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
2019-2020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上海财经大学 2020 年 10 月 1 序言 上海财经大学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商科大学,距今已有 103 年办学历史。 学校始终秉承“厚德博学、经济匡时”的校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 德树人,坚持放眼世界,坚持敢闯善创,坚持内涵发展,坚持追求卓越,关注国 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是我们不变的信念。 2019-2020 学年,学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努力建设鲜明财经 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时代学校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坚持高质量发展,推进“双 一流”加快建设,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坚持“一流三化”发展战略,全面 完成“十三五”规划,科学谋划“十四五”规划,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 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 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制定“上财新时代劳动教育行动计划”、“上财全 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等,并大力推进以“建设全面、个性化、具有发 展力和创造力的一流本科教育”为目标的一流本科人才培养行动计划 2.0,以更 加积极的姿态、更加有力的举措,努力推动学校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围绕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学校将不断提高 教育质量作为事业发展的生命线。在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战略背景下,学校将 更加注重内涵发展、特色立校、创新驱动,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体制机制改革 创新为动力,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以创 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重点建设、整体提升,力争到本世纪中叶,初步建 成鲜明财经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2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培养定位与目标 上海财经大学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秉承“厚德博学、经济匡时”的 校训和“扎根中国、放眼世界、立德树人、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围绕创建鲜 明财经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定位,以党的全面领导为引领,扎根中国大地办 大学,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深化综合改革,不断完善“3*3”卓越财经人 才培养模式,始终坚持培育经世济民、匡时创新的人才。 新时代学校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是:努力建设鲜明财经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卓越贡献。为实现这一目标,上海财经大 学第八次党代会党委工作报告中明确了“三步走”战略:到 2023 年,基本建成 国际知名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建设鲜明财经特色世界一流 大学开好局;到 2035 年,全面建成国际知名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 大学,为建设鲜明财经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基础;到本世纪中叶,初步建 成鲜明财经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二)专业设置 学校确立“主干、一流的经管学科,精干、先进的法文理工学科”的学科格 局,形成了财经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学科体系。现有 40 个本科专业,其中 2020 年招生的专业(类)数 26 个,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 等学科门类。学校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9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15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1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7 个。拥有会计学、财政 学、经济思想史、金融学 4 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含培育),拥有财政部重点学科 4 个、上海市重点学科 6 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 6 个,上海高校高峰学科 2 个; 拥有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经济学创新平台以及 3 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 引智基地( “111 计划”) ;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重点建设“经济学与商 学”世界一流学科群。 学校全面推进实施“学科竞争力提升战略 2.0” 。据 2020 年 5 月美国基本科 学指标数据库的数据显示,经济学与商学、社会科学持续进入 ESI 全球前 1%。 其中经济学与商学位列全球第 275,全国第 5;社会科学位列全球第 1204,全国 第 31。这标志着学校学科国际影响力持续位于世界前列。在 2020 年 QS 世界大 学学科排名中,经济与计量、会计与金融均位列全球 101-150;在 2020 年 U.S.News 全球最好大学学科排名中,经济学与商学位列全球第 145;在 2020 软科世界一 流学科排名中,统计学、金融学、经济学位列全球 101-150;在荷兰蒂尔堡大学 3 全球经济学研究机构科研排名(2015-2019)中位列全球 36,美国德克萨斯大学 达拉斯分校全球商学院科研排名、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全球金融学排名、美国 杨百翰大学全球会计学排名中,相关学科已经达到或接近全球前 100。 (三)学生规模 学校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本科生规模总体保持稳定。据 2019 年 9 月新生 入学后统计,全日制在校生 13,502 人。其中,本科生 8027 人,硕士生 3587 人, 博士生 1237 人,留学生 621 人(包含本硕博) ,预科生 30 人。 留学生 预科生 博士生 4.60% 0.22% 9.16% 硕士生 26.57% 本科生 59.45% 图 1-1 2019-2020 学年全日制在校生结构 (四)生源质量 上海财经大学遵循“宽口径、厚基础”的本科人才培养理念,拓宽招生口径, 按照专业及专业类招生。2020 年,学校遵循“宽口径、厚基础”的本科人才培 养理念,按照专业及专业类招生,共录取本科生 2028 人。统招共录取 1491 人, 特殊类型招生共录取 210 人,各类专项招生共录取 327 人。特殊类型招生中,综 合评价录取 100 人,保送生录取 95 人,高水平艺术团录取 8 人,高水平运动队 录取 7 人;各类专项招生中,国家专项录取 159 人,高校专项录取 46 人,少数 民族预科生转入 30 人,港澳台录取 41 人,内地班 44 人,民大附中录取 6 人, 南疆单列计划录取 1 人。 在全国范围内,2020 年我校在各个省份录取的本科生源质量均在较高的水 平。21 个文科统招招生省份中,录取线高出控制线(一般为一本线,部分省份 为特殊类型招生控制线,下同)100 分及以上的省份共计 7 个,全部省份录取线 均高出控制线 50 分以上。录取线省内排名在 300 名以内的省份共计 12 个,录取 线省内排名在 500 名以内的省份共计 16 个。 专栏 1:云端模式,开辟招生宣传新渠道 2020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常规的线下招生宣传工作全面受阻,而形式多样的线 4 上宣传模式则应时而生,规模比以往更大,频次比以往更多,受众比以往更广,并取得了良 好的效果。在全国同步、遍地开花的招生宣传工作推动下,学校社会影响力和对考生吸引力 进一步扩大,本科生源质量继续列居全国高水平行列。 今年线上招生宣传工作主要从三个维度全面开启。自 3 月份开始,创建了覆盖全国各地 (包含港澳台)的本科招生咨询与宣传 QQ 群,充分配备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教师持续运营, 及时发布第一手招生讯息,专业解答招生相关问题。与考生和家长天天“云端见面” ,形式 活泼、交流生动、深受好评。7 月,以云端招生宣讲为主要抓手,全面助力考生科学填报志 愿。双一流场次、财经类场次、重点高校场次、全国所有省份的分省场次等 70 多场线上宣 讲全面启动,多维度、多渠道、多平台,全面发力,并实时面向所有考生与家长提供专业的 招生咨询服务,受众面极广,且有生成的回放视频可以多次观看,效果显著。分省招生宣传 工作小组全面启动分省电话咨询服务。报考期间,分省域实时为考生提供一对一电话咨询服 务,高强度、高频次、高水平的服务质量,极大地满足了考生报考期间的咨询需求。 5 二、师资队伍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上海财经大学坚持“改革创新、高端引领、国际竞争、引育并举”的人事人 才工作方针,以世界一流、国内领先为目标,建立能引领和支撑鲜明财经特色世 界一流大学的师资队伍框架,培养和汇聚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具 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形成以顶尖人才为引领、以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和学术骨干为中坚、以优秀青年教师为基础的高水平人才梯队,构建科学规范、 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与世界一流学科师资队伍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整 体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规模合理、结构优化、追求卓越、勇于创新、 能够支撑和实现“双一流”建设的一流师资队伍。 教师中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国家杰(优)青基金获得者、百千 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 61 人次,以及各类省部级人才 项目入选者 244 人次,总计省部级及以上入选者 305 人次。深入实施校内“1351 人才工程” ,校资深教授 11 人,讲席教授 40 人,讲席副教授 69 人,创新团队 30 支。 学校共有专任教师 836 人,外聘教师 380 人,生师比 21.23,专任教师队伍 结构进一步优化,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 815 人,占 97.5%,其中拥有博士学位 734 人,占 87.8%。教师年龄结构方面,35 岁及以下教师人数有 237 人,占所有 专任教师的 28.35%;36-45 岁 294 人,占 35.17%;46-55 岁 214 人,占 25.6%; 56 岁及以上有 91 人,占 10.89%。教师职称结构方面,正高级 186 人,副高级 326 人,中级 321 人,初级 1 人,未评级者 2 人。从教师学缘结构看,84.81%教师非 本校毕业,其中取得海外博士学位教师比重为 33.25%。 学校坚持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上海财经大学教学科研人员岗 位聘用与考核办法》中规定,教学科研并重岗“平均每学年本科教学课时须达到 48 课时,且主讲一门本科课程”;教学为主岗“平均每学年本科教学课时须达到 64 课时,且主讲一门本科课程”。2019-2020 学年,主讲本科课程的正高级教授 比例为 89.0 %,较上学年 84.43%有所提高(详见附表 6),主讲本科课程的正高 级教授授课总门次数为 466,较上学年 404 门次也有显著提升,占全校本科课程 门次数的 18.1%。 6 11% 28% 26% 35岁及以 下 36-45岁 46-55岁 35% 56岁及以 上 图 2-1 学校师资年龄结构分布图 专栏 2:师生在线研学共同抗“疫”,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新途径 2019-2020 学年第二学期,在做好全力防控、坚决防止疫情蔓延的同时,为更好地落实 教育部“停课不停学,学习不延期”的要求,学校组织教学管理部门和各学院结合实际、创 新思路,向学生提供具有上财特色的网上学习课堂。数学学院的教师们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 创新开展了“疫情模型研究”教学,自发组成“大数据融合反演建模学科组”对疫情进行预 测建模。通过数学建模骨干教师的攻关,提出了基于时滞动力系统的传染病动力学模型,对 疫情发展进行有效预测,还对返工潮、返学潮、输入病例等不同情形下的疫情发展做了合理 的预测,并提出了若干科学合理的疫情防控建议,通过专报形式呈送上级相关部门。生命重 于泰山,数学学院教师带领学生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同时,密切关注疫情发展态势,利用新方 法探索教学新途径,将国家重大战略与教学科研工作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学生 的数学理论素养与应用实践能力,培养了同学们的思维素质、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团队意 识,有利于实现全方面发展;另一方面借助专业实践机会,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家国情怀的深 刻内涵,领悟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担当。 (二)经费投入 学校牢固树立以本为本的教育理念,优先保障本科教学经费的投入。2019 7 年,学校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4374.35 万元,其中“四项教学经费”为 2544.59 万元,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5449.55 元。专项教学经费投入较去年有大幅 提升,从原来的 1493.15 万元增至 2429.37 万元,生均本科专项教学经费投入 3026.5 元。 2019 年,学校向本科生发放各类奖学金 3062 人次,541.24 万元。其中国家 奖学金 72 人,国家励志奖学金 230 人,上海市奖学金 18 人。共设立含国家助学 金在内的助学金项目 17 项,助学金金额达 435.35 万元,资助 917 人次,其中国 家助学金 234.1 万元,资助 611 人。本科生国家助学贷款发放人数 90 人,发放 总金额 54.58 万元。本科生生源地助学贷款发放人数 382 人,发放总金额 270.87 万元。 (三)教学设施 上海财经大学坚持“关爱师生、服务师生”的理念,持续改善校园基础设施 和教学条件,为全校师生提供安全、舒适、现代化的学习生活环境。 --校舍状况。学校现有校园总面积 541942.8 平方米。学校现有教学科研及 辅助用房面积 199263.25 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面积 42933.66 平方米,实验室 及实验场所 22677.28 平方米。 提升教学服务设施设备,完成所有教学楼及部分公共楼宇如大学生活动中心 110 间卫生间公用卷手纸配置;一教、二教和国定路梯教共计 20 间卫生间烘手 机配置;二教 5 间“10”教室、四教 1-2 层教室白板及绿板更新;二教及梯教地 垫 6 块更新;教技中心大楼 1、2 楼卫生间热水装置配置。保障师生教学、生活 的正常运行,2019-2020 学年完成日常修缮项目 500 余项。做好餐饮服务保障及 多元化服务,推进武川路新园餐厅二楼硬件设施调整和功能布局优化。新园餐厅 于 2019 年 10 月正式投入运营,丰富了该区域的餐饮服务内容,增加了校园餐食 品种和风味。2019 年 11 月举办校园美食节,为全校师生带来涵盖清真风味、西 式点心、传统中点约 300 余种特色小吃的美食盛宴。 --图书资源。图书馆是大学学术服务机构,办好第一流的大学,必须要有第 一流的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现有图书 243.85 万册,电子图书 288.7 万册,电子 期刊 113.25 册,数据库 126 个,生均纸质图书 111.95 册。2019 年,图书馆新 增纸本图书 4.0 万册,接待读者超过 192 万人次,借出图书 58007 册,其中本科 生借阅 22277 册,本科生生均图书流通量 2.8 册。 2019 年,图书馆一共开展了 197 场各类活动。其中, “博雅”品牌下三大系 列活动团队共策划组织了 46 场活动, “博雅悦读”32 场、 “博雅讲堂”4 场、 “博 雅之旅”10 场,共吸引了 891 位学生参与。通过读书会、朗诵会、观摩会、图 书展和书画展等多种形式,鼓励参与者通过诵读、精读、分享阅读和体验式阅读 8 等多样化的方式,全面体验读书的乐趣,提升阅读的品位。图书馆获“绘声绘色 喝彩祖国”全市朗读大赛优秀组织奖,选送的选手中,一人获三等奖。图书馆连 续四年选送我校学生参与由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日本科学协会和中国人民杂志 社共同主办的“品书知日本”全国征文大奖赛,表现不俗,屡获奖项。2019 年 荣获全国一等奖,获奖同学接受日本科学协会的邀请,免费赴日本开展文化交流 与访问。图书馆全年共计组织新生培训、嵌入式培训、参观讲座、数字资源培训, 以及文献研究及数据分析方法等系列培训 75 场,共有 7174 人次师生参加培训。 其中,嵌入课程的信息素养培训与 2018 年相比,场次增加 90%,参与人数增加 了 60%。数字人文素养、信息素养、财经数据素养等专业培训正逐渐成为学校人 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专栏 3:基于通识教育视角开展经典阅读与写作,发挥图书馆第二课堂教育职能 高校图书馆既是大学课堂教育的延伸,也是高校开展通识教育、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 的第二课堂,承载着一定的教育职能。图书馆主动参与学校本科生通识教育工作,依托纸本 及电子文献资源、面向学生开展经典阅读与写作,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培养深度思考的能力和 人文关怀意识,培育素养、完善人格,以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从阅 读推广角度促进学校通识教育的普及和深化,助力学校本科生人才培养。 自 2017 年开始,图书馆连续四年组织我校学生参与由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日本科学 协会和中国人民杂志社共同主办的“品书知日本”征文大奖赛,鼓励学生通过阅读与日本相 关经典书籍,撰写论文、感想、体会等形式的文章,达到互相感知、相互交流、相互理解、 相互尊重的目的。历年活动组织以来,我校学生在全国性的决赛中表现不俗,屡获奖项。在 2019 年“品书知日本”征文大赛中,我校会计学院本科生吴昭程同学荣获一等奖(全国共 5 名),并接受日本科学协会的邀请免费赴日本开展文化交流与访问。 2020 年,图书馆围绕《上海财经大学通识经典悦读推荐书目》开展“SUFE 领读者”经 典共读征文比赛,引导学生对社会人文、自然科学、历史哲学等不同主题开展阅读、思考与 写作,通过文化浸润发挥图书的通识教育职能,促进学生个人知识体系的全面发展。 --实验室。2019-2020 学年,学校教学科研仪器总价值 19939.65 万元,其 中当年新增 2826.51 万元。 全校共建有 11 间公共教学机房,30 个专业实验室,其中,经管类实验室 17 个,法、文、理工类实验室 13 个。科研实验大楼新建智慧教室 14 间,包括 3 间马蹄形教室、2 间研讨型教室、8 间通用型教室和 1 间网络远程互动教室,分 别满足通用互动教学、小组讨论协作教学和网络远程互动教学的需要,配备智能 中控系统、触摸一体大屏、自动录播系统、互动教学系统、扩声设备以及物联网 9 管控系统等智能化设备和教学辅助系统,为广大师生提供舒适的智慧教学环境。 依托金融科技研究院开展学科交叉融合尝试,2020 年 2 月 11 日, “上海金 融智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立项,将深度研究金融科技与物联网、云计算、 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旨在构建金融科技领域新技术、新模 式的创新中心。 疫情期间全力保障在线实验教学,学校实验中心利用云智能化虚拟实验教学 平台,推出了“虚拟资源+线上教学”的实验类课程远程教学模式。截至 2020 年 6 月,云平台共为 8 个学院,36 位老师,44 门课程提供在线虚拟镜像资源支 持,共服务 2091 人次,使用 210355 分钟。 --信息资源。以“一网多平台”模式完善上财教学网,有效提升教学服务与 资源供给水平,与智慧树、超星等社会化 MOOC 平台有效整合,打通和校内 Bb、 Canvas 平台的对接,引入大讲堂、视频会议、教学实验软件等资源平台,实现 单点登录和初步课程数据对接,对页面和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维护,理顺各平台逻 辑关系,规范各平台登录和退出机制,充分发挥教学信息门户作用;着力构建以 高性能计算为代表的教学科研基础运算、软件环境。举办多场教学实验软件培训, 提升师生使用软件的能力。新增 Adobe“全家桶”软件,采用专业软件授权及发 布系统对微软正版化软件、教学实验软件、超算平台进行整合,应用工作流平台 完善用户申请审核流程,梳理各软件帮助文档;持续采集、编辑“上财大讲堂” 校内学术报告,新增学术报告 87 个,学术报告总量达到 867 个。 疫情期间全力保障在线教学,制定了学校在线教学技术方案,筛选教学平台 与工具,对比易用性、交互性、流畅与稳定性,以及后台管理接口的完善度,通 过集成、对接、开发等综合应用,形成了支撑整个线上教学的平台体系;分析在 线教学各环节,统筹提升系统承载能力,针对性采取 Blackboard 平台扩容、流 媒体系统扩容和网络调优等措施。通过缓存本地源服务器内容至公有云 CDN 节 点,提高教学课件尤其是视频课件的使用效率,有效提升用户体验,同时有效减 轻本地服务器压力,保障视频播放流畅。通过对网络流量模型特征的准确研判, 保证上财教学网稳定、流畅运行;使用线上教学平台云排课系统进行线上教学空 间安排,提供固定 ID 云教室,实现 “云排课” 、“云督导”;制作各类平台、工 具操作微视频,开展直播教学和利用 PPT 制作教学课件的培训视频,为师生顺利 开展线上直播和录播教学提供帮助;开设“在线教学技术专栏” ,整理汇总八大 类、十三个专题的技术资料,供师生参考,提炼教师疑问,制作在线教学常见问 题解答,并持续更新;开设线上教学平台技术支持会议室,为师生实时提供远程 技术指导和答疑。 据统计,截至 2020 年 6 月末,主要在线课程平台共上课近八千次,参会近 10 35 万人次,平均参会为 44 人次每课程,累计上课时长 516,918 小时,平均每人 次上课 1.50 小时;在线会议平台共安排会议逾 11 万次(含会议、教学、答辩、 考试等),累计参会时长 194,505 小时;视频直播 1345 场,参会 40804 人次,时 长 1249 小时。专用线上技术支持会议室累计咨询人次超过 1500 次。 2019-2020 学年,学校进一步完善一体化本科人才培养信息系统及质量保障 系统。在原有教学管理系统基础上,依托学校自主技术力量,通过持续改进和功 能拓展,完成听课评价系统的开发及快速迭代。2020 年 8 月底,听课评价系统 2.0 版已上线运行。目前,可支持本研、校院各类听课场景,使校院两级督导及 领导听课评价可实时反馈任课教师,帮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教学。受疫情 影响,在线授课期间,学校运用信息化手段,在学期中前段与学期末开展了两次 在线教学调研。通过对回收数据的分析,发现在线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及薄弱点, 帮助各教学院部根据师生反馈及时调整,确保在线教学质量。 11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大力开展一流专业建设。学校全面推进《专业建设 与发展规划(2020-2025) 》编制工作,组织各学院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学科建设 规划、社会发展新需求、学科交叉融合新趋势、学生就业情况以及相关资源支持 等因素对本科专业的未来发展进行详细调研和科学论证。以评促建,更好地促进 专业合理定位、引导专业办出特色,形成一批具有财经特色的专业群。 (一)专业建设 2019-2020 学年,为深入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 案(2018—2022 年)》精神,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教 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 、“六卓越一 拔尖”计划 2.0 系列文件要求,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建 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教育部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2.0,启动一流本 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 。学校组织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申报工作,结合学校 一流经济学与商学学科的建设需求与定位,推荐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财 政学、金融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法学 10 个专 业申报 2019 年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最终获批 9 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 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在专业建设方面,学校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高等学校创 新人才培养机制 推进一流本科建设试点方案>的通知》开展了“一流本科建设引 领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学校申报的“经济学与商学一流本科人才培养建设计 划”获批,该项目分为四年开展建设。学校按照市教委项目建设方案指导思想, 结合学校本科教学改革需要,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一流教学资源建设、一流生 源建设、一流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一流师资建设、一流的实验教学六个方面开展 建设,2019-2020 学年,共遴选会计学、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工 商管理、大数据科学与技术、新闻学(卓越新闻人才培养)、法学(卓越法律人 才)、数学(基础拔尖人才)、商务英语共 11 个专业进行经济学与商学一流本科 专业建设。 财政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金融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六个教育部 特色专业的竞争力在国内高校中继续保持领先。根据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 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发布的《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专业排行榜 2019》, 学校 11 个专业位列全国前 5%。财务管理、会计学全国第 4,进入全国前 1%;市 12 场营销、电子商务、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工商管理、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学均 进入全国前 3%,其中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名列全国第 1,统计学全国第 5;商务英 语和国际商务进入全国前 5%。 学校遵循复合型人才培养定位,以财经优势学科为依托,采用专业与专业类 并行的招生模式和大类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大学习自主权。以培养拔尖创新 人才、卓越人才、创业人才为目标,不断创新分类人才培养方案和路径。2019 级本科生中,81 人申请转专业,72 人转专业成功。此外,学校开设 8 个辅修专 业,有 478 名 2019 级本科生修读辅修专业。2020 届毕业生中,还有 65 名同学 完成上海市跨校辅修学习,获得复旦大学等高校的辅修结业证书。 专栏 4: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 为深入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 年) 》精神, 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 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 、 “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2.0 系列文件要求,推动新工科、新医科、 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 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9 年 4 月,教育部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2.0,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2019 年 11 月,教育部公布了国家和省级一流本 科专业建设点名单,共有 4054 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入选,其中中央赛道 1691 个、 地方赛道 2363 个;6210 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入选。我校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电子商务 9 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 本科专业建设点,统计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 2 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校将以此次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起点,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做好本科专业 建设规划,对于首批入选的专业建设点,完善支持措施,持续加强建设,不断夯实基础、改 善条件,强化专业特色,提升专业内涵和建设水平,保证建设期结束后通过认定。同时,以 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新体系为引领,建设一批适应创新型、复合型、 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一流本科课程,在专业改革创新、师资队伍、教学资源、质量保障体 系等方面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二)课程建设 2019-2020 学年开设本科生课程 1011 门,2768 门次,选课总人次为 126126, 其中,第一学期 1405 门次,第二学期 1314 门次,暑期 49 门次,新开课程 88 门。受疫情影响,2019-2020 学年第二学期全校开展线上教学,共开设线上课程 545 门,1158 门次(不含体育类课程),参与线上学习的学生共计 58060 人次。 13 由于疫情原因,本学年暑期国际课程取消开课。进一步推行小班化教学,30 人 以下的小班课程 1009 门次,占总课程门次的 36%。 根据《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 展 2019 年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工作的通 知》文件精神,教育部已启动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 ,2019-2021 年,完成 4000 门左右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4000 门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6000 门左右国 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1500 门左右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1000 门左右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认定工作。2019 年 11 月,教育部启动了线下一 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和社会实践一流课程三类课程申报工作。2019 年学校推荐《国际经济法》、 《房地产与经济》、 《管理会计》、 《数学分析》、 《金融 计量学》 、 《数理统计》、 《千村调查社会实践》和《创业学》8 门课程申报。根据 教育部精神,学校组织国际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及上线工作,目前共有 5 门课程已 启动建设,后续在完成课程资料与视频翻译制作后即将上线。2019-2020 学年共 立项建设通识课程 17 门,其中通识核心课程 10 门,通识培育课程 7 门。引进校 外优质通识课程 34 门,开课 56 门次,累计授课学生数为 3549 人次。共有 35 门通识课程完成建设任务,通过结项,其中通识核心课程 6 门,通识培育课程 29 门。 图 3-1 2016-2020 年课程班级规模 截至 2020 年 6 月,全校累计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 16 门,其中国家精品在线 14 开放课程 2 门、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 8 门,国家资源共享课 6 门,国家级双语 教学示范课程 6 门,上海市精品课程 44 门,上海市体育与健康教育精品课程 3 门,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课程 14 门,上海市虚拟仿真实验项目 2 个。 2019-2020 学年立项教材建设项目、 “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线下一流课程、 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等本科课程与教材项目共 46 门,校本科教学 改革课题 13 项,立项建设虚拟仿真实验项目 15 个。其中,为了落实全国高校思 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专业课程和综合素养课程的育人功能,学校积极 申报“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领航计划” ,经济学院获批“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重点改 革领航学院”,申报的 15 门课程纳入建设范畴,2017 年、2018 年和 2019 年上海 高校课程思政已建设 11 门课程,至此学校共有 26 门课纳入上海市课程思政建设 范畴。2020 年学校继续开展校级课程思政项目建设,从专业和通识课程中遴选 部分开展课程思政试点,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在探讨学术问题时开 展诚信教育、国情教育和财经伦理教育,当年立项 12 门,累计共立项建设 41 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学校制定并发布实施《上海财经大学课程思政项目建设实 施办法(试行)》 ,从 2020 年开始,全面推广本科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每一门课 程都要彰显育人元素,具备育人功能,形成 3 个及以上典型案例。截至 2020 年 6 月,已有 377 门春季学期课程完成思政建设。 学校从 2018 年开始全面开展本科课程选用教材审核工作,审核所有本科课 程已确定使用的教材,每个学期末启动下个学期的教材审核工作,着重审核教材 内容的科学性、规范性、思想性,已审核教材 945 本,未审教材不能使用。在教 材审核基础上,鼓励相关课程教师选用已出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简称马工程)重点教材。迄今为止,已有 38 门课程使用马工程教材。学校以 精品课程教材建设为抓手,编写和出版经济与管理学科优秀教材,23 种教材被 列入“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19-2020 学年,学校教师共编写并出版了 18 种教材。 (三)创新实践教育 学校积极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在目前实行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实践教 学学分占总学分 18%。2019-2020 学年实施千村调查 2.0 版,主题为“中国乡村 教育研究” ,首席专家为校三农研究院院长吴方卫教授。以返乡调查和定点调查 两种形式,全校 1512 名学生共走访村庄 1022 个,走访农户 15987 户,回收问卷 16962 份,提交调研报告 891 篇和我心目中的千村调查征文 1209 篇。千村调查 2.0 版注重国情教育、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五位一体人才 培养模式的内涵建设,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劳动的实践能力、勤 于调查研究的科研能力,增强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和服务乡村振兴国 15 家战略的社会责任感、时代使命感。2019 年 12 月 27 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同志 参观我校千村调查展示馆,充分肯定千村调查开展十二年来取得的成果,认为项 目特色鲜明,积极发挥了育人实效。 2019-2020 学年,学校充分借助校内外资源,开展校政合作、校企合作、校 校合作,围绕创新创业开展系列特色活动,建立高校领先的“创业+创新+创投+ 创课”生态链。与中国电信、东方财富、IBM、冠生园、铁狮门、易居(中国)、 第一财经、理财周报等中外知名企业或机构签约的实习基地增长至 255 个,比去 年同期增加了 20 个。 2019-2020 学年,我校创业学院通过组织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 会换届大会暨 2019 年工作年会、第六届“光明创想家杯”上海财经大学创新创 业大赛、全国财经院校创新创业联盟 2019 年年会暨第四届全国财经院校创新创 业大赛、第二届中国社会创业研究论坛暨第四届全国优秀社会创客评选、第四届 五角场创新创业大赛、破解科技创业的“ABC-XYZ”的创新创业前沿云端课程、 “创新驱动 数字赋能”创新创业云端大讲堂等大型活动,积极扩大了我校创新 创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到上财考察的国内外高校超过 2100 人次。创业学院“服 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获得全国 MBA 教指委优秀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奖,我 校入选第二批教育部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挂牌单位。 (四)第二课堂 学校始终坚持“三全育人”理念,深入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教育工作,持续开 发完善第二课堂成长系统,依托第二课堂情景思政育人体系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立 匡时志,做奋斗者。第二课堂实践育人遵循多层次、全覆盖、个性化的培养思路, 围绕思想政治引领、素质拓展提升、社会实践锻炼、志愿服务公益和自我管理服 务等六大目标维度,系统谋划并精准细化第二课堂课程修读模块,通过实践与志 愿服务类、学联及社团活动类、学术报告与讲座类、文体和学科竞赛类、创新创 业及科研类、国(境)外访学游学类等六大类课程的开设,着力培养上财学生的 社会责任感、自我成长力、学术研究力、专项竞技力、科研创新力及国际交流力。 第二课堂充分借鉴第一课堂育人机制,科学设定培养计划,引导学生自主修读课 程模块内各类活动,给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和条件,同时也依托教师第二课 堂工作量认定、课题项目带教共建等方式,积极引导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和专业 力量参与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 2019-2020 学年,在学校各级团组织、学生会组织、学生艺术团以及学生社 团等组织的协同参与下,全校累计开展第二课堂实践育人活动五千余场,形式多 样内容完备,参与学生逾二十二万人次。作为第二课堂活动供给主体之一,校内 注册在籍的 74 家学生社团充分发挥社团育人功能,以学术、公益、艺术、体育 16 等活动吸引了上万余人次参与其中。本学年各类学生社团开展常规教学类活动近 两千场,专项主题活动两百余场,其中,法学会组织开展红色法文化资源探寻活 动,以《法文化红色地图》为路径,通过依次游览校内各红色文化景点展板,了 解法律故事,弘扬法治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吸引两百余名学生参与;舞蹈协会 与魔术协会精心策划并举办了社团专场文艺演出,单场次参与总人数超过四百 人。 充实的内容供给、完备的学分认证体系及个性化的成长选择实现了第二课堂 多元化可配置培养模式。依托第二课堂成长系统,现有实践育人体系已实现课程 项目全流程管理及学生成长全过程记录,并通过个性化第二课堂成绩单的输出完 成了第二课堂培养闭环,全方位、全过程、个性化服务上财学子成长成才。 学校进一步推进“科学·人文大讲堂”、 “明德·经世大讲堂”等品牌项目建 设。2019-2020 学年共举办 11 场“科学•人文大讲堂”,覆盖全校约 1500 名学生, 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 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搭建了重要平台;举办 4 期“明德·经世大讲堂”,邀请知名 学者及业界校友、国企领导讲述自己为学、从业之春华秋实,与上财学子分享成 才感悟,为上财学子点播人生智慧。同时注重发挥网络平台的育人功能,形成讲 堂与论坛互动、线上与线下联动的大学生思想引领育人格局。 专栏 5:因势而新 云端育人——上海财经大学打造“云育人”第二课堂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和挑战,上海财经大学依托新媒体平台和互联网 工具大胆创新工作载体形式, “云”端落实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工作要求,开展各级各类实践 活动两千余场,让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触手可及,直达青年心间。 2020 年,围绕思想引领,学校积极开展主题“云团课”“云升旗” “云演讲”等活动, 让思想政治教育“云”覆盖全体学生;在线举办明德青年领导力训练营,依托“云培训”模 式引导青年掌握领导力,感悟个人与时代、中国与世界的紧密关联。围绕劳动教育,学校“云” 上举办各类生活技能培育活动,校党委书记许涛老师通过厨艺“云课堂”向全校同学发出复 刻大挑战;校长蒋传海老师“云”端投递晨起劳动邀请函,鼓励青年健康生活积极劳动。围 绕智育涵养,邀请“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走进直播间,通过“云团课” “云讲坛” “云沙龙” 的创新形式,搭建师生沟通桥梁,让知识从“云”上走入学生心中。围绕体育强身,创设线 上体育知识问答和健身锻炼打卡活动,累计覆盖上千人次,引导学生居家锻炼、增强身体素 质。围绕美育实践,积极组织学生艺术团开展“云排练”,以“云演绎”形式完成加油视频 《星空》 、原创歌曲《平凡英雄》和创意民乐合奏《光明畅想》的创作和演绎,弘扬青春正 能量。 17 上海财经大学第二课堂实践教育充分发挥互联网新媒体技术优势,积极探索跨时空、跨 地域的教学资源运用路径和学业修习模式,实现了从线下到“云”端的模式转变,不仅在特 殊时期凝聚了共抗疫情、爱国力行的使命担当,更打破了时空壁垒实现了育人资源的联动融 通,为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 (五)国际化培养 2019-2020 学年,学校继续大力通过国际化合作推动内涵式发展,助力一流 学科建设。根据学校人才培养与各专业建设需求,学校在与优质合作伙伴进行深 化合作的基础上坚持高端引领,不断寻求与世界一流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但 2020 年疫情全球蔓延,海外大学的日常工作都受到破坏性的影响,这给合作伙伴的维 护与拓展工作带来很多阻碍。尽管如此,学校依旧尽最大努力克服困难,争取最 大程度地实现年国际化发展目标。2019-2020 学年学校与来自美国、英国、芬兰、 澳大利亚与日本等 11 个国家与地区的 25 所大学与机构签订了 39 份协议,其中 新签协议 22 份,续签协议 17 份,校级协议 33 份,院级协议 6 份,校级新签协 议 17 份,新增合作伙伴 7 个,分别是法国诺欧商学院、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 美国马里兰大学、德国 EBS 商学院、荷兰鹿特丹商学院、日本福冈大学、芬兰拉 彭兰塔理工大学。合作类型涉及中外合作办学、学生交换、师资交流、硕士双学 位、访问学习、海外实习等方面。学校大力推广以学分互认为基础的高品质人才 培养项目,如新增学生交换项目 5 个,新增交换名额 21 个/学年,新增交换合作 伙伴包括法国诺欧商学院这样的世界名校,新增高质量硕士双学位项目包括与美 国马里兰大学合作举办的金融硕士项目等。这些协议的签署一方面提升了学校合 作伙伴的层次,另一方面也为学校院所及教师学生开展对外交流交往活动提供了 更为广阔的平台。 2019-2020 学年,学校海外学习平台在原有规模和体系基础上进一步拓展, 海外合作院校的层次和广度不断提升和扩大,海外学习构架日趋优化,项目的层 次和形式愈加丰富,为在校生赴海外学习提供了更加多层次和宽口径的选择平 台。2019-2020 学年共为各类长短期海外学习项目提供名额 1102 个,提供海外 学习机会和名额均较上一学年继续增长,占应届本科生总人数的 55.5%;其中交 换项目提供名额 435 个,一流大学项目提供名额 121 个,南安普顿项目提供名额 50 个,暑期及海外实习等项目共提供名额 496 个。合作院校包括美国斯坦福大 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 剑桥大学、英国牛津大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等近百所 海外知名院校。 18 专栏 6:推动双向国际化的发展,促进中外学子多元交流,营造校园国际化氛围 近年来,我校国际化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呈现出全面发展、质量齐升的态势。作为“上 财国际”战略的重要支撑,我校外专引智工作屡获佳绩,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成功打造了经 济、会计、金融等多个外专引智基地,成建制汇聚了大批海内外人才,全方位提升了学校国 际化办学能级,围绕人才培养、科研与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取得了重要成绩。 基地专家促进了科研成果的产出。我校经济学院 Terry Peach 教授是国际著名经济思想 史学家。2019 年 9 月,由经济史学系程霖教授、Terry Peach 教授和王昉教授主编的原创论 文集“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Han Dynasty and Its Legacy”(汉代的政治经济学 及其遗产)由国际知名出版社 Routledge(劳特利奇出版社)正式出版,面向全球发行。文 集的出版,对于外国学者进一步了解中国汉代政治经济思想研究成果,提升中国古代经济思 想在世界经济思想史中的地位,将起到积极作用。 基地专家为我校学生开设了一系列课程,开拓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加了学生的国际体 验,提升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例如,Kirill Novoselov 副教授系我校会计学院教师,他 为学生开设了《基础会计》等全英文课程,其课堂教学采用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小组讨论 等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理论知识讲解清晰,通过国际经典案例拓展了学生的国际思维,教 学效果良好。 (六)在线教育 近年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和学习平台在世界范围迅速兴起,教育部全面 推进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不断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 进课程改革、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升教师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教学 能力。我校长期以来注重培育在线开放课程,目前已建设 56 门,其中 2020 年度 建设了 11 门。在课程平台对外运行 31 门,国际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5 门,其中《经 济管理中的计算机应用》 、《创业管理》两门课程 2018 年评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 课程,《经济管理中的计算机应用》、 《创业管理》、 《中级财务会计》、《货币银行 学》、 《战略管理》5 门课程评为上海市级优质在线开放课程。《上海财经大学在 线开放课程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试行) 》,对教师的工作量认定、教学成果认定 等方面给予支持,更进一步促进学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推广。 学校共申报上海市级虚拟仿真项目 7 项:经管类 4 项、人文类 1 项、法学 1 项、马克思主义类 1 项。经上海市教委评审, 《区块链金融虚拟仿真实验》和《大 数据背景下的财经新闻融合媒体报道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两个项目获批上海市级 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其中, 《区块链金融虚拟仿真实验》推荐申报国家级虚拟仿 19 真实验项目。2020 年度,学校共立项建设 15 项上海财经大学虚拟仿真实验项目, 其中,续建 6 项,新建 9 项。学校还将进一步着力打造虚拟仿真“金课” ,积极 发展“互联网+教育” ,探索智能教育新形态,推动课堂教学革命。 20 四、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坚持内涵发展,积极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将提高办学质量内化为学 校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为保证本科教学质量,学校党政领导长期承担本科教 学工作,深入教学一线听课,了解教学状况,并与任课教师直接交流。2018 年 11 月 13 日学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成立上海财经大学本科教育工作改革领导 小组(下文简称:领导小组) ,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全面负责组织、协 调、推进本科教育改革工作。学校定于每月第三周的周四召开领导小组全体会议, 每次会议要求校领导全部到场,由各牵头部门汇报本科教育改革工作进展,同时, 以现场办公会形式破解本科教育改革中的沉疴顽疾。 学校质量保障体系围绕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以标准建设、文化建设、 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为基础,以质量目标、质量监控、质量评估与质量改进为主 体,以专业质量保障体系、课程质量保障体系、课堂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3 个子体 系为内容,以自我评估、社会评估、同行评估、政府评估、国际评估为主要评价 手段和推动力量,逐步形成了一个目标导向、过程性评价和管理、可持续改进等 紧密结合的闭合型循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确保质量监控和质量改进覆盖人才培 养全过程,辐射教学管理各环节。2019-2020 学年,依托新建的听课评价系统及 原有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系统、评教系统,进一步完善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 校修订并发布《上海财经大学本科教学督导组工作办法》,完成校院两级督导队 伍的扩编。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19-2020 学年第二学期全校本科课程开展线上教 学,教务处实施线上教学检查、质量控制和改进工作,完善线上教学质量保障工 作。校院两级针对线上直播课程开展教学检查,进行课中监管和质量控制,确保 在线直播课程平稳有序;同时利用系统统计教师和学生出勤情况,每天上报直播 课程出勤数据,服务好线上教学工作。立足人才培养,继续落实校领导听课制度。 校领导走进课堂听课已经常态化制度化,在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特殊时期,利用课 程直播平台、听课评价系统,校领导开展在线教学督导和听评课,了解直播课程 相关情况,通过听课系统给出建议或评价。学期中与学期末两次面向师生开展线 上教学情况调查,通过统计分析形成调查报告,并提出相关工作建议,服务于教 21 学管理决策。 质量改进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学校在教师、专业、学院、 学校四个维度构建了“目标导向-过程化评价和管理-持续改进”闭合循环模式, 持续改进教学质量、管理质量,从而促进学院和专业建设。下一阶段,学校将依 托数据分析和信息系统建设,使质量改进模式发挥更大的作用。学校将从循数管 理入手,透视监测质量数据、收集分析评估数据,来持续改进教学质量和教学管 理、加强学院专业建设,形成质量管理闭环,进而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专业评估 学校根据上海市教委和市教育评估院的要求,认真组织本科专业评估。2019 年6月至 12 月,保险学、新闻学、社会学、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共 5 个 专业开展专业评估工作。专家组由兄弟院校的学科教授和我校相关专家组成,通 过听取专业建设报告、查阅支撑材料、进课堂听课、考察相关教学设施、与师生 座谈等方式,对照评估指标逐一做出评价并形成结论意见,5个专业均通过了现 场考察评估。 (二)课程评估 学校积极探索设计本科课程教学多元化评价体系,建立起学生、校院领导、 督导组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使评价结果贴近教学现状,并可相互补充印证。学 生评教是教学工作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是 激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校院领导评价有助于教师收集来自同行之间 的基于学术水准判断的信息,促进教学经验交流,共同探讨教学方法,不断提高 同学科课堂教学整体水平。督导组评价借助督导专家的力量来衡量每个教师的教 学水平,找出差距和不足,明确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对于教学效果长期位于全校 前列的教师,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带动所在学科的教学水平提升;对于评教相 对靠后的教师和新进教师,学校也积极组织各类教师教学培训、微格演练与个性 化教学诊断,不断提升教师的角色认同和教学水平,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师岗位 聘用、职务聘任、考核评价中的重要指标。 现行学生评教体系根据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相结合的原则,以量化反映教学 过程的规范度和教学效果的区分度。评教方案分为三个模块:教学规范评价、教 学效果排序和文字评教。“教学规范评价”模块将教学规范评分范围定为[1,5], 并对全校评教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可直观地看出全校所有课程的统计分布,以及 各院部及全校整体的情况。“教学效果排序”是指让每位学生对本学期所上课程 的教学效果进行排序,根据课程排序结果计算标准化排序分。“文字评教”模块 是全年开放的评价板块,学生可随时对课程进行文字陈述评价,给教师教学工作 22 提供具体的反馈建议;老师可以随时关注班级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了解课程 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状态。 (三)教学质量评估 学校继续实施校内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本年度的质量评估将《一流本科人才 培养十大行动计划》中的“一流质量保障体系优化行动计划”——院级教学质量 保障体系建设与创新作为重要观测点。2019-2020 学年校内本科教学工作质量评 估实现了与本科专业评估的有机结合,同步实施现场实地检查,一次现场检查完 成专业评估和质量评估两方面相关指标和观测点的评估,从而实现一次评估、多 重角度、立体化考评。 2019 年下半年教学质量评估范围覆盖金融学院、人文学院、商学院 3 个学 院。专家组在评阅自评报告并听取学院汇报后,与学院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开展 了支撑材料查阅、师生座谈、随机听课、查看实验室、抽查教学文档等一系列工 作,发现问题和不足,为学院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改进意见和建议。学校整理、汇 总和分析各学院的质量与专业评估数据,形成 3 个学院的质量评估与专业评估反 馈报告,为学院改进教学及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各学院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及时 提出了处理意见和措施,拟定整改和建设方案,以查促改、以查促建、重在建设。 (四)师资培训与保障 2019-2020 学年,学校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依托,通过各类教学培训、演 练与考核工作,提高教师教学技能,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制度建设,提升教 学质量。在教学方法研讨、教学技术培训与反馈方面开展多项工作。 在多年的教师发展中,形成一套完备的培养考核体系,包括教学规范、基本 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培训,教学理论与技能专题培训、微格教学演练、课堂教学观 摩等,每个环节均设置考勤与考核制度,实时跟进教师的培养发展情况。 2019-2020 学年举办面向中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理念、技术、策略与技巧的培 训 11 场。组织针对新进教师的教学技能培训,并对其进行教学能力评估。 2019-2020 学年共有 41 名新进教师参加现场教学能力评估,综合全年培训情况, 20 人获得“上海财经大学新进教师教学培训合格证”。 专栏 7:搭建教师切磋教学技艺、提高教学能力的平台 为提升广大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熟练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加强 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学校通过多种系统培训方法和渠道,激发青年教师热情投入教育教学, 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成熟,组织和举办了一系列教学演练和竞赛活动。2019 年 11 月-12 月, 23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分 7 场开展了新进教师微格教学演练,该活动已连续举办 7 年,来自全校 17 个教学院部的 44 位新进教师参加了演练。微格教学演练使新进教师们在模拟课堂环境中 展示自身教学、观摩他人教学、听取专家点评并回看现场录像,促使新进教师们多角度地观 察和学习教学技巧,发现并改进教学中的潜在问题,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 2020 年 1 月 8 日开启了课程思政入院巡讲专场活动,先后完成了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人文学院、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商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巡讲活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始终为我校课程思政的推行而努力实践,始终坚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推动习近 平总书记教育思想的学习贯彻往深里走,向心里走,为教师教学成长服务。 2020 年 6 月,我校 6 名青年教师经过学校初赛决赛选拔脱颖而出,代表学校出战第四 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暨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选拔赛。赛前为期 3 个月 的多轮赛前集训与演练,为选手们参加市赛打下坚实基础。最终,刘可伋获自然科学基础学 科组一等奖,周杰获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组二等奖、周囧获人文科学组三等奖、严阅获自然 科学基础学科组三等奖,周小夏获社会科学组优秀奖、郭加熠获自然科学应用学科组优秀奖。 24 五、学生学习成效 (一)基本素质与能力 --立德树人。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 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围绕学校党政工作要点,坚持立德树人,努力做好大学生思 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各学院(所)和各职能部门共同努力下,学校立德树人深入 人心,学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主流正确、积极、健康、向上,表现出坚定的政治 立场、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情怀,展现出当代大学 生应有的精神风貌。2019 年底,学校对 1000 名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大学生拥 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高度认同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抽样调查表明,学校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 关注国内外形势与社会发展,希望更多地了解社会,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良好 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 --社会服务。学校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引导上财学子深入基层、了解社 会,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培 养深刻的家国情怀、坚定的责任担当,将青春实践建功立业于祖国广袤大地之上, 将专业所学服务反哺于国计民生的伟大事业之中。 2019 年 10 月,学校组织多支大学生暑期实践项目参与“知行杯”上海市大 学生社会实践大赛,项目涉及脱贫攻坚、长三角一体化、城市运行、文化建设、 经济发展等方面,最终获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4 项,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 示范区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专项赛“十大示范项目”2 项及“知行杯—青春社区” 上海高校共青团“往社区走”社会实践项目专项赛“十大示范项目”2 项。其中, “共保联治,法治护航——长三角示范区固体废物处置区域协同治理机制”项目 入选 2019 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 2020 年 7 月至 8 月,学校组织开展 2020 年上海财经大学“知行杯”暑期社 会实践活动,围绕脱贫攻坚与决胜全面小康、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发 展与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城市运行与公共服务保障、“四史”宣讲与改革开放成 效寻访等多个专题,选拔多支社会调研队伍,分赴全国各地开展理论宣讲和专题 调研;同期,组织开展大学生暑期挂职锻炼,引导和鼓励优秀大学生到基层建功 立业,156 名同学报名参与虹口、黄浦、普陀、浦东、闵行、嘉定等六个区以及 江苏省张家港市委办局、街道岗位锻炼。 --学习成绩。上海财经大学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注重内涵质量提升,严 25 把课程质量,着力养成学生求真、务实、勤奋的学风。学校本科生的平均绩点为 2.98,绩点超过全校平均绩点的占比为 61%。2019-2020 学年,学校本科生需补 考 1733 人,3836 人次;需重修 1521 人,2893 人次。其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 经济管理中的计算机应用、财务管理、概率论和数学分析补考的学生最多。本科 生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一次通过率处于国内高校领先水平。2020 届本科生大学 英语四级通过率为 98.9%,大学英语六级通过率为 89.5%。 2019-2020 学年,学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累计两千余人 次获得国际级、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学科竞赛、文体竞赛及创新实践奖项,其 中国际级奖项 1 项,统计与管理学院 2018 级本科生孙彻然参与 2020 亚洲数独锦 标赛获 O15 组个人冠军;国家级奖项 25 项,包括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 “挑 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全国高校模拟法庭竞赛等。 学科竞赛方面,上财学子积极参与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计算机应用能力大 赛,大学生英语竞赛、“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等,斩获佳绩。全国大学 生数学建模大赛上,我校 185 名学生组成的 132 支队伍获全国一等奖 3 项、全国 二等奖 5 项,及上海市级奖项 61 项;上海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上,43 名学生组成的 15 支队伍获上海市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5 项,三等奖及优胜奖 9 项;各类英语竞赛中,我校学生获全国三等奖 1 项、上海市级奖项 3 项;第二届 “梦想杯”上海市大学生辩论赛中,我校参赛队伍获上海市亚军。 --体质健康。学校体育工作以凝练上财体育精神为引领,以促进学生体质健 康为目标,大力推进体育课程建设,不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学校针对本科生特 点,加快形成课内外教学连接,积极构建个性化教学机制,努力打造体育课程、 学生社团、校园赛事、运动队训练一体化教育平台。学校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 深入挖掘体育育人功能,力求培养学生运动自觉,切实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2019-2020 学年,本科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到 89.21%。 上财学生在各级体育竞赛中彰显出顽强拼搏、勇于进取的精神,在展示竞技 水平的同时,也带动了群众体育的开展。学校拥有棋类、网球、游泳三支高水平 运动队,设有健美操、羽毛球、乒乓球、足球、篮球、跳绳、跆拳道七支常设运 动队;另有体育舞蹈、田径、排球、武术、高尔夫、击剑、攀岩、划船、棒垒球 等多支集训队。2019-2020 学年运动队成绩斐然,我校学生共获得国际比赛冠军 11 项、亚军 8 项、季军 9 项,全国比赛冠军 43 项、亚军 24 项、季军 26 项,上 海市比赛冠军 41 项、亚军 22 项、季军 15 项,为国家、上海、学校赢得了荣誉。 (二)创新创业能力 学校不断完善创新创业项目培育机制,通过“教师提供选题+学生自行选题” 双线并进的立项方式,鼓励学生组队参与“导师制”项目团队,在校内营造师生 26 共同开展科学研究与社会调查的优良氛围;项目进展过程中,科学谋划,系统推 动,开展覆盖全校、涵盖立项、中期、结项全过程的项目辅导培训,提升整体培 育质量。 学校 2020 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校级共计立项 165 项,其中创新训练 类 121 项,创新训练及创新实践类 44 项,各学院还自行立项了大量院级创新创 业项目,大量“服务+”创新创业项目的涌现有效推动了国家和社会的服务创新。 学校学生先后获得多项“创青春”“挑战杯”“互联网+”等大赛的国家、上海市 级奖项,其中“政府资金的占比与波动对扶贫效果的影响——四川省宜宾市的经 验” “ 上海微更新:社区营造创新与邻里实践对接机制研究”分获第十六届“挑 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全国二等奖、三等奖;《光明畅想》获得第 五届上海市“汇创青春”——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活动一等奖, 《印象江南》 《Concerto for 3 Cellos in G minor》等两部作品获二等奖。2020 年 5 月, 学校举办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最终决出金奖 2 个、银奖 4 个、铜奖 8 个、优秀奖 6 个。 专栏 8:天天向上——让你的潮流生活天天向上 “天天向上”球鞋研究所是由上海财经大学 2017 级本科生朱天一创立。基于互联网, 运用大数据、经济学理论与社交网络,宣传推广街头文化与中古文化。目前已注册公司,月 营业额达 25 万元,在太平洋森活广场成立第一家线下体验店,第二家实体店正在筹备中。 主理人朱天一多次接受《中国青年报》、 《第一财经日报》等媒体专栏采访。 “天天向上”成立于 2018 年 8 月,坐标上海,集洗、护、收、售、鉴为一体的大学生 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专注于球鞋的实用性与审美,立志结合上海的文化内涵,推广以球鞋为 代表的街头潮流文化,以鞋会友,让生活与品味“天天向上” ,上海能给潮流提供温床,帮 助她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走入这个圈子。 “天天向上”抓住“一鞋难求” 、 “溢价严重”等 弊病,为青年人、球鞋爱好者提供高性价比的中古球鞋以及洗护、回收等相关服务。采用 o2o 经营模式,目标将线上客户引流到线下,以球鞋为载体形成交流圈。同时, “天天向上” 的包容度极高,可以为广大的大学生、青年人提供兼职岗位,帮助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实现 理想。曾获第四届全国财经院校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获第五届“光明创想家”上海财经大 学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 (三)就业竞争力 2019-2020 学年,受经济下行,中美贸易关系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影 响,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多变,异常严峻。为持续保障我校毕业生高水平就业, 27 学校一方面多方拓展就业渠道,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及上海市各级 主管部门的促就业政策,另一方面迅速调整就业服务方式,搭建线上加线下联合 招聘平台,推出“就业战‘疫’‘职’等你来”系列招聘宣讲活动,为学生提供 不间断就业服务。 2019-2020 学年积极配合各省、市组织部门完成定向选调生、选调生、中央 直属单位和各级机关事业单位的人才选拔工作,共为 46 家国家机关、重点企事 业单位定向推荐学生千余人次。 在秋季学期,学校层面共举办宣讲会 181 场,与 2018 年同期基本持平;与 上海市金融办、陆家嘴人才金港、上海保险行业协会、杭州人才局联合举办招聘 会 4 场,共吸引参会单位 174 场;为重点单位中国建筑集团、中建八局、中建三 局、光明集团、上海医药集团举办集团专场招聘会 5 场,集团及下属企业共计 150 家单位参会。学院承办招聘会 3 场,280 家企业参会。 在春季学期,迅速启动就业系统二期补充建设,让用人单位和学生在学校自 有就业平台上进行相关业务在线办理。自上线以来共有 192 家单位使用了我们的 空中双选会、空中招聘会、视频面试功能;将近 2000 人次学生参加了宣讲会、 招聘会并在线投递了简历;为 11 家单位、238 名学生提供了工作推荐;200 多人 次学生进行了网上预约,261 名学生选择了与用人单位进行网上签约等。学期内 共举办空中 12 场, 通过自主招商共吸引参会单位 398 家, 提供就业实习岗位 1200 余个;与杭州人才局、江苏省人社局、前程无忧、上海市教委、上海市金融办联 办空中双选会,提供岗位万余个;与上海市双一流高校、财经类兄弟高校及湖北 帮扶高校合办网络双选活动 2 场,参会单位 714 个,提供就业岗位 2100 余个。 同时,每周整理教育部 24365 招聘平台、国聘平台、各人社部门,定期向毕业生 和就业指导教师分类发送“重点单位招聘信息汇总”,提升信息传递效率。2020 年春招以来,学校就业网、微信公众号、微信企业号、各类就业工作群等渠道发 布招聘信息 31142 条;配合企业需求建立单位校招工作群,促进学生与企业无障 碍沟通。 2019-2020 学年,继续打造“就业服务月”、 “生涯规划月”为平台的双核生 涯教育实践品牌,继续推进财经特色生涯教育活动体系建设。其中,生涯规划月 聚焦生涯教育,引导中低年级学生进行生涯探索、自我认知和能力提升;就业服 务月侧重于职业指导,面向中高年级学生推出形势分析、求职技巧、行业认知、 岗位认知等就业辅导的主题活动。 2019 年“就业服务月”以“培养职业规划意识、锻炼职业管理能力、提升 职业发展水平”为主题,共举办 92 场活动;2020 年“生涯规划月”以“‘疫’ 去春归来,花开生涯路”为主题,推出 25 场线上活动。活动数量继续增加,活 28 动内容上新增基层职业发展与人才政策解读、公务员选调生备考与职业发展、中 小学教师备课与职业发展、考研保研政策等主题,积极回应学生职业发展新需求。 跟踪调查显示,参与主体为大一、二和三年级(分别为 48.33%、25.40%和 21.34%) , 学生对活动内容总体满意度为 4.77 分,活动组织工作总体满意度为 4.83 分,学 生认为“增强对外部世界的了解” (4.73 分)和“提升生涯规划意识” (4.72 分) 是规划月的最大两点收获。 专栏 9: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 邓桥明是我校 2020 届人文学院社会学专业本科生,就读期间响应国家号召,大三结束 时入伍参军,在武警宁波某部服役两年,退伍后以优异成绩通过退伍大学生专项计划保送至 本专业继续深造学习。 邓同学在给学弟学妹们的经验交流中说到:在部队的两年真的收获很大,也非常感谢国 家和学校能够给在校大学生这样的机会。他认为虽然比别人多花了两年的时间、要付出很多 的汗水,但是在部队的大熔炉里,不仅可以在日复一日的体能锻炼中强壮自己的体魄,可以 通过每天规律的生活形成良好的自律,还可以通过每天的执勤训练不断磨练自己的内心。为 祖国的国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是光荣而且意义重大的,而且对以后的人生之路也十分有帮 助。 邓桥明的大学生涯,有着明确的目标,无论学习还是参加许多校园活动,都先制定一个 整体的计划,然后再根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断地适应调整,找出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他说“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 义?所以在最开始找到我们的靶子,所有的努力才会是有用功。 ” 29 六、主要改革进展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以“两个根 本”作为贯穿学校各项工作的红线,根植中国实践,充分发挥财经学科特色和专 业优势,通过整体规划和分层设计全面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改革。在深入挖掘各类 课程中蕴含的育人元素、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突出课程育人价值基础上, 制定课程思政实施方案,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与改革的各环节、 各方面,从 2019 年开始,全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根据《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推进上海高 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学校于 2017 年制订了《上海 财经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改革建设方案》,该方案从“中国系列”课程、 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程思政三个方面统筹推进全校的课程思政改革,2019 年, 学校制订了《上海财经大学课程思政项目建设实施办法(试行)》,全面推进全校 的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各类专业课、通识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 协同效应。学校还制订了《上海财经大学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 ,对 学校课程思政整体建设进行规划,在学校所有院(部、所)所有专业、所有课程 和所有学历层次全面覆盖课程思政。将课程思政纳入每年校级常规教学项目立项 建设,通过中央教育教学改革专项和校课程教材建设专项给予经费支持,从全校 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中遴选项目加入思政元素,开展改革,并在精品课程评选和 市级项目申报中对此类课程给予优先考虑。从 2018 年启动校级本科课程思政项 目建设以来,已立项建设 41 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其中,全英语课程思政示范 课程 5 门,共有 26 门课程获得市级课程思政项目,377 门本科课程完成了课程 思政覆盖建设工作。 学校通过开展教育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在每年的新进教师培训 中,培训内容包含“师德师风”模块,安排多场讲座和一场参观活动,向新进教 师传递学科育人和课程育人的重要理念。 2020 年,为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学校成立了由校内外专家、教务处、研究生院、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等职能 部门共同组成的课程思政讲师团,在前期开展集体备课和内部理论研讨的基础上 到各学院进行宣讲,从课程思政重要性、内涵、组织形式、典型教学案例等方面 开展培训,为课程思政全面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参与全球治理,凝聚共识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30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对外开放工作,为响应国家战略部署,落实 2019 年 教育外事工作会议精神,通过认真学习上级相关文件,开展校内外调研,组织专 题研究,学校于 2019 年 12 月 6 日-7 日成功举办首届“长三角国际论坛” ,论 坛以“区域一体化:合作与发展”为主题。泰中友好协会主席、泰国前副总理功·塔 帕郎西,上海市副市长陈群,教育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司长、教育部港澳台办公 室主任刘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部门跨部门合作与伙伴关系主任杜越,友山 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财经大学校董何炫等出席论坛并致辞。论坛为期 两天,主论坛邀请了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Thomas J. Sargent、Jean Tirol、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林毅夫、中国工商银行行长谷澍、中国外经贸部原副部长 龙永图、美国财政部原首席经济学家兼助理部长 Janice Eberly、荷兰中央银行 原行长 Nout Wellin、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首席金融科技官 Sopnendu Mohanty 等 12 位国内外嘉宾进行了主旨演讲。来自全球各政府机构、知名企业、高校、智 库和媒体等机构的嘉宾代表近 400 余人参加了论坛,进一步促进政、商、学三界 的碰撞和交融,持续探索加强区域合作的途径,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参与全球治理 的讨论。 学校于 2019 年 12 月 30 日顺利召开上海财经大学教育对外开放大会。教育 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副司长李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李永智出席会议并致 辞。蒋传海校长作了《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推进鲜明财经特色世界一流大 学建设》的主题报告,姚玲珍副校长详细解读了“上财国际 2.0”战略的行动计 划(讨论稿),许涛书记做总结发言。上海财经大学教育对外开放大会的召开, 有利于在分析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所面临新形势的基础上,凝聚全校共识,加强 顶层设计,明确目标路径,总结经验,凝练优势,找出不足,加快教育对外开放 进程,助力鲜明财经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三)发布行动计划,推进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为深入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 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大力提升上财 学生劳动素养,形成体现时代要求、符合育人规律、彰显上财特色的劳动教育体 系。2020 年 4 月 27 日,在第 71 个“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上海财经大 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发布详细的劳动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上海财经大学新时 代劳动教育行动计划(2020-2023)》 (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我国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一 部分,同时也是高校综合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上海财经大学历来高度重视发挥 实践育人、养成教育等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学 校首任校长郭秉文先生就曾提出“三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提倡启发学生的自动 31 精神,“利用天性、触发感觉、引起兴味、应用暗示、选择思想、养成习惯” 。 按照《行动计划》要求,劳动教育为我校本科生必修课程,不少于 32 学时。 学校教务处牵头制定了《上海财经大学本科生劳动教育课程培养方案及教学大 纲》,自 2020 级新生开始施行。同时,通过学年内设集体劳动日、集体劳动周, 安排学生定期参加集体劳动,利用学校“千村调查”项目优势,设立“田间课堂” 等劳动实践课程,让日常劳动贯穿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 养全过程。 上海财经大学新时代劳动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出台,为学校进一步厚实卓越 财经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 人,奠定了坚实基础。《行动计划》从工作目标、培养方案、七大行动、支撑保 障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设计与规划,以构建劳动教育新模式、1+7 劳动教育新体 系、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新格局、劳动素养评价新机制为“工作目标”,制定将劳 动教育新要求有机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将劳动价值观教育纳入思政课和通识课、 将服务性劳动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将创新性劳动与专业课及创新创业创造活动 有机融合的“特色培养方案” ,提出实施生活技能培育、社会实践体验、公益志 愿服务、合作发展助力、创新创业创造联动、就业能力拓展行动、劳动文化建设 等“七大行动”,为学校新时期全面构建和加快实施劳动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 提供了遵循。 32 七、问题与对策 (一)完善线上线下教学体系 受疫情影响,按照教育部和上海市统一部署要求,学校“停课不停教,停课 不停学”,虽然学校一贯注重信息化建设,在教学信息化方面有一定的积累,但 大规模在线教学从准备到正式运行整个学期,对学校的基础网络、服务器支持、 各应用系统以及技术服务与支持都是一次重大的考验。学校制定了在线教学技术 方案,筛选教学平台与工具,对比易用性、交互性、流畅与稳定性,以及后台管 理接口的完善度,筛选推荐在线教学软件工具,形成了支撑整个线上教学的平台 体系。随着线上线下教学逐步趋于常态化,未来的教师发展中须继续加强教师信 息化素养的提升,在线教学技术支持也有待进一步更新完善。 第一,不断探索在线教学新技术,做好技术储备。通过调研、试用、研讨筛 选教学平台和教学软件,不断推陈出新,研究并发掘现有平台的应用场景,将教 学应用引向深入,提前做好技术储备,正是因为拥有良好的技术储备,学校在疫 情期间实现了平稳教学。第二,完备技术服务模式,加强在线教学辅助团队建设。 服务方式上,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技术支持方式:线上提供技术资料,视频会议 系统在线指导操作问题,微信群及时解答,线下讨论教学设计方案。服务过程上, 从原有的前端设计加技术指导模式,逐渐深入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提升在线教 学中的技术服务参与度与灵活度,在实践中逐渐渗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同时 不断充实教学设计师团队,增加学生助教,形成梯队建设。对平台应用的常见问 题安排学生助教值班答疑,研究新技术、新应用,学习并推广教法,与学院结对 子提供定点技术支持。第三,提升教师教学信息化能力。加强教务处、教育技术 中心和信息化办公室三方同授课教师之间的联动,增加对教师教学信息化技术的 培训;通过微信工作群和信息技术答疑 QQ 群等平台,及时发布在线教学最新资 讯,以案例的形式向教师推送普及,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 了解任课教师在课程平台和师生在线讨论渠道等方面的需求,为教师在线教学提 供更精准的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二)强化第二课堂育人功能 为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深 度融入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学校围绕“扎根中国、放眼世界、立德树人、追求卓 越”的办学理念和“厚德博学,经济匡时”的校训精神,自 2014 年起规划确立 《上海财经大学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工作方案》,发布《上海财经大学本科生第二 课堂(实践教育)学分认定及实施办法》,以第二课堂育人平台为载体,构筑多 33 层次、个性化、全覆盖的第二课堂成长培养方案,深入推进我校第二课堂实践育 人体系建设。随着“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出现和广泛应用,面对多元化、个性化 的学习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要求,学校在具体实践中积极探索第二课堂实践育人 能效提升的有效方法。 一是充实实践内容供给,构建全时育人体系。围绕第二课堂六大培养模块, 学校持续关注实践品牌的创新发展路径,通过合理配置资源不断丰富内容供给, 同时,积极探索青年众创众评机制,将学生课程评价与活动供给决策有机结合, 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不断提升实践育人课程质量。在科学培养机制和充足课程 供给下,学校逐步将以班级为对象的分时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对象的全时教 学模式,将教学内容系统化、教学结构模块化、教学时间全时化、教学方式信息 化,让学生在第二课堂实践中冲破“课堂时间”的约束,从个人兴趣、自我发展 等角度个性化自主选择,参与第二课堂全时课程,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能效。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健全个性化培养机制。学校鼓励学院根据人才培养 目标形成适应专业需求的个性化实践育人培养方案,并基于该方案稳步推进实践 教学,不断探索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完善学生培养发展体系。2018-2019 学年, 数学学院率先尝试财经数学实验班个性化第二课堂培养方案,2019-2020 学年, 金融学院、统计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等多个学院针对社会调查、学 术报告等课程类别设定了符合专业特色的必修任务,逐步探索与第一课堂发展相 融合的第二课堂高水平个性化培养方案,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 三是加强教师指导融入,促进第一第二课堂深度融合。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功 能的有效发挥需始终坚持教师全员、全过程参与,近年来,学校不断优化完善以 我校专业教师为主体、校内外教师共同参与的第二课堂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强化 专业教师对学生组织的指导教育,提升第二课堂实践教育项目的专业化程度。为 进一步健全第二课堂师资队伍的激励保障,学校陆续发布《上海财经大学学术成 果认定办法》《上海财经大学学生社团指导老师聘任与管理办法》等,对教师在 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工作中的投入予以认定,为实现与第一课堂人才培养的协同互 促、达成跨学科的互动与知识整合奠定了基础,逐步引导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和 专业力量融入第二课堂实践教育之中。 (三)健全毕业生跟踪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毕业生的长效跟踪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参与人员相对而言较为单 一。虽然学校目前已经开展了毕业生就业签约/升学调查,人才培养质量雇主评 价、重点领域用人单位走访和每两年开展一次的校友职业发展状况调查等人才培 养反馈工作,但参与者主要是就业指导中心教师和学生工作团队。此外,毕业生 跟踪反馈与人才培养、招生等环节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 34 对此,学校引入专业教师,连同就业指导中心教师和学生工作团队,持续开 展用人单位走访调研,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和毕业生评价。深入分析 研判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 响,承接上海市金融行业就业需求调研,开展多角度的调查研究工作,通过对就 业形势的跟踪研判,加强国内外形势变化对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的研究和 实时监控,从而更好地开展应届毕业生就业引导和服务工作。 2019 年,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开展调研工作。问卷调查方面, 从 2019 年 3 月 1 日至 11 月 30 日,面向金融行业用人单位共发放调研问卷 1000 份,回收有效调研问卷 761 份。个别访谈方面,邀请了 20 家企业在校内召开 6 场行业恳谈会、外出走访企业 66 家,了解各用人单位的招聘热点、招聘偏好以 及对财经类高校毕业生未来发展的建议。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