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2014秋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交流小结:在另一个国度,用心做自己 .pdf

加油少年丨Tfboys2 页 256.079 KB下载文档
2014秋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交流小结:在另一个国度,用心做自己 .pdf2014秋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交流小结:在另一个国度,用心做自己 .pdf
当前文档共2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2014秋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交流小结:在另一个国度,用心做自己 .pdf

在另一个国度,用心做自己 ——2014年秋季加拿大UBC交流 2015-03-19 09:59:54 经过10个小时的飞行,飞机降落在了温哥华机场,那一刻我的心里竟然没有什么激动,因为从机场看,这可以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 就和我熟悉的上海一样。然而,这种淡定在我来到位于Walter Gage residence 12层的寝室时彻底瓦解:拉开窗帘,我不由自主地被 眼前的美景颤动:我真的住在了一个每天面朝大海的地方!远处的青山伸入湛蓝的海洋,一只海鸥忽地飞过我的窗边,扑动着翅膀,飞 向那一片干净纯粹的蓝。 此刻提笔写在UBC的一学期生活,那段经历已经成了追忆。但我会很真心地告诉你,如果你热爱生活,请来 温哥华,请来UBC! 我的交流小结由两部分组成:在第一部分我将向有兴趣来UBC交换的学弟学妹介绍温哥华,以及UBC;在第二部 分,我将主要从个人经历出发,总结和分享我个人在UBC的交流生活。 第一部分 也许它也可以是你的选择 宜居城市温哥华 温哥华位于加拿大西海岸,与美国十分近,这是一个夏天不酷热,冬天不 严寒的地方。很多人担心加拿大冬天难以忍受,但在温哥华就不用如此顾虑。温哥华冬天属于干冷,且最冷也不会超过上海。不得不 提,温哥华是世界上空气质量排名第二的城市,每一天的空气都澄澈干净。这里的市内交通十分方便,公交主要包括公车、Skytrain, 且公交的运行严格遵从时刻表,可通过translink网站的trip planner轻松规划你的行程。此外,从UBC的bus loop可以方便地乘多路 公车在半小时内抵达市中心。在温哥华,由于这里汇聚了世界各地的移民,所以你可以品尝到各类美食,特别是亚洲食物十分正宗。 UBC,世界最美校园! 再来聊聊UBC这个号称世界上最美的校园吧。Let me tell you something, it’s true!! UBC的校训很简 洁:A place of mind,可见这里真的是一个鼓励思考和学习的地方。对于交流生而言,适应的时间很短,而考核来临得很快。在这 里,刚开学1个月,教学周还没有过半的时候就会进行期中考试。和北美的许多名校一样,这里的课程都教得十分扎实,没有所谓的“水 课”。另外,在UBC,学习资源非常丰富,仅图书馆就有9个。 在UBC的课余生活也可以非常丰富多彩:你可以享受和室友一起在寝室 厨房做饭;步行至Wreck Beach看美丽的日落;去学校体育馆滑冰、游泳;看一场戏剧学院自排的莎翁作品。在晴好的周末,可以选 择去Grouse Mountain、Lynn Canyon徒步登山,去Capilano Bridge Park看三文鱼回游,吹着海风骑车环绕Stanley Park的原 始森林;你也可以走得远一些,到周边城市维多利亚感受欧洲风情,乘灰狗前往美国西雅图购物。 第二部分 它已经是、永远会是我 的一部分 当然,之所以这么喜欢UBC这个地方,是因为它永远会是我成长的见证者,它是到目前为止我除上海外呆得最久的地方:记 录了初来乍到倒时差那一周半夜里在微信群上打招呼的日子,想起最亲密的人却不在身边卷在被子里偷偷哭了、又睡去了的日子,从平 均分以下到远高于平均分的奋斗的日子…… 此时突然想到,世界上有那么多玫瑰,为什么唯有那一朵对小王子特殊,他的回答是:因为 它是我的玫瑰花。上文种种对UBC的推崇恐怕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吧,追究其原因,是因为在那里生活的时光,我是用心过的,所以离 开了也不难过,因为这个地方随着它带给我的回忆早已被我携在了身上。 在UBC,最多的是学习 像所有大三学生一样,为了将交流学分转回,我选择了和复旦相对应的课程,一共选了四门,其中的货币经济 学、公共财政学、发展经济学在UBC是四年级学生修读的课程,这就意味着我需要和当地经过更多经济学教育的同学竞争,面临的压力 更大。当然,压力大不意味着没有可能学好、没有可能从不适应过渡到适应和如鱼得水:比如说在发展经济学这一从未接触过的课程和 领域,我从第一次作业拿了65%的分低于平均,到学期总评A+,经历了从陌生到喜欢、从胆怯到自信的过程。 记得在第一节课的时 候,一看到课程大纲,我就吓坏了,因为这门课是老师根据自设的专题,以每个专题下经典论文的阅读和重点思想解读展开的。在一学 期内,老师的授课将涵盖9个专题,一共需要阅读45篇文献,还有2次期中考,1次期末考,多次平时作业。面对如此大的学习量,我不 免心里开始质疑自己是否有能力驾驭这门课程。教授这门课的老师Mukesh Eswaran是发展经济学上的知名学者,著作丰富,很早就 被评为了终身教授,正是他每一次平易近人、化繁为简的讲解让我对学好这门课有了信心。 刚开始每次上课前,生怕上课跟不上节奏, 我都会预习上课内容。然而,作为经典文章,它们的含金量大、难度也大,大量文献中都会有我自己无法看懂的模型、不熟悉的概念。 此时我会想连文章都看得半懂不懂,是不是上课就会更听不懂了。可认真听了几次课后我发现,这门课老师有其授课上极其厉害之处: 能把每一个知识点讲得很简单、清晰。并且由于每一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被讲解得极其紧密,记忆理解也十分方便。Eswaran教 授能从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最基础的经济学知识出发,为我们讲解至精深的理论。听他的课感到有趣、畅快,醍醐灌顶。在他的授课 下,原本不太喜欢经济学模型的我,渐渐地开始感到建立模型,用模型解释、预测的聪明巧妙之处,并开始从曾经对模型的死记硬背, 转变成了现在的谈起一个模型,就像是一个老朋友,而有关于这位老朋友的趣事,我也可以和你聊聊的状态。 当然,刚到国外学习时, 我还面临另一个问题,那就是:理解和表达并不是一回事情。记得前几次写课程作业时,会遇到我知道这道题答案是什么,但是只能表 述出思考结果,而难以将思维路径也用准确的英语表述出来的障碍。这导致答案比较简洁,批改的助教不了解我的思维路径,而在作业 中给了一个我未期待到的低分。意识到若不解决这个问题,可能会一直受其困扰后,我开始上课时不仅用心听,而且同时用心思考,多 关注老师是如何讲清一个问题的。 温哥华的多元直接导致上课老师口音的多样化,以至于一开始认为能听懂重要的知识点就不错了,而 忽略了很多知识点间的逻辑联系,以及除结论外的东西。在意识到刚才所说的问题后,我开始更加主动地听课:更关注老师的讲解过程 而非仅仅结论,用自己的方式当堂记下每节课的思维线索。在长期坚持如此的学习习惯后,我发现自己开始具备在课堂上回答提问的能 力,考试前不再需要大突击,能用简洁、到位的文字完整而不多余地在作业和考试中体现自己的思维路径。 就这样,不知不觉中,节奏 感开始成了在UBC学习生活的一部分,这种节奏也把我从被学习拖着的生活中解放:我开始有更多的时间策划周末和学期后的旅行,规 律地和室友操持一日三餐,结识新朋友、融入一个感觉已经很亲切的新环境。 在温哥华,更多的是生活 在复旦的时候,室友更像是知 心的朋友,而在温哥华,室友更像是家人:每周一起去一趟超市采购食材;每天大家轮流着洗菜、切菜、烧菜、洗碗;要旅行了,我们 有的负责提前几个月就看好机票,有的负责规划行程、有的订住宿。我们三个女生好像家庭主妇,因为感觉是自己的家,没有人会偷 懒,没有人觉得责任是负担,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不可缺少,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属于这个家。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说出国留学过的 人看起来会不一样吧,这种不一样来自于我们会打点自己的生活了,而且我们中的很多都能打点得很好。自己对自己生活的打点意味着 没有人会watch your back,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向前看、放眼未来;向后看、留意风险;更要灵动地打量四周,因为用心地在另一个 国度生活也意味着充分活在当下,吸收这个地方带给你的新气息。 小结写到这里,也要接近尾声了,我想要以带点经济学色彩的方式结束。很多人都知道,经济学和自然科学学科很不同的一点在于它不 能做实验:比如你不能因为想要研究经济危机,就人为制造一场,只能等到危机来了,顺便借机研究。交流学习于我也是一场自然实 验,它给我设置了很多与平时不一样的条件,而我抽身出来看着自己的那个我就像是在观察一场实验。只不过抽身出来的那个我是假想 出来的,而真实的我实际上身处于这场实验中,认真、用心地过每一天,这个条件在任何实验背景下我都不想改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