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pdf
邹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草案) “十一五”时期及到 2020 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 略机遇期,也是我市按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水园林生态城 市、循环型经济强市”的战略定位,站在新起点、推动经济社会 更快更好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加快建 设经济发达、事业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城市,具 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基础与条件 (一)“十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十五”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 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 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加快建设经济发达、事业繁荣、环境优美、 社会和谐现代化城市的奋斗目标,牢牢把握“解放思想、干事创 业、百强进位、加快发展”的基本要求,坚定不移实施“工业立 市、项目强市、调整兴市”战略,经济社会呈现出速度加快、质 -1- 量提高、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十五”时期是我市 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 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0-2005 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 120.69 亿元增加到 280 亿元(2005 年指标均为预计完成,下同), 年均增长 18.3%,增长 1.32 倍;地方财政收入由 4.86 亿元增加到 12.8 亿元,年均增长 21.4%,增长 1.63 倍;固定资产投资 5 年累 计完成 373.4 亿元,是“九五”的 2.04 倍。在 2004 年度全国县域 经济综合发展指数评定和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分别 位居全国第 45 位和第 22 位。在济宁市 12 个县市区中,经济总量、 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等主要经济 指标均列第一位。 产业规模快速扩大。2000-2005 年,第一产业增加值由 13.5 亿元增加到 20.3 亿元,年均增长 8.5%。种植业稳步发展,畜牧养 殖业初步形成产业化发展格局,林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渔业 养殖规模迅速扩大。第二产业增加值由 66.73 亿元增加到 181.3 亿 元,年均增长 22%。初步形成以煤炭、电力、化工、建材、食品 等为主体的工业体系。2005 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 156 家,增加值达到 152 亿元,年均增长 19.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完 成 30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19.7%。第三产业增 加值由 40.46 亿元增加到 78.4 亿元,年均增长 14%,传统商贸流 通业改造步伐加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 27.76 亿元增加到 55 亿元,年均增长 14.7%。深入开展了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 -2- 旅游社会总收入达到 8 亿元,比 2000 年增长 37 倍。金融、信息、 中介、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实现健康快速发展。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及科技创新和星 火计划,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素质教育得到全面推进, “双基”成果进一步巩固,民办教育、成人教育迅速发展。卫生 和食品药品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 工作全面启动。计划生育属地化管理日趋完善,被省政府命名为 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明显成 效,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 8.3 万人,养老、医疗、失业、工伤、 生育保险覆盖面稳步扩大,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 100%。人民 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5 年,市属职工平均工资 13416 元,年均 增长 14%;农民人均纯收入由 2000 年的 2998 元增加到 2005 年的 4330 元,年均增长 7.6%。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城市建成区面积由 2000 年的 18.78 平方公里增加到 2005 年的 30 平方公里,完成了新一轮城市 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城区道路总长度由 2000 年底的 198 公里增 加到 2005 年底的 260 公里。城区供水、供气能力不断增强,城区 供水管道总长度由 404 公里增加到 710 公里,煤气管道总长度由 169 公里增加到 368 公里,煤气用户普及率由 59.1%提高到 85%。 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 80%,大型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开工建设。城 市无障碍设施建设进展顺利,被省政府命名为首批无障碍设施建 设示范城。岗山封山育林绿化和城市周边大绿化工程顺利实施, -3- 城区植被绿化率达到 40%。体育公园、博物馆等一批现代化文体 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对外开放取得明显成效。“十五”期间全市对外经贸工作取 得长足发展。全市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 67 家,累计实际利 用外资 4.56 亿美元,累计获得对外贸易经营权的企业达到 57 家。 2005 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 2 亿美元,年均增长 49.7%。 对外合作扩展到香港、台湾、马来西亚、美国、韩国、日本等国 家和地区,投资领域涉及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 生物化工、工业园区建设等。 各项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市属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 化,通过强强联合、兼并联合、资产重组、股份制改造、企业破 产等方式,企业改制面达 90%。流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基本 完成,全系统 109 家企业中 30 家完成出售改制,77 家实行破产改 制。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稳步推进,启动实施了失地农民基本 养老保障制度。全面实施镇村财政财务管理体制改革,财政集中 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得到进一步规范。土地储备和经营性土 地招拍挂制度不断完善,行政审批、干部人事等各项制度改革进 程明显加快。金融、投资以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食品药 品监管等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体制性障 碍得到有效破除,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不断增强。 总体来看,“十五”期间我市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 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十五”计划实施顺 -4- 利,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实现预期目标。2000-2005 年,全市人 均 GDP 由 1365 美元增加到 3113 美元,三次产业占 GDP 比重由 11.2:55.3:33.5 调整为 7.3:64.7:28。2005 年,城镇化水平为 43%,略高于济宁市和全国平均水平。根据目前国内外比较权威的 关于工业化阶段划分的理论,2005 年我市人均 GDP 超过 2500 美 元,第一产业占 GDP 比重低于 10%,农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 人员的比重低于 50%,城镇化水平超过 40%,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已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二)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产业结构亟待调整,经济转型较为迫切。我市作为煤炭资源 型城市,二产比重偏高,三产发展滞后,呈现出典型的“二、三、 一”型结构,产业结构亟需调整和优化。在济宁市十二个县市区 中,我市的二产比重最高,但三产比重却明显偏低,2005 年第三 产业占 GDP 比重仅为 28%,低于全国、全省和济宁市平均水平。 特别是 2002 年以来,我市第三产业比重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 从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看,工业发展存在对资源的依赖程度高、产 业链条短、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等突出问题,2005 年,我市采掘业 占工业增加值的 84%。传统服务业档次不高,新兴服务业和现代服 务业发展滞后。2005 年,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以及批发和零售 贸易、餐饮业等传统行业占第三产业比重达到 66.1%,而新兴服务 业如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的比重仅占 16.7%。农业 产业化程度低,缺乏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特色农产品优势尚未 -5- 得到充分发挥,农业综合效益不高。 “十一五”期间,我市煤炭 采矿权将分配完毕、矿井建设周期也将结束,煤电产能将达到峰 值期,如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实现经济和城市转型是今 后我市面临的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土地塌陷问题严重,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煤炭大量开采 造成的土地塌陷问题十分严重,由于资金投入和治理力度不够, 土地塌陷造成道路、桥梁阻断,供电、通讯、农田水利等设施和 房屋被毁,村庄、工厂、学校和行政单位被迫搬迁,给工农业生 产和群众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土地塌陷导致耕地面积减少、人多 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农民群众和煤矿企业在新村选址、搬迁费 用、经济补偿、人员安置等方面存在矛盾和冲突,引发纠纷、上 访等群体性事件,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同时,大规模的煤炭开 采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采煤沉陷对地表水及地下水系的破 坏十分严重,地下采煤导致地质结构发生变化,地下断层堵塞了 不同区域间地下水系的联系沟通,影响了地下水的分布,水质也 受到不同程度污染。采煤塌陷使地下岩层活动出现异常,部分区 域不同程度地出现矿震现象。此外,随着矿井和电厂的建设,大 量的煤矸石、粉尘及二氧化硫气体不能得到及时治理,造成比较 严重的固体废弃物、大气和水体污染。“十一五”期间,随着我 市煤电工业、煤化工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不 断增大。 民营经济发展滞后,地方经济发展活力不足。我市拥有中央 -6- 工业企业 1 家,省属工业企业 2 家,兖矿集团、邹县电厂、里能 集团等驻邹企业所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高,提供的税收占总量 的 60%以上,在经济增长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此相对应的 是,地方经济发展活力不足,缺乏支撑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大型 企业。2005 年,我市地方工业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 26%, 地方规模以上工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 16%。 地方经济活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民营经济不发达,规模小、 档次低、科技含量小,2005 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 60 亿元, 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 21.4%,缺乏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规模企 业和拳头产品。不少民营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品单一, 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较弱,缺乏高层次技术人才和专门的企业家 队伍。民营经济发展滞后制约着我市地方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经济外向化程度低,开放型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我市经济发 展长期以来主要依赖当地的煤炭资源,对外经济贸易合作规模较 小,经济外向化程度较低,出口贸易主要依靠兖矿集团,出口产 品结构以原材料为主,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经济外向度偏低 一方面限制了我市的企业和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另一方面也制约 了企业的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不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随 着我国进入入世后过渡期,国际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加快的态势 日趋明显,对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城市功能分区不明显,城市形象和特色不突出。我市由于特 殊的历史原因,城市布局形成了目前以京沪铁路为界分为兖矿集 -7- 团和地方的格局。计划经济体制下,兖矿集团对于铁路以西部分 的城市建设和规划布局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出现了小区域内自成 体系、小而全的状况。目前近 30 平方公里的城市建成区内存在企 业与居民区混杂布局、商业与生活区功能交织的现象,同城分割、 地企分割特征明显。城市功能分区和布局缺乏整体概念,工业、 商业、交通等设施布局混乱,市场建设分散,基础设施难以共享。 这种状况不仅导致城市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而且严重 影响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质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形象的塑 造和城市品位的提高。同时,我市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国 家历史文化名城,但是对历史文化的挖掘力度不够,“三孟”旅 游景点的保护和宣传做得不够好,城市中能够体现孟子文化的标 志性建筑、广场、道路比较欠缺。依托“三孟”历史文化资源进 行挖掘策划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尚未形成带动旅游业发展和城 市知名度提升的支撑和载体。城市悠久的历史文化特色和优势没 有得到充分展现,城市形象和特色不够鲜明突出,城市整体品位 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背景及定位分析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国 内外背景和形势,我市自身发展也处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 和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只有抓住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 响的战略机遇,充分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明确今后一定时 -8- 期的发展定位,才能保障“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 发展。 (一)“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背景分析 1、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带来重要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不仅导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 制造业转移加快,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入 发达国家市场提供了机遇。我市位于沿海省份山东省的南部地区, 既面临着直接承接国外产业转移的可能,也面临着承接东部沿海 产业转移的机遇,这为我市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了重要机遇 和动力。而且,我市还可以扩大能源矿产品、农副产品等自身具 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大力发展面向东亚、东南亚等国家的对 外贸易,不断提高经济外向化程度。但同时,随着国际产业转移 和资本流动的加快,国内产业重组和整合进一步加强,我市在利 用外资和发展进出口贸易方面不仅面临来自国外其它发展中国家 和地区的竞争,而且直接面对国内沿海以及中西部广大地区日益 激烈的竞争。另外,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加快和进出口贸易不断扩 大,对邹城市自身的产业结构层次、企业规模、技术、管理水平、 产品竞争力、应对市场变化和贸易争端的抗风险能力等方面也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 2、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和形势产生深远影响 “十一五”及今后更长一段时期,我国将在确定的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目标指引下保持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势头。我市作 -9- 为全国百强县之一,人均 GDP 达到 3113 美元,经济和社会发展 基础相对较好,将会充分抓住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更高的平 台上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努力达到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和现代化的目标。但同时,“十一五”时期又是一个矛盾凸显期, 我市既要面临如何进一步提高自身经济发展实力,在日趋激烈的 竞争中保持和创造竞争优势、实现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稳定发展 的挑战,又要在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 环境保护、经济与社会、城镇与农村、平原与山区统筹协调发展 等诸多矛盾,保障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一 五”时期是我市应对各种挑战和正确处理各类矛盾的关键时期, 面临更加艰巨和繁重的任务,这一时期所确定发展思路的正确与 否将直接关系到更长时期内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 3、山东省战略构想和布局提出更高的要求 新世纪山东省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 发展战略是我市制定“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基础。 一是山东省提出以七大产业链和山东半岛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为 重点,大力推进制造业强省建设。这一方面将强化山东半岛城市 与周边城市的协作与分工,加大区域产业资源的协同整合,有利 于促进我市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另一方面,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建 设将拉大山东东部与西部地市之间的差距,对于我市的产业调整 和资产重组产生更大压力和更加迫切的要求。二是山东省提出建 设半岛城市群,将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促进大中小 -10- 城市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半岛城市群的建设 势必带动包括邹城在内的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但同时也要求 我市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等原则加快城市 建设和发展,呼应半岛城市群的建设。三是山东省提出大力推进 “三个突破”,促进东中西联动发展的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有 利于我市利用省内东中西联动发展的战略机遇,既要积极承接东 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又要主动加强与周边其他城市之间的要 素流动和合作,促进自身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4、济宁建设组群结构大城市产生更为直接的影响 “十一五”期间,济宁建设组群结构大城市战略将继续推进, 济宁市区、邹城、兖州、曲阜四大板块一体化进程将不断加快, 这将对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更为直接和具体的影响。首先, 加快我市的产业分工和发展。组群结构大城市把我市定位为以煤 炭深加工、历史文化旅游等产业为特色的新型能源城市,将促进 我市煤化工、煤电铝等煤炭产业链条的延伸,进一步提高煤炭资 源的开发利用效益;有利于加快整合提升孟子历史文化资源,推 进旅游业及相关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其次,加快我市的城市建设 和发展。济宁组群结构大城市规划到“十一五”末将我市建设成 为城区人口达到 50 万的大城市,这将加快我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和城镇化步伐,促进人口和产业向城区、城镇和园区集中,城市 功能将进一步完善。再次,与周边县市特别是四大板块之间的竞 争与合作日益加强。建设组群结构大城市既促进了四大板块之间 -11- 的对接融合,也加剧了四大板块相互间以及与周边县区间的竞争, 这就要求我市加强与周边县区的分工协作,促进资源的合理有效 配置和产业的优势互补。 (二)“十一五”及到 2020 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定位 1、闻名国内外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继续发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进一步挖掘和弘扬深厚 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底蕴,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优势转化为 经济优势。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的集聚和服务功能。 大力弘扬以孟子文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进一步挖掘具有地方特 色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倡在城市建设的规划设计中用与孟子文化 相关的品牌,对街道广场、标志性建筑等进行冠名,增添城市的 历史文化氛围和气息。整合提升丰富的旅游资源,形成对接曲阜、 泰安、济南等地的旅游网络。扩大对外宣传、包装、设计和策划, 积极组织各类有利于扩大城市影响的经济贸易洽谈会、论坛、会 展、研讨会等。加强对历史文化景观和文物的保护,建立长期稳 定的资金投入和有效监管机制,维护和巩固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 中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和优势。 2、人与自然和谐的山水园林生态城市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发展。生态建 设和环境保护并重,切实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加快实施 《邹城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全面推进山水园林生态城市建设的 各项工作。东部山区应加大生态工程建设和小流域治理力度,有 -12- 效改善水土流失状况,切实提高生态承载能力。继续推进林业建 设六大工程,大力发展各种类型和功能的生态林带建设,大幅度 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西部采煤区应加大塌陷区综合治理力度, 科学做好规划,加强配套资金的投入及政策支持,集中安置搬迁 失地农民。加强工业“三废”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推行循 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环境保护意识。加 强生态城市的规划、管理和宣传,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 好型社会,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良好氛围。 3、以煤电产业为特色的循环型经济强市 以煤电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为龙头,带动全市其他工业、农业、 服务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循环型经济强市的建设步伐。加 强煤炭开采利用的合理规划和有效监管,提高煤炭开采的回采率 和工艺装备技术水平,确保资源的集约式开发利用。加快发展煤 炭深加工,大力延伸煤炭产业链条,重点发展煤化工、煤电铝等 优势行业,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加快规模扩张和技 术提升,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积极开发适应市场需求 的产品系列,着力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实施清洁生产, 加强技术改造和信息化支撑,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 育新材料、机械加工、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非煤产业,促进煤 炭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积极争取列入国家和省循环经济试 点,着手编制《邹城市循环经济建设规划》,加快创建循环经济 示范区。 -13- 4、济宁组群结构大城市的重要功能区 进一步巩固我市在济宁组群结构大城市中的优势地位,明确 和强化自身的煤电、煤化工等能源产业基地、与曲阜互补互动的 特色旅游副中心等功能。加强与济宁市区、兖州、曲阜的融合对 接,促进相互间道路、管网、通讯、信息等要素流动一体化进程。 加强与周边县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实现资源的合理高效配 置。强化能源产业优势和特色,发挥新型能源产业基地的辐射和 保障功能。加快城市建设和功能完善,增强中心城市的集聚作用。 加强组群结构大城市连接方向的重点城镇发展,带动城镇化进程 稳步推进。发挥对周边临沂、枣庄交界县市的集聚带动效应,扩 大组群结构大城市的辐射范围。 三、“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 的关键阶段。应立足于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宏观背景,结 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战略定位,进一步确定“十一五” 时期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基本目标,进而展望 2020 年远景目 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 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 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五个统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建设。进一步明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水园林生态城 -14- 市、循环型经济强市”的战略定位,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 摇,不断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有效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经 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加强资源节 约和环境保护,大力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 快生态市建设步伐,更加注重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 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设服务 型、法制型政府和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平安邹城、诚信邹城、 文明邹城、和谐邹城的建设步伐。 (二)总体思路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为:结构调 整,经济转型;资源集约,环境保护;地企联合,壮大民营;统 筹城乡,协调镇街;体制创新,开放带动;社会进步,和谐发展。 结构调整,经济转型:主要是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 而带动投资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促进以 煤炭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和城市转型,增强经济、社会和城市的可 持续发展能力。 “十一五”时期应加快农业种养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 水平。大力延伸煤炭产业链条,积极培育非煤接替产业。改造提 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和资源型城市 转型。 资源集约,环境保护:主要是指强化土地、水、煤炭、能源 -15- 等资源的集约利用,提高资源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 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以及环境污染防治,提高生态环境 承载能力,大力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十一五”时期应加强煤炭资源的集约开采,提高开采技术 和回采率。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厉行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强化水 资源节约,大力发展节水型产业。加强生态工程建设,有效治理 水土流失。加大环境污染防治力度,营造宜居生活环境。大力发 展循环经济,降低能源消耗,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地企联合,壮大民营:主要是指加强政府、企业和驻邹大企 业之间的全方位合作,实现相互间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和双赢互 利的发展格局。加快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不断提高对拉动经济增 长和扩大就业的贡献率。 “十一五”期间应进一步加快为驻邹企业关联配套产业的发 展,发挥驻邹企业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稳步推进驻邹企业主 辅分离移交社会工作,加强地方政府与驻邹企业沟通和协商。鼓 励社会资金参与国企改造和资产重组,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放宽准入领域和完善配套服务,不断壮大民营经济规模。 统筹城乡,协调镇街:主要是指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城乡发 展,有效控制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强镇街经 济发展的协调,兼顾公平与效率,形成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区 域经济发展格局。 “十一五”时期应加快完善城区综合配套功能,提高中心城 -16- 市集聚能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加 强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有效控制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引导镇街产业集中和集聚发展,促进资源 合理有效配置。合理发展和布局镇街经济,实现分工协作和优势 互补。 体制创新,开放带动:主要是指贯彻落实和积极配合实施国 家、省、市推行的各项体制改革任务,结合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 和拥有的权限范围,加快体制改革和创新的探索步伐。进一步扩 大对内对外开放,发挥开放型经济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 “十一五”时期应加快国有企业改制步伐,建立完善国有资 产管理体制。促进政府职能转换,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推进农村 合作医疗、信用社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创新市镇村行政和财政 管理体制。扩大进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提升贸易层次 和产品附加值。加快优化投资软硬环境,积极吸引境内外资金、 技术、人才、管理进入。 社会进步,和谐发展:主要是指加大对社会发展的重视程度 和投入力度,落实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按照轻重缓急选准社会 发展的切入点,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邹城的步伐。 “十一五”时期应大力实施积极就业政策,逐步健全城乡社 会保障体系。加强科技教育发展,大力开发人力资本。理顺卫生、 文化、体育等方面体制,显著提高城乡居民公共服务水平。重视 -17- 化解企业改制、土地征用、城镇拆迁过程中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 矛盾问题,化解社会不稳定隐患。加强安全生产、社会诚信、社 会治安、社会公德等方面的建设、监管和宣传教育,促进物质文 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 础。 (三)主要目标 1、“十一五”主要目标 “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为:以人为本新 的科学发展观将逐步树立和落实,用“五个统筹”指导经济和社 会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全面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确立的“三 个率先”和“一个进位”目标基本实现。 “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目标为:经济总量不 断扩大,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以孟子文化为核心的旅游资源得到 有效开发,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旅游名城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乡和镇街统筹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就业 和社会保障体系明显加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资源环 境保护能力不断加强,山水园林生态城市建设顺利推进;体制改 革和对外开放进程不断加快,民营经济和外经外贸获得较快发展;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济宁组群结构大城市中的核心功能和地位 得到明显加强。 -18-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560 亿元,年均增长 15%;人均 GDP 达到 5900 美元,年均增长 14%; ——三次产业产值结构调整为 6:64:30,高新技术产业占工 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 25%以上; ——地方财政收入达到 27 亿元,年均增长 16%; ——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 900 亿元以上,年均增长 2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120 亿元,年均增长 17%; ——城镇化水平达到 50%以上,经济外向度达到 20%以上, 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70%以上; ——万元 GDP 能耗每年降低 4%,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 10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 7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6000 元,年均增长 8%;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6380 元,年均增长 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 制在 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7‰以内。 2、到 2020 年主要目标 在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再经过 10 年的努力, 到 2020 年,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由粗放增长到集约化增长的根 本转变,实现经济实力发达、社会和谐进步、生态环境优良、生 活文明舒适,基本建成闻名国内外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与自 然和谐的山水园林生态城市、以煤电产业为特色的循环型经济强 市、济宁组群结构大城市的重要功能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1300 亿元以上,人均 1 万美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 -19- 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 1.2 万元以上。 四、加快工业结构转型,优化经济增长方式 我市是一个以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工业在创造产值、增加税 收、安置就业、加快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带动作用。“十 一五”期间,工业发展仍将对于全市的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工业 能否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直接决定全市经济增长目标能否顺利实 现。因此,明确工业发展的思路、重点和对策措施,对于制定和 实施“十一五”规划意义重大。 (一)总体思路 我市工业发展应继续坚持壮大提升煤电特色优势产业,不断 扩大产业规模和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好 煤化工、煤电铝、有色金属、新型建材等总投资 280 多亿元的 13 个大项目建设。以资源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拉长煤电化产业 链条,加快培育壮大煤化工、煤电铝等资源深加工和转化产业。 加快新材料、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促进 资源型产业结构转型。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加快 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发 展循环经济,促进工业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质量型和效益型转变。 着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发展壮大一批中小企业,形 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增强工业企业自 主创新能力。 (二)发展重点 -20- 1、建设两大基地 (1)电力工业基地 优化煤电机组结构,积极推进热电联产和综合利用发电,推 广洁净煤发电技术,加快邹县电厂四期工程建设进度,完成一二 三期烟气脱硫技改工程,实施里彦电厂扩建工程,推进宏河集团 尽快上市,配合实施好邹城至黄岛 500 千伏输变线路建设,将邹 城市建设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电力工业基地。 (2)煤化工产业基地 煤炭工业坚持合理开发、有效保护的原则,大力延伸煤炭产 业链条。“十一五”期间,依托国宏化工公司,做强“煤-甲醇 -丙烯、醋酸、乙烯”转化基地建设,逐步形成 120 万吨甲醇、 30 万吨醋酸、30 万吨聚丙烯发展规模;依托峄山化工产业链,建 设 50 万吨合成氯、18 万吨三聚氢氨、80 万吨尿素项目;依托科 澳铝业公司,扩大高比容电极铝箔、超薄钢带、预焙阳极生产规 模,建设 10 万吨铝合金中厚板、21 万吨电解铝项目;依托鼎犀特 钢,建设 40 万吨特种钢、20 万吨不锈钢、5 万吨金属硅项目。将 我市建设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优势的煤化工基地、煤电铝基地和 有色金属产业基地。 2、积极培育四大产业集群 (1)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集群 以电子级玻璃纤维为发展重点,进一步扩大泰山玻纤邹城公 司电子级生产线的生产规模,鼓励支持恒泰玻纤、恒鑫玻纤、公 -21- 司通过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能力,力争“十一五”期间,泰山玻纤 完成四期建设,形成年产 12 万吨电子级玻纤生产能力,坩埚拉丝 生产能力达到 5 万吨规模;加大炭纤维的研发投入和技术攻关力 度,实施好总投资 27.9 亿元的 3 万吨可纺沥青和 6000 万吨碳纤维 工程建设。 (2)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以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为主,抓好农字号龙头企业的培植,依 托维维乳业、华源食品、正邦食品、呱呱鸭食品、金鹏食品等企 业,不断壮大食品加工业的规模和实力。稳步推进燕京(山东无 名)啤酒、金钢山白酒等食品酿造业发展,不断提升酒类产品的 档次和水平。加强产品质量管理认证和知名品牌培育,建成结构 合理、特色明显、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大 力促进龙头企业晋档升级,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将华源食品培 育成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将维维乳业和呱呱鸭制品有限公司培 育成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 (3)以矿山机械和有色金属型材及零部件加工为主的机械产 业集群 进一步整合现有的矿山机械企业,依托金鼎实业、三洋机械、 山液机械、久益机械、益达公司、万达机械等企业,根据市场需 求,加强矿山机械的配套服务和新产品开发,加强专业协作,拉 长机械加工产业链条,提升产品质量,扩大市场容量。紧紧围绕 为煤炭、电力、化工、铝业等大企业配套服务,全面提升机械加 -22- 工装备水平,增强矿山机械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和竞争力。 (4)生物工程产业集群 依托康坦生物科技、孔圣堂制药、圣立堂制药、山东华诺生 物科技有限公司、通仪化工等企业,不断拉长生物工程产业链, 形成生物工程产业集群。一方面对现有的生物工程企业加大扶持 力度,促其不断扩大规模和提升档次,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 权和市场竞争力的系列产品。另一方面借力发展,加强与国内外 科研院所的密切联系,吸引国内外生物工程企业入驻邹城,打造 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层次的生物工程产业集群。 3、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 继续优化提升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 运用信息技术、先进适用制造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节能降耗与 质量监控等共性技术,嫁接改造传统工业企业。对于煤炭、电力、 化工等优势行业,要结合大项目和原有技术基础,加大对传统技 术和工艺的改造提升力度,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原有的产业优势和 竞争力。 煤炭工业应坚持以煤为主、多业并举,综合开发利用煤炭资 源,重点开展合理控制煤炭开采技术研究、井下安全监测系统及 重大事故控制技术研究、洁净煤生产技术开发研究,运用新技术 发展煤炭资源深加工,形成煤炭——能源化工一体化的新兴产业。 重点开发洁净能源和可替代石油的化工产品,提升煤化工基地的 产业和产品层次。 -23- 冶金机械工业应大力实施信息化示范工程,促进产业结构升 级。重点围绕铝业及有色金属产业链,加快推进铝制品加工、硅 业产品开发。积极开展高效连铸技术引进开发、高炉喷煤、球团 烧结、溅渣护炉、余热利用等技术研究,加快精密铸造、粉末铸 造产业化步伐。引进开发多媒体数控系统、伺服系统、工业生产 线控制技术,加快提高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 纺织工业应重点应用低能耗、轻污染染整技术及服装 CAD 技 术,引进采用高速剑杆织机、喷气织机,对现有纺织设备进行改 造,提高棉、毛、麻纺及服装生产装备水平和产品档次。加快开 发精梳高支纱、多纤维混纺纱、气流纺低支纱、高档宽幅装饰布、 新型牛仔布、抗皱免熨服装产品,优化产品结构和市场竞争力。 轻工业应加快提高装备水平和生产工艺,大力优化产品结构, 促进产业升级。其中造纸行业重点开发高档铜板纸、新闻纸、多 层复合包装纸等高技术附加值产品,“十一五”期间,形成年产 30 万吨新闻纸规模。食品行业重点发展新型食品,巩固饮料酒优 势,适度发展中高档白酒、低醇无醇啤酒和果汁饮料。 建材建筑业应以开发资源、提高质量和档次为目标,重点发 展高标准、特种水泥。加快新型建筑材料和轻质复合建材产品的 研究开发,综合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和其它资源发展新型墙体材 料、涂料及中间体等产品,引进开发芯层发泡塑料管材、抗老化 塑料门窗、装饰材料等新型塑料建材。围绕居民、重点工程和城 市公用设施三大领域,加大建筑业科研成果的引进推广力度,推 -24- 动建筑业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转变。 (三)对策措施 1、促进产业向园区集聚发展 强化产业集聚意识,依托现有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里能工业 园区两大工业园区,尽快形成一批关联度大、零部件配套半径小 的重点产业聚集区,培育全市集成制造优势。两大园区要明确产 业定位,优化要素布局,实行错位发展,严格执行建筑容积率、 投资强度等集约用地标准,加快投资进度,提高投资回报率,增 强园区核心竞争力,“十一五”末,实现 GDP、财政收入分别占 全市的 40%和 50%以上。推广“一矿一区”模式,所有煤炭企业 都在做大主业的同时,拉长煤电产业链条,提高非煤产业比重, 建设煤电化、煤电铝、煤建材等产业聚集区,走出一条立足煤炭、 延伸煤炭、超越煤炭的发展路子。 2、推广煤电铝等产业废物的综合利用 从工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引导企业由“末端治理”转向清洁生 产,通过严格管理和引进新工艺、新技术,降低生产过程中废物 排放和资源消耗,同时大力推广变废为宝,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保持企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加 大对矿山资源的保护和化工排污的治理,依法关停和淘汰浪费资 源、污染严重的小企业,限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对于大型煤电(铝) 生产企业,积极推广废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矸石、粉煤灰、煤 泥用来发电、生产水泥、制砖等行业。实现废物综合利用、治理 -25- 环境污染、获取经济效益之间的良性循环。 3、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抓住国家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契机,加快建立规范的现代企 业制度。进一步搞好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 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形 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产权制度、经营机制和现代管理模式, 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深化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管 理体制改革,实行企业经营管理者岗位身份制和年薪制,推进资 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加快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改革,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积极培育上市公司,力争“十一 五”期间培育 1~2 家企业上市融资。 4、借助外力带动工业快速增长 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力度,加快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合作 伙伴,充分利用国内外大企业雄厚的发展资金、强大的研发能力、 完善的营销网络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带动和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快 速增长。采取多种灵活方式吸引国内外战略投资者通过设立基地、 分厂、车间等发展新建或扩建项目,为当地企业补充大量的流动 资金,促进当地产业规模和市场辐射力的扩大。鼓励引进的战略 投资者利用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研发力量参与当地企业的兼 并、收购、重组和改造,促进当地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技术水 平的提高。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信贷、土地、税收、环保、行政审 批等一系列综合配套政策措施,有效保障国内外战略投资者进驻 -26- 后的合法生产经营权益和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五、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在我市占有基础地位,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经济社 会发展全局。“十一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 新的发展阶段,既面临“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大 机遇,又面临资源、市场约束增强和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凸现的 严峻挑战。因此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和关键在 农村,持续稳步推进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 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业竞争力为重点,继续落实 各项支农政策,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 民市民化,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稳粮油、强畜牧、优林果、重特色” 的原则,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扩大农业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和区域化布局,逐步提升农业结构层次,提高农业规模效益;大 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推广 完善“公司加基地带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加强市场流通和营 销网络建设,促进农工贸一体化快速发展,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 水平;积极实施以水利、公路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 改造,提高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大力推进全过程农业机械化,优 -27- 化农业机械结构和布局,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信息服务、检验检 疫、质量标准等综合配套服务体系,积极培育绿色优质产品品牌, 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发展重点 1、种植业 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空间布局,积极发展以岚济路和 104 国道 为轴线的优势产业带和特色规模种植区,稳步扩大优质花生生产 规模,不断壮大以太平、北宿等城矿区为重点的草莓、圆葱、日 本小香葱等陆地及保护地蔬菜特色种植,以看庄、峄山为重点的 土豆、黄姜、红根蒜苗等无公害蔬菜种植,以平阳寺为重点的食 用菌种植,以城前为重点的越夏蔬菜、秋延迟菜种植和以张庄、 香城、田黄、大束为重点的小香瓜、西瓜等瓜菜种植等规模种植 区,按照“一镇一品、一村一业”的要求,大力发展郭庄大棚扁 豆、谢庄大棚豆角、前韩大棚西红柿、南刘双膜西瓜等专业村, 逐步形成地域特色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 力争到 2010 年实现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 100 万亩,粮食总产 量达到 5 亿公斤。其中,小麦面积 50 万亩,优质专用小麦占 80% 以上;玉米播种面积 25-30 万亩,特用玉米达到一定比例;地瓜 播种面积 20 万亩,杂粮 5 万亩;油料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 28 万 亩,总产达到 8.4 万吨;蔬菜种植面积平均年递增 3-4%,到 2010 年达到 40 万亩,产值达到 12 亿元,加工率达 50%以上。 2、畜牧业 -28- 稳定养猪、蛋鸡业,推进肉鸭养殖,大力发展牛、奶牛、鹅、 兔等草食动物养殖,调整优化畜牧产业结构,引进先进畜牧养殖 技术,加大畜禽品种改良力度;积极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 大力推广“小区+协会”的独特养殖模式,建设规模较大、功能 齐全、特色明显的现代化畜牧养殖小区,逐步形成“带状分布、 集中连片、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强化各类畜禽协会的功能, 发挥协会面向农户、连接市场、提供技术等方面的服务和引导作 用。逐步建立和完善动物疫病控制体系、动物防疫监督体系、动 物疫情监测体系、动物防疫屏障体系和畜牧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 建成无公害畜禽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争取到 2010 年全市畜禽饲养量有大幅度增长,稳定存栏, 突出周转出栏,实现大牲畜存栏达到 8 万头,其中肉牛 6 万头, 奶牛 1.5 万头,羊存栏 80 万只,生猪 45 万头,分别比 2005 年增 长 57.2%、77.5%、582%、53.8%、5.4%;家禽存栏 1000 万只, 其中蛋鸡 600 万只, 肉鸭 300 万只, 分别比 2005 年增长 14.2%、 20%、 210%;肉类产量达到 15 万吨,奶类达到 8 万吨,蛋类达到 9 万 吨,分别比 2005 年增长 65.4%、996%、6.7%;畜牧业总产值占 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 48.8%增加到 60%。 3、林业 继续实施封山育林、农田林网、优质用材林基地、经济林基 地、种苗花卉基地和绿色通道等林业六大重点工程,全面推进林 业建设稳步发展。按照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原则,突出抓好凫山 -29- 山系核桃基地、邹东百里枣林带和 10 个百亩园中园建设,建成凤 凰山系、峄山、邹西设施栽培三个大樱桃产业带,加快建设连青 山、凤凰山、十八盘、昌平山、凫山等五大流域为重点的 25 万亩 绿色区域和以白马河、泗河、石墙河、望云河、沂河、辽河等为 重点的 180 公里绿化带。进一步拉长林业产业链条,着力发展木 材、果品、花卉、种苗、药材、条编、森林旅游等林业产业,培 植一批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以东部山区为主的果品生 产、储藏、加工产业区,以西部平原为主的木材加工产业区和苗 木生产经营产业区,以峄山、十八盘、吴宝庵三大国有林场为依 托的森林生态旅游区。力争到 2010 年,全市林地面积发展到 68 万亩,其中经济林 19 万亩,用材林 3.86 万亩;农田林网化面积 43.9 万亩,农林间作面积 17.8 万亩,四旁植树达到 324 万株,林 木覆盖率达到 30%;林木蓄积量 72 万立方米,果品产量 1.2 亿公 斤,林业产业总产值 6 亿元。 4、水产养殖业 根据市场需求,稳定增加水产养殖面积,调整优化水产品品 种结构,大力发展池塘精养开发、网箱养殖和庭院养殖等高效养 殖模式。积极引进具有先进技术和营销手段的大中型企业,适时 适度发展水产品加工业,提高水产养殖业的效益。力争水产养殖 面积每年增加 2000 亩,到 2010 年养殖面积达到 7.5 万亩,实现渔 业收入每年递增 16%。水产新品种每年引进 3 到 5 个,网箱养殖 每年增加 200 只。大力发展休闲渔业 -30- (三)对策措施 1、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立足全市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围绕粮油、蔬菜、果品、畜 禽、林业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拉长农业产业 链条,逐步形成产供销相衔接、农工贸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用 足用活财政贴息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资本运营、兼并联合等方式迅速膨 胀规模,改善经营管理和技术装备,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转化率。 依托华润食品、呱呱鸭制品、大长花生制品、万都木业、华源食 品、华都食品等龙头企业,进一步密切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 间的联系,逐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围绕东方 圣都副食城等 12 所农业专业批发市场,健全完善农业运销队伍等 各类中介组织,加强市场信息服务建设,构建农户与市场之间的 联系纽带。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销售网络,积极争取开辟 通往济宁、济南及周边大城市的“绿色通道”,加强与寿光等大 型农产品集散地的合作,通过农业协会、中介组织,成立专门联 系机构或采用订单农业等形式,将邹城纳入寿光的供货渠道或建 立蔬菜生产销售基地,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和效益。 2、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全面推进种植业内部结构优化,按照市场需求,合理确定粮 食、油料、水果、蔬菜等作物种植面积。加速主要农产品更新换 代,通过实施“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加大良种 -31- 良法的推广力度,搞好大宗农作物、畜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推 广。通过发展订单农业,推广应用优质专用农产品,在平阳寺万 亩优质专用小麦 954072 种植示范的基础上,继续扩大优质专用小 麦和其他优质专用农作物品种种植面积,不断提高农业效益,力 争“十一五”期间优质农业作物品种应用率达到 95%以上。促进 农村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农村一、二、三产业产值比例由十五期 间的 20:63:17 调整到“十一五”期间的 15:60:25。 3、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健全农业服务体系 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建立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社 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为农业发展提供有 力的科研支撑。加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实行农业科技 特派员制度,建立健全科技普及网络,提高农业科技入户率,提 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健全完善与国际接轨 的质量标准体系、疫病防治体系和检验监测体系,集中抓好优质、 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无污染、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 推行农产品原产品标识制度,做大做强名牌产品。坚持用现代科 技武装农民,进一步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农村远程教育 设施、职业技术学校、农广校的作用,加强对农业大户、农业科 技人员的培训,教育培养一批有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的新型农民。 严格执行国家的化肥出厂限价政策,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 生产资料等各种坑农害农行为,为提高农业效益创造良好的外部 环境。 -32- 4、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继续实施平原农业综合开发、采煤塌陷地治理和世行三期项 目建设,形成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灌涝能排的园艺式农田 格局。坚持治水、营林、修路为重点,加快实施山区小流域综合 治理,彻底改善山丘区的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推进农田水利工程 建设,重点改造田间灌排工程、非灌区抗旱水源工程,推广节水 灌溉面积,逐步建立完善政府规划管理、资金扶持引导,技术指 导服务,农村集体、农户个人广泛参与,民主协商、自主兴办的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机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路电水医学等农村基础 设施,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积极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确 保解决 272 个村的饮水困难,实现全市村村通自来水的总体目标。 统一规划和管理机井建设,严格控制地下水取水量,保证饮水安 全以及地下水合理有序开采。 5、强化各项支农政策,提高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多渠道加大对农业的政 策扶持力度。建立农业支持保护力度,加大粮食直接补贴、良种 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巩固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根据 财政支农重点,进一步整合支农资金,以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为 载体,合理确定资金分类,从“改善基本生产条件、抗灾救灾、 生态环境建设、结构调整、管理服务、农村发展”等六个方面设 立专项补助资金,逐步形成完善的支农政策体系。稳定完善土地 -33- 承包制度,积极引导规范土地使用权合理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 模经营。积极做好镇街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卫生制度为主 要内容的综合配套改革,积极推进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 革,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6、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促进城乡一体化 突破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建立健全城乡统筹的政策体系, 促进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完善户籍管理制度,以促 进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稳定就业并定居为中心推进城镇化,健全城 乡统一、市域人口合理有序流动的居住地户籍登记制度,逐步将 现行城市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扩大至进 城务工和定居人口。规范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统一城乡就业政 策,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按 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扎实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完善路电水医学等农村基础设施,继续 搞好农网改造、通有线电视和农村学校危房改造,积极开展农村 环境卫生整治,引导农民改水、改厕,实施秸秆、养殖场粪便、 生活污水垃圾等有机废弃物的综合开发,优化农民居住环境。 六、加快发展服务业,全力打造鲁西南商贸物流中心和旅游 产业强市 我市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服务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 占比重不高。“十一五”时期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 进,服务业发展将进入一个速度不断加快、结构逐步优化、层次 -34- 不断提升的快速发展阶段,将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扩大社会就 业和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总体思路 “十一五”服务业发展应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坚持以扩大总 量、提升质量、优化结构、增加就业为目标,以市场化、社会化、 产业化为方向,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依托,加快服务业发展步伐, 显著提高服务业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吸纳社会就业的贡献程度。 加快改造提升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推 广完善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代理制等新型业态,加强传统服务 业的技术升级、信息化改造和规范管理,提高传统服务业的规模 档次和竞争力;大力发展物流配送、货运仓储、多式联运、营销 结算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服务业向第一、二产业的渗透,实现 服务业与工业、农业的互动良性发展;积极培育旅游、房地产、 中介咨询、社区服务、金融保险、法律咨询、资产评估等新兴和 现代服务业,不断优化提升服务业结构层次;加强服务业发展的 规划和管理,促进服务业合理布局、分工明确和有序竞争,提高 服务业规模效益和优势竞争力;积极引进和利用国内外大型服务 业企业的资金、技术以及先进的营销管理资源和模式,带动当地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力争到 2010 年,各类商品交易市场达到 85 个,力争发展 1 个年销售额超 30 亿元的市场,1 个超 10 亿元的市 场,2 个超 5 亿元的市场,2 个超 5 亿元的流通企业,3 个超 3 亿 元的流通企业;游客人数超过 200 万人次,旅游社会总收入达到 -35- 28 亿元,占 GDP 的比重提高到 5%。 (二)发展重点 1、巩固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果,加快培育壮大旅游支柱 产业 (1)整合旅游资源,塑造特色独具的旅游形象 科学制订规划,实施大品牌带动战略,加快开发旅游精品, 积极争取申报孟庙、孟府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争取将孟庙孟府、 峄山风景区和铁山摩崖刻经申报为国家 AAAA 级旅游区, 荒王陵、 孟林、十八盘林场、吴宝庵林场申报国家 AAA 级旅游区,以此为 龙头带动邹城市旅游资源的有机整合和深度开发。配合建设“中 华文化标志城”,加快打造孔孟文化长廊,突出儒家文化特色。 积极配合兖矿集团申报省级和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大力开发 工业旅游资源,抢占工业旅游先机。结合塌陷区治理和小流域治 理,开发水上旅游和垂钓项目,开展面向城市市民的田园休闲度 假游,开发农家乐旅游项目,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充分利用国营 林场和各镇的林果基地,开展生态农业观光游。通过大力开发观 光游、文化游、休闲度假游、体验旅游、生态旅游等多样化的旅 游产品,改变目前旅游产品开发单一的状况,充分满足游客多层 次、多样化以及差异化的旅游需求。 (2)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提升旅游景区知名度和美誉度 千方百计强化旅游促销,建立“政企联动、部门联合、上下 联动”的宣传促销机制,充分利用招商引资、对外交往、大型会 -36- 展等时机搞好旅游促销,借助国内外主流媒体宣传推介邹城。有 针对性地组织和参加国家或区域性旅游促销活动以及旅游交易 会,实现旅游宣传与商贸活动的互相促进。借鉴旅游业发达地区 的成功经验,聘请国内外旅游策划专家以“孟子文化”为主题形 象实施营销策划。创新宣传形式,精心组织旅游文化活动,增强 我市旅游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加强旅游区域合作,依托泰安、曲 阜、微山、滕州等周边区域,注重发展我市旅游企业与海内外大 型旅游集团的联合协作,在资源共享、互送客源、共同宣传等方 面进行全方位合作,共推旅游产品、共建旅游线路,形成联动发 展的机制。 (3)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高旅游整体服务功能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环节,加强旅游业基础 性工作,努力为游客提供全方位、高水平的服务。加快景观道路、 旅游商店、星级宾馆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旅游接待 能力。大力改善旅游交通条件,重点建设通往主要景区的旅游公 路,在主要精品线路上开通“专线公交”和“观光巴士”。加强 出租车规范管理,满足旅客出行需要。增建星级宾馆,鼓励兖矿 宾馆、邹城宾馆、电厂招待所、峄山宾馆等饭店申报星级宾馆, 争取建设 1-2 家四星级宾馆。组织高层次人才,围绕打响“孟子 牌”,突出不同景区的特色主题,搞好旅游产品的设计、研制和 开发,最大限度地拓宽领域、丰富品种、增加效益。加强旅游人 才队伍建设,规范旅游接待场所和旅游企业的服务标准和程序, -37- 提高接待服务水平。 (4)培育旅游市场主体,激发旅游发展活力 坚持按旅游发展规律办事,大胆改革创新,加快实施投资渠 道和主体多元化,经营项目和方式多样化,创新旅游业的投融资 机制。按照有利于促进保护与开发相互融合、管理权与经营权相 对分离的原则,结合事业单位改革,剥离景区(点)事业单位的 经营管理职能,逐步推进景区经营企业化、景区运作市场化,大 力培育旅游业的市场经营主体。加大旅游景区对外招商引资力度, 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加快理顺和健全已经组建的孟子旅游 发展有限公司的体制和职能,通过专业化、规范化的运作方式, 提高旅游企业竞争力和经营效益。 2、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优化服务业结构层次 (1)加快发展地方金融 切实加强和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不断优化和完善金融发 展的政策环境和执法环境。加快落实创建信用社区实施方案,改 善全社会信用环境。进一步加大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力度, 加强资金筹集和信贷管理,提高支农服务水平。根据国务院《深 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精神,加快组建农村合作银行。鼓 励各类金融机构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扩大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和 金融业的市场份额,重点支持“三农”、中小企业、外向型经济 的发展,进一步增强金融业对地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加快建 立产权明晰、法人治理机制完善、运作规范稳健的担保公司,促 -38- 进担保业健康发展。鼓励各类商业银行增加业务品种,拓展服务 领域和范围。大力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国内主板上市、创业板上 市、海外上市、债券市场等多种途径推进优势企业上市,扩大证 券融资额。 (2)规范发展房地产业 加强规划和管理,合理确定供地总量和不同等级的房地产开 发规模。强化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管理和调控,提高土地资源 的集约利用水平,依法执行土地使用权招拍挂制度。放开搞活二 级市场,培育引导房地产市场需求。建立多层次的住宅供应新体 系,加强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扩大物业管理覆盖面,完善 物业管理招投标制度,规范物业管理行为,提高物业管理服务水 平。 (3)加速发展信息服务业 围绕建设“数字邹城”,加快信息化进程。加强信息基础设 施建设,促进多网融合,建设宽带信息传输网络。以推进电子政 务为突破口,构筑公用信息平台,实现城际与城乡互联互通,加 快建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工业、农业、金融、财政税收、城 市建设与管理、公共安全、科技教育、社区服务等应用系统和基 础信息库。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软件生产及网络服务、 信息服务业,拉长电子信息产业链。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 的合作,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开发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 技产品,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 -39- (4)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中介咨询业 制定政策,放宽条件,引导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加快发 展演出业、艺术培训业、娱乐业和网吧连续经营,重点扶持开展 文化品位高、有特色、大众化的文化娱乐活动,形成低消费、高 品位、群众参与性强的文化娱乐市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要求。 培育和发展融资担保、信用评价、人才培训、技术信息、法律服 务等中介服务组织,不断壮大和规范中介咨询业。结合企业产权 制度改革和市场体系建设,建立一批从事产权转让、资产评估、 政策咨询、法律服务等的中介组织。配合财政、金融、税收、劳 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一批从事审计、监督、担保、仲裁、代 理、人才培训与评价等的中介组织。结合事业单位改革,组建一 批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的中介组织。适应招商引资、城市 建设、环境保护、旅游发展的需要,组建一批从事信息咨询、工 程监理、环境监测、旅游服务等的中介组织。 3、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加快形成“大商贸、大市场”格局 (1)合理规划和布局城乡商业网点 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制定商业网点规划,结 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合理布局城市中心商业区、社区商业及 专业特色街、大型零售商店、批发市场、商品交易市场等不同层 次和类型的商业网点和业态,基本形成便民店、专卖店和社区商 业、农村超市等商业流通网点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管理规范、 服务优质的商贸流通体系。结合城市功能分区,完善由百货大楼、 -40- 香港街、城中城组成的中心商业区建设,集聚和提升城市的商气 和人气。加强乡镇及农村商业网点建设,积极实施“万村千乡” 市场建设工程,引导城市连锁和超市向农村延伸发展“农家店”, 扩大农村消费市场。 (2)积极培育引进大型商贸企业 进一步加大对百货大楼等优势商业企业的扶持力度,促其做 大做强。充分利用我国零售业对外开放、国内外大型零售企业加 紧在我国布点的有利时机,加大商贸流通业招商引资力度,争取 国内外大型零售企业集团前来投资和经营。积极引进先进的经营 管理经验和现代化的经营方式,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 网上订货、电子商务等现代化商贸流通交易形式,鼓励现有连锁 超市继续向镇街延伸,在乡镇农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综合服 务社和连锁、代理等模式,挖掘和满足广大农民的市场消费需求 和潜力。 (3)加快形成专业市场群 专业市场形成“一园两区”发展框架,一园即以岚济路、104 国道为轴线,依托东方圣都商贸城、义乌商贸城两个大型商贸物 流项目,发挥交通便利的优势,规划建设一批汽车、钢材、机电、 汽车配件、木材等专业批发市场和两处大型物流配送中心,真正 形成规模大、档次高、特色鲜明、辐射全国的专业市场群(市场 园);两区即以香港街、岗山路、城中城和凫山路、矿建路现有 市场为基础,配套完善设施,加强规范管理,加快形成两大现代 -41- 商贸区,满足群众现代生活需求。城区农贸市场,对现有的铁西、 昌平等规范的市场,重点进行升级改造,规范市场管理;对设置 不合理、管理无序的凤凰山、唐王山、四基山路、兖矿总医院西、 二院西等市场予以取缔;结合群众需求,规划建设一处海鲜市场、 三处净菜市场。农村市场建设,重点抓好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建设, 提高档次和规模。 (4)积极探索发展第三方物流 引导企业调整经营组织结构,剥离低效的企业自营物流,逐 步实现物流活动的社会化。鼓励物流企业向专业化、社会化的方 向发展,一方面鼓励从事运输服务、仓储服务、货运代理服务和 批发配送业务的企业延伸物流服务范围和领域,逐渐成为部分或 全程物流服务的供应者;另一方面把第三方物流作为招商引资的 重点,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到我市设立物流公司、基地 和中心。 (三)对策措施 1、加强服务业规划指导,促进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 切实把服务业发展摆上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部门 职责,统筹规划、全面指导服务业的发展。加强商会和行业协会 建设,健全农村经济组织、中介组织和各种专业协会,推进行业 协会、同业工会、商会等组织的民间化进程。发挥行业协会的管 理职能,通过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行业竞争秩序。制定 服务业发展的统一规划以及旅游业、商贸流通业等服务业发展专 -42- 项规划,通过规划指导服务业健康稳定发展。 2、抓住驻邹大企业主辅分离机遇,加快服务业的社会化和市 场化进程 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剥离政府、企业、事业单 位社会化服务功能,加快驻邹大企业的医疗卫生、教育培训、后 勤服务等系统的社会化进程。提高服务业的产业化水平,推进科 技、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产业化进程。加快营利性机构和 非营利性机构分开,推进部分服务行业的资源配置由政府为主向 市场为主转变,政府主要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扶持公益性事业发 展。旅游、商贸等营利性行业要按市场化机制运作,加快培育市 场主体。 3、深化企业改革,鼓励民营资金参与服务业发展 继续深化服务业企业的改革和重组,通过引进内外资、法人 交叉持股、经营者持股、内部员工持股等多种形式,实现投资主 体多元化。加快服务业开放步伐,鼓励民营企业、外来企业在文 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金融、保险等更广泛的领域参与 服务业发展。鼓励民营企业采取兼并、收购、投资控股或参股等 形式,对国有和集体服务业企业实行重组、改制和改造。 4、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创建服务业知名品牌 加快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一方面大力扶植现有服务业优势 企业,通过兼并、联合、参股等方式,实现规模扩张。加快旅游 集团公司的组建和完善,成为带动旅游业发展的龙头。另一方面, -43- 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大公司、大企业,发挥其品牌、技术、市 场优势,学习其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引导和促进服务业企业树 立品牌意识,培育出若干具有较强竞争力、信誉度较高的国内外 知名品牌,促进服务业企业的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 5、加大投入力度,创优服务业发展环境 加大对服务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发展的资金扶持力度,探索 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形成完善的服务业发展资金体系,用 于旅游基础设施、大型批发市场、教育、科研、文化、城市基础 设施建设等的贴息或补助,以此引导吸引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资 本投入服务业领域,多渠道扩大资金来源,促进我市服务业快速 发展壮大。 七、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我市是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中高耗能、高耗水工业行 业占有很高比重,导致资源粗放式开采、工业“三废”污染破坏 生态环境等突出问题。“十一五”时期,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加 强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确立,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 不断增强,加强资源环境保护、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十分紧迫。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增强经济社 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水、土地、能源等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 发利用,提高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44- 为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和支撑。全面推进生态市 建设规划,加快山水园林生态城市建设步伐。加强重大生态工程 建设,有效治理东部山区水土流失,增强全市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有效控制工业“三废”排放,严格执行 环境保护评价和准入制度。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高城市污 水、垃圾集中处理率,切实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质量。大 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环境保护意识,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 社会。 (二)发展重点 1、积极实施水资源开源节流 按照“充分利用地表水,控制开采地下水,科学利用客水, 大力净化回用污水,全面推行节约用水”原则,通过库塘河道拦 蓄、回灌补源、灌区配套、节水灌溉等工程,做好各类水资源的 调度优化。一是开源,挖掘水资源供给潜力。积极兴建境内雨洪 拦蓄引调工程,最大限度地拦蓄地表水。二是节水,大力提高用 水效益。严格控制高耗水企业发展,推广节水工艺和节水设备, 加快发展循环性用水。三是提高水价,用经济杠杆促进全民节水。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逐步调高供水价格。四是广泛宣传教育,提 高全民的节水意识,培养节水型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到 2010 年, 全市地表水拦蓄率达到 40%,防渗渠和“三灌”节水面积达到 60% 以上,水资源有效利用率达 60%以上。 加快提高节水灌溉农业的比重,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到 -45- 2010 年,将节水灌溉的比重从目前的 25%提高到 60%。加快工业 特别是高耗水企业的引导性和强制性改造,鼓励使用节水型工艺、 技术和设备,大力推广利用中水,对高耗水企业使用地下水实行 严格控制,同时严格控制新增高耗水企业数量,分批关闭城区自 备井。大力提高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回用比重,电厂、化工厂等 高耗水企业要优先使用经过处理的中水,促进产业布局和水资源 供给能力相协调。加快建设城市分区供水系统,提高生活节水效 率,积极推广节水型用水器具,普遍实行分户装表、计量收费, 逐步推行计划用水、超计划累进加价和浪费罚款。 2、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按照“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集约高效”的要求, 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和城镇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引导人口和 产业向城镇和园区集中,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有计划有 步骤地对未利用土地进行开发。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保障粮 食安全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严格遵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 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土地规划体系,严格按规划确定的用 途使用土地资源。科学合理地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坚持耕地 补充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挂钩,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加大土地复 垦力度,对邹东山区和废弃沙厂、窑厂进行复垦。进一步挖掘土 地整理潜力,继续实施合并村庄,发展多层住宅。继续做好压煤 搬迁工作,引导搬迁后的居民集中居住。 健全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加大土地征收、征用和收购力度, -46- 增加土地储备。盘活城镇土地资产,通过价格机制实现城市土地 资源的优化配置。积极争取政策,多方增加投入,加快采煤塌陷 地治理步伐。加强对土地交易市场的监管,规范交易行为,努力 创造良好的市场交易环境。坚持对经营性用地招拍挂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确保国家土地收益、繁荣土地市场的新方式。探索利用 “易主”、“易位”、“易权”、“易用”等土地置换和盘活分 散土地的适当方式,提高用地规模效益。 3、加强煤炭资源的集约开采利用 继续稳定煤矿生产规模,控制原煤产量,禁止掠夺性开采。 积极开发外地煤炭资源,形成以外补内机制。建立严格的煤炭资 源开采监管制度,对煤炭资源回采率实行年度核查、动态监管。 大力发展二次能源和煤化工新产品,在开采煤炭资源的同时,重 视其伴生矿高岭土、油页岩的勘察和开发利用。大力发展煤化工 产业,形成深加工区,实现煤矸石综合利用率 95%以上。大力推 广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煤矿装备现代化、系统自动化 和管理信息化水平,推动煤炭工业科技进步。 强化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评价,环保设施与主体工 程要严格实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按照“谁开发、谁保护, 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加强矿区生态环境 和水资源保护、废弃物和采煤塌陷区治理。研究建立矿区生态环 境恢复补偿机制,明确企业和政府的治理责任,加大生态环境治 理投入,逐步使矿区环境治理步入良性循环。按照高效、清洁、 -47- 充分利用的原则,大力开展煤矸石、煤泥、矿井排放水以及煤炭 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4、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 以山区综合开发和小流域治理为重点,建设自然保护区,有 效控制水土流失。加强气象灾害预防和防御系统建设,合理布局 气象观测网点。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结合淮太防 护林建设工程,对宜林荒山实行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加大防护 林、用材林和经济林建设,在旅游景区、道路两侧和农村居民房 前屋后等地植树造林,不断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 加强工业“三废”排放总量控制和污染防治,大力发展循环 经济,促进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加快邹城电厂、 里彦电厂等发电企业脱硫设施建设,逐步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结 合天然气连接线工程,积极调整改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 重,实行以电代煤、以气代煤。加大对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控制, 逐步提高尾气排放标准。分期关停小型燃煤锅炉,推行城市集中 供热。加快污水处理厂脱磷除氧工程和城市雨污分流管网建设, 尽快形成日处理 8 万吨污水处理能力。加大对工业固体废弃物处 理设施建设,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坚持实施排污 许可证制度和总量控制制度。探索多种渠道筹集环境保护体系建 设资金,对于一些收益较好的项目,可以采用 BOT、TOT 等方式 进行筹资。 (三)对策措施 -48- 1、积极推行节水工艺和设备,加强节水制度建设 大力推行农业节水工艺和设备,积极发展管道灌溉和山区移 动式喷灌,因地制宜地发展滴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加快推 进工业节水工艺和设备,对于高耗水的电厂积极推广采用风冷技 术,大幅度降低火力发电对水资源的消耗。鼓励引导城乡居民使 用节水马桶、节水洗衣机等节水设备,提高生活用水效率。同时, 加强节水制度建设,利用市场机制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限制高 耗水产业的发展。逐步提高水资源价格,建立适应市场供需要求 的水价机制。 2、鼓励企业和项目集中布局,强化土地集约利用 利用经济、法律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或强制部分工业 企业集中布局,减少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企业的 集约化经营、集群化发展,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益。鼓励和吸引 新上工业项目在开发区集中布局,依托当地资源的中小企业要依 托重点城镇布局,避免分散布局。大力推广标准厂房和多层厂房, 提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及时制订不同行业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 标准,对于没有达到相应标准的企业不能新批建设用地。禁止在 生态敏感区、风景保护区、居民生活区等布局环境污染和破坏程 度较重的工业项目。 3、加大煤矿矿山生态环境恢复,稳步推进压煤村庄搬迁 严格按照“谁破坏、谁治理、谁恢复、谁受益”的原则,建 立煤矿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资金投入机制和激励机制。严格实 -49- 行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履约保证金制度。利用煤炭价格较高 的有利时机,从煤炭收入中提取一部分塌陷区治理基金,同时积 极争取国家、山东省和济宁市的资金投入。加快编制矿山生态环 境恢复的专项规划,确保采煤塌陷地治理工作常抓不懈。我市西 部为煤炭资源集中分布地区,同时也是人口、城镇密集区和农业 产业区,要妥善处理压煤搬迁与加快城市化步伐的关系,高起点 制定移民搬迁的战略性规划,引导居民集中搬迁和就业,防止多 次重复搬迁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社会稳定隐患。 4、严格执行产业环境影响评价,提高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 将环境影响评价纳入产业规划、企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之中, 严格执行国家“三废”排放标准。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制化建设和 规范化监管,提高环境保护的违规成本。重视环境保护的宣传教 育,营造环境保护的舆论氛围。增强透明度,让群众了解身边的 资源环境状况、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区域规划,在相关项目评价 和决策过程中充分征求群众意见,使项目布局符合规划、顺从民 意。探索建立环境公开听证和公示制度,对于一些给周围群众可 能造成身心健康损害的项目要进行公开听证。 八、优化城镇结构布局,推进现代化新邹城建设步伐 “十一五”时期,我市将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农村 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将不断加快,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面临新的 要求。如何合理把握城镇化进程,促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 对于我市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0- (一)总体思路 坚持城镇集中、集聚、集约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城区、城镇 驻地、集镇等的规划编制工作,在规划中高度重视节约用地、用 水、用能、用矿的目标要求,保障土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 用。深度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规划建设体现历史文化特色 的标志性建筑和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统筹协调 城市和农村、市区和城镇、重点镇和一般镇的布局和发展,稳步 推进城镇、村庄撤并工作,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工。坚持 新城和老城并举的发展战略,合理协调新城建设与旧城改造的关 系,准确定位新城与老城的功能分工、规模差异、配套设施,构 建改扩并举、同步推进、协调发展的城市总体发展格局。加快完 善市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配套功能,进一步提高城市的集聚能 力和服务功能。集中扶持重点城镇的发展,发挥对周边城镇的带 动作用。合理适度发展一般城镇,增强面向农村地区的服务功能。 抓好村庄规划和建设,确实解决“空心村”问题。 (二)发展重点 1、加快城镇建设步伐 (1)城市居住环境改善工程 实施南沙河上游、因利河中段治理工程,建设城市新景观和 市民休闲场所。积极做好小西村搬迁工作,早日启动东城新区中 心片区的建设,有计划地组织旧城区单位迁往新区。加大城市绿 化投入,全民动手,实施大面积、立体式、多树种绿化,辟园植 -51- 绿、沿河布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积 极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省级园林城市”。 (2)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加快雨污分流系统和截污管网建设,逐步提高城市污水处理 率。加大城市集中供热、供气管网和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城区垃 圾集中填埋和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快热电厂、热力管网建设,提 高小区集中供暖率。远期规划大束、北宿、唐村和峄山等镇引入 城区天然气管道实现管道供气。继续搞好拆除改造烟囱、水塔和 关闭自备井等专项治理活动,搞好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综合治理, 搞好城市绿化带规划建设,不断提高城市绿地面积。建设光缆骨 干传输网络、宽带市域主干网和光纤接入网,完善和改造现有电 信、广电等通信基础设施网络。改造城区有线电视网络,扩大农 村有线电视覆盖面。 (3)交通道路提升工程 加快建成“八纵连三横、两环绕邹城”的公路主框架,形成 以国、省、县道为骨干、农村公路为基础的干支相连、布局合理、 具有较高服务水平的公路网络。“八纵”即京福高速公路,104 国道,枣徐公路,县级公路尧王线,鲍太-太黄线,大香线,城 颜线,邹两线;“三横”即岚济公路,县级公路尚崇-土小-丁 平线,王郭线;“两环”即城区外环路和以县级公路为干线连接 各镇驻地,并与城区相通的城乡大环线。 “十一五”期间,加强我市与济宁、曲阜、兖州城市间快速 -52- 交通干道的建设,增设中心城北外环与京福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 使京福高速公路在我市境内有 3 处出入口。结合老城区改造,对 城区现有道路统一规划,改造升级,完善布局,提高通行能力。 对镇驻地和沿国、省道的村居街巷统一规划,分期改造,为以后 发展预留更多的空间。全面推进县乡公路、农村公路和大中桥涵 建设工程,积极争取国家商品粮基地道路建设项目,全面实现村 村通油路目标。加快建立“政府为主,农村社区为辅,社会各界 共同参与”的多渠道农村公路投资新机制。 (4)内河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十一五”期间,我市内河水运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关键 时期,预计到 2010 年,境内港口年吞吐量可达到 280 万吨。因此, 加快完成白马河太平港向北至平阳寺黄厂 8.7 公里五级航道疏浚 工程,与济邹公路以南航道连接成线,方便鲍店、东滩、宏河等 煤矿的煤炭外运十分必要。按照“政府引导、行业推动、企业自 愿”的原则,建设中型内河港口 10 座、大型港口 2 座,发展水运 公司 20 家,积极推进内河水运的现代化和规模化。 2、完善城镇体系构架 (1)扩大中心城区规模和功能 按照走集约型城镇化道路的发展方向,我市的城市定位应主 要依托现有中心城市规模的适度扩大和周围小城镇的崛起,构建 组团式的城市构架。加快打通中心城区通往周边组团城镇的骨干 道路,完善以中心城区为中心的放射状道路系统,构建便捷的城 -53- 镇间联系网络。不断完善中心城区的综合服务功能,提高中心城 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绿化空间面积,建设宜 居的城市环境,因地制宜地沿白马河、因利河等河道配套建设城 市休闲、娱乐景观。对于进入中心城区的产业要有严格的用地、 用水、环境控制标准,择优选择发展潜力巨大、具有较高科技含 量和高附加价值、不影响城市环境质量的产业进入城区。 (2)加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重点城镇建设 加快中心城区周围中心店、北宿、平阳寺和唐村等城镇以及 太平、看庄、城前三个中心镇的规划建设,进一步明确未来的发 展方向和分工定位。科学合理地制定高起点、战略性规划,分阶 段实施、分步骤建设,进一步扩大规模和完善功能。科学规划重 点城镇的功能分区,合理确定工业生产区、住宅区、公共建筑区、 仓储区的空间布局。工业区要完善企业进入的基本条件,在规划 空间上留有余地。引导乡镇企业集中布局在重点城镇的工业区, 在税收上可采取仍保留在原地的政策。住宅建设要按照统一规划, 集中新建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经济适用的住房,控制建设成本, 根据职工和居民的经济购买能力,设计不同的户型结构。围绕工 业区和住宅区,配套规划为生产生活提供服务的仓储区、商业区、 文教区、公共绿地等。 加强重点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实城市服务功能。加强城 镇给排水管网设施建设,降低城镇供水管网的漏失率,实施多渠 道开源的城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 -54- 核心,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建立节水型城镇。积极开展以治理 烟尘和污水为重点的环保治理工程,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 化处理率。加快居住小区集中供热、供气设施建设,促进居民集 中居住和多层楼房居住。加快公共绿地建设,新建各种类型和功 能的公园。合理规划建设卫生院、文化馆、学校、市场、养老院 等公共服务设施。 (3)完善一般城镇的市场流通和社会服务功能 对于一般性城镇应积极进行农产品市场建设,适当发展一些 围绕当地特色农副产品资源进行加工的项目以及具有突出特色的 农家乐旅游项目,而大的工业项目应该集中在中心城区或发展条 件较好的重点城镇。加快完善一般性小城镇的社会服务功能,发 展成为面向广大农村地区的服务中心。加强小城镇公益性社会服 务设施的建设,重点包括卫生所、防疫站、学校、养老院、科技 服务站、文化站、信息中心等设施的建设,提高小城镇居民及周 围农村居民的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活质量,使这些小城镇发展成为 面向广大农村地区、方便广大农民、承担基本功能的服务中心。 3、优化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1)明确城市用地发展方向 我市的拓展方向不仅要考虑城市发展受当地自然环境因素的 影响,还要考虑与周边城市的对接。城市空间的拓展受较多因素 的制约,拓展方向的选择实质上就是协调好城市发展与资源集约 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按照组群结构大城市的未来发展方 -55- 向和城市自身条件,城区的拓展方向应是向北与济宁、兖州和曲 阜对接。因为目前城区西部有兖矿东滩、南屯、北宿、唐村等煤 田,压煤线与峄山断裂带基本重合,现在开发区用地已突破压煤 线,因此就城区而言,向西拓展受压煤问题的制约较大。城市向 东拓展在京沪高速铁路以西有一定潜力,但要充分考虑城区拓展 对西苇水库的影响。城市向南拓展的受制因素较多,一是有水源 保护区,二是有峄山等风景区,都不宜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因此, 城市建设用地应是向东扩展;向西严禁跨越压煤线;向南控制发 展,不应突破规划南外环路;向北跨越铁山、岗山风景区寻求更 大的发展空间。 (2)稳步推进旧城区改造 加强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突出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名 城特色。在旧城改造中应设计整体的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充分体 现城市历史文化的底蕴,展现特色风貌。保护自然环境,加强城 区内岗山、铁山、护驾山、朱山等山体的保护,加强山体绿化、 控制山体周围建设,加强生态风景区的建设和保护。治理城区污 染,保护水体质量。城区东南的西苇水库周围应留出绿化隔离区, 确保水质安全和环境优美。疏通杨下河、大沙河、因利河水道, 在两侧规划留出滨水绿带。 疏解老城人口,改善旧城环境。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大修改 造一批城区道路和小街巷,增建公厕、垃圾中转站等环卫设施, 加快建设无害化垃圾处理场。抓好污水管网建设,启动中水利用 -56- 工程。加快热电联产项目建设进程,组建股份制热力公司,规划 建设集中供热管网。启动实施“西气东输”连接段燃气工程,更 新改造陈旧煤气管网,提高城区家庭供气率。坚持统一规划、分 期改造、滚动开发的原则,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引导城区街道办 事处及社区居委会与有资质的开发商联合,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 成片连片综合开发改造旧城区,改善群众居住条件。 (3)分步骤建设东部新城区 东部新区是城市建设新的亮点,是集行政办公、金融商贸、 文化娱乐和住宅小区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应按照现代化新型 城市的内涵进行规划和建设。一是明确东部新区产业发展的定位 应是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新兴、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以及部分科 技含量高、占地少、无污染、耗水少的先进制造业。二是高起点 和高标准规划新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新区的综合配套 功能,建设成为完备齐全、方便快捷、高效有序的城市功能区。 三是加强城市外部环境的营建,保护自然优美的生态环境,建设 丰富和谐的城市景观。四是重视城市文化内涵的挖掘与积累,协 调与老城区在历史文化、建筑风格、景观设计等方面的分工、渗 透和过渡。五是始终坚持建设集约型城市的原则,推广节约土地、 绿色节能等建设模式,提高有限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大效率,为城 市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加快西部开发区建设 经济开发区要按照国家对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确定的“三为主、 -57- 二致力”的发展方针,以建设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现代园区为目 标,突出发展高新技术和煤化工产业,积极培育生物工程、新材 料、机电设备等现代制造业。加快兖矿工业园开发建设,坚持“大 配套按规划一步到位,小配套围绕项目逐步跟进”的原则,分期、 分步完善基础设施。坚持以人为本,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服务和 生活环境。坚持集约用地,提高土地要素的持续供给能力。严格 按照“两个基本条件、四个挂钩、三个严格控制”的要求,积极 盘活存量土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坚持在符 合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经济社会发展 规划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稳步扩大开发面积,分步规划和实 施,确保开发区集约开发利用和持续健康发展。 里能开发区应在协调好建设用地的基础上适当扩大工业区面 积,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园区道路、供电、供 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加强与济宁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在产 业发展上的分工合作和优势互补,积极培育煤电、电子玻纤、食 品加工等具有规模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合理规划布局 食品工业区、玻纤工业区等不同功能的工业小区。严格企业的环 境控制标准,积极推广循环经济模式,确保周边生态环境良好。 (三)对策措施 1、加强不同规划的协调,严格实施规划管理 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基础上,切实做好城镇规划与土地利 用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衔接,正确处理好城镇建设用 -58- 地扩展与保护耕地的关系,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纲,以土地利 用规划控制整个区域的空间布局,以城市规划控制城区建设的布 局,有效避免实际工作中三个规划的不协调问题。在确保规划科 学和正确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法律监督、社 会监督和舆论监督,规划一经确定,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违反。 健全完善城市规划委员会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审批城建重点工程, 对规划实施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协调、监督和管理。 2、大力宣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 为了彰显城市的品牌效应,除了在规划设计、硬件建设上的 完善外,必须采取必要的手段进行宣传,以扩大城市的知名度, 为城市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外部力量。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宣传开 发力度,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大型企业和优势产品的推 广和营销中树立城市的品牌形象,借助知名企业和产品品牌扩大 城市的影响力;通过积极参与各种重大新闻活动等形式来推广城 市的形象,包装和设计不同类型和特色的城市名片和品牌。加大 “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力度,通过招商引资、观光旅游、经 贸洽谈、会展论坛等各种方式扩大城市在国内外的影响。 3、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快市政公用事业改革 充分利用城镇的有形与无形资产,盘活资产存量,采取招标、 入股、拍卖等多种形式筹措建设资金。通过特许经营、转让资产 权益等方式拓宽利用国内外资金渠道,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 目和市政公用企业通过申请国债、发行股票、债券以及资产重组 -59- 等方式融资。建立完善市政公用行业产品与服务的价值补偿机制, 按照补偿成本、略有赢利的原则,合理调整市政公用事业价格, 在供水、供气、供热、环卫、公交和污水等具有垄断性的行业引 入市场机制,鼓励社会企业参与公开竞争。 4、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积极推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切实解决多头执法、 效率低下等问题,形成城市管理整体合力。进一步强化街道、村 居两级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职能作用,真正实现重心下移。继续 大力度整治城市规划区内的违法占地、违法建设行为。充分发挥 社区管理机构和企事业单位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社区和企 业自觉服从和自主参与配合城市管理。加强城市管理的法制化, 城管执法坚持常规管理和集中整治相结合。在推行城管综合执法 的同时,形成“人人爱市、人人管市、人人是城市主人”的社会 风尚。 九、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邹城 “十一五”时期,我市处于经济社会加快转型的关键时期, 应坚持用发展的思路解决各种问题,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努 力构建和谐邹城。 (一)总体思路 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把 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 点。进一步加快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60- 全面推进事关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和切身利益的社会建设。加强整 治企业改制、采煤塌陷、土地征用、房屋拆迁过程中损害群众利 益的问题,有效化解社会稳定隐患。关注城乡弱势群体的就业、 住房、就医、教育等突出问题,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促进再就 业工程,完善城乡最低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社会帮扶和救助 体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增强 公众法制社会意识。加强社会诚信和社会治安建设,改善市场秩 序和城市创业居住环境,推进平安、文明、和谐邹城建设步伐。 (二)发展重点 1、积极扩大就业和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把就业和再就业 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政府引导、市场选择与自主创业相结 合,加快培育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大力拓宽就业渠道和扩 大就业规模。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民营经济和中 小企业,提高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鼓励灵活就业、弹性就业和 劳动者自主创业,增加就业途径。落实扶持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 政策,完善困难群体再就业帮扶机制,对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 业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拓宽残疾人就业门路,力争更多的具有 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得到就业机会。 进一步和完善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重视劳动就业培训基地、 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中介机构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强化政府在促 进就业方面的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就业服务组织网络,努力拓展 -61- 服务功能和服务内容。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指导、职业培训、 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提高劳动力就业技能。逐步实现从事国家 规定职业(工种)的从业人员普遍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力争获得 高级(三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达到获证人员总数的 20% 以上。 积极扩大农村劳务输出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引导农村劳 动力向城镇、向外地转移,积极发展劳务经济、打造劳务输出品 牌。切实强化劳务输出服务机构建设,逐步构建起劳务输入输出 服务网络体系。积极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大力发展定向和订 单输出,统筹城乡就业。加强劳动保障执法监督,维护劳动者合 法权益。 2、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以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医疗、最低生活保 障等社会保险为核心,以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社会 互助为支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两条保障线”,努力 实现城镇居民最低社会保障应保尽保,稳步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 障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 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管理体制集中统一、管 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制框架,加快形成适用于多种经济成 分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 养老保险制度,做实个人帐户,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市级统筹。健 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行统账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 -62- 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 行对贫困农民的医疗救助。努力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逐步把 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纳入失业保险。 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清欠、管理力度,重点加强对个 体、私营等中小型企业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的监管。进一步规范基 金征缴和使用管理,拓展社会保障筹资渠道,加强社会保险基金 的管理、调剂能力和安全运营。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 全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生活救济和救助等制度。 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工作, 建设和改造儿童福利院、社会福利院和镇敬老院,关注社会弱势 群体,搞好残疾人扶贫工作,逐步实现人人都享有社会保障。加 快建立健全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体系,促进劳动保障事业发 展全面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 初步实现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的信息化。 3、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1)教育 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义务教育,严格实行义务教育“一费制” 加快整合城乡中小学,实现教育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大力发展高 中阶段教育,突破教育发展的“瓶颈”。加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 育,积极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确保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与普通 高中协调发展。支持和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民办教育,形成多元化 教育竞争发展格局。加强对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扶持,加大农村 -63- 义务教育投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增强师资力量,缩小 城区与农村教育水平方面的差距。 到 2010 年,全市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城区达到 100%,农村达到 85%以上;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 率保持在 100%,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比率达到 99%以上,中小 学学生辍学率控制在 1%以内。完成义务教育学校定点布局调整工 作,基本实现教育网络“校校通”。继续扩大普通高中教育办学 规模,到 2010 年,力争实现城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15 年全市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和成人教育要继续实施“一、二、十” 工程,全面完成邹城高级职业技术学校的合并与后期建设工作。 大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积极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和“青 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加强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和市青少年宫 的建设,打造少年儿童校外教育阵地。 (2)科技 大力实施科技兴市战略,加大对科技发展的资金投入和政策 支持。积极发展工业先进适用技术和农业实用推广技术,发展高 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创新科技投入的机制,建立风险投资 基金、科技发展基金、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资金,保证长期稳定的 资金投入渠道和动力激励机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 加强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合协作,采用技术承包、 入股、转让、咨询等多种形式开展技术合作攻关,引进一批对全 市经济发展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重点科技成果和研发项目。“十 -64- 一五”期间,初步建成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综合科技实力跨入全 国百强县(市)行列;全民科技素质有较大提高,科技对经济社 会发展的贡献率显著增强。到 2010 年,全市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 内中等水平,部分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科技活动场所、科技信息网络、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星火科技培训基地,扩大 建设大学科技园。支持大中型企业高起点建设技术研发机构,扶 持民营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鼓励有条 件的企业到市外科技发达地区设立技术开发机构。加快重点骨干 企业的工程技术中心和技术开发中心建设,重点支持 30 家国家、 省、济宁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技术开发中心,创建 2 家国家 级、10 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力争到 2010 年,全市科学研究 与开发经费占 GDP 的比重达到 2%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提取的技 术开展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 5%以上。 (3)卫生 加大城乡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健全城乡医疗卫生三级服务网 络。统筹规划和合理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加强农村医疗卫 生事业发展,有效整合和综合利用医疗、计生和防疫基层机构, 实现资源共享。加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行风、收费管理,加强 医务人员的业务和技能训练,提高效益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强市、 镇、村三级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巩固完善镇村卫生服务一 体化管理,到 2010 年,全市村卫生室全部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 -6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率达 90%以上。切实加强医药监管, 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解决看病 难、医药贵的问题。支持发展和红十字事业。 加强疾病控制工作,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强化综合防治措施, 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体系和紧急救援指挥系统,健全公 共卫生信息报告网络,进一步降低传染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到 2010 年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 90/万以下。搞好全国艾滋病综合示范 区建设,完成新一轮的 WHO-CIDA 结核病控制项目。开展对慢 性病、非传染性疾病的社区综合预防工作,继续加强计划免疫工 作,保证四苗覆盖达 100%。大力开展婚前保健、产前筛查与诊断、 新生儿疾病筛查、新生儿救护等重点干预措施,有效降低出生缺 陷发生率和婴儿、孕产妇死亡率。 普及卫生科学知识,搞好改水、改厕及除害灭病工作。到 2010 年,健康教育覆盖率达 95%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 85%以上,农 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 93%以上,基本达到粪便无害化处理。大 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继续开展创建卫生城市、卫生镇街、卫生 村庄活动积极推进“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大力普及疾病预 防和卫生保健知识,不断提高农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倡导科学、 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4)文化、体育 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名城优势, 做足做活孟子文化和孟母文化的文章,积极策划筹办“中华母亲 -66- 节”、祭孟大典和孟子思想研讨会等活动,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 规划建设以母教文化、家教文化、女性文化为核心的主题公园, 逐步打造“孟子故里·家教之都”的品牌。完善文化基础设施, 高水平规划建设邹城文化中心、镇街文化中心、村级文化大院等 各项工程,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进一步繁荣文学 艺术创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 化市场管理,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共 同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以演出业、文化娱乐业、艺术 培训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群体。探索开发建设煤炭博物馆、特色 文化一条街、邹城市影视娱乐中心等工程,积极发展广播影视、 新闻传媒、网络资讯等事业,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广播电视覆盖 水平。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确保文物安全。 积极发展体育事业。积极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发展 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提高群众体育水平。搞好体育设施建 设,建设一批多功能、开放式群众性体育活动场所。到 2010 年, 全市体育人口达到 40%以上,城市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达到 2 平方米。大力发展竞技体育,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教练员队伍, 抓好田径、拳击、跆拳道、举重等优势夺牌项目,竞技体育达到 全省同类城市的中上游水平。推进体育产业化进程,发展单项运 动项目职业俱乐部,积极争办国内外体育比赛项目。 (5)人口与计划生育等 认真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控制人口增长,稳定低生 -67- 育水平,降低出生婴儿性别比,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 加快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人口与计划生育调控体系 和管理体制,实施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 贫工程,逐步建立完善调控有力、管理有效、政策法规完备的计 划生育保障体系和长效工作机制。 高度重视发展妇女儿童事业,进一步贯彻落实《邹城市妇女 发展规划(2001—20l0)》和《邹城市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 切实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大力发展 老年服务事业和“银色经济”。围绕社会全面发展,积极做好其 他各项社会事业。 4、加快建设和谐邹城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 文化素质为重点,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着重抓好 繁荣文化、科学普及、诚信友爱、环境保护、奉献爱心和青少年 健康成长等行动,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提升文明程度。大力弘 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忠诚守信、勤劳勇 敢、务实苦干、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加快政府、企业、个人信 用体系建设,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搞好信用社区试点,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提高全民诚信意识,推进“诚信邹城”建设。 切实搞好国防教育,加强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双拥 共建活动,增进军政军民团结。 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 -68- 市的统一,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充分发挥人大依法 监督、政协参政议政职能,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 的作用。完善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 度,搞好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厂务公开,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 使民主权利。加强司法监督,维护司法公正。深入开展普法宣传 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增强法律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学法、 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推进“平安邹城”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推动管理法制 化、规范化。实现和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处理好新形势 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着力解决好 土地征用、城镇拆迁、企业改制和破产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以及 拖欠农民工工资等问题;完善和加强信访工作,建立健全基层矛 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加强社 会治安综合治理,落实工作责任制,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 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 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实行安全生产、防灾减灾、 卫生防疫、市场监管等配套联动,全方位推进社会公共安全体系 建设。 (三)对策措施 1、积极采用多种手段扩大就业 针对企业改制和城市转型中产生的转产压力,大力加强非煤 先进适用技术的培训。适应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富余劳动力 -69- 转移的要求,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绿色通道”培训计划,努力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农民的市场就业能力。全面推行劳动 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建立和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积极 与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联系沟通,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 保贷款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抵押担保、技术服务、税收减 免等措施,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建立健全劳动力供 求、培训、流动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规范劳动者、用人单位和社 会中介组织的市场行为。大力发展劳动力的“订单”培训和输出, 鼓励供求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合同。打破城乡界限,逐步形成市 场导向型的平等就业机制,建立与全国、全省、济宁市及周边地 区劳动力市场信息的对接,引导城乡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2、加快建立和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妥善处理新旧体制衔接中出现的问题,保证下岗失业人员顺 利进入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覆盖国有、集体、“三资”、私营和 个体企业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对于个体、私营企业制定强制性 社会保险种类。加强宣传和信息咨询工作,发挥社区在动员失业 者参保方面的作用。加强对有关企业特别是非正式用人单位的监 管,解决失业者在非正式就业中的断保、无保现象。加快建立健 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农民的自我保障功能。实施社会互助 和社会服务,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大力兴办老年公寓和镇村敬老 院,发挥五保供养保障作用。保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农村的实 施,建立稳定的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制度。 -70- 3、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社会事业发展 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推进经 营性社会事业单位改革,逐步放宽教育、科技、文化、医疗、体 育等市场准入。坚持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支持和鼓励发展 多种形式的民办教育。加强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促进 产学研进一步结合。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实 现多渠道办医,建立以公有制为主导、民营、集体、个体办医疗 机构为补充、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遍布城乡的医疗预防保 健服务体系。坚持文化、体育事业和产业共同发展,发挥文化、 体育产业对于旅游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带动作用。 4、切实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进一步加大民主法制建设的宣传力度,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 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 倡导团结互助、融洽友爱的良好风尚,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 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经济 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建设责任政府、 法制政府和服务政府。一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推进政企分 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重点解决政 府普遍存在的“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调整公共财 政支出结构,加大公共产品、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增加社会公益 事业经费,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二是规范和完善 行政管理。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 -71- 协调的要求,完善机构设置,理顺职能分工,实现政府职责、机 构和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定化。三是全面推行依法行政。 完善政府民主化、规范化决策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实行政府行 为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外部监督,提高重大决策的公众参与度和 透明度,加快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 政府管理体系。 十、“十一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按照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突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的基本原则,扣紧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制定切实 可行的对策措施,对于贯彻实施提出的发展战略和思路,实现确 定的发展目标,保持“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具 有重要的保障意义。 (一)加强与驻邹企业密切合作,逐步打破条块分割状况 紧跟驻邹大企业资产重组和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发展新的关 联产业和配套产品,带动地方工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借助驻 邹大企业人才、技术、资金、装备、管理等优势,加快地方工业 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充分发挥驻邹大企业对地方企业 的带动作用,促进市属工业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鼓励与驻邹大 企业资本渗透、共同发展。坚定不移地配合和支持驻邹大企业推 进主辅分离改革试点,做好接收驻邹大企业改革剥离出来的辅助 行业和社会职能的工作。进一步密切驻邹大企业与地方政府部门 的关系,加大双方高层接触力度,建立定期会谈制度,成立共建 -72- 协调机构。各部门各企业要加强对口衔接,重点在基础设施规划 建设、市场供求信息、项目开发和布局、人才流动和培训等方面 实现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和共享。市政府应和驻邹大企业共同努力,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府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采煤塌陷区治 理、增值税转型等方面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大打资源、产业优势 牌,紧紧围绕煤电资源、依托驻邹企业抓招商、上项目。牢固树 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观念,充分用好煤电资源和邹企业两大优势, 切实作好“创造良好环境支持驻邹大企业快速发展,找准切入点 联合驻邹大企业共同发展,抓住机遇推动地方企业膨胀发展”三 篇文章,进一步增强“支持驻邹企业就是支持经济建设,服务驻 邹企业就是服务发展大局”的观念,真正做到“感情上一家人, 政策上当外商,发展上一盘棋”。要科学制定地企联合发展规划, 从政策措施、产业对接、资本运作、联运机制和发展方向上,建 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体系,使地企双方形成一种更为紧密的 合作关系。紧紧抓住兖矿集团、邹县发电厂、里能集团加快扩张 发展的有利机遇,充分利用驻邹企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 努力推动邹城由煤电资源型城市向新型能源产业型和现代加工制 造业城市转变,由单纯依靠驻邹企业拉动向壮大区域经济整体实 力转变,真正实现联合协作、共兴双蠃。 (二)积极培育和壮大民营经济,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 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加快国有 -73- 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继续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 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和规章,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平等竞争 的环境。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凡是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 域,都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并放宽股权比例限制,扩大针对民 营经济的担保公司的资本金规模,加强对民营企业的行政手续简 化、财政税收优惠、技术服务和人才培训等方面扶持。鼓励国内 民间资本进入电力、金融、交通、水利等垄断行业,支持民间投 资兴办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尤其是城市公交、 自来水、煤气、市政道路和污水处理等公用事业。鼓励非公有制 企业通过并购和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 业的改组改制改造,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 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纳入经济和社会 发展规划,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动态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向 社会公布有关产业政策、发展规划、投资重点和市场需求等方面 的信息。建立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工作协调机制和部门联席 会议制度,设立促进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加强部门之间分工 配合,形成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合力。健全社会服务体 系,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信贷、技术、人才、法律等支持力度, 建好用活民营企业发展基金,建立民营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实施 扶优扶强战略,培育一批有较大规模和市场竞争力的骨干民营企 业,培植一批外向型、科技型中小民营企业群体。 (三)加快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步伐,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74- 牢固树立大开放、大发展意识,牢固确立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盘棋的理念,充分发挥我市资源能源充足、驻邹大企业多等优 势,大力招商引资,加快发展。进一步加强与驻邹企业的全方位 联合,依托驻邹大企业独特的优势,共同招引大型合资合作项目。 要突出抓好产业链招商,围绕我市六大产业链培植,以现有产业 基础和骨干企业为依托,精心搞好项目包装,重点招引与其配套 的项目及上下游产业项目,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充分发挥“孟 子经贸网”的作用,实施网上招商。瞄准重点地区,有针对性地 组织小分队招商。瞄准韩国、日本、港澳台、东南亚等国家和地 区,精心包装推介我市的强势“卖点”,拿出强有力的举措,务 求实现新突破。积极对接国家和省关于出口退税、出口信贷、出 口信用保险补贴、进口设备免税等一系列对外贸易的政策,进一 步扩大进出口贸易规模,提高对外贸易的层次和效益。制定用地、 用电、贷款、退税等方面的综合配套优惠政策,加强协调和服务, 大力扶持一批竞争力强的出口企业和知名品牌,不断扩大重点出 口企业的出口规模和经营效益。立足于当地资源特色和比较优势, 采取多种方式扩大利用境内外资金规模。积极组织境外劳务输出 和参与工程承包,大力发展境外带料、带件加工。针对国际贸易 中反倾销投诉和绿色壁垒上升趋势,研究制定农副产品等劳动力 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应对和扶持措施。建立出口基金和风险基金, 保持稳定的资金来源,切实发挥对出口贸易的促进和调节作用。 加强与国内、省内其它地区以及济宁、兖州、曲阜等周边地区的 -75- 经济贸易合作,促进相互间要素流动和资源有效配置,实现分工 协作和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四)推进经济管理体制的综合配套改革,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 购制度改革。调整完善市镇财政体制,推行“村财村用乡管”改 革。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减 少政府行政审批程序,促进政务公开和依法行政。加快建立以公 共福利均等化为目标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加大一般转移支付的 规模和力度,规范和引导专项转移支付的使用。重点加大对农村 基础教育、公共医疗卫生、公共交通等方面的转移支付力度,探 索建立针对西部土地塌陷区、东部水土流失山区的生态利益补偿 机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改制程序,以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为方向, 以建立健全“三会一层”法人治理结构为重点,加快建立产权多 元化的股份制企业。建立规范的股份制公司,积极培育上市公司, 争取在境内外主板和创业板实现上市,扩大企业直接融资规模, “十一五”期间争取培育 2—3 家上市公司。进一步完善企业法人 治理结构,真正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产权制度、经营机 制和现代管理模式。稳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积极化解乡村债务, 逐步健全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医疗卫生体系的 体制改革,整合医疗、防疫、计生等公共卫生资源。加快政府职 能转变,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实施依法行政,建立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 -76- 政决策制度,健全行政决策评价制度,完善行政问责制度,加快 构建法治政府、责任政府。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责分工,稳妥推进 镇街政府机构改革,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 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规范精简行政支 持类事业单位,放权搞活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改企转制推进经 济开发服务类事业单位进入市场。加强民间组织规范化建设,注 重发展社区公益类民间组织,增强承担公共服务的能力。大力推 进事业单位人事、分配制度,实施全员聘任制,探索建立岗位管 理的有效途径,逐步实行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 职相结合的用人办法。重点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土地流转等方面 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为农 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体制保障。 (五)加强配套资金和政策扶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区位、 产业、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劣势,制定符合邹城市实际的区域协调 发展总体规划,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西部地区可以考虑制 定煤炭集约开采、塌陷区治理、工业园区分工布局等专项规划, 东部地区可以考虑制定特色种植、生态农业、水土流失整治等专 项规划。进一步理顺和健全已经设立的“邹城市区域经济统筹发 展研究协调委员会办公室”的职能,加强与其他机构和镇街的分 工协作和联系沟通,加快建立区域经济发展的理念和管理方式。 探索设立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专项资金,筹集和分配使用各类 -77- 专项资金,协调各部门从国家和省市争取的相关资金,督促市财 政予以相应的配套资金,为统筹区域发展提供资金引导和支持。 研究建立专门的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动态指标体系,及时有 效地监控区域和城乡发展差异变化,为政府决策、干部考核、企 业投资等提供科学依据。加快各镇、街道信息网络设施建设和技 术普及,建立持续稳定的信息收集和处理渠道。及时更新和调整 区域发展指标体系,确保对区域信息网络工程建设的投入和扶持。 今后五年的任务光荣而艰巨。全面实现我市“十一五”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努力提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对于 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全市人民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扎实工 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努力推进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发展、开创新局面。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