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社招)(4).pdf

Traveler^过客13 页 208.645 KB下载文档
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社招)(4).pdf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社招)(4).pdf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社招)(4).pdf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社招)(4).pdf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社招)(4).pdf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社招)(4).pdf
当前文档共13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社招)(4).pdf

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面向社会人员开展全日制学历教育) 安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二○一九年八月 安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林业技术 专业代码:510201 二、入学要求 1.招生对象:具有本省户籍或在皖务工(需提供 6 个月以上劳动合同证明)、具有高 中阶段学历或同等学力及以上的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 村两委干部、新型职业农民,未参加今年高考报名或分类招生考试报名的高中阶段应届 毕业生等群体。 2.符合报名条件并通过我院组织的职业适应性测试。 三、修业年限 实行学分制下弹性学制,修业年限以3年为主,最长不超过5年。 四、职业面向 1.林业造林大户及林业合作社等; 2.林场、苗圃; 3.基础林业工作站; 4. 农村基层组织管理人员; 5. 林业资源管理与自然保护区管理。 五、培养目标及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通过网络授课和集中授课的教学模式,针对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岗位培养具 有森林植物识别、生态文明建设、森林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和防治、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 林政执法等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1.基础知识 (1)森林植物识别和森林培育知识; (2)森林环境保护知识; (3)森林资源经营与管理知识; (4)森林资源保护与林政法规知识。 2.职业能力 (1)林木培育能力; (2)森林资源经营与管理能力; (3)森林保护能力; (4)林政管理能力。 3.基本素质 (1)具有热爱祖国、拥护党的路线的政治素质; (2)具有法律、公共道德素质和勤奋敬业团队协作的职业素质; (3)具有健康心理和健康体魄的素质; (4)具有社会通用基本素质; (5)具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六、课程设置 (一)公共基础课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 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 法律观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教育,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引导大学生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使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 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主要内容 本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知识两部分的内容。其中法 律基础部分包含 法学基础理论、基本法律知识、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思想道德修养部分包含 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学习成才等方面的修养,培育科学的世界现、人生观和 价值观。 (3)教学要求 在教学中要与中央的教育精神相一致,本着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保持高 3 起点、高要求,体现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育高素质人才方面的特色和作用;要体 现实践教学的理念,课内学习与 课外实践结合,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分 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力争融知识传授、能力培育、素质提高于一体。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 能发挥它的指导作用,了解马克思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的理论成果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及其指导意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 的内在关系有准确的认识,并能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指导自己学习与工作。 (2)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社会主义本质和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3)教学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实践”为核 心,“教师”为引导,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专业实际,采用案例呈现、任 务设置、讨论实施、评价反思等手段,通过教、学、做相结合,思、辨、行相统一,使 学生掌握原理、培养素质、提高能力,强化理论思维,优化思维品质。 3、形势与政策 (1)课程目标 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认识形势与政策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让学生感知世情 国情民意,体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把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统一到党和国家的科 学判断上和正确决策上,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 想,增强学生实现“中国梦”的信心信念和历史责任感,全面拓展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2)主要内容 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以及我校教学实际情况和大学生成长的特点确定选题,每学 4 期从国内、国际两大板块中确定 2 个专题作为理论教学内容。在介绍当前国内外经济 政治形势、国际关系以及国内外热点事件的基础上,阐明了我国政府的基本原则、基本 立场与应对政策。 (3)教学要求 本课程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每年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应依据中宣部、教育部下发的“高 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制定,努力体现权威性、前沿性,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结合、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结合,在相关问题 的解读和分析上下工夫,力求达到知识传递与思想深化的双重效果。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要素和传统思维方式,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中国民族精神,弘扬优秀历史传统,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 操,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大学 生。 (2)主要内容 本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中国历史、地理、经济、政治、语言、 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宗教、哲学等诸多领域,是对中国文学、 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等课程的概括与总结,主要包括中 国文化形成的背景、发展的脉络、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内容以及中国 文化特点的分析与总结。 (3)教学要求 在教学中应以任务单元为基础进行能力训练,创设学习情景,以角色扮演、互评、 讨论、自行设计场景等方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教师讲解、作品分析、分组讨论、 文物鉴赏等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任务单元的理解,使学生在“教”“学”“练”的过程 中,能真正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促进传统美德的传承弘扬,应 对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冲击。 5、体育 (1)课程目标 5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熟练掌握2—3项健身运动的基 本方法和技能,具有—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自觉锻 炼的习惯,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展现良好 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 (2)主要内容 根据我校师资队伍、体育设施、设备条件,开设有:身体素质、田径、足球、篮球、 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太极拳、健美操等项目内容。 (3)教学要求 理论课程教学应在多媒体教室进行,配备足量的图片及影像资料向学生展示,以加 强感性认识。实践课程应通过田径、篮球和排球等项目的基本技术教学,传授科学的锻 炼方法,激发运动兴趣,为终身体育锻炼创造条件。 6、军事理论 (1)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国防教育为主线,通过军事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 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 的基础。 (2)主要内容国防概述、法规、建设和动员;中国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环境; 军事高技术与信息化战争;解放军条令条例教育与训练;战术、单兵战术动作;军 事地形学与综合训练等。 (3)教学要求 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融入社会、融入生活,对学生遇到的社会、生活问题进 行理性、客观的分析。重视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 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利用网络平台,结合我国当前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现状,全面系统 的收集有关资料,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7、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1)课程目标 通过课程教学,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初 6 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相应的就业准备,掌握相关的求职技巧,努力实现大学生 在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的显著提高。 (2)主要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的概述;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探索与环境认知;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 与步骤;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求职准备;就业派遣及创业讲座。 (3)教学要求 针对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本课程可采用以课堂教学为主、以个性化就业创业指导 为辅的教学模式。结合案例教学法、互动教学法、情景模拟、小组讨论、测试分析法等 教学方法,并通过组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非常面试、讲座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 学习的主动性及参与性。 8、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心理保健意识,认识心理活动的规律与自身个性 特点,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学会化解心理困扰,培养学生积极乐观、昂 扬向上的人生态度。 (2)主要内容 心理健康概述与心理健康的标准;大学生适应心理;管理调控情绪;学会用心交往; 大学生性心理及恋爱心理;大学生压力与压力管理;学会快乐学习;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与培养;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 (3)教学要求 在教学方法上可根据学情分析和教学内容特征,选择案例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可借助网络教 学平台,结合相应教学方法进行理论+实践的模块式教学。 9、安全教育 (1)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涵、特征及意义,理解掌握大 学生安全教育的基本内容知识,增强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大学生安全防范能力。 (2)主要内容 大学生安全教育概述;关注与维护国家安全;珍爱生命与人身安 全; 7 防范侵害与财产安全;防火知识与消防安全;突发公共事件与安 全;网络侵害与安全 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安全;学习、社交与求 职安全;自护自救常识等。 (3)教学要求 教学中应结合实际,与公安、交通、消防等部门紧密合作,让学 生近距离的了解 真实案例,进行安全模拟训练,提高学生安全技能。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安全教 育管理,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10、计算机应用基础 (1)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信息化社会所必须的计算机基本 知识和网络基本 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具有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 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熟悉信息化社会中的网络环境,为他们的自主学习、终生学习以及 适应未来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2)主要内容 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Windows 操作系统;Word 案例应用;Excel 案例应 用;PowerPoint 案例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安全等。 (3)教学要求 本课程适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训室应包括多媒体教学系统、机房,能同时 开展讲授、训练和项目教学。在教学中多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示范教学等方式, 做到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 结合。 (二)专业技能课 1. 森林植物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森林植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的基本知识和 基本理论,具备对常见森林植物的识别、调查的基本技能,满足从事林业技术专业各岗 位对该类知识能力的基本要求,同时为林业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森林环境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气象及土壤肥料知识,基本掌握气象观测方法和土 壤调查、土壤养分速测方法,以及常见化肥的简易识别、苗木的施肥技术;了解森林的 作用与结构特征、森林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森林群落的发生与演替、森林分布和森林生 8 态系统关系等知识。 3. 林木种苗生产技术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识别本地区主要造林树种的种实。能够对常见树种种 子质量进行测定。能培育本地区常用造林树种的苗木。能进行苗圃规划设计。 4.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森林区划与森林资源调查的方法及技术规范,初步 掌握森林调查规划方面软件的使用方法,理解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的过程与方法。能够对 森林资源资产进行评定估算并编写评估报告。 5. 森林有害生物防控技术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森林有害生物的基本知识,具备诊断林木有害生物 及实施防治措施的能力以及林木危害情况调查的能力,并能编制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技术 档案。 6.森林营造技术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造林作业设计、组织安排指导造林作业施工、中幼 林抚育管理、造林检查验收、造林投资概算。 7. 林业法规与执法实务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现行林业政策、森林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森林 法实施条例、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林业执法以及与创办小型苗圃或林 场相关的企业管理法规等。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见附表1.教学计划进程表 八、实施保障 (一)师资队伍 1、队伍结构 本专业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在70%以上,专任教师队伍在职称、 年龄等方面,形成了合理的梯队结构。 2、专任教师 9 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和本专业领域有关证书;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 有仁爱之心;具有林业技术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扎实的本专业相关理论功底 和实践能力;能够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 3、专业带头人 原则上应具有高级以上职称,能够较好地把握国内外行业、专业最新发展,能广泛 联系林业行业企业,了解林业行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教学设计、专业研究 能力强,组织开展教科研工作能力强,在本区域或本领域具有一定的专业影响力。 4、兼职教师 主要从林业行业相关企事业聘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 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能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指导和学 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等教学任务。 (二)教学设施 建有森林调查、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森林植物、森林测量、林木种子质量检验、植 物组织培养、食用菌栽培等实验实训室。 1、校内实训条件 序 号 实训室名称 建筑面积 设备数 设备总值 (平方米) (台套) (万元) 开设实训项目 森林植物、树木学、植物 年使用情况 (人次) 1 数字标本室 64 74 52 2 植物实验室 64 46 68 植物生理、植物学等 320 3 植物组织培养室 46 37 34 植物组织培养等 160 4 植物栽培实训室 342 81 117 5 森林测量实训室 64 127 186 测量学、森林调查等 960 6 有害生物防治实训室 64 49 72 森林病虫害防治等 640 7 林木种子检验实训室 48 65 56 种子检验、分析等 480 8 森林调查实训室 48 46 44 森林调查、测量等 840 9 森林制图实训室 48 25 31 林业制图、3S等 840 10 计算机辅助制图 120 72 38 林业制图等 640 10 识别等 林木育苗、育种、植物识 别、植物栽培等 750 840 2、校外实训基地 序号 实训基地名称 功能定位 设备保障情况 年使用情况 (人次) 1 安徽省舒城县万佛山森林公园 森林生态旅游 正常 80 2 安徽省全椒县瓦山林场 森林调查 正常 80 3 安徽省合肥市大蜀山森林公园 正常 120 4 学生所在单位 林业调查规划设 计 全课程 注:考生所在的工作岗位就是他们的实习实训基地。 (三)教学资源 建有林业技术专业国家级教学资源库。 1、教材选用基本要求 按照国家规定选用优质教材,禁止不合格的教材进入课堂。学院应建立由专业教师、 行业专家和教研人员等参与的教材选用机构,完 善教材选用制度,经过规范程序择优 选用教材。 2、图书文献配备基本要求 图书文献配备能满足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科研等工作的需要,方便师生查询、 借阅。专业类图书文献主要包括:行业政策法规资料,有关林业技术专业的技术、标准、 方法、操作规范以及实务案例图书等。 3、数字教学资源配置基本要求 建设、配备与本专业有关的音视频素材、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 案例库、虚拟仿 真软件、数字教材等专业教学资源库,种类丰富、形 式多样、使用便捷、动态更新、 满足教学。 (四)教学方法 为网络教学、网络教学+面授。学生取得教育部门认可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通过 其他渠道(如网络课程、远程教育课程等)学习本专业规定的课程并取得成果,由学院根 据学分互认协议或认定办法开展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可记入学生的学业学分。 (五)学习评价 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过程评价占70%,结果评价占30%。 (六)质量管理 11 根据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结合社会人员实际,单独编班, 实行分类教学、分类管理,创新教学组织方式,实行工学交替、弹性学制和弹性学期制, 采取适合成人、方便就学、灵活多元的教学模式,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九、毕业要求 在规定的学制范围内,修完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必修课程和一定数量的选修课 程,总学分达到 140 学分,其中必修学分 120 学分,选修学分 20 学分。达到学院毕 业要求的,由学校进行学历电子注册并颁发普通全日制专科毕业证书。 十、附表 附表1:教学计划进程表 学分 总学时 理论 实践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课程性质 课程类别 学时 3 48 30 18 1 ※ 4 64 48 16 2 ※ 形势与政策 2 36 36 0 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 64 60 4 3 体育 8 128 8 120 1-4 军事理论 1 16 16 0 2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2 32 16 16 1 心理健康教育 2 32 16 16 1 安全教育 1 16 8 8 2 计算机应用基础 4 64 32 32 1 31 500 270 230 应用数学 4 64 84 8 1-2 基础会计 4 64 32 32 1-2 管理学 4 64 32 32 1 应用文写作 4 64 56 8 4 艺术鉴赏 4 64 56 8 3 20 320 260 88 森林植物 4 64 32 32 2 林木种苗生产技术 4 64 32 32 3 森林环境 6 96 32 64 2 森林调查技术 6 96 32 64 3-4 森林营造技术 4 64 32 32 4 林业行政执法实务 4 64 32 32 3 森林经营技术 5 80 32 48 5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 6 96 64 32 3-4 课程名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概论 必修课 公共基础课程 合计 选修课 合计 必修课 专业课程 12 ※ ※ ※ ※ ※ 选修课 专业拓展课程 森林病虫害控制技术 6 96 48 48 3-4 森林防火 4 64 48 16 3 林业生态工程 4 64 48 16 4 合计 53 848 432 416 环境绿化规划设计 6 96 48 48 4-5 林下经济 5 80 48 32 5 社会林业 3 48 32 16 2 生态文化教育 3 48 32 16 4 花卉学 3 48 16 32 3 经济林栽培 3 48 16 32 4 农林复合经营 3 48 16 32 4 26 416 208 208 顶岗实习 27 480 0 480 5-6 毕业设计 4 80 0 80 6 31 560 0 560 必修课 综合素质课程 合计 合计 ※ 注:考试课在每学期加* 附表2:学时、学分分配统计表 类别 公共基础课 专业课 选修课 职业综合能力 总学时(2644) 820 848 416 560 总学分(161) 51 53 26 31 比例(%) 31.0% 32.1% 15.7% 21.2% 1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