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实施融合教育的有效载体.pdf
教育评论 /2011 年第 2 期 校本课程 :实施融合 教育的有效载体 ●郭丽莹 摘 要 黄兆信 实施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不只是应对教育公平理念的强烈呼唤,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 从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实施的必要性出发,指出校本课程是实施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的有效载体,并就如何通过校本课程开 发促进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校本课程 作 郭丽莹,温州大学助教( 温州 325035) 者 融合教育 黄兆信,温州大学研究员( 温州 325035) 对于融合教育的理解,原先指的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 开发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 动,强调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 尤其是残障儿童) 进入到普 一、实施融合教育的必要性 通学校学习; 通过学习及社会化活动,使残障儿童融入到正 社会融合是伴随人口迁移所引发和强化的产物。国际 ① 常社会之中。 本文所讨论的融合教育概念,是针对农民工 移民社会融合相关理论,如同化论、多元文化论等,则是我国 子女提出的,专指城市公办学校中促进城乡学生融合的教育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的理论背景。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是 活动。有高校学者进一步从身份融合、心理融合、文化融合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难题凸显的大背景 三个方面,去构建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的内涵。即认为农民 下,借鉴国外移民理论,针对农民工子女教育实践创造性提 工子女融合教育,指的是“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和各种教育活 出的一种崭新独特的教育模式。自从武汉德才中学等学校 动,以促使农民工子女在心理和文化等方面与流入地相适 推行“融合教育”办学模式,并取得相关研究成果和有益经 ② 应、相融合的教育。” 任何一种教育理念要真正发挥作用, 验以来,融合教育作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途 必须通过一定的实施路径,才能完成从理念到现实的转化。 径,受到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融合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如果想得 ( 一) 应对教育公平理念的强烈呼唤 到广泛运用,也需要具备有效的载体。学校是实施融合教育 根据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有关“教育公平”的观点,“教 的主导场所,教学是学校完成融合教育任务的重要途径。近 育公平”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具体为: 入学机会均等,教育结 年来,一些城市公办学校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对农民 果均等,参与教育过程均等,教育效果均等。③ 如今,在大批 工子女实施融合教育。因此,本文将对融合教育的校本课程 专家学者呼吁下,国家取消了借读费或户籍的限制,城市公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的社会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批准文号 09BSH007。 43 办学校逐渐成为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的主要渠道。因此,农 二、校本课程是实施融合教育的有效载体 民工子女已经可以得到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也就是说,教育 为了增加课程的多样性和适切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 起点不公平不再是关键问题。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满足农民 发展需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了三级课程管理, 工子女的教育需求,让他们真正融入城市学校教育,培养他 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由于国家课程和地 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型人才,即参与教育过程 方课程更多的是考虑学生共同的基本素质要求,在课程设计 的均等、教育效果的均等问题。面对生活环境的改变,学业 上很难照顾到城乡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问题,农民工子女 的挫折,不公平的歧视,民工子女入学后遭遇了一系列新问 的一些特殊的实际需要往往得不到满足。因此,校本课程开 题。调查研究表明,农民工子女融入新的学校环境时遭遇如 发就为融合教育的实施提供了重要手段与载体。校本课程 下困境: 同学关系方面有冲突,难融合; 师生关系方面较良 开发可以更好地完成融合教育任务,融合教育也为校本课程 好,有距离; 学习适应方面基础差,能力弱; 对前途焦虑、难安 开发提供设计途径。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城市公办学校,应该 心。④ 还有调查分析表明: 农民工子女自卑心理严重,自闭心 抓住校本课程开发这个机遇,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 ⑤ 理严重,自主意识不强,胆小懦弱却又敏 感 易 怒。 可 以 看 况, 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发展需求,进 到, 农民工子女在学校的受教育情况令人担忧。融合教育正 而提升学校办学特色。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校本课程开 是基于以上教育困境,应对教育公平理念的强烈呼唤应运而 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促进融合教育的实施。 生的。它提倡尊重农民工子女的主体地位,鼓励不同文化之 间的交流,遵循教育规律,从而实现自然融合。融合教育要 ( 一) 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缩小学生素质差距,促进文 化融合 求教师树立平等尊重的教育理念,对待城乡学生一视同仁。 受城乡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的影响,城市学校的教育条 同时,在教师、教材、考试等各个环节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 件、师资力量和教育水平等各方面优于农村学校; 城市所使 理念。 用的教材大部份是课程改革的试用教材,与农村学校使用的 ( 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教材不同。由于农民工子女来自全国各地,不只是教材不完 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 全相同,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也参差不齐、有所差别。因此, 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明确指出当前乃至今后我国社 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孩子,农民工子女之间的学习基础、学习 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要在最广泛的范围内实现社会公 能力和学习习惯等各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大部分研究 平,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 均表明,他们到城市读书后,觉得教材内容接不上,上课听不 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让每一个社会成员接受公 大懂,实验操作动手能力差,感到难以适应。校本课程开发 平的教育又是社会公平的前提和基础。教育公平不应该只 可以满足城乡学生的差异性需求,通过挖掘各种教育资源, 重视一部分学生的发展而忽视另一部分学生的发展,而是要 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除此之外,学校应有意识地针对农 重视全体学生的素质提高。因此,努力推进教育公平的实 民工子女开设城乡文化课程、普通话培训教程等方面的校本 现,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在我 课程,使学生之间互相了解、认同和接纳,最终实现城乡孩子 国教育公平问题中,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表现尤为突出。 和城乡文化的融合。 促进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使我国实 现真正的社会和谐。“融合教育”的实施,可以为不同社会 ( 二) 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增强农民工子女归属感,促 进身份融合 阶层和利益群体之间的流动拓宽渠道,寻求沟通的新途径, 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移民史,我国传统社会具有很 将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有效化解或缓解城乡矛盾、城乡对 强的身份属性。林顿( 1936 年) 将身份定义为“一个人在特 立,从而有效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同时,“融合教育”的实 定的社会结构中所占据的社会地位”⑥ ,即身份回答了“我是 施将营造团结、友爱、互助、包容的社会氛围,促进个人平等 谁”这一基本问题,对个体的价值观、偏好、目标、行为模式等 发展的全面实现,从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坚实 有重要影响。深受户籍制度的影响,农民工子女虽然进入城 基础。 市学校进行学习,但得不到城市成员的认同,这个现实使他 44 们面临身份定位的尴尬和自我意识的迷茫。尤其是对于一 在差异之处,这就更需要形成一些具体的校本课程开发策 些没有农村生活经验的农民工子女而言,他们不认为自已是 略。因此,如何在实施融合教育的城市公办学校进行校本课 农村人,可是又无法获得合法的城市身份,既不能融入城市 程开发,是值得思考并须作出回答的问题。 社会,又难以回归农村社会。由此,造成对自己身份的不明: ( 一) 以融合教育理念指导校本课程开发 我是谁? 校本课程开发可以通过制定课程目标,分阶段系统 从全国范围来看,在“校本课程开发”名义下的具体做 化地推行“无痕”课堂教育。同时,教师采用教学手段有意 法各种各样,但其核心理念是相同的。在斯基尔贝克看来, 识地渗透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从而淡化农民工子女的身份 校本课程开发具有三个核心理念: 课程是由学习者的需要和 意识,实现自然融合。在实施公民道德、公共礼仪等方面的 个性特征发展而来的经验组成的。如果要使学生获得有意 校本课程过程中,还应注重营造多元文化环境与氛围,让他 义的教育经验,课程的多样化是根本; 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 们感受到切实的平等,避免“身份强化”和“标签”嫌疑。 充分的自由,这种自由是个性化教育的根本; 学校是由人构 ( 三) 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促进心理融合 成的社会机构,必须与学校自身的环境相适应。⑧ 校本课程 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学校就读后,社会制度层面以及城 也是实施融合教育的重要载体,为了更好促进融合教育的实 市社会心理层面的排斥等,使他们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首 施,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公办学校也应把融合教育理念作为校 先是自我意识不良,对自已的社会身份定位不清。边缘化的 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融合教育旨在打破城乡限制,全面 社会身份和自我意识,使得他们在融入城市方面举步维艰。 实现教育公平,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型人才,为构建社 其次是存有自卑心理,经常体验挫折感。除了城市学生对农 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融合教育的核心思想是“促 民工子女有偏见外,不少农民工子女也对城市学生同样抱有 进融合”,目标是让农民工子女找到归属感,被充分接纳和享 偏见。但是,农民工子女所受到的偏见更加显而易见,对他 受公平待遇,并获得充分发展。融合教育的重心是注重文化 们的心灵更具有摧残性。再次,就是具有强烈的融入城市倾 的融合,文化融合是融合教育的重心和落脚点,包括观念文 向。在调查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发现农民工子女并不想回 化、 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等方面的融合。⑨ 融合教育的原则包 而是更想与日久生情的城市生活融为一体。这种心理倾 乡, 括关爱、赏识、互动、公平、自信五个方面。只有将以上融合 向大大增强了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的希望,也是我们开展融 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才能够真正发挥校 合教育的突破点。因此,通过开设心理融合课程,可以培养 本课程开发的优势,帮助农民工子女更好完成融合教育的 农民工子女适应城市的内生力,即自主意识以及自强、自立、 任务。 自信等内在的精神品性,也可以培养城市学生的多元文化 ( 二) 使教师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 观,即学会尊重、平等、接纳、宽容等理念。培养进城务工人 校本课程采用的是实践———评估———开发的课程开发 员子女适应城市的“内生力”,使之认同城市文化,培养自 模式,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都参与到课程开发中。其中,教 强、 自尊、自信的性格,才是实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融合教育 师的作用尤为突出,因为教师最了解学生的知识、兴趣、能 ⑦ 的关键。 力,并与课程实施的效能紧密联系。⑩ 因此,保障教师开发课 三、融合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程的专业自主权,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对学校教学特点 近年来,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得如火如荼,成为课程改革 和学生发展需求进行研究,进而开发出切实可行的校本课 的一个热点和难点。经过理论探讨和实践总结,高校学者和 程,是一个极其关键的问题。通过校本课程来实施融合教 一线教师已基本达成共识: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种必然趋 育,教师要树立“平等、尊重、接纳”的教育理念,尊重城乡学 势。它作为一种新的课程管理模式,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和教 生在学习基础、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对城乡 师的发展需求,对于课程发展本身也是一种完善和提升,还 学生平等对待,一视同仁。由于学校课程的“城市中心”取 有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要使校本课程开发真正落到实处, 向,农民工子女往往不能完全适应城市教材和教学方法,教 而不是停留在理念或口号上,就需要形成一些有效的开发模 师应该主动研究他们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探 式或策略指导。况且,每个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师生需求也存 索教学方式,总结教学经验,进一步编制出符合学生需求的 45 校本课程。此外,为了使教师真正掌握融合教育知识和校本 体。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融合教育理念得以落实,满足城乡 课程开发技能,学校应该提供校本培训的机会。一般的教师 学生融合的多样需求。具体说来,可以从三方面促进融合教 培训有四种方式: 观摩教学、教研活动、专家讲学和脱产学 育的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缩小城乡学生素质差距,促 习。学校可以综合利用这四种手段,或选择适合学校实际的 进文化融合; 校本课程有助于增强农民工子女归属感,促进 培训方式,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实现教师校本课程 身份融合; 校本课程有助于促进农民工子女心理融合。为了 研究与开发能力的提高。 使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得以顺利进行,对具体开发策略的 ( 三) 让城乡文化差异作为课程特色资源 思考是必不可少的。以融合教育理论为分析框架,我们提出 校本课程开发一般遵循因校制宜的原则,即结合本校的 三种课程开发策略,具体包括以融合教育理念指导校本课程 优势与传统来进行。这些优势和传统一般指的是学校发展 开发; 使教师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 让城乡文化差异 历史、办学理念、校风和校训等。与农村学校或一些城市学 作为课程特色资源。 校不同,实施融合教育的公办学校存在着一种特别的课程资 源: 城乡文化差异。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结构性不平等不仅 导致城乡经济的差异,也导致城乡文化的差异。从文化发展 注释: 创新的角度来看,城乡文化差异却是一种珍贵的资源。融合 ①李超: 《以交往促融合———谈农民工子女在公办学校 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切入点,应该面向这种存在差异的 2007 年, 36 页 - 37 页。 的教育与管理》,湖北大学硕士论文, 城乡文化。只有将城乡文化进行融合,才能真正满足城乡学 ②黄兆信、潘旦、万荣根: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 概念、 生的共同需要,才能引导教师投身课程文化建设。因此,注 重对城乡文化资源的开发,是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重 点。然而,以城乡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开发背景,不意味着将 各个地方的乡土文化都纳入校本课程中,这样只会让课程显 得杂乱,增加学生的负担。应该把乡土文化的精华和特色融 2010 年第 8 期。 内涵及实施路径》,《社会科学战线》, ③叶建源: 《香港公营学校转“直接资助计划”的趋势与 2003 年第 3 期。 教育公平问题》,《学术研究》, ④程仙平: 《民工子女学校融入问题研究》,华东师范大 2009 年, 43 页 - 44 页。 学硕士论文, 入校本课程,并与城市文化进行优势互补,形成一种新生文 ⑤涂启锋: 《融合教育的实施机制———以武汉市德才中 才能使校本课程开发突破限制、顺利实施和发展,进而为 化, 学为中心 的 考 察 》,湖 北 大 学 硕 士 论 文,2007 年,24 页 - 整个课程体系的发展提供经验和动力。比如说城市学生一 25 页。 般具有“眼界开阔、思维敏捷”的优秀品质,可以弥补农民工 子女眼界比较窄,能力相对较弱的不足。农民工子女身上一 ⑥JudithA. Howard. ( 2000 ) . SocialPsychologyofIdentities. Annual. Review. Social. 2000. 般具有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特质,可以弥补城市学生比较 ⑦黄兆信、李远煦、万荣根: 《“去内卷化”: 融合教育的 娇气、吃不了苦的缺点。如果把这些文化品质整合进城市文 关键———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融合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教 瑏 瑡 化之中,定会有助于城市文化和学校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综上所述,由于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现象的存在, 在城市公办学校实施融合教育既是应对教育公平理念的强 烈呼唤,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但是,融 合教育还是一个新鲜事物,我们既要认识实施融合教育的必 要性,也有必要进行不断反思、探索和创新。校本课程是近 几年来课程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 富的实践经验。虽然校本课程开发的原意不是为了促进融 合教育,但是校本课程开发却是实施融合教育的一个有效载 46 2010 年第 11 期。 育研究》, ⑧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现代教育学基础》,南京师范 2003 年, 293 页 - 294 页。 大学出版社, ⑨黄兆信、郭丽莹: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 教师职业能 2010 年第 2 期。 力面临新挑战》,《教育科学》, ⑩崔允漷: 《校本课程开发: 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 2000 年, 186 页 - 188 页。 版社, 瑡汤林春: 《农民工子女就读城市公办学校的文化冲突 瑏 2009 年第 10 期。 与融合研究》,《教育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