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及应对.pdf
附件 7 “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 2019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全球变化是指由自然和人文因素引起的、地表环境及地球系 统功能全球尺度的变化。全球变化已经并将持续影响着人类的生 存和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政治、经济 和外交问题。妥善应对全球变化,离不开科学研究的支撑。为大 幅度提升我国全球变化研究领域观测、分析、模拟能力,取得国 际学术界公认的重大成果,为国家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及国际气候 谈判提供科学支撑,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年) 》(国发〔2005〕44 号)和《国家应对气候变 化规划(2014—2020 年) 》(发改气候〔2014〕2347 号)部署,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 改革的方案》 (国发〔2014〕64 号) ,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 气象局、海洋局、原环保部等部门组织专家编制了“全球变化及应 对”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的总体目标是:发挥优势,突出 重点,整合资源,在全球变化领域若干关键科学问题上取得一批 原创性的成果,增强多学科交叉研究能力,提升我国全球变化研 究的竞争力和国际地位,为维护国家权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 — 1 — 科学支撑。重点关注以下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全球变化关键过 程、机制和趋势的精确刻画和模拟,全球变化影响、风险、减缓 和适应,数据产品及大数据集成分析技术体系研发,具有自主知 识产权的地球系统模式研制,国家、区域应对全球变化和实现可 持续发展的途径。 专项实施方案部署了 5 个方面的研究任务:1)全球变化综合 观测、数据同化与大数据平台建设及应用;2)全球变化事实、关 键过程和动力学机制研究;3)地球系统模式研发、预测和预估; 4)全球变化影响与风险评估;5)减缓和适应全球变化与可持续 转型研究。 围绕以上 5 个方向的研究任务,2016—2018 年专项共立项支 持了 65 个项目。根据专项实施方案年度计划,2019 年专项拟在 全球变化综合观测、数据同化与大数据平台建设及应用;全球变 化事实、关键过程和动力学机制研究;地球系统模式研发、预测 和预估;全球变化影响与风险评估等 4 个领域支持 9 个方向。同 一指南方向下,原则上只支持 1 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 技术路线明显不同时,可同时支持 2 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国拨经费总概算为 1.4 亿 元。 专项鼓励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方向,面向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 — 2 — 突破关键技术进行一体化设计,或围绕一个重大科学问题或重要 应用目标,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进行全链条设计。专项鼓励依 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要科研基地组织项目申报。项目应整体申 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 项目执行期一般为 5 年。一般项目下设课题数原则上不超过 4 个,每个项目所含单位总数不超过 6 家。本专项不设青年科学 家项目。 1. 全球变化综合观测、数据同化与大数据平台建设及应用 1.1 过去百年全球森林扰动数据集研制及其对全球变化贡献 评估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多源/多尺度资料重建过去百年全球森林 扰动事件的变化方法体系,研制过去百年全球森林扰动事件数据 集,定量评估过去百年全球森林扰动事件对全球变化的影响。 考核指标:研发至少 4 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重建和评 估方法,重建过去百年全球森林扰动事件;提供全球和中国森林 扰动事件(植树造林、火灾、虫灾、砍伐等)变化数据集 (1900—1980年, 全球空间分辨率为0.5º, 中国空间分辨率为0.1º, 时间分辨率为 20 年;1980—2020 年,空间分辨率为 30m,时间 分辨率为 5 年) ,定量评估过去百年森林扰动事件对全球碳源汇、 水热平衡及气候变化的影响,生成评估数据集。 — 3 — 以上方法、模型和数据产品须公开发表或在线免费共享。 2. 全球变化事实、关键过程和动力学机制研究 2.1 三大洋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三大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物质和 能量相互作用机理,及其生态环境系统变化关键过程和机制,模 拟三大洋链接通道区域海洋环境变化过程,评估三大洋相互作用 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考核指标:揭示三大洋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路径和机理及 其生态环境系统变化机制,预估三大洋链接通道区域海洋环境变 化,实现三大洋变化过程多模式集合预测和三大洋相互作用对全 球变化贡献的定量评估。 模型、算法和数据须公开发表或在线免费共享。 3. 地球系统模式研发、预测和预估 3.1 新一代全球气溶胶模式研制 研究内容:建立全球高时空分辨率气溶胶数据集,发展新一 代全球气溶胶模式,评估气溶胶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影响。 考核指标:提供全球高时空分辨率气溶胶数据集,该数据产 品可有效应用于地球系统模式中气溶胶模式的评估及气溶胶资料 同化研究;研发出计算高效的、适用于地球系统模式的新一代气 溶胶模式,该模式显著提升对不同类型的气溶胶(硫酸盐、硝酸 — 4 — 盐、黑碳、有机碳、沙尘、海盐)生命周期和相关源汇过程(排 放、成核、传输、化学转化、干湿沉降等)的模拟准确性,并实 现该模式与地球系统模式的耦合(包括气溶胶与辐射、云微物理 的相互作用等) ; 定量评估气溶胶变化对全球多时空尺度气候变化 的贡献及不确定性。 气溶胶模式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参与我国自主的模式比较 计划,并开源共享;数据和评估方法须公开发表或在线免费共享。 4. 全球变化影响与风险评估 4.1 不同温升情景下区域气象灾害风险预估 研究内容:研究气象灾害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过程 和机制,模拟全球变化背景下区域气候极端事件变化,预估不同 温升情景下(2゚C 及以上)区域气象灾害风险。 考核指标:揭示气象灾害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过程 和机制,比较不同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下区域极端气候事件的社会 经济风险及变化,研制出不同温升情景下(2゚C 及以上)高精度 区域气象灾害风险图集。 研究结果、数据须公开发表或在线免费共享。 4.2 北极气候与环境变化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全球变化和北极冰冻圈(单要素及整体)相 互作用过程和机理,评估全球变化对北极地区生态水文过程、碳 — 5 — 循环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模拟北极气候和环境系统变化,分析北 极气候变化对中纬度极端天气形成的影响。 考核指标:揭示全球变化和北极冰冻圈(单要素及整体)相 互作用机理,定量评估北极海冰变化趋势及全球变化对北极地区 生态水文过程、碳循环及人类活动的影响,预估北极气候和环境 系统变化情景,阐明北极气候变化对中纬度极端天气形成的影响 机制。 研究结果、数据和参数须公开发表或在线免费共享。 4.3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中国北方湖泊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 研究内容: 研究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中国北方湖泊变化过程、 特征和格局,探究湖泊变化驱动机制,评估气候变化对湖泊生态 系统、水生植物和鸟类多样性变化的影响,并评估湖泊生态系统 服务主要功能的变化和趋势。 考核指标:重建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中国北方(东北、华北、 西北、青藏高原)湖泊数量、面积和水量的变化(1950—1980 年, 空间分辨率为 1km,时间分辨率为 10 年;1980—2020 年,空间 分辨率为 30m,时间分辨率为年),揭示湖泊变化驱动机制,定量 评价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气候变化对湖泊生态系统、水生植物群 落和鸟类多样性变化的影响。 研究结果、数据和参数须公开发表或在线免费共享。 — 6 — 4.4 城镇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全球城镇化时空变化特 征,分析城镇化对区域及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机理,预估全球城镇 化未来情景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考核指标:重建 1978—2020 年全球城镇化时空变化,揭示 城镇化影响气候变化的机制,预估未来 50 年全球城镇化变化趋 势,定量评估和预测城镇化对区域和全球变化的影响。 研究结果、数据必须公开发表并在线免费共享。 4.5 重大生态工程气候效应及其适应全球变化对策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重大生态工程的气候效应,及其对气候变化 的响应机制, 探究全球变化背景下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和维护对策。 考核指标:揭示重大生态工程的气候效应及其对气候变化的 响应机制,定量评估重大生态工程对区域和全球变化的影响,提 出不同温升情境下(2゚C 及以上)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和维护对策。 研究结果、数据必须公开发表或在线免费共享,适应对策须 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 4.6 全球变化对粮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气候变化对主要农作物产量、品质(蛋白质、 氨基酸、粗纤维、矿物质等)的影响机理,评估全球变化对区域 粮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7 — 考核指标:揭示气候变化对主要农作物产量、品质(蛋白质、 氨基酸、粗纤维、矿物质等)的影响机制,定量评估全球变化对 我国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等主要粮食产区粮食产量和品质的 影响,预估不同温升情景下(2゚C 及以上)区域和全球粮食安全 风险。 研究结果、数据必须公开发表或在线免费共享,研究成果须 被国家相关部门采纳应用。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