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2020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形式审查条件要求、指南编制专家名单).pdf
附件 1 “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 2020 年度 定向项目申报指南 为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精神和 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 、 “推进资源全面 节约和循环利用”的部署,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 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 (国发〔2014〕64 号)要 求,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地方及相关行业组织制定了国家重点 研发计划“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实施方案。专项面向生态文明 建设与保障资源安全供给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减量化、资 源化、无害化”为核心原则,围绕源头减量—智能分类—高效转 化—清洁利用—精深加工—精准管控全技术链,研究适应我国固 废特征的循环利用和污染协同控制理论体系,攻克整装成套的固 废资源化利用技术,形成固废问题系统性综合解决方案与推广模 式,建立系列集成示范基地,全面引领提升我国固废资源化科技 支撑与保障能力,促进壮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为大幅度提 高我国资源利用效率,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保障。 本专项 2020 年拟部署 7 个研究方向,国拨经费概算不超过 2 亿元,项目执行期 3~4 年。重点针对固废源头减量、智能分类回 收、清洁增值利用、高效安全转化、智能精深拆解、精准管控决 — 1 — 策,以及综合集成示范等内容部署相关应用示范类研究任务,突 破一批系统解决方案。 本专项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对 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要充分发挥地方和市场作用,强化产学研 用紧密结合,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 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 2:1,用于典型应用示范类 项目的中央财政资金不得超过该专项中央财政资金总额的 30%。 项目承担单位需推动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和支持专项数据共享。同 一指南方向下,除特殊说明外,原则上只支持 1 项,仅在申报项 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时,可同时支持 2 项,并建 立动态调整机制,结合过程管理开展中期评估,根据中期评估结 果,再择优继续支持。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研究 内容与考核指标。除指南中有特殊说明外,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 不超过 5 个,项目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 10 家。 应用示范类项目鼓励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 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等区域开展。 本专项 2020 年定向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1. 系统性解决方案研发及集成示范 1.1 长三角典型流域多源有机固废集约化处置集成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长三角地区巢湖流域城镇化水平发展迅速、 生态环境质量要求高的特点,研究流域核心城市多源有机固废(生 活垃圾、餐厨垃圾、养殖废物等)产排特性、时空分布及资源环 — 2 — 境属性特征;研究适应流域核心城市生态环境特点的多源有机固 废精细分类方法和模式;研究精细分类、智慧收运及全过程大数 据智慧管控技术;研究多源有机固废高效安全处置及资源化利用 集成技术;研究多源固废集约化协同处置全链条综合性解决方案, 依托巢湖流域核心城市开展综合示范。 考核指标:形成适合巢湖流域生态环境特征的多源固废集约 化协同处理综合性解决方案,解决区域核心城市生活垃圾等多源 有机固废处理能力滞后、资源化利用率低问题,支撑巢湖流域高 质量发展。其中:形成巢湖流域核心城市多源有机固废资源环境 属性特征研究报告一份,涵盖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养殖废物等 5 种以上典型有机固废;形成城市生活垃圾精细分类方法及实施方 案 1 套,被地方政府采用;建成 1 套城市多源固废精细分类—智 慧收运—集约处置全过程大数据智慧管控平台,平台稳定运行 6 个月以上;形成 2~3 项适合巢湖流域城市特点的生活垃圾、餐厨 垃圾、养殖废物等多源有机固废集约化处置全链条成套技术及装 备,建成 3 项以上工程示范及集约化处置综合集成示范基地 1~2 个,多源有机固废集约化处置总规模达到 2000 吨/天以上,实现原 生垃圾零填埋,餐厨垃圾综合利用率大于 90%。形成覆盖研究内 容的技术专利与标准体系(申请技术发明专利 10 件以上,形成国 家、行业或团体标准及规范征求意见稿 3 项以上) ;提出适合长三 角典型湖泊流域城市特征的多源有机固废集约化协同处置综合性 解决方案 1~2 套,在长三角地区推广应用。 — 3 — 有关说明:由安徽省科技厅组织国内在该领域的优势高校、科 研院所和企业申报。推荐单位需会同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为 项目实施提供充分组织保障及配套科研经费,在项目申报时提供 以上组织和配套保障说明文件。企业作为示范任务承担单位,需 承担示范主体责任,并出具建设项目立项证明。 1.2 长江经济带典型城市多源污泥协同处置集成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长江经济带城市污泥产生量大、来源复杂、 处置分散等问题,研究城市多源污泥(城市污泥、通沟污泥、河 道底泥、建筑泥浆等)产排分布特征及资源环境属性,研究多源 污泥源头减量、安全收运及全过程智慧管控集成技术,研究城市 多源污泥集约化协同处置成套技术,研究适合地域特点的多源污 泥处置利用全过程污染防控技术,依托典型城市开展综合示范, 形成系统性解决方案及可推广的商业运营模式。 考核指标:形成长江经济带典型城市多源污泥集约化处置利 用全链条成套技术与综合解决方案,实现多源污泥全过程安全环 保处置,提升综合利用率,支撑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其中: 形成长江经济带多源污泥产排时空分布与资源环境属性图谱 1 套, 覆盖污泥种类不低于 4 类;建立多源污泥源头减量—安全收运— 集中处置全过程大数据管控平台 1 项,实现稳定运行 6 个月以上; 形成城市生物污泥与城市有机质垃圾协同处置成套技术 1 项,城 市生物污泥土地化利用率大于 90%;形成多源污泥热化学耦合转 化与无害化处置集成技术 1 套,尾渣建材化利用率 90%以上;形 — 4 — 成多源污泥处置利用全过程环境风险防控技术 1 套,典型有毒有 害物质削减率 90%以上;依托长江经济带典型城市建成多源有机 污泥协同处置综合性示范基地 2~3 个,其中城市生物污泥集约化 处置总规模不小于 2000 吨/天以上,多源污泥热化学耦合转化处置 总规模不少于 500 吨/天(80%含水率) 。形成覆盖研究内容的技术 专利与标准体系(申请技术发明专利 10 件以上,形成国家、行业 或团体标准及规范征求意见稿 3 项以上);形成长江经济带多源 污泥处置利用全链条综合性解决方案及商业模式 1~2 套,在长江 经济带推广应用。 有关说明:由江苏省、安徽省、湖北省科技厅组织国内在该领 域的优势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申报。推荐单位需会同省级生态 环境主管部门,为项目实施提供充分组织保障及配套科研经费, 在项目申报时提供以上组织和配套保障说明文件。企业作为示范 任务承担单位,需承担示范主体责任,并出具建设项目立项证明。 1.3 黄河流域中原城市群重点行业固废协同利用集成示范 研究任务:针对黄河流域中原城市群有色、化工重点行业固 废产生量巨大、严重制约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有色、 化工重点产业集聚区典型固废产排空间分布、资源属性及生态环 境效应,研究铝行业大宗固废无害化处置与多产业协同利用集成 技术,研究钼钨行业采选固废源头减量、分选尾矿有价组分分离 提取及多源固废建材化协同利用技术,研究化工行业大宗钙基固 废制备环保材料跨产业协同利用技术,形成有色、化工重点行业 — 5 — 典型固废资源化协同利用系统性解决方案,依托中原城市群重点 产业集聚区开展集成示范。 考核指标:形成面向黄河流域中原城市群生态环境特征的有 色、化工重点行业大宗固废资源化协同利用成套技术,实现固废 安全可行、经济合理综合利用,为破解产业集聚区工业固废大量 堆存重大问题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其中:建立黄河流域中原城市 群有色、化工重点行业典型工业固废产排空间分布与资源环境属 性数据库,覆盖固废种类不低于 5 种;形成铝行业大宗工业固废 无害化处置与规模化协同利用技术 1~2 项, 协同利用处置率 100%; 形成钼钨矿固废粗粒分选源头减量、分选尾矿萤石矿物回收分离、 多种固废建材化协同利用等集成技术及装备 2~3 套,固废源头减 量 30%以上,回收萤石品位不低于 85%,建材化利用率大于 90%, 尾矿总体减量大于 35%;形成化工行业大宗钙基固废净化分离制 备电厂烟气脱硫剂等跨产业协同利用技术 1~2 项,固废基脱硫剂 钙含量大于 48%,固废含量大于 98%,应用电厂机组燃煤适用范 围覆盖高硫煤。依托中原城市群产业集聚区,建成工程示范 2~3 个,单项工程示范固废处置利用规模不低于 10 万吨/年,综合效益 提升 20%以上。形成覆盖研究内容的技术专利与标准体系(申请 技术发明专利 10 件以上,形成国家、行业或团体标准及规范征求 意见稿 3 项以上);形成有色、化工重点行业典型固废跨产业协 同处置利用综合解决方案 2~3 套,带动新增固废处理能力达到 150 万吨/年以上。 — 6 — 有关说明:由山东省、河南省科技厅组织国内在该领域的优势 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申报。推荐单位需会同省级生态环境主管 部门,为项目实施提供充分组织保障及配套科研经费,在项目申 报时提供以上组织和配套保障说明文件。企业作为示范任务承担 单位,需承担示范主体责任,并出具建设项目立项证明。 1.4 粤港澳大湾区特大城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集成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机电装备等特色产业 多源固废/危废基地化集中处置发展迅速、协同利用技术需求迫切 问题,研究节点型特大城市特色产业多源固废/危废时空分布特征、 分类制度与回收模式,研究手机涂装、环保净化过程无机类危废碳 热还原—金属富集协同利用技术,研究装备润滑、电子封装过程有 机类危废分质蒸馏—定向解聚协同利用技术,研究包装废物、餐厨 垃圾等城市固废协同处理生态链接技术,研究多源固废/危废基地 化协同处置全过程监测和大数据管控技术,针对节点型特大城市, 依托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集中开展集成示范,形成多源固废/危 废基地化协同处置综合解决方案及商业化运行模式。 考核指标:形成电子信息、机电装备等特色产业多源固废/危 废基地化协同处置集成技术,系统解决粤港澳大湾区节点型特大 城市多源固废/危废基地化协同处置与全过程管控技术需求,支撑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高质量发展。其中:形成特 色产业多源固废/ 危废产排时空分布图谱,空间分辨率达到 1km×1km,覆盖研究内容所涉及 4 类以上工业危废,2 类以上城 — 7 — 市固废;提出适合区域发展特征的多源固废/危废回收模式;无机 类危废铜、镍等有价金属富集回收率大于 90%,有机类危废综合 利用率大于 80%,典型城市固废回收利用率大于 95%;基地化协 同处置全过程动态管控系统关键工艺节点覆盖率大于 60%。依托 节点型特大城市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集中建成工程示范 2~4 项; 协同处置工业危废不低于 4 类,集中处置规模大于 15 万吨/年;协 同处置城市固废不低于 2 类,集中处置规模大于 10 万吨/年,实现 经济稳定运行。形成覆盖研究内容的技术专利与标准体系(申请 发明专利 10 件以上,形成国家、行业或团体标准及规范征求意见 稿 3 项以上) ;提出适合粤港澳大湾区特大城市多源固废/危废基地 化协同处置综合解决方案及商业化运行模式,在粤港澳核心区域实 现推广应用。 有关说明:由广东省科技厅组织国内在该领域的优势高校、科 研院所和企业申报。推荐单位需会同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为 项目实施提供充分组织保障及配套科研经费,在项目申报时提供 以上组织和配套保障说明文件。企业作为示范任务承担单位,需 承担示范主体责任,并出具建设项目立项证明。 1.5 典型稀土矿产资源基地固废循环利用集成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稀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固废产生量大、 资源利用率低、生态环境影响严重等问题,研究多源稀土基固废 资源环境属性及循环利用全过程污染管控技术,研究固废源头减 量清洁工艺及选冶残渣再生制备高值材料技术,研究多源钕铁硼 — 8 — 废料等稀土基固废有价组分分离回收和协同利用技术,依托典型 稀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开展集成示范,形成多源稀土基固废 循环利用综合解决方案及商业化运行模式。 考核指标:形成 2~3 套多源稀土基固废源头减量与循环利用 集成技术和工程应用,解决稀土基固废高效清洁循环利用与全过 程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技术难题,支撑我国典型稀土矿产资源基地 综合效益提升 20%。针对赣南离子型稀土矿产资源基地,集中建 成千吨级/年示范工程 2~3 项;无氨浸出稀土回收率大于 95%、酸 溶渣量降低 50%以上;选冶残渣再生高纯稀土产品纯度大于 5N; 钕铁硼废料稀土综合利用率大于 95%;放射性元素实现 100%安全 有效处置。针对白云鄂博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成万吨级/年 示范工程 2~3 项;放射性渣源头减量 50%以上,并实现安全有效 处置;尾矿中有价组分综合回收率大于 60%,尾矿、冶炼渣等主 要固废资源化利用率大于 90%。依托典型稀土矿产资源基地,形 成循环利用集成示范基地 1~2 个,带动年消纳多源稀土基固废总 量大于 10 万吨。形成涵盖研究内容的技术专利与标准体系(申请 发明专利 10 件以上,形成国家、行业或团体标准及规范征求意见 稿 3 项以上) ;提出典型稀土矿产资源基地固废循环利用综合性解 决方案及商业化运行模式,实现区域推广应用。 有关说明:本指南方向拟部署项目 2 项,针对赣南离子型稀 土矿产资源基地和白云鄂博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分别部署 1 项。分别由江西省科技厅、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组织国内在该领域 — 9 — 的优势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申报。推荐单位需会同省级生态环 境主管部门,为项目实施提供充分组织保障及配套科研经费,在 项目申报时提供以上组织和配套保障说明文件。企业作为示范任 务承担单位,需承担示范主体责任,并出具建设项目立项证明。 1.6 南方水质敏感区域采选冶固废安全处置利用集成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南方水质敏感区域采选冶固废组分复杂、超 期贮存造成水质污染风险大等问题,研究采选冶固废资源环境特 征对区域水质影响规律及污染源精准甄别技术,研究多金属矿区 尾矿、冶炼污酸渣等固废有价组分高效富集及高效综合利用技术, 研发铅砷镉多金属复杂固废协同胶凝安全处置技术,构建水质敏 感区域采选冶固废资源化利用协同污染控制系统解决技术方案, 开展集成技术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形成南方水质敏感区域采选冶固废污染问题的综 合解决集成技术及应用模式,从源头解决固废长期贮存造成的区 域水质污染风险大问题。其中:形成 1~2 项水质敏感区采选冶固 废水质影响精准甄别技术,污染空间精细模拟相对误差小于 20%, 固废朔源空间范围准确性达到百米级;形成 2~3 项金属矿区尾矿、 冶炼污酸渣等典型复杂金属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尾矿资源化利 用率 90%以上,污酸渣中脉石相与铜铅镉等有价成分矿相分离率 80%以上;形成 1~2 项铅砷镉多金属复杂固废协同胶凝安全处置 技术,处置后重金属浸出毒性低于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增容比较 现行方法低 50%,安全处置率达到 100%。针对不同种类采选冶固 — 10 — 废,开展技术集成,建立 5000 吨级/年以上工程示范 2~3 个,实现 经济稳定运行,形成集成示范基地 1~2 个。形成涵盖研究内容的 技术专利与标准体系(申请发明专利 10 件以上,形成国家、行业 或团体标准及规范征求意见稿 3 项以上) ,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 水质敏感区域采选冶固废资源化利用与安全处置综合解决方案及 商业化推广创新模式。 有关说明:由湖南省科技厅组织国内在该领域的优势高校、科 研院所和企业申报。推荐单位需会同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为 项目实施提供充分组织保障及配套科研经费,在项目申报时提供 以上组织和配套保障说明文件。企业作为示范任务承担单位,需 承担示范主体责任,并出具建设项目立项证明。 1.7 菱镁资源基地大宗固废化工材料高值利用集成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国家菱镁资源开发利用产业集聚基地在矿石开 采与二次破碎过程产生的超亿吨小颗粒、镁含量低的废弃矿石严重 堆积、加工利用技术缺乏的问题,研究利用大宗废弃菱镁矿石生产 高活性原料氧化镁新技术、新装备,研究高端氢氧化镁制备新原理、 新过程,开发高性能阻燃和保温镁建材及其制品制备技术,研究经 济可行的低品位菱镁矿制金属镁方法与工艺,开发产业链配套的燃 气清洁生产与环境保护技术,依托菱镁资源开发利用产业集聚基地 集中开展集成示范,形成菱镁资源大宗固废高效清洁利用生产高价 值镁质化工与材料产品的系列技术与产业化模式。 考核指标:形成 3~4 套小颗粒、镁含量低的废弃菱镁矿石高效 — 11 — 清洁利用生产高价值镁质化工与材料产品集成技术和工程应用,为 解决废弃菱镁矿石大量堆积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难题提 供产业化技术,支撑我国菱镁资源基地的资源利用率和综合效益提 升 20%。其中,菱镁废弃矿石制备高活性轻烧粉吨产品煤耗≤200 kg 标煤、活性(柠檬酸法显色时间)≤100 s、单套装备矿石处理能力 40 万吨/年以上;基于菱镁废弃矿石的高纯/阻燃氢氧化镁产品的 Mg (OH)2 纯度≥98.5%、氯化物(以 Cl 计)≤0.08%、铁(Fe)w/% ≤0.08、晶体形貌可调控;基于菱镁废弃矿石的高性能阻燃及保温 镁建材板材导热系数≤0.08 W/(m·K) 、耐火极限≥3 h、抗折强度 ≥40 MPa、泡水软化系数>0.8、指标氧指数≥90;低品位菱镁矿制 金属镁收率≥75%、原生镁锭 Mg 纯度≥99.8%、吨产品能耗≤4.3 t 标煤;菱镁废弃矿石加工利用过程的燃气生成无焦油无酚水、粗燃 气焦油含量≤100 mg/Nm3、烟气 SO2 排放≤100 mg/Nm3、NOx≤ 50 mg/Nm3。依托菱镁资源开发利用基地建成工程示范 3~4 项,协 同利用菱镁矿开采与二次粉碎过程的废弃矿石,年消纳废弃矿石规 模大于 60 万吨/年、镁化工产品生产规模大于 5000 吨/年、阻燃及保 温镁建材板材规模大于 2400 万平米/年,实现经济稳定运行。形成 涵盖研究内容的技术专利与标准体系(申请发明专利 10 件以上, 形成国家、行业或团体标准及规范征求意见稿 3 项以上) ,建立可 推广的菱镁废弃矿石高值利用的商业化推广创新模式。 有关说明:本指南方向针对辽宁省菱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基地 部署。由辽宁省科技厅组织国内在该领域的优势高校、科研院所和 — 12 — 企业申报。推荐单位需会同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为项目实施 提供充分组织保障及配套科研经费,在项目申报时提供以上组织 和配套保障说明文件。企业作为示范任务承担单位,需承担示范 主体责任,并出具建设项目立项证明。 —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