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儿歌,“趣”教道法——张爱苹.pdf
妙用儿歌,“趣”教道法 张爱苹 摘要:本文是基于统编教材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儿歌教学策略的探索研究,把儿歌 与谜语结合,可以在开课前就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对课堂充满期待;将儿歌与肢体 动作结合,可以让好动的低段学生集中注意力,体会参与感;让儿歌与角色扮演结合,可以 将角色真正的融入情境中,更好的发挥角色的示范和规范作用;用儿歌与创造创新能力相结 合的方式,可以最大程度的开发孩子的创新潜能从而创编出适合孩子生活的儿歌,更有利于 正确地引导孩子的行为。妙用这四个儿歌教学策略“趣”教道法,道法课堂必然更精彩! 关键词:低段;儿歌教学;道德与法治;趣味性;教学策略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教 育”的综合活动课程。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本编者根据学生的学龄特点, 在教材的编排内容上注入了一定比重的儿歌(一年级 26 首,二年级 11 首)。华 罗庚说:“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那儿歌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 上“趣”教呢?笔者初探了几种策略,可供参考。 一、让儿歌“猜”起来,兴“趣”盎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对于低段来说,让他感兴趣,那么这堂课就成 功一半了。此外,小学低段孩子保留着较重的好奇心,凡事都想问个为什么。若 是教师在课堂的开场就设置悬疑,将孩子的“胃口”吊起来,我想这样的课堂就 赢在起跑线了。比如将韵律十足的儿歌改成谜语的形式,那孩子们对这堂课一定 充满了好奇。例如,在教授一年级下册第 5 课“风儿轻轻吹”的第一个环节“风 儿在哪里”时,一上课教师便可以邀请孩子们玩“猜谜语”的游戏,同时出示儿 歌改编的谜语,故作神秘地念道:“树儿见它把头摇,花儿见它就弯腰。水儿见 它浪花卷,云儿见它快快跑。请你猜猜它是谁?”此时孩子们肯定小手林立,争 着要说出答案。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用科学的方式告知他风的形成是非常困 难的。如果教师用浅显易懂的谜语形式将风的特点具体化,孩子们更能感知风的 样子。 1 又如,在教授一年级下册“可爱的动物”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孩子 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位动物朋友,此刻,它们正躲在谜语后面呢!看看 小朋友能不能把它们请出来跟我们一起学习这一课。课件出示: 白衬衫,黑外套,尾巴尖尖似剪刀,飞来飞去武功高,捉来虫子喂宝宝。 有种雀儿真美丽,头戴皇冠穿彩衣,展开尾巴像扇子,昂首挺胸真神气。 身披硬铠甲,铁钳手中拿,从不走直道,总是横着爬。 红花头上戴,锦衣身上盖,天亮把歌唱,万户把门开。 话音刚落,孩子们心中的答案似乎马上要呼之欲出了,小手高举,争先恐后 地说出答案——燕子、孔雀、螃蟹、公鸡,我也跟着孩子们的热情激动起来,对 孩子们的回答连连称赞,此刻孩子的情绪和成就感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值。趁着 学生们的这股热忱,立即出示本节课的课题——可爱的动物。 本课的教参建议教师要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实践证明,恰当地引入儿歌改编的谜语,可以在课前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 孩子对本节课充满兴趣。 二、让儿歌“动”起来,相映成“趣” 低段孩子天生活泼好动,这对老师把握课堂是较大考验。于是我常在思考: 是否能将孩子的“多动”转化成课堂上的“动着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道 德与法治》课堂的活动形式要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学习方式等,切 忌脱离实际,为活动而活动,搞形式主义。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我找到了答 案:教师教授学生儿歌时,可增添一些帮助记忆儿歌的肢体动作,在一读一动中, 孩子更能获得课堂的参与感,体会课堂的“趣”。 例如,在教授一年级上册“吃饭有讲究”第一课时时,在教孩子如何正确洗 手环节可以采用做“洗手操”的方式,让所有的小朋友都动起来,从最开始的视 频播放洗手步骤,到教师示范洗手操动作,再到孩子做洗手操的动作,最后配上 洗手操的儿歌:两个好朋友,手碰手(洗手掌);你背背我,我背背你(洗背侧 指缝);来了一只小螃蟹,小螃蟹(洗掌侧指缝);举起两只大钳子,大钳子(洗 拇指);我跟螃蟹点点头,点点头(洗指尖);螃蟹跟我握握手,握握手(洗手 腕、手臂)。这样,儿歌和肢体动作融合在一起,课堂的气氛就这样“活”了。 2 上完这一课后,我在洗手池偶然碰到孩子们正在洗手,边洗边哼着上课教的 儿歌,很自然地加上了与儿歌相匹配的动作,表情轻松愉快,从此,孩子们洗手 似乎不再那么敷衍了。可见,让儿歌“动起来”不仅能解决孩子上课好动的问题, 还可以让孩子乐于去解决他所抗拒的难题。 三、让儿歌“演”起来,“趣”味无穷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为改善枯燥的“讲授式”教学,教师常 通过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做到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其中,角色扮演能将情境教学演绎得淋漓尽致。然而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觉得角色扮演浪费时间,为尽快完成教学任务, 忽视深层的制度、观念、思维方式、情绪情感发展的倾向;偏重于道德说教、知 识灌输或重复性技能训练,不顾及孩子的学习体验。这样违背了道德与法治课程 标准的要求,也脱离了孩子的真实需要。因此,在低段教学过程中,将角色扮演 与儿歌教学有机融合,不失为增加课堂趣味的好策略。 例如,在教授一年级上册“上学路上”中的“交通信号要知道”环节时,让 孩子体验“我是小交警”的角色扮演活动。教师可以准备诸多道具,如信号灯交 通标志、注意行人交通标志、小交警头饰……在道具的辅助下,孩子们更能身临 其境。我先让孩子们以 4 人一组为单位讨论如何正确的看交通信号灯过马路,然 后请小组代表上台表演,表演结束后,请观看的孩子们对表演者进行点评,教师 着重对孩子的行为规范做总结,让孩子看懂红绿灯以及掌握交通规则的指令。然 后课件出示交通信号儿歌: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请小心;交通警察,交通 警察(吹两次口哨);路上行人,看我指挥,往前走,看我手势停下来。红灯停, 绿灯行,黄灯亮了请小心;汽车汽车,请小心,请小心,请小心;交通警察,交 通警察,在指挥,交通安全没问题。全班诵读完毕后,再配音乐让孩子唱,熟练 后再次让孩子分小组唱着着儿歌角色扮演“我是小交警”。孩子们在体验中,能 快速准确的将书本知识运用在生活中。可见角色扮演的趣味性与儿歌的教育、警 醒意义有机结合,能最大程度地落实“活学活用”。 对于低段教学来说,教师在课堂中穿插游戏是必不可少的活跃课堂的“武 器”。如果把教材中的儿歌贯穿在游戏中,岂不是更能落实“寓教于乐”了?例 如,在教授一年级上册第 2 课“拉拉手,交朋友”中“网到一个新朋友”栏目时 3 编排的一首儿歌:一网不捞鱼,二网下小雨,三网网住条小绿鱼......教师可以 通过设置海底世界的情境,让孩子唱着儿歌演着小鱼,创设互相认识的机会。甚 至可以将儿歌加入自己的信息去交朋友。通过将儿歌演出来的方式,道德与法治 课堂就更能打破枯燥的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真正的走近孩子的世界。 四、让儿歌“编”起来,妙“趣”横生 学以致用才是每堂课最想达到的隐形目标,也是难以达到的目标。在《道德 与法治》课堂中,书本中的规则、道理等都是要求转化成孩子的行为。所以,学 习以后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若是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教师能挖掘孩子的“创 新能力”去正确地指导孩子的行为,岂不是深入地落实了教学目标。因此,教师 在教学中可以及时挖掘孩子的创新潜力,在学习儿歌后有一定的感悟,鼓励孩子 进一步改编或者是创编符合他生活实际的儿歌。 (一)儿歌的图文式或模仿式创编 在《道德与法治》低段教材中可以看出,简单的几行文字加上插图就是教材 的全部内容了。虽然图文结合式的课文符合孩子的学习方式,但静态的图片总是 被孩子习惯性的一笔带过,不留一丝思考的余地,结果都沦为了“过眼云烟”, 这又为教学蒙上了“形式主义”的阴影。若是能将图文联动起来,孩子更愿意去 思考他们之间的关联性,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中所呈现的图片素 或关键词眼进行分析、提炼,进行创造性的改编,改编成儿歌,配以音乐,孩子 们就可以唱起来了。 例如教师在教授二年级下册‘“我能行”这课时,在“大拇哥”送给你和我 环节,为了达成“用积极的眼光发现、欣赏他人及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增强自信 心”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图文对话,进行总结提炼,创编出一首 总结这一环节的儿歌。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孩子们观察课本里的这首儿歌,根据 课本中儿歌的形式,发挥想象更改儿歌中的内容进行模仿式的创编。 (二)儿歌的创造性续编 儿歌除了创编,还可以续编。如在教授一年级上册第二课“认识你真好”栏 目中教材编排了“好朋友”的儿歌:如果你开心,请你告诉我,我们一起拍拍手。 如果你伤心,也请你告诉我,我来为你唱支歌。学习这一栏目时,教师可以让学 生根据生活实际,想想朋友烦恼时、委屈时、开心时、激动时,你该怎么做,从 4 而接着课文中的儿歌续编。总之,通过创编和续编,尽可能的将孩子的创造力与 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儿歌内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更好 地服务于孩子们的生活。 总之,根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要求以及学生的需要,恰到好处 地“趣”教儿歌,不仅能让原本枯燥无味的道法课堂焕然生机,还能让具有道德 行为规范性质的儿歌正确地指引孩子健康积极地生活,从而内化为孩子自身的行 为准则。道法课堂中儿歌的教学策略远不止我思索的这些,还需要更多的道法实 践者去不断探索,有幸,我是其中的一员。 参考文献: [1]张丽超. 闻"歌"起舞,助力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浅探小学一二年级 《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儿歌的开发与使用[J]. 中外交流,2019,26(50):303. [2]童妙凤. 巧用童谣,"趣"教道法 ——以低段道德与法治课堂为例[J]. 教师,2019(21):108-109. [3]翁顺有. 快乐唱吟,活力课堂——统编教材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儿 童歌谣教学策略[J]. 天津教育(中、下旬刊),2019(2):73-74. [4]刘瑾.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如何做到有效[J]. 数字化用户, 2018,24(9):174. [5]沈丽娟. 德润心灵,法伴成长 ——谈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德法教学策略 [J]. 教师,2020(18):83-8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