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JRUCWP2023026中国管理学术生态的演化——过程理论视角的历时性研究(王凤彬、安百宇、刘露露、李彬).PDF.pdf

Viewer17 页 1.352 MB下载文档
JRUCWP2023026中国管理学术生态的演化——过程理论视角的历时性研究(王凤彬、安百宇、刘露露、李彬).PDF.pdfJRUCWP2023026中国管理学术生态的演化——过程理论视角的历时性研究(王凤彬、安百宇、刘露露、李彬).PDF.pdfJRUCWP2023026中国管理学术生态的演化——过程理论视角的历时性研究(王凤彬、安百宇、刘露露、李彬).PDF.pdfJRUCWP2023026中国管理学术生态的演化——过程理论视角的历时性研究(王凤彬、安百宇、刘露露、李彬).PDF.pdfJRUCWP2023026中国管理学术生态的演化——过程理论视角的历时性研究(王凤彬、安百宇、刘露露、李彬).PDF.pdfJRUCWP2023026中国管理学术生态的演化——过程理论视角的历时性研究(王凤彬、安百宇、刘露露、李彬).PDF.pdf
当前文档共17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JRUCWP2023026中国管理学术生态的演化——过程理论视角的历时性研究(王凤彬、安百宇、刘露露、李彬).PDF.pdf

工作论文系列 Wo r k i n e rS e r i e s gPap 中国管理学术生态的演化 ——过程理论视角的历时性研究 王凤彬 安百宇 刘露露 李 彬 JRUCWP2023026 2023 .04 .07 * 本刊编辑部将那些已通过审稿程序而处于 “拟录用”状态的稿件制作成线上展示 的工作论文,旨在及时传播学术研究成果而促进学术进步。 编辑部还将继续与作者共同努力,修改完善论文,并在其达到刊发标准之后择期 正式刊发。当然,若工作论文被发现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则仍有可能被退稿。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工作论文 中国管理学术生态的演化 ———过程理论视角的历时性研究 王凤彬 安百宇 刘露露 李 彬 [摘要]如何避免陷入域内过度竞争窘境、推进实质性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成为各界普遍关注 的问题。本文以中国管理学界为典型案例开展过程研究,从多方主体间主动或受动的促进与制约关 系出发,构建一个体现时空多维性、复杂性的学术生态系统模型,从 “关系—过程论”角度剖析学 术域内过度竞争的成因及其解决之道。基于中国管理学界历时性演化的过程分析显示,学术生态系 统具有产生自发秩序的自组织特性,正、负关系交织使得整个系统能够在当下借助负反馈机制实现 稳定性,而未来又可通过前置要素由隐而显的复现过程克服潜存的锁定而实现螺旋式发展。将深蕴 整体观、动态观和辩证观的中国传统过程哲学思维用于阐释学术域内过度竞争产生与消解的过程及 态势,揭示系统在要素互动中产生内在动力的过程机制,可以为复杂动态现象研究注入中国智慧, 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关键词]管理哲学;学术生态;演化;过程哲学;历时性研究 一、研究背景和基础 中国管理学界是一个充满活力、变化纷呈的学术领域。越来越多的学术研究人员意识到,中国 管理学界正面临着学术域内竞争愈演愈烈的局面。域内竞争过度会引发个体努力的无效化,其结果 是排除了真正创新性的和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的学术探索。学术研究成果也因此愈加短效化,只见成 果发表 “量”的膨胀,罕见 “质”的提高。域内过度竞争将严重影响整个领域的健康持续发展,于 个体、于整体都造成一种不必要的耗损。因此,如何针对特定域内过度竞争现象探究其发展变化的 动态性与驱动机制,避免陷入 “内卷化”窘境,成为当前学术演化过程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学术域内过度竞争虽然是当下热门话题,但是从学理上对此状态的成因及出路的探讨却鲜见, 且多停留在现象描述和片段、局部的原因分析上,很少系统地关注学术生态中的多方参与者互动中 引发的关系格局变化及其历时性成因,深入揭示动态现象内蕴的过程机制的更为少见。相关文献指 出,学术内卷化跟学术自身的生态紧密相关,需要从生态的角度理解和防止内卷化倾向。① 科研工 作者:王凤彬,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企业管理哲学与组织生态研究中心主任,wa ng f e ngb i n@ rmb s .r u c .e du .c n;安百宇,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a byyy@r u c .e du .c n;刘露露 (通讯作者),中国劳动 关系学院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l i u l u l u 18811310353@163 .c om;李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 。 授,e rwa i l i b i n 88@126 .c om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中国企业裂变式发展重大问题研究”( 21&ZD136)阶段性成果。 ① 成伯清:《学术的悬浮化及其克服》,载 《探索与争鸣》,2019 ( 4)。 — 1 — 王凤彬等:中国管理学术生态的演化 作者只是学术生态系统的参与者之一,其行为受到学术系统其他参与者以及整个生态的影响。从行 业变迁的角度看,进入成熟期的行业难免会因域内参与者过于密集而出现内部过度竞争,从而引发 内耗。然而,从演化过程论角度看,这只是特定行业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因为同质化竞争过于激烈而 产生的一时困境,背后蕴涵着某种促发此现象产生的驱动力以及消解的趋向性。陷入洪流中的个体 虽然难以脱身,但是洪流的产生与走向却是可以规制或避免的,关键是从宏观层面上识别和把握动 态现象演化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方略去引导和管理其变迁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 对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进行战略谋划时明确指出,并且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进一步强调 “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内容,注重从 事物的总体与全局上、从要素的联系与结合上研究事物的运动与发展变化。系统观念启发研究者要 摈弃还原论、实体论视角,将发起或接受关系的人类和非人类行动者视为互动的主体。这些主体彼 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系统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和演化。面对要素间存在复杂关系的现实, 单纯考虑系统某一参与方或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时刻,都无法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引发域内过度竞争 这类动态现象的生发机制,更难以探寻出避免恶性循环、促进良性循环 ①的整体性方略。 本文秉持系统观,认为中国管理学界是一个内置竞争性的学术生态系统,对其自改革开放以来 的变迁过程进行案例研究,提炼出有关学术生态演化的过程理论化模型。当前, “学术生态”一词 虽已出现在一些研究文献中,但关于其学术性定义及构成要素尚未形成共识。有文献针对高校这一 群落认为,学术生态是以知识分子为主体、为达到学术创新的目的、进行复杂的学问探究活动的生 态系统。② 管理学界作为高校群落下的一个次级群落,是由工商管理领域的知识分子为主体而形成 的致力于相关教学与科研活动的生态系统。注重以人类为行动者的文献指出,学术生态群体由不同 的学者群体构成,他们遵循共同的规则,通过不同专业化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机制建立起内嵌信 任和晋升制度的专业系统,形成了学术系统的差序格局。③ 学术生态系统兼具共性上一致与个性上 灵活两面特性,即学者个体按照个人意识开展学术活动,集体则将个体的共同意识和价值准则加以 凝练,形成个体与集体的双向互动。④ 与此同时,持 “关系—过程观”的学者却主张,活动系统的 构成主体并不仅限于人类,还囊括了其他的、非人类的行动者。而不论何类行动者,只要是某一作 用过程的介入者,与他者产生了某种相互影响,都可以成为 “主体” ( ag e n t)。这样以介入相互关 系的过程来界定 “主体性”及其承载者,无疑会使研究具有更广阔的视阈。⑤ 本文采用后一种观 点,将学术生态系统定义为一个包含多方参与者的复杂系统,这些参与者 (广义的主体)涵盖现有 学术从业者努力 (后简称 “从业努力”)、工作成果、奖酬结构、同仁群聚及之后形成的竞争压力 以及多方互动中涌现出的愿景目标等多元要素。 这些要素并非单独存在,而是作为系统组元彼此交互,即作为特定系统的参与者相互之间存有 互动的 “关系”。正因为如此,这些关系之中的主体,便可概称为 “关系者”。 “关系者”之间的互 动对于整个学术生态的演化具有内生性作用,是揭示系统演化内生动力必须全面考量的动因,也是 化解域内过度竞争现象的突破点。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不断提 ① L .L .Pu t n am,G .T .Fa i r hu r s ta ndS .Ba ngh a r t .“ Con t r a d i c t i on s,D i a l e c t i c s,andPa r a dox e si nOr an i z a t i on s:A Con s t i t u t i v eAp g ” , , ( ) : r o a c h.Ac ademyof Manageme n tAnna l s 2016 10 1 65 171. p ② 杨移贻:《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术生态》,载 《教育发展研究》,1999 ( S 2)。 ④ 李胜会、徐文燕:《学术生态如何善治? ———基于个体与集 Q 体关系的视角》,载 《社会科学文摘》,2022 ( 7)。 ③ 卢盈:《学术场域的精英主义迷思与学术生态系统的优化》,载 《大学教育科学》,2022 ( 04);卢盈: 《学术系统的 “差序格 ) 。 局”及其治理》,载 《江苏高教》,2022 ( 02 ⑤ Se l eK,andGr andS .“ Unp a c k i ngt h eDyn ami c so fEc o l o i e so fRou t i n e s:Me d i a t o r sa ndt h e i rGe ne r a t i v eE f f e c t si nRou t i n eI n t e r g ” , , ( ) : a c t i on s.Organ i za t i o nSc i e n c e 2016 27 3 722 738. — 2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工作论文 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蕴涵丰富的关系与过程思维,可以为动态复杂现象的阐释和化解 提供创新思路。特别是道家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① 道家强调以整体观和动 态观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主张整体是由 “关系”构成,整体中的任一要素都有与它联系着的四个 方面。也就是,对于任何焦点要素来说,都有施 (主动)———受 (被动)、生 (正)———克 (负) 四种关系。这些关系常常是非线性的、复杂的,具有多态 (促进或制约,标识符号具体是促进时为 “+”,抑制时为 “-”)且多向 (促进关系上的主动或受动为 “→”或 “←”,制约关系上的主动 或受动为 “—○ ”或 “○—”)特性,从而形成四元关系者,它们与焦点要素共同构成一个五元的 系统,即 “五行”。道家学说是一种承载本土特色的过程思维,其关于系统中固有的生、克关系及 其组合的洞见,与主张 “统一中有对立,对立中有统一”的辩证矛盾观相契合 ②,有助于深刻理解 和解释宇宙万事万物的生成与变化,因此需要在当代问题研究中予以体现和承继。 本文秉持融通中外文化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研究立场与学术目 标,从同一系统内部多方主体间主动或被动的促进 (生)与制约 (克)关系出发,以中国管理学界 的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构建一个包涵人类和非人类主体的学术生态系统模型,从整个系统演化角度 剖析学术域内过度竞争的产生和影响,归纳提炼出关于此类动态现象的成因、发展轨迹和化解 方略。 二、关系建构下的动态现象研究 (一)学术生态系统中多方互动关系特征 学术域内过度竞争之所以出现,可能源自如下的过程:越来越多同仁的加入,不断刺激现有从 业者付出更大的努力,但往往水涨船高,收效难显 (同仁群聚—○ 从业努力);在剧烈竞争中艰辛 地胜出的少数学者不免要设法获取和掌控资源,其直接后果是影响稀缺资源分配的均匀性与公平性 (从业努力—○ 资源分配)。紧接着,学术 “山头”出现,各个 “自成一派”的学术群体阻碍了学术 社群构成的多样性与人员及思想的流动性 (资源分配—○ 同仁群聚)。这样向少数优胜者倾斜的学 术资源分配模式,引致了学术霸权主义,后来者往往是自愿或不自愿地遵循现有模式,这一过程的 结果是既有从业者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由此便形成一种难以突破的 “恶性循环”。 大众耳熟能详的 “石头、剪刀、布”游戏 ③,生动地展现了三元关系中如何产生 “恶性循环” 局面。石头击败剪刀,剪刀击败布,布又击败石头,这一循环式关系使得其中任何一种策略都被锁 定在无休止的 “怪圈”中,难有某一元可以绝对地胜出。从关系模式的角度看,如图1a所示,“石 头、剪刀、布”是由三个负向 (相克)关系内置于系统的、封闭的负反馈 ④循环,稳定性有余,但 发展性不足,会产生 “锁定”局面。 破解潜存的窘境,需要在三元间相克关系的基础上引入或创造出必要的相生关系。以前述的 “资源分配”要素为例,可将之比作图 1a中的 “布”,它被 “剪刀” (如 D,从业努力)所克。但 是,如果 “布”要素的特质发生变化,比如,首先转变成 “布块” ( E,如后文识别出的工作成 果),它不是通常认识的会被 “剪刀”碎片化 (“克”代表此破坏作用)的布料,而是有一定面积的 ① ② ③ 熊铁基:《重视对道家思想中生态智慧的研究》,载 《人民日报》,2018 07 24。 周宝玺:《矛盾规律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英]兰·费雪:《石头、剪刀、布:趣味博弈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④ 负反馈的概念来源于诺伯特·维纳的 《控制论》,意指如果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方向相反,则利于维持作用物与被作用物 关系的稳定以及整个系统的平衡。 — 3 — 王凤彬等:中国管理学术生态的演化  -   B  1a f  B C B f (  D 1b  D ( f  E C f B f D B f  1c E 1d 图1 三元关系格局和相异的两个三元循环及其结合成的四元循环 ① 块状布,该 “布块”可用以包裹住对 “剪刀”施克的 “石头”,从而使 “剪刀”所受的克力消失或 弱化,由此便构成图1c的结构;其次,再由 “布块”衍生出能相生 “石头”这等硬物的某要素 ( A,如后文识别出的奖酬结构 ②),该要素本身又受 “剪刀”所克,由此也形成形状类似于图 1 c的 结构。这两个三元关系体,在功能上都为 “ 2 克 1 生”的正反馈结构,不同于之前的 “石头、剪 刀、布”是由 “ 3克”构成的负反馈结构。解构单纯克功能的 “布”,形成均具有生与克双重作用 的 E 和 A 两元要素之后,若进一步引入介于 “石头”( B)与 “剪刀”( D)这一对立面之间的中介 要素 C,那么就可以构建出如图1d所示的四元关系体。统揽图 1 中的各个子图,可以发现有两个 不同性质的三元组,其一是 “ 2生1克”的 “化循环” (图 1b),另一是 “ 2 克 1 生”的 “制循环” (图1c)。进一步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的四元关系体 (图1d),是一个负反馈结构,其功能是借助 E 对 B 这个克者的反克,使得要素 D 不再强烈受制于 B。 本文以带有箭向与作用方式的 “→”和 “—○ ”符号,分别表示生 (正向关系符号 “+ ”,促 进作用)与克 (负向关系符号 “-”,抑制作用)两种不同的关系。“五行”系统 (五元要素构成的 小型复杂系统)是由5个相化的三元循环和5 个相制的三元循环 (共 10 个次级三元循环)重叠嵌 套而成的系统。③ 这两类三元循环,可分别以图 1b 和 1c来形象地表达。其中,图 1b 是 “化”循 环,意指 B 对 D 的克力被 C 的生力所化解,即受克者被生;图1 c是制循环,意指 B 对 D 的克力被 E 的克力所克制,即克者被克。在化循环中,克力的存在使 D 的成长有一定的限制,从而形成有 界的增长;而制循环有如催化剂一般,推动着化循环的顺利进行。这两个相异的循环,具有互补的 可能性。 将 “化”与 “制”两个循环结合起来,由此得到一个如图 1d 所示的四边形闭合循环,以之来 考察某一循环中特定 “质料”生成及 “催化”相结合的过程。④ 其中,B—○ D 是这两个三元循环 共同的边,质料 D 是在这一循环中产生了新特质的 “成者”(生成物)。三元制循环是一个由 “ 1正 (+)2负 (-)”构成的正反馈循环,是具有自我强化特性的催化剂;而四元构型则是一个由 “ 3 正 (+)1负 (-)”构成的负反馈循环,具有稳定性,能够持续地化生出 “成者” ( D)。在四元 循环中,B、C、D、E 依次扮演了生者、中介者、成者和催化者角色。这种本土视角研究具有启发 性,但结论仅是在双案例 “比同”中得出,缺乏对每个研究对象的、时间跨度足够长的演化历程探 究。从原理上说,揭示复杂事物发展变化律则的真正的过程研究需要足够长的时间线,以便形成一 个将各时点以独特方式聚合起来的动态体系,阐释事物发展和变化规律。 ① 图1a整理自 [英]兰·费雪:《石头、剪刀、布:趣味博弈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图 1b 至 d关于两个三元循环及其 结合而成的四元循环的模型构建原理。 奖酬结构”反映了对已有工作成果的事后追认。相比三元关系中 “资源分配”作为事先的投入容易受权力关系主导而失缺客 ② “ 观性,抑制门派之外的人员流入,基于成果公允地进行激励可以促进多样性同仁的群聚。当然,基于可见成果的奖酬易于触发短 期化行为,可能影响学术群体追求更长期的、愿景性目标。 ③ 李曙华:《系统科学与中医理论的现代重建》,载 《系统辩证学学报》,2005 ( 1)。 ④ 王凤彬等:《企业组织变革的动态演化过程:基于海尔和IBM 纵向案例的生克化制机理的探讨》,载 《中国工业经济》,2018 ( 6)。 — 4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工作论文 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关系分析是探寻复杂动态现象演进动力的关键。关系是指主体之间的 相互作用和影响。不同于还原论和互动关系论主张实体是第一位且相对不变的,交互作用关系论 ( t r an s a c t i on i sm)强调关系各方是相互生成的,认为关系是第一位的,实体是关系的 “结节”,关 系先于关系者,而且关系者与关系环境内在于彼此,就像大海和水滴的关系,无此则无彼,相容则 无间。① 相较元素或要素分析,关系分析难度更大,但更贴近复杂动态现象的本质。奥地利经济学 家哈耶克指出:“在将事物作为复杂现象进行分析时,我们关心的是元素之间关系的模式。抽象的、 ”② 他主张社会 (经济)是一个具有自主性的、动态发展和改变的自 生成的模式是复杂性的关键。 组织系统,为揭示此复杂系统 “自发秩序”之源,需要从 “关系的模式”而不是单个元素切入,并 且阐发的主题应该是一种多元互动中生成过程的涌现性,而非传统依赖所谓 “全局控制者”的计划 性。③ 哈耶克强调了自组织原理的重要性,但仅仅提供了系统要素间关系的一般化说明,把社会行 为秩序理解为一种自发组织和自我调节的复杂现象,这本质上仍然是一种静态的解释。哈耶克虽然 认识到自发秩序可能是由它所经历的某特定系列的环境所形塑的,但他所指的系统与环境通常是从 空间意义上界定的,即把处于系统边界之外的因素定义为 “环境”,忽略了时间性境域下对过去、 现在和未来的整体考量。 时间维度必须与空间维度一起纳入自组织过程研究中,才能刻画系统整体演化进程的连续性与 变异性。就某一时刻来看,形塑系统演化进程的结构往往包含系统所经历的环境的一个确定的顺 序。阐明这样的时间顺序,是 “强过程导向”研究不可回避的核心议题。④ 从关系模式到自组织过 程,显示了采取单一的、静态的关系研究视角和方法的缺陷。关系是如何在时间进程中展开的,以 及展开的动力机制是什么? 都是亟待回答的重要研究问题。鉴于此,本文从系统演化的角度,引入 道家思想中的生克、循环和否定等中国文化核心概念,并结合辩证矛盾问题分析中的 “关系—过 程”研究方法论,系统深入地探讨系统及其参与者如何摆脱三元相克关系格局中固有的恶性循环, 揭示域内过度竞争产生和消解背后蕴含的系统内在演化机制。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和 “关系—过程”理论视角 黑格尔辩证法体系的基本结构是否定之否定,也即 “正题、反题、合题”。否定之否定规律是 通过 “三段论”或 “一分为三”逻辑阐发矛盾发展的途径或轨迹。矛盾通过两次否定实现自身转 化:第一次否定产生对立面 (正与反);第二次否定则使对立面达到统一 (合)。⑤ 学术生态不同发 展阶段之间,或许也存在类似于否定之否定的机制,实现学术生态的发展。但是,如王俊龙指出 的, “一分为三”论在逻辑上并不完善,正与反是变化的条件,分与合是变化的过程,黑格尔的 “合”缺少了作为其对立面的 “分”。⑥ 这是关于阶段之间关系的陈述。进一步,在特定发展阶段内 各元主体之间的关系,例如关系的强弱、方向等,也会影响学术生态的走向,因此,引入 “关系— 过程”理论视角可能更具有普遍意义。为此,需要在有别于互动关系的更广泛的时空绵延中分析社 会行为的系统特征。鉴于关系既有共时性,又有历时性,因此研究者应该同时关注系统内部在空间 结构上的构成复杂性和在时间维度上关系体得到形塑的过程性。⑦ 季玲:《论 “关系转向”的本体论自觉》,载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9 ( 1)。 ② E .Fe s e r .“ Th eCamb r i dgeCompan i o nt o Hay e k” .Camb r i dg eUn i v e r s i t e s s,2007. yPr ③ F .A .Ha ek .“ S t ud i e si nPh i l o s ophy,Po l i t i c sandEc o n omi c s” .Camb r i dg eUn i v e r s i t e s s,1967. y yPr ① ⑤ A .La ng l e .“ Pr o c e s sTh i nk i ngi nS t r a t e i cOr a n i z a t i on” .S t r a t eg i cOrgan i za t i o n,2007,5 ( 3):271 282. y g g 彭燕韩:《论黑格尔辩证法体系的缺陷与中国特色辩证法体系的创新》,载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1 ( 6)。 ⑦ 肖瑛:《从 “国家与社会”到 “制度与生活”:中国社会变迁研究的视角转换》,载 《中国社会科学》,2014 ( 9)。 ④ ⑥ 王俊龙:《太极数理哲学:身心统一的世界观》,载 《学术月刊》,2013 ( 6)。 — 5 — 王凤彬等:中国管理学术生态的演化 过程哲学把世间万物包括时间都看作是一个过程性的存在,强调实体是经由过程展现的,过程 是理解实体的最好方式。① 所谓 “存在”之物,不过是动态过程中的短暂性产物,是正在进行的过 程在当下实例化的结果。② 因此,应该以 “相互依存的要素的复杂异质性”来理解各个时点上的现 实,这样才能探寻到特定事件发生中所蕴含的生成力。过程哲学家强调, “现在”是一个与过去、 未来相对的概念,在任何一个时刻作为 “显现真实”存在的成者,并不仅指某种已生成的事物或状 态,而是在一种开敞展现过程中的 “见 ( x i àn)在”或 “显现”。要洞察这样的 “显现真实”,需要 观察者秉持一种时间性境域。Vand eVen指出,事物发展的前后过程之间可以通过相互联系和影 响,实现 “汲取式前行”( c on un c t i v ep r og r e s s i on)③,但是并没有具体说明前后过程以什么样的 j 方式相互影响。因此,将 “关系性”和 “过程研究”相结合,对学术生态多方主体间关系的模 式进行过程性考量,理解多元互动中生成过程的涌现性,或许可以为过度竞争现象提供新的视 角和洞见。 与西方过程哲学家以 “绵延”概念刻画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不可分割性类似,中国先哲们提出 以反映五元要素之间相生与相克交织关系的 “五行学说”来刻画 “行变”的动态过程。五行体系作 为时空结合体,代表了空间广延性和时间连续性的统一,凝练了 “过程论”的基本理念,体现了 “关系—过程”视角的有机结合,是一种朴素的生成整体论。④ 三、中国管理学术生态发展阶段与路径特征 本文采用深度单案例研究方法,以中国管理学界为研究对象,沿时间线纵贯分析其自 1977 年 恢复高考以来至2022年的发展历程。经过对 45 年来中国管理学界发展历程中所涉及的具有生克 (关系质)以及施或受 (关系方向)特性的系统组元 (关系者)的梳理与归纳,本文识别出包含愿 景目标 ( C)、从业努力 ( D)、工作成果 ( E)、奖酬结构 ( A)、同仁群聚 ( B)五个要素的系统结 构 ⑤。具体发展阶段与路径特征提炼为表1。 表中第一列刻画学术生态系统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以描述和反映特定要素生成 (特质 更新)过程所包含的生克关 系 组 合,即 由 3 个 表 示 相 生 (+ )的 “→ ”和 1 个 表 示 相 克 (- ) 的 “—○ ”两类关系箭号所构成的关系集。第二列是基于 “时序区分”策略 ⑥对演化过程各个阶 段蕴涵的关系律则的归纳 (表现为四元闭合的循环),并以该阶段获得新特质的 “成者” (表 1 第二列中以字母右下方的自然数表示系统所处的阶段,成者以粗体字母显示)来刻画关系形态 特征。第三列是在阶段特征概括的基础上,提炼出主题并赋名。第四列是以学术域内竞争为关 注点而对整个生态系统演化所经历阶段的大类区分,包括域内竞争强化、竞争过度和竞争常态 化三大阶段。 ① 孙新波:《“整分合”认识论域下的企业家管理思想解构的方法论》,载 《管理》,2021 ( 1)。 ② R .A .Bu r e lman,S .W.F l o nd T .La ama n e n .“ S t r a t e o c e s s e sa nd Pr a c t i c e s:D i a l o e sandI n t e r s e c t i on s” .S t r a t eg i c g yd,a gy Pr gu , , ( ) : ; “ ?” Manageme n tJou r na l 2018 29 3 531 558 C .C l ou t i e ra nd A .Lang l e . Wha t Mak e saPr o c e s sTh e o r e t i c a lCon t r i bu t i on . y Organ i za t i o nTh e o ry,2020,1 ( 1):1 32. ③ A .H.Va nd eVe n .“ EngagedSc ho l a r s h i i def o rOrgan i za t i o na landSo c i a lRe s e a r c h” .Ox f o r dUn i v e r s i t e s s,2007. yPr p:A Gu ④ 邢玉瑞等:《中医五行模式的逻辑缺陷探讨》,载 《中医杂志》,2019 ( 20;谭清华: 《从阴阳五行说看道教宇宙生成观及其生 态意义》,载 《社科纵横》,2016 ( 10)。 ⑤ 这一包含五个要素的学术生态系统模型的构建,是出于对系统完备性和简洁性两个方面的综合考量。完备性是指所含要素要 全面,五要素模型包含了与任何焦点要素所有可能的相互作用 (四种,包括正与负的 “施动”、正与负的 “受动”)的关系者,加 上焦点要素本身,则为5要素。简洁性是指所含要素要尽可能少,5个以上要素模型的构建,实际上都可以简约为由若干个5要素 模型相互叠加而成,而5个以下要素模型的构建,不符合完备性原则。 ⑥ A .La ng l e .“ Pr o c e s sTh i nk i ngi nS t r a t e i cOr a n i z a t i on” .S t r a t eg i cOrgan i za t i o n,2007,5 ( 3):271 282. y g g — 6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表1 工作论文 中国管理学界学术生态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跨阶段演化的历程 关键证据 系统要素间关系形态 初始阶段以编写和引进教材为主。自 1977 年 10 月恢复高考 后,培养适应改革开放需要的国家建设人才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激发了大批高校教师投身教育事业 (愿景 目标→从业努力)。教材缺乏是恢复高考后亟需解决的问题,于是 高校教师通过出国进修、引进或自编,出版了一系列教材 (从业努 力→工作成果)。与之对应的是鼓励教材编写的奖酬结构 (工作成 果→奖酬结构)。重视教材建设的奖酬结构推进了高等教育的规范 化建设,但并没有起到激励个性化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在一 定程度上抑 制 了 培 养 高 水 平 人 才 这 一 愿 景 目 标 的 实 现 (奖 酬 结 构—○ 愿景目标)。 阶段特征 ⓪C0→D0→E0→A0—○ C0 C0 D0 B0 E0 A0 第①阶段致力于打造 “精英”教育模式。随着师范院校为主体 ①A0→B1→C1→D1—○ A0 的师范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关注教材编写与规模化教育的奖酬结构 C1 吸引了大批青年教师 (奖酬结构→同仁群聚)。随着教师规模扩大, 教师们在日常交流中逐渐产生了用科学严谨的方法发展知识、并将 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和企业家的共识, “精英”教育模式的愿景逐 D1 B1 渐成型 (同仁群聚→愿景目标)。高校教师开始反思单纯通过课堂 上传授知识这一形式能否真正打造中国的精英教育模式 (愿景目标 →从业努力)。从业者的反思和转型与原本强调教材编写和规模化 统一培养的奖酬结构之间产生了张力 (从业努力—○ 奖酬结构), E0 A0 加速了 “精英”教育模式的进程。 第②阶段强调教材质量与教学特色。从业者的反思使其开始钻 ②D1→E1→A1→B2—○ D1 研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中国教育模式的教材体系开始形成 (从业努 C1 力→工作成果),注重优质教材和高质量教学的奖酬结构得以确立 (工作成果→奖酬结构)。在这种奖励机制下,具有教书育人的理想 和抱负的同仁不断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 (奖酬结构 → 同仁群聚)。 B2 D1 同仁聚集引致的教师社群密度的提高充实了中国的教育体系,但也 直接导致了教师内部互相竞争,使现有教师不得加快提升自身教学 能力 (同仁群聚—○ 从业努力)。从业者数量和质量的提高,打造 了中国特色教育模式,在这种力量的推动下,强调教材质量与教学 A1 E1 特色的奖酬结构最终形成。 既定 模式 形成 前夕 学 术 域 内 竞 争 强 化 同仁 群聚 密集化 学 术 域 内 竞 争 过 度 第③阶段教研结合。随着教师队伍的壮大和教学经验的丰富, ③B2→C2→D2→E2—○ B2 高校的学术氛围日渐浓厚,在强化教学的同时增强科研能力逐步成 C2 为了学术界的愿景目标 (同仁群聚 → 愿景目标)。高校教师开始尝 试教研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将科学研究作为教学材料的补充和丰富 D2 B2 (愿景目标→从业努力)。论文发表逐渐成为彰显高校教师知识创造 能力的体现,越来越多教师尝试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学术期刊上,形 成 “教材+论文”复合成果 (从业努力 → 工作成果)。复合型成果 对教师能力有更高要求,同仁加入学术生态的门槛随之提高 (工作 A1 E2 成果—○ 同仁群聚),从业者整体素质遂得到提升。 第④阶段同仁跟进。21 世纪初,国内学术界尚处于论文发表 的早期阶段,期刊经常采用约稿的方式获取名师大家的科研成果 以提高自身的声望和地位,催生了注重论文发表的奖酬结构 (工 作成果→奖酬结构)。以科研成果为主的奖酬结构吸引了青年教 师,他们大多于依循英美主流的以实证分析为主导的方法或范式 从事科学研究 (奖酬结构→同仁群聚)。随着师资队伍的进一步扩 大,做好科研、发表论文逐渐成为了学术生态的愿景目标 (同仁 群聚→愿景目标)。原本教研结合的工作成果中的教学部分不断被 弱化,科研论文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愿景目标—○ 工作成果)。社 群密度逐渐增大,是学术域内过度竞争的开端。 — 7 — ④E2→A2→B3→C3—○ E2 C3 D2 B3 A2 E2 王凤彬等:中国管理学术生态的演化 续前表 关键证据 系统要素间关系形态 第⑤ 阶段 “象牙塔”式研究成果,只注重方法的严谨性,不 注重实践关切性。以科研为主的愿景目标激励现有研究者努力跟 随西方的主流研究方式 (愿景目标 → 从者努力)。他们看到了高产 出带来的红利,更加注重方法的技巧性,忽视了研究的可复制性 和现实关切性,导致理论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而是在既有的水 平上不断地重复 (从业努力→ 工作成果)。对论文发表的追逐与推 崇促使各高校推出一系列与论文成果相挂钩的奖励方式 (工作成 果→奖酬结构)。以论文数量和等级为主的奖酬结构实际上背离了 科研为主的愿景,使科学研究陷入了 “虚假的繁荣” (奖酬结构 —○ 愿景目标),学术域内过度竞争效应显现。 阶段特征 ⑤C3→D3→E3→A3—○ C3 C3 D3 工作 成果 精细化 第 ⑥ 阶段推崇实证研究主导的愿景目标,攀比国际顶级期刊 发表。片面强调论文等级而轻视研究实质性内容的奖酬结构吸引 ⑥A3→B4→C4→D4—○ A3 了一大批年轻学者加入 (奖酬结构 → 同仁群聚),加之软科学对中 C4 国国内商学院排名的标准中,英文期刊要高于中文期刊一个等级, 学者们开始 “孜孜不倦”地追求国际顶刊的发表。在国际顶级期 D4 B4 刊上发表文章成为学者们的共同追求 (同仁群聚 → 愿景目标)。由 于教学只占绩效考核的极小部分,高校教师不遗余力地追求国际 发表,教学任务不断被边缘化 (愿景目标 → 从业努力)。激烈的竞 A3 争对奖励结构的不断升级提出了迫切的需求,数量和和质量的要 E3 A3 求不断被提高 (从业努力—○ 奖酬结构)。由此形成了 “攀比式” 发展的恶行循环,真正有意义的研究越来越少。 愿景 目标 科学化 第⑦阶段唯论文式筛选,精准区分,非升即走。在激烈的竞 争中,学者们在 国 际 顶 级 期 刊 上 发 表 的 文 章 数 量 激 增 (从 业 努 ⑦D4→E4→A4→B5—○ D4 力→工作成果)。随之而来的是学术界陷入了 “超竞争”的状态, D4 B5 奖酬结构依据论文数量和等级划分得更加细致以提高筛选度。 (从 业努力→奖酬结构)。高度细分的奖酬结构和唯论文导向的高额奖 励吸引了更多致力于顶刊发表的学者加入学术界 (奖酬结构 → 同 仁群聚)。由于资源和职位有限,新加入成员与现有人员之间产生 E4 A4 了更为激烈的竞争,使得从业者不得不加快论文撰写的步伐 (同 仁群聚—○ 从业努力),最终形成 “水涨船高”的不可控感。 奖酬 结构 制度化 B3 A3 E3 第⑧阶段同质化,生产大量低水平成果。随着致力于顶级期 刊发表的同仁聚集,发表顶级期刊的难度增大,学者们开始转向 ⑧B5→C5→D5→E5—○ B5 普通的期刊发表,甚至为了 “发表而发表” (同仁群聚 → 愿景目 C5 标)。原本注重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变成了只注重论 文发表数量的 “科研民工”。青年教师分化,小部分主攻高质量发 D5 B5 表,承受着巨大的发文压力;大部分年轻博士则通过论文数量的 积累进入高校,由于晋升无望而趋向于 “躺平” (愿景目标 → 从业 努力)。他们大多聚焦于那些能快速发表的主题,虽然有少数高质 量的研究成果,但绝大多数仍然是以 “数量”取胜的低水平文章 E5 A4 (从业努力→工作成果)。这些良莠不齐的成果抑制了开展原创性、 负责任研究的同仁的加入 (工作成果—○ 同仁群聚)。 第⑨阶段合作伙伴,打造共创事业的学术共同体。面临域内过 ⑨E5→A5→B6→C6—○ E5 度竞争,学者们开始在各种学术交流场合反思该如何跳出 “自我编 C6 织的藤笼”,促使奖酬结构由注重期刊等级和数量向奖励高质量研 究转变 (工作成果→奖酬结构)。少数学者在反思中觉醒,协力摆 脱 “零和”博弈困境,为此他们建立了各自特色的学术生态圈,共 B6 D5 同探讨管理研究范式的转型 (奖酬结构 → 同仁群聚)。这些学者之 间的关系是互相合作,建设共创事业的学术共同体,打造一个鼓励 良性竞争、更加可持续发展的的学术生态 (同仁群聚→愿景目标)。 愿景目标的转变对工作成果质量的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愿景目 E5 A5 标—○ 工作成果),志同道合者自主集聚成各种学术社群。 — 8 — 学 术 域 内 竞 争 过 度 从业 努力 同质化 同仁 群聚 伙伴化 学 术 域 内 竞 争 常 态 化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工作论文 续前表 关键证据 系统要素间关系形态 阶段特征 第⑩阶段中国特色化,扎根中国、融通中外。注重高质量研究 成果的愿景目标使得顶刊编辑部和从业者不断反思如何构建良好的 ⑩C6→D6→E6→A6—○ C6 学术生态。2020 年 《经济研究》和 《管理世界》发表申明,反对 C6 脱离于实践、片面追求研究方法的新颖与复杂的 “唯定量倾向”, “摒弃数学化、模型化倾向,做真正负责任的研究”。在这种愿景 下,科研人员朝着负责任的研究方向努力 (愿景目标→从业努力), D6 B6 不断探索如何发表对中国学科发展、反映中国企业实践的中国特色 学术论文 (从业努力→工作成果)。与质量得到优化的研究成果相 对应的是关注成果本身而不是所发表期刊等因素的奖励结构 (工作 成果→奖酬结构)。这种奖励结构与正处于转型中的愿景目标之间 E6 A6 存在一定的矛盾 (奖酬结构—○ 愿景目标),由此加速了优质研究 成果的形成过程。 工作 成果 中国化 第􀃊 􀁓阶段树立学术自信,以本土原创性学术成果来平视世界。 􀁉 􀁓A6→B7→C7→D7—○ A6 􀁉 注重高质量论文的奖酬结构吸引和筛选出真正有志于科学研究的青 􀃊 年才俊加入到研究队伍中来 (奖酬结构 → 同仁群聚)。随着研究队 C7 伍的扩大,做好本土特色科学研究、提高学术质量、增强学术自信 这一愿景目标逐步得到加强 (同仁群聚 → 愿景目标)。习近平总书 D7 B7 记2016年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 社会科学”要立足中国实际,发表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学术观 点,提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科研工作者成为践行和 领军学术自信、文化自信的行动者 (愿景目标 → 从业努力),奖酬 结构中 “五唯”导向渐行渐远 (从业努力—○ 奖酬结构)。打造学 E6 A6 术自信成为中国学术界共同努力的方向。 愿景 目标 价值化 􀁔D7→E7→A7→B8—○ D7 􀁉 未来将跨入第􀃊 􀁔 、􀃊 􀁉 􀁕和􀃊 􀁉 􀁖阶段,各阶段成者特质得到更新。其 􀃊 􀁉 演化的过程及阶段性产物将分别表现为: C 11 第􀃊 􀁔阶段树立学术自信的从业者不断产出顶天立地的研究成 􀁉 11 果,由此使既有大一统的薪酬结构更新为个性定制、量身定做的类 12 型化奖酬结构 ( A7)。 B D 第􀃊 􀁕阶段志同道合的同仁齐心构筑注重学术自信的愿景目标, 􀁉 带动从业者以自己的兴趣和独特能力为出发点采取个性化、异质化 12 12 11 11 行动,本着对学术本身的热爱和执着开展切实有价值、有意义的研 究工作 ( D8)。 E A 第􀃊 􀁖阶段有实质性贡献的优质工作成果通过类型化奖酬结构, 􀁉 12 使同仁们变成休戚与共的学术生态参与者,形成共生化同仁群聚 􀁕B8→C8→D8→E8—○ B8 􀁉 􀃊 ( B9)。 􀁖E8→A8→B9→C9—○ E8 􀁉 􀃊 奖酬 结构 类型化 学 术 域 内 竞 争 常 态 化 未 来 趋 向 四、研究发现 基于跨时期 “逐项复制”逻辑,本文对中国管理学界学术生态 12 个阶段演化特点及整体轨迹 进行了历时性考察,探究了学术生态各要素在互动过程中取得动态平衡的内生动力机制,并识别了 各阶段循环所形成的系统状态以及特定元素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从以上提炼的学术域内竞争阶段 来看,过度竞争只是学术生态发展的短暂性产物,但是这个过程中促进系统各元要素实现了质变, 由此展现了 “关系—过程”视角下学术界的自演化和螺旋式发展轨迹。 (一)学术生态系统是一个促进与制约关系并存的稳定 (负反馈)的四元循环 研究表明,演 化 过 程 每 个 阶 段 都 呈 现 异 质 但 同 构 的 闭 合 循 环 结 构,表 现 为 “ 3 生 (+ ) 1克 (-)”关系交织的系统。以学术生态阶段 ③ 中同仁群聚 ( B)和从业努力 ( D)二者的关系 为例:有一定数量的同仁们集聚为社群,会产生优胜劣汰的竞争压力,这无异于内置了一种 “相 克”关系,促使现有行动者做出更出色的工作成果,以便于在潜在同仁陆续加入、生态密度不断加 — 9 — 王凤彬等:中国管理学术生态的演化 大的竞争环境中能够胜出或不被淘汰 ( B—○ D)。同时,因为有了一定数量的同仁,才能够在切磋 与磨合中形成某种共同的愿景,引导现有行动者的所思所为,这点表明了间接 “相生”关系的存在 ( B→C→D)。在 B 与 D 的关系之中,如若同仁群聚过高,会因为 “克”强于 “生”而导致域内过 度竞争,反之,如果同仁过度稀少的话,则难以形成有影响力的社群愿景目标,既有从业队伍也势 必难以保持下去。在一个系统中,所有相关组元间 “生”与 “克”关系的强度对比,决定了这一系 统是处于进化还是退化状态。该阶段早期以 B—○ D 为主,B→C→D 较弱,但是因为紧接着有了 E—○ B 对 B—○ D 的抑制,所以会形成生、克力相配适的四边形负反馈循环结构。该四边形构成 了教研结合型专家的成长机制,可以稳定地生成焦点主体。本文发现的另一个重要关系是,对 B 施克的 E,是 D 的派生物 ( D→E)。E 的作用类似于 D 采取的 “假手于人”方式,使对 D 施克的 B 也受到克制,即施克者被克,从而构成始于 B 又终于 B 的一个四元循环。 (二)学术生态演化是时间与空间交互的过程 学术生态四元循环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敞开的对象是演化历程中的未涉者 ①,作为 “背景”进 入五元系统的视域中。四元循环视角中不能无视当下不在场者,因为其也是一种存在 (“无”其实 也是实存的、隐未显见的)。特定循环的成者,即显现的存在,总是意味着系统组元在当期循环中 所占有空间的不断扩展。例如,阶段⑤循环所处的空间,相比阶段④的空间增加了组元 D。该要素 在阶段⑤的角色是中介者,但在阶段④则作为隐而不见的未涉者,再往前溯,会发现它是阶段③的 成者。在时间维度下,组元 D 的角色在 ③~⑤ 阶段由成者 (显)退场为未涉者 (隐)之后,接着 又以中介者 (显)入场,并在后续的⑥~⑧阶段循环中依次变更为催化者、生者,而后复归成者的 角色。② 成者变为未涉者,这一退场就使得各阶段的循环仅展现为四元闭合的负反馈过程,这是 (子)系统稳定性的来源;然而,因为退场的未涉者会紧接着重新入场,之后又复为成者,这样就 在空间上扩展为五元系统的循环反复中,确保了整体的发展性。由此可见,在当期以四元循环表现 为稳定状态的系统,假如摈弃静态解释的立场而以时间与空间融合的视域来考察,会呈现出显与隐 之间交互作用的动态平衡性。学术生态演化的过程,清晰展现了时间维度的展开如何与空间的扩展 和要素特质的更新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三)学术生态四元循环通过 “否定之否定”机制实现五元系统的闭合 前、后循环的成者之间恰好体现阴与阳之间的矛盾对立统一关系。图2是基于图1的四元循环 框架,对管理学界学术生态中各要素之间关系进行两个阶段各别分析后再叠加而得的总体结构图。 图2中阶段④与阶段⑤是两个接续出现的四元闭合循环,其对立关系体现在:阶段④作为先前 循环,是以组元 B 为生成目标,组元 D 是未关涉的隐者;阶段 ⑤ 作为后继循环,以组元 E 为生成 对象,组元 B 则成为未关涉的。成者的角色,是在各阶段不断地演替,且以先前成者的 “隐”作 为后继成者的背景。依照中国道家核心代表人物老子的 “负阴而抱阳”之说,前、后阶段出现的成 者 B 和 E,分别是同一整体系统中 “阴”与 “阳”两面的对立物。在动态的演替中,阶段④的组元 B 进入阶段⑤后被组元 E 接替作为新的成者,但紧接着它自身又在阶段 ⑥ 转变为被组元 C 接替。 就系统在特定阶段的生成目标究竟是哪一组元来说,成者的位置是沿着持续被 “否定”的轨迹不断 变换的。这些性质不同的成者在不同阶段顺次生成,可以避免彼此的冲突与能量竞争。与此同时, 前后阶段成者之间又体现出对立物之间共存并于一体的统一性关系。也就是说,后继循环 (阳循 环)与先前循环 (阴循环)是动态连接的,而不是无关、并行的。后继循环通过交叠区域 (以 ① 当下缺位的、未明显参与当期生成过程的要素。 ② 此处仅以 D 要素为例说明其角色的演变历程,其他要素类同于此。某一要素在特定阶段循环中发挥作用的性质 (正向/负向关 系)需要根据其所扮演的角色来判定。围绕焦点要素的关系者,具有生者、被生者、克者和被克者之分。 — 10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工作论文 5 *5 , UCU   "5 5 45UBU   5 UDU "5   5 F4UAU 5   UEU 5 *5 图2 由双四元闭合循环交叠而成的五元超循环系统及组元角色的阶段间比较 ECA 为顶点的三角形)对先前循环进行承合,为阳循环 “汲取”阴循环的能量提供了渠道,由此 在阴阳复合中 “辩证式”耦合前行 ①,使得由多个四元循环连接而成的整体系统具有 “自演化”的 内在动力。② 按照历时性研究中跨时期逐项复制的逻辑,任意前、后两个四元循环的后继成者总是对先前成 者的否定,然后再被下个阶段的成者所否定。图2 显示,整体系统只有相对比较少量的 5 个组元, 即构成简洁性,尤其是每个阶段只需关涉四元就可以形成闭合的循环。但是,在各阶段同形的循环 结构这一表象背后蕴涵着一股内在驱动力量,即在部分重叠的双四元循环中形成了体现 “动态 复杂性”的辩证式连接,其递进演替的过程本质上都是后者以否定方式不断地对前者进行扬弃,经 过五个的四元循环之后复归起始点,形成超循环性质的五元系统。③ 在五元超循环系统中,先前四 元循环中的生者 (如图2的组元 E)会在后继四元循环中就转为成者,这是组元间相依关系的体 现,意味着先利他者将在下一阶段也使自己获利的系统统一性。既否定又相依,表明由五元要素构 成的超循环系统具有各元竞合共生、良性循环的特性。 (四)在螺旋式发展的学术生态系统中过度竞争化是变迁过程的一个短暂性产物 与传统的 “正、反、合”三段式不同,我们发现 “否定之否定”是不断持续下去的。其中,由 于当前的成者总是对前期成者的否定,因此,如果把 B 作为当前循环的成者,蕴含了对前置成者 ( D)的否定,所以是第一次否定;由 “正”至 “反”,这是周期性循环中第二次的 “否定”;继 “正、反”之后生成的组元,在性质上是近 “正”者而克 “反”者,所以将第三次 “否定”称为 “转”;而 “转”之后的四元循环过程是生成居于 “正”与 “反”两极之间的特质混合者,称为第四 次 “否定”为 “合”;第五次否定,使得 D 由生成 B 时的被否定 (不在场,隐)变成为新一轮循环 的成者 (在场,复现),所以称为 “复”。这样整体系统经过5次的四元循环之后便完成了一个周期 为5的完备循环,也就是五元系统实现了螺旋式的闭合,即起点与终点重合但所有组元都发生了一 次质变,系统获得整体的更新。本文把整体系统实现闭合的五个负反馈循环,依序称为 “正、反、 A .H.Va nd e Ve n .“ Engaged Sc ho l a r s h i i def o r Organ i za t i o na land So c i a l Re s e a r c h” .London:Ox f o r d Un i v e r s i t y p:A Gu Pr e s s,2007. ② J .E .He nke l .“ A Tr e a t i s eonE f f i c a c twe e nWe s t e r na ndCh i ne s eTh i nk i ngbyFr an ç o i sJ u l l i e n;J a ne tL l oyd” .Jou r na lofCh i y:Be ① n e s ePh i l o s ophy,2004,33:183 186. ③ 艾根和舒斯特尔将 “超循环”定义为由若干子循环构成的更大的循环。图 2 显示,五元系统内部相关要素间以阴与阳循环继 起方式动态连接的过程模型,在形式上就表现为这样一种 “超循环”。参见 M.艾根、P .舒斯特尔: 《超循环论》 .上海,上海译文 出版社,1990。 — 11 — 王凤彬等:中国管理学术生态的演化 转、合、隐/复”。这五个过程叠加,便构成了一个由持续 “否定”机制自我驱动的学术生态发展轨 迹。在螺旋式发展中,由于同仁群聚过密而产生的过度竞争化是一个阶段性产物。也就是,虽然过 度竞争化是以一个必经的阶段,但是可以在 “否定”机制的作用下迅速跨越。 图3刻画的是由阶段④~⑧这5个四元循环依序连接而成的五元系统,其序列关系 [ D]—B— E—C—A—D 表明系统各元要素作为不同阶段的成者分别获得了特质更新。如图3所示,D 由隐而 复,代表从业者的努力从 “同质化”变为 “异质化”,生态系统向上旋转了一圈,形成五元闭合的 螺旋式演化轨迹。 ( 243#>7 + U 5 *5 5 5 "5 5 B K , . D C  K 45U B       A UF4 B>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