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伟:《〈切韵〉寒韵字的演变特征与现代吴语》.pdf
中国语文 2011 年第 4期 ( 总第 343期 ) * 切韵 寒韵字的演变特征与现代吴语 郑 提要 伟 切韵 的寒韵字有两项重 要特征: 1) 钝 /锐声 母字均读 圆唇的 * n, 2) 和二等 山删 韵 * an有别。本文 从吴、闽语的文白 异读分析 入手, 考察音类分 合关系, 结合汉语 语音史, 尝 试说明: 第一, 北部吴语、 南部吴语和闽语 的寒韵字都分别 有两个层 次, 层次 朝 切韵 的分类格局 , 层次 大 体相当 于南 则符合晚唐 北宋以后 北方官话的特点。 第二, 在 探讨吴、闽语 关系时, 不仅要关注浙南吴语, 北部吴语的情形有时也颇值得重视。 关键词 切韵 吴语 寒韵 层次叠置 吴闽关系 1. 引言 1. 1 切韵 和吴音 隋代陆法言所编 切韵 ( 601) 在汉语语音史上无疑具有重要的地位。之前各家韵书取舍 有所不同, 审音又欠精细, 出于 因论南北是非, 古今通塞, 欲更捃选精切, 除削疏缓 的目的, 于是促成了 切韵 的编纂。不过, 晚唐以后此书却被斥为吴音, 如李涪 ( 陇西人 ) 刊误 就曾 指摘道: 然吴音乖舛, 不亦盛乎? 上声为去, 去声为上。 说 切韵 不分上、去声字, 是吴音的 流露。实际的情形是 切韵 的全浊上声字到晚唐已变作去声, 而与全浊去声字合并了 ( 周祖 谟, 1966a) , 李涪因缺乏语音变化的观念, 才会有此误解。同样, 李氏指摘 切韵 分东锺和 谋 浮 的音韵地位, 也是没有必要的 (李荣, 1985)。 那么 切韵 到底有没有吴音成分? 该问题牵涉到对 切韵 性质的认识。这方面相关的 研究论著已非常丰富, 如周祖谟 ( 1966a) 主张 切韵 是 公元六世纪南北士人通用的雅言 , 但 同时也承认其分韵大多依据南方的韵书 ( 夏侯该 韵略 ) 和字书 (顾野王 玉篇 ), 因而有 折 衷南北的异同而定 的痕迹。邵荣芬 ( 2008: 1) 认为 切韵 所吸收的 方音特点主要是金陵 话 。张琨 ( 1979) 证明了 切韵 中元、痕 (魂 ) 相押、鱼虞有别是南方方言的特点。可见, 持 单一音系论 或 综合音系论 的学者多少都承认 切韵 含有南朝金陵音的成分 。 以上认识主要来自对历史文献的分析, 近年来又有学者根据现代方言, 提出了重新审视 切韵 的想法。如丁邦新 ( 1995) 认为 切韵 时代有江南 (金陵 ) 、 河北 ( 邺下 )两大方言, 因此 应分别拟测金陵、 邺下两种音系, 前者演变为现代吴、 闽、 老湘、 北赣方言及日本吴音, 后者则与 官话、南赣、新湘、 客、粤方言及日本汉音、汉越语等资料有关。梅祖麟 ( 2001) 根据吴语处衢片 的资料, 说明吴、闽语的鱼虞、 支脂之别来自金陵 切韵 。本文尝试说明, 除了鱼虞、支脂之、 * 本文受第 46批中国博士后科学 基金项 目 (# 20090460479)和上 海市重 点学 科 ( S30402) 的资 助。承蒙 匿名审稿专家提出不 少重要的修改意见, 谨致谢意。尚存错漏, 由作者负责。 352 中 国 语 文 仙先等韵类分合, 吴、闽语寒韵字的读音特点也是观察南朝 切韵 与现代方言历史关系的重 要途径。 1. 2 切韵 中的寒韵字 北宋陈彭年等编 广韵 ( 1008) 卷首平声之韵目第二十五至第二十八依次为 寒 删 山 。尽管各家对于 切韵 韵类有不同的构拟, 但几乎都承认有后 * 、前 * 桓 a的对立, 亦即 果 (假 )、 蟹、效、山、宕 ( 梗 ) 、 咸诸摄的一等韵 ( 及果、 宕摄的三等韵 ) 的主元音读 * , 相应的二 等韵读 * a。麦耘 ( 1995: 102) 用现代方言、梵汉对音、韵图、宕摄入声字的读音 等材料说明, 切韵 时代的寒韵字更可能读作圆唇的 * n 。实际上, 从类型学、标记论的角度来看, 世界 语言的前元音往往倾向于不圆唇, 后元音则经常是圆唇元音, 也就是说前不圆唇、后圆唇元音 都是无标记的 ( H ock, 1988: 21) 。人类的口腔呈前宽后窄的喇叭形, 后腔与前腔相比, 可活动 的空间要小一些, 从而可辨别的音少于前腔的音。不圆唇的 [ ] 与圆唇的 [ ] 在舌位、 音色上 很接近, 因此将寒韵拟作 * 或 * 大致无别。 从现代音系学的角度看, 可将中古汉语的声母划为钝音性 ( grave) 、 锐音性 ( acute) 两类。 唇音 (帮系 ) 、 软腭音 ( 见系 ) 属于钝音, 齿龈音 ( 端知系 ) 属于锐音。由此, 切韵 一等寒韵字 的特点包括: ( a)声母不论钝 /锐都读成合口的 * n, ( b) 有别于二等山删韵字 * an。 张琨 ( 1985)详细讨论过 切韵 中读后 * (张文拟作 * ) 的一等韵、读前 * a的二等韵在 现代方言中的演变情形。张文提到, 前 * an包括 切韵 山删韵, * 切韵 寒韵舌头音声母 * 字也读入 an韵, 后 包括 切韵 寒韵字 ( 舌头音声母字除外 ) ( 1985: 90)。下文将具 体说明, 目前一些吴语方言的寒韵白读层, 仍然将寒韵舌齿音声母字读作后 * , 同时和 切 韵 二等山删韵的舌齿音声母字不同音。 汉语方言间的层次包括两类: (一 )源自内部演变的自源层次, 可以有连续式、 离散式音变 两个次类型; (二 )源自语言接触的外源层次, 亦即在同一方言中具有不同音类来源的叠置式层 次 (徐通锵, 1991; 王洪君, 2006)。有学者主张只把第二类叫做层次, 而把第一类称为演变阶段 或音变关系。本文在使用层次概念分析吴、 闽方言的读音层次时, 只将那些不同音类来源的、 由叠置式音变造成的层次 ( 如文白异读 )称作层次, 必要时也会使用自源 /外 源层次的说法。 2. 吴语中寒韵字的读音层次及其历时涵义 2. 1 寒韵字的读音层次 及其与 切韵 的关系 就韵母而言, 现代吴语中寒韵字的-n韵尾多已失落, 其韵腹或为单纯元音 ( 如苏州 ) , 或带 鼻化色彩 (如绍兴 ) 。本文的分析表明, 现代吴语的寒韵字至少有两个历史层次: 层次 , 音类分合上表现为一等寒韵不按声母的锐 /钝 条件分化, 同时有别于二等山 ( 删 ) 韵; 音值上寒韵读作合口的 * n, 山删韵读作开口的 * an。这种分类格局和音值表现和南朝 切韵 等汉语史文献资料保持一致。 层次 , 音类上表现为寒韵锐音声母字和山删韵字合流为一类, 寒韵的钝音声母字和一等 合口桓韵字为另一类; 音值上前者读开口的 * an, 后者读合口的 * uan。 从现有材料看, 层次 表现丰富的方言位于吴语的东北、 西南两端, 北端为南通的海门、 启 东四甲和崇明 (旧属南通, 1958年后划归上海市 ), 这几个方言均位于长江以北、濒临东海, 地 理位置偏僻, 为北部吴语区的东北角, 内部一致性较强, 学界有时将其统称为 崇启海 方言。 南端为浙南的常山、 江山、开化、 玉山, 为南部吴语区的西南角, 方言面貌同样保守。底下先分 列七个吴语方言中寒韵字的读音 (同个字的斜线前后分别为白、 文读, 下文同此 ) 2011年第 4期 : 353 354 中 国 语 文 2011年第 4期 355 356 中 国 语 文 2011年第 4期 357 358 中 国 语 文 2011年第 4期 359 360 中 国 语 文 4. 结语 以上根据近年来发表及个人调查的资料, 分析文白异读层次、 观察音类分合关系, 同时参 考汉语语音史, 提出了北部吴语、 南部吴语和闽语的寒韵字分别有两个层次, 层次 为海门、 常 山等七个北、 南吴语和闽语中寒韵锐音声母字的白读层, 音类上与寒韵钝音声母字同韵, 且有 别于二等山删韵, 该层次与南朝 切韵 的格局大体一致; 层次 则为海门型吴语、 闽语中寒韵 锐音声母字的文读层, 也是见于其他吴语的层次, 音类上与寒韵钝音声母字不同, 且与二等山 删韵合并, 该层次和晚唐 北宋以来的北方官话保持一致。由此, 为吴、闽语历史关系的探讨 提供了另一个观察角度, 同时也对张琨先生 ( 1985) 关于现代方言中寒韵舌齿音声母字只读同 山删韵字的看法作了一些补正。 从移民史来看, 太湖流域地区 (如苏州、 绍兴、 杭州、 宁波等 ) 是接受南朝、 晚唐、 北宋末几 个时期北方移民潮的重镇, 权威官话的影响可想而知, 这些地区的方言材料也已很多。寒韵字 的 切韵 特征在这些吴语里已难觅踪迹, 在吴语区东北、 西南角落两端的方言却还清晰可见。 较边缘的海门、 启东、崇明等吴语相对于上海、苏州话来说并不引人注意, 大量浙南吴语的翔实 材料也是近年来才陆续得以刊布, 吴语寒韵字的保守层次呈对角线的区域式分布, 既颇有兴 味, 又耐人深思。另外, 通常认为, 吴闽有密切关系的材料主要集中在浙南, 而北部吴语则相 对的少见 ( 丁邦新, 2006: 4), 但最近的研究表明, 从虚词史来看, 北部吴语与闽语同样具有深 层的历史联系 (郑伟, 2010)。本文所论表明, 除了鱼虞、覃谈有别等已有的研究以外, 寒韵字 的层次 也是北、 南吴语和闽语对 切韵 成分的共同保留 ( the shared retention) 。今后在做 吴、 闽语比较时, 北部吴语的材料应给予一定的重视, 实际调查中也需要有意识地关注文白异 读的历史涵义。 2011年第 4期 361 362 中 国 语 文 蒋冰冰 2003 吴语 宣州片方言音韵研究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麦 耘 1995 切韵 元音系统试拟 , 音韵 与方言研究 , 广东人 民出版社。 李 荣 1985 论李 涪对 切韵 的批评及其相关问题 , 中国语文 第 1期。 李如龙 1991 邵武 市内的方言 , 载陈章 太、 李如龙 闽语研究 , 语文出版社。 2001 福建县市方言 志 12种 , 福建教育出版社。 邵荣芬 1982 /2008 梅祖麟 1994 切韵研究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M ore on the aspec t m arker ts in W u D ialects, in Chen, M atthew Y. and O v id T zeng eds. , In H onor of W illiam S-Y W ang: Interdiscip linary S tud ies on Language and Languag e Change, 323- 332. T a ipe:i Pyram id P ress. 钱乃荣 2001 现代吴语和 支脂鱼虞, 共为不韵 1992 当代 吴语研究 , 上海教育 出版社。 秋谷裕幸 , 中国语文 第 1期。 吴 语江山广丰方言研究 , 爱媛大学综合政策研究丛书 1。 2001 2003 浙南的闽东区 方言 , 台北中研院语 言学研究所专刊甲种之十二。 平 1994 苏州 方言语音研究 , 华中 理工大学出版社。 王福堂 2008 绍兴 方言同音字汇 , 方言 第 1期。 王洪君 2006 层次 与演变阶段 徐通锵 1991 历史 语言学 , 商务印书馆 。 许宝华 汤珍珠 1988 汪 雅洪托夫 苏州话文白异读析层拟测三例 , 语言暨语言学 7卷 1期。 上海市区方言志 , 上海教育出版社。 十一世纪 的北京音 , 汉语史论集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0 /1986 杨秀芳 1982 闽南 语文白系统的研究 , 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 杨 蔚 1999 沅陵 乡话研究 , 湖南教育 出版社。 游汝杰 2000 汉语 方言学导论 (增订本 ), 上海教育出版社。 袁 丹 2010 江苏 常熟梅李方言同音字汇 , 方言 第 4期。 张光宇 1989 从闽 方言看切韵一二等韵的分合 , 语言研究 第 2期。 张惠英 2009 崇明 方言研究 , 中华书局 。 张家茂 石汝杰 1987 张 1979 /1987 切韵的综合 性质 , 汉语音韵史论文集 , 台北联经事业出版公司。 1985 /1993 切韵的前 * a和后 * 琨 苏州市方言志 , 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1987年内部出版。 在现代方言中的演变 , 汉语方音 , 台北学生 书局。 张振兴 1992 漳平 方言研究 , 社科文献 出版社。 郑 2010 论北部吴语与闽语的历史联系: 几个词汇上的证据 , Journal of Chinese L inguistics, 38卷 1期。 周长楫 林宝卿 1992 周祖谟 1966a 切韵和吴音 , 问学集 ( 上 ), 中华书局。 1966b 篆隶万象名义中之原本玉篇音系 , 问学集 (上 ) , 中华书局。 伟 沼本 克明 永安方言 , 厦门 大学出版社。 吴音、 汉音 分韵表 , 築島裕編 日本漢字音史論輯 , 東京汲古書院, 1995。 1995 H ock, H. H. 1986 Pr incip les of H istorical L inguis tics. M ou ton de G ruy ter. N o rman, 1979 Chrono log ica l strata in M in dia lects, F ngy n 4: 268- 274. J. 1991 (郑 (汉越字典 ), N h X u t B n T h nh Ph H 伟 上海师范大学语言所 200234; 北京 Ch M inh.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 100732; 上海高校比较语言学 E-研究院 ) 2011年第 4期 363 sandh i pattern and each sy llab le s tone sandh i status. T he re lationship between the tone sandh i status and the tone va lue decides the representa tion o f each syllab le s tone. T hrough the rules at each leve l and the dynam ic operation, the linear speech flow acqu ires mu ltip le functions, such as rhym ing, expressing g ramm atical and sem antic d ifferences, m oods and so on. Com pa red w ith o ther Chinese d ia lec ts, the Shantou d ia lect has tw o bear ing s on the study o f the tone sandh i typo logy: 1) W hethe r a ll the tones unde rgo tone sandh i and whe ther the tone sandh i expands to the who le sentence; 2) W hether the tone sandhi ru les apply to othe r levels besides the phono log ical leve .l K ey w ords: the Shantou dialect, tone sandh,i dynam ic ope ra tion, typo logy CAO Zh iyun, T he function of th e covar iant d im inut ive tone in th e T angx i W u d ia lec t In the T angx i W u d ia lect, the covar iant tone, the h igh level tone [ 55], is used as the dim inutive tone for all tones. T his paper finds that: 1) It can represent d im inutives w ith nasa l coda [ ] in finals or by itse l;f 2) It can app ly to som e action v erbs to express a relax fee ling and a jok ing m ood; 3) It can not on ly tu rn som e m onosy llablic w ords w ith full m ean ing into adve rbs, but a lso turn som e adverbial mod ifying phrases, ve rbob ject phrases and sub jec t-predicate phrases into adv erbs, con junc tions, o r abstract verbs. It can a lso make som e adverbs to becom e m arked ones, w hich is descr ibed as a so rt o f gramma tica liza tion in the paper. K ey w ords: the T angx i d ia lect, dim inu tive form, gramma tica l function ZHENG W e,i T he ph onological d evelopm en t of han ( 寒 ) rhym e in Q ieyun ( 切 韵 ) and the W u d ialects T here are two rem arkable character istics o f the han rhym e in Q ieyun: a) It belongs to D iv ision I, and its phonetic value is * n whether these characters have grave o r acute in itia ls; b) It differs from the shan 山 and shan 删 rhymes of D iv ision II, the phonetic va lue of w hich is * an. Based on the ev idences from the Ch inese histo rical phono logy and the m ode rn d ialects, th is pape r a rgues that there are two stra ta in the northe rn W u, southern W u and the M in dialects wh ich orig inated from the South Dynasties and the late T ang D ynasty respectively. The findings ind icate tha t bes ides the southern W u dialects, the northern W u d ialects are a lso noticeable w hen com paring the W u w ith the M in d ialects. K ey w ords: Q ieyun, W u dialects, the han rhym e, strata, re lationship betw een W u and M in dialects L IN H uayong, Two types of redup licated ph rases in the L ianjiang Yu e d ialect T here are two types of reduplicated phrases in the L ian jiang Y ue d ialect, reduplica ted verb ph rases and reduplicated locative phrases, wh ich are rare ly found in othe r Y ue d ia lects. The redup licated ve rb phrase denotes the prospective state and the continuity o f an action, and the redup licated locative phrase expresses the m ean ing o f approach ing a certa in p lace or tim e. Com pa red w ith the ir base fo rm s, the sem antic and syntactic represen tations o f the reduplicated phrases can be expla ined w ith the notion o f boundedness . T hese reduplicated form ations in the L ian jiang dialect are de riv ed from the d ia lect contacts am ong Y ue, H akka and M in in the w est o f the G uangdong prov ince. K ey w ords: Y ue dialects, reduplica ted phrases, bound, d ia lec t contacts ZHU Q ingzh ,i From indran la to diqing (帝青 ) and tianqing (天青 ): A case study on the deve lopm en t of San skrit words in anc ien t Ch in ese O ne a im of the Buddh ist Ch inese study is to find mo re ev idence o f the huge in fluence from Ind ian Buddhism on the Ch inese language, w hich is reflec ted in the translation o f the Buddhist sutras from Ind ian languages into Chinese dur ing tim es from the East H an to the Song D ynasty ( around 100~ 1100 A D ). A s a case study, this paper fo cuses on the deve lopm ent of a Sanskr it w ord indran la in anc ient Chinese. It firstly entered Buddh ist Chinese in the form of d iqing (帝 青 ) o r tianqing ( 天 青 ) , and then new m ean ings and usages appea red and som e new w ords w ere created in the vernacu lar Chinese. K ey w ords: Sanskr it w ords, ancient Chinese, Buddh ist Ch inese, diq ing ( 帝青 ), ( 官绿 ) 384 tianq ing ( 天青 ) , guanl 中 国 语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