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基于_大学英语教学指南_框架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置_季佩英.pdf

激萌^PInK7 页 376.303 KB下载文档
基于_大学英语教学指南_框架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置_季佩英.pdf基于_大学英语教学指南_框架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置_季佩英.pdf基于_大学英语教学指南_框架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置_季佩英.pdf基于_大学英语教学指南_框架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置_季佩英.pdf基于_大学英语教学指南_框架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置_季佩英.pdf基于_大学英语教学指南_框架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置_季佩英.pdf
当前文档共7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基于_大学英语教学指南_框架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置_季佩英.pdf

外语界 2017 年第 3 期( 总第 180 期) 基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框架的 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置 季佩英 提要: 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研制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即将颁布。《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首次将专门用途英语正式列入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本文重点阐述《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专门用途英语课程 的理念、内涵、特点、内容和设置模式等,以帮助大学英语教师更好地理解专门用途英语,为高校建设学术英语 课程提供相关建议。文章进而介绍了复旦大学学术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为《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实 施提供实证支持。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专门用途英语; 学术英语; 课程设置 Abstract: The Guidelines o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drawn up by the National 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Advisory Board will be released soon. One of the highlights of the Guidelines is the reform of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which embraces ESP teaching and learning for the first time. This paper elucidates the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of integrating ESP into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It also interprets the perceptions,features,contents and modules of the ESP course design based on the Guidelines. Besides,it introduces the EAP course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of Fudan University to provide empirical support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uidelines. Key words: Guidelines o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ESP; EAP; curriculum design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5112( 2017) 03 - 0016 - 07 1. 引言 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研制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 以下简称《教学指南 》) 即将颁布。《教学指南》对大学英语的课程定位与性质、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课程设置、评价 与测试、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资源、教学管理、教师发展作了详细的阐述,是“新时期普通高 等学校制定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建设大学英语课程、实施大学英语评价的依据”( 王守仁 2016: 10) 。本文重点解读《教学指南 》课程设置中的专门用途英语 (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SP ) 课程,并介绍复旦大学学术英语(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EAP) 课程设置和教学实 践,以期为高校建设学术英语课程提供建议 ,为《教学指南》的实施提供实证支持。 2. 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设置理据 课程是指一个教育机构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达到预设教育目标而设置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课程体现了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和 重要保障( Nation & Macalister 2010) 。《教学指南》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通用 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 ,由此形成相应的三大类课程,即通用英语课程、专 门用途英语课程和跨文化交际课程 ( 向明友 2016) 。 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首次正式纳入专门用 途英语课程,这充分体现了大学英语教学界对课程体系的新思考和新认识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 16· Foreign Language World No.3 2017 ( General Serial No.180) 第一,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置考虑了国家发展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 划纲要( 2010—2020 年) 》明确提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适应 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 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显然,大学英语课程在培养国际化人才中起着重要作用 ,而“通晓国 际规则”必须依靠学术英语( 文秋芳 2014) 。 第二 ,和通用英语一样 ,专门用途英语是英语教学的组成部分 ,是基于学习者需求的语 言学习教学 ( Hutchinson & Waters 1987) 。 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涵盖专门用途英语充分体现 了大学英语教学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 专门用途英语是以特定目标为导向的英语教学 ,必须 建立在“需求分析 ”( needs analysis) 的基础之上 ( Robinson 1991) ,主要包括学术英语和职业 英语 。 学术英语是以帮助学习者用英语进行学业学习 、研究或教学为目标的英语教学 ,可 细分为通用学术英语和专用学术英语 。 职业英语是以帮助学习者用英语进行工作为目标 的英语教学 。 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体现了大学英 语 课 程 与 各 学 科 专 业 学 习 、职 业 发 展 的 结 合。 第三,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拓展了大学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内涵 。 英语是英美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是国际交往、科技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 王守仁 2016) 。由此,大学 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就专门用途英语的工具性而言,《教学指南 》给出了 更全面、更科学的阐述: “大学英语的工具性不仅体现于在高中阶段英语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 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也体现于专门用途英语。 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可以帮助学生 获得在学术或职业领域进行交流的相关能力 。”同时,专门用途英语也具有人文性,能使学生 提高学术素养和职业素养,深入理解和正确表达职场文化、职业道德、价值等人文因素 ( 余渭 深 2016) 。 第四,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 国内外学界普遍认为外语学习者 的学习需求主要包括语言需求、社会需求、个人需求和学习需求四方面 ( 余卫华 2002) 。 余渭 深( 2016) 提出了与这四大需求对应的四个目标 : 语言目标、社会目标、个人目标和课程相关目 标。在《教学指南》中,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涵盖外语学习者的所有学习目标,也十分明确地提 出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多维度目标 : 语言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社会目 标是“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个人目标是“使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 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 ”,课程相关目标是“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发 展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大学英语三大类课程体系的构建为实现以上目标提 供了保障。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能够满足学生的语言需求和个人发展需求 ,帮助他们提高英语 综合应用能力,在学习和今后工作中有效、得体地使用英语。 第五,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体现了基于语域培养英语应用能力的科学理念。《欧洲语 言共同参考框架》列出了语言使用的四个主要领域 : 个人领域 ( 指学习者的私人生活领域和纯 个人活动) 、公共领域( 指以社会公民或某个组织名义参与的各种活动 ) 、职场领域 ( 指学习者 自身参与的职业活动) 、教育领域( 指学习者以正规教育体系中的学生身份需完成的任务 ) ( 刘 骏,傅荣 2008; 文秋芳 2014) 。《教学指南 》把个人、公共语域使用的英语称为通用英语,把教 育、 职场语域使用的英语称为专门用途英语 ( 王守仁 2016) ,遵循了英语语言教学规律。 通用 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在不同语域以实际使用为导向 ,以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各尽其 职,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 17· 外语界 2017 年第 3 期( 总第 180 期) 3. 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置的形式与内容 《教学指南 》指出: “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将特定的学科内容与语言教学目标相结合 ,教学 活动着重解决学生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语言问题 ,以培养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能力为 教学重点 。”也就是说 ,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性质仍是语言课程 ,只是教学内容与通用英语 有所不同 ,将学科内容与语言教学目标相结合 。 我国有几千所高校 ,不同高校的办学理念 、 人才培养目标 、教学资源 、学生需求等存在较大差异 。 那么 ,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应以什么形 式融入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 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应如何设置? 《教学指南 》把大学英语培养 目标分为基础 、提 高 和 发 展 三 个 层 级 ,三 大 类 课 程 可 以 按 照 三 个 层 级 进 行 设 计 ( 向 明 友 2016) 。 依据《教学指南 》精神 ,笔者设计了三个层级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模式 ( 见表 1) ,以 供参考 。 表1 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模式 课程类型 级别 专门用途英语 通用英语 通用学术英语 职业英语 985 211 一般 985 211 一般 985 211 一般 985 211 一般 高校 高校 高校 高校 高校 高校 高校 高校 高校 高校 高校 高校 √ √ √ √ √ √ √ √ √ √ 基础 提高 专用学术英语 ○ 发展 √ √ 表 1 显示,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包括通用学术英语 、专用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可分为基础、 提高和发展三个层级。开课形式有两种: 一是单独开课 ( 表 1 中用√表示 ) ,二是在通用英语 课程中增加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部分内容 ( 用○表示 ) 。 通用学术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 学习技能与实践,培养学生专业学习所需的阅读、写作、听学术讲座与做笔记、作学术报告等综 合学习技能,比如学术英语阅读、学术英语写作、学术英语口语等。 专用学术英语的教学内容 强调专门学科的语言学习,涉及词汇、语篇、体裁等内容 ( Jordan 1997; 王守仁,姚成贺 2013: 5) ,比如医学英语、法律英语、经贸英语等。 职业英语主要教授和职业相关的职业英语知识 , 培养学生用英语从事工作的能力 。 不同类型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特点和学生需求有选择地开设专门用途英语课程 。985 高 校师资力量雄厚,学生起点高,学生外语能力培养要求较高,因此建议单独开设通用学术英语 课程和专用学术英语课程。211 高校师资力量相对较强,大部分学生对学术英语学习具有一 定需求,可以开设通用学术英语课程和少量专用学术英语课程 。一般高校师资力量相对不足, 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低,学分学时较为有限,可能不适合开设通用学术英语课程 。如学生确实 有需求,学校可在通用英语课程中增加学术英语相关内容 。但是,一般高校可以根据学校特色 开设职业英语课程,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提供帮助。 关于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和通用英语课 程的分配比例、通用学术英语和专用学术英语课程的分配比例 ,不同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而定。 · 18· Foreign Language World No.3 2017 ( General Serial No.180) 总之,各高校应以需求分析为基础,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师资力量和学生需求,尊重语 言学习规律,开设体现学校特色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 ,以供学生选择。 同时,高校要处理好专 门用途英语课程与通用英语课程 、跨文化交际课程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各类课程的学分和课 时。 4. 复旦大学学术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 4.1 课程设置 为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笔者任教的复旦大学不仅开设了全英语专 业课程,而且建立了本科生海外访学制度,为学生提供赴国外高校学习和研究的机会。 近年 来,复旦大学每年派往国外大学进行学业学习 、学术交流和学术研究的学生人数已超过在校学 生人数的三分之一。因此,复旦大学把大学英语教学定位为“服务于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服 务于院系学 生 专 业 学 习 ”,并 将 学 术 英 语 能 力 列 入 本 科 生 外 语 能 力 培 养 方 案 ( 季 佩 英 等 2016) 。 为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学术英语能力 ,我们从 2011 年开始为学生开设学术英语课程群,学 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选课。课程群包括通用学术英语类和专用学术英语类两大类课程 。 通用学术英语类课程旨在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求 、培养学术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专 项技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思辨能力等。 这类课程包括多个系列课程,比如口语系 列课程、写作系列课程、口笔译课程、视听系列课程、阅读系列课程。口语系列课程有实用交际 英语口语、英语公众演说、论辩与思辨、国际学术交流等。写作系列课程有应用文写作、论说文 写作、研究论文写作、创意写作等。 这些课程在内容和难易度等方面都体现了多元和多层特 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水平修读相应课程 。 专用学术英语 类 课 程 设 有 六 门 : 学 术 英 语 ( 人 文 ) 、学 术 英 语 ( 社 科 ) 、学 术 英 语 ( 理 工 ) 、学术英语 ( 管 理 ) 、学 术 英 语 ( 医 学 ) 和 学 术 英 语 ( 综 合 ) 。 这 类 课 程 确 立 两 大 培 养 目 标 : 一是通过初步专业知识学习 ,学生能够有效 、得体地运用英语进行学业学习 、学术交流 和学术研究 ; 二是提升学生批判性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 ,为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打 下良好的基础 。 这类课程的特点是强调英语学习对专业学习 、学术交流的服务功能 ,将语 言学习和学术能力培养 、初步专业内容学习有机结合 。 学生在了解与专业相关的重要概念 和领域热点的过程中 ,习得专业词汇 ,增强正式语体意识 ,并锻炼学术交流能力 、学术规范 能力等 。 4.2 课程教学实践 自 2011 年 9 月起,复旦大学开始实施新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具体包括通用英语课程、学 术英语课程、英语文化类课程和第二外语课程 。我们对 2011—2017 学年学生自主选课的数据 进行比较研究,尝试揭示学生对学术英语课程的兴趣和接受程度 。 图 1 显示了我校 2011—2017 学年通用英语课程、学术英语课程 ( 包括通用学术和专用学 术英语) 、英语文化课程三大模块的选课情况 。总体来看,每学年修读学术英语课程的人次最 2016—2017 学年修读人数达到 6 500 多人次。通用英语课程的修读人次基本稳定 ,但与学 多, 2016—2017 学年修读通用英语课程人次约为修读学术 术英语课程修读人次的差距逐渐增大 , 英语人次的二分之一。这说明大多数学生逐渐认同新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比较平稳地完成 了从高中英语课程学习到大学英语课程学习的过渡 ,学术英语课程在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明 显高于其他课程。 · 19· 外语界 2017 年第 3 期( 总第 180 期) 图1 2011—2017 学年大学英语课程模块选课人次分布 我校修读学术英语课程的人次总体呈上升趋势 ,这与我校学生国际化的需求相契合。 一 方面,我校多数院系为高年级学生开设了一定数量的全英语专业课程 ,因此学术英语课程在语 言、学术规范等方面为学生顺利进入全英语课程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学校每年 选派 2 000 多名学生赴海外高校学习交流,他们通过修读学术英语课程掌握了有效 、得体地使 用英语进行学业学习、学术交流和学术研究的基本能力 。由此可见,学术英语课程满足了学生 全英语专业学习和国际学习交流的需求 。 图 2 和图 3① 显示,在通用学术英语类课程中,写作系列课程和口语系列课程修读人次在 前三个学年均维持在 600 左右,后两个学年修读人次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学生偏好写作和口 语课程,表明他们对于提高笔头和口头表达能力具有较大需求 。 教学重视语言学习的产出能 有助于提高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文秋芳 2015) 。我校的学术英语课程设置体现了学生的学 力, 习需求,符合提升语言能力、有效使用语言的语言学习目的。 图2 写作系列课程选课人次对比 图3 口语系列课程选课人次对比 4.3 课程反馈 2016—2017 学年第一学期结束之前,我们组织了一次关于专用学术英语课程教学的问卷 调查。调查对象为 159 名修读学术英语( 人文) 、学术英语( 社科) 、学术英语( 理工) 、学术英语 ( 管理) 等专用学术英语系列课程的学生 ,他们来自人文、社科、理工科、经济管理等不同专业, 16.36% 是大三、大四学生, 3.77% 是大一学生。 修读学术英语课程之 其中 79.87% 是大二学生, 前,约 80% 的学生修读了大学英语三或以上课程 ( 如大学英语四、高级英语) ,约 20% 的学生修 读了大学英语二课程。问卷调查得到以下结果。 ① 2016 - 2017 学年写作系列和口语系列课程学生修读数据不完整,故未在图 2 和图 3 中呈现。 · 20· Foreign Language World No.3 2017 ( General Serial No.180) 第一,学生具有提高学术英语能力的需求 。学生修读学术英语类课程的主要原因 ( 多选 ) 依次为提高学术英语能力 ( 73.58%) 、获取学分 ( 68.55%) 、提高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的 能力( 52.83%) 。根据《复旦大学 2015 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截至 2015 年 10 月 31 日,2015 届本科毕业生中有65.10% 的学生选择在国内或国外高校继续深造 ) ( 复旦大学 2016) 。 这一 结果能够部分解释 2011—2017 学年学术英语课程修读人数不断增长的原因 ,反映了大学英语 课程体系目标的针对性和合理性 。 第二,修读学术英语课程的总体满意度较高 。 调查显示,38.99% 的学生认为课程学习收 42.77% 的学生认为收获比较大。课程满意度高说明学生对学术英语课程的接受度 获非常大, 日益提升,也表明学术英语课程的师资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在逐渐提高 。 第三,学术英语写作能力的提升最为明显 。通过修读课程,学生最大的收获是了解学术文 章的结构和语言风格( 收获非常大占 44.65%,比较大占 39.62%) 。 其他方面的收获依次为掌 握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规范( 收获非常大占 35.85%,比较大占 42.77%) ,提升撰写英语小论 文的能力( 收获非常大占 33.96%,比较大占 43.40%) ,发展在英语学术写作中规避学术剽窃、 合理引用文献的能力( 收获非常大占 33.33%,比较大占 43.40%) 。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 学生较为缺乏学术写作方面的知识 ,为学生开设学术英语课程是提高学生学术写作能力的有 效途径之一。 第四,学术英语课程较好地对接全英语专业学习 。调查显示,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了一 定数量的学术英语词汇( 收获非常大占 32.08%,比较大占 42.14%) 和一些基本的专业知识( 收 获非常大占 14.47%,比较大占 35.22%) ,学术英语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 收获非常大占26.42%, 比较大占 47.8%) 。由此可见,将学科内容与语言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切实可行,不仅能够 帮助学生提高学术英语能力,而且能使他们获得相关专业知识 。 概而言之,学术英语课程满足了我校学生的需求 ,学生在修读学术英语课程中提高了学术 英语能力,在学术英语写作方面的收获最大 。 4.4 课程存在的问题 学术英语课程教学也存在一定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是两方面问题。 第一,教师教学发展问题。大部分学术英语教师毕业于语言、文学或翻译专业,能够胜任 学术英语课程教学的师资数量有限 。因此,如何帮助教师适应新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并顺利 转型、如何推动教师教学发展等都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 为解决这些问 题, 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 组建教学团队,利用集体力量,开设高质量课程; 2) 为教师提供至 少一年的备课时间,派遣教师赴国内外高校学习和调研; 3) 定期邀请国外专家为教师开设工 作坊和讲座,帮助教师提高业务水平。 第二,专业知识教学把控问题。如何实现专业知识和语言教学的有机结合是学术英语教 学的一大难点。比如,教师在批改学生的论文时,时常发觉有些专业知识的认知、理解难以把 控。为此,我们通过课程建设立项的方法,给教师提供一定的课程建设经费,鼓励教师自学相 关专业基础知识,提升相关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 5. 结语 在我国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通用英语课程是基本组成部分,而专门用途英语是以特定目 标为导向的英语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高校在建设专门用途英语 ( 下转第 56 页) · 21· 外语界 2017 年第 3 期( 总第 180 期) [18] 高一虹等.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发展———四年五校跟踪研究[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19] 秦晓晴.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定量数据分析[M].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 [20] 王峥.我国二语动机研究的基本认识、方法与理论应用: 问题与建议[J].外语界, 2016,( 3) : 64 - 71. [21] 许宏晨,高一虹.英语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变化———对五所高校跟踪研究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J].外语 2011,( 3) : 63 - 70. 教学理论与实践, [22] 姚孝军,陈静,杨亚敏.博士生英语学习动机、策略及水平相关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 2011,( 3) : 104 - 108. 学版) , [23] 战凤梅.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变化的实证研究———以普通理工科院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为例[J].社会 2010,( 7) : 66 - 69. 科学家, [24] 周燕,高一虹.大学基础阶段英语学习动机的发展———对五所高校的跟踪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9,( 2) : 113 - 118. 作者单位: 1. 三明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 2.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福建 三明 厦门 365004 361005 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 ( 上接第 21 页) 课程时,应该正确处理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的关系 ,根据学校类型、层次、生源、办学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学生需求等实际情况,遵循语言教学和学习规律,合理设计相应的教学模式、教 学内容和课时( 向明友 2016) 。复旦大学学术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是有益尝试,也为《教 学指南》设立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科学性提供了实证支持 。 参 考 文 献 [1] Hutchinson T &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 Jordan R R.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3] Nation I S P & Macalister J. Language Curriculum Design [M]. New York: Routledge,2010. [4] Robinson P C. ESP Today: A Practitioner’s Guide [M]. Upper Saddle River,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1991. [5] 复旦大学.复旦大学 2015 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R].上海: 复旦大学, 2016. [6] 季佩英,范劲松,范烨. 基于语言课程设计模型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评估———以英语笔译课程为例 [J].中国外语, 2016,( 1) : 68 - 76. [7] 刘骏,傅荣.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 学习、教学、评估[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8] 王守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点解读[J].外语界, 2016,( 3) : 2 - 10. [9] 王守仁,姚成贺.关于学术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外语, 2013,( 5) : 4 - 10. [10] 文秋芳.大学英语教学中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之争: 问题与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4,( 1) : 1 - 8. [11] 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5,( 4) : 547 - 558. [12] 向明友.试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外语, 2016,( 1) : 4 - 9. [13] 余卫华.需求分析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8) : 20 - 23. [14] 余渭深.大学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再认识: 教学大纲变化视角[J].外语界, 2016,( 3) : 19 - 26.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上海 · 56· 20043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