学音乐教学研究》 Study of Elementary Music Instruction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627 课程属性 音乐学与音乐教 育拓展·选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四/音乐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7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和声、曲式、中国音乐史、外国 音乐史、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 在线教学平台 教育心理学、钢琴伴奏与弹唱、 合唱指挥、舞蹈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欧璐莎 副教授 音乐 二、 课程简介 《小学音乐教学研究》是为音乐学(小学教育方向)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 (必选)。在《小学音乐教学研究》这门课程的课堂中将为学生呈现不同形式的教学实施, 展开以课标为引领的音乐课堂教学教与学评价的实际研究,促使学生初步形成小学音乐教学 实践的基本能力,使教学设计能力得到实际应用,培养其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三、 教学目标 1. 课例研究:通过案例的呈现、点拨、分析,观察、思考、讲解本课程包含的理论知 识。增强表象积累,提高感性认识。 2. 基于问题的学习:根据教学专题,设置问题,利用网络资源,基于问题的学习。学 习者在问题研讨的过程中增长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3. 任务驱动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实践任务,提供 研究工具,学生完成实践任务,实现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支撑 度 M H M 对应 目标 目标 1 目标 2、3 目标 2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四、 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课堂讨论、实(验) 课时 践等其它教学环 安排 节题目 支撑 教学 目标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1 主题一说说你心目中的 一堂好课 课例研究——第七 届全国小学音乐观 摩活动课例《母鸡咯 咯叫》 根据自己内心体 验构画心中好的 教学;介绍迈尔十 大教学标准 2 目标 1 2 主题二带上课标——精 课例研究—— 如何做好小学低 2 目标 1 295 彩教学你来评——教学 设计分析(一) 低年级唱歌课《两只 老虎》 年级的音乐教学 3 主题二带上课标——精 彩教学你来评——教学 设计分析(二) 课例研究—— 高年级唱歌课《花蛤 蟆》 唱歌教学——唱 会歌、唱好歌、会 唱歌 2 目标 1 4 主题二带上课标——精 彩教学你来评——教学 设计分析(三) 课例研究—— 低年级欣赏课《跳圆 舞曲的小猫》 如何有效进行音 乐欣赏学习 2 目标 1 5 主题二带上课标——精 彩教学你来评——教学 设计分析(四) 课例研究—— 高年级欣赏课《羊肠 小道》 如何巧妙设计音 乐欣赏教学中的 提问 2 目标 1 6 基于问题的学习: 音乐教学准备评价 主题三如何听评课(一) 音乐教学目标评价 音乐教学内容评价 如何进行课堂观 察 2 目标 2 7 基于问题的学习: 音乐教学过程评价 音乐教学方法评价 主题三如何听评课(二) 音乐教学基本功评 价 音乐教学效果评价 如何进行课堂评 价 2 目标 2 主题四如何做教学设计 (一) 基于问题的学习: 案例分析:欣赏综合 课《打字机》 如何做教学设计: 如何有效利用资 源设计欣赏综合 课 2 目标 2 9 主题四如何做教学设计 (二) 基于问题的学习: 案例分析:唱歌综合 课《乃呦乃》 如何做教学设计: 如何在唱歌综合 课中提升小学生 音乐能力 2 目标 2 10 主题四如何做教学设计 (三) 基于问题的学习: 案例分析 如何做教学设计 2 目标 2 11 主题五如何进行教学反 思(一) 任务驱动式学习: 音乐优秀教学设计 与案例分析 如何进行教学反 思 2 目标 3 12 主题五如何进行教学反 思(二) 任务驱动式学习: 音乐优秀教学设计 与案例分析 如何进行教学反 思 2 目标 3 13 主题五如何进行教学反 思(三) 任务驱动式学习: 音乐优秀教学设计 与案例分析 如何进行教学反 思 2 目标 3 14 主题六小学音乐课堂教 学实操——说课实践 学生说课实践(一 组)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15 主题六小学音乐课堂教 学生说课实践(二 2 目标 1 8 296 16 目标 2 目标 3 学实操——说课实践 组) 主题六小学音乐课堂教 学实操——说课实践 学生说课实践(三 组)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小学音乐教学研究》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必须 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与教学实践,为今后工作和进一步深入研究音乐教学设计与实施打下 良好基础。本课程包括课例研究、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驱动式学习等教学环节。除了基于 认知学习法的教学外,还采用基于群组学习方法和基于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基于体验式学习 方法等多样的方法。通过“说课活动+反思评价”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小学音乐说课技能, 提升其对小学音乐教育的整体认识水平以及音乐教育研究能力。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形成性评价: 评价依据:日常考勤,20% 课堂提问,每个主题思考题及作业,20% 2. 终结性评价: 评价依据:说课实践,60% 项目 次数 所占成绩比例 备注 课堂提问 5 20% 发言 说课 1 60% 个人 出勤 16 20% 100% 总评 说课评价标准 维度 指标 语言表 达 ( 30 分) 说课 (10 分钟) 100 分 内容明 确、重 点突出 ( 50 分) 实践与 反 思 ( 20 分) 优 良 说课语言非常清 说课语言清晰、准 晰、准确、流利; 确、流利;肢体语 肢体语言适当得 言较为适当得体 体(≧90%。) (75~89%) 中/及格 不合格 说课语言基本 清晰、准确;运 用了肢体语言, 但缺乏说服力 (60~74%) 说课语言不清 晰、不准确;没 有运用肢体语 言(≦60%) 教学目标、内容 教学目标、内容较 教学目标、内容 教学目标、内容 明确;教学活动 为明确;教学活动 较为基本明确; 含糊;教学活动 意图清晰;教学 意图较为清晰;教 教学活动意图 意图不清晰;教 重点、难点精准, 学重点、难点准 基本清晰;教学 学重点、难点不 教学方法和策略 确,教学方法和策 重点、难点基本 准确,教学方法 很恰当(≧90%。) 略恰当(75~89%) 准确,教学方法 和策略不合理 和策略有合基 (≦60%) 本((60~74%) 对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优缺点) 对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优 有思考;概要描述教学的特点、特色 缺点)缺乏思考;没有概述教学 (≧90%。) 的特点、特色(≦60%)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尹爱青主编人民音乐出版社 297 【学习资源】 1.《音乐教育与教学法》谢嘉幸郁文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版 )解读王耀华王安国吴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3. 杨丽苏《新课程音乐教学法—音乐课堂方法与实践》.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版 4.《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尹爱青高等教育出版社 5.《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章连启谭天静张亚红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98 《器乐 1》 Instrumental Music I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630 课程属性 音乐学与音乐教育拓 展·选修 学分 1 总学时/周学时 16/1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音乐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无 在线教学平台 企业微信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崔杨 讲师 音乐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方向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除键盘乐 器)任何一种器乐(手风琴、管乐、民乐)进行学习。器乐选修从第五学期开始至第七学期。 学生在三个学期的学习时间里学习所选乐器的演奏方法,学习所选乐器的演奏技巧及表现音 乐的手法,最终达到一定的演奏水平。本课程教学方式以个别授课为主,必要时可组织讲座 或集体课。 三、教学目标 1. 通过第一学期的学习,古筝学生应该掌握古筝正确的演奏姿势、演奏方法,学会此 乐器的初级演奏技能(如双手的协调、指法的安排、气息的运用等),养成良好严格的视谱 习惯,初步掌握连音、跳音、双音及和弦的基本演奏方法,准确把握音乐的节奏、分句。 2. 能倾听和分辨自己的演奏,有较好的音乐表现能力。能演奏初级程度的古筝乐曲。 3. 使学生能够倾听和分辨自己的演奏,鉴赏和分析他人的演奏,有较好的音乐表现能 力,进一步提高传统音乐的素养,期末能演奏简单的古筝独奏乐曲及合奏乐曲。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支撑 度 H H M 对应 目标 目标 1 目标 1-3 目标 3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学习要点 课堂讨论、实(验) 课时 践等其它教学环 安排 节说明 支 撑 教 学 目标 学生演奏水平 调查 考察学生演奏水平指定适合学 生个体的教学方案 学生演奏与教师 示范相结合 2 目标 1 古筝基础知识 历史源流、演奏基本基本技法 介绍与演示 导赏《渔舟唱晚》、 《春江花月夜》 2 目标 1-3 周 次 教学内容 1 2 299 传统作品演奏 五大传统流派筝曲演示与演奏 导赏:《粉红莲》、 《将军令》、《蕉 窗夜雨》、《四段 锦》 4 现代作品演奏 20 世纪以来创作筝曲演示与演 奏 导赏:《林泉》、 《苍歌引》、《枫 桥夜泊》、《逐日》 5 乐曲巩固练习 对学生演奏一对一进行指导, 巩固本学期教学成果 6 目标 1-3 6 复习 对期末考试曲目进行预演、彩 排 2 目标 1-3 7 考试 学生演奏、现场打分 2 目标 1-3 3 10 目标 1-3 8 目标 1-3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1. 先修课要求:对音乐及传统文化热爱,学习态度端正,无先修课要求。 2. 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课堂讲授、小组交流、课外欣赏音乐会相结合。鼓励学生多 练习,相互交流心得,重在实际练习,与学科教学结合,通过现场演奏、与乐队合作演奏、 乐曲分析等方式达到教学目标。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本课程主要是通过学生在学习演奏过程中展现出的态度、接受和表达能力以及临场的心 理素质等方面来给出考核成绩。 期中:考察;期末:考察 学生最终成绩有两个部分构成:期中成绩占总成绩的 5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 的 50%。 2. 过程评价方案 过程性评价的分值主要依据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演奏技能、艺术素养提高的程度,方式 主要是现场演奏考察、乐曲赏析展示,对应目标 1、2、3. 学期初考察学生演奏基本情况;期中考察传统流派筝曲掌握情况(方式主要包括现场演 奏乐曲、相关乐曲赏析等);期末考试前考察学生对现代古筝作品的掌握情况(方式主要包 括现场演奏乐曲、相关乐曲赏析等)。 3. 期末评价方案 期末考试评价内容主要为学生实际演奏能力和乐曲赏析水平。 考试方式主要为现场演奏以及抽签讲解乐曲。现场演奏为每位学生自选乐曲一首或选择 合奏乐曲一首(非齐奏),限时八分钟以内(对应目标 1、2、3)。乐曲讲解部分,教师根 据本学期教授内容制作抽签题目,学生抽签进行讲解,限时五分钟(对应目标 1、2、3)。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中国音乐学院社会艺术考级专用教材古筝》林玲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0 【学习资源】 1.《梁祝》九州音像出版公司 2009 2.《实用民族乐器法》山东文艺出版社 1991 3.《民族管弦乐法》胡登跳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7 4.《中国现代筝曲集萃 1》李萌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8 5.《中国现代筝曲集萃 2》李萌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2 300 《钢琴 5》 Piano Practice 5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633 课程属性 音乐学与音乐教育拓 展·选修 学分 1 总学时/周学时 16/1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音乐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钢琴 4 在线教学平台 企业微信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许锐 副教授 音乐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钢琴 5 是初等教育学院音乐方向本科学生选修课程之一。选修课程是在钢琴必修课程基 础上继续提高学生钢琴演奏技能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在具备较扎实的基本功和演奏技巧, 进一步提高音乐语言的理解力和演奏表现力,能用不同的力度和音色控制表现不同性格的音 乐作品;能够完整的演奏一定程度的中外音乐作品。学习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 音乐作品,开阔视野,全面的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本课程采取练习、讲授、举办音乐会等 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三、教学目标 1. 钢琴选修课程是在钢琴必修课程基础上继续提高学生钢琴演奏技能的一门重要的专 业课。 2. 在技能技巧加强的同时,进一步提高音乐语言的理解力和演奏表现力,能用不同的 力度和音色控制表现不同性格的音乐作品。 3. 可以选择相应程度的四手联弹和钢琴重奏、协奏作品,提高整体音乐听觉、声部层 次控制与团队合作的能力。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支撑 度 M H M M 对应 目标 目标 1、3 目标 1、2 目标 1-3 目标 1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课堂讨论、实(验) 课时 践等其它教学环节 安排 说明 支撑 教学 目标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1 基本练习: 四升四降调号内大、小调音阶、琶 音(双手同向四个八度) 基本功训练 目标 1、2 车尔尼 299 前期同等程度练习曲 选择适合学生不同 程度的教材及相应 的曲目,因材施教。 目标 1、2 2 练习曲 301 3 练习曲 读谱仔细、方法正确、加快速度, 力求手指颗粒感、清晰度、均匀有 同上 力都有明显的提高 4 练习曲 同上 同上 目标 1、2 5 练习曲 同上 同上 目标 1、2 6 练习曲 同上 同上 目标 1、2 7 复调作品 声部进行要很清晰、手指要控制 好、不同声部的力度与音色对比 要求每学期完成一 定数量的复调作品。 目标 1、2 8 复调作品 同上 同上 目标 1、2 9 复调作品 同上 同上 目标 1、2 10 复调作品 同上 同上 目标 1、2 11 复调作品 同上 同上 目标 1、2 12 复调作品 同上 同上 目标 1、2 13 中外乐曲 钢琴作品篇幅和难度上不断增加。 培养学生节奏感、乐 继续培养学生表现音乐和诠释作 感、不同作品风格 品的能力 目标 1、2 14 中外乐曲 同上 同上 目标 1、2 15 中外乐曲 同上 同上 目标 1、2 16 中外乐曲 同上 同上 目标 1、2 目标 1、2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由于钢琴课程教学的特殊性(一对一教学),选择适合学生不同程度的教材及相应的曲 目,因材施教。要求每学期完成一定数量的钢琴作品。 建议学生在课下查阅音乐作品的相关资料(创作背景、视频音频),这样可以更好地理 解和演奏音乐作品。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音乐本科方向三年级为钢琴选修课程,要求参加期末钢琴考试。 期末总分评定,期末现场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学习态度、出勤、作业完成)各占 60% 和 40%进行综合评定。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哈农钢琴练指法》、《拜厄钢琴基础教程》、《车尔尼练习曲 599》、《小奏鸣曲》、 《车尔尼练习曲 849》、《车尔尼练习曲 299》、《车尔尼练习曲 740》、《克拉莫钢琴练 习曲》、《莫什科夫斯基练习曲》、《巴赫初级钢琴曲集》、《巴赫二部三部创意曲集》、 302 《巴赫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高等师范钢琴基础教程 1-4(共 四册)》、《莫扎特奏鸣曲集》、《海顿奏鸣曲集》、《贝多芬奏鸣曲集》、《外国钢琴曲 集 1-3(共三册)》、《中国钢琴名曲曲库》等。 303 《钢琴兼教 1》 Piano Teaching 1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658 课程属性 小学音乐兼教 学分 1 总学时/周学时 16/1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非音乐学专业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乐理 在线教学平台 企业微信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杨天 讲师 音乐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针对非音乐、非键盘专业学生的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可以让学生们建立和拓展键盘技 术基础。课程内容包括了乐理、技术、视奏、曲目、和声、即兴演奏与合奏内容。通过贯穿 以上课程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成功把握基础音乐功能性技巧、键盘技巧和音乐风格。 三、教学目标 1. 音阶、琶音练习必要性的认识与掌握。 2. 节奏与音符时值的学习与掌握,具备较好的节奏视奏水平与稳定性。 3. 学生在听记旋律后,可以用黑键、五指音阶模式和音阶弹奏。 4. 采用结合音程、复调等元素训练方法,达到较好的视奏水平。 5. 除音阶琶音的认识与掌握,通过曲目、和声、旋律的技术练习提高钢琴演奏技术水 平,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手指运动和聆听节奏音响上。 6. 对钢琴弹奏有整体的认识和艺术体验,提高学生综合音乐艺术素养。 7. 通过理论与实践共进的学思结合方式,拓展学生钢琴伴奏与弹唱的发散性思维模式, 增进彼此沟通合作能力等。 8. 通过钢琴兼教课程,了解一定的中西方钢琴音乐文化及相关内容。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支撑 度 H 对应 目标 目标 1-8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M L H H L M L 目标 1-8 目标 7、8 目标 1-8 目标 1-7 目标 8 目标 6-8 目标 6、7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1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讨论课程目标与 要求,学习钢琴 讨论和明确课程目标与要求;学习 常识、弹奏姿势、 钢琴常识、弹奏姿势、指法标记 指法标记 304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 教学 目标 课堂讲授、提问、 解答及讨论 1 目标 1-8 2 3 4 钢琴基础乐理 1 升降号、半音全音、半音音阶、五 线谱等。 课堂讲授、提问、 解答及讨论 1 目标 1-8 钢琴基础乐理 2 拍号、速度标记、演奏记号、钢琴 键盘等认知。 课堂讲授、实践、 提问、解答及讨 论 1 目标 1-8 钢琴基础乐理 3 音符、时值、音程、力度记号、调 号等。 课堂讲授、实践、 提问、解答及讨 论 1 目标 1-8 1 目标 1-8 5 节奏、节拍学习 节奏、节拍及节奏、节拍视奏训练 课堂讲授、演示、 实践、提问、解 答及讨论 6 大调五指音阶 迅速掌握大调五指音阶,指定乐曲 的视奏学习、技巧掌握等。 课堂讲授、演示、 实践。 1 目标 1-8 7 大调五指音阶复 习 大调五指音阶模式掌握、十六分音 符、合奏练习。 课堂讲授、演示、 实践。 1 目标 1-8 8 小调五指音阶 小调五指音阶模式、大调与小调五 课堂讲授、演示、 指音阶模式对比学习,小三和弦、 实践。 关系小调。 1 目标 1-8 9 期中总结 分组乐曲合奏展示 1 10 小调五指音阶复 习 八分音符、三连音、指定曲目弹奏 学习 课堂讲授、演示、 实践。 1 目标 1-8 11 和弦性质 增三和弦、减三和弦、附点八分音 符、乐曲弹奏等。 课堂讲授、演示、 实践。 1 目标 1-8 12 四音列构成的大 调音阶 四音列和大调音阶、六度、七度、 课堂讲授、演示、 八度音程,乐曲弹奏等。 实践。 1 目标 1-8 13 属和弦与属七和 弦 主和弦、属和弦、属七和弦、柱式 和弦、分解和弦,乐曲弹奏等。 课堂讲授、演示、 实践。 1 目标 1-8 14 下属和弦 主和弦与下属和弦、乐曲学习弹 奏。 课堂讲授、演示、 实践。 1 目标 1-8 15 复习 指定乐曲的熟悉弹奏。 检查练习作品、 指出问题 1 目标 1-4 16 期末考试 考查 1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本课程运用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谈话式、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根据学生水 平差异采用个别教学、分组教学、演出实践等多样的教学形式。本门课程对乐理及钢琴演奏 技术有一定要求,根据每个学生的条件、能力不一样,本课采取以个别辅导和小组课相结合 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 1. 紧密围绕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学生实际技能状况为教学的依据,根据学生 的实际水平进行动态分组,以有利于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2. 将与钢琴有关的基础知识渗透到基础技能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内容更加 系统化。 305 3. 选取经典的钢琴曲目及片段作为教授曲目,不断丰富并更新教学内容。 4.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 性与沟通合作能力。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掌握正确的钢琴弹奏方法,双手配合默契有协调性,节奏准确,能够准确的为歌曲配好 音级;弹奏曲目旋律完整流畅,富有表现力,能够塑造一定的音乐形象。因课程的特殊性, 除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外,更多的是需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并充分发挥个人的学习主动 性,多练多听多思考,所以,评价的重点在于学生对于指定练习及音乐作品的完成程度、弹 奏能力。 2. 过程评价方案 课程相关内容是讲授、讨论、启发、谈话、演示等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学习,因学生水 平差异的不同,教学过程中将会注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度及相关知识、技法的学习和练习、 掌握情况,并在 16 个课时当中,进行课堂教学提问,并在学生回课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并评 价。如:对相关乐理知识、钢琴音乐文化的掌握与了解情况;学生弹奏过程中的手型、坐姿 等问题指出后的练习与纠正情况;节奏、节拍的控制与把握;大小调的掌握、弹奏情况;指 定曲目每节课的回课情况等。基本评价标准如下:85—95 分:弹奏连贯、流畅,节奏节拍 稳定,具有表现力。75—85 分:弹奏较流畅,节奏节拍较稳定,具有表现力。60—75 分: 弹奏基本流畅,节奏节拍较为稳定,表现力一般。60 分以下:弹奏不流畅,节奏节拍不稳 定,表现力差。(此评价方式仅为参考,实际分数会根据学生个人基础、条件、弹奏曲目难 度等决定) 对应课程目标:目标 1、目标 2、目标 3、目标 4、目标 5、目标 6、目标 7、目标 8 3. 期末评价方案 期中、期末评价主要以登台演奏为主要考核方式,关注基本弹奏能力,需演奏指定哈农指法 练习、音阶、琶音各一首,两首音乐作品(一首练习曲,一首小型乐曲),总占比 60%,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平时学习态度等方面)占比 40%。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1.《哈农钢琴练指法》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年 10 月北京第 1 版,2015 年 2 月北京 第 31 次印刷。 2.《车尔尼钢琴练习曲 299》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年 12 月北京第一版 2018 年 1 月 北京第 24 次印刷 3.《钢琴基础教程 1》修订版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年 5 月第一版 2014 年 11 月第 38 次印刷 【学习资源】 1.《钢琴即兴伴奏自弹自唱》李硭人民音乐出版 2016 年 1 月出版 2.《原声版流行钢琴曲优选集》第二版木一编著湖南文艺出版社 306 《视唱练耳 1》 Sight Singing and Ear TrainingⅠ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682 课程属性 音乐学基础·必修 学分 1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二/音乐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3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基本乐理、声乐基础、钢 琴基础 在线教学平台 微信/企业微信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张亚平 讲师 音乐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小学教育二年级音乐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是集听觉、听写、视唱、 乐理为一体的音乐综合课,是音乐技能训练课程之一。其目的是循序渐进的发展学生音乐听 觉,通过音乐学习和实践增强学生视唱和听辩、听记音乐的能力,全面提高小学音乐教师所 必备的视听基本技能。视唱部分:一个升记号以内的大调式、小调式、五声调式的单声部视 唱,掌握常用节拍与节奏型的视唱方法。练耳部分:不包括大小七度和增减音程的听辩;自 然音体系的大、小三和弦的听辩;八小节以内的单声部节奏、旋律的听辩;调内大、小三和 弦的连接。 三、教学目标 1. 通过本学期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以稳定的速度感,以良好的击拍和划拍习惯,视 唱一个升记号以内大、小调及五声调式,包含 2/4、3/4、4/4 常用节拍及常见节奏的单声部 视唱,初步能用首调唱名法和固定唱名法两种方法演唱曲目。 2. 明确理解、记忆自然音程、变化音程,大、小三和弦的结构和特性,初步听记和演 唱调内大、小三和弦的连接。能够循序渐进的训练单声部节奏、旋律的听辩、听记能力。 3. 通过唱、弹、听、写、敲击等基本教学手段,使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听辨和视唱的 能力逐步提高,从实际音乐中体会并掌握音乐诸要素功能,积累音乐语言。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支撑 度 H M M M 对应 目标 目标 1-3 目标 1-3 目标 1-3 目标 1、3 学习要点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 它教学环节 说明 交流 合作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1 视唱练耳基础 测试 一升一降范围内音组、音程、和 综合实践 弦、节奏、旋律听写;视唱抽测。 307 课时 安排 2 支撑教 学目标 2 1、常用基本音符及节奏练习;2、 模唱、构唱、 C 自然大调(一) 音级、音组、音阶练习;3 大小二 敲击、听辨 度音程练习。 2 目标 2 目标 3 3 C 自然大调(二) 1、视唱;2、旋律短句模唱与听 记 模唱、构唱、 听记、视唱 2 目标 1 目标 2 4 1 大小三度音程听辨练习; C 自然大调(三) 2 带有附点音符的节奏及相关视 唱练习。 模唱、构唱、 敲击、听辨、 视唱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5 “十一”假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6 a 自然小调 1、音级、音组、音阶练习;2 纯 四、五、八度音程练习;3、十六 分音符节奏与视唱学习。 7 a 和声及旋律小 调 1、音级、音组、音阶练习;2、 切分节奏与视唱学习。 模唱、构唱、 敲击、听辨、 视唱 2 8 单元测试 笔试、口试(无升降号的自然大 小调范围) 综合 2 9 1、G 自然大调音级、音组、音程、 模唱、构唱、 G 自然大调(一) 音阶模唱与构唱;2 视唱练习。 听辨、视唱 10 1、大、小六度音程、大小三和弦 模唱、构唱、 G 自然大调(二) 模唱、构唱与听记。2、视唱抽查。 听辨、视唱 11 e 自然、和声小 调 1、e 自然、和声小调音级、音组、 模唱、构唱、 音程、和弦模唱、构唱练习;2、 听辨、视唱 视唱练习。 12 e 旋律小调 1、e 旋律小调音组、音程、音阶 模唱、构唱、 模唱、构唱练习;2、视唱练习。 听辨、视唱 13 视唱综合复习 以一个升记号为主,兼顾 a 小调 14 笔试综合复习 15 16 模唱、构唱、 敲击、听辨、 视唱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课堂讨论 视唱 2 目标 1 目标 3 音组、音程、音阶、节奏、旋律 综合实践 2 目标 2 目标 3 期末考试(口 试) 音程、大小三和弦模唱、构唱; 单声部视唱;小组表演唱。 学生每人抽 签参加考试。 2 目标 1 目标 3 期末考试(笔 试) 听记本学期知识点范围内音组、 音程、节奏、单声部旋律。 综合 2 目标 2 目标 3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视唱练耳是一门音乐综合性学科,教师要依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紧密围绕小学教育专业 的培养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技能训练,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采取集体课、小组学 习汇报、小组表演唱、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形式施教。提倡体验入手、互动贯穿、实践强化的 授课思路。除了学科通用的讲授法、练习法、示范法以外,视唱练耳学科还需要运用自己本 学科的教学方法。对比模唱、对比听辨,形成结构与音响的结合,学习相应连接法。旋律逆 308 唱法;旋律加音法;和声声部分配法;节拍、节奏改变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习者结成合 作或协作小组,使之既学会了知识又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所有的方法都要结合读、唱、听、写的训练手段,使学生逐步具备听辨、记谱、演唱、 创造音乐的能力与技巧,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过程评价与方案(40%) 视唱抽查(4 次):考查学生本学期 C 大调、a 小调,G 大调、e 小调需要唱好的视唱 曲目的掌握情况。占 20% 练耳:单元考试 1 次。检查无升降号自然大小调范围内音程、音组、节拍、节奏、旋律 听记的能力。占 20%。 评价对应目标为:目标 1、目标 2、目标 3。 2. 期末考试评价方案:(60%): 包括笔试和口试两部分内容。 练耳笔试:一个升记号以内音组、音程、大、小三和弦原位、节奏、单声部旋律听记。 占 30%。 视唱口试(每人次 10 分钟,抽签考试):(1)G 大调、e 小调单声部视唱曲目背唱和 视唱;(2)音程,大小三和弦模唱和构唱;(3)小组表演唱。占 30%。 3. 学期总评内容与权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期末考试成绩(占 60%)和平时成绩(即过程评价,学习态度、作业完成、单元考查 等,占 40%)进行综合评定。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视唱练耳(一)》修订版许敬行、孙虹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学习资源】 1.《视唱练耳教程》(上册)熊克炎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2.《音乐听力—用歌曲练耳》(旋律篇)主编赵易山(高等教育出版社) 3.《单声部视唱教程》上册修订版(上海音乐出版社) 4.《视唱练耳分级教程》(第一级)中国音乐学院 309 《视唱练耳 3》 Sight Singing and Ear Training Ⅲ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684 课程属性 音乐学基础·必修 学分 1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音乐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视唱练耳 1-2 在线教学平台 微信/企业微信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张亚平 讲师 音乐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小学教育三年级音乐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是集听觉、听写、视唱、 乐理为一体的音乐综合课。通过[节拍—节奏]、[音程—和弦]、[旋律—调式]等技能训练和音 乐实践,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过硬的基本功,使学生从从实际音乐中体会并掌握音乐诸要素 功能,通过视唱和听觉的训练达到提高音乐感觉,锻炼音乐记忆力和听辨力,发展内在音乐 听觉的目的,全面提高小学音乐教师所必备的视听基本技能。本学期学习范围:完成 bB 大 调、小调、民族调式及 A 大调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加强和声性二声部视唱学习。练耳增加 大小七和弦的听辩、听记以及调内三和弦、大小七和弦连接听辨;单声部、二声部旋律听记 在难易程度上有所提高。 三、教学目标 1. 通过本学期课程学习,较好完成有复拍子、混合拍子、三连音等复杂节拍和节奏的 视唱。和声性二声部视唱更加和谐。扩展和弦学习范围,大、小、增、减三和弦的听辨、听 记更加熟练,学习大小七和弦原位转位的听辨与听记,和弦连接更注意横向纵向的综合训练。 2. 通过单声部、多声部视唱曲的学习和听写训练达到提高音乐感觉,锻炼音乐记忆力 和听辨力的能力,循序渐进的提高、发展学生内心听觉。 3. 注意技术与艺术兼顾,在技术训练的过程中多选用艺术性强的作品,在优秀曲目的 学习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和艺术熏陶。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师德 规范 维度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支撑 度 H M M M M 对应 目标 目标 1-3 目标 1-3 目标 1、2 目标 1、3 目标 1、2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B 自 然 大 调 (一) 1、 bB 自然大调音级、音组、 音阶练习; 2、学习 bB 自然大调视唱。 模唱、构唱、听 辨、听写 周 次 2 b 310 课时 安排 支撑教 学目标 2 目标 1 目标 2 B 自 然 大 调 (二) 1、大、小、减三和弦练习;2、 模唱、构唱、敲 节奏、旋律听辨、听写;3、视 击、听辨、听写 唱抽查。 4 g 自然、和声小 调 1、构唱、听唱、听辩 g 自然、 模唱、构唱、听 和声小调音级、音组、音阶;2、 辨、视唱 学习相关视唱;3 旋律听记。 5 “十一”假 3 b 6 g 旋律小调 7 视唱练耳单元 考试 8 A 自然大调(一) 1、构唱、听唱、听辩 g 旋律小 调音级、音组、音阶;2、学习 相关视唱及旋律听记;3、单元 考试复习。 模唱、构唱、听 辨、听记、视唱 两个降号范围视唱;笔试综合; 综合实践 1、音级、音组、音阶及旋律听 写练习; 2、视唱新授。 模唱、构唱、听 辨、听记、视唱 9 A 自然大调(二) 1、单声部、二声部旋律书写、 模唱、构唱、听 听写训练;2、视唱抽查 辨、视唱 10 技能训练 1;和弦连接练习 1; 模唱、构唱、听 视唱学习 辨、视唱 11 大小七和弦 大小五六和弦 技能训练 2;和弦连接练习 2; 模唱、构唱、听 视唱学习 辨、视唱 2 目标 1 目标 2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12 大小三四和弦 技能训练 3;和弦连接练习 3; 模唱、构唱、听 视唱学习 辨、视唱 13 大小二和弦 技能训练 4;和弦连接练习 4; 课堂讨论 视唱学习 视唱 2 目标 1 目标 3 14 笔试、视唱综合 复习 本学期所有知识点 综合实践 2 目标 2 目标 3 15 期末考试(口 试) 口试:单声部、多声部视唱(合 作 ),二声部视唱弹唱,声势表 演. 学生每人抽签 参加考试。 2 目标 1 目标 3 16 期末考试(笔 试) 笔试:本学期范围内的音组、 音程、和弦、节奏、旋律 综合 2 目标 2 目标 3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视唱练耳是一门音乐综合性学科,教师要依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紧密围绕小学教育专业 的培养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技能训练,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采取集体课、小组合 作交流汇报、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形式施教。提倡体验入手、互动贯穿、实践强化的授课思路。 除了学科通用的讲授法、练习法、示范法以外,视唱练耳学科还需要运用自己本学科的教学 311 方法,对比模唱、对比听辨,形成结构与音响的结合,学习相应连接法。旋律逆唱法;旋律 加音法;和声声部分配法;节拍、节奏改变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习者结成合作或协作小 组,使之既学会了知识又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所有的方法都要结合读、唱、听、写的训练手段,使学生逐步具备听辨、记谱、演唱、 创造音乐的能力与技巧,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过程评价与方案(40%) 视唱抽查(4 次):考查学生本学期(bB 大调 g 小调需要唱好的单声部、二声部视唱曲 目的掌握情况。占 20% 练耳:包含课堂接受能力记录和单元考试 1 次。检查 bB 大调 g 小调范围内音程、音组、 大小增减三和弦原位及转位、节拍、节奏、旋律听记的能力。占 20%。 评价对应目标为:目标 1、目标 2、目标 3。 2. 期末考试评价方案:(60%): 包括笔试和口试两部分内容。 练耳笔试:A 大调、bB 大调、g 小调内音组、音程、大小增减三和弦原位及转位,大小 七和弦原位及转位,节奏听记,单声部、二声部旋律听记。占 30%。 视唱口试(每人次 10 分钟,抽签考试):(1)A 大调、bB 大调、g 小调单声部视唱;(2) 多声部视唱(合作);(3)二声部弹唱;(4)小组声势表演唱。占 30%。 3. 学期总评内容与权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期末考试成绩(占 60%)和平时成绩(即过程评价,学习态度、作业完成、单元考查 等,占 40%)进行综合评定。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视唱练耳(二)》修订版许敬行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学习资源】 1.《视唱练耳教程》(上、下册)熊克炎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2.《音乐听力—用歌曲练耳》(旋律篇)主编赵易山(高等教育出版社) 3.《单声部视唱教程》(上、下册)修订版(上海音乐出版社) 4.《二声部视唱练耳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 5.《多声部视唱曲 80 首》蒋维民周温玉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6.《视唱练耳分级教程》(第二级)(第三级)中国音乐学院 312 《古筝 1》 Guzheng1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689 课程属性 儿童教育拓展·选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二/非音乐学专业 开课学期 第 3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无 在线教学平台 企业微信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崔杨 讲师 音乐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为无基础或有一定音乐基础的本科二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选修课。学生在 课程中学习古筝的演奏方法,演奏技巧及表现音乐的手法,最终达到一定的演奏水平。 教学内容:通过古筝 1 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古筝正确的演奏姿势,养成良好严格的视 谱习惯,初步掌握勾、抹、托、双音及和弦的基本演奏方法,准确把握音乐的节奏、分句, 并能倾听和分辨自己的演奏,有较好的音乐表现能力,期末能演奏初级程度的古筝乐曲。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科学、正确的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美学概念。 2. 能力目标:学生应该掌握古筝正确的演奏姿势,养成良好严格的视谱习惯,初步掌 握勾、抹、托、双音及和弦的基本演奏方法,准确把握音乐的节奏、分句。 3. 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能够倾听和分辨自己的演奏,鉴赏和分析他人的演奏,有较 好的音乐表现能力,期末能演奏初级程度的古筝独奏乐曲及合奏乐曲。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支撑 度 H H M 对应 目标 目标 1 目标 1-3 目标 3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学习要点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 教学 目标 学生演奏水平 调查 逐一考察学生演奏水平指定适合 每一个学生的教学方案 导赏《高山流 水》、教师现场 演示 2 目标 1 古筝基础知识 历史源流、演奏基本技法介绍与 演示 导赏《渔舟唱 晚》、《春江花 月夜》 2 目标 1-3 周 次 教学内容 2 3 313 4 传统作品演奏 五大传统流派筝曲演示与演奏 导赏:《粉红 莲》、 《将军令》 、 《蕉窗夜雨》、 《四段锦》 10 目标 1-3 导赏:《林泉》、 《苍歌引》、 《枫 桥夜泊》、《逐 日》 8 目标 1-3 9 现代作品演奏 20 世纪以来创作筝曲演示与演奏 13 乐曲巩固练习 对学生演奏逐一进行指导,巩固 本学期教学成果 6 目标 1-3 16 复习 对期末考试曲目进行预演、彩排 2 目标 1-3 17 考试 学生逐一演奏、现场打分 2 目标 1-3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1. 先修课要求:对音乐及传统文化热爱,学习态度端正,无先修课要求。 2. 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课堂讲授、小组交流、课外欣赏音乐会相结合。鼓励学生多 练习,相互交流心得,重在实际练习,与学科教学结合,通过现场演奏、与乐队合作演奏、 乐曲分析等方式达到教学目标。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本课程主要是通过学生在学习演奏过程中展现出的态度、接受和表达能力以及临场的心 理素质等方面来给出考核成绩。 期中:考察;期末:考察 学生最终成绩有两个部分构成:期中成绩占总成绩的 5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 的 50%。 2. 过程评价方案 过程性评价的分值主要依据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演奏技能、艺术素养提高的程度,方式 主要是现场演奏考察、乐曲赏析展示,对应目标 1、2、3. 学期初考察学生演奏基本情况;期中考察传统流派筝曲掌握情况(方式主要包括现场演 奏乐曲、相关乐曲赏析等);期末考试前逐一考察学生对现代古筝作品的掌握情况(方式主 要包括现场演奏乐曲、相关乐曲赏析等)。 3. 期末评价方案 期末考试评价内容主要为学生实际演奏能力和乐曲赏析水平。 考试方式主要为现场演奏以及抽签讲解乐曲。现场演奏为每位学生自选乐曲一首或选择 合奏乐曲一首(非齐奏),限时八分钟以内(对应目标 1、2、3)。乐曲讲解部分,教师根 据本学期教授内容制作抽签题目,学生逐一讲解,限时五分钟(对应目标 1、2、3)。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中国音乐学院社会艺术考级专用教材古筝》林玲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0 【学习资源】 1.《梁祝》九州音像出版公司 2009 2.《实用民族乐器法》山东文艺出版社 1991 3.《民族管弦乐法》胡登跳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7 4.《中国现代筝曲集萃 1》李萌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8 5.《中国现代筝曲集萃 2》李萌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2 314 《儿童美感陶养》 Children's Aesthetic cultivation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696 课程属性 儿童教育拓展·选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二/全院学生 开课学期 第 4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在线教学平台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刘慧 教授 教育教研室 欧璐莎 副教授 音乐教研室 钟晓琳 副教授 教育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面向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德育方向三年级(含三年级)以上的本科生开 设的选修课程,旨在为小学教育专业德育方向师范生开拓探寻儿童成长的新视角,帮助学生 认识学龄期儿童美感陶养的需要,进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胜任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视儿童”、“强调美育”的发展需要。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初步掌握儿童美感陶养的基本知识、主要理论、研究范畴、发展趋势, 特别是要掌握当前儿童美感陶养涉及的主要方面,能够掌握儿童美感陶养的理论知识。 2. 专业能力目标:提高对儿童美感陶养的理论认识,形成和掌握从事相关教育工作所 必需的基本能力。 3. 具体技能目标:掌握儿童美感陶养活动开展的方法,能够拟定相关的方案,并且能 够实际开展。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支撑 度 L M H 对应 目标 目标 1 目标 2、3 目标 2、3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学习要点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题目 课时 支撑教 学目标 儿童美感陶养含义 及研究范畴 儿童美感陶养相关 问题 讨论: 1. 简单陈述你的 儿童观。 2. 你认为儿童美 感陶养具体内容 是什么? 2 目标 1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1-2 教学内容 单元一: 儿童美感陶 养概述 共 4 课时 1. 组织学生讨 论:新课入门 2. 儿童美感陶 养概述 315 3-5 610 1112 1314 专题二: 儿童美感陶 养原理 共 6 课时 专题三: 儿童美感陶 养介质 共 10 课时 单元四: 儿童美感陶 养策略 共 4 课时 单元五:美 感陶养对儿 童发展的意 义 共 4 课时 组织学生分阶段 讨论对美感陶养 的认识,最后聚 焦到对儿童美感 陶养研究的认 识。 3. 儿童美感陶 养研究的目标 4. 儿童美感陶 养研究的意义 儿童美感陶养研究 的目标 儿童美感陶养研究 的意义 1. 人体系统与 美感结构 系统部类分述 系统综合效应 美感的活动形态 2 目标 1 2. 心理学与美 感特征 美感形成的直觉性 美感状态的精神愉 悦性 美感影响的陶醉性 2 目标 1 目标 2 3. 儿童美感形 成阶段 儿童美感形成阶段 2 目标 1 目标 2 1. 自然美感 自然美的含义 自然美的复杂性 自然美感 小组讨论、演讲、 展示相结合 2 2 目标 1 目标 2 2. 艺术美感 艺术美的含义 艺术美感 艺术创新与美感 6 3. 社会美感 社会美含义 社会美的美感 社会美与人的自由 2 目标 1 目标 2 儿童美感陶养 策略 趣味游戏策略 变换形式要素策略 肢体活动策略 连觉策略 4 目标 2 美感陶养与儿 童参与艺术活 动 美感陶养与儿 童生存方式 美感陶养与儿 童感性、理性发 展 美感陶养促进儿童 汲取艺术养分 美感陶养促进儿童 进行艺术创造 美感陶养下的儿童 对生命的体验 美感陶养下儿童艺 术化的生存方式 美感陶养对儿童感 性发展的作用 美感陶养促进儿童 感性、理性发展平衡 4 目标 1 目标 2 316 1516 实训教学 ——儿童美 感陶养活动 的设计与指 导 共 4 课时 1. 儿童美感陶 养活动案例分 析 2. 儿童美感陶 养活动的设计 与指导 案例分析 活动目标的设计与 拟定 活动的准备 活动过程的设计与 活动的指导 作业:设计儿童 美感体验活动方 案,组织课堂成 果分享。 4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内容介绍:课程将涉及儿童美感陶养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儿童美感结构、儿童美感特征、 儿童美感陶养介质、儿童美感陶养策略、美感陶养对儿童发展的意义、儿童美感陶养教学活 动设计等重要主题。采取专题讲授、参与互动、对话研讨、与实习活动相挂钩的“学研结合” 等方式开展教学。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建议 先修课程:无先修课程要求 教学建议: 1. 教学策略:本课程以讲授、讨论、实训为主,配合视频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 极性,激发学生创造力,让学生能够较为系统地掌握儿童美感陶养的理论知识,掌握相关技 能和策略。 2. 方法建议:鼓励学生多交流心得,重在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案例分析与活动 设计相结合。 六、学习评价与考核 考核形式:考查。 评价方式:平时成绩 40%+考查作业成绩 60% 评分标准:平时成绩=考勤 50%+课堂表现 50% 考查作业主要为活动设计或调查报告等。 学生考试成绩 项目 次数 所占成绩比例 平时作业 2 10% 课堂提问 2 10% 期末设计 1 60% 出勤 5 20% 100% 总评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欧璐莎.儿童美感陶养(手稿) 【学习资源】 1. [美]乔治•桑塔耶纳.美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 汉宝德.如何培养美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 3. [法]雅•朗西埃.美感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4. 黄光男.美感探索[M]台湾:聊经文库,2013. 5. 李泽厚.美的历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317 备注 《舞台实践》 Stage Art Practice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698 课程属性 音乐学基础·必修 学分 1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音乐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声乐、舞蹈 在线教学平台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杜欣蔚 讲师 音乐教研室 于妲妮 讲师 音乐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舞台实践是一门通过表演基本素质训练,以行动为核心的话剧、歌剧、音乐剧片段练习, 以及对表演规律认识、创作步骤与创作方法学习的课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戏剧表演的基础 知识和基本规律。提高表演的基本素质、观察生活、提炼生活的创造能力,训练学生综合运 用多种表演元素,组织舞台行动的方法,掌握表演的基本技巧,独立完成塑造人物形象的任 务。 三、教学目标 1. 训练学生的信念、想象、感觉、思考判断等心理素质,使学生掌握“行动”这个表 演的基础。 2. 训练学生掌握创造角色的科学表演方法。 3.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胜任舞台角色的表演及在小学音乐舞台表演排练的 相关工作。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支撑 度 H H M 对应 目标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M 目标 2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M M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目标 1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课堂讨论、实(验)践等其 它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教 学目标 1 解放天性 表演的基础训练 关于表演的艺术概括;发声 与语言的训练; 2 目标 1 2 解放天性 表演的基础训练 关于表演的艺术概括;发声 与语言的训练; 2 目标 1 3 解放天性 表演的基础训练 关于表演的艺术概括;发声 与语言的训练; 2 目标 1 4 解放天性 表演的基础训练 关于表演的艺术概括;发声 与语言的训练; 2 目标 1 318 观察生活练习 表演创作元素的综合 训练;无实物练习与简 单动作练习; 观察生活、表演真实。 2 目标 1 观察生活练习 表演创作元素的综合 训练;无实物练习与简 单动作练习; 观察生活、表演真实。 2 目标 1 7 观察生活练习 表演创作元素的综合 训练;无实物练习与简 单动作练习; 观察生活、表演真实。 2 目标 1 8 舞台行动的基本 规律 舞台事件与行动线;舞 台态度与表现力;速度 与节奏;创作练习。 舞台行动与舞台任务、规定 情景、矛盾冲突; 2 目标 2 9 舞台行动的基本 规律 舞台事件与行动线;舞 台态度与表现力;速度 与节奏;创作练习。 舞台行动与舞台任务、规定 情景、矛盾冲突; 2 目标 2 10 舞台行动的基本 规律 舞台事件与行动线;舞 台态度与表现力;速度 与节奏;创作练习。 舞台行动与舞台任务、规定 情景、矛盾冲突; 2 目标 2 11 舞台行动的基本 规律 舞台事件与行动线;舞 台态度与表现力;速度 与节奏;创作练习。 舞台行动与舞台任务、规定 情景、矛盾冲突; 2 目标 2 12 排练 选择适合学生的剧目 进行排练 通过剧目片段音乐与肢体 表演的配合训练。 2 目标 3 13 排练 选择适合学生的剧目 进行排练 通过剧目片段音乐与肢体 表演的配合训练。 2 目标 3 14 排练 选择适合学生的剧目 进行排练 通过剧目片段音乐与肢体 表演的配合训练。 2 目标 3 15 排练 选择适合学生的剧目 进行排练 通过剧目片段音乐与肢体 表演的配合训练。 2 目标 3 16 期末考试 一个片段表演 一个片段表演 2 目标 3 5 6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1. 讲授法:用于讲解表演理论知识与表演训练要求。 2. 演示法:观看分析经典剧目及片段,讲解人物、剧情及表演方式。 3. 指导法:用于课堂指导学生表演节奏、台词、肢体行动、分析讲解剧情。 4. 形象法:运用“朗台词”(指用朗读台词的形式来感悟角色所要表达的内心思想情 感)、“舞音乐”(指用形体动作、用肢体语言去形象表现人物)的形象训练方法,以提高 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5. 激励法:“激励”即激发和鼓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信心的有效 方法。 建议学生修完“声乐演唱”、“舞蹈”、“视唱练耳”等课程后在进入本门课程的学习。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项 目 考核目标 考核 方式 考核内容 319 评价标准 % 平 时 1 解放天性的训练 考勤、 表演 规定情境下的表演 发声与语言的训练;表演的 基础训练。表演完成度。 10 平 时 2 观察生活练习学 考勤、 表演 规定情境下的表演 无实物练习与简单动作练 习; 10 平 时 3 舞 台 行动 的 基 本 规律 考勤、 表演 创作练习 舞台事件与行动线;舞台态 度与表现力;速度与节奏; 期 末 评 价 1 要求学生掌握 小学音乐教师 必须具备的声 乐基础理论知 识和歌唱的技 能技巧,具备基 本的范唱能力 2 音乐表现力 3 舞台表现力 表演 一个片段 一个片段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1. 梁伯龙,李月:《戏剧表演基础》,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2 年 2. 林洪桐:《表演艺术教程》,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 年。 3.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创造角色》,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6 年。 4. 话剧、歌剧、音乐剧剧本及乐谱 【学习资源】 观摩现场话剧、歌剧、音乐剧观摩,网络视频 320 70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与实施》 Elementary Music Teaching Design and Practice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934 课程属性 音乐教育·必修 学分 3 总学时/周学时 48/3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音乐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6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声乐、钢琴、和声、曲式、中国 音乐史、外国音乐史、儿童发展、 在线教学平台 心理学基础、教育心理学 师星学堂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欧璐莎 副教授 音乐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与实施》是为音乐学(小学教育方向)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专 业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小学音乐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基础知识和原理,形成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基本技能,提升对小学音乐教育的整体认识水平以及音乐 教育研究能力。小学音乐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课程内容为学习小学音乐教学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小学音乐教学实施和评价的原则、策略和方法等,并进行小学音乐微格教学和评价。将小学 音乐教学的基础知识和原理运用于教学设计及微格教学,做到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拥有符 合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先进音乐学科的教学理念,具备宽厚的小学音乐教学的理 论知识和小学音乐教学设计的实践能力,关注教学设计和实施在学术研究的新成果。 三、教学目标 1. 了解小学音乐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 能够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的音乐学习与发展;掌握有效的小 学音乐教学方法与策略,包括教学规划与设计、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评价与反思等,具有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能力。 3. 积累小学音乐教学的研究经验;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创造 性思维和对话式思维分析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与儿童现象,发现、提炼并尝试解决小学音乐教 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4. 具有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尊重、理解、保护、平等对待每一位儿童及其音乐学 习,以儿童发展作为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支撑 度 M H L M 对应 目标 目标 1、4 目标 1-4 目标 4 目标 3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8 教学内容 第一章 课堂讨论、实(验)践 等其它教学环节说明 学习要点 一、课程导航 讲授 321 课时 安排 支撑教 学目标 2 目标 1 二 、 学 校 音 乐 教 育目 标、理念、价值 第二章 小学音乐学习理 论 一、小学生音乐审美心 理特征 二、小学生音乐学习特 点 讲授并讨论 小 学 生 音 乐 审 美 心理 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2 目标 4 第三章 小学音乐教学目 标 一、教学目标制定依据 二、教学目标制定与表 述 三、教学目标案例分析 四、案例分析点评 讲授并讨论 1. 小学音乐教学目标 预设要求背后的依据 是什么? 2. 如何确定和表述教 学目标? 2 目标 1 第四章 小学音乐教学内 容 第一节小学音乐 教学内容领域 (一)感受与欣 赏领域 一、感受与欣赏领域的 教学内容 二、感受与欣赏领域较 大型作品赏析方法 三、案例分析 四、案例分析点评 讲授并讨论 怎样理解“鼓励学生对 所 听 音 乐 表 达 独 立的 感受与见解”? 2 目标 1 目标 2 第四章 小学音乐教学内 容 第二节小学音乐 教学内容领域 (二)表现领域 一、表现领域(演唱、 演 奏 、 综 合 性 艺 术表 演、识读乐谱)教学内 讲授并讨论 容 如 何 突 破 识 读 乐 谱的 二、表现领域(演唱、 瓶颈? 演 奏 、 综 合 性 艺 术表 演、识读乐谱)教学策 略 2 目标 1 目标 2 第四章 小学音乐教学内 容 第四节小学音乐 教学内容领域 (三)创造领域 一、创造领域(探索音 响与音乐、即兴编创、 讲授并讨论 创作实践)教学内容及 如 何 合 理 安 排 学 生的 策略 参与活动? 二、案例分析 三、案例分析点评 2 目标 1 目标 2 第四章 小学音乐教学内 容 第五节小学音乐 教学内容领域 (四)音乐与相 一、音乐与相关文化领 域(音乐与社会生活、 讲授并讨论 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 如 何 让 音 乐 教 学 走进 与 艺 术 之 外 的 其 他学 学生的生活? 科)教学内容及策略 二、音乐与舞蹈艺术 2 目标 1 目标 2 9 10 1. 课程内容、教学安 排、考核要求等的基本 说明。 2. 小学音乐教师的使 命感 3. 试述学校音乐教育 的价值。 学校音乐教育基 本理论 322 关文化领域 11 12 13 14 15 第五章 小学音乐教学方 法 第一节小学音乐 教学常用方法及 选择依据 一、小学音乐常用教学 方法 二、小学音乐教学方法 选择依据 讲授并讨论 简 述 小 学 音 乐 教 学方 法选择的依据。 2 目标 2 第五章 小学音乐教学方 法 第二节达尔克罗 兹和柯达依音乐 教学法研究 一、达尔克洛兹音乐教 学法 二、柯达依音乐教学法 讲授并讨论 如何在教学中有效运 用柯尔文手势。 2 目标 2 第五章 小学音乐教学方 法 第三节奥尔夫音 乐教学法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二、铃木音乐教学法 讲授并讨论 如何在教学中有效运 用奥尔夫教学法。 2 目标 2 2 目标 2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第四节铃木音乐 教学法 三、铃木音乐教学法 讲授并讨论 铃木音乐教学法的理 念 第六章 小学音乐教学设 计 第一节小学音乐 教学设计理念 一、音乐教学设计理念 二、音乐课堂教学设计 的方法 讲授并讨论 如 何 让 导 入 环 节 的设 计实在而有效? 第六章 小学音乐教学设 计 第二节小学音乐 教学设计内容 音乐教学设计内容 讲授并讨论 如 何 做 到 形 式 为 内容 服务? 第七章 小学音乐教学评 价 第八章小学音乐 教学媒体的概述 及选择 一、音乐教学评价设计 的特征 二、音乐教学评价设计 的内容 三、音乐教学媒介素养 第九章小学音乐 说课 一、说课内容 二、说课要求及评价 三、说课案例分析 如何设计说课活动?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第十章小学音乐 一、合唱社团 小学学校音乐社团的 2 目标 1 323 结合案例进行评价量 规、媒介素养的讲授 活动 二、舞蹈社团 三、古筝社团 第十一章 小学音乐教师专 业发展 小学音乐教学实 践(一)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组织与活动内容。 一、小学音乐教师角色 定位 二、小学音乐教师自主 发展 三、音乐教师专业叙事 微格教学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小 学音乐教师? 学生微格教学展示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16 小学音乐教学实 践(二) 微格教学 学生微格教学展示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本课程包括理论讲授、分组讨论、课外自主学习、实践活动等教学环节。除了基于认知 学习法的教学外,还采用基于群组学习方法和基于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基于体验式学习方法 等多样的方法,鼓励学生多讨论、独立思考。 1. 课堂讲授。在授课中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营造生动活 泼、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环节、多层次帮 助学生深化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强化分析实践教学问题能力的训练。 2. 分组讨论。学生组建学习小组进行主题汇报,讨论主题包括“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 录像观看+讨论”、“讲授+教学案例分析+讨论”,查阅资料并制作相应的 PPT 或短视频, 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讲解,从而提高对课程的兴趣,提升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3. 课外自主学习。本课程由推荐的课外阅读参考书以及相关学习网站,学生利用这些 资源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进行复习、整理。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布置学生 自学的教学内容并完成作业,作为课程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同时安排课外答疑,及时解答学 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4. 实践活动。通过“微格教学+反思评价”的方式,使学生对小学音乐教学设计和实施 有基本的理论认知、感性体验、模拟实操和反思升华,培养学生小学音乐教学设计、实施和 评价的基本技能,提升其对小学音乐教育的整体认识水平以及音乐教育研究能力,从而达成 教学目标。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形成性评价:40% 在整个课程中,将使用一系列形成性评估任务,以评估学生对与课程学习成果相一致的 课程内容的理解,包括: 项目 次数 所占成绩比例 微格教学 1次 60% 出勤 旷课:-25% 迟到:-10% 第三次病假、事假:-15% 无故旷课 3 次,不计成绩,重修 20% 324 讨论发言 有思考,表达清晰 10% 课堂作业(例:教学目 标设计) 1. 目标行为主体不明,有遗漏,目标层次 不清,语言不通顺,≦60%; 2. 目标行为主体偶有混用,三维目标全, 目标层次基本清楚,语言通顺,0~74%; 3. 目标行为主体正确,三维目标全,层次 清晰,定位和表达基本准确 75~89%; 4. 目标行为主体正确,三维目标全,层次 清晰,定位和表达准确,≧90%。 10% 40% 总评 2. 终结性评价:60% (1)教学设计:30% (2)微格教学:30% 微格评价标准 维度 指标 良 中/及格 不合格 准确把握学习内容的内 涵、核心;学情分析具 体、明确,有一定的根 据;准确分析课程标准 等相关文件的理念、要 求(≧90%。) 较为准确把握学习 把握学习内 内容的内涵、核心; 容的内涵、 学情分析较为具体、 核心基本准 明确;较为准确分析 确;能进行 课程标准等相关文 学情分析; 件的理念、要求 能分析课程 (75~89%) 标准等相关 文件的理 念、要求 (60~74%) 未能把握学 习内容的内 涵、核心基 本;不会有根 据进行学情 分析;不能分 析课程标准 等相关文件 的理念、要求 (≦60%) 目标定位准确;教学目 标描述具体;教学目标 可检测(≧90%。) 目标定位较为准确; 目标定位基 教学目标描述比较 本准确;教 具体;教学目标可检 学目标描述 测(75~89%) 不够具体 (60~74%) 目标定位不 准确;教学目 标描述笼统 (≦60%) 教学 活动 设计 (16 分) 教学活动目的与意图明 教学活动目的与意 教学活动有 确,与教学目标一致;教 图较为明确,与教学 目的与意图, 学活动安排合理;教学 目标比较一致;教学 与教学目标 活动效果可检测,有很 活动安排比较合理; 基本一致; 好的时效性(≧90%。) 教学活动效果可检 教学活动安 测,有时效性 排基本合 (75~89%) 理;教学活 动效果可检 测,有一定 时效性 (60~74%) 教学活动目 的与意图模 糊,与教学目 标一致性差; 教学活动安 排不合理;教 学活动效果 难以检测,看 不出时效性 (≦60%) 教学 方法 与活 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 方式、方法很恰当;教 学策略和方法很恰当 没有突破教 学重点、难点 的方式、方 教学 背景 分析 (12 分) 教学 设计 (提 交文 本) 40 分 优 教学 目标 确定 (12 分) 有突破教学重点、难 点的方式、方法;教 学策略和方法较为 325 有对突破教 学重点、难 点方式、方 动方 式 ( 4 分) 示范 技能 (15 分) 微格 教学 技能 展示 (20 分 钟) 60 分 讲解 技能 (30 分) 整体 表现 (15 分) (≧90%。) 恰当(75~89%) 法的思考; 教学策略和 方法有一定 合理性 (60~74%) 法;教学策略 和方法不合 理(≦60%) 专业技能示 范基本准 确,手法不 够熟练;技 能示范基本 能结合知识 点讲解;技 能示范与学 生的互动一 定有反馈 (60~74%) 专业技能示 范不准确,手 法生疏;技能 示范与知识 点没有结合; 技能示范没 有与学生互 动(≦60%) 讲解目标明确;讲解内 讲解目标较为明确; 讲解目标基 容清楚、有明确的结论; 讲解内容较为清楚、 本明确;讲 讲解方法符合学生认知 有明确的结论;讲解 解内容基本 规律,有学生参与;讲 方法较为符合学生 清楚、有结 解过程板书、媒体、肢 认知规律,有学生参 论;讲解方 体语言等的配合得当 与;讲解过程有板 法基本符合 (≧90%。) 书、媒体、肢体语言 学生认知规 等的配合 律,有学生 参与;讲解 过程配合有 一定得板 书、媒体、 肢体语言 (60~74%) 讲解目标不 明确;讲解内 容混乱;讲解 方法没有考 虑学生认知 规律,无学生 参与;讲解过 程没有板书、 媒体、肢体语 言等的配合 (≦60%) 专业技能示范准确,手 专业技能示范较为 法熟练;技能示范与知 准确,手法较为熟 识点结合紧密;技能示 练;技能示范与知识 范与学生的互动反馈得 点结合较为紧密;技 当,起到了很好得引导、 能示范与学生的互 强化作用(≧90%。) 动有反馈、引导、强 化(75~89%) 发音准确、清晰,音量 适中,张弛有度;术语 准确,语言精简,无科 学性错误;教态端庄、 大方,有适当的走动, 具有亲和力;教学媒体 使用恰当;时间把握合 适(≧90%。) 发音较为准确、清 发音基本准 发音含混不 晰,音量适中;术语 确、清晰; 清、不标准; 较为准确,语言准 术语基本准 术语不准确, 确,无科学性错误; 确,偶有科 有科学性错 教态端庄、大方,有 学性错误; 误;教态不 适当的走动;教学媒 教态尚可; 当;教学媒体 体使用较为恰当;时 运用了教学 使用随意;缺 间把握较为合适 媒体;有时 乏时间观念 (75~89%) 间把握的意 (≦60%) 识(60~74%)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尹爱青高等教育出版社 【学习资源】 1.《音乐教育与教学法》谢嘉幸郁文武高等教育出版社 326 2.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版 )解读王耀华王安国吴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3.《音乐新课程案例与评析》王安国郭声健蔡梦高等教育出版社 4.《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尹爱青主编人民音乐出版社 5.《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章连启谭天静张亚红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27 《儿童舞蹈编排》 Arrangement of Children’ s Dance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936 课程属性 音乐学与音乐教育拓 展·选修 学分 4 总学时/周学时 64/4 面向年级/专业 大四/音乐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7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舞蹈 1-5 在线教学平台 准备建设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包妮娜 讲师 音乐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作为专业方向选修课,授课对象为大学四年级音乐方向的学生。本课程主要培养 初等教育儿童舞蹈编排的师范专业人才,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系统科学的编舞技法、示范 教学的学习及剧目创作实践,使学生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与全面的综合素质及创新意识。特 别是在创造过程中,鼓励学生展示独特的个性,逐步达到能够独立完成作品创作全过程的要 求。 三、教学目标 1. 课程以学生掌握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具有“爱心、童心、乐学、乐教”精 神的未来小学教师为出发点。课程设置具体指标及任务,了解及掌握一定的舞蹈实践基础, 学习一定的儿童舞蹈动作素材。通过讲、练、体验性试讲、师生互评等实践教学环节,体现 专业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 2. 让学生了解并学习舞蹈编导理论,并对舞蹈编创及教学能力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掌握基础的编舞技法,具备一定的即兴编舞能力和结构能力。培养学生岗位工作应具备的教 案设计与编写能力及模拟教学实践中掌握相应的教学能力,通过体验式的教学过程,提升专 业技能及综合能力。 3. 开发学生多方面的可能性,既培养舞蹈教育技能,又注重启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及培 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4. 扩充学生的文化生态视野,对民族文化、习俗、文学、音乐、戏剧、美术等相关知 识有一定的了解和积累,加深对所学、所编创的舞蹈的审美取向、民族性格、文化性的理解 和把握,做到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文化的认同到文化的传承。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支撑 度 M L M L 对应 目标 目标 1 目标 4 目标 2 目标 3 维度 师德 规范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 教学 目标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328 1 一、舞蹈编导概论 舞蹈编导概论与儿童舞蹈编 舞现状分析 2 课时 目标 4 2 二、儿童舞蹈编舞基 础理论 儿童舞蹈的特点(一)(二) 2 课时 3 三、儿童舞蹈编舞基 础理论 (三)儿童舞蹈编创 2 课时 4 四、儿童舞蹈单双三 编舞技法 (一)单人舞 2 课时 5 五、儿童舞蹈单双三 编舞技法 (二)双人舞 2 课时 6 六、儿童舞蹈单双三 编舞技法 (三)三人舞 2 课时 7 七、舞蹈赏析 《稻草人儿》 2 课时 8 八、舞蹈赏析 《雀影》 2 课时 9 九、期中 复习+试讲(课堂模拟) 2 课时 10 十、期中 考试 2 课时 11 十一、儿童舞蹈群舞 编舞技 (一)人员配置 2 课时 12 十二、儿童舞蹈群舞 编舞技 (二)舞蹈构图 2 课时 13 十三、儿童舞蹈群舞 编舞技 (三)卡农 2 课时 14 十四、儿童舞蹈群舞 编舞技 (四)造型与连接 2 课时 15 十五、课程设计 按照新课标要求进行课程设 计实践 2 课时 目标 1 16 十六、期末考试 运用本学期所学内容进行教 案设计编写及现场期末考试 2 课时 目标 3 目标 2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1.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教师示范、课堂编舞练习、课堂试讲模拟,师生互评。要求 先修舞蹈 1-5,后再修此课程。 2. 学习建议:主要通过“教师示范讲解”、“课堂及课后编舞展示及回课”、“课堂 试讲模拟”、“师生互评”、“毕业汇报展示”等形式促进与学科理论与教学相结合,从而 达到教学目标。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学习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在考查学生对儿童舞蹈编舞能力的掌握 及示范教学的能力。除过程性学习任务的学习和展示外,学生需在课堂中完成模拟教学任务, 包含 1 个单人舞和 1 个群舞作品的创编过程讲授与示范教学,通过师生互评以考察其学习与 模拟教学的效果,为学生提供持续改进与提升空间。其中,作业 1 考查学生对独舞编创的理 解程度,作业 2、3 重在考查学生群舞编创的能力、教学能力及教案设计编写能力。 329 2. 过程评价方案 过程性学习与展示(含考勤)60% ,作业 1(重在考查学生对独舞编创的理解程度) 占 20% ,作业 2 + 作业 3(重在考查学生群舞编创的能力、教学能力及教案设计编写能力) 占 40% 。 3. 期末评价方案 期末评价:过程性学习与展示(含考勤)60%(目标 1、目标 4)+期中考试 10%(目标 2)+期末考试 30%(目标 3)。 考试内容:现场考查单人舞、群舞作品展示+提交教案设计 1 篇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自编教材(内部使用) 【学习资源】 1.《稻草人儿》第七届全国电视舞蹈大赛海淀实验小学在线观看 - 酷 6 视频 2.《中国舞蹈编导教程》孙天路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9 月 3.《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潘志涛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年 5 月参考教材 4.《北京舞蹈学院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北京舞蹈学院 5.《锦姿苗韵》内部教材 330 《零基础学音乐》 Learn music from scratch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941 课程属性 儿童教育拓展·选修 学分 3 总学时/周学时 48/3 面向年级/专业 大二/非音乐学专业 开课学期 第 4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无 在线教学平台 无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徐璐 副教授 音乐教研室 许锐 副教授 音乐教研室 岳巍 讲师 音乐教研室 杜欣蔚 讲师 音乐教研室 包妮娜 讲师 音乐教研室 三、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面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艺术教育通识类课程。立足于初等教育师资中音乐、 舞蹈专业通识选修专业的学习基点,结合初等教育中学科建设融于专业教育的特色,分为理 论、歌唱、钢琴、舞蹈、史论五个单元,紧密围绕着基础理论、技能技巧、史论教法三大着 眼点,由五位具备多年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团队组合而成。 四、 教学目标 1. 凸显小学全科教师特征,满足一专多能、综合发展的社会需求。 2. 展示音乐、舞蹈门类的多学科性。学科延展性强,体现对艺术多学科知识的探究性。 3. 从入门起步,深入浅出,易懂好学,内容丰富,是提高人文艺术修养理论技能型课 程。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师德 教育 知识 教学 技术 班级 综合 自主 国际 反思 交流 维度 规范 情怀 整合 能力 融合 指导 育人 学习 视野 研究 合作 支撑 H M L 度 对应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1、2 3 3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课堂讨论、实 课时 支撑教 周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验)践等其它 安排 学目标 教学环节说明 本 学 期 安 排 / 绪 学期时间、内容、阶段、作 1 论/第一单元--第 品曲目安排. 绪论。认识五 附带作业 3 目标 1、3 一章/第二章 线谱/节奏与节拍 2 第三章/第四章 大小调体系/五声民族调式 附带作业 3 目标 1、3 3 第五章/第六章 音程与和弦/视唱基础知识 附带作业 3 目标 1、3 4 第二单元第一章 歌唱的基础知识 3 目标 1、3 5 第二章 趣味少儿练声曲 3 目标 1、3 6 第三章 少儿演唱歌曲及教学建议 与演唱提示 3 目标 1、3 331 附带作业 7 第三单元第一章 /第二章 钢琴的基本常识/五指基本 演奏方法 附带作业 3 目标 1、3 8 第三章 钢琴的几种基本弹奏技巧 附带作业 3 目标 1、3 9 第四章 钢琴学习攻略 附带作业 3 目标 1、3 10 第四单元第一章 /第二章 3 目标 1-3 11 第三章/第四章 舞蹈与儿童舞蹈/儿童舞蹈 编创及艺术特点 舞蹈的风格分类/舞蹈的表 演形态 3 目标 1-3 12 第五章 经典舞蹈作品鉴赏 3 目标 1-3 13 第五单元第一章 十首外国作品赏析 3 目标 1、2 14 第二章 十首中国作品赏析 3 目标 1、2 15 总复习 16 期末考试 附带作业 附带作业 3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1. 教学策略: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课外延伸阅读相结合。 2. 方法建议:鼓励学生多习题、 PPT 小组合作,琴上多聆听操作,相互交流心得,重 在实际练习,与学科教学结合。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项目 课堂提问 课堂测验 次数 8-10 6-8 所占成绩比例 15% 15% 1 50% 期末考试 16 20% 出勤 100% 总评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音乐概论与小学音乐教学》徐璐等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年 【学习资源】 各大音乐网站、舞蹈视频、音乐书籍等 332 《西方音乐史》 The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944 课程属性 音乐学基础·必修 学分 3 总学时/周学时 48/3 面向年级/专业 大二/音乐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4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中国音乐史 在线教学平台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许锐 副教授 音乐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方向)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以西方音乐发展的历史为顺 序,古希腊和古罗马音乐、中世纪音乐、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 主义时期,民族主义,印象主义和二十世纪音乐历史发展为基本脉络,使学生了解并能够掌 握各历史时期出现的重要音乐事件、音乐风格流派、音乐家及典型的代表作品。本课程以史 论作为教学的重点,音像资料作为辅助工具,使学生对西方艺术音乐从古至今发展演变能有 一个较为清晰地理性认识。同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能够较为深入地理解、鉴赏西方音乐。 三、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方音乐发展的基本脉络,掌握重要的音乐历史知 识,开阔视野,启迪智慧。 2. 突出艺术学科的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教学之中,陶冶情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 音乐修养和综合音乐素质。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支撑 度 M M H H 对应 目标 目标 2 目标 1 目标 1 目标 2 维度 师德 规范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课堂讨论、实(验) 课时 践等其它教学环节 安排 说明 支撑 教学 目标 周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1 古希腊古罗 马音乐、中世 纪音乐 古希腊古罗马音乐,早期的 基督教音乐,中世纪教会世 俗音乐 理论知识与音乐赏 析相结合 3 目标 1 目标 2 2 中世纪音乐、 中世纪复音音乐,音乐理论 文 艺 复 兴 时 文艺复兴(尼德兰乐派,德 的音乐 国音乐) 理论知识与音乐赏 析相结合 3 目标 1 目标 2 3 文艺复兴音 乐 理论知识与音乐赏 析相结合 3 目标 1 目标 2 意大利、法国音乐、器乐音 乐 333 4 巴洛克时期 的音乐 意大利音乐及发展 理论知识与音乐赏 析相结合 3 目标 1 目标 2 5 巴洛克时期 的音乐 法国歌剧和古钢琴艺术 英国音乐与亨德尔 理论知识与音乐赏 析相结合 3 目标 1 目标 2 6 巴洛克时期 的音乐 德国音乐与巴赫 理论知识与音乐赏 析相结合 3 目标 1 目标 2 7 古典主义音 乐 喜歌剧之争与格鲁克歌剧改 革 古典主义初、维也纳古典乐 派、海顿 理论知识与音乐赏 析相结合 3 目标 1 目标 2 8 古典主义音 乐 莫扎特、贝多芬 理论知识与音乐赏 析相结合 3 目标 1 目标 2 9 浪漫主义音 乐(上 19 世纪上半叶德奥音乐,韦 伯、舒伯特、舒曼、门德尔 松 理论知识与音乐赏 析相结合 3 目标 1 目标 2 10 浪漫主义音 乐(上 肖邦、李斯特 理论知识与音乐赏 析相结合 3 目标 1 目标 2 11 浪漫主义音 乐(上 法国与意大利音乐 理论知识与音乐赏 析相结合 3 目标 1 目标 2 12 浪漫主义音 乐(下) 从瓦格纳到理夏德施特劳斯 理论知识与音乐赏 析相结合 3 目标 1 目标 2 13 浪漫主义音 乐(下) 19 世纪下半叶法国音乐 理论知识与音乐赏 析相结合 3 目标 1 目标 2 14 浪漫主义音 乐(下) 威尔第与真实主义歌剧 理论知识与音乐赏 析相结合 3 目标 1 目标 2 15 民族乐派 俄罗斯民族乐派,格林卡、 强力集团、柴可夫斯基 理论知识与音乐赏 析相结合 3 目标 1 目标 2 16 民族乐派 捷克民族乐派、挪威民族乐 派、芬兰民族乐派 理论知识与音乐赏 析相结合 3 目标 1 目标 2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教学方法:本课程以西方音乐历史发展进程作为教学的重点,梳理由古至今音乐在形态 上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演变。音像资料作为课上教学的辅助材料,了解音乐作品,理性地对 不同时期的音乐特点进行比较与评价。 学习建议:结合课上的理论要点,建议学生课下进行知识的拓展,查阅收集于本节课相 关联的知识内容与音视频资料。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学习评价方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方音乐发展的基本脉络,掌握重要的 音乐历史知识,对不同时期的音乐特点进行比较与评价。开阔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 修养和综合音乐素质。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各历史时期重要的音乐历史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课后 作业(包括收集相关音乐素材),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 考核要求:期末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 1. 期末成绩:期末考试闭卷的形式。试卷成绩占期末总评成绩的 60%。 2. 平时成绩:采用课堂提问、作业、小讨论等方式,成绩占期末总评成绩的 40%。 334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西方音乐史教程》[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3 年 1 月第 1 版,李秀军编著 【学习资源】 1. 张洪岛主编,《欧洲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1 年版 2. 冯志平编著,《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年版 3. 李应华编著,《西方音乐史略》,人民音乐出版社[M],2001 年版 4. 万木编著,《外国音乐简史》,时代文艺出版社[M], 1989 年 1 月版 5. 保·朗多米著,《西方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M],1999 年 12 月版 335 《乐理》 Music Theory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945 课程属性 音乐学基础·必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二/音乐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3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钢琴、声乐 在线教学平台 无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徐璐 副教授 音乐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音乐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学科专业必修课,是音乐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第一门重 要的音乐理论课,是学好音乐专业其他后续理论课和技能实践课程的奠基石。其教学内容主 要包括:音的性质、记谱法、音符、音乐的节拍、节奏、音的特殊划分、音值组合法、速度 力度、音程、音阶、大、小调式、民族五声调式、和弦及调式和弦、转调移调、装饰音等内 容。在教学过程中,学习乐理知识要与技能类的课程训练有机结合,发挥乐理在音乐实践活 动的先导作用。 三、教学目标 1. 艺术可以分为多种门类,比如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音乐即音响的艺术,是 重要的艺术门类分支,了解并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是学习音乐的前提和基础。 2. 为音乐高级理论课程、技能、舞蹈等各科目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3. 运用音乐基础理论,发挥其在艺术实践活动中的先导作用。 4. 能够将其中较为实用与技能性的部分知识转化为以后教学工作中的基本知识技能, 具有一定的知识与教学转化的能力。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师德 教育 知识 教学 技术 班级 综合 自主 国际 反思 交流 维度 规范 情怀 整合 能力 融合 指导 育人 学习 视野 研究 合作 支撑 H H M L 度 对应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1、2 3、4 3、4 3、4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课堂讨论、实 支撑 周 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验)践等其它 教学 次 安排 教学环节说明 目标 学期时间、内容、阶段、作品曲目 本学期安排/ 安排. 绪论。音符、音符的规范写 目标 1 绪论/第一章 2 法、休止符、附点,音符时值的基 1-4 音的长短 本划分与特殊划分、其他增时记号 节奏、节拍的概念、拍子与拍号、 第二章节奏与 拍子的类型,散拍子与变拍子、切 目标 2 附带作业 2 节拍 分音、音值组合法、节拍的正确划 1-4 分 第三章音的高 音列与音级,音列的分组,变音与 目标 3 2 低 等音、五线谱、谱号与谱表 1-4 336 4 第四章音程 5 第五章大小调 体系(一)调 式、大调式 6 第六章大小调 体系(二)小 调式、平行调 旋律音程、和声音程,音程的级数 与音数,自然音程与变化音程,构 成音程的方法单音程与复音程,音 程的转位,等音程,协和音程与不 协和音程 调式、音阶结构、调号、等音调与 调的五度循环/和声大调与旋律大 调、稳定音与不稳定音、唱名法 自然小调音阶结构、平行调、小调 的名称与调号/和声小调、旋律小 调,稳定音与不稳定音,大小调色 彩对比,辨明大小调式的要点 附带作业 2 目标 1-4 附带作业 2 目标 1-4 附带作业 2 目标 1-4 7 练习题、作业分析 课堂答疑、小测 验、附带作业 2 8 期中考试 课堂答疑、总结 2 课堂分析、测试、 附带作业 2 目标 1-4 课堂分析、测试、 附带作业 2 目标 1-4 2 目标 1-4 9 第七章民族调 式 10 第八章和弦 11 12 13 14 第九章速度、 力度与演奏法 记号,装饰音 与略写记号 第十章调的关 系 第十一章调的 转换 第十二章调式 变音与半音阶 五声调式、音阶结构、五声调式的 扩大/七声调式,同宫系统调以及 调号,辨明各种民族调式的要点 三和弦、转位三和弦、七和弦、转 位七和弦、等和弦/大小调式中的 和弦、不协和和弦的解决 各种音乐记号的讲解 大小调式的近关系、同主音大小调 式、同主音五声调式 课堂分析、测试、 附带作业 2 转调、离调、调式交替、移调 附带作业 2 具有典型意义的调式变音,调式变 音与辅助音、经过音,调式半音阶 附带作业 2 15 总复习 16 期末考试 目标 1、2 目标 1、2 目标 1、2 2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1. 教学策略: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课外延伸阅读相结合。 2. 方法建议:鼓励学生多习题、 PPT 小组合作,琴上多聆听操作,相互交流心得,重 在实际练习,与学科教学结合。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项目 习题作业 课堂提问 小测验 期中考试 期末考试 出勤 总评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次数 6-8 8-10 6-8 1 1 16 337 所占成绩比例 15% 5% 5% 15% 50% 10% 100% 【教材】 《基本乐理教程》晏成佺童忠良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学习资源】 《音乐基础理论》李重光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338 《儿童歌曲演唱艺术》 The Singing Art of Children's Song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947 课程属性 音乐学基础·必修 学分 1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音乐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6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音乐方向的主修课程 在线教学平台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于妲妮 讲师 音乐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儿童歌曲教学艺术属于高等师范院校音乐选修课。 要求学生掌握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成人及儿童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歌唱的技能技 巧;建立正确的声乐概念,有辨别发声正误的能力;具有正确的审美观,能分析处理一般的 声乐作品;并具备良好的演唱能力。能胜任小学音乐课的唱歌教学和深入声乐活动的辅导工 作。 三、教学目标 1. 要求学生掌握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成人及儿童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歌唱的技能 技巧; 2. 建立正确的声乐概念,有辨别发声正误的能力; 3. 具有正确的审美观,能分析处理一般的声乐作品;并具备良好的演唱能力。 4. 能胜任小学音乐课的唱歌教学和深入声乐活动的辅导工作。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师德 教育 知识 教学 技术 班级 综合 自主 国际 反思 交流 维度 规范 情怀 整合 能力 融合 指导 育人 学习 视野 研究 合作 支撑 H H H H H H H H M M L 度 对应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4 4 1 2 4 4 4 3 3 4 4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课堂讨论、实(验) 周 课时 支撑教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践等其它教学环 次 安排 学目标 节说明 1 讲解人体发声器 官的运动 2 成年人如何运用 科学的方法进行 歌唱 3 青少年如何运用 科学的方法进行 歌唱 通过视频、讲解歌唱时口腔 各器官及身体器官的运动过 程 呼吸、歌者的生理学学习、 面罩共鸣、舌位、下巴如何 放松、上颚的使用、元音、 辅音的演唱及连接、白声 呼吸、歌者的生理学学习、 面罩共鸣、舌位、下巴如何 放松、上颚的使用、元音、 辅音的演唱及连接、白声 339 视频、讲解、学生 自主讨论 2 目标 1 视频、讲解、学生 自主讨论 2 目标 1 视频、讲解、学生 自主讨论 2 目标 1 6 赏析中外名曲演 唱 赏析中外儿童名 曲演唱 童声合唱团的组 织与建立 视频、讲解、学生 自主讨论 视频、讲解、学生 自主讨论 视频、讲解、学生 自主讨论 11 童声合唱团指挥 的重要作用 曲目分析 与赏析 曲目分析 与赏析 曲目分析 与赏析 建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能 分析处理一般的声乐作品 建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能 分析处理一般的声乐作品 合唱团的结构、如何挑选声 部人员等 如何选择适合孩子的曲目、 怎样更好的诠释音乐、展现 合唱团的优势 童声合唱指挥应具备的基本 素养等 中外名曲分析及音乐综合知 识的课堂讨论 中外名曲分析及音乐综合知 识的课堂讨论 中外名曲分析及音乐综合知 识的课堂讨论 7 童声合唱团中的 音乐工作 12 曲目分析 与赏析 中外名曲分析及音乐综合知 识的课堂讨论 视频、讲解、学生 自主讨论 14 学生自选曲目解 析 学生自选曲目解 析 中外名曲分析及音乐综合知 识的课堂讨论 中外名曲分析及音乐综合知 识的课堂讨论 视频、讲解、学生 自主讨论 视频、讲解、学生 自主讨论 15 考试 口试 2 16 考试 口试 2 4 5 8 9 10 13 视频、讲解、学生 自主讨论 视频、讲解、学生 自主讨论 视频、讲解、学生 自主讨论 视频、讲解、学生 自主讨论 视频、讲解、学生 自主讨论 2 目标 3 2 目标 3 2 目标 4 2 目标 4 2 目标 4 2 目标 1-3 目标 1-3 目标 1-3 2 2 2 目标 1-3 2 目标 1-4 目标 1-4 2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1. 应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保证每个学生都达 到大纲的规定要求。 2. 采取整班教学形式。教师讲解,提问、讨论、赏析的方式进行教学 3. 组织学生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可选用一些不同风格的儿童作品(如独唱、重唱、合唱 等)让学生进行实践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课程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逻辑思维能力, 课堂做到多实践,多提问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勤思考,多讨论。让学生们能够在未来的工 作中具备基本的音乐综合教学能力及组织能力。 2. 过程评价方案:1. 要求学生掌握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成人及儿童声乐基础理论 知识和歌唱的技能技巧;2. 建立正确的声乐概念,有辨别发声正误的能力;3 具有正确的审 美观,能分析处理一般的声乐作品;并具备良好的演唱能力。4 能胜任小学音乐课的唱歌教 学和深入声乐活动的辅导工作。 3. 期末评价方案;声乐演唱及童声演唱最终呈现的是音乐艺术的综合表现形式,需要 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综合能力,建立音乐的逻辑思维性,所以考试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的方式进行考试,考查学生的综合音乐逻辑思维能力、学生的音乐语言的表达能力。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1.《小学音乐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 2. [德]莉莉雷曼著《怎样歌唱》,人民音乐出版社 3. [意]弗兰皮尔蒂等著,《嗓音遗训》,上海音乐出版社 4. [美]梅里贝斯德姆著,《挖掘嗓音的潜力》,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340 5. 杨鸿年著,《童声合唱训练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6. [德]卡尔皮特奇拉著,《童声合唱团指导手册使用建议》,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学习资源】中外音乐视频、书籍及最新的曲目 341 《儿童钢琴教学法》 Study of Children’s Piano Instructions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951 课程属性 音乐学与音乐教育拓 展·选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音乐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6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钢琴、乐理、视唱练耳、 曲式分析等 在线教学平台 企业微信、微信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岳巍 讲师 音乐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儿童钢琴教学法》是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针对音乐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 业选修课程。本课程分析儿童钢琴教学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原则,探讨钢琴教学中的备课、教 材选用、科学的弹奏方法、音乐听觉与音乐兴趣的培养等诸多问题,使学习者了解儿童钢琴 学习的基本特征和教学方法,并结合一定的教学模拟实践,对儿童钢琴教学有较明确的概念 和较全面的理解与认识。 三、教学目标 1. 初步掌握儿童钢琴学习特征、儿童钢琴教学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原则; 2. 探讨识谱教学、演奏技巧教学、教材的合理使用、音乐兴趣的培养、钢琴考级等儿 童钢琴教学中的常见课题; 3. 进行儿童钢琴教学的准备与模拟课堂实践,并进行讨论与分析,培养综合运用音乐知 识、钢琴演奏技能、各种音乐教学法、儿童心理学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 4. 树立以人为本、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的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支撑 度 M M M H H 对应 目标 目标 4 目标 1、4 目标 2、3 目标 1-3 目标 1-3 交流 合作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1 儿童钢琴学习特 征、教学目标与 教学原则分析 儿童钢琴学习特征分析,针对儿童 钢琴学习心理制定教学原则与教 学目标 2 儿童钢琴启蒙的 识谱教学(一) 以《约翰·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 (一、二、三)》为例 342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 教学 目标 课堂讨论 1 目标 1 目标 4 课堂讨论 1 目标 1 目标 2 1 目标 1 目标 2 1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1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学生进行模拟课 展示,课堂讨论 1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7 培养科学的钢琴 弹奏方法与练习 方法 演奏中的放松与紧张;身体、肩、 学生进行模拟课 臂、腕、手指各部分协调与追求完 展示,课堂讨论 美音乐的练习方法 1 目标 2 目标 3 8 儿童钢琴教材的 对比、分析与使 用(一) “小汤普森”、“大汤普森”、“菲 伯尔钢琴教程”、“儿童钢琴初步 教程”等 作业:一节钢琴 课教案或一篇儿 童钢琴教学论文 1 目标 2 目标 3 9 儿童钢琴教材的 对比、分析与使 用(二) 关于哈农、拜厄、车尔尼教程与考 级教材等; 学生进行模拟课 展示,课堂讨论 1 目标 2 目标 3 10 如何保持和提高 儿童学习钢琴的 兴趣 作业曲目的选择;课堂氛围;钢琴 作品的示范讲解与分析;练琴时家 长的配合等 学生进行模拟课 展示,课堂讨论 1 目标 1 目标 3 目标 4 教育实习 停课 1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4 1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3 儿童钢琴启蒙的 识谱教学(二) 以《约翰·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 (一、二、三)》为例 课堂讨论 4 入门阶段钢琴演 奏技巧的教学 (一) 以《约翰·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 (一)》为例 学生进行模拟课 展示,课堂讨论 5 入门阶段钢琴演 奏技巧的教学 (二) 以《约翰·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 (二、三)》为例进行讨论 学生进行模拟课 展示,课堂讨论 6 儿童钢琴学习中 音乐听觉的重要 性 钢琴演奏中音高、节奏、音色与音 乐风格的音乐听觉;眼、耳、手的 配合;踏板的使用效果等。 11 12 13 停课四周 14 15 关于各类儿童钢 琴考级 16 儿童钢琴课举例 分析与讨论 儿童钢琴考级的目的及教学原则 课堂讨论与答疑 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本课程采取讲授、教学实践、讨论、课后作业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每节课均有课 后查阅相关资料的议题,并在下一次上课时在教学实践和讨论中检查作业的完成情况。培养 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过程性评价与期末评价相结合,重在考查学生对儿童钢琴教学的探究、分析与解决问题 的能力。过程性评价即平时成绩,占学期总评的 40%;期末评价占学期总评的 60%。 2. 过程评价方案 343 过程性评价包含上课出勤情况、课堂讨论与教学实践情况。上课出勤情况:占期末总评 的 10%;课堂讨论与教学实践情况占期末总评的 30%,每节课均有课堂讨论,同时本学期 每人进行一至两次的模拟教学实践,均计入过程性评价。 评价对应目标为:目标 1、目标 2、目标 3、目标 4。 3. 期末评价方案 期末评价为按照要求撰写一份儿童钢琴教学教案(含教学分析与课后反思等),占期末 总评的 60%。评价对应目标为:目标 1、目标 2、目标 3。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参考教材】 《简明钢琴教学法》吴铁英 孙明珠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钢琴教学法(修订版)》应诗真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幼儿钢琴教学问答》李斐岚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学习资源】 儿童钢琴教材参考书目:《约翰·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 1-5 册》、《约翰·汤普森现代 钢琴教程 1-5 册》、《幼儿钢琴教程》(李斐岚、董刚锐著)、《儿童钢琴初步教程 1-3 册》 、 《拜厄钢琴基础教程》、《车尔尼钢琴教程 作品 599》、《趣味钢琴技巧 1-5 册》、《巴 赫初级钢琴曲集》、《钢琴天天练练》、《儿童钢琴手指练习》、《孩子们的哈农》、各类 钢琴考级教材等 344 《舞蹈剧目排练》 Dance repertoire rehearsal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952 课程属性 音乐学与音乐教育拓 展·选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48/3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音乐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6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先修舞蹈 1-4 在线教学平台 企业微信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包妮娜 讲师 音乐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舞蹈剧目排练是舞蹈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启发学生的表演才能、传授 表演知识、训练表演技巧、培养创造能力以及增强舞台实践经验为主要教学能力。通过舞蹈 剧目的学习与排练,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舞蹈表现力、身体协调性,处理好肢体展现空间 大小、快慢、强弱等对比关系,把握舞蹈所特有的风格特征、动势韵律和蕴含的民族心理情 感。 通过剧目排练训练学生体验节奏快慢的变化以及情绪的对比变化,训练学生表演的连贯 性,具备准确地情绪起伏转折能力,把音乐与舞蹈动作完美融合在一起,真正用身体去体现 其内涵,增强学生舞蹈时对不同节奏中不同舞姿韵律、人物性格形象的掌握和灵活自如的运 用能力,塑造出鲜活的人物性格,形神兼备的舞蹈;进一步提高舞蹈表演技能与今后的舞蹈 剧目排练教学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 通过舞蹈剧目排练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舞蹈表演方面的知识及表演技巧,启发学 生的舞蹈感知能力及舞蹈表现能力; 2.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剧目排练教学,培养学生在舞蹈编创思维的二度创 作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剧目的解读能力、分析能力,使学生的表演更深入立体、多层次化,进 一步提高舞蹈表演技能,为今后的舞蹈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师德 教育 知识 教学 技术 班级 综合 自主 国际 反思 交流 维度 规范 情怀 整合 能力 融合 指导 育人 学习 视野 研究 合作 支撑 M H L M 度 对应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1 1-3 2 2、3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课堂讨论、实(验) 课时 支撑教 周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践等其它教学环 安排 学目标 节说明 概述民间舞蹈风 目标 1 剧目排练概 1 风格概述 格、风土人情、民 3 论 俗文化 观摩剧目影像资 剧 目 排 练 入 动作开法儿,剧目主干动作 2 料,分析作品表现 3 目标 1-3 门 及短句、剧目技巧训练 内容 345 3 4 5 剧 目 舞 段 (一)排练 剧 目 舞 段 (一)分组排 练 教授剧目第一舞段 3 目标 1-3 各 组不 同 动作 和 群舞 部 分 的学习训练 3 目标 1-3 观摩剧目影像资 料,分析作品动作 语言特征 3 复习课 复习已学内容 学 习第 一 舞段 的 连接 动 作 及 剧目 第 二舞 段 的主 干 动 作,重点放在风格性及表现 力的打磨上 3 目标 1-3 7 剧 目 舞 段 (一)(二) 连接及主干 动作排练 剧 目 舞 段 (二)排练 排练剧目第二段 3 目标 1-3 8 复习课 调整队形及风格表演强化 9 期中考试 舞段(一)(二) 10 剧 目 舞 段 (三)排练 11 剧目创作启 发 推剧目第三段,完整剧目的 强化训练 注重表演的同时对情绪、风 格性、队形意识、节奏等方 面的把握,强化二度创作的 能力 6 13 剧目难点强 化 剧目风格强 化 14 复习课 15 复习课 12 观摩剧目影像资 料,分析舞蹈队形 及构图变化 3 3 强化作品难点 打磨表现力,突出傣族舞蹈 的风格韵味 舞 段一 舞 段二 舞 段三 分 段 排练 3 目标 1-3 3 目标 1-3 3 目标 1-3 3 目标 1-3 3 3 总复习 剧目分组考试 3 剧目完整考试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一)观摩剧目影像资料 1. 分析作品表现内容、风格性、难点及舞段传达的情感 2. 概述民间舞蹈风格、风土人情、民俗文化 (二)基本动律开法儿练习 1. 步伐、手位、体态、跪蹲、造型 2. 主干动作与小短句训练 (三)分舞段(一)(二)(三)排练 1. 各组不同动作学习 2. 安排队形及调度 (四)观摩讨论:学生分组训练,互相观摩。讨论对作品的生态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认 识,身体对节奏的敏感程度、协调性,尽可能拓宽动作可舞性,注重动作“点”与“线”的 关系,提高学生舞台表现力及剧目的排练和创造能力。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1)舞蹈感知能力及舞蹈表现能力 40 %; 16 期末考试 346 (2)独立思考的能力,创作能力 30 %; (3)解读能力、分析能力 30 %。 2. 过程评价方案 (1)平时表现:平时课堂出勤、课堂表现、排练完成情况; (2)平时作业:课后回课作业(视频)完成情况; (3)期中考试:对期中前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考试测验。 3. 期末评价方案 (1)考查内容:分别分组考查剧目舞段(一)(二)(三)及完整剧目展示 (2)考查方式:现场考试 (3)考查方法:展示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自编教材/自编教学剧目 【学习资源】百度网盘教师上传教学剧目视频 347 《钢琴音乐赏析》 Appreciation of Piano Music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955 课程属性 音乐学与音乐教育拓 展·选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音乐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钢琴、中西音乐史、和声 在线教学平台 企业微信或钉钉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岳巍 讲师 音乐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中西钢琴音乐发展的历史时期为主线,针对各时期著名作曲家的代表性钢琴作品进 行欣赏梳理,使学生了解钢琴音乐的历史发展脉络和不同作曲家的钢琴音乐风格与特征,体 会钢琴艺术的独特魅力。同时结合学生课后听赏和演奏相关钢琴作品、查阅资料撰写小论文 等形式,进一步开阔其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专业素养,并 能在钢琴演奏和音乐教学中学以致用。 三、教学目标 1. 通过了解中西钢琴音乐的历史脉络,欣赏主要作曲家的钢琴作品,提高音乐感受力, 开阔音乐视野。 2. 针对不同作曲家的钢琴音乐创作背景、风格与特征进行分析,提高音乐理解力和音 乐专业素养。 3. 通过赏析和演奏钢琴作品、撰写小论文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对钢琴音乐的感性与理 性认识,以期能对今后的演奏与音乐教学有帮助,学以致用。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师德 教育 知识 教学 技术 班级 综合 自主 国际 反思 交流 维度 规范 情怀 整合 能力 融合 指导 育人 学习 视野 研究 合作 支撑 H M M M 度 对应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2、3 1-3 1-3 3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课堂讨论、实(验)践 课时 支撑教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次 等其它教学环节说明 安排 学目标 巴赫之前的键盘音 管风琴/古钢琴/羽管键 课堂讨论音乐风格特 1 乐与巴赫的键盘音 琴音乐及其特点;巴赫 2 目标 1-3 点。布置课后听赏作业 乐 的键盘音乐赏析 课堂讨论音乐风格特 巴赫及其同时代的 巴赫、亨德尔、斯卡拉 2 点。布置小论文作业或 2 目标 1-3 键盘作曲家 蒂等键盘音乐赏析 演奏作业。 古典时期的钢琴音 课堂讨论音乐风格特 海顿钢琴作品赏析 目标 1-3 3 2 乐(1) 点。布置课后听赏作业 古典时期的钢琴音 莫扎特钢琴作品赏析 同上 目标 1-3 4 2 乐(2) 课堂讨论音乐风格特 古典时期的钢琴音 5 贝多芬钢琴作品赏析 点。布置小论文作业或 2 目标 1-3 乐(3) 演奏作业。 348 8 浪漫时期的钢琴音 乐(1) 浪漫时期的钢琴音 乐(2) 浪漫时期的钢琴音 乐(3) 舒 伯特 钢 琴作 品 与声 乐伴奏作品赏析 门德尔松、舒曼钢琴作 品赏析 肖邦、李斯特钢琴作品 赏析 9 浪漫时期的钢琴音 乐(4) 李斯特、勃拉姆斯钢琴 作品赏析 6 7 11 19 世纪民族乐派的 钢琴音乐(1) 19 世纪民族乐派的 钢琴音乐(2) 12 19 世纪民族乐派的 钢琴音乐(3) 13 20 世 纪 钢 琴 音 乐 (1) 14 20 世 纪 钢 琴 音 乐 (2) 15 中国钢琴音乐 10 俄罗斯民族乐派 挪威、西班牙民族乐派 法国民族乐派 法 国印 象 主义 钢 琴音 乐 表 现主 义 、新 古 典主 义、新民族乐派以及二 战后的钢琴音乐 20 世纪 90 年代之前的 中国钢琴作品 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的 中国钢琴作品;艺术歌 曲钢琴伴奏作品赏析 课堂讨论音乐风格特 点。布置课后听赏作业 2 目标 1-3 同上 2 目标 1-3 同上 2 目标 1-3 2 目标 1-3 2 目标 1-3 2 目标 1-3 2 目标 1-3 2 目标 1-3 同上 2 目标 1-3 同上 2 目标 1-3 课堂讨论音乐风格特 点。布置小论文作业或 演奏作业。 课堂讨论音乐风格特 点。布置课后听赏作业 同上 课堂讨论音乐风格特 点。布置小论文作业或 演奏作业。 课堂讨论音乐风格特 点。布置课后听赏作业 中国钢琴音乐与中 外艺术歌曲钢琴伴 2 目标 1-3 同上 奏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1. 以钢琴音乐发展的脉络为依据,以音像资料视听为切入点,采取图、文、声、像相 结合的方法,进行理论分析与概括,拓展和增加课程的信息量,增强学生的音乐体验,加深 学习记忆,提高音乐理解力; 2. 使用音乐数据库、网易云音乐、QQ 音乐、优酷视频等网络音乐平台进行课后学习的 辅助教学。扩大作品听赏量,增强音乐风格的感受力。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本课程评价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40%,其中考勤占 10%;期末成绩: 60%。平时成绩采用过程性评价方案,期末成绩以撰写小论文和演奏钢琴作品的方式考核。 2. 过程评价方案 本课程提倡大量聆听钢琴作品,按钢琴音乐发展的脉络和各个作曲家的钢琴作品进行课 上和课后的聆听,完成听赏作业,并在课程中以讨论、回答关于钢琴音乐的相关问题等方式 作为过程性评价内容。至少有 3 次课堂讨论。从而开阔视野,提升对钢琴音乐的感性与理性 认识,进一步提高音乐理解力和音乐专业素养。 3. 期末评价方案 期末成绩以撰写小论文和演奏钢琴作品的方式进行评价考核,理论联系实际,以期能对 今后的演奏与音乐教学有帮助,学以致用。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西方钢琴艺术史》周薇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年 2 月 【学习资源】 1.《欧洲音乐史》张洪岛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2.《巴赫》钱仁平著东方出版社 16 349 3.《莫扎特》韩鸿鹰著东方出版社 4.《贝多芬传》罗曼·罗兰著傅雷译人民音乐出版社 5.《肖邦的创作》阿·索洛普佐夫著中央音乐学院编译室音乐出版社 6. 《世界名曲欣赏》杨民望著上海文艺出版社 7. 《外国音乐辞典》上海音乐学院音研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 350 《中国美术史》 History of Chinese Fine Arts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716 课程属性 美术学基础·必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二/美术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3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素描、速写 在线教学平台 师星平台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唐斌 副教授 美术教研室 邹力 中学高级 美术教研室 孙晓华 副教授 美术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中国美术史是对中国美术发生、发展、演变历史事实的概括及学术研究。《中国美术史》 为美术学(小学教育方向)本科二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通过本课程教学,学生认识 到美术是对中国文明发展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直观反映,了解我国各历史时期美术的光 辉成就,系统地掌握中国美术的基本发展规律,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内涵及审美特质。 课程重在激发学生对美术史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培养学生分析美术现象和美术 作品的能力,发展他们的理论思维能力,提高其理论素养和艺术鉴赏力。为学生未来从事小 学美术教学和艺术创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目标 1.识记并理解中国美术史的基础知识,包括中国美术发生、发展的概况和在不同历史时 期美术特点、重要的艺术家及其作品等知识。 2. 掌握中国美术史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能用美术史的专业词汇,从年代、样式、风格、 主题、创作者、民族等因素分析美术现象和美术作品,探究规律。 3. 学生的美术理论素养和艺术鉴赏力得到增强。 4. 学生对中国美术史的兴趣得到提升,自觉重视对祖国文明的了解,体会中国美术在 世界美术中的地位,增强文化自信。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支撑 度 H L L M L 对应 目标 目标 1-3 目标 3、4 目标 2 目标 2 目标 2 课堂讨论、实(验) 践等其它教学环节 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教 学目标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351 1 2 3 4 5 6 7 8 第一章 史前 美术 1.教师讲授并组织学 了解中国美术的起源,以及新时 生讨论:原始社会彩 期时代美术。包括彩陶、岩画、 陶、岩画、石骨玉器 石骨玉器的起源和发展。 等艺术形式具有怎 样的重要地位? 2 目标 1、4 第二章 先秦 美术 了解先秦青铜器的意义、功能、 分类、发展和时代特征。 了解先秦雕塑、绘画特点及其重 要作品。 了解甲骨文的发展及其重要作 品。 1.教师讲授。 2.组织学生讨论:青 铜器“礼器”的艺术 精神体现在哪些方 面? 2 目标 1、4 第三章 秦汉 美术 了解秦汉绘画的种类、形式、美 术特征及其重要作品。 了解秦画像砖、汉画像石。 了解秦汉时期书法发展及其重 要作品。 1.教师讲授。 2 目标 1、4 第三章 秦汉 美术 了解秦汉建筑、雕塑、工艺发展 及其重要作品。 1.教师讲授。 2.组织学生讨论:如 何理解秦汉艺术的 功利性? 2 第四章 魏晋 南北朝美术 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发展, 特别是人物画画家和作品以及 重要的绘画理论。 了解魏晋南北朝书法的辉煌,特 别是以王羲之为代表变革楷书 和行书。 1.教师讲授。 2.学生探究并讨论: 魏晋南北朝艺术脱 离功利性的自我表 现的原因的重要原 因何在? 第四章 魏晋 南北朝美术 了解魏晋南北朝石窟艺术的发 展,特别是克孜尔石窟、敦煌石 窟等重要艺术特征。 了解魏晋南北朝建筑、雕塑、工 艺特征。 1.教师讲授。 2.学生探究并讨论: 南北朝雕塑风格有 别于汉代雕塑,体现 在哪?重要的原因 是什么? 第五章 隋唐 美术 了解隋唐绘画的灿烂,掌握隋唐 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的画家 及作品,掌握人物画的特点。 了解隋唐书法,掌握颜真卿、柳 公权在楷书上取得的成就。 第五章 隋唐 美术 了解隋代雕塑艺术的转折,唐代 雕塑艺术的高度发展。 了解隋唐建筑特征。了解唐代工 艺美术的成就。理解佛教兴盛对 唐代艺术发展的影响。 352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4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4 1.教师讲授。 2.学生探究并讨论: 如何理解隋唐绘画 在中国古代绘画发 展中地位?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4 1.教师讲授。 2.学生探究并讨论: 怎么看待隋、唐雕塑 的关系? 2 目标 1-4 9 第六章 五代 两宋美术 了解五代两宋的人物画、山水画 1.教师讲授。 (荆、关、董、巨,李成、范宽, 2.学生探究并讨论: 郭熙以及南宋四家)和花鸟画。 如 何 理 解 两 宋 绘 画 了解五代两宋画院画学与绘画 在 中 国 古 代 美 术 发 史论的发展。 展中地位? 10 第六章 五代 两宋美术 了解五代两宋书法篆刻。 了解五代两宋的建筑、雕刻、工 艺。 1.教师讲授。 2.布置学生查阅元代 绘画资料。 2 目标 1-4 11 第七章 元代 美术 1.教师讲授。 2.学生探究并讨论: 了解元代绘画,特别是元四家, 元代政治气氛对文 以及“四君子”题材的风行。 人画产生的影响体 现在哪些方面? 2 目标 1-4 12 第七章 元代 美术 了解元代书法篆刻艺术。 了解元代建筑、雕刻、工艺。 1.教师讲授。 2 目标 1-4 13 第八章 明代 美术 了解明代山水、花鸟画家的代表 作品及特点。 1.教师讲授。 2 目标 1-4 第八章 明代 美术 了解明代著名的书法家、代表作 品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了解明代建筑与雕刻艺术。 了解明代工艺发展,特别是明式 家具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1.教师讲授。 2 目标 1-4 第九章 清代 美术 了解清代绘画发展,理解绘画笔 墨至上思潮的突起。 了解清代书法的艺术风格。 了解清代建筑与雕刻艺术。 了解请代工艺发展,特别清代家 具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1.教师讲授。 2.学生探究并讨论: 明清时期的“文人 画”、与宋元时期“文 人画’价值取向有什 么差异? 2 目标 1-4 第十章 近 现代美术 了解近代美术发展的概况,特别 是近代美术海派绘画和岭南画 派绘画,西学东渐以及革命美术 等。 1.教师讲授。 2 目标 1-4 14 15 16 2 目标 1-4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本课程包括理论知识讲授、小组讨论、学生发表及其课外延伸阅读理论等教学环节。除 了基于认知学习法的教学外,还采用基于群组学习方法和基于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 多讨论、独立思考。课程实施过程中,线上提供资源、自主学习、完成部分任务,线下以讲 授、发表和研讨推进学生学习。 1.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课程内容丰富,课时有限,故宜精讲内容缩减。在授课中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营造生动活泼、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关 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美术史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艺术想象 力,帮助学生积累美术史的知识,提升其美术学科的素养。 2. 重视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本课程推荐系列美术史和美术批评的专著,在重要的章节 布置学生做相关的课外延伸阅读,并做课堂发表的 ppt。同时安排课外答疑,及时解答学生 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培养学生分析美术现象和美术作品的能力,使学生对美术 353 史的兴趣、学生的美术理论素养和艺术鉴赏力得到增强。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本课程主要考核学生对外国美术发展的基本历程、主要的美术现象、流派、代表人物和 代表作品的了解程度,以及结合具体文化背景的理解水平,所以注重将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 重视以过程性评价与期末评价的结合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 本课程考核有平时表现考核和期末闭卷考试两部分构成。其中平时成绩有考勤、学生作 业、合作探究及发表、学生互评和随堂测验 4 部分;权重如下: 项目 评价标准 出勤 旷课(-25%) 迟到(-10%) 第三次病假、事假(-15%) 无故旷课 3 次,不计成绩,重修 目标 3 10% 阅读写作与实践 小课堂 按时完成;有独立的思考;表述简 练、清晰。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20% 合作探究及发表 每组 1 次; 目标 1 对美术现象和作品的描述正确; 目标 2 基于证据,分析合理; 目标 3 运用了美术史的思想和方法; 目标 4 表达流畅、简练、完整,图文并茂。 30% 学生互评与反思 每人 4 次 认真完成互评 体现对评价内容的理解和独立思考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10% 1次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4 40% 期末考试 对应的课程 目标 所占成绩 比例 100% 总评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中国美术简史(新修订版)》,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年。 【学习资源】 1. 薄松年,陈少丰,张同霞:《中国美术史教程》,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年第 1版 2. 李福顺著:《中国美术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年第 2 版 3. 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年版 4. 林木著:中外美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年版 5. 徐复观著:《中国艺术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6. 期刊杂志:《美术研究》、《装饰》、《美术》、《艺术评论》 7. 中国学术期刊网 8. 方正美术类资源库(学校图书馆已购) 354 《外国美术史》 History of Foreign Arts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717 课程属性 美术学基础·必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二/美术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4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无 在线教学平台 师星平台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唐斌 副教授 美术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外国美术史》为美术学(小学教育方向)本科二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课程内 容主要是全面系统介绍世界其它主要国家和地区美术发生、发展的概况和在不同时代的主要 特征,介绍重要的美术流派和美术家,分析美术与环境、宗教、民族和时代间的关系。课程 重在激发学生对美术史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培养学生分析美术现象和美术作品 的能力,发展他们的理论思维能力,提高其理论素养和艺术鉴赏力。为学生未来从事小学美 术教学和艺术创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目标 1. 识记并理解外国美术史的基础知识,包括世界其它主要国家和地区美术发生、发展 的概况和在不同时代的主要特征,重要的美术流派和美术家等知识。 2. 掌握外国美术史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能用美术史的专业词汇,从年代、风格、主题、 创作者、委托人、宗教、民族等因素分析美术现象和美术作品,探究规律。 3. 学生对美术史的兴趣得到提升。 4. 学生的美术理论素养和艺术鉴赏力得到增强。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支撑 度 H L L M L 对应 目标 目标 1/2/4 目标 3、4 目标 2 目标 2 目标 2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课堂讨论、实(验)践等 其它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教 学目标 1 第一章原始美术 第二章古代美术 原始美术: 1.原始美术 古代美术: 1.古代两河流域 1. 教 师 讲 授 并 组 织学 生 讨论:如何理解美术现象 和分析美术作品? 2 目标 1 目标 3 2 第二章古代美术 2.古埃及美术 3.爱琴美术 教师讲授。 2 目标 1 目标 3 355 3 第二章古代美术 4 国庆放假 5 6 7 8 9 10 1. 教师讲授。 2. 罗 马 美 术 课 作 为自 学 内容。 3. 组 织 学 生 讨 论 :古 埃 及、古希腊与古罗马美术 的关系。 古代美术: 4.古希腊美术 5.罗马美术 2 目标 1 目标 3 2 第三章欧洲中世 纪美术 欧洲中世纪美术: 1.早期基督教美术 2.拜占庭美术与蛮 族艺术 3.罗马式、哥特式 美术 1. 教师讲授。 2. 学生探究并学生讨论: 中世纪艺术同古希腊艺术 有什么根本的区别? 第四章欧洲文艺 复兴 欧洲文艺复兴: 1. 意大利文艺复 兴 2. 尼德兰文艺复 兴 1. 教师讲授。 2. 学生探究并讨论:如何 理解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 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章欧洲文艺 复兴 1. 教师讲授。 欧洲文艺复兴: 2. 学生探究并讨论:不同 3. 德国、西班牙、 国家或地区文艺复兴美术 法国文艺复兴美术 发展和特点异同何在? 第五章 17、18 世 纪欧洲美术 17、18 世纪欧洲美 术: 1. 17、18 世纪意大 利美术 2. 17 世纪佛兰德斯 美术 1. 教师讲授。 2. 学生探究并讨论:怎么 理解 17、18 世纪意大利 美术在历史上的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作用? 第五章 17、18 世 纪欧洲美术 3. 17 世纪荷兰美术 4. 17、18 世纪西班 牙美术 5. 17、18 世纪法国 美术 1. 学生探究并讨论:伦勃 朗的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 是什么?不同国家或地区 17、18 世纪欧洲美术的发 展脉络有何各自的特点? 第六章 19 世纪欧 洲及美国美术 19 世纪欧洲及美国 美术 1. 19 世纪法国新古 典主义、浪漫主义 1. 教师讲授。 2. 学生探究并讨论:法国 新古典主义与古典主义艺 术的区别和联系。 356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11 12 13 14 15 16 第六章 19 世纪欧 洲及美国美术 2.法国批评现实主 义、印象主义、新 印象主义、后印象 主义美术 3. 19 世纪德国、瑞 典、丹麦、比利时 美术 第六章 19 世纪欧 洲及美国美术 4. 18、19 世纪英国 美术 5. 19 世纪美国美术 6. 18、19 世纪俄罗 斯美术 7. 19 世纪东欧诸国 美术 第七章 20 世纪美 术 第七章 20 世纪美 术 第八章亚非拉美 术 第八章亚非拉美 术 1. 教师讲授。 2. 学 生 探 究 并 讨 论: 19 世纪法国有哪些主要艺术 流派与思潮?其代表人物 及其代表作品有哪些? 1. 学生探究并讨论:俄罗 斯 19 世纪巡回画派的艺 术主张和特点是什么? 20 世纪美术: 1.西方现代美术 1. 教师讲授。 2. 学生探究并讨论:如何 看待大地艺术和观念艺 术? 3. 布 置 学 生 查 阅 现代 艺 术资料。 20 世纪美术: 1.西方现代美术 2.苏联美术 1. 根 据 课 前 布 置 的学 习 任务,组织学生发表: 以 2 个艺术流派为例来分 析二战后艺术发展的某些 特点。 2. 讨论:试分析苏联美术 特点的原因,并说明其对 新中国美术(1949 年-1976 年)发展的影响。 1. 亚洲美术 2. 非洲美术 1. 根 据 课 前 布 置 的学 习 任务,组织学生发表: 试以案例分析印度美术对 中国美术发展的影响,以 及中国古代美术对日本美 术的影响。 3. 拉丁美洲美术 复习 1. 根 据 课 前 布 置 的学 习 任务,组织学生发表。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本课程包括理论知识讲授、小组讨论、学生发表及其课外延伸阅读理论等教学环节。除 了基于认知学习法的教学外,还采用基于群组学习方法和基于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 多讨论、独立思考。课程实施过程中,线上提供资源、自主学习、完成部分任务,线下以讲 授、发表和研讨推进学生学习。 357 1.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课程内容丰富,课时有限,故宜精讲内容缩减。在授课中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营造生动活泼、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关 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美术史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艺术想象 力,帮助学生积累美术史的知识,提升其美术学科的素养。 2. 重视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本课程推荐系列美术史和美术批评的专著,在重要的章节 布置学生做相关的课外延伸阅读,并做课堂发表的 ppt。同时安排课外答疑,及时解答学生 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培养学生分析美术现象和美术作品的能力,使学生对美术 史的兴趣、学生的美术理论素养和艺术鉴赏力得到增强。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本课程主要考核学生对外国美术发展的基本历程、主要的美术现象、流派、代表人物和 代表作品的了解程度,以及结合具体文化背景的理解水平,所以注重将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 重视以过程性评价与期末评价的结合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 本课程考核有平时表现考核和期末闭卷考试两部分构成。其中平时成绩有考勤、学生作 业、合作探究及发表、学生互评和随堂测验 4 部分;权重如下: 对应的课程 目标 所占成绩比 例 旷课(-25%) 迟到(-10%) 第三次病假、事假(-15%) 无故旷课 3 次,不计成绩,重修 目标 3 10% 阅读与作业 每人 3 次; 按时完成; 有独立的思考; 表述简练、清晰。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15% 合作探究及 发表 每组 1 次; 对美术现象和作品的描述正确; 基于证据,分析合理; 运用了美术史的思想和方法; 表达流畅、简练、完整,图文并茂。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20% 学生互评 每人 8 次 认真完成互评 体现对评价内容的理解和独立思考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15% 小测验 2次 目标 1 目标 2 10% 1次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4 30% 项目 出勤 期末考试 评价标准 100% 总评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编:《外国美术简史(彩插增订版)》,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4 年。 【学习资源】 1. [英]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杨成凯校:《艺术的故事》,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2014 358 年。 2. [美]威廉·弗莱明、[美]玛丽·马里安著,宋协立译:《艺术与观念》(上、下册),北 京大学出版社,2008 年。 3. [美]弗雷德·S. 克莱纳、克里斯廷·J.马米亚著,李建群等译:《加德纳艺术通史》, 湖南美术出版社,2013 年。 4. [美]H. W. 詹森著,J. E. 戴维斯等修订,艺术史组合翻译实验小组译:《詹森艺术史》 (插图第 7 版),湖南美术出版社,2017 年。 5. 丁宁著:《西方美术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年。 6. 文杜里著:《西方艺术批评史》,上海美术出版社,2007 年。 7. [法]弗朗索瓦丝·芭布·高尔,郑柯译:《如何看一幅画》,中信出版社,2014 年。 8. [法]弗朗索瓦丝·芭布·高尔,郑柯译:《如何看一幅画 II》,中信出版社,2015 年。 9. 期刊杂志:《美术研究》、《装饰》、《美术》、《艺术评论》 10. 中国学术期刊网 11. 方正美术类资源库(学校图书馆已购) 359 《小学美术学习心理》 Learning Psychology of Elementary Fine Arts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718 课程属性 美术教育·必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美术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6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素描、色彩、儿童发展、 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基础 在线教学平台 师星平台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唐斌 副教授 美术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小学美术学习心理》为美术学(小学教育方向)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主要是介绍和探讨小学儿童美术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小学儿童美术能力结构与发展、 基本美术素养的形成,以及它们与课程、教材、教法、学法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从小学儿童 的非智力因素、美术本质、美术学习方法、美术教师特征和美术学习环境等方面,全面分析 影响小学生美术学习的因素。小学美术学习心理研究可以为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教材的处 理、教学的改进、学法的指导、以及对学生的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三、教学目标 1. 掌握小学儿童美术学习心理的基本知识,包括小学儿童美术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 小学儿童美术能力结构与发展、基本美术素养的形成,以及它们与课程、教材、教法、学法 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知识。 2. 掌握观察小学儿童美术学习的方法,能从小学儿童的非智力因素、美术本质、美术 学习方法、美术教师特征和美术学习环境等方面,全面分析影响小学儿童美术学习的因素。 3. 积累小学儿童美术心理的研究经验;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和对话式思维分析小学儿童美术学习现象,发现、提炼并尝试解决小学儿童美术 学习中的问题。 4. 具有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尊重、理解、保护、平等对待每一位儿童及其美术学 习,以儿童发展作为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支撑 度 L H L L M 对应 目标 目标 4 目标 1、2 目标 1 目标 4 目标 3 维度 师德 规范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次 1 章节 绪论 主要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教学安排、考核要求等的基 本说明。 课程的意义。 360 课堂讨论、实 践等其他教学 环节 课时 支撑教 学目标 讲解 0.5 目标 4 第一章 儿童美术 的发现 儿童是缩小的成人 儿童终于被发现了 儿童美术也被发现了 艺术家眼中的儿童美术 1. 讲解 2. 提 问 并 讨 论:儿童美 术心理研 究与小学 美术课程 有什么关 系? 第二章 儿童美术 心理研究 的嬗变与 发展 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主轴 儿童绘画发展阶段说 儿童审美欣赏发展阶段说 1. 讲解 2. 提 问 并 讨 论 2 目标 1 目标 4 第四章 儿童美术 发展新解 菲德曼对线性发展模式的质疑 菲德曼的“由共通性到独特性的发展模 式 不规则斜格发展模式和《全套能力与工 具箱》 1. 讲解 2. 提 问 并 讨 论 3. 案例分析 2 目标 1 目标 4 4-6 第五章 小学儿童 绘画中的 形、色、 空间与肌 理 小学儿童绘画中的形状 小学儿童绘画中的色彩 深度知觉的概念及判断深度的深度线 索 儿童绘画空间中深度的缺失 儿童绘画中对深度的表现 儿童绘画深度空间表现的复杂性 小学儿童绘画中的肌理 1. 讲解 2. 提问并讨论 3. 案例分析 6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7 第六章 小学生泥 塑造型与 表现 民间泥塑与小学的泥塑课程 儿童的泥塑表现 小学泥塑校本课程 关于儿童泥塑的先行研究 儿童泥塑与儿童绘画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8 第七章 儿童美术 中的心理 现象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9 第八章 艺术设计 中的儿童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10 第九章 作为美术 鉴赏者和 批评家的 儿童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2 3 1. 讲解 2.提问并讨论 感知与儿童美术情、意与儿童美术 1. 讲解 2.提问并讨论 儿童眼中的艺术设计 儿童手下的艺术设计 为什么儿童眼 中的艺术设计 会偏向于表现 性? 儿童艺术鉴赏与批评的相关理论 儿童生活中所接触的艺术 儿童美术鉴赏与批评的案例 布置实习作 业: 1 观察儿童美 术学习特点, 发现学生美术 361 1. 5 目标 1 目标 4 学习中存在的 问题,并尝试 有针对性指 导,并尝试解 决。(3000 字) 学生发表自己 的研究。 11-14 教学实习 15 第十章 文化对儿 童美术表 现的影响 文化是什么 文化对儿童美术表现的影响 讲解 16 第十一章 儿童心理 健康在美 术作品中 的表达 儿童绘画与儿童心理健康 儿童绘画的结构分析 儿童绘画的主题分析 以绘画作品为媒介的沟通 布置作业:论 文(考查,3000 字论文)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一)先修课要求:素描、色彩、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儿童发展、教育心理学、 心理学基础 (二)教学建议: 本课程包括理论讲授、课外自主学习、实践活动等教学环节。除了基于认知学习法的教 学外,还采用基于群组学习方法和基于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基于体验式学习方法等多样的方 法,鼓励学生多讨论、独立思考。 1. 课堂讲授。在授课中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营造生动活 泼、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环节、多层次帮 助学生深化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丰富学生对儿童美术学习心理的了解。 2. 课外自主学习。本课程由推荐的课外阅读参考书以及相关学习网站,学生利用这些 资源加深对儿童美术学习心理的理解。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布置学生自学的教 学内容并完成作业,作为课程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同时安排课外答疑,及时解答学生学习过 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3. 实践活动。通过“实习观察+研究+写作”、“实习观察+课堂发表”等不同的方式, 使学生对儿童美术学习心理有基本的理论认知、实地观察、感性体验和反思升华,培养学生 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能尊重、理解、保护、平等对待每一位儿童及其美术学习,从而达 成教学目标。 六、学习评价与考核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小学儿童美术学习心理的基本知识以及对小学儿童进行美术学 习观察的方法,努力为学生提供理论和经验的双重支持。本课程要考核的内容不仅仅是对儿 童美术表现和欣赏理论知识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及其相应知识的运用;本 课程注重将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重视以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来考核学生的学习 成果。 本课程结合学生教学实习,安排了对小学生美术学习的观察以及辅导,再让本科生结合 实习进行讨论和论文写作,期末还有布置有期末论文,本课程将以这些来考核学生,权重如 下: 362 项目 评价标准 对应的课程目 标 所占成绩比例 出勤 旷课(-25%) 迟到(-10%) 第三次病假、事假(-15%) 无故旷课 3 次,不计成绩,重修 目标 4 10% 平时作业与讨论 1)平时作业参看平时作业要求 2)讨论 目标 1 缺乏思考,表达不清晰≦60%; 目标 2 有思考,表达欠清晰, 60~85%; 目标 3 有思考,表达清晰,≧85%。 40% 要求见下文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30% 要求见下文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40% 实习作业 学期论文 100% 总评 实习作业和学期论文要求为: 1. 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 20 个字。 2. 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 3000 字左右。 3. 结合问题和自己在小学美术课堂的观察展开论述,分析问题,论证观点。 4. 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5. 文字通顺,语言流畅,无错别字。 6. 论文引用的观点、数据等要注明出处。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自编教材 【学习资源】 1. 屠美如主编:《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年。 2. 张奇编著:《儿童审美心理发展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 3. 常锐伦、唐斌著:《美术学科教育学》, 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年。 4. 钱初熹著:《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 5. [美]H·加登纳著:《艺术与人的发展》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年。 6. [美]布雷顿著:《儿童美术心理与教育》, 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0 年。 363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Elementary Fine Arts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Textbook Analysis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752 课程属性 美术教育·必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美术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素描、色彩、中外美术史、 儿童发展、教育心理学、心 在线教学平台 理学基础 师星平台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唐斌 副教授 美术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是为美术学(小学教育方向)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的 专业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小学美术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课程内容以及有 关教学建议,了解小学美术教材改革的趋势,了解美术课程与教材之间的关系,理解小学美 术教材的特点、结构和内容,学会分析小学美术教材,学会开发和设计主题教学单元,形成 美术课程资源开发运用的基本技能,提升对小学美术课程的整体认识水平以及教材研究能力。 课程内容主要是学习《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 版)、熟悉并分析人民美术出版社 的京版和全国版小学美术教材,以及了解国外的小学美术教材。促进学生以小学美术课程标 准为依据有效运用美术专业知识及技能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使其具备成为一名合适小学 美术教师的基本素养。 三、教学目标 1. 熟悉小学美术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课程内容以及有关教学建议。 2. 理解小学美术教材结构和内容,能从儿童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美术学科角度分 析小学美术教材;能开发和设计小学美术的主题教学单元,能有根据开发和利用小学美术课 程资源。 3. 积累小学美术课程的研究经验;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对话 式思维分析小学美术课程与儿童现象及其之间的关联性。 4. 认同小学美术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正确的儿童观、美术课程观,以儿童 发展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支撑 度 L M 对应 目标 目标 4 目标 1、2 维度 师德 规范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H M L 目标 1、2 目标 3 目标 2-4 课时 安排 支撑教 学目标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课堂讨论、实(验)践 等其它教学环节说明 学习要点 364 1 2 绪论 第一章 美术学 科教育概说 第二章 了解美 术课程 第二章 了解美 术课程 3 第二章 了解美 术课程 4 第二章 了解美 术课程 5 6 7 第三章 了解小 学美术教材 第四章 分析小 学美术教材 第四章 分析小 学美术教材 对小学美术的感性认识 美术教育概念、历史、分类 及发展 美术教育目的 课程概念及对我国小学阶段 美术课程的界定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的美术 课程 1. 课程内容、教学安 排、考核要求等的基本 说明。 2.讲授并讨论:小学 美术教育是什么性质 的美术教育? 2 课堂小测验: 1.美术课程的性质 2 美术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 美术课程的性质与美术课程 的基本理念 美术课程设计的思路 2 美术课程的目标 美术课程的核心素养 美术课程内容 美术教学评价 讲授 2 美术教材的概念与特点 美术教科书的概念与地位、 性质及其形式结构 讲授 2 分析小学美术教材内容结构 以问题为导向探究,分 与编排形式(人美版义务教 组研究教材 第四章 分析小 学美术教材 2 目标 1 目标 4 目标 1 目标 4 目标 1 目标 4 目标 2 目标 4 目标 3 目标 4 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分析小学美术教材内容结构 以问题为导向探究,分 与编排形式(人美版义务教 组研究教材 目标 2 2 目标 3 目标 4 1.汇报展示研究结果 分析汇报,贯通 目标 4 目标 2 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8 目标 1 2.自评与互评 目标 2 2 目标 3 目标 4 分析小学美术教材内容结构 9 第四章 分析小 学美术教材 与编排形式(人教版、上海 1.以问题为导向探究, 教育版、湘版义务教育课程 分组研究教材 标准实验教科书,视情况选 2.自评与互评 择) 365 目标 2 2 目标 3 目标 4 分析小学美术教材内容结构 与编排形式(人教版、上海 10 第四章 分析小 学美术教材 教育版、湘版义务教育课程 标准实验教科书,视情况选 择) 1.以问题为导向探究, 分组研究教材 目标 2 2 2.自评与互评 目标 3 目标 4 分析汇报 11 第四章 分析小 回溯教材设计的原理 学美术教材 国外美术教材了解 讲授与讨论 2 讲授与讨论 2 目标 2 目标 3 教材评价的意义 第五章 由教材 12 分析走向教材评 价 教材评价的类型、任务和范 式 小学美术教材评价的思路与 目标 2 目标 3 范例 基于分析和评价的教材使用 13 14 15 第五章 小学美 术校本课程 课程的三级管理 1.讲授 生态课程体系 2.案例研究 校本美术课程概念 第五章 小学美 设计有特色的校本美术课程 问题、案例研究、 术校本课程 的原则、方法及其及范例 设计制作校本课程 第五章 小学美 评价与反思设计的校本美术 1.汇报展示研究结果 术校本课程 课程的要点与范例 2.自评与互评 在课程与教材中发现研究的 16 第六章 美术教 育论文写作 问题 线索、证据、过程与表达 1.课堂讨论:问题归 类与分析。 2 2 2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2 2 目标 3 目标 4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本课程包括理论讲授、分组讨论、课外自主学习、教材分析实践活动等教学环节。除了 基于认知学习法的教学外,还采用基于群组学习方法和基于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多 讨论、独立思考。 1. 课堂讲授。在授课中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营造生动活 泼、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环节、多层次帮 助学生深化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强化分析教材的实践能力。 2. 实践活动。学生组建学习小组进行教材分析汇报,查阅资料并制作相应的 PPT,在 课堂上进行展示与讲解,提升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3. 课外自主学习。本课程推荐系列小学美术教材,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版本的对比 分析和整理。同时安排课外答疑,及时解答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本课旨在促进本科生对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理解,培养其对小学美术教材的整体把握和 分析能力;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安排都是围绕着该目的。课程要考核的内容不仅仅是对知识 366 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本课程注重将评价贯穿于整个 教学,重视以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 本课程考核要点和权重如下: 项目 评价标准 对应的课 程目标 所占成 绩比例 出勤 每旷课一次:-25% 每迟到一次:-10% 第三次病假、事假:-15% 无故旷课 3 次,不计成绩,重修 目标 4 10% 课堂测验 1次 1)案例不真实,解释不清晰(≦60%) 目标 1 2)案例真实;具有用案例解释理论的意识( 60~74%) 目标 2 3)案例真实;能用案例清楚地解释理论( 75~89%) 4)案例真实,能说明问题;解释清晰而简练(≧90%) 10% 讨论 1)不参与讨论,缺乏独立思考、表达不清晰(≦60%) 2)能够参与讨论,提出问题或者作出回应,表达基本 清晰( 60~74%;) 目标 1 3)关注讨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者作出有质量的回 目标 2 应,表达较为清晰(75~89%) 目标 3 4)积极参与讨论,敢于质疑,善于联系,提问质量好, 回应有独到见解,表达清晰(≧90%) 10% 教材分析 任务完成 及发言 1)未能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未能把握学习内容的内 涵、核心,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目标描述笼统缺乏思 考、表达不清晰,未能归纳并阐述教材中学习活动设计 (≦60%) 2)对教材结构把握基本清晰,基本能说出学习内容的 内涵、核心,目标定位基本准确,教学目标描述比较具 体、表达基本清晰,基本能归纳并阐述教材中学习活动 目标 1 设计( 60~74%) 目标 2 3)对教材结构把握清晰,能把握学习内容的内涵、核 目标 3 心,目标定位较为准确,教学目标描述比较具体,表达 比较清晰,能归纳并阐述教材中学习活动设计 ( 75~89%) 4)对教材结构把握很清晰,准确把握学习内容的内涵、 核心,目标定位准确,教学目标描述具体,教学目标可 检测、表达很清晰,能准确归纳并阐述教材中学习活动 设计(≧90%) 30% 367 校本课程 的设计 1)目标含糊,内容较少,没有考虑学生发展水平与特 点(≦60%) 2)目标基本清楚,内容比较丰富,基本适合学生发展 水平与特点,有一定的特色( 60~74%) 3)目标较为清楚,内容丰富,适合学生发展水平与特 点,有特色( 75~89%) 4)目标清楚,内容很丰富,充分考虑学生发展水平与 特点,特色突出(≧85%)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40% 100% 总评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自编教材 【学习资源】 1. 现行的小学美术教材 2.《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钱初熹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年 3.《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尹少淳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年 4.《美术学科教育学》常锐伦、唐斌著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8 年 5.《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陈卫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6.《美术教育学新编》,尹少淳,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版 7.《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 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 2012 年 8.《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丛书: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 年版)解读》,中华人民共 和国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年 9.《中国中小学美术》期刊 368 《小学美术教学设计与实施》 Elementary Fine Art Teaching Design and Practice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753 课程属性 美术教育·必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美术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素描、色彩、中外美术史、 儿童发展、教育心理学、 在线教学平台 心理学基础 师星平台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唐斌 副教授 美术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小学美术教学设计与实施》为美术学(小学教育方向)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必 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小学美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基础知识和原理,形成小学 美术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基本技能,提升对小学美术教育的整体认识水平以及美术教育 研究能力。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内容为学习小学美术教学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小学 美术教学实施和评价的原则、策略和方法等,并进行小学美术微格教学和评价。课程强调学 以致用、融会贯通——将小学美术教学的基础知识和原理运用于教学设计及微格教学,重视 引发学生关注小学美术教育的新动向、关注教学设计和实施在学术研究的新成果。 三、教学目标 1. 了解小学美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 能够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的美术学习与发展;掌握有效的小 学美术教学方法与策略,包括教学规划与设计、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评价与反思等;具有 小学美术教学资源开发及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能力。 3. 积累小学美术教学的研究经验;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创造 性思维和对话式思维分析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与儿童现象,发现、提炼并尝试解决小学美术教 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4. 具有正确的儿童教育观,尊重、理解、保护、平等对待每一位儿童及其美术学习, 以儿童发展作为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支撑 度 M H 对应 目标 目标 1、4 目标 1、2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L M L 目标 4 目标 3 目标 2-4 课堂讨论、实(验)践 等其它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 教学 目标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369 1.课程内容、教学安 排、考核要求等的基本 说明。 2.观看视频,布置任 务:根据小学美术教学 设计概念图示分析教 学过程及背后的教学 设计,比较异同。 3.讲授 2 目标 1 1 第一章 概说 教学设计及小学美术教学设 计的概念 小学美术教学设计的意义 实践:观看、比较与分析 小学美术教学设计过程中存 在的偏差 小学美术教学设计的过程 2 第二章 小学美 术教学目标的设 计 教学目标概述 教学目标分类 预设美术教学目标的基本环 节 讲授并讨论:小学美术 教学目标预设要求背 后的依据是什么? 2 目标 1 3 第二章 小学美 术教学目标的设 计 美术学习目标的设计 真实性学习任务 1. 课 堂 作 业 : 自 选 一 课,按要求表述教学目 标。 2 目标 1 美术教学内容的预设 美术教学内容的变化及调整 就某一内容教学设计 案例分组讨论:教学内 容与教材上相比,有什 么调整,结合其教学设 计讨论调整的合理性。 小组代表发言 2 目标 1、2 5 第三章 小学美 术教学内容的选 择与设计 美术教学内容的变化及调整 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1. 讨 论 美 术 课 程 资 源 开发和利用的思路及 方法。 2. 围 绕 上 面 问 题 完 成 一篇小短文 A(500 字 为底线)。 2 目标 1、2 6 第四章 小学美 术学习评价 追求真实性的学习评价 确定美术学习“预期结果” 学习单的设计 结合视频和评价量规 案例讲授 2 目标 1-3 7 第四章 小学美 术学习评价 确定美术学习“评估证据” 小学美术学习中档案袋评价 运用 分组设计评价量表 2 目标 1-3 8 第五章 小学美 术设计的新导向 美术课时计划的设计 逆向设计 美术大单元教学设计 讲授 案例分析 2 目标 1-3 4 第三章 小学美 术教学内容的选 择与设计 370 9 第六章 小学美 术教学策略与方 法 关于教学策略 小学美术教学设计策略 小学美术教学实施策略 教学策略示范性案例 什么是教学方法 教师主导型教学方法 学生建构型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示范性案例 讲授、案例分析、视频 观看 2 目标 2、3 10 第六章 小学美 术教学策略与方 法 什么是教学方法 教师主导型教学方法 学生建构型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示范性案例 讲授、案例分析、视频 观看 2 目标 1-3 11 第七章 小学美 术教学不同学习 领域的学习指导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造型·表 现领域的学习?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欣赏·评 述领域的学习? 外请讲座 讨论 2 目标 2-4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引 用领域的学习? 如何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探 索领域的学习? 外请讲座 讨论 案例选用了哪些教学 方法?是否合适?为 什么?你有什么建 议? 2 目标 2-4 关于媒体与技术 美术教学的媒体与技术 创客教育与技术 观看录像,提问并讨 论:案例中在哪些环节 运用了信息技术?请 结合效果分析其有效 性。 2 目标 1、2 学生选用合适方法进行微课 1.课下录制,上课讨 论。 2.学生提交教学设计 和视频 2 目标 1-4 2 目标 1-4 2 目标 1、2 12 第七章 小学美 术教学不同学习 领域的学习指导 13 第八章 用技术 促进小学生美术 学习 14 第九章 小学美 术教学实施-微 课 15 第九章 小学美 术教学实施-微 课 学生微课评价 1.课下录制,上课讨 论。 2.学生提交教学设计 和视频 16 第十章 成为适 应社会的研究型 小学美术教师 小学美术教师的角色转变 小学美术教师的素质要求 教师专业化发展 1.讲授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本课程包括理论讲授、分组讨论、课外自主学习、实践活动等教学环节。除了基于认知 学习法的教学外,还采用基于群组学习方法和基于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基于体验式学习方法 等多样的方法,鼓励学生多讨论、独立思考。 1. 课堂讲授。在授课中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营造生动活 泼、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环节、多层次帮 371 助学生深化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强化分析实践教学问题能力的训练。 2. 分组讨论。学生组建学习小组进行主题汇报,讨论主题包括“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录 像观看+讨论”、“讲授+教学案例分析+讨论”,查阅资料并制作相应的 PPT 或短视频,在课 堂上进行展示与讲解,从而提高对课程的兴趣,提升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3. 课外自主学习。本课程由推荐的课外阅读参考书以及相关学习网站,学生利用这些 资源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进行复习、整理。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布置学生 自学的教学内容并完成作业,作为课程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同时安排课外答疑,及时解答学 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4. 实践活动。通过“微格教学+反思评价”、“个人研究+写作”等不同的方式,使学生对 小学美术教学设计和实施有基本的理论认知、感性体验、模拟实操和反思升华,培养学生小 学美术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基本技能,提升其对小学美术教育的整体认识水平以及美术 教育研究能力,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本课程安排有一次微课,对学生的考核以微课的表现、平时讨论发言与出勤、课堂作业 来评定,要点和权重如下: 项目 评价标准 对应的课 程目标 所占成绩比例 出勤 每旷课一次:-25% 每迟到一次:-10% 第三次病假、事假:-15% 无故旷课 3 次,不计成绩,重修 目标 4 10% 讨论发言 缺乏思考,表达不清晰 ≦60%; 有思考,表达欠清晰, 60~85%; 有思考,表达清晰,≧85%。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10% 微格教学 标准见下表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40% 课堂作业(以教 学目标设计为 例) 1. 目标行为主体不明,有遗漏,目标 层次不清,语言不通顺,≦60%; 2. 目标行为主体偶有混用,三维目标 全,目标层次基本清楚,语言通顺, 60~74%; 3. 目标行为主体正确,三维目标全, 层次清晰,定位和表达基本准确 75~89%; 4. 目标行为主体正确,三维目标全, 层次清晰,定位和表达准确,≧90%。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40% 100% 总评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自编 【学习资源】 1.《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钱初熹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年 372 2.《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尹少淳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年 3.《美术学科教育学》常锐伦、唐斌著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8 年 4.《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陈卫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5.《美术教育学新编》,尹少淳,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版 6.《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 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 2012 年 7.《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丛书: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 年版)解读》,中华人民共 和国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年 8.《中国中小学美术》期刊 9.《中国美术教育》期刊 373 《色彩》 Color Drawing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776 课程属性 小学美术兼教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48/3 面向年级/专业 大四/非美术学专业 开课学期 第 7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在线教学平台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曹磊 实验员 书法 二、课程简介 本课是小学教育专业美术兼教方向课程。它以水粉作为主要训练色彩能力的工具。水粉 画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在造型领域中有更广泛的应用:装潢广告,书籍装 祯,电影招贴,染指图案,服装设计,工业造型,建筑设计,舞台美术,装饰绘画等等。本 课程主要内容是色彩静物写生。使学生认识色彩及色彩原理,逐步掌握水粉特点,色彩的基 本变化规律,培养学生整体的观察方法和整体的表现方法,了解并掌握水粉画的各种基本技 法,培养学生的色彩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色彩造型能力和审美修养。 三、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色彩基础理论和绘画方法。 2. 通过对色彩绘画规律的学习以及绘画实践的练习,使学生能够积累一定的美术素养。 3. 通过色彩绘画的写生实践,使学生能够有一定的色彩写生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支撑 度 H M M H L L M H L H L 目标 1、2 目标 1、2 目标 3 目标 3 对应 目标 3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1 色彩基础知识 简单绘画操作 导论 色彩的类别及要素 具体名词解释 观察、起稿、绘制、调整、 注意事项 黑白色彩临摹 2 色彩绘画理论 简单绘画操作 色彩的类别及要素 具体名词解释 色彩临摹 374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 教学 目标 学生提问 绘画练习 3 目标 1-3 学生提问 绘画练习 3 目标 1-3 3 色彩绘画实践 静物色彩临摹 学生提问 绘画练习 3 目标 1-3 4 色彩绘画实践 静物色彩临摹 学生提问 绘画练习 3 目标 1-3 5 色彩绘画实践 静物色彩写生 学生提问 绘画练习 3 目标 1-3 6 学生校外实习 7 学生校外实习 8 学生校外实习 9 学生校外实习 10 学生校外实习 11 学生校外实习 12 色彩绘画实践 静物色彩写生 学生提问 绘画练习 3 目标 1-3 13 色彩绘画实践 静物色彩写生 学生提问 绘画练习 3 目标 1-3 14 色彩绘画实践 风景色彩临摹 学生提问 绘画练习 3 目标 1-3 15 色彩绘画实践 风景色彩写生 学生提问 绘画练习 3 目标 1-3 16 考试 现场写生 绘画 3 目标 1-3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教学方法与建议: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可以有指导性和目的性地进行 绘画练习。在具体练习过程中,时刻提醒学生注重绘画效率的提高,将写生与临摹学习相结 合。将绘画实践带到课余生活当中,并与自己本身的专业做一定的结合。在不断的实践积累 中达到教学目标。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注重过程性评价,强调学生平时的练习与积累。使学生能够掌握 基本的绘画方式,并能够初步进行自主绘画,以及简单的创作与教学。将重点放在绘画方式 和绘画习惯的培养上,关注学生在绘画中的成长过程,对于不同阶段的同学给予不同的评价 方式。 2. 过程评价方案:首先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色彩基础知识和绘画方法,基本采用提问 的方式来进行评价,对应课程的目标 1。其次在临摹练习的实践中,让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和 基本绘画的能力,可从平时作业中给予评价,对应课程目标 2。最后让学生能有一定写生能 力,同样从平时作业中给予评价,对应课程目标 3。 3. 期末评价方案:通过随堂考试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期 末成绩各占 50%,强调学生关注平时的积累。总体对应课程目标的 1—3。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自编讲义 【学习资源】 375 1.《现在色彩艺术解析.水粉画》,辽宁美术出版社,2003 年 2.《水粉静物》,郭振山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 3.《色彩构成》,于国瑞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年 4.《色彩基础》,李峰、邓凌虹、邓后平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年 5.《品色论调》,杨建飞著,中国书店出版,2014 年 376 《色彩 1》 Color Drawing 1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788 课程属性 美术学基础·必修 学分 3 总学时/周学时 48/8 面向年级/专业 大二/美术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3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无 在线教学平台 无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孙侃 副教授 美术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色彩是美术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色彩写生是掌握色彩基础知识和基本功,培养正确观 察方法和表现方法,理解色彩造型一般规律的最佳对象。通过绘画实践,使学生了解色彩的 艺术特点,熟悉色彩工具的使用和材料性能的掌握,色彩写生的步骤和方法,了解色彩独特 的艺术表现风格,审美价值及在绘画实践中的应用。 三、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在写生过程中多注意观察和对比,多思考,多总结经验, 2. 通过实践积累,色彩感觉才会变得更加敏锐,处理色彩关系才能更加熟练,逐渐掌 握色彩的应用和驾驭色彩的能力。 3. 学生在学习中有效提高对色彩艺术的鉴赏能力和欣赏水平,为下一阶段的色彩造型 训练打下牢固基础。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师德 教育 知识 教学 技术 班级 综合 自主 国际 反思 交流 维度 规范 情怀 整合 能力 融合 指导 育人 学习 视野 研究 合作 支撑 M H H M H M 度 对应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2 1 1 2 1 2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课堂讨论、实 课时 支 撑 教 周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验)践等其它 安排 学目标 教学环节说明 色彩静物 静物画赏析,实 1 对比色彩训练 8 目标 1、2 写生 践练习 2 相近色彩区分训练 实践练习 8 目标 1、2 3 相近色彩区分训练 实践练习 8 目标 1、2 4 不同质感的静物多纯度色彩研究 实践练习 8 目标 1、2 5 不同质感的静物多纯度色彩研究 实践练习 8 目标 1、2 6 不同质感的静物多纯度色彩研究 实践练习 8 目标 1、2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1. 强调色彩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教学中通过对经典艺术作品赏析的方式举例分析 经典艺术作品的色彩构成要素,使学生学习和借鉴色彩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构成画面关系。 2. 强调学生掌握有序的写生步骤和恰当的表现方法,这是静物写生教学的重点。在绘 画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充分熟悉各种类彩色工具的使用,并对材料的性能和表现性差异做 到熟练运用。 3. 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色彩造型主动经营画面,运用光与色、明与暗,节奏与韵律等视 377 觉语言,充分发挥主观表现的功能,把对客观物象的认知转化为主题的感受和情绪的抒发。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实践写生 100%。(目标 1,2) 2. 过程评价方案: 1)对比色静物色彩训练,画出冷暖色彩对比,随堂进行点评。 2)相近色静物色彩区分训练,画出相近色彩的差距,画面整体有序,随堂进行点评。 3)不同质感的静物多纯度色彩研究,画面色彩丰富,区分物体质感,随堂进行点评。 3. 期末评价方案:上交四张作业,以平时随堂画面为依据,按掌握色彩的造型规律为 准则评分。(目标 1,2)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 1.《高等院校美术专业系列教材:色彩》李广元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011 年 2.《色彩基础》陈家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 年 3.《色彩概论》保罗·芝兰斯基玛丽·帕特·费希尔上海人民出版社 4.《色彩艺术》瑞士约翰内斯·伊顿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378 《中国画 1》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1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791 课程属性 美术学基础·必修 学分 3 总学时/周学时 48/8 面向年级/专业 大二/美术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4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素描 1 速写 1 书法课 在线教学平台 企业微信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周有维 副教授 美术教研室 张玉环 副教授 美术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为美术学(小学教育方向)学生必修课程,本课系统全面的介绍中国画的各门类、中 国画的有关工具。课程主要以工笔花鸟画包括(工笔花鸟白描及工笔花鸟设色)的技法训练 为主要内容。主要学习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各种勾线技法及设色表现技法的应用,使学生了解 中国工笔画的传统和发展状况,掌握中国工笔花鸟画的主要绘画知识及技法运用规律。由此 培养学生逐步树立具有本民族文化、艺术特色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关注 程度,引导学生追求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理念,将民族文化、艺术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 三、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工笔画简史知识。掌握中国工笔花鸟白描、设色的临摹技法和基本作画步 骤,体悟工笔花鸟画最一般的绘画语言。 2. 学会运用工笔画勾线技法和染色技法完整地临摹工笔花鸟画。掌握其中的作画规律 及表现形式。 3. 提高学生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关注程度,引导学生追求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理念,将 民族文化艺术精神继承发扬想下去。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师德 教育 知识 教学 技术 班级 综合 自主 国际 反思 交流 维度 规范 情怀 整合 能力 融合 指导 育人 学习 视野 研究 合作 支撑 H H H H L 度 对应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3 1、2 1、2 1、2 3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课堂讨论、实(验)践 课时 支撑教 周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等其它教学环节说明 安排 学目标 讲授知识训练笔墨技 1 工笔花鸟 8 目标 1 法 2 工笔花鸟 工笔白描画法练习 3 工笔花鸟 4 课堂讨论 1 课时 8 目标 1 工笔白描画法练习 8 目标 1 工笔花鸟 工笔花鸟设色练习 8 目标 2 5 工笔花鸟 工笔花鸟设色练习 8 目标 2 6 工笔花鸟 工笔花鸟设色练习 8 目标 2 课堂讨论 1 课时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379 教学方法:教师对工笔花鸟画白描及设色知识进行讲解、示范,辅导学生对优秀工笔白 描和工笔画设色作品进行临摹练习,在实践练习中夯实基本功。 教学建议:学生前期课程为素描 1 速写 1 及书法课,主要以学生前期的美术造型基础、 色彩相关知识及书法书写为基础,建议学生更多了解中国美术发展现状及中国美术史的理论 知识并结合中国工笔画美术作品的欣赏进行有意义的思考。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在考查学生对工笔画勾线和 设色知识的理解、对笔墨技法颜色规律的综合运用,教学目标 1 占本门课程的 40%、教学 目标 2 占本门课程的 40%、教学目标 3 占本门课程的 20%。 2. 过程评价方案:(考勤)20% ,绘画作业(临摹作业)占 40% ,除过程性学习任 务的学习外,学生须在课堂上完成工笔白描临摹作业 3 幅,工笔画设色作业 1 张,以考察学 生对工笔画白描及设色知识、表现技法的理解运用程度。同时引导学生参观各类美术展览并 与其他美术院校学生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做出学习评价。对应课程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3. 期末评价方案:期末测试 40%(测试考察一幅工笔花鸟画临摹作业),重在考查学 生在工笔绘画过程中对勾线设色知识及表现技法的运用能力。最终以平时作业成绩结合期末 测试成绩的方式,综合考核学生能力,对应课程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1. 顾静、金艳,《中国工笔画技法、全国高等院校艺术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国轻 工业出版社,2018 年 【学习资源】 1.《宋、百花图卷》,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 年 2. 江宏伟,《江宏伟画二十四节气》,安徽美素出版社,2018 年 3. 王乃青,《王道中画工笔牡丹》,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3 年 4. 飞乐鸟工作室,《白描技法从入门到精通》,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7 年 5. 杨建飞,《正统工笔花鸟画技法入门》,中国书店, 2017 年 380 《书法基础》 Basics of Calligraphy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793 课程属性 美术学基础·必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8 面向年级/专业 大二/美术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4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无 在线教学平台 无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诸立尚 讲师 书法 二、课程简介 书法指书写的法度,也指书写作品的统称;是一种艺术类别,一般指书写汉字的艺术, 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中国汉字从图画记事开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尤其是毛 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 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字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汉字书写有其自身独特 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运笔中 锋侧锋;点画意趣各异,润峭不同;结构方正为主,兼顾欹侧险峻;章法错落有致,疏密得宜, 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高低呼应等。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唐柳体楷书的基本笔法、结构、单字章法、临摹与创作的技法要领; 2. 能力:唐柳体楷书的笔法、结构、章法、临摹与创作的实践能力; 3. 情感与态度:养成良好书写习惯,热爱楷书艺术,愿意为繁荣书法艺术做贡献。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师德 教育 知识 教学 技术 班级 综合 自主 国际 反思 交流 维度 规范 情怀 整合 能力 融合 指导 育人 学习 视野 研究 合作 支撑 M M H M 度 对应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2 2 1 1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课堂讨论、实(验)践 课时 支 撑 教 周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等其它教学环节说明 安排 学目标 第一章 1、 书法的源与流 课堂交流 1 2 目标 1-3 书法简介 2、 写字与字外 作品赏析 1、 五指执笔 第二章 执笔实践 2 2、 三指执笔 2 目标 1-3 执笔 不同执笔书写对比练习 3、 执笔无定法 1、 平腕、枕腕、悬腕 第三章 姿势体验练习 3 2、 悬肘 2 目标 1-3 悬腕、悬肘 书写实践练习 3、 坐姿、立姿 第四章 1、 点法 例字临摹 4 柳体的基本 2 目标 1-3 2、 横法、竖法 实践练习 笔法 3、 撇法、捺法 例字临摹 5 2 目标 1-3 4、 钩法、提法、折法通临 实践练习 381 6 第五章 汉字部首 7 2、上下、上中下结构 8 3、独体字 9 4、半包围结构 5、三面包围结构 6、四面包围结构 10 第六章 综合临写 部首变化 实践练习 部首变化 实践练习 部首变化 实践练习 1、左右、左中右结构 部首变化 实践练习 临写 实践练习 临写 实践练习 临写 实践练习 作品创作 实践练习 1、米格临写 11 2、田格临写 12 3、九宫格临写 2 目标 1-3 2 目标 1-3 2 目标 1-3 2 目标 1-3 2 目标 1-3 2 目标 1-3 2 目标 1-3 第七章 1、 竖式作品基本章法 2 目标 1-3 楷书章法 2、 横幅作品基本章法 3、 斗方 14 小楷通临 2 目标 1-3 4、 扇面 第八章 楷书书写古 1、七言四句楷书作品创 15 小楷通临 2 目标 1-3 诗词作品练 作(考核) 习 2、30-50 书写字名人名 作品创作 16 2 目标 1-3 言(考核) 实践练习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教法:讲解,示范,指导。 学法建议: 1. 理解教师的讲解示范并实践书写; 2. 对有疑问的书写问题,主动寻求帮助; 3. 同学间的观摩与交流; 4. 大量的临帖实践; 5. 在教师指定字帖以外,广泛地选临其他字帖; 6. 临帖为主,尊重古帖、名帖,作为主要的学习资源;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临摹作业 50%(目标 1. 2、3),创作作品 50%(目标 1、2、3)。 2. 过程评价方案 (1)笔法、偏旁、单字、意临积累实践; (2)所学碑帖通临 1 至多遍; (3)按照课程要求,完成简单的以临写为主旨的创作。 3. 期末评价方案 内容:上交临帖与创作作品。(目标 1、2、3) 形式:提交作品 方法:按作品章法、结构、笔法、墨法评分。(目标 1、2、3)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1.《玄秘塔碑》,文物出版社。 2.《神策军碑》,文物出版社。 3.《金刚经》,文物出版社。 【学习资源】 13 382 1. 学生自主收集楷书名家书法视频。 2. 学生自主收集楷书名家名作赏析。 3. 学生自主收集楷书书法教程 383 《设计基础 1》 Design Basics 1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794 课程属性 美术学基础·必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8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美术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素描、色彩、中外美术史 在线教学平台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古丽斯坦 讲师 美术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设计的有关概念与技能要求,了解视觉表达方法在设计 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形、体、色彩的敏感性、归纳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初步掌握现代设计 基础,把艺术和文化、科学技术相结合,把学术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 力和创新意识,并能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落实在设计实践中;让学生掌握几种工艺设 计制作的基本技法,并根据不同材料的特点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与制作。 三、教学目标 1. 学习初步的现代设计理念,学习三大构成与基础图案,掌握基本的构成与图案设计 技法。 2. 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设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美术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 操作能力,了解设计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及对设计的未来进行开拓创新 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史观及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能力掌握基本的设计技能、服务于工 作和生活、服务于未来的教育实践。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钻研的精神素质,提升学生历 史、人文、艺术素养,提高设计鉴赏能力。 4. 采取专题讲授、图片、视频、实践操作、展示评价等方式进行教学。提高综合应用 能力。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师德 教育 知识 教学 技术 班级 综合 自主 国际 反思 交流 维度 规范 情怀 整合 能力 融合 指导 育人 学习 视野 研究 合作 支撑 M M M M 度 对应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1、2 3 3、 4 2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课堂讨论、实(验)践等其它教 课时 支 撑 教 周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学环节说明 安排 学目标 384 1 2 3 4 5 课堂讲授:(使用多媒体教室) 平面构成已在工业设计、建筑设 设计与应用 计、纺织与印染设计、时装设计、 概述 1. 设 计 与 应 用 书籍装帧设计、舞台美术、商业 平 面 构 成 在 概述 美术设计、视觉传递等领域广泛 各 种 设 计 中 2.点、线、面 运用。平面构成是现代基础造型 的应用。 3. 基 本 形 式 与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 平 面 构 成 的 作品欣赏 理性的艺术活动,它在强调形态 基本元素: 之间的比例、平衡、对比、节奏、 点、线、面。 律动、推移等的同时,又要讲究 图形给人的视觉引导作用。 平面构成所 课堂讲授:(使用多媒体教室) 包含的元素, 平面构成可以说是具有各种造型 平面构成中 领域共同必要的基础内容,它是 的形象,构成 基本的造型活动之一。它以基础 4. 形 式 美 法 则 方法,思考方 造型活动为其内容。它不同于一 及应用 法平面构成 般意义上的入门知识的基础,基 5. 平 面 构 成 基 的组织形式: 础置于造型之后,造型基础,所 本表达形式 重复构成;近 谓基础造型乃是以各种造型领域 6. 在 现 代 设 计 似构成; (绘画、雕刻、各种设计等)共 中的应用 渐变构成;发 同存在的基础性问题。以形态、 射构成; 色彩、质感、构图、表现方法、 变异构成; 或美的感觉、作为研究及教授的 对比构成; 对象。 课程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 1.认识色彩 出发,培养学生用科学分析的方法, 2. 色 彩 构 成 的 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的要 色彩构成 概念、原理等。 素,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 3. 色 彩 构 成 基 变幻性,按照色彩规律,探索各构成 本形式欣赏 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创造理想的, 有效的视觉效果。 训练有序思维,养成良好的视觉思 维习惯,掌握色彩构成方法的基本概 4. 色 彩 的 知 觉 念与各艺术学科之间的关系、作用、 与情感 效果了解并认识色彩与科学的关 5. 色 彩 设 计 的 系,色彩结构规律,要求学生在 方法 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知道如何使 色彩构成 6. 电 脑 技 术 在 用。色彩明度等级与饱和度强弱, 色彩构成中的 冷热色彩转换与明度等级,无彩色与 运用 有彩色,色彩感觉与心理,色彩质感 7. 色 彩 构 成 的 与色彩设计应用等。提升学生对色彩 应用 从理性到感性的认知并为下一次专 业课程打下扎实基础。 通过课程具体内容、色彩关系课 程作业,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发 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 考核评价 考核 生对设计形态视觉感受及创新设计 的能力。培育认识和自然色彩和设 计色彩的区别能力。 385 8 目标 1 8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4 8 目标 2 目标 3 6 目标 4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教学建议:主要通过讲授、案例教学、设计实践、交流展示等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课 程理解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等,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本门课程重点落在对平面构成形态要素、 形式美、组织形式、表现方法、构成方式等内容的循序渐进地讲解和练习上。 要求学生在构成原理的指导下,学习怎样去探索美、把握美和创造美。通过训练,锻炼 他们的逻辑思维及归纳、演绎、思考的能力,从而在作业及设计的综合应用中处理好构思与 构图,传统与现代,具体与抽象之间的关系。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能力, 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 作品表达能力, 解决问题 的实践能力, 设计创新精神、创造意识, 批判思维能力, 融会贯通能力, 艺术鉴赏能力, 国际 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的综合素质。 2. 过程评价方案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性评价,每一个作品设计与制作都很重要, 学习案例,完成几个小作品作为平时考核,重在考察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与理解。以创作为主 要目的的大作品,重在考察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 期末评价方案 过程性学习与每次课的小作品 50%(含考勤 10%),以创作为主的大作品作为学期末 考核,占 50%。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依据课程特点自编讲义 【学习资源】 1. 王晓林、崔齐编著:《平面构成》,中国纺织出版社,1996 年。 2. 崔唯编著:《色彩构成》,中国纺织出版社,1996 年。 3. 徐时程著,《立体构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年 4. 大卫•A•劳尔,史蒂芬•潘塔克著;范雨萌,王柳润,黄聪译:《设计基础》,湖南 美术出版社,2015 年 5. [美]蒂莫西•萨马拉著:《平面设计中的绘画、构成、色彩与空间样式》,刘雪芹, 韦锦泽译: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 386 《速写 2》 Sketch 2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797 课程属性 美术学基础·必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8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美术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6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素描 1、速写 1 在线教学平台 企业微信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周有维 副教授 美术教研室 张玉环 副教授 美术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美术学小学教育方向学生的造型基本功之一。授课对象为美术本科三年级学生, 该课程通过速写训练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物象的观察、概括能力,在分析,研究中,敏锐地抓 住物象的比例、形体、结构、透视、明暗等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造型及艺术表现能力。课 程主要学习内容为风景速写,通过临摹、写生使学生逐渐掌握风景的透视关系、空间关系、 物体的结构比例关系,并能较熟练的运用点、线、面结合的方法表现自然风景,力求达到线 条疏密有致,画面层次分明,空间、结构感强的效果,并在景物的描绘上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及别样的意境,最终提高学生风景速写的造型能力。 三、教学目标 1. 风景速写主要是训练学生对自然景物敏锐的观察能力、快速扎实的造型能力、极强 的概括能力。 2. 通过风景速写培养学生热爱自然,随时随地注意观察,寻求自然风景中美的东西, 并通过速写的形式进行收集积累,为今后的创作设计及教学积累素材。 3. 风景速写能够提高学生运用点、线、面的能力,熟练地使用不同手法表现自然景物 中的空间层次,展现对自然景物的个体化理解,抒发对自然景物的美好情怀。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师德 教育 知识 教学 技术 班级 综合 自主 国际 反思 交流 维度 规范 情怀 整合 能力 融合 指导 育人 学习 视野 研究 合作 支撑 H H H H M 度 对应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2、3 1、3 1、3 1、3 1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课堂讨论、实(验) 课时 支撑教 周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践等其它教学环 安排 学目标 节说明 8 目标 1、3 8 目标 1、3 风景速写的外出写生实践 8 目标 1、3 风景速写的外出写生实践 8 目标 1、3 5 风景速写 风景透视的讲解和练习 6 风景速写 风景速写的临摹技法练习 7 风景速写 8 风景速写 课堂讨论 1 课时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教学方法:教师对风景速写知识进行讲解,辅导学生进行大量风景速写的临摹和写生的 387 实践练习,夯实造型基本功。 教学建议:主要通过“素描 1”、“速写 1”的学习。以打劳造型基础,并要求学生走 进生活,做有关风景摄影的训练,从中欣赏体悟观察自然界的意境之美,激发绘画热情,观 察风景中的前景、中景及后景的空间关系,探究相互之间的处理手法。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在考查学生对自然景物的透 视空间、形体结构及对景物的处理手法的综合理解与运用,教学目标 1 占本门课程的 40%、 教学目标 2 占本门课程的 20%、教学目标 3 占本门课程的 40%。 2. 过程评价方案:(考勤)20% ,绘画作业(临摹、写生作业)占 40% ,除过程性 学习任务的学习外,学生须在课堂上完成速写的临摹作业 10 幅,写生作业 10 幅,默画透视 图等,以考察学生对自然景物透视、空间、形体结构的理解程度及运用不同手法处理景物的 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参观各类美术展览并与其他美术院校学生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做出学 习评价。对应课程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3. 期末评价方案:期末测试 40%(测试考察二幅风景速写户外写生,重在考查学生在 速写绘画过程中对自然景物的透视空间、形体结构和处理手法的认知及运用能力)。最终以 平时作业成绩结合期末测试成绩的方式,综合考核学生能力,对应课程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陈华新,《风景速写教程》,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 年 【学习资源】参考书目: 1. 飞乐鸟工作室《风景速写基础入门》,水利水电出版社,2017 年 2. 田旭,《风景钢笔写生线描技法精讲》,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 年 3. 孙贵兵,《名师范本·风景速写·实用篇》,安徽美术出版社,2015 年 4. 陈新生,《建筑速写技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年 5. 吴冠中,《吴冠中速写本·风景速写》,黄山书社,2014 年 388 《素描 4》 Charcoal Drawing 4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1703 课程属性 美术学与美术教育拓 展·选修 学分 3 总学时/周学时 48/8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美术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素描 1、素描 2 在线教学平台 微信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李建海 副教授 美术教研室 孙侃 副教授 美术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素描 4 是美术学(小学教育方向)学生的专业选修课。为美本三年级学生开课,通过本课 使学生在素描 1、素描 2 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素描的造型能力,因为素描是一切造型艺 术的基础,学习素描是提高造型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本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是人物半身像、 全身人像。通过讲授、欣赏、写生、辅导、讲评等环节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 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人物的形体结构、解剖结构、运动规律在写生中的具体应用,了解人 物的内在结构对外在形态的影响,能够由表及里的观察、理解、表现对象,能够基本表现人 物的特征和精神状态。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下一阶段课程和毕业创作打好基础,注重 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和审美素养。 三、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程使学生基本掌握素描人像的基本规律和知识,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 现方法。 2. 通过素描训练使学生提高造型能力,培养学生的素描感知能力。 3. 通过学习使学生增强专业学习兴趣和专注度,提高审美能力。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师德 教育 知识 教学 技术 班级 综合 自主 国际 反思 交流 维度 规范 情怀 整合 能力 融合 指导 育人 学习 视野 研究 合作 支撑 H H M 度 对应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1、2 1、2 3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课堂讨论、实(验)践 课时 支撑教 周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等其它教学环节说明 安排 学目标 目标 1 9 素描人体 人体的基本结构 讲授 8 目标 2 目标 1 素描人体 人体写生的步骤 实践 10 8 目标 2 目标 1 11 素描人体 实践、辅导 讨论 8 目标 2 12 素描人体 人体的写生要点 讲授 8 目标 3 13 素描人体 实践、辅导 欣赏 8 目标 1 目标 2 389 14 素描人体 人体的写生的表现 讨论 8 目标 1 目标 2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本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素描人物写生实践,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讲授、示范、辅导、讲评 相结合。学习建议是教学中长期作业与短期作业相结合,课上训练与课下作业相结合,人物 素描写生与人物速写相穿插,提高学生素描表现能力和艺术修养,以此使学生达到美术学(小 学教育方向)本科生的毕业要求。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在评价中要求学生在作业中体现所学素描基本原理和规律,注重 学生的观察能力,整体把控画面效果,提高素描感知能力,理论结合实践,在自己原有基础 上提高塑造人物的造型能力,加强美术专业的关注度,强化素描表现的个性化语言,提高艺 术的审美能力。考核以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进行综合考察,平时成绩占 60%,期末成绩占 40%。 2. 过程评价方案:过程评价主要以出勤、讨论发言和平时作业作为评价依据,有平时 评价和平时作业成绩相结合,主要支撑目标 1、目标 2。 3. 期末评价方案:期末综合评价主要是过程评价与期末考试进行综合评价期末总评成 绩,主要支撑教学目标 3。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自编讲义 【学习资源】 1.《素描:造型.创意.表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年。 2.《素描人体与着衣人像》,湖北美术出版社,2008 年。 3.《西洋素描》,兴吉著,吉林美术出版社,2004 年。 4.《世界素描大系》,刘天呈著,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年。 5.《大师经典肖像》,杨建飞著,中国书店出版,2014 年。 390 《中国画 3(实训)》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3(Practice)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1706 课程属性 美术学与美术教育拓 展·选修 学分 0 总学时/周学时 16/8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美术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中国画 2、书法课 在线教学平台 企业微信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周有维 副教授 美术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是美术学小学教育专业中国画选修课。授课内容为中国写意花鸟画,课程将系统深 入介绍中国写意花鸟画的相关知识和表现技法,其中包括:写意花鸟画优秀画家的代表作品、 中国画的各种使用工具、不同材料选择、各种笔墨表现技法、写意花鸟画的临摹、小品创作 步骤、方法、原则及各种花卉的画法、各种禽、鸟、昆虫的表现形式等。使学生进一步了解 和掌握写意花鸟画知识,较为熟练的应用中国画工具、材料和用笔、用墨技能由此逐步培养 学生树立具有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理念,对传统艺术有更深入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在本民 族文化、艺术方面的素养。 三、教学目标 1. 深入学习中国写意画相关知识和基本技法,理解写意花鸟画的传统审美特征及其形 式要素。灵活运用中国画的不同工具材料,进行临摹和创作。 2. 能用写意笔法表述对自然物象感受。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 我国民族绘画艺术的优秀传统和艺术成就。 3. 系统全面地掌握写意花鸟画的基本理论及绘画规律,同时理解其艺术特点,能够更 加深入灵活的运用笔墨技法,表现自然物象,为今后的教学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胜任中小 学中国画教学工作。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师德 教育 知识 教学 技术 班级 综合 自主 国际 反思 交流 维度 规范 情怀 整合 能力 融合 指导 育人 学习 视野 研究 合作 支撑 M H H L M 度 对应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2 1、3 1、3 2 3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课堂讨论、实(验) 课时 支撑教 周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践等其它教学环 安排 学目标 节说明 7 写意花鸟画 水仙花画法结合小品创作 8 目标 1、3 8 写意花鸟画 凌霄花画法结合小品创作 8 目标 1、3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教学方法:教师对写意花鸟画的笔墨技法及设色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演示,辅导学生进行 大量的写意花鸟画的笔墨和设色临摹练习,在实践练习中夯实中国画基本功。 教学建议:学生前期课程应包括中国画 2 和书法课,教学主要以学生前期的美术造型能 力、及相关的写意笔墨技法知识和一定的书法能力为基础,建议学生更多了解中国美术发展 391 现状及中国美术史的理论知识并结合中国写意花鸟画美术作品的欣赏进行有意义的思考。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在考查学生对写意花鸟画相 关知识的理解、对笔墨技法、设色规律、组织创作的综合运用能力,教学目标 1 占本门课程 的 40%、教学目标 2 占本门课程的 20%、教学目标 3 占本门课程的 40%。 2. 过程评价方案:(考勤)20% ,绘画作业(临摹结合创作)占 40% ,除过程性学 习任务的学习外,学生须在课堂上完成写意花鸟画临摹创作 2 幅,以考察学生对写意花鸟画 笔墨技法、设色知识、创作原则的理解运用程度。同时引导学生参观各类美术展览并与其他 美术院校学生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做出学习评价。对应课程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3. 期末评价方案:期末测试 40%(测试考察一幅写意花鸟画创作),重在考查学生在 写意绘画过程中对笔墨技法、设色知识及组织创作的综合运用能力。最终以平时作业成绩结 合期末测试成绩的方式,综合考核学生能力,对应课程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墨白文化《国画基础教程、花鸟篇》安徽美术出版社 2018 年 【学习资源】 1. 谢青《新编写意花鸟画》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2. 贾宝珉《写意花鸟画谱、荷花篇》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017 年 3. 贾宝珉《写意花鸟画谱、梅花篇》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017 年 4. 杨乾亮《中国画创作技法丛书、花鸟小品》福建美术出版社 2014 年 5. 皇甫秉钧《小写意花鸟画教程》安徽美术出版社 2015 年 392 《中国画 4》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4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1707 课程属性 美术学与美术教育拓 展·选修 学分 3 总学时/周学时 48/8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美术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中国画 1、书法课 在线教学平台 企业微信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周有维 副教授 美术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美术学小学教育方向的专业选修课。主要授课内容是工笔人物。其中深入介绍 不同风格类型的工笔人物画相关知识,学习白描人物的临摹、写生技法,同时训练其组稿方 法及构图形式,并深入研习工笔人物绘画的设色技能。使学生全面掌握工笔画从写生、组稿、 设色的整套造型技法及表现形式。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中国工笔画一般性的实践规律, 深入的把握中国传统绘画的相关知识体系,提高其自身民族艺术的修养,在绘画中传达出中 国艺术的精神风貌、审美情趣和理念。课程以讲授、演示、观看绘画资料进行教学,以学生 具体实践为主要学习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工笔人物画的艺术特点、风格、规律、美学 思想等,树立基本观念。 2. 使学生了解中国丰富的文化底蕴及内涵,提高学生对本民族绘画艺术的认知。掌握 传统绘画的造型规律和设色技法。 3.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了解工笔人物画的发展概况,掌握工笔人物画的造 型方法和线条的组织规律及设色、制作的基本方法,并能够熟练运用工笔画的工具和材料等, 为今后工笔人物画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师德 教育 知识 教学 技术 班级 综合 自主 国际 反思 交流 维度 规范 情怀 整合 能力 融合 指导 育人 学习 视野 研究 合作 支撑 M H H L M 度 对应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2 1、3 1、3 2 3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课堂讨论、实(验) 课时 支撑教 周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践等其它教学环 安排 学目标 节说明 9 工笔画人物 讲授知识临摹白描人物范画 8 目标 1、3 10 工笔画人物 讲授知识辅导白描人物写生 8 目标 1、3 11 工笔画人物 讲授知识辅导白描人物写生 8 目标 1、3 12 工笔画人物 讲授知识辅导工笔人物设色 8 目标 1、3 393 讨论 1 课时 13 工笔画人物 讲授知识辅导工笔人物设色 8 目标 1、3 14 工笔画人物 讲授知识辅导工笔人物设色 8 目标 1、3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教学方法:教师对工笔人物画白描及设色知识进行讲解,辅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工笔白描 写生和设色临摹的练习,在实践练习中夯实基本功。 教学建议:学生前期课程应有中国画 1、速写 1、书法课,主要以学生前期的美术造型 能力、色彩相关知识及书法书写为基础,建议学生更多了解中国美术发展现状及中国美术史 的理论知识并结合中国工笔画美术作品的欣赏进行有意义的思考。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在考查学生对工笔画勾线和 设色知识的理解、对笔墨技法颜色规律的综合运用,教学目标 1 占本门课程的 40%、教学 目标 2 占本门课程的 20%、教学目标 3 占本门课程的 40%。 2. 过程评价方案:(考勤)20% ,绘画作业(临摹、写生作业)占 40% ,除过程性 学习任务的学习外,学生须在课堂上完成工笔白描临摹作业 1 幅,工笔人物白描写生作业 2 幅,工笔人物画设色作业 1 幅,以考察学生对工笔画白描及设色知识、表现技法的理解运用 程度。同时引导学生参观各类美术展览并与其他美术院校学生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做出学 习评价。对应课程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3. 期末评价方案:期末测试 40%(测试考察一幅工笔人物画设色作业),重在考查学 生在工笔绘画过程中对勾线、设色知识及表现技法的运用能力。最终以平时作业成绩结合期 末测试成绩的方式,综合考核学生能力,对应课程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顾静、金艳,《中国工笔画技法、全国高等院校艺术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国轻工 业出版社,2018 年 【学习资源】 1. 项维仁,《项维仁线描人物》,福建美术出版社 2017 年 2. 王重来,《中国画白描基础》,上海美术出版社,2017 年 3. 刘远山,《宋画人物》,西冷书画出版社 2005 年 4. 周庆张艺,《零基础工笔人物画从入门到精通》,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9 年 5. 何家英,《画境、典雅—何家英工笔人物画探微》,安徽美术出版社,2016 年 394 《书法与篆刻 1》 Calligraphy and Seal Cutting I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1713 课程属性 美术学与美术教育拓 展·选修 学分 3 总学时/周学时 48/8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美术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书法基础 在线教学平台 无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邹方程 副教授 书法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欧体楷书是书法艺术实践与学习的基础,是书法教学最常用的字体,学习掌握楷书的笔 法、结构、章法、临摹与创作的技法要领与能力,对汉字书写的能力的形成与培养具有重要 作用。本课程主要学习欧体楷书书写的基本常识,选择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学习楷书 的书写方法,通过临摹与创作训练,掌握书法的学习方法和创作技巧。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欧体楷书的笔法、结构、章法、临摹与创作的技法要领; 2. 能力:欧体楷书的笔法、结构、章法、临摹与创作的实践能力; 3. 情感与态度:养成良好书写习惯,热爱楷书艺术,增强文化自信。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师德 教育 知识 教学 技术 班级 综合 自主 国际 反思 交流 维度 规范 情怀 整合 能力 融合 指导 育人 学习 视野 研究 合作 支撑 M H H M H M 度 对应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2 2 1 2 1 1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课堂讨论、实(验)践等其 课时 支撑教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次 它教学环节说明 安排 学目标 第一章 笔法与例字 1 笔法 1 8 目标 1-3 《九成宫醴泉铭》笔法 实践练习 笔法与例字 2 笔法 2 8 目标 1-3 实践练习 第二章 准确临摹 3 准确临摹 8 目标 1-3 《九成宫醴泉铭》临摹 实践练习 通临 通临 目标 1-3 4 8 实践练习 第三章 部首与意 部首、意临 5 8 目标 1-3 《九成宫醴泉铭》创作 临训练 实践练习 作品创作 作品创作 目标 1-3 6 8 实践练习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教法:讲解,示范,指导。 学法:理解,感悟,实践,掌握,应用。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395 1. 评价内容与权重:临摹作业 50%(目标 1. 2、3),创作作品 50%(目标 1、2、3)。 2. 过程评价方案 (1)《九成宫醴泉铭》笔法、偏旁、单字、意临积累实践; (2)所学碑帖至少通临 1 通; (3)所学碑帖至少创作 1 幅作品,品式不得雷同。 3. 期末评价方案 内容:上交所学碑帖的创作作品。(目标 1、2、3) 形式:提交作品 方法:按作品章法、结构、笔法、墨法评分。(目标 1、2、3)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文物出版社。 【学习资源】 1. 学生自主收集欧体楷书名家书法视频。 2. 学生自主收集欧体楷书书法教程。 396 《书法与篆刻 3》 Calligraphy and Seal Cutting 3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1717 课程属性 美术学与美术教育拓 展·选修 学分 3 总学时/周学时 48/8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美术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6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书法基础 在线教学平台 无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马龙 副教授 书法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隶书是书法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书体之一,学习掌握隶书的笔法、结构、章法、临摹与创 作的技法要领与能力,对汉字书写的能力的形成与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本课程主要学习隶书 书写的基本常识,选择东汉《曹全碑》等经典碑刻,学习隶书的书写方法,通过临摹与创作 训练,掌握书法的学习方法和创作技巧。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隶书的笔法、结构、章法、临摹与创作的技法要领; 2. 能力:隶书的笔法、结构、章法、临摹与创作的实践能力; 3. 情感与态度:养成良好书写习惯,热爱隶书艺术,增强文化自信。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师德 教育 知识 教学 技术 班级 综合 自主 国际 反思 交流 维度 规范 情怀 整合 能力 融合 指导 育人 学习 视野 研究 合作 支撑 M H H M H M 度 对应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2 2 1 2 1 1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课堂讨论、实(验)践 课时 支撑教学目 周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等其它教学环节说明 安排 标 第一章 笔法与例字 1 笔法 1 8 目标 1、2、3 《曹全碑》笔法 实践练习 笔法与例字 笔法 2 目标 1、2、3 2 8 实践练习 第二章 准确临摹 准确临摹 目标 1、2、3 3 8 《曹全碑》临摹 实践练习 通临 4 通临 8 目标 1、2、3 实践练习 第三章 初步创作 5 初步创作训练 8 目标 1、2、3 《隶书》创作 实践练习 作品创作 作品创作 目标 1、2、3 6 8 实践练习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教法:讲解,示范,指导。 学法:理解,感悟,实践,掌握,应用。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397 1. 评价内容与权重:临摹作业 50%(目标 1. 2、3),创作作品 50%(目标 1、2、3)。 2. 过程评价方案 (1)《曹全碑》笔法、偏旁、单字、意临积累实践; (2)所学碑帖至少通临 1 通; (3)所学碑帖至少创作 1 幅作品,品式不得雷同。 3. 期末评价方案 内容:上交所学碑帖的创作作品。(目标 1、2、3) 形式:提交作品 方法:按作品章法、结构、笔法、墨法评分。(目标 1、2、3)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曹全碑》,上海书画出版社。 【学习资源】 1. 学生自主收集隶书名家书法视频。 2. 学生自主收集隶书教程。 398 《设计与工艺 1》 Design and Craft I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1721 课程属性 美术学与美术教育拓 展·选修 学分 3 总学时/周学时 48 /8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美术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素描、色彩、设计基础 在线教学平台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杨小琴 副教授 美术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美术学(小学教育方向)专业选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物以 致用”的设计思想,运用一定的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 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本课程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现代设 计、传统工艺、材料体验与创意表达。通过学习,让学生:1. 了解现代设计的有关知识与 概念,以案例学习的方式,分主题设计。2. 了解有代表性的传统工艺的产生、发展与文化 传承。3. 以纸艺造型为主,感受各种美术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不同材料和工具学习设计 与工艺制作。本课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为学生未来的小学美术教学工作和指导学 科社团、兴趣小组等工作提供基本方法和技能。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设计与工艺 2》。 三、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设计和传统工艺。 2. 开阔学生视野,注重文化传承与学习,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 3. 灵活运用工具材料进行设计与制作,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艺术表达能力。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师德 教育 知识 教学 技术 班级 综合 自主 国际 反思 交流 维度 规范 情怀 整合 能力 融合 指导 育人 学习 视野 研究 合作 支撑 M M M M 度 对应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1、2 3 3 2、3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课堂讨论、实(验) 课时 支撑教 周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践等其它教学环节 安排 学目标 说明 设计与工艺 设计与工艺概述、起源和发 案 例 教 学 、 设 计 实 1 概述、作品欣 8 目标 1 展,作品欣赏 践、交流展示相结合 赏 1. 现代设计的分类、发展及 其理念 目标 2 2 现代设计 8 2. 现代设计作品欣赏 目标 3 3. 结合案例,学习现代设计 结合案例,学习现代设计, 3 现代设计 8 目标 3 完成作品 399 1. 传统工艺的分类、发展及 其理念 2. 传统工艺作品欣 目标 1 4 传统工艺 8 赏 3. 结合案例,学习传统工 目标 3 艺 参观访问(例如故宫、首都 5 传统工艺 博物馆、百工坊等),了解 8 目标 2 多种传统工艺 结合案例,学习传统工艺, 目标 2 6 传统工艺 8 体验学习 目标 3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主要通过讲授、案例教学、设计实践、交流展示等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实 践应用能力等,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评价方式与要点: 1. 评价内容与权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内容的分数权重:过程性 学习与每次课的小作品 50%(含考勤 10%),以创作为主的作品作为学期末考核,占 50%。 2. 过程评价方案:注重过程性评价,每一个作品的设计与制作都很重要,通过案例学 习,完成几个小作品作为平时考核,重在考察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与理解。 3. 期末评价方案:以创作体验为主要目的的作品,重在考察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自编讲义 【学习资源】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 年。 2. 路甬祥总主编:《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大象出版社,2005 年。 3. [英]保罗·杰克逊,安琪拉·阿克特著,陈璐译:《纸艺大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 版社,2007 年。 4. [美]绫子·布洛戴克著:《纸艺百科全书》,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 年。 5. 王受之著,《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年 400 《色彩 2》 Color Drawing 2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1729 课程属性 美术学与美术教育拓 展·选修 学分 3 总学时/周学时 48/8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美术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6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素描 1、素描 2、色彩 1 在线教学平台 微信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李建海 副教授 美术教研室 孙侃 副教授 美术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色彩 2 是美术学(小学教育方向)的专业选修课,授课对象是美本三年级的学生。色彩是 视觉艺术主要的造型要素,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是油画人像、油画人体。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 生基本了解西方油画悠久的历史,绘画流派的演变,油画材料的特点,油画的基本技法和油 画色彩的表现,逐步掌握油画人像、人体写生的方法、步骤,油画的制作与材料,现代油画 的发展状况。通过油画写生的实践,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色彩造型能 力和感受油画色彩美的能力,为学生进行独立的毕业创作打好基础,提高学生的色彩审美修 养。 三、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使学生掌握油画的基本理论知识,油画的表现技法,能完整表现人物色彩 关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画面整体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色彩造型能力。 3. 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艺术表达,提高学生的色彩审美素养。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师德 教育 知识 教学 技术 班级 综合 自主 国际 反思 交流 维度 规范 情怀 整合 能力 融合 指导 育人 学习 视野 研究 合作 支撑 M H H L 度 对应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1、2 1、2 3 3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课堂讨论、实(验)践 课时 支撑教 周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等其它教学环节说明 安排 学目标 目标 1 1 油画半身人像 人物躯干的结构 讲授 8 目标 2 油画半身人像写生的 目标 1 油画半身人像 欣赏 2 8 步骤 目标 2 色彩深入塑造、调整 3 油画半身人像 讲评 8 目标 3 完成 目标 1 油画全身人像 全身人像的基本结构 讲授 4 8 目标 2 目标 1 5 油画全身人像 全身人像写生的步骤 欣赏 8 目标 2 目标 1 油画全身人像 色彩深入塑造 讨论 6 8 目标 2 401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本门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学生进行色彩人物写生、教师教学讲授、示范、辅导、讲评 相结合。 学习建议:教学中长期作业与短期作业相结合,课上训练与课下作业相结合,人物写生 与风景写生相结合,提高学生色彩表达能力和色彩艺术修养,以此使学生达到美术学(小学 教育方向)本科生的毕业要求。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在评价中要求学生在作业中体现所学色彩基本原理和规律,考察 学生的观察能力、整体把控画面效果的能力,提高色彩感知能力,油画的表现技法的掌握, 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提高色彩塑造人物的造型能力,加强美术专业的关 注度,强化色彩表现的个性化语言,提高色彩艺术的审美能力。 考核以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进行综合考察,平时成绩占 60%,期末成绩占 40%。 2. 过程评价方案:过程评价主要是以出勤、讨论发言和平时作业作为评价依据,有平 时出勤、讨论评价和平时作业评价,主要支撑目标 1、目标 2。 3. 期末评价方案:期末综合评价主要是过程评价与期末考试进行综合评价期末总评成 绩,主要支撑教学目标 3。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自编讲义 【学习资源】 1.《油画人物》,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年。 2.《油画人体》,翁凯旋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年。 3.《色彩学》,朱介英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年。 4.《大师肖像》,祁达编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4 年。 5.《油画人体》,忻东旺著,安徽美术出版社,2006 年。 6.《大师经典肖像》,杨建飞著,中国书店出版,2014 年。 402 《陶艺与泥塑 1》 Ceramic Arts and Clay Sculpturing 1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1733 课程属性 美术学与美术教育拓 展·选修 学分 3 总学时/周学时 48/8 面向年级/专业 大四/美术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7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在线教学平台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杨小琴 副教授 美术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美术学小学教育方向四年级学生的专业选修课,包括陶艺课和小型装饰性泥塑 课。教学内容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理论课主要讲授陶艺和泥塑的基础知识,发展演 变,创作的基本流程和技法等。实践课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陶艺和泥塑作品,了解材料的 特性,体验陶艺与泥塑制作的基本流程和技法。本课程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与创意,发 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完成作品。本课程采取专题讲授、图片视频、参观学习、实践操作、欣 赏展示等方式进行教学。 三、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陶艺和小型装饰性泥塑的历史发展、特点和设计制作流 程。 2. 开阔学生视野,通过观察、思考、分析、体验,提高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3. 灵活运用工具材料,进行立体造型设计与制作。通过陶艺与泥塑,培养想象力与创 造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师德 教育 知识 教学 技术 班级 综合 自主 国际 反思 交流 维度 规范 情怀 整合 能力 融合 指导 育人 学习 视野 研究 合作 支撑 M M M 度 对应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1、2 3 3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课堂讨论、实(验)践 课时 支撑教 周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等其它教学环节说明 安排 学目标 了解陶艺与泥塑的起源 陶艺与泥塑 目标 1 1 与发展简史,欣赏作品。 8 概论 目标 2 材料初步体验 目标 2 2 传统陶艺 泥条盘筑、泥板成型 8 目标 3 目标 2 传统陶艺 捏塑成型、拉坯成型、 3 8 目标 3 目标 2 传统陶艺 拉坯成型、俢坯体验 4 8 目标 3 目标 2 5 传统陶艺 陶艺设计制作 8 目标 3 403 现代陶艺欣赏、造型体 目标 2 8 验 目标 3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学生之前学过外国美术史和中国美术史,有一定的绘画和设计基础。 教学建议:主要通过讲授、案例教学、设计实践、交流展示等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课 程理解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等,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评价方式与要点: 1. 评价内容与权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内容的分数权重:过程性 学习与每次课的小作品 50%(含考勤 10%),以创作为主的作品作为学期末考核,占 50%。 2. 过程评价方案:注重过程性评价,每一个作品的设计与制作都很重要,通过案例学 习,完成几个小作品作为平时考核,重在考察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与理解。 3. 期末评价方案:以创作体验为主要目的的作品,重在考察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依据课程特点自编讲义 【学习资源】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 2. 欧阳启名编著:《中国美术鉴赏》中的陶瓷艺术部分(杨小琴编写),山东美术出 版社,2009。 3. 刘木森等编著:《陶艺基础》,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4. 沈涛主编:《装饰雕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 [英] 路易莎·泰勒著,赵莹、孙思宇,王营伟译,《陶艺制作圣经:从材料到制作 工艺的完全指南》,北京出版集团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4. 6. 冯先铭编,《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6 现代陶艺 404 《设计创意 2》 Design Originality 2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1736 课程属性 美术学与美术教育拓 展·选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8 面向年级/专业 大四/美术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7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素描 1、素描 2、色彩 1、 设计基础 1、设计基础 2 和设计创意 1 在线教学平台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古丽斯坦 讲师 美术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美术学(小学教育方向)学生的专业选修课。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设计创意的相 关知识与概念,学习初步的现代创意理念。通过观察、分析和设计,培养学生开拓思路、创 意思维的能力,将艺术与文化相结合。创意是将逻辑、形象、逆象、发散思维和直觉灵感等 多种认知方式综合运用,并与创新思维相结合,使用各种材料、手段和技法,融入造型、工 艺与设计的元素,寻求多维探讨新创意的表达方式,从而达到创意的目的。从而拓展思维方 式,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1. 通过课程使学生了解和基本掌握创意设计的原理和知识。 2.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综合多学科的创意思维能力。 3. 通过本课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师德 教育 知识 教学 技术 班级 综合 自主 国际 反思 交流 维度 规范 情怀 整合 能力 融合 指导 育人 学习 视野 研究 合作 支撑 M M H M 度 对应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1、2 3 3 2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课堂讨论、实(验)践等其 课时 支撑教 周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它教学环节说明 安排 学目标 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指 设计创意手 设 计 的 基 本 思 维 方 导学生创作的过程,教学中 法绪论,关于 法与手段,对:“创 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强调学生 1 8 目标 1 对“创意”的 意”的理解 与教师的互动,以及学生之 理解 间的交流与学习。 有效组织课堂讨论,充分发 创 造 性 思 维 创意设计理念注重 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化 的 原 理 和 方 人文精神和文化内 2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实际 8 目标 1 法,创意的表 涵,注重多学科知识 创作状态下设计创意作品的 现 的交叉融合。 理解与认识。 405 3 4 5 创新思维方 法的运用 设计创意的 不同表达方 式及创意的 变化技巧,创 意在生活中 的运用。 考核评价 大师作品分析 学生作品分析 培养设计创意的想象力,正 确理解各种复杂造型之间的 关系,准确表达设计意图, 设计构思。 8 目标 2 通过浏览大量优秀 创意设计作品讲解 优缺点。可以有效地 发挥好的创意思维 方式、寻求好的创意 内容,并能通过好的 表达把创意内容展 现出来。 加强课堂实践教学,督促学 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中 的问题。 6 目标 3 2 考核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教学建议:主要通过课堂讲授、案例教学、设计实践、交流展示等教学途径,培养学生 的课程理解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等,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建议学生可以利用现代网络、多媒 体等查询资料,在设计之初多画小草稿然后优化思路。以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指导思 想。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概念认知、方法体验、能力培养三个阶段教学过程中获取 设计创意课程所给予的设计营养,激发学生创意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思维的跳跃感与严谨性, 做到同一个想法通过不同的载体、不同的表现方法、不同的图形调整准确地传达图形所表达 的信息。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评价方式分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两个部分。 2. 过程评价方案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性评价,每一个作品设计与制作都很重要, 学习案例,完成几个小作品作为平时考核,重在考察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与理解。以创作为主 要目的的大作品,重在考察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 期末评价方案 以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平时占 40%,期末考试占 60%。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依据课程特点自编讲义 【学习资源】 1.《图形创意》段轩如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年。 2.《广告创意与表现》林家阳著,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1 年。 3.《动物形态创意》韩晓曼著,辽宁美术出版社,2011 年。 4.《创意汉字图形设计》王军强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年。 5.《人物形态创意》周嘉勋著,辽宁美术出版社,2011 年。 6.《现代图形设计》刘西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年 5 月。 7.《图形创意》张小鹭李蔚青,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5 年 4 月。 8.《现代图形设计》刘西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年 5 月。 9.《图形创意》苗红磊,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 年 1 月。 406 《版画 1》 Print 1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1737 课程属性 美术学与美术教育拓 展·选修 学分 3 总学时/周学时 48/8 面向年级/专业 大四/美术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7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无 在线教学平台 无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孙侃 副教授 美术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木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其特定的技术和本体语言,本课程从木版画在东西 方历史发展进程入手,通过实践练习作品掌握木刻技术,锻炼学生使用刻刀准确造型的能力。 使学生在认识木刻的基础上分析个人特点将创作草图进行语言转换,能够合理利用木刻语言 进行创作。 三、教学目标 1. 在对版画造型与制作深入理解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强化和完善造 型能力, 2. 在建立主动造型意识的同时,注重画面的艺术表现性和作品的完整性,为将来进行 美术教育所需提供最大的可能性。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师德 教育 知识 教学 技术 班级 综合 自主 国际 反思 交流 维度 规范 情怀 整合 能力 融合 指导 育人 学习 视野 研究 合作 支撑 M H H M H M 度 对应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2 1 1 2 1 2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课堂讨论、实(验)践 课时 支撑教 周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等其它教学环节说明 安排 学目标 木版画的形成 第一章: 木版 1 木版画的发展及规律 电教授课 8 目标 1、2 画基础理论 名画赏析 第二章:木版 木板印刷基本材料的 2 画印刷基本知 实践练习 8 目标 1、2 掌握 识 3 木板印刷基本技术 实践练习 8 目标 1、2 4 木版画的印刷原理 实践练习 8 目标 1、2 5 木版画的材料性能 实践练习 8 目标 1、2 6 木版画的技法原理 实践练习 8 目标 1、2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1. 提倡教学中循序渐进,环环相接。在实践上形成分层次、分单元交替式进行的结构, 使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有机结合,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机结合。 407 2. 强调学生对木版材料的真实体验和感受,突出和强化木刻版画的各方面特征,包括 黑白构图,刀法运用,滚墨印刷等,培养学生以朴素的表达方式表现其木刻造型观念,增强 敏锐的感受能力。 3. 强调熟练掌握版画造型能力。解决对形体、结构、空间、质感等关系的认识和把握。 提倡建立一种理性主义精神,学会用眼睛去思想,用手去控制形体,提高学生深入分析、理 解和把握造型的能力。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实践木刻 100%。(目标 1,2) 2. 过程评价方案: 1)木板印刷基本材料的掌握,利用黑、白构图。 2)掌握几种刀法,并能熟练应用。 3)版画制作过程准确完成。 3. 期末评价方案:上交三张作业,以平时随堂实践为依据,按掌握木刻版画的造型规 律为准则评分。(目标 1,2)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无 【学习资源】 1.《木刻教程新编》谭权书,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 年 2.《版画观念与技法大全》贝丝.格拉博夫斯基,比尔.菲克,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4 年 408 《中西美术比较 1》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rt 1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1741 课程属性 美术学与美术教育拓 展·选修 学分 3 总学时/周学时 48/8 面向年级/专业 大四/美术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7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 史、素描、色彩 在线教学平台 企业微信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孙欣 副教授 美术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中西美术比较 1》是为美术学(小学教育方向)本科四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以比较的视角,研究中西方绘画史中的经典作品,从绘画图式的风格演 变、绘画语言的文化成因和思想溯源、绘画创作与艺术家精神气质的关联等层面,深入理解 中西方绘画的异同。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发掘创作主题,实验性地探索具有个人风格的创 作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把美术理论学习与绘画实践相结合,为 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理论支撑,为其毕业创作提供实践基础。 三、教学目标 1. 熟悉中西方美术史中的经典作品。 2. 理解中西方绘画在绘画语言、思想文化背景、艺术家个体精神气质等方面的异同。 3. 在对中西方绘画的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形成自己的创作思路、表现方法。 4. 通过绘画能力和艺术修养的提高,使学生具备小学美术教学的专业水准。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师德 教育 知识 教学 技术 班级 综合 自主 国际 反思 交流 维度 规范 情怀 整合 能力 融合 指导 育人 学习 视野 研究 合作 支撑 M H H M H 度 对应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目标 1、2 1、2 1、2 1、2 1、2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课堂讨论、实 课时 支撑教 周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验)践等其它 安排 学目标 教学环节说明 比较中西方绘画史中的经典 中西方绘画 1. 课 堂 讲 授 与 作品,分析绘画语言的异同。 目标 语言的比较 讨论。 1 8 以此为基础,进行实验性的 1、2 研究与实践 2. 创作实践 创作练习。 中 西 方 绘 画 比较中西方绘画风格籍以形 1. 课 堂 讲 授 与 的 思 想 文 化 成的思想文化背景。创造性 目标 讨论。 2 8 背 景 的 比 较 地临摹相对应的中西方经典 1、2 2. 创作实践 研究 绘画作品。 409 比较研究中西方绘画史中绘 中 西 方 艺 术 画风格、精神气质相近的古 1. 课 堂 讲 授 与 目标 3 家 个 案 比 较 典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创造 讨论。 8 1、2 研究(古典) 性地临摹相对应的中西方经 2. 创作实践 典绘画作品。 比较研究中西方绘画史中绘 中 西 方 艺 术 画风格、精神气质相近的现 1. 课 堂 讲 授 与 目标 家 个 案 比 较 代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创造 讨论。 4 8 1、2 研究(现代) 性地临摹相对应的中西方经 2. 创作实践 典绘画作品。 基 于 中 西 方 通过上述多个层面的比较研 1. 课 堂 讲 授 与 目标 5 美 术 比 较 的 究和实践,探索自己的创作 讨论。 8 1、2 创作实践 主题和创作方法。 2. 创作实践 基 于 中 西 方 通过上述多个层面的比较研 1. 课 堂 讲 授 与 目标 6 美 术 比 较 的 究和实践,探索自己的创作 讨论。 8 1、2 创作实践 主题和创作方法。 2. 创作实践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本课程包括理论讲授与讨论,课堂与课外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创造性地独立思考与实践。 1. 课堂讲授与讨论。在授课中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引导学生以创造性的态度 分析经典作品,不为常规解读所束缚。 2. 课堂与课外创作实践。引导学生把对理论的理解,融入自己的创作实践。通过集体 讨论、集体展示,深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并逐渐明确自己的创作方向。 3.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指导学生研读经典作品。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本课旨在深化学生对中西方绘画的理解,通过比较研究,找到自己的创作主题、创作思 路,探寻自己的创作方法。 本课程的考核包括两个部分:创作实践、主题论文。课程考核要点和权重如下 对应的课 项目 评价标准 所占成绩比例 程目标 旷课(-25%) 目标 1 出勤 迟到(-10%) 40% 目标 2 无故旷课 3 次,不计成绩,重修 主题鲜明, 目标 1 创作实践考查 个性化的绘画风格, 60% 目标 2 绘画品质。 目标 1 总评 100% 目标 2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自编教材。 【学习资源】 1.《中西美术比较》,孔新苗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 年 2.《中西比较美术实践中的理论问题与方法论研究》,冯民生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 年 3.《中西艺术文化背景比较》,刘道广著,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5 年 4.《绘画媒介与造型样式:中西传统绘画造型语言比较研究》,赵维华著,广西美术出 版社,2008 年 5.《世纪末的艺术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美术的文化比较》,段炼著,上海 文艺出版社,1998 年 6. 方正美术资源库 7. Bridgeman 艺术图书馆 410 《绘画基础》 Basis of Painting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783 课程属性 儿童教育拓展·选修 学分 1 总学时/周学时 16/1 面向年级/专业 大二/非美术、书法专业 开课学期 第 3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无 在线教学平台 无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曹磊 实验师 书法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绘画基础课程主要以速写、素描为表现物象的绘画形式,其主要特点简练、快速、概括。 绘画基础造型能力应用广泛,是培养小学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重要课程,它的表现题材多种多 样,如人物、静物、风景、动物等等都可以成为绘画的题材。本基础课程平面性绘画和立体 性绘画两部分,循序渐进地让每个同学掌握一些绘画的基本规律。对于没有绘画基础的同学 来说,通过对绘画基础的学习使其学会如何先整体后局部地观察、表现对象,并将其归纳为 相对简单的几何形(体)。培养学生为将来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相关的绘画基础知识,以及简单的观察方式与绘画方式。 2. 学生通过对绘画规律的学习,以及绘画实践的练习,能够积累一定的美术素养。 3. 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能够独立自主地绘制作品,简单地表达内心感受。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支撑 度 H M M H L L M H L H L 目标 1、2 目标 1、2 目标 3 目标 3 对应 目标 目标 3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课时 安排 支撑教 学目标 1 基本理论知识 工具材料 绘画技巧 学生笔记、提问 1 目标 1 2 基础造型训练 植物题材绘制 学生提问 绘画练习 1 目标 1-3 3 基础造型训练 蔬菜水果题材绘制 学生提问 绘画练习 1 目标 1-3 4 基础造型训练 建筑题材绘制 学生提问 绘画练习 1 目标 1-3 5 基础造型训练 建筑题材绘制 学生提问 绘画练习 1 目标 1-3 学习要点 课堂讨论、实(验)践等其 它教学环节说明 411 6 基础造型训练 日常用品题材绘制 学生提问 绘画练习 1 目标 1-3 7 基础造型训练 交通工具题材绘制 学生提问 绘画练习 1 目标 1-3 8 期中测试 期中测试 学生提问 绘画练习 1 目标 1-3 9 基础造型训练 交通工具题材绘制 学生提问 绘画练习 1 目标 1-3 10 基础造型训练 动物题材绘制 学生提问 绘画练习 1 目标 1-3 11 布里兹的卡通画 卡通动物 学生提问 绘画练习 1 目标 1-3 12 布里兹的卡通画 卡通人物 学生提问 绘画练习 1 目标 1-3 13 风景画 风景画临摹 学生提问 绘画练习 1 目标 1-3 14 风景画 风景画临摹 学生提问 绘画练习 1 目标 1-3 15 风景画 风景画写生 学生提问 绘画练习 1 目标 1-3 16 考试 命题绘画 绘画 1 目标 1-3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教学方法与建议: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可以有指导性和目的性地进行 绘画练习。在具体练习过程中,时刻提醒学生注重绘画效率的提高,将写生与临摹学习相结 合。将绘画实践带到课余生活当中,并与自己本身的专业做一定的结合。在不断的实践积累 中达到教学目标。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注重过程性评价,强调学生平时的练习与积累。使学生能够掌握 基本的绘画方式,并能够初步进行自主绘画,以及简单的创作与教学。将重点放在绘画方式 和绘画习惯的培养上,关注学生在绘画中的成长过程,对于不同阶段的同学给予不同的评价 方式。 2. 过程评价方案:首先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造型基础知识和绘画方法,基本采用提问 的方式来进行评价,对应课程的目标 1。其次在临摹练习的实践中,让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和 基本绘画的能力,掌握一定的透视造型原理,可从平时作业中给予评价,对应课程目标 2。 最后让学生能有一定写生能力,同样从平时作业中给予评价,对应课程目标 3。 3. 期末评价方案:通过随堂考试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期 末成绩各占 50%,强调学生关注平时的积累。总体对应课程目标的 1—3。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自编讲义 【学习资源】 1.《简笔画技法》,孟志罡编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速写实用教程》,张玉红著,人民邮电出版社 412 3.《怎样画风景素描》邵大地编著,人民美术出版社 4.《绘画透视教程》菲儿·梅茨格著,王毅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5.《人物默写想象与创造》罗恩·蒂纳 413 《教师书法》 Teachers’ Calligraphy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739 课程属性 专业发展·必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一/全院学生(除书法学) 开课学期 第 1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在线教学平台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曹磊 实验师 书法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教师书法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基础书写能力为主,具体方式为硬笔书法练习。 具体临写范本为隋代智永所书《真草千字文》墨迹。较之软笔书法,硬笔更容易让学生掌握。 在具体的练习中,将分为笔画和字形结体两部分,但这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两部分,而是需要 同时进行练习、相互参照的两部分。对不同笔画和字形的临写练习,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自 主观察和分析能力。同时也可将此能力应用至其他学科的学习之中。智永《真草千字文》为 经典范本,通过对一千个不同的字形进行研究与学习,学生便可举一反三,最终达到自由书 写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相关的硬笔书法基础知识,以及简单的观察方式与书写方式。 2. 学生通过对经典范本的临写练习,能够积累一定的书写能力。 3. 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硬笔书法的创作。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支撑 度 H M M H L L M H L H L 目标 1、2 目标 1、2 目标 3 目标 3 对应 目标 目标 3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课堂讨论、实(验)践 等其它教学环节说明 学习要点 课时 安排 支撑教 学目标 1 2 3 书写常识 了解工具材料与书写方式 学生提问 2 目标 1 4 基本笔画 横、竖、撇、捺 学生提问 书写练习 2 目标 1、2 5 基本笔画 提、点、折、钩 学生提问 书写练习 2 目标 1、2 414 6 偏旁 偏旁在左 学生提问 书写练习 2 目标 1、2 7 偏旁 偏旁在左 学生提问 书写练习 2 目标 1、2 8 偏旁 偏旁在右 学生提问 书写练习 2 目标 1、2 9 偏旁 偏旁在上 学生提问 书写练习 2 目标 1、2 10 偏旁 偏旁在下、半包围结构 学生提问 书写练习 2 目标 1、2 11 期中测试 期中测试 期中测试 2 目标 1、2 12 间架结构 独体、左右、左中右 学生提问 书写练习 2 目标 1、2 13 间架结构 主笔、上下、上中下、包 围 学生提问 书写练习 2 目标 1、2 14 临摹与章法 临摹、创作 学生提问 书写练习 2 目标 1-3 15 临摹与章法 临摹、创作 学生提问 书写练习 2 目标 1-3 16 期末测试 命题书写 期末测试 2 目标 1-3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教学方法与建议: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可以有指导性和目的性地进行 书写练习。在具体练习过程中,时刻提醒学生注重书写效率的提高,将临摹与创作学习相结 合。将书写实践带到课余生活当中,并与自己本身的专业做一定的结合。在不断的实践积累 中达到教学目标。 六、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注重过程性评价,强调学生平时的练习与积累。使学生能够掌握 基本的书写方式,并能够初步进行自由书写,以及简单的创作与教学。将重点放在书写方式 和书写习惯的培养上,关注学生在练习中的成长过程,对于不同阶段的同学给予不同的评价 方式。 2. 过程评价方案:首先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硬笔基础知识和书写方法,基本采用提问 的方式来进行评价,对应课程的目标 1。其次在临摹练习的实践中,让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和 基本书写的能力,掌握一定的造型原理,可从平时作业中给予评价,对应课程目标 2。最后 让学生能有一定的创作能力,同样从平时作业中给予评价,对应课程目标 3。 3. 期末评价方案:通过随堂测试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期 末成绩各占 50%,强调学生关注平时的积累。总体对应课程目标的 1—3。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1.《书写与书法教程》,欧阳启名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上海书画出版社 【学习资源】APP:“不厌书法” 415 《中国古代书法史》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Calligraphy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1900 课程属性 书法学基础·必修 学分 3 总学时/周学时 48/3 面向年级/专业 大二/书法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3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无 在线教学平台 无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马龙 副教授 书法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历史上的现象、人物、作品等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书法在不同历史时期 的特殊性和个别性,同时在书法的历史演变中揭示普遍规律,展示中国书法的宏观框架和脉 络。使学生掌握书法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书法文化和卓越成就, 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信念,提高学生的书法鉴赏及审美判断能力。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书法文化和卓越成就; 2. 能力:掌握书法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 3. 情感与态度:热爱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增强文化自信。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支撑 度 M L 对应 目标 目标 3 目标 2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H H M L 目标 1 目标 3 目标 1 目标 1 交流 合作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次 1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课堂讨论、实(验)践 等其它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教 学目标 第一章先秦 和秦代书法 了解和掌握汉字源起和书法 发生的关系,特别要掌握书 法从不自觉走向自觉的历史 进程 识记现象、人物和作品, 掌握基本框架,了解基 本规律 3 目标 1-3 了解先秦时期主要的书法现 象,特别是甲骨文和金文。 识记现象、人物和作品, 掌握基本框架,了解基 本规律 3 目标 1-3 了解和初步掌握两汉时期的 简读金文、刻石书法,重点 掌握简牍和汉碑书法。 识记现象、人物和作品, 掌握基本框架,了解基 本规律 3 目标 1-3 了解汉代书法教育的概况。 识记现象、人物和作品, 掌握基本框架,了解基 本规律 3 目标 1-3 2 3 4 第二章两汉 书法 416 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 经济、文化对书法的广泛影 响,重点掌握门阀制度对书 法世家的影响。 识记现象、人物和作品, 掌握基本框架,了解基 本规律 3 目标 1-3 6 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简牍墨 迹、碑刻、摩崖、墓志、造 像题记、砖文等,了解南北 分裂造成的南北书风的差 异,以及相互之间的逐渐融 合。 识记现象、人物和作品, 掌握基本框架,了解基 本规律 3 目标 1-3 7 了解王羲之书法出现的历史 成因,重点掌握“二王”书 法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和意 义。 识记现象、人物和作品, 掌握基本框架,了解基 本规律 3 目标 1-3 8 了解唐代政治文化对书法的 影响,重点掌握唐太宗等帝 王对书法发展的巨大作用以 及隋唐科举制度对书法的影 响。 识记现象、人物和作品, 掌握基本框架,了解基 本规律 3 目标 1-3 了解隋唐五代时期的重要书 家、书作,以及隋唐时期的 墓志、经文。了解唐代书法 的域外传播,重点掌握唐楷 的确立对书法史的深远影 响。。 识记现象、人物和作品, 掌握基本框架,了解基 本规律 3 目标 1-3 了解宋代经济、文化发展对 书法的影响,重点掌握“宋 四家”的书法特色和成就。 识记现象、人物和作品, 掌握基本框架,了解基 本规律 3 目标 1-3 了解金、元时期的书法现象, 识记现象、人物和作品, 重点掌握赵孟頫书法的艺术 掌握基本框架,了解基 成就。 本规律 3 目标 1-3 了解明代书法发展的三个时 期,重点掌握明代地域书风 的形成和特色。 识记现象、人物和作品, 掌握基本框架,了解基 本规律 3 目标 1-3 了解明代经济发展和市民文 化的活跃、以及社会各种思 识记现象、人物和作品, 潮对明代书法的深远影响, 掌握基本框架,了解基 重点掌握晚明个性化思潮影 本规律 响下的书家群(徐渭、张瑞图、 黄道图、倪元璐等)。 3 目标 1-3 了解清代书法的大致分期, 重点掌握清初书家王铎、傅 山的艺术特色。 3 目标 1-3 5 第三章魏晋 南北朝书法 第四章隋唐 五代书法 9 10 第五章宋金 元书法 11 12 第六章明代 书法 13 14 第七章清代 书法 417 识记现象、人物和作品, 掌握基本框架,了解基 本规律 了解贴学和碑学的分峙和融 合,重点掌握清末碑学兴起 的历史原因和何绍基、赵之 谦、吴昌硕等碑派书家。 15 16 提前闭卷考 试 识记现象、人物和作品, 掌握基本框架,了解基 本规律 3 目标 1-3 考试 3 目标 1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教法:讲授。 学法:识记、讨论。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出勤 10%(目标 3),平时成绩 30%(目标 1. 2),期末成绩 40% (目标 1、2、3)。 2. 过程评价方案 (1)解读 20 位书法人物; (2)解读 20 幅书法名作; (3)手写完成、上交作业题。 3. 期末评价方案 内容:考核对书法现象、人物、作品以及书法演进基本规律的理解。(目标 1、2、3) 形式:提前闭卷考试 方法:客观知识考核(连线、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等);主观理解考核(翻译、简答、 论述等)。(目标 1、2、3)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中国书法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学习资源】 《中国书法史》(七卷本),江苏教育出版社。 418 《中国古代书法理论》 Ancient Chinese Calligraphy Theory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1901 课程属性 书法学基础·必修 学分 3 总学时/周学时 48/3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书法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古代汉语 在线教学平台 无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邹方程 副教授 书法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中国古代书法理论是中国古代贤哲对书法本体、功用、风格、技法、学习、创作、鉴赏 等方面进行理论思考的智慧与成果,学习掌握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名家、名篇、名段、名论, 对认识书法的各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课程主要学习中国古代从东汉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元 明清书法理论的名家、名篇、名段,掌握书法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学习与研究的文献、理论、 方法。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名家、名篇、名段、名论; 2. 能力:理解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名家、名篇、名段、名论。 3. 情感与态度:热爱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增强文化自信。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支撑 度 M L 对应 目标 目标 3 目标 2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H H M L 目标 1 目标 3 目标 1 目标 1 交流 合作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教 学目标 理解原文 明白理论 记忆名句 3 目标 1-3 2 理解原文 (传)蔡邕《笔论》《九势》 明白理论 汉代书论小结 记忆名句 3 目标 1-3 3 卫恒《四体书论》 西晋的书势著述概要 (传)王羲之书论 托名王羲之书论的价值 3 目标 1-3 周次 教学内容 1 第一章 汉魏六朝书论 学习要点 崔瑗《草书势》 赵壹《非草书》 419 理解原文 明白理论 记忆名句 4 5 第二章 唐代书论 6 7 8 9 10 11 12 13 第三章 宋代书论 14 第四章 元明清书论 15 16 王僧虔《笔意赞》 王僧虔书论要点 萧衍《观钟繇书法十二意》 的书学思想 理解原文 明白理论 记忆名句 3 目标 1-3 孙过庭《书谱》1 理解原文 明白理论 记忆名句 3 目标 1-3 孙过庭《书谱》2 理解原文 明白理论 记忆名句 3 目标 1-3 孙过庭《书谱》3 理解原文 明白理论 记忆名句 3 目标 1-3 孙过庭《书谱》4 理解原文 明白理论 记忆名句 3 目标 1-3 孙过庭《书谱》5 理解原文 明白理论 记忆名句 3 目标 1-3 孙过庭《书谱》6 理解原文 明白理论 记忆名句 3 目标 1-3 张怀瓘书论 1 理解原文 明白理论 记忆名句 3 目标 1-3 张怀瓘书论 2 理解原文 明白理论 记忆名句 3 目标 1-3 尚意书论 理解原文 明白理论 记忆名句 3 目标 1-3 阮元、包世臣碑学理论 理解原文 明白理论 记忆名句 3 目标 1-3 刘熙载、康有为碑学理论 理解原文 明白理论 记忆名句 3 目标 1-3 复习 3 目标 1 复习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教法:讲解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 学法:联系实际,理解理论,背诵名篇、名句。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出勤 10%(目标 3),平时成绩 30%(目标 1. 2),期末成绩 40% 420 (目标 1、2、3)。 2. 过程评价方案 (1)背诵《书谱》10 个名段; (2)背诵《书谱》以外书论名句 50 句; (3)手写完成、上交作业题。 3. 期末评价方案 内容:考核文章与作者基础知识,名段、名句记忆,关键字句解读,重要理论理解与应 用。(目标 1、2、3) 形式:闭卷考试 方法:客观知识考核(连线、天空、选择、名词解释等);主观理解考核(翻译、简答、 论述等)。(目标 1、2、3)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 【学习资源】 1. 中田勇次郎《中国书法理论史》,1984 年。 2. 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1984 年。 3. 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1990 年。 4. 陈方既、雷志雄《书法美学史》,1994 年。 5. 姜澄清《书法思想史》 6. 金学智《中国书法美学》,1994 年。 7. 姜寿田等《中国书法批评史》,1997 年。 8. 陈代星《中国书法批评史略》。 9. 萧元《书法美学史》。 10. 王世徵等《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刚要》。 11. 甘中流《中国书法批评史》。 421 《楷书 1》 Tangkai script I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1904 课程属性 书法学基础·必修 学分 3 总学时/周学时 48/3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一/书法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1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无 在线教学平台 无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马龙 副教授 书法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楷书是书法艺术实践与学习的基础,是书法教学最常用的字体,学习掌握唐代楷书的笔 法、结构、章法、临摹与创作的技法要领与能力,对汉字书写的能力的形成与培养具有重要 作用。本课程主要学习唐代楷书书写的基本常识,从唐代楷书中选取代表碑帖,学习楷书的 书写方法,通过临摹与创作训练,掌握书法的学习方法和创作技巧。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唐代楷书的笔法、结构、章法、临摹与创作的技法要领; 2. 能力:唐代楷书的笔法、结构、章法、临摹与创作的实践能力; 3. 情感与态度:养成良好书写习惯,热爱楷书艺术,增强文化自信。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支撑 度 M H 对应 目标 目标 2 目标 2 维度 师德 规范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H M H M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1 目标 1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1 第一章 欧阳询《九 成宫醴泉铭》 课堂讨论、实(验)践 等其它教学环节说明 学习要点 课时 安排 支撑教 学目标 笔法 1 笔法与例字 实践练习 3 目标 1-3 2 笔法 2 笔法与例字 实践练习 3 目标 1-3 3 准确临摹 1 准确临摹 实践练习 3 目标 1-3 4 准确临摹 2 准确临摹 实践练习 3 目标 1-3 5 通临 通临 实践练习 3 目标 1-3 6 部首训练 部首变化 实践练习 3 目标 1-3 422 7 意临训练 意临 实践练习 3 目标 1-3 8 作品创作 作品创作 实践练习 3 目标 1-3 笔法 1 笔法与例字 实践练习 3 目标 1-3 10 笔法 2 笔法与例字 实践练习 3 目标 1-3 11 准确临摹 1 准确临摹 实践练习 3 目标 1-3 12 准确临摹 2 准确临摹 实践练习 3 目标 1-3 13 通临 通临 实践练习 3 目标 1-3 14 部首训练 部首变化 实践练习 3 目标 1-3 15 意临训练 意临 实践练习 3 目标 1-3 16 作品创作 作品创作 实践练习 3 目标 1-3 9 第二章 褚遂良《雁 塔圣教序》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教法:讲解,示范,指导。 学法:理解,感悟,实践,掌握,应用。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临摹作业 50%(目标 1. 2、3),创作作品 50%(目标 1、2、3)。 2. 过程评价方案 (1)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笔法、偏旁、单字、意临积累 实践; (2)所学碑帖至少通临 1 通; (3)所学碑帖至少创作 1 幅作品,品式不得雷同。 3. 期末评价方案 内容:上交所学碑帖的创作作品。(目标 1、2、3) 形式:提交作品 方法:按作品章法、结构、笔法、墨法评分。(目标 1、2、3)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1.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上海书画出版社。 2.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上海书画出版社。 【学习资源】 学生自主收集唐楷书法相关视频。学生自主收集唐楷经典名作相关资料。 423 《楷书 2(实训)》 Tangkai script II(Practice)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1907 课程属性 书法学基础·必修 学分 0 总学时/周学时 16/1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一/书法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2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楷书 1 在线教学平台 无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邹方程 副教授 书法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北碑与小楷是书法艺术实践与学习的基础之一,是书法教学最常用的字体,学习掌握北 碑与小楷的笔法、结构、章法、临摹与创作的技法要领与能力,对汉字书写的能力的形成与 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本课程主要学习北碑与小楷书写的基本常识,从北碑与小楷中选取代表 碑帖,学习楷书的书写方法,通过临摹与创作训练,掌握书法的学习方法和创作技巧。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北碑与小楷的笔法、结构、章法、临摹与创作的技法要领; 2. 能力:北碑与小楷的笔法、结构、章法、临摹与创作的实践能力; 3. 情感与态度:养成良好书写习惯,热爱楷书艺术,增强文化自信。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支撑 度 M H 对应 目标 目标 2 目标 2 维度 师德 规范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H M H M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1 目标 1 学习要点 课堂讨论、实(验)践等 其它教学环节说明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支撑教 学目标 笔法 1(实训) 笔法与例字 实践练习 3 目标 2 2 笔法 2(实训) 笔法与例字 实践练习 3 目标 2 3 准确临摹 1(实训) 准确临摹 实践练习 3 目标 2 4 准确临摹 2(实训) 准确临摹 实践练习 3 目标 2 5 通临(实训) 通临 实践练习 3 目标 2 6 部首训练(实训) 部首变化 实践练习 3 目标 2 1 第一章 张猛龙碑 课时 安排 424 7 意临训练(实训) 意临 实践练习 3 目标 2 8 作品创作(实训) 作品创作 实践练习 3 目标 2 通临 1(实训) 通临 实践练习 3 目标 2 10 通临 2(实训) 通临 实践练习 3 目标 2 11 作品创作(实训) 作品创作 实践练习 3 目标 2 通临 2(实训) 通临 实践练习 3 目标 2 作品创作(实训) 作品创作 实践练习 3 目标 2 锺繇小楷(实训) 小楷通临 3 目标 2 15 王羲之小楷(实训) 小楷通临 3 目标 2 16 作品创作(实训) 作品创作 实践练习 3 目标 2 9 12 第二章 张玄墓志 第三章 石门铭 13 14 第四章 小楷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教法:讲解,示范,指导。 学法:理解,感悟,实践,掌握,应用。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临摹作业 50%(目标 1. 2、3),创作作品 50%(目标 1、2、3)。 2. 过程评价方案 (1)《张猛龙碑》笔法、偏旁、单字、意临积累实践; (2)所学碑帖至少通临 1 通; (3)所学碑帖至少创作 1 幅作品,品式不得雷同。 3. 期末评价方案 内容:上交所学碑帖的创作作品。(目标 1、2、3) 形式:提交作品 方法:按作品章法、结构、笔法、墨法评分。(目标 1、2、3)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1.《张猛龙碑》,文物出版社。 2.《张玄墓志》,文物出版社。 3.《石门铭》,文物出版社。 4.《晋唐小楷五种》,文物出版社。 【学习资源】 1. 学生自主收集北碑与小楷名家书法视频。 2. 学生自主收集北碑与小楷名家名作赏析。 3. 学生自主收集北碑与小楷书法教程。 425 《篆书》 Zhuan Script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01908 课程属性 书法学基础·必修 学分 3 总学时/周学时 48/3 面向年级/专业 大二/书法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3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无 在线教学平台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姜栋 副教授 书法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篆书作为各体发展的源头,本身具有雍容浑穆、端庄典雅的风格。学习掌握篆书的发展 源流正变与字体沿革等,对汉字书写的能力的形成与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本课程主要学习篆 书文字演变与篆书发展的基本常识,从篆书与中任选一种经典碑帖、教程,分析篆书代表作 品及基本特征,通过临摹与欣赏训练,掌握书法的学习方法和创作技巧。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篆书的发展与基本特征,笔法、笔画、字形特点及识读文字; 2. 能力:掌握篆书的发展与基本特征,理解篆书特征及学会识读文字; 3. 情感与态度:热爱篆书艺术,增强文化自信。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支撑 度 H H M H 对应 目标 目标 3 目标 1、2 目标 1、2 目标 1、2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课堂讨论、实(验) 课时 践等其它教学环 安排 节说明 学习要点 支撑教学 目标 1 篆书概说 篆书名实的考察、“篆” 字含义 无 3 目标 1、2 2 篆书范围及审美 理解“大篆”、“小篆” 课堂讨论 3 目标 1-3 3 篆书识读 学会使用《说文解字》 无 3 目标 2 4 讲解“六书”理 论 指事、象形、形声、会意、 无 转注、假借 3 目标 1、2 5 篆书发展:殷周 甲骨文、青铜铭文 无 3 目标 1、2 6 篆书发展:春秋、 秦系、楚系、东方六国文 战国 字 无 3 目标 1、2 426 7 篆书发展:刻石、 秦系重要刻石讲解 墨迹 无 3 8 巩固复习 如何书写篆书 课程示范 3 9 篆书发展:秦汉 秦小篆特征及书写方法 课程示范 3 目标 1、2 10 篆书发展:魏晋、 李阳冰篆书及作品特征 唐宋元明 课程示范 3 目标 1、2 11 篆书发展:清代 清代篆书复兴及延续 无 3 目标 1、2 12 篆书发展:清代 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 徐三庚、吴昌硕等篆书风 课程示范 格差异 3 目标 1、2 13 篆书发展:民国 齐白石、罗振玉、王福厂 等 无 3 目标 1、2 14 经典作品赏析 赏析经典作品 无 3 目标 1-3 15 答疑 解答疑难问题 示范 3 目标 1、2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讲授法:本课程重点以讲授为主,以助理解。准备书写用具,观看示范。 练习法:课堂讲授用笔方法,重点个人练习。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基本内容:篆书的发展及特征。 比例:平时作业定量考核占 40%,考勤定量考核占 10%,期末作品定性考核占 50%。 2. 过程评价方案 评价内容:对重要时期篆书的理解。 评价方式:上交作业。 评价方法:期中考试成绩评价。 3. 期末评价方案 评价内容:篆书的发展及特征。 评价方式:考试。 评价方法:考试。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篆书津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 【学习资源】中华珍宝馆,书法空间。 427 《篆刻(实训)》 Seal Cutting(Practice)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1911 课程属性 书法学基础·必修 学分 0 总学时/周学时 16/1 面向年级/专业 大二/书法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3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篆书(实训) 在线教学平台 无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赵宏 教授 书法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篆刻是门综合性艺术,直溯文字渊源,旁通书、画之理,兼涉镌刻技艺,传统上与书法、 绘画并称,是书法专业的必修课程。课程内容一方面从篆刻艺术的篆法、章法、刀法这三个 要素入手,以秦汉印章为代表,通过临摹训练手段,从技法层次逐步掌握篆刻艺术的创作; 另一方面通过学习篆刻源流,从理论角度深刻理解篆刻艺术的发展,并学习边款、印钮、印 谱等篆刻艺术的核心内容。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掌握秦汉印章在篆法、章法、刀法三个方面临摹与创作的技法要领,粗略了 解篆刻发展的源流。 2. 能力:掌握秦汉印章在篆法、章法、刀法三个方面临摹与创作的实践能力。 3. 情感与态度:养成正确的篆刻艺术审美观,产生喜爱这一传统艺术的动力。 4. 篆刻艺术的综合包容性,使同学能够以篆刻艺术为阶梯,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增强 文化自信。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支撑 度 M H 对应 目标 目标 2 目标 2 维度 师德 规范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H M H M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1 目标 1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课堂讨论、实(验)践 等其它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教 学目标 篆刻三要素、方法轨程 篆刻艺术特点,与其它 艺术的关系 2 目标 2 篆刻实践 刻印程序与工具(实训) 水渡上石、刻印刀法 (握石、执刀、运刀法) 2 目标 2 3 篆刻源流 汉印临摹 刀法学习(实训) 白文、朱文、冲刀、切 刀,直线、曲线 2 目标 2 4 篆刻源流 汉印临摹 工稳、平实一路(实训)1 篆刻起源 汉满白文私印临摹 (二、三字印) 2 目标 2 工稳、平实一路(实训)2 战国古玺 汉满白文私印临摹(四 字印) 2 目标 2 周次 教学内容 1 篆刻概论 2 5 学习要点 428 6 工稳、平实一路(实训)3 秦印 西汉白文官印临摹(四 字) 2 目标 2 7 工稳、平实一路(实训)4 西汉印章 西汉白文官印临摹(四 字) 2 目标 2 8 工稳、平实一路(实训)5 新莽印章 新莽白文官印临摹 (五、六字) 2 目标 2 9 劲挺、温雅一路(实训)1 东汉印章 汉玉印临摹(二字) 2 目标 2 10 劲挺、温雅一路(实训)2 魏晋印章 汉玉印临摹(二~四 字) 2 目标 2 11 粗犷、雄浑一路(实训) 魏晋印章 汉东汉官印临摹(四字 印) 2 目标 2 12 工稳、平实一路(实训)6 隋唐~明清官印体系 汉朱文私印临摹 2 目标 2 13 工稳、平实一路(实训)7 明清篆刻艺术 汉朱白文相间印临摹 2 目标 2 篆刻创作的方法(实训) 仿格(换字、集字、变 换印式)、仿意 2 目标 2 15 篆刻创作的篆法与章法(实训) 工具书的使用、设计印 稿、边款刻制 2 目标 2 16 创作汉印风格作品(实训) 创作作品 2 目标 2 14 篆刻创作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教法:讲解、示范、指导、布置作业 学法:理解,感悟,实践,掌握,创作。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临摹作业 70%(目标 1. 2、3),创作作品 30%(目标 1、2、3)。 2. 过程评价方案 (1)汉印临摹,从篆法、章法、刀法三要素,从工稳平实至粗犷雄浑,由临摹至创作 逐渐积累实践。 (2)课程临摹汉印作业至少 20 方。 (3)课程创作汉印风格作品至少 2 方(名章、闲章各一)。 3. 期末评价方案 内容:上交所布置的临摹创作的作品。(目标 1、2、3) 形式:提交作品 方法:按作品篆法、章法、刀法以及总体风格给出成绩。(目标 1、2、3)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篆刻教程》,江西美术出版社 2020 年 2 月版 【学习资源】 1.《篆刻备览》软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国学网 2008 年 6 月合作出版 2.《中国图书馆馆藏珍稀印谱丛刊》 3.《篆刻技法》光盘,2004 年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 4. 学生自主收集与篆刻艺术相关的典籍、作品赏析、视频、教程等。 429 《隶书》 Li Script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1921 课程属性 书法学基础·必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二/书法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4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无 在线教学平台 无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马龙 副教授 书法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隶书是书法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书体之一,学习掌握隶书的笔法、结构、章法、临摹与创 作的技法要领与能力,对汉字书写的能力的形成与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本课程主要学习隶书 书写的基本常识,选择东汉《曹全碑》等经典碑刻,学习隶书的书写方法,通过临摹与创作 训练,掌握书法的学习方法和创作技巧。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隶书的笔法、结构、章法、临摹与创作的技法要领; 2. 能力:隶书的笔法、结构、章法、临摹与创作的实践能力; 3. 情感与态度:养成良好书写习惯,热爱隶书艺术,增强文化自信。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支撑 度 M H 对应 目标 目标 2 目标 2 维度 师德 规范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H M H M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1 目标 1 学习要点 课堂讨论、实(验)践等 其它教学环节说明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支撑教 学目标 笔法 1 笔法与例字 实践练习 2 目标 1-3 2 笔法 2 笔法与例字 实践练习 2 目标 1-3 3 准确临摹 准确临摹 实践练习 2 目标 1-3 4 通临 通临 实践练习 2 目标 1-3 5 初步创作训练 初步创作 实践练习 2 目标 1-3 笔法 1 笔法与例字 实践练习 2 目标 1-3 1 6 第一章 《曹全碑》 课时 安排 第二章 《礼器碑》临摹 430 7 笔法 2 笔法与例字 实践练习 2 目标 1-3 8 准确临摹 准确临摹 实践练习 2 目标 1-3 9 通临 通临 实践练习 2 目标 1-3 10 初步创作训练 初步创作 实践练习 2 目标 1-3 笔法 1 笔法与例字 实践练习 2 目标 1-3 12 笔法 2 笔法与例字 实践练习 2 目标 1-3 13 准确临摹 准确临摹 实践练习 2 目标 1-3 14 通临 通临 实践练习 2 目标 1-3 15 初步创作训练 初步创作 实践练习 2 目标 1-3 16 初步创作训练 初步创作 实践练习 2 目标 1-3 11 第三章 《张迁碑》临摹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教法:讲解,示范,指导。 学法:理解,感悟,实践,掌握,应用。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临摹作业 50%(目标 1. 2、3),创作作品 50%(目标 1、2、3)。 2. 过程评价方案 (1)《曹全碑》、《礼器碑》、《张迁碑》笔法、偏旁、单字、意临积累实践; (2)所学碑帖至少通临 1 通; (3)所学碑帖至少创作 1 幅作品,品式不得雷同。 3. 期末评价方案 内容:上交所学碑帖的创作作品。(目标 1、2、3) 形式:提交作品 方法:按作品章法、结构、笔法、墨法评分。(目标 1、2、3)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1.《曹全碑》,上海书画出版社。 2.《礼器碑》,上海书画出版社。 3.《张迁碑》,上海书画出版社。 【学习资源】 学生自主收集隶书名家书法视频。学生自主收集隶书教程。 431 《行书(实训)》 Xing Script(Practice)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1913 课程属性 书法学基础·必修 学分 0 总学时/周学时 16/1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书法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楷书 1、楷书 2 在线教学平台 无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邹方程 副教授 书法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行书是书法艺术最常用的字体,学习掌握行书的笔法、结构、章法、临摹与创作的技法 要领与能力,对汉字书写的能力的形成与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本课程主要学习行书书写的基 本常识,从行书中选择经典碑帖,学习行书的书写方法,通过临摹与创作训练,掌握书法的 学习方法和创作技巧。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行书的笔法、结构、章法、临摹与创作的技法要领; 2. 能力:行书的笔法、结构、章法、临摹与创作的实践能力; 3. 情感与态度:养成良好书写习惯,热爱楷书艺术,增强文化自信。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支撑 度 M H 对应 目标 目标 2 目标 2 维度 师德 规范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H M H M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1 目标 1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教 学目标 1 第一章 笔法 1(实训) 神龙本《兰亭序》 笔法与例字 实践练习 3 目标 2 2 笔法 2(实训) 笔法与例字 实践练习 3 目标 2 3 准确临摹 1(实训) 准确临摹 实践练习 3 目标 2 4 准确临摹 2(实训) 准确临摹 实践练习 3 目标 2 5 通临(实训) 通临 实践练习 3 目标 2 432 6 部首训练(实训) 部首变化 实践练习 3 目标 2 7 意临训练(实训) 意临 实践练习 3 目标 2 通临 1(实训) 通临 实践练习 3 目标 2 9 通临 2(实训) 通临 实践练习 3 目标 2 10 作品创作(实训) 作品创作 实践练习 3 目标 2 通临 1(实训) 通临 实践练习 3 目标 2 通临 2(实训) 通临 实践练习 3 目标 2 二王尺牍(实训) 通临 实践练习 3 目标 2 14 颜苏行书(实训) 通临 实践练习 3 目标 2 15 赵董王铎行书(实训) 通临 实践练习 3 目标 2 16 作品创作(贯穿每个碑帖) 作品创作 (实训) 实践练习 3 目标 2 8 11 第二章 米芾《蜀素帖》 第三章 《集王圣教序》 12 13 第四章 其他行书法帖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教法:讲解,示范,指导。 学法:理解,感悟,实践,掌握,应用。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临摹作业 50%(目标 1. 2、3),创作作品 50%(目标 1、2、3)。 2. 过程评价方案 (1)《兰亭序》笔法、偏旁、单字、意临积累实践; (2)所学碑帖至少通临 1 通; (3)所学碑帖至少创作 1 幅作品,品式不得雷同。 3. 期末评价方案 内容:上交所学碑帖的创作作品。(目标 1、2、3) 形式:提交作品 方法:按作品章法、结构、笔法、墨法评分。(目标 1、2、3)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1.《兰亭序》,二玄社。 2.《蜀素帖》,上海书画出版社。 3.《集王圣教序》,文物出版社。 4.《王献之尺牍集》,二玄社。 5.《祭侄稿》,文物出版社 6.《苏轼集》,二玄社 7.《赵孟頫集》,二玄社 433 8.《董其昌集》,二玄社 9.《王铎集》,二玄社 【学习资源】 1. 学生自主收集行书名家书法视频。 2. 学生自主收集行书名家名作赏析。 3. 学生自主收集行书书法教程。 434 《美术造型基础》 Art modeling foundation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1916 课程属性 书法学基础·必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书法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在线教学平台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曹磊 实验师 书法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美术造型基础课程主要以速写、素描为表现物象的绘画形式,其主要特点简练、快速、 概括。美术基础造型能力应用广泛,是培养小学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重要课程,它的表现题材 多种多样,如人物、静物、风景、动物等等都可以成为绘画的题材。本基础课程平面性绘画 和立体性绘画两部分,循序渐进地让每个同学掌握一些绘画的基本规律。对于没有绘画基础 的同学来说,通过对绘画基础的学习使其学会如何先整体后局部地观察、表现对象,并将其 归纳为相对简单的几何形(体)。培养学生为将来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相关的绘画基础知识,以及简单的观察方式与绘画方式。 2. 学生通过对绘画规律的学习,以及绘画实践的练习,能够积累一定的美术素养。 3. 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能够独立自主地绘制作品,简单地表达内心感受。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支撑 度 H M M H M L 对应 目标 目标 1、2 目标 2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H M 目标 3 目标 2 交流 合作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课堂讨论、实(验) 践等其它教学环 节说明 1 认识工具材料 不同工具材料的特点 笔记、提问 2 目标 1 2 平面造型训练 学会观察方式与临摹技巧 绘画实践 2 目标 1 3 平面造型训练 学会观察方式与临摹技巧 绘画实践 2 目标 1 4 平面造型训练 掌握观察方式与写生技巧 绘画实践 2 目标 1 5 立体造型训练 学会观察方式与临摹技巧 绘画实践 2 目标 1、2 6 立体造型训练 学会观察方式与临摹技巧 绘画实践 2 目标 1、2 435 课时 安排 支撑教 学目标 7 立体造型训练 学会观察方式与临摹技巧 绘画实践 2 目标 1、2 8 立体造型训练 掌握观察方式与写生技巧 绘画实践 2 目标 1-3 9 立体造型训练 掌握观察方式与写生技巧 绘画实践 2 目标 1-3 10 风景速写 透视、空间感 绘画实践 2 目标 1、2 11 风景速写 透视、空间感 绘画实践 2 目标 1、2 12 风景速写 透视、空间感 绘画实践 2 目标 1-3 13 人物速写 比例、透视 绘画实践 2 目标 1、2 14 人物速写 比例、透视 绘画实践 2 目标 1、2 15 人物速写 比例、透视 绘画实践 2 目标 1-3 16 随堂测试 随堂测试 绘画实践 2 目标 1-3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教学方法:循序渐进,从平面过渡到立体,再提高学生的综合造型能力。 教学建议:时刻提醒学生注重绘画效率的提高,将写生与临摹学习向结合。将绘画实践 带到课余生活当中,在不断的实践积累中达到教学目标。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平时练习 50%(目标 1. 2、3),期末考核 50%(目标 1、2、3)。 2. 过程评价方案:过程评价分为平面造型、立体造型和综合能力 3 部分。 3. 期末评价方案: 内容:随堂绘画实践考核。(目标 1、2、3) 形式:提交作品 方法:按作品构图、比例、造型评分。(目标 1、2、3)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1.《简笔画技法》,孟志罡编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速写实用教程》,张玉红著,人民邮电出版社 3.《怎样画风景素描》邵大地编著,人民美术出版社 4.《绘画透视教程》菲儿·梅茨格著,王毅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5.《人物默写想象与创造》罗恩·蒂纳著,张冉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学习资源】 教师所发图片资料与学生自主搜集相结合 436 《书法教育史论》 Historical Theory of Calligraphy Education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1918 课程属性 书法教育·必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二/书法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4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无 在线教学平台 无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诸立尚 讲师 书法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在中国古代书法历史的长河中,群星璀璨的书法家群体,用他们对书法的执着与热爱, 坚忍不拔与高远处着眼,为今人奉献了对书法本体、功用、风格、技法、学习、创作、鉴赏 等方面进行理论思考的智慧与成果。我们在瞻瞩仰视书法先贤的同时,也能多受启发,为自 己的书法学习增添信心和不竭动力。中国书法的再度繁荣,需要有众多的书法爱好者,中国 书法金字塔的底座有多宽,决定了中国书法的峰顶有多高。我们需要帮助在即将奔赴小学书 法教学一线的未来书法教师的心中,找到他们自己的书法坐标。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通过故事,认识中国古代书法理论与书法艺术卓越成就的名家,明白书法学 习的规律; 2. 能力:能受到中国古代书法名家的启发,建立自己的书法学习习惯与方法。 3. 情感与态度:热爱中国书法,增强文化自信。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支撑 度 M L 对应 目标 目标 3 目标 2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M M H L 目标 5 目标 3 目标 1 目标 1 交流 合作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1 第一章 李斯与小篆 1. 2. 书同文 小篆名帖欣赏 2 第二章 隶变 1. 2. 3. 3 第三章 晋-唐书法 1. 王羲之 1. 2. 3. 课时 安排 支 撑 教 学目标 理解原文 明白理论 记忆名句 3 目标 1-3 隶变-岭分古今 程邈 楚简欣赏-隶变与小篆相伴 理解原文 明白理论 记忆名句 3 目标 1-3 王羲之墨池-华美书峰 兰亭序欣赏 写经换鹅 理解原文 明白理论 记忆名句 3 目标 1-3 437 4 2. 隋-智永 1. 2. 3. 5 3. 唐 代 科 举与书法 1. 2. 唐代科举与书法 群星璀璨 理解原文 明白理论 记忆名句 3 目标 1-3 4. 欧阳询 1. 2. 欧阳询其人 欧阳询-观碑忘返 理解原文 明白理论 记忆名句 3 目标 1-3 5. 褚遂良 1. 2. 褚遂良-侍书记起居 顾命斗武后 理解原文 明白理论 记忆名句 3 目标 1-3 6. 颜真卿 1. 2. 3. 颜楷 颜真卿-拜师张旭 祭侄文稿欣赏 理解原文 明白理论 记忆名句 3 目标 1-3 7. 柳公权 1. 2. 柳体书法 柳公权笔谏 理解原文 明白理论 记忆名句 3 目标 1-3 孙过庭《书谱》1 理解原文 明白理论 记忆名句 3 目标 1-3 11 孙过庭《书谱》2 理解原文 明白理论 记忆名句 3 目标 1-3 12 小论文 论述:例论名家名帖背后的故事 对我学习书法的启示 理解原文 明白理论 记忆名句 3 目标 1-3 13 第四章 宋代书法 1. 2. 尚意书论 宋四家 理解原文 明白理论 记忆名句 3 目标 1-3 1. 2. 苏黄-压扁蛤蟆与挂枝死蛇 东坡寒食帖欣赏 理解原文 明白理论 记忆名句 3 目标 1-3 15 第五章 明清书法 1. 2. 宫廷书法(台阁体) 馆阁体-峰?谷? 理解原文 明白理论 记忆名句 3 目标 1-3 16 小论文 论述:今人要走向书法巅峰,如 何借鉴古人? 考试 3 目标 1 6 7 8 9 10 8. 孙过庭 14 智永-八法 退笔冢 铁门槛 理解原文 明白理论 记忆名句 3 目标 1-3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教法:讲解名家故事,使学生受到深入浅出的书法教育,促进学生从历史名家的视角, 联系自己的书法学习实际,受到书法学习方法的启发。 学法:感受故事,联系实际,阐述今人要走向书法巅峰,如何借鉴古人?例论名家名帖 背后的故事对我学习书法的启示等命题。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438 1. 评价内容与权重:出勤 10%(目标 3),平时成绩 30%(目标 1. 2),期末成绩 40% (目标 1、2、3)。 2. 过程评价方案 (1)课堂参与,阅读文献,贡献资料与观点; (2)撰写小论文式作业两次; (3)手写完成、上交作业题。 3. 期末评价方案 内容:1. 论述“今人要走向书法巅峰,如何借鉴古人?”2. 论述“例论名家名帖背后 的故事对我学习书法的启示?”(目标 1、2、3) 形式:撰写两篇小论文 方法:撰写两篇小论文。(目标 1、2、3)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自编讲义。 【学习资源】 1. 中田勇次郎《中国书法理论史》,1984 年。 2. 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1984 年。 3. 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1990 年。 4. 陈方既、雷志雄《书法美学史》,1994 年。 5. 姜澄清《书法思想史》 6. 金学智《中国书法美学》,1994 年。 7. 姜寿田等《中国书法批评史》,1997 年。 8. 陈代星《中国书法批评史略》。 9. 萧元《书法美学史》。 10. 王世徵等《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刚要》。 11. 甘中流《中国书法批评史》。 439 《小学书法课程与教学》 Course and Teaching of Elementary Calligraphy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1919 课程属性 书法教育·必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书法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6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教育学、教学法等 在线教学平台 无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诸立尚 讲师 书法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中小学书法教育以语文课程中识字和写字教学为基本内容,以提高汉字书写能 力为基本目标,以书写实践为基本途径,适度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面向全体,让 每一个学生写好汉字。中小学书法教育要让每一个学生达到规范书写汉字的基本要求。硬笔 与毛笔兼修,实用与审美相辅。遵循书写规范,关注学生在书法练习和书法欣赏中的体验、 感悟和个性化表现。加强技能训练,提高文化素养,在教学活动中适当进行书法文化教育, 使学生对汉字和书法的丰富内涵及文化价值有所了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三、教学目标 1. 学习和掌握硬笔、毛笔书写汉字的基本技法,提高书写能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 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 3. 激发热爱汉字、学习书法的热情,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支撑 度 M H L L 对应 目标 目标 2、3 目标 1-3 目标 3 目标 1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课时 安排 支撑 教学 目标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课堂讨论、实(验) 践等其它教学环节说 明 第一章:硬笔 书法教学 1. 硬笔的简介 2. 硬笔的执笔 3. 硬笔的起笔、行笔、收笔 4. 行笔的力度与速度变化 书写技能规范指导下 的书写实践活动 2 目标 1-3 2 1. 基本笔画书写 2. 常见部首的写法 书写技能规范指导下 的书写实践活动 2 目标 1-3 3 1. 各类结构的一般写法 2. 硬笔范字的临摹方法 书写技能规范指导下 的书写实践活动 2 目标 1-3 4 1. 硬笔书法作品的创作 2. 硬笔书法学习的主要问题与 对策 书写技能规范指导下 的书写实践活动 作业 1 2 目标 1-3 周 次 1 440 1. 毛笔的执笔 2. 初步认识笔、墨、纸、砚 书写技能规范指导下 的书写实践活动 2 目标 1-3 6 楷书临写的基本方法 书写技能规范指导下 的书写实践活动 2 目标 1-3 7 各种楷书基本笔画的起笔、行 笔、收笔的技巧 书写技能规范指导下 的书写实践活动 2 目标 1-3 8 习字格与笔画的位置、整字的 结构 书写技能规范指导下 的书写实践活动 2 目标 1-3 9 楷书经典碑帖的书法风格、书 写要领的感受与实践 书写技能规范指导下 的书写实践活动 2 目标 1-3 10 行笔的提按、力度、节奏的变 化方法与实践 书写技能规范指导下 的书写实践活动 2 目标 1-3 11 1. 结字的方正、匀称、美观 2. 毛笔书法教学的主要问题与 对策 书写技能规范指导下 的书写实践活动 作业 2 2 目标 1-3 书写者的指、掌、腕、肘、肩、 书写技能规范指导下 身 的书写实践活动 2 目标 1-3 5 12 第二章:毛笔 书写的教学 第三章:临帖 教学 13 临帖的形似与神似 书写技能规范指导下 的书写实践活动 2 目标 1-3 14 初识篆、隶、草、楷、行 书写技能规范指导下 的书写实践活动 2 目标 1-3 15 条幅、斗方、楹联等常见的书 法作品幅式 书写技能规范指导下 的书写实践活动 2 目标 1-3 16 1. 古诗词书法作品的创作 2. 临帖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书写技能规范指导下 的书写实践活动 作业 3 2 目标 1-3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学生现在自己学习书法,会影响他将来如何教授学生学习书法,因此,要重视临帖的基 本功,如:读帖、摹帖、临写、比对、调整等;以书写笔画为起点;从结构简单的字到结构 复杂的字;从单字练习到篇章练习;从观察例字、描红、仿影、临帖到独立书写。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考勤 10%,课堂讨论 30%,课程论文 60% 2. 过程评价方案 结合自己的书法学习实践,谈一谈一下问题 课堂讨论 1:硬笔书法学习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课堂讨论 2:毛笔书法教学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课堂讨论 3:临帖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3. 期末评价方案结合教育实习中,或其他途径小学生书法学习撰写小论文 课程论文:小学生书法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目前暂无教材,主讲教师自编讲义 【学习资源】学生根据自身需要,寻找网络学习资源。 441 《欧阳中石书法教育思想》 Ouyang Zhongshi's Calligraphy Educational Thought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1937 课程属性 书法教育·必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书法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6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无 在线教学平台 无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赵宏 教授 书法教研室 欧阳启名 教授 书法教研室 邹方程 副教授 书法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欧阳中石是我校书法专业的开创者,是当今的书坛泰斗和教育家,不仅在书法艺术上有 着鲜明的特色,在书学思想上能够独树一帜,更在书法教育思想上有着独到见解,极大地推 动力中国书法教育事业的发展。本课程主要从欧阳先生的书法艺术、书学思想以及书法教育 思想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通过先生的传奇人生、哲学视野、多方才艺,来理解、学习、传承 先生的书艺以及书法教育思想。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欧阳先生的书学以及书法教育思想; 2. 能力:能够欣赏欧阳先生的书法艺术,理解先生的书法教育思想。 3. 情感与态度:热爱欧阳先生开创的书法教育事业,增强文化自信。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支撑 度 M H 对应 目标 目标 3 目标 3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L H M L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1 目标 1 交流 合作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教 学目标 先 生 的 地 位 、 生 平简 况、多方才艺 2 目标 1-3 2 先 生 书 法 风 格 及 其师 承、渊源 2 目标 1-3 3 先生书法艺术成就— —行书、楷书 2 目标 1-3 4 先生书法艺术成就— —篆隶、草书 2 目标 1-3 周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1 第一章 欧阳先生的书法艺术 442 “十六真言”的成形及 其意义 2 目标 1-3 6 先生的哲学视野 2 目标 1-3 7 先生的语文教改 2 目标 1-3 8 先生的诗词、国画、戏 曲等修养 2 目标 1-3 9 先生的书法理论—— 本质论 2 目标 1-3 10 先生的书法理论—— 创作论 2 目标 1-3 书法教育思想——历 代的教育思想 2 目标 1-3 12 价值观——育德立人, 重传承根基 2 目标 1-3 13 认识论——书理、学 理,其理一也 2 目标 1-3 14 方法论 1——智慧夺去 时间 2 目标 1-3 15 方法论 2——博涉专 攻,融会贯通 2 目标 1-3 2 目标 1 5 11 16 第二章 欧阳先生的书学理论 第三章 欧阳先生的书法教育 思想 考试 小论文的形式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教法:讲解深入浅出,引古论今,理论联系实际,启发愿心。 学法:联系实际,学会欣赏,重在理解,得发愿心。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评价内容与权重:出勤 10%(目标 3),平时成绩 30%(目标 1.2),期末成绩 40% (目标 1、2、3)。 2.过程评价方案 (1)指定书籍阅读与理解的考察; (2)欧阳先生手泽的欣赏; 3.期末评价方案 内容:考核指定书籍的阅读理解,结合欧阳先生的书法教育思想与实践相结合,以小论 文的形式撰写个人的研究体会。(目标 1、2、3) 形式:提前开卷考试 方法:主观理解考核(目标 1、2、3)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智慧夺去时间》 ,山东美术出版社。 【学习资源】 1.《书法教程》,欧阳中石(主编) 2.《书法与中国文化》 443 3.《中石夜读词钞》、《中石钞读清照词》、《小楷道德经书卷》 4.《中国书法史鉴》 5.《学书·津梁丛书》(六册) 6.《弘文焕采——欧阳中石先生书法教育思想研究文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44 《毕业创作》 graduation project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1925 课程属性 书法学与书法教育拓 展·选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四/书法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7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楷书 1、楷书 2、篆书、 隶书、行书、草书 在线教学平台 无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马龙 副教授 书法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毕业创作是书法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最终检验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依据。学生 创作能力及创作意识的培养,能直接反映其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水平,也能反映出本科阶段 的教学成果。创作主要涉及临摹与创作的关系,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等问题。要求学生在深入 临习经典碑帖的基础上,完成章法形式比较完美,思想内容健康向上,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书 法作品。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掌握书法创作基本理论; 2. 能力:具备书法创作的实践能力; 3. 情感与态度:养成良好创作习惯,热爱书法艺术,增强文化自信。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支撑 度 M H 对应 目标 目标 2 目标 2 维度 师德 规范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H M H M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1 目标 1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1 第一章 临摹与 创作的关系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学习要点 课时 安排 支撑教 学目标 楷书从临摹到创作 实践练习 2 目标 1-3 2 行书从临摹到创作 实践练习 2 目标 1-3 3 草书从临摹到创作 实践练习 2 目标 1-3 4 篆书从临摹到创作 实践练习 2 目标 1-3 5 隶书从临摹到创作 实践练习 2 目标 1-3 6 篆刻从临摹到创作 实践练习 2 目标 1-3 445 7 第二章 内容与 形式的关系 书法的内容与形式 1 实践练习 2 目标 1-3 书法的内容与形式 2 实践练习 2 目标 1-3 书法创作实践 1 实践练习 2 目标 1-3 10 书法创作实践 2 实践练习 2 目标 1-3 11 书法创作实践 3 实践练习 2 目标 1-3 12 书法创作实践 4 实践练习 2 目标 1-3 13 书法创作实践 5 实践练习 2 目标 1-3 14 书法创作实践 6 实践练习 2 目标 1-3 15 书法创作实践 7 实践练习 2 目标 1-3 16 书法创作实践 8 实践练习 2 目标 1-3 8 9 第三章 书法创 作实践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教法:讲解,示范,指导。 学法:理解,感悟,实践,掌握,应用。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创作作品 100%(目标 1、2、3)。 2. 过程评价方案 (1)至少创作 2 幅作品,品式不得雷同。 3. 期末评价方案 内容:上交创作作品。(目标 1、2、3) 形式:提交作品 方法:按作品章法、结构、笔法、墨法评分。(目标 1、2、3)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书法创作讲义》,马龙编著。 【学习资源】 学生自主收集书法创作相关资料。 446 《书画装裱》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Decoration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1929 课程属性 书法学与书法教育拓 展·选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二/书法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4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无 在线教学平台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诸立尚 讲师 书法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教会学生用纸托裱在书画作品的背后,再用绫、绢、纸镶边,及至 扶活,然后安装轴杆或版面。学习实践书法“卷、轴、册页和片”等装裱技能。俗语云“三 分画七分裱”,说明装裱艺术对书画作品的重要性。很多书画爱好者书写作画后,不能够自 己亲手把自己作品装裱起来,或者只是简单地做些处理,这不得不说是雅事中的缺憾,使得 雅室的书香中欠缺些雅气。课程学习强调实践性、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不排斥甚至提倡 现代装裱机械的学习应用。 三、教学目标 1. 学会装裱的备料、画心覆背、画心裁方、镶边、镶天头地脚、装轴等操作; 2. 能根据书画作品的内容、风格等,做好与装裱风格的协调; 3. 懂得欣赏书法作品美与书法装裱美的和谐一致。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支撑 度 M L M H 对应 目标 目标 3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2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教学内容 1 第一章:书画装裱 简介 书画装裱简史 装裱的不同品式与特点 装裱常用术语 2 第二章:装裱材料 的选配 宣纸的种类与鉴别 绫、绢、胶、矾等 浆糊的调制 装裱的辅助材料 3 第三章:画心的托 法 托画心前的准备工作 托画心常用的方法 学习要点 447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教 学目标 2 目标 3 实践 2 目标 1-3 实践 2 目标 1-3 4 生宣纸画心的托法 托画心容易出现的问题及 解决方法 实践 2 目标 1-3 5 综合实践 实践 2 目标 1-3 根据画心选定品式 方裁画心 镶料的裁切 实践 2 目标 1-3 7 画心的镶嵌 四裁边口与转边 实践 2 目标 1-3 8 做夹口 裱件覆褙 实践 2 目标 1-3 裱件启揭下墙 砑光与剔边、剪边、裁边 修折夹口 实践 2 目标 1-3 10 镶边 镶天头地脚 实践 2 目标 1-3 11 装天地杆 穿绳、封箍、结带 修整及画幅的张挂、存放 实践 2 目标 1-3 册页的装裱 1 实践 2 目标 1-3 13 册页的装裱 2 实践 2 目标 1-3 14 手卷的装裱 1 实践 2 目标 1-3 15 手卷的装裱 2 实践 2 目标 1-3 16 手卷的装裱 3 实践 2 目标 1-3 6 9 12 第四章:品式的选 定 第五章:裱件启揭 下墙 第六章:其他常见 装裱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1. 注意课堂的讲解、演示 2. 课堂上的积极实践,在具体操作中养成技能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主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实践操作,评定学生成绩,占 90%,学生的考勤 10% 2. 过程评价方案 对学生课堂上装裱材料的选配的评价 对学生课堂上画心的托法的评价 对学生课堂上品式的选定的评价 对学生课堂上裱件启揭下墙的评价 对学生课堂上其他常见装裱的评价 3. 期末评价方案:本门课程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确定学生的成绩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中国书画装裱技法》四川科技出版社 2006-6-1 【学习资源】学生自主搜索相关网络视频教程 448 《书学杂识》 Calligraphy Knowledge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1903 课程属性 书法学与书法教育 拓展·选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书法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无 在线教学平台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诸立尚 讲师 书法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书法教育拓展类选修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书法品式介绍,如手卷、中堂、横批、 楹联、屏条、条幅、册页、扇面、镜片与匾额等;书法的款识,如提拔、上款礼语、下款谦 辞、纪时纪年、时款中的月令、称谓等;印章,如闲章、名章、引首章、用印、阴刻章、阳 刻章等;文房四宝,如笔、墨、纸、砚,以及文玩等;书法家的字号、斋号与诨号等;碑帖 学的基本知识。本课程将主要结合大量的案例,进行教学。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书法练习, 要求学生在书法实践中应用相关知识与技能。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能应用常见书法品式的作品形式,进行书法相关章法的创造;提款符合书法 作品的习惯;合理使用闲章、名章;能试图给自己取字号、斋号; 2. 技能:能理解相关书法知识的旨趣,根据自身特点展开书法文化活动,文化活动不 违文化传统; 3. 情感态度:热爱书法艺术的传统,传承书法文化。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支撑 度 对应 目标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M M L 目标 3 目标 1 目标 2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 次 1 教学内容 第一章:书法品式 学习要点 手卷的简介 手卷作品的欣赏 中堂的简介 中堂作品的欣赏 横批的简介 横批作品的欣赏 449 课堂讨论、实(验) 课时 践等其它教学环 安排 节说明 支撑 教学 目标 讨论、演讲、评析 等活动 目标 1、3 2 2 楹联的简介 楹联作品的欣赏 屏条的简介 屏条作品的欣赏 条幅的简介 条幅作品的欣赏 讨论、演讲、评析 等活动 2 目标 1、3 3 册页的简介 册页作品的欣赏 扇面的简介 扇面作品的欣赏 镜片的简介 镜片作品的欣赏 匾额的简介 匾额作品的欣赏 讨论、演讲、评析 等活动 2 目标 1、3 4 题拔的常识 题拔的作品欣赏 称谓的常识 称谓的作品欣赏 讨论、演讲、评析 等活动 2 目标 1、3 5 上款礼语的常识 上款礼语的作品欣赏 下款谦辞的常识 下款谦辞的作品欣赏 讨论、演讲、评析 等活动 2 目标 1、3 6 纪时纪年的常识 纪时纪年的作品欣赏 时款中的月令的常识 时款中的月令的作品欣赏 我的书法落款实践作品 讨论、演讲、评析 等活动 2 目标 1-3 7 篆印的简介 印泥 用印的基本原则 篆刻技法赏析 讨论、演讲、评析 等活动 2 目标 1、3 8 闲章 名章 书法的三基色 作品用章赏析 讨论、演讲、评析 等活动 2 目标 1、3 9 引首章与压角章 阴刻章 阳刻章 印章的边框 印章作品赏析 我对书法用印的认识小论文 讨论、演讲、评析 等活动 2 目标 1-3 10 宣纸的简介 生宣、熟宣、半熟宣 名款笺纸 讨论、演讲、评析 等活动 2 目标 1、3 第二章:书法的款 识 第三章:印章与用 印 第四章:文房四宝 450 11 墨的简介 墨汁的调配 讨论、演讲、评析 文玩墨锭与名墨赏析 等活动 浓、淡、枯、焦、堆等墨法欣赏。 2 目标 1、3 12 毛笔的简介 毛笔的执笔 毛笔名品 讨论、演讲、评析 等活动 2 目标 1、3 13 砚的简介 四大名砚欣赏 砚的文化 我对文房四宝的认识小论文 讨论、演讲、评析 等活动 2 目标 1-3 14 字号常识 著名书法家的字号 常见斋号 著名书法家的斋号 讨论、演讲、评析 等活动 2 目标 1、3 自撰字号、斋号的实践 讨论、演讲、评析 等活动 2 目标 1-3 碑学与帖学简介 著名碑帖的赏析 讨论、演讲、评析 等活动 2 目标 1、3 第五章:常见别号 15 16 第六章:碑学与帖 学常识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1. 采用书法故事讲述的方式,突出趣味性; 2. 采用案例图片赏析的方式,突出直观性; 3. 采用书写实践的方式,突出实用性。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考勤 10%,课程作业 40%,小论文 50% 2. 过程评价方案 评价 1:我的书法落款实践作品 评价 2:我对书法用印的认识小论文 评价 3:我对文房四宝的认识小论文 评价 4:自撰字号、斋号 3. 期末评价方案 课程成绩评定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书学杂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年版 【学习资源】 网上搜索书法作品图片、知识学习、欣赏 451 《书法文献》 Calligraphy literature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1930 课程属性 书法学与书法教 育拓展·选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书法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6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中国古代书法史》、 《中国古代书法理论》 在线教学平台 无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马龙 副教授 书法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书法科学生学习和掌握普通文献学知识和书法专业文献学知识的入门课程。本 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从应用角度的出发,在掌握相关普通文献学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学习 书法文献学知识,了解中国古代各历史时期书法文献的总体状况和特点、重要书法理论家及 其代表作品,理解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书法理论的段落、篇章,提高书法理论修养,并能运 用这些理论指导书写实践。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掌握书法文献学基础知识,了解中国古代各历史时期书法文献的总体状况和 特点、重要书法理论家及其代表作品,能查找基本的书法文献资料; 2. 能力:正确理解中国古代书法文献中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段落、篇章: 3. 情感与态度:提高书法理论修养,并能运用相关的古代书法理论指导书写实践。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支撑 度 M L 对应 目标 目标 3 目标 2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H H M L 目标 5 目标 3 目标 1 目标 1 交流 合作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课时 安排 支撑教 学目标 了解文献的概念、文献的分类、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与目的。 2 目标 1-3 了解不同载体文献应用的时 代、特点,后代整理、结集的 情况。 2 目标 1-3 了解与书法专业相关的文献资 料与工具书。 2 目标 1-3 周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1 第一章文献与 文献学 2 第二章各种载 体的文献 3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452 4 第三章文献的 形成 了解古代文献形成的基本方 式。 2 目标 1-3 5 第四章版本目 录学常识 掌握版本目录学常识,学会查 找书法文献资料的基本方法。 2 目标 1-3 6 第五章汉魏六 朝时期的书法 文献 了解汉魏六朝时期书法文献的 总体状况及特点、代表作品, 读懂这一时期书法文献中具有 重要理论价值的段落、篇章。 2 目标 1-3 7 重点理解传蔡邕《论书》、《九 势》,传卫夫人《笔阵图》。 2 目标 1-3 8 了解隋唐六朝时期书法文献的 总体状况及其特点、代表作品, 正确理解这一时期书法文献中 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段落、篇 章。孙过庭《书谱》和张怀瓘 的书论是这一章的重点和难 点。 2 目标 1-3 9 重点理解孙过庭《书谱》、张 怀瓘书论。 2 目标 1-3 10 了解宋元时朝时期书法文献的 总体状况及其特点、代表作品, 正确理解这一时期书法文献中 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段落、篇 章。 2 目标 1-3 11 重点理解苏轼、黄庭坚、米芾 的书论。 2 目标 1-3 12 了解明代书法文献的总体状况 及其特点、代表作品,正确理 解这一时期书法文献中具有重 要理论价值的段落、篇章。 2 目标 1-3 13 重点理解项穆《书法雅言》、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的理论 渊源及其内涵。 2 目标 1-3 14 了解清代书法文献的总体状况 及其特点、代表作品,正确理 解这一时期书法文献中具有重 要理论价值的段落、篇章。 2 目标 1-3 重点理解吴德旋《初月楼随 笔》、刘熙载《书概》、周星 莲《临池管见》的理论渊源及 其内涵。 2 目标 1-3 2 目标 1 第七章隋唐时 期的书法文献 第八章宋元时 期的书法文献 第九章明代书 法文献 第十章清代书 法文献 15 16 提前闭卷考试 考试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453 教法:讲授。 学法:识记。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出勤 10%(目标 3),平时成绩 30%(目标 1. 2),期末成绩 40% (目标 1、2、3)。 2. 过程评价方案 (1)文献解读; (2)文献查询; (3)手写完成、上交作业题。 3. 期末评价方案 内容:考核对书法文献的理解。(目标 1、2、3) 形式:提前闭卷考试 方法:客观知识考核(连线、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等);主观理解考核(翻译、简答、 论述等)。(目标 1、2、3)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书法文献学讲义》,马龙编著。 【学习资源】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2001 年 9 月第 1 版。 454 《书法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 Exploit and Application of Calligraphy Curriculum Resources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1920 课程属性 书法学与书法教育拓 展·选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三/书法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6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书法技法类课程 在线教学平台 无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诸立尚 讲师 书法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内容为各种类型的书法图片的加工处理技术及其实际应用。学习者通过课程 的学习,能够获得书法作品集字、书法作品装饰、书法标牌制作、情境中的书法作品应用, 甚至书法字帖的编写等知识与技能。课程的教学的环境主要为 PhotoShop 软件。主要的技术 包括:常用工具的使用,图层样式,图层的基本操作,图像的调整与变换,图像文档的基本 属性,图像中的文本,图片的格式与存储,滤镜,图像的选定、复制与删除等操作。课程的 学习采用实例教学法,要求学习者同步实践。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学会各种书法图片的获取与处理技术,能应用相关技术进行书法作品的再创 作; 2. 能力:书法的信息化辅助学习能力,书法作品的加工、美化能力; 3. 情感态度:形成良好的书法信息化素养,热爱书法艺术,增强文化自信。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支撑 度 M M M H L 对应 目标 目标 3 目标 2 目标 2 目标 1-3 目标 1、2 维度 师德 规范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 教学 目标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1 第一章:常用的 工具 1. 2. 3. 4. 5. 2 第二章:图层 1. 放大镜 吸管工具 图章工具 快速蒙板 其他常用工具 操作实践 2 目标 1、2 图层样式 操作实践 2 目标 1、2 455 3 2. 3. 4. 5. 图层顺序 图层的混合 图层的透明度 图层的锁定与隐藏 操作实践 2 目标 1、2 4 6. 7. 8. 9. 10. 11. 图层的建立 图层的复制 图层的命名 图层的合并 图层的链接 图层的删除 操作实践 2 目标 1、2 5 1. 2. 3. 4. 图像的宽高比 图像的大小 自由变换 羽化效果 操作实践 2 目标 1、2 5. 6. 7. 图像的裁切与旋转 图像的翻转 图像的亮度与对比度 操作实践 2 目标 1、2 第三章:图像的 调整与变换 6 7 第四章:图像文 档的基本属性 1. 图像文档的基本属性 操作实践 2 目标 1、2 8 第五章:图片上 的文本 1. 2. 3. 边识 页码、页眉、页脚 文字注释 操作实践 2 目标 1、2 9 第六章:滤镜 1. 滤镜在书法图片中的应用 操作实践 2 目标 1、2 第七章:图像的 选定、复制与删 除 2. 套索工具 3. 多边形选择工具 4. 磁性套索工具 5. 矩形、椭圆的形状的选择 工具 操作实践 2 目标 1、2 6. 7. 8. 9. 10. 魔术棒选择 魔术棒的设置 吸管工具 油漆桶工具 图像的复制与删除 操作实践 2 目标 1、2 1. 书法边框、板式的制作 创作实践 2 目标 1-3 13 2. 作 2-4 字榜书集字作品的创 创作实践 2 目标 1-3 14 3. 古诗词集字作品的创作 创作实践 2 目标 1-3 15 4. 扇面集字作品的创作 创作实践 2 目标 1-3 16 5. 册页的创作 创作实践 2 目标 1-3 10 11 12 第八章:书法图 像作品的创作 456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1. 注意课堂的讲解、演示 2. 课堂上的积极实践,在具体操作中养成技能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主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实践操作,评定学生成绩,占 90%,实践活动依据本门课程的目 标 1、目标 2、目标 3 展开,且相关的实践安排主要放在后 4 周集中进行,学生的考勤 10% 2. 过程评价方案 在学期的大约前三分之二期间,是技能的基础练习,安排的实践既简单有零散; 在学期的后四周,将进行 4-5 项与与课程目标高度相关的操作实战性测试,并主要 据此评定课程成绩。 3. 期末评价方案 课程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法评定学生的成绩,不安排期末考试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目前没有相关教材,由主讲教师负责自编讲义 【学习资源】学生根据自身的技术能力状况,如果有需要,可以通过网络学习相关的技 法。 457 《对外书法教学》 Foreign calligraphy teaching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1932 课程属性 书法学与书法教育 拓展·选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四/书法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7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无 在线教学平台 无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赵宏 教授 书法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对外书法教学课程是体现我院具有国际视野培养目标的重要课程。课程是设定毕业生在 讲授中国书法时,要面对基于非中国文化母语环境成长的学生这一场景,教授对象可能是 K12 的学生,也可能是成人。这就需要具备相当外语交流能力的同时,还要了解书法在中国 文化和世界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用正确的方法阐述中国书法文化,讲授书法的技法实践, 让受众对中国书法和文化产生喜爱并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三、教学目标 1. 在知识上:掌握汉字演变的规律,尤其对古文字具备较高的素养;掌握汉字字体的 特征并能流畅表达;掌握汉字字体的书写并流畅书写表现;简单了解世界艺术史和书写史, 对当代艺术要有一定理解;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有所了解。 2. 能力:大致具备教授非中国文化母语环境下的外籍人士学习书法的理论实践能力。 3. 性感与态度:具备文化自信,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理念,学会尊重与理解, 具有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具有开阔的视野和格局,有向世界传播中华传统优 秀文化的自信,有为世界艺术增添色彩的雄心。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支撑 度 M H H M 对应 目标 目标 2 目标 2 目标 1 维度 师德 规范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H H M M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1 目标 1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周次 课时 安排 支撑教 学目标 理解与运用 2 目标 1-3 配合书写 2 目标 1-3 汉字的“隶变”与“楷化” 配合书写 2 目标 1-3 教学内容 学习要点 1 中国文化与书法 概论 中国文化特质、中国书法 特质 2 中国书法概论 篆书(甲骨文、金文、小 篆)的发展与特征 3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458 4 草书在汉字发展中的作用 配合书写 2 目标 1-3 5 繁体字、简化字与规范字 配合书写 2 目标 1-3 6 世界文字发展 埃及文字、古巴比仑楔形 文字、玛雅文字与文字的 字母化 用图片、视频等 方式,理解世界 文明。 讲座。 2 目标 1-3 世界艺术简史与 当代艺术 古埃及、古罗马、文艺复 兴、西方古典艺术、印象 用图片、视频等 派、抽象艺术、立体主义、 方式,理解世界 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 文明。讲座。 波普艺术 2 目标 1-3 8 世界书写史 阿拉伯书法、英文书写、 当代字体设计 用图片、视频等 方式,理解世界 书写文化。讲座。 2 目标 1-3 9 汉字、书法概念解 析 汉字、书法理论概念的翻 译 讲座。 2 目标 1-3 10 对外书法教学方 法论 传统、现代、现代信息技 术 对“己所不欲, 毋施于人”的理 解 2 目标 1-3 11 篆书教学 篆书与当代艺术 配合书写与教学 实践 2 目标 1-3 12 隶书教学 隶书与当代艺术 配合书写与教学 实践 2 目标 1-3 13 楷书教学 楷书与当代艺术及文化交 流 配合书写与教学 实践 2 目标 1-3 14 创作形式 当代艺术及文化交流 配合书写与教学 实践 2 目标 1-3 15 创作形式 当代艺术及文化交流 配合书写与教学 实践 2 目标 1-3 16 考察、考试 考试 2 目标 1 7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教法:讲解、举例、对话、布置搜索作业、示范,配合相关讲座。理论联系实际。 学法:通过实践活动,联系相关理论。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 出勤 10%(目标 3),平时成绩 30%(目标 1. 2),期末成绩 40%(目标 1、2、3)。 2. 过程评价方案 (1)布置搜索作业,搜寻教学个案。 (2)教学实践活动。 (3)外出参观相关展览。 (4)外教、讲座。 3. 期末评价方案 459 (1)上交布置的论文,考察对中国文化与世界书写艺术的理解(目标 1、2、3) (2)教学个案实践活动。 形式:提交论文,考察教学实践能力。 方法:考察对外书法教学理论的理解,与教学实践方法的掌握。(目标 1、2、3)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中国汉字六体书艺术》,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年版 【学习资源】 网络搜寻世界各大博物馆、研究机构的相关素材。 460 《中国画山水(实训)》 Chinese Painting of Shanshui(Practice)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1936 课程属性 书法学与书法教育 拓展·选修 学分 0 总学时/周学时 16/1 面向年级/专业 大四/书法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7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无 在线教学平台 无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曹磊 实验师 书法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中国画山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题材之一。本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对传统中国绘画, 山水题材的学习,更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具体的实践练习让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工 具材料以及具体方式有更深的了解。本课程让学生通过对传统花山水画的临摹与写生训练, 来培养一定的造型能力,同时还可以更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日后的工作及教学中也能够 有一定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传统绘画工具材料的特点,同时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 2. 在不断的绘画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造型和表现能力。 3. 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综合能力。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支撑 度 M M H H M H M 对应 目标 目标 3 目标 1 目标 3 目标 2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1 维度 师德 规范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交流 合作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课堂讨论、实 (验)践等其它 教学环节说明 课时 安排 支撑教 学目标 掌握工具材料的特点(实训) 笔记、提问 1 目标 1 树木 掌握形体、控制墨色(实训) 绘画实践 1 目标 1、2 3 树木 掌握形体、控制墨色(实训) 绘画实践 1 目标 1、2 4 树木 掌握形体、控制墨色(实训) 绘画实践 1 目标 1、2 5 树木 掌握形体、控制墨色(实训) 绘画实践 1 目标 1、2 6 山石 掌握形体、控制墨色(实训) 绘画实践 1 目标 1、2 7 山石 掌握形体、控制墨色(实训) 绘画实践 1 目标 1、2 周次 教学内容 1 初识工具材料 2 学习要点 461 8 山石 掌握形体、控制墨色(实训) 绘画实践 1 目标 1、2 9 山石 掌握形体、控制墨色(实训) 绘画实践 1 目标 1、2 10 亭台楼阁 掌握形体、控制墨色(实训) 绘画实践 1 目标 1、2 11 综合绘画 合理构图、掌握形体、控制 墨色(实训) 绘画实践 1 目标 1-3 12 综合绘画 合理构图、掌握形体、控制 墨色(实训) 绘画实践 1 目标 1-3 13 综合绘画 合理构图、掌握形体、控制 墨色(实训) 绘画实践 1 目标 1-3 14 综合绘画 合理构图、掌握形体、控制 墨色(实训) 绘画实践 1 目标 1-3 15 综合绘画 合理构图、掌握形体、控制 墨色(实训) 绘画实践 1 目标 1-3 16 随堂考核 绘画实践(实训) 绘画实践 1 目标 1-3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教学方法:循序渐进,从局部过渡到整体,再提高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 教学建议:时刻提醒学生注重绘画效率的提高,将写生与临摹学习向结合。将绘画实践 带到课余生活当中,在不断的实践积累中达到教学目标。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平时练习 50%(目标 1. 2、3),期末考核 50%(目标 1、2、3)。 2. 过程评价方案:过程评价分为构图、造型和笔墨控制力 3 部分。 3. 期末评价方案: 内容:随堂绘画实践考核。(目标 1、2、3) 形式:提交作品 方法:按作品构图、造型、笔墨控制力评分。(目标 1、2、3)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1.《溥心畬画法述要》溥心畬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 年 1 月 2.《国画名家创作解析•孙其峰》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2015 年 7 月 3.《传统山水画》张捷、郑朝、蓝铁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8 年 8 月 4.《百树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年 12 月 5.《百石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年 12 月 【学习资源】 教师所发图片资料与学生自主搜集相结合 462 《古琴》 Guqin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3301938 课程属性 书法学与书法教育拓 展·选修 学分 2 总学时/周学时 32/2 面向年级/专业 大四/书法学(初等教育) 开课学期 第 7 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无 在线教学平台 无 教师或教师团队信息 职称 教研室 欧阳启名 教授 书法教研室 曹磊 讲师 书法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是东方文化的象征。通过本课程的 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国文化重要构成部分的古琴,了解古琴文化和演奏技巧,在音乐的学习 中,进一步了解和体会中国文化,在娱乐中得到鉴赏的知识,培养中国文人的精神。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了解古琴历史、名家、名曲、鉴赏等文化知识; 2. 能力:学会古琴经典名曲,掌握古琴演奏技巧。 3. 情感与态度:培养中国文人的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维度 师德 规范 教育 情怀 知识 整合 支撑 度 M L 对应 目标 目标 3 目标 2 教学 能力 技术 融合 班级 指导 综合 育人 自主 学习 国际 视野 反思 研究 H H M L 目标 5 目标 3 目标 1 目标 1 交流 合作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课时 安排 支撑教 学目标 基本技法练习 2 目标 1-3 仙翁操 1 曲目练习 2 目标 1-3 3 仙翁操 2 曲目练习 2 目标 1-3 4 仙翁操 3 考查 曲目考查 2 目标 1-3 5 秋风词 1 曲目练习 2 目标 1-3 6 秋风词 2 曲目练习 2 目标 1-3 7 秋风词 3 曲目考查 2 目标 1-3 8 耕薪钓渭 1 曲目练习 2 目标 1-3 周次 教学内容 1 古琴文化、基本技法 2 学习要点 考查 课堂讨论、实(验)践等 其它教学环节说明 463 9 耕薪钓渭 2 曲目练习 2 目标 1-3 10 耕薪钓渭 3 曲目考查 2 目标 1-3 11 归去来辞 1 曲目练习 2 目标 1-3 12 归去来辞 2 曲目练习 2 目标 1-3 13 归去来辞 3 曲目练习 2 目标 1-3 14 归去来辞 4 曲目练习 2 目标 1-3 15 归去来辞 考查 曲目考查 2 目标 1-3 16 总考查 总考查 2 目标 1 考查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建议 教法:讲解,示范,考查。 学法:反复练习,定期接受考查。 六、学习评价方案与考核要求 1. 评价内容与权重:出勤 10%(目标 3),平时成绩 30%(目标 1.2),期末成绩 40% (目标 1、2、3)。 2. 过程评价方案 (1)学会规定曲目; (2)规定曲目通过考查; 3. 期末评价方案 内容:考查规定曲目的演奏水平与应用能力。(目标 1、2、3) 形式:现场演奏 方法:现场演奏。(目标 1、2、3)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1. 龚一《古琴新谱》上海音乐出版社 2. 杨宗稷《琴学丛书》 中国书店出版社 【学习资源】 各类琴谱 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