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南阳师范学院2016-2017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

Feel sad 感到悲伤26 页 756.497 KB下载文档
南阳师范学院2016-2017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南阳师范学院2016-2017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南阳师范学院2016-2017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南阳师范学院2016-2017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南阳师范学院2016-2017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南阳师范学院2016-2017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
当前文档共26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南阳师范学院2016-2017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

南阳师范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6─2017 学年) 南阳师范学院 2017 年 12 月 目 录 一、学校概况................................................................................................................ 1 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2 1.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2 2.在校生情况......................................................................................................... 3 3.招生情况............................................................................................................. 3 三、师资队伍与办学条件............................................................................................ 3 1.师资队伍............................................................................................................. 3 2.教学经费............................................................................................................. 6 3.办学条件............................................................................................................. 6 (1)教学用房................................................................................................ 6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实验室........................................................ 6 (3)图书馆及图书资源................................................................................ 6 (4)信息资源................................................................................................ 7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8 1.人才培养方案..................................................................................................... 9 2.专业建设........................................................................................................... 10 3.课程建设........................................................................................................... 10 4.实践教学........................................................................................................... 11 (1)实验教学.............................................................................................. 12 (2)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12 (3)实习与教学实践基地.......................................................................... 13 (4)创新创业教育...................................................................................... 13 5.教学改革........................................................................................................... 14 6.对外交流合作................................................................................................... 14 五、教学质量保障...................................................................................................... 15 1.教学中心地位................................................................................................... 15 2.教学质量保障政策措施................................................................................... 15 3.教务运行管理................................................................................................... 16 4.教学常规管理................................................................................................... 16 5.质量监控体系................................................................................................... 17 六、学生学习效果...................................................................................................... 18 1.学习满意度....................................................................................................... 18 2.体质健康测试................................................................................................... 19 3.等级考试........................................................................................................... 19 4.毕业与就业....................................................................................................... 19 5.社会实践........................................................................................................... 20 七、特色发展.............................................................................................................. 21 1.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1 2.志愿服务特色文化品牌................................................................................... 21 八、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22 1.存在问题........................................................................................................... 22 2.改进措施........................................................................................................... 23 南阳师范学院 2016─2017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学校概况 南阳师范学院是河南省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 1907 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办学传统,已形成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 体、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2007 年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 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1 年获批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 2012 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在办学层次上实现重大跨越。2014 年被确定为河南省 第二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单位,2015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顺利通过国务院 学位办预验收,2016 年被遴选为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2017 年 顺利通过河南省硕士授权单位初审。 学校占地 1875 亩,学校总建筑面积为 85.21 万 m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 值 3.28 亿元,馆藏纸质图书 207.70 万册。学校下设 22 个学院,并设有河南省 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继续教育学院等人才培养机构,与美国布瑞诺大学、新 西兰国立理工大学、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南澳大学、中国的西南大学以及河南天 冠集团等国内外多所院校及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学校设有 15 个基础实验室(中心)。建有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实验 室、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省高校工程技术研 究中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原 曲艺研究基地、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南阳发展战略研究院、玉文化 研究中心、省级创新团队等学术科研平台。学校主办的《南都学坛》《南阳师范 学院学报》均被评为河南省一级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和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 心期刊。 近 5 年主持国家级项目 112 项,位居河南省同类高校第 1 名。主持省部级项 目 295 项。科研经费 20448.01 万元。各类专利 171 件。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哲 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各类奖 640 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4195 篇,其中 SCI、 EI 收录 1344 篇,入选 ESI 高被引论文 13 篇。共有 65 项科技成果得到了转化, 累计产生经济效益 3.2 亿元,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根据英国 Nature 出版集团 2017 自然指数排行榜,我校位居中国科研机构综合排名第 135 位,在河南省高校中排名第 5。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绿 化先进单位”“河南省高校先进党委”“河南省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先进单位”“河 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校务公开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连 —1— 续 10 年被评为全省学校行风建设先进单位;连续 6 年在省作风建设暨反腐倡廉 建设和贯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考核中受到通报表彰,其中 2014 年位居全 省高校第一;学校领导班子连续 3 年被省委评为“好班子”。 经过多年发展,学校在办学规模、层次和结构、学科专业体系、人才培养质 量、科技创新水平、服务社会能力、师资队伍素质、校园文化品位、基础设施条 件等方面全面发展,办学水平显著提升,为地方教育事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做 出了巨大贡献。 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培养“基本能力、专业知识、综合素养协同 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面向国家、行业和区域发展需求, 坚持“转型升级、双轮驱动”“特色引领、重点突破”“协同创新、借势跨越” 的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教学领域各项改革,强力推进科技创新机制改革,积极实 施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共享改革,全力推进专业布局优化、教 学质量提升、学科建设引领、人才高地汇聚、开放办学拓展、综合改革创新、基 础条件保障和校园文化铸魂八大工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 争取对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更大影响,发挥更大作用,努力把学校 建设成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区域高水平大学。 1.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2016─2017 学年,学校有本科专业 71 个,其中 17 个为新办专业。涵盖文 学、理学、工学、教育学、法学、历史学、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农学 10 大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 2 个,省级特色专业 6 个,省级专业综合改 革试点专业 10 个,其中 2016─2017 学年应用化学、思想政治教育、自动化被确 定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表1 学科 门类 学科门类与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本科专 业总数 当年招生本 科专业总数 当年新增本 科专业数量 当年撤销 专业数 当年停招本科专 业数量及名单 哲学 —— —— —— —— —— 经济学 1 1 0 0 0 法学 2 2 0 0 0 教育学 6 6 1 0 1 教育学 文学 7 6 0 0 1 广播电视编导 理学 10 10 0 0 0 工学 20 20 0 0 0 —2— 农学 2 2 0 0 0 医学 —— —— —— —— —— 管理学 8 6 0 0 2 行政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 历史学 1 1 0 0 0 艺术学 14 14 0 0 0 合计 71 68 1 0 4 2.在校生情况 2016—2017 学年,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 27191 人。其中,本科生 22641 人, 占全日制在校学生总数的 83.27%。另有专科生 4377 人,硕士研究生 145 人,留 学生 28 人。折合在校生 27858.6 人。 图 1 全日制在校生结构图 3.招生情况 学校面向全国 30 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其中理科招生省份 27 个,文科 招生省份 24 个。录取学生 6869 人,实际报到 6675 人。实际录取率为 100%,实 际报到率为 97.18%。招收特长生 60 人,招收本省学生 5413 人。从整体上看, 2017 年普通本科二三批合并批次投档录取,我校生源数量、报考人数、生源质 量和报考专业满足率在省内同类兄弟院校中位居前列,各批次录取最低分相比去 年有较大提高。2017 年,在豫文史类本科录取分数线高于省控制分数线 88 分, 理工类本科录取分数线高于省控制分数线 91 分。 三、师资队伍与办学条件 1.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不断创新。学校深化人才工作机制改革,大力实施“人才 —3— 强校”工程,继续实施“骨干教师国内外培训计划”“选聘海内外杰出青年人才 计划”和师资队伍“能力提升工程”,着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双师型” 教师,充分发挥高校引才、聚才、用才的用人主体作用,师资队伍水平持续提升。 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学校现有专任教师 1282 人、外聘教师 296 人,折 合教师总数为 1430 人。生师比为 19.48。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 419 人, 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 32.68%;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 426 人,占专任教师的 比例为 33.23%;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 1012 人,占专任教 师的比例为 78.94%。 表 2 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结构 专任教师 外聘教师 项目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1282 — 296 — 正高级 101 7.88 21 7.09 其中教授 98 7.64 3 1.01 副高级 325 25.35 84 28.38 其中副教授 283 22.07 9 3.04 中级 707 55.15 57 19.26 其中讲师 643 50.16 5 1.69 初级 134 10.45 22 7.43 其中助教 97 7.57 5 1.69 未评级 15 1.17 112 37.84 博士 324 25.27 3 1.01 硕士 688 53.67 50 16.89 学士 234 18.25 212 71.62 无学位 36 2.81 31 10.47 35 岁及以下 427 33.31 125 42.23 36-45 岁 557 43.45 94 31.76 46-55 岁 269 20.98 46 15.54 56 岁及以上 29 2.26 31 10.47 总计 职称 最高学位 年龄 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培养培训,本学年选送 18 名教师到国(境)内外知名高 校及科研院所攻读博士学位,14 名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境)内外知名高校及科 研院所做高级访问学者。 师资队伍质量不断提高。目前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1 —4— 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3 人,全国优秀教师 3 人,省管专家 2 人,省高校 科技创新人才 5 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 6 人,省优秀教师 9 人,省模范教师 2 人,省教学名师 3 人。现有高层次教学、研究团队 8 个。 教授、副教授上课情况良好。教授、副教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代 表着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是保证本科 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学校通过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与职称评审挂钩等措施鼓励 教授、副教授给本科学生上课。2016─2017 学年,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 总数的比例为 84.68%,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的 7.26%。 主讲教师制度执行严格。学校对主讲教师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凡主讲教师均 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学校每年都组织新进教师参加省新进人员岗前培训和考试, 通过考核认定高校教师资格。2016─2017 学年,主讲教师达 1342 人,占教职工 总数比例的 86.69%。 本学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 1029,占总课程门数的 39.62%;课 程门次数为 2293,占开课总门次的 32.19%。正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 289,占总课程门数的 11.13%;课程门次数为 542,占开课总门次的 7.61% 。 其 中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 273,占总课程门数的 10.51%;课程门次数为 517,占开课总门次的 7.26%。 副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 814,占总课程门数的 31.34%;课程门次 数为 1751,占开课总门次的 24.58%。其中副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 772, 占总课程门数的 29.73%;课程门次数为 1657,占开课总门次的 23.26%。承担本 科教学的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有 105 人,以我校具有教授职称教师 124 人计,主 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比例为 84.68%。高级职称类别教师承担课程门数占比情况见 图 2。 图 2 高级职称类别教师承担课程门数占比情况 —5— 本学年主讲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授 52 人,占授课教授总人数比例的 48.60%。高级职称教师承担本科专业核心课程 236 门,占所开设本科专业核心课 程的比例为 42.37%。 2.教学经费 2016 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 9031.33 万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为 719.3 万 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为 1114 万元。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 3342.71 元,生 均本科实验经费为 317.70 元,生均实习经费为 492.03 元。 3.办学条件 (1)教学用房 2 2 学校总占地面积 1250000m ,绿化用地面积为 571157.8m ,学校总建筑面积 为 852061.55m2。 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386001.07m2,其中教室面积 96691.05m2,实验 2 2 室及实习场所面积 177411.12m 。拥有学生食堂面积为 25087.44m ,学生宿舍面 积为 199049.68m2, 体育馆面积 21678m2。 拥有运动场 13 个,面积达到 101223.07m2。 按全日制在校生 27191 算,生均学校占地面积为 45.97m2,生均建筑面积为 2 2 2 31.34m ,生均绿化面积为 21.01m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 14.2m ,生均实验、 实习场所面积 6.52m2,生均宿舍面积 7.32m2,生均体育馆面积 0.8m2,生均运动 2 场面积 3.72m 。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实验室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 32768.81 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 设备值 1.18 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8315.28 万元,新增值达到教 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 34.00%。 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 27927 台(套),合计总值 23125.95 万元,其中单 价 10 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 189 台(套),总值 6932.23 万元,按本科在校 生 22641 人计算,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 10214.19 元。 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 177411.12m2,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 8 个。 (3)图书馆及图书资源 —6— 截至 2016 年底,学校拥有图书馆 1 个,阅览室座位数 5400 个。图书馆拥有 纸质图书 207.70 万册,当年新增 236976 册,生均纸质图书 74.56 册。图书馆还 拥电子图书 8979552 册,数据库 49 个。2016 年图书流通量量达到 475779 本次, 电子资源访问量 260000 次。 表3 纸质图书 电子图书 图书资源情况 图书总量(万册) 207.7 期刊总数(种) 1532 生均图书(册) 74.56 生均期刊(种) 0.05 电子图书种数(册) 8979552 中文电子期刊(册) 516494 外文电子期刊(册) 295340 数据库总数(个) 49 努力提高图书馆服务能力,积极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图书借阅、参考咨询 及其他信息资源服务,实现了自助借还、自助打印复印、阅览座位自动分配、24 小时自助还书、电子阅报、电子存包、公共查询等服务。图书馆实行统一门禁、 藏借阅一体全开架管理,实现千兆进馆、百兆到桌面、无线网络全覆盖,为全校 师生提供了快捷高效的数字化服务,现代化管理水平居全省高校领先水平。图书 馆“绿茵读书会”致力开展全民阅读推广公益活动和爱心志愿服务,积极开展各 种公益读书活动、公益讲座、搭建公益网络阅读平台、爱心图书漂流等活动,荣 获河南省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并成功入选全国“四个 100”先进典型候选名单。 (4)信息资源 学校校园网主干带宽达到 10000Mbps。校园网出口带宽 1000Mbps。网络接入 信息点数量 11000 个。电子邮件系统用户数 827 个。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总量 60.66GB。信息化工作人员 10 人。 通过天融信猎豹系列防火墙等流控设备构成了教育网 100M、网通 300M、电 信 200M 的三出口结构,建成了校园主干万兆(环型拓扑)、千兆汇聚、百兆到 桌面的有线高速宽带网络,同时实现了校区无线网络覆盖。同时,学校与中国联 通南阳分公司、中国银行南阳分行签订校企合作共建数字化智慧校园合作协议, 联合完成基础平台与校园一卡通系统对接工作,实现了与教务、人事、学工、财 务、招生及图书馆管理等现有应用软件系统的整合对接。校园网络连接示意图见 图 3。 —7— 图3 校园网络连接示意图 2016 年,学校校园网有线覆盖区域进一步扩大,根据校园网“建成一栋楼, 连通一片网”的理念,投资近 100 万元完成了西区新建综合实训大楼和无人机实 验楼的网络勘察、规划、论证及施工监管工作,保证了两座楼宇按时接入校园网, 目前全校有线网络覆盖区域已达 97 栋楼。无线校园网建设稳步推进,完成了无 线设备控制器(AC)上移工作,使移动终端用户访问校内网络可以无缝漫游。室 内无线覆盖区域逐步扩大,完成了物理楼、体育馆、德艺楼、珠宝玉雕学院办公 楼、综合实训大楼、无人机实验楼的无线校园网建设,校内 AP 数达到 420 余台, 实现了校内办公区域无线网络全覆盖。室外无线覆盖区域抗干扰能力大大提高, 通过调整天线位置,增加 AP 数量,启用 5G 信道,使室外无线覆盖区域信号增强。 目前,校内网络用户可以通过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各种移动终端 联网,基本实现了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联入校园网,营造了随时随地办公 和学习的环境。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教育 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精神为指导,认 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学校转型升级为根本导向,以特色 —8— 发展为价值取向,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推动教学改革为核心动力,以实施 质量工程和强化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为抓手,进一步落实好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 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战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办好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区域高 水平大学。 1.人才培养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立足南阳、服务中原、面向全国,具 有国际视野,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个性、 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紧紧结合我校转型升级发展战略和学生成长规律, 2016 年,我校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教务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 上,制订了《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树立质量立校、立德树人的 教育理念,提出“专业知识、综合能力、基本素养”相结合的理念,设计课程体 系与毕业要求相对应的关系矩阵,提炼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课程模块,推 动创新创业和实践育人的双线培养轨道。各学院利用业余时间和暑假参观考察其 他兄弟院校,论证专业建设的要求和标准,制订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根据 各专业的学科类别,组织开展文科和理科两组的专家评审活动,就专业制订中存 在的问题进行阐释,打磨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用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 课程、专业教育模块和实验教育课程等几个模块,按照“通识教育与分类培养有 机结合”的原则,强化职业核心竞争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构建了以行业从 业能力课程模块和创新创业能力课程模块为基础的个性化能力培养模块,同时增 加了提升综合能力的综合实践模块。2016 级本科培养方案中,各学科培养方案 学分统计如表 4 所示。 表4 全校各学科 2016 级培养方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学分统计表 选修课学 分比例 实践教学学 分比例 学科 哲学 必修 课学 分比 -- 选修课学 分比例 实践教学学 分比例 理学 必修课 学分比 例 65.04 -- -- 22.92 33.02 经济学 61.33 25.33 46.00 工学 71.83 19.73 33.92 法学 62.06 19.29 18.65 农学 66.03 16.91 32.65 教育学 71.24 16.89 39.82 医学 -- -- -- 文学 61.15 21.02 27.60 管理学 66.09 23.07 32.19 历史学 71.81 16.11 10.74 艺术学 71.33 16.90 33.70 学科 新方案加大了选修课、实践课比例。文史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不少于总学分 的 15%,理工类、艺术类、管理类各专业实践教学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 32%。目 —9— 前,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整体试点改革实施方案已制定完成,并从 2016 级开 始全面实施。严格执行人才培养方案,做到“开课有计划、调整有论证、过程有 管理”,在下达和落实每学期教学任务时,严格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有效地 保证了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保证了人才培养方案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进一步拓 宽办学思路,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继续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 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践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 中。探索分类指导的学生考核评价方式,完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高 教育教学质量。学校成功获批河南省本科高校综合能力提升工程项目,资助金额 500 万元,学校转型升级发展再上新台阶。 2.专业建设 我校专业带头人总人数为 64 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 55 人,所占比例为 85.94%,获得博士学位的 23 人,所占比例为 35.94%。 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专业培养的基本要求,确保 新专业的设置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重视传统专业改造,要求传统专业结合经济社 会发展实际,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灵活专业培养方向,促进专业交叉融合,增强 专业适应能力,拓宽专业发展空间。按照“四率”和学校专业结构调整相关政策 对专业进行调整,对历史学、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实行了压缩招生比例。我校现 有 2 个国家特色专业, 8 个省部级优势专业。当年学校招生的本科专业(方向) 130 个,停招的校内专业分别是:广播电视编导(专升本),广播电视学,公共事 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专升本),行政管理,法学(经济法方向),法学(司法实 务方向),英语(翻译方向),英语(商务文秘方向),英语(口笔译方向),日语(专 升本),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升本),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 信息科学与技术(专升本),化学(专升本),应用化学(化学材料与技术方向), 地理信息科学,教育学,教育技术学(专升本),学前教育(音乐方向),学前教育 (美术方向),工艺美术(玉雕方向)。打造“现代农业与生化工程类”“珠宝 玉雕工艺类”“工商贸易服务类”等七大应用型专业集群,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小学教育专业顺利获批并开始招生,应用化学、自动化和思想政治教育 3 个专业 顺利获批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学校被评为河南省教师教育联动发展共 同体。 大力推进双学位教育。为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 复合型人才培养,学校继续实施双学位和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学年有 445 人取得双学位。 3.课程建设 —10—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加强教学研究,改革传统教 学方式,积极引入互动教学、网络教学、讨论探究、典型案例分析等开放式的教 学方法,力争使不同方法得到有机整合,确保方法、内容、学习、活动融为一体, 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教师积极探索与实践符合时代发展和 学校特色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解决学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实际问题,提 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定期开展教研项目立项和教学成果奖评选活动,形成个 人申报、院系推荐、专家评审和网上公示的评选机制。我校已建设有 4 门省级精 品资源共享课。 2016—2017 学年,共开设本科课程 2627 门、7124 门次,其中专业必修课程 3170 门次,公共选修课程 342 门次,专业选修课程 1052 门次。双语课程 57 门 次,共享本科课程 57 门次。进一步缩小班级规模,全校共有 7181 个教学班(包 括公共课和公选课),其中 60 人以下教学班 4683 个,占总开课班数的 65%。 发挥考试导向作用,鼓励考核方式改革。探索建立注重过程、多元化的学生 学业水平评价制度。在部分学院进行课程考试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鼓励教师根据 课程特点、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以增进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为 目标,改变闭卷考试的单一学业评价模式,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真正做到教 学、学习、考核的统一,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学风。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 干意见》中有关教材选用的要求,规定各学院要严格执行学校教材选用管理的制 度,保证高质量教材进入课堂。严格执行选用原则,必须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规 划教材、获奖教材、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以及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公 共课及专业必修课禁止选用本校教师自编协编出版和兄弟院校推荐的非国家级 规划教材、国外原版教材;凡涉及“马工程”重点建设教材的课程必须使用“马 工程”教材。各门课程教材的选用需过“三关”:首先是主讲教师提出申请,再 经所属教研室研究和学院审查认定,最后由学校审批。2016—2017 学年,学校 总订购教材 1823 种,均为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和规划教材;选用近三年出版的 教材 1432 种,占总数的 78.55%。 进一步加强校本教材建设。鼓励教师争取省部级以上规划教材项目,开发 地方特色文化系列教材、岗位对接技能训练系列教材和实践教学系列教材,开发 具有特色的案例、习题和实验教学补充教材,推进教材、案例集、习题集、实验 指导书等的配套一体化建设,全年共出版各类教材 25 部。 4.实践教学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强化学生实践能力锻炼。以实验教学为突破口,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锻炼,培养应用型人才。一是搭建平台,学校投入 100 万元资 —11— 助应用化学专业实习实训中心等 10 个“产学研用” 一体化实习实训中心,投入 46 万元资助机电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 9 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 5 个校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立项建设了机电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 4 个省级质量工程培育项目、影视制作实验教学中心等 5 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 心、法学综合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基地等 5 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生物科学 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批第九批河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二是推 进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1)实验教学 2016 年学校投入 70 万元资助第一批 100 项实验室开放项目和第二批 30 门 实践教学精品课程。2016-2017 学年,全校 15 个实验中心(室)共承担 425 门 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积极开展实验室开放工作,共开出开放项目 100 个,有 1800 人参与,实验室开放达 28800 生学时,加大实验平台开放力度,为学生实 践能力锻炼提供了强力的保障。 学校现有实验技术人员 72 人,具有高级职称 8 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 8 人,均占比例为 11.11%。本学年本科生开设实验的专业课程共计 425 门,其中 独立设置的专业实验课程 138 门。应开实验数 2815 个,实做实验数 2534 个,选 做实验数 281 个,开出率 100%。 表 5 本科专业实验课开出率情况 应开实验数 2815 实做实验数 2534 选做实验数 281 开出率 100% (2)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管理。严格执行学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管理办法》,从选题、开题、中期检查、撰写要求与指导要求、答辩、校级优秀 论文评选等方面加强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管理。积极开展大学生毕业论文 学术诚信教育,着力做好学士学位论文工作的评价工作。 本学年共开设了 6143 个选题供学生选做毕业论文(设计)。我校共有 674 名教师参与了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具有副高级以上职 称的人数比例约占 39.76%。平均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为 8.45 人。 在省教育厅组织的毕业论文抽检工作中,我校普通本科毕业论文在总体评 价、论文选题、专业能力、论文质量、论文规范全部 5 个指标的优秀率分别为 8%、20%、16.0%、8.0%、14.0%,均高于省平均的 4.3%、17.9%、10.8%、7.6%、 —12— 7.1%。 (3)实习与教学实践基地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组织教师赴行业企业,通过听讲座、参观考察以及与企 业高管座谈等形式,使相关专业教师掌握企业发展动态,初步了解企业对人才需 求的类型和层次以及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大力实施“能力提升工程”。2016 年下半年校外实践锻炼教师 24 名,外聘行业、企业技能人才 8 名。提高了教师 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为推动应用型专业准确定位、明确培养目标、加 强课程建设奠定了基础。 学校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108 个,本学年共接纳学生 3172 人次。 (4)创新创业教育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高标准建设卧龙众创空间校级基地二期工程,凝聚 更多的创新创业资源,为广大师生创业提供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继续打造我校 “1+N”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特色和品牌,出台《南阳师范学院“1+N”创新创业 生态系统实施法案》,每个院系建设 1 个以上的创新创业平台,并使之具备创客 教育、技术支持和技术输出、创新创业孵化的功能。完善相关的创新创业扶持文 件,规范卧龙众创空间的运营管理,增设机构,加强卧龙众创空间的管理队伍建 设,建立南阳师范学院创新创业扶持基金,成立卧龙众创空间的运营公司。加强 和中科招商集团、华普亿方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市人社局就业创业训练中心的联 系和沟通,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强化创业培训、创业项目的整合等工作。以修订 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契机,在全校开设《创业基础》通识教育必修课,切实提高 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大学生创新创 业中心被省教育厅评为河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示范基地,学校获批省 2017 年度全国创新创业总结宣传高校推荐单位。 实施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工程。2016 年学校投入 100 余万元用于大学生创 新能力提升工程。一是以项目为带动,共资助校级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 582 项、 节能减排项目 76 项和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 30 项,参与项目的总学生数达 4800 多人次;二是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场所和资 金支持,对省级以上竞赛获奖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2016 年我校学生 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广 告艺术大赛、第八届物理教学技能展评暨自制教具展评活动、第三届全国高校地 理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和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等比赛中屡创佳绩,共 获国家级奖励 30 项,省部级奖励 178 项。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初见成效, —13— 学生创新精神得到有效激发,教师参与热情高涨。2016 年我校在校生发表论文 123 篇,创历史新高。 学校设立创新创业教育机构 1 个,拥有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 40 人,创新 创业教育导师 107 人,至今有 2040 人次参加了创新创业教育机构的培训。 设立创业实习基地 9 个,其中创业示范基地 1 个,开展创业培训项目 83 个。 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17 个。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1 门。开设职业生涯 规划及创业指导课程 1 门。开展创新创业讲座 15 次。本学年学校共立项建设国 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30 个,其中创新项目 25 个,创业项目 5 个。 5.教学改革 学校教师获得近一届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8 项。本学年我校教师主持建设的省 部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 19 项,建设经费达 50.00 万元。 表6 2016 年我校教师主持省级及以上本科教学工程(质量工程)项目情况 项目类型 国家级项目 数 省级项目数 总数 其他项目 0 2 2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0 1 1 精品资源共享课 0 1 1 6.对外交流合作 与韩国全州大学合作举办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教育项目顺利通过教育部 审批,该项目纳入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每年招收 120 人,学制 4 年,2017 年开始正式招生;国外留学生招生全面铺开,来自捷克、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 斯坦、巴基斯坦、坦桑尼亚等国家的 28 位留学生进入我校学习;学校成功获批 国家留学基金委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资质单位,从 2017 年起每 年选派 10 名以上青年骨干教师到教育、科技发达或学科专业水平突出的国家和 地区的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进行访学或做博士后研究;与世界 500 强高校马来 西亚博特拉大学、美国西雅图西北大学、英国南安普顿索伦特大学、台湾地区的 修平科技大学等高校签订交流生项目协议,并成功选派 6 位不同专业的本科及硕 士学生赴博特拉大学等高校交流学习;积极开展高端引智工作,经省外专局批准, 成功引进来自美国和瑞典的两位物电和能源环境专家,其中能源环境专家艾瑞克 是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2016 年有 9 名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国家 外籍教师,顺利完成我校研究生、本科生等英语教学工作。 顺利承办了由河南省教育厅、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的“河南省教育国际交 流协会国际教育交流工作座谈会”,来自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 43 所会员单位 的 90 多位代表及我校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成功举办了首届国学(汉学)教 —14— 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原教育部副部长、国家总督学柳斌,北京大学教授唐作藩, 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局巡视员刘建生,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张世平,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副司长张泽清出席开幕式,英国威尔士大学人文艺术学 院院长 Jeremy Smith、英国威尔士大学汉学院院长周春塘、台湾辅仁大学教授 王初庆、韩国京畿大学国际处处长南景炫、马来西亚汉学院教务部主任宋宝兰等 来自英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的 90 余名专家学者与 会,有效提升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水平,而且对我校进一步加强对外合作交流, 促进国学(汉学)教育推广和研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本学年,我校共选派和参与国境外事务性访问 5 批次,与所出访墨西哥、巴 西、韩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签署了本 科、硕士以及科研合作协议。派遣 20 余名教师赴国外及台湾等地区参加国际学 术会议或进行合作研究。在全校范围内选拔出 120 名优秀学生组成外派汉语教师 志愿者培训班,选派 3 名学生赴海外从事汉语志愿者工作,进一步加深了学校对 外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 五、教学质量保障 1.教学中心地位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 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推进教育 教学综合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顶层设计。 2016年,学校召开教学工作会议,研究教学综合改革问题,破解改革难题。校党 委会、校长办公会多次研究教学工作,落实教学中心地位,研究教学建设、学科 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工作、教学督导、实验室建设、教学奖励、教学 管理制度建设等工作。党委书记和校长坚持参加每年两次的期中教学质量检查工 作,并要求各学院院长、书记及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集中研究解决教学质量检 查中发现的问题。坚持校领导联系教学单位制度,每学期校领导均到所联系教学 单位进行调研和座谈,了解本科教学情况。 2.教学质量保障政策措施 积极推进教学管理工作,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2016年,学校先后出台了 《南阳师范学院辅修双学士学位教育管理办法(试行)》《南阳师范学院外聘教 师管理办法》等教学管理文件,修订了《南阳师范学院课堂教学行为规范(试行)》 《南阳师范学院关于规范教务系统成绩录入的管理办法》教学管理文件,各二级 学院制订了相应的实施细则,制订了较为完善的校、院两级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 —15— 准,涉及教学计划与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监控与评价、教学基本建设管理、 教学组织与教育研究等各个方面,形成了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同时,建立 健全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断完善教学检查、领导听课、 同行评价、师生座谈会等制度,切实保证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健康有序运行,形成 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和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 3.教务运行管理 创新管理模式,提升日常教学管理质量。健全并实践了一系列涉及教学各环 节的规范,确保教务运行管理的规范化。同时做好学期的教学工作安排,做好学 期的排课、调停课、教材征订、教师用书管理、教室调度、日常教学材料整理、 教室审批、选课、评教、重修、毕业资格审查等方面工作,使教学行为的规范落 到实处,使教学质量的提高得到保证。同时,坚持日常教学巡视、督查与期中教 学质量检查工作有机结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与改进,切 实保证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 全力推进教学管理的现代化、网络化、数字化水平。进一步推进教务管理现 代化,提高教务工作的科学性和效率。不断开发和完善教务网络管理系统,推动 学校教学管理的现代化和网络化,继续做好学生网上信息综合查询、网上选课、 教师网上成绩录入、网上评教等工作,不断促使学校管理从传统管理向现代化管 理水平的迈进,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4.教学常规管理 建立三阶段检查制度。开学初为第一阶段,重点对教师教学准备、教学秩序 和教学保障等进行监控,要求各学院定期报告开学准备情况;期中为第二阶段, 重点检查教师教学材料、教学秩序、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学院教学监督与管理情况, 检查结束后召开反馈会,通报问题,并要求各单位拿出整改方案加以整改;期末 为第三阶段,重点检查学期末的各项工作,对期末考试的组织与领导、考试命题、 考务工作、监考与巡考、阅卷与成绩登录等各环节进行检查,严格考试管理,严 肃考风,促进教风与学风建设。三阶段检查制度在规范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 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强化教学督导制度。学校督导组通过集中听课、专题调研、专项督查等形式, 对各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教师教学、教学材料等进行督查,对于存在的问题, 督导组提交相关分析报告,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供学校领导参考。2016-2017 学年,校级督导组对所有新引进的教师和部分青年教师进行了随机听课,共听课 138 人次,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持续开展对实验课、技法课等实践课程 —16— 上课情况及教学内容进行专题督导,规范实践类课程的开设,提高了实践课和技 法课教学质量,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严格坚持二级教学管理和督查制度,2016 ─2017 学年,二级学院领导共听课 660 人次,同行和督导员共听课 1200 人次。 完善教师成长和奖励机制。2016年,我校从教师成长的实际出发,从“我最 喜欢的任课老师”“教学新秀奖”,到“教学优秀奖”和“教学标兵”,制订了 相应的评选和奖励办法,形成了体系完善、逐步递进的综合评价制度与奖励制度, 引导教师不断改进和完善自身教学水平,激励教师向更高目标努力。举办了双语 教学大赛,经过激烈角逐,评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有针对性地制订了教师 培养、培训计划,制订了《南阳师范学院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的实施办法》,推选 3名教师获得省级项目资助。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为继续教育提供机会,2016年, 推荐14名教师参加国内访问学者,在外进修一年。组织教师教育高级研修班、新 入职教师国培示范性项目、骨干教师培训班、教师网络培训等培训活动,培训教 师260人。评定校级教学团队8项,申报和立项省级教学团队1项。同时,学校在 职称评聘、岗位津贴发放、评优表彰等工作中,始终把教学水平作为考核的重要 指标,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工作。 5.质量监控体系 坚持和完善以教学状态评估为核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全面评估,了 解教学过程中影响质量的教学环节,并在此后的教学过程中对此进行系统地监督 与控制,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针对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不断调 整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对教学质量、教学过程、教学建设、教学效果实行全面评 价,对教学工作进行有效调控。该体系由本科教学质量生成系统、本科教学质量 保障系统、本科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本科教学质量监督系统、本科教学质量信息 系统、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系统、本科教学质量反馈系统、本科教学质量改进系统 8个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之间环环相扣,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17— 图5 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运行图 积极开展专业评估。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运行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印发2016年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 图 科专业评估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教高〔2016〕616号)文件,我校法学、学 前教育、园林和播音与主持艺术4个专业参与省级专业评估并取得较好成绩。同 时,教务处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对我校专业进行全面评价,帮助学校深入掌握专 业的基本状况,协调各个专业之间的发展规划,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整体水平,同 时也为我校迎接国家新一轮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奠定基础,为教师教育专业发展, 做精师范,提供了可靠保障。 六、学生学习效果 1.学习满意度 坚持课堂教学评价制度。为加强对本科教学的有效监管,促进教师有针对性 地改进教学,提高本科课堂教学质量,学校每学期组织开展覆盖全体任课教师的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活动,并将评教结果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及所在学院。2016 —2017学年第一学期共有17584名学生对3839门次课程进行网上评价,所有课程 评分平均分为93.99,学生满意率为95.68%。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共有17863 名学生对4354门次课程进行网上评价,所有课程评分平均分为93.92,学生满意 率为96.32%。 学生评教覆盖面为100%,其中评价结果为良好以上的占87.12%。同行、督导 评教覆盖面为100%,其中评价结果为良好以上的占87.12%。 —18— 表 7 本科学生对所属高校教学评价情况 按课堂评价分数统计的课程门次数 类别 理论教学(门) 优 良 中 合格 差 1324 831 316 126 0 实践教学(门) 504 316 138 30 0 注:实践教学由课程实验、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暑期社会实践、社会活动、科研创新、各 类竞赛等组成。 2.体质健康测试 做好体质健康测试工作。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 (教体艺[2014]3 号)等文件要求,学校成立健康体质测试领导小组,制订测试 的实施计划与方案,对全日制本科在校生生进行了体质健康测试。2016 年,参 加体质测试的学生共 20474 人,其中 19675 人达标,达标率为 96.10%。 3.等级考试 2016 年,我校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累计通过率为 49.40 %,六级考试累计通过 率为 30.60%;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为 26.66%。 表8 等级考试通过情况 类别 参加考试人数 通过人数 通过率(%) 英语四级 7976 3940 49.40 % 英语六级 3128 957 30.60% 计算机等级 11187 2982 26.66% 4.毕业与就业 本年度应届本科毕业生 5893 人,实际毕业人数 5831 人,毕业率为 98.95%, 学位授予率为 99.3%。本科毕业生共考取硕士研究生 657 人,占毕业生总数的 11.15%。其中,考取科研院所、“985”“211”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 284 人,占 全校考研录取人数的 43.22%。 表9 学生数 5893 应届本科生毕业及获学位情况统计表 毕业 获学位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5831 98.95% 5790 99.3 学校不断加强就业创业制度建设,先后制订了《就业评估制度》《就业工作 奖惩制度》《就业工作例会制度》《南阳师院就业经费管理和使用办法》《南阳 师范学院二级学院就业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保证就业 工作有序开展。在全国经济发达地区、重点机关报建了一批优质就业基地,促进 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接轨,为毕业生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和机会。充分利 —19— 用校友资源,在深圳、广州、北京、上海、重庆、成都、青岛、杭州、广西等地 共建立 9 个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站,全面打开就业市场,提高我校毕业生就业率 和就业质量。举办 2 场大型就业洽谈会,来自广东、浙江、江苏、北京、上海、 郑州、武汉、西安等省市的近 800 家用人单位招贤纳士,提供就业岗位 20000 余个,初步达成签约意向学生 3000 余人。另外有计划地组织专场招聘会 200 余 场。2016 年,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88.56%,年底就业率 96.53%,本科毕业生 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在 95%以上。2016 年学校被评为“河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 践示范基地”和“河南省普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表 10 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人数及其比例 类别 人数 比例 就业 4333 83.91% 升学(含考研、留学) 684 13.25% 部队 40 0.77% 出国 27 0.52% 国家或地方项目 49 0.95% 创业 30 0.58% 其他 1 0.02% 学校毕业生基础扎实,事业心强,勤奋务实,爱岗敬业,受到用人单位的普 遍好评,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校以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电话回访、 招聘现场反馈等途径开展了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走访,满意度达到 95%。 用人单位在“敬业精神”“思想政治素质”“吃苦耐劳精神”“自我管理能力” “基础理论知识”“适应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等项目上,认为我校毕业生 均表现“优秀”或“良好”。 5.社会实践 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成果突出。校团委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以“青春建功 十三五 携手共筑中国梦”为主题,以引导青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宗 旨,按照“就近就便全覆盖”和“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原则,共 组建了 46 支省级、校级和院级重点团队,深入城市社区、农村基层、企业机关、 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开展了理论政策宣讲、文艺汇演、环境保护、爱心帮扶、精准 扶贫、创新创业实践、科技支农帮扶、教育关爱服务、志愿服务等内容丰富、形 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显著的育人效果。2016 年, 学校被评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全国“镜头 中的三下乡”优秀单位。 —20— 七、特色发展 1.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 2015 年遴选的 24 个本科专业开展应用型人才培 养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按照“双素养+五能 力”的人才素质结构要求,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人文素养类教育课程 +科学素养类教育课程”模块,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以能力培 养为中心,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 应能力;以素质教育为根本,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动手动脑、生存生活、做 人做事。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大力培养“思想品德好、专业基础实、实 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二是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继续实施教师“能力提升”工程,每年外派 专任教师进行实践锻炼,明确要求没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不得参加副高级 以上职称评审。2016 年校外实践锻炼教师 50 余人,外聘行业、企业技能人才 100 余人。认真做好参加“能力提升工程”人员的考核,完成了对第一批校外实践锻 炼老师申报工作及同等经历人员实践锻炼认定工作。目前,校内“双师型”教师 占到专任教师总数的 32.68%,外聘教师总数达到 296 人。 三是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实习实训中心建设。积极探索建立联合培养应 用型人才的新机制,通过与区域主导产业、战略性产业和新兴产业的行业企业、 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政法机关共同建设集人才培养培训、产品设计开发和技术 应用的一体化实习实训中心,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共同开发专业核心 课程,共同组织完成教学工作,以推进学校转型升级发展和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 为目标,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四是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试点。与牧原集团、淅川汽车减震器有限公司 等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与北京尚观科技集团合作,实 施了“电子类专业嵌入式创新人才培养实验教学班”建设项目和定向培养工程, 学生在大四期间由北京尚观科技集团统一推荐安排到相关企业带薪实习一年,并 签订“双保就业协议”,保证就业、保证底薪。该实验班连续 5 届毕业生实现了 100%高质量就业。 2.志愿服务特色文化品牌 积极推进校园志愿服务各项重点工作,建立完善志愿者信息管理平台,全面 加强校园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大力培育特色志愿服务品牌,加强志愿服务组织 体系建设,创新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努力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 全方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全校 18000 余名注册志愿者组建了 30 多个专业 —21— 志愿服务队,坚持组织师生奔赴各地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扶贫、支农支教、法律 援助、基层巡演、关爱留守儿童、新农村政策宣讲等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 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导游志愿者服务队”利用专业优势,经常到南阳武侯祠 等景区为游客提供文明旅游引导、志愿导游讲解等服务,于 2016 年 4 月 25 日受 到中央宣传部门领导的亲切接见和充分肯定;女教授服务团坚持开展爱心助学、 “代理妈妈”活动;春蕾志愿社持续 17 年赴贵州山区进行爱心支教等等。学校 蝉联多年全国、全省“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成功通过了“全国文明 单位”复检。 着力服务国家战略。南阳是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所在地和重要的核心水源区。 学校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生态环保服务队自 2004 年成立,13 年来坚持开展水源地 环境监测、生态修复、水土资源状况分析研究等工作,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人才 智力、科研平台三个优势,突出了志愿服务专业化;大力实施科研项目、协同创 新、教育实践三个带动,提升了服务内容精准度,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取得了 一批科技成果,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为服务“一渠清水送北方”做出了突出贡 献。“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环保志愿服务项目”被评选为 2016 年度“全国 学雷锋志愿服务极佳项目”。2017 年 2 月 28 日,在中央宣传部门、中央文明机 构召开的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座谈会上,学校作为全国极佳志愿服务项目代 表受邀参会并在大会上作典型发言。这是河南省仅有的受邀参会的代表,也是全 国 100 个获奖的极佳志愿服务项目中仅有的交流发言的。诸多主流媒体对此进行 了深入宣传报道,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八、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1.存在问题 一是发展定位聚焦不够。学校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建设应用型区域高水平 大学的发展定位,但在具体办学过程中,聚焦不够,需要进一步认真研究区域经 济社会发展,在办学定位、办学方向、发展目标等方面,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做好顶层设计,正确处理好培养目标与办学层次的关系、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 关系、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关系,科学引领学校事业发展。 二是人才队伍结构急需进一步优化。学校发展面临最大的问题,仍是人才队 伍问题,我们不仅有数量问题,质量也需要提升,人才队伍在数量、质量上与办 学要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高层次的学术领军人物更是严重匮乏,结构上也不平 衡,一些学科专业高水平人才缺口较大,“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教师国际化 培训系统性、规划性不够,具有国际化背景的教师比例低;绩效分配与各类考核 结合不够,方案有待优化;优秀骨干人才培育与稳定工作有待加强。 —22— 三是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提升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激发学习热忱至关重要。尽管已经有部分教师积极尝试 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但很多教师仍数十年如一日,习惯于传统课堂讲授方式。教 师教学观念陈旧,课堂效率不高。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 还有待进一步推进。究其原因,既有师生认识不到位的因素,也有相关制度不健 全的因素。 2.改进措施 一是要引导广大教职员工进一步解放思想。围绕转型发展进一步开展教育思 想大讨论,引导广大教职员工深刻理解并不断认同、内化学校定位,充分认识应 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特别是促进广大教师肩负起实现学校培养定位 在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中具体转化的重任。通过讨论使每位师生 员工明确自己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中应承担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并在实际工 作中不断内化、自觉践行。 二是要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以强化岗位设置与聘用、完善人才考核制度 和教师成长发展机制为抓手,构建适应现代大学制度的人事管理体系,打造一支 “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修订完善教师出国(境) 管理文件,通过提升学校公派比例和提高公派待遇等措施,遴选优秀学科带头人 和教学、科研骨干到国外高校访学、交流合作,拓展教师国际视野。建立出国访 学研修人员考核制度,强化教师出国(境)访学研修报告制度,提高教师出国(境) 访学研修质量。健全优秀骨干人才培育与稳定政策,优化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 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积极帮助或协助高层次人才解决工作和生活上遇 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个性化服务、人性化关怀,实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 遇留人和氛围留人。推进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健全实践培训制度,搭建青年教 师挂职锻炼、在职研修和社会实践平台,促进青年教师全面成长。 三是要推动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进一步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完善课程的准 入和评价机制,以通识教育精品课程、研讨课、慕课等课程的建设为抓手,探索 小班化、线上线下高效互动、研讨型教学,深度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发挥优质课 程的引领示范作用。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加强新入职教师教学技能研修, 组织各类听课、学习、交流活动。依托已有在线课程教学平台,推进教学信息化。 制定面向全校师生的使用手册,构建利用平台进行教学的全方位培训体系,推广 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等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升师生信息化教学能力。 —2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