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型产业的渗透与融合问题研究_以上海市三网融合为例.pdf
2008年第 3期 ( 总第 34期 ) (双月刊 ) 网络型产业的渗透与融合 问题研究 ) ) ) 以上海市三网融合为例 t 顾成彦 * t 胡汉辉 ( 东南大学 集团经济与产业组织研究中心, 江苏 南京 210096) 摘要: 本文以上海市三网融合为背景, 建立了电信运营商与有线运营商之间 的捆绑销售竞争模型, 分析了网络运营商之间的交叉渗透与相互融合问题。结果 表明: 同时捆绑了三项业务的电信运营商可以通过设定较低的价格形成对仅捆绑 了两项业务的有线运营商的有效的市场关闭, 提高产品差异化水平是有线运营商 提升价格和利润水平的有效手段。捆绑业务间的范围经济性将为渗透与融合中 的网络运营商带来显著的效率增进效用, 它进一步要求网络商业模式的融合。 关键词: 网络融合; 捆绑销售; 市场关闭; 产品差异化 中图分类号: F049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9301( 2008) 03-0013-07 一、引言 对于电信、有线电视和互联网等一类具有典型网络外部性特征的产业而言, 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替代性和互补性决定了网络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其具体 表现为网络渗透与网络融合。网络间的渗透与融合模糊了传统的产业边界, 并 将对网络所在市场的环境结构、 商业模式和产业政策产生全方位的、根本性的影 响 。网络融合受到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国家 / 十一五 0规划纲要中明确指 出: / 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 [ 1] -三网融合 . 。0在此背景下, 我国的网络型产业在现实的发展中产生了大量的诸 收稿日期: 2008-01-21 作者简介: 顾成彦 ( 1981) ), 男, 江苏徐州人,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胡汉辉 ( 1956) ), 男, 江苏南通人, 东南大学集团经济与产业组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中国网络型公用事业 分拆式重 组中的网 络渗透与 融合问题 研究 0 (项目编号: 70473013) 的阶段性成果。 ) 13 ) 顾成彦 胡汉辉 网络型产业的渗透与融合问题研究 如交叉媒介竞争、 商业模式趋同和规制机构整合等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与此同时, 现有的产业组织研 究大都关注于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联系, 较难合理解释隶属于不同产业的网络之间的竞合关系。因 此, 实践和理论上都要求针对网络渗透和融合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本文拟以上海市为例就网络之 间渗透与融合的形式, 以及网络渗透与融合过程中常见的竞争策略及其效应进行分析。 作为全国首个 / 三网融合 0试点城市, 政府部门的不介入政策造就了上海市特殊的网络渗透与融合 的市场环境。在以固定电话、 数字电视和互联网三大业务形态组成的复合市场中, 中国电信上海市分公 司 (简称 / 上海电信 0 )和原隶属于广电系的 / 东方有线网络有限公司 0( OCN, 简称 / 东方有线 0 )是两家竞 争性的网络平台运营商。其中, 上海电信在开展固定电话和宽带接入业务的同时, 还利用其自身与上海 文广集团合资组建的 / 百视通网络电视公司 0 ( Bes TV, 简称 / 百视通 0 )的 IPTV业务进入了数字电视市 场; 而东方有线在主营有线数字电视的同时, 还推出了 / 有线通 0业务进入了宽带接入市场。类似的, 两 者均采用了捆绑销售的策略展开竞争: 上海电信采取了同时向消费者提供固定电话、 数字电视和宽带接 入服务的捆绑销售策略; 而东方有线却苦于号码频谱资源匮乏, 无法开展固定电话业务, 因此只捆绑了 数字电视和宽带接入业务。截止到 2007年底, 上海电信的数字电视用户数达到 22万户 ( 约占有效市场 份额的 42% ), 宽带用户数达 300万户 (约占有效市场份额的 79% ); 东方有线的数字电视用户数达到 30. 85万户 ( 约占有效市场份额的 58% ) , 宽带用户数达 80万户 (约占有效市场份额的 21% )。 二、文献回顾 尽管网络之间的渗透与融合问题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但迄今为止学者们尚未对网络融合的 定义形成统一的认识, 概念的模糊极大的限制了后续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纵观现有的文献, 可以将关 [ 2] 于网络渗透与融合的研究观点分为以下几类: 其一是产业结构论, 有些学者 认为网络融合是产业 [ 3] 融合的一种特殊形式, 而产业融合是一个产业结构动态调整过程。 G reenste in 和 Khanna 将计算机、 电信和广播电视之间融合定义为 / 为了适应产业 增长而发生的 产业边界的收 缩或者消失 0。而后 L ind 将其描述为 / 产业边界的模糊 0。采用产业边界定义融合有着简洁、 明晰的优点, 但其理论缺 [ 4] 陷也十分明显: 由于产业边界的界定至今尚无定论, 采用产业结构的概念来定义网络渗透与融合必然 会陷入 19世纪初所讨论的 / 张伯伦悖论 0。其二是基于供给侧的功能组合论, 此时由网络所提供的 [ 5] 产品 /服务被视为一组功能属性的组合。 Ono和 Aok i 将网络的功能界定为交换和传输, 并指出从专 有平台到非专有平台的转换以及从低带宽要求到高带宽要求的转换, 是 / 网络融合 0的实质。类似 [ 6] 的, Pere ira 也从数字技术和带宽扩展的角度界定了网络渗透和融合的概念。该论点源自于兰卡斯 特 ( Lancaster) 产品差异模型的功能组合基本思想, 但其对于网络功能的界定仅停留在供给侧的技术 层面, 这使其后续的研究逐渐演变成了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 上述两类观点的一个共同缺陷是: 它们都忽视了网络型产业所特有的经济属性 ) ) ) 网络外部性 的存在。虽然它们都没能给出 / 网络渗透 0和 / 网络融合 0的完美定义, 但它们使人们逐渐意识到了研 究网络渗透与融合问题的重要性和现有产业组织研究的缺陷, 并为随后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共同的 认识基础: 网络渗透与融合的前提是技术和需求的替代性及互补性, 它们共同决定了融合网络之间的 竞争与合作关系。正是注意到了早期研究中的缺陷, 近期的研究开始转向从需求侧定义网络的功能 [ 7] 组合。 Evans和 Schm a lensee 以需求侧定义的网络功能为维度构建了描述网络间关系的三维功能结 构模型, 其中具有共同功能分布的网络将在该功能对应的需求侧市场展开竞争, 而没有重叠功能的网 [ 8] 络之间则可以展开合作。无独有偶, E isenm ann, Parker和 Van A lstyne 指出网络平台可以利用通用 的网元和共享的用户整合竞争性网络的功能, 从而以 / 破坏性创新 0的替代形式 / 平台包络 0来进入目 标市场并撼动在位者的地位。从目前来看, 尽管框架并不完整同时讨论并不成熟, 但从需求侧界定网 络功能的尝试赋予了网络渗透与融合直接的经济学内涵: 网络融合是一个网络之间功能整合的过程, 它可以通过捆绑销售模型分析渗透和融合中的网络之间的竞争关系。 ) 14 ) INDUSTR A I L ECONOM C I S RESEARCH [ 9] 采用捆绑销售模型分析网络型产业的渗透与融合问题的思想最早源自于 Shy 对于电话公司捆 绑互联网业务的分析, 其模型主要考察了管制背景下捆绑销售对于网络运营商市场势力的影响。但 事实上, Shy忽略了捆绑销售可能对融合中的网络带来价格歧视收益、效率增进效用和市场关闭效 用 [ 8, 10] , 以及对社会总福利水平的影响。基于以上认识, 本文将建立电信运营商与有线运营商之间 同时捆绑三项业务的博弈模型, 分别讨论无捆绑、 不对称捆绑和对称捆绑三种情况的市场均衡结果, 以作为 Shy分析的有益补充。 三、基本模型 1. 模型概述: 上海市三网融合复合市场的特征 如前所述, 在以固定电话、数字电视和互联网三大业务形态组成的上海三网融合复合市场中, 上 海电信和东方有线是竞争性网络运营商。上海电信将三种服务进行捆绑销售; 而东方有线则通过捆 绑策略同时向消费者提供数字电视和宽带接入两项服务。本文首先讨论百视通和东方有线的业务捆 绑对称, 即两者均开展数字电视和宽带接入业务, 此时上海电信提供固话服务; 而后讨论上海电信控 股百视通后同时捆绑三项业务对市场均衡造成的影响。 2. 假设及模型 假设上海市场上存在三家网络运营商: 百视通 ( 用 A 表示 )、东方有线 (用 B 表示 ) 和上海电信 ( 用 C 表示 ) 。百视通和东方有线向消费者提供捆绑的数字电视和宽带接入服务, 上海电信为消费者 提供固定电话服务。本文首先讨论不考虑边际成本时的情形, 而后放宽边际成本为 0的假设: 百视通 和东方有线提供服务的边际成本分别为 fA 、fB ; 而上海电信提供固定电话服务的边际成本为 fC 。进一 步, 假设三种边际成本相等。 假设市场中存在两类消费者, 他们都愿意购买一单位的数字电视服务、一单位的宽带接入服务和 一单位的固定电话服务。其中一类消费者偏好于百视通 (它提供 IPTV 和宽带 ), 另一类消费者偏好 于东方有线 ( 它提供 DTV 和宽带 ) ; 无论消费者是否购买了其偏好的网络运营商提供的服务, 他们都 会购买上海电信提供的固定电话服务。那么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可用表 1表示: 表 1 不同购买选择时的消费者 效用 接受百视通和上 海电信服务 接受东方有线和上海电信服务 偏好于百视通的消费者 偏好于东方有线的 消费者 v - pA - pC v- D- pB - pC v- D- pA - pC v - pB - pC 其中, v表示消费者的内生总效用水平, D表示由于偏好差异及转移成本所导致的效用损失。为 了使两类消费者都能够忠诚的偏好于自身偏爱的网络运营商, 现假设百视通和东方有线提供的服务 的差异化水平足够大, 即 D< v< 2D成立。类似的, 以下讨论首先考虑产品差异化水平足够大时的情 形, 而后放宽该假设讨论产品差异对市场均衡的影响。 四、模型分析 1. 无搭配销售时的情形 假设百视通 ( A) 和东方有线 ( B )均提供数字电视和宽带接入服务, 而上海电信 ( C) 提供固定电话 服务, 三家运营商相互独立。此时, 由于市场中所有消费者的都购买了上海电信的固定电话服务, 因 此上海电信降价时利润不会上升, 而提价时将不会有消费者购买其服务。对于百视通 ( A ) 而言, 为留 住偏好于自身网络的消费者, 其定价必需满足 pA [ D+ pB , 同时它不能提高自己的利润水平; 类似的分 析同样适用于东方有线 ( B ), 它同样不能提高自己的利润水平。当 D< v< 2D成立时, 市场中存在两 类多重 Bertrand均衡解: 第一类价格结构: ( 高数字电视和宽带接入价格, 低固定电话价格 ) ) 15 ) 顾成彦 胡汉辉 网络型产业的渗透与融合问题研究 (p A , p B , p c ) = ( D , D, v- D), ( pA , pB , p C ) = ( v, v, 0) 第二类价格结构: ( 低数字电视和宽带接入价格, 高固定电话价格 ) ( pA , pB , p C ) = ( v- D, v- D, D), ( pA , p B , pC ) = ( 0, 0, v) ( 1) ( 2) 以上四组价格均可构成市场的均衡解。在现实中, 由于数字电视和宽带接入价格明显高于固定 电话价格, 且固定电话价格显著不为 0, 即第一类中的价格结构 (p A , pB , p c ) = ( D , D, v- D)更为常见, 因此本文仅考虑该价格结构下的市场均衡结果。在此均衡中, 百视通 ( A ) 向偏好自身网络的消费者 出售一个单位的服务, 东方有线 ( B) 向偏好自身网络的消费者出售一个单位的服务, 上海电信 ( C )向 两类消费者出售两个单位的服务。 在此均衡下, 三大网络运营商的利润分别为: PA = PB = D, PC = 2( v - D) 而此时的社会总福利水平为: W 1 = UA + UB + PA + PB + PC = 0 + 0 + D+ D+ 2( v - D) = 2v ( 3) ( 4) 2. 不对称搭配销售时的情形 此时假设上海电信 ( C )控股百视通 ( A ), 并通过捆绑销售以价格 pA C 向消费者提供固定电话、 数 字电视和宽带接入三种服务; 此时东方有线 ( B ) 仍然只能提供捆绑的数字电视和宽带接入服务。因 此, 此时的搭配销售在上海电信 ( C) 和东方有线 ( B )之间是不对称的。 假设东方有线 ( B) 的最低价格为 pB = 0。则当 pA C = v时, 偏好于东方有线 ( B )的消费者为享受到 数字电视和宽带接入服务以及上海电信 ( C )提供的固话服务, 面临着 pB = 0和 pA C = v 的价格, 此时其 效用函数可表示为以下形式: UB = v- p B - p AC = v - 0- v= 0 ( 5) 即其最大的效用值为 0。进一步, 当 pAC = v时, 该类消费者购买上海电信 ( C ) 提供的捆绑的固定 电话、数字电视和宽带接入三种服务时的效用为负, 即 - D, 因此他不会购买上海电信 ( C) 提供的服 务; 与此同时, 东方有线 ( B )由于只能设定最低价格 0, 因此它将不再提供服务。综上可见, 此时偏好 于东方有线的消费者将无法获得服务, 即可得到如下结论: 命题 1(市场关闭效应 ): 当同时捆绑了三项业务的电信运营商将捆绑价格设定的很低时 ( pA C = v 或者更低 ), 它能够对仅捆绑了两项业务的有线运营商形成有效的市场关闭, 同时捆绑销售降低了社 会福利总水平。 在此均衡下, 控股了百视通的上海电信 ( AC) 的利润为: PA C = v ( 6) W 2 = UA + UB + PA C + PB = 0 + 0 + v + 0 = v ( 7) 而此时的社会总福利水平为: 命题 1说明了电信运营商通过捆绑销售实现市场关闭的条件以及市场关闭所能造成的负面效 应。比较 / 无搭配销售情形 0和 / 不对称搭售情形 0的网络运营商利润有 D+ 2( v- D) > v, 即 PA + PC > PAC ; 且 2v> v, 即 W 1 > W 2。换言之, 上海电信 ( C ) 控股百视通 ( A ) 而后将三项业务捆绑的行为降低了 行业总利润, 且造成了社会总福利水平的损失。究其原因, 业务不对称情形下的搭配销售策略降低了 复合市场的整体渗透率, 东方有线将被迫退出市场, 偏好于东方有线消费者将无法获得服务。 3. 对称搭配销售时的情形 进一步, 假设百视通 ( A) 和东方有线 ( B )都能提供固定电话服务, 即两者都能够同时捆绑固定电 话、 数字电视和宽带接入服务, 此时消费者面对的价格分别为 p AC 和 p BC 。此时两家业务对称的网络运 营商展开竞争。 以捆绑了三项业务的上海电信 ( AC )为例, 为吸引消费者接入, 它可以选择降低相对价格的策略。 ) 16 ) INDUSTR A I L ECONOM C I S RESEARCH 利用业务的对称性, 可求得市场均衡解为: pA C = p BC = v。对于偏好于东方有线 ( BC) 的消费者, 购买上 海电信 ( AC ) 服务时的效用应大于购买东方有线 ( BC) 服务时的效用, 即: v- D- p AcC > v- p BC ( 8) 此时, p AcC < v- D+ pBC - v= p BC - D。当 pBC = v时, 上海电信 ( AC) 的利润为 Pc 因 A C U 2( v- D) < v。 此, 降价是无利可图的。此时的市场竞争均衡结果是两家运营商分别为一位消费者提供服务, 唯一均 衡价格是 pA C = p BC = v。 命题 2(市场关闭效应 ): 当电信运营商与有线运营商拥有对称的业务时, 捆绑销售将不会带来市 场关闭效应。 在此均衡下, 上海电信 ( AC ) 和东方有线 ( BC )的利润分别为: PA C = v; PBC = v ( 9) 而此时的社会总福利水平为: W 3 = UA + UB + PA C + PBC = 0 + 0 + v + v = 2v ( 10) 与不对称捆绑销售情形下的市场均衡结果相比: 此时复合市场中的消费者被完全覆盖; 在上海电 信 ( AC ) 的利润不变的前提下, 由上海电信 ( AC ) 和东方有线 ( BC ) 将分享行业的总利润; 所有的消费 者都享受到了三大业务, / 全业务竞争 0将提高社会总福利水平 (W 3 > W 2 )。 命题 2指明了防止市场关闭效应的手段, 该结论具有直接的政策含义: 对于身处渗透与融合中的网 络运营商而言, 业务领域的不对称性将导致市场关闭效应; 为增进社会福利水平, 政策制定者需要制定 业务开放领域相互对称的 / 双向准入 0政策。在上海市场: 一方面, 原本不具有内容播放权限的上海电信 通过与内容集成商 ) ) ) 上海文广集团合作, 从而有效地渗透进入了数字电视业务领域; 另一方面, 广电 系的东方有线却苦于没有固话号码资源, 而无法开展固定电话业务。对于东方有线而言, 可以采取与 / 对手的对手 0合作的方式获得号码资源, 例如可以和中国网通合作在上海开展固话业务。 4. 产品差异化水平的影响 以上讨论均基于假设条件 D< v< 2D, 即百视通和东方有线提供的服务的差异化水平足够大。但 在现实中, 两者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水平很小: 以数字电视为例, 两家运营商均从上海文广 集团购买节目内容产品, 两者为消费者提供的频道在数量和内容上都几近相同; 而宽带接入服务的差 异更小。因此, 有必要讨论产品差异较小时的市场均衡结果。以下进一步讨论产品差异化程度变动 对市场均衡的影响: 当百视通和东方有线提供服务的差异化水平降低时 ( 即 D逐渐减小时 ) : 在无捆绑销售的情形 下, 百视通和东方有线之间的竞争强度将加剧, 它们所设定的市场均衡价格水平 ( pA , p B ) = ( D , D)将 逐渐下降, 同时由式 ( 3) 可知它们的利润也将随之下降。 在百视通和东方有线提供服务无差异的极端情形下 (即 D= 0时 ), 所有消费者都购买捆绑了三 项业务的上海电信的服务, 此时均衡价格和利润为: p AC = v; PA C = 2v ( 11) 电信运营商获得了更多利润, 这得益于市场总体覆盖率的增加。类似的, 在不考虑成本影响的前 提下, 所有的消费者剩余将全部由上海电信获得。此时, 社会福利总水平较之差异化水平较大时有所 上升, 为 W c 2 = 2v。 归纳以上产品差异化变动对于均衡结果的影响, 可以得出如下命题: 命题 3(产品差异化 ): 有线运营商 (百视通和东方有线 )提供服务的差异化水平的减小降低了它们自身 的价格和利润水平, 并增加了电信运营商的利润水平以及不对称搭配销售情形下的社会总福利水平。 命题 3说明: 网络运营商提供服务的差异化水平将直接决定捆绑销售策略下的市场均衡结果。 当百视通和东方有线提供的数字电视和宽带接入服务存在较大差异时, 复合市场的利润主要由有线 ) 17 ) 顾成彦 胡汉辉 网络型产业的渗透与融合问题研究 运营商获得; 而当它们提供服务的差异化水平降低时, 有线运营商迫于竞争压力只能降价, 此时复合 市场利润将主要由电信运营商获得。为提高自身的利润, 有线运营商应着力提升自身业务市场的差 异化水平, 例如为消费者提供更为多样优质的节目和互联网传输服务, 进而降低电信运营商捆绑销售 带来的 / 杠杆效应 0。 5. 边际成本的影响 在此放宽边际成本为 0的假设: 由于业务对称, 假设百视通 ( A ) 和东方有线 ( B )提供服务的边际 成本以及上海电信 ( C )提供服务的边际成本是相同的, 即 fA = fB = fC = f, 且边际成本较小; 而控股了 百视通的上海电信 ( AC) 提供服务的边际成本为 fAC 。为简化过程, 此处忽略网络内生的固定成本, 假 设网络运营商仅发生提供服务的边际成本。 在无搭配销售的情形下, 三家网络运营商的价格和利润水平可表示为: ( pA , pB , pC ) = ( D , D, v - D); ( PA , PB , PC ) = ( D- fA , D- fB , 2( v - D- fC ) ) ( 12) 在不对称搭售情形下, 此时上海电信 ( AC ) 的价格和利润水平可表示为: pA C = v; PAC = v - fA C ( 13) 以下进一步讨论捆绑销售可能带来的效率收益。现假设市场中仅存在一类偏好于百视通的消费者: 在无捆绑销售的情形下, 由百视通 ( A)和上海电信 ( C )分别向该类消费者提供三项服务; 换言之, 由百视通 向一类用户提供一单位的数字电视和宽带接入服务, 而上海电信则向同一类用户提供一单位的固定电话服 务, 两者之间相互独立。此时两家运营商分别发生一单位的边际成本 fA 和 fC, 其利润之和为: PA + Pcc = ( D- fA ) + ( v - D- fC ) = v - fA - fC ( 14) 同样的, 在不对称捆绑销售的情况下, 由于市场关闭效应此时市场中仅有一类消费者, 此时由控 股后的上海电信 ( AC )为该类消费者提供捆绑的各一单位的数字电视、宽带接入和固定电话服务, 并 发生一单位的边际成本 fA C 。比较式 ( 13) 和式 ( 14)可得如下结论: 命题 4(效率增进效应 ): 当网络运营商同时运营三项业务的联营成本低于独立运营三项业务的 独立成本之和时 ( 即 fA C < fA + fC 时 ) , 捆绑销售能使网络运营商享受到由范围经济带来的效率增进收 益; 反之 (即 fAC > fA + fC 时 ) , 则会造成效率损失。 命题 4的含义十分明显: 电信运营商同时捆绑三项业务的行为能够为其自身带来效率增进效用, 但条件是三项业务之间存在范围经济属性, 它体现为网络运营商的生产运作成本的次可加性; 否则, 捆绑销售非但不能为网络运营商带来收益, 反而会对运营商造成效率损失。这对电信运营商的运营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成本控制的压力迫使电信运营商必须熟悉、 学习有线运营商的商业模式。 上海电信在捆绑 IPTV 的过程中就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在发展初期, 上海电信的带宽等技术环节 不足以支持 IPTV 的运营, 同时其服务中心 ( 10000号 )也不熟悉 IPTV 业务模式等。为享受到网络渗 透和融合所带来的范围经济收益, 上海电信采取了将经营权让渡给其广电系合作伙伴 ( 上海文广 )的 策略。可以预见, 在网络渗透与融合极端充分的全业务竞争态势下, 电信运营商和有线运营商将拥有 相同的或类似的商业模式, 此时它们将不再以产业予以冠名, 取而代之的将是相似的、 经营着 / 全业 务领域 0的 / 网络运营商 0。 五、结语 本文以上海市三网融合案例为背景, 建立了网络渗透与融合中电信运营商与有线运营商之间展 开竞争的捆绑销售模型, 并运用该模型分析了网络运营商之间的交叉竞争及其效果。研究表明, 捆绑 销售策略将为渗透与融合的网络带来三种效应: 市场关闭效应、 产品差异化效应和效率增进效应。 首先, 同时捆绑了三项业务电信运营商可以通过设定较低的价格形成对仅捆绑了两项业务的有 线运营商的有效的市场关闭, 此时市场中部分消费者将享受不到网络服务。为提高社会总福利水平, 政策制定者需要制定相互业务开放领域对称的 / 双向准入 0政策; 与此同时, 网络运营商可以通过与 ) 18 ) INDUSTR A I L ECONOM C I S RESEARCH / 对手的对手 0进行合作降低进入壁垒、 绕过政策 / 盲区 0。 其次, 提高产品差异化水平是有线运营商防止电信运营商实施 / 杠杆效应 0的有效手段, 同时也 是提升自身价格水平和利润水平的有力措施。换言之, 有线运营商可以通过提高节目内容产品的差 异性与电信运营商展开竞争: 有线运营商可依赖与多个内容集成商之间的良好的纵向合作关系获取 到更为优质、 更为多样的节目内容, 进而实现产品的差异化。 最后, 存在于多业务之间的范围经济性将为采用捆绑销售策略的网络运营商带来显著的效率增 进效用, 它进一步要求身处渗透和融合环境下的网络运营商相互学习对方的商业模式。在网络渗透 与融合极端充分的环境下, 电信运营商和有线运营商将不再隶属于特定的产业, 并逐渐发展成为一批 经营着 / 全业务 0的网络运营商。 本文尚有一些未尽之处。其一, 尽管遵循了从需求侧划分功能组合进行分析的基本思想, 但本文 未考虑网络外部性的影响; 其二, 本文并没有讨论捆绑销售的价格歧视效应, 但事实上采用不同的捆 绑销售形式 ( 纯捆绑、混合捆绑或搭售 ) 能够为网络运营商带来不同的价格歧视收益。另外, 为简化 讨论, 本文设定了线性的效用函数和福利函数, 同时假设产品需求存在互补关系。这些问题都值得在 今后的研究中作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 1]胡汉辉, 邢华. 产业融合理 论以及对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启示 [ J]. 中国工业经济, 2003( 2): 23) 29. [ 2] PAGAN I M. M ultim edia and inte ractive d ig ita lTV: m anag ing the opportun ities created by dig ita l convergence[M ]. London: IRM P ress, 2003. [ 3] GREENSTE IN S, KHANNA T. W hat does industry convergence m ean? [ A ]. Y offie D. Com pe ting in the A ge o f D ig ital Convergence[ C ]. Boston, M A: H arvard Business Schoo l P ress, 1997. [ 4] L IND J. U biquitous convergence: m arket redefin itions g enerated by techno log ical change and the industry life cycle[ R ]. Paper for the DRU ID A cademy Con ference, 2005. [ 5] ONO R, AOK I K. Convergence and new regu lation fram ew ork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regulatory approaches to internet te lephone[ J]. T elecommun ica tion Po licy, 1998, 22( 10): 817) 838. [ 6] PEREIRA M. EU Competition law, convergence, and the m edia industry [ R ]. Paper for L aw Soc ie ty o f Eng land and W a les, 2002. [ 7] EVAN S D, SCHM ALEN SEE R. The industria l o rganization o f m arkets w ith tw o-sided platform s[ J]. Com petition Po licy Interna tiona ,l 2007, 3( 1) : 150) 179. [ 8] EISENM ANN T, PARKER G, VAN ALSTYNE M. P latform enve lopm ent[ R ] . H BS W orking Pape r. , 2007. [ 9] SHY O. The econom ics o f netwo rk industries[M ]. Cam bridge: Cam bridge U n iv ers ity P ress, 2001. [ 10] NA LEBUFF B. Bundling as an entry barrier[ J] . Q uarterly Journa l o f Econom ics, 2004( 2): 159) 187. ( 责任编辑: 千 山) The Analysis of P enetration and Convergence in Netw ork Industries GU Chengyan, HU H anhui ( Center for Industr ia l O rgan iza tion, Southeast U niversity, N anjing 210096, Ch ina) Abstrac t: Th is paper form s a bundling m ode l betw een te lecom p la tform and cab le platform, and ana ly zes the cro ss penetration and reciproca l conv ergence in network industr ies based upon the Shangha ips / Conv ergence o fT hree N e tw orks-T elecommunication ne tw ork, Cable ne tw ork and Interne t0. It can be concluded tha t the te lecom p la tform bundled three businesses can effectively foreclose the m arket o f cab le platfo rm wh ich bundles two businesses by setting a low er price, and it could be a usefu lm ethod to increase pr ice leve ls and pro fits that compete by m aking product d ifferences. T he netwo rk platfo rm s can benefit from econom ies o f scope in bund led businesses, wh ich acquires the convergence of bus iness mode ls of d ifferent netwo rks. K ey word s: netwo rk convergence; bundling; m arket foreclosure; product differences )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