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中运用的逻辑框架与制度建设: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刘刚,中国软科学,2….pdf
企业管理 传统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中运用的逻辑框架与制度建设 传统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中运用的 逻辑框架与制度建设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 刘 ( 中国人民大学 摘 刚 商学院 , 北京 100872) 要: 在对传统管理思想在现 代企业中运用相关逻辑框架进 行总结的基 础上 , 基于西方现 代管理的利 益相关 者理论及传统文化 “修齐治平 ”的逻辑推演过程 , 构筑了集 “修己 ” 、“安人 ”、“谋 攻 ”与 “定邦 ”于一 体的新 框架 , 以更好地指导现代企业的管理实践 , 并提出传统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中运用的制度建设过程应采用渐进式嵌入 模型 。 关键词 : 中国传统文化 ; 管理思想 ; 利益相 关者理论 ; 修齐治平 中图分类号 : F27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002 -9753(2009)12 -0111 -11 Logi c alFr ame wor ka ndSys t e m Cons t r uc t i onofUs i ngTr adi t i ona l Chi ne s eManage me ntThought si nMode rnEnt e r pr i s e s : ASt akehol de rThe or yPe r s pe ct i ve LIUGa ng (S c h o o lo fBus i n e s s , Re n mi nUn i v e r s i t yo fCh i n a , Be i j i ng100872, Chi n a) Abs t r a c t : Fo l l o wi nga ne x t e ns i v er e v i e wo fr e l a t e df r a me wo r k sf o rus i n gt r a d i t i o na lCh i n e s ema na g e me n tt ho u g h t si nmo d e r ne nt e r p r i s e s , t h i sp a p e ri nt e g r a t e ss t a k e ho l d e rt h e o r ywi t ht r a di t i o n a lCh i ne s el i f emi s s i o ni n c l ud i n gc ul t i v a t i o no fo n e ' sc h a r a c t e r s , ma n a g e me n to fo n e' sf a mi l y , a dmi ni s t r a t i o no fo n e ' sc o u n t r ya n du n i f i c a t i o no ft h ewo r l di npe a c et os e t u pan e wf r a me wo r kt h a tpu t sma n a g e r s ' s e l f-ma n a g e me n t , h uma nr e s o ur c ema na g e me nt , s t r a t e g i cma n a g e me n t , c o mp e t i t i o n& ma r k e t i n ga n dc o r p o r a t es o c i a l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t o g e t h e r , i no r de rt og u i d ema na g e me ntpr a c t i c e so fmo d e r ne n t e r p r i s e sbe t t e r .Th i sp a p e ra l s os u g g e s t st ha tmo de r ne nt e r p r i s e ss h o u l da p pl yt heg r a d ua l l ye mbe d d i n gmo de li nt h e c o u r s eo fs y s t e m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us i ngt r a d i t i o n a lCh i n e s ema na g e me n tt h o ug h t s . Ke ywor ds :t r a d i t i o na lCh i ne s ec u l t u r e ;ma n a g e me ntt h o u g ht s ;s t a k e h o l d e rt he o r y;c u l t i v a t i o no fo ne ' sc ha r a c t e r s ; ma n a g e me n to fo n e ' sf a mi l y ;a d mi n i s t r a t i o no fo n e ' sc o u nt r ya ndu ni f i c a t i o no ft h ewo r l di np e a c e 管理学科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 。 在运用西方 生淮南则为橘 , 生于淮北则为枳 ” (《晏子春秋 · 内 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时 , 中国企业需要 充分考虑 篇杂下 》 ) 的 “水土不服 ”现象 。 中华民族数千 年 特定的国情 , 不能全盘照搬 , 否则 , 很容易出现 “橘 的文明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管理思想 , 无论是在管 收稿日期 :2009 -08 -15 修回日期 :2009 -12 -17 作者简介 : 刘 刚 (1972 -),男 , 江西吉安人 ,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 管理学博士 , 研究方向 : 传统管理思想 、企业战略管理 。 111 中国软科学 2009年第 12期 理理论还是在管理实践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 理学界掌握话语权的是西方现 代管理理论体 系 , 经验 。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丰富的管理思 但其全 部发挥 作用的 前提 条件是 西方的 文化 情 想进行系统的研究 , 构造一个传统管理 思想在现 境 。而中国企业根 植于中国文化 情境之中 , 由于 代企业中运用的统一的逻 辑框架 , 有助 于更好地 中国的文化传统与西方的文化传统存在着非常大 满足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特殊要求 。 本文将以西 的差异 , 西方现代管理理论 在中国企业中 所能发 方现代管理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中国传统文化 挥的效用必然大打 折扣 。 因此 , 对于中国 管理学 中的 “修齐治平 ”思想为基本的理论主线 , 致力于 界而言 , 需要从传统文化中 提炼出在当前 依然具 构筑一个能够确保传统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中有 有普遍适用性的管理思想 , 并与西方现代 管理理 效运用的逻辑框架 , 并提出相应的制度 建设保障 论相互融合 , 以更好地适应中国特定的文化情境 , 措施 。 指导中国企业的管 理实践 。 同时 , 中国传 统文化 一 、文化传统 、管理情境与管理理论 中所孕育的管理思想 , 自然 也存在着并可 以提炼 不同的国家孕育了不同的传统文化 , 形成了 出许多可以超越具体的管理情境而具有普遍适用 不同的文 化 传 统 。 在 对 I BM公 司 40 多 个国 家 性的内容 。 这类传统管理思想不仅可以用于指导 11. 6万名员 工进行系统的 调查与研究的基 础上 , 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 , 而且 可以用于指导 其他各 霍夫斯泰德 (G.Ho f s t e d e ) 等人得出结论 , 英美国 国企业的管理实践 , 为整个 世界管理理论 的发展 家与中华文明社会的文化风格大相径庭 。受共同 贡献出中华民族的智慧 。 的意识形态 、英殖民主义及犹太教 、基督教等的影 二 、传统管理思想的主要来源 响 , 英美国家具有社会权力距离意识较低 、个人主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大规模兴起于春秋战国时 义程度非常高 、男性主义倾向较高 、风险偏好程度 期 , 体现在国家社会治 理 、战争斗 争 、生产 经营等 较高 、儒文化动力很低等文化传统 ; 而强调内在修 各个方面 , 反映在各学派的典籍 、史书及文学作品 养 、人际和谐 、行事中庸的儒文 化 , 使得 中华文明 之中 , 并随着时代的变 迁 、社会的 发展 , 不 断推陈 社会具有社会权力距离意识高 、个人主义程度低 、 出新 。 总体而言 , 中国传统 管理思想主要 来源于 男性主义倾向不太明显 、风险规避程度较高 、儒文 以下 4个方面 : 化动力突出等文化传统 [ 1] 。 ( 一) 治国之道及其历史实践 文化传统广泛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 , 进而 中国历代的思想家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有关治 决定了不同国家的企业 面临着不同的管理 情境 。 国之道的经典论著 , 而历代 政治家的身体 力行则 法默 —里奇曼模型说明了文化传统所决定的文化 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着这些 治国之道 。 作为 “群经 情境对管理行为和管理效果的影响 。 美国管理学 之首 ” , 《易经 》是一部教人如何做人 、做事的经典 者法 默 (R.N.Fa r me r )和里 奇曼 (B.M.Ri c h- 论著 , 其内容极其丰 富 , 对中国 几千年来的政 治 、 ma n ) 通过大量的研究表明 , 文化传统对管理效率 经济 、军事 、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 具有重要的影响 , 所有的管理职能 ( 计划 、组织 、指 响 , 无论是儒家学说 , 还是老庄之道 , 抑或是 《孙子 挥 、协调与控制 ) 都受到文化情境中各个变量的潜 兵法 》 , 无不受到 《易经 》的广泛影响 。 而以孔子 、 在制约 , 只不过 有的职能对文化情境的 敏感性大 孟子为代表的儒家 , 以老子 、庄 子为代表的道 家 , 于另外一些职能而已 , 这取决于这一职 能与文化 以商鞅 、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 , 以墨子为代表的墨 情境直接交流的重要性程度 [ 2] 。 家等 , 其经典著作中也蕴涵 着大量深刻的 管理思 从这个角度而言 , 管理 理论可以分为两种基 想 。这些管理思想成为历代帝王将相治理国家的 本的类型 , 一种 是只能在某一具体的情 境下才能 智慧来源 , 他们以亲身的实 践不断丰富着 传统文 发挥作用的管理理论 , 另一种是超越具 体的情境 化中的治国思想 , 撰写出了 一系列有影响 力的阐 而具有普遍适用 性的管理理论 。 当前 , 在世界管 述治国之道的经典论著 , 如唐朝李世民的 《帝范 》、 112 企业管理 传统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中运用的逻辑框架与制度建设 宋朝范祖禹的 《帝学 》 、明朝张居正 的 《帝鉴 》等 。 ( 四) 古代文学作品 而史学家 们所 编撰的 《左传 》、 《史记 》、 《资 治通 中国古代产 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 给后 鉴 》等史书 , 则详细地记录了这些治国之道的实施 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 《三国演义 》、《东周 背景 、具体策略及实施效果 , 为后世发掘 、考察 、弘 列国志 》、《红楼梦 》等优秀的文学作品中 , 蕴涵着 扬这些管理思想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来源 。 丰富的战略管理 、竞争谋略 与领导艺术等 方面的 ( 二) 古代兵书及经典战例 中国古代产生了许多具有重要影响的兵家人 物 , 如春秋时期的孙 武 、司马穰 苴 , 战国 时期的孙 管理思想 。 三 、传统管 理思 想的 逻辑 框 架 : 不同 学者 的 观点 膑 、吴起 、尉缭 、白起 , 汉朝的韩信 , 三国时期的曹 从以上分析 可以看出 , 传统文化中 所蕴涵的 操 、诸葛亮 , 唐朝 的李 靖 , 宋 朝的岳 飞 , 明朝 的刘 管理思想来源非常广泛 。 为了更好地发挥传统文 基 、戚继光等 , 为后人留下了一系列宝贵的研究战 化对中国现代管理 , 特别是 企业管理的指 导作用 争规律 、战略战术 的兵书 , 如 《孙子兵 法 》、《司马 与参考价 值 , 有必 要建 立一个 系统 的逻 辑框 架 。 法 》、《孙膑兵法 》、《吴子 》 、《尉缭子 》、《六韬 》、《将 为此 , 许多学者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 并取得了一 苑 》、《百战奇略 》 、《三十六计 》等 。 其中 , 《百战奇 系列的研究成果 。 归纳起来 , 这些学者的 研究主 略 》、《三十六计 》等兵书不仅就用兵的原则与方法 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 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 而且分析 、总结了历史上众多 ( 一) 基于各派思想总结的逻辑框架 的经典战例 。 军事战争与企业竞争有着许多的相 分别总结 、归纳中国古代各派学说 中的主要 似之处 , 古代兵 书为现代企业有效地展 开竞争提 思想 , 并阐述其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 是一种较 供了许多可供汲取的智慧 来源 。 尤其是 《孙子兵 为普遍的研究取向 。杨先举将中国传统文化各派 法 》, 不仅享有 “兵学圣典 ”的美誉 , 而且被众多的 学说的思想精髓与现代管理相 结合 , 先后 出版了 企业家奉为竞争制胜的宝 典 , 在日本甚 至形成了 《孔子管理学 》、《老子管理学 》、《孙子管理学 》等 兵法经营管理学派 。 一系列著作 。 《孔子管理学 》从哲知 、为政 、伦理 、 ( 三) 古代生产经营实践及其总结 教育 、齐家 、修身等 方面 , 将 孔子思想中的 精华部 春秋时期的范蠡 、战国时期的白圭 、明清时期 分嫁接到 管理领 域 [ 3] ;《老 子管理学 》从哲文 、政 的徽商及晋商等在自己的 商业实践中 , 总结出了 事 、智谋 、创造 、辩证 、修身等方面 , 探讨 了老子哲 许多有用的经营 管理之道 。以 范蠡为例 , 在辅助 学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影响 , 对 “道 、德 、柔 、无 、反 、 越王勾践消灭吴国之后 , 他认为 , 大名之下难以久 水 ”法则在管理实践中的借鉴运用 做了独特的探 居 , 几经辗转 , 最终定居于陶 ( 今山东定陶西北 ), 讨 [ 4] ;《孙子管理学 》则以 《孙子兵法 》中的概念为 将自己的老师计然所提出 的计策用于经商 , 积资 纲 , 从悟道 、论将 、励士 、治势 、庙算 、谋攻 、伐兵 、策 巨万 , 被后世称为 “陶朱公 ”。 范蠡所采用的经商 胜等方面 , 全方 位 讨论 了 管 理工 作 的 理论 与 实 之策 , 如 “务完物 , 无息币 ” 、“论其有余不足 , 则知 践 [ 5] 。 葛荣晋从体用结合的角度 , 将中国 管理哲 贵贱 ”、“贵出如粪土 , 贱取如珠玉 ” 、“旱则资舟 , 水 学的本质归纳为以人为本的 “修己治人之学 ”, 分 则资车 ”(《史记 · 货殖列传 》) 等至今依然具有很 别论述了道家 、儒家 、法家 、兵家的哲学智 慧对现 强的现 实 意义 。 西 汉司 马 迁的 《史 记 · 货殖 列 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 如道家的 “无为而治 ”与现代 传 》、桓宽的 《盐铁论 》等著作 , 则集中记载了当时 科学管理 、儒家的 “为政以德 ”与企业柔性管理 、法 国家的经济政策以及商人的经商之道 。宋朝沈括 家的治国 之道与 企业刚 性管理 、兵家 的 “宽严 相 的 《梦溪笔谈 》 、明朝宋应星的 《天工开物 》等百科 济 ”与企业家的管理艺术等 [ 6] 。 全书类的著作 , 也有许多关于生产经营 管理之道 ( 二) 基于相关核心理念的逻辑框架 的论述 。 成中英 、席酉民 、黄如金等学者从中国传统文 113 中国软科学 2009年第 12期 化中提炼出某一或某些核 心理念 , 并基 于这一或 综合自古以来的和合管理实践 , 借鉴现代 管理科 这些理念展开研究 , 建立了传统管理思 想在现代 学理念 , 提出了和合管理的逻辑框架 。 他认为 , 和 社会中展开运用的逻辑框架 。 合管理的核心与真谛就在于 “和合 ” , “和 ”即和谐 、 成中英以易经哲学为基础 , 融合中国古代诸 和睦 、和平 、谐和 、中和 ;“合 ”即合作 、联合 、结合 、 子百家的 思想 , 提出 了 “ C理 论 ”。 C代 表 Ch i n a 融合 、组合 , 二者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充满哲理 ( 中国 )、Ch a n g e(《易经 》)、Co n f u c i u s ( 儒 家 )、c u l - 性的概念 , 表达和睦共处 、和气生财 、合作聚力 、协 t ur e ( 文化 )、Ch e n g ( 成中英的姓 )。 成中英以阴阳 作致胜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之要义 。 和合管理 五行为主干 , 提出了 “ C理论 ”的五行循环结构 : 管 拥有 “和合 ”与 “以人为 本 ”叠生的价 值观 , “以人 理决策需要有动力 , 这一动力来自于一 个中心力 为本 ”是和合管 理行为的基本 判断标准 。 他还详 量 , 决策工作具有中心化的特点 , 中心化即 c e n t r a l - 细探讨了和合管理在公共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战 i t y , 强调中国人注 重自我修养而能兼善 天下的特 略管理 、市场营销管理 、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具体运 点 , 对应五行中的 “土 ” , 因为土地孕育 着深厚 、稳 用价值 [ 9] 。 健 、旺盛的生命力 ; 决策确定计 划 , 而实 现计划则 ( 三) 基于不同管理层次的逻辑框架 要求执行人员具备决断力 , 从而形成领导力 , 领导 对于任何组 织而言 , 处于不同层次 的成员所 力即 c o nt r o l , 对应五行中的 “金 ”, 因为金象征着果 必须具备的能力存在着较大的 差异 , 对其 实施管 断; 领导力可 以使 人处 变不惊 , 能 够做 到灵 活应 理的重点与方法也 各不相同 。 有 鉴于此 , 顾文涛 变 , 应变力即 c o n t i n g e n c y , 对 应五行中的 “水 ”, 因 等人基于不同的管理层次 , 来研究传统管 理思想 为水的渗透力极强 , 且形状千变万化 ; 对市场的应 得以运用的逻辑框 架 。 他们认为 , 中国传 统管理 变力刺激了创造力 , 企业需要不断进行创新 , 创造 思想有其内在的层次结构 , 每一层次因管 理对象 力即 c r e a t i v i t y , 对应五行中的 “木 ”, 因为树木能够 不同 , 体现出来 的管理原理与 方法也不一样 。 他 茂盛地生长 ; 企业的发展需要吸纳更多的人才 , 激 们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分为 3个层次 , 对基层员工 发人的积极性 , 形成最佳的整体效应 , 协和力即 c o - 管理的中心 在于 “法 ” , “法 ”扩充 为两个 字就 是 o r d i n a t i o n,对应 五行中 的 “火 ” , 因为 火象征 着热 “制度 ”, 以克服随意性 , 确保公平性 , 因此 , 有必要 情 。 如果企业上下都热情高涨 , 就能充 实决策者 建立公平的激励机制 ; 对中 层干部管理的 中心在 的信心和 意志 , 形 成新 的决 策动力 。 这 样 , 土 生 于 “忠 ”, 在彼此信任时适宜采用儒家所主张的 “德 金 , 金生 水 , 水生木 , 木生 火 , 火生土 , 形 成 “ C理 治 ”, 而在彼此不信任时则适宜采用法家所主张的 论 ”的闭路循环 [ 7] 。 “权治 ”; 对高层领导管理的中 心在于 “道 ” , “道 ” 席酉民等人认为 , 中国传统文化 强调 “协同 ” 体现了中国企业家做人和做企 业的合一 , 对高层 的重要性 , 重视不同事物之间的协同作用 , 尤其是 领导团体管理的关键在于志同道合 [ 10] 。 中医理论 , 十分注意 阴阳 、虚实 、寒热之 间的对立 ( 四) 系统逻辑框架的总结与归纳 和协调以及五行之间的相 生相克 , 并以 此来解释 在总结 、归纳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 涵的丰富 各种生理病理现 象 。 在古今贯 通 、中西 结合及文 的管理思想的基础上 , 一些 学者试图构造 一套有 理互补的基础上 , 他们提出了和谐管理理论 , 其基 别于西方 现代 管理 理论 、独具 特色 的管 理理 论 。 本思路是在 “问题导向 ”基础上的 “优化设计 ”与 尽管这一管理理论体系的名称 各不相同 , 或命名 “人的能动作用 ”的双规则的互动耦合机制 , 和谐 为 “东方管理学 ” , 或命名为 “中国式管理 ”, 或命名 管理可以视为组织围绕和 谐主题的分辨 , 以优化 为 “中国管理学 ”, 但其研究的基本初衷大体相同 。 设计和人的能动作用为手段来提供问题解决方案 苏东水 、胡祖光等人致力于构建东 方管理学 的实践活动 [ 8] 。 黄如金以中国传统的和合哲学 思想为指导 , 114 的理论框架 。苏东水用 “学 ”、“为 ”、“治 ”、“行 ”、 “和 ”5个字来概括其理论体系 。 “学 ”指的是构成 企业管理 传统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中运用的逻辑框架与制度建设 东方管理学学术基础的中国管理 、西方管理 、华商 部分 。原 理部分具体分析了德治 、道治 、权治 、智 管理 : “为 ”指的是 “以人为本 、以德 为先 、人为为 治等基本管理方式 , 德治是伦理化的 、以树立正确 人 ”的 “三为 ”理念 , 是贯穿东方管理学的主线 , 其 的价值观及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为目的的管理方 中 “人为为人 ”强调每个人首先需要注重自身的行 式; 道治是以辩证 、系统的思考为 基础 , 强 调管理 为修养 , 在此基础上 , 从 “为人 ”的角度 来从事 、控 行为要符合宇宙间的基本规律 的管理方式 ; 权治 制与调整自身的行为 , 以创造良好的人 际关系与 是以领导者 , 特别是帝王的 至高无上的权 力为基 激励环境 ;“治 ”指的 是治国 、治生 、治 家 、治 身的 础 , 以管好民众和臣属 , 使之不能为所欲为为目的 “四治 ”体系 , 治国关注的是从古至今治国的理念 的管理方式 ; 智治是以机智的思路进行管理 , 往往 与实践精华 , 治生关注的是经营 、谋生计的理念与 以战胜对手为目的的管理方式 。 应用部分关注治 实践精华 , 治家 关注的是家庭管理的理 念与实践 身 、治才 、治众 、治事等管理课题 , 治身关注的是个 精华 , 治身关注的是自我管理的理念与实践精华 ; 人修养问题 ; 治才关注的是对人才的培养 、识别和 “行 ”指的是包括人道 、人心 、人缘 、人谋与人才在 使用问题 ; 治众关注的 是对一国 、一地 、一 组织中 内的 “五行 ”管理 , 人道侧重的是管理哲学 , 人心侧 的众人进行管理的问题 ; 治 事关注的是正 确分析 重的是管理心理 , 人缘侧重的是管理沟通 , 人谋侧 形势 、把握态势 、做 出决策 、取得胜利的理 论与方 重的是战略 管理 , 人才 侧重 的是 人力资 源管 理 ; 法问题 [ 14] 。 “和 ”指的是 “和贵 ”、“中和 ”与 “和合 ”, 是东方管 ( 五) 对以上逻辑框架的评价 理学的终极目标 [ 11] 。胡祖光等人从管理者开展管 现代管理理论发端于西方 , 时至今日 , 中国管 理必须抓好的主要事物出 发 , 对中国传 统管理思 理教科书的基本结构以及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主 想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 将东方管理学的 要务归纳 体框架 依然建 立在西 方现 代管理 理论的 基础 之 为 “纳言 、用人 、治法 、处事 、教化 、修身 ” 6个方面 , 上 。上述学者的研究对于系统化梳理中国传统文 阐释了 26条管理学原理 , 并采用警句式语言 , 以高 化中所 蕴涵的 深刻的 管理 思想做 出了重 要的 贡 度提炼中国管理思想 [ 12] 。 献 , 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做出了积极 、 曾仕强认为 , 从管理科学的层面来看 , 无所谓 有益的探索 , 有助于中国企 业系统地汲取 传统管 中国式管理 、美国式 管理 、日本 式管理之分 , 原因 理思想的精华 , 更好地根据 中国特定的文 化情境 是科学无国界 ; 而从管理哲学的层面来看 , 不同地 开展经营管理活动 。 但总体而言 , 这些研 究未能 方的风土人情各不相同 , 管理必须与当 地的风土 找到一个传统管理思想与现实中企业管理的主体 人情结合在一起 。 以中国的管 理哲学 , 来妥善运 框架有效对接的体系 , 因此 , 影响传统管理思想在 用现代管理科学 , 就是中国 式管理 。 他 将中国式 企业管理实践中的 具体运用 。 同 时 , 其中 有些研 管理的核心确定为 “修己 , 安人 ”, “修己 ”的要旨在 究局限于自身特定的概念体系 , 采用的是 与西方 于 “自觉自律自主 ”, “安人 ”的目的在于 “人安己 现代管理理论不同的语言范式 , 与中国企 业当前 安 ”; 其思想基础在于富有弹性的太极思想 、三分 在管理实践中普遍采用的语言范式也存在着很大 法 、交互主义等 3 个方面 ; 其 三大主轴为 : 以人为 的距离 , 不利于已有的研究 成果向企业界 和其他 主 , 强调人伦关系 ; 因道结合 , 认为制度 化管理不 国家推广 。 及理念与共识的结合 ; 依理而变 , 关注变动的合理 性 。 曾仕强认为 , 组织应 效仿自然界树 木的有机 四 、传统管理思想的逻辑框架 : 基于利益相关 者理论的视角 精神 , 不同层次应各 安其位 。 他还从计划 、执行 、 西方现代管理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影响程度 考核 、沟通 、领导 、激励等管理的 6个方面 , 来具体 不一样 的企业 各利益 相关 者的关 注程度 各不 相 [ 13] 。 同 , 与中国传统文化中 “修齐治平 ”思想所反映出 李雪峰将中国管理学归纳为原理和应用两大 来的亲疏各异的 “差序格局 ”不谋而合 。 基于利益 阐述中国式管理的特点 115 中国软科学 2009年第 12期 相关者理论 , 遵循 “修齐治平 ”的逻辑推演过程 , 构 (S RI ) 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这一理论概念 , 经过 筑集 “修己 ”、“安人 ”、“谋攻 ”与 “定邦 ”于一体的 瑞安曼 (Er i cRh e nma n)、安索夫 (I g o rAns o f f )、弗里 传统管理思想的现代企业 运用框架 , 有 助于确保 曼 、布莱尔 (Bl a i r )、多纳德逊 (Do n a l ds o n)、米切尔 传统管理思想真正在现 代企业管理实践中 生根 、 (Mi t c h e l l )、克拉克森 (Cl a r k s e n )等学者的共 同努 发芽 , 并得以发扬光大 。 力 , 特别是 1984年弗里曼的著作 《战略管理 : 利益 ( 一) 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贡献 相关者方法 》的出版 , 使得利益相关者的有关观点 按照弗 里曼 (Fr e e ma n)的定 义 , 利益 相关 者 逐渐演变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理 论框架 , 成 为一个 (s t a k e h o l de r ) 是指任何能够 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 独立的理论分支 。 利益相关者理 论认为 , 利益相 [ 15] 。这一定义将 关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 所有的利 益相关 股东 、债权人 、员工 、顾客 、供应商 、经销商 、政府部 者都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注入了一定的专用性投 门 、相关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 、社区乃至社会大 资 , 同时分担了一定的经营风险 , 或为企业的经营 众等全部归入利益相关者的范畴 。 从这一定义中 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 因此 , 对企业存在着利益诉求 可以看出 , 利益 相关者理论与传统的股 东至上理 的内在要求 。 在企业战略制订 与实施的过程 中 , 论的最主要区别在于 , 利益相关者理论 不仅强调 需要充分考虑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影响程 企业要为股东的利益服务 , 而且强调企 业要充分 度 , 需要考虑和重视利益相关者的参与 , 以便提升 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 企业的竞争力 。 或受这种实现影响的团体或个人 20世纪 60 年代末 , 主张股东至 上思想的美 、 利益相关者 理论的提出 , 有利于企 业与各利 英等国的经济发展势头远不如充分考虑多种利益 益相关者的长期合作 , 使企 业获得更多有 助于确 相关者利益的德 、日等国的 经济 。 一个 重要的原 保自身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战略性资源 , 同时 , 有 因是 , 股东至上 的思想使企业经理层处 于短期目 助于降低各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交易时的机会主义 标的压力之中 , 而 无暇 顾及企 业的 长远 发展 , 因 动机 , 减少企业 与各利益相关 者的交易费用 。 尽 此 , 企业有必要关注各利益 相关者的要求 。 而从 管理论界对利益相关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还没有 20世纪 70年代起 , 全球普遍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 完全统一 , 不同的利益相关 者如何参与企 业管理 问题 , 人们意识到 , 企业不仅要 为股东盈利 , 而且 以及参与的程度较难确定 , 不同的利益相 关者之 需要承担更多的环境保护 、劳动保护 、慈善事业等 间的利益较难协调 , 但利益 相关者理论将 企业视 方面的社会责任 , 强化了企业界对利益 相关者利 为一个 “社会存在 ”, 强调在多元化的利益主体之 益的关注 。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 美国政府放松管 间求得利益的均衡 , 对于确保企业的持续 、健康发 制 , 引发了企业之间敌意收 购的浪潮 。 收购公司 展至关重要 , 是这一理论生命力的根本保证 。 宣称 , 被收购的目标公司忽视了股东的利益 , 其收 ( 二)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逻辑框架 购的目的在于维护股东的利益 。 一旦收购完成之 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企业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利 后 , 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大多被解雇 , 收购公司通常 益的关注 与协调 , 与中 国传统 文化中 的 “修齐 治 以关闭工厂 、大 规模解雇员工等措施来 偿还收购 平 ”思想十分吻合 , 为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在现代企 所贷的款项 。 为降低敌意收购 行为对管理层 、员 业管理中有效运用创造 了坚实的基础 。 “修齐治 工 、供应商 、社区等利益相关者 的不利影响 , 美国 平 ”, 即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是儒家所崇尚 29个州修改了各自的公司法 , 要求收购公司在收 的人生理想 , 《礼记 · 大学 》所提出的儒家 “三纲八 购时应充分考虑各利益相 关者的利益 , 并对敌意 目 ”集中反映了这一理想 。 《大学 》首章首句就提 收购行为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约束措施 。 出: “大学之道 , 在明明德 , 在亲民 , 在止于至善 。” 企业实践领域的变化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 “明明德 ”是指通过学习 、实践 , 明白光明盛德 ; “亲 展提 出 了 要 求 。 早 在 1963 年 , 斯 坦 福 研 究 所 民 ”即 “新民 ”, 是指以身作则以教化人民 ; “止于至 116 企业管理 传统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中运用的逻辑框架与制度建设 善 ”是指达 到至善 完美的 人生境 界 , 三者合 称为 现太平 。法家的韩 非子认同墨子 的这一思想 , 指 “三纲 ”。 紧接着 , 《大学 》进一步指出 :“古之欲明 出 “圣王皆以尚同为政 , 故天下治 ”(《韩非子 · 尚 明德于天下者 , 先治其国 ; 欲治其国者 , 先齐其家 ; 同中 》 )。 欲齐其家者 , 先修其身 ; 欲修其身者 , 先正其心 ; 欲 我们基于利 益相关者理论 , 遵循中 国传统文 正其心者 , 先诚其意 ; 欲诚其意者 , 先致其知 ; 致知 化中 “修齐治平 ”这一由己及人 、由内及外的逻辑 在格物 。 物格而后知至 ; 知至而后意诚 ; 意诚而后 思维 , 综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各学派的思想精髓 , 致 心正 ; 心正而后身修 ; 身修而后 家齐 ; 家 齐而后国 力于构筑一 个集 “修 己 ”、“安人 ” 、“谋攻 ”与 “定 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 “格物 ”、“致知 ” 、“正心 ”、 邦 ”于一体的传统管理思想在现代 企业中运用的 “诚意 ”、“修身 ”、“齐家 ” 、“治国 ”、“平天下 ”合称 系统逻辑框架 ( 图 1、表 1)。 这一框架主要包括以 为 “八目 ” , 其中 , “格物 ” 、“致知 ”侧重的是修身的 下 4个组成部分 : 具体方法 , “正心 ”、“诚意 ”侧重的是修身的正确态 第一部分 :“修己 ”。 关 注的主体是管 理者自 度 。 儒家的管理以自我为起点 , 以天下为终点 , 管 身 , 即将传统管理思想运用 于帮助现代企 业管理 理对象由 “身 ”而 “家 ” , 由 “家 ”而 “国 ”, 由 “国 ”而 者提升自我修养 。 管理者的自我修养是企业管理 “天下 ”, 管理的范围虽然不断扩大 , 但管理的思想 的起点 , “修己 ”部分从思想意识 、品德修养 、言行 与方法却是共通的 。 举止 、修己途径等方面 , 探讨企业 管理者 , 尤其是 事实上 , “修齐治平 ”思 想不仅体现在儒家学 包括大股东在内的企业家的自 我修养问题 , 其思 说之中 , 在其他学派中同样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 , 想来源以儒家为 主 , 兼以道家 、兵家等 。 比如 , 儒 虽然它们并没有明确地提出这一逻辑框架 。 老子 家所倡导的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孟子 · 离 所说的 “自知者明 ” (《老子 》三十三章 ) 关注的是 娄上 》 ), “知 、仁 、勇三者 , 天下之达德也 ” (《中庸 》 “修身 ”, 所推崇的 “处其厚不居其薄 ” (《老子 》三 第二十章 ), “发愤忘食 , 乐以忘忧 , 不知老之将至 ” 十八章 ) 的为人处事方式则是 “齐家 ”与 “治国 ”的 (《论语 ·述而 》), “动容貌 , 斯远暴慢矣 ; 正颜色 , 重要手段 , 所主张的 “圣人之治 ” (《老子 》三章 ) 则 斯 近 信 矣 ;出 辞 气 , 斯 远 鄙 倍 矣 ” (《论 语 · 泰 与 “平天下 ”的思想如出一辙 。 孙子所提出的 “为 伯 》), “毋意 , 毋必 , 毋固 , 毋我 ” (《论语 · 子罕 》) 将五德 ”, 即智 、信 、仁 、勇 、严 , 是 “修身 ”在兵家思 等思想 ; 道家所 倡导的 “胜 人者有力 , 自胜 者强 ” 想中的体现 , 所提出的 “善用兵者 , 携手若使一人 ” (《老子 》三 十三章 ) 思想 ; 兵 家所 倡导 的 “将 者 , (《孙子兵法 · 九地篇 》) 是 “齐家 ”思想在治军上 智 、信 、仁 、勇 、严也 ” (《孙 子兵 法 · 始 计篇 》)思 的体现 , 所提出的 “慎战 ”原则是重要的 “安国全军 想 , 均可以运用于指导企业管理者提升思想意识 , 之道 ”(《孙子兵法 · 火攻篇 》), 所提 出的 “全胜 ” 加强品德修养 , 优化言行举止 。 而儒家所 主张的 原则与 “平天下 ”的思想具有许多共通之处 。作为 “不力行 , 但学文 , 长 浮华 , 成何人 ? 但力行 , 不学 在战国初期与儒家并为显 学的墨家的创始 人 , 墨 文 , 任己见 , 昧 理真 ” (《弟 子规 》), “学而 不思 则 子主张国与国 、家与家 、人与人之间应 “兼相爱 ”、 罔 , 思而不 学则殆 ” (《论语 · 为政 》), “有 朋自远 “交相利 ” (《墨子 ·兼爱中 》 ),这样就可以避免纷 方来 , 不亦 乐乎 ” (《论语 · 学而 》 ), “吾日 三省吾 争 。 墨子还信奉 “尚贤 ”、“尚同 ”的思想 , 认为 , 崇 身 ”(《论语 · 学 而 》) 等思想 , 则为管理者 指明了 尚贤良之人 , 使贤良成为社会时尚的风向标 , 是国 提升自我修养的具体路径 。 家兴衰的重要标志 ; 同时 , 处于上位者需要以赏善 第二部分 :“安人 ”。 关 注的主体是企 业的员 罚恶为手段 , 来统一人们的思想 , 使人们实现 “兼 工 , 即将传统管理思想运用 于指导现代企 业的人 相爱 ”、“交相利 ”。 而一家之长执掌着家中的赏罚 力资源管理 过程 。 其思 想来 源以 法家和 儒家 为 二柄 , 以统一家庭 成员的思想 , 规范他们的 行为 , 这样 , 则家可治 。推 而广之 , 则国可治 , 天下可实 主 , 兼以 道 家 、兵 家 等 。 比如 , 法 家 “法 者 , 王 之 本也 ”(《韩非子 ·心度 》) 思想与儒家 “为政以德 ” 117 中国软科学 2009年第 12期 三章 ) 思想可以用于指导企业建立战略联盟 ; 兵家 “知难而退 ” (《百战奇略 · 退战 》 ) 思想对于企业 实施收缩型战略具有重要的价值 。 第四部分 :“定邦 ”。 关 注的主体是企 业各种 不同的利益相关者 。 “定邦 ”部分探讨的是企业社 会责任问题 , 其思想 来源以儒家为 主 , 兼以法 家 、 道家等 。比如 , 儒家所提出的 “穷则独善其身 , 达 则兼 善天 下 ” (《孟 子 · 尽心 上 》), “先 义后 利 ” (《荀子 · 荣辱 》 ), “义以生 利 ” (《左传 · 成 公二 年 》), “君子义 以为质 ” (《论语 · 卫 灵公 》) 等思 想 , 是指导企业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正确处理 “义 图 1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 的逻辑框架 (《论语 · 为政 》) 思想的结合 , 有助于使企业管理 达到刚柔相济 、相得益彰的效果 ; 兵家 “上下同欲 者胜 ”(《孙子兵法 · 谋攻篇 》) 思想可以运用于指 导企业建立共同愿景 ; 道家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 (《老子 》三十七章 ) 思想 、儒家 “不在其位 , 不谋其 政 ”(《论语 ·宪问 》) 思想可以运用于指导管理者 不断提高领导力 ; 儒家 “民为贵 ”思想可以运用于 指导企业实施人本管理的过程 ; 儒家 “君子和而不 同 ”(《论语 ·子路 》) 思想对于企业有效地开展团 队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法家 “不期修 古 , 不 法常可 ”(《韩非子 · 五蠹 》) 思想与兵家 “悬权而 动 ”(《孙子兵法 · 军争篇 》) 思想则分别适用于指 导企业的管理创新及权变管理过程 。 第三部分 : “谋攻 ” 。 关注的主体是 企业的竞 争对手 、顾 客与 合作 伙 伴 ( 包 括供 应 商 、经销 商 等 )。 “谋攻 ”部分探讨的是战略管理 、企业竞争与 市场营销问题 , 其 思想 来源以 兵家 为主 , 兼 以儒 家 、道家等 。比如 , 兵家 “善战者 , 求之于势 ” (《孙 子兵法 · 势篇 》) 思想对于企业开展环 境分析 、确 定战略定位具有重要的启示 ; 兵家 “凡战者 , 以正 合 , 以奇胜 ” (《孙子兵法 · 势篇 》) 思想 是企业在 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的重 要谋略 ; 儒家 所倡导的 中庸思想以及道家所倡导 的系统 、辩证 思维是企 业有效进行动态竞争 、开展顾客服务 、实施危机管 理的基础 ; 兵家 “兵用力多功少 , 不知时者也 ”(《孙 膑兵法 · 兵失 》) 思想有助于帮助企业在竞争中把 握时机 ; 道家 “天之道 , 不争而善胜 ” (《老子 》七十 118 利 ”关系的基本准则 ; 儒家 “民无信 不立 ” (《论语 · 颜渊 》),法家 “巧诈不如拙诚 ”(《韩非子 · 说林 上 》),道家 “无所 逃于天 地之间 ” (《庄子 · 人 间 世 》) 等思想 , 则是企业积累社会资本 、提升自我形 象的重要指导原则 。 ( 三) 新逻辑框架的特点 这一传统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中运用的逻辑 框架具有以下 4个方面的特点 : 1. 理论体系的对应性 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 的 “修齐治平 ”思想与西方现代管理的利益相关者 理论在逻辑上具有很强的对应关系 。 “修齐治平 ” 思想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 “差序格局 ”, 即 中国传统的 “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 个一个人推出 去的 , 是私人联系的增加 , 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 联系 所构成 的网 络 ”[ 16] 。 在中 国传 统社 会结 构 中 , 从 “己 ”到 “天下 ”是逐次推延开去的 , 与每一个 体直接相关 、且往往最被看重的是 “己 ”的利益 , 其 次是这一个体所在的 “家 ”的利益 , 进而扩展到其 所在的更大一 个范围的团体 , 最后到 “国 ”和 “天 下 ”, 越往外扩散 , 关系程度越疏远 。 对于 边界各 不相同的管理对象 , 管理手段也各不相同 , 各有侧 重 。当然 , 需要明确的是 , 无论是 “齐家 ”, 还是 “治 国 ”、“平天下 ”, 思考问题的根本立足点还是 “己 ” 这一管理主体 。 “修齐治平 ”思想所反映出来的亲 疏有别的格局 , 在利益相关 者理论中也充 分体现 出来 , 表现为不同的利益相 关者与企业关 系的紧 密程度及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 响程度各不相 同 。 一些学 者对企 业的利 益相关 者进 行了相 应的分 企业管理 传统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中运用的逻辑框架与制度建设 表 1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逻辑框架的基本内容 项目 修己 主要利益相关者 企业管理者 关注的管理课题 思想来源 从思想意识 、品德修养 、言行举止 、修己途径等方面 , 探 以儒 家为 主 , 兼以 道 讨企业管理者的自我修养问题 家 、兵家等 探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 涉及共同愿景的建立 、 安人 管理艺术 、领导 力来 源 、人 本管理 、团 队建 设 、管 理方 员工 式 、创新与权变等内容 谋攻 定邦 以法 家和 儒 家为 主 , 兼以道家 、兵家等 竞争对手 、顾客 探讨战略管理 、企业竞争 与市场营销问题 , 涉及战略定 以兵 家为 主 , 兼以 儒 与合作伙伴 位与选择、竞争方法与艺术、战略联盟 、危机管理等内容 家 、道家等 各种不同的 探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 涉及企业 社会责任 建设的价 以儒 家为 主 , 兼以 法 利益相关者 值 、标准及社会资本的建设等内容 家 、道家等 与 “修齐治平 ”的对应关系 对应于 “修身 ” 对应于 “齐家 ” 对应于 “治国 ” 对应于 “平天下 ” 类 , 充分反映了这种差别性 。比如 , 卡罗尔 (Ar c h i e 此 , 传统文化中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的 “治国 ”思 B.Ca r r o l l ) 提出了两种分类方法 : 一种分类方法是 想可以运用于指导企业更好地 实施战略管理 , 与 区分为直接利益相关者与 间接利益相关者 , 直接 竞争对手有效地展开竞争 , 并获得更多顾 客的认 利益相关者是指基于契约和其他法律手段能够提 可与支持 ; 传统文化中所推崇的 “平天下 ”思想 , 则 出索取权的个人或团体 , 间接利益相关 者是指基 可以运用于指导企业更好地开 展社会责任建 设 , 于非正式关系的利益团体 。 另一种分类方法是区 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 表 1)。 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 、战略利益相关者 与环境利 2. 语言范式的对接性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 益相关者 , 核心 利益相关者是指对企业 能够形成 所形成的这一逻辑框架试图用西方现代管理理论 生死攸关影响的个人或团 体 ; 战略利益 相关者是 的语言范式来阐释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管理 指当企业面对特定的威胁或机会时才显得重要的 思想与方法 , 并进而说明这 些思想与方法 在现代 个人或团体 ; 环 境利益相关者则是指企 业存在的 企业环境中的运用价值和运用 条件 , 能够 有效地 外部环境 。当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发生冲突 避免在语言范式上的 “两张皮 ”现象 。 之时 , 应该优先考虑直接利益相关者 、核心利益相 [ 17] 3. 内容构成的包容性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而 。可见 ,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 , 企业 言 , 在去粗取精 、去 伪存真的基础 上 , 各主 要学派 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与企业关系的紧密程度是不一 有关管理的思想 , 只要其在 现代企业管理 环境中 样的 , 也呈现出亲疏不同的特点 。 依然具有适用的空间 , 具有积极的一面 , 都可以整 关者的利益 两种理论体系在思维视角方面所呈现出来的 合在这一逻辑框架之内 , 并 试图对不同学 派的有 相似性 , 有助于 实现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与西方现 关观点进行比较和分析 , 或 者用不同学派 的思想 代管理理论的接轨 , 在更好地服务于中 国企业管 共同来解释某一管理现象或指 导某一管理活 动 , 理实践的同时 , 提炼出传统管理思想中 具有普遍 以发挥优势互补的协同效应 , 充分体现出 《易经 · 适用性的内容 , 服务于整个世界管理理论的发展 。 系辞下传 》中所指出的 “天下同归而殊途 , 一致而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 “修身 ”的思想 , 可以运用于 百虑 ”的思想 。 从西方现代 管理理论学科 体系的 指导现代企业管理者的自 我修养过程 ; 在古代社 角度而言 , 这一逻辑框架基 本涵盖了人力 资源管 会中 , 最基本的单位 是家族 , 而 在现代社会中 , 最 理 、领导学 、战略管理 、企业竞争 、市场营销 、企业 基本的单位是企业 , 传统文化中有关 “齐家 ”的思 社会责任等企业管理的主要领 域 , 形成了 比较完 想 , 可以运用对企业员工的管理过程之中 ; 在春秋 整的管理架构 。同 时 , 为了 充分说明相关 的管理 战国时期 , 各诸侯国的国君关注的核心问题是 : 如 原理 , 所涉及的素材不仅可 以来源于传统 典籍中 何保全 、发展 、壮大自己 , 以获得更多的土地 , 得到 的历史记载及相关典故 , 而 且可以来源于 中国企 更多的人民的支持 , 而繁荣经济 、强化军备并在战 业的经验 、教训总结以及国 外企业及其管 理者与 争中获胜是保全 、发 展 、壮大自 己的前提条件 , 因 这些原理相关的管理实践 。 119 中国软科学 2009年第 12期 与西方主流的管理理 氛围 。 一方面 , 领导层应率先垂范 , 在企业经营管 论普遍不太关注管理者 的自我管理所不同 的是 , 理的过程中 , 主动奉行传统文化中先进 、适用的价 这一逻辑框架非常重视对管理者 “修己 ”的讨论 , 值理念 , 通过自己的身体力 行给员工作出 良好的 用很大的篇幅剖析了 “修己 ”对于企业管理者成长 示范效应 。 另一方 面 , 领导 层应努力将自 己打造 的价值以及 企业管 理者 “修己 ”的 具体内 容与途 为传统管理思想的积极 “传道者 ”, 围绕某部传统 径 , 有助于 完善现 有管 理理 论体 系的知 识结 构 。 典籍 、某个历史典故或者某 一传统管理理 念开展 此外 , 这一逻辑 框架在知识结构方面所 具备的开 各种活动 , 或者组织相关主题的培训 , 广泛向员工 放性特点 , 为不 断汲取西方现代管理理 论的最新 传播传统文化中优秀 、适用的管理思想 。 研究成果与企业管理实践的最新发展经验创造了 ( 三) 制度建设 : “法 ”的层面 条件 。 “法 ”的层面的制度建设主要表现为 “建制 ” 、 4. 知识结构的开放性 五 、传统管理思想在现 代企业中运用的制度 “定规 ”及 “外化 ” 3 个 方面 。 “建 制 ”关 注的 是 , 随着传统管理思想在企业中逐渐深 入人心 , 在 企 建设 构建一个系统的逻辑框架是传统管理思想在 业内部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 如由主要领导层 成 现代企业中有效运用的基 础 , 为真正发 挥传统管 员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建 “传统管理思想推进 委 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 的效用 , 还需 要相应的 员会 ” , 负责组 织 、领 导 、协 调传统 管理思 想在 企 制度建设作为保障 。 考虑到中国企业当前管理的 业中的推进 。 “定规 ”关注的是 , 当员工的认识普 主体框架建立在西方现 代管理理论的基础 之上 , 遍提高之后 , 对企 业各种 规章制 度进 行梳 理 , 将 这一制度建设过程适合采用渐进式嵌入模型 ( 图 那些普遍为大 家所接 受的 传统管 理思想 从企 业 2),从 “道 ”的层面入手 ,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 经 倡导的道德信条升格为企业正式的 规章制度 , 变 由 “术 ”的层面 , 最终将传统管理思想渗透到 “法 ” 成强有力的行为约束准则 。 “外化 ”关注的是 , 通 的层面 , 实现传 统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 管理中运 过对新规章制度的实施过程加强监 督和控制 , 使 用的平滑嵌入 。 企业推崇的传统管理 思想由 “内化 于心 ”演变 为 ( 一) 制度建设 : “道 ”的层面 “外化于行 ” , 充分体现 在员工自 觉 、有序的行 为 “道 ”的层面的制度建设主要表现为企业领导 规范中 。 层 , 尤其是 “一把手 ”的 “内省 ” , 即对传统管理思想 及其运用价值的高度认同 。 传统管理思想在企业 中效用的发挥 , 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外在 力量强制 的结果 , 而必须是企业自觉自愿的行为 , 而这首先 取决于企业领导层对传统管理思想的 “悟道 ”。 领 导层 “悟道 ”是传统管理思想在企业中发挥效用的 起点 , 这不仅要求企业 “一把手 ”对传统管理思想 的厚爱有加 , 而 且要求所有的领导层成 员就传统 管理思想哪些方面的内容适合在企业中推广取得 一致的共识 。 ( 二) 制度建设 : “术 ”的层面 “术 ”的层面的制度建设主要表现为企业领导 图 2 传统管理思想的渐进式嵌入模型 层的 “力行 ”与 “传道 ” , 通过潜移默化地向广大员 传统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中运用的渐进式嵌 工施加影响 , 使 他们自觉形成对传统管 理思想的 入模型与其逻辑框架一脉相承 , “内省 ”建立在 “修 认同感 , 在企业 中形成践行传统管理思 想的良好 己 ”的基础之上 , 而 “力行 ” 、“传道 ”则与 “安人 ”密 120 企业管理 传统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中运用的逻辑框架与制度建设 切相关 , “建制 ”、“定归 ” 、“外化 ”的过程则涉及到 [ 7] 成中英 . C理论 : 中国管 理哲学 [ M] . 北京 : 中国 人民大 “修己 ”、“安人 ”、“谋攻 ”、“定邦 ”的各个方面 。 在 学出 版社 , 2006:1 -226. 企业推进传统管理思想的 过程中 , 通过 采用渐进 式嵌入模型 , 从 “道 ”到 “术 ”再演变为 “法 ”, 由内 在认识演变为外在行动 , 由少数人的自 我觉悟演 [ 8] 席酉民 , 尚玉钒 . 和谐管理理论 [ M] . 北京 : 中国 人民大 学出 版社 , 2002:127 -135. [ 9] 黄如金 . 和合 管理 [ M] . 北京 : 经 济管 理出 版社 , 2006: 23 -327. 变为全员的集体行动 , 由自觉奉行的软 约束演变 [ 10] 顾文涛 , 李东红 , 王以华 . 中国传统管 理思想的 逻辑层 为普遍存在的硬约束 , 逐渐渗透 , 稳步推进 , 能够 次[ J ]. 经济管理 , 2008, (7):6 -9. 避免速度过快 、幅度过大可能引发的震荡 , 达到事 [ 11] 苏 东水 . 东 方 管理 学 [ M] .上 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半功倍的效果 。 2005:1 -389. 参考文献 : [ 12] 胡祖光 , 朱明 伟 . 东方 管理 学导 论 ——— 一套 全新 而可 [ 1] G Ho f s t e de , M H Bo nd .TheCo n f u c i usCo nn e c t i o n:Fr o m 供实 践的理论 [ M] . 上海 : 上海三联书店 , 1998:1- 284. Cu l t ur a lRo o t st oEc o n o mi cGr o wt h[ J ] .Or g a ni z a t i o n a lDy - [ 13] 曾仕 强 . 中国 式 管理 [ M] .北京 : 中 国 社会 科 学出 版 n a mi c s , 1988, (4):5 -21. 社 , 2006:3-237. [ 2] Ri c h a r dN Fa r me r , Ba r r yM Ri c h ma n .Co mpa r a t i v eMa n - [ 14] 李雪峰 . 中国 管理学 ——— 融通 古今 的管 理智 慧 [ M] . a g e me n ta ndEc o no mi cPr o g r e s s [ M] .Ho me wo o d :Ri c h a r dD.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05:14 -17. I r wi n, 1965:401 -405. [ 15] R· 爱 德 华 · 弗 里 曼 .战 略 管 理 : 利益相关者方法 [ 3] 杨先举 . 孔子管理学 [ M] . 北京 : 中国人 民大学出 版社 , [ M] . 上海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06:29. 2002:27 -348. [ 16] 费孝通 . 乡土 中国 /生 育制 度 [ M] . 北京 : 北 京大 学出 [ 4] 杨先举 . 老子管理学 [ M] . 北京 : 中国人 民大学出 版社 , 版社 , 1998:26. 2005:23 -322. [ 17] Ar c h i eB Ca r r o l l . Bu s i ne s sa ndSo c i e t y : Et hi c a la nd [ 5] 杨先举 . 孙子管理学 [ M] . 北京 : 中国人 民大学出 版社 , St a ke ho l d e rMa na g e me nt [ M] .Ci n c i n n a t i :S o u t h we s tCo l l e g e 2005:21 -418. Pub l i s hi n g, 1996:39 -51. [ 6] 葛荣晋 . 中国 哲学智 慧与 现代企 业管 理 [ M] . 北京: 中 ( 本文责编 : 海 洋)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06:10 -430.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