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莉华:《〈辜苏历程〉:〈鲁滨孙飘流记〉的早期粤语译本研究》.pdf
《辜苏历程》: 《鲁滨孙飘流记》 的早期粤语译本研究 宋莉华 内容提要 《辜苏历程》是 1902 年由英国传教士英为霖用羊城土话翻译出版的《鲁滨孙 飘流记》。译者借鉴当地方言文学传统,通篇采用粤语口语,降低了阅读和理解的难度, 使得作品得以迅速传播,推动了文学的大众化和平民化。同时,译者注重适应本土文化, 通过引用中国经典、采用当地读者习惯的表达方式等,实现与地域文化的互动。译者身 《辜苏历程》是借助方 为西方传教士,通过改写、增删等手段,凸显了原著的宗教寓意。 言重构西方文学经典的典范,一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方言文学,另一方面它将 西方文化嫁接入中国地域文化,改变了地方文化生态,打破了地域文化的封闭性。《辜苏 历程》为研究西方文化与中国地域文化的对话,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样本,对于今天的方 言文学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有关英国文学名著《鲁滨孙飘流记》的汉译 研究,已经相当深入。目前论及的早期中译本主 要有三种:沈祖芬译《绝岛飘流记》 (1902 年)、 《大 陆报》本《鲁宾孙漂流记》 (1902—1903 年);林纾、 曾宗 鞏 译《鲁滨孙飘流记》(1905 年) 。然而, 该书另有一种早期中译本一直没有进入研究者 的视野,即英国传教士英为霖在 1902 年用羊城 土话翻译出版的《辜苏历程》。本文试图对《辜 苏 历 程 》 这 一《 鲁 滨 孙 飘 流 记 》 的 早 期 粤 语 译 本 展 开 研 究, 通 过 文 本 的 跨 文 化 比 较, 突 出 和 强 化 具 体 的 语 境 化 的 研 究 方 法, 以 此 考 察 西 方 传教士英为霖译,线装铅印二册,凡四十三章, 小 说 如 何 以 方 言 为 媒 介 传 入 中 国, 与 地 域 文 化 一百五十一页,插图三十幅,左题“羊城真宝堂 相 互 融 合, 并 探 究 传 教 士 作 为 外 来 者, 如 何 看 书局藏板” 。 “羊城”为广州别称。 “真宝堂” 又作 “小 待 文 言 与 白 话、 方 言 与 官 话 之 间 的 关 系, 为 深 书会真宝堂”或“羊城小书会真宝堂” ,位于当时 化 白 话 文 运 动、 文 艺 大 众 化 运 动 的 研 究 提 供 另 的广州租界沙面内,为教会书局,曾出版过德国 一种视角和维度。 礼贤会花之安(Ernst Faber,1839—1899)所著《德 (1884)、 《教化议》 国学校论略》 (1873) 《自西徂东》 、 一 以羊城土话翻译 (1875)、以及云仁氏著《圣教要义》(1894)等书 籍 。“辜苏”即“Crusoe”的音译,《辜苏历程》 《 辜 苏 历 程 》, 光 绪 二 十 八 年(1902) 英 国 ·64· 就是鲁滨孙故事系列的第一部 The Life and Strange 《辜苏历程》:《鲁滨孙飘流记》的早期粤语译本研究 Surprising Adventures of Robinson Crusoe。 《辜苏历程》这一译本之所以值得关注,不 方言对于还原语境,传神地刻画人物具有特 殊的效果。对此,胡适早有认识 : 仅在于它是《鲁滨孙漂流记》最早的汉译本之一, 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 而且全书使用方言翻译,语言形态十分特殊,既 表现人的神理。通俗的白话固然远胜于古文, 是译作, 又可以纳入方言文学的范畴来考察。此外, 但终不如方言的能表现说话人的神情口气。 相较于沈祖芬《绝岛漂流记》对原文的极度节缩, 古文里的人是死人 ;通俗官话里的人物是做 《辜苏历程》还是该书最早的完整译本 。 作不自然的活人 ;方言土话里的人物是自然 为什么要用羊城土话翻译此书?译者英为霖 在序中说明了原由 : 流露的活人。 用羊城土话翻译的《辜苏历程》充分体现了方言 《辜苏历程》一书,乃英国先儒名“地科” 的这一文学功能。比如该书开篇部分有一段父亲 所作。平生绪论甚富,遐迩知名。计其书籍, 对主人公的谆谆教导,劝他安心待在家里,享受 约有二百余种,人皆以先得睹为快,然究不 中产阶级的安逸生活 : 若爱此书者之尤众且广也。盖是书一出,屡 后来父亲有病,叫我行埋面前,对我话: 印屡罄,士民老少,群争购之。迄今垂二百年, “仔呀,你想出外有乜益呢? 屋 有事可以 畅行诸国。开卷披阅,无不悦目赏心。兹将 照应,若係出外,就容易学坏,因 原文,译就羊城土话。虽未尽得其详细,而 罪嘅,亦唔少。你 屋 守分造事,亦可以发 大旨皆有以显明。聊备妇孺一观,了然于目, 财,而且亲戚朋友,大众聚埋一处极之快活, 亦能了然于心。觉人生所阅历,斯为最奇而 你若係必要出外,实在唔听父亲话咯,唔论 最险,实无穷趣味,乐在其中矣。爰笔数词, 边处地方,有好人,亦有唔好人,若话出 叙于简端。幸毋鄙俚见弃,窃厚望焉。是为序。 外,怕未必尽係好人。人係大多钱财, 嘅忧 这段序明白无误地表明,译者试图以方言土语为 虑是必多,我家中如今得饱暖,亦可以过得去, 媒介,重新建构这部西方文学经典,以便让更多 你喺屋 守好食好 , 忧 虑,重话唔安乐 的粤语区读者,包括妇孺在内都能读懂它。方言 咩?何必出外呢?”父亲又 好多说话嚟劝我, 文学是以方言口语作为书写系统的,而口语化的 “佢因唔听话,定要当兵, 又讲起大哥嘅事,话: 内涵就是反对古典化要求通俗化,在形式上表现 致到被枪礟打死,你若係真正唔听我话,将来 为文白对立,在内容上则是雅俗两分。英为霖所 ”但父亲虽然係冇心讲出呢的说话, 必有悔恨。 追求的正是通俗化的效果,是社会影响力,因而 实係后来嘅应验。 作恶犯 “羊城 选择受众面更广的广州方言作为书写语言。 这段话在原书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鲁滨孙的 土话”即广州方言,是粤方言的代表,也是粤语 故事被认为是按照清教文学传统中精神传记的模 地区流行最广的方言。长期以来,广州方言在粤 式来构建的。他的罪孽不在于违反法律,而是违 语区内逐渐取得了权威地位。广州是一座古城, 背了《圣经》的基本行为准则,即摩西十诫之第 商业一向发达,而商业流通是方言沟通和混杂的 五条 : “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 催化剂。粤语区各地之间交通便利,人民交往频繁, 上帝所赐你的土地上得以长久。”而鲁滨孙恰恰不 不少方言词汇在粤语方言区内各地虽然读音有差 安于稳定的生活,常年四处飘荡,远离父母,因 别,但用来表示该词语的字却是相同的。也就是说, 而作者试图让他意识到,违反父亲的忠告是他的 有些字尽管在粤方言区不同地方的读音不同,但 原罪,他所有的苦难历程都是父亲这番话的应验, 所表示的意义大致相同,而与共同语或其他方言 他幸运得救则是缘于造物主的怜悯和恩赐 。这 对照起来看则具有一定的“排他性” 。这使得广州 段父训在原著中是由主人公以回忆的方式转述的, 方言文学既带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同时又能在粤 而《辜苏历程》将它改为直接引述父亲的话,以“仔 语方言区内广泛流传。 《辜苏历程》借鉴当地的方 呀(孩子啊) ”开始,更直接地表现了父亲深切的 言文学传统,以羊城土话进行译介,无疑可以极 爱子之心。引文中使用了许多粤语特有的方言杂 大地推动该书的流传和影响力。 字 :疑问词“乜” (什么);介词“喺”(在); “屋 ·65· 文学评论 ” (家);指代副词“ 噉 ”(这样)、“呢”(这); 否定词“唔” (不是)、 “ 冇” (没有); 人称代词“佢” 2012年第4期 今带我到呢处,使众人饿咩。见出埃记十六 章一二节。 (他);疑问语气词“咩” (吗);连词“嚟” (来); 方言的这一功能在《辜苏历程》中显然没有发挥 (拿)。方言杂字的使用, 助词“嘅” (的);动词“ ” 出来。 《鲁滨孙飘流记》中的人物不多,而且故事 使引文具有强烈的口语化色彩,人物的语气、神 发生在英国,就作品本身而言,也没有必要用官 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一位苦口婆心、满心为儿 话、羊城土白来区分人物的身份、地位和籍贯。 子打算的慈父形象跃然纸上。 作为一部西方小说,如何能更好地被当地读者接 与广东士子用粤语撰写的方言小说相比,《辜 受,才是传教士译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不言而 苏历程》对方言口语的运用显然更为彻底。传统 喻,在本方言区内,方言有助于促进文化的一体性, 的粤语小说《蜃楼志》 (1804)、 《岭南逸史》 (1809)、 加强文化认同感。以方言创作的小说在本方言区 《俗话倾谈》 (1870)、 《俗话爽心》(1877)等,并 内更容易赢得读者的亲切感,使作品传播得更快。 不是用纯粹的粤语口语写成,而是文言、官话、 这是译者选择用羊城土话翻译《辜苏历程》的根 粤语杂陈,口语、书面语并用的混合语体。如《俗 本原因所在。 话倾谈二集·骨肉试真情》中 : 《辜苏历程》高度的口语化特点,一方面能够 有时钱赵二人来探,值克德不在家,俊 反映当时粤语的真实面貌,填补了中古汉语到现 德不甚招接,钱赵二人知其憎厌。一日与克 代粤语之间的鸿沟,使我们了解粤语的发展过程。 “老明,你地出 德饮酒时,姓钱带笑开言曰 : 另一方面,从白话文学的发展历程来看,以方言 来处世,真第一等人,与朋友交,疏财大义, 土 语 作 为 书 写 语 言, 是 推 动 文 白 一 致 的 有 益 尝 ”克德曰 : “好话咯,不敢当。” 可称慷慨英雄。 试。方言文学的书写系统以口语为中心,是对口 “在你无可弹,但系你令弟与你性情 姓赵曰 : 头语言、语音的转写,与口语表达直接相关。无 争得远,佢待我亦唔恭敬,佢待你太冷淡无情。 论是使用简化汉字、方言杂字,还是用教会罗马 论起番来,长哥当父,对亚哥唔恭敬,未免 字,方言文学记录的都是所在地区方言土语的实 “唔知点样解,我又无 都不合理。”克德曰 : 际口语发音,这使阅读实际上成为某种形式的听 骂佢,又无打佢。就见了我唔中意。个龟蛋 书。而且,方言文学所使用的粤语方言杂字、俗字, 想起来真可恶咯。” 有很多是“音义皆合”的。比如“睇”字,意为 引文中,叙述部分采用的是官话,粤语仅限于人 看。《广雅·释诂》: “睇,视也。” 《集韵》齐韵田 物对白,因书中所叙人物为广东香山县人。以方 黎切 : “迎视也。”这些方言字的使用,有利于增 言来表现人物的籍贯和身份,这是中国本土方言 强语言的表现力,同时也加强了文白一致的趋势。 文学常见的做法,如《海上花列传》中叙述语言 传教士在将方言土语的口语直接转化为书面形式 为官话,嫖客除与倌人打情骂俏时来几句苏白, 时,对口语发音的记录十分细致,因而在阅读时 一般也操标准的官话,只有倌人才操一口又甜又 可以直接还原为口语,使口语和书面语同时增加 糯、圆转流利的苏白。 《九尾龟》中苏白是青楼生 对“听”而不是“看”的依赖,从而大大降低了 活的专用语言,不但好女子不操苏白,妓女一旦 阅读和理解的难度。这样,传教士译介的西方小 从良也立即改说官话。语言在这里成为身份和文 说得以迅速深入下层民众的日常生活,获得广泛 化修养的外在标志。《辜苏历程》则不然,全书通 传播,在文学的大众化和平民化方面做出了贡献。 篇采用羊城土白,甚至引用《圣经》时也不例外 : 但係书中有一句,都记得好清楚,即係 二 与地域文化互动 “你于患难 大闢诗篇,五十五篇十五节,话 : 日祈求我,就我必救你,你应该尊敬我。”呢 方言不仅是一种语言,更牵涉到地域文化, 的说话,好似为我讲嘅。但我心好硬,好似 其中蕴涵着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与乡土情感。传教 以色列人喺旷野,冇粮食,怨恨摩西亚伦, 士的方言文学实践,传达出传教士与中国地域文 话前时喺埃及,有肉满盘,又有饼食饱,如 化之间展开对话,努力参与当地社会文化活动, ·66· 《辜苏历程》:《鲁滨孙飘流记》的早期粤语译本研究 并欲对之发生影响的意图。 为唯一任务的天职观成为清教信仰的核心观念之 广州一向有着深厚的商业传统。它凭借着南 一 。上述观念和德行在鲁滨孙身上都得到了很好 中国海洋门户的独特地理位置,充分发展海上贸 的体现。而广东是著名侨乡,这一带的人到海外 易。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清廷实行闭关锁国 经商、淘金沿袭成风,追求快速地、冒险式地获 政策,关闭了福建、浙江、江苏三处海关,仅限 得财富,已成当地传统。而他们所接受的中国传 广州一地对外通商。不仅如此,清廷还规定所有 统伦理,在德行的层面上,也与清教伦理有颇多 进出口物品必须由广州十三行行商办理。在此后 相合不悖之处。满口粤语的辜苏,仿佛化身为一 的 85 年时间里,广州成为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 名读者熟悉的广东商人,很容易赢得当地人的好 十三行也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商业贸易之地。这使 感。辜苏这一清教徒身上体现出的某些品质,也 得广州在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性大为 可以被当地读者解读为儒家的伦理道德。可以说, 加强,并推动广州的地域文化形成了自身鲜明、 方言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西文化之间的 突出的特点,即商业文化、海洋文化、移民文化 鸿沟,清教伦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由此展开互动。 与土著百越文化有机融合。广州的地域文化为鲁 当然,这也是译者有意识地归化中国文化的结果。 滨孙故事在当地的传播提供了适宜的氛围,易于 比如鲁滨孙决定把在岛上的经历一一用笔记录下 引起读者的共鸣。 来,这样可以每天看看,以减轻心中的苦闷。《辜 原著作者笛福生活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 苏历程》在此处化用了一句《大学》中的话 : “古 他一生最关心的是发展资本主义。他认为一个国 人有话 :小人独处不善。 ” 这句话原本表达的是 家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是贸易 : “给我们贸易就是给 儒家的慎独思想,用在这里并不贴切,但译者出 我们一切” ,“贸易是世界最繁荣的生命”。鲁滨孙 于归化的目的加了这样一句。之后,鲁滨孙渐渐 故事出现的大背景就是 :16 世纪的航海活动带动 适应了岛上的生活, “我经常怀着感激之心坐下来 了海上贸易和殖民扩张,并促成了由商人、船主、 吃饭,敬佩上帝的好生之德,因为他竟在荒野中 包税人和企业主等所组成的市民阶层的诞生。小 赐我以丰富的饮食。我已经懂得多去注意我的处 说内容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讲述鲁滨孙离 境中的光明的一面,少去注意它的黑暗的一面 ; 家三次航海的经历 ;第二部分是小说主体,即他 多去想到我所享受的,少去想到我所缺乏的。” 在荒岛上的经历 ;第三部分叙述他从荒岛回来后 《辜苏历程》在翻译这一部分内容时:先引用了《道 的情况 。鲁滨孙是一个平民,在流落荒岛之前, 德经》的一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他是一名从事海外贸易、一度在巴西经营种植园 接着又引用《圣经》并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对 的商人。这种身份对广州人而言绝不陌生,广州 这句话进行补充说明,以印证其正确不谬 : 正是当时中国冒险家和商人的摇篮,而且故事本 古人有话:知足不辱。呢的说话真係嘅咯。 身很吸引人。 《辜苏历程》中,辜苏不仅操一口铿 《圣经》话 :虚心嘅人有福,但係心虚,就必 锵的粤语,而且他身上散发出来的敢于冒险、不 冇骄傲。大概人心至怕唔知足,故此白白愁 断进取、在恶劣的环境中勇于坚持的精神,与岭 苦。若想自己知足,必定要求神嘅神灵感动, 南浓郁的商业氛围以及这种地域文化中培养出来 嚟做基址。我自睇《圣经》以来,知到救灵 的乐观豁达、兼容并蓄、宽容进取的民性十分投合, 魂嘅道理,常时祈祷,蒙神恩典感动,除去 因而《辜苏历程》特别能吸引当地读者。 我不知足嘅心呀。又想吓,我为人唔得端正, 16、17 世纪,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勃兴 细时唔遵依父母教训,竟然共唔好人做朋友, 以及由此形成的新的经济意识,清教对待财富的 又做唔好嘅生意,贩卖人口,应该受地狱嘅刑, 态度发生了重要转变,由传统的对财富的否定转 神反救我喺呢个荒僻海岛处。又 变为积极的肯定。由此,追求合法的物质财富, 我,常时有余剩,以极大恶不能赦嘅人唔堕 成为清教伦理的一个基本内容。与之相应,清教 落地狱,又得救喺呢处,实係共天堂冇分别, 伦理也提倡一系列的德行,包括 :勤勉、谦卑、 都唔想多谢神恩咩? 虔敬、节俭、诚实、公正等。同时,视职业劳动 事物俾过 对照原文,可以发现译者在此自我发挥的成分颇 ·67· 文学评论 2012年第4期 多。可以说,译文经过改头换面,已经面目全非, 教士以方言翻译西方小说,在地方性和民族性之 被改造成了一篇深刻的忏悔录,体现了译者作为 外, 又融入了世界性的内涵。以羊城土话译介的《辜 传教士的本能。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译者 苏历程》,正是将西方元素引入传统方言文学的典 适应中国本土文化的努力,他在文中频频引用中 范。通过将西方文化嫁接入中国地域文化,可以 国经典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尽管用的并不贴切, 改变地方文化生态,打破地域文化的封闭性。以 刻意为之的痕迹明显,但表明了作者的良苦用心。 粤语翻译西方小说,实际上由来已久,早在《辜 这方面另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人物的命名。对于 苏历程》之前已有大量作品问世。如宗教小说《贫 《鲁滨孙飘流记》中的“Friday” ,林纾与黄杲炘译 人约瑟》 ,讲述圣人约瑟的故事,最早由伦敦差 为“礼拜五”,徐霞村与方原译为“星期五”,这 会 的 麦 都 思(Walter Henry Medhurst) 译 介 到 中 些都是根据英文直译的。而广东人习惯在人物称 国,后来由英国循道公会义务教士俾士(George 谓前加前缀“阿”,所以英为霖根据当地习俗称他 Piercy)译成粤语,1851 年在香港出版。1861 年 为“亚五”,即“阿五”的粤语方音,这样既富于 俾士又将英国儿童福音小说女作家莫蒂母(Favell 粤方言色彩,消除了读者对西方人名的陌生感, L. Mortimer)的宗教启蒙小说 Peep of Day 译成粤 同时也确立了鲁滨孙与他的主奴关系 : “教佢叫我 语,题为《晓初训道》 ,由羊城惠师礼堂刊印。同 做主人,我就改个名,叫佢做亚五。因佢得救日, 治十年(1871)俾士的粤语译本《天路历程土话》 , 係礼拜五,所以记念不忘呀。” 由于粤方言区远离官话区,粤语定型后的语 亦由惠师礼堂镌刻,其《续天路历程土话》于同 治九年(1870)先期出版。 《天路历程》虽然已有 言结构又与官话有较大差别,使得官话在当地难 宾为霖的官话译本,但俾士认为仍有必要将其译 以普及。同时,粤语区识字教的是方音,连知书 成羊城土话,译者自叙 : 识理的文人通常都只能用方音读书,很难讲一口 《天路历程》一 流利的官话。因而当地方言文学历史悠久,自成 书, 英 国 宾 先 生 于 系统。除了粤语小说,当地还流行木鱼书、龙舟、 咸丰三年译成中国 南音、粤讴等歌书,保留了大量的方言文学作品。 文 字。 虽 不 能 尽 揭 在书写方面,相对于中国其他方言区,粤语方言 原 文 之 妙 义, 而 书 字十分丰富,其见诸书籍且明确可以看出是“粤字” 中要理,悉已明显。 的年代也比较早。换言之,粤方言具有一套比较 后 十 余 年, 又 在 北 完备的方言俗字书写系统 。19 世纪来华的西方传 京重按原文译为官 教士注意到了当地既有的方言文学传统,并试图 话。 使 有 志 行 天 路 加以利用。他们以方言译述西方小说,充分考虑 者,无论士民妇孺, 到当地民众的接受程度,沿袭、吸收了既成的经验: 咸 能 通 晓, 较 之 初 在书写上,其方言用字一般都根据社会约定俗成 译,尤易解识。然是书自始至终,俱是喻言, 的习惯书写,既不造字,也不发明特殊的用字法 ; 初译无注,诚恐阅者难解。故白文之旁,加 在表达方式上,注重适应 增小注,并注明见圣书某卷几章几节,以便 本土文化,借助读者熟悉 考究。今仿其法,译为羊城土话。 ·68· 的中国经典帮助他们理解 其目的就是要使粤语地区的“士民妇孺,咸能通 或营造出亲切感,来实现 晓” 。约翰· 班扬的另一部宗教小说《人灵战纪》 与地域文化的互动。 (The Holy War - The Losing and Taking Again of the 方言文学所形成的 Town of Man-soul)也被译成粤语《人灵战纪羊城 不仅是地方认同的文化资 土话》二卷,译者为美国南方浸信会传教士容懿 源,也是民族认同的文化 美女士(Miss Emma Young) ,由广州美华浸信会 资 源。 在 19 世 纪 中 西 文 印书局光绪十三年(1887)刊刻出版。英国伦敦 化碰撞交流的语境中,传 会传教士理雅各(James Legge)编纂的《浪子悔改》 《辜苏历程》:《鲁滨孙飘流记》的早期粤语译本研究 (The Parable of the Prodigal Son)以粤语写成。该 韩计划。当时东亚国家译介此书大致都出于相同 书用浪子悔改比喻获得重生,得到上帝之爱。小 的动机。 说开篇即用粤语营造出日常的家庭对话氛围 : “有 《辜苏历程》的翻译主旨则与上述译著明显不 一个人,有两个仔, 嗰 个细仔,对 佢嘅 父亲话, 同。译者英为霖身为传教士,意在忠实地传递原 我应得 嘅 家业,你分过我咯。 ” 故事从小儿子提 著的宗教主题。 《鲁滨孙飘流记》一书利用了清教 出分家产这一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开始,一下子就 徒的精神自传和寓言两种体裁,“在一个非常深刻 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另外,羊城土话版的《圣经》 的层面上体现了清教对人类的看法 :通过某一个 也颇多,最早的有 1852 年的《约翰福音》,后来 体的生活历程来描述人类的反叛、受罚、忏悔和 又陆续出版《马太福音传》(1882) 、《路加传福音 用“历 得救的过程” 。译者以《辜苏历程》为书名, 书》 (1883)、《约翰传福音书》(1883)等。这些 程”对应原著标题中的“Adventures”一词,似乎 方言作品将西方的宗教和文学引入到岭南文化当 暗示着译者受到了宗教小说《天路历程》中译本 中,丰富和发展了方言文学,也使其更具有开放 的启发。事实上,在以文学形式传达宗教寓意这 性和包容性。 一点上, 《辜苏历程》与《天路历程》的确是声气 相通的。 《天路历程》叙述“基督徒”从将亡城出发, 三 凸显宗教寓意 经历种种诱惑和凶险,战胜困难,最终到达天国, 展现了基督徒内心获得救赎的过程。而笛福作《鲁 《鲁滨孙飘流记》在 20 世纪初之所以成为译介 滨孙飘流记》也充满了宗教寓意。他之所以详尽 的热点,一则被认为可以励志,作为冒险小说译出, 描写鲁滨孙的冒险经历,正是为了揭示主人公由 “以激励国民远游冒险精神为主” ;再则是由于其 此展开的道德和宗教思考。该书体现了清教文学 中的海上冒险故事迎合了时人对于西方之所以骤然 所特有的作为“引导者”的文学传统。鲁滨孙故 强大的想象。沈祖芬译《绝岛漂流记》 , “欲借以药 事的第三卷甚至直接以“天国沉思录” (Serious 吾国人” , “以觉吾四万万之众夫” 。译者是把鲁 Reflections During the Life and Surprising Adventures 滨孙作为哥伦布式的英雄来介绍的,在主题上摒弃 of Robinson Crusoe :With His Vision of the Angelic 了原著的宗教寓意,情节上突出了主人公的冒险经 World)为题,笛福在序言中宣称 :现在要呈现给 历,并对他的形象进行了归化式的改造。沈译本是 读者的这一卷“与其说是前两卷的产物,或许不 中西文化的理想价值观相互调和的产物,体现了殖 如将前两卷称为是这一卷的产物 :寓言总是为道 《绝岛漂流 民叙述与民族叙述的内在纠结和张力 。 德而作,而不是相反” 。因而,就传递原著的宗 记》沿用了该书 1894 年高桥雄峰日译本的书名。 教寓意而言, 《辜苏历程》也可以视为该书最早最 1909 年 6 月 13 日至 27 日,《民呼日报》分十五次 完整的中译本。 连载了由汤红绂重译的《无人岛大王》。该译文从 1905 年出版的林纾译本虽然被视为早期完整 日本儿童文学作家岩谷小波 1899 年的改写本《无 的中译本,并宣称如实地翻译了书中的宗教内容 : 人岛大王鲁滨孙漂流记》节译而成,其用意也显 至书中多宗教家言,似译者亦稍稍输心 而易见,就是要突出小说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 于彼教,然实非是。译书非著书比也。著作 而并非仅仅为文学爱好者介绍一部冒险小说。译 之家,可以抒吾所见,乘虚逐微,靡所不可 ; 文侧重于表现鲁滨孙如何适应自然环境,怎样利 若译书则述其已成之事迹,焉能参以己见? 用自然、支配大海,强化了近代个人主体性的一面。 彼书有宗教言,吾既译之,又胡能讳避而铲 故事结尾处,鲁滨孙“自著一书,上之文部,文 锄之?故一一如其所言。 部取其事足为国民砺精神,振志气,乃特广为传 但林纾在翻译中实际上很难做到忠实和客观,而 播于全国”。无独有偶,1909 年朝鲜新文明论的先 是不断在其中掺入了自己的解释,显示了一个深 锋崔南善所创办的《少年》杂志,也发表了从岩 受中国传统文化熏染的文人对于基督教的理解, 谷小波译本转译的《鲁滨孙无人绝岛漂流记》,以 其中不无误读的成分 : 重塑少年人的精神气质,实现崔南善提出的新大 然吾观鲁滨孙氏之宗旨,初亦无他,特 ·69· 文学评论 2012年第4期 好为浪游。迨从死中得生,岛居萧寥,与人 原著中,鲁滨孙重点描述了他身处孤岛时那种与 境隔,乃稍稍入宗教思想。忽大悟天意有属, 世隔绝的无望感。此时的鲁滨孙虽然不再烦闷不 因之历历作学人语。然鲁滨孙氏,初非有学, 安,但对现状多少流露出些许的无奈,表现得较 亦阅历所得,稍近于学者也。余读之,益悟 为悲观消极 : 制寄与御穷之道矣。制寄以心,御穷以力。…… 我现在已经把世界看成一个很遥远的东 鲁滨孙之困于死岸,初亦劳扰,不可终日, 西,我对于它已经没有什么关系,没有什么 既知助穷援绝,极其劳扰,亦无成功,乃其 期望,没有什么要求了。总之,我同它实在 敛畏死之心,附丽于斧斤之间,夜复寓心于 不发生任何关系,大约就同我们将来离开人 宗教,节节磨治,久且便帖,故发言多平恕。 世以后对它的看法差不多,把它看作一个曾 此讵有学问匡迪,使之平恕耶?严寂之中, 经居住过,但是已经离开了的地方。 无可自慰,遂择其不如我者,以自尊其我。 原文借用路加福音第十六章二十六节亚伯拉罕对 林纾承认鲁滨孙的得救是由于“寓心于宗教” 。但 财主戴胡士(Dives)的一句话“Between me and 以他观之,那不过是由于知道救援无望,而通过 thee is a great gulf fixed” (你我之间,有一道深渊), 体力劳动和宗教来忘却忧愁的方式。他甚至认为 来比喻外部世界的遥不可及。而上面所引《辜苏 鲁滨孙的平恕之言,不过是“严寂之中,无可自慰, 历程》的译文所呈现的主人公形象则有所不同。 遂择其不如我者, 以自尊其我”的“无聊返本之言” 。 辜苏由于经常读《圣经》 、祈祷,显得乐观、充实, 可见,林纾是以世俗的日常心理去理解鲁滨孙皈 甚至几乎是在享受孤岛上的生活。译文不仅对《新 依宗教的动机的,在基督徒看来甚至是对宗教的 约》中的路加福音原文进行了完整的引用 : “你我 亵渎。总的来看,林纾译本以中庸的价值观改写 之间, 有深渊限定。以致人要从这边过到你们那边, 了鲁滨孙的形象,并用儒学的精神和术语对基督 是不能的,要从那边过到我们这边,也是不能的。” 教进行了诠释 。 而且进一步联系自己的处境加以发挥 : “富人在那 与之相对, 《辜苏历程》由于译者的特殊身份, 地狱里受苦,而我现在在这个地方却真的很安乐。” 在彰显宗教寓意方面可以说不遗余力。该书在体 引文的意义由此发生了改变,不是在强调孤岛距 例上模仿了《天路历程》汉译本的做法,引用《圣 离外部世界遥远,而是凸显它与世俗世界的迥然 经》内容时,对引文在《圣经》中的具体章节都 不同。在辜苏眼中,孤岛并不是封闭的,外面的 详加注明,以备读者查考。在内容上,译者对作 世界对于他类似海上的三山,是可以看见的,只 为该书主体的鲁滨孙在孤岛上求生的种种细节, 是一时无法到达而已。辜苏在岛上怡然自得,孤 虽然没有删除,但往往以高度概括的语言进行译 岛在他眼中俨然成了一座伊甸园 : 述。而对鲁滨孙阅读《圣经》、祈祷、进行宗教感 我喺呢处唔止心中安乐,身体亦觉舒畅, 悟以及引用经文的部分,则不避繁琐,不仅详细 因食用各样都已经齐备。有厅有亭,又有合 译出,甚至对原著引用的经文进行细化、具体化, 口味嘅食物,即係脚鱼之类,又有鲜果。内 除了注明其在圣经中的章节,还解释或补充那些 地财主佬所食嘅,我亦得倒食。故此心满意 在译者看来或许不够完整的引文。如鲁滨孙在岛 足, 好似做王侯噉样。前时我以为神刻薄待我, 上第四年的某一天,他思考自己的处境 : 丢弃我喺呢处,如今反转俾各样福过我,实 今我虽然独在呢个海岛,心亦好欢喜, 係发梦都唔发得到。 唔似前时咁烦闷,因常时读圣经祈祷,觉共 当辜苏在岛上与救世主相亲,精神上得到救赎以 救主相亲,故此共世人相隔。好似海上嘅三 后,物质上也变得不再匮乏了。岛上有各色美味 山,可以望见,不能到得,亦冇闭翳。圣经话: 食物,通常是富人才有权享用的。他对此感到心 亚伯拉罕对富人话,你我之中,有深渊隔住。 满意足,自我感觉如王侯一般,认为这样的生活 我想到你处唔得,你要到我处亦唔得。见路 连做梦都难得。这一段描写出于译者之笔,在原 加十六章二十六节 但个个富人係喺地狱受苦, 著中并不存在。译者通过刻意美化岛上的生活, 我今喺呢处真正安乐。 赋予了这座孤岛以伊甸园的意象,也由此显示出 ·70· 《辜苏历程》:《鲁滨孙飘流记》的早期粤语译本研究 宗教的境界和信仰的力量。 某些部分则采用了删节的方式来凸显宗教主 题,译者对于他认为无关主题的文学描写采取简 要概述的做法。如鲁滨孙来到岛上的第二年夏天 得了疟疾,后经过简单的自我治疗得以康复。在 动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上,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样 本,对于今天的方言文学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 意义。 本文为上海市高校创新团队“中外文学关系 研究”成果。 七月四日的日记中,他写到自己心怀感激,每天 早晚都认真阅读《圣经》,获得了许多感悟。原著 沈祖芬译《绝岛飘流记》,1902 年杭州惠兰学堂印刷, 在日记的内容之外,又进行了长篇大论的补充性 上海开明书店发行 ; 《鲁滨孙漂流记》(1902 年 12 月至 叙述,力图表现主人公内心的波动。但是,辜苏 的思考在译者看来没有切中要害,他对这个蒙昧 的灵魂在黑暗中的探索失去了耐心(当然也有篇 1903 年 3 月,1903 年 6 月至 10 月刊载于《大陆报》第 一至第四,第七至第十二期);林纾、曾宗鞏译《鲁滨孙 飘流记》由上海商务印书馆 1905 年印行。 姚达兑曾发表《Robinson Crusoe 粤语译本〈辜苏历程〉 幅上的考虑),因而《辜苏历程》对这部分内容进 考略》一文,[日]《清末小说》第 100 期。姚文依据 行了大刀阔斧的删改。译者出于传教士的职责, 的是澳门中央图书馆何东分馆所藏版本,不过论文中 忍不住直接点醒梦中人 : 讹误不少,如文中提到真宝堂曾出版“俾士氏(Smith, 自从喺梦中见过威猛嘅人,责我唔改恶之 Emma Dickson,1849—?)译《晓初训道》”。俾士(George 后,即刻倚赖耶稣救主赎罪嘅功,求神越发热 Piercy,1829—1913)为英国循道公会义务教士,其用羊 心,知到灵魂贵过肉身,因为诗篇所讲,话“你 城土话翻译的《天路历程》和《晓初训道》,都是由增沙 。呢的唔係讲救 于患难日求我,就我必救你” 身体,係讲救人嘅灵魂。今在呢个海岛嘅苦楚 时候,係冇耐,至紧要係求神救我灵魂,脱甪 死后永苦,如今我所求,独係噉呮。 惠师礼堂镌刻的,并非出自真宝堂 ;另外文中对花之安 德文名字拼写有误。本文所据《辜苏历程》为澳大利亚 国立图书馆藏本。 《辜苏历程》采用的尽管是译述的方式,但对主要内容 几乎没有删节。 译文删除了主人公反反复复却不得要领的思考, 胡适 : 《海上花列传序》,《胡适文集四·胡适文存三集》, 直指问题关键 : 《旧约·诗篇》第一章第十五节所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第 408 页。 说的“你于患难日求我,就我必救你”,说的不是 《辜苏历程》第一章,第一—二页。 救身体,而是讲拯救人的灵魂。因而,译者干脆 参见李今 : 《晚清语境中汉译鲁滨孙的文化改写与抵抗》, 挑明 :对于辜苏来说,最重要的是求神拯救他的 《外国文学研究》2009 年第 2 期。 灵魂。 从这些改写来看, 《辜苏历程》的翻译或许同 样很难说是忠实于原著的。翻译活动受制于特定 邵彬儒 : 《俗话倾谈》(二集)“骨肉试真情”,沈阳 :春 风文艺出版社,1997 年,第 94 页。 《辜苏历程》第十五章,第五十页。徐霞村译文为 : “我 偶然把书翻开,首先让我看到的是这句话 : ‘并且在患难 的语言文化环境,文本所带有的源语国文化内涵, 之日求告我,我必搭救你,你也要荣耀我。’这句话对于 经过翻译而植根于目标语的文化土壤。两种异质 我非常切合,在读到的时候给了我一个很深的印象,虽 文化之间必然发生接触、碰撞,其中一部分原有 然这印象还不如后来那样深。因为,关于获救的话,当 的文化内涵会融入新的文化,在与后者互动时还 时并没有打动我的心。在我的理解,这件事实太渺茫了, 可能生发出新的内容,也有一部分文化内涵则会 太不可能了,所以,就像以色列人在上帝答应他们有肉 在译介过程中丢失 。传教士以方言进行译述,并 吃的时候说, ‘上帝能在旷野摆设宴席吗?’”徐霞村译《鲁 欲强化其中的宗教内涵,改写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勒菲弗尔(André Lefevere)认为,翻译本来就是 对原著的改写。它所起到的作用远远超越了语言 滨孙漂流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年,第 87 页。 参见杨耀民“序”,方原译《鲁滨孙飘流记》,北京 :人 民文学出版社,1959 年,第 2—7 页。 马克斯·韦伯 :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 转换的浅层次作用,而是体现了特定的意识形态 维纲等译,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年, 和诗学准则,操控着一国的文学演进,并在其文 第 124—127 页。 化系统中发挥特定的作用 。以《辜苏历程》为代 《辜苏历程》第九章,第二十七页。《大学》第七章: “小 表的传教士方言小说译著,在引入西方文学并推 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 ·71· 文学评论 2012年第4期 而著其善。人之所视,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 学研究丛刊》2011 年第 1 期。 诚於中,行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林纾“序”,林纾、曾宗 鞏 译《鲁滨孙飘流记》,上海 : 徐霞村译 : 《鲁滨孙飘流记》,第 119 页。 商务印书馆,1905 年,第 2 页。 《辜苏历程》第二十二章,第七十五、七十六页。 林纾“序”,第 1—2 页。 《辜苏历程》第二十七章,第百八页。 参见李今 : 《从“冒险”鲁滨孙到“中庸”鲁滨孙》。 正因为如此,与其他方言区相比,粤方言区传教士使用 《辜苏历程》第二十二章,第七十四页。 教会罗马字拼写出版的书籍也相对较少。 方原译《鲁滨孙飘流记》,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天路历程羊城土话·序》,同治十年羊城惠师礼堂刊。 年,第 113 页,徐霞村译本的这一段与方译相同。 《浪子悔改》 ,咸丰九年增沙藏板本,第一页。 《辜苏历程》第二十二章,第七十五页。 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北京: 《辜苏历程》第十六章,第五十二页。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年,第 62 页。 J. Hillis Miller,New Starts :Performative Topographies in 高梦旦“序”,沈祖芬译 : 《绝岛漂流记》,上海 :开明书 Literature and Criticism,Taipei :Academia Sinica,1993, 店 1902 年,第 1—2 页。 “Forward”,p.8. 李今 : 《晚清语境中汉译鲁滨孙的文化改写与抵抗》,第 André Lefevere,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99 页。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London and New York : Harold Bloom,Daniel Defoe’s Robinson Crusoe,Chelsea Routledge,p. 13. House Publishers 1988,p.88. 李今 : 《从“冒险”鲁滨孙到“中庸”鲁滨孙——林纾译 介〈鲁滨孙飘流记〉的文化改写与通融》,《中国现代文 ·72·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 :李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