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首都师范大学2020-2021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

_半城烟沙つ54 页 1.484 MB下载文档
首都师范大学2020-2021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首都师范大学2020-2021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首都师范大学2020-2021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首都师范大学2020-2021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首都师范大学2020-2021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首都师范大学2020-2021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
当前文档共54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首都师范大学2020-2021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

第一章 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贯彻党的 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厚植基础,激发潜能,完 善人格,追求卓越”的育人理念,遵循我校高水平学科建设支撑高水 平教师教育发展的办学思路,结合“双一流”建设,进一步深化本科 教学综合改革,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才兼备、 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优良、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 优秀人才。 (二)学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 59 个,其中工学专业 6 个占 10.17%、理学专 业 11 个占 18.64%、 文学专业 10 个占 16.95%、 法学专业 5 个占 8.47%、 经济学专业 1 个占 1.69%、管理学专业 6 个占 10.17%、哲学专业 1 个 占 1.69%、教育学专业 4 个占 6.78%、历史学专业 4 个占 6.78%、艺 术学专业 11 个占 18.64%。 图 1 各学科专业占比情况 学校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18 个,博士点 101 个,博士后 流动站 15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25 个,硕士点 142 个,1 个博 士专业学位类别,16 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国家重点学科 4 个,国家 重点培育学科 1 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 8 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 12 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建设学科 2 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建设学科 13 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培育学科 4 个,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 2 个。 (三)在校生情况 2020-2021 学年本科在校生 11676 人(含一年级 2944 人,二年 级 3012 人,三年级 3004 人,四年级 2716 人)。 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为20237人,本科生数占全日制在 校生总数的比例为59.20%,共有本科师范生6714名(2018 级1627名, 2019级1689名,2020 级1681 名,2021级1717 名),占本科生数57.5%。 表1 各类学生人数一览表 普通本科生数 11676 普通高职(含专科)生数 259 全日制 6739 非全日制 690 全日制 1182 非全日制 9 硕士研究生数 博士研究生数 普通预科生数 60 进修生数 0 成人脱产学生数 0 夜大(业余)学生数 5921 函授学生数 0 网络学生数 0 自考学生数 0 中职在校生数(人) 0 (四)本科生生源情况 2021年,学校计划招生2941人,实际录取考生2964人,实际报到 2927人。实际录取率为100.78%,实际报到率为98.75%。自主招生445 人,招收本省学生2125人。 学校面向全国24个省招生,其中理科招生省份20个,文科招生省 份20个。 表2 本科生源情况 录取数 省份 北京 市 北京 市 天津 市 天津 市 河北 省 河北 省 山西 省 内蒙 批次最低控制线(分) 批次 当年录取平均分与批次 最低控制线的差值 (分) 文科 理科 不分 文理 文科 理科 不分 文理 文科 理科 不分 文理 0 0 1149 0.0 0.0 400.0 0.00 0.00 185.00 0 0 586 0.0 0.0 400.0 0.00 0.00 160.00 0 0 34 0.0 0.0 463.0 0.00 0.00 177.00 0 0 3 0.0 0.0 463.0 0.00 0.00 178.00 20 21 0 454.0 412.0 0.0 156.00 194.00 0.00 3 0 0 454.0 412.0 0.0 152.00 4 5 0 543.0 505.0 0.0 43.00 61.00 0.00 5 9 0 488.0 418.0 0.0 73.00 125.00 0.00 本科 批招 生 提前 批招 生 本科 批招 生 提前 批招 生 本科 批招 生 提前 批招 生 412.00 0.00 第一 批次 招生 第一 录取数 省份 批次 古自 批次 治区 招生 辽宁 省 吉林 省 黑龙 江省 江苏 省 浙江 省 安徽 省 福建 省 江西 省 山东 省 山东 省 河南 省 河南 省 湖北 批次最低控制线(分) 当年录取平均分与批次 最低控制线的差值 (分) 文科 理科 不分 文理 文科 理科 不分 文理 文科 理科 不分 文理 8 9 0 456.0 336.0 0.0 159.00 279.00 0.00 6 7 0 519.0 482.0 0.0 36.00 76.00 0.00 6 10 0 472.0 415.0 0.0 100.00 120.00 0.00 8 10 0 476.0 417.0 0.0 105.00 158.00 0.00 0 0 25 0.0 0.0 495.0 0.00 0.00 144.00 6 10 0 560.0 488.0 0.0 63.00 109.00 0.00 8 12 0 467.0 423.0 0.0 126.00 169.00 0.00 4 6 0 559.0 519.0 0.0 54.00 70.00 0.00 0 0 30 0.0 0.0 444.0 0.00 0.00 156.00 0 0 2 0.0 0.0 444.0 0.00 0.00 151.00 6 12 0 558.0 518.0 0.0 62.00 86.00 0.00 2 0 0 558.0 518.0 0.0 56.00 6 4 0 463.0 397.0 0.0 143.00 本科 批招 生 第一 批次 招生 第一 批次 招生 本科 批招 生 本科 批招 生 第一 批次 招生 本科 批招 生 第一 批次 招生 本科 批招 生 提前 批招 生 第一 批次 招生 提前 批招 生 本科 518.00 213.00 0.00 0.00 录取数 省份 省 批次最低控制线(分) 批次 当年录取平均分与批次 最低控制线的差值 (分) 文科 理科 不分 文理 文科 理科 不分 文理 文科 理科 不分 文理 10 6 0 466.0 434.0 0.0 127.00 168.00 0.00 10 18 0 530.0 487.0 0.0 56.00 87.00 0.00 2 0 0 530.0 487.0 0.0 55.00 4 7 0 456.0 446.0 0.0 149.00 177.00 0.00 2 2 0 541.0 521.0 0.0 59.00 105.00 0.00 16 24 0 556.0 456.0 0.0 62.00 101.00 0.00 2 5 0 565.0 520.0 0.0 30.00 87.00 0.00 1 1 0 350.0 317.0 0.0 67.00 42.00 0.00 1 1 0 448.0 415.0 0.0 88.00 103.00 0.00 4 6 0 405.0 330.0 0.0 122.00 175.00 0.00 批招 生 湖南 省 广西 壮族 自治 区 广西 壮族 自治 区 重庆 市 四川 省 贵州 省 云南 省 本科 批招 生 第一 批次 招生 提前 批招 生 批招 0.00 生 第一 批次 招生 第一 批次 招生 第一 批次 招生 第一 自治 批次 区 招生 西藏 第一 自治 批次 区 招生 省 487.00 本科 西藏 青海 - 第一 批次 招生 第二章 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502人、外聘教师388人,折合教师总数为 1696.0人,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人数之比为0.26 : 1。按折合学生数 27617.8计算,生师比为16.28。 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97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6.46%; 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1015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67.58%;具有 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1441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 95.94%。 表3 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结构 项目 最高 学位 年龄 外聘教师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1502 / 388 / 正高级 398 26.50 174 44.85 其中教授 354 23.57 83 21.39 副高级 617 41.08 94 24.23 其中副教授 571 38.02 36 9.28 中级 481 32.02 93 23.97 其中讲师 440 29.29 28 7.22 初级 3 0.20 10 2.58 其中助教 1 0.07 0 0.00 未评级 3 0.20 17 4.38 博士 1062 70.71 127 32.73 硕士 379 25.23 94 24.23 学士 59 3.93 153 39.43 无学位 2 0.13 14 3.61 35 岁及以下 201 13.38 43 11.08 36-45 岁 570 37.95 93 23.97 46-55 岁 471 31.36 128 32.99 总计 职称 专任教师 专任教师 项目 56 岁及以上 外聘教师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260 17.31 124 31.96 近两学年教师职称、学位、年龄情况见图 2、图 3、图 4。 80 70.71 71.23 70 60 50 40 30 25.23 24.53 20 10 3.93 4.17 0.13 0.07 0 博士 硕士 20-21年 图2 45 学士 无学位 19-20年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学位情况(%) 41.08 42.74 40 35 30 32.02 29.67 26.5 25.43 25 20 15 10 5 0.2 0.35 0 正高级 副高级 20-21年 图3 中级 19-20年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职称情况(%) 初级及以下 37.95 37.6 40 35 31.36 33.43 30 25 20 15 17.31 14.66 13.38 14.32 10 5 0 <=35岁 36-45岁 20-21年 图4 46-55岁 >=56岁 19-20年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年龄结构(%) 目前学校已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在校工 作的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7 人,俄罗斯工程院院士1 人,俄罗斯 自然科学院院士1 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 人,国家 教育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1 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0 人, “万人计划”青年拔尖2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者12 人,入选 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5 人,入选北京市文化名家暨“四 个一批”人才15 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13 人,入选“北京学者计划” 6 人,首都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工程2 人,入选北京市特聘教授支持计 划30人,入选北京市高层次人才引进资助计划16 人,北京市创新团 队建设计划20 人,北京市科技新星41 人,入选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 划109 人,入选长城学者培养计划18 人,教育部创新团队3 个。学 校另有65 名教师荣获曾宪梓高师教师奖、霍英东青年教师教学奖和 科研奖。 (二)本科主讲教师情况 本学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2108,课程门次数为3661。 正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816,课程门次数为1067。其中教 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754,课程门次数为978。副高级职称教 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596,课程门次数为2756。其中副教授职称教师 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496,课程门次数为2544。 承担本科教学的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有331人,以我校具有教授职 称教师375人计,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比例为88.27%。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2020年我校直接用于教学经费的支出为18519.33万元,其中教学 日常运行支出为11413.22万元,本科教学改革支出为2601万元,专业 建设支出439万元,实践教学支出2510.44万元,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专 项建设经费支出117.16万元,学生活动经费支出528.27万元,其他教 学支出910.17万元。 学校继续扎实推进专业实习、教育实习等实践教学工作,师范生 教育实习经费按生均3000元标准下拨。除此之外学校还投入“促进高 校内涵发展定额”经费15230万元;财政专项经费50105万元直接或间 接推动了本科教学的发展。 (四)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1、教学用房 根据2020年统计,学校总占地面积89.86万m2,产权占地面积为 88.18万m2,学校总建筑面积为85.43万m2。 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 房)共403703.33m2,其中教室面积121500.02m2(含智慧教室面积 1021.0m2),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160520.03m2。拥有体育馆面积 11986.42m2。拥有运动场面积74025.94m2。 表4 占地与建筑面积及教学行政用房面积详细情况 类别 总面积(平方米) 占地面积 898602.13 建筑面积 854288.52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403703.33 实验、实习场所面积 160520.03 体育馆面积 11986.42 运动场面积 74025.94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实验室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7.451亿元,生均教学科 研仪器设备值6.32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6075.61万元, 新增值达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17.57%。 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19314.0台(套),合计总值2.858亿元,其 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458台(套),总值12554.48万元, 按本科在校生11980人计算,本科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23856.43元。 学校有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1.0个,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7.0个,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0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1.0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0个。 3、图书馆及图书资源 学校图书馆总面积达到26871.99m2,阅览室座位数2808个。图书 馆拥有纸质图书277.00万册,当年新增56558册,生均纸质图书100.3 册;拥有电子期刊9.96万册,学位论文949.15万册,音视频208142.0 小时。2019年图书流通量达到5.90万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5176.34 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665.83万篇次。 第三章 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使用情况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等方面强 化德育引领的价值追求,不断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面向本 科生增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和《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实践》两门思政必修课程;通过修订 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严把课程思政落实关键环节;开展《习近平总书 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学习研讨活动,将其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 内容来源。目前我校本科生课程《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 (3 学 分,48 学时)将其作为辅助教材,国际项目课程《思想品德》 (30 学 时)将其作为指定教材。 此外,为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的科学内涵、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和重大意义,学校积极 组织教育学各学科专业全体教师、讲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 要论述”课及相关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 “形势与政策” 课全体教师以及干部教师代表参加《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 使用培训会。 (二)教学建设 1、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本科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 关键。根据《首都师范大学2018-2020年本科专业建设规划》的要求, 我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为 目的,紧紧围绕学校办学定位,以适应国家、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为定位,持续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人才培 养质量,以学科专业建设一体化为指导,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和内涵建 设。 (1)合理规划专业结构,积极调整专业布局,扩大师范教育规 模 为优化师范专业、非师范专业结构,合理调整专业布局,根据北 京市基础教育发展需求及校情,我校近年来新增若干师范专业和师范 非师范兼招专业,以大类招生合并一部分非师范专业,逐步精简非师 范专业。学校舞蹈学转办师范专业,新增教育技术、心理学、人工智 能(师范) 、书法学(初等教育) 、德语(师范)、小学教育(德育)等 师范专业(方向)。 全校师范类专业数量达到20个,同时继续开设STEAM 教师教育辅 修专业,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的结构得到优化。师范生总人数占在 校生总人数的50% 以上;全校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专业与学科协调 发展。 (2)重点培育优势专业,加强一流专业建设 学校围绕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为目标,以建设一流专业为引 领,点面结合,分层推进全校专业建设。在实施国家、北京市一流专 业建设计划的基础上,发挥已有国家级特色专业的优势,积极开展学 校一流专业建设。 2020-2021学年,我校申报的15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全部获 批,同时还获批8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截止目前,学校共获批25 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及1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成功 建设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北京市特色专业10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 流专业3个。专业特色化建设工作有效推进,专业发展的优势能力明 显强化,学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2、课程建设 2020年,学校配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对通识选修课程进行进一步 梳理、调整。在完善课程系列归属的基础上,通过新建一批通识课程 (23 门),进一步开放本科专业课程(426 门) ,扩大引进校外网络 课程(160门)等积极措施,建设起了具有学校特色的通识课程体系, 共计六个系列,463门课程(不含专业开放课程)。 学校面向全部课程开展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修订工作。 完成各类课程书籍的编印工作,包括《2020通识选修课程学习指南 (100门) 》 、 《中文课程简介》 、 《英文课程简介》 、 《教学大纲》 、 《考试 大纲》等。通过进一步完善对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课程考 核等方面的要求,加强课程内涵建设。具体包括: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要从课程及其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进行阐述,要求分解、细化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解释清楚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专业培养目标的 支撑关系;要求进一步明确教学内容与课程教学目标的支撑关系;要 求细化并加强对课程考核的具体要求。 3、教材建设 2020年,我校完成教材建设和教材出版资助项目结题工作。本年 度完成2018年教材建设项目结题16项,教材出版资助项目结题10项。 开展2020年教材专项排查工作。本次教材专项排查,共有29个本科教 学单位及承担本科教学任务的非教学单位进行了教材专项排查自查 工作。我校本科课程使用教材2528部,其中使用“马工程教材”156 部、非自编教材2206部、自编教材166部。学校层面组织校教学建设 委员会委员、教学督导按文理科抽查组进行了教材专项排查抽查工作, 抽查教材共计:36部,其中非自编教材29部,自编教材7部。 2021年7月,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中,我校23项教材获评 全国优秀教材(含参与编著),徐蓝教授荣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 我校综合获奖数量位居北京市属高校首位,在全国师范院校中排名第 三。 我校在本次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中喜获佳绩,是学校全面贯彻党 的教育方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动“双一流”大学 建设的显著成果,是全体教师兢兢业业、扎扎实实教书育人显著成效 的具体体现,代表了我校教材建设的先进水平与重要地位。 4、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基地 (1)实践教学 我校的实践教学遵循高水平学科建设支撑高水平教师教育发展 的办学思路,结合“双一流”建设,进一步探索本科教学综合改革,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 改进的理念,培养德才兼备、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优良、具有国际视 野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优秀人才。本科生实践教学内容和规模 不断扩大。学生参加的各类学科竞赛项目总数已达50项,参赛学生人 数不断增加。学生参加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 划等项目的学生人数稳步增长。 学校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统筹优质资源,多部门 协同推进师范生实习实践工作。为促进专业育人和实践育人的结合, 学校教务处、各教学单位与学工、招生就业部门紧密协作,在联合开 展团学组织建设和班团一体化建设、 “新生引航工程”、思政课程实践 体系建设、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培育工作、第十一届“挑战 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 生创新创业大赛、师范风采大赛和丰富多彩的美育教育活动等方面, 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总数共计427项,包括国家级 项目44项,北京市级项目130项,校级项目253项。 (2)本科生毕业论文 为加强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我校建立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机制。在 管理过程中,严格毕业论文全程质量管理,实行校院系两级管理;教 学督导参与毕业论文管理过程。学校负责宏观指导、检查、总结工作 以及组织实施毕业论文质量监控工作。院系负责制定本单位《本科生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实施细则》和《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评分 标准》;审定指导教师资格、毕业论文选题;成立答辩资格审查小组、 答辩组;检查本单位毕业论文进度和质量,开题、答辩;总结工作。 同时,学校建立毕业论文激励机制,评选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对优秀 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进行奖励。 2020-2021学年,我校共开设了2460选题供学生选做毕业设计(论 文)。我校共有899名教师参与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 指导教师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数比例约占75.75%,平均每位教师 指导学生人数2.74人。我校有54名学生获得过优秀论文表彰,41人次 教师获得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奖励。有50篇论文入选2021届《本科 毕业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选编》。我校有24篇毕业论文(设计)获 得2021年北京市市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奖。 (3)实践基地建设 本科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断推进。目前与学校签有实习协议且 运行稳定的校外实习单位达到531个;学校还建有理科、工科、管理 类、艺术类4个校级校内创新实践训练基地;教师教育类、语言类2个 市级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教师教育、幼儿教师教育、化学与应 用化学、计算机类4个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此外,早在2011年初, 学校以“共享资源、合作共建”为原则,启动“校内创新实践训练基 地”建设工作,目前,我校建有理科、工科、管理类、艺术类4 个校 级校内创新实践训练基地;教师教育类、语言类2个市级示范性校内 创新实践基地;教师教育、幼儿教师教育、化学与应用化学、计算机 类4个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教育学国家级校外实践基地1个。 2020年5月,经全体校教指委委员评审,新建10个首都师范大学 校内创新实践训练基地建设点,其中中美跨文化网络交流创新实践基 地(外国语学院)、 “一专多能”型音乐人才培养创新实训基地(音乐 学院)、 生命科学为核心的理科交叉融合创新实训基地(生命科学学 院)、留学生中华语言文化创新实践基地(国际文化学院)为学校投 入经费建设,考古文博校内创新实训基地(历史学院)、交叉学科创 新技能实践训练基地(教育学院) 、新型遥感技术与数据服务创新实 践训练基地(地信国际学院)、教师汉字书写与智能评价创新实践基 地(初等教育学院) 、基于个性化虚拟环境的学习创新实践训练基地 (心理学院) 、汉语言文学教师教育创新实践基地(文学院),6个建 设点由所在单位自筹经费建设。 5、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突出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加强对本科生实习实训、科研训练、 毕业论文、学科竞赛等重要环节的指导和管理,推动学生出更多更好 的创新创业成果。深入开展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不断开拓校外 实训实习基地、创新创业基地,为提升实践教学水平提供保障。不断 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结合,多部门联合推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的培养。 (1)完善制度保障,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相 融合。我校修订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管理文件,明确学生参加的创 新创业活动经审核可以折算通识拓展课程学分、计入学业成绩,允许 学生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先后在奖励上予以倾斜, 设立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创业团队资助金等,以激励创新创业 团队。 (2)构建课程和教材体系,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育人相融 合。以创业活动不同阶段、不同业态的知识技能需求为导向,构建多 层次、模块化的创业培训课程体系。全面升级KAB创业基础选修课程, 并在完成了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的创业类慕 课建设课题——“创业型企业的股权结构与股权应用驱动”课程的录 制工作,已向全网开放。教务处和招生就业处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创 业基础(KAB) 》、 《职业素质拓展与体验》和《未来职场与生涯领导力》 等课程。2020年,创业辅导教材《你的第一本创业书》 (修订版)正式 出版。 (3)以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项目为中心目标,以赛代练,力促 项目孵化。学校每年划拨70余万内涵经费支持本科生参加创新创业实 践活动,通过参与国家级、市级、校级三个层次的竞赛,提升学生实 践创新能力。截止当前,我校在重要赛事中成绩显著提高。第十六届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总决赛以线上直播的形式展开。我校 W.PIE学生创新实验室的同学团结协作,荣获二等奖两项,取得我校 在该项赛事传统组别的最好成绩。 第十一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闭幕式在 北京科技大学举办。我校作品成绩取得重要突破,共获得2项特等奖, 4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以优异的综合成绩荣获“优胜 杯”。 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 比赛中,我校参赛项目和获奖项目数均创历史最好成绩,共获得一等 奖1项,三等奖8项。 (4)厚植基础提升基数,营造校园内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打通 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 划、首都师范大学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校内创新实践训 练基地实训项目、实验室开放基金等多渠道培育创新优质项目,并开 展创业宣传周、创业嘉年华、校内实践基地书屋招标等活动,加强创 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着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能力。 (5)深化校企合作,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协同育人相融合。我 校先后与企事业单位、地方政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教育部协同 育人项目,联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组建校外创业导师队伍,聘请校 友、专家、企业家等开展集中辅导、 “一对一”项目跟踪,支持学生实 体创业。 (三)教学改革 1、本科教学建设与综合改革项目结题和立项工作。 本年度完成 2019 本科教学建设与综合改革项目结题 175 项,延 期 54 项。其中优质课程 26 项,精品通识课程 14 项,教师教育类课 程 5 项,一般在线课程 63 项,个性化建设 67 项,教学改革研究 54 项(其中优秀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6 项) 2、北京市级各类教学改革项目和教学奖项申报评选 本年度开展北京市级各类教学改革项目和教学奖项 18 项,其中 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立项 5 项(2 项重点,3 项 一般) ,北京高校“优质本科程”获评 4 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 材课件”获评 4 项(1 项重点,3 项一般),北京高校优秀专业课 (公共课)主讲教师获评 4 位,北京高校优秀本科教学管理人员获 评 1 位。 3、教改文集出版 2020 年《首都师范大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论文集》围绕 “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范式转型”开展征稿,旨在将学校现阶段 对教学范式转型探索与实践的成果进行收集、整理、总结、宣传和 分享,为进一步深入推进教学范式转型工作服务。目前该论文集已 进入出版社一轮校稿阶段。 4、教改课程立项 2020 年,深度开展全英文课程、国际慕课、一流课程培育以及 课程思政示范课、新工科、新文科、新师范等项目的立项工作,其 中全英文课程项目 141 门、一流课程培育项目 21 个、课程思政示范 课项目 37 门、新文科专业改革项目 3 个、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 10 项、优质本科课程及优质本科教材课件项目 16 个。 第四章 专业培养能力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特色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贯彻党的 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厚植基础,激发潜能,完 善人格,追求卓越”的育人理念,遵循我校高水平学科建设支撑高水 平教师教育发展的办学思路,结合“双一流”建设,进一步深化本科 教学综合改革,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才兼备、 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优良、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 优秀人才。 (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2020年学校完成了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编印了 《2020首都师范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在方案 课程结构、公共课程改革、通识教育建设,以及大类培养等方面进行 了完善。例如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单列,增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对大学英语、计算机、大学语文等公共 课程进行改革,调整学分,实施分类教学;将通识核心课程和通识选 修课程打通,优化升级通识选修课程等。 (三)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各专业平均开设课程34.87门,其中公共课3.61门,专业课 31.32门;各专业平均总学时3090.15,其中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学时 分别为2044.71、414.36。(具体分专业学时、学分情况见支撑数据) (四)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首都师范大学深入学 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 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始终牢记姓“师”责任使命,坚持把师德建设放 在教师队伍建设首位,探索形成“六个着力”师德建设模式,有力推 动了新时代学校事业新发展。 1、着力加强制度建设,发挥制度刚性约束作用 学校独立设置党委教师工作部,组建师德建设委员会,健全了党 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师工作部牵头、院系具体落实、教师 自我约束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学校形成了师德规范、师德“一票否 决”、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入职宣誓、签署师德承诺、研究生导师落 实立德树人职责等制度体系。 2、着力创新师德教育,引导教师弘扬高尚师德 校院系两级党委中心组深入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师德师风 建设的重要论述,发挥领导干部在师德学习教育中龙头作用。坚持每 月一次教师集中理论学习,编印学习材料,每次都把师德作为必要内 容。确立每年9月为师德宣传月,举办师德学习大讨论,全媒体开辟 学习专栏。 3、着力抓好典型选树,发挥师德先进引领作用 学校每两年开展一次师德先进评选,至今开展七届,连续出版四 辑《师德风采录》,作为身边人教育身边人的鲜活教材。每两年开展 一次 “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每年进行优秀主讲教师评选。为 丰富师德教育素材,学校评选出百名基础教育优秀校友,邀请优秀校 友作师德报告,组织师生寻访优秀校友,推动学习教育活动常态化。 4、着力开展社会实践,搭建师德建设有效平台 学校建立起涵盖科研院所、西部高校、街道社区、知名企业以及 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10余个实践基地,重点抓好青年教师和高端人才 师德实践。30余个院系级党组织以市委教工委发布的200余家实践基 地为参照,组织开展师德实践,实现人员全覆盖。 5、着力加强文化涵养,营造师德文化育人氛围 拍摄《老楼的述说——甲子述怀》,聆听一代代大师述说感人师 德故事。打造以师德为主旨的《首都师大赋》壁画、 《校训琮》雕塑等 文化景观。创设欧阳中石书中华传统美德古训展厅,加强新教师师德 教育。重视发挥历史、书法文化博物馆等场馆涵养师德功能。 6、着力促进教师发展,保持教师队伍生机活力 学校坚持把加强师德建设与促进教师发展一体推进,着重抓好青 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举办传统文化大讲堂、校长邀你面对面、新 晋硕士生导师培训、教师工作坊、开展教师心理咨询等活动,师德师 风与专业能力实现了双提升。 7、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彰显“三全”育人模式特 色 学校不断完善思政课程体系,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学校以“各 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为指引,强调课程 教学目标要体现育人目标,要求教师要将专业知识传授和课程价值育 人相结合,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努力实现课程思政。将马克 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公共政治理论课建设 协调统一,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育人与思政工作有机结合, 在新生中设立了“新生引航工程”、 “领航班主任” , “名师导学”等项 目和课程,逐步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三全”育人模式。 (五)学风管理 我校学风建设以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提升专业认同感为目标, 注重学生的学术素养的提升,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1、深入推进新生引航工程 围绕“我的大学生活” 、 “专业认知与学业规划” 、 “自我管理与自 我价值”、 “人际关系”等主题,通过主题班会、新老生经验交流会、 师生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做好新生入学适应教育,引导大学生成良好 的学习生活习惯。 2、重点实施学业引领计划 充分发挥知名专家、学者、校友、朋辈等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 名师领航、对话榜样、朋辈向导等育人平台,引导大学生明确学业目 标,合理规划,积极作为。 3、积极构建学术体验平台 围绕大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提升,增加大学生学术实践体 验,每年组织开展“大视野·微观察”社会实践调研、大学生综合素 质提升专项课题立项工作和赴美“全球创新领导力训练营”,注重对 学生科研意识的启发与训练。同时每年开展诚信教育,倡导学生“诚 信考试”,坚守学术诚信,规范学术行为。 第五章 质量保障体系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落实 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不断加强本科教育教 学工作,切实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每年 专题研究人才培养工作,定期召开全校性本科教学工作大会,加强人 才培养制度保障和建设,保证教学经费投入,严格落实校领导和处级 干部听课制度,确保校院两级领导干部能够经常性深入教学一线了解 教学情况,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将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到实处。 2020-2021学年,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定期深入院系调研本科培养 工作,听取院系的意见和建议,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要求学校教 务处等相关职能部处每周定期向学校汇报本科教学相关安排与进展, 同时每周召开例会对学校教学科研等重要工作进行研讨、分析与决策, 全体校领导深入到不同类型课堂听课60余节次,全面了解教学的开课 情况。 (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运行 学校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 以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为核心,强化教师的教学规范和责任 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完善质量监控机制,建立质 量保障闭环系统,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度。按照教 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的要求,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 校办学特色,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建立了由目标决策、教学 运行、评价监控、反馈改进等四个子系统组成的闭环教学质量保障体 系。学校在出台《关于加强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的意见》的基 础上,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 《教育部 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及各类 评估认证相关标准,加强我校本科教学质量相关标准建设,建立完备 的校院两级质量保障组织。 2020-2021学年,我校定期组织全校范围内的两次集中教学检查, 包括开学第一周教学检查和期中教学检查,重在加强学风建设,严格 课堂考勤制度,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开学第一周教学检查采取巡视形 式,重点检查各教学单位师生的教师授课情况、出勤情况、课程变动 情况及教学日历大纲上网情况等。期中教学检查采取“各单位自查为 主,学校抽查为辅”的方式,以课堂教学检查为主,听课重点为青年 教师、“优秀主讲教师候选人”所授课程,重点检查课堂教学方法与 效果。此外,各教学单位积极开展教师相互听课、评课等教学研究活 动,并组织本单位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学校“优秀教师奖”获得 者以及“北京市教学名师奖”和“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奖”获得者) 开展公开课、观摩课教学。 我校全面加强本科教学质量相关标准,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质 量保障体系建设。根据本科教学督导工作相关文件要求,我校组织校 —院两级督导开展质量监控工作。校级督导每月召开例会,及时发现 并向相关部门反馈本科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学校建立了督导 反馈信息闭环管理机制,通过设立督导反馈意见处理单将督导发现的 问题及时反馈至相关部门,相关部门填写处理结果后返回至督导,切 实形成闭环管理机制。 2020-2021学年校级本科教学文、理科督导共计听课4324课时, 有针对性的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2021年10月,学校根据《首 都师范大学本科教学督导工作条例》 (校发[2007]26号)完成了第七 届本科教学督导换届工作。经过院(系、部)推荐和教务处审核,新 一届本科教学督导队伍共有成员32人,其中文科组18人、理科组14人, 在职教师16人、退休教师16人,在职督导比例由原来的37.5%提升至 50%,督导平均年龄年轻化,为督导工作带来新鲜血液和工作活力。 (三)专业认证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 通知》的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我校制定了《首都师范大学师范 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我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以国家认证标准为依据,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自我检查、 自我评价、自我改进、自我建设,充分体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 以评促强”的宗旨,不断推动我校师范类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 量,使师范类专业更好地服务国家和首都基础教育。学校成立了师范 专业认证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校领导任组长,从认证准备、认 证申请、学院自评、学校预评、自评报告修改、教育部专家进校考查 以及专业整改提高等七个方面,对我校预计参加认证的14 个师范专 业提出了具体要求。 2020-2021学年,我校于4月21日-23日期间接受了教育部普通高 校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组对英语、历史学、物理学三个专业的现场入 校考查;于4月27日,组织校内师范专业认证院系现场观摩交流;于6 月8日-9日,组建校内外联合专家组,组织思想政治教育、生物科学、 化学、美术学、地理科学等5个专业的师范类专业(第二级)预认证 进校考查。 第六章 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满意度 2020-2021学年,我校大一至大四学生对学校的教学满意度均为 97%,与2018-2019学年、2019-2020学年基本持平,与同类院校相比 具有优势(大一至大四分别为96%、95%、94%、95%),学生对教学效果 的认可度高。从教师的各项具体教学行为来看,通识课方面,大二学 生对通识课任课教师各方面的评价与大一学生相持平;专业课方面, 大一至大三学生对专业课任课教师各方面的评价均超过90%。从学院 层面来看,美术学院可进一步关注专业课教师在“课后提供辅导答疑” 方面的投入,地球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国际化示范学院可进一步关注 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投入。 本校2018-2019学年 ( 本校2020-2021学年 同类院校 97 98 97 96 96 97 97 95 96 97 97 94 96 97 97 95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 % 100 本校2019-2020学年 80 60 40 20 0 2020-2021学年,我校大一至大四学生每周至少一次或每月至少 一次与任课教师课下交流的比例随着年级递增有所增加。相比于低年 级学生,高年级学生由于实习实践、毕业设计,其师生交流积极性较 高,其中音乐学院的师生课下高频互动比例最高(76%) ,政法学院比 例较低(41%)。从具体的课下交流内容来看,学生主要是以课程内容 及专业知识为主(84%),学生与任课教师课下交流“职业规划、职业 从业指导”、“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的比例有所上升。 (二)毕业情况 2021年共有本科毕业生2707人,实际毕业人数2668人,毕业率为 98.56%,学位授予率为99.25%。 (三)就业情况 2021年,首都师范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 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增强 “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落实教育部 和北京市决策部署,坚持师范特色和服务首都基础教育的办学定位; 坚持把就业创业作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要环节,完善管理 服务体系;加快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对就 业困难学生实行托底帮扶,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 制。学校紧密结合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支 持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发展观,鼓励学生到基层去建功立 业。学校整体就业率继续保持在95%以上。在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背 景下,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社会认可度稳步提升。我校2021届毕业生 共计5269名,其中专科毕业生182名,本科毕业生2695名(师范类毕 业生1328名,非师范类毕业生1367名) ,毕业研究生2392名。本专科 毕业生北京生源比例为69.34%,毕业研究生北京生源比例为16.85%。 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4.89%,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为96.61%。 (四)转专业及辅修情况 2020-2021学年,根据《首都师范大学本科生转专业实施办法 (2020 年修订) 》,取消非师范专业跨院(系)转出和所有专业转入 的比例限制,取消大部分师范专业转出的比例限制。学生在自愿申请 基础上,经转出院系和转入院系双方审核同意,共完成转专业学生131 名。 2020 年,学校新增五个辅修新专业,分别为生命科学学院和 数学科学学院联合开设的生物信息学辅修专业、美术学院开设的 美术辅修专业、音乐学院开设的音乐辅修专业、地信国际学院开 设的地理信息学辅修专业、大学英语教研部开设的英语博雅教育 辅修专业。 2021 年,学校新增两个辅修新专业,分别为美育研究中心开 设的美育辅修专业、资源与环境学院开设的旅游管理辅修专业。 学校通过企业微信、短信平台等方式搭建多方位信息沟通平 台,确保各类辅修教学信息的及时传达。辅修开设课程总数为248 门,辅修选课记录共计6711条。 (六)用人单位评价 为切实掌握我校2021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充分了解用人单位满 意度情况,我校针对2021届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开展了问卷调查。本次 调查回收毕业生有效问卷4971份,用人单位问卷121份,涉及教育系 统、企业单位、机关事业单位等各类性质单位。调查结果显示,96.69% 的单位对本校毕业生“很满意”或“满意” 。 第七章 特色发展 (一)加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强化教师教育特色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高水平学科建设支撑高水平教师教育,深化 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彰显教师教育特色,努力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 流的教师教育学科群,培养造就学科知识扎实、专业能力突出、教育 情怀深厚、首师特色鲜明的高素质复合型教师,构建引领首都基础教 育发展的教师教育新格局,为加快推进首都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 师资保障,助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2020-2021学年,学校举办首都基础教育名师大讲堂,邀请知名 校友回校讲座,促进师德规范、厚植教育情怀、树立职业榜样。在精 选名师、深挖主题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海报、网页、微信公众号等渠 道进行活动宣传,扩大覆盖面,为同学们提供了近距离感受国家级教 学名师智慧与风采的机会。 为提升学生师范素养,学校重视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以赛促学, 以赛促质,坚持校内名师与一线特级教师相协同,特聘来自师范生培 养院系、教师教育学院以及中学一线的优秀教师担任指导专家,参与 比赛的评选与指导。2021年6月,学校组织 “2021年首都师范大学本 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利用师范技能大赛进一步增强了全体师范 生提高教育教学技能与综合素质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依托我校书法优势学科力量,转化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特色,学校 通过线下书写技能集中训练与线上书法艺术教育课程自主学习相结 合,开展全体师范生“三笔字”教学基本功及教学技能训练,实现师 范生“三笔字”教学基本功训练全覆盖和“训-学-练-评-展”一体 化。2021年上半年,由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组建集中训练教师团队, 协同良乡校区基础学部,分校区、分专业、分时段组织2020级大一师 范生线下书写技能集中训练活动,参加集中训练的一年级师范生总人 数超过千人。 (二)完善美育育人体系,推进美育实践探索 近年来,我校立足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与人才培养目标,以立德树 人为根本,努力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育全过程,致力于培养眼界开阔、情趣高雅、文 化自信、富有民族情怀和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制 定和落实学校美育教学与科研发展规划,积极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和 力量,广泛开展了包括美育教学方案设计、美育课程教学、学校美育 实践组织以及相关政策咨询与社会服务等在内的大量教学、科研与社 会实践活动,逐渐建构的师范特色鲜明的美育育人体系。 学校瞄准教师教育人才培养需求,聚焦“文心”即学生人文与审 美素质综合养成,把美育工作纳入学校教师教育综合改革方案,通过 《关于师范生艺术普及与实践的实施方案》 《首都师范大学“十三五” 时期美育工作发展规划》等制度建设,形成“有学科依托,有特色平 台,有大师精品,有服务贡献”的“四有”美育育人体系。 学校以顶层设计为前提、全面规划为保障,以校内多部门、校外 多途径合作形式,规划美育教学(学分要求、课程体系、教学方法、 师资配置等) ,搭建美育训练平台(学生艺术社团、美育征文、美育 大讲堂等),拓展美育实践渠道(“美焕文心”艺术季、中小学美育志 愿服务等),实现美育资源全面综合、美育力量充分协同。 针对美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课程碎片化、课堂小众化、手段陈旧 化等问题,学校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集中建设了体现教师教 育人才培养特点,涵盖文学、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戏曲、 影视等多类型、多层次的跨专业共享的通识类美育课程群,实现课程 内容到课程形式、教学方式到教学途径的结构性、系列化改革。 (三)建设高水平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学校积极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部关于加快建 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 、 《教育部等六部门 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 、 《教育部关于20192021年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精神, 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开展拔尖人才培养创新探索与实践,逐 渐形成了“横向拓展、纵向贯通、内外协调”的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 新机制。 学校在早期成立“燕都学院”的基础上,依托“文理艺教”四 大优势学科群,成立“求实”、“求新”、“欧阳中石”、“傅任敢” 四大书院,完善书院模式,融通学科专业边界,提升通识教育水平, 扩大拔尖培养学科和专业的辐射作用。同时,学校强化因材施教,为 每名拔尖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课程内容的高阶 性、挑战度与前沿性;促进学科交叉,建设跨学科课程体系、教学团 队,设立交叉学科研究课题,为拔尖学生参与跨学科学习和研究创造 条件;依托北京市“部属-市属大学合作共建高精尖学科”的有利机 制,与国内一流大学合作开展联合学位项目,通过荣誉学院、双学位 等学位管理的新机制,激励学生不断追求卓越。 学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设计纵向贯通的课程体系与培养体系, 因材施教,实现拔尖培养,学生在导师团队的支持下,自主规划、自 主发展。完善学分制,建立学分认证机制,为拔尖学生培养最大限度 提供课程资源。同时,学校鼓励学生根据学习能力差异,修习学分, 支持学生根据兴趣转换主修方向,以及修习第二学位,实行弹性学制。 学校建全和完善导师队伍协同机制,统筹校内、校外高水平教师, 完善优秀导师队伍群体;建立和完善资源共享机制,校内开放学科、 专业资源,校外与高水平科研机构、高水平大学、校外企事业单位合 作,开展联合培养,促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学校拓展各类“走出 去,引进来”项目,扩大国外著名科学家授课数量,扩大学生赴境外 学习和交流机会,加大国际化的师资和课程、选用优秀的英文原版教 材,为学生接触世界科学文化研究最前沿、融入国际一流学术群体创 造条件。 第八章 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产出导向人才培养理念需进一步落实 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标准提出建立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保 障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学校在本科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评价上重教 轻学、导向上重学科轻需求的倾向,缺乏基于产出的质量标准以及评 价改进机制。学校今后将进一步落实产出导向人才培养理念,制定基 于产出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并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 落实标准,以至持续改进。培养方案修订后,将按照认证的理念,完 成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的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并组织专项检查,以 确保产出导向的理念落到实处。 (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信息化程度不高 目前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依托教学基本数据状态数据报表制 度进行逐级数据统计和上报,教学监控信息采集分别从学校、学院和 教师三个层面进行,教学质量报告由教务处组织收集整理,整理的数 据未能和学校日常教学质量监控数据形成信息共享,未能有效反馈和 作用于日常教学质量监控。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相关信息系统之间, 还一定程度存在割裂现象。目前校内虽然已有的教学、科研、财务、 人事、资产等系统,但由于在技术标准、数据统计时间节点等方面的 不同,无法实现跨系统的数据流通,各系统的数据还无法实现集成共 享。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的信息化建设,整合校内 各数据平台,完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定期对数据收集整理、分析比 对,从更深层次分析教育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教育发展的偏差与趋势, 形成更加精准的阶段性或年度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为学校本科教学 工作决策调整提供依据和建议,更好地服务于为本科教学质量常态化 监控。 (三)第三方参与教学评价的程度需进一步加强 引进第三方教学评价机制进行本科教学质量评价是高等教育发 展新时代推进综合改革、落实“管办评”分离的具体要求,是强化内 涵建设、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 评估、本科专业认证等重要指标内容。目前,我校已经引入了第三方 机构对我校全体本科在校生开展每学年一次的调查工作,并形成年度 调查报告,但学校运用外部教学质量评价信息仍显不足,第三方参与 教学评价的程度有待加强。未来,我校继续开展对引入第三方评价机 制的调研,在教学评价工作中加强三方参与的程度。1、构建教育行 政主管部门、用人单位、部分专家学者,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参与培 养目标制定、评价、改进的数据采集与分析的系统化机制,形成多方 参与、多元评价、良好互动的常态机制和人才培养的开放系统。2、 围绕入学教育,适应性问题,专业认知与职业成熟度,德育、能力与 职业素养,学习行为与教学培养,改进反馈等方面对全体在校生开展 第三方评价与满意度调查。 附录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1.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 59.20% 2. 教师数量及结构 (1)全校整体情况 附表 1 全校教师数量及结构统计表 专任教师 外聘教师 项目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1502 / 388 / 正高级 398 26.50 174 44.85 其中教授 354 23.57 83 21.39 副高级 617 41.08 94 24.23 其中副教授 571 38.02 36 9.28 中级 481 32.02 93 23.97 其中讲师 440 29.29 28 7.22 初级 3 0.20 10 2.58 其中助教 1 0.07 0 0.00 未评级 3 0.20 17 4.38 博士 1062 70.71 127 32.73 硕士 379 25.23 94 24.23 学士 59 3.93 153 39.43 无学位 2 0.13 14 3.61 35 岁及以下 201 13.38 43 11.08 36-45 岁 570 37.95 93 23.97 46-55 岁 471 31.36 128 32.99 56 岁及以上 260 17.31 124 31.96 总计 职称 最高学位 年龄 (2)分专业情况 附表 2 分专业专任教师数量情况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010101 哲学 专任教师 生师 近五年新 双师型 具有行业企业 数量 比 进教师 教师 背景教师 25 1.76 6 1 1 专业代码 020401 030101K 030201 专业名称 国际经济与贸 易 法学 政治学与行政 学 专任教师 生师 近五年新 双师型 具有行业企业 数量 比 进教师 教师 背景教师 10 10.80 1 0 0 20 7.95 3 2 4 11 8.00 2 2 1 030302 社会工作 13 6.46 1 6 6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20 14.85 2 1 0 040101 教育学 70 1.56 16 0 2 040104 教育技术学 20 9.05 1 0 0 040106 学前教育 61 14.00 7 1 1 040107 小学教育 98 14.19 4 0 0 050101 汉语言文学 77 9.09 9 0 0 050102 汉语言 48 -- 3 0 0 050107T 秘书学 10 5.60 0 0 0 050201 英语 62 10.94 6 1 1 050202 俄语 16 4.38 0 0 0 050203 德语 12 8.08 4 0 0 050204 法语 10 7.60 2 0 0 050205 西班牙语 11 7.36 0 0 0 050207 日语 14 8.79 3 0 1 060101 历史学 34 9.32 1 0 0 060102 世界史 23 4.57 4 0 0 060103 考古学 10 5.60 2 0 0 060107T 文化遗产 9 9.11 1 0 0 79 8.00 10 2 0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 学 070201 物理学 36 12.19 6 1 6 070301 化学 35 10.29 5 3 2 070302 应用化学 12 11.58 1 1 0 070501 地理科学 29 10.24 4 23 0 070504 地理信息科学 31 2.61 3 28 0 071001 生物科学 63 6.24 5 0 0 071101 心理学 39 5.05 7 2 1 071201 统计学 12 6.33 1 0 0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22 9.86 4 3 5 12 10.25 1 1 0 33 12.03 7 2 6 9 8.78 0 3 3 080705 080901 120102 光电信息科学 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 技术 信息管理与信 息系统 专任教师 生师 近五年新 双师型 具有行业企业 数量 比 进教师 教师 背景教师 文化产业管理 6 14.17 0 0 0 公共事业管理 14 4.43 2 0 1 9 7.89 1 0 1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120210 120401 120403 劳动与社会保 障 120801 电子商务 8 9.00 2 1 1 120901K 旅游管理 13 5.15 0 13 0 130201 音乐表演 0 -- 0 0 0 130202 音乐学 82 3.84 10 0 1 130205 舞蹈学 11 12.09 0 0 0 130304 戏剧影视文学 11 6.27 1 0 0 130308 录音艺术 0 -- 0 0 0 130401 美术学 24 17.13 4 0 0 130402 绘画 20 8.40 3 0 0 130503 环境设计 7 11.57 2 0 0 130508 数字媒体艺术 6 13.83 1 0 0 3. 专业设置及调整情况 附表 4 本科专业总数 专业设置及调整情况 当年本科招生专业总数 新专业名单 当年停招专业名单 文化遗产,马克思主义 59.0 58.0 理论,人工智能,书法 学,音乐表演 4. 全校整体生师比 16.28,各专业生师比参见附表 2 5.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元)63185.81 6. 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26075.61 7. 生均图书(册)100.3 8. 电子图书(册)1783638 软件工程 9.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平方米)19.95,生均实验室面积(平方米)1.88 10. 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元)9325.29 11. 本科专项教学经费(自然年度内学校立项用于本科教学改革和建设的专项 经费总额) (万元)6988.95 12. 生均本科实验经费(自然年度内学校用于实验教学运行、维护经费生均 值)(元)1894.79 13. 生均本科实习经费(自然年度内用于本科培养方案内的实习环节支出经费 生均值) (元)200.73 14. 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 3034.0 注:学年度内实际开设的本科培养计划内课程总数,跨学期讲授的同一门课程 计1门 15. 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按学科门类、专业)(按学科门类统计参见表 6) 附表 5 各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及实践场地情况 实践学分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实践场地 集中性实 实验 课外科 实践环 践环节 教学 技活动 节占比 专业实 实习实训基地 当年接 验室数 量 数量 收学生 数 010101 020401 030101K 030201 030302 030503 030504T 哲学 国际经济 与贸易 法学 政治学与 行政学 社会工作 思想政治 教育 马克思主 11.0 11.0 0.0 15.94 0 6 34 2.0 18.5 0.0 14.19 0 4 42 11.0 16.0 0.0 18.12 0 10 52 11.0 14.0 0.0 18.38 0 1 12 11.0 14.0 0.0 18.8 0 9 52 0.0 23.0 0.0 15.54 0 14 57 28.0 0.0 0.0 20.29 0 1 12 实践学分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实践场地 集中性实 实验 课外科 实践环 践环节 教学 技活动 节占比 专业实 实习实训基地 当年接 验室数 量 数量 收学生 数 义理论 040101 040104 教育学 教育技术 学 24.0 0.0 0.0 16.9 0 11 17 19.0 13.0 0.0 21.12 5 2 22 040106 学前教育 27.0 0.0 0.0 16.98 0 37 666 040107 小学教育 7.0 45.5 4.0 32.41 0 44 880 19.67 0.0 0.0 13.02 0 13 73 0.0 0.0 0.0 0.0 0 1 12 23.0 0.0 0.0 16.31 0 5 12 050101 050102 050103 汉语言文 学 汉语言 汉语国际 教育 050107T 秘书学 22.0 0.0 0.0 15.94 0 3 16 050201 英语 27.5 0.0 0.0 17.63 0 18 99 050202 俄语 11.0 0.0 0.0 6.75 0 1 12 050203 德语 36.5 0.0 0.0 20.62 0 1 12 050204 法语 46.0 0.0 0.0 27.22 0 1 12 050205 西班牙语 23.0 0.0 0.0 12.99 0 2 14 050207 日语 32.0 0.0 0.0 21.33 0 1 12 060101 历史学 21.33 0.0 0.67 14.71 0 26 49 060102 世界史 21.0 0.0 0.5 15.85 0 1 12 060103 考古学 25.0 0.0 1.0 17.01 0 7 40 060107T 文化遗产 25.0 0.0 1.0 17.12 0 6 24 25.33 0.0 0.67 16.2 0 13 111 29.0 0.0 1.0 20.28 0 1 12 070101 070102 数学与应 用数学 信息与计 算科学 070201 物理学 10.0 18.0 1.0 16.77 6 21 72 070301 化学 13.0 19.5 1.0 20.77 5 14 107 070302 应用化学 6.0 31.5 0.0 24.92 0 2 29 070501 地理科学 18.0 32.0 0.0 29.41 6 12 402 17.5 21.5 1.0 27.56 5 10 512 070504 地理信息 科学 071001 生物科学 24.5 9.67 0.67 21.56 8 19 99 071002 生物技术 20.0 10.5 1.0 20.33 5 10 35 071101 心理学 22.5 4.5 0.0 17.76 2 11 74 071201 统计学 28.5 0.0 0.5 19.32 0 1 12 10.0 18.5 0.0 18.75 8 1 12 080701 电子信息 工程 实践学分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实践场地 集中性实 实验 课外科 实践环 践环节 教学 技活动 节占比 专业实 实习实训基地 当年接 验室数 量 数量 收学生 数 光电信息 080705 科学与工 15.0 18.0 1.0 21.57 7 9 32 7.0 31.75 0.0 24.26 1 1 12 7.0 24.0 0.0 19.08 8 12 34 10.0 12.0 0.0 13.33 0 1 12 27.0 45.0 2.0 48.0 5 10 512 2.0 27.0 0.0 18.83 2 10 36 23.0 0.0 0.0 16.43 0 4 17 2.0 17.0 0.0 13.87 1 7 22 2.0 18.0 0.0 14.6 2 2 15 程 080717T 080901 080902 081202 人工智能 计算机科 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 遥感科学 与技术 信息管理 120102 与信息系 统 120210 120401 120403 文化产业 管理 公共事业 管理 劳动与社 会保障 120801 电子商务 2.0 19.5 0.0 14.83 3 7 27 120901K 旅游管理 12.0 15.0 0.0 19.42 3 3 44 130201 音乐表演 20.0 0.0 0.0 15.38 0 1 12 130202 音乐学 18.0 19.67 1.33 23.89 0 22 101 130205 舞蹈学 19.0 0.0 0.0 12.88 0 1 12 24.0 0.0 0.0 17.14 0 3 12 130304 戏剧影视 文学 130308 录音艺术 24.0 0.0 0.0 16.78 0 1 12 130401 美术学 22.0 26.67 1.33 30.23 0 27 69 130402 绘画 37.0 3.0 0.0 26.58 0 1 12 130405T 书法学 7.0 60.0 4.0 40.61 0 1 12 38.0 0.0 0.0 25.33 0 1 12 38.0 4.0 0.0 28.0 0 5 53 38.0 3.0 0.0 27.89 0 3 32 18.87 12.66 0.63 20.99 2.39 3 47 130502 130503 130508 全校校均 视觉传达 设计 环境设计 数字媒体 艺术 / 16.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按学科门类、专业)(按学科门类统计参见表 6) 附表 6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时、学分情况 学时数 学分数 其中 专业代码 130508 130503 130502 必修 选修 理论 课占 课占 教学 实验教 比 比 占比 (% (% (% ) ) ) 3032.00 84.17 15.83 60.69 0.00 3080.00 84.42 15.58 61.30 3080.00 85.45 14.55 专业名 称 数字媒 体艺术 环境设 计 视觉传 达设计 其中 总数 其中 必修 选修 课占 课占 学占比 比 比 (%) (% (% ) ) 147.00 61.22 20.41 0.00 150.00 62.00 20.00 61.30 0.00 150.00 63.33 18.67 总数 130405T 书法学 3444.00 80.49 19.51 56.39 23.69 165.00 74.55 25.45 130402 绘画 3072.00 83.85 16.15 62.24 0.00 150.50 62.13 20.60 130401 美术学 3406.67 82.47 17.53 59.55 11.86 161.00 73.08 23.19 2552.00 79.94 20.06 78.37 0.00 143.00 77.62 22.38 2864.00 79.33 20.67 68.16 31.84 140.00 73.57 26.43 130308 130304 录音艺 术 戏剧影 视文学 130205 舞蹈学 2970.00 71.72 28.28 75.15 0.00 147.50 70.85 20.34 130202 音乐学 3106.67 81.12 18.88 67.75 9.36 157.67 72.52 21.99 2818.00 81.83 18.17 79.49 0.00 130.00 75.38 24.62 2760.00 82.61 17.39 68.41 18.55 139.00 69.78 21.58 3080.00 84.42 15.58 66.10 33.51 145.00 78.28 20.34 2712.00 82.30 17.70 72.12 27.43 137.00 78.10 20.44 2728.00 81.82 18.18 72.29 27.27 137.00 76.64 21.90 2852.00 83.17 16.83 69.00 31.00 140.00 78.57 21.43 3168.00 83.84 16.16 65.78 33.84 154.00 78.90 19.81 2920.00 79.18 20.82 75.34 24.66 150.00 76.00 24.00 130201 120901K 120801 音乐表 演 旅游管 理 电子商 务 劳动与 120403 社会保 障 120401 120210 公共事 业管理 文化产 业管理 信息管 120102 理与信 息系统 遥感科 081202 学与技 术 学时数 学分数 其中 专业代码 080902 必修 选修 理论 课占 课占 教学 实验教 比 比 占比 (% (% (% ) ) ) 2498.00 88.47 11.53 70.62 16.57 3228.00 84.14 15.86 68.65 3443.00 84.90 15.10 2728.00 82.40 3029.00 专业名 称 软件工 程 其中 总数 其中 必修 选修 课占 课占 学占比 比 比 (%) (% (% ) ) 165.00 90.30 9.70 24.91 162.50 80.31 19.69 63.43 21.78 159.75 79.66 20.34 17.60 72.14 15.25 153.00 79.74 19.61 83.89 16.11 68.41 21.03 152.00 79.93 20.07 总数 计算机 080901 科学与 技术 080717T 人工智 能 光电信 080705 息科学 与工程 080701 电子信 息工程 071201 统计学 2870.00 85.23 14.77 68.29 0.00 147.50 72.54 17.97 071101 心理学 3190.00 84.20 15.80 65.71 4.51 152.00 61.51 20.72 2876.00 83.31 16.69 68.15 31.85 150.00 79.33 20.00 3284.00 85.75 14.25 61.23 27.00 158.50 71.50 17.67 2524.00 82.88 17.12 85.10 13.63 141.50 66.78 21.91 3876.00 93.40 6.60 77.19 15.69 170.00 63.53 17.65 2952.00 84.28 15.72 64.50 14.63 150.50 44.52 19.27 071002 071001 070504 070501 070302 生物技 术 生物科 学 地理信 息科学 地理科 学 应用化 学 070301 化学 3652.00 86.53 13.47 56.52 17.09 156.50 38.34 17.89 070201 物理学 3572.00 85.67 14.33 61.81 8.96 167.00 79.04 19.16 2948.00 85.35 14.65 64.59 0.00 143.00 81.12 18.88 3189.33 84.45 15.55 67.73 0.00 156.33 74.20 19.83 2760.00 82.03 17.97 73.04 0.00 146.00 60.96 21.23 信息与 070102 计算科 学 数学与 070101 应用数 学 060107T 文化遗 产 060103 考古学 2812.00 81.79 18.21 72.26 0.00 147.00 60.54 21.77 060102 世界史 2528.00 79.75 20.25 72.78 0.00 132.50 59.62 24.15 学时数 学分数 其中 专业代码 专业名 称 总数 其中 必修 选修 理论 课占 课占 教学 实验教 比 比 占比 (% (% (% ) ) ) 其中 必修 选修 课占 课占 学占比 比 比 (%) (% (% ) ) 总数 060101 历史学 2918.67 78.25 21.75 69.99 0.00 145.00 57.47 27.36 050207 日语 3064.00 81.72 18.28 63.71 0.00 150.00 76.67 22.00 3096.00 80.36 19.64 99.35 0.00 177.00 78.53 20.34 050205 西班牙 语 050204 法语 3384.00 83.92 16.08 60.99 0.00 169.00 79.88 18.93 050203 德语 3698.00 83.34 16.66 59.92 0.00 177.00 78.25 20.06 050202 俄语 3128.00 81.59 18.41 66.50 0.00 163.00 77.91 20.86 050201 英语 3484.00 84.39 15.61 80.42 0.00 156.00 78.21 19.87 050107T 秘书学 3108.00 84.56 15.44 62.81 37.19 138.00 78.26 21.74 2864.00 81.01 18.99 69.27 30.73 141.00 75.89 24.11 3150.00 78.86 21.14 0.00 0.00 0.00 -- -- 3081.33 82.69 17.31 71.14 23.41 151.00 75.06 21.41 3396.00 79.82 20.18 55.89 17.90 162.00 73.56 26.44 3524.00 85.47 14.53 64.47 0.00 159.00 65.41 20.13 3320.00 79.28 20.72 59.52 19.76 151.50 73.10 26.90 2820.00 77.30 22.70 69.22 0.00 142.00 71.83 28.17 2568.00 78.19 21.81 71.03 28.97 138.00 52.90 25.36 3394.00 83.03 16.97 61.76 38.24 148.00 50.00 21.62 2836.00 83.07 16.93 64.32 35.68 133.00 68.42 21.05 2452.00 77.81 22.19 75.04 24.96 136.00 75.00 25.00 2980.00 80.67 19.33 68.72 31.28 149.00 67.79 22.82 2792.00 81.66 18.34 74.07 25.50 144.50 77.85 20.76 2900.00 79.03 20.97 67.31 32.69 138.00 63.77 26.09 050103 050102 050101 040107 040106 040104 040101 汉语国 际教育 汉语言 汉语言 文学 小学教 育 学前教 育 教育技 术学 教育学 马克思 030504T 主义理 论 030503 030302 思想政 治教育 社会工 作 政治学 030201 与行政 学 030101K 法学 国际经 020401 济与贸 易 010101 哲学 学时数 学分数 其中 专业代码 专业名 称 全校校均 / 总数 3090.15 其中 必修 选修 理论 课占 课占 教学 实验教 比 比 占比 (% (% (% ) ) ) 82.39 17.61 66.17 其中 必修 选修 课占 课占 学占比 比 比 (%) (% (% ) ) 71.33 21.68 13.41 总数 150.22 17.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88.27%。 18. 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 15.10%。 19. 各专业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基地及其使用情况参见附表 5。 20. 应届本科生毕业率 98.56%,分专业本科生毕业率见附表 7。 附表 7 分专业本科生毕业率 毕业率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毕业班人数 毕业人数 050203 德语 21 19 90.48 070501 地理科学 65 65 100.00 070504 地理信息科学 20 20 100.00 120801 电子商务 25 24 96.00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67 66 98.51 050202 俄语 21 21 100.00 030101K 法学 35 35 100.00 050204 法语 17 17 100.00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25 25 100.00 080705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26 22 84.62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27 25 92.59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27 27 100.00 050101 汉语言文学 159 158 99.37 070301 化学 69 69 100.00 130503 环境设计 19 19 100.00 130402 绘画 38 38 100.00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43 142 99.30 040104 教育技术学 33 33 100.00 040101 教育学 18 18 100.00 060103 考古学 13 13 100.00 (%) 毕业率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毕业班人数 毕业人数 120403 劳动与社会保障 26 25 96.15 060101 历史学 55 55 100.00 130308 录音艺术 13 11 84.62 120901K 旅游管理 20 18 90.00 130401 美术学 82 82 100.00 050107T 秘书学 35 35 100.00 050207 日语 43 43 100.00 030302 社会工作 28 28 100.00 071002 生物技术 29 29 100.00 071001 生物科学 91 90 98.90 060102 世界史 26 26 100.00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20 20 100.00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169 162 95.86 130508 数字媒体艺术 9 9 100.00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50 48 96.00 071201 统计学 24 24 100.00 120210 文化产业管理 28 28 100.00 060107T 文化遗产 15 15 100.00 130205 舞蹈学 34 34 100.00 070201 物理学 92 90 97.83 050205 西班牙语 19 19 100.00 130304 戏剧影视文学 25 25 100.00 040107 小学教育 337 334 99.11 071101 心理学 24 23 95.83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31 31 100.00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5 5 100.00 040106 学前教育 137 137 100.00 081202 遥感科学与技术 19 19 100.00 130202 音乐学 103 99 96.12 050201 英语 169 167 98.82 070302 应用化学 30 30 100.00 010101 哲学 20 20 100.00 030201 政治学与行政学 31 31 100.00 全校整体 / 2707 2668 98.56 (%) 21. 应届本科毕业生学位授予率 99.25%,分专业本科生学位授予率见附表 8。 附表 8 分专业本科生学位授予率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毕业人数 获得学位人数 050203 德语 19 19 学位授予率 (%) 100.00 学位授予率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毕业人数 获得学位人数 070501 地理科学 65 64 98.46 070504 地理信息科学 20 20 100.00 120801 电子商务 24 24 100.00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66 66 100.00 050202 俄语 21 21 100.00 030101K 法学 35 35 100.00 050204 法语 17 17 100.00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25 25 100.00 080705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22 22 100.00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25 25 100.00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27 27 100.00 050101 汉语言文学 158 158 100.00 070301 化学 69 68 98.55 130503 环境设计 19 19 100.00 130402 绘画 38 38 100.00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42 137 96.48 040104 教育技术学 33 33 100.00 040101 教育学 18 18 100.00 060103 考古学 13 13 100.00 120403 劳动与社会保障 25 25 100.00 060101 历史学 55 55 100.00 130308 录音艺术 11 11 100.00 120901K 旅游管理 18 18 100.00 130401 美术学 82 82 100.00 050107T 秘书学 35 35 100.00 050207 日语 43 43 100.00 030302 社会工作 28 28 100.00 071002 生物技术 29 29 100.00 071001 生物科学 90 90 100.00 060102 世界史 26 26 100.00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20 20 100.00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162 157 96.91 130508 数字媒体艺术 9 9 100.00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48 48 100.00 071201 统计学 24 24 100.00 120210 文化产业管理 28 28 100.00 060107T 文化遗产 15 15 100.00 130205 舞蹈学 34 34 100.00 070201 物理学 90 90 100.00 050205 西班牙语 19 19 100.00 130304 戏剧影视文学 25 25 100.00 (%) 学位授予率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毕业人数 获得学位人数 040107 小学教育 334 334 100.00 071101 心理学 23 23 100.00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31 28 90.32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5 5 100.00 040106 学前教育 137 135 98.54 081202 遥感科学与技术 19 19 100.00 130202 音乐学 99 98 98.99 050201 英语 167 167 100.00 070302 应用化学 30 28 93.33 010101 哲学 20 20 100.00 030201 政治学与行政学 31 31 100.00 全校整体 / 2668 2648 99.25 (%) 22. 应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94.60%,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见附表 9 附表 9 分专业毕业生去向落实率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毕业人数 去向落实人数 去向落实率 050203 德语 19 15 78.95 070501 地理科学 65 65 100.00 070504 地理信息科学 20 20 100.00 120801 电子商务 24 23 95.83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66 59 89.39 050202 俄语 21 19 90.48 030101K 法学 35 31 88.57 050204 法语 17 6 35.29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25 23 92.00 080705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22 21 95.45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25 25 100.00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27 25 92.59 050101 汉语言文学 158 151 95.57 070301 化学 69 62 89.86 130503 环境设计 19 19 100.00 130402 绘画 38 38 100.00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42 142 100.00 040104 教育技术学 33 28 84.85 040101 教育学 18 18 100.00 060103 考古学 13 12 92.31 120403 劳动与社会保障 25 25 100.00 060101 历史学 55 55 100.00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毕业人数 去向落实人数 去向落实率 130308 录音艺术 11 11 100.00 120901K 旅游管理 18 18 100.00 130401 美术学 82 77 93.90 050107T 秘书学 35 34 97.14 050207 日语 43 32 74.42 030302 社会工作 28 28 100.00 071002 生物技术 29 29 100.00 071001 生物科学 90 90 100.00 060102 世界史 26 26 100.00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20 20 100.00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162 162 100.00 130508 数字媒体艺术 9 9 100.00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48 44 91.67 071201 统计学 24 23 95.83 120210 文化产业管理 28 28 100.00 060107T 文化遗产 15 15 100.00 130205 舞蹈学 34 32 94.12 070201 物理学 90 85 94.44 050205 西班牙语 19 12 63.16 130304 戏剧影视文学 25 23 92.00 040107 小学教育 334 316 94.61 071101 心理学 23 22 95.65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31 31 100.00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5 5 100.00 040106 学前教育 137 127 92.70 081202 遥感科学与技术 19 19 100.00 130202 音乐学 99 94 94.95 050201 英语 167 161 96.41 070302 应用化学 30 23 76.67 010101 哲学 20 18 90.00 030201 政治学与行政学 31 28 90.32 全校整体 / 2668 2524 94.60 23. 体质测试达标率 93.96%,分专业体质测试合格率见附表 10。 附表 10 分专业体质测试合格率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参与测试人数 测试合格人数 合格率(%) 050203 德语 82 78 95.12 070501 地理科学 256 231 90.23 070504 地理信息科学 64 61 95.31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参与测试人数 测试合格人数 合格率(%) 120801 电子商务 86 82 95.35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262 242 92.37 050202 俄语 50 49 98.00 030101K 法学 152 143 94.08 050204 法语 71 68 95.77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86 77 89.53 080705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112 95 84.82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116 105 90.52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92 90 97.83 050101 汉语言文学 673 613 91.08 070301 化学 326 305 93.56 130503 环境设计 79 71 89.87 130402 绘画 156 143 91.67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456 426 93.42 040104 教育技术学 169 156 92.31 040101 教育学 92 90 97.83 060103 考古学 51 47 92.16 120403 劳动与社会保障 110 102 92.73 060101 历史学 246 219 89.02 130308 录音艺术 58 49 84.48 120901K 旅游管理 65 63 96.92 130401 美术学 363 330 90.91 050107T 秘书学 99 96 96.97 050207 日语 123 111 90.24 030302 社会工作 83 79 95.18 071002 生物技术 85 81 95.29 071001 生物科学 339 329 97.05 060102 世界史 96 88 91.67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80 75 93.75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603 573 95.02 130508 数字媒体艺术 67 60 89.55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178 165 92.70 071201 统计学 78 73 93.59 120210 文化产业管理 98 96 97.96 060107T 文化遗产 75 73 97.33 130205 舞蹈学 119 116 97.48 070201 物理学 386 376 97.41 050205 西班牙语 70 67 95.71 130304 戏剧影视文学 74 68 91.89 040107 小学教育 1366 1356 99.27 071101 心理学 135 124 91.85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95 91 95.79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参与测试人数 测试合格人数 合格率(%)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11 11 100.00 040106 学前教育 866 847 97.81 081202 遥感科学与技术 61 56 91.80 130201 音乐表演 20 19 95.00 130202 音乐学 354 316 89.27 050201 英语 688 606 88.08 070302 应用化学 64 58 90.63 010101 哲学 40 39 97.50 030201 政治学与行政学 110 102 92.73 全校整体 / 10802 10150 93.9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