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pdf
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 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的 通知》,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 设,制定本计划。 一、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 自 1999 年以来,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以下简称重点研究基地)在体制改革、科学研究、人才培 养、咨询服务、资料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科 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在海内外享 有较高声誉,引领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为 新时期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到 2020 年,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总体目标是:从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和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实际需要出发,按照立 足创新、提高质量、增强能力、服务国家的总体要求,继续 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 协调发展的重点研究基地体系,为建设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 学创新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主要任务包括: 1.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创新组织管理,强化开放合作, 形成集成优势,激发科研活力。 -1- 2.瞄准国家发展战略和学科发展前沿,注重内涵建设, 全面提升综合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 发展能力,全面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 3.突出特色优势,凝练科研方向,总体设计、分步实 施发展规划,产出一批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和学术价值的标志 性成果。 4.新增一批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和新兴交叉研究领 域的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一批社会科学实验室,着力加强部 部共建、部省共建重点研究基地建设。 二、建设重点 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创新”的要求,强化分类指 导和管理,突出学术特色、提升学术优势、打造学术品牌, 着力推进以下方面建设: 1.突出问题导向,以研究回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 重大问题为主攻方向,推动重点研究基地与国家部委、地方 政府等开展实质性、高水平合作,形成一批国家级“智库”。 2.聚焦国际学术前沿,拓展研究领域,长期、持续推 进基础研究,形成一批有国际影响的学术高地。 3.推进模拟仿真和实验计算研究,促进研究方法和手 段创新,适应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推动跨学科研究, 培育新的学术增长点,形成一批新兴交叉问题研究的“孵化 器”。 -2- 4.主动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促进科学研究与教 育教学、社会实践相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 养质量,形成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 5.着力加强社会调查、统计分析、基础文献、案例集 成等专题数据库建设,形成一批高水平数据和信息中心。 6.拓展国际学术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国际问题研 究,探索在国外和港澳地区合作设立研究机构,形成一批国 际学术交流合作的重镇。 7. 积极探索新型科研组织模式,使重点研究基地成为 服务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改革实验区。 三、组织管理 1.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按照《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 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实施, 采取教育部与主管部门及高等学校共建、以高等学校自建为 主的方式,实行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 2.教育部负责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的具体实施,主 要职责是:(1)制定本计划实施细则;(2)组织重点研究基地 申报、专家评审和检查评估;(3)指导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并 提供经费支持。 3.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其他部委教育主管部门,负责 本地区或本部门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的制定实施和管理, 主要职责是:(1)组织本地区或本部门重点研究基地的推荐 申报;(2)制定本地区或本部门重点研究基地的具体建设方 案,并负责实施;(3)提供相应条件和经费支持。 -3- 4.高等学校由主要领导负责,学校学术委员会审议并 提出建议,人文社科研究管理部门具体实施,主要职责是: (1)组织本校重点研究基地申报;(2)制定本校重点研究基地 具体建设计划和实施细则;(3)负责本校重点研究基地日常 管理;(4)提供相应条件和经费支持。 四、经费投入 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由教育部、共建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 共同负责经费投入,用于科研项目、学术会议、学术交流、 资料建设、学术期刊、网络和数据库建设,以及办公经费等。 五、检查评估 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实行竞争入选、定期评估、不合格淘 汰的动态管理。教育部通过建立以数据信息库为支撑的重点 研究基地质量管理和评估信息系统,随时监测并发布重点研 究基地建设的基本情况。 根据《管理办法》要求,教育部定期组织检查评估,不 达标的重点研究基地将进入预备期,给予警告、暂停拨款、 限期整改等处理;再次评估不达标的,取消重点研究基地建 设资格。 有关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要进行经常性检查和指导,发 现问题,及时解决。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