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pdf
第三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 (人文社科类,不含体育学) 附件一-1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末级指标) A1.专家团队 A 师资队伍 A2.生师比 与资源 2011.12.31 A3.专职教师总数 指标说明 ①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 人选、国家教学名师,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获得者等; ②教育部创新团队。 主要强调导向,比例在一定区间内均为满分(学生包括全日 制专业学位学生) 人事关系在本单位的本学科专职教师和研究人员总数(设置 上限) A4.重点学科数 ①国家重点学科;②省重点学科。 A5.重点实验室数 ①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②省级哲学人文社科基地。 B1.代表性学术论文质量 B2.人均发表学术论文数 B 科学研究 B3.出版学术专著数 2009.1.12011.12.31 B4.代表性科研项目情况 (含人均) B5.科学研究获奖 C1.学位论文质量 C 人才培养 C2.学生国际交流情况 质量 2009.1.1- C3.授予博士/硕士学位数 2011.12.31 C4.教学成果奖数 C5.教材质量 ①近五年被 SSCI、A&HCI 收录的代表性论文的他引次数和(属 “ESI 高被引论文”加分); ②近五年被 CSSCI、CSCD 收录的代表性论文的他引次数和; ③近三年在“Science、Nature”上发表论文数。 本学科三年内在 SSCI、A&HCI 及 CSSCI、CSCD 源期刊上人均 发表的学术论文数 专著仅统计“著”的情况(若著作被国外知名出版社翻译为 外文则加分) ①国家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科基金、全国教育科 学规划课题),境外合作科研项目; ②教育部社科基金、国 家清史纂修工程项目、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 ③部委级项目、 省级项目(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省(哲学)社科基金, 省自科基金); ④30 项其他重要科研项目情况。 ①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 ②省级哲学人文社科奖。 ①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论文、提名论文数; ②综合考虑全国博士学位论文抽检情况。 ①学生赴境外交流或联合培养的人数; ②授予境外学生学位数。 设置上限(含全日制专业学位学生) 国家级和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数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含“国家精品教材”)数 由学科声誉调查专家根据学术声誉、社会贡献、优秀毕业生 D 情况、学术道德等印象,参考《学科简介》,做出“学科声 D1.学科声誉(含学术声誉、社 学科声誉 誉”的评价。《学科简介》包括:学科基本情况、特色;客 会贡献、优秀毕业学生情况、 (主观评价 观指标未能统计的重要学术贡献、成果应用等的社会贡献, 学术道德等) 指标) 以及毕业生在政府部门、大型企事业、国内外大学等作出重 要贡献等人才培养方面的情况。 注:1.本体系中各“指标说明”的详细内涵见附件四-1。 2.不同指标之间按“指标权重”进行计算;同一指标中不同级别的项目(如国家级、省部级) ,按“折 算系数”进行折算;相关“权重”和“系数”均通过研讨会、问卷调查等方式由专家确定。 3.硕士授权学科在进行单独比较时,将去掉博士层次的指标(如:国家重点学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 论文等),并重新调整指标权重,突出硕士授权学科特征,增加可比性。 第三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 (理工农医门类,不含统计学、计算机类、建筑类学科) 附件一-2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末级指标) A1.专家团队 A 师资队伍 A2.生师比 与资源 2011.12.31 A3.专职教师总数 指标说明 ①两院院士、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青、973 首席科学 家、IEEE Fellow,国家级教学名师等; ②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教育部创新团队。 主要强调导向,比例在一定区间内均为满分(学生包括全日 制专业学位学生) 人事关系在本单位的本学科专职教师和研究人员总数(设置 上限) A4.重点学科数 ①国家重点学科、中科院重点学科;②省重点学科。 A5.重点实验室数 国家级和省部级实验室、基地、中心等 B1.代表性学术论文质量 ①近五年被 SCI、EI、Medline 收录的代表性论文的他引次数 和(属“ESI 高被引论文”加分); ②近五年被 CSSCI、CSCD 收录的代表性论文的他引次数和; ③近三年在“Science、Nature”上发表论文数。 B2.成果转化情况 仅统计成果已转化或应用的发明专利、国防专利,需提供有 关转让合同或技术应用证明。 B 科学研究 B3.代表性科研项目情况 2009.1.1(含人均) 2011.12.31 ①国家级项目(科技部项目、国家自科基金等)、国防/军队 重要科研项目、境外合作科研项目; ②部委级项目、省级项目(省科技厅项目、省自科基金等); ③30 项其他重要科研项目情况。 B4.科学研究获奖 ①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 ②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奖(科学技术),“医学门类”含中 华医学奖,中华中医药学会奖; ③省级科技贡献奖/科技功臣奖/科技成就奖,省级自然科学 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 C1.学位论文质量 ①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论文、提名论文数; ②综合考虑全国博士学位论文抽检情况。 C 人才培养 C2.学生国际交流情况 质量 2009.1.1- C3.授予博士/硕士学位数 2011.12.31 C4.教学成果奖数 C5.教材质量 ①学生赴境外交流或联合培养的人数; ②授予境外学生学位数。 设置上限(含全日制专业学位学生) 国家级和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数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含“国家精品教材”)数 由学科声誉调查专家根据学术声誉、社会贡献、优秀毕业生 D 情况、学术道德等印象,参考《学科简介》,做出“学科声 D1.学科声誉(含学术声誉、社 学科声誉 誉”的评价。《学科简介》包括:学科基本情况、特色;客 会贡献、优秀毕业学生情况、 (主观评价 观指标未能统计的重要学术贡献、成果应用等的社会贡献, 学术道德等) 指标) 以及毕业生在政府部门、大型企事业、国内外大学等作出重 要贡献等人才培养方面的情况。 注:1.本体系中各“指标说明”的详细内涵见附件四-2。 2.不同指标之间按“指标权重”进行计算;同一指标中不同级别的项目(如国家级、省部级) ,按“折 算系数”进行折算;相关“权重”和“系数”均通过研讨会、问卷调查等方式由专家确定。 3.硕士授权学科在进行单独比较时,将去掉博士层次的指标(如:国家重点学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 论文等),并重新调整指标权重,突出硕士授权学科特征,增加可比性。 附件一-3 一级指标 第三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 (管理学门类、统计学学科) 二级指标(末级指标) 指标说明 ①两院院士、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选,国家级教学名师等; A ②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教育部创新团队。 师资队伍 主要强调导向,比例在一定区间内均为满分(学生包括全日制专 与资源 A2.生师比 业学位学生) 2011.12.3 A3.专职教师总数 人事关系在本单位的本学科专职教师和研究人员总数(设置上限) 1 A4.重点学科数 ①国家重点学科、中科院重点学科;②省重点学科。 A5.重点实验室数 国家级和省部级实验室、基地、中心等 ①近五年被 SCI、SSCI、EI 收录的代表性论文的他引次数和(属 “ESI 高被引论文”加分); B1.代表性学术论文质量 ②近五年被 CSSCI、CSCD 收录的代表性论文的他引次数和; ③近三年在“Science、Nature”上发表论文数。 本学科三年内在 SSCI、SCI 及 CSSCI、CSCD 源期刊上人均发表的 B2.人均发表学术论文数 学术论文数 B 专著仅统计“著”的情况(若著作被国外知名出版社翻译为外文 B3.出版学术专著数 科学研究 则加分) 2009.1.1①国家级项目(科技部项目、国家自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 2011.12.3 国防/军队重要科研项目、境外合作科研项目; B4.代表性科研项目情况 1 ②部委级项目、省级项目(省科技厅项目、省自科基金、省(哲 (含人均) 学)社科基金等); ③30 项其他重要科研项目情况。 ①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 ②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奖(科学技术、人文社科); B5. 科学研究获奖 ③省级科技贡献奖/科技功臣奖/科技成就奖,省级自然科学奖、 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省级哲学人文社科奖。 ①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论文、提名论文数,“公共管理” C1.学位论文质量 学科含全国 MPA 优秀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数; ②综合考虑全国博士学位论文抽检情况。 C ①学生赴境外交流或联合培养的人数; 人才培养 C2.学生国际交流情况 ②授予境外学生学位数。 质量 2009.1.1- C3.授予博士/硕士学位数 设置上限(含全日制专业学位学生) 2011.12.3 C4.教学成果奖数 国家级和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数 1 ①“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含“国家精品教材”)数; C5.教材质量 ②“工商管理”学科含入选“MBA 教指委百篇优秀管理案例”及“哈 佛”、“毅伟”商学院案例数。 由学科声誉调查专家根据学术声誉、社会贡献、优秀毕业生情况、 D 学科声誉 D1.学科声誉(含学术声誉、 学术道德等印象,参考《学科简介》,做出“学科声誉”的评价。 (主观评 社会贡献、优秀毕业学生情 《学科简介》包括:学科基本情况、特色;客观指标未能统计的 重要学术贡献、成果应用等的社会贡献,以及毕业生在政府部门、 况、学术道德等) 价 大型企事业、国内外大学等作出重要贡献等人才培养方面的情况。 指标) A1.专家团队 注:1.本体系中各“指标说明”的详细内涵见附件四-3。 2.不同指标之间按“指标权重”进行计算;同一指标中不同级别的项目(如国家级、省部级) ,按“折 算系数”进行折算;相关“权重”和“系数”均通过研讨会、问卷调查等方式由专家确定。 3.硕士授权学科在进行单独比较时,将去掉博士层次的指标(如:国家重点学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 论文等),并重新调整指标权重,突出硕士授权学科特征,增加可比性。 第三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 (体育学学科) 附件一-5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末级指标) A1.专家团队 A 师资队伍 A2.生师比 与资源 2011.12.31 A3.专职教师总数 B 指标说明 ①国家杰青、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教学名师 等,现任学科评议组成员,现任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指委委 员; ②冠军教练、国际级裁判、国际级健将、运动健将等 主要强调导向,比例在一定区间内均为满分(学生包括全日 制专业学位学生) 人事关系在本单位的本学科专职教师和研究人员总数(设置 上限) A4.重点学科数 ①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学科;②省重点学科。 A5.重点实验室数 国家级和省部级实验室、基地、中心等 B1.人均发表学术论文数 三年内本学科在 SSCI、A&HCI 及 CSSCI、CSCD 源期刊上人均 发表学术论文数 B2.代表性科研项目情况 ①国家级项目(科技部项目、国家自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 项目等),境外合作科研项目; ②部委级项目、省级项目(省科技厅项目、省自科基金、省 (哲学)社科基金、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等); ③30 项其他重要科研项目情况。 B3.科学研究获奖 ①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 ②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奖(科学技术、人文社科)、国家体 育总局社科优秀奖; ③省级科技贡献奖/科技功臣奖/科技成就奖,省级自然科学 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省级哲学人文社科奖。 C1.学位论文质量 ①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论文、提名论文数; ②综合考虑全国博士学位论文抽检情况。 科学研究 2009.1.12011.12.31 C C2.学生国际交流情况 人才培养 质量 C3.学生体育比赛获奖 2009.1.12011.12.31 C4.授予博士/硕士学位数 ①学生赴境外交流或联合培养的人数; ②授予境外学生学位数。 在校学生在校期间,获世界比赛、全国比赛单项前三名或团 体前六名的奖项数 C5.教学成果奖数 设置上限(含全日制专业学位学生) 国家级和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数 C6.教材质量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含“国家精品教材”)数 由学科声誉调查专家根据学术声誉、社会贡献、优秀毕业生 D 情况、学术道德等印象,参考《学科简介》,做出“学科声 D1.学科声誉(含学术声誉、社 学科声誉 誉”的评价。《学科简介》包括:学科基本情况、特色;客 会贡献、优秀毕业学生情况、 (主观评价 观指标未能统计的重要学术贡献、成果应用等的社会贡献, 学术道德等) 指标) 以及毕业生在政府部门、大型企事业、国内外大学等作出重 要贡献等人才培养方面的情况。 注:1.本体系中各“指标说明”的详细内涵见附件四-5。 2.不同指标之间按“指标权重”进行计算;同一指标中不同级别的项目(如国家级、省部级) ,按“折 算系数”进行折算;相关“权重”和“系数”均通过研讨会、问卷调查等方式由专家确定。 3.硕士授权学科在进行单独比较时,将去掉博士层次的指标(如:国家重点学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 论文等),并重新调整指标权重,突出硕士授权学科特征,增加可比性。 附件一-6 第三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 (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学科)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末级指标) A4.重点学科数 ①两院院士、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青、新世纪/跨世 纪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教学名师等; ②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教育部创新团队。 主要强调导向,比例在一定区间内均为满分(学生包括全日 制专业学位学生) 人事关系在本单位的 本学科专职教师和研究人员总数(设置 上限) ①国家重点学科、中科院重点学科;②省重点学科。 A5.重点实验室数 国家级和省部级实验室、基地、中心等 A1.专家团队 A 师资队伍 A2.生师比 与资源 2011.12.31 A3.专职教师总数 B1.代表性学术论文质量 B 指标说明 B2.出版学术专著数 科学研究 与创作 B3.代表性科研项目情况 2009.1.1- (含人均) 2011.12.31 B4.科学研究获奖 B5.建筑设计获奖 C1.学位论文质量 C 人才培养 C2.学生国际交流情况 质量 2009.1.1- C3.授予博士/硕士学位数 2011.12.31 C4.教学成果奖数 C5.教材质量 ①近五年被 SCI、SSCI、A&HCI、EI 收录的代表性论文的他引 次数和(属“ESI 高被引论文”加分); ②近五年在“学科评估统计的建筑类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 的代表性论文的他引次数和; ③近三年在“Science、Nature”上发表论文数。 专著仅统计“著”的情况(若著作被国外知名出版社翻译为 外文则加分) ①国家级项目(科技部项目、国家自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 等)、境外合作科研项目; ②部委级项目、省级项目(省科技厅项目、省自科基金等); ③30 项其他重要科研项目情况。 ①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 ②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奖(科学技术、人文社科),华夏建 设科技奖; ③省级科技贡献奖/科技功臣奖/科技成就奖,省级自然科学 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省级哲学人文社科奖。 获得“学科评估统计的建筑类设计奖项”数 ①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论文、提名论文数; ②综合考虑全国博士学位论文抽检情况。 ①学生赴境外交流或联合培养的人数; ②授予境外学生学位数。 设置上限(含全日制专业学位学生) 国家级和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数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含“国家精品教材”)数 由学科声誉调查专家根据学术声誉、社会贡献、优秀毕业生 D 情况、学术道德等印象,参考《学科简介》,做出“学科声 D1.学科声誉(含学术声誉、社 学科声誉 誉”的评价。《学科简介》包括:学科基本情况、特色;客 会贡献、优秀毕业学生情况、 观指标未能统计的重要学术贡献、成果应用等的社会贡献, (主观评价 学术道德等) 以及毕业生在政府部门、大型企事业、国内外大学等作出重 指标) 要贡献等人才培养方面的情况。 注:1.本体系中各“指标说明”的详细内涵见附件四-6。 2.不同指标之间按“指标权重”进行计算;同一指标中不同级别的项目(如国家级、省部级) ,按“折 算系数”进行折算;相关“权重”和“系数”均通过研讨会、问卷调查等方式由专家确定。 3.硕士授权学科在进行单独比较时,将去掉博士层次的指标(如:国家重点学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 论文等),并重新调整指标权重,突出硕士授权学科特征,增加可比性。 附件一-7 一级指标 第三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学科) 二级指标(末级指标) A1.专家团队 A 师资队伍 A2.生师比 与资源 2011.12.31 A3.专职教师总数 B 指标说明 ①两院院士、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青、973 首席科学 家、ACM Fellow、IEEE Fellow、国家级教学名师等; ②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教育部创新团队。 主要强调导向,比例在一定区间内均为满分(学生包括全日 制专业学位学生) 人事关系在本单位的本学科专职教师和研究人员总数(设置 上限) A4.重点学科数 ①国家重点学科、中科院重点学科;②省重点学科。 A5.重点实验室数 国家级和省部级实验室、基地、中心等 B1.代表性学术论文质量 ①近五年被 SCI、EI 收录的代表性论文的他引次数和(属“ESI 高被引论文”加分); ②近五年被 CSCD、CSSCI 收录的代表性论文的他引次数和; ③近三年在“Science、Nature、计算机学会 A 类会议”上发 表论文数(获大会最佳论文奖加分)。 B2.成果转化情况 仅统计成果已转化或应用的发明专利、国防专利,需提供有 关转让合同或技术应用证明。 科学研究 2009.1.1B3.代表性科研项目情况 2011.12.31 (含人均) B4.科学研究获奖 C1.学位论文质量 C 人才培养 质量 C2.学生国际交流情况 2009.1.1C3.授予博士/硕士学位数 2011.12.31 C4.教学成果奖数 C5.教材质量 ①国家级项目(科技部项目、国家自科基金等)、国防/军队 重要科研项目、境外合作科研项目; ②部委级项目、省级项目(省科技厅项目、省自科基金等); ③30 项其他重要科研项目情况。 ①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 ②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奖(科学技术); ③省级科技贡献奖/科技功臣奖/科技成就奖,省级自然科学 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 ①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论文、提名论文数,计算机学 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数; ②综合考虑全国博士学位论文抽检情况。 ①学生赴境外交流或联合培养的人数; ②授予境外学生学位数。 设置上限(含全日制专业学位学生) 国家级和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数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含“国家精品教材”)数 由学科声誉调查专家根据学术声誉、社会贡献、优秀毕业生 D 情况、学术道德等印象,参考《学科简介》,做出“学科声 D1.学科声誉(含学术声誉、社 学科声誉 誉”的评价。《学科简介》包括:学科基本情况、特色;客 会贡献、优秀毕业学生情况、 (主观评价 观指标未能统计的重要学术贡献、成果应用等的社会贡献, 学术道德等) 指标) 以及毕业生在政府部门、大型企事业、国内外大学等作出重 要贡献等人才培养方面的情况。 注:1.本体系中各“指标说明”的详细内涵见附件四-7。 2.不同指标之间按“指标权重”进行计算;同一指标中不同级别的项目(如国家级、省部级) ,按“折 算系数”进行折算;相关“权重”和“系数”均通过研讨会、问卷调查等方式由专家确定。 3.硕士授权学科在进行单独比较时,将去掉博士层次的指标(如:国家重点学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 论文等),并重新调整指标权重,突出硕士授权学科特征,增加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