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almquist指数的我国电信业动态效率研究.pdf
经济论坛 《软科学 》2008 年 4 月 ·第 22 卷 ·第 4 期 (总第 100 期 ) 基于 Malmquist指数的 我国电信业动态效率研究 顾成彦 , 胡汉辉 (东南大学 集团经济与产业组织研究中心 ,南京 210096 ) 摘要 : 在运用数 据包 络模型分 析我国电信 业技 术效率 和规模 收益 状况的 基础 上 , 使用 衡 量 产 业 效 益 水 平 的 M alm quist指数研究了我国电信业的生产率增长水平及其变迁 。实证结果表明 : 技术效率的改善而非技术进步是我 国电信业生产率增长的源泉 ,竞争是改进运营商技术效率 、 促进生产率增长的有效手段 。 关键词 : 电信业 ; 动态效率 ; DEA 方法 ; M alm quist指数 中图分类号 : F62611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1 - 8409 ( 2008 ) 04 - 0054 - 04 A n a lys is o f D yn a m ic E f f ic ie n c y in C h in a ’s T e le c om m u n ic a t io n In d u s t r y: B a s e d o n t h e M a lm q u is t In d e x Ap p r o a c h GU Cheng2yan, HU Han2hui ( R esea rch Cen ter of Group Econom y and Industry O rgan iza tion, S ou theast U n iversity, N an jing 210096 ) Abstract: Based upon the analysis of the p roductive efficiency and return to scale in China’s telecommunication in2 dustry by the DEA method,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dynam ic efficiency based on the M alm quist index app roach. The emp ir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it is the imp rovement in technical efficiency rather than technical p rogress that is the p rim ary factor which p romotes the grow th in p roductivity, and competition can be used to imp rove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the p roductivity grow th. Key words: telecommunication industry; dynam ic efficiency; DEA method; M alm quist index 一、 引言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 我国的电信业经历了飞速的 发展和巨大的变革 。政府先后对电信业进行了政企分 开、 破除垄断 、 企业重组等一系列战略性改革 , 这些举措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市场的竞争 , 推动了产业的发展 。 [1 ] 据信息产业部 统计 , 截至 2006 年底全国电话用户总 数突破 8 亿户 , 移动电话用户总数突破 4 亿户 , 网络规 模和用户数量均位于世界首位 。尽管我国的电信业务 量增长迅速 , 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无效率问 题 , 如电信网互联互通不畅 、 恶性价格竞争屡禁不止等 。 与此同时 , 网络融合正在对电信业传统的网络结构和商 [2 ] 业模式形成巨大的冲击 。在此背景下 , 分析我国电信 运营商的生产效率及其变动趋势 、 研究影响我国电信市 场效率的深层因素就显得十分迫切 。 一般而言 ,电信业效率评价方法主要有三种 , 最为 常见的是指标评价法 , 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来度量绩效 , 但该方法测量出的指标更多的体现了企业的运营绩效 , [3 ] 而非经济意义上的生产效率 。乔均等 讨论了该方法 在电信企业绩效评价实践中的可行性 。另一种方法是 参数方法 , 如随机前沿分析 ( SFA ) , 其主要缺点是预先 设定的生产函数可能与现实不符 , 同时在处理多产出问 [4 ] 题时存在困难 。刘新梅和董康宁 使用该方法对我国 电信业市场结构与 X - 效率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 第三种是非参数方法 ,如数据包络分析 ( DEA ) 。与参数 收稿日期 : 2007 - 10 - 11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70473013 ) 作者简介 : 顾成彦 ( 1981 - ) ,男 ,江苏徐州人 ,东南大学集团经济与产业组织研究中心博士生 , 研究方向为产业组织与政府规 制 ; 胡汉辉 ( 1956 - ) ,男 ,江苏南通人 ,东南大学集团经济与产业组织研究中心主任 、 教授 、 博导 ,研究方向为产业组织与政府 规制 。 ·5 4 · 经济论坛 《软科学 》2008 年 4 月 ·第 22 卷 ·第 4 期 (总第 100 期 ) 方法相比 , DEA 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 不需要设定前沿生 产函数的具体形式 ; 可有效处理多投入和多产出的情 况 ; 可直接计算出技术效率 , 并指出提高效率水平的途 [5 ] 径 。初佳颖 使用该方法分析了政府规制对我国电信 业技术效率的影响 。迄今为止 , 尚未有学者从生产率增 长角度研究我国电信业的动态效率命题 。 与上述文献关注于电信运营商的运营绩效和 X [6 ] 效率不同 , 本文从拉丰和泰勒尔 所指出的在位垄断者 的无效率现象出发 ,主要关注于电信运营商的生产效率 及其动态演化 ; 与初佳颖将电信业视为整体 、 以年份作 为决策单元且仅关注技术效率不同 , 本文以电信运营商 作为基本决策单元 ,采用一种可以衡量电信运营商动态 效率水平的 M alm quist 指数 (简称 M 指数 ) 和面板数据 来分析不同时期我国电信运营商的效率演化 。首先采 用 DEA 模型计算了我国四大基础电信运营商的生产效 率、 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 , 而后初步判定其规模收益 状况 , 并利用基于产出方向的 M 指数方法估计出中国电 信业的生产率增长及其构成的变化 , 以从动态角度研究 我国电信运营商的效率水平及演化趋势 。 二、 基本模型 通常采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 TFPG) 指数来衡量产 业的动态效率变化 , 常见的 TFPG 指数有 Laspeyres 指 数 、Tornqvist指数和 M alm quist指数等 。 1953 年 , 瑞典经 济学和统计学家 M alm quist提出了一个研究投入品的消 [7 ] [8 ] 费数量指数 ; Fg re 等 在此基础上结合了 Farrell 的效 [9] 率思想和 Caves等 的生产率思想 , 使用 DEA 方法构建 了 M alm quist生产率指数 。M 指数可以用来衡量生产率 变化 , 并可进一步分解为技术进步和相对效率的改善 。 针对特定决策单元 ,M 指数能够对不同的决策单元做跨 期分析 , 衡量决策单元所在生产集合的变化 , 同时了解 该决策单元本身在生产集合中的相对效率及其变化 。 基于产出的 M 指数可表示为 : t t+1 t t t +1 D 0 ( x0 , y0 ) D 0 M0 = t D 0 ( x0 , y0 ) t+1 = t +1 t+1 t +1 ( x0 , y0 ) D0 t t t D 0 ( x0 , y0 ) t 0 t +1 0 其中 ,D ( x t +1 0 ,y t +1 1 2 t +1 ( x0 , y0 ) t+1 t 率水平 ; D t+1 t +1 t t t D 0 ( x0 , y0 t+1 t+1 t +1 t +1 t t D 0 ( x0 , y0 ) ( x0 , y0 ) D 0 1 2 t+1 水平 ; D0 t + 1期整体生产率的变化程度 。若指数大于 1, 意味着 从 t期到 t + 1 期的全要素生产率 ( TFP ) 为正 。换言之 , 若 M 0 > 0, 表示生产率呈现上升趋势 ; 反之 , 表示生产率 呈现衰退 的 趋 势 。技术 效 率变 动 ( Technical Efficiency Change, TEC ) 是相对效率变化指数 , 表示电信运营商在 t期至 t + 1 期的技术效率变动程度 。若 TEC 大于 1, 表 示与最优决策单元的差距在缩小 ; 若 TEC 小于 1, 则表 示差 距 在 进 一 步 拉 大 。技 术 变 动 ( Technical Change, TC ) 表示电信运营商在 t 期至 t + 1 期的生产技术变化 的程度 。同理 , TC 值大于 1 表明正向的移动或技术进 步 , TC 值小于 1 表明负向的移动或技术退步 , TC 值等于 1 意味着技术前沿没有发生变化 。 三、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由于各个电信运营商的分拆和上市时间不同 , 本文 以 2001 ~2005 年为样本期间 , 选取了中国电信 、 中国网 通、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四大基础电信运营商的数据 。 它们各年的市场份额之和均大于 80% ,因此选择四大运 营商可以有效反映我国电信市场的基本状况 。 1. 指标选择 ( 1 ) 投入变量 : 包括员工数量 、 总资产 、 资本支出 。 ( 2 ) 产出变量 : 包括运营利润 、EB ITDA① (电信公司 财务表现标准 ) 、 主营业务收入和其它收入 ② , 其中主营 业务收入项包括 : 长途呼叫业务收入 、 本地呼叫业务收 入和移动呼叫业务收入 , 其它收入项具体包括 : 网间互 联接入收入 、 互联网业务收入 、 增值服务 、 线路租用和数 据传输收入等 ,对于移动运营商还包括无线数据收入 。 ( 3 ) 网 络 外 部 性 与 DEA 模 型 方 向 选 择 。 Coelli 等 [ 10 ] 指出 : 在大多数产业中 , DEA 模型的方向选择不会 身 ,还取决于连接到该网络的其他消费者的数量 。对于 ( 1) 的是在现有网络规模 (投入 ) 下尽可能多的扩大业务量 ) 代表以第 t 期的技术表示第 t + 1 (产出 ) 。因此针对存在网络外部性的产业应选择产出 t 0 t 0 t+1 0 t+1 0 ) 代表以第 t + 1 期的当期的效率 ,y 使用 M alm quist指数可以衡量电信运营商在 t 期至 电信运营商 , 网络规模是一种沉没成本 , 决策者需考虑 ( x0 , y0 ) t 0 (w ]。 的网络外部性特征 , 消费者效用既取决于电信服务本 t 期的效率水平 ; D ( x , y ) 代表以第 t期的技术当期的效 t+1 0 1 2 对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互为倒数 ) 。但电信业具有典型 t d0 ( x0 , y0 ) D0 t t+1 t+1 t t t D0 ( x0 , y0 ) D0 ( x0 , y0 ) 化 ,即 TC0 = t+1 t+1 t+1 t+1 t t D0 ( x0 , y0 ) D0 ( x0 , y0 ) ( x0t , y0t ) 代表以 t + 1 期的技术表示的第 t期效 t+1 率水平 。上式第一部分 TEC0 = ( x0t + 1 , y0t + 1 ) D0 t t t D0 ( x0 , y0 ) 衡量了 技术效率的变化 ; 而第二部分则衡量了技术前沿的变 方向的 DEA 模型 。 2.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自于各电信公司年报 : 中国电信 2001 ~ 2005 年间的各年年报 、 中国网通 2004 ~2005 年年报 (其 2001 ~ 2003 年 数 据 来 自 纽 约 证 券 交 易 所 ( NYSE. Group ) ,中国移动 (香港 ) ③ 2001 ~2005 年报和中国联通 ① EB ITDA 是指未计财务费用 、 利息收入 、 股息收入 、 所得税 、 折旧及摊销 、 应占联营公司及共同控制实体亏损及少数股东权益的利润 ,是电信公司常用的衡量公司财务表现标准的指标 。 ② 理想的产出指标应包括三项业务收入 ,即 : 本地呼叫收入 、 长途呼叫收入和互联互通 (接入 ) 收入 ,但由于部分上市公司年报并未提供互联互通 (接入 ) 收入数据 , 为保证 D EA 模型 对数据平衡 (B alance)要求 ,本文将互联收入归并至其它收入之中 。 ③ 其中 ,中国移动上市时仅有浙江 、 广东两家子公司 ,后逐年并购各省子公司 ,故其总资产等指标均以 2005 年重置值为准 。 ·55· 经济论坛 《软科学 》2008 年 4 月 ·第 22 卷 ·第 4 期 (总第 100 期 ) 21规模收益判定 2001 ~2005 年报 。 四、 实证结果及分析 1. 技术效率分解 本文使用 EM S1. 30 软件对模型进行求解 。首先计 算电信运营商产出方向的技术效率 、 纯技术效率和规模 效率值 , 为节省篇幅 , 表 1 仅给出了它们的均值 。结果 表明 : 中国电信连续 5 年处于技术有效率的状态 , 且同 时为纯技术和规模有效率 。中国网通在大多年份均处 于技术无效率的状态 ( 2005 年除外 ) , 2001 ~2003 年的 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处于无效率的状态 , 2004 年为 纯技术有效率而规模无效率 , 2005 年实现了纯技术有效 和规模有效 。中国移动 2001、2003 和 2005 年为技术有 效率年份 , 2002 和 2004 年的无效率既源于纯技术无效 率亦源于规模的无效率 。中国联通于 2001 年和 2003 年 呈现出无效率 , 但值得注意的是 , 它的无效率仅源于规 模无效率 , 其纯技术效率各年均处于有效率状态 。 为判断各个电信运营商的规模收益 , 本文又使用 DEA - FG模型计算了非递增的规模报酬效率 ( N IRS) ①。 结果表明 : 中国电信连续 5 年处于规模收益不变的区 间 。中国网通在 2001 ~2004 年间均呈现出递增的规模 收益 ( IRS) ,并于 2005 年实现了不变的规模收益 。中国 移动在 2001、2003 和 2005 年为规模收益不变的年份 , 2002 年出现了规模收益递增 , 而 2004 年出现了规模收 益递减 ( DRS) 。对于中国联通而言 , 其 2001 年和 2003 年呈现出规模收益递增 , 其余年份均为不变的规模收 益 。结合具体指标数值 ,可以看出其原因在于运营商的 运营投入在当年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 投入要素的组合 也不尽合理 。 31动态效率分析 表 2 给出了四大运营商的 M alm quist 指数 , 其中又 被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动和技术变动 。由表可见 , 四大电 信运营商的 M 指数历年的均值为 01897、11395、11019、 01868, 反映了我国电信业生产率增长呈现出先升后降 的变化趋势 。进一步 , TEC 的变动趋势与 M 指数的变动 趋势相一致 : 在 M 指数大于 1 时 ,其值亦大于 1; 在 M 指 数小于 1 的 2005 年 ,其值亦小于 1。与此同时 , TC 值在 各年份都小于 1, 但表现为先升后降的波动趋势 。综上 可见 ,我国电信业的生产率的变动与技术效率密不可 分。 表 1 电信运营商技术效率均值及其分解 ( % ) 技术效率均值 纯技术效率均值 规模效率均值 运营商 ( EE ) ( TE ) ( SE ) 中国电信 100100 100100 100100 中国网通 116187 106192 109157 中国移动 101175 101123 100151 中国联通 121166 100100 121166 注 : 其中运营商年技术效率 ( EE ) =当年纯技术效率 ( TE ) ×当 年规模效率 ( SE ) ,以上为各年均值 ,不满足上式 。 表 2 电信运营商动态生产率指数及分解 运营商 2001 ~2002 年 2002 ~2003 年 2003 ~2004 年 2004 ~2005 年 M 指数 TEC TC M 指数 TEC TC M 指数 TEC TC M 指数 TEC TC 中国电信 11315 11448 01908 11437 11627 01883 11390 11475 01942 01886 01940 01943 中国网通 01818 11266 01646 01922 11027 01898 01824 01866 01951 01876 01981 01892 中国移动 11297 11601 01810 01830 01921 01901 11071 11074 01998 01763 01848 01899 中国联通 01159 01161 01993 21389 21692 01887 01790 01756 11045 01946 01858 11102 均值 01897 11119 01839 11395 11567 01892 11019 11043 01984 01868 01907 01959 注 : TEC 表示技术效率变动 , TC 表示技术变动 ,M 指数 = TEC ×TC。 从运营商的角度看 , 2001 ~2004 年间中国电信的生 产率呈先升后降趋势 , 其中 2002 ~2003 年上升得最快 (M = 11437 ) , 2004 ~2005 年出现了下降 (M = 01886 ) ; 同理 , 中国网通的生产率则逐年下降 ; 中国移动的生产 率有升有降 ; 中国联通的生产率在 2002 ~2003 年上升 , 其余年份均下降 。从指标分解的角度看 , 中国电信的技 术效率在 2001 ~2004 年呈现上升趋势 ( TEC > 1 ) , 2005 年有所下降 ; 中国电信各年的 TC 均小于 1, 表明其技术 是逐年衰退的 。同理 ,网通和移动的技术效率变化是不 规律的 , 但技术是逐年衰退的 ; 联通的技术效率变化也 是不规律的 , 但其技术变化率 ( TC ) 在 2003 ~2005 年均 大于 1,这说明其出现了技术进步 。 表 3 电信运营商平均生产率指数及分解 生产率 技术效率 技术变动 指数均值 变动均值 均值 中国电信 11257 11373 01919 中国网通 01860 11035 01847 中国移动 01990 11111 01902 中国联通 11071 11117 11007 均值 11045 11159 01919 运营商 ① Fare和 Grosskopf ( 1985)在使用非参数的费用方法研究规模收益时 ,实际上是一种 D EA 模型 ,被称为 FG模型 ,其被广泛的用于决策单元的规模收益判断 。由于表格过大 ,本文省 略了规模收益判定表 ,仅给出实证结果 。 ·5 6 · 经济论坛 《软科学 》2008 年 4 月 ·第 22 卷 ·第 4 期 (总第 100 期 ) 从表 3 中可以看出 ,生产率指数均值为 11045, 这说 态发展的瓶颈 ,运营商内部的生产效率才是影响增长的 明在 2001 ~2005 年间我国电信业的生产率保持了年均 关键所在 。进一步而言 ,可以通过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 415%的增速 。其中中国电信的生产率水平最高 , 而中 来提高运营商的效率水平 , 从而间接的促进生产率增 国网通的生产率水平最低 。同时 , 四大运营商的技术效 长 。该结论对下一步 3G 牌照的发放有直接的现实意 率均值都大于 1, 而技术变动均值大都小于 1, 这再次说 义 : 发放 3G牌照是一次重组和调整我国电信资源的良 明我国电信业的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来源于技术效率因 好契机 ,无论采用何种 3G标准 ,运营商的技术衰退问题 素而非技术前沿的改变 。值得注意的是 , 仅有中国联通 都将得以解决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发放 3G牌照是否有 一家的技术变动平均值大于 1, 为 11007, 这说明其技术 效地增进了市场竞争强度 : 若市场中竞争加剧 , 则能够 在样本期间出现了进步 。究其原因 , 可能是其 CDMA 技 促使运营商提高内部的生产效率 ; 相反 , 若市场中垄断 术的推广 : 中国联通于 2002 年开始投资兴建其 CDMA 势力增强 ,则可能不利于运营商生产率的增长 。 ( 2G和 215G) 网络 ① , 2003 ~2005 年间其铺设的网络规 模和用户基数迅速增长 。 另外 ,本文的研究还表明 , 将 M alm quist指数方法应 用于电信业的效率评价是可行的 , 它不仅可以客观地反 五、 结论 映运营商的效率水平和动态变化趋势 , 而且还可以应用 本文采用 M alm quist 指数方法 , 研究了我国以四大 于电信运营商之间的动态标尺竞争 ( Dynam ic Yardstick 基础电信运营商为代表的电信业的动态效率情况 , 主要 Competition ) 评价 ,因此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结论如下 : 参考文献 : ( 1 ) 规模因素是造成样本期间内我国电信运营商无 [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 . 2006 年全国通信业发展统计公 效率的主要原因 。在次优条件下 , 中国电信是有效率 报 [ EB /OL ]. http: / /www. m ii. gov. cn / art/ 2007 /02 /09 / art_169 的 ; 中国网通和中国移动各年效率值间存在差异 , 其无 _28756. htm l, 2007 - 02 - 09. 效率年份中同时存在纯技术无效率和规模无效率 。究 其原因 , 主要是因为这两大运营商的运营投入在当年没 [ 2 ] 张向国 , 吴应良 . 移动商务价值网商业模式与运营机制研究 [ J ]. 软科学 , 2005, 19 ( 6 ) : 34 - 37. [ 3 ] 乔均 ,祁晓荔 ,储俊松 . 基于平衡计分卡模型的电信企业绩效评 有得到充分利用 ,投入要素的组合也不尽合理 。对于中 价研究 — — —以中国网络通信集团江苏省公司为例 [ J ]. 中国工 国联通而言 , 其技术是有效率的 , 其无效率值主要由规 业经济 , 2007, 2: 110 - 118. 模因素造成 。这说明我国的无效率电信运营商应通过 扩大供给侧的物理网络规模和需求侧的用户基数规模 来扩大业务量 、 增加业务收入 、 提高盈利水平 。 ( 2 ) 电信基础运营商大都呈现出非递减的规模收 益 。仅有中国移动一家在 2004 年出现了规模收益递减 [ 4 ] 刘新梅 , 董康宁 . 中国电信业市场结构与 X 效率的实证研究 [ J ]. 预测 , 2005, 24 ( 4 ) : 74 - 78. [ 5 ] 初佳颖 . 政府规制下电信产业的技术效率分析 [ J ]. 经济纵横 , 2006, 4: 34 - 35. [ 6 ] [法 ]让 ·雅克 ·拉丰 , 让 ·泰勒尔 . 电信竞争 [M ]. 胡汉辉等 译 . 北京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2001. 的情况 。非递减的规模收益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电信业 [ 7 ] Fg re R, Grosskopf S, L indgren B , Roos P. Productivity Change in 呈现出自然垄断属性 ,只能说明若现有运营商扩大生产 Swedish Pharmacies 1980 - 1989: A Nonparametric Malm quist Ap 2 规模 , 将会获得至少等比例的收益 。同时该结论还意味 p roach [ J ].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 1992, 3: 85 - 102. 着我国现有的电信资源配置并未满足电信业的规模经 [ 8 ] FarrellM J. 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 J ]. Journal 济性要求 。 ( 3 ) 我国电信业的生产率保持了积极的增长态势 , 这一趋势主要源于技术效率的改进而非技术前沿的改 变 。在逐步引入竞争和尚未网络升级的现实背景下 , 技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1957, Series A ( General ) , 120 ( III) : 253 - 290. [ 9 ] Caves D W , Christensen L R, D iewertW E. The Econom ic Theory of Index Numbers and the Measurement of Input, Output, and Pro2 ductivity[ J ]. Econometrica, 1982, 50 ( 6 ) : 1393 - 1414. 术效率对电信运营商的生产率增长贡献较大 , 而技术前 [ 10 ] Coelli T, Rao D S P, Battese G E. An Introduction to Efficiency 沿却呈现出逐年衰退的趋势 。其中仅有中国联通因投 and Productivity Analysis [ M ]. Boston: Kluwer Academ ic Pub2 资 CDMA 网络而出现了技术的进步 。这说明在现有的 lishers, 1998. 技术条件下 , 电信运营商应重视提高自身的内部效率 , 有效利用企业内部的投入资源要素组合 , 由此促进生产 率的增长 。 ( 4 ) 竞争是促进电信运营商生产率增长的有效手 [ 11 ] 胡汉辉 . 有效还是非有效 — — —非参数的最佳效率前沿面估计 [M ]. 南京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1998. [ 12 ] 魏权龄 . 数据包络分析 [M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2004. (责任编辑 : 李映果 ) 段 。在我国的电信市场中 ,技术和设备并非约束产业动 ① 联通初期兴建的为 GSM ( 2G) 和 GPRS( 2. 5G)网络 ,并于 2002 年开始投资建设 CDMA ( 2G)网络 ,后逐步升级为 CDMA2000 - 1X ( 2. 5G) 网络 ,迄今为止 , 联通尚未将自身的网络升 级到 3G (CDMA2000 - 3X) 。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