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大学2021-2022学年专业人才培养状况报告(专科).pdf
2021-2022 学年 专业人才培养状况报告 (专科) 临沂大学 二〇二二年十一月 前 言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编制发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专业人才培养状况报告》 的通知要求,我校编制了本报告。本次入编专科专业18个(含方向),全部为2022 届有毕业生的专业。 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状况年度报告是高等学校加强质量监测的重要举措,旨在 通过专业自查,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形成持 续改进机制。我们把专业人才培养状况年度报告与专业生存、专业评估、专业认 证统一认识,严格按照省教育厅要求编制本报告。编制过程中,涉及到大量指标、 数据、信息等,我们统一对其含义作了规范,对一些重要数据进行仔细核对,确 保客观、真实、严谨。报告中主要概念说明如下: 1.专业设置情况:该专业的设置年份与发展情况。 2.在校生规模:指2022年9月30日该专业的在校生规模。 3.课程设置情况:指学校正在执行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 4.优质课程:指各级各类网络在线课程、精品课程、特色课程、双语课程等。 5.创新创业教育:指该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情况。 6.教学经费投入:指该专业使用的教学日常运行费用、专业建设费用、教学 专项经费、教学条件建设经费、教学设备、图书资料购置费用及其他直接用于教 学的费用。 7.教学设备:指用于该专业实验、实践、实训和日常教学的专用仪器设备。 8.教师队伍:指除全校通识课(思想政治、英语、体育、军事理论、大学信 息技术、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业基础、沂蒙文化与沂蒙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专题等)任课教师之外在相应学年担任该专业教学任务的专任 教师。当学年因外出进修、攻读学位等原因未在学校工作的教师和本年度新进教 师根据所属专业计入到相应专业师资队伍中。 9.实验实习实训场所:指为该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校内实验实习实训场所和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10.现代教学技术应用:指校园网建设、多媒体课程资源建设、数字化文献 资源建设等。 11.毕业生就业率:指该专业2022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 12.就业专业对口率:指2022届毕业生从事该专业,或与该专业相同、相近 工作领域的就业率。 13.就业单位满意率:指2022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满意率。 14.学生就读该专业的意愿:2022级省内外招生的一次录取率及报到率。 由于时间紧、工作量大,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我们诚挚地欢迎大家提出批评 意见和建议。 临沂大学教学评估处 二 0 二二年十一月 目 录 第一部分 学校基本情况.............................................................................................. 1 一、办学定位 ......................................................... 1 二、办学规模 ......................................................... 1 三、办学条件 ......................................................... 1 四、经费投入 ......................................................... 4 五、学科专业设置 ..................................................... 4 六、学生学习效果 ..................................................... 4 第二部分 各专科专业人才培养状况.......................................................................... 7 专业一:音乐教育(中韩合作).......................................... 7 专业二:舞蹈表演 .................................................... 15 专业三:播音与主持 .................................................. 22 专业四:小学语文教育 ................................................ 29 专业五:小学数学教育 ................................................ 36 专业六:大数据与会计 ................................................ 41 专业七:国际经济与贸易 .............................................. 51 专业八:工商企业管理 ................................................ 58 专业九:旅游管理 .................................................... 65 专业十:市场营销 .................................................... 73 专业十一:计算机网络技术 ............................................ 80 专业十二:软件技术 .................................................. 87 专业十三:社会体育 .................................................. 94 专业十四:美术教育 ................................................. 101 专业十五:艺术设计(中外合作办学).................................. 109 专业十六: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 115 I 专业十七:畜牧兽医 ................................................. 124 专业十八:动物防疫与检疫 ........................................... 132 II 第一部分 学校基本情况 一、办学定位 发展目标定位──区域一流、省内一流的高水平综合性应用型大学。 学校类型定位──综合类应用型大学。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 沂蒙精神特质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科专业定位──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需求,强化基础学科支撑作用,创新 发展应用学科,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沂蒙,面向山东,辐射全国,走向世界。 二、办学规模 截至 2022 年 9 月,学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 44625 人,其中本科生 33057 人, 普通高职(专科)10850 人,硕士研究生 590 人,留学生 128 人,本科生占全日 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 74.08%。2022 年,学校计划招生 11005 人,实际录取考 生 11630 人,实际报到 11223 人。实际录取率为 105.68%,实际报到率为 96.50%。 招收本省学生 9973 人。学校共 76 个专业面向全国 25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招生。 三、办学条件 学校总占地面积 369.54 万平方米,产权占地面积为 339.39 万平方米,学校 总建筑面积为 111.74 万平方米。 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共 650264.52 平方米,其中教室面积 273713.58 平方米(含智慧教室面积 3316.04 平方米),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 151942.6 平方米。拥有体育馆面积 58451.0 平方米。拥有运动场面积 178894.93 平方米。 按全日制在校生 44625 人算,生均学校占地面积为 82.81(平方米/生),生 均建筑面积为 25.04(平方米/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 14.57(平方米/ 生),生均实验、实习场所面积 3.40(平方米/生),生均体育馆面积 1.31(平方 米/生) ,生均运动场面积 4.01(平方米/生)。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 5.45 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值 1.14 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5958.26 万元,新增值达到教学科 1 研仪器设备总值的 12.27%。 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 30747 台(套),合计总值 4.254 亿元,其中单价 10 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 622 台(套) ,总值 19702.81 万元,按本科在校生 33057 人计算,本科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 12867.86 元。 学校现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1 个,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3 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5 个。 截至 2022 年 9 月,学校图书馆由校本部总馆和沂水、费县两个分馆组成, 建筑面积 72164.1 平方米,阅览座位 7120 个。采用国内先进的 RFID 智能化图 书管理和智能人脸识别门禁系统,保证了图书馆的安全性,提高了管理的智能化 和人性化服务水平。 馆藏资源丰富,馆藏结构合理。拥有纸质图书 413.07 万册,当年新增 12372.0 册,生均纸质图书 86.54 册;拥有电子期刊 7.00 万册,学位论文 41.00 万册, 音视频 94900.0 小时。2021 年图书流通量达到 13.95 万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 2511.83 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 166.15 万篇次。订购数据库 43 个,自建特 色数据库 5 个。图书馆积极拓展资源,应用共享数据库 103 个,OA 数据库 23 个, 试用数据库 60 余次。同时,注重特色馆藏建设,充实了中小学教材教案资源库、 地方文献、临沂社科文库等特藏文献库。 服务工作不断创新。坚持“开放式、数字化、多功能、综合性”的办馆目标, 馆内各类文献资源实行“藏、借、阅、研”于一体的智能化管理模式。文献资源 开放率 100%,周开馆时间 102 小时,数据库 7×24 小时连续服务,年入馆读者 达 129.2 万人次。实现了全方位、全天候、无缝隙、无障碍服务和馆藏文献资源 利用最大化。 依托馆藏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推广活动,除了读书会、真人图书馆、 换书大集等常规活动外,以“4.23”世界读书日为契机,举办了图书搜索大赛、 图图手工课堂、 “读百部经典,品千年文化”之微书评评选大赛等 15 项活动。推 出“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专题图书展及“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 专题图书阅读推广活动,开展党史教育,为广大师生搭建了理论学习平台。利用 微信平台发布、推送各类资源服务 117 项。 馆际交流和学术研究积极开展。先后与国家图书馆、广州大学图书馆等建立 了良好的馆际合作关系。本年度我馆获批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 2 项;传统文 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课题 4 项;山东省艺术教育专项课题 1 项,发表学术论文 3 篇。 学校专任教师 1951 人、外聘教师 711 人,折合教师总数为 2306.5 人,按折 合学生数 46587.7 计算,生师比为 20.69。 2 师资队伍数量满足本科教学需要。截至 2022 年 9 月,学校专任教师 1951 人、外聘教师 711 人,折合教师总数为 2306.5 人,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人数之 比为 0.36:1。学校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一年来,引进博士及高水平人才 141 人。 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专任教师中, “双师型”教师 387 人,占专任教师 总数的比例为 19.53%;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 918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 例为 46.32%;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 1638 人,占专任教师 总数的比例为 82.64%,博士学位教师 761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为 39.01%, 较好地满足了人才培养需要。 建设全光校园网,校园网主干带宽 100G。校园网出口 4 个、总带宽 24G(联 通 1G、教育科研 2G、移动 21G);教育科研网实现了 IPv4/IPv6 双栈接入;网络 接入信息点数量 3 万个。实现全光网 WLAN 楼内全覆盖及主要室外公共场所的覆 盖。费县、沂水两分校均千兆接入本部校园网共享本部网络资源。建有 VPN 虚拟 专用网和山东省教育厅视频会议系统临沂大学分会场。 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完善。通过网络实名认证、网络信息安全审计、上 网行为管理、数据库审计、校园网安全评测、Web 应用防护、网页防篡改、校园 网防火墙、教育网安全云防护等系统设施构建了功能完善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通过实施办公信息系统、学校门户网站等 5 个主要信息系统等级保护、数据中心 灾备工程和 HTTPS 部署工程,强化了网络信息安全。校园网及网络信息安全管控, 达到了国家网络安全策略和标准规范要求。 学校于 2014 年入选首批“山东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2017 年获得山东 省教育信息化示范单位,构建了智慧校园平台,即实现在统一信息门户、统一身 份认证、统一数据库和统一数据标准之上,建设运行了办公、教务、人事、科研、 招生、就业、网站群等 30 多个业务应用系统。2021 年利用银校合作项目升级建 设一码通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研究生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人力资源管 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人脸门禁管理平台等系统平台。 2022 年建设了网络教学云录播直播系统、网络教学常规化录播直播系统、 人脸识别安防抓拍报警应用系统、通用智慧教室支持系统、人脸识别智慧公寓管 理应用系统、人脸识别智慧图书馆管理应用系统、人脸识别校园出入及公共场馆 出入管理系统、疫情防控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常态化疫情防控智慧微校园平台支 持系统等。全面提升了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服务的信息化智慧化水平,也全面提 升了管理服务效率,实现了疫情防控管理的精准化。2022 年新建精品智慧教室 8口、智慧屏 7 口、常态化录播直播教室 127 口,高水平精品智慧教室总数已达 30 口。升级 100 口多媒体教室为高亮度激光投影,实现了各门课程的线上线下 3 同步网络教学。 2022 年学校获批山东省智慧教育示范校创建单位,获批山东省教育专网中 心城市节点即临沂市教育城域网互联建设单位。 四、经费投入 学校坚持教学优先地位,强化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完善预算编制制度,确保 本科教学经费满足教学需要。2021 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 12504.87 万元,本科 实验经费支出为 1081.71 万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为 546.19 万元。生均教学日 常运行支出为 2619.91 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 327.23 元,生均实习经费为 165.23 元。 五、学科专业设置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 87 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 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 10 个学科门类,基本覆盖了鲁南经济带及附 近地区支柱行业产业和现代新型产业。为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 换和临沂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布局,目前共停招材料科 学与工程(校企合作)等 15 个专业(方向) ,2022 年新增医学影像技术和卫生检 验与检疫 2 个本科专业,申报撤销科学教育、艺术教育、产品设计、编辑出版学、 法语、自然资源与环境等 6 个专业。 学校现有 4 个硕士授权一级学科、11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1.在校生 2022 年 10 月,学校对 2020、2022 级本科生进行“专业教学满意度调查” , 通过数据统计分析表明:超过 91%的本科生学习态度认真,对学校的教学和管理 认可度较高,能够正确认识学业成绩及自身发展;有近 90%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满 意度较高,对个人未来发展预期良好,81.47%的学生认为通过学习可以自我提升, 高度认可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 2.应届毕业生 山东省教育厅委托第三方调查机构(山东人才信总科技有限公司)形成的《临 沂大学 2022 年就业质量分析报告》显示,学生对教学质量总体满意度高,整体 满意度高,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为 98.95%,其中“很满意”占 68.02%, “较满意”占 20.42%,“基本满意”占 10.51%,“不满意”占 1.05%,满意度 均值为 4.55 分;毕业生对母校教育教学的总体满意度为 99.33%,其中“很满意” 4 占 71.66%,“较满意”占 21.26%,“基本满意”占 6.41%,“不满意”占 0.67%。 3.毕业 5 年学生 2022 年麦可思公司对我校 2017 届毕业生按照师范类、工科类和其他三类专 业分别进行职业发展与培养质量跟踪调研。 师范类专业毕业生调研结果显示,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的为 73%,对课程设 置认可度较高为 92%,对通识教育满意度为 96%,能够满足毕业生职业发展或深 造学习的需求,且毕业生认为课时分配合理的比例也接近八成,毕业生对母校教 学各方面的满意度分布在 89%-95%,尤其是教师指导效果较为突出。 工科类专业毕业生调研结果显示,毕业生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为 68%,对课 程设置的合理度为 88%,基本满足毕业生职业发展或深造学习的需求。且毕业生 认为必修课与选修课、通识课与专业课课时分配合理的比例也在七成及以上,课 程设置情况较好。 其他类专业毕业生调研结果显示,毕业生对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度评价、通 识教育满意度评价均有所上升,课程设置和通识教育均得到毕业生的进一步认可。 2017 届毕业生对母校教学各方面的满意度均在 80%以上。 二、学生毕业、学位授予情况 2022 年共有本科毕业生 8810 人,实际毕业人数 8801 人,毕业率为 99.90%, 学位授予率为 100.00%。 三、攻读研究生情况、就业情况 多措并举、线上线下相结合健全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帮扶机制,帮助学生尽早 就业、高质量就业。截至 2022 年 8 月 31 日,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 50.36%。毕业生最主要的毕业去向是升学,占 39.26%。升学 1740 人,占 19.77%, 其中出国(境)留学 47 人,占 1.06%。 在升学学生中,有 215 人被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南开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名校录取。985/211 高校考取人数 415 人,全校出现集体考取研究生宿舍 39 个,毕业生考研在数量 和质量上均得到提升。 学校鼓励学生投身国防、支援西部边疆地区,2022 年参军入伍 137 人。 四、用人单位评价 山东省教育厅委托第三方调查机构(山东人才信总科技有限公司)形成了《临 沂大学 2022 年就业质量分析报告》,以本校毕业生近三年的签约单位为调查对象, 从毕业生工作胜任度、素质能力和求职能力等多维度进行调研,共收回有效问卷 451 份。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较高。 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为 97.78%,其中“很满意”占 44.79%, 5 “较满意”占 34.15%, “基本满意”占 18.84%, “不满意”占 2.22%。满意度均 值为 4.21 分(5 分制) 。 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素质能力的满意度评价包括对求职态度、工作态度、 专业技能、职业能力、职业发展潜力、创新能力、政治素养的满意度,如下图所 示。 6 第二部分 各专科专业人才培养状况 专业一:音乐教育(中韩合作)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沂蒙精神特质和国际视野,掌握音乐学科基 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音乐学基础+艺术综合实 践能力,能够在文化企事业单位指导艺术活动和基础研究、传承与推广等工作, 具备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能力的音乐教育应用型人才。 1.素质结构要求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落实科学发展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和诚 实守信的品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具有良 好的科学思维和创新创业意识,具备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基本的外语运用能力,能够进行专业的阅 读和写作; (4)具有基本的计算机知识,能够进行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数据采集与处 理,能够利用网络进行文献查询; (5)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强身健体的科学方法,养成良 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接受必要的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 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要求。 2.知识结构要求 (1)了解基本的艺术、文学、哲学、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了解基本 的自然科学知识及发展趋势。 (2)具有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掌握音乐教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基 本方法,熟悉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现状。 (3)系统掌握音乐教育、班队组织、家校合作等基本理论知识。 (4)熟知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了解音乐教育改革发展的动态。 3.能力结构要求 7 (1)具有较好的声乐演唱、弹唱、钢琴伴奏和演奏能力; (2)具有较强的音乐教学能力,较好的音乐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 (3)具有较好的合唱队(乐队)组织能力,能够在中小学及基层从事演出 组织与策划能力; (4)具备一定的班级管理组织能力; (5)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和利用现代化设备进行音乐创作的能力; (6)具备一定外语及较熟练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7)具备一定的教育研究、终身学习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二、培养能力 1.专业基本情况 专业优势突出。 (1)中韩合作办学优势。音乐教育(中韩合作)专业从 2009 年开始招生, 学制 3 年,本专业发挥中韩合作优势,整合国际教育资源,紧密结合社会用人需 求,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设制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打通留学直通车,“国 际化合作办学”专业特色鲜明,办学优势突出。 (2)学科平台与专业优势。本专业是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山东省高 等教育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等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建设有“中国文艺评论基地” , “中国戏曲音乐研究中心” ,是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建设的“山 东省戏曲艺术重点研究基地” ; “戏曲音乐学”学科获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十三 五”重点学科,“地方戏曲资源数字化集成与应用实验室”获批山东省文化科技 重点实验室;是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柳琴戏)传承基地、山东省社会科学 普及教育基地等省部级学科平台。 (3)科教融合优势。依托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国家艺术基金等 国家级重大项目的实施,将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 (4)区域特色办学优势。与临沂市政府开展“校城融合”文化建设,发挥 相关教学实践基地平台优势,科学建构人才培养协同体,培养具有沂蒙精神特质 与国际视野的音乐教育应用型人才。 2.在校生规模 该专业在校生共 106 人,各年级学生具体数量见下表。 8 表 1 音乐教育(中韩合作)专业近年在校生数量统计表 年级 2020 级 2021 级 2022 级 在校生人数 67 39 0 3.课程设置 音乐教育(中韩合作)专业总学分为 110 学分,总学时 1376 学时,其中, 专业核心课程有《声乐基础》、 《钢琴基础》、 《基础乐理》 、 《视唱练耳》、 《初级和 声学》、 《艺术概论》 、 《中国音乐简史》、 《西方音乐简史》、 《键盘和声与即兴伴奏》 、 《合唱指挥与实践》 、 《歌曲分析与写作》等。所开设课程既保证了韩语强化要求, 又保证了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基本训练。具体课程设置情 况详见下表。 表 2 音乐教育(中韩合作)专业课程设置一览表 课程类型 学时 学分 学分所占比例(%) 通识必修课程 672+2 周 39 35.45 通识选修课程 128 8 7.27 专业核心课程 512 32 29.09 专业选修课程 64 4 3.64 专业实践课程 10 周 8 7.27 综合实践课程 15 周 19 17.27 1376+27 周 110 100 通识教育课程 专业教育课程 实践课程 合计 4.优质课程 该专业与音乐学本科专业优质课程共享校级精品课程 2 门、特色课程 1 门。 5.创新创业教育 该专业十分重视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将各类学科竞赛和国 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各级各类创业大赛等活动作 为创断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 把创新创业知识嵌入专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知识,增加讲授 专业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先进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可期待的成果转化与价值等; 结合专业提供一定量的创新创业交叉内容供学生选修或研讨,不断优化补充适合 学生创新创业的专业课程内容与实践方案。鼓励和引导学生立足专业知识进行思 维创新,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创业,切实把创新创业知识融入专业课程中去。 9 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师资互通。配备了校内外师资资源,建立了一支既有专 业知识背景,又具创新创业知识,还有创新创业经验的师资队伍。实现校内和校 企以及校校创新创业师资互通、共育、共用,切实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优良 的师资保障。 三、培养条件 1.教学经费投入 表 3 音乐教育(中韩合作)专业教学经费投入统计表 年度 2021 2022 经费总额(万元) 77.56 96.73 生均(元) 4432 5373 教学日常运行费用、课程建设费用、教材建设费用、专业建设费用、校内外实践实习费 用、教学研讨费用、教学差旅费用、图书资料购置费用、学生活动费用、及其他用于教学的 费用等 2.教学设备 教学仪器设备逐年增加,配置了先进的电脑音乐教室、电钢琴教室、舞蹈教 室等,提高了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造了较好的教学条件。该专业配备 了专门教室,安装了相关多媒体设备,另有可供协调使用的多媒体教室 2 口(平 均座位 120 座) 。有琴房 20 间,内置钢琴 20 架,合 0.4 架钢琴/人,另有两处 电钢教室,一处 60 座 midi 电脑作曲教室,可供选修小器乐(笛子、二胡、扬琴、 唢呐、大提琴等)的教学场所 6 处等。 表 4 音乐教育(中韩合作)专业教学设备统计表 教学仪器设备总 生均教学仪器 2022 年新增教学仪 2022 年新增教学仪 值(万元) 设备值(元) 器设备值(万元) 器设备生均值(元) 2021 480 27428 0 0 2022 480 27428 年度 按 2022 年 9 月 30 日产生的指标数据进行统计。 3.教师队伍 表 5 音乐教育(中韩合作)专业教师队伍结构一览表 专任教师 兼职 年度 总人 职称结构 学位结构 年龄结构 10 双师 教师 数 教 副教 博 硕 ≥56 46-55 36-45 ≤35 授 授 士 士 岁 岁 岁 岁 双能 总人 型教 数 师 2021 71 4 20 28 22 3 16 30 24 25 18 2022 63 2 22 11 27 10 8 32 13 21 21 该专业在加强自身专业建设的基础上,通过整合校外艺术教育师资,形成了 一支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实现了教师队伍的多元化。 4.实习基地 该专业实习实训场所主要有临沂七中、光耀实验学校、西郊实验学校、滨河 实验学校等实习基地,并建设有 5 个实训室和“临沂大剧院”等实习基地,为学 生的实习实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5.现代教学技术应用 (1)该专业完善了宿舍使用电脑的条件,宿舍电脑全部可上校园网,通过 校园网访问 Internet 网,同时全面开放图书馆、实验室,确保学生有充足的上 机时数,保证了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2)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及计算机网络及应用等课程都安排了大量的上 机实践及课程设计,上机时数能满足学生学习和实践的需要。 (3)其中有琴房 301 间,钢琴 300 余台,舞蹈练功房 6 间,排练厅 4 间, 电钢琴教室 3 座,50 台件 MIDI 作曲教室 1 间,现代化数字录音棚 1 间,音乐厅 1 座及可容纳 1000 余人的大剧院 1 座。 四、培养机制与特色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从出口往回找”的思路,以社会需求音乐教 育专业方向的核心知识基础为抓手,巩固素养能力中心地位和艺术实践教学基础 地位;将红色基因、戏曲非遗传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提升学生专业 核心能力与就业竞争力。 1.以沂蒙精神为引领,打造立德树人红色育人体系。将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 文化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打造具有红色文化属性的艺术实践课程,本专业学生 通过参与红色主题乐舞剧《沂蒙史诗》《初心》《渊子崖》的编排和演出,在提 升专业技能的同时,深刻体验和领悟“沂蒙精神”内涵;非本专业的学生通过面 向全校开设的红色美育课程,加深红色记忆,发挥了意识形态主阵地的作用。 11 2.坚守本源,强化特色,实施专业优化提升工程。一是与时俱进,修订课程 大纲。广泛听取中学一线教师意见,从岗位需求及能力提升的角度,修订部分课 程,实现教育见习-实习-研习的衔接贯通。二是强化特色,突出优势。实施学科 与专业带头人、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一体化培养,巩固学院在沂蒙文化创新转化、 戏曲音乐、红色主题文艺创作等方面的研究优势,将学术研究与课程建设有机融 合,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突出优势。三是探索“学校+学院+实践单 位”学分认定管理机制,由学校进行通识课程学分认定,学院进行专业课学分认 定 ,学院与实践单位共同认定实践课程学分,逐步完善分级学分认定管理机制。 四是将科研创新思维训练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艺术批评与评论写作》、 “教授下午茶”等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对专业学习、 教学实践进行多角度反思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强根固本,实施优质课程建设工程。一是实施“金课”锻造计划,通过内 容优化、课程评估等方式淘汰“水课”,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探索,重点打 造《歌唱与钢琴伴奏》等 10 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二是开展优质特色课程建设, 紧扣专业发展所需,从校本教材入手,进行学术探索与实践创新并重的综合提升, 逐步打造为省级、国家级立项的精品区域特色课程。三是构建“通识教育+专业 课程+艺术实践”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实现第一、二课堂,校外基地的融合贯 通,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4.推进产教融合,构建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长效机制。与临沂市 政府、省内高校、中小学及文化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发展、合作育人、合作就 业”的模式,强化 校地、校校联动,相关成果分获省级教学成果奖第一、二等 奖。 五、培养质量 1.毕业生就业率 该专业 2022 届毕业生就业率 83.1%、高质量就业率 50.8%。 2.就业专业对口率 该专业 2022 届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为 84.6%。 3.就业单位满意率 该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单位表现良好,就业单位满意率为 98%。 4.社会对专业的评价 社会评价该专业培养目标明确,用人单位对我校在学生音乐技能培养、人文 12 素养熏陶、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我校学生具有沂蒙精神特质 和国际视野,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宽广的知识视野、良好的学术潜质、较强的 创新能力。培养的毕业生能掌握音乐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够在文化 企事业单位指导艺术活动和基础研究、传承与推广等工作。 5.学生就读该专业的意愿 专业优势明显,招生规模稳定。音乐教育(中韩合作)专业学生认可度高。 学生、家长和社会对该专业比较认可,考生报考积极踊跃。 六、毕业生就业创业 截至 2022 年 8 月,出国 5 人,国内升本 28 人,其他同学在中、小学或者社 会教育机构从事艺术教育工作,一部分在文化传媒公司等公司工作,还有部分同 学自主创业或考取事业编。毕业生整体发展情况良好。 七、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及专业发展趋势分析 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学科引领,扎实推进已有科研平台建设及 科研项目 的孵化,高质量推进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等立项专业建设,建 成师范类+地方戏曲传承特色明显、红色底蕴浓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 创新实践与终身学习能力的音乐学专业。 八、存在的问题及拟釆取的对策措施 1.强化红色育人,持续推进红色美育教育与课堂教学融合实践。牢固树立立 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红色基因传承贯穿到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专业教育、社会实 践教育各环节,全面构建思政教育的大格局体系。 2.以音乐教育专业方向核心基础知识为抓手,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围绕 “一践行、三学 会”的素质能力结构,持续推动音乐教育(应用型)+地方戏曲 传承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现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 3.持续实施优质课程工程,加强在线“金课”建设。推动国家及省部级科研 项目成果进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学以致用参与社会服务发展的能力;加强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推动优质专业课程资源共享,打造省级以上优质在线开放课 程。 4.打造高水平创新型师资团队。采取博士引进、自主培育、柔性引进、校企 共享的多 元化人才引入方式,并选派中青年教师到中学、剧团挂职锻炼,协同 共建高水平创新型师资队伍,夯实我院立项的山东省高等学校“红色文艺创作与 传承”青年创新团队建设。 13 5.实施“校校”联动、项目驱动的协同育人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由专业型向 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转换,以国家非遗戏曲人才培养等国家级高端艺术人才培养 项目驱动,实践协同育人模式,推进人才培养与项目建设的耦合发展 ,形成自 主向开放合作的转变、模式趋同向多元特色的转变、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 6.强化科研平台建设,促进专业人才培养内涵支撑。扎实推进中国文艺评论 基地、山东省戏曲艺术重点研究基地、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等科研平台建设, 持续进行科研平台和项目的孵化,培育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基地” 等,多维度整体提升专业内涵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水平。 14 专业二:舞蹈表演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沂蒙精神特质和国际视野,富有创新精神, 掌理舞蹈学科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定的艺术修养与专业技能, 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能够在基层教育系统、文化事业单位等从事舞蹈教 学、文艺活动组织和舞蹈研究推广等工作的应用型舞蹈人才。 1.素质结构要求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忠诚党 的教育事业,自觉践行沂蒙精神;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长期从事农村教育教 学工作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2)富有强烈的社会担当感和奉献精神,具有健全的人格。 (3)具有热爱学生、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团结协作、顾全大局、乐于奉 献的职业道德,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较强的批判反思精神、创新精神和创新能 力。 (4)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强身健体的科学方法,养成良 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心 理素质要求。 2.知识结构要求 (1)掌握一定的美学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 (2)掌握舞蹈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3)具有扎实的舞蹈理论知识、舞蹈表演、编创导知识; (4)掌握音乐学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 (5)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知识,初步具备从事舞蹈教学工 作的相关知识; (6)具备一定外语及较熟练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知识; 3.能力结构要求 (1)具有扎实的舞蹈理论知识和基本运用舞蹈知识的能力: (2)具备能够在中小学及基层从事演出组织能力与策划能力; (3)具备一定的现代化设备进行舞蹈音乐剪辑能力; (4)具有一定的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5)具备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获得信息、拓展知识领域,并 15 提高业务水平的能力: (6)具备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手段分析、解决实际工作中问题的能 力和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 (7)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和组织管理能力、交流能力和终身自学能力;的 基本方法,获得信息、拓展知识领域,并提高业务水平的能力。 二、培养能力 1.专业基本情况 1945 年滨海建国学院艺术科招收学生 50 人;1987 年临沂师范专科学校设置 音乐教育专科专业,舞蹈表演专业于 2001 年开始招生,学制 3 年,本专业紧密 结合社会需求,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设制课程体系。发挥音乐学院资源优势,在 突出舞蹈专长的基础上兼修音乐,强化实践环节,按学分制设制课程体系,努力培 养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具有较鲜明的“舞蹈表演+师范专业能力培养”办学特色, 专业优势突出。 (1)科教融合优势 依托山东省舞台艺术青年人才创作扶持项目原创舞剧《渊子崖》、艺术党课 舞台剧《初心》《沂蒙四季》等红色主题乐舞剧项目的实施,将作品创作编导、 表演、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 (2)区域特色与中外合作办学优势 与临沂市政府开展“校城融合”文化建设,发挥舞蹈编导 +社会服务融合的 办学理念及相关平台优势,参与《东夷乐舞》等地方性大型舞蹈作品的创作与演 出,科学建构人才培养协同体,培养具有沂蒙精神特质与国际视野的舞蹈学应用 型人才。 2.在校生规模 该专业现在校生共 74 人。其中 2020 级 74 人。 3.课程体系 表 1 舞蹈表演专业课程设置一览表 课程类型 通识教育 专业教育 实践课程 学时 学分 学分所占比例(%) 通识必修课程 448+2 周 27 24.11% 通识选修课程 128 8 7.14% 专业核心课程 832 44 39.29% 专业选修课程 64 4 3.57% 专业实践课程 10 周 10 8.93% 16 综合实践课程 合 计 15 周 19 16.96% 1472+27 周 112 100.00% 4.优质课程 课程是构成教学计划的基本单元,是形成专业培养规格的基本构件,是实现 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优质课程建设是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和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 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舞蹈表演专业以正在推动红色主题舞蹈编导 优质课程建设为抓手,推动专业内涵发展。 目前开设有:艺术概论、基础乐理与视唱、舞蹈编导、中外舞蹈史、基本功 训练、芭蕾基训、现代舞技术、中国古典舞身韵、舞蹈编导技法、舞蹈剧目、民 族民间舞、外国代表性民间舞、中外音乐作品欣赏、中外舞蹈名作赏析等。 5.创新创业教育 该专业十分重视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将各类学科竞赛和国 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各级各类创业大赛等活动作 为创断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增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融合的广域 性和适应性,以校内综合教学科研实践平台为支撑,积极建构企业、政府和社会 团体相结合的多种创新创业实践育人体系,打造校校、校企、校地协同育人模式, 实现多学科多专业融合育人。 科教结合。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是重要途径。在上好专业课与理论课的同时, 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课题组,以问题和作品创作为导向,让学生在学 会观察社会,发现问题、自我探索、总结提高中深度参与科学研究, 培养主动 探求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一方面,学生在验证和探求专业知识中,掌握和提升舞 蹈表演技术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在一定形式的科研训练后,既增强他们学习新 知识的欲求,又提高其舞蹈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校企协同。组织学生与合作企业按照市场需求,让学生深度参与舞蹈编导、 作品创作、资金运作、社会资源对接、成果转化等,教会他们综合运用专业知识 进行创新创业实践。 三、培养条件 1.教学经费投入 为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经费及时、足额投入到专业 建设中,且实行专款专用。舞蹈学专业的建设经费主要用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培养方案制订、专业课程群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研究、教学基本条件等费用。 2.教学设备 17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该专业教学资源日趋丰富,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校内教 学条件基本保障了学生的学习。以原创舞剧《渊子崖》各地巡演及“临沂大剧院” 等为平台,以舞蹈教室、音乐厅以及学校大剧院为基础,为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 提供优良的教学条件,为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创造更好的实训条件。 3.教师队伍 该专业目前共有专任教师 7 名, 1 人曾获临沂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 1 人曾获校青年教学能手称号。该专业还聘请 7 名优秀的校外兼职教师。 表 4 舞蹈表演专业教师队伍结构一览表 专任教师 兼职 教师 外聘 人数 总人 数 教授 副教 授 博士 硕士 ≥56 岁 46-55 岁 36-45 岁 ≤35 岁 双师 双能 型教 师 2021 6 1 0 2 3 1 0 2 3 2 9 2022 7 1 0 3 3 1 0 2 4 2 7 职称结构 年度 学位结构 年龄结构 4.实习基地 与该专业签约共建的校外实习基地有临沂大剧院、蒙山沂水演艺集团、罗庄 区青少年宫、东夷博物馆、沂南县《沂蒙四季·红嫂》山村剧场等,引导学生深 入一线参观体验,对所学理论、技能进行反思,重新解读,并加以检验,从而转 化为个人的实践型知识。 5.现代教学技术应用 (1)该专业完善了宿舍使用电脑的条件,宿舍电脑全部可上校园网,通过 校园网访问 Internet 网,同时全面开放图书馆、实验室,确保学生有充足的上 机时数,保证了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2)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及计算机网络及应用等课程都安排了大量的上 机实践及课程设计,上机时数能满足学生学习和实践的需要。 (3)其中有舞蹈练功房 6 间,排练厅 4 间,琴房 301 间,钢琴 300 余台, 电钢琴教室 3 座,50 台件 MIDI 作曲教室 1 间,现代化数字录音棚 1 间,排练厅 1 口及可容纳 1000 余人的大剧院一座。 四、培养机制与特色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从出口往回找”的思路,以舞蹈表演专业方 向核心基础知识为抓手,巩固素养能力中心地位和舞蹈表演艺术实践教学基础地 18 位;将红色基因、专业品牌保留作品舞剧《渊子崖》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全面提升学生专业核心能力与就业竞争力。 1.以沂蒙精神为引领,打造立德树人红色育人体系。将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 文化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打造具有红色文化属性的艺术实践课程,本专业学生 通过参与红色主题乐舞剧《沂蒙史诗》《初心》《渊子崖》《沂蒙四季》的编排和 演出,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深刻体验和领悟“沂蒙精神”内涵,加深红色记 忆,发挥了意识形态主阵地的作用。 2.坚守本源,强化特色,实施专业优化提升工程。一是与时俱进,修订课程 大纲。广 泛听取中学一线教师意见,从岗位需求及能力提升的角度,修订部分 课程,实现教育见习-实习-研习的衔接贯通。二是强化特色,突出优势。实施学 科与专业带头人、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一体化培养,巩固学院 在沂蒙文化创新 转化、戏曲音乐、红色主题文艺创作等方面的研究优势,将学术研究与课程建设 有机融合,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突出优势。三是探索“学校+学院+ 实践单位”学分认定管理机制,由学校进行通识课程学分认定,学院进行专业课 学分认定 ,学院与实践单位共同认定实践课程学分,逐步完善分级学分认定管 理机制。四是将科研创新思维训练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艺术批评与评论 写作》、 “教授下午茶”等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对专 业学习、教学实践进行多角度反思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强根固本,实施优质课程建设工程。一是实施“金课”锻造计划,通过内 容优化、课程评估等方式淘汰“水课”,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探索,重点打 造《红色主题舞蹈编导》等优质专业核心课程。二是开展优质特色课程建设,紧 扣专业发展所需,从校本教材入手,进行学术探索与实践创新并重的综合提升, 逐步打造为国家立项的精品区域特色课程。三是构建“通识教育+专业课程+艺术 实践”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实现第一、二 课堂,校外基地的融合贯通,提升 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4.推进产教融合,构建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长效机制。与临沂市 政府、省内高校、中小学及文化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发展、合作育人、合作就 业”的模式,强化校地、校校联动,相关成果分获省级教学成果奖第一、二等奖。 五、培养质量 1.毕业生就业率 该专业正式就业率 73.1%、高质量就业率 49.3%。 2.就业专业对口率 该专业 2022 届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为 91.8%。 19 3.就业单位满意率 该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单位表现良好,就业单位满意率为 97%左右。 4.社会对专业的评价 社会评价该专业培养目标明确,认为我校该专业学生能够掌理舞蹈学科基础 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与专业技能,适应区域经济社 会发展需要、能够在基层教育系统、文化事业单位等从事舞蹈教学、文艺活动组 织等应用型舞蹈人才。 5.学生就读该专业的意愿 专业优势明显,招生规模稳定。该专业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重要地位, 丰富学生深厚的理论功底,在掌握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 素质的提高。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已经在省内外有 了一定的声誉,学生们就读该专业的意愿强烈。 六、毕业生就业创业 截至 2022 年 8 月,2022 届舞蹈表演专业毕业生,国内专升本 32 人,部分 同学在文化传媒公司等公司工作或考取事业编制,还有部分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 发展情况良好。 七、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及专业发展趋势分析 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学科引领,扎实推进已有科研平台建设及 科研项目的孵化,高质量推进舞蹈学专业建设,建成舞蹈表演(应用型)+师范 专业能力培养特色明显、红色底蕴浓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实践与 终身学习能力的舞蹈表演专业方向。 八、存在的问题及拟釆取的对策措施 1.强化红色育人,持续推进红色美育教育与课堂教学融合实践。牢固树立立 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红色基因传承贯穿到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专业教育、社会实 践教育各环节,全面构建思政教育的大格局体系。 2.以舞蹈表演专业方向核心基础知识为抓手,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围绕 “一践行、三学 会”的素质能力结构,持续推动舞蹈表演(应用型)+师范专业 能力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力争实现省级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 3.持续实施优质课程工程,加强在线“金课”建设。推动国家及省部级科研 项目成果及舞蹈作品进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学以致用参与社会服务发展的 能力;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推动优质专业课程资源共享,打造省级以上优质 20 在线开放课程。 4.打造高水平创新型师资团队。采取博士引进、自主培育、柔性引进、校企 共享的多 元化人才引入方式,并选派中青年教师到中学、剧团挂职锻炼,协同 共建高水平创新型师资队伍,夯实我院立项的山东省高等学校“红色文艺创作与 传承”青年创新团队建设。 5.实施项目驱动的协同育人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由专业型向一专多能复合型 人才转换,以舞剧《渊子崖》等省级、国家级文艺创作项目驱动,实践协同育人 模式,推进人才培养与项目建设的耦合发展 ,形成自主向开放合作的转变、模 式趋同向多元特色的转变、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 6.强化科研平台建设,促进专业人才培养内涵支撑。扎实推进中国文艺评论 基地、山东省戏曲艺术重点研究基地、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等科研平台建设, 持续进行科研平台和项目的孵化,培育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基地” 等,多维度整体提升专业内涵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水平。 21 专业三:播音与主持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 临沂大学播音与主持专科专业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本理论扎实, 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沂蒙精神特质和国际视野,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 展需求,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素养与较高的艺术文化修养,具备从事播音 与主持、配音与解说及其他语言艺术表达相关工作的基本能力,熟悉广播电视系 统的节目运作流程,具有一定综合素质的高素质技能型播音与主持人才。 具体培养规格如下: 1.基本素质要求 (1)学生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了解马克思主义、毛 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 (2)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 德; (3)具有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 (4)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培养较好的人文 素质; (5)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强身健体的科学方法,养成良 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接受必要的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 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要求; (6)具有一定的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2.专业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要求 (1)掌握该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 (2)掌握播音与主持基本知识; (3)掌握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的基本理论和业务技能; (4)掌握播音发声与普通话基础、播音创作与表达、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 的基本能力; (5)掌握计算机操作与基本应用技能; (6)掌握公关原理,具备现代礼仪知识,言语表达准确、流利,具有良好 的沟通能力。 (7)掌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运用逻 辑的观点判断是非,能客观公正地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思辨能力。 22 3.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该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每项能力对应若干门课程,通过 这些课程的学习和实训,每项能力应达到多个方面的要求。 (1)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的能力; (2)文艺作品演播的能力; (3)影视片配音的能力; (4)常用编播设备的使用能力,能编辑报刊文字新闻稿件、新闻图片;能 编辑电视新闻、广播新闻、广播电视专题节目、网络新闻; (5)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和节目编辑制作的能力,具备训练有素的职业 敏感和职业规范,具有采集、整理、加工、运用文字新闻素材、图像素材、声音 素材的能力;具有写作消息、通讯、新闻评论与各种广播电视专题节目文稿的能 力; (6)全媒体时代,具备小屏直播报道的能力; (7)摄影摄像能力:具备基础摄影、电视摄像能力; (8)节目策划制作能力:策划制作电视新闻节目、电视专题节目、广播节 目、网络栏目能力; (9)具有英语听、说、写的基本能力,能顺利阅读该专业的英文书刊,通 过国家英语三级考试; (10)具有较强的专业操作技能,获得规定的劳动部门颁发的操作技能证; (11)获得规定的计算机等级证书; (12)具有一般的法律知识,熟悉新闻媒介相关法律法规。 二、培养能力 1.专业基本情况 该专业设立于2007年并于当年招生,所依托的本科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 专业是校级特色专业。该专业隶属于临沂大学重点建设的文化产业专业群,主要 服务于地方广播电视媒体行业。本专业自设置以来,坚持以立足临沂,面向山东, 以毕业生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不 断实践、创新,致力培养临沂及周边地区经济文化建设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经过 十余年建设,专业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11年被评为校级品牌特色专业。 2.在校生规模 截至2022年9月30日统计数据,该专业本学年度普通全日制专科在校学生61 人。其中, 2019级25人,2020级35人,2021级1人。 23 3.课程体系 表 1 播音与主持专业课程设置一览表 课程类型 通识教育课程 专业教育课程 集中实践环节 合 学时 学分 学分所占比例(%) 通识必修课程 448 27 27 通识选修课程 128 8 8 专业核心课程 624 31 31 专业选修课程 96 6 6 专业实践课程 128 学时+10 周 6 6 综合实践课程 21 周 22 22 1424 学时+31 周 100 100 计 4.优质课程 截至目前,该专业已建成校级精品、特色课程、网络课程、创新创业教育示 范课程 8 门:《播音发声学》 、《电视节目类型学》、 《演讲与口才》、《影视鉴赏》 、 《节目主持概论》 、 《现代汉语》、 《主持人形象塑造艺术》、 《主持人思维语言能力 训练》。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 以“主持人形象塑造艺术”为例》、 《“沟通技巧”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与实 践》; “课程思政”教学示范课程项目《“播音创作基础”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项 目》、 《“传播学概论”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项目》、 《“表演基础”课程思政示范课 建设项目》 、 《“节目主持概论”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项目》等。 5.创新创业教育 为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我校与临沂广播电视台等签署合作协议,定期接受部分学生的专业见习与顶岗实 习。建立了学生实习基地,为学生专业见习、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等方面提供了 良好的平台。 三、培养条件 1.教学经费投入 表 2 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年度 2021 2022 经费总额(万元) 59.7 59.7 生均(元) 5330 17057 2. 教学设备 24 表 3 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学设备统计表 年度 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万元)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元) 2021 105.3 8924 2022 105.3 9402 3.教师队伍 表 4 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专任教师 职称结构 年度 总 人 数 学位结构 年龄结构 教 授 副 教 授 博 士 硕 士 ≥ 56 岁 46-55 岁 36-45 岁 ≤ 35 岁 双 师 双 能 型 教 师 外 聘 教 师 总 人 数 2021 8 1 3 2 6 1 3 2 2 2 6 2022 8 2 2 2 6 1 3 2 2 2 6 播音专业教师均有丰富的本专科课程教学经验及一定水平的科研成果和资 历。播音专业先后有《播音发声学》、 《电视节目类型学》 、 《节目主持概论》、 《现 代汉语》 、 《主持人形象塑造艺术》 、 《主持人思维语言能力训练》等课程立项为校 级精品、校级特色、考试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等教学研究项目。同时出版了 《播音发声教程》 、《电视节目类型与主持》等教材和专著。这些教学改革研究, 能有效保证本科教学质量。 4.实习基地 该专业现有临沂市广播电视台、兰山电视台、罗庄电视台、沂蒙革命纪念馆、 孟良崮革命纪念馆、莒南山东省政府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实习基地20余家,有效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5.信息化建设 本专业教学资源配置充足,效益发挥充分,在保证满足正常教学需要的前提 下,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条件。拥有新闻录播 实训室、录音室、节目录制室、后期编辑实训室、综合演播厅、形体实训室等功 能性实验室。本专业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多媒体化。现有图书 13 万册、中外文专 业学术期刊 21 种,建有 CNKI 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等 8 个中文资料数据库和 Elsevier Science 等 5 个外文资料数据库;学校还建有能够接入网络的多功能 25 教室、实验室、微机室、现代电子阅览中心,学生宿舍也配有网络设施。 疫情期间本系全体教职工通过钉钉、QQ 会议、微信等教学平台,认真完成 线上授课。课后还积极开展了“云端朗诵会”等线上活动。复课后,本系教师认 真学习与使用“雨课堂” ,努力完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施。 四、培养机制与特色 1.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 该专业合作实习基地共20余家,学生在大三阶段可以深入各级广播电视台、 影视节目制作公司等单位深入了解并参与一线的播音主持业务,以实习的形式进 行专业实践。同时,我们也积极邀请业内知名主持人、播音员等进入我系参与播 音主持与艺术专业教学工作。通过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优秀的 专业人才。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播音与主持专业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 方案,搭建注重实践、强化技能平台,构建“课堂+课外+实践”多层次的应用型 人才培养体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 2.全媒体时代的紧密结合 随着新媒体行业的不断发展,该专业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素养的同时,注 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各方面综合发展。多元化是播音主持专 业学生就业方向呈现的趋势,毕业生可以到电视台、广播台等寻找工作,尤其是 在新媒体时代,各个网络直播平台对播音主持专业方面的人才需求量特别大。 五、培养质量 1.毕业生就业情况 截至2022年9月,2022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达到70%,就业专业对口率为67% 以上;就业单位分布遍布山东省占80%,其中临沂市占比最高。就业单位为:广 播电视台、企事业单位、传媒公司等。 就业单位满意率连续提高,2022届毕业生就业单位对本届毕业生都给予了很 高的评价,本届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学习意识,单位满意 度高达100%。 2.社会对专业的评价 该专业是校级特色专业,社会各界对该专业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普遍认为本 专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他们适应面广,专业基础扎实,工作敬业勤勉,专 业素养高。本专业毕业生分布于各省市电视台、传媒公司、地方纪念馆等,在该 专业技术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对本专业的学生评价为比较勤奋、好学,整 26 体评价较高。 六、毕业生就业创业 截至2022年9月,2022届毕业生共31人,专升本18人。就业率70%,专升本报 考率70%,专升本录取率82%。 七、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及专业发展趋势分析 1.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应用和移动互联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的经济交 流与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这种多样化的文化交流,为我国的播音主持行业发展 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为播音的主持行业提供了大量的工 作职位。不仅电视频道、广播频道等为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 会和就业职位,而且数字媒体、影视媒体等也为广大播音主持人才提供了很多就 业机会。 2.专业发展趋势 该专业在对学科进行全面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加强播音与主持专业建设,进 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巩固课程建设成果。在汇总几年来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 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既符合高等教育的规律和专业培养要求,又具有 自身鲜明特色的高质量知名品牌课程体系,单门课程建设要完善并落实课程负责 人制度;同时加强网络资源课程的建设,努力扩大网络资源应用。专业是高校人 才培养的平台,专业建设要走质量第一、就业第一、内涵发展的路子,制定科学 的专业建设规划,在对现有专业进行全面建设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就业地域的 优势和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在增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注重提供更多宽出口 教育的多样性选择,彻底实现培养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的新跨越。 八、存在的问题及拟采取的对策措施 近年来,我们在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建成优势凸显、特色 鲜明,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播音与主持艺 术”专业尚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 1.生源质量需进一步加强。本专业学生主要表现对专业基础薄弱、文化成绩 较低,这给专业学习与素质提升带来较大障碍。 2.实训场地设备亟待加强。比如专业录音室的增加、专业录音设备的引进。 学生需要利用专业录音设备进行语音的录、听、辨,提交语音作业也大受限制。 3.实习基地利用率较低。 4.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不高。 27 5.教师队伍特别是播音专业男性教师需要充实。 今后的整改措施为: 1.招生兼顾学生专业基础和文化素养,为学生进校之后的专业发展提供必要 基础。 2.加强专业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学校在人才引进政策上对人才紧缺性专业进行适度倾斜,引进部分具有突出 实践技能的硕士教师;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规范管理,形成一支稳定的兼职 教师队伍。 3.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增建专业录音室、录像室,并有序向学生开放,使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课上 和课下的实训锻炼。 4.进一步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利用率 一是筛选有效基地,清除过期或不再使用的基地;二是制定实习基地管理办 法和使用管理制度;三是按专业对口实行对口教师负责制,加强主动开发利用, 进一步提高基地使用率。 28 专业四:小学语文教育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 本专业以区域小学语文教育需求为导向,立足沂蒙、面向山东,培养以立德 树人为己任,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小学教师工作,具有深厚学识和扎实的学 科素养,能够有效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和小学班队管理工作,善于学习并能结合工 作需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优秀小学语文教师。 毕业生在未来 5 年左右预期达成以下培养目标: (一)培养目标 1. 【师德高尚】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熟悉小学教育政 策法规,自觉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能够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做学生奉献 祖国、锤炼品格的引路人。 2. 【潜心从教】具有坚定的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热爱教师工作,热爱儿 童,敬畏三尺讲台,永葆一颗童心,具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格品质, 愿意投身小学教育事业。 3. 【科学施教】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掌握小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和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规律,并能够指导自身的教育实践;具有扎实的学科素养,并 能根据小学生的学习实际灵活驾驭教材,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掌握现 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并用以优化、改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4. 【综合育人】树立德育为先理念,善于挖掘和利用学科的育人价值;胜 任班队管理工作,能够通过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促进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不断 提高;善于打造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为小学生积极学习、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 氛围和环境。 5. 【自主发展】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清晰的专业发展规划,关注国内外小 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动态和趋势,积极反思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动参与教育 教学改革实践,不断提高自己教书育人的能力。 6. 【沟通合作】具有健康体魄和良好个性,积极参与校内外教科研团队活 动,能够在与他人沟通、交流与合作中实现专业发展;善于同家长沟通与交流, 能够在家校合作中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毕业要求 根据师范毕业生“一践行、三学会”的基本素质要求,结合小学语文教育专 29 业特点和小学教师职业素养的特殊性,制定了本专业的毕业要求和具体指标点, 以支撑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具体内容如下: 1. [师德规范]爱国守法,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沂蒙精神; 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依法执教;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立德树人 为己任;为人师表,做敬业爱岗的“四有”好老师。 2. [教育情怀] 热爱教育事业,具有积极的教育情怀,尊重学生人格,富有 爱心、责任心和事业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3. [学科素养] 掌握小学语文教育学科知识体系,了解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 文社会科学知识,深刻理解所教学科的基本特点,将其与其他学科、生活实际结 合起来,推动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和提高。 4.[教学能力] 能够把握小学语文学科的课程标准与教材,具备课程开发的 意识与能力以及小学教学工作所需的教学能力、评价能力和反思能力,能合理选 用信息技术不断优化课堂教学。 5. [班级指导] 理解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树立育人为本、德育 为先理念,能胜任各类班级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工作。 6. [综合育人]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能够将知识学习、 活动育人、班队组织和学校文化熏陶相结合,实现综合育人目标。 7. [学会反思] 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形成教学反思能力、终身学习习惯与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断进行教师专业发展。 8. [沟通合作]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理解并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身心健 康,掌握沟通、交流与合作技能,在小组互助及合作学习中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 提高和自身专业发展。 二、培养能力 (一)专业基本情况 为满足山东省小学语文教育,我校于 2019 年经山东省教育厅批准设立了小 学语文教育专业,培养地方初等教育发展急需的小学语文教师,并于 2019 年在 临沂大学费县校区招收专科生。 (二)在校生规模 截至 2022 年 11 月,该专业在校生有 2020 级为 108 人,2021 级为 52 人, 2022 级为 89 人。 (三)课程体系 表 1 课程体系及学分安排 30 课程 性质 总学时 理论 学时 实验实践 学时 总学分 通识必 修课程 必修 588 568 20 31 23 8 23.05% 通识选 修课程 选修 160 140 20 9 5 4 6.69% 专业必 修课程 必修 1168 1100 68 66.5 40.5 26 49.44% 专业选 修课程 选修 288 280 8 17 12 5 12.64% 集中实践环节 必修 99 99 11 11 8.18% 215 134.5 54 100% 课程类型 通识 教育 课程 合计 2303 2088 理论学 实验实 学分所占 分 践学分 比例 80.5 (四)创新创业教育 临沂大学费县校区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建立了学校与地方政府共同培养高水 平基础教育师资的好机制体制,为学生专业见习、顶岗实习、支教实习等方面搭 建了良好的平台。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小学语文教 育教学实践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注重拓展实习基地合作单位建设,发挥本专 业优势,融入地方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浪潮,提升小学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实施“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学科竞赛”三实践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突出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本校 2022 届毕业生有多人次获得省、校级学科竞赛、师范 生综合能力竞赛等奖项。 三、培养条件 (一)教学经费投入 表 2 教学经费投入 年度 2021 2022 经费总额(万元) 15.98 24.87 生均(元) 998.87 998.87 (二)教学设备 表 3 教学设备投入 年度 教学仪器设备 总值(万元) 生均教学仪器 设备值(元) 2021 31.5 1154.43 2022 31.5 1265 2022 年新增教学仪器 设备值(万元) 0 31 2022 年生均新增教学仪 器设备值(元) 0 (三)教师队伍建设 表 4 师资队伍情况 年度 教师 总人 数 学位结构 博 士 硕士 职称结构 教 授 年龄结构 副教 授 讲 师 56 岁 以上 45-55 岁 36-45 岁 2021 30 18 17 13 6 11 13 2022 29 18 16 13 5 11 13 36 岁 以下 (四)实习基地 为了提升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与地方教育管理部门 合作建立了多个教育实践基地。为保证学生见习、实习效果,在实习基地的选择 和建设上突出范围广、类型多、特色鲜明等特点,实习基础包括乡村小学、教学 点、幼儿园、城镇小学等,为学生专业见习、顶岗实习、支教实习等方面搭建了 良好的平台。 (五)现代教学技术应用 临沂大学费县校区现代信息技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依托多媒体教学资源 和学校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平台。校园网覆盖所有教学 及办公场所,资料室、学校图书馆资源丰富。 四、培养机制与特色 (一)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 本专业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施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用人单位 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共建、学生共育、人才共享、资源共用“四共建” 的协同育人机制。 (二)教学管理 (1)深化教学改革 基于雨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开展情景式、讨论式、案例式教学,打造精品课堂。多门专业课建立了课程建设 团队,本专业以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为抓手,努力推进优质课程建设。 (2)强化质量保障 构建自我评价与第三方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过程监控机制、毕业生跟踪反馈机 制、专业持续改进机制,形成了“评价-反馈-改进”闭环保障模式。教学过程质 量监控机制:坚持专业学情调查、分析评价、学生评教等制度,每月一次教学阶 32 段总结,制定下一段改革的方向和具体要求。吸纳毕业生、用人单位、校外专家 参与研讨和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建 立并实施一年一次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根据社会需求变化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的持续改进机制:学期末举行学生、同行评教和专业自 评,保障专业建设质量。 五、培养质量 (一)毕业生就业率 截至 2022 年 11 月,小学语文教育专业 2022 届毕业生的年底就业率为 96%, 年底就业专业对口率为 96%,毕业生分布:升学 34 人,自主择业 10 人。 (二)就业单位的满意度高 临沂大学费县校区对 2022 届学生进行了多次回访,对临沂大学、济宁学院、 菏泽学院等高校对专升本学生进行调查,所在高校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能力 认可度较高,回访总分毕业生及家长,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个人能力、综合素 质提升等满意度较高。 (三)学生就读该专业的意愿强烈 受小学语文教育专业 2019 级学生较好就业前景和较高的专升本率影响, 2020 级、2021 级、2022 级新报到率均出现了较大的提升,表现出学生对该专业 强烈的就读意愿。 (四)毕业生对专业教学的满意度高 通过对 2022 届毕业生的回访,学生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学习方式和教学 方面的软硬件配置,均表示经过在校学习经历,对个人的成长、专业素质和小学 语文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均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教学设置满意度较 高,体现了专业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和就业产生的积极影响。 六、毕业生就业创业发展情况 2022 届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情况 姓名 创业/就业/考研 单位/学校 张佳丽 专升本 临沂大学 邵文超 专升本 临沂大学 李雅茹 专升本 临沂大学 赵雅 洁 专升本 临沂大学 姜红蕾 专升本 临沂大学 李玥 专升本 临沂大学 史悦 专升本 临沂大学 33 徐筱雅 专升本 临沂大学 殷凤蕾 专升本 临沂大学 张玉慧 专升本 临沂大学 王晓晨 专升本 枣庄学院 刘传照 专升本 菏泽学院 徐俊茹 专升本 菏泽学院 赵硕 专升本 齐鲁师范学院 张聪 专升本 齐鲁师范学院 王香 专升本 济宁学院 王会青 专升本 济宁学院 杨惠敏 专升本 济宁学院 咸恩惠 专升本 济宁学院 刘梓暄 专升本 济宁学院 陈凡清 专升本 济宁学院 杨慧琳 专升本 济宁学院 王晴晴 专升本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董慧雪 专升本 潍坊理工学院 李瑞琳 专升本 潍坊理工学院 董涵玉 专升本 潍坊理工学院 田泽鑫 专升本 烟台科技学院 夏文娟 专升本 烟台科技学院 陈平 专升本 烟台科技学院 石梦缘 专升本 青岛科技学院 石泓蔚 专升本 青岛科技学院 徐以华 专升本 青岛科技学院 吴心雨 专升本 烟台理工学院 王海帆 专升本 烟台理工学院 七、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及专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不断涌现,给基础 教育从业教师带来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专业发展趋势分析 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学科引领,扎实推进已有科研平台建设及 科研项目的孵化,高质量推进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等立项专业建设,建成 师范类特色明显、红色底蕴浓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实践与终身学 习能力的小学语文教育专业。 34 八、存在的问题及拟釆取的对策措施 1.教师团队职称和年龄结构不合理。 整改措施:对现任教师进行学历和专业素质提升,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 法,开阔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教学能力,加强对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把 握和应用能力。 2.教学环境需改造完善,教学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备和得升。 整改措施:加大教学投入,改善教学环境和教学软硬件设施。 3.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整改措施:有计划的委派年轻教师外出学习,引进高质量课程教师,主办相 关专业交流活动等。 35 专业五:小学数学教育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 沂蒙精神特质和国际视野,系统掌握数学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 及教师教育专业基本知识,能运用所学数学、教育学和计算机等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改 革需要的小学数学教师及教育科研、教育管理工作者。 (二)培养规格 1. 思想与道德: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小学教 育事业,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和教师职业道德。 2. 身体与心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 行为习惯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 精神与审美:具有较强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具有健康的 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力。 4. 知识与技能:具有较为宽广、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较为系统的教育理 论素养,掌握必需的现代教育技术,具备较为扎实的教师职业技能,全面发展, 一专多能。 5. 教育与教学: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育思想,胜任小学班主任 与少先队辅导员工作,胜任小学数学、科学等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具有较强的 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与课程开发能力。 二、培养能力 (一)专业基本情况 本专业属于费县校区新设专业,于 2019 年开始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学制 三年。截至 2022 年 11 月 10 日,数学教育专业已毕业 54 人,在校学生 252 人。 (二) 课程设置情况 表 1 数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及学分分配 课程类别 通识课 专业教育课 教育实践课 课程性质 必修 选修 必修 选修 必修 课时 636 224 976 432 99 学分 34 13 59.5 24.5 11 占总学分比例% 33.10 59.15 36 7.75 三、培养条件 (一)教学经费投入 表 2 数学教育专业教学经费投入 年度 2021 2022 经费总额(万元) 68.5 79.5 生均(元) 3128 3155 (二)教学设备及实习实训 表 3 数学教育专业教学设备值 年度 教学仪器设备总 值(万元) 生均教学仪器 设备值(元) 2021 68 3105 2022 82.5 3274 2022 年新增教学仪 器设备值(万元) 2022 年新增生均教学 仪器设备值(元) 14.5 169 校内教学条件:现建有多媒体教室 5 口,微格教室 1 口,微机室 1 口。拥有 “基础教育师资实训中心”及多处教育实习实训基地。能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 另有图书馆资源、网络电子资源;为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创造更好的实训条 件。 (三)教师队伍 表 4 数学教育专业职称结构 总师资 17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助教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1 5.9% 11 64.7% 5 29.4% 0 0 表 5 数学教育专业年龄结构 30 岁以下 30-39 岁 40-49 岁 50 岁以上 总数 17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0 0 0 0 5 29.4% 12 70.6% 表 6 数学教育专业学历结构 总数 17 博士研究生 硕士研究生 本科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1 5.9% 6 35.3% 10 58.8% 四、培养机制与特色 根据高职教育的客观规律和数学教育教学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本专业采用 37 “岗位主导式”人才培养模式。即以本专业确定的就业面向的职业岗位所必备的 基本素质要求,主导专业教学内容和专业技能训练;以职业岗位能力素质的形成 过程,主导专业教学的组织实施。本专业采用 “2+1”的教学模式。1—4学期以 校内教学为主,主要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能力课程的教学,第5-6学期为教 育实习。本专业注重协同育人,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实习基地形成校地联盟建 立教师专业发展及教育实践平台,与社会教育机构通过产教融合对学生进行创新 创业教育与实践构建了综合素质拓展平台。教育实习期选派骨干教师对学生进行 全程指导和跟踪管理,不断提高教育实习的质量。 五、培养质量 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开展个别学生谈话、学生座谈会、问卷调研、 学生学习过程学情分析及毕业生跟踪调查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成长状况, 改进教育教学工作。调查显示,本专业学生普遍对数学教育专业说明会、师生交 流会、新老生交流会、专业基础知识强化、专题班会、专升本交流会、毕业生座 谈会等活动表示满意,这些活动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关注自我成长和全面发展。 以山东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为契机,深入开展师范特色教育教学和实践教学, 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教学能力,也提高了他们考录教师的成功率。宋怡萱同学在 2022年度临沂大学师范生从业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刘颖、董凯悦、董纯嘉三 位同学荣获二等奖;沙效如同学荣获三等奖。 表 7 2019 届毕业生高质量发展情况 姓名 创业/就业/考研 录取学校 李晓宇 专升本 枣庄学院 刘茹欣 专升本 菏泽学院 张巧巧 专升本 菏泽学院 王月童 专升本 济宁学院 龙雨 专升本 济宁学院 庞志雪 专升本 济宁学院 李明利 专升本 济宁学院 孙傲 专升本 济宁学院 王良盼 专升本 济宁学院 王子璇 专升本 济宁学院 张蕊 专升本 济宁学院 万洁 专升本 济宁学院 杨宇 专升本 济宁学院 卢秀瑄 专升本 济宁学院 王慧敏 专升本 菏泽学院 李双 专升本 济宁学院 王晶 专升本 济宁学院 单晶 专升本 济宁学院 38 吴兆燕 专升本 菏泽学院 黄雨 专升本 济宁学院 李晓艳 专升本 济宁学院 李祎璇 专升本 济宁学院 李智 专升本 济宁学院 六、毕业生就业创业 该专业的学生去向主要为:专业对口专升本、教师招聘;其他非对口专业(参 军、公务员、企业事业、个人创业)等。2019届本专业共54人,23人通过专升本 考试进入本科阶段就读,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人数13人,就业专业对口率41.94%, 部分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 七、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及专业发展趋势分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有关要求,前不久, 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 ,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 队伍建设改革,加强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 小学教师队伍,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推动教育高质量发 展。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和教师素质的重视,数学教育专业进入飞速发展时期, 本专业立足山东,面向全国,着眼高端需要、未来需要,以专科教育为平台,培 养适宜小学数学教育的应用型人才,为基础教育服务。 今后,根据数学教育专业人才多元化社会需求的发展趋势,遵循德、智、体、 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和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人才培养 要求,以师范性培养为核心,强调“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 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 八、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1. 基础教育实践经验不够丰富 专业教师的基础教育一线实践背景是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基础,是 使教师快速熟悉和适应数学教育的重要途径。目前本专业的教师在教师教育方面 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部分教师对小学数学教学缺乏深入的了解,教学的针对 性、实效性尚显不足。 2. 教师队伍结构有待提高 本专业现有的 17 位教师中,50 岁以上的占 70.6%,40 岁以下为 0,年龄结构 严重不合理,专业科研水平有待提高,缺少科研团队。 (二)今后的整改措施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科研水平 39 首先继续鼓励年轻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提高专业水平;提升每位老师的科研 意识和水平,即要从事自己专业研究,也要研究基础教育,做双师型教师,以更 好适应师范特色;做课题研究项目可以从教学研究项目入手,与地方基础教育合 作做课题研究,形成科研共同体,引导教师做基础课题和项目,积累成果,积极 创造条件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 2.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能力训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专业核心课程,深化师范生技能训练课程, 增加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继续优化课程体 系,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特长发展的需求,进一步调整课程体系与培养 目标的对应关系。推进校地联盟,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实现培养理论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具有沂蒙精神特质和国际化视野、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 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40 专业六:大数据与会计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 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 沂蒙精神特质和国际视野,系统掌握大数据会计专业知识、熟悉信息技术、操作 财务软件、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能够胜任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机构、经营管 理部门财务会计工作,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理念新、视野宽、能力强、 后劲足”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一)基本素质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 发展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具有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和诚实守信的品质。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具有良好的科学 思维和创新意识,具备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专业知识与技能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熟悉财务及经济 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2.系统地掌握财务与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3.具备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明确各会 计岗位的职责,掌握各会计岗位的实际操作技能。 4.具有较强的分析、研究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运用计算机技术处理 会计事务的技能,适应“大智移云物”背景下的财务事务处理。 5.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人际沟通、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掌握一门外 语。 6.通过专业学习,能够获取相应的计算机等级证书、会计证书、管理会计师 证书以及与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 (三)岗位能力 1.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能熟练应用英语获取专业知识和信息,能获取 相应的英语等级证书。 2.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熟练应用计算机进行财务与会计管理工作, 41 并处理各种专业信息;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具有较强的手工操作应用能力,熟悉手工账务处理程序和方法。 4.具有较强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既能用手工处理好各种会计实务,也能胜 任会计电算化的实务操作。 5.掌握会计的基本知识及特殊业务处理的相关知识;掌握现行的税收法规、 政策及税收管理方面的知识;掌握内部控制及财务管理分析方法;掌握财务软件 操作流程及相关信息化知识;掌握企事业、政府等相关单位会计核算及审计的相 关知识。 (四)毕业要求 表 1:各专业毕业要求 专业名称 层次 最低毕业学分 最低实践学分 会计 专科 110 13 会计(校企合作) 专科 109 13 大数据与会计(校企合作) 专科 114 13 大数据与会计 专科 112 13 二、培养能力 (一)专业设置情况 会计专业设置于 2010 年,是我校最早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是培养会计学专 科人才的基地之一。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师资队伍持续壮大。会计专业的招生规 模稳定,走上了内涵特色良性发展的道路。会计专业现为山东省高水平专业建设 群专业和校级特色专业,现正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试点。2021 年 3 月,教 育部发布《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 年)》通知,财经商贸类专科会计专业更名 为大数据与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向大数据分析及应用转型。 (二)在校生规模 截至 2022 年 9 月 30 日,会计专业现有 2020 级(含校企)12 个教学班 536 人,2021 级大数据与会计(校企合作)2 个教学班 97 人,2022 级大数据与会计 学生 440 人,合计 1073 人。 (三)课程体系 1.专业核心课程及课程结构 会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有:管理学、西方经济学、会计学基础、统计学、 经济法、财务会计学、税法、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 会计电算化、银行会计、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和会计综合模拟实习等。 会计(校企合作)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有:财务会计学、金融会计、经济法、 42 税法、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统计学等。 大数据与会计(校企合作)专业核心课程有:大数据管理与应用、Python 基本应用、财务会计学、金融会计、经济法、税法、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 会计、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统计学等。 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有:财务大数据分析及应用、管理学、西方经济 学、会计学基础、统计学、经济法、财务会计学、税法、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 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会计电算化、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和会计综合模拟 实习等。 表 2-1: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备注 通识必修课程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 20 余门课程 素养必修课程 学生从第一学期开始进行职业素养课程,毕业时应 获得该类课程学分 3 学分 专业基础课程 会计学基础等 17 余门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 投资学等 8 余门课程 综合实践课程 毕业实习等 5 余门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 学科专业课程 实践课程 2.课程体系及学分 表 2-2: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及学分 课 程 性 质 总学时 理论 学时 实验实 践学时 总学分 通识必 修 课程 必 修 610 610 0 33 33 30.00% 专业基 础 课程 必 修 464 416 48 28.5 28.5 25.91% 专业核 心 课程 必 修 608 528 80 35.5 35.5 32.27% 必 修 16+24 周 16 24 周 13 1 12 1570 128+24 周 110 98 12 课程类型 通识教 育 课程 学科专 业 课程 集中实践环节 合计 1698+24 周 43 理论学 实验实践 学分所占 分 学分 比例 11.82% 100.00% 表 2-3:会计(校企合作)专业课程体系及学分 课程 性质 总学时 理论 学时 实验实践 学时 总学分 通识必修 课程 必修 610 610 0 33 33 30.28% 学科基础 课程 必修 608 416 192 36 36 33.03% 专业核心 课程 必修 432 400 32 27 27 24.77% 必修 16+24 周 16 24 周 13 1 12 11.93% 1666+24 周 1442 224+24 周 109 97 12 100.00% 课程类型 通识教育 课程 学科专业 课程 集中实践环节 合计 理论 实验实践 学分所占 学分 学分 比例 表 2-4:大数据与会计(校企合作)专业课程体系及学分 课程 性质 总学时 理论 学时 实验实践 学时 总学分 通识必修 课程 必修 642 626 16 36 36 31.58% 专业基础 课程 必修 576 448 128 34 34 29.82% 专业核心 课程 必修 496 456 40 31 31 27.19% 必修 16+24 周 16 24 周 13 1 12 11.40% 1730+24 周 1546 184+24 周 114 102 12 100.00% 课程类型 通识教育 课程 学科专业 课程 集中实践环节 合计 理论 实验实践 学分所占 学分 学分 比例 表 2-5: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及学分 课程 性质 总学时 理论 学时 实验实 践学时 总学分 通识必修 课程 必修 626 594 32 35 35 31.25% 专业基础 课程 必修 464 416 48 28.5 28.5 25.45% 专业核心 课程 必修 608 512 96 35.5 35.5 31.70% 必修 16+24 周 16 24 周 13 1 12 11.61% 1714+24 周 1538 176+24 周 112 100 12 100.00% 课程类型 通识教育 课程 学科专业 课程 集中实践环节 合计 (四)优质课程 44 理论学 实验实践 学分所占 分 学分 比例 专业主要依托大学本部商学院会计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物流学 院的特色课程、精品课程和示范课程。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 《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等。 (五)创新创业教育 采用“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模型,建立了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之间的 “二元共育、三环紧扣、四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专业见习、顶岗实习 等方面搭建了良好的平台,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断强化专业技能培养,注 重线上和线下教学模式的构建,进一步提升职业素养能力。为更好地适应区域经 济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注重拓展实习基地合 作单位建设,与京东、盘古等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定期组织部分学生的专业见习 与顶岗实习。学校建设了京东实训室,为学生提供仿真的会计工作环境,对会计 工作有清晰且直观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实 际工作的认识。采取各种措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 学科竞赛、技能比赛、考取专业技术资格证和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 组织学生参加临沂大学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山东省科技节、全国的学生英 语竞赛等比赛竞赛项目均取得优异成绩。 三、培养条件 (一)教学设备经费投入 表 3-1:会计专业教学设备统计表 年度 教学仪器设备 总值(万元) 生均教学仪器 设备值(元) 2021 270 2601 2022 282 2730 2022 年新增教学仪 器设备值(万元) 2022 年新增教学仪器 设备生均值(元) 12 130 (二)教师队伍建设 表 3-2:会计专业师资队伍结构情况 专任教师 年度 总 人 数 职称结构 学位结构 年龄结构 教 授 副 教 授 博 士 硕 士 ≥56 岁 46-55 岁 36-45 岁 ≤35 岁 双师 双能 型教 师 外聘 教师 总人 数 2021 50 0 4 4 29 4 5 33 8 4 5 2022 47 0 11 6 32 4 12 29 2 6 5 45 (三)校内教学条件 1.教学场所 截止 2022 年 8 月,沂水校区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拥有以下教学场所:专业教 室 14 口,专业图书室 2 口,多媒体教室 4 口,电子阅览室 1 口,期刊阅览室 1 口,微机机房 1 口,电子商务教室 1 口,综合实训室 1 口。 2.公共学习场所 校区图书馆现有藏纸质图书 195733 册,专业图书 9 万余册,校区网站链接 部分国家会计专业精品课视频数据库、教师课程参考相关精品课程网站资源,学 校所提供的公共场所人均所占比例较低,现正筹备财经商贸类资料室和理实一体 实训机房,进一步提升品牌化专业办学层次。 (四)实验实习实训场所 除校内实验实习实训场所外还依托山东省双元集团和奇正职业会计学院组 织学生实习实训,与校外多家规模较大的企业达成共建实习合作意向。目前校区 已建立一口专门的会计实训室,并建成一个仿真模拟会计工作的实验实训环境。 拟建设理实一体实训机房,进一步提升实训效果。 表 3-3 会计专业实验实训场所一览表 年度 实验室总 面积(㎡) 生均实验室 面积(㎡) 实验室设备 生均实验室设 总值(万元) 备值(元) 2021 800 0.77 305 2022 820 0.77 310 实训场 所数量 实习场所 数量 2938 12 20 3101 12 20 (五)现代教学技术应用 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的课程 98%以上。校园网已覆盖所有教学及办公场所, 所有教室和合堂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学生在校内可以查阅知网、万方、图 书馆等数字化文献资源,教师使用钉钉、雨课堂、学习通、腾讯课堂、智慧树(在 线大学) 、中国大学 MOOC 等新型教学模式进行课堂管理。2021-2022 学年 1 门专 业课程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试点。 四、培养机制与特色 (一)培养机制 1.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从知识结构、内容、各课程关系、特色教学 要求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探索,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46 2.对每门课程制定规范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并严格按教学计划进行教学。 3.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按职业或岗位素质需要与培养学生技能的需要设置理 论课和实践环节。 4.重视实验实践教学,强化学生技能的培养,完善校内实验环境和校外实训 基地,加大软硬件设备投入,广泛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5.加强校企合作,与行业协会、企业联合办学。加强实践能力考核,鼓励学 生一张文凭、多种证书,重视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养成。 (二)培养特色 1.校企结合,为区域经济服务:根据临沂市的经济特点,面向中小型企业财 务工作的需求,根据企业的需要,确定专业方向和教学计划,顶岗实习,订单培 养。 2.学以致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技术人才:以注重实践性、强化实 用性和职业性,凸显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理念。通过会计手工模拟、计 算机软件模拟、实践基地实习相结合的方法,以系统掌握会计知识和技能为中心, 强化英语教学,突出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缩短就业适应期。 3.强化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坚持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通过 3 年的学习,要求所有的毕业生在毕业时尽可能多的取得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英 语等级证书和会计职称证书。 4.开阔视野,面向外向型经济: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类涉外企业也在逐渐增 加,为此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增加了涉外会计的相关知识,培养能 够适应涉内、涉外会计各种岗位的专业人才。 五、培养质量 (一)毕业生就业情况 截至 2022 年 10 月,2022 届毕业生 406 人,其中会计专业 265 人,会计专 业(校企合作)140 人,就业率为 79.06%,就业专业对口率为 85%以上,比去年 提高 3 个百分点;就业单位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内。2022 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中, 专升本人数为 291 人,专升本率为 71%以上,7 人网上签约,7 人签订劳动合同, 17 人自主创业,1 人入伍,1 人出国深造,高质量就业率为 76.85%。 就业单位满意率平稳提高,2022 届毕业生就业单位对本届毕业生都给予了 很高的评价,本届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学习意识,单位满 意度高达 98%。 47 表4:2022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表 专业名称 毕业生人数 就业人数 初次就业 率 就业专业对 口率 就业单位满 意率 会计 265 207 78% 83% 97% 会计校企合作 141 114 81% 90% 99% 合计 406 321 79.06% 86.5% 98% (二)社会对专业的评价 通过学生就业跟踪和对就业单位回访,社会各界对会计专业历届毕业生的基 础知识、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获得了社会各界 的一致好评。 (三)学生就读该专业的意愿 2022 级学生就读会计专业的意愿很高,招生计划一次性投档并录取完成, 且最低分 451 超出一段线 14 分,报到率为 88%。 六、毕业生就业创业 截至 2022 年 10 月,2022 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约 5%,电商自主创业与实体 创业比例较往年有明显增长。 七、专业发展趋势及建议 (一)专业发展趋势 2021 年 11 月,财政部印发《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 了“推动会计职能对内拓展”的主要任务,而全面深化管理会计应用,即是推动 会计职能对内拓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注会行业发 展需求将再次迎来一波大的增长,截至 2025 年,注册会计师行业从业人员数量 为 40 万人!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 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要求,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 展格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传统产业转型 升级、现代产业体系协同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对管 理会计重要性的认识,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开启现代化新征 程,是管理会计应用在“十四五”时期取得突破的重要机遇。要进一步优化专业 课程体系,构建既符合高等教育的规律和专业培养要求,又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 48 高质量课程体系,单门课程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并落实课程负责人制度;同时加强 网络资源课程的建设,努力扩大网络资源及线上教学手段的应用,为会计专业的 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专业发展建议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这 一根本任务,本着服务经济社会、服务学科建设、服务人才培养的目标,根据学 校的办学规划,紧密结合学校的办学思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市场需求为目 标,瞄准市场进行专业建设。大数据的应用对会计行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大数 据为会计工作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数据库,实现业务、信息全方位共享,推进财务 流程、业务流程、管理流程的有机结合,数据相互融通。大数据条件下,实现了 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集成,降低企业系统性风险,助力企业 减少经营决策失误,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机制。 根据工信部发布《 “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将构建中小企业“321” 工作体系,围绕“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发展环境”三个领域,培育 10 万家“专 精特新”中小企业、1 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通过开展优质中小企业 培育、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提升、企业融资促进等多项重点工程,促进中小企 业健康发展。小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 10%以上,有效发明专利数年均增 长 15%以上。推动形成 100 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 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1 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 200 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 10 个中 外中小企业合作区,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向纵深发展。 从《山东蓝皮书:山东省中小企业发展报告》数据分析,当前社会对会计专 业人员需求量相当大。另外,与经济类相关行业如企业营销、统计、银行、税务、 社会保障部门等也需要会计管理专业人才。基于市场需求,积极创新专业培养模 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特色鲜明的会计专业培养体系。 八、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一)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截至目前,本专业经过近几年的建设与发展,会计学科、专业及课程、师资 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同类学科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主要包括: 1.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专业课教师缺少 会计学学科目前局限于专科层次会计人才培养,核心专业课和双师型任课教 师短缺,部分专业核心课程的任课教师为外聘,已影响到人才培养水平的持续提 49 升。 2.教学和科研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到目前为止,会计专业教师的教学研究成果层次偏低,在权威核心期刊和在 业界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章偏少,学科团队主持的省级以上的课题较少。 3.专业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专业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极大的影响了软硬件的投入, 影响了专业发展能力。本专业需要开出 10 门以上的实训课,专门的实训实验室 不足,制约了会计学科的发展和壮大。 (二)采取的措施 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化解高层次人才不足和学科发展不充分现状。一是针 对会计学科专业课教师不足和专业高层次人才的稀缺性特点,结合学校发展定位, 提高会计专业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待遇,适当降低急缺对口课程的专业教师招聘要 求,引进专业对口优秀硕士学位毕业生。二是尽快完善师资贯通制度,邀请商学 院优秀团队和专家教授到学校指导团队、学科和专业建设,分阶段组建管理大类 的教学和科研团队。 2.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一是鼓励青年教师考取博 士学位和到一流高校进修,了解会计理论前沿,学习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打开会 计理论研究视野,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打造富有特色的科研和教学团体。二是 有计划的安排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会、专题培训会、外派教师深造学习。通过有效 平台进行同行沟通交流,拓展教师的专业视野,接引先进教学理念,明确教师的 研究方向、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 3.增加经费投入力度,提升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建设。一是加快学科、专业 资料中心、研究室等教研基础设施建设,它们是学科建设的依托,为专业教师集 中精力进行投入教学和科研提供专业资料共享和研究交流场所保障。二是统筹实 训机房与合作基地建设,为先进的教学理念的实施提供软硬件的保障,通过三维 教学目标,不断完善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 4.指导教研室积极进行课程创新和改革。精心策划教研活动,使教研活动富 有针对性,讲求实效性,使课程创新成为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主阵地;精心组织 教研活动,按照学校制定的教研活动管理办法,制定学期教研活动计划并根据实 际教学情况及时调整研讨主题,确保教研活动的连续性,活动效果的持续性。 50 专业七:国际经济与贸易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 培养理论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需要, 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掌握扎实的国际贸易与现代金融学理论、知识和技能, 通晓贸易与金融实务,能熟练运用英语和计算机,在各类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 金融管理部门、外贸企业等从事经营、管理、研究工作,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一)基本素质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 科学发展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精神和遵纪守法的品质,具有开阔 的国际视野,具有良好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具备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创业 能力。 2.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强身健体的科学方法,养成良好的 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接受必要的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 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要求。 (二)专业知识与技能 1.人文和社会科学:具备基本的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银行 学等经济管理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可运用它对相 关专业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 2.自然科学方面: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理论,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3.专业基础知识:系统掌握本学科领域必需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国际 投资、国际金融、国际贸易、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等。 4.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本学科领域内 1~2 个专业方向的知识和技能,在 掌握国际贸易基础技能的基础上,和金融相关方面的知识很好的融合,学生不仅 掌握与国际经济贸易有关的国际商务英语、通关实务、国际货物运输等方面的国 贸专业知识,并且在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与信托、第三方理财等不同金融职 业领域中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 (三)岗位能力 1.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能熟练应用外语获取专业知识和信息,能获取 51 相应的外语等级证书。并通过外语交流,实现对外贸易的洽谈与磋商。 2.具备较熟练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3.具备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手段分析、解决实际贸易问题的基本能力。 具备在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与信托、第三方理财等金融领域实际操作技能。 4.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组织管理的工作能力。 5.具备有效的沟通、交流能力与终身自学能力。 二、培养能力 (一)专业设置情况 本专业为山东省应用名校建设重点支持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已建立功能 齐全的国际贸易综合实训中心,并且将金融实训嵌入到国际贸易实训中,实践条 件优越。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训课程占总学时的 40%以上。通过三 年学习,学生能够在商务谈判、国际结算、外贸制单、报检通关等国际经济与贸 易领域以及在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与信托、第三方理财方面达到较高水平。 (二)在校生规模 表 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校生数量 2020 级 2022 级 合计 201 244 445 (三)课程体系 表 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一览表 课程类型 通识 教育 课程 通识必修 课程 通识选修 课程 专业基础 专业 教育 课程 课程 专业核心 课程 专业选修 课程 实践课程 课程 实验实 理论 实践 学分所 学分 学分 占比例 38 38 0 28.6 0 8 8 0 6 272 16 17.5 17.5 0 13.2 448 448 0 28 28 0 21 选修 384 368 16 23.5 23.5 0 17.7 必修 16+35 周 0 16+35 周 18 0 18 13.5 133 115 18 100 总学时 理论学时 必修 656 656 0 选修 128 128 必修 288 必修 性质 合计 1920 学时 35 周 1872 学时 践学时 48 学时 35 周 总学分 说明:实践环节学分占总学分:13.5% (四)优质课程 52 (1)校级特色课程: 《商务英语谈判》、 《国际贸易实务》、 《外贸单证实务》 。 (2)校级双语课程: 《商务英语》。 (五)创新创业教育 临沂大学建立了学校与地方政府共同培养高水平基础教育师资的良好机制 体制,为学生专业见习、顶岗实习、支教实习等方面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为更好 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实践能力,增强就业 竞争力,注重拓展实习基地合作单位建设,与京东、双元集团等企业签署合作协 议,定期接受部分学生的专业见习与顶岗实习。 2022 届专科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升学数量、创业人数如下表所示。 表 3 学生就业、升学统计表 届别 学生数 初次就业 签约 升学 创业 2022 155 151 22 129 0 三、培养条件 (一)教学经费投入 表 4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经费投入 年度 2020 年 2021 年 2022 年 经费总额(万元) 80 61 75 生均值(元) 1670 1709 1685 (二)教学设备 表 5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设备 年度 教学仪器设备 总值(万元) 生均教学仪器 设备值(元) 2020 68.5 1430 2021 72 2017 2022 78 1753 2022 年新增教学仪器 设备值(万元) 2022 年生均新增教学 仪器设备值(元) 6 135 (三)教师队伍 表 6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队伍结构一览表 年度 专任教师 53 外聘 总 人 数 职称结构 学位结构 年龄结构 教 授 副 教 授 博 士 硕 士 ≥56 岁 46-55 岁 36-45 岁 ≤35 岁 双师 双能 型教 师 教师 总人 数 2020 20 0 6 0 20 4 5 8 3 0 2 2021 15 0 4 0 15 3 3 7 2 0 2 2022 23 0 12 1 16 4 8 9 2 1 1 (四)实验实习实训场所 表 7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实习实训场所 年度 实验室总面 积(㎡) 生均实验室 面积(㎡) 实验室设备总 值(万元) 生均实验室设 备值(元) 实训场 所数量 实习场 所数量 2020 488 1.02 119 2484 3 7 2021 488 1.37 119 3333 3 7 2022 488 1.10 119 2674 3 7 (五)现代教学技术应用 该专业除体育外其他课程均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拥有资料丰富的“外贸实 务教学平台”,供全体师生共享使用;并将金融服务部分嵌入到国际经济与贸易 之中,实训平台实训全网络化。 四、培养机制与特色 (一)培养机制 1.依据我校办学定位,结合国际贸易的社会需求,探讨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 养方案的创新,不断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从知 识结构、内容、各课程关系、特色教学要求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探索, 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2.对课程建设,采取树典范、分批次的建设思路。对每门课程制定规范的教 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并严格按教学计划进行教学。 3.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按职业或岗位素质需要与培养学生技能的需要设置理 论课和实践环节,支持学生参与创新性强及有利于创新实验教学改革的创新项目。 构建实用的实践教学体系。 4.重视实验实践教学,强化学生技能的培养,完善校内实验环境和校外实训 基地,加大软硬件设备投入,广泛与企业合作建校外实训基地。并把取得的成果 54 和建立的实践平台向外开发,探讨与兄弟院校共享和共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 企合作,与行业、协会、企业联合办学。 5.加强实践能力考核,鼓励学生一张文凭,多种证书,重视学生可持续学习 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养成。 (二)教学改革 积极进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教学研究,探索教学改革模式,结合专业 特点,积极探索探究式、案例式、讨论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使整个专业课程 体系教学模式更加条理、系统、科学。 (三)培养特色 1.校企结合,为区域经济服务:根据临沂市的经济特点,根据外贸企业的需 要,融合金融服务相关内容,确定专业方向和教学计划,岗位实习,定向培养。 2.学以致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技术人才: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训课程的学习,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缩短就业适 应期。 3.强化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可在金融相关企业(银行、保险、基金、证 券、信托、第三方理财等)、外贸公司、金融外包公司、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从 事与金融、外贸有关的经营、管理、营销、商务等工作,毕业生有更宽广的就业 领域和更扎实的上岗技能。 五、培养质量 (一)毕业生就业情况 截至 2022 年 10 月,2022 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 97.4%,就业专业对口率为 76.7%;就业单位分布遍布山东省,占 92.9%。分布行业为:升学占 83.2%,外贸 公司占 6.5%,其他经济相关行业占 3.2%,其他 7.1%。 就业单位满意率连续提高,2022 届毕业生就业单位对本届毕业生都给予了 很高的评价,本届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学习意识,单位满 意度高达 92%。 (二)社会对专业的评价 社会各界对该专业历届毕业生的基础知识,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六、毕业生就业创业 我校毕业生大部分升学,其余大部分选择了对口专业,少部分选择创业。 55 七、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及专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专业发展趋势 在人才市场上,初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已相对饱和。中高级国际经济与贸 易人员则是企业人力资源竞争的对象,特别是国贸和金融知识都具备的复合型人 才甚是紧缺。目前我国综合性、财经类、工科院校及师范大学都开设国际经济与 贸易专业。这些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定位依然以培养高素质的理论研究型 人才或为学生的考研出国提供便利为主。根据我校的发展定位,沂水校区以高等 职业教育为主,立足职业技能型大学的办学要求,可在金融相关企业(银行、保 险、基金、证券、信托、第三方理财等)、外贸公司、金融外包公司、政府机关、 事业单位从事与金融、外贸有关的经营、管理、营销、商务等工作,既符合我们 学校的定位,又顺应了社会发展趋势。 (二)专业发展建议 1.加大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 深化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大力改革传统的专业培养模式和培养理念,引入 以模拟实训为导向的外贸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产学研结合为基础、以校 企合作为纽带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扎实的国际贸易基础理论,金 融基础知识,并能够将所学理论方法和知识技能运用于工作实践创新创业型专业 人才。 2.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开放式办学及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引进高水平的外聘师资。建设一支学 历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科研能力强的专、外聘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 重点引进和培养中青年专业带头人、优秀教学科研骨干以及“双师型”教师,使 教师队伍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 八、存在的问题及拟釆取的对策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专业教师的引进工作需要加强,外聘教师队伍建设尚未取得突破。 2.教学和科研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到目前为止,该专业教师的教学研究成果层次偏低,在权威核心期刊和在业 56 界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章偏少,学科团队主持的省级以上的课题较少。 3.实验实训条件有待进一步完善 本专业现有办学条件仍不能完全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个别课程电子化系统 实训条件有待改善。 (二)整改措施 1.努力建设好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做到理论跟实际相 结合;与一些企业联合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到企业去参观,使学生通过到 实训基地、企业中从事实际训练,把所学到的知识进一步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必 须为学生实训和实践技能培养提供优良的实验场地。 2.推动师资引进、选拔与培养工作。加强优秀拔尖人才、中青年学科专业带 头人及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的引进、选拔与培养,造就一批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教 学态度端正、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效果好、教学改革成效显著的国家或省级教学 名师和教学团队;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科 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 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3.进一步扩大招生宣传,让更多考生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前景。 57 专业八:工商企业管理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 培养理论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系统掌握工商管 理专业知识,能在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机构、经营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 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具有沂蒙精神特质的高素质技能型管理人才。 (一)基本素质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 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具有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和诚实守信的品质;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具有良好的科学 思维和创新意识,具备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专业知识与技能 1.掌握高等数学和数理统计等基本理论,了解信息科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当 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2.掌握基本的经济、管理、社会学、法律等管理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 3.系统掌握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企业战略管理学、质量管理、管理信息系 统等专业知识; 4.具有较强的工商企业管理的实际操作能力,了解工商管理的发展趋势; 5.掌握本专业领域管理惯例与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 6.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并达到规定的等级要求; 7.获取相应的计算机等级证书、人力资源管理证书员等资格证书。 (三)岗位能力 1.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能熟练应用英语获取专业知识和信息,能获取 相应的英语等级证书。 2.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熟练应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工作,并处理各 种专业信息;掌握工商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具备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手段分析、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和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 4.具有有效的沟通、交流能力与终身自学能力。具备开展企业战略及策略研 58 究的基本素质,以及将相关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创业与创新能力。 二、培养能力 (一)专业设置情况 工商管理专业设置于 2009 年,是我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办学条件得到不 断改善,师资队伍持续壮大。工商管理专业的招生规模稳定,走上了内涵发展的 良性道路。 (二)在校生规模 截至 2022 年 9 月 30 日,该专业在校生 521 名。 表 1 工商管理专业在校生情况 2020 级 2021 级 2022 级 合计 219(含校企合作专业) 85(校企合作专业) 217 521 (三)课程体系 表 2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一览表 课程 性质 总学时 理论 学时 实验实 践学时 总学 分 理论 学分 实践 学分 学分所 占比例 通识必修 课程 必修 376 376 0 20 20 0 16.26 通识选修 课程 选修 200 200 0 12 12 0 9.76 专业基础 课程 必修 500 320 180 40 30 12 32.52 专业核心 课程 必修 160 100 60 15 10 5 12.20 专业选修 课程 选修 300 300 0 14 14 0 11.38 必修 44 周 0 44 周 22 0 22 17.88 123 86 39 100 课程类型 通识 教育 课程 专业 教育 课程 实践课程 1536 合计 44 周 240 1296 44 周 说明:实践环节学分占总学分:17.88% (四)创新创业教育 沂水校区建立了学校与地方政府共同培养高水平基础教育师资的良好机制 体制,为学生专业见习、顶岗实习等方面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为更好地适应区域 59 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企业管理实践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注重拓展实习 基地合作单位建设,与京东集团、沂蒙亲情旅游集团、鲁南制药集团、青岛一汽 解放集团、泓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济南旗帜信息有限公司等企业签署合作协议, 定期接受部分学生的专业见习与顶岗实习。 2022 届专科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升学数量、创业人数如下表所示。 表 3 学生就业、升学统计表 届别 学生数 初次就业 签约 升学 创业 2022 181 152 26 126 0 三、培养条件 (一)教学经费投入 表 4 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经费投入统计表 年度 2020 2021 2022 经费总额(万元) 116.4 109.2 119.3 生均值(元) 2247.1 2251.5 2289.8 (二)教学设备 表 5 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设备统计表 年度 教学仪器设备 总值(万元) 生均教学仪器 设备值(元) 2020 136 2624.2 2021 142 2927.8 2021 154 2955.8 2022 年新增教学仪器 设备值(万元) 2022 年新增教学仪器 设备生均值(元) 6 123.7 12 230.3 (三)教师队伍建设 表 6 工商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结构一览表 专任教师 年度 总人 数 教授 副教 授 博士 硕士 ≥56 岁 46-55 岁 36-45 岁 ≤35 岁 双师 双能 型教 师 职称结构 学位结构 年龄结构 外聘 教师 总人 数 2020 53 0 16 4 33 1 8 32 12 2 9 2021 47 1 14 3 28 1 7 29 10 1 7 2022 45 1 14 3 28 1 8 28 8 1 7 60 (四)实验实习实训场所 表 7 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实习实训场所一览表 年度 实验室总面 积(㎡) 生均实验室 面积(㎡) 实验室设备总 值(万元) 生均实验室设 备值(元) 实训场 所数量 实习场 所数量 2020 508 0.98 196.7 3797.3 6 11 2021 508 1.05 196.7 4055.7 6 11 2022 557.8 1.07 216.6 4157.4 7 11 (五)现代教学技术应用 校区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举办 了精彩一课展示活动。新建京东校园实训中心一处,新增多媒体教室 10 口,基 本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目前,校区有 46 口多媒体教室,大大提高了教学 效率;购买了北大法意数据库、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实现教师和学生共享,鼓励 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四、培养机制与特色 (一)培养机制 1.依据我校办学定位,结合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探讨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 养方案的创新,不断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2.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从知识结构、内容、各课程关系、特色教学 要求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探索,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对课程建设, 采取树典范、分批次的建设思路。 3.积极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评价、激励机制,完善教学管理机制。 积极参加校际课程交流活动,借鉴其它院校的有益经验,通过教学质量管理机制 的建设,保证了良好的课程教学激励制度。对每门课程制定规范的教学大纲和教 学计划,并严格按教学计划进行教学。 4.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按职业或岗位素质需要与培养学生技能的需要设置理 论课和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支持学生参与创新性强及有利于创 新实验教学改革的创新项目。 5.构建实用的实践教学体系。重视实验实践教学,强化学生技能的培养,完 善校内实验环境和校外实训基地,加大软硬件设备投入,广泛与企业合作建校外 实训基地。并把取得的成果和建立的实践平台向外开发,探讨与兄弟院校共享和 共建实践教学体系。 61 6.加强校企合作,与行业、协会、企业联合办学。加强实践能力考核,鼓励 学生一张文凭,多种证书,重视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养成。 (二)培养特色 1.校企结合,为区域经济服务:根据临沂市的经济特点,面向中小型企业管 理工作的需求,根据企业的需要,确定专业方向和教学计划,顶岗实习,订单培 养。 2.学以致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技术人才:以注重实践性、强化实 用性和职业性,凸显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理念。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 实践基地实习相结合的方法,以系统掌握工商管理知识和技能为中心,强化英语 教学,突出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缩短就业适应期。 3.强化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坚持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通过 3 年的学习,要求所有的毕业生在毕业时都能取得相关的资格证书和全省计算机等 级考试证书、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证书。 4.开阔视野,面向外向型经济:随着我市经济的发展,各类涉外企业也在逐 渐增加,为此该专业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增加了涉外会计的相关知识,培养能够 适应涉内、涉外各种岗位的专业人才。 五、培养质量 (一)毕业生就业情况 截至 2022 年 9 月 30 日,2022 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 90.1%,就业专业对口率 为 80%以上;就业单位分布遍布山东省占 96.3%,其中青岛市占比最高。2022 届 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分布:签订劳动合同 26 人,升学 126 人,协议就业 15 人。 就业单位满意率较高,2022 届毕业生就业单位对本届毕业生都给予了很高 的评价,本届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学习意识,单位满意度 达 98.1%。 (二)社会对专业的评价 社会各界对该专业历届毕业生的基础知识,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三)学生就读该专业的意愿 2022 级学生就读该专业的意愿很高,省内外一志愿录取率为 100%,报到率 为 90%上。 六、学生就业创业 62 截至 2022 年 10 月,2022 届毕业生无自主创业。 七、学业发展趋势及建议 (一)专业发展趋势 1.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的全面推进,民营企业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需要一批职业企业家的成长。可以预见,在中国的人才市场上,对工商企业管理 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 工商管理毕业就业渠道:工商管理专业毕业 生就业范围非常广,公司、企业、政府部门都有他们的用武之地。一般来讲,主 要有以下几种就业渠道:首先是传统的市场经营管理职位,在这一岗位上你必须 从基层做起,在这个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能力,积累一定的经验,从长远来看,对 我们的发展还是非常有帮助的。 2.未来十年是我国基本建成创新型国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重要 时期,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商管理专业基于学生基本管 理技能的培养,正构建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强调创新意识的熏陶和创业技能 的训练。未来需要加快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通过课程设置及相关课 外活动的开展尽快让创新创业理念深入到全系教师和学生的思想中,以推动工商 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化。 (二)专业发展建议 1.根据地区产业发展和经济管理活动特点培养工商管理人才,适应不同类型 产业及企业的需要。人才培养要贴近企业实际需求,把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 位于掌握一定管理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层管理人员。 2.培养创新型的工商管理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传播、应用,特别 是知识的创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与此相适应,企业的 经营管理也是不断创新的管理,管理过程主要在于发挥个人的自主性、自觉性和 自发性,对于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成为企业管理者必备能力之一。面对知识经济 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工商管理专业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八、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一)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截至目前,本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专业学科、专业及课程、师资队 伍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但与国内同类一流学科相比,还存在着 较大的差距。主要包括: 1.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完善 63 工商管理学科发展水平较低,为该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带来一定障碍。 2.教学和科研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到目前为止,该专业教师的教学研究成果层次偏低,在权威核心期刊和在业 界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章偏少,学科团队主持的省级以上的课题较少。 3.专业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专业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极大的影响了软硬件的投入, 影响了专业发展能力。本专业需要开出多门实训课,专门的实训室不足,制约了 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和壮大。 (二)采取的措施 1.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一方面,在短期内无法大量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背景 下,可以适当引进优秀硕士学位毕业生以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鼓励青年教 师到国内外高校进修,了解工商管理理论前沿,学习实证研究方法,打开前沿理 论研究视野,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 2.有计划的安排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会和专题讲座的培训会。参加学术研讨会 是与校外同行沟通交流的有效平台,也是有效推介学校的良好机会。为开阔教师 的视野,明确教师的研究方向、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每位教师需要至少参加一 次学术研讨会。 3.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学科教学科研基础条件是学科建设的依托,要集 中资金,加强基地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以使学术人员,集中精力进行投入教学 与科研。 4.进一步扩大招生宣传,让更多考生了解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 64 专业九:旅游管理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 培养理论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知识扎实 和职业技能强,具有国际视野,系统掌握旅游管理专业基本知识,能够从事旅行 社、星级饭店、旅游景区、旅游车船公司、旅游营销公司、旅游行政管理以及相 关领域工作,适应我国旅游业发展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具有沂蒙精神特 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体培养规格为: (一)基本素质要求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 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的精神及爱岗敬业、团结协作、遵纪守法 的品质。 3.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强身健体的科学方法,养成良好的 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接受必要的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 4.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要求。 (二)专业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要求 1.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了解旅游学科理论前沿问题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3.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 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4.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并达到规定的等级要求。 5.获得一项旅游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6.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 (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旅游学科知识丰富、熟悉旅游职业工作流程、细心耐心、计划性、条理性强、 良好的分析、判断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积极的工作态度、强烈的责任心、能够 承受一定强度的工作压力。 (四)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要求 65 学生在毕业时除满足规定的学分外,还要求通过考试至少取得行业部门或国 家劳动部门认证的下述职业资格证书中的一个。 1.国家旅游局颁发的《全国导游员资格证书》 (中文或英文)。 2.中国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管理办公室颁发的旅游相关职业经理人资格认 证 (初级或中级)。 3.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相应等级的人力资源管理证书。 二、培养能力 (一)专业设置情况 本专业于 2015 年开始招生。自开始招生以来,招生情况一直成逐年递增趋 势。紧紧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应用类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 展。 (二)在校生规模 截至 2022 年 10 月,该专业在校生 336 名(含校企合作专业)。 表 1 旅游管理专业在校生情况 2022 级 2020 级 合计 164 172 336 (三)课程体系 表 2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一览表 课程 性质 总学时 理论 学时 实验实 践学时 学分 学分所占比 例(%) 通识必 修课程 必修 576 +2 周 576 +2 周 0 32 26.23 通识选 修课程 选修 192 192 0 6 4.92 专业核 心课程 必修 688 560 128 39 31.97 专业选 修课程 选修 416 288 128 22 18.03 必修 16 +28 周 16 +3 周 25 周 23 18.85 1888 +30 周 1632 +5 周 256 +25 周 122 100 课程类型 通识 教育 课程 专业 教育 课程 实践课程 合计 (四)优质课程 该专业有实践创新课程《导游实务》,并有依托历史文化学院旅游管理本科 66 专业的校级精品课程《旅游市场营销学》。 (五)创新创业教育 沂水校区建立了学校与地方政府共同培养高水平基础教育师资的良好机制 体制,为学生专业见习、顶岗实习等方面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为更好地适应区域 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注重拓展实习基地合作 单位建设,与京东集团、山东亲情沂蒙旅游集团、临沂城开国际大酒店有限公司、 临沂骏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青岛红树林度假世界、山东华盛江泉城酒店有限公 司、青岛一汽解放集团、泓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定期接受 部分学生的专业见习与顶岗实习。该专业采取各种措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积极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注重拓展合作单位建设。 三、培养条件 (一)教学经费投入 表 3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经费投入统计表 年度 2020 2021 2022 经费总额(万元) 79.3 63.2 72.6 生均(元) 2132 2151 2160 (二)教学设备 表 4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设备统计表 教学仪器设备 生均教学仪器 2022 年新增教学仪 2022 年新增教学仪器 总值(万元) 设备值(元) 器设备值(万元) 设备生均值(元) 2020 98 2634 2021 101 3435 3 446 2022 116 3438 年度 (三)教师队伍建设 表 5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结构一览表 专任教师 职称结构 年度 学位结构 外聘 双师 年龄结构 总人 数 双能 教授 副教 授 博士 硕士 ≥56 46-55 36-45 ≤35 岁 岁 岁 岁 67 型教 师 教师 总人 数 2020 15 0 4 3 8 0 3 4 8 1 3 2021 15 0 4 3 8 0 3 4 8 1 1 2022 15 0 4 3 8 0 3 4 8 1 1 (四)实验实习实训场所 与多家旅游企业如中国旅行社、中国国际旅行社、百事通、携程以及青岛红 树林度假世界、蓝海国际饭店、华盛江泉城酒店等酒店业合作,建立蒙山、天上 王城、雪山彩虹谷、地下大峡谷、无极鬼谷子旅游景区等顶岗实习基地,并通过 与双元教育的校企合作,实现实训 U+体系,拥有莱芜雪野人才实训基地。 表 6 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实习实训场所一览表 年度 实验室总面 积(㎡) 生均实验 室面积 (㎡) 实验室设备总 生均实验室设 实训场 实习场所 值(万元) 备值(元) 所数量 数量 2020 350 0.94 95 2554 6 10 2021 350 1.19 95 3231 6 10 2022 350 1.04 98 3293 6 10 (五)现代教学技术应用 课程全部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校园网已覆盖所有教学及办公场所,所有教 室都多媒体教学设备,学生在校内可以查阅知网等数字化文献资源,教师使用雨 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进行课堂管理。该专业 2017 年开始投入鸿合科技交互式多 媒体,每个班级都配有多媒体,并配合鸿合科技教学软件,实现教师、学生沟通 交流不受地域、时间限制,随时关注学生学习动态,开启全新教学模式。 四、培养机制与特色 (一)培养机制 按照学校制定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 组织任课教师认真学习并领会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在备课、上课过程中认 真落实,并积极做好期中检查。按照培养方案开满课程、开足课时,保证教学质 量。建立旅游专业实习基地,联系实习基地和旅游景点组织学生进行见习和实习。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沂水校区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模式是以就业 为导向,加大专业建设力度,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实 践能力为重点,推动实训基地建设,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二)培养特色 68 1.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构建“宽口径,厚基础,强技能”课程体系。以注重 实践性、强化实用性和职业性,凸显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理念,培养既 能够适应旅游管理的工作、又能够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人品德行基础厚、 旅游管理技能基础厚,专业精、能力强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 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 2.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实现“订单式”培养,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根据临 沂市的经济特点,面向旅游行业工作的实际,结合企业的需要,确定专业方向和 教学计划,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和用人单位提出的人才 规格和数量要求进行培养,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工学交替 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场地并解决学生就 业,学校按企业技术要求培养所需人才。 3.以强化技能为落脚,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坚持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 合,通过 3 年的学习,要求毕业生在毕业时能取得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证 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导游证、职业经理人资格证等其他与旅游相关的 职业资格证书。 五、培养质量 (一)毕业生就业情况 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旅游业进入停滞状态,中基层管理及服务岗位锐减, 加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困难。本专业学生结合当下情况,多方面扩宽就业渠 道,积极创业,积极报考升学考试。 2022 届毕业生共 119 人顺利毕业,截至 2022 年 10 月, 升学与就业率为 90.7%, 就业专业对口率为 80%以上;就业单位分布遍布山东省占 90%。2022 届毕业生的 就业单位分布:升学 80 人,就业 28 人。 就业单位满意率连续提高,2021 届毕业生就业单位对本届毕业生都给予了 很高的评价,本届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学习意识,单位满 意度 100%。 (二)社会对专业的评价 由于本专业培养的人才既具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旅游业实际 操作技能,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该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均得到了社会 的认同。特别是疫情期间,大量旅游企业面临经营困难,学生依然坚守岗位,获 得单位一致好评。 六、毕业生就业创业 69 2022 届学生就业情况良好,除专升本学生外,全部就业,无自主学生创业。 七、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及专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专业发展趋势 旅游业被视为当下的支柱行业,并随着经济的增长得以蓬勃发展。但新冠疫 情给旅游行业带来沉重的打击,众多旅游企业生存困难,旅游人才需求呈现极度 紧缩的状态。受疫情影响,众多旅游专业应届毕业生只能居家隔高,旅游市场人 才需求基本属于饱和乃至失业状态,但一线旅游服务人员、景区景点讲解人员、 研学导师与辅导员以及高端复合型旅游人才仍存在较大的缺口。旅游企业更看重 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吃苦精神,当前企业需要能吃苦耐劳、有上进心、终身学习的 综合型人才。 在未来,对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将围绕新媒体等新业态展开,如旅游 信息管理人才、旅游电子商务人才、大型会展活动管理服务人才、旅游研究人才 等。另外,对于服务技能型人才和高级行政管理人才也将逐渐恢复重视,包括熟 悉国际惯例的旅游高端人才、对国际旅游市场比较敏感的高级旅游经营管理人才 以及服务于旅游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等。 国家旅游局指出旅游人才的培养方向,即培养一支由多专业、多层次组成的, 以高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为重点的旅游人才队伍。培育应用型人才是旅游管理专 业的总体定位,这就要求其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具有夯实的基础知识,较强 的工作适应能力,并能够将理论很好的运用在旅游管理的实际运作当中。根据疫 情期间旅游行业的新特点及新状况,在强化学生导游考证的基础上,今后会适时 强化旅游电子商务、旅游新媒体营销、民宿管理、旅游安全救护知识、旅游网络 运营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二)专业发展建议 在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时候需要考虑时代发展的潮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积极的响应新的时代要求,培养高素质的旅游行业的人才。 1.细分旅游管理专业,以职业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结合疫情当下情况, 立足市场实际需求,明确教育目标,积极改造专业,使专业设置细分化、多元化、 差异化,以更好地契合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成功率。另外,定期 对旅游市场进行调研,掌握市场最新动态,根据市场风向来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复合人才。 2.加强校企合作,主动加强与旅游企业、行业合作,与市旅游局、旅游协会 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与临沂市的大中型旅游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 70 基地,双方在培训、实习与就业、教师挂职锻炼、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项目及课 程教学的实施等领域建立了全方位的合作关系,使校企协同育人落到实处。 八、存在的问题及拟采取的整改措施 (一)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沂水校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已具有较为成熟的管理与教学经验,但也存在着 如下一些问题: 1.缺少高水平专业教师。目前专业任教教师只有地理及相关专业,高学历、 高职称教师较少,现有的专任教师力量还较为薄弱,需要引进高端人才,并对现 有教师进行培养。 2.实习、实训基地不够规范。目前旅游管理的实践基地建设处于起步阶段, 由于经费受限等问题,实训室相关配套设施不齐全,部分训练无法实际操作,实 践教学效果难以规范。 3.缺乏就业指导,专业针对性不强。疫情当下,学校开设线上就业指导课程, 但课程内容繁杂,缺乏有效性和实用性,效果不佳。 (二)拟采取的整改措施 1.强化师资结构建设,提升专业教师实践能力。 引进高水平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提高引进待遇,优化师资队伍。在短期内无 法大量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背景下,可以适当选出年轻相近专业教师派出深造学习 转到旅游专业教学,适当聘请旅游景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掌握一定旅游管理专 业理论知识的教师来学校任教。 要加强“双师型”教师及其实践能力培养力度,鼓励与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 合作、参加实践教学会议与其它高等学校教师交流经验等,组织教师定期或不定 期地到有关重要企事业单位作考察,鼓励教师到旅游相关企业进行挂职,教师可 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和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从而在教学中能够及 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 2.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探索校企融合命运共同体。 实践教学体系需要从校内实训、社会实践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层面来构建完。 校内实训主要依据每门专业的相关实践要求展开,目标是培养旅游行业所需的基 木技能与职业素养。社会实践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是认知实习,比如在教师的 带领下不定期参观星际酒店、旅行社运作流程;另一类是调查活动,比如游客行 为调查、酒店营销方式、旅行社产品设计等。毕业实习是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旅 游类实习单位,也可以由学校统一分配管理。 疫情对于旅游行业后续影响还将有一个较长时间的修复期。但是我们也应该 71 充分认识到旅游业长期向好的趋势,现阶段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就业问题 也是暂时的,旅游企业未来的复工以及行业再度振兴仍需大量的劳动力支撑。在 校企协同抗击疫情的过程中,要搭建校企信息互通机制,鼓励合作企业面向旅游 专业毕业生开放应急就业岗位、就业实习学徒、管理实习生等措施,探索校企融 合命运共同体,研判后疫情时代行业发展趋势,探索疫情影响下的行业发展新动 向,以市场为导向做好就业指导。 3.整合优质就业指导资源,探索旅游专业就业新渠道。 在就业指导中摸清疫情对毕业生的就业意愿影响,及时了解学生的个体需求, 帮助毕业生缓解就业压力,指导他们面临职业选择如何做决策。以实用为度精心 筛选、整理就业指导课程,整合最新就业政策,将近期国家、地方各有关部门、 用人单位和高校推出的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全面准确及时传达給毕业生。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随着文旅产业进一步融合,旅游文创、休闲度假、研学旅游、虛拟旅游等一 些新兴的业态在逐渐形成新的就业机遇也将随之释放,因此要做好未来行业发展 的研判,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引导,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开拓更加广阔 的就业渠道。 72 专业十:市场营销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 培养理论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系统掌握市场营销专 业知识、能够从事市场营销及相关领域工作、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具有 沂蒙精神特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基本素质要求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 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的精神及爱岗敬业、团结协作、遵纪守法 的品质; 3.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强身健体的科学方法,养成良好的 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接受必要的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 4.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要求。 (二)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 1.掌握市场营销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 3.掌握必需的人文科学知识、法律知识; 4.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 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5.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并达到规定的等级要求; 6.有正确的择业观念,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 (三)岗位能力要求 1.树立良好的职业观, 具有积极的工作态度、强烈的责任心; 2.具有收集、分析市场信息的能力; 3.能够制定有效的营销战略和策略,准确定位目标市场,并制定相应的营销 组合策略; 4.能够制定并撰写产品上市策划、品牌策划、营销组合策划等策划方案; 5.具有网络营销和网上交易操作与管理的能力; 73 6.具有一定的商务交流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7.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及跟踪市场营销新理论和技能发展的能力。 二、培养能力 (一)专业基本情况 市场营销专业于 2011 年开始招收专科生,是我校最早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之 一,在经管人才培养方面具有诸多优势。自招生以来,紧紧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 定位与应用类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师资 队伍持续壮大。招生规模稳定,在内涵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二)在校生规模 本专业 2015 年开始面向省内外招生,目前在校生 2020 级 211 人(含校企合 作专业) ,2022 级 183 人,共计 394 人。 (三)课程体系 表 1 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课程类型 通识 教育 课程 通识必 修课程 通识选 修课程 学科基 专业 教育 课程 础课程 专业核 心课程 专业选 修课程 集中实践环节 合 计 课程 总学 理论 实验实 性质 时 学时 践学时 必修 576 576 0 选修 96 96 必修 192 必修 学分所 理论学 实验实 分 践学分 32 32 0 19.28% 0 6 6 0 3.61% 192 0 10.5 10.5 0 6.33% 832 832 0 61.5 61.5 0 37.05% 选修 160 160 0 10 10 0 6.02% 必修 44 周 44 周 46 0 46 27.73% 44 周 166 166 46 1856+ 44 周 1856 (四)创新创业教育 74 总学分 占比例 (%) 100.00 % 该专业采取各种措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和申报 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学校与盘古集团、鲁南制药、青岛海尔、青岛海 信、双元教育集团、京东全国客服中心等知名企业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 专业见习、顶岗实习、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举办各种 类型的就业创业专题培训讲座,为学生实习就业指明操作方向。 表 2 学生就业、升学统计表 届别 学生数 初次就业 签约 升学 创业 2022 169 153 48 105 0 三、培养条件 (一)教学经费投入 学校不断加强对专业建设的投入力度,经费主要来源于山东省特色名校重点 建设专业项目、山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中央财政专项、山东 省骨干学科教学建设及学校配套经费。 表 3 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经费投入统计表 年度 2020 2021 2022 经费总额(万元) 100 80 81 生均(元) 2049 2056 2058 (二)教学设备投入 表 4 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设备统计表 年度 教学仪器设备 总值(万元) 生均教学仪器 设备值(元) 2020 56 1148 2021 58 1506 2022 59.5 1510 2022 年新增教学仪 器设备值(万元) 2022 年新增教学仪 器设备生均值(元) 1.5 38 学校办学条件基本实现现代化,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电子阅览室、校园 网络中心、实验信息中心、学术报告厅、微格教室、等教育教学设施齐全,建有 千兆校园网并与 Internet 实现互连。学校图书馆与沂水县图书馆实现共建共享, 馆藏图书 23 万余册。 (三)教师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长期以来,通过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方式相结合,充分 利用在职培训、在职攻读学位、在职进修和参加各种学术交流等,提高教师素质 75 和能力。现有专任教师 33 人,其中副教授 10 名,讲师 17 名,助理讲师 6 名。 教师中硕士比例达 72%,2016 年引进博士人才 1 名,2017 年引进硕士研究生 5 名,专业教师素质和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为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表 5 市场营销专业教师队伍结构一览表 专任教师 职称结构 年度 学位结构 年龄结构 双师 双能 型教 师 外聘 教师 总人 数 总人 数 教授 副教 授 博士 硕士 ≥56 岁 46-55 岁 36-45 岁 ≤35 岁 2020 33 0 10 0 17 0 15 14 4 1 3 2021 33 1 9 1 16 0 15 14 4 1 2 2022 33 1 9 1 16 0 15 14 4 1 2 (四)实习实训基地 临沂大学沂水校区不断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基地保障,与京 东全国客服中心合作共建校内实训中心,积极开展市场调研活动,进一步整合优 势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和利用好学科专业优势,不断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提升培 训质量。 表 6 市场营销专业(实验实习实训场所情况) 年度 实验室总 生均实验室 面积(㎡) 面积(㎡) 实验室设备总 值(万元) 生均实验室设 备值(元) 实训场 所数量 实习场所 数量 2020 250 0.51 75 1537 3 4 2021 250 0.65 75 1948 3 4 2022 250 0.63 75 1903 3 4 (五)现代教学技术应用 本专业教学资源配置充足,效益发挥充分,在保证满足教学需要的条件下, 吸纳本专业学生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 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原有多媒体教室的基础上,2017 年 新上 4 口触摸屏多媒体教室,另有经管类专业书库 1 个,极大地方便了学生专业 知识的学习。 市场营销专业正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鼓励广大教师研究总 结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建设经验和教学应用经验,组织教师针对一些资源库建设和 教学应用问题展开讨论,互相启迪,共同提高,争取申请到相关校级课题。 76 四、培养机制与特色 本专业以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技能突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培养的学生既要有一定的通识理论宽度和专业理论深度,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和创新能力。 培养模式由学校单边培养转变成学校与企业双边共同培养,教学方式由以课 堂为主转变课堂教学与现场模拟相结合。具体来说,就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 企业的参与,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分别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聘 请企业管理人员为学生开设专业实践课,理论性强的课程在课堂完成,操作性强 的课程则直接深入到企业现场进行教学。 建立专业实习基地,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实习实训基地等资源,并对这些 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与整合,以发挥教学资源的最大效益;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 部分课程进行整合,基本理论做到“必须”、 “够用”,专业知识做到“实用” 、 “管 用”,更突出培养学生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删除陈旧教材内容,补充最新发展 理论,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通过整合使每门课程教学内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及其他技术,探讨及引进新的教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将不同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进行整合,使这些方法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 五、培养质量 (一)毕业生就业率 本专业 2022 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 90%。 (二)就业专业对口率 截至 2022 年 10 月,2022 届毕业生的就业专业对口率为 80.1%。 (三)就业单位满意率 2022 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满意率 98%。 (四)社会对专业的评价 本届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学习意识,社会各界对该专 业学生的基础知识,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获得 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其中鲁南制药集团、青岛红树林度假世界、济南东恒置 业、临沂华盛江泉大酒店、蓝海集团等等知名企业每年都会从我校招聘优秀毕业 生。 (五)学生就读该专业的意愿 77 2022 年该专业计划招生 200 人,录取 200 人,报到 169 人,学生高考分数 最低高于二段线 5 分。 六、毕业生就业创业 截止 2022 年 9 月,2022 届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分布:签订劳动合同 48 人, 升学 105 人。 七、专业发展趋势及建议 (一)专业发展趋势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 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优化结构,发展内涵,发挥优 势,突出特色。经过 5 年的建设,将市场营销专业建成“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 践技能突出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专业。在此基础上,逐步将市场营销专业 建设成为在同类院校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 (二)专业发展建议 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 对于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在政策上要给予支持,在时间上给予保证。鼓 励教师进修和培训。有计划地安排副教授职称以上的教师到国内、外高校,或进 行专业进修,或作为访问学者,提高教学水平和学术研究水平。借助“校企合作” 平台,以合同或合作等方式,将企业管理人员纳入本专业教师队伍,以强化教学 团队的实践能力。 二是加强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以及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本专业 旨在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与人才需要的课程体系。构 建以思想政治类、工具类课程为先导,以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为基础,以销售 管理和推销学等课程为主干,重点培养学生销售管理的能力。强化课程管理,合 理设置专业选修课程,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三是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对市场营销专业而言,实践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地 位。而稳定的实习教学基地,又是实践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搞好实习教学 基地建设和规划,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八、存在的问题及拟采取的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 78 由于市场营销属于一个新兴学科,其知识和理论体系还处在不断发展完善的 过程中,其教学注重知识的灌输,一味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性地位,教学方 法主要还是沿用教师教、学生学、重理论、轻实践——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 方法,其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的学生理论知识较扎实, 但对现场实际了解甚少,严重欠缺实际知识与操作能力,难以尽快胜任现场工作。 2.课程建设的质量和规模尚需进一步提高 市场营销理论是建立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基础理论课的基础上的。因此,在 低年级开设一些基础理论课,如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等是非常必要的。但在高年 级阶段,市场营销专业的各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之间在内容上出现明显的交叉重 复。课程内容的重复一方面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另一方面也挤占了教学实践 的时间,更为严重的是养成了学生的惰学心理。 3.缺乏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由于中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主要是以传播知识的多寡为教育的主要功能,教师 讲什么,考试就考什么,学生的主要精力在于记忆和模仿,忽视能力和素质的培 养,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必然缺乏创新精神和独特的个性。许多学生考试只是背 老师给的重点,缺乏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这一点在学生毕业实习中就会明显的 表现出来,许多实习单位对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满意。 (二)拟采取的对策 1.引进具有专业水平的高层次人才,走出去,请进来,聘请知名企业的专家 为学生讲授实践经验,为学生的职业生涯的规划提供指导和帮助。 2.扩大和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将实训活动常态化,具体化。适当提高 活动的规模和范围,扩大市场营销专业的影响力。 3.完善课程体系。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的立足点应该是知识导向与能力导向相 结合,教育导向和市场导向相结合。应该在这两个导向的基础上来科学设计市场 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既满足学生获取知识,学校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也满足企业实用的需要。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不仅要设置英语、数学、经 济学、管理学等这些基础性课程,同时要对现有的专业课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和调 整,始终保持学生对课程的新鲜感。与此同时,适当增加相关管理专业基础课, 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并增加专业讲座,对于比较集中的问题以专题的方式进行 教学,从而起到拾遗补阙的作用。 79 专业十一:计算机网络技术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强,掌 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能够进行网站设计与网络应用系统开发,具有 国际视野,承传沂蒙精神、具有沂蒙特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 应用型人才。 (一)基本素质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落实科学发展 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 2.具有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和诚实守信的品质;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具有良好的科学 思维和创新意识,具备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专业知识与技能 1.学生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熟悉我国经济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 法规; 2.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3.具备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掌握各岗位的实际操作技能; 4.具有较强的分析、研究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 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5.通过该专业的学习,能够获取相应的计算机等级证书、网络工程师证书。 (三)岗位能力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掌握网络规划、网络集成等技术,具备网络组建能力。 3.掌握网络管理知识,具备网络管理与维护能力。 4.掌握网站设计、UI 设计等技术,具备网站设计与管理以及 Web 应用开发 能力。 5.掌握网络安全技术与规范,具备网络安全监控与管理能力。 6.了解主流网络设备特点,具备网络设备营销和技术服务能力。 80 二、培养能力 (一)专业设置情况 设置于 2019 年,是我校的计算机类专业,办学条件得到不断改善,师资队 伍持续壮大。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招生规模稳定,走上了内涵发展的良性道路。 (二)在校生规模 截至 2022 年 9 月,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现有 2020 级 43 人,2022 级 130 人, 该专业在校生合计 173 人。 (三)课程体系 表 1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一览表 课程 性质 总学时 理论 学时 实验实 践学时 总学分 理论 学分 实践 学分 学分所占 比例(%) 通识必 修课程 必修 592 592 0 34 20 0 29.0 通识选 修课程 选修 128 128 0 8 12 0 6.8 专业核 心课程 必修 880 880 180 45.5 15 12 38.7 专业选 修课程 选修 256 256 60 12 12 5 10.2 集中实践环节 必修 49 周 0 49 周 18 0 22 15.3 1872+49 周 1856 240+49 周 117.5 86 39 100 课程类型 通 识 教 育 课 程 合计 说明 实验实践课程总学分占专业总学分比例 15.3 (四)创新创业教育 建立了学校与地方政府共同培养高水平基础教育师资的良好机制体制,为学 生专业见习、顶岗实习等方面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为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 求,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践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注重拓展实习基地 合作单位建设,与京东、盘古等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定期接受部分学生的专业见 习与顶岗实习。学校建设了京东实训室,为学生提供仿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工作 环境,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工作有清晰且直观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 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理论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际工作的认识。该专业采取各种 措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和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 计划训练项目。 81 三、培养条件 (一)教学经费投入 表 1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经费投入统计表 年度 2020 2021 2022 经费总额(万元) 116.4 109.2 119.3 生均值(元) 2247.1 2251.5 2289.8 (二)教学设备 表 2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设备统计表 年度 教学仪器设备 总值(万元) 生均教学仪器 设备值(元) 2021 142 2927.8 2022 154 2955.8 2022 年新增教学仪 器设备值(万元) 2022 年新增教学仪器 设备生均值(元) 18 230.3 (三)教师队伍建设 表 3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师资队伍结构情况 专任教师 年度 总 人 数 职称结构 学位结构 年龄结构 教 授 副 教 授 博 士 硕 士 ≥56 岁 46-55 岁 36-45 岁 ≤35 岁 双师 双能 型教 师 外聘 教师 总人 数 2021 8 0 5 0 5 0 1 6 1 1 0 2022 8 0 5 0 5 0 1 6 1 1 0 (四)实验实习实训场所 表 4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验实训场所一览表 年度 实验室总 面积(㎡) 生均实验室 面积(㎡) 实验室设备 生均实验室设 总值(万元) 备值(元) 2021 508 1.05 196.7 2022 557.8 1.07 216.6 实训场 所数量 实习场所 数量 4055.7 6 11 4157.4 7 11 (五)现代教学技术应用 该专业 95%以上的课程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校园网已覆盖所有教学及办公 82 场所,所有教室都多媒体教学设备,学生在校内可以查阅知网等数字化文献资源, 教师使用雨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进行课堂管理。 四、培养机制与特色 (一)培养机制 1.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从知识结构、内容、各课程关系、特色教学 要求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探索,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2.对每门课程制定规范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并严格按教学计划进行教学。 3.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按职业或岗位素质需要与培养学生技能的需要设置理 论课和实践环节。 4.重视实验实践教学,强化学生技能的培养,完善校内实验环境和校外实训 基地,加大软硬件设备投入,广泛与企业合作建校外实训基地。 5.加强校企合作,与行业、协会、企业联合办学。加强实践能力考核,鼓励 学生一张文凭,多种证书,重视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养成。 (二)培养特色 1.校企结合,为区域经济服务:根据临沂市的经济特点,面向中小型企业财 务工作的需求,根据企业的需要,确定专业方向和教学计划,顶岗实习,订单培 养。 2.学以致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技术人才:以注重实践性、强化实 用性和职业性,凸显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理念。通过会计手工模拟、计 算机软件模拟、实践基地实习相结合的方法,以系统掌握会计知识和技能为中心, 强化英语教学,突出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缩短就业适应期。 3.强化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坚持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通过 3 年的学习,要求所有的毕业生在毕业时尽可能多的取得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英 语等级证书和会计上岗证书。 4.开阔视野,面向外向型经济:随着我市经济的发展,各类涉外企业也在逐 渐增加,为此该专业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增加了涉外会计的相关知识,培养能够 适应涉内、涉外会计各种岗位的专业人才。 五、培养质量 (一)毕业生就业情况 截至 2022 年 9 月,2022 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 97.5%以上,就业专业对口率 为 85%以上;就业单位分布遍布山东省占 93%,其中临沂市占比最高。2022 届毕 业生的就业情况中, 有 32 人报考专升本,其中 25 名同学被录取, 录取率达 78.13%, 83 其余的同学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协议就业以及自主创业。 就业单位满意率连续提高,2022 届毕业生就业单位对本届毕业生都给予了 很高的评价,本届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学习意识,单位满 意度高达 95%。 (二)社会对专业的评价 社会各界对该专业历届毕业生的基础知识,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三)学生就读该专业的意愿 2022 级学生就读该专业的意愿很高,省内外一志愿录取率为 100%,报到率 为 92%以上。 六、毕业生就业创业 截至 2022 年 10 月,2022 届毕业生无自主创业。 七、专业发展趋势及建议 (一)专业发展趋势 进入 21 世纪,计算机网络向着和继续向着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和个性 化方向发展,这也是网络发展的目标:高速网络,宽带接入,高速交换网络,全 光纤网络等。计算机网络是二十世纪 60 年代起源于美国,原本用于军事通讯, 后逐渐进入民用,经过短短 40 年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现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并正以高速向前迈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看到一个充满虚拟性的新时代。在 这个虚拟时代,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都会极大地改变,那时我们将进行虚拟旅 行,读虚拟大学,在虚拟办公室里工作,进行虚拟的驾车测试等。 (二)专业发展建议 网络技术相关课程组应该与业相关的网络戒计算机公司的技术与家合作,以 网络工程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采取 行劢导向教学。把课堂搬到网络实训室及校外实训基地,以任务为导向。教、学、 做一体化的情境教学方法。在做中学在真实的实践任务中完成职业能力培养,从 完成实际工作操作到理论学习的教学模式。学校和与业相关的网络戒计算机企业 通过签订相关的合约,使得企业与学校之间建立起合作关系。企业为学生提供网 络技术实习基地,既能够让学生得到锻炼同时也满足了企业的经济利益,促迚双 方之间的共赢。学校不与网络企业密切合作,在与业上共同制定教学指导方案。 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合作中企业的网络技术与家作为兼职教师到校兼课,学校教师 84 定期到企业顶岗迚修。学校建设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 的校内网络技术实训基地,依托大型网络企业,建立校外网络技术实训基地,实 现企业生产、科研与学校教学、服务的有机结合。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培 养和提出更多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 (三)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截至目前,本专业经过两年半的建设与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学科、专业及 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但与国内同类学科相比, 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包括: 1.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完善 计算机网络技术学学科发展水平较低,为该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带来一 定障碍。 2.教学和科研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到目前为止,该专业教师的教学研究成果层次偏低,在权威核心期刊和在业 界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章偏少,学科团队主持的省级以上的课题较少。 3.专业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专业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极大的影响了软硬件的投入, 影响了专业发展能力。本专业需要开出多门实训课,专门的实验室不足,制约了 计算机网络技术学科的发展和壮大。 (四)采取的措施 1.提高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待遇,引进博士及高层次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是 较短期限内化解高层次人才不足的快捷手段。针对会计学专业高层次人才的稀缺 性特点和我校的区位特点,提高会计专业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待遇是首要条件。 2.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一方面,在短期内无法大量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背景 下,可以适当引进优秀硕士学位毕业生以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鼓励青年教 师到国内外高校进修,了解会计理论前沿,学习实证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方法, 打开计算机网络技术理论研究视野,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 3.有计划的安排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会和专题讲座的培训会。参加学术研讨会 是与校外同行沟通交流的有效平台,也是有效推介学校的良好机会。为开阔教师 的视野,明确教师的研究方向、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每位教师需要至少参加一 次学术研讨会。 4.进一步扩大招生宣传,让更多考生了解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发展前景。 85 86 专业十二:软件技术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掌握软件技术基 本理论知识,熟悉软件开发流程,具备软件开发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编码熟 练度和规范性达到一定要求,熟悉国际标准和软件开发规范,具备一定的项目实 施能力和综合技术素质,扎实掌握客户端技术、面向对象思想、三层架构设计思 想,符合 IT 企业岗位入门需求,从事软件工程项目的分析设计、开发和项目工 程管理工作等相关的职业,能够通过职业培训、继续教育、自学成才等继续学习 的渠道达到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基本素质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落实科学发展 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 2.具有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和诚实守信的品质;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具有良好的科学 思维和创新意识,具备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专业知识与技能 1.学生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熟悉我国经济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 法规; 2.系统地掌握软件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3.具备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掌握软件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明确 各软件岗位的职责,掌握各软件岗位的实际操作技能; 4.具有较强的分析、研究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 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5.通过该专业的学习,能够获取相应的计算机等级证书、计算机程序设计工 程师技术水平证书。 (三)岗位能力 1.职业基本能力 (1)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安装、调试、操作与维护能力; (2) 利 用 Office 工 具 进 行 项 目 开 发 文 档 的 整 理 (Word) 、 报 告 的 演 示 87 (PowerPoint)、表格的绘制与数据的处理(Excel),利用 Visio 绘制软件开发相 关图形的能力; (3)通过系统帮助、网络搜索、专业书籍等途径获取专业技术帮助的能力。 2.专业核心能力 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如下: (1)中小型桌面应用程序开发能力; (2)中小型 Web 应用程序开发能力; (3)企业级多层架构 Web 应用系统开发能力; (4)软件建模能力; (5)应用软件开发方法指导软件开发过程能力; (6)对开发的软件系统进行测试的能力; (7)编写软件相关文档的能力。 二、培养能力 (一)专业设置情况 (二)在校生规模 截至 2022 年 9 月,软件技术专业现有 2020 级 42 人,2022 级 124 人,该专 业在校生合计 166 人。 (三)课程体系 表 1 软件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一览表 课程 性质 总学时 理论 学时 实验实 践学时 总学分 理论 学分 实践 学分 学分所占 比例(%) 通识必 修课程 必修 592 592 0 34 20 0 29.0 通识选 修课程 选修 128 128 0 8 12 0 6.8 专业核 心课程 必修 880 880 180 45.5 15 12 38.7 专业选 修课程 选修 256 256 60 12 12 5 10.2 集中实践环节 必修 49 周 0 49 周 18 0 22 15.3 1872+49 周 1856 240+49 周 117.5 86 39 100 课程类型 通 识 教 育 课 程 合计 说明 实验实践课程总学分占专业总学分比例 88 15.3 (四)创新创业教育 建立了学校与地方政府共同培养高水平基础教育师资的良好机制体制,为学 生专业见习、顶岗实习等方面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为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 求,培养学生的软件技术实践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注重拓展实习基地合作单 位建设,与各学校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定期接受部分学生的专业见习与顶岗实习。 该专业采取各种措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和申报 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 三、培养条件 (一)教学经费投入 表 1 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设备统计表 年度 2020 2021 2022 经费总额(万元) 116.4 109.2 119.3 生均值(元) 2247.1 2251.5 2289.8 (二)教学设备投入 表 2 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设备统计表 年度 教学仪器设备 总值(万元) 生均教学仪器 设备值(元) 2021 142 2927.8 2022 154 2955.8 2019 年新增教学仪 器设备值(万元) 2019 年新增教学仪器 设备生均值(元) 18 230.3 (三)教师队伍建设 表 3 软件技术专业师资队伍结构情况 专任教师 年度 总 人 数 职称结构 学位结构 年龄结构 教 授 副 教 授 博 士 硕 士 ≥56 岁 46-55 岁 36-45 岁 ≤35 岁 双师 双能 型教 师 外聘 教师 总人 数 2021 8 0 5 0 5 0 1 6 1 1 0 2022 8 0 5 0 5 0 1 6 1 1 0 (四)实验实习实训场所 89 表 4 会计专业实验实训场所一览表 年度 实验室总 面积(㎡) 生均实验室 面积(㎡) 实验室设备 生均实验室设 总值(万元) 备值(元) 2021 508 1.05 196.7 2022 557.8 1.07 216.6 实训场 所数量 实习场所 数量 4055.7 6 11 4157.4 7 11 (五)现代教学技术应用 该专业 95%以上的课程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校园网已覆盖所有教学及办公 场所,所有教室都多媒体教学设备,学生在校内可以查阅知网等数字化文献资源, 教师使用雨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进行课堂管理。 四、培养机制与特色 (一)培养机制 1.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从知识结构、内容、各课程关系、特色教学 要求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探索,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2.对每门课程制定规范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并严格按教学计划进行教学。 3.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按职业或岗位素质需要与培养学生技能的需要设置理 论课和实践环节。 4.重视实验实践教学,强化学生技能的培养,完善校内实验环境和校外实训 基地,加大软硬件设备投入,广泛与企业合作建校外实训基地。 5.加强校企合作,与行业、协会、企业联合办学。加强实践能力考核,鼓励 学生一张文凭,多种证书,重视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养成。 (二)培养特色 1.校企结合,为区域经济服务:根据临沂市的经济特点,面向中小型企业财 务工作的需求,根据企业的需要,确定专业方向和教学计划,顶岗实习,订单培 养。 2.学以致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技术人才:以注重实践性、强化实 用性和职业性,凸显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理念。通过软件技术手工模拟、 计算机软件模拟、实践基地实习相结合的方法,以系统掌握软件技术知识和技能 为中心,强化英语教学,突出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缩短就业 适应期。 3.强化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坚持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通过 3 年的学习,要求所有的毕业生在毕业时尽可能多的取得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英 语等级证书和计算机程序设计工程师技术水平证书。 90 4.开阔视野,面向外向型经济:随着我市经济的发展,各类涉外企业也在逐 渐增加,为此该专业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增加了涉外软件技术的相关知识,培养 能够适应涉内、涉外软件技术各种岗位的专业人才。 五、培养质量 (一)毕业生就业情况 截至 2022 年 9 月,2022 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 97.5%以上,就业专业对口率 为 85%以上;就业单位分布遍布山东省占 91%,其中临沂市占比最高。 就业单位满意率连续提高,2022 届毕业生就业单位对本届毕业生都给予了 很高的评价,本届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学习意识,单位满 意度高达 95%。 (二)社会对专业的评价 社会各界对该专业历届毕业生的基础知识,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三)学生就读该专业的意愿 2022 级学生就读该专业的意愿很高,省内外一志愿录取率为 100%,报到率 为 92%以上。 六、毕业生就业创业 截至 2022 年,2023 届毕业生无自主创业。 七、专业发展趋势及建议 (一)专业发展趋式 “十三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持 续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政策体系。产业规模效益快速增长,综合竞争力实现 新的跃升。一是规模效益快速增长。业务收入从 2015 年的 4.28 万亿元增长至 2020 年的 8.16 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 13.8%,占信息产业比重从 2015 年的 28% 增长到 2020 年的 40%。二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操作系统、数据库、办公软件 等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部分新兴平台软件、应用软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国 内首家开源基金会成立,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开源项目加速孵化。三是骨干企业实 力提升。百强企业收入占全行业比重超过 25%,收入超千亿的企业达 10 家,2 家企业跻身全球企业市值前十强。四是产业集聚效应凸显。全国 268 家软件园区 贡献了 75%以上的软件业务收入,13 家中国软件名城收入占比达 77.5%。五是融 91 合应用日益深化。软件加快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软件信息服务消费在信息消费 中占比超过 50%,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软件创新应用有力支撑疫情防控和复工 复产 (二)专业发展建议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本着服务经济社会、服务学科建设、服务人才培 养的目标,根据学校的办学规划,紧密结合学校的办学思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以市场需求为目标,瞄准市场建专业。基于市场需求,积极改造专业,提高人才 培养质量,建设在山东省同类院校中特色鲜明的软件技术专业。 八、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一)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截至目前,本专业经过两年半的建设与发展,软件技术学科、专业及课程、 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但与国内同类学科相比,还存在 着较大的差距。主要包括: 1.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完善 软件技术学学科发展水平较低,为该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带来一定障碍。 2.教学和科研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到目前为止,该专业教师的教学研究成果层次偏低,在权威核心期刊和在业 界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章偏少,学科团队主持的省级以上的课题较少。 3.专业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专业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极大的影响了软硬件的投入, 影响了专业发展能力。 (二)采取的措施 1.提高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待遇,引进博士及高层次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是 较短期限内化解高层次人才不足的快捷手段。针对软件技术学专业高层次人才的 稀缺性特点和我校的区位特点,提高软件专业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待遇是首要条件。 2.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一方面,在短期内无法大量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背景 下,可以适当引进优秀硕士学位毕业生以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鼓励青年教 师到国内外高校进修,了解软件理论前沿,学习实证软件研究方法,打开软件理 论研究视野,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 3.有计划的安排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会和专题讲座的培训会。参加学术研讨会 是与校外同行沟通交流的有效平台,也是有效推介学校的良好机会。为开阔教师 92 的视野,明确教师的研究方向、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每位教师需要至少参加一 次学术研讨会。 4.进一步扩大招生宣传,让更多考生了解软件技术专业的发展前景。 93 专业十三:社会体育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富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掌握社会体育专业的基 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胜任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健身指导、 体育产业经营开发以及学校体育教学等工作,具有国际视野和沂蒙精神特质的高 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 基本素质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落实科学发展 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 2.具有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和诚实守信的品质;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具有良好的科学 思维和创新意识,具备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专业知识与技能 1.学生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熟悉我国体育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 法规; 2.系统地掌握社会与体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3.具备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掌握体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明确各体 育岗位的职责,掌握体育岗位的实际操作技能; 4.具有较强的分析、研究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 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5.通过该专业的学习,能够获取相应的计算机等级证书、教师资格证、社会 体育指导员证书。 (三)岗位能力 1.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能熟练应用英语获取专业知识和信息,能获取 相应的英语等级证书。 2.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掌握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体育健身、休闲娱乐技能指导、科学健身咨询、群众性体 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和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业经营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3.具有扎实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较好的自然科学知识基础、系统地掌握 94 本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主要包括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心理学、 运动人体科学和体育教学与训练等理论与知识、了解相关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 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大众体育运动项目技术。 4.掌握体育教学指导、体育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做到一专多能。 5.具有一定的应用本专业知识、技术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能力 (一)专业设置情况 设置于 2019 年,是我校的体育类专业,办学条件得到不断改善,师资队伍持 续壮大。社会体育专业的招生规模稳定,走上了内涵发展的良性道路。 (二)在校生规模 截至 2022 年 11 月,社会体育专业现有 2020 级 2 个教学班 45 人,2022 级 3 个教学班 119 人,该专业在校生合计 164 人。 (三)课程体系 表 1 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一览表 课程 性质 总学时 理论 学时 实验实 践学时 总学分 理论 学分 实践 学分 学分所占 比例(%) 通识必 修课程 必修 592 592 0 34 20 0 29.0 通识选 修课程 选修 128 128 0 8 12 0 6.8 专业核 心课程 必修 880 880 180 45.5 15 12 38.7 专业选 修课程 选修 256 256 60 12 12 5 10.2 集中实践环节 必修 49 周 0 49 周 18 0 22 15.3 1872+49 周 1856 240+49 周 117.5 86 39 100 课程类型 通 识 教 育 课 程 合计 说明 实验实践课程总学分占专业总学分比例 15.3 (四)创新创业教育 建立了学校与地方政府共同培养高水平基础教育师资的良好机制体制,为学 生专业见习、顶岗实习等方面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为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 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注重拓展实习基地合作单位建设, 与各学校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定期接受部分学生的专业见习与顶岗实习。该专业 95 采取各种措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和申报大学生 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 三、培养条件 (一)教学经费投入 表 1 社会体育专业教学经费统计表 年度 2020 2021 2022 经费总额(万元) 116.4 109.2 119.3 生均值(元) 2247.1 2251.5 2289.8 (二)教学设备投入 表 2 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设备统计表 年度 教学仪器设备 总值(万元) 生均教学仪器 设备值(元) 2021 142 2927.8 2022 154 2955.8 2022 年新增教学仪 器设备值(万元) 2022 年新增教学仪器 设备生均值(元) 5 304.8 (三)教师队伍建设 表 3 社会体育专业师资队伍结构情况 专任教师 年度 总 人 数 职称结构 学位结构 年龄结构 教 授 副 教 授 博 士 硕 士 ≥56 岁 46-55 岁 36-45 岁 ≤35 岁 双师 双能 型教 师 外聘 教师 总人 数 2021 8 0 5 0 2 2 2 4 0 2 1 2022 9 0 6 0 2 2 2 4 0 2 1 (四)实验实习实训 表 4 社会体育专业实验实训场所一览表 年度 实验室总 面积(㎡) 生均实验室 面积(㎡) 实验室设备 生均实验室设 总值(万元) 备值(元) 2021 0 0 0 2022 0 0 0 96 实训场 所数量 实习场所 数量 0 5 0 0 5 0 (五)现代教学技术应用 该专业 95%以上的课程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校园网已覆盖所有教学及办公 场所,所有教室都多媒体教学设备,学生在校内可以查阅知网等数字化文献资源, 教师使用雨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进行课堂管理。 四、培养机制与特色 (一)培养机制 1.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从知识结构、内容、各课程关系、特色教学 要求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探索,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2.对每门课程制定规范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并严格按教学计划进行教学。 3.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按职业或岗位素质需要与培养学生技能的需要设置理 论课和实践环节。 4.重视实验实践教学,强化学生技能的培养,完善校内实验环境和校外实训 基地,加大软硬件设备投入,广泛与企业合作建校外实训基地。 5.加强校企合作,与行业、协会、企业联合办学。加强实践能力考核,鼓励 学生一张文凭,多种证书,重视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养成。 (二)培养特色 1.校企结合,为区域经济服务:根据临沂市的经济特点,面向中小型企业财 务工作的需求,根据企业的需要,确定专业方向和教学计划,顶岗实习,订单培 养。 2.学以致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技术人才:以注重实践性、强化实 用性和职业性,凸显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理念。通过社会体育手工模拟、 计算机软件模拟、实践基地实习相结合的方法,以系统掌握社会体育知识和技能 为中心,强化英语教学,突出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缩短就业 适应期。 3.强化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坚持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通过 3 年的学习,要求所有的毕业生在毕业时尽可能多的取得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英 语等级证书。 4.开阔视野,面向外向型经济:随着我市经济的发展,各类涉外企业也在逐 渐增加,为此该专业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增加了涉外社会体育的相关知识,培养 能够适应涉内、涉外社会体育各种岗位的专业人才。 五、培养质量 97 (一)毕业生就业情况 截至 2022 年 9 月 30 日,2022 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 90.1%,就业专业对口率 为 80%以上;就业单位分布遍布山东省占 96.3%,其中临沂占比最高。 就业单位满意率较高,2022 届毕业生就业单位对本届毕业生都给予了很高 的评价,本届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学习意识,单位满意度 达 95.1%。 (二)社会对专业的评价 社会各界对该专业历届毕业生的基础知识,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三)学生就读该专业的意愿 2022 级学生就读该专业的意愿很高,省内外一志愿录取率为 100%,报到率 为 93%上。 六、毕业生就业创业 截至 2022 年,2023 届毕业生无自主创业。 七、专业发展趋势及建议 (一)专业发展趋势 《山东省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指出: “十三五”期间我省体 育产业将力争实现三大发展目标:一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 达到 3500 亿元,实现增加值持续增长,占全省 GDP 比重达到 1.2%,从业人员超 过 70 万人;二是产业基础稳步夯实,大力推进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人均体 育场地面积达到 2 平方米,城市社区建成 15 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和乡镇、行 政村公共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 100%,基本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全覆盖,经常参加 体育锻炼人数占全省总人口 38%以上,全省每万人体育社会组织数量超过 3 个; 三是产业主体日益壮大,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项目达到 10 个左右, 省级超过 40 个。 加大体育资源开放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发展体育,54 家省级体育协会完成 脱钩改革,群众性和商业性体育赛事全部取消审批,90%以上的全民健身运动会 赛事和全省青少年锦标赛、冠军赛都由协会、俱乐部和社会力量承办,一批公共 体育场馆交给专业机构运营,社会体育指导员和职业健身指导人员培训工作由高 校、俱乐部承接。认真落实“放管服”改革,将“一级运动员等级称号认定”等 3 项权力事项纳入“一次办好”范围,将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许可管理纳入 98 “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范围,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行政许可事项进驻省级政 务服务大厅。 (二)专业发展建议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本着服务经济社会、服务学科建设、服务人才培 养的目标,根据学校的办学规划,紧密结合学校的办学思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以市场需求为目标,瞄准市场建专业。鼓励企业设计研发智能化健身设备和器材, 丰富完善智慧健身服务,推动全民健身设施、器材智能化升级,到 2025 年,每 县(市、区)至少建有 1 处智能化室外健身路径。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科 技创新平台和科学健身指导平台建设,推动健身俱乐部提升智慧化服务水平。积 极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体育场馆在 场地预定、赛事信息、体质监测、健身指导等方面提供全域共享、互联互通的智 慧化健身服务。支持体育组织和企业策划举办线上与线下融合、相互补充的各类 体育赛事活动。推动企业研发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专业化、个性化、智慧化线 上运动场景产品、健身培训课程,促进服务方式和营销模式创新。支持体育用品 制造、零售企业开展电商业务,发展“线上营销+实体销售”“短视频引流+直播 带货”等体育用品营销新模式。拓展新媒体体育消费,加快推进体育产品和服务 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不断创造新产品、新服务,打造数字 体育经济生态。 八、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一)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体育事业也进入了发展的高峰区,国民 对于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养生等话题越来越关注,较为轻松的娱乐性运动和养生项 目的发展,成为了当下民众健康修养的主流,但现阶段我国社会体育指导服务也 存在着不同的问题。 一、缺乏了解,缺少宣传。社会体育事业的服务和指导宣传还不到位,导致 民众对社会体育健身不了解,从而使锻炼和运动得不到好效果,在全民健身热潮 中,懂得科学锻炼非常重要, 二、缺乏科学和合理的管理。社会体育指导服务队伍不健全,大部分都是由 一些兼职者担任指导员,很多指导员的思想意识还不够,存在干好干坏一个样、 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队伍流失率高、队员出勤率低。 三、相关政策和管理机制不健全。我国政府部门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相关制 度规定建立较晚,各项制度与规定的内容还不够完善,由于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 有效的体制机制, 使得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滞后。从而导致缺乏社会体育指导 99 员,不能及时有效的推动社会体育指导服务的科学发展。 四、培训指导模式缺乏科学性。由于社会体育指导员体制建立较晚,其培训 管理体制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程度不高。当前,大多社会体育指导员都以自学与统 一考核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培训指导,这种方式比较单一,培训时间短,内容多,无 法保证整体培训效率和质量。 (二)采取的措施 1.加强宣传引导,做好宣传员。社会体育指导性服务的发展,是不断变化和 人民素质提升的过程,群众对社会体育锻炼的知识极度缺乏,作为引导者,我们 要做好积极引导,让他们的锻炼行之有效,并且能把社会体育的锻炼知识以人传 人的方向宣传下去,形成人人都是宣传员,个个都是好老师的良好社会风气。这 里最为需要注意的是要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和教育,只有拥有良好的指 导,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 2.形成科学管理,建立组织队伍。一个社会体育的发展,离不开一支拥有良 好配备的队伍,科学的做好队伍管理,形成强有力的保障,才能为社会体育指导 进行服务,要加强队伍的培训和建设,提高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让社会指 导员指导全面健身的意义和发展,加强队伍的培训,从起点抓起,保障全民健身 的师资力量。在群众需要解答和产生困惑的时候能合理、科学的积极引导,保障 人民的身心健康。 3.健全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健全机制,做好社会体育指导服务工作,保 障社会体育指导服务的有效运行和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完善好社会 体育指导服务的发展,形成有效的推动器。 社会体育指导服务承担着我国社会 体育事业的重任,必须保持其健康、稳定、安全的发展。培养一批具有素质高、 能力好、责任心强的社会体育指导队伍,加强和完善各项体制机制,健全和完善 管理制度加强管理力度,确保社会体育指导队伍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 我国社会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100 专业十四:美术教育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 (一)培养目标 美术教育专业培养政治素质良好,师德高尚,教育情怀深厚且适应区域经济 及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宽广的人文和科 学素养,具有沂蒙精神特质和国际视野,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系统掌握美 术学科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并具备初步的美术创作能力;具有当代美术教 育观念,具备美术教学教研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适应区域小学美术教育发展需 求的高素质骨干教师。学生毕业 3 年左右预期能够胜任小学美术教学工作。 具体目标如下: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党的教育事业,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扬沂蒙精神特质,以德育人,做“四有”教师。 2.了解国内基础美术教育发展动态。对美术教育领域热点和前沿具备一定的 敏感性和深入精神。 3.具备良好的审美文化素养及一定的人文修养,能够胜任以美育人、以文化 人的美育教师工作需要。对现代科技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及自主学习 和情感提升能力。 4.熟练掌握美术教育专业的相关技能,能够灵活的运用美术教育专业领域的 知识、方法同时能够开展一定的美术创作、鉴赏及评价。 5.能够综合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和美术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改进美术课堂 教学形式,提高小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能够与 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共同促进小学生的发展。 6.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与人际交往意识。能与同事进行交流合作,分享 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了解小学生,平等地与小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组织小学 生开展小组学习和集体探究活动,让小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规格和要求: 1.师德规范。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贯彻党和国家 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充分发扬沂蒙精神特质。具有依法执教意识及 101 诚信意识,遵守小学教师职业规范,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 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美术教师。 2.教育情怀。热爱小学美术教育事业,理解小学美术教育工作的意义,具有 扎根基层美术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熟悉掌握国家课程标准。在教学中要 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耐心指导,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艺术创新的 引路人。 3.基本素养。具备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掌握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 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要求。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知 识储备,能够获取、处理及运用美术及相关的学科信息。具有一定的英语应用能 力和学习的能力。普通话达到二级乙等水平。 4.专业素养。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法技能知识。具备美术 教育专业扎实的基本功和一定的造型能力。了解并掌握基本的美术创作技法与形 式特征,能够开展初步的美术创作实践。了解美术发展的历史、学科前沿和发展 趋势,能够了解美术与其它交叉学科及社会实践的联系,认识美术在审美教育和 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教学能力。了解小学美术教育基本情况,掌握小学美术教学基本理论,具 有较强的美术教育教学基本功。熟悉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与教材,掌握有效的教学 策略:包括教学方法与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以及教学反思。具备运用现代教 育技术手段设计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意识。规范使用三字一话教学。 6.班级指导。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了解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 通过教师工作实习,体验班级常规工作,积极组织德育活动、美育活动以及心理 教育活动。针对小学生身心的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有益身心健康发展 的美术教育活动。 7.综合育人。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养成规律。理解美术教育学科的育 人价值,能够结合美术教育理论、美术技能使小学生了解审美教育在小学生身心 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参与组织和美术有关的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能够在美育活 动中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8.沟通合作。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能够理解、发挥学 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组织小组互助和加强合作学习的能力。 9.学会反思。具有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能够及时了解国内外美术教育教学 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针对工作中的现实问题和需要,主动进行探索和研究, 不断改进美术教育教学工作。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二、培养能力 (一)专业基本情况 102 1.专业设置 美术教育专业始设于 1972 年,经过 49 年的建设,目前该专业为全国普通高 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试点专业、波兰华沙美术学院国际课程 合作中心专业、2010 年校级品牌特色专业。 2.专业发展 美术教育专业紧紧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师范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得到 了一定的发展。美术教育专业拥有校级精品课程 3 门(《油画静物》 《外国美术作 品鉴赏》 《素描》 。 (二)在校生规模 美术教育专业现有在校学生 55 人,2020 级 55 人。 (三)课程体系 美术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必修课程、通识选修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 学科专业核心课程、学科专业选修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几大部分 组成,基本情况如下表: 各类课程学时数和学分数统计 课程类型 通识教育课程 学分数 学分比例 学时数 必修课程 32 31.53% 528+2 周 选修课程 8 7.88% 128 核心课程 22 21.68% 544 选修课程 19.5 19.21% 692 必修 20 70.7% 2132+20 周 101.5 100% 2772 实践教学环节 合计 (四)创新创业教育 1.课程设置 创新创业教育包括创业实践、从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项目、学术讲座、专 业阅读、志愿者服务、社团等公益活动。 2.学生实践 美术教育专业采取各种措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开设多处校内外实践基地。 结合相关专业展赛、教师在研项目以及直接到企业寻课题等形式与专业课程对接, 进行实战性的定位课题训练,明确实战课题要求。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实 践条件。本专业学生不但在各类大赛中屡获佳绩,而且在各就业岗位具有很强的 专业优势,深得用人单位好评。 三、培养条件 103 (一)教师队伍建设 美术教育专业现有专任教师 34 人,具有教授职称的 5 人,具有副教授职称 的 13 人。从学位结构看,具有博士学位 3 人、硕士学位 20 人,硕博比占 68%。 从年龄结构看,35 岁(含)以下青年教师 5 人,36-45 教师 9 人。45-55 岁教师 17 人。美术教育拥有一支以硕士及中年教师为中坚力量的的师资队伍。 美术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教师 总人 数 学位结构比 例(℅) 职称结构比例 (℅) 博士 硕士 教 授 副 教 授 讲 师 56 岁 以上 45-55 36-45 36 岁 以下 2021 34 3 20 6 13 15 3 17 9 5 0 2022 34 3 20 5 13 16 3 17 9 5 0 年度 年龄结构比例(℅) 双师双 能型教 师人数 (二)实习基地 美术教育专业现有语言综合实验教学中心、艺术实验教学中心两个省部级实 验教学中心。美术教育专业拥有高配置计算机设计室、绘画室、展厅、高仿真画 临摹室、雕塑、陶艺制作生产线和黄山、婺源、太行山、沂蒙山、太湖等多处学 生写生基地,临沂实验中学、临沂四中、临沂十二中、半程中学等 4 处教育实习 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实践条件。 美术教育专业实习场所数量统计表 年度 实习场所数量(个) 2021 14 2022 14 (三)现代教学技术应用 本专业的课程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满足学生的 个性化学习需求。充分运用网络环境,所有主干课程均构筑一个网络平台,丰富 网络教学内容,逐步实行教学教务的网络化管理,保障和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效 益,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条件。学校图书馆拥 有较为丰富的中外电子期刊,如中国学术期刊全文库、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 库、中华数字书苑艺术图片库等。 四、培养机制与特色 (一)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 1.培养具有沂蒙精神特质的应用型人才 104 发挥专业优势,将地方优质资源运用到课程当中,为研究沂蒙文化,弘扬沂 蒙精神,服务沂蒙地区做出贡献,逐步凝练成为美术教育专业的办学特色。在人 才培养方案中,强调了“沂蒙精神特质”。 2.培养具有当代美术教育观念的应用型人才 抓住人才培养的“师范性”、 “专业性”、特点,培养具有当代美术教育观念, 适应区域小学美术教育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打造美术教育的特色品牌。通过 这种全方位的教学改革,使课程设置符合国家社会发展需要,密切配合社会需求。 (二)合作办学 坚持“为沂蒙服务”的办学宗旨,重点要放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方面, 提升服务沂蒙经济社会发展层次。进一步加强区域社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联系, 通过校企、校事合作方式,重点加强挖掘和整理沂蒙美术资源工作,实现对沂蒙 美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目前,学院老师与临沂市文广新局、临沂市美术馆、临 沂画院、临沂市华强集团等单位均有深入的合作,切实体现了为地方服务的特色。 (三)教学管理 1.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和学业导师制 进行学分制改革,实行弹性学制,基本学制为 3 年。实行专科生导师制,所 有在校生均分配有学业导师,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针对学生特点的学业 指导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创业能力。 2.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检查制度 完善课程教学质量检查和评价制度,继续实施教学检查、领导听课、教师之 间相互听课、教学督导、学生教学信息员和学生评教等制度,加强教学评估检查 工作,提出并落实改进教学工作的具体措施,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使新教学 计划落实率达到 100%,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率达到 97%以上。 五、培养质量 (一)毕业生就业率 2022 届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生共有 58 人,初次就业率为 94%。 (二)就业专业对口率 因美术教育专业特色突出,针对性较强,专业覆盖面相对较窄,而美术教育 专业的毕业生也相对会有专业情节,毕业后大多数同学都会一边工作一边再次准 备美术教师的招考,2022 年就业专业对口率为 25%。 (三)毕业生发展情况 105 就业单位分布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内,专业就业分布行业主要为美术教师、培 训机构教师。 (四)就业单位满意率 就业单位满意率达到 91%,近年来,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生参加地方美术艺术 活动十二余项,500 余人次,得到地方政府的认可。社会对美术教育专业的评价 为比较务实、勤奋,整体评价比较高。 六、毕业生就业创业 根据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学生在大三进入实习单位教育实习, 可获得实际教学经验。本专业的就业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就业质量明显提高, 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教育机构或选择专升本深造,为未来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毕 业生在各行各业都有杰出的表现,这些毕业生大多分布在教育、文化等部门,很 多已发展成长为专业骨干。除了到用人单位工作外,很多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 并且能够学以致用,比如开办美术培训、书画装裱机构等。 七、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及专业发展趋势分析 当前艺术素养深受社会重视,社会对美术教育综合性人才的需求, 也带动了 美术教育专业不断发展,形成了多学科互相交叉、渗透和融合的趋势,具体表现 在以下几方面:从重视美术技能的培训转向关注人性的存在;从重视知识和技能 的传教过程转向人的感性的认知过程;由对知识的狭隘把握转向无限性的知识理 解;从单一的集体性教学转向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个性培养、个性选择、个人 参与、个人创造;从单一传授美术教学转向探讨艺术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 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研究艺术学科共同的美学价值和不同学科之间的交 叉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单纯的美术教育转向充分利用社会文化资源, 如把社会美术馆、书画院等活动场所作为大学课堂的补充和延伸。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新课标的落实,基础教育美术师资被重视程度回升。从近 几年的全国教师资格考试看,报考小学美术教师的人数一年间人数增长一倍。而 在这种大背景下,美术教育专业应时而变的专业建设发展态势却并不明显,美术 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更新的自觉意识、前沿研究等 均滞后于形势需要。必须改变单一学科的专业技能教育,吸收和创造更为丰富的 表现形式和方法,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培养适应社会、多维、灵活、综合和具有 创造性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在此背景下,我校美术教育专业今后的发展应该做好 如下两点: 1.紧扣“师范性” 、 “专业性”特点,借鉴国内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引进和利 用高水平师资力量,努力培养受社会欢迎的具有当代美术教育观念的实用性人才, 打造办学品牌,形成办学特色。 106 2.依托沂蒙历史文化背景,利用专业优势,加强专业与课程建设,以沂蒙地 域文化为平台,开发相关教学、科研项目,形成研究特色,为弘扬沂蒙文化,服 务沂蒙社会做出突出贡献。 八、存在的问题及拟釆取的对策措施 (一)存在问题 1.专任教师队伍年龄结构 教师中 45 岁以上教师人数比例偏高。专业发展活力和后劲明显不足。 2.教学研究成效不够显著 专任教师队伍整体教学研究积极性不高,缺少高层次教学改革项目和优秀教 学成果。美术教育专业师生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起来,与学 校师范专业认证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 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不够 美术教育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观念过于老化,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过于陈 旧。重专业轻师范的教学模式未从根本上得到转变。 (二)对策措施: 1.师资队伍方面 为了弥补专任教师队伍存在的年龄老化问题,美术学院积极招聘年轻博士, 改善日益老化的教师结构。同时,加大校外专家来讲学的力度,相关专业教师随 堂听课学习提高,大大拓宽了师生的学术视野,取得了良好效果。 2.教学科研方面 教学研究方面,每门课程均重新修订教学大纲,通过教学大纲的修订来提高 教师对专业的师范性认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学术研究方面,进 一步整合科研队伍,成立创作研究团队与理论研究团队。利用团队优势,提高整 体科研水平。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 为深入了解国内相关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吸取经验、找出差距、 弥补不足,充分保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顺利进行。美术学院先后通过网上调研、 实地观摩、考察交流及拜访专家等方式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得到了许多 中肯且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通过调研,我院美术教育专业重新审视了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不足,统一了 教师的认识,并得到培养目标、专业定位、课程建设、实习实践等方面的具体意 见和指导,这有利于巩固我院专业建设取得的成果,进一步完善专业顶层设计, 为我院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夯实了基础。 107 108 专业十五:艺术设计(中外合作办学)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 1.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本理论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沂 蒙精神特质和国际视野,系统掌握艺术设计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艺术设计专 业技能和团体合作的能力,能够熟练运用艺术设计知识和各类艺术设计软件工具 在企事业的专业设计部门、学校、科研单位从事广告策划、创意、设计制作与管 理、教育与培训等相关领域的工作,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 人才。 2.培养规格 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基本政 策,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观念;懂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 的基本原理;了解我国基本国情,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理论;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 有振兴中华的理想,有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唯实创新的集体主义精神;受到 初步国防教育和训练,热爱劳动,勤奋学习,具有社会责任感、事业心与良好的 道德品质。 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一定的人文修养,有企业职工基本文化道德素质与修 养,较强的社会交际能力。能正确处理同事、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有合作共事、 团队精神; 具有较强的艺术设计方面的理论知识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有较强的自学 能力,能及时了解和掌握艺术设计领域的新发展、新成就。有较强的适应岗位变 化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达到国家大学生 体育锻炼合格标准,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讲究卫生,身体健康。 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具有一定的韩语应用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具有一定的艺术设计理论和制作基础,并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的能力; 具有一定的服装形象设计的能力; 具有平面广告设计制作的能力; 具有产品包装设计的能力; 109 具有一定的画面构图设计能力。 具有一定的外语基础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知识; 具有一定标志、包装、广告、室内设计等相关方向的设计方法和专业基础知 识; 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 具有一定的版式设计及摄影等知识; 具有一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知识; 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二、培养能力 1.专业基本情况 该专业于 1999 年开始面向全省招生。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应用类专 业特色,专业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所依托的本科专业“视觉传达设计”是校 学校首批重点建设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之一。 2.在校生规模: 截至 2022 年 8 月,该专业有普通在校生 161 人。其中 2019 级 45 人,2020 级 52 人,2021 级 64 人。 3.课程体系: 学 制:3-5 年制 学科门类:艺术学 总学时:1748 总 学 分:109 表 1 艺术设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课程设置一览表 课程类型 职业素养必修课程 职业素养选修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提高课程 实 践 专业实践课程 课 程 综合实践课程 合 计 学时 580 96 448 288 336 占总学时(%) 33.2 5.5 25.6 16.5 19.2 学分 30 6 21 14 16 100 22 109 28 周 1748 占总学分(%) 27.5 5.5 19.3 12.8 34.9 100 截至目前,该专业已建成《影像特殊视觉效果》 、 《室内设计》 、 《图形设计基 础》、 《服装形象设计》和《韩语 1》 、 《韩语 2》、 《韩语 3》、 《韩语 4》等 7 门国际 课程,2 门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或特色课程。 4.创新创业教育: 为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我校与山东太歌广告有限公司、临沂桃源广告有限公司、临沂时美文具有限公司、 110 山东沂蒙红色影视拍摄基地开发有限公司等行业公司企业建立了学生实习基地, 为学生专业见习和实习实践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三、培养条件 1.教学经费投入 表 2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经费投入统计表 年度 2021 2022 经费总额(万元) 16.3 15.2 生均(元) 1031 944 2.教学设备 表 3 艺术设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教学设备统计表 教学仪器设备总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 值(万元) 值(元) 2019 190.6 12063 2020 190.6 11622 年度 2020 年新增教学 2020 年新增教学仪器 仪器设备值 设备生均值 (万元) (元) 0 0 3.教师队伍建设 表4 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一览表 专任教师 年度 职称结构 外聘 学位结构 年龄结构 总人 数 教授 副教 授 博士 硕士 双师 教师 双能 ≥56 46-55 36-45 ≤35 总人 型教 岁 岁 岁 岁 数 师 2021 13 - 5 1 12 1 0 8 4 3 2 2022 13 - 5 2 11 1 0 8 4 3 2 4.实习基地 专业实验室总 生均实验室 实验设备总 生均实验设备 实 训 场 实习场 面积(㎡) 面积(㎡) 值(万元) 值(元) 所数量 所数量 2021 610 3.86 190.6 12063 3 3 2022 610 3.72 190.6 11622 4 3 年度 5.现代教学技术应用 该专业教学资源配置充足,效益发挥充分,在保证满足教学需要的条件下, 111 吸纳该专业学生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 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拥有图书资料室1个,学校图书馆拥有 较为丰富的中外电子期刊,如中国学术期刊全文库、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库、 中华数字书苑艺术图片库等。目前已经建成的两个专业实训室,总面积达610平 米,人均3.72平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90万元,人均近1.2万元,能够有效地完 成基本的实训教学任务,基本能够保证本专业教学、科研目标的实现。与教学计 划、实训项目对应的机器设备使用记录完整、规范;仪器设备维修及时,完好率 ≥96%;设备利用率保持较高水平。学校还建有能够接入网络的多功能教室、实 验室、微机室、现代电子阅览中心,学生宿舍也配有网络设施。 四、培养机制与特色 以“学生发展,社会需要”为原则,将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宽口 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的应用型人才,为社会输送符合经济发 展和社会需求的视觉传达设计专门人才。 依托行业企业,深化教学培养计划、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要积极跟踪 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认真制订好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教学计划。要重视吸收国内 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一批先进的课程和教材。推进校企深 度融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依托行业优势,充分吸引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 才培养过程,共同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实施教学计划,共同开发课程、编写 教材。加大选送青年教师赴企业一线培训力度,引进、聘请行业专家任教和参与 实践教学指导。 促进校企联合,共建实习实训教育基地。长期以来,学校与山东省内知名行 业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专业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推动应用型教学, 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通过在课程教学中的“三合一”教学改革,有效的培养学 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所谓“三合一”的课程教学方法与 手段改革,包含两个层面: 把专业设计课程、公司实际设计项目、指导教师三者结合。根据课程的设计 项目,由设计公司提供相关的设计任务到课程中去,学生根据公司、客户的要求 进行设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专业教师与公司设计师作为项目的指导老师, 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五、培养质量 截至 2022 年 8 月,2022 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 59.73%,就业专业对口率为 60%(包含出国 11 人,升学 6 人,专业相关企业 8 人),就业单位满意率连续提 高,2018 届毕业生就业单位对本届毕业生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本届毕业生基 112 础知识扎实,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学习意识,单位满意度高达 92%。 六、毕业生就业创业 截至 2022 年 8 月,2022 届毕业生有 11 人赴韩国灵山大学修读本科——硕 士课程,2022 届胡靖宇在国家扶持大学生创业政策的支持下,响应在校大学生 资助创业的号召,创立临沂东格设计工作室,目前,公司拥有员工 10 余人。 七、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及专业发展趋势分析 目前艺术设计多是以印刷物为媒介的平面设计,从信息发展的角度来,传统 的平面媒体正朝向网络为代表的动态媒体转化,其商业服务的艺术内涵正朝网络 方向变化,现有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市场需求,调整和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从而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已成当务之急。艺术设计是与数字 化艺术联系最为紧密的专业,二者之间的交叉性和复合性也使得很多高校在艺术 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上陷入困惑和迷茫。如何充分发挥本专业已 有的优势和知 识累积满足传统产业需求,同时又要满足变化了的社会需求,以形成与数字媒体 艺术人才培养的区别,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 临沂市拥有全国第二大商品批发城与物流中心的优越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十 分便利,针对专业发展趋势以及学校的区位特点,满足鲁南苏北对传统产业的转 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迫切需要,要求学生必须在熟练掌握设 计软件操作能力的同时,注重设计理论、技巧、创意思维的培养,既注重理论学 习过程又要花大力度加强专业实践实训能力的锻炼,以此提升本专业的市场竞争 能力,扩大学生的就业率。同时在以后的教学中结合自身条件加强与数字艺术的 融合,辐射带动数字媒体艺术、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构建形成以艺术设计专业 为龙头的优势特色专业群,资源共享、协调发展。 八、存在的问题及拟釆取的对策措施 近年来,我们在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建成优势凸显、特色 鲜明,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艺术设计专业尚 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 高层次人才相对匮乏,专业带头人的培养与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实践 教师队伍特别是双师双能型教师有待进一步充实。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结合市场需求和变化的应用实践环节较少,校内外协 同育人机制运行还不够机动灵活。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在探索实践阶段, 有待进一步完善长效运行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今后的整改措施为: 113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围绕学科与专业、课程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和学术梯队 建设,按照培养与引进并举、以培养为重点的原则,通过引进高水平博士、外派 骨干教师参加各类学习、培训、学术会议等形式,了解和熟悉本学科国内的发展 动态;选拔青年教师作为后备学术骨干或带头人,有计划地选派出去攻读博士学 位。加强师德建设,建成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专业教研团体。 各级各类人员轮流到合作企业对口岗位挂职培训 2 至 6 个月,加强双师双能 型教师培养。 扩大国内外协同育人。发挥国内外协同育人的作用,增加结合市场需求和变 化的应用实践环节,探索个性化人才培养改革,进一步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逐年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经费投入,侧重在图书资料、实验室建设、师资培养、 第二课堂等方面加大投入,保证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建设目。 114 专业十六: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知识扎实,基本技能强,综合素质高, 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掌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政策 法规、行业规范、国际惯例,能够胜任政府、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企业的文 化经营与管理工作,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具有沂蒙精神特质的高素质应 用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热爱祖 国、拥护党的领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2.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团结协作、遵纪守法; 3.掌握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具有较高的文 化素养;熟悉并掌握与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相关的管理业务、经营业务和文化活 动运作知识,掌握我国文化宣传与管理的政策与法规;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公共 文化服务与管理和决策的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现代媒体技术运用能力; 4.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并达到规定的等级要求; 5.具有一定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接受 必要的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要求。 二、培养能力 (一)专业基本情况 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是我校 2008 年新上专业之一,也是近年来我校招 生较好的专业之一,最初专业名称为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现为公共文化服务与管 理专业。 2014 年以前按照艺术类招收学生,自 2014 年起开始招收普文类专科生, 迄今已有 12 届专科毕业生。 (二)在校生规模 目前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在校生 2020 级共 59 人。 (三)课程设置情况 2020 版人才培养方案在之前版本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基础之上,优化了由公 共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三大模块构成的新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 以培养学生调研能力、策划能力、宣传推广能力、品牌塑造创新创业等方面能力 为主线,将相关课程内容与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实习、文化企业实习和毕业实习 115 紧密结合,突出专业的应用型特色,力争构建科学、合理、完善的课程体系,并 构建实施文管及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表 1 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专科)课程设置一览表 课程类型 课程性质 总学时 理论学分 实验 合计学分 学分比例 通识 通识必修课 必修 496 23 实践 8 31 所占比例(%) 29.52 教育 通识选修课 程 选修 128 8 学分 8 7.62 专业 课程 专业核心课 程 必修 464 29 29 27.61 教育 专业选修课 程 选修 320 20 20 19.05 实践 课程 程 必修 28 周 17 17 16.2 25 105 100 课程 合计 1408+28 周 80 说明:实践环节学分占总学分的百分比 24 % (四)优质课程 本专业目前有校级精品课程 1 门(《文化资源学》) ,学生学习评价改革课程 4 门( 《人力资源管理》《艺术学概论》《展示设计概论》《会展经营与管理》,课 堂教学模式改革课程 1 门( 《中国文化概论》) ,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 4 项(涉 及《民俗学》 《艺术学》 《社交礼仪》等课程), “课程思政”教学示范课程项目 2 项(《西方文化概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通过优质课程的建设与培 养,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五)创新创业教育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创建学生参与科研创新训练的机制。推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强化大学生 的科研能力训练。开设了《文献检索与学术训练》课程,鼓励教师吸引本科学生 参与课题研究,把学生科研训练纳入专业培养计划,为学生提供更多学术讲座、 学术讨论机会。 2.构建学科竞赛平台,培养学生专业技能。通过开放工作室,以任务为驱动、 以项目为导向,对学生进行各类创意、策划等实践创新训练。积极组织学生参加 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结合专业特征举办各类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 划等专题竞赛,提高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兴趣和实践创新能力。 3.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拓宽学生的校外实践渠道,保证学生实践 教学。鼓励学生参加校外文化产业园区的活动,开展暑期区域文化资源调查、文 化企业经营管理、红色文化旅游开发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与 116 社会实际工作、科研进行结合的机会。 三、培养条件 (一)教学经费投入 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经费主要用于教学日常运行、教学改革、课程 建设、教材建设、专业建设、校内外实践实习、教学研讨、教学差旅、图书资料 购置及其他用于教学用途。 表 2 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专科)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年度 2021 2022 经费总额(万元) 26 27 生均值(元) 1998 2766 (二)教学设备 自 2014 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以来,建设到位资金“50+3” 万元,其中 50 万为省财政厅拨付,3 万由学校配套发放(尚未使用)。50 万到位 经费的使用以教务处规定为准,当前已用 40 万,主要支出项目为“非遗保护与 开发工作室”设备采购、教师进修与培训、出差调研劳务费用、专家论证费等。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2018-2019 学年加入“传媒文化产业”校级高水平专业群,获 批建设资金 5 万元,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依托本科专业一起使用经费进行专 业建设。 至 2015 年下半年,建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验室——“文化创意工作室” 投入总额为 270740 元。2017-2018 学年新增加教学设备 2 万元,主要是用于购 买实验室所需要的摄影机、录音笔等设备。2019 年教学设备总值达 80 万元。目 前“新文创智慧实验室”已建设完成并将投入使用,将有力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 际能力、动手操作管理能力、实践创新等能力的培养。 表 3 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设备统计表 教学仪器设备 生均教学仪器设 2021 年新增教学仪 2022 年新增教学仪 总值(万元) 备值(元) 器设备值(万元) 器设备生均值(元) 2021 80 2610 0 0 2022 80 4848 年度 (三)教师队伍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组建于2008年,2009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117 并入文学院,2017年初划归历史文化学院,在整合历史学专业优质教师资源基础 上,现有专任教师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 4人,硕士学位2人。专职教师队伍较为稳定,本学年新增专业教师1人。 表 4 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专科)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专任教师 职称结构 年度 学位结构 年龄结构 双师双 总人 能型教 副教 数 教授 博士 硕士 ≥56 岁 46-55 岁 36-45 岁 ≤35 岁 师 授 2021 7 3 2 3 3 2 1 3 1 2 2022 7 3 1 4 2 2 1 3 2 2 (四)实习基地 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方面,主要包括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及校内实验实训工作室 建设。2020 年新增校外实习基地 1 处,目前校外实习基地为 10 处,为学生的实 习实训提供了保障。 表 5 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专科)实验实习实训场所情况 生均实验 年度 实验室总面积(㎡) 室面积 (㎡) 实验室 设备总 值(万 元) 生均实验 室设备值 (元) 实训场 实习场所数 所数量 量 2021 90 0.72 74 5920 3 10 2022 90 0.72 74 5920 3 10 (五)现代教学技术应用 目前临沂大学已建成有线、无线校园网,图书馆已实现自动化网络化管理, 实现了与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 心等数据库的无缝对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工作室有电脑 28 台,方便学生随时 上网查询资料。 本专业的课程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 及探究能力,本专业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运用网络环境, 提倡活动引导、理论穿插、技术支持的新的教学模式,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 118 习需求。 每位教师将所承担的课程讲义、大纲、课件、录像、习题、参考文献等已经 实现网络化,并免费开放,学生可以在课外的时间上网浏览。在授导的过程中大 量引入学生的自主探究、协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教师通过电子邮箱、QQ、微信等平台为学生解疑答惑,逐步实行教学教务的网络 化管理,保障和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以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的方式进行,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加强。在 2021-2022 学年校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立项中,成 功获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 2 项,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1 项,已在积极 建设中。 四、培养机制与特色 (一)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 1.注重实践技能、创意能力的提升,培养具有沂蒙精神特质的应用型人才 该专业十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训技能的训练以学业导师制为基础, 采用多元化分层形式,分基础实训、设计创新实训、以赛促练和实际参与教师科 研教学项目等形式。课程基础实训与课程理论教学相结合,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 掌握本课程基本技能。 设计性实训则与以赛促练相结合,注重学生创新创意、团队协作能力培养。 从创新项目选题到制作完全由学生来完成,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各级创新创业项目, 参加国家级、市厅级各类创意策划大赛,以赛促练,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 创新创意。2020年成功获得校级“互联网+”文创大赛银奖1项。通过系列项目申 报与比赛,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创作动力,激发了他们的无限创造力和想象力,既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又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与此同时,本专业积极响应学校特色人才培养号召,全面实施了红色育人工 程。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社会服务项目如红色文化实地调查、研究和创作、开发规 划等多种形式加大红色育人工程实践环节,使红色文化真正进课堂、进教材、进 头脑,而且取得实效。 2.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 依据学校国际视野人才培育工程实施方案,制定历史文化学院国际视野人才 培育工程实施工作细则、考核方法,通过全方位教学改革,使学生知晓国际基本 规则,了解世界先进的文明成果,认识世界发展的最新趋势,具备国际交流的基 本技能。 (二)合作办学 为加强高校和地方的合作,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本专业坚持“为沂蒙服务” 119 的办学宗旨,重点要放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方面,提升服务沂蒙经济社会 发展层次。进一步加强与区域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通过企事业单位在校内 建立工作室,我院教授在校外建立工作室的方式,实现校企合作。 目前,学院已与山东古道茶云有限公司、山东福瑞德国际会展公司、格益国 际会展公司等公司已经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成立“非遗项目保护与开发工作室” 等,培育学生创新创意策划、团队协作、社会交往能力,成功参加各级各类文创 大赛获得奖项、参加会展等各类实践实训的同时,重点加强挖掘、整理和开发沂 蒙文化资源工作,完成了沂蒙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等系列展馆的设计、陈展工作, 实现对沂蒙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反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目标。 (三)教学管理 1.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 方案。 在全面清理陈旧课程基础上,重点加强品牌课程建设。围绕课程要素,通过 强化配置、大力培育重点骨干课程、精品课程、高级课程或研究课程。以单门课 程建设为重点,以课程要素为基本建设单位,对所有本科课程进行全面建设,从 根本上改变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模式,课堂讲授突出“重 点、难点、新知识点”的同时,全力构建“自学、训练、实践实验”三大课外自 主学习体系。 2.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和学业导师制 在部分专业试行学生自主选课制度和本科生导师制,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部分 课程的任课教师,扩大选修课的种类,允许部分有条件的学生免听、免修部分课 程,通过自学参加考试获取学分。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在学院各专业、各年级 实行完全学分制,允许学生在 3—6 年内修满规定学分毕业。 3.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检查制度 完善课程教学质量检查和评价制度,继续实施教学检查、领导听课、教师之 间相互听课、教学督导、学生教学信息员和学生评教等制度,加强教学评估检查 工作,提出并落实改进教学工作的具体措施,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使新教学 计划落实率达到 100%,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率达到 95%以上。 (四)教学改革 深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转移,实现从学 历教育到能力本位的战略转移。在教育观念和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 学习能力、就业能力、转岗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大力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 创新意识。 加强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强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继续 120 推进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和案例式等教学方法,积极实施因材施教,发挥学 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 变。继续开展教学观摩课及教学标兵评比活动,采用学校“N+1+1”的新型知识 考核模式,整体促进教师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五、培养质量 (一)毕业生就业率 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重要地位,丰富学生深厚 的理论功底,在掌握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重视实践实训能力、创新创意能力的培养 和综合素质的提高。2022 届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共有毕业生 59 人,考取专 升本 46 人。学生毕业时初次就业率为 85%。2022 届毕业生的就业单位遍布多个 省市,多数毕业生实现了高质量就业。 (二)毕业生发展情况 2022届毕业生基础扎实,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意识,就业及发展情况 良好。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为从事政府相关部门、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文 化企业的文化经营与管理工作,就业专业对口率相对较高。 (三)就业单位满意度 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评价是:动手能力强、发展动力足,实践与 创新能力强,在就业岗位上发展空间较好,可塑性强,能适应用人单位和毕业生 自身提高的需要。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满意率连续提高,2022届毕业生就业单 位对本届毕业生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本届毕业生基础扎实,具有很强的创新意 识和学习意识,满意率高达90%。 (四)学生就读该专业的意愿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已经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 声誉,学生们就读该专业的意愿强烈。 (五)毕业生对专业教学的满意度 毕业生对专业教学的满意度较高,社会各界对本专业历届毕业生的基础能 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同时也给本专业给予了很好的评 价。 六、毕业生就业创业发展情况 (一)就业创业情况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同时积极鼓励学生继续升本学习。其中 2022 届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共有毕业生 59 人,考取专升本 46 人。学生毕 业时初次就业率为 85%。此外学院还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发挥专业知识和技能, 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121 (二)采取的措施 1.积极拓展就业创业实习基地,开拓学生创业思维 截止 2022 年 9 月,我院建立 11 家就业创业实习基地,建立实习基地,加强 基地建设,增加交流,充分利用好基地对学生培训作用。为学生开拓创业思维, 拓宽就业创业渠道。 2.成立历史文化学院大学生创业联盟及创客空间 为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创业、参与创业,历史文化学院计划通过组织大学生创 业创意比赛、技能大赛、创业标兵评选等活动,选拔有创业思想和愿望的学生成 立创业联盟,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和能力。 3.充分发挥大学生创业示范中心示范和带动作用 在学工部就业指导中心的支持和指导下,历史文化学院大学生创客空间正在 完善硬件建设。该中心集学生创业示范与带动、创业指导与资助、创业公司运营、 就业信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能够容纳 10 多家左右的大学生创业公司入驻,充 分发挥创客空间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七、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及专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 从十七大报告提出“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的发展目标,到十 八大报告强化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发展目标,到党的十九大报告、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 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发展地位的重要性逐年凸显。 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历史交汇期 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在未来必将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必将成为提高国 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竞争力的重要依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不断完善、 文化产业领域公共服务与管理人才的培养必将是急需解决的一大重要议题。 (二)专业发展趋势分析 借“新文科建设”东风,以文管专业作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为依托,深化专 业内涵建设和特色建设,通过引进与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搭建产学研合 作的新平台,形成完备的校内实训教学体系,强化专业学习,提高专升本录取率,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八、存在的问题及拟釆取的对策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1.专业师资招聘与学科带头人引进的需求极为迫切。文管专业现有专业教师 知识结构、学缘结构不合理,多数教师没有经过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系统学习和训 练,从事文化产业管理教学存在一定难度。 122 2.教学研究成效不够显著。专任教师队伍整体教学研究积极性不高,科研方 向有待重新定位,缺少高层次教学改革项目和优秀教学成果。 3.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还较薄弱,师生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尚未充 分调动起来,与学校建设创新创业型名校的要求尚有一段距离。 4.相关平台建设,如专业共享实训平台建设、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 产学研合作平台和国际化交流平台仍需较大努力。产学研合作的深度有待进一步 强化,广度有待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步伐有待于进一步加快。 (二)拟釆取的对策措施 1.师资队伍建设计划。结合我院文管专业师资队伍现状,通过引进与培养专 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青年教师进修培养、扩大兼职教师队伍,打造产学研团队 等形式,建成一支结构优化、特色明显、方向稳定、视野开阔、教学科研能力强、 水平高、富有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师资队伍。 2.学术研究:凝练方向,进一步整合科研队伍,将个人研究与集体攻关相结 合,利用团队优势,提高整体科研水平。 3.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 力的培养。主要从课程教学环节的实验实训与实践教学、校内实验室与文化创意 工作室建设、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学科和科技竞赛、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加 强对外交流学习等层面进行构建。 4.继续强化属地服务意识,积极建设产学研合作平台,做好为沂蒙服务工作。 主要是创建产学研一体的文化创意中心,为师生提供实战平台。在直接服务地方 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让学生也真正参与文化创意及文化产品的制作,提升实践 能力。就我校文管专业实际而言,可以建立红色资源与红色文化开发研究平台, 加强与临沂市委组织部、临沂市委宣传部、临沂市旅游局在红色旅游规划、红色 文化产品研发领域合作,共建产学研平台。另外也可与临沂市会展中心合作,建 立临沂大学会展经营管理研究平台,突出专业在会展经营研究与实践领域的特色。 承担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围绕为 沂蒙服务开展课题立项,力争在沂蒙文化研究与文化资源开发等方面有较大突破。 123 专业十七:畜牧兽医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理论知识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沂 蒙精神特质和国际视野,适应畜牧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具有熟练的计 算机应用能力,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具有畜牧兽医技术必备的基础理 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从事饲料加工、动物养殖、 动物疾病防治、动物疾病防疫与检疫等工作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毕业要求 (1)基本素质要求 ①学生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了解马克思主义、毛泽东 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 ②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③具有基本的外语运用能力,能够进行专业的阅读和写作; ④具有基本的计算机知识,能够进行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数据处理、文献查 阅等。 (2)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 ①掌握畜牧兽医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②了解我国畜牧兽医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③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具备初步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④掌握动物生产、动物疾病防治的方法; ⑤)通过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英语技术资料; ⑥取得省劳动厅核发的相关职业技能培训中、高级工证书; ⑦具有一定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知识,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3)岗位能力要求 基本能够解决动物饲养过程出现的相关问题,包括动物房的建设、动物生产 技术、疾病的防疫、动物发病后的控制,特别是疫病的控制。 ①具有动物养殖的操作能力; ②具有动物繁殖的操作能力; ③具有动物饲养的管理能力; ④具有动物疾病防治技术的操作能力; 124 ⑤具有动物疫病的预防能力; ⑥具有动物疫病的诊断能力; ⑦具有动物疾病的治疗能力; ⑧具有基本的动物疫病防疫与检疫能力; ⑨具有基本的宠物饲养和疾病防治能力。 (4)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要求 争取获得家畜饲养工、家禽饲养工、家畜繁殖工、家禽繁殖工、饲料检验检 疫员、兽医化验员、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等职业资格证书。 二、培养能力 (一)专业基本情况 临沂大学农林科学学院畜牧兽医专业于2001年开始招生,2018年新增畜牧兽 医校企合作专科。 (二)在校生规模 现有本专业的在校生34人,其中2021年停止招生。 (三)课程体系 畜牧兽医专业学制为三年,学科门类为农学,总学时为1776学时,总学分: 120学分。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动物解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微 生物学,动物营养学,动物病理学,动物传染病学,养禽学,养猪学等。主要集 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有专业实验、专业见习、职业技能训练、毕业实习、社会实践、 创新创业实践等。具体课程设置情况见表1。 表1 畜牧兽医专业(专科)课程设置情况 必修课 总 门 数 总学 时 选修课 实践教学环节 总 学 分 学 门 数 学时 学时 学 学分 门 学 学时 学 学分 学 时 学 学分 占比 分 占比 数 时 占比 分 占比 时 占 分 占比 40 33.3 比 51 1776 120 31 1360 76.6 75 62.5 16 416 23.4 23 19.1 992 40 (四)创新创业教育 (1)加强宣传力度,拓宽信息平台,鼓励学生投身创新创业活动。组成创 新创业记者团,对学校、学院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的实时动态进行报道,让广大学 生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学院在创新创业活动方面取得的成绩,增强学院创新创业 的氛围。各班学生增设了短信平台、创新创业贴吧、创新创业QQ群、创新创业教 125 育人人首页等信息平台,还在各个班级增设创新创业委员,都是旨在拓宽信息发 布和经验交流的平台,使广大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校内外各类创新创业活动。 (2)注重引导培训,指导实地调研,鼓励学生投身创新创业活动。 (3)建立专业品牌,强化基地建设,鼓励大学生投身创新创业活动。经与 山东龙盛农牧集团有限公司、金锣集团等企业友好协商,学院在当地挂牌建立创 新创业实践基地,组织同学参与实践。学院的举措大大鼓励了广大同学,参加创 新创业活动的团队越来越多。 三、培养条件 (一)教学经费投入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畜牧兽医专业将经费充分用于本科教学条件建设和教 学工作,经费来源包括学校教学运行经费、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运行经费、学 校教学建设专项经费等。学院在经费使用中严格实行专款专用,为专业理论、实 验实习、实践教学、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等提供了充分的经费支持。动物医学专业 教学经费投入情况见表2。 表 2 畜牧兽医专业(专科)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年度 2021 2022 经费总额(万元) 200 240 生均值(元) 21978 70588 (二)教学设备 本专业现有动物繁殖、营养与饲料分析、预防兽医、基础临床兽医等实验室, 本专业仪器设备品质优良,组合优化,配置合理,数量充足,质量可靠,性能优 良,很好地满足了实验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需求,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和进一 步深造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极大地满足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具体教学设备统计情况见表3。 表 3 畜牧兽医专业(专科)教学设备统计表 年度 教学仪器设备 总值(万元) 生均教学仪器设 备值(元) 2021 897.00 98571 2022 1137.00 334411 2022 年新增教学 仪器设备值(万 元) 2022 年新增教学仪 器设备生均值(元) 240 70588 (三)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现有专职教师2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5人,占48%;讲师12人,占 126 52%。博士19人,硕士2人,学士1人,硕博比为95.45%具有研究生学历和博士学 位的教师比例逐年提高。具体教师队伍情况见表4。 专职教师分别毕业于上海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 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广西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吉林大 学、扬州大学、延边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国 内外院校,均为畜牧兽医相关专业。 表 4 畜牧兽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兼职 专任教师 职称结构 年度 学位结构 教师 双师 年龄结构 总人 数 副教 教授 授 博士 硕士 ≥56 46-55 36-45 ≤35 岁 岁 岁 岁 型双 总人 能教 数 师 2021 21 5 5 18 2 2 3 4 12 9 5 2022 22 5 5 19 2 2 3 5 12 10 5 (四)实习基地 目前,建有校内专业实验室4个,校内实习基地3个(动物疫病抗体检测中心, 饲料营养分析实验室、临沂大学附属动物医院),其中饲料营养分析实验室所在 的营养资源分析与检测实验室为省级重点实验室。目前拥有的校外实训基地主要 有金锣集团、兰山区白沙埠众合牧业公司、临沂金堂商贸有限公司、临沂龙吟庄 园沂蒙黑山羊养殖场、江泉农牧产业园,以上实训基地均在30公里范围内,方便 学生参与生产一线技术培养与锻炼。实验实训场所情况见表5。 表 5 畜牧兽医专业(专科)实验实习实训场所情况 学年度 实验室总 面积(㎡) 生均实验 室面积 (㎡) 实验室设备总 值(万元) 生均实验室设 备值(元) 实训场 所数量 实习场 所数量 2020-2021 720 7.91 871 95714 10 18 2021-2022 860 25.29 1137 334411 12 20 (五)现代教学技术应用 目前专业教学全部使用多媒体教室。 校园网络作为全校的网络基础平台,为全校教学、科研、管理及各项事务提 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持与保障。数字化校园工程已建设完成,目前在校园网 上运行的应用系统有教务管理系统、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数字图书馆系统等。 127 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全面开通,可为学生提供教学相关资料,开展线上交流。 四、培养机制与特色 (一)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能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的应用型实践创新人才。多年来,动物医学专业重视基础知 识体系及动手实践技能的培养,突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了产学研结合应 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现与新希望六和集团共建了校企合作专科专业(智慧养殖与 健康管理方向),同时与延边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 院、金锣集团、益客集团等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建立了良好合作关 系,不定期选派学生去学习深造。 (二)合作办学 为实现临沂大学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区 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本专业与新希望六和集团共建了校企合作专科专业(智 慧养殖与健康管理方向),招生3届学生。 (三)教学管理 本专业构建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按照“出口” 设计教学计划,确定质量标准,以此规范教育教学过程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对 动物医学教学计划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进行全面审核、修订,重点突出考研、生产 领域需要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培养。 五、培养质量 (一)毕业生就业率 本专业2022届毕业生就业率为100%。毕业生94%在本专业工作领域继续学习 或工作,就业专业对口率为100%。 (二)毕业生发展情况 目前本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为动物养殖、动物疫病防控、饲料厂、肉 品卫生检验、动物药厂、药厂、海关部门等。据不完全统计本专业3-5工资约 5000-6000元,应届毕业生工资约4500元,6-7年工资约8500元。 (三)就业单位的满意度 就业单位对本专业的毕业生满意度约96%。 (四)学生就读该专业的意愿度 学生就读该专业的意愿较强烈。 (五)毕业生对专业教学的满意度 本科毕业生对专业教学的满意度较高。 128 六、毕业生就业创业发展情况 如今,畜牧兽医的研究范围已不再局限于兽医领域或畜牧业,而是像藤蔓植 物一样伸张到了公共卫生事业、社会预防医学、伴侣动物及观赏动物医疗保健及 食品卫生、环境保护、动物食品、动物检疫、医药工业等诸多领域。 1. 社会对农业、对农业院校观念的转变 现代农业依靠生物技术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社会上对农业认知发生变 化,大家逐步改变了原来的“学农就是种地”,农学就是和黄土地打交道的传统 观念,开始了“新农业”的发展。 2. 专业研究领域的扩展给畜牧兽医专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畜牧兽医的基本任务已经发展为有效地防治畜禽疾病、 动物养殖以及动物性产品深加工等行业,社会的巨大需求给这个专业带来了较好 的发展机会。 3. 就业渠道的拓展使得就业环境越来越好 原畜牧兽医的培养模式主要是去基层的单位具体从事畜牧兽医方面的工作, 现在更多的是专升本,然后进行一步深造,之后在大城市相关的教学科研单位或 畜牧兽医相关企业就职。另外有些学生毕业后有机会去国外留学或是就业。 七、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及专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 从专业每年组织的毕业生专场招聘情况看,一是行业人才缺口大,到场招聘 单位数量多;二是毕业生人数远远不能满足招聘社会需求;三是招聘单位提供薪 酬待遇逐年提高。学生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二)专业发展趋势分析 1. 在当前国家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入改革的形势下,本专业在内涵建设、国 际化合作办学与区域经济联动、互动的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2.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供给侧改革和畜牧畜牧业 现代化发展变化,专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以便 更好的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八、存在的问题及拟釆取的对策措施 1. 应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现有师资队伍虽然能满足教学工作的基本需要,但其总体水平与建设高水平 129 创新创业型的目标定位仍有一定差距;专业师资队伍结构性紧缺现象仍然存在; 青年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解决措施主要有: (1)积极发展在职教师,安排青年教师到生产单位做访问技师,着力提高 教师的实践能力。聘请生产单位里的高级畜牧师、兽医师作为学院的兼职教授, 承担实践教学课程,定期开展专业专题讲座 。 (2)继续加大高水平人才引进力度,调整师资结构,特别是年龄和学科比 例。注重新进教师的培养,开展“一对一,师带徒”的指导,经过5年的时间, 培养成合格的专业教学和科研人员;规定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必须参加工 程实践。 (3)根据学科发展的要求,对专职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和指导,提高 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拓宽知识、更新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选送一批优秀教师到 国内外进修或培训。 2. 继续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努力探索成果培育和转化 目前,专业在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方面虽采取了一些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仍缺乏影响面大、辐射面广的标志性改革和研究成果。在教育研究及改革成果 培育和转化方面还缺乏有效的措施。 (1)开展教学研究与应用研究,参加行业实践,从生产中凝练学科发展方 向和教学改革方向。 (2)广泛开展教学和学术交流,积极举办多种形式的教学和学术活动。 (3)做好成果的转化和深化提高工作,力争形成一批高水平和高质量的研 究和改革成果,不断提高教学工作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3.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拓展应用型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专科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办出学校特色的基本前提;也是培养优秀创业型、创新型、 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础。继续完善动物疾病诊治和抗体检测、饲料分析和营养监 测科研、服务平台。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形成满足教学、科研、生产技术推广、 社会服务和培训等需求的实习基地群。 4.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坚持“为沂蒙人民服务” 为提供临沂市及周边地区畜牧业相关企业的专业技术支持和服务。加大教育 培训服务的力度,积极承担“阳光工程”等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任务。 5.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全面提升人才素质 130 在全面实践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始终以完善技能型人才适合的创 新创业生态系统为理念,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技能型培养模式为依据, 以学科特色优势为依托,以实践产学研为切入点,全面展开创新创业教育。 131 专业十八:动物防疫与检疫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论知识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 力,具有沂蒙精神特质和国际视野,具有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必备的基础理论知 识和专门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从事动物检疫、卫生检验、 兽医常规化验、动物疾病防治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型应用人才。 (二)毕业要求 1、基本素质要求 ①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 ②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③具有基本的外语运用能力,能够进行专业的阅读和写作; ④具有基本的计算机知识,能够进行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数据处理、文献 查阅等。 2、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 ①系统地掌握动物检疫防疫专业必需的自然科学、管理科学基本理论、基本 技术; ②熟悉国内外兽医学发展动态和最新兽医学科技成果; ③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具备初步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④熟练掌握动物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技术; ⑤掌握动物检疫和动物食品卫生检验的基本技术; ⑥熟悉兽医化验室的常用仪器的使用,并掌握常规化验技术; ⑦熟悉有关动物防疫与检疫的法律、法规、方针与政策; ⑧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动物生产、动物疾病防治 的方法; ⑨通过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英语技术资料; ⑩具有一定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知识,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创业意 识。 3、岗位能力要求 ①具有兽医病理学、兽医微生物学和兽医免疫学的基本诊断技术能力; 132 ②具有常见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诊断与防治的能力; 具有对动物及动物产品实施检疫检验的能力; ③具有对重大动物疫病进行预防、控制和扑灭的基本能力。 4、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要求 具备动物疫病检疫检验员、动物疫病防治员、兽医化验员、乳品(饮料)检 验员、肉品检验员、蛋品检验员等职业工种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学生毕业前要根 据自己的就业意向,选择相应的工种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书。 二、培养能力 (一)专业基本情况 临沂大学农林科学学院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于2016年开始招生。 (二)在校生规模 现有本专业的在校生30人,从2021年本专业已停止招生。 (三)课程体系 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学制为三年,学科门类为农学,总学时为1792学时,总 学分:120学分。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动物检疫学、动物流 行病学、动物解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兽医病理学、兽医微生物与 免疫、兽医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病学等。主要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有专业实验、 专业见习、职业技能训练、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等。具体课程设 置情况见表1。 表1 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专科)课程设置情况 必修课 总 门 数 总 学 时 总 学 分 门 数 51 1776 120 32 学 时 学 时 占 比 1376 77.5 选修课 学 分 学 分 占 比 门 数 76.5 63.8 16 学 时 学 时 占 比 400 22.5 实践教学环节 学 分 学 分 占 比 22.5 18.8 学 时 学 时 占 比 学 分 学 分 占 比 672 37.8 21 17.5 (四)创新创业教育 (1)加强宣传力度,拓宽信息平台,鼓励学生投身创新创业活动。组成创 新创业记者团,对学校、学院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的实时动态进行报道,让广大学 生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学院在创新创业活动方面取得的成绩,增强学院创新创业 的氛围。各班学生增设了短信平台、创新创业贴吧、创新创业QQ群、创新创业教 育人人首页等信息平台,还在各个班级增设创新创业委员,都是旨在拓宽信息发 133 布和经验交流的平台,使广大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校内外各类创新创业活动。 (2)注重引导培训,指导实地调研,鼓励学生投身创新创业活动。 (3)建立专业品牌,强化基地建设,鼓励大学生投身创新创业活动。经与 山东龙盛农牧集团有限公司、金锣集团等企业友好协商,学院在当地挂牌建立创 新创业实践基地,组织同学参与实践。学院的举措大大鼓励了广大同学,参加创 新创业活动的团队越来越多。 三、培养条件 (一)教学经费投入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将经费充分用于专科科教学条件 建设和教学工作,经费来源包括学校教学运行经费、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运行 经费、学校教学建设专项经费等。学院在经费使用中严格实行专款专用,为专业 理论、实验实习、实践教学、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等提供了充分的经费支持。动物 医学专业教学经费投入情况见表2。 表 2 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专科)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年度 2021 2022 经费总额(万元) 200 240 生均值(元) 36363 80000 (二)教学设备 本专业仪器设备品质优良,组合优化,配置合理,数量充足,质量可靠,性 能优良,很好地满足了实验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需求,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和 进一步深造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极大地满足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 需求。具体教学设备统计情况见表3。 表 3 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专科)教学设备统计表 年度 教学仪器设备 总值(万元) 生均教学仪器 设备值(元) 2021 897.00 163090 2022 1137.00 379000 2022 年新增教学 2022 年新增教学仪 仪器设备值(万元) 器设备生均值(元) 240 80000 (三)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现有专职教师2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5人,占48%;讲师12人,占 52%。博士19人,硕士2人,学士1人,硕博比为95.45%具有研究生学历和博士学 位的教师比例逐年提高。具体教师队伍情况见表4。 专职教师分别毕业于上海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 134 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广西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吉林大 学、扬州大学、延边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国 内外院校,均为动物医学或相关专业。 表 4 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兼职 专任教师 职称结构 年度 教师 学位结构 双师 年龄结构 总人 数 教授 副教 授 博士 硕士 ≥56 46-55 36-45 ≤35 岁 岁 岁 岁 型双 总人 能教 数 师 2021 21 5 5 18 2 2 3 4 12 9 5 2022 22 5 5 19 2 2 3 5 12 10 5 (四)实习基地 目前,建有校内专业实验室4个,校内实习基地2个(动物疫病抗体检测中心、 饲料营养分析实验室),其中饲料营养分析实验室所在的营养资源分析与检测实 验室为省级重点实验室。目前拥有的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有临沂龙盛农牧集团有限 公司、金锣集团、新希望六和集团、益客集团兰山区白沙埠众合牧业公司、临沂 金堂商贸有限公司、临沂龙吟庄园沂蒙黑山羊养殖场、江泉农牧产业园,以上实 训基地均在50公里范围内,方便学生参与生产一线技术培养与锻炼。实验实训场 所情况见表5。 表 5 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专科)实验实习实训场所情况 实验室总面 生均实验室 实验室设备总值 生均实验室设备 实训场 实习场所 积(㎡) 面积(㎡) (万元) 值(元) 所数量 数量 2020-2021 720 13.09 871 158363 10 18 2021-2022 860 28.67 1137 379000 12 20 学年 (五)现代教学技术应用 目前专业教学全部使用多媒体教室。 校园网络作为全校的网络基础平台,为全校教学、科研、管理及各项事务提 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持与保障。数字化校园工程已建设完成,目前在校园网 上运行的应用系统有教务管理系统、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数字图书馆系统等。 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全面开通,可为学生提供教学相关资料,开展线上交流。 四、培养机制与特色 135 (一)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能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的应用型实践创新人才。多年来,本专业重视基础知识体系 及动手实践技能的培养,突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了产学研结合应用型人 才培养模式。现与与延边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 金锣集团、益客集团等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 不定期选派学生去学习深造。 (二)合作办学 为实现临沂大学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区 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本专业与新希望六和集团、江苏益客集团、环山集团 天邦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江西正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禾丰集团、山东玖柒扬翔 食品有限公司、新希望莒南六和养殖有限公司、山东中牧兽药有限公司、温氏食 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公司、山东菁华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等建立了良好的校企 合作关系。 (三)教学管理 本专业构建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按照“出口” 设计教学计划,确定质量标准,以此规范教育教学过程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对 动物防疫与检验专业教学计划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进行全面审核、修订,重点突出 考研、生产领域需要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培养。 五、培养质量 (一)毕业生就业率 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2022届毕业生就业率为100%。毕业生95%在本专业工作 领域继续学习或工作,就业专业对口率为100%。 (三)毕业生发展情况 目前本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为动物药厂、药厂、肉品卫生检验、海关 部门等。据不完全统计本专业3-5工资约5000-7000元,应届毕业生工资约4000 元,6-7年工资约8000元。 (四)就业单位的满意度 就业单位对本专业的毕业生满意度约95%。 (五)学生就读该专业的意愿度 学生就读该专业的意愿较强烈。 (六)毕业生对专业教学的满意度 本科毕业生对专业教学的满意度较高。 136 六、毕业生就业创业发展情况 如今,动物防疫与检疫的研究范围已不再局限于兽医领域或畜牧业,而是像 藤蔓植物一样伸张到了公共卫生事业、社会预防医学、食品卫生、环境保护、动 物食品、动物检疫、医药工业等诸多领域。 1.社会对农业、对农业院校观念的转变 现代农业依靠生物技术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社会上对农业认知发生变 化,大家逐步改变了原来的“学农就是种地”,农学就是和黄土地打交道的传统 观念,开始了“新农业”的发展。 2.专业研究领域的扩展给畜牧兽医专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动物防疫与检疫的基本任务已经发展为有效地防治畜禽 疾病、动物养殖以及动物性产品等行业,社会的巨大需求给这个专业带来了较好 的发展机会。 3.就业渠道的拓展使得就业环境越来越好 原来动物防疫与检疫的培养模式主要是去基层的单位具体从事动物的防疫、 动物检疫、动物性食品检验等方面的工作,现在更多的是专升本,然后进行一步 深造,之后在大城市相关的教学科研单位或防疫检验相关企业就职。另外有些学 生毕业后有机会去国外留学或是就业。 七、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及专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 从专业每年组织的毕业生专场招聘情况看,一是行业人才缺口大,到场招聘 单位数量多;二是毕业生人数远远不能满足招聘社会需求;三是招聘单位提供薪 酬待遇逐年提高。学生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二)专业发展趋势分析 1. 在当前国家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入改革的形势下,本专业在内涵建设、国 际化合作办学与区域经济联动、互动的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2.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供给侧改革和畜牧兽医现 代化发展变化,专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以便更 好的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八、存在的问题及拟釆取的对策措施 1. 应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137 经过多年建设,现有师资队伍虽然能满足教学工作的基本需要,但其总体水 平与建设高水平创新创业型的目标定位仍有一定差距;专业师资队伍结构性紧缺 现象仍然存在;青年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解决措施主要有: (1)积极发展在职教师,安排青年教师到生产单位做访问技师,着力提高 教师的实践能力。 聘请生产单位里的高级畜牧师、兽医师作为学院的兼职教授, 承担实践教学课程,定期开展专业专题讲座 。 (2)继续加大高水平人才引进力度,调整师资结构,特别是年龄和学科比 例。注重新进教师的培养,开展“一对一,师带徒”的指导,经过5年的时间, 培养成合格的专业教学和科研人员;规定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必须参加工 程实践。 (3)根据学科发展的要求,对专职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和指导,提高 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拓宽知识、更新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选送一批优秀教师到 国内外进修或培训。 2. 继续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努力探索成果培育和转化 目前,专业在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方面虽采取了一些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仍缺乏影响面大、辐射面广的标志性改革和研究成果。在教育研究及改革成果 培育和转化方面还缺乏有效的措施。 (1)开展教学研究与应用研究,参加行业实践,从生产中凝练学科发展方 向和教学改革方向。 (2)广泛开展教学和学术交流,积极举办多种形式的教学和学术活动。 (3)做好成果的转化和深化提高工作,力争形成一批高水平和高质量的研 究和改革成果,不断提高教学工作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3.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拓展应用型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专科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办出学校特色的基本前提;也是培养优秀创业型、创新型、 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础。继续完善动物疾病诊治和抗体检测、饲料分析和营养监 测科研、服务平台。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形成满足教学、科研、生产技术推广、 社会服务和培训等需求的实习基地群。 4.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坚持“为沂蒙人民服务” 为提供临沂市及周边地区动物防疫与检疫相关企业的专业技术支持和服务。 加大教育培训服务的力度,积极承担“阳光工程”等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 训任务。 138 5.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全面提升人才素质 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