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2版).pdf
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新时代依法行政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本 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现代公共精神,具有较强行政管 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等部门从事行政管理 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生在毕业后 5 年左右预期能够胜任行政管理工作,实现以下目标: 目标 1: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能够强有力地贯彻党政方针和 政策,紧跟行政管理改革发展的步伐,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目标 2:具备系统的行政管理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基本 能胜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等部门的行政管理工作。 目标 3:掌握决策、组织协调、沟通交流等方面的系统知识,把握行政管理工作的 特点与规律,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管理、决策和合作能力。 目标 4:能够熟练使用现代工具,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掌握深入 实践的社会调查技能,培养能够从事一定的科学研究的专业性人才和具有实际工作能力 的应用性人才。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应系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掌握行政管理学、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接受行政管 理的专业技能与方法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以及一定学术科研工作的基本 能力。 毕业生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行政管理原理与职业道德】 要求 1:行政管理知识能力 1.1 掌握管理学原理、政治学原理、经济学原理、行政管理学和法学等现代科学的 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1.2 掌握现代行政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 1.3 掌握行政管理学科的思维方法,具备科学管理理念与精神。 1 要求 2:公共精神和公共服务能力 2.1 具有超越个人狭隘眼界和个人直接功利目的,以利他方式关怀公共事务、事业 和利益的思想境界和行为态度的公共精神。 2.2 人格健全,意志坚定,能吃苦,具有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有服务于社会和他 人的公共服务意识与能力。 2.3 具有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较强的社会 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行政管理技能与实务】 要求 3:信息处理能力 3.1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社会调查的方法。 3.2 通过对电子政务、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基础等课程的学习,能够熟练使用电 子政务操作软件。 3.3 对获取的调查资料能进行数据分析和理论提炼。 要求 4:组织管理能力 4.1 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写作与公文处理能力。 4.2 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和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 4.3 把各种力量合理有效地协调起来的组织管理能力。 【发展能力与反思】 要求 5:领导能力 5.1 通过学习领导科学、管理心理学,提高学生的系统分析、资源运用、组织协调、 心理分析、冲突解决等方面的能力。 5.2 具备领导者的学习能力、做事的能力、亲和下属的能力、沟通的能力、协调的 能力、决策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激励能力、指挥能力。 5.3 学会领导艺术,能把组织意图以及组织价值体系向成员传播,以达到领导目标。 要求 6:调查研究能力 6.1 通过学习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等课程,提高学生信息收集、信息处理、统计分 析以及分析社会现象与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6.2 熟悉调查报告的格式,理解其内在逻辑和理论基础,熟练掌握调查报告的写作。 6.3 通过调查研究,可以掌握理论与实际情况的发展动态,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理 论与现实问题。 【多元化素养】 2 要求 7:团队沟通协调能力 7.1 掌握专业外语、人才资源管理等基础课程,提高适应社会能力和沟通交流解决 问题能力。 7.2 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7.3 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要求 8:创新创业能力 8.1 通过学习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课程,掌握获取求职信息、撰写求职材 料、参与求职面试等方面的能力以及自主创业能力。 8.2 通过各专业课程的学习、各类实习的训练,提高学生组织变革、管理创新的意 识和能力。 8.3 了解创新和创业相关的思维、知识、能力建设体系,具有自主创业能力。 三、学制与修读年限 标准学制 4 年,弹性学制为 4~6 年(含休学)。 四、毕业学分 最低毕业专业学分:157 学分。第二课堂成绩单 12 学分,但不计入专业总学分。 五、授予学位 修满学分且符合学位授予标准要求,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六、“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对应矩阵 培养目标 毕业要求 培养目标 1 培养目标 2 培养目标 3 培养目标 4 √ √ √ 毕业要求 1 毕业要求 2 √ √ 毕业要求 3 毕业要求 4 √ √ √ 毕业要求 5 毕业要求 6 √ 毕业要求 7 √ √ √ √ √ √ √ 毕业要求 8 √ 说明:在对应支撑的相应部位标识“√”。 七、主干学科 3 √ √ 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 八、专业核心课程 政治学原理、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行政管理学、公共经济学、行政法与行政 诉讼法、公共政策学、社会学、社会调查、行政伦理学、公文写作与处理。 九、课程结构及学分要求 学时统计 课程类型 通识教育 课程 专业课程 总 学 时 理论 学分统计 实践 总 学 分 理论 实践 课程类型 占总学分 比例(%) 必修 778 464 314 37 33 4 23.57 选修 64 64 0 4 4 0 2.55 必修 1281 1281 0 76 76 0 48.41 选修 306 306 0 18 18 0 11.46 22 0 22 14.01 157 131 26 100 集中性实践环节 2429 合计 2115 314 备注 学分比例: 26.12% (41 学分) 学分比例: 59.87% (94 学分) 学分比例: 14.01% (22 学分) 修满 12 学分,但不计入专业总学分 第二课堂 说明:百分比(%)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十、课程设置 (一)通识教育课程 总学时 理论学时 周学时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开课单位 1401001 3 51 51 3 3 考试 马院 3 51 51 3 4 考试 马院 3 51 34 17 3 5 考试 马院 140100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毛泽 东思想和 中国特 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习近 平新时代 中国特 色社 会主义思想概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48 32 16 3 1 考试 马院 140100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 51 34 17 3 2 考试 马院 1401006 形势与政策 2 64 64 1~8 考查 马院 0103001 计算机应用(一) 2 51 27 24 3 3 考试 数计学院 0502001 大学英语(一) 3 80 48 32 5 1 考试 外语学院 0502001 大学英语(二) 4 85 51 34 5 2 考试 外语学院 0804001 大学体育(一) 1 32 32 2 1 考试 体育学院 0804001 大学体育(二) 1 34 34 2 2 考试 体育学院 0804001 大学体育(三) 1 34 34 2 3 考试 体育学院 0804001 大学体育(四) 1 34 34 2 4 考试 体育学院 1401002 1401003 必修 4 实践学时 课程名称 学分 课程性质 课程编号 备注 每学期 8 课时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2 32 16 16 1507001 职业生涯规划 1 16 12 1507002 就业创业指导 1 16 1611001 美育教育 2 小 计 中外文化与人文素养系列 数理基础与科学探索系列 社会发展与公民教育系列 小 计 合 计 1610101 1610102 1610103 开课单位 1808001 考核方式 16 开课学期 16 周学时 1 1 考查 体育学院 3 考查 双创学院 4 2 考查 12 4 5 考查 32 16 16 37 2 2 2 4 41 778 32 32 32 64 842 464 32 32 32 64 528 314 实践学时 理论学时 军事理论 课程名称 实践学时 总学时 选修 学分 课程性质 0804002 课程编号 2 2 3 2 2 2 备注 招就处 招就处 美设学院 考查 音舞学院 考查 考查 考查 选修 4 学分 314 (二)学科专业课程 周学时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开课单位 方向一 政(府管理 ) 专业拓展课(特色课 程) 理论学时 专业主干课程 总学时 专业基础课程 学分 课程类别 0631001 管理思想史 3 48 48 3 1 考试 政法学院 0631002 管理学原理 4 68 68 4 2 考试 政法学院 0631003 社会学概论 4 64 64 4 1 考试 政法学院 0631004 管理心理学 4 68 68 4 3 考试 政法学院 0631005 政治学原理 4 68 68 4 2 考试 政法学院 0631006 经济学原理 3 51 51 3 2 考试 政法学院 0631007 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 4 68 68 4 3 考试 政法学院 0631101 法学概论 4 68 68 4 4 考试 政法学院 0631102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4 68 68 4 4 考试 政法学院 0631103 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 2 34 34 2 5 考查 政法学院 0631104 秘书学与公文写作 2 34 34 2 5 考查 政法学院 0631008 中外行政学说史 3 51 51 3 4 考查 政法学院 小计 35 588 588 35 0631009 公共政策导论 4 64 64 4 1 考试 政法学院 0631010 行政组织学 4 68 68 4 2 考试 政法学院 0631011 公共经济学 4 68 68 4 3 考试 政法学院 0631012 行政管理学 4 68 68 4 3 考试 政法学院 0631013 组织行为学 3 51 51 3 3 考试 政法学院 0631014 行政伦理学 3 51 51 3 5 考试 政法学院 0631015 领导科学 4 68 68 4 5 考试 政法学院 0631016 电子政务概论 4 68 68 4 4 考试 政法学院 0631017 国家公务员制度 4 68 68 4 4 考试 政法学院 0631018 社会保障概论 4 68 68 4 6 考试 政法学院 0631019 人力资源管理 51 3 41 考试 政法学院 693 51 693 6 小计 3 41 0631105 地方政府管理 3 51 51 3 0631106 市政学 3 51 51 3 2~6 考查 2~6 考查 0631107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3 51 51 3 0631108 现代政府治理概论 3 51 51 3 2~6 考查 2~6 考查 0631109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 3 51 51 3 2~6 考查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5 备注 选修 (二选一) 选修 (二选一) 政法学院 选修 18 学 政法学院 分,2-5 学 政法学院 期每学期 政法学院 政法学院 选一门, 方向二 公 (共政策 ) 0631110 行政学经典著作选读(双 语) 3 51 51 3 2~6 考查 政法学院 0631111 西方政治思想史 3 51 51 3 2~6 考查 政法学院 0631112 申论与行政能力测试专题 研究 3 51 51 3 2~6 考查 政法学院 0631113 公共政策分析 3 51 51 3 政法学院 0631114 比较政治制度 3 51 51 3 2~6 考查 2~6 考查 0631115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3 51 51 3 0631116 行政生态学 3 51 51 3 0631117 中国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3 51 51 3 0631118 行政决策与案例分析 3 51 51 3 0631119 社区服务与管理 3 51 51 3 0631120 非政府组织管理 3 18 94 51 51 306 306 1587 1587 18 小计 合计 3 2~6 考查 2~6 考查 2~6 考查 2~6 考查 政法学院 第 6 学期 选 2 门。 选修 18 学 政法学院 分,2-5 学 政法学院 期 每 学 期 马院 2~6 考查 2~6 考查 选一门, 政法学院 第 6 学 期 政法学院 选 2 门。 政法学院 协同培养要求 说明:除“备注”栏注明选修、限选外,其它均为必修课程。 (三)集中性实践环节 非师范专业集中性实践环节 课程编号 具体内容 学分 开设学期 开设单位 军事训练 体育学院定 1 1 体育学院 0631020 专业创新创业 实践 大学生创新 创业训练项 目、专业竞 赛、学术论 文、技能证书 等 1 1~7 政法学院 校外单位人员主 导,校内教师参与; 建立案例库 0631021 电子政务、实践 专业技能训练 调查报告(抽样 测试 调查) 4 5 政法学院 校外单位人员主 导,校内教师参与; 建立案例库 0631022 专业见习 行政实务、社区 服务 2 6 政法学院 校外单位人员参与 专业实习 到党政机关 单位、企事业 单位、社会团 体等实习 6 7 政法学院 校外单位参与 0631024 毕业论文/设 计/作品 选题、文献检 索(社会调 查)、实验(文 献资料整 理)、论文撰 写(作品设 计)、答辩 6 8(12 周) 政法学院 校外单位参与 0631025 思想政治实践 课 思政社会实 践 1 (课余时间) 马院 0631026 社会实践 三下乡、社会 调查和社会 服务等 1 寒暑假 政法学院 0804003 0631023 环节名称 合计 22 说明:① 第 7 学期启动毕业论文/设计/作品,明确指导教师;表中毕业论文/设计/作品的教学周数为第 8 学期集 6 中的教学周数。② 各师范专业可以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自行确定其他的实 践教育环节。 (四)技能训练计划 专业技能训练计划(非师范类专业填写) 学 分 开设学期 技能训练项目 一 二 1 创新创业(或职前)论坛 1 粉笔字 毕业教育 1 2 备注 三 3 4 5 四 6 7 8 √ √ 2周 √ 2周 中学英语教学设计 (五)合作培养计划 产教融合实施培养计划(非师范类专业填写) 实施方式 课程名称 合作授课 参与指导 实施学期 合作方式 5 (1) 7 (3) 课余时间 (1) √ 专业见习 专业见习 √ 思想政治实践 此计划主要包括:(1) 校企合作讲授应用类课程; (2) 引入企业课程, 购买课程服务; (3) 校企合作指导集中 性 实践环节等等 (六)第二课堂 课程名称 学分 讲授学时 入学教育 0.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 16 大学生防艾健康教育 0.5 8 劳动教育 2 8 课程实践学时 总学时 备注 8 8 新生开学第一周 16 32 第一学期开设 8 专题讲座或 MOOC 形式完成 第二学期开设 32 第一至第四学期开设 24 团委开设课程 完成 7 个必修学分 合计 12 学分(必修) (七)各学期考试及考查课程统计 学期 1 2 3 4 5 6 7 8 考试课程(门) 6 7 8 5 3 2 0 0 考查课程(门) 1 2 3 2 3 2 0 0 (八)各学期周学时统计 学期 1 2 3 4 5 6 7 8 周学时 22 29 31 23 15 13 0 0 九、“课程-毕业要求”对应关系矩阵 课程或环节 毕业要求 7 信息处 行政管理知 公共精神和 识能力 组织管 理能力 理能力 公共服务能 领导能力 调查研究能 团队沟通 协调能力 力 创新创 业能力 力 1.1 1.2 1.3 2.1 2.2 2.3 3.1 3.2 3.3 4.1 4.2 4.3 5.1 5.2 5.3 6.1 6.2 6.3 7.1 7.2 7.3 8.1 8.2 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概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概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 基础 通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 形势与政策 (必修) 计算机应用(一) 大学英语(一、二) 大学体育 军事理论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 就业创业指导 美育教育 通识 中外文化与人文素养系列 课程 数理基础与科学探索系列 (选修)社会发展与公民教育系列 M 管理思想史 管理学原理 L 社会学概论 管理心理学 M 专业 政治学原理 M 基础 经济学原理 课 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 H 法学概论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H 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 秘书学与公文写作 中外行政学说史 H 公共政策导论 M 行政组织学 公共经济学 M M 行政管理学 专业 组织行为学 主干 行政伦理学 课 领导科学 H M H L H L H L H L H H L H M M L H M H L M M L H M L H H L L H H L H H L L M H M M L L M M L H H H M L H H M H L L L H H H L M L H L M 市政学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现代政府治理概论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 L L H H 专业 行政学经典著作选读(双 M 拓展 语) (特色 西方政治思想史 M 课) 申论与行政能力测试专题 L 研究 公共政策分析 H 比较政治制度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行政生态学 H L L M H M H H 社会保障概论 M M M M 地方政府管理 M M H M 人力资源管理 H H M M 电子政务概论 国家公务员制度 L H L H M M H H H L L M L L M L L H H L H H M M L M L H M M L 8 L 毕业要求 行政管理知 公共精神和 课程或环节 识能力 公共服务能 信息处 组织管 理能力 理能力 领导能力 调查研究能 团队沟通 协调能力 力 创新创 业能力 力 1.1 1.2 1.3 2.1 2.2 2.3 3.1 3.2 3.3 4.1 4.2 4.3 5.1 5.2 5.3 6.1 6.2 6.3 7.1 7.2 7.3 8.1 8.2 8.3 中国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行政决策与案例分析 社区服务与管理 非政府组织管理 军事训练 专业创新创业实践 集中 专业技能训练测试 实践 专业实习 环节 毕业论文/设计/作品 思想政治实践课 H L H M M M L H M H L L H M L L M M H 社会实践 H H M L H H L M M M L L H 说明:① 师范类专业的毕业要求按照二级认证的要求写 8 条,每项要求可以分为 2~4 个考察点;非师范类专业(不含工科)的毕业要 求不要超过 10 条,工科专业按照工程认证要求写 12 条。② 在不同的毕业要求下方方格内,填写字母 H*(支撑程度超高) ,H(支撑程度 高)、M(支撑程度中等)和 L(支撑程度一般) ,分别表示相应课程或实践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的支持程度。每项毕业要求必须受 3 门以上 课程(教学环节)高度支撑(H) 。国家本科教学质量标准规定的核心课、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必修课程、重要的实践教 学环节都应该高度支撑(H)某些毕业要求。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