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RUCWP2023034民本和民主的会通及其最新形式: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例(杨立华).PDF.pdf
工作论文系列 Wo r k i n e rS e r i e s gPap 民本和民主的会通及其最新形式: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例 杨立华 JRUCWP2023034 2023 .05 .19 * 本刊编辑部将那些已通过审稿程序而处于 “拟录用”状态的稿件制作成线上展示 的工作论文,旨在及时传播学术研究成果而促进学术进步。 编辑部还将继续与作者共同努力,修改完善论文,并在其达到刊发标准之后择期 正式刊发。当然,若工作论文被发现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则仍有可能被退稿。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工作论文 民本和民主的会通及其最新形式 :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例 杨立华 [摘要]一百多年来,对民本和民主关系的争论,主要有 “民本非民主”的否定观、“民本是民 主”的肯定观、“民本优于民主”的优越观、“民本和民主可会通”的会通观四种;但通过集合间关 系分析发现,主张会通观的逐渐较多。民本和民主关系新论认为,要系统理解二者会通,不仅须理 解其可能性,也须理解其必然性。而且,要实现会通,必然要以民本弥补民主,形成融合民本理念 的新民主,或称 “民本民主”。而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二者现实会通的最新形式,不仅具有鲜明的马 克思主义特色,而且具有鲜明的 “民本民主”本色。当然,其发展也需特别注意几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民本;民主;会通;民本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 一、导言 民本思想或主义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最优秀遗产。自 《尚书》提出 “民惟邦本”① 后,其一 直在中国独立发展,不仅构成传统政治思想的独特话语理念和道德规范,而且形成源远流长的历史 传统和复杂思想体系。梁启超视其为与 “世界主义”“社会主义”并列的中国政治思想的三大特色 之一 ②;孙中山称其是 “中国人对于民权的见解”③;金耀基则指出: “中国两千年之政治……但总 因有浓厚的民本思想之影响,遂使君主专制的政治弊害得以减轻和纾解”④ ,并说古代的 “任何一 位大儒,都几乎是民本思想的鼓吹者”④。习近平也多次特别强调中国 “重民本”⑤ “民本思想”的 重要性。 民主一词在中国亦古已有之,其本意指民之主。例如,“天惟时求民主” “代夏作民主” “诞作 民主”(《尚书·多方》)等,都指此意。现代民主思想是舶来品。一般认为,首次将英文r e l i c pub 和d emo c r a t i cc ha r a c t e r (民主之)译成民主 (民之主)的是丁韪良翻译的 《万国公法》( 1864 年)。 之后,郑观应的 《易言·论公法》( 1880年)、傅兰雅的 《佐治刍言》 ( 1885 年)、李提摩太的 《帝 作者:杨立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公共政策系主任、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公共治 理研究所研究员、政府绩效评估中心副主任、碳中和研究院双聘教授,l i hu a .y a ng@pku .e du .c n。 “ 本文 为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面 上 项 目 新 时 代 城 乡 基 层 社 会 服 务 体 系 构 建 路 径 及 社 区 治 理 绩 效 研 究” * ( 72174006)、国家社会 科 学 基 金 重 大 研 究 专 项 “提 高 社 会 治 理 社 会 化、法 治 化、智 能 化、专 业 化 水 平 研 究” ( 构建多元参与的首都基层治理体系研究”( 18VZL001)和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2 1GLA0 0 8)阶段性成果。 ③ 金耀基:《中国民本思想史》,1、8页,法律出版社,2008。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2页,江西教育出版社,2018。 《孙中山选集》(下),728页,人民出版社,2011。 ⑤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载 《人民日报》,2015 10 15 。 ①④ ② ④ 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2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 1 — 杨立华:民本和民主的会通及其最新形式: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例 王初学》( 1989年)等都有类似用法,遂使之逐渐扩散,不仅成为新文化运动两大口号之一,也成 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手段。例如,邓小平指出,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 的现代化”①;习近平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 ②。 自民本和民主相遇后,二者开始了与对方共存的新历程。此后,民本不再独立发展,而是受到 民主挑战;民主也非独立生长,同样受到民本影响。于是,二者关系为何,民本是否是民主,二者 是否具有相同/通性等问题,构成中国思想界和现代民主实践必须回答的核心问题,也是百余年来 争论的焦点。彻底回答该问题,不仅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政治文明和适应现代文明政治潮流 的需要,是构建中国特色政治文明新形态的需要,也是切实推进中国政治和民主建设的需要。刘九 勇指出,传统天下观、民本、贤能政治等理念,构成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人民、民主、党的领导的传 统思想渊源。③ 但现有研究并未从民本和民主关系的百年争论上系统回答该问题,并认为 “以传统 民本观念阐释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做法,还需要更为充分的论证和辨析”④。这就意味着,如何在 深入探讨民本和民主关系基础上,全面理解和有效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仍是有待解决的重大 问题。 为此,本文首先对现有民主和民本关系的相关文献及主要观点进行系统梳理,进而提出更具包 容和合理性的民本和民主关系新论,即以民本弥补民主的民本民主,以尝试解决有关二者关系的争 论,最后则以民本和民主会通的最新形式———全过程人民民主为实例,在深入剖析其含义基础上, 说明其民本民主本色和发展需特别注意的几个重要问题。 二、民本和民主关系的文献综述 总结起来,已有民本和民主关系的讨论,大致有 “民本非民主”的否定观、 “民本是民主”的 肯定观、“民本优于民主”的优越观、“民本和民主可会通”的会通观四种。在每种 “观”下,又有 如图1所示的不同观点。 (一)“民本非民主”的否定观 持否定观者,大都坚持二者各有传统和渊源,认为二者不可通约,且此不可通约主要来自民本 意识事实上代表专制意识,不会发展成或有助于民主,并极易成为专制帮凶。其中,就立足自由主 义民主观而批评民本的观点言,主要是民国时期及居住港澳台和海外的华人学者的部分研究。例 如,萧公权认为, “孟子民贵之说,与近代民权有别,未可混同。简言之,民权思想必含有民享、 ”⑤ 民有、民治之三观念……孟子贵民,不过由民享以达于民有。民治之原则与制度皆为其所未闻。 殷海光指出:“民主的真正核心,是基本人权之肯定。凡避开基本人权而谈民主者,不是对民主感 到不安,便是对民主没有诚意。”⑥ 并认为二者根本对立,即使最好的民本也只是 “慈惠的君主专 制”,且与现代技术结合,极易变成 “极权暴政”⑦。 就立足马克思主义民主观而批评民本的观点而言,主要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后大陆学者的研究。例如,陈独秀说: “夷西洋之民主主义 ( Demo c r a c y)乃以人民为主体,林 肯所谓由民 ( byp e op l e)而非为民 ( f o rpe op l e)者,是也。所谓民视民听,民贵君轻,所谓民为 邦本,皆以君主之社稷———即君主祖遗之家产———为本位。此等仁民爱民为民之民本主义,皆自根 ①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168页,人民出版社,1994。 习近平:《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336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⑤ 刘九勇:《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传统思想渊源》,载 《政治学研究》,2021 ( 4)。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第1册,87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⑦ 何卓恩:《民本与民主:1950年代殷海光经历的两场论战》,载 《武汉大学学报》,2010 ( 3)。 ③④ ⑥ 《殷海光文集》第1卷,78页,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 2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L! + > 工作论文 7*!> O!> !! +5> !! 2+ .>% !! +B> +F5 F+F5 @ @ ! ! E+E> )@E@ E@ 图1 民本和民主关系的不同观点 ”① 刘泽华说,无论 本上取消国民之人格,而与以人民为主体由民主主义之民主政治,绝非一物。 从思想体系或政治实践看,民本都属专制主义范畴。② 刘文瑞说,民本思想同君主专制为一体,同 现代民主思想有天壤之别。③ (二)“民本是民主”的肯定观 持肯定观者,大都对传统文化有深厚感情,且不满通过民主否定民本和古代中国的观点,希望 通过对民本的肯定褒扬传统中国和文化,进而振奋民族精神,再造中国和文化。就全部肯定派而 言,主要代表人物是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国家和民族危亡之际的一些学者。例如,康有为说: “世卿之制为孔子所削,而选举之制为孔子所创,昭昭然矣。选举者,孔子之制也。 ”④ 还说, “民 为主而君为客,民为主而君为仆,故民贵而君贱,易明也。众民所归乃举为民主,如美法之总 统……孟子早已发明之。”钱穆说:“至于民主共和之新政体,以理论言之,与我先民以往政治理论 及政制精神靡不合。”⑤ 甚至认为古代贤能治理、士人政府等就是 “中国式民主”,非但不是不民 主,而是太民主了 ⑥。张君劢则不仅认为民本是民主先驱,而且认为西方民主也源于中国民本。例 他说,“孟子民贵君轻之义,谓为世界民主政治论之先驱可也。”⑦ 还说, “国人亦知此学说之何自 ”⑧ 来乎? 西方近年经专家研究后,乃知其来自儒家。 就部分肯定派而言,大多立足辩证观点,既强调民本局限性,也认为其具有民主因素。这些研 究大都集中在既对民主思想和传统有所了解,也对中国传统思想较了解的研究者。例如,孙中山认 为民本带有民主因素,是中国式 “民主”,虽 “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⑨。秦晖认为虽民主和民本 ① ② ③ ④ ⑤ 陈崧:《五四前后东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文选》,9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348 34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刘文瑞:《中国古代政治史论》,22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卷九,《孔子创儒敎改制考·明选举为孔子之制》,238页,中华书局,2012。 钱穆:《国史大纲》下册,912页,商务印书馆,1996。 ⑦ 钱穆:《道统与治统》《政学私言》,载 《钱宾四先生全集》第40 册,88 页,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 张君劢:《中西印哲学文集》第2 册,783页,学生书局,1981。 ⑨ 孙中山:《中国革命史》,载 《孙中山全集》第2卷,261页,人民出版社,2015。 ⑥ ⑧ 张君劢:《中西印哲学文集》第1 册,386页,学生书局,1981。 — 3 — 杨立华:民本和民主的会通及其最新形式: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例 有差异,但二者并非鸿沟难逾,从黄宗羲到谭嗣同的思想发展 “完成了从 ‘民本’到 ‘民主’的过 ”② 渡”①。李约瑟也断言:“在中国的传统中坚强的民主因素一直是存在的。 (三)“民本优于民主”的优越观 持优越观者,往往不仅对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且常有用民本取代民主的想法。就包含指引论而 言,皆认为民本范畴比民主更大、更广泛,站位更高。例,谭煊吾指出: “总观孟子的民本思想, 实概括现代民主思潮的一切……故孟子不仅是中国民主政治的保姆,也是世界先知先觉的革命导 师。”③ 姚中秋指出:从理论上而言,“‘民本’可以包容 ‘民主’,‘民本’可以为 ‘民主’指引方 向”;从实际上而言,“民主必须合乎民本的标准”④。 就易于操作论而言,主要认为民本比民主更易操作,也更真实,而民主只是理想。例,张飞舟 指出: “‘民主’固然美好,却无法具体操作,无法真正兑现,不免流于水中月、镜中花;反之, ‘民本’ 虽 层 次 不 高,不 彻 底、不 完 美,却 有 可 能 操 作,有 可 能 落 到 实 处,而 且 也 可 能 与 时 俱进。”⑤ (四)“民本和民主可会通”的会通观 持会通观者,大都在辩证认识民本积极和消极方面的基础上,虽承认民本非民主,或二者有较 多甚至根本区别,但不认为民本完全消极,主张在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将民本中有益和积极的继 承和发展,并实现和民主的会通。就理论会通论而言,大都从二者对比入手,发现相通之处,进而 指出会通可能性。此类研究很多。例如,徐复观认为,儒家德治、民本和礼治主义,可补西方自由 主义过于强调权力和法律的缺陷;并指出:“此三者,皆已深入民主主义的堂奥”⑥。杜威指出,孟 子以来的 “父母式的皇帝的保民政策”可变为 “民主的保民政策”⑦。吕元礼认为,民本的民有和 民享理念分别是建设民主政治的内在依据和逻辑前提,且民本只有和民主会通才能实现其民有、民 享理想。⑧ 事实会通论通过分析事实,说明在近现代民主发展过程中,无论孙中山,还是国共两党,都曾用 民本理解和解释民主,或通过二者会通,表达主张、展开实践。例如,孙中山曾说,三民主义 “有因 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⑨。罗香林认为,孙倡导三 萧公权 和金耀基 则都 民主义 “实在也是因为中国早有 ‘民本思想’做他倡导的基本的缘故。” 将三民主义视为传统民本思想的完成。允春喜指出:“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对近代民主进程影响颇大, 。杨健潇指出,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体现的社会主 近代思想家多是通过它来理解西方民主理念” 义民主政治两大基本特征 “共产党的领导”和 “人民的监督”是民本和民主观念的结合。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秦晖:《民本思想到民主思想的一脉相承》,载 《浙江学刊》,2005 ( 4)。 李约瑟:《现代中国的古代传统》,载 《四海之内:东方和西方的对话》,55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吴康:《孟子思想研究论集》,257页,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 任锋、杨光斌、姚中秋、田飞龙:《民本与民主:当代中国政治学理论的话语重建》,载 《天府新论》,2015 ( 6)。 张飞舟:《论 “民本”之真与 “民主”之假》,载 《太平洋学报》,2008 ( 6)。 徐复观:《学术与政治之间》,54页,学生书局,1985。 杜威著、胡适口译:《杜威五大讲演》,68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吕元礼:《民本的阐释及其与民主的会通》,载 《政治学研究》,2002 ( 2)。 《孙中山全集》第7卷,60页,中华书局,1985。 罗香林:《历史之认识》,203页,亚洲出版有限公司,1955。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8页,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1。 金耀基:《中国民本思想史》,179页,商务印书馆,1993。 允春喜:《近代中国民主进程中对民本传统的再诠释———以黄宗羲思想的近代命运为例》,载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17 ( 6)。 杨健潇:《“群众路线”的政治学考察———基于 “民本”与 “民主”的比较视角》,载 《湖北社会科学》,2014 ( 8)。 — 4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工作论文 (五)四种民本和民主关系研究的比较分析 从数学集合间关系角度分析可知,民本优于民主的优越观强调民本包含民主的包含关系;民本 是民主的完全肯定观强调二者的相等关系;民本部分是民主的部分肯定观强调民主包含民本的包含 关系;民本和民主的会通观则认为二者无论相等或谁包含谁,都有会通之可能性;民本非民主的完 全否定观强调二者互斥 (互不相容,有民本则无民主,有民主则无民本)或对立 (二者中有且仅有 其一存在,且认为只有民主可存在)关系。并在整体上,可将民本非民主的完全否定观看作对立 观,而将其他四种观点看作包容观 (见图2)。 .>U ! ! ! ! U! !U! !+B>U U ! U!0!U! !+5>U ! ! U! !U! !+F5>U ! U! !+ ! E>U ./>U U! ! !/U!L!+ >U 图2 民本和民主关系比较 总体来看,这些观点各有价值。例如,主张二者完全对立的观点,虽较绝对,但指出二者的根 本性区别及民本局限性;主张民本优于民主的观点,虽过 “文化自信”,但挖掘出民本相对民主的 优势,例更大的理论范围和易于操作性等;主张民本包含民主的观点,虽在纯旧民本概念下,不一 定站得住脚,但指出在强调 “为民”目的方面民本优于民主的事实;主张民主包含民本的观点虽对 民主过理想化,但在民主之下为民本持续发展预留空间;主张二者相同的观点,虽武断,但指出很 多相通或相同之处;主张可会通的观点,虽有些调和色彩,但指出了会通的理论合理性和客观事 实性。 而且,整体而言,也是主张会通的观点较多。因为,无论是民本包含民主、民本等于民主, 还是民主包含民本,都说明二者可会通。事实上,就是主张二者对立者,很多也认为民本可为 民主提供滋养。例,张星久认为,虽民本和民主严重冲突,但在和传统政治结构剥离后,其某 些观念通过现代化话语阐释和转化,可嵌入到民主中,成为其文化资源 ①。可是,就目前而言, 对会通的探讨还不深入。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对会通可能性的论述还相对零散,不 系 统; 二是忽视了对会通必然性的探讨;三是对如何进行会通或会通路径等研究不够。因此,有必要 ① 张星久:《儒家 “民本”与现代民主———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与局限》,载 《理论探讨》,2010 ( 4)。 — 5 — 杨立华:民本和民主的会通及其最新形式: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例 对此继续深入探讨。 三、以民本弥补民主的民本民主:民本和民主关系新论 要进一步阐述民本和民主的会通,须在进一步厘清民本和民主基本含义基础上,继续详析二者 的联系和区别,以探讨二者会通的可能性;同时,还须超越二者本身,从广阔的历史和文化发展视 角理解二者汇通的必然性及其必然会通路径。 (一)民本和民主的基本含义及二者会通的可能性 作为两种都非常复杂的思想体系,其实很难给各自下一个公认的定义。正如英国学者 Ke i t h Gr aham 指出的,“十八世纪以前,每个人对民主是什么都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但很少有人拥护它; ”① 而现在的情况正好相反:每个人都拥护它,但对民主到底是什么却不再有那样清晰的概念了。 民本其实也一样:在和民主相遇之前,古人对民本 (旧民本)或许都有相对清晰的概念;但与民主 相遇后,其自身也开始发生变化,并有了基于民主理念并不断发展的 “新民本”概念,这就使得民 本究竟什么也逐渐模糊起来。 但是,为了叙述方便和研究的更深入,在继续分析之前,还是有必要先辨析民本和民主的 概念,并进行适当界定。为此,这里首先对旧民本及现代民主做简单界定。至于新民本会在后 面讨论二者会通时进一步讨论,古典民主则会在下面从起源等角度讨论民本和民主异同时连带 分析。 从旧民本的概念来看,简言之,所谓民本就是 “以民为本”,而这又可从本体论、目的论、认 识论和方法论四方面具体论述。由于这一问题我将有专文进行独立讨论,故这里只简单介绍。首 先,在论述天、神、君、臣、民等的关系时,强调民的本体地位,即强调以 “关系论”为基础的 “民本体论”。例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孟子·尽心下》)都强调了民在各种关系中的 “本体地位”。其次,在讨论万事万物及 国家、社会治理和政治运行等的基本目的时,强调一切都要为民服务,一切都应利民为本,即强调 以 “万物为民”和 “利民为本”为核心的 “民目的论”。例如,荀子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 之立君,以为民也”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都直接或间接地强调了 “万 物为民”的民目的论。《商君书》说: “民生则计利,死则虑名”。③ 《淮南子》说: “治国有常,而 利民为本”④,都从不同方面强调了 “利民为本”的民目的论。再次,在讨论如何认识事物、分析 问题等时,强调 “民立场”和 “民途径”,即强调以 “民立场”或 “民途径”为基础的 “民认识 论”。例如,“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 ”⑤ 都或直接 自我民明畏。”(《尚书·皋陶谟》)贾谊说:“灾与福也,非粹在天也,必在士民也。 或间接地强调了此点。最后,在强调如何施政、如何治理国家、社会和人民时,又强调 “重民” “恤民”“爱民”“听民”“顺民心”“用民”“安民”“保民”“恤民”“养民”“惠民”“裕民”一直到 “得民心”和 “让民服”等基本方法,即强调以 “仁政”和 “德治”为核心的多层次 “民方法论”。 例如,“在安民” (《尚书·皋陶谟》)“惟天惠民” (《尚书·泰誓》)“乃由裕民” (《尚书·康 诰》)“政在养民”(《尚书·大禹谟》)。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 ① K .Gr aham.Th eBa t t l eo fDemo c r a c s e n s u sa ndt h eI nd i v i du a l,p 1,Wh e a tSh e a fBo ok sLt d.,1986;燕继荣:《论民主及其 y:Con 限度》,载 《社会科学战线》,1996 ( 4)。 ③ 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卷一九 《大略篇》,504页,中华书局,1988。 蒋礼鸿:《商君书锥指》,46页,中华书局,1986。 ⑤ 贾谊撰,阎振益、钟夏校注:《新书校注》卷九 《大政上》,338页,中华书局,2000。 ② ④ 刘安编,何宁撰:《淮南子集释》,921页,中华书局,1998。 — 6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工作论文 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离娄》)孔子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 民不服。”(《论语·为政》),如此等等。 可见,所谓 “民本”就是由强调以 “关系论”为基础的 “民本体论”、强调以 “万物为民”和 “利民为本”为核心的 “民目的论”、强调以 “民立场”或 “民途径”为基础的 “民认识论”、强调 以 “仁政”和 “德治”为核心的多层次 “民方法论”所构成的一整套思想体系。相对民主,其优势 在更突出地强调了 “民目的论”,其劣势是在方法论的层次上仍只停留在君主制政体下的仁政、德 治层次,既没有达到现代民主所强调的 “民主制”政体的层次,也没有达到实际和彻底的 “民治” 的层次。所以,徐复观指出,传统民本思想 “很少站在被统治者的地位来谋解决政治问题。这便与 近代民主政治由下向上去争的发生发展的情形,成一极显明的对照……于是政治问题,总是在君相 手中打转,以致真正政治的主体没有建立起来”①。 现代民主的含义虽千差万别,但一般而言,其基本含义是在人民主权的前提下,强调民权的重 要性,强调自由讨论和表达,强调公开透明,强调人民自主,强调对权力的制约或分权制衡,强调 自下而上的治理或人民自治等,即强调真正的 “人民当家作主”,也就是林肯所说的 “民有、民治、 民享”。特别地,其总体重点多落在如何实现人民自我和自主治理的方法论方面,并更强调一种和 君主制完全不同的民主或民主共和制政体。麦迪逊指出:“民主政体和共和政体的最大区别是:第 一,后者的政府委托给由其余公民选举出来的少数公民;第二,后者所管辖的公民人数较多,国土 范围也较大。”② 换句话说,民主政体是强调相对较少公民人数和较小领土范围的公民自组织、自 我管理和直接民主的政体;共和政体是强调相对较多公民人数和较大领土范围的实行代议制的政 体。而就既包括民主也包括共和政体的广义民主政体的具体特征而言,戴蒙德则强调了诸如言论自 由、开放和竞争性选举、独立的司法机关等 10 个特征。③ 可见,民主也是一套复杂的思想体系。 和民本思想体系相比,其最重要的优势是突出强调了民权、人民主权的重要性,并提出和君主制完 全不同的民主政体模式,而这两点恰为传统或旧民本思想所缺乏。相对民本思想而言,民主思想体 系由于直接还权于民,或以民权及民治为根本,却在较多强调方法论的同时,较少强调民本体论、 民目的论和民认识论。这本无可厚非,因为民治在纯理论上也必须是民本体、民目的和民认识论 的。但由于手段或工具并不必然地和目标合一,仅仅较多关注方法或工具层面,就会经常导致手段 异化或目标置换等问题。 总之,如从思想体系自身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完备性而言,民主相对民本而言还是有所欠 缺的,这也是其有必要向民本学习的地方。特别地,相对于民主而言,虽民本在方法论的制度 设计、尤其是整体政体设计和具体民主机制设计上不如民主,但其优势在于对 “民本体论” “民 目的论”“民认识论”的探讨,以及对多层次 “民方法论”的发展,这是民主理论所不及的,也 是其相对缺乏的,故可对其形成有效补充。因此,即使从民本和民主的基本含义看,二者也有 会通之可能性。 (二)民本和民主的异同及二者会通的可能性 梳理已有分析可知,综合起来,分析民本和民主异同的维度大概有民本和民主起源、经济基 础、文化基础、政治 (或制度)基础、目的和目标、主要内容 (或内涵)、实际作用 (或功能)七 方面;而主要内容又强调民权、民的地位和实现方式三方面,故共有九方面 (见表1)。 ① ② ③ 徐复观:《儒家政治思想的构造及其转进》,载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248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57页,商务印书馆,2015。 拉里·戴蒙德:《民主的精神》,8 9页,群言出版社,2013。 — 7 — 杨立华:民本和民主的会通及其最新形式: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例 表1 民本和民主的关系对比 已有文献的讨论 比较维度 异 民本 同 民主 古希腊、近代 资产阶级革命 ——— 实际的异同 虽然起源不同,但都历史悠久,认为民主仅 起源近代和资产阶级革命的说法不正确 都在古代不发达经济下出现并存在,认为民 主必须以近现代商品或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观 点不正确 虽有东西方文化差异,但都曾在古代文化下 存在,并持续发展到现代;认为民主必须与 资产阶级文化结合的观点不正确,因除资本 主义民主外,还有古典民主、社会主义民主 民本的起源是在君主制下,但民本也在持续 发展;且 古 典 民 主 也 仅 是 少 数 自 由 民 的 民 主,把民主理想化或等同现代民主的做法不 正确 不仅都有维护民的利益、政权和社会稳定与 发展等的目标,还都强调民享 起源 中国 经济基础 小农/自然/封 建经济 商品/市场/资 本经济 ——— 文化基础 宗 法/封 建 文化 商品经济和资 本 主 义/资 产 阶级文化 ——— 政治基础 封 建 专 制/君 主制 现代民主制 ——— 目的/目标 维护君主专制 反对专制 都强调民享 主要内容 都强调了民 利、民意,都 中国古代确实没有权利的概念,但通过天人 无 有 重视民,都强 合一、以 民 代 天 等 确 实 赋 予 了 民 一 定 的 权 调给民一定自 利,包括推翻统治者的权利 由,都反对神 民都有一定地 民本确实没有反对君本位的君主制,但强调 君本位 民本位 位, 都 强 调 立君为民也非完全君本位,具有部分民本位 民有 重 民、 爱 民、 君 治、 人/德 民本确 实 较 多 强 调 君 治、人 治、道 德、目 民 治、 法 治、 养民、保民基 治,重 道 德、 标,少制度化,但也不能说没有部分民 治、 重法律、重手 本 思 想 相 通、 重目标、少制 法治,完全不重视法律,没有手段和完全没 段、制度化 一些技术性手 度化 有制度化,其实际具有嵌入式制度化 段相通 民权 民 地位 实现 方式 实际作用 作用有限 作用巨大 都有积极作用,且民本在现在仍起作用 就起源而言,几乎所有对民本的讨论,都会追溯到中国古代,尤其是 《尚书》等的论述。但对 民主的讨论则不同,有的追溯到古希腊 ①,认为民本和民主都自古而来;有的则认为起源于近代工 业或资产阶级革命,或虽认为有古希腊萌芽,但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后才真正得到发展 ②,如此, 则不仅认为民主是近现代的事,还常将其和资产阶级革命、商业文化、资本主义经济等联系。但实 际情况是,二者一样都有漫长发展过程,都从古代文化、传统和思想逐渐发展而来,认为民本是 古、民主是今,民本是传统、民主是现代的说法不仅不符合事实,且抹杀了两种思想各自发展的漫 长过程和历史逻辑,容易导致认识误区。 就经济基础而言,不少研究认为民本的经济基础是小农、自然或封建经济,而民主的是商品或 市场经济。③ 但这是把民主仅看成近现代民主才有的观点,如考虑到古希腊民主,则不完全成立。 事实上,无论是民本和民主,都诞生在经济发展水平较初级阶段,也都在更高级经济形态 (例市场 经济)持续存在,并发展出不同新形式。例,古希腊古典民主和近现代资本民主是不同的民主形 式;传统民本和吸收民主思想的 “新民本”是不同的民本形式。 ① ② ③ 王来金:《“民主”与 “民本”概念辩证》,载 《社会科学》,2000 ( 4)。 陈炳辉:《从民本与民主息想的比较着中西政治文化传统的区别》,载 《厦门大学学报》,1989 ( 2)。 庄锡:《论 “民本政治”观与 “民主政治”观的历史形成》,载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 ( 11)。 — 8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工作论文 就文化基础而言,不少论者认为民本的文化基础是封建主义或宗法文化,而民主的文化基础是 商品经济或资本主义文化。① 这仍是把民主等同于近现代民主后才有的观点。如考虑到二者都产生 于古代的事实,则不攻自破,因为古希腊既不是完全的商品经济,也不具备资本主义文化。事实 上,二者都有其古代文化基础,也都是发展的,会适应新文化环境而有新形式。民主是如此,这由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民主就可证明;民本也是如此,这由 “三民主义”包含部分民本思想及中 国共产党亦继承和发展民本思想也可证明。 就政治基础而言,不少论者认为民本的政治基础是君主制 ②,是 “为民做主”,而非 “人民做 主”③;民主的基础是资本主义制度。从政体角度而言,由于中国古代无政体观念,只有君主制 ④, 所以那时的民本确以君主制为基础。但民本思想在民国及新中国的持续存在也说明,其既可在君主 制也可在民主共和制下存在,认为其必须以君主制为基础的看法站不住脚。同理,民主也不仅仅以 资本主义制度为基础,古希腊民主就不是如此,社会主义民主也不是。有学者指出: “古代的专制 体制是一种无奈的历史选择。我们应当更多地从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角度去寻找原因。民本的价 值法则和政治法则不仅不是专制制度的原因,而且还发挥了缓和专制政治、促进政治开明的历史作 用。”⑤ 总之,民本和民主都可适应更广泛的政治制度,不能将各自局限在特定政治基础或制度 之下。 就目的或目标而言,不少论者认为民本的目的在维护君主专制,而民主的目的在否定专制 ⑥。 诚然,在君主制前提下提倡民本,确有可让君主制变得更柔性等一面,可帮助巩固君主制。但如仅 因此而断言民本的目的就是维护君主专制,则不仅以偏概全,也忽视了民本本身有反 “君本”和 “专制”的一面。这两者同时存在,不能取一而弃二。同时,从政体角度言,民主是反专制的,这 也没错。但不能忽视民主也有特定群体 (例古希腊自由人)或阶级 (例资产阶级或无产阶级)的民 主,而这些民主也有可能是对别人 (例奴隶)或阶级 (例无产阶级或少数敌对势力)的专政。因 此,二者都可能有助于专制,也有可能反专制,关键看如何界定和使用它们。而且,专制和民主都 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专制和民主。毛泽东指出:“民主自由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都是在历 史上发生和发展的。”⑦ 事实上,就目的而言,二者不仅都有维护民的利益、政权和社会稳定与发 展等目标,且都强调民享。 就民权言,论者指出民本无民权概念,或未赋予民政治权力,但民权是民主的根本,且强调民 的个体性,而非群体性。⑧ 确实,古代民本缺乏民权概念。但不能否认,无论是民本还是民主都重 视民和民利、民意,都主张给民一定自由,且都反对神性政治,这是共通的。例如,孔子说: “因 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切费乎。”(《论语·尧曰》)孟子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下》)这就不仅强调利 民,且赋予民推翻暴政的权利。《尚书》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中》则 ① 陈炳辉:《从民本与民主息想的比较着中西政治文化传统的区别》,载 《厦门大学学报》,1989 ( 2);王来金: 《“民主”与 “ ) 。 民本”概念辩证》,载 《社会科学》,2000 ( 4 ② 李石:《论黄宗羲的 “民本思想”与西方民主理论的区别》,载 《齐鲁学刊》,2016 ( 3);允春喜:《“民本之极限”还是 “民主 之萌芽”———黄宗羲政治思想定位》,载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 3)。 ③ 万斌、诸凤娟:《论民本思想对中国民主进程的影响》,载 《学术界》,2004 ( 3)。 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44页,中华书局,2010;梁启超: 《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载 《梁启超全集》 (第 ⑤ ⑥ 夏勇:《中国民权哲学》,20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荣长海、孙月玲:《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本和民主的价值取向》,载 《道德与文明》,2002 ( 3)。 ⑧ 朱宏军、张厚军:《中国传统民本与西方民主之比较》,载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 ( 3)。 ④ 三卷),771页,北京出版社,1999。 ⑦ 《毛泽东文集》第7卷,209页,人民出版社,1999。 — 9 — 杨立华:民本和民主的会通及其最新形式: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例 通过天人合一和以民代天的思维设计赋予民更广泛的间接性权利。 就民的地位而言,有论者认为民本秉持的不是民本位,而是君本位 ①,民主则是绝对的民本 位。但相反,也有论者认为民本坚持的就是民本位,并认为是与民主相同的地方。例如,认为民本 位的会指出,诸如 《尚书》说的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中》),孟子说的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荀子说的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 也”(《荀子·大略》),《吕氏春秋》说的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吕氏春秋·贵 公》)等,都体现了 “民本位”或 “民有”思想。但认为是君本位的,则会说,这些实都在维护君 主专制,故是君本位。例如,徐复观说,中国古代的思想家 “总是居于统治者的地位来为被统治者 想办法,总是居于统治者的地位以求解决政治问题,很少以被统治者的地位去规定统治者的政治行 动,很少站在被统治者的地位来谋求解决政治问题”②。但这仍有更深入分析之必要。首先,就君 本位和民本位的关系而言,虽中国古代除君主制外,没有其他政体概念,但也不能因此说民本思想 表达的不同 “民本位”思想,就不是 “民本位”,而是 “君本位”,且只能服务 “君主制”,这显然 本末倒置。而况,就君主专制而言,也有不同形式,春秋战国前的君主制,就和秦及以后的不同, 但民本思想一致存在。故而,认为民本思想强调的民本是表面,实质为君本的说法并不完全正确。 真实的情况是:民本和民主都强调民本位,但民本强调的民本位多关注民有和民享方面,缺乏民 治;民主则作为一种方法,更多强调民治,故其民本位相对更彻底,但也有过于关注方法而忽视目 标的缺点。这也由民本较重视目标而民主较重视方法的基本特点 ③,决定,并与中国人更重综合思 维和伦理而西方更重视分析思维和方法的基本思维方式一致。 就实现方式言,论者认为民本主要强调君治、人/德治,重道德、重目标,但少制度化,而民 主则主要强调民治、法治,重法律、重手段,且多制度化。例如,孙中山曾说: “要必民能治才能 享,不能治焉能享,所谓民有总是假的。”④ 梁漱溟说:“在中国虽政治上有民有民享之义,早见发 挥,而二三千年卒不见民治之制度。”⑤ 梁启超指出:“要而论之,我先民极知民意之当尊重,惟民 意如何而始能实现,则始终未尝当作一问题以从事研究。故执政若违反民意,除却到恶贯满盈群起 ”⑥ 金耀基也指出:“中国 革命外,在平时更无相当的制裁之法。此吾国政治思想中之最大缺点也。 的民本思想,到了黄梨洲手上,可说已经发挥到了极致。但是民本思想毕竟只是一种理论,而非一 种制度。因此讲民本思想,必须与德治主义配合,必须祈求圣君贤相当位,那样民本思想才能在实 际政治上落实。”⑦ 但也须看到,民本在君治之外,也确实给予民一定的关注,具有相当的民治因 素;在人治和德治外,也非全然无法治,“阳儒阴法”是中国古代治理的恒久传统。所以,只能说 民本较不重法治和法律,不是说全然无法治和完全不重视法律。另外,就制度化言,虽无类似于民 主制的与民相关的政体性制度安排,但其把民本思想嵌入意识形态、政治文化、官僚体制、官僚日 常管理和行为规范、社会习俗等中的做法,也为民本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或嵌入现行体制和制度的类 制度化。因此,事实上,可说民本确实较多强调君治、人治、道德、目标,少制度化,但也不能说 无部分民治、法治,完全不重视法律,无手段和完全未制度化,还是有嵌入式制度化的。而且,也 ② 冯天瑜:《人文论衡》,279页,武汉出版社,1997。 徐复观:《学术与政治之间》,54 55页,学生书局,1985。 ④ 《孙中山选集》,494页,人民出版社,1981。 ① ③ ⑤ ⑥ ⑦ 苏莉:《民主与民本》,载 《理论视野》,2010 ( 10)。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3 卷,253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40—41页,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金耀基:《中国民本思想史》,21—22页,法律出版社,2008。 — 10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工作论文 有论者指出,民本和民主的重民、爱民、养民、保民基本思想和在一些技术性手段方面也有相 通性。① 就实际作用而言,论者多认为因民本没有绝对反君主制和发展出民主制,且容易导致奴化和依 附意识,因此作用有限。例如,李大钊曾断言:“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 ”② 但基于民本未发展出民主制即说其 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 作用相对有限的立论,首先预设民主优于民本,在研究上有同义反复之嫌。事实上,评价民本的作 用,不能看其是否发展出民主,因它们本是两个体系,而要看其是否真在历史上为国家治理作出贡 献。就此而论,从中国古代君主制及其国家治理因受民本制约,而一直居世界领先水平,且多表现 为开明君主制,而非绝对君主制等上看,其作用也极其巨大,既不能被高估,也不能被低估。而 且,看民本的作用,除看其在古代的作用外,也需考虑其在推动人们接受民主中的作用,需看其在 之后的近现代化和民主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同时,可以预料,作为不可割离的历史遗产,其也必 将在未来持续发挥作用。考虑到这些,就可知其作用也很大,且未来还有巨大发展潜力。 可见,两种思想体系都很复杂,在以上九个方面都既有区别,也有相同或通之处,充分显示了 二者会通的可能性。而且,民本和民主都既具有优秀历史渊源,且不断发展流变,不能只以某一时 或一段说明二者关系的全部。简单地将两种复杂思想体系绝对化、简单化和静止化的分析,虽观点 鲜明,易于流传,但本质上不利于理解二者的真正联系。 (三)民本和民主会通的必然性 正像民本和民主会通之可能性主要可由其复杂和流变性所决定的某些相同或相通性解释一样, 二者会通之必然性也主要可由传统自身的韧性和无法割裂的客观事实及外来思想必须和传统对接才 能在本土生根结果的客观要求解释。 一方面,无论人们是否愿意承认,也无论其是否合理或必要,在很多情况下,悠久的传统都具 有韧性,任何社会的当代发展都无法与之割裂,也必受其影响。民本思想亦是如此。原因是:其 一,其是古代中国最优秀持久的政治思想传统,不可能在短期内被遗忘或清除,必会在很长时期继 续存在,并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动;其二,作为中国古代最优秀和核心的传统,也不能放弃,否则 失去和历史和传统的必要对接,会导致当代中国政治文明成为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并使本质上作 为文化人的当代中国人失去精神家园及心灵归宿,必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利形成新时代 的新文明。 另一方面,民主要在中国扎根,也须和民本对接。因任何新思想的发展不可能完全移植,须在 与已有传统思想对接后,才能真正生根发芽。纵贯思想史发展可知,一切外来思想要在本土扎根, 都须与本土已有思想连接。其过程往往是:在早期通过已有观念解释并理解外来观念,逐步实现对 外来观念的本土再造及与已有观念的融合,进而形成适合本土环境和具有本土特色的新体系。这一 点,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就可得到验证。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人们也是看到其 “空”等概念和 中国本土道家等 “无”“清净无为”等观念的相近性,并从这些观念来解释佛教,才使得其逐渐为 国人接受,并在与其他传统思想尤其儒道家的相互交融中,发展出中国禅宗学说,从而最终实现中 国化,并形成中国佛教。同理,民主思想传入中国,也需要与中国固有民本思想相容、相通、相 融,最终形成中国式民主思想,才能使民主思想在中国扎根生长、开花结果。 认为民本和民主不可会通观的错误在于:( 1)认为民主就一种,但它其实千差万别,且包含不 少民本要素,只是更强调 “方法”“民治”层面而少强调 “目标”,而民本则更强调 “目标”“价值” ① ② 荣长海、孙月玲:《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本和民主的价值取向》,载 《道德与文明》,2002 ( 3)。 《李大钊文集》(上册),258页,人民出版社,1984。 — 11 — 杨立华:民本和民主的会通及其最新形式: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例 层面而少强调 “方法”;( 2)认为民本即传统民本,不会持续发展,也不会有新民本,尤其是民主 化的新民本;( 3)割裂历史文化和传统,但无论愿意与否,传统民本思想都会持续影响我们今日的 生活及对民主的定义和再造;( 4)认为外来民主思想可不需和传统文化对接,就可移植成功。前两 点,因未认识到民本和民主各自的复杂和流变性,因此否认了二者会通的可能性;后两点,因未认 识到传统持续存在的客观事实及外来思想须和传统融通后才能在本土生根的客观要求,因此否认了 二者会通的必然性。 (四)以民本弥补民主的民本民主:民本和民主的会通途径 金耀基指出:“阐扬中国之民本思想,涵摄西方之民治观念,俾中国的民本思想得新精神而寻 ”① 出一条出路,使民主制度在中国大地生根结实,正中国现代学人所当努力之大方向,大题目。 熊彼特认为作为方法的民主是为实现共同福利而做出政治决定的制度安排。② 毛泽东更明确指出: “民主这个东西,有时看来似乎是目的,实际上,只是一种手段。”③ 因此,从国家治理角度看,可 把民本和民主看作两种治理方法。而从方法角度出发,要实现二者的会通,也可有这些方式:相同 的合并,相通的融合,相异的互补,相冲的取正 (取正确的一面)。同时,由于在当今社会,民主 是主流价值,因此在会通过程中,也可以民主为主体,进而以民本的优势和积极内容补充民主的不 足和纠正民主的偏颇。具体而言,在二者相同的方面 (例都重视民),实现并存;在二者相通的方 面 (例都赋予民推翻暴政的权利),实现融合 (即从以民为本和人民主权两个角度保证人民权利); 在二者相异的方面 (例民本的德治和礼治与民主的法治、民本的重目标和民主的重制度),实现互 补 (即用德治和礼治补充单纯法治的缺陷,实现三治融合;用民本的重目标补充民主过于重制度而 轻目标的缺陷,实现对目标和制度的同时重视);在二者相冲突的方面 (例传统民本的君主制和民 主的民主制),取正确的一面 (即坚持民主制,并用民主制改造传统民本,使之成为民主化的新民 本或 “民主民本”)。 总之,结合起来,在以现代民主为主体的情况下,实现民本和民主的会通,就是要实现以民本 的优势和积极内容弥补民主的不足或纠正其偏颇,从而形成融合民本思想的新民主,可简称 “民本 民主”。从此而论,要实现民本和民主的当代会通,就是要实现和推动民本民主的形成、发展和成 熟。关于这一问题,也已有诸多相关讨论。例如,杨光斌和乔哲青将中国现代民主政治称为 “民本 主义民主”④。徐勇将改革开放后的执政理念和施政方式看作是以民为本的 “新民本主义”的兴 起。⑤ 夏勇也提出 “新民本说”,并认为 “‘民有、民治、民享’、‘为人民服务’、‘人民当家作主’、 ‘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执政为民’等原则,与其说是启蒙的结果,毋宁说是 民本思想的发扬光大”⑥。可见,无论是 “新民本”“新民本主义”,还是 “民本主义民主”,都强调 现代民主的民本一面。当然,有些说法更落脚到民主,有些更落脚到民本。但即便落脚到民本,其 民本和传统民本也不一样,必须且必然是民主化的民本,即民主民本,而不是如冯天瑜和谢贵安所 讲的仍为传统 “非民主民本”一部分的传统民本之内的 “新民本”,后者主要指明清之际徐光启、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傅山、唐甄等对传统民本思想的进一步发展。⑦ 刘九勇指出: “民本是 ① ② ③ 金耀基:《中国民本思想史》,199页,法律出版社,2008。 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360页,商务印书馆,2004年。 《毛泽东文集》第7卷,208 20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⑤ 杨光斌、乔哲青:《论作为 “中国模式”的民主集中制政体》,载 《政治学研究》,2015 ( 6)。 徐勇:《从新权威主义到新民本主义———中国改革发展的路向及转变》,载 《决策咨询》,2003 ( 9)。 ⑦ 冯天瑜、谢贵安:《解构专制———明末清初 “新民本”思想研究》,2页,湖北人民出版社,2021。 ④ ⑥ 夏勇:《中国民权哲学》,51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 12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工作论文 民主的价值前提”,而 “民主是民本的必然归宿”①,并且认为: “将传统民本思想与孙中山的 ‘三 民主义’、毛泽东的 ‘为人民服务’或群众路线思想、社会主义进行简单的联系和等同是不恰当的。 这忽视了从传统民本到现代民主的演变和飞跃,也无法解释全过程民主是围绕何种价值内核而展开 的。”②。所以,本文以民主为落脚点,并将其简称为 “民本民主”。 要实现民本和民主的会通,推动民本民主的形成和发展,还须反对两种观点,即认为民主不需 民本和民本不需民主的观点。认为民主不需民本的主要观点是:民本是民主的应有之义,民主可自 动达到民本,无需多此一举,强调民本。但其错误在于,过于理想地看待民主,不知民主不仅存在 于理念,还须付诸实践,可一旦付诸实践,则由于 “民”本身的模糊、分类、复杂性等及 “民主” 自身的局限性等,常会导致以 “民主”之名行 “反民主”之实的 “民主悖论”,导致民主的 “片面 化”“阶级化”“集团化”,产生 “民主异化”。故而,即使要真正实现民主,也须强调民本目的和方 法论等。认为民本不需民主的主要观点是:人类社会的治理不可能完全由人民自治,故在自治外, 还须他治,而既存在他治,则民主就不完整,因此与其强调民主,不如强调民本,这才是更现实、 更具可操作性。但其错误在于,如将民本仅停留在目标层面,而不强调以 “民治”为核心的方法 论,民本也不可能真正实现,还可能成为专制帮凶。 因此,必须将民主和民本结合,取长补短,发展民本民主,这才是更真实和高级的民主形式, 也是更真实和高级的民本形式。特别地,当代中国政治和治理文明要发展,就必须发展既能衔接传 统,又能联通世界最先进文明,进而创造更具引领性的文明,而这也要求将民本和民主会通,创造 更为高级形态的新民主。 (五)从民本民主、资本民主两种不同民主类型再论民本和民主的会通形式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至少存在三种民主:古希腊古典民主、现代资本主义民主 (或资本民 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古典民主主要是小规模、直接 (或广场)、实质民主;资本民主则主要是大 规模、代表或代议、形式、程序、选举、有限民主,但使民主过于工具化,也经常被批评失去或最 起码部分失去了实质民主。因此,列宁指出,其 “实质上始终是少数人的即只是有产阶级的、只是 富人的民主制度”③。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则不仅是人民民主,还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深入理 解民本和民主的会通,并为下面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实例的民本民主的相关分析奠定基础,还有必要 先从民本民主和资本民本两种不同民主类型的分析入手,进一步探讨民本和民主会通的具体形式。 简言之,理想化的或理论化的民本民主 (或更多强调民主的新民本、新民本主义、民本民主主 义)是在强调民本和民主可会通的前提下,不仅坚持民主所擅长的民主政体论、民权论、民治论, 坚持现代民主的本质,而且将民本在本体论、目的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方面所擅长的内容纳入中 国式民主体系中。首先,相对于旧民本或专制民本而言,民本民主不仅强调旧民本所不曾有的民主 政体、民权和民治等现代民主及其制度设计内容,而且落脚点在民主,这是民本民主和旧民本的最 大区别。如此,民本民主就实现了使民本思想为新民主观念和民主体制服务的转换,而排除了或最 起码从理论上排除了其为专制体制服务的理由和机会。其次,就民主本身而言,民本民主的提出, 也强调了其是和资本民主 (即现代西方民主)所不同的民主新形态。虽然,就大型国家组织而言, 无论是民本民主还是资本民主,都不太可能完全采用直接民主形式,故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采用选 举和代议制形式,即是一定程度的共和民主,这是二者的共同点。但是,和资本民主或其他非民本 民主不同的是,民本民主并不单纯依靠选举民主,因此除代议制或选举等政体、治体及各种具体民主 制度安排外,它还补充了单纯资本民主不曾有的人民本体论、人民目的论、人民认识论及在方法论方 ①② ③ 刘九勇:《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传统思想渊源》,载 《政治学研究》,2021 ( 4)。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258页,人民出版社,2009。 — 13 — 杨立华:民本和民主的会通及其最新形式: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例 面除制度、法治等外的道德教化和文化功能体系,这就使得其在事实上,在同等选举民主程度上,更 能体现民主本质,也更能使民主真正体现人民本体、人民认识、人民方法和人民目的等。认识到这一 点非常重要。因为在当今全球主流话语体系中,民主往往被视为最高价值之一。但事实上,世界各地 的民主千差万别。如缺乏人民本体论、人民认识论和人民目的论,往往会使以大规模选举形式进行的 民主变成被操纵和泡沫化的民主,或为大利益集团和大财阀等服务的民主。① 这一点,就连美国的很 多政治学家也都直言不讳。尽管后来发展的多元主义民主 ② 和监督式民主 ③ 都力图解决这个问题, 但在缺乏人民本体论、人民目的论和人民认识论的前提下,在缺乏道德教化的文化约束背景下,仅 仅从方法论出发,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王绍光在讨论了熊彼特从程序角度定义民主的 概念后,就认为 “选举”成了之后西方民主概念中最核心的内容。还说, “在熊彼特手里, ‘民主’ 完成了从 ‘人民统治’向 ‘人民选择统治者’的转型: ‘人民’变成了 ‘选民’; ‘民主’变成了 ‘选主’”④。同时,仅依靠多数选举的民主,如没有民本论的补充,还会导致诸如种族清洗等诸多 民主阴暗面 ⑤或民主暴政。因此,要解决资本民主的天然困境,解决其天然的唯工具或唯方法倾 向,就必须在首先认识到民主的手段性和方法性后,在民主的方法论外,补充民本的本体论、目的 论和方法论,而这也将是资本民主得到纠正的可能出路。这一出路在事实上就可能是民本民主。 当然,无论是资本民主,还是民本民主,在共和体制下,除代议制外,还必须有其他补救单纯 选举制的方法,亦即文森特·奥斯特罗姆所说的补救共和病 (“永远摇摆于暴政和无政府状态这两 个极端之间连续不断的革命”⑥ )的方法。奥斯特罗姆提供的方法是基于自治和多中心治理的联邦 制原则。例如,他引用 《联邦党人文集》中麦迪逊的话说:“显然再没有其他政体符合美国人民的 天性,符合革命的基本原则或者符合鼓励每个爱好自由之士,把我们的一切政治实验寄托于人类自 治能力的基础上的光荣决定了”⑦。而在中国,民本民主所提供的方法则不仅包括选举民主,也包 括基层自治 (包括自治民主)、协商民主等形式。所谓自治就是民众自己解决问题。梁启超曾指出: “国政者何? 民自治其事也。”⑧ 还说:“故听民之自由焉,自治焉,则群治必蒸蒸日上”⑨。严复也 说:“夫所谓富强云者,质而言之,不外利民云尔。然政欲利民,必自民各能自利始。民如能自利, 。协商民主则是在选举民主之外的 又必自皆得自由始。欲听其皆得自由,尤必自其各能自治始” 重要民主形式。就理论上而言,如能将自治民主、协商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及民主决策、民 等结合起来,找到自由和秩序间的最佳结合点,就能更好地解决共和制弊端, 主管理、民主监督 而这也是所有共和制国家都应追求的目标,也是人类社会治理的目标。杜青林指出: “新中国成立 以来,我国探索和形成了选举、协商、自治和监督等多种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形式,为人民群众行 因此,良好民主的基本要义是:凡能自治的自治,不能自 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提供了有效渠道。” 治的共治,不能共治的参治 (参与式治理),不能参治的协治 (协商治理),不协治的民本他治。就 决策而言,则是:凡能民众自决的自决,不能自决的共决,不能共决的参决和协决 (协商决策), 不能参决和协决的民本他决 (就是他方站在人民本位、立场等上决策)。总之,在以民本为目标, ① ② ③ ④ ⑤ ⑥⑦ 托马斯·R .戴伊、L .哈蒙·奇格勒:《美国民主的讽刺》,1 447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57 82页,东方出版社,2009。 约翰·基恩:《生死民主》,503 738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 王绍光:《民主四讲》,45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迈克尔·曼 ( Mi c h a e lMann):《民主的阴暗面:解释种族清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 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97、87页,上海三联书店,1999。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1、57页,中华书局,1989。 王栻 (编):《严复集》(第一册),27页,中华书局,1986。 杜青林:《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载 《求是》,2008 ( 7)。 ⑧⑨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白皮书,载 《人民日报》,2021 12 05。 — 14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工作论文 民主为方法的前提下,以上所讨论之专制、民本民主、资本民主等和民本的关系可如图3所示。 ! @ ,+@ B @@@ "@ 7!! ! E! +,! U!0U !! B! ! 图3 专制、民本民主和资本民本的关系 从以上分析,也可得出几个简明推论。首先,理论上的民本民主概念由于除包含民主方法论 外,也包含民主方法论一般不具有的民本本体论、目的论和认识论,应被看作是比资本民主更为广 泛的概念。其次,有效得到实践和落实的民本民主应是比资本民主更为真实和彻底的民主 (需特别 注意其前提),因为它除民主方法外,还有更为系统的民本本体论、目的论和认识论的支撑和支持, 更能实现 “民本”的目的,而不是 “资本”的目的。再次,实现民本的方法很多,民主只是实现民 本的一种方法,切不可认为具有了民主,就可不要民本;而且,这一民主也最好是民本民主。最 后,为资本民主补充民本本体论、目的论和方法论,可能是解决资本民主现有局限性或弊端的有效 方法,即应促使资本民主向民本民主靠拢或借鉴其有益成分,正像实践中的民本民主也必须时刻注 意借鉴资本民主的有益成分一样,尤其是其民治方法论。 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民本民主本色及其 发展需特别注意的几个重要问题 习近平强调,“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①。还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化对民主 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② 因此,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 被认为是18大以来中国官方民主理论的重大进展。下面将重点探讨为什么说全过程人民是民本和 民主会通的最新形式,或说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鲜明的民本民主本色,以及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需 特别注意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民本民主本色 如前所述,民本和民主实现会通的路径最起码有 “相同者并存” “相通者融合” “相异者互补” “相冲者取正”四种。那么,说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民本和民主会通的最新形式,也需分析其是否在 这些方面做出贡献。由于全过程人民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重要新理念,虽已经过较多实践,但 到目前为止,从实践层面的归纳和总结还相对较少,学界和各地方的理解也非常不一样。因此,为 保证立论的正确性和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正确理解,下面对其究竟是什么的论述主要选择基于全过 程人民理论的最重要提出者习近平的相关论述及相关权威政策文件展开,这既有利于正确理解全过 程人民民主的内涵和内容,也有利于保持讨论的一致性。 ①② 习近平:《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303、336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 15 — 杨立华:民本和民主的会通及其最新形式: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例 首先,就民本和民主的并存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事实上从民本和民主两个方面强调民的重要 性。这一点自然无需多论,因为无论是民本和还是民主,都重在强调民的重要性,而全过程人民民 主则不仅从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本体地位、人民立场、人民或群众路线等民本思想角度更多强调民 的重要性,而且从人民主权等民主思想角度强调民的重要性。所有这些,也都可从下面具体讨论全 过程人民民主的民本和民主融合时,得到清晰答案,故不再赘述。 其次,就民本和民主的融合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事实上强调从以民为本和人民主权两个角度 保证人民权利。也就是说,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强调民主的人民主权、人权等基本概念,且吸取传 统民本理念,提出以人民为中心、人民主体地位、人民立场、人民或群众路线,强调更彻底的人民 ”① 这就明确强调人民主权。他也多次强调,要 性。例如,习近平强调:“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的根本宗旨”②;还说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③。这就不仅强调 以人民为中心、人民主体地位,而且将它们和全过程人民民主联系起来。他还指出: “我们要始终 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④ 。这就强调了人民立场。他还说:“群 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⑤ 这 就强调了人民或群众路线。可见,全过程人民民主汲取民主的民权和人民主权理念,弥补传统民本 思想缺乏民权概念和没有彻底人民主权概念的弊端,同时又传承 “民本”思想强调的 “民为邦本” “以民为本”及主要为 “人民观”的 “天下观”⑥ 等理念,提出和发展了 “以人民为中心”“人民主 体地位”“人民立场”“人民 (群众)路线”观念和理论,形成更彻底和系统的理论上的人民性。 再次,就民本和民主的互补而言,全过程人民民主事实上强调民本的重理念和民主的重制度、民 本的重目标和民主的重手段、民本的重统一和民主的重制衡的相互补充。这里,再具体分三点论述。 ( 1)从重理念和重制度的互补来看,由于民本思想的一个重大特点,也是其为人们所经常批评 的重点是其仅停留在理念上,而缺乏系统完整的制度设计,全过程人民民主则试图通过强调本身重 制度设计的民主,弥补纯民本的缺陷,但同时又在强调民主的过程中,通过坚持如上所提到的各种 民本理念,力图实现重理念和重制度的互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未来五年的重要目标任务之一 是 “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 善”⑦,这就再次强调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建设的重要性。 ( 2)从重目标和重手段的互补来看,仅从我国在 “民主”前特别加 “人民”,以强调民主须时 刻以 “人民”为目标就可知道,其不仅强调 “民主”作为 “方法”和 “手段”的一面,也强调其必 须为 “人民”目标的一面。萨托利认为 “民主”本身就是 “人民”的,无需在前再加 “人民”的观 点 ⑧,事实上没有真正理解 “人民民主”,也忽视了西方民主经常背离 “人民”的事实。同时,在 人民民主前加 “全过程”,也不仅强调其 “全过程”手段特征,同时指出 “全过程”也是人民民主 必须追求实现的手段性目标。可见,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力图吸收民主重民治等手段的优点,以弥 补传统民本思想轻手段的弊端,同时又汲取民本重 “民本”目标的优良传统,力图避免资本民主重 手段而轻目标的弊端。事实上,在古代民本思想中,也常强调手段和目标的合一,只不过其手段不 ①② ④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28、17、136页,外文出版社,2020。 ③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2页,人民出版社,2021。 ⑤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27页,外文出版社,2018 ⑥ 刘九勇:《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传统思想渊源》,载 《政治学研究》,2021 ( 4)。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 ⑧ 乔万尼·萨托利:《民主新论》,703 70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⑦ 会上的报告》,载 《人民日报》,2022 10 26。 — 16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工作论文 是民治。例,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 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不仅强调得 “民心”的目标,也强 ”(《论语·为 调其 “道”,即具体手段。孔子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政》)前句说手段,后句说目标或结果。 ( 3)从重统一和重制衡的互补来看,也有鲜明的特点。例如,习近平强调: “党的领导是人民 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 ”① 这就在一般民主多 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强调分权、制衡、参与等的基础上,亦强调 “集中”和 “统一领导”,不仅体现了 “民主集中制” 的一贯特点,也继承了中国传统 “大一统”国家观念和民本思想的 “贤能政治”② 传统,试图避免 单纯民主可能导致的国家分裂、集中不够、缺乏领导等问题。邓小平指出: “我们要发扬民主,但 ”③ 当然,全过程人民民主也通过强调民主的全事项 (或全方位)、全主体、全层 是同时需要集中。 次、全领域、全方法、全链条、全覆盖等,力图加强统一领导下的更为民主的一面。例如,习近平 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 “应该是全方位的、而不是局限在某个方面的”④。这就强调了全方位或全 事项。他还强调:“涉及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事情,要在全体人民和全社会中广泛商量;涉及一个 地方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在这个地方的人民群众中广泛商量;涉及一部分群众利益、特定群众 利益的事情,要在这部分群众中广泛商量;涉及基层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在基层群众中广泛商 量。”⑤ 这就不仅强调了全事项,也强调了全主体。习近平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 “应该是全国上 上下下都要做的、而不是局限在某一级的”⑥ 。他还说,要 “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 与,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⑦,这就既强调了全层级,也强调了全领域。 习近平强调,“实现民主有多种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⑧还说,民主选举和协商 “这两种民主形 式不是相互替代、相互否定的,而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⑨。党的二十大报告不仅强调 “民主 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而且讨论了 “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 四个全过程人 “全面发展协商民主”“积极发展基层民主” “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民民主的重要问题。这就强调了多方法或全方法。习近平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是 “全链条、全方 ,要使其能够 “ 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 既保证人民依 法实行民主选举,也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切实防止出现选举时漫天 。这就从民主的不同环节和不同民主方法的先后关系上,强调了 许诺、选举后无人过问的现象” 全链条。全覆盖则既可理解为对不同主体、事项、领域等的覆盖,也可理解为对其他所有重要内容 的覆盖,即可被理解为是一种更为概括性或补充性的说法。佟德志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 “重新确 立了人民在民主中的主体地位,以合作原则取代制衡原则,以一致标准取代竞争标准,形成了全覆 ①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 告》,36页,人民出版社,2017。 ② 贝淡宁:《贤能政治:为什么尚贤制比选举民主制更适合中国》,中信出版集团,2016;刘九勇: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传统思想 渊源》,载 《政治学研究》,2021 ( 4)。 ③ ④⑥ ⑤ ⑦ 《邓小平文选》第2卷,282页,人民出版社,199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297、297页,外文出版社,2017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4页,人民出版社,2014。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42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⑨ 习近平:《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336、336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5页,人民出版社,2014。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290页,外文出版社,2017。 ⑧ 会上的报告》,载 《人民日报》,2022 10 26。 — 17 — 杨立华:民本和民主的会通及其最新形式: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例 盖的客体定位、全方位的机构定位和全链条的程序定位,兼顾了民主的程序与实质”①。 最后,就民本和民主的取正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落脚点必须始终在维护和发展中国特色人 民民主制度,反对封建专制。这与传统民主思想主要在君主专制体制下发挥作用有根本区别,也是 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方向。邓小平曾指出: “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 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② 并说,“没有民主,就没有集中;而这个集中,总是要在民主的基础 ”③习近平也强调: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 上,才能真正地正确地实现。 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④ 总之,从以上分析可看出,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力图实现民本和民主的会通,而且具有鲜明的 民本民主本色。事实上,习近平不仅曾多次强调我国 “重民本”“民本思想”的重要性,而且指出,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 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 念融通的”⑤。徐复观也指出,民主政治只有接受儒家思想 “才能生稳根,才能发挥其最高的价 值”⑥。因此,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和民本的关系抑或其民本民主本色,不仅是从中华文明角度更 深入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需要,也是从文明角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需要。 (二)从民本和民主的会通看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需特别注意的几个重要问题 首先,必须充分认识民本和民主会通任务的艰巨性,必须以更大的勇气和更多的创造力持续推 动民本和民主的不断会通。自从现代民主观念首次进入中国,距今已差不多150多年,而这150多 年,事实上,也是民本和民主相遇、相斗并逐渐实现相容和会通的过程。但是,即使在今天,离最 终实现民本和民主的完全会通,并最终全面建立系统、成熟的新式民本民主或全过程人民民主,还 有非常大的距离。故而,必须时刻认识到会通任务的艰巨性,必须以更大的勇气、更多的创造力持 续推进民本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及民本和民本的会通、融合,直至最终实现二者的完美结 合。就像直到禅宗六祖慧能的时代,自古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在经过至少 600 年的和中国传统哲 学、文化的不断会通后,才彻底实现中国化;由于现代社会的加快发展,民本和民主的会通虽不至 于要这么长时间,但也必然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对此,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必须有充 分的认识,切不可操之过急。 其次,必须深刻认识理论和实际的差距及实践与政策执行的复杂性,并持续扎实推进全过程人 民民主的丰富实践和持续优化。任何复杂的问题,理论上认识到、政策上考虑到是一回事,可能不 能真正在具体实践和政策执行中落实又是另一回事。因此,必须在理论和认识的指导下,扎实推进 理论和政策的不断实践和持续优化。当然,相对于理论和政策认识、宣示和纸面程序等而言,理论 实践和政策执行等也不是完全被动的,对其进行经验、知识和理论等的总结,会反过来推动理论和 政策认识等的改进;同样,理论和政策认识等也需要通过实践和政策执行的不断检验及与实践和政 策执行反复不断的互动来持续改进和优化。所以,习近平强调: “社会主义民主不仅需要完整的制 度程序,而且需要完整的参与实践。” 再次,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名实合一的重要性,坚决防止地方在具体执行时的理念宣传和落地实 践的严重偏离。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土广大、人口众多,且优先强调大一统和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统 ②③ 佟德志:《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载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2 (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332、304页,人民出版社,1994。 ⑥ 徐复观:《学术与政治之间》,53页,学生书局,1985。 ① ④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 会上的报告 ( 2022年10月16日)》,载 《人民日报》,2022 10 26。 ⑤ 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载 《社会主义论坛》,2020 ( 1)。 — 18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工作论文 一指挥的自上而下治理的国家,从中央政策的制定和宣示到地方的实际落地执行,往往存在诸多环 节和较长链条,这就使得中央的很多政策在地方执行时会经常出现执行不到位,甚至变通、变相、 回避、应付、歪曲执行等诸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时刻高度重视民本和民主会通及全过程人民 民主推进过程中的名实合一的重要性,坚决防止地方在具体执行时的各种扭曲现象,坚决防止发生 理念宣传和落地实践的严重偏离。所以,习近平强调:“我们要继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把 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治国理政的政策措施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和国家 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来。”① 再其次,在民本和民主两种思维体系中,必须始终坚持民主的核心地位,只可用民本弥补民主, 而不可用民本替代民主。实现民本和民主会通的本意是创造中国特色的人类民主新形式,开拓人类民 主新境界,推动中国社会和整个人类社会向更真实、更管用的民主发展,而不是相反。因此,在推进 民本和民主会通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民主的核心地位不动摇,并在此前提下, 实现和民本的会通,弥补现有民主形式的不足,创造更加完善的民主形式,而决不能以民本为由,转 而舍弃民主的要义,而行非民主的事实,更不能用民本替代民主,进而只取民主之名,而弃民主之 实,用实质的民本代替本应的民主。同时,在坚持民主核心地位的过程中,还必须始终强调民权、赋 权于民、还权于民的重要性。因为,虽然对民主的概念可有不同的理解,但强调民权、自由讨论和表 达、人民自主和自治、自下而上的权力制约和治理形式等则是其最基本内容。总之,在民本和民主的 会通中,民主必须始终是主体、是核心、是中心词,而民本始终应该是辅助、是补充、是修饰语。这 是民本和民主会通以及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过程中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的另一个最基本原则。 最后,还必须持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国际能见度、国际可理解性、国际可接受度和国际可 推广性,从而不仅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而且也为中华文明的国际 复兴贡献新力量,提供新路径。现今的世界是全球化的世界,现今的人类也是紧密相连的人类,不 同国家虽在各自的主权范围内独立行使各自的治理主权,但各个独立国家之间在国际间也存在治理 的相互竞争和相互影响,这就使得我国的治理模式、治理文化,包括民主形式等,在适合我国需 要、满足我国需求的前提下,也不可避免地需要具有国际能见度、国际可理解性、国际可接受度和 国际可推广性,进而才可获得更多的国际理解、认可、接受和推广,也才能为我国创造更好的国际 环境,进而不仅为持续优化国内治理提供有力支持,也能为我国治理、民主、文化等的推广和国际 竞争力的持续提高提供有力支撑。 Ac c ommoda t i ono fMi nb en andDemo c r a c t sLa t e s tFo rm: yandI AnEx amp l eo fWho l ePr o c e s sPe op l e’sDemo c r a c y YANG L i hu a ( S c ho o lo fGo v e r nme n t,I n s t i t u t eo fS t a t eGo v e r n a n c eS t ud i e s,I n s t i t u t eo fPub l i cGo v e r n a n c e,a ndRe s e a r c h Ce n t e rf o rGo v e r nme n tPe r f o rma n c eEv a l u a t i on,Pe k i ngUn i v e r s i t i i ng100871) y,Be j Ab s t r a c t:Fo rmo r et hanahund r e dy e a r s,t he r eha v ebe e nf ou rk i nd so fd eba t e sont her e l a t i on s h i p ( , b e twe enmi n b e n pe op l ef i r s to ro r i en t a t i on t hec on c e tt ha tp e op l ea r et hef ound a t i ono fas t a t e) p andd emo c r a c t hen e a t i v ev i ewo f“ mi n b e ni sno td emo c r a c t hepo s i t i v ev i ewo f“ mi n b e ni sd e y: g y”, mo c r a c hes upe r i o rv i ewo f“ mi n b e ni sbe t t e rt hand emo c r a c hea c c ommod a t i onv i ewo f y”,t y”,andt ① 习近平:《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336 337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 19 — 杨立华:民本和民主的会通及其最新形式: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例 “ mi n b e nandd emo c r a c anbea c c ommod a t e d”;Howe v e r,t h r ought hean a l s i so ft her e l a t i on s h i yc y p , b e twe ens e t si ti sf oundt ha tt he r ea r e mo r eand mo r epe op l e whos uppo r tt hea c c ommod a t i on v i ew.Thenewt he o r her e l a t i on s h i twe enmi n b e nandd emo c r a c l a imst ha tt os s t ema t i yont pbe yc y c a l l e r s t andt hea c c ommod a t i onb e twe enmi n b e nandd emo c r a c hou l dund e r s t andno ton yund y,wes l hepo s s i b i l i t ta l s ot hei ne v i t ab i l i t ft hea c c ommod a t i on.Mo r e ov e r,t or e a l i z et hea c c omyt ybu yo mod a t i onbe twe ent hetwo, i ti sne c e s s a r omakeupf o rd emo c r a c t hmi n b e n,andf o rman ew yt ywi d emo c r a c ha ti n t e r a t e st hec on c e to fmi n b e n,o r“ mi n b e nd emo c r a c rpe op l e-o r i en t e dd emo c yt g p yo r a c l e -Pr o c e s sPe op l e sDemo c r a c o rt hePe op l e sDemo c r a c nt heWho l ePr o c e s s) i st he y”.Who y( yi l a t e s tf o rmo fmi n b e nd emo c r a c nr e a l i t tno ton l sd i s t i n c t i v e Ma r x i s tc 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bu t yi y.I yha a l s oha sad i s t i n c t i v en a t u r eo f“ mi n b e nd emo c r a c r t a i n l t sd e v e l opme n ta l s one e d st opa y”.Ce y,i y s e c i a la t t en t i ont os e v e r a limpo r t an ti s s ue s. p Ke r d s:Mi n b e n;Demo c r a c l ePr o c e s sPe op l e s Demo c r a c c ommod a t i on;Mi n b e n y;Who y;Ac ywo Demo c r a c y —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