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传感与系统》实验教学大纲.pdf
光电传感与系统实验 实验 1 透镜的 FT 性质及图形的光学频谱分析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透镜对入射波前的相位调制原理; 2. 加深对透镜复振幅传递函数透过率物理意义的认识; 3.应用光学频谱分析系统观察常见图形的傅里叶(FT)频谱,加深空间频率域的概念。 二. 实验仪器设备 CSYGLJT1 激光多功能光电测量综合试验仪。 三. 实验要求 1. 预习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2. 阅读并熟悉本次实验的内容。 3. 设计并正确连接电路。 4. 测量并记录实验数据。 5. 实验结束将仪器归位。 四. 实验任务 透镜由于本身厚度变化,使得入射光在通过透镜时,各处走过的光程不同,即所受时间 延迟不同,因而具有位相调制能力,图 1-1 为简化分析,假设 任意点入射的光线在透镜中的传播距离等于该点沿光轴方向 透镜的厚度,并忽略光强损失,即通过透镜的光波振幅分布不 变,仅产生大小正比于透镜各点厚度的位相变化,透镜传递函 数记为: t ( x= , y ) exp[ jΦ ( x, y )] (1-1) Φ ( x, y ) = kL( x, y ) 图 1-1 透镜 FT 简化分析 L( x, y ) ::表示光程 MN。 L( x,= y ) nD( x, y ) + [ D0 − D( x, y )] (1-2) D0:透镜中心厚度。 D:透镜厚度。 1 n:透镜折射率。 可见只要知道透镜厚度函数 D(x,y)可得出其位相调制,在球面透镜傍轴区域,用抛 物面近似球面,可得到球面透镜的厚度函数: 1 1 1 D ( x, y ) = D0 − ( x 2 + y 2 )( − ) R1 R2 2 (1-3) R1,R2:构成透镜的两个球面的曲率半径。 1 1 1 t= ( x, y ) exp( jknD0 ) ⋅ exp[− jk (n − 1) ( x 2 + y 2 )( − ) R1 R2 2 (1-4) 1 1 1 = (n − 1)( − ) f R1 R2 代入(18-4)得: 引入焦距 f,其定义式为 t= ( x, y ) exp( jknD0 ) ⋅ exp[− j k ( x 2 + y 2 )] 2f 此即透镜位相调制的表达式。第一项位相因子仅表示透镜对于入射光波的常量位相延 迟,不影响位相的空间分布,即波面形状。第二项起调制作用的因子,它表明光波通过透镜 时的位相延迟与该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平方成正比。而且与透镜的焦距有关。其物理意义在 于,当入射光波 ui ( x, y ) = 1 时,略去透镜的常量值相位延迟后,紧靠透镜之后的平面上复 振幅分布为 u ( x, y ) = u ( x, y ) * t ( x, y ) = exp[− j k ( x 2 + y 2 )] 2f 傍轴近似下,这是一个球面波,对于正透镜 f>0,这是一个向透镜后方距离 f 处的 F 会 聚的球面波。对于负透镜 f〈0,这是一个由透镜前方距离|f|处的虚焦点 F 发散的球面波。 exp[− j 可见波面的变化。正是透镜具有 k ( x 2 + y 2 )] 2f 的位相因子。当然,在非傍轴近似条 件下,会有波像差。考虑透镜孔径后, t ( x, y ) = exp[− j k ( x 2 + y 2 )] ⋅ p ( x, y ) 2f 1孔径内 p ( x, y ) = 0其它 p(x,y)为透镜的光瞳函数 实验内容 2 1. 摆放实验光路,如图 1-2 所示。 图 1-2 实验光路 2. 扩束。 3. 在试件夹 16 中装入任一件 FT 试件。 4. 在 FT 透镜 17 的焦面附近移动 CCD22,使成像清晰,锁定 22。 5. 切换 FT 试件(微孔系列,□孔形波片,网状波片或光栅波片) ,观测频谱,记录频 谱图。 五. 实验报告 1.记录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 实验 2 阿贝成像原理和空间滤波 一.实验目的 1. 通过实验,加强对傅里叶光学中有关空间频率、空间频谱和空间滤波等概念的理解。 2. 熟悉空间滤波的光路及进行高通、低通和方向滤波的方法。 二. 实验仪器设备 He-Ne 激光器 L、激光器架(SZ-42) 、扩束器 L1( 准直透镜 L2( f ' = 6.2mm或15mm )、二维架(SZ-07)、 f ' = 190mm )、光栅(20L/mm)、干板架(SZ-12)、变换透镜 L3( f ' = 225mm )、 3 白屏(SZ-13) 、升降调节座(SZ-03) 、三维平移底座 (SZ-01) 、二维平移底座(SZ-02) 。 三. 实验要求 1. 预习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2. 阅读并熟悉本次实验的内容。 3. 设计并正确连接电路。 4. 测量并记录实验数据。 5. 实验结束将仪器归位。 四. 实验任务 阿贝所提出的成像原理以及随后的阿—波特实验在傅里叶光学早期发展历史上具有重 要的地位。这些实验简单而且漂亮,对相干光成像的机理、对频谱的分析和综合的原理做出 了深刻的解释。同时,这种用简单模板做滤波的方法,直到今天,在图像处理中仍然有广泛 的应用价值。 阿贝认为在相干平行光照射下,成像过程可分为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通过物的衍射 在物镜后焦面上形成一个初级干涉图; 第二个步骤则为物镜后焦面上的初级干涉图复合为 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阿贝成像原理。 成像的这两个步骤本质上就是两次傅里叶变换。如果物的复振幅分布是 以证明在物镜的后焦面 令 (x f , y f ) 上的复振幅分布是 g ( x0 , y0 ) ,可 g ( x0 , y0 ) 的傅里叶变换 G ( x f , y f )(只要 f x = x ' λ F , f y = y ' λ F : λ 为光的波长, f 为物镜焦距) 。所以第一个步骤起的 作用就是把光场分布变为空间频率分布。而第二个步骤则是又一次傅里叶变换将 G( x f , y f ) 又还原到空间分布。 图 2-1 显示了成像的这两个步骤。如果以一个光栅作为物。平行光照在光栅上,经衍射 分解成为不同方向传播的多束平行光(每一束平行光相应于一定的空间频率) 。经过物镜分 别聚焦在后焦面上形成点阵。然后,代表不同空间频率的光束又重新在像平面上复合而成像。 图 2-1 阿贝成像原理图 4 如果这两次傅氏变换完全是理想的,信息在变换过程中没有损失,则像和物完全相似。 但由于透镜的孔径是有限的,总有一部分衍射角度较大的高次成分(高频信息)不能进入物 镜而被丢弃了。所以物所包含的超过一定空间频率的成分就不能包含在像上。高频信息主要 反映物的细节。如果高频信息没有到达像平面,则无论成像透镜有多大的放大倍数,也不能 在像平面上分辨这些细节,特别当场的结构非常精细(例如很密的光栅) ,或物镜的孔径 非常小时,有可能只有 0 级衍射(直流成分)能通过,则在像平面上只有光斑而完全不能 形成图像。 根据上面讨论, 我们可以看到物镜的孔径实际上起了高频滤波 (即低通滤波)的作用。 这就启示我们,如果在焦平面上人为地插上一些滤波器(吸收板或移像板)以改变焦平面上 的光振幅和位相。就可以根据需要改变像平面上的频谱。这就是空间滤波。最简单的滤波器 就是一些特殊形状的光阑。将这种光阑放在频谱面上,使一部分频率分量能通过,而挡住其 它的频率分量,从而使像平面上的图像中的一部分频率分量得到相对加强。下面介绍几种常 用的滤波方法: 1.低通滤波 滤去高频成分,保留低频成分。由于低频成分集中在频谱面的光轴附近,高频成分则落 在远离光轴的地方。故低通滤波器就是一个圆形光孔,图像的精细结构及突变部分主要由高 频成分起作用,故经低通滤波后图像的精细结构消失,黑白突变处变模糊。 2.高通滤波 滤去低频成分,保留高频成分。而让高频部分通过。高频信息反映了图像的突变部分。 如果所处理的图像由透明和不透明部分组成,则经过高通滤波的处理,图像的轮廓(及相应 于物的透光和不透光的交界处)应显得特别明显。 3.方向滤波 滤波器可以是一个狭缝,如果将狭缝放在沿水平方向,则只有水平方向的衍射的物面信 息能通过。在像平面上就突出了垂直方向的线条。方向滤波器有时也可制成扇形。 实验内容 1、调节光路 实验基本光路如图 2-2 所示。由透镜 L1 和 L2 组成氦氖激光器的扩束器(相当于倒置的 望远镜系统) ,以获得较大界面的平行光束。L3 做成像透镜。像平面上可以用白屏或毛玻璃 屏。 5 L3 F3 F1 F2 像面 图 2-2 实验基本光路图 2、调节步骤: (1)调激光管的俯仰角和转角,使光束平行于光学平台水平面。 (2)加上 L1 和 L2,调共轴和相对位置,使通过该系统的光束为平行光束(可用直尺 检查) 。 (3)加上物(带交叉栅格的“光”字)和透镜 L3,调共轴和 L3 的位置,在 3-4m 以为 的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之后,定下物和 L3 的位置(此时物位接近 L3 的前焦面)。 3、观察以为光栅的频谱 (1)在物平面是上置换以为光栅,用纸屏(夹紧白纸的纸夹架 SZ-50)在 L3 的后焦面 附近缓慢移动,确定频谱光点最清晰的位置,锁定纸屏座。 (2)用大头针扎透 0 级和 ±1 , ±2 …级衍射光点的中心,然后关闭激光器,用读数显 微镜测量各级光点与 0 级光点间的距离 求出响应各空间频率 ± x1' , ± x2' …,利用式 f x = x ' λ F , f y = y ' λ F , f x1 , f x 2 …,并由基频 f x1 = 1 d 光栅常量 d。 4、阿贝成像原理实验 移开上一步使用的纸屏和读数显微镜。把一个可变的频谱光阑(SZ-39)放在频谱面上, 按图 2-3 的 b、c、d、e 所示,先后挡住频谱的不同部位,分别观察并记录像面上成像的特 点及条纹间距(特别注意 d 和 e 两种条件下成像的差异) ,试作简要的解释。 6 -4 -3 -2 -1 0 1 2 3 4 a b c d e 图 2-3 阿贝波特滤波实验 5、方向滤波 (1)将一维光栅换成二维正交光栅,在频谱面观察这种光栅的频谱。从像面上观察它 的放大像,并测出栅格间距。 (2)在频谱面上安置一个可转动的狭缝光阑(SZ-40) ,先后只让含零级的垂直、水平 与光轴成 45 度角的一排光点通过,观察并记录像面上图像的变化,测量像中栅格的间距并 作简要解释。 6、低通和高通滤波 (1)将一个网格字屏(透明的“光”字内有叠加的网格)放在物平面上,从像平面接 收放大像。字内网格可用周期性空间函数表示,它的频谱是有规律排列的分立点阵,而字形 是非周期性的低频信号,它的频谱是连续的。 把一个可变圆孔光阑放在频谱面上,使圆孔由大变小,直到像面网格消失为止。字形仍 然存在。试作简单解释。 (2)高通滤波 将一个透明十字屏放在物平面上,从像平面观察放大像。然后在频谱面上置一圆屏光阑,挡 住频谱面的中部,再观察和记录像面变化。 五. 实验报告 1.记录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 实验 3 4f 光学系统 FT 及 IFT 系统 一.实验目的 1. 进一步掌握透镜的 FT 性质,学习 FT 光路的原理; 7 2. 应用 4f 光学 FT 系统观察常见图样的反傅氏变换(IFT)图像,并与 FT 频谱和试件图 样比较; 3.观察渐晕效应。 二. 实验仪器设备 CSYGLJT1 激光多功能光电测量综合试验仪。 三. 实验要求 1. 预习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2. 阅读并熟悉本次实验的内容。 3. 设计并正确连接电路。 4. 测量并记录实验数据。 5. 实验结束将仪器归位。 四. 实验任务 透镜之所以能够做 FT,根本原因在于透镜的二次位相因子对入射波前起到位相调制作 用。若以透镜后焦面为观察平面,物体相对于会聚透镜 d 0 发生变化时,可以研究透镜的 FT 性质。 图 3-1 表示物体紧靠透镜放置 FT 光路,物体指 透射型薄平面试片。采用振幅 A 的单色平面波照明, 为求出透镜后焦面上的光强分布 Uf,须逐面求出透 镜前后平面光场分布 Ul、Ul'(l 指 lens)设物体的 图 3-1 物体紧靠透镜放置 FT 光路 复振幅透过率 t ( x, y ) ,则有 U l ( x, y )= A ⋅ t ( x, y ) (3-1) 不计透镜孔径作用,透镜的复振幅透过率 tl ( x , y ) = exp[− j k ( x 2 + y 2 )] 2f U= 'l ( x, y ) U l ( x, y ) ⋅ tl ( x, y ) (3-2) (3-3) 光波从透镜传播 f 距离后,根据菲涅尔衍射公式 U f (x f , y f ) = 1 jπ f exp[ j k k ( x 2f + x 2f ) × ℑ{U l' ( x, y ) exp[ j ( x 2 + y 2 )]} 2f 2f (3-4) 8 fx = 式中 xf xf , fy = xy xf ,不计常量相位因子 将(3-1) 、 (3-2) 、 (3-4)代入(3-3) ,得 A = u f (x f .y f ) 式中 exp[ j jλ f xf yf k ( x 2f + y 2f )] ⋅ T ( , ) λf λf 2f (3-5) T ( f x , f y ) = ℑ{ f ( x, y )} 式(3-5)表明,透镜后焦面上的光场分布正比于物体的 FT,其频率取值与后焦面坐标, fx = 其值是 xf xf , fy = yf xf 。 exp[ j 当然,由于变换式前存在位相因子 k ( x 2f + y 2f )] 2f ,后焦面上的位相分布与物体 频谱的位相分布并不等同。但对光强响应型光电转换显示器件及目视效果来说,这一位相弯 曲 并 无 I f (x f , y f ) ( = 影 响 , 所 A 2 xf yf 2 ) T( ⋅ ) λf λf λf 以 的物理 意义在于其后焦面上光强分布,恰恰是物 体的功率谱。 图 3-2 透镜 FT 光路 图 3-2 表示物体放置在透镜前方 d0 距离,可推得 U= f (x f , y f ) A jλ f exp[ j xf yf d k (1 − 0 )( x 2f + y 2f )] ⋅ T ( , ) f 2f λf λf (3-6) 可见后焦面上的复振幅分布仍然正比于物体的 FT。而变换式前面的二次位相因子使物 体频谱产生一个位相弯曲。当 d0=0 时,公式(3-6)与图 3-1 情况完全一致;当 d0=f 时,公 U f (x f , y f ) = 式(3-6)变为 A jλ f T( xf , yf ) λ f λ f 。此时,位相弯曲效应消失,后焦面上光场分 布是物体准确的 FT。这正是我们所用的 FT 运算光路。 物体放置在透镜后方,后焦面上仍然得到物体的 FT(相差一个二次位相因子) 。当 d=f 时,即物体紧靠透镜后表面时,与紧靠透镜前方放置效果一样。 T( 若需要对所得的物体频谱 xf , yf ) λ f λ f 利用透镜再作一次变换,例如物体频谱位于透镜 9 前焦面,观察平面选在透镜后焦面,即 x ' y ' 平面。透镜的焦距不变。略去常系数,可以得 到 U ( x ', y ') = ∫∫ T ( xf , yf λf λf ) exp[− j 2π ( x x '+ y f y ']dx f dy f = Ct (− x ', − y ') λf f (3-7) 式中,C 为常数。于是连续两次变换的结果是在空间域还原一个物体,它是原物体的一 个倒像。如果采用反射坐标系,即令 x”=-x,y”=-y,则 U ( x '', y '') = Ct ( x '', y '') (3-8) 此时,透镜的作用可看作是实现了对物体频谱的傅里叶反变换(IFT) 。 必须指出的是,当点光源位于有限距离,即采用球面波照明方式,透镜仍然可起 FT 作 用,频谱面位于光源的像面位置,而不再是后焦面上。另外,透镜孔径对 FT 变换有影响。 实质原因是对参与变换的频率成分有滤波作用,同低频,阻高频,产生渐晕效应。 ,孔径越 大,越靠近物体,渐晕效应越小。 实验步骤如下: 图 3-3 实验光路 1. 摆放实验光路,如图 3-3 所示。 2. 扩束。 3. 在试件夹 16 中装入任一件 FT 试件。 4. 在 FT 透镜 26 的焦面附近移动 CCD,使成像清晰,锁定 22,同时锁定 17 。 5. 在试件夹 25 上图像处理试片(IFT 不需装试片),微调 FT 透镜 17,观测计算机上 IFT 图像和图像处理效果。 10 6. 切换图像处理试件,观测计算机上不同的图像处理效果。 7. 记录 IFT 图像,结合实验结果,整理出试件图样、FT 图、IFT 图、滤波等处理效果 图。 五. 实验报告 1. 记录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 实验 4 用干涉法测定空气折射率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结构,学习其调节和使用方法; 2.学会按一定的原理自行组装仪器的技能及调节光路的方法; 3.学习用干涉法测空气的折射率。 二. 实验仪器设备 He-Ne 激光器 L、 激光器架(SZ-42) 、 二维调节架 (SZ-07) 、 扩束器 BE、 升降调节座 (SZ-03) 、 三维平移底座 (SZ-01) 、普通底座(SZ-04)、干板架(SZ-12) 、气室(AR) 、二维调节架(SZ-3) 、 二维平移底座(SZ-02) 、平面镜 M1、平面镜 M2。 三. 实验要求 1. 预习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2. 阅读并熟悉本次实验的内容。 3. 设计并正确连接电路。 4. 测量并记录实验数据。 5. 实验结束将仪器归位。 四. 实验任务 1、迈克尔逊干涉仪原理 11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工作原理如图 4-1 所示,M1、M2 为两垂直放置的平面反射镜,分光 板与 M1 和 M2 的夹角均为 45 度。分光板上涂有半透明、半反射膜,能够将入射光分成振幅 几乎相等的反射光 1'、透射光 2',1'光经 M1 反射后由原路返回再次穿过分光板 P1 后成为 1"光,到达观察点 E 处;2'光到达 M2 后被 M2 反射后按原路返回,在 P1 的第二面上形成 2" 光,也被返回到观察点 E 处。由于 1 '、2'光均来自同一光源 S,在到达 P1 后被分成 1'、 2'两光,所以两光是相干光。 图 4-1 迈克尔逊干涉仪工作原理图 总上所述,光线 2"是在分光板 P1 的第二面反射得到的,这样使 M2 在 M1 的附近(上部 或下部)形成一个平行于 M1 的虚像 M2' ,因而,在迈克尔逊干涉仪中,自 M1、M2 的反射相 当于自 M1、M2'的反射。也就是,在迈克尔逊干涉仪中产生的干涉相当于厚度为 d 的空气 薄膜所产生的干涉,可以等效为距离为 2d 的两个虚光源 S1 和 S2'发出的相干光束。即 M1 和 M2'反射的两束光程差为: δ = 2nPM 1 1 − 2nPM 1 2 = 2dn cos i k λ亮 (k 1, 2,3...) δ 2= dn cos i = = ( k + 1 2)λ暗 两束相干光明暗条件为 (4-1) (4-2) 式中 i 为反射光 1′在平面反射镜 M1 上的反射角,λ 为激光的波长,n 为空气薄膜的折射率, d 为薄膜厚度。可见,当两束光中某一束光的光程改变 λ 时,就有一个条纹“涌出”或“陷 入”。 2、测空气折射率的光路设计 12 1:He‐Ne 激光器 L;2:普通底座(SZ‐04) ;3:二维调节架(SZ‐07) 4:扩束器 E 7:分束器 S 5:升降调节底座(SZ‐03) 6:三维平移底座(SZ‐01) 8:普通底座(SZ‐04) 10:干版架(SZ‐12) 11:气室 AR 9:白屏 H 12:光栅转台(SZ‐10) 13:二维平移底座(SZ‐02) 14:二维调节架(SZ‐07) 15:平面镜 M1 16:二维平移底座(SZ‐02) 17:二维平移底座(SZ‐02) 18:平面镜 M2 19:二维调节架(SZ‐07) 20:二维调节架(SZ‐07) 4-2 实验光路图 用一片光束分离板 G 和两片前表面反射镜 M1、M2 在光学防震平台上组成迈克尔逊干涉 仪光路,如图 4-2 所示,在干涉仪的一臂上放一个气室。气室是一段玻璃管,两端磨平并用 两块平行平板玻璃密封。它有两个端口,一个接气压表,一个接打气球,打气球有一个放气 阀门。 由氦氖激光器发出的光(波长为 632.8nm)经镜 M 反射至分光板 G,被分为①和②两束。 这两束光分别被镜子 M1 和 M2 反射后回到 G 处相遇,在光屏上接收到两光束会合后的叠加光 波。由于激光束通过扩束镜已经发散,从屏上可以观察到较大的等倾干涉圆环。 如果气室内空气的压力 p 改变,相应折射率 n 改变了,则上述干涉光路将增加光程差, 这一光程差变化将引起干涉条纹 N 个环的变化(即有 N 个干涉环从中心冒出来或缩进去) 。 设气室内空气柱的长度为 l,则有 δ =2∆nl =N λ (4-3) 13 ∆n =N λ 2l 即 (4-4) 若将气室抽真空(室内压强近视于零,折射率 n=1) ,再向室内缓慢充气,同时计数干 涉环变化数 N,由公式(4-4)可计算出不同压强下折射率的改变值 n,则相应压强下空气 折射率 n = 1 + ∆n (4-5) 若采取打气的方法增加气室内的粒子(分子和原子)数量,根据气体折射率的改变量 与单位体积内粒子数改变量成正比的规律,可求出相当于标准状态下的空气折射率 n0。对 于确定成分的干燥空气来说,单位体积内的粒子数与密度 ρ 成正比,于是有 n −1 ρ = n0 − 1 ρ0 式中, (4-6) ρ0 是空气在热力学标准状态( T0 = 273K , p0 = 101325Pa )下的密度; n0 是在相 应状态下的折射率; n 和 ρ 是相对于任意温度 T 和压强 p 下的折射率和密度。联系理想气 体的状态方程,有 ρ ρ0 = pT0 n − 1 = p0T n0 − 1 (4-7) 如果实验时温度 T 不变,对上式求压强 p 的变化所引起的折射率 n 的变化,则有 ∆ = n n0 − 1 T0 ⋅ ∆p p0 T (4-8) = T T0 (1 + at )(其中 a 是空气的线膨胀系数,1 273 = 0.00367 , t 是摄氏温度, 考虑到 即室温),代入式(4-8)得 n − 1 ∆p ∆n = 0 p0 (1 + at ) (4-9) ∆n ∆p (4-10) 于是 n0 = 1 + p0 (1 + at ) 将式(4-4)代入(4-10)得 n0 = 1 + p0 (1 + at ) λ N ⋅ 2l ∆p (4-11) 14 N p 测出若干不同的 ∆p 所对应的干涉环变化数 N , N- ∆p 关系曲线的斜率即为 ∆p 。 0 和 a 为已知,t 见温度计显示, λ 和 l 为已知,代入式(4-11)即可求得相当于热力学标准状 态下的空气折射率。 根据式(4-7)求得 p0 代入式(4-8),经整理,并联系式(4-4) ,即可得 n= 1+ Nλ p ⋅ 2l ∆p (4-12) 实验步骤如下: (1)将各光学元件固定在相应的支架上,夹好、靠拢,调等高。 注意:各光学元件的高度通过目测调节好后,在固定前同时应确保各光学元件与相应光 学底座的某一边保持平行,便于调节光路。 (2)按光路图自组迈克尔逊干涉仪,进行调节白屏上就会出现等倾干涉圆环。 (3)取走扩束镜,在其中一条光路上放置气室,微调气室支架上的倾角螺丝,使透射 激光从气室的前后两个光学表面中心通过。左右移动反射镜,使经过气室的透射激光照射到 反射镜的正中心。固定气室。 (4)加入扩束镜,白屏上就会出现等倾干涉圆环。 注意:如果干涉圆环过小或看不见条纹,可以调节一下两支路的光程差,不能过大或相 等。 (5)用打气囊向气室内充气,观察气压计读数与干涉圆环变化的现象。 (6)紧握打气囊反复向气室充气,至气压计满量程为止,记下 p。缓慢松开气阀放气, 同时默数干涉圆环变化数 N,至气压计表针回零。本实验应重复多次测量。同时记下实验环 境的温度、压强,并用游标卡尺量出气室长度。 n= 1+ (7)数据处理:由 Nλ p ⋅ 2l ∆p 计算出实验环境的空气折射率。根据空气在常温下的经 2.8793 p n理想 = 1+ ×10−9 1 + 0.00367lt ,计算出实验环境空气折射率的理论值,并与计算值比 验公式 较。 五. 实验报告 15 1. 记录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 2. 为什么两平面镜要相互垂直,不垂直将产生什么情况? 3.干涉条纹太密怎么办,为什么? 4.是否可以用来测光波的波长和波长差,请说明原理和测量过程。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