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精品课程 - 《金匮要略》教学大纲.pdf
《金匮要略》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 : 中医(卓越) 院 系部 : 基础医学院 教 研室 : 伤寒金匮教研室 制 定人 : 牛 锐 审 核人 : 李小会 院系(部)负责人签字 陕西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制 2018 年 12 月 27 日 1 《金匮要略》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课程名称:金匮要略 课程代码:111364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72 理论:72 学分:4 适用专业:中医(卓越)专业 实验(实训) : 0 见习:0 先修课程: 《内经》 、 《伤寒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诊断学》、 《中药学》 、 《方剂 学》 、《中医内科学》等课程。 二、课程简介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 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 25 篇,载疾病 60 余种,收方剂 262 首。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 内容。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它既是中医的临床基础课,也是中医专业后期的综合提高课,对中 医临床各科均有普遍指导意义。因此,历来是中医院校主干课程之一。 以 2016 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金匮要略》为教材。 [课程知识要求] 1.掌握: 《金匮要略》主要学术思想及贡献;掌握对病、证、理、法、方、药论述完整的疾病及 对临床有指导意义的一类原文,要求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全面掌握。要求掌握的疾病,主要从脉 症、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组成、方义配伍等方面全面掌握,并能运用脏腑经络辨证规律,对杂病 进行辨证施治。对一类原文要求细读、精读,对背诵原文在精读的基础要达到娴熟准确。掌握一类 原文共 189 条,其中背诵原文 72 条。(标码★:为背诵条文) 2.熟悉: 《金匮要略》一书沿革、基本内容、脉法特点、编写体例、各个篇章原文之下的词解。 对一般论述病因、病机、脉症及疾病预后等二类原文,要求顺通原文,熟悉主要精神、做到心中有 数。熟悉二类原文共 104 条。 3.了解: 《金匮要略》数病合篇理由,以及上下篇章、病与病之间相互关系,以及对三类原文顺 通理解,要有一般性的认识和了解。了解三类原文 102 条。 [课程能力要求] 使学生了解和熟悉杂病的病因、病机、防治原则及方法,较为系统地理解经方 (《金匮》方)的组方规律、意义和运用经验;在对原文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熟记重点内容,掌握主 要方剂,并能运用脏腑经络的理论学说,对杂病进行辨证施治。 [课程达成目标] 以脏腑经络辨证为核心,将病、证、理、法、方、药有机联系起来,并紧密结 合临床,通过课堂讲授、多媒体等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掌握《金匮要略》的 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杂病证治规律,掌握张仲景辨治内伤杂病的方法,拓宽临证 思维,提高对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病的综合分析与处理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古典医籍的能力, 为学生提高临床各科辨证论治水平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 2 绪 论 [目的要求] 1.了解《金匮要略》的书名释义、性质、历史沿革。 2.熟悉《金匮要略》的基本内容、编写体例。 3.掌握《金匮要略》的主要学术思想及贡献。 [教学内容] 1.《金匮要略》书名释义、成书的历史过程、内容性质和它在中医学中的地位,以及对后世的 影响。 2.《金匮要略》的学术思想、基本论点、病脉证治一体、脏腑经络辨证论治诊疗体系、方药特 点等。 3.介绍本书的学习方法和主要参考书籍。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并结合多媒体教学。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反问式、互动式等方法。围绕一类 掌握内容,重点讲解杂病的辨证要点、病因、病机、治法、方药方义、临床应用等。任课教师在组 织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如下几个环节: 1.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对于本书中一些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内容,作 为重点进行细讲、精讲,做到基本概念明确,理法方药辨治规律清楚。在讲授中注意前后篇章、上 下原文的联系对比,以及相似病证的鉴别,类似方药的组成与运用区别,以达同中求异,融会贯通, 并要突出重点,讲出特点,讲出鉴别点。 2.对要求熟悉的二类病证及原文,可根据学时数作适当伸缩调整,讲授其要点、要义,并提示 其应注意学习之处。对要求了解的三类原文,可交学生自学。注意训练学生阅读并理解《金匮要略》 原文的基本功,诸如使学生掌握本门课在杂病脉因证治表述方面的写作特点,学会用前后联系与对 比归纳的思维方法加强对原文的深入理解等。 3.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组织教学活动,在学生对学习理解原文有一定基础前提下, 可根据课程内容,适当采用课堂讨论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理论联系实际,有目的选取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住院患者,进行临床见习,或临床病历,组织 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划学时] 2 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初步掌握《金匮要略》一书的性质特点;脏腑经络疾病的 诊治能力以及具备治未病的能力。具备利用网络资源,查看、收集、了解《金匮要略》相关知识并 进行交流和自学的能力;初步建立临床和科研的思维体系和方案设计能力。 第一章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 [目的要求] 1.了解:本篇为全书的纲领。 2.熟悉:脏腑经络病理变化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基础,是辨证论治的核心。 3 3.掌握:本篇对疾病的发生与预防、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等方面所提出的原理、原则,为学 好全书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 1.人与自然及人体内部脏腑经络之间的整体观、疾病的发生与人体正气的强弱关系、三大发病 观、五邪致病特性。未病先防、既病防传、早期治疗、因人制宜、因时制宜、虚实异治、表里缓急、 新久先后、审因论治等治疗原则、护理基本原则。 2.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运用原理,以及判断疾病预后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治未病与“四季脾旺不受邪”的重要理论。 2.对“当随其所得而攻之”理解。 掌握一类原文:1★、2★、8、13(下段)、14★、15★、17 熟悉二类原文:3、4、5、6、7、9、10、11、12、16 了解三类原文: 13(上段) [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计划学时] 4 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掌握脏腑经络疾病的发病规律及诊治能力;以及具备治 未病的能力。具备利用网络资源,查看、收集、了解《金匮要略》相关知识并进行交流和自学的能 力;初步建立临床和科研的思维体系和方案设计能力。 第二章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目的要求] 1.了解痉湿暍三病合篇的意义和概念,及其有关后世的发展。 2.熟悉痉病与暍病的病因病机,暍病辨证论治。 3.掌握痉病、湿病的特点和治疗原则,并掌握其辨证论治的方法。 [教学内容] 1.概括介绍痉、湿、暍三病概念及其合篇的意义。 2.痉病:简述痉病的病因病机,何为刚痉、柔痉?栝楼桂枝汤、葛根汤、大承气汤证治。说明 治痉顾护津液的总则。 3.湿病:湿邪致病多兼风、寒,且与脾虚不运所致的内湿关系密切,二者常相互影响。外湿宜 微汗除湿,兼顾阳气;里湿宜利其小便。头部寒湿宜宣泄。寒湿在表麻黄加术汤;风湿在表麻杏薏 甘汤;风湿表虚防己黄芪汤;风湿表阳虚而风偏甚者桂枝附子汤;风湿表阳虚而湿偏甚者白术附子 汤;风湿表里阳气俱虚者甘草附子汤。(湿病“六方”证治) 4.暍病:熟悉暍病的特点、病机。白虎加人参汤的应用。了解暍病禁发汗、温针、攻下。 教学重点: 1.痉病的证治。 2.内外湿基本治法(发汗与利小便) 。 4 3.方证: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汤、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 子汤。“湿病六方”证治异同鉴别(表格)。 掌握一类原文: 11、12、13、14★、18★、20★、21、22★、23★、24、26 熟悉二类原文:7、19、25、27 了解三类原文:1、2、3、4、5、6、8、9、10、15、16、17 [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计划学时] 4 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掌握痉病、湿病证治的发病及诊治能力。 第三章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目的要求] 1.了解百合、狐惑、阴阳毒的概念及合篇的意义。 2.熟悉百合病误治及变证的治疗。 3.掌握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 1.百合、狐惑、阴阳毒三病的概念与其合篇的意义。 2.百合病:百合病是一种心肺阴虚内热的疾患,多见于热病之后。其临床表现以神志变化无定 和口苦、小便赤、脉微数等症状为特点。其正治法以清养心肺之阴为主,百合地黄汤是正治法代表 方。百合病经误治的救逆法有百合知母汤、滑石代赭汤、百合鸡子黄汤。百合病变证治法有百合洗 方、栝楼牡蛎散、百合滑石散等。 3.狐惑病:⑴狐惑病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是咽喉及二阴溃疡,内服汤剂用甘草泻心汤。⑵狐 惑病目四眦酿脓证治:赤小豆当归散。⑶前后阴溃疡的外治法:浸蚀前阴者用苦参汤外洗,浸蚀肛 门者用雄黄外熏。 4.阴阳毒:⑴ 阳毒证治:升麻鳖甲汤。⑵ 阴毒证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 掌握一类原文:1★、5★、10★、11、12、13、14、15 熟悉二类原文:2、3、4、6、7、8。 了解三类原文: 9 [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计划学时] 3 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要求学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掌握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病的发病及诊治能 力。具备利用网络资源,查看、收集、了解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相关知识并进行交流和自学的能 力;并查找相关疾病(如白塞氏综合征)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以及诊断要点,以丰富知识结构,增 进了解本章疾病。初步建立临床和科研的思维体系和方案设计能力。 第四章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目的要求] 5 1.熟悉疟病的主脉、病机与治则; 2.熟悉鳖甲煎丸、白虎加桂枝汤及蜀漆散的适应证。 [教学内容] 1.疟病的主脉为弦脉。基本治则当据脉辨证。 2.疟病分为瘅疟、温疟、牝疟、疟母;疟久正衰,疟邪假血依痰,结成癥瘕,居于胁下而成疟 母,治以鳖甲煎丸。 3. 鳖甲煎丸、白虎加桂枝汤、蜀漆散的临床应用。 熟悉二类原文:1、2、3、4 [教学方法] 自学为主,课堂导引。 [计划学时] 1 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要求学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掌握疟病的发病及诊治方法。 第五章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目的要求] 1.了解中风与历节病概念与合篇的意义。 2.熟悉本篇对中风与历节的病因病机的论述。 3.掌握本篇对中风在络、在经、入腑、入脏的不同表现及机理;掌握历节的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 1.中风:中风病脉象及病机、正虚邪中、中风与痹证的区别,中风在络、在经、入腑、入脏的 不同表现。 2.历节病:历节病是以肝肾气血不足等为内因,风寒湿等为外因,临床表现以关节疼痛变形为 主。 风湿历节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寒湿历节用乌头汤。 掌握一类原文:1★、2★、8★、10 熟悉二类原文:4、5、6、7 了解三类原文:3、 9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计划学时] 3 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初步掌握掌握中风、历节病的发病及诊治;具备利用网 络资源,查看、收集、了解中风病知识,并进行交流和自学的能力;初步建立中风相关疾病临床和 科研的思维体系和方案设计能力。 第六章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目的要求] 1.了解血痹与虚劳病的概念与合篇的意义。 2.熟悉虚劳的病因病机与分型。 3.掌握血痹与虚劳的治疗法则和辨证施治。 6 [教学内容] 1.血痹与虚劳均属气血虚损疾患,故合为一篇论述。 2.血痹病因是营卫不足,感受风邪;病机是阳气痹阻,血行不畅;症状是以肢体局部麻痹或轻 微疼痛为主;治疗血痹轻证用针刺,血痹重证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其目的在于通阳行痹。 3.虚劳是以五脏气血虚损的发病机制为立论根据,证治可概括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阴 阳两虚、虚中夹瘀等类型。 4.虚劳在五脏虚损上注重脾肾,在病情上注重阳虚,在治法上侧重甘温扶阳。补脾肾是虚劳根 本治法。 5.桂枝龙骨牡蛎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肾气丸、薯蓣丸、酸枣仁汤、大黄蛰虫丸的证治 机理。 掌握一类原文:1、2★、3、7、8、13★、14、15★、16、17★、18 熟悉二类原文: 4、3、 了解三类原文:5、6、9、10、11、12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为主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计划学时] 5 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掌握血痹、虚劳各种疾病的发病规律及诊治能力;具备利 用网络资源,查看、收集、整理血痹、虚劳各种疾病相关知识并进行交流和自学的能力;初步建立 临床和科研的思维体系和方案设计能力。 第七章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目的要求] 1.了解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的概念与合篇的意义。 2.熟悉肺痿、肺痈的病因、病机。 3.掌握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的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 1.肺痿、肺痈和咳嗽上气三者在病因病机上虽有不同,但在病位和病理变化上有相互联系和相 互转化的关系。 2.肺痿有虚热与虚寒两型,前者可选用麦门冬汤,后者方用甘草干姜汤。 3.肺痈是因感受风热病毒而成,可分为三个阶段论治:⑴表证期可用辛凉解表法。⑵酿脓期用 葶苈大枣泻肺汤。⑶溃脓期用桔梗汤。《千金》苇茎汤对于未成脓或已成脓均可应用。 4.咳嗽上气有虚实表里寒热之分。属虚者有肾不纳气证、麦门冬汤方证、泽漆方汤。属实者有 痰与饮之异,痰浊上壅者用皂荚丸;饮邪上逆者,又有在表在里及挟寒挟热之不同,如射干麻黄汤 方证、厚朴麻黄汤方证、小青龙加石膏汤方证、越婢加半夏汤及泽漆汤方证。 1.掌握一类原文:1、2★、5、6★、10★、11、12★、13、14★、15 2.熟悉二类原文: 7、8、9 3.了解三类原文:3、4 7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学生讲授) [计划学时] 4 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掌握肺痿、肺痈、咳嗽上气(肺胀)的发病及诊治能力。 具备利用网络资源,查看、收集、了解肺痿、肺痈、咳嗽上气(肺胀)病相关知识并进行交流和自 学的能力;并查找相关疾病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以及诊断要点,以丰富知识结构,增进了解本章疾 病。初步建立临床和科研的思维体系和方案设计能力。 第八章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目的要求] 1.了解:奔豚气病的概念及成因。 2.掌握:奔豚气病的主症和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 1.奔豚气病发生原因主要是从惊恐得之,但也有因发汗加烧针或内有水气重因误汗而致,病因 虽有多种,但损伤阳气,引动冲气则一,其上冲之理均与冲脉有关。 2.奔豚气病的主症为气从少腹上冲心胸或至咽喉。因肝郁而气冲者用奔豚汤;由外邪误治伤阳 引发下焦寒气上冲者,方用桂枝加桂汤,外用灸法以除邪;因误汗伤阳,致下焦水饮欲冲者,方用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掌握一类原文:1(后段)、2★ 熟悉二类原文:3、4 了解三类原文:1(前段) [教学方法] 自学为主、多媒体课件、结合案例讨论。 [计划学时] 1 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掌握奔豚气病发病规律及诊治能力;具备利用网络资源, 查看、收集、了解奔豚气病相关知识并进行交流和自学的能力,能在临床上运用和思考的能力。初 步建立临床和科研的思维体系和方案设计能力。 第九章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 [目的要求] 1.了解胸痹心痛的概念;了解胸痹心痛、短气合篇意义。 2.掌握胸痹心痛病因病机;掌握胸痹主症、重证、气滞、轻证、虚证、急证的证治。掌握心痛 的证治。 [教学内容] 1.胸痹与心痛的病因是胸阳不振,阴邪内盛;病机是阴乘阳位、本虚标实。胸痹心痛治法应以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原则。 2.治疗胸痹的栝楼薤白白酒汤、栝楼薤白半夏汤和枳实薤白桂枝汤均有宣痹通阳之功。辨别治 疗胸痹的人参汤、橘枳姜汤、茯苓杏仁甘草汤、薏苡附子散等证有何不同;掌握胸痹的轻证、重证、 8 急症的治疗。 3.辨别治疗心痛的桂枝生姜枳实汤、乌头赤石脂丸证治有何不同。 掌握一类原文:1★、3★、4、5★、6、7、8、9 熟悉二类原文:2 [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课堂讲授结合案例讨论。 [计划学时] 3 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要求学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掌握胸痹病发病及诊治能力。 第十章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目的要求] 1.了解腹满、寒疝、宿食的概念与合篇的意义。 2.掌握腹满虚实诊断要点及腹满、寒疝的辨证论治。 3.了解宿食病的脉证和治法。 [教学内容] 1.腹满、寒疝、宿食虽各有其临床特点,但均为腹部疾患,皆有胀满和疼痛的症状。 2.腹满:⑴虚寒性腹满的脉证与治法:主脉为趺阳脉微弦,证候特点为腹满时轻时重,按之不 痛,治用温药,方用附子粳米汤、大建中汤、赤丸方。⑵实热腹满的特点与治法:腹满呈持续性, 胀满不减,按之疼痛,舌黄未下者,可用下法。方用厚朴七物汤、大柴胡汤、厚朴三物汤、大承气 汤等。⑶寒实腹满的特点与治法:腹满呈持续性,胀满不减,按之疼痛,腹部冰凉,口气清冷,方 用大黄附子汤温通攻下。 3.寒疝:寒疝的概念、病机、主症。寒疝病可分三个证型:阴寒痼结方用大乌头煎;血虚寒疝 方用当归生姜羊肉汤;寒疝兼表者方用乌头桂枝汤。 4.宿食:宿食在上者,用瓜蒂散吐之;宿食在下者,用大承气汤下之。 掌握一类原文:1、2、3、9、10★、11、12★、13、14★、15★、17、18、19 熟悉二类原文:16 了解三类原文:4、5、6、7、8、20、21、22、23、24、25、26 [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计划学时] 4 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掌握腹满寒、疝宿、食病发病及诊治能力。 第十一章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目的要求] 1.了解五脏风寒积聚等病的概念与合篇意义;了解五脏死脉。 2.熟悉热在三焦和大小肠有寒有热的病变,以及积、聚、谷气三者的区别。 3.掌握肝着、脾约、肾着的证治。 [教学内容] 9 1.热在三焦的临床表现,分辨大、小肠的寒证和热证。 2.积与聚可依据疼痛的性质、部位等特点加以区别;谷气是食气郁滞,气机不通,症见胁下疼 痛,按之可暂得以缓解。 3.肝着、脾约、肾着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肝着用旋复花汤主之;脾约用麻子仁丸主之; 肾着用甘姜苓术汤。 1.掌握一类原文:7★、15、16★ 2.熟悉二类原文:12、19、20 3.了解三类原文:2、3、4、5、6、8、9、10、11、13、14、17、18 [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计划学时] 2 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解表药中常用中药的功效及主治,并熟悉其它 中药功效及主治,结合实训课让学生学会辨识中药。 第十二章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目的要求] 1.了解:痰饮病的概念。 2.熟悉:痰饮的成因、分类以及治疗原则。 3.掌握:痰饮病的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 1.痰饮的概念、分类、治疗原则;“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大法。 2.痰饮证治:可依据其病情的上、下、内、外之不同,而有温化、发汗、利小便、攻下等法。 3.四饮辨证论治:⑴狭义痰饮:苓桂术甘汤、肾气丸、五苓散、泽泻汤、小半夏汤、小半夏加 茯苓汤、甘遂半夏汤、己椒苈黄丸。⑵悬饮:十枣汤。⑶溢饮:大青龙汤、小青龙汤。⑷支饮:小 青龙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十枣汤、厚朴大黄汤、木防己汤、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4.支饮服用小青龙汤后辨证论治的医案记载。 掌握一类原文:1、2★、11★、12、15★、16、17★、18、21、22、23、24★、25、27、29、 35、36 熟悉二类原文: 26、28、30、31、32、33、37、38、39、40、41 了解三类原文:3、4、5、6、7、8、9、10、13、14、 19、20、34 [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计划学时] 5 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痰饮病症的辨证和应用。 第十三章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目的要求] 1.了解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的概念与合篇的意义。 10 2.熟悉小便不利、淋病的辨证论治。 3.掌握消渴的病因病机,并掌握其辨证论治,了解后世对本病治疗的发展。 [教学内容] 1.消渴、小便不利和淋病概念。这三种其病变均与肾和膀胱有关,病证都涉及到口渴和小便的 变化,注意鉴别。 2.消渴病因病机有肺胃津伤、胃热、肾虚等。肾气丸主治下消、白虎加人参汤主治上消。 3.小便不利由于气化不行者用五苓散;属水热互结者,方用猪苓汤;属肾阳不足,下有水气, 上有燥热者,方用栝蒌瞿麦丸;瘀血挟湿热者,方用蒲灰散或滑石白鱼散,脾肾两虚而挟湿者,方 用茯苓戌盐汤。以上方也可以用于淋病,只要病机相同,异病可以同治。 掌握一类原文:2、3★、4、5、8、10★、12、13 熟悉二类原文: 6、7、9、11 了解三类原文:1 [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计划学时] 3 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仨病的辨证论治和临床应用。 第十四章 水气病脉证第十四 [目的要求] 1.熟悉水气病的病因病机、分类。 2.掌握水气病的治疗原则与证治。 3.了解水气病治疗预后。 [教学内容] 1.水气病病因病机:主要是阳气衰微,水停不化,因而泛溢全身,病变与肺、脾、肾、三焦、 膀胱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 2.水气病分类与辨证:根据水气病的不同脉证,本篇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另有五脏 水、水分、血分、气分、黄汗病。 3.水气病治疗原则:发汗、利小便、逐水三大治则。灵活掌握运用这三大法则的精神对水气病 进行论治。 4.水气病辨证论治:⑴风水表虚证用防己黄芪汤;风水郁热证用越婢汤。⑵皮水郁热证用越婢 加术汤;皮水脾虚证用防己茯苓汤;皮水表郁证用甘草麻黄汤;皮水阳郁证用蒲灰散。⑶正水阳虚 证用麻黄附子汤。⑷黄汗属湿热交蒸证用芪芍桂酒汤、湿重阳郁证用桂枝加黄芪汤。⑸气分病属脾 肾阳虚阴寒凝滞者用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属于脾弱气滞者用枳术汤。 掌握一类原文:1★、5、10、11★、18★、22、23★、24★、25、26★、27 熟悉二类原文:2、3、4、12、19、20、28、29、31、32 了解三类原文:6、7、8、9、13、14、15、16、17、21、30 [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11 [计划学时] 5 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水气病的辨证和方剂的临床应用。 第十五章 黄疸病脉证治第十五 [目的要求] 1.了解本篇对黄疸病的分类和范围,以及后世对黄疸的分类。 2.熟悉黄疸病的病因病机、证候、治疗原则与预后。 3.掌握黄疸的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 1.引起黄疸病的发病原因较多,如湿热、寒湿、火劫、燥结、瘀血、女劳以及虚黄等,其中以 湿热发黄为重点。 2.黄疸分为谷疸、酒疸、女劳疸三种类型。证属湿热者有三型四方,如:湿热两盛者用茵陈蒿 汤;湿盛者用茵陈五苓散;热盛偏中上焦者用栀子大黄汤、热盛偏中下焦者用黄硝石汤。 女劳疸兼有瘀血者用硝石矾石散。黄家表虚者用桂枝加黄芪汤;黄疸胃肠燥结(萎黄)者用猪 膏发煎;黄疸兼少阳证者用小柴胡汤;虚劳发黄证用小建中汤。寒湿黄疸误下而哕者用小半夏汤。 掌握一类原文:1★、2★、4、7、8、13★、14、15★、18、19★、21、22 熟悉二类原文:3、8、9、16、17、20 了解三类原文: 6、10、11、12 [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计划学时] 4 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该病的辨证方法。 第十六章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目的要求] 1.了解惊、悸、吐衄、下血、瘀学病的概念与合篇的意义。 2.熟悉惊悸的病因病机与证治;熟悉吐衄、下血的病机、预后和治疗禁忌。 3.掌握惊悸与瘀血的脉证、治法;掌握吐衄、下血的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 1.本篇惊、悸、吐衄、下血、瘀血等病证均与心和血脉有密切联系。 2.惊、悸脉症表现,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用于心阳不足,神气浮越的惊狂证; 半夏麻黄丸治寒饮凌心的心悸证。 3.吐衄、下血病因病机、预后,亡血家忌汗。柏叶汤治吐血不止;泻心汤治吐血、衄血;黄土 汤治远血;赤小豆当归散治近血。 4.瘀血的脉证、瘀血“当下之”的治则。介绍其它篇章有关活血化瘀方。 掌握一类原文:10★、11、12、13、14★、15★、16、17 熟悉二类原文:1、2、 12 了解三类原文:3、4、5、6、7、8、9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计划学时] 3 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使学生掌握该病的辨证方法。 第十七章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目的要求] 1.了解呕吐、哕、下利病的概念与合篇意义。 2. 熟悉呕吐、哕、下利的病变规律与治疗、禁忌。 3. 掌握呕吐、哕、下利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 [教学内容] 1.呕吐、哕、下利是肠胃病,但其病变又多涉及脾、肾、肝。 2.呕吐的病机主要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法以和胃降逆为主。其证治可分为:⑴虚寒型: 大半夏汤、茱萸汤、小半夏汤、生姜半夏汤、半夏干姜散、茯苓泽泻汤、猪苓散。⑵实热型:黄芩 加半夏生姜汤、小柴胡汤、大黄甘草汤。⑶虚热寒:四逆汤。⑷寒热错杂型:半夏泻心汤。 3.哕病证治:橘皮汤、橘皮竹茹汤。 4.下利包括泄泻与痢疾病,分虚寒与实热两类。⑴虚寒证: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訶黎勒散、 桃花汤等方证;⑵实热证:有大承气汤、小承气汤、白头翁汤等方证;下利后余热未尽而见虚烦者 治宜栀子豉汤。 5.呕吐、哕、下利的病理变化,初起一般多实证、热证,关乎胃肠;病至后期一般属虚证、寒 证,关乎脾胃肾,故治疗应注意保胃气与固肾气。此外,“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病人欲吐者, 不可下之”,哕逆实证当通利二便,以及“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等治疗法则与禁忌,亦须遵循。 掌握一类原文:8、9、10★、11、12、14、15、16★、17★、18★、20、 21、22、23★、31、36、42、43、44、45、47 熟悉二类原文:1、2、3、4、5、6、7、13、19、24、32、33、37、38、39、40、41 了解三类原文: 25、26、27、28、29、30、34、35、46 [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计划学时] 5 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使学生掌握该病的辨证方法。 第十八章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目的要求] 1.了解痈肿、肠痈、金疮、浸淫疮等疾病的概念与合篇意义。 2.熟悉本篇对痈肿、金疮的辨证与治疗。 3.掌握肠痈的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 13 1.痈肿、肠痈、浸淫疮均属外科范围的疾病。以按之有热或不热鉴别有脓无脓,为后世痈肿的 辨证奠定了基础。其中以肠痈的辨证治疗为重点。 2.肠痈脓未成属实热瘀滞证者,方用大黄牡丹汤;肠痈脓已成而属体虚邪恋者,方用薏苡附子 败酱散。 掌握一类原文:3、4★ 熟悉二类原文:1、2、6、8 了解三类原文: 5、7 [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计划学时] 2 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使学生掌握该病的辨证方法。 第十九章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目的要求] 1.了解本篇所述五种病证的概念与合篇的意义。 2.熟悉阴狐疝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 3.掌握本篇对蛔虫病的治疗方法。 [教学内容] 1.阴狐疝是一种阴囊偏大偏小、时上时下的病状,病机为寒气凝结于肝经,治法以辛温通利为 主,所出蜘蛛散临床虽不常用,但有研究价值。 2.蛔虫病证治:蛔虫心腹痛者用甘草粉蜜汤;蛔厥证用乌梅丸。 3.趺蹶、手指臂肿、转筋有待研究。 掌握一类原文:7、8 熟悉二类原文:4、6 了解三类原文:1、2、3、5 [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计划学时] 1 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使学生掌握该病的辨证方法。 第二十章 妇人妊娠病脉证治第二十 [目的要求] 1.了解妊娠病的治疗范围,及张仲景治疗妊娠病的学术特点。 2.熟悉妊娠有水气及小便难的辨证论治。 3.掌握妊娠呕吐、妊娠腹痛与妊娠下血的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 1.妊娠的诊断与癥病的鉴别诊断。 2.妊娠恶阻属脾胃不和用桂枝汤、胃虚寒饮用干姜人参半夏丸。 14 3.妊娠腹痛属阳虚寒盛者用附子汤;属肝脾不和者用当归芍药散。此外,当归散、白术散除安 胎养胎外,亦有调和肝脾止痛之功。 4.妊娠下血属癥病者用桂枝茯苓丸;属冲任虚寒者用胶艾汤。胶艾汤既能治下血,又能治妊娠 腹痛,为妇科良方。 5.妊娠小便难属血虚津亏挟湿热者,用当归贝母苦参丸;妊娠小便不利有水气者,用葵子茯苓 丸。 掌握一类原文:1、2★、4★、5★、6、7、8、9、10 熟悉二类原文:3 了解三类原文:11 [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计划学时] 3 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使学生掌握该病的辨证方法。 第二十一章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目的要求] 1.了解妇人产后常见病证及其诊治原则。 2.熟悉产后三大证及产后呕逆的病机和治法。 3.掌握产后腹痛与下利的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 1.产后由于气血两虚,容易感受外邪以及其它疾患,在病情上以血虚多汗为特点,在治法上必 须照顾气血虚,但仍须辨证论治,不可拘泥。 2.产后痉病、郁冒、大便难三大病,其病机虽各有不同,但津血亏损则一,故治疗时应采用不 同的方法,但都必须以恢复其津液为总原则。 3.产后腹痛属血虚内寒者,方用当归生姜羊肉汤;属气血郁滞者,方用枳实芍药散;属瘀血内 结者,方用下瘀血汤。 4.从产后不大便之用大承气汤;中风之用桂枝汤、竹叶汤;烦乱呕逆之用竹皮大丸;下利虚极 之用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说明对产后病的治疗仍应辨证论治,既要照顾到产后的特点,又要不拘 泥于产后汗、下禁忌。 1.掌握一类原文:1★、2、4★、5、6★、7、11 2.熟悉二类原文: 3、8、9、10 [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计划学时] 2 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使学生掌握该病的辨证方法。 第二十二章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目的要求] 15 1.了解杂病的范围,以及妇人杂病的常见病因和论治原则。 2.熟悉妇人腹痛、带下及前阴有关病变的诊疗方法。 3.掌握脏躁、梅核气、热入血室、转胞、月经不病的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 1.本篇论妇人杂病的常见病因为:因虚、积冷、结气三种。 2.妇人多情志病,梅核气用半夏厚朴汤,脏躁用甘麦大枣汤。 3.腹痛属风邪乘虚而入用红兰花酒;属血行不畅兼有水气用当归芍药散;属中气虚寒用小建中 汤。 4.月经病属崩漏者有温经汤、旋复花汤、胶姜汤;属经水不利,大多由于瘀血所引起者,有土 瓜根散、大黄甘遂汤、抵当汤等方。热入血室致月经失调者用小柴胡汤及针刺期门。 5.带下病分别用矾石丸或蛇床子散等坐药外治;阴中生疮用狼牙汤外洗;阴吹用膏发煎;转胞 用肾气丸。 本篇治疗方法有内治法和外治法,内治法包括汤剂、丸剂、散剂、酒剂;外治法包括坐药、洗 剂、润导剂等。 掌握一类原文:1、2、3、4、 5★、6★、8(一段)、9★、10、13★、14、16、19★、20、21 熟悉二类原文: 8(下段) 、11、15、17、18、22 了解三类原文:7、12、23 [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计划学时] 3 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使学生掌握该病的辨证方法。 教学时数分配表 序 号 教 学 内 理论 讲授 容 讲次 1 绪言 2 2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4 3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4 4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3 5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1 7 6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3 8,9 7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5 9,10,11 8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4 12,13 9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1 14 16 1 2,3 4,5 6,7 实验(实训) 讨论 10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3 14,15 11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4 16,17 12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并治第十一 2 18 13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5 14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3 15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5 16 黄疸病脉证病治第十五 17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3 18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5 19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2 31,32 20 趺蹶手指臂肿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1 32 21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3 33,34 22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2 34,35 23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3 35,36 19,20,2 1 21,22 23,24,2 5 4 25,26,2 7 27,28 29,30,3 1 合 计 72 将现行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分配到教材的各章节,注意与上述教学内容各章节的计划学时数一 致。 四、教学参考书目 1.《金匮要略心典》 尤在泾著 2.《金匮要略直解》 程云来著 3.《医宗金鉴》 吴谦,等著 4.《金匮要略浅注补正》 唐容川著 5.《杂病指南》 蒋泽林,等著 6.《金匮证治精要》 张建荣著 陕西科技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五、考核与评价方式 1.本课程考核与评价的具体方式为闭卷考试。总分为 100 分。 2.本课程成绩评定体系应由形成性评定和终结性评定构成,并明确最终成绩的构成比例。 17 3.理论课程考核成绩评定应包括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平时成绩主要是日常考勤、作业,讨论、 学生讲课等,占总成绩的比例在 30%。 六、使用说明 1.供中医(卓越)专业使用。 2.本课程是中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 伤寒金匮教研室 2018.12.27 修改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