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院区使用1台DSA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全本信息链接.pdf
核技术利用建设项目 西城院区使用 1 台 DSA 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2023 年 10 月 生态环境部监制 核技术利用建设项目 西城院区使用 1 台 DSA 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表 建设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建设单位法人代表(签名或签章) :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 95 号 邮政编码:100050 联 系 人:朱晨笛 电子邮箱:yygrglk2013@163.com 联系电话:010-63138674 目 录 表1 项目基本情况 ......................................................................................................................... 1 表2 放射源 ................................................................................................................................... 12 表3 非密封放射性物质 ............................................................................................................... 13 表4 射线装置 ............................................................................................................................... 14 表5 废弃物(重点是放射性废弃物) .......................................................................................15 表6 评价依据 ............................................................................................................................... 16 表7 保护目标与评价标准 ........................................................................................................... 18 表8 环境质量和辐射现状 ........................................................................................................... 23 表9 项目工程分析与源项 ........................................................................................................... 26 表 10 辐射安全与防护 ................................................................................................................. 29 表 11 环境影响分析 ..................................................................................................................... 35 表 12 辐射安全管理 ..................................................................................................................... 46 表 13 结论与建议 ......................................................................................................................... 50 表 14 审 批 ................................................................................................................................... 52 表1 项目基本情况 建设项目名称 西城院区使用 1 台 DSA 项目 建设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法人代表 辛有清 注册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 95 号 项目建设地点 项目性质 放射源 应 用 类 型 非密封 放射性 物质 射线 装置 朱晨笛 010-63138674 联系电话 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 95 号医院西城院区医技楼 2 层东侧 立项审批部门 建设项目 总投资(万元) 联系人 无 批准文号 30 投资比例(环保 投资/总投资) 23% 新建 □改建 □扩建 □其它 占地面积(m2) 37.6 130 项目环保投资 (万元) 无 □销售 □Ⅰ类 □Ⅱ类 □Ⅲ类 □Ⅳ类 □Ⅴ类 □使用 □Ⅰ类(医疗使用) □Ⅱ类 □Ⅲ类 □Ⅳ类 □Ⅴ类 □生产 □制备 PET 用放射性药物 □销售 / □使用 □乙 □丙 □生产 □Ⅱ类 □Ⅲ类 □销售 □Ⅱ类 □Ⅲ类 使用 Ⅱ类 □Ⅲ类 其他 1.1 单位概况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以下简称“北京友谊医院”或“医院”)始建 于 1952 年,原名为北京苏联红十字医院,是新中国成立后,由党和政府建立的 第一所大型综合性医院。1970 年,周总理亲自命名为“北京友谊医院”。 经过 70 年的发展,北京友谊医院已发展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保 健为一体的北京市属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是首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拥有 北京临床医学研究所、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北京市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北京市 临床药学研究所和北京市卫生局泌尿外科研究所等 5 个研究机构。进入新时代, 医院顺应首都发展变化,立足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定位,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服务非首都功能疏解,形成了西城院区、通州院区、顺义院区(在建)和城市副中 1 心行政办公区门诊部“三区一部”新发展格局,为医院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医院现有职工 4700 人,其中研究生导师 149 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740 人, 国家级和北京市级专业委员会主委、副主委及核心期刊主编、副主编 84 人。目 前共开放床位 2306 张,年门诊量 310 万人次,年出院患者 9.15 万人次。医院是 北京市首批基本医疗保险 A 类定点医疗机构,已开通门诊、住院异地医保持卡 结算服务,也是全国最早承担干部保健及外宾医疗任务的医院之一。 医院拥有国家重点专科 8 个,博士点 27 个,硕士点 32 个,国家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专业基地 17 个,国家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基地 4 个,北京市重点实 验室 4 个,北京市临床质控中心 5 个,北京市转化中心 1 个,还拥有支撑临床研 究发展的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市首批示范研究型病房、北 京临床研究质促中心、ISO9001 认证生物样本库、多中心互认医学伦理平台等。 医院与海外院校长期保持学术交流合作,接待国外专家学者短期交流以及留学生 来院参观见习。自 2005 年起,北京市李桓英医学基金会已资助北京市 14 批次共 231 名中青年科技人才出国前往世界一流科研院所学习深造。 北京友谊医院为已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单位。 1.2 核技术利用及辐射安全管理现状 1.2.1 核技术利用现状情况 北京友谊医院已取得了北京市生态环境局颁发的《辐射安全许可证》(京环 辐证[B0353]),有效期至 2027 年 9 月 14 日),许可的种类和范围是:使用 V 类 放射源,使用 II 类、III 类射线装置,乙级、丙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 医院已许可射线装置使用情况见表 1-1。 表 1-1 医院已许可的射线装置情况 序号 名称 类别(类) 装置数量(台) 活动种类 1 SPECT-CT Ⅲ 2 使用 2 移动 X 射线机 Ⅲ 30 使用 3 乳腺 X 射线机 Ⅲ 3 使用 4 牙科 CT 机 Ⅲ 2 使用 5 PET-CT Ⅲ 1 使用 6 骨密度机 Ⅲ 8 使用 7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装置 Ⅱ 10 使用 8 医用加速器 Ⅱ 1 使用 9 牙科 X 射线机 Ⅲ 9 使用 2 10 放射治疗 CT 模拟定位机 Ⅲ 1 使用 11 普通 X 射线机 Ⅲ 27 使用 12 CT 机 Ⅲ 16 使用 110 合计 医院已许可的非密封放射性同位素使用情况见表 1-2。 表 1-2 医院已许可非密封放射性同位素使用情况 日等效最大操 年最大用量 作量(Bq) (Bq) 活动 种类 序号 工作场所名称 场所等级 核素 1 西城院区核医学科 乙 I-131 7.42E+8 1.48E+12 使用 2 西城院区核医学科 乙 Tl-201 1.85E+6 1.85E+10 使用 3 西城院区核医学科 乙 Tc-99m 1.18E+9 3.55E+13 使用 4 西城院区内镜中心 丙 I-125 1.78E+6 3.55E+11 使用 5 西城院区核医学科 乙 I-123 5.55E+7 9.25E+10 使用 6 西城院区核医学科 乙 Cu-64 3.7E+6 4.62E+10 使用 7 西城院区核医学科 乙 Tl-201 1.85E+6 1.85E+10 使用 8 西城院区核医学科 丙 I-125 粒子源 1.78E+7 3.33E+11 使用 9 西城院区手术室 (医技楼) 丙 I-125 粒子源 1.78E+7 3.33E+11 使用 10 西城院区核医学科 乙 Tc-99m 3.0E+8 3.55E+13 使用 11 西城院区核医学科 乙 Ga-67 1.85E+7 1.85E+10 使用 12 西城院区核医学科 乙 F-18 2.96E+8 5.92E+12 使用 13 西城院区核医学科 乙 Ga-68 3.7E+6 4.62E+10 使用 14 西城院区核医学科 乙 Ga-67 1.85E+7 1.85E+10 使用 15 西城院区核医学科 乙 Ra-223 7.4E+7 2.25E+8 使用 16 西城院区核医学科 乙 Sr-89 7.4E+7 1.48E+11 使用 17 西城院区核医学科 乙 I-131 1.85E+6 3.7E+8 使用 医院已许可的放射源使用情况见表 1-3。 表 1-3 医院已许可的放射源使用情况 序号 核素 类别 活度(Bq) (枚数) 备注 1 Se-75 Ⅴ类 1.48E+6 1 使用 2 Se-75 Ⅴ类 1.58E+8 1 使用 3 Co-57 Ⅴ类 1.17E+8 1 使用 4 Co-57 Ⅴ类 1.48E+6 1 使用 5 Ge-68 Ⅴ类 7.4E+7 2 使用 6 Ge-68 Ⅴ类 9.25E+7 1 使用 1.2.2 近几年履行环保审批情况 北京友谊医院近五年以来共开展了 4 个核技术利用报告项目,履行环保和验 3 收手续情况见表 1-4。 表 1-4 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及竣工验收落实情况 序号 项目名称 环评批环复文号 竣工验收情况 1 通州院区新增使用 4 台 DSA 京环审[2020]41 号 2021 年 8 月完成自主验收 2 使用Ⅱ类血管造影机 京环审[2021]53 号 2021 年 10 月完成自行验收 3 西城院区使用 2 台Ⅱ类射线装 置项目 京环审[2022]103 号 2022 年 6 月完成自主验收 4 顺义院区新建核医学科 京环审[2023]0007 号 正在建设中 1.2.3 辐射安全管理情况 1.2.3.1 辐射管理机构基本情况 为了加强辐射安全和防护管理工作,促进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安全使 用,医院专门成立了辐射安全防护领导小组。 辐射安全防护领导小组成员名单见表 1-5。 表 1-5 医院辐射安全防护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职位 姓名 性别 专业 职务或职称 工作部门 专/兼职 组长 辛有清 男 医院管理 理事长 院办 兼职 张澍田 男 内科学 执行院长 院办 兼职 邓明卓 男 医院管理 主管副院长 院办 兼职 张庆 男 医院管理 总务处处长 总务处 兼职 贾继东 男 内科学 临床研究所负责人 临床研究中心 兼职 刘藏 男 外科学 临床科室负责人 神经外科 兼职 董瑞华 男 临床药理 研究型病房主任 研究型病房 兼职 郭艾 男 外科学 临床科室负责人 骨科 兼职 任军 男 医学工程 放射组组长 医学工程处 兼职 杨正汉 男 医学影像与 放射治疗 临床科室负责人 放射科 兼职 王拥军 男 内科学 临床科室负责人 消化科 兼职 龚民 男 外科学 临床科室负责人 胸外科 兼职 尤红 女 内科学 院长助理 院办 兼职 李虹伟 男 内科学 临床科室负责人 心脏中心 兼职 郑京晶 男 医院管理 行政处室正职 人力资源处 兼职 王菲 女 护理学 临床科室负责人 手术部 兼职 陈建军 男 医院管理 行政处室负责人 医学工程处 兼职 黄晓峰 男 口腔科 临床科室负责人 口腔科 兼职 王振常 男 医院管理 副院长 院办 兼职 骆金凯 女 护理学 行政处室负责人 护理部 兼职 田野 男 外科学 临床科室负责人 泌尿外科 兼职 副组长 组员 4 金龙 男 介入放射科 介入放射科主任 介入放射科 兼职 吴丽青 女 医院管理 采购中心主任 采购中心 兼职 郑伟 男 医院管理 行政处室正职 规划建设处 兼职 王菲 女 护理学 中心手术室护士长 中心手术室 兼职 杨吉刚 男 核医学 核医学主任 核医学科 兼职 李舒平 男 医院管理 行政处室负责人 人力资源处 兼职 张拥波 男 神经内科 神经内科主任 神经内科 兼职 李丽 女 医院管理 临床科室负责人 国际医疗部 兼职 周春莲 男 医院管理 行政处室负责人 疾病控制与预防 感染管理处 兼职 谢苗荣 男 医院管理 副院长 院办 兼职 苑国强 男 医院管理 保卫处处长 保卫处 兼职 梅雪岭 男 医院管理 教育处处长 教育处 兼职 王慧英 男 医院管理 行政处室负责人 医务处 兼职 刘冲 男 医院管理 门诊部主任 门诊部 兼职 曹邦伟 男 肿瘤学 肿瘤中心主任 肿瘤中心 兼职 任晓蕊 女 医院管理 感控处副处长 感控处 专职 朱晨笛 男 医院管理 医师 杨艳艳 女 医院管理 医师 疾病控制与预防 感染管理处 疾病控制与预防 感染管理处 专职 专职 1.2.3.2 制定规章制度及落实情况 医院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已制定一套对完善的辐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 程,包括放射(辐射)安全管理小组及其职责、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操作规 程、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辐射工作人员培训考核计划、辐射工作场所安全 和防护管理制度、设备检修维护制度、辐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制度、工作场 所和环境辐射水平监测方案、台帐管理制度、放射性药物的采购/登记/使用/核对 /保管及注销制度、放射性废物处理方案、放射性废物管理制度、辐射安全事故 应急预案等,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 1.2.3.3 工作人员考核情况 医院制定了辐射工作人员培训考核计划。目前,全院从事辐射相关工作人 员均参加了辐射安全和防护培训,并通过了考核。 今后,医院将按照生态环境部 2019 年第 57 号公告、2021 年第 9 号公告要 求,定期(五年一次)组织辐射工作人员进行辐射安全防护考核,考核通过后方 可上岗。 5 1.2.3.4 个人剂量监测 医院所有从事辐射工作的医护人员均佩带 TLD 个人剂量计,每季度 1 次监 测一次,按照《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128-2019)和《放射性同位 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 (原环境保护部令 18 号)要求建立个人剂量 档案,并于每年 5 月 31 日前将上一年度全体辐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数据 上报至辐射安全许可证管理系统中。 目前,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已委托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监测频度为 每 3 个月检测一次。 开展个人剂量检测的人员中部分进修人员、新增辐射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较 短,出现了不到四个季度的个人剂量检测结果的情况。 医院有专人负责个人剂量监测管理工作。发现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异常的,将 及时调查原因,并将有关情况及时报告医院辐射安全防护领导小组。医院 2022 年度个人剂量监测结果为 0.034mSv~0.789mSv,低于单位剂量管理目标值 5mSv。 医院今后将继续加强个人受照剂量监测工作,如果某位辐射工作人员的单季 度个人剂量监测结果高于年剂量约束值的 1/4,将对其受照原因进行调查,结果 由本人签字后存档;必要时将采取调离工作岗位或控制从事辐射工作时间等措 施,保障辐射工作人员的健康。 1.2.3.5 工作场所及辐射环境监测 医院已制定辐射工作场所监测制度和自行监测记录档案,监测方案内容含有 工作场所辐射水平监测和环境辐射水平监测,监测方案中包括实施部门、监测项 目、点位及频次等,并妥善保存,接受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监测 记录记载监测数据、测量条件、测量方法和仪器、测量时间和测量人员等信息, 监测记录随本单位辐射安全和防护年度评估报告一并提交北京市生态环境局。 (1)工作场所辐射水平监测:医院每年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对医院已有的辐 射场所防护和机器性能检测一次,且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每年都要对医院的 《放射诊疗许可证》校验一次,校验时医院必须提供当年的检测合格报告,通过 查验现有辐射工作场所的检测报告,都满足相关标准要求。 (2)表面污染监测:每天工作结束后,对非密封放射性同位素工作场所的 工作台台面、通风橱台面、注射台以及设备等进行表面污染监测,监测数据记录 6 存档。工作人员离开可能受到放射性污染的工作场所时,监测其工作服、体表的 表面污染水平。根据《北京市辐射工作场所辐射环境自行监测办法(试行) 》要 求,该项工作由核医学科工作人员自行完成。 医院现有的监测方案基本能够满足现有场所使用要求,医院已配备的辐射监 测仪器,详细清单见表 1-6。 表 1-6 医院现配有辐射监测仪器清单 序号 仪器名称 型号 数量 仪器状态 备注 1 便携式辐射巡测仪 FJ1200 2 正常 手术室导管室 1 台、通 州院区介入中心 1 台 2 个人剂量仪 WF-99 3 良好 放疗科 3 表面沾染仪 TBM-3S 1 良好 核医学科 4 个人剂量仪 SDC-61 1 良好 放疗科 5 个人剂量仪 FJ3200 2 正常 消化内镜中心 6 数字区域 X 线检测仪 375 2 正常 7 表面沾染仪 1 正常 消化内镜中心 8 射线辐射仪 INSPFCTOR Alert V2 INSPFCTOR11608 心脏导管 1 台,放射科 导管室 1 台 1 良好 核医学科 9 数字式表面沾污仪 Inspector 1 良好 核医学科 10 个人剂量仪 FJ3500 17 良好 待本项目建设完成后,周围场所的辐射水平监测工作,将继续纳入医院辐射 工作场所的监测范围,一并按照现有制度规定的频度开展。 1.2.3.6 辐射事故应急管理 医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 安全和防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了关于本单位辐射项目的辐射事故 (件)应急预案,以保证本单位一旦发生辐射意外事件时,能迅速采取必要和有 效的应急响应行动,妥善处理放射事故,保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同 时在预案中进一步明确规定本单位有关意外放射事件处理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事故报告、信息发布和应急处理程序等内容,能够满足医院实际辐射工作的需要。 发生辐射事故时,单位应当立即启动本单位的辐射事故应急方案,采取必要 防范措施,并在 2 小时内填写《辐射事故初始报告表》 ,向当地生态环境部门报 告。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员超剂量照射的,还应同时向当地卫生健康部门报告。医 院将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演练。 2021 年 12 月 7 日在放疗科地下一层进行了辐射安全防护的桌面演练,相关 7 科室人员积极参加演练,整个过程紧张有序。通过演练,科室应对突发事件的能 力得到进一步提高。2022 年 12 月 1 日,在核医学科进行了放射源丢失事故应急 演练。感控处、核医学科及总务处相关领导及工作人员积极参加了应急演练。通 过本次核医学放射安全事故演练,使全院应对放射源丢失处理流程得到进一步提 高,提升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 1.2.3.7 放射性废物管理 北京友谊医院按照《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办公室关于加强医疗机构核医学放 射性废物管理的通知》(京环办[2018]13 号)对放射性废物进行管理。放射性固 体废物分类收集于专用的废物库内,暂存时间分别超过 30 天、10 倍最长半衰期, 对表面污染和辐射剂量率水平自行监测无异常后做为医疗废物处置;对于槽式衰 变池(罐)暂存方式,A 类放射性废水注满后,暂存时间超过 30 天后可直接解 控排放。医院按照要求对固体废物和液体废物进行了清洁解控,并进行了详细解 控记录。 目前, 北京友谊医院核医学只使用 F-18、Tc-99m 两种诊断核素和 I-131、 Sr-89 两种治疗核素。医院按照《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办公室关于加强医疗机构核医学放 射性废物管理的通知》要求,对放射性废物进行管理:将放射性固体废物分类收 集于专用的废物桶内,在废物衰变间内暂存。含 A 类 Tc-99m 和 F-18 的放射性 废物暂存 30 天后,含 B 类 I-131 的放射性废物暂存 180 天后、Sr-89 的放射性废 物暂存 505 天后,使用经检定合格的检测仪器对废物表面污染和辐射剂量率水平 进行监测,辐射剂量率低于 200nSv/h 且β表面污染水平小于 0.8Bq/cm2,将废物 解控作为医疗废物处置,并详细记录“放射性固体废物暂存、处置管理台账。 医院显像核素目前只用 F-18、Tc-99m 两种核素,进行了自行清洁解控,并 进行了详细解控记录。 1.2.3.8 其他情况 医院较圆满地完成了各项辐射安全防护工作,依据法律法规每年对本单位同 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状况进行了年度评估,目前已编写上报了 2022 年 度年度评估报告。 1.3 项目建设规模、目的和任务的由来 1.3.1 本项目情况 8 本项目拟将西城院区医技楼(地上 5 层,地下 2 层)2 层东侧第 20、21 手 术室改造成 DSA 手术室及相关场所,并将通州院区门急诊的 1 台 UNIQ FD20 型血管造影机(DSA)迁至本次建设的 DSA 手术室,主要用于开展外周介入诊 疗等。目前通州院区门急诊的 UNIQ FD20 型血管造影机(DSA)已停用。 本项目射线装置情况见表 1-7。 表 1-7 序号 工作场所 本项目射线装置情况表 型号及名称 生产厂家 管电压 (kV) 输出电流 (mA) 类别 备注 UNIQ FD20型 飞利浦 125 1000 Ⅱ类 / 血管造影机 注:①本项目迁建的血管造影机(DSA)为单球管设备。 ②通州院区门急诊血管造影机(DSA)的型号在申领《辐射安全许可证》时填报错误, 把生产厂家Philips MedicalSystems Nederland登证为型号,实际该设备型号为UNIQ FD20型。 1 DSA手术室 1.3.2 目的和任务的由来 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 价分类管理名录》等相关规定,本项目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环境影响报 告表,报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审批。 根据生态环境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监督管理办法》 (2019 年生态环境部令第 9 号)最新要求,北京辐环科技有限公司符合第九条第一款规 定,无该条第三款所列情形,不属于该条第二款所列单位。公司有专职环评工程 师,有能力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受医院的委托,评价机构环评人员在现场踏 勘、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该项目建设和运行对环境的辐射影响进行了分析评价, 并编制了环境影响报告表。评价主要考虑 DSA 在使用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辐 射影响,对职业人员和公众的辐射影响。 1.3.3 本项目产业政策符合性及实践正当性 本项目 DSA 属于Ⅱ类射线装置,DSA 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 年本,2021 年修订)》中第十三项第 5 条中 “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类别,属于 国家支持和鼓励类产业。 本项目不属于《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22 年版)》中禁止 和限制项目。因此,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及地方产业政策要求。 介入放射学是基于影像学而融影像诊断与介入性治疗为一体的学科,是现代 9 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介入诊断直观有效,为临床上许多问题开拓了新的 解决途径,使介入诊断成为许多病患诊断的黄金标准。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疗 效迅速、恢复快等特点,是目前部分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而先进的介入设备的 引入不仅可以为我院发展搭建一个有利于各科室平衡发展的高级平台,同时也可 以为医院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医院本次申请使用的 DSA 为很成熟的医用 X 射线设备,是血管疾病检查治 疗的必需设备,被广泛地应用在血管介入治疗中,对血管疾病的检查治疗具有高 度特异性,可以提高医院对疾病的诊治能力。DSA 设备运行不产生放射性“三废”, 对周围环境的辐射影响也很小,对职业人员、公众以及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远 低于其使用对社会带来的利益,故该核技术应用项目具有正当性。 1.3.4 开展新项目的技术能力 (1)人员配备 医院现有血管造影机(DSA)设备共计 10 台,其中通州院区 6 台(含拟迁 建至西城院区的 1 台) ,西城院区 4 台,本项目建成启用后,医院 DSA 总台数仍 为 10 台(本项目为现有设备迁移,介入设备数量维持不变,建成后通州院区 DSA 设备 5 台,西城院区 5 台),目前医院(含通州院区)全院从事介入工作的医、 技、护约 89 名(含西城院区血管外科现有辐射工作人员),其中 67 名医师、11 名技师、11 名护士,医院现有 10 台 DSA 年手术量接近 11000 例,现有辐射工 作人员能够满足全院 10 台 DSA 近期工作的需求。 目前医院西城院区的血管外科介入手术是由西城院区血管外科现有介入工 作人员在该院区的其它血管造影机(DSA)上进行的,本次 DSA 手术室血管造 影机(DSA)建成后专门用于血管外科介入手术。本项目拟利用西城院区血管外 科现有介入工作人员 6 名(其中 4 名医师、1 名技师、1 名护士)到岗工作,血 管外科辐射工作人员固定在血管外科开展介入诊疗。按照每台 DSA 每组 2 名医 师、1 名技师、1 名护士配备,本项目建成启用后,血管外科 DSA 可配医师 2 组(4 名) 、1 名技师、1 名护士,建成后预计手术量约为 800 例/年,每组平均年 手术量约 400 例,但考虑到 DSA 设备将来手术量增加等情况,本次评价保守按 年手术量 1000 例估算,平均每组医师(2 名)年手术量按 500 例进行剂量估算, 技师和护士每组按 1000 例进行剂量估算。 10 (2)检测仪器配备 本项目拟新增 1 台便携式辐射巡测仪,用于 DSA 手术室开展自行监测。 11 表2 序号 核素名称 总活度(Bq)/ 活度(Bq)×枚数 类别 放射源 活动种类 用途 无 注:放射源包括放射性中子源,对其要说明是何种核素以及产生的中子流强度(n/s) 。 12 使用场所 贮存方式与地点 备注 表3 序号 核素 理化 活动 名称 性质 种类 非密封放射性物质 实际日最大 日等效最大 年最大用量 操作量(Bq) 操作量(Bq) (Bq) 用途 操作方式 无 注:日等效最大操作量和操作方式见国家标准《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2002)。 13 使用场所 贮存方式与地点 表4 射线装置 (一)加速器:包括医用、工农业、科研、教学等用途的各种类型加速器 序号 名称 类别 数量 加速 粒子 型号 最大能量 (MeV) 额定电流(mA) /剂量率(Gy/h) 用途 工作场所 备注 无 (二)X 射线机,包括工业探伤、医用诊断和治疗、分析等用途 序号 名称 类别 数量 型号 最大管电压 (kV) 最大管电流 (mA) 用途 工作场所 备注 1 血管造影机 Ⅱ类 1 UNIQ FD20型 125 1000 外周介入 西城院区医技楼2层 东侧DSA手术室 本次DSA为 单球管设备 (三)中子发生器,包括中子管,但不包括放射性中子源 序 号 名称 类 别 数 量 型号 最大管电压 (kV) 最大靶电流 (μA) 中子强度 (n/s) 无 14 用途 工作 场所 氚靶情况 备注 活度(Bq) 贮存方式 数量 名称 状态 表5 废弃物(重点是放射性废弃物) 核素 名称 活度 月排放量 年排放 总量 排放口 浓度 暂存 情况 最终 去向 注:1.常规废弃物排放浓度,对于液态单位为 mg/L,固体为 mg/kg,气态为 mg/m3;年排放总量用 kg。 2.含有放射性的废物要注明,其排放浓度、年排放总量分别用比活度(Bq/L 或 Bq/kg 或 Bq/m3)和活度(Bq)。 15 表6 评价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主席令第九号,2015 年 1 月 1 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主席令第二十四号,2018 年 12 月 29 日。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主席令第六号,2003 年 10 月 1 日。 (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 682 号修订,2017 年 10 月 1 日。 (5)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国务院令第 709 号第 二次修订,2019 年 3 月 2 日第二次修订版公布并实施。 (6)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生态环境部 部令第 16 号, 2020 年 11 月 30 日公布,2021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 (7)《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生态环境部 部令 第 20 号修订,2021 年 1 月 4 日公布并实施。 法规 (8)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原环境保护部 部 文件 令第 18 号,2011 年 4 月 18 日公布,2011 年 5 月 1 日起实施。 (9) 《关于发布<射线装置分类>的公告》 ,原环境保护部、原国家卫生 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公告 2017 年第 66 号。 (10) 《关于发布<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暂行办法>的公告》,国 环规环评[2017]4 号,2017 年 11 月 20 日。 (1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监督管理办法》,生态环境 部令第 9 号,2019 年 11 月 1 日。 (12)《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京人常[2021]61 号,2021 年 9 月 24 日。 (13) 《北京市辐射工作场所辐射环境自行监测办法(试行)》 ,原北京市 环境保护局文件,京环发〔2011〕347 号。 (14) 《辐射安全与防护监督检查技术程序》 ,生态环境部,2020 年 2 月。 (15) 《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办公室关于做好辐射类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 验收工作的通知》 ,京环办[2018]24 号,2018 年 1 月 25 日。 16 (1)《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核技术利用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文 件的内容和格式》 (HJ10.1-2016)。 技术 标准 (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 (3) 《放射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130-2020) 。 (4) 《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128-2019)。 (5) 《环境γ辐射剂量率测量技术规范》(HJ1157-2021)。 (6) 《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61-2021)。 (1)NCRP Report No.147:Structural Shielding Design and Evaluation for Medical X-Ray imaging Facilities,2004。 (2) 《医用 X 射线诊断设备质量控制检测规范》(WS76-2020)。 (3) 《医用辐射危害控制与评价》 ,中国原子能出版社,2017 年 11 月。 (4)原国家环境保护局监督管理司,《中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1995 年 8 月。 (5)医院提供的建筑结构设计图以及与建设项目相关的其他技术资料, 2023 年 9 月。 其他 17 表7 保护目标与评价标准 7.1 评价范围 7.1.1 评价内容 本项目评价内容为医院西城院区医技楼(地上 5 层,地下 2 层)2 层东侧新 建的 1 间 DSA 手术室及使用的 1 台 DSA。 7.1.2 关注问题 (1)机房屏蔽是否满足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 (2)辐射安全管理情况及污染防治措施是否满足使用射线装置的要求。 7.1.3 评价因子 主要为 X 射线。 7.1.4 评价范围 按照《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核技术利用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 内容和格式》(HJ10.1-2016)的规定,确定本项目评价范围为 DSA 手术室外周 围 50m 区域。 7.2 环境保护目标 本项目 DSA 手术室及相关场所位于医院西城院区医技楼(地上 5 层,地下 2 层)2 层东侧。医院西城院区 DSA 手术室所在的医技楼的楼外东侧为内科楼、 医保中心等;南侧为住院一部;西侧为院内空地;北侧隔院内道路为妇儿楼。 拟建的 DSA 手术室及相关场所位于西城院区医技楼(地上 5 层,地下 2 层) 2 层东侧,建成后 DSA 手术室东侧紧邻为操作间、设备间,之外为污洗间、消 毒间、打包间等其他场所;南侧紧邻为洁净走廊,之外为无菌敷料、器械间、麻 醉会议室等其他场所;西侧紧邻为第 19 手术室,之外为第 17、18 手术室等其他 场所;北侧为清洁走廊,之外为空调机房;楼上为第 4 手术室、洁净走廊和手术 室精密仪器间;楼下为主任室、办公室、控制室、库房和走廊(球管正下方是走 廊) 。 根据项目特点及周围毗邻关系,确定主要环境保护目标为该单位从事本项目 射线装置操作的辐射工作人员、机房周围其他公众成员,详见表 7-1,DSA 手术 室周围 50m 范围内主要建筑物见图 7-1,周围毗邻关系见图 7-2。 18 表 7-1 项目 DSA 手术室 所在医技楼 楼外 DSA 手术室 所在医技楼 楼内 本项目场所周围 50m 范围内主要保护目标 保护目标 最近距离 常居留人数 (m) (人) 方位 周围 50m 范围内 主要场所 公众 26 >50 公众 39 >50 公众 41 >50 医技楼南侧 住院一部 公众 12 >50 医技楼北侧 妇儿楼 工作人员 紧邻 2 公众 2 2 公众 紧邻 1 公众 3 2 工作人员 紧邻 2 公众 7 3 公众 紧邻 1 公众 3 2 公众 4 3 医技楼东侧 医保中心 内科楼 操作间、设备间 DSA 手术室 污洗间、消毒间、打包 东侧 间等其他场所 洁净走廊 DSA 手术室 无菌敷料、器械间、麻 南侧 醉会议室等其他场所 DSA 手术室 西侧 第 19 手术室 第 17、18 手术室等其 他场所 DSA 手术室 清洁走廊 北侧 DSA 手术室 第 4 手术室、洁净走廊 楼上 和手术室精密仪器间 DSA 手术室 主任室、办公室、控制 楼下 室、库房和走廊 北 图 7-1 DSA 手术室周围 50m 范围内主要建筑物图 19 北 图 7-2 DSA 手术室四周毗邻关系图 DSA 手术室上方 北 图 7-3 医技楼 3 层(局部)平面布局示意图(DSA 手术室上方) 20 DSA 手术室下方 图 7-4 北 医技楼 1 层(局部)平面布局示意图(DSA 手术室下方) 7.3 评价标准 7.3.1 剂量限值及剂量约束值 7.3.1.1 基本剂量限值 根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18871-2002)规定的剂量 限值列于表 7-2。 表 7-2 个人剂量限值(GB18871-2002) 辐射工作人员 公众关键人群组成员 连续五年平均有效剂量 20mSv,且任何 一年有效剂量 50mSv 眼晶体的当量剂量 150mSv/a 四肢或皮肤的当量剂量 500mSv/a 年有效剂量 1mSv;但连续五年平均值不超过 1mSv 时,某一单一年可为 5mSv 眼晶体的当量剂量 15mSv/a 皮肤的当量剂量 50mSv/a GB18871-2002 还规定了年剂量约束值,按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设计的年剂 量控制值应小于或等于该剂量约束值。剂量约束值是剂量限值的一个分数,公众 剂量约束值通常应在 0.1~0.3mSv/a 范围内。 7.3.1.2 剂量约束值 该项目职业照射剂量和公众约束值分别执行 5mSv/a 和 0.1mSv/a。对于辐射 工作人员年受照剂量异常情况,单位应该进行调查并报生态环境部门备案。 7.3.1.3 剂量率控制水平 根 据 GBZ130-2020 , DSA 手 术 室 外 30cm 处 周 围 剂 量 当 量 率 应 不 大 于 2.5μSv/h。 7.3.1.4 射线装置机房屏蔽防护基本要求 21 参照 GBZ130-2020 第 6.2 表 3,本项目 DSA 手术室属于 C 型臂 X 射线设备 机房,该项目 X 射线设备机房的屏蔽防护铅当量厚度要求如下。 表 7-3 不同类型 X 射线设备机房的屏蔽防护铅当量厚度要求 机房类型 有用线束方向铅当量(mm) 非有用线束方向铅当量(mm) C 型臂 X 射线设备机房 2.0 2.0 7.3.1.5 X 射线设备机房的面积要求 《放射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130-2020)第 6.1 条款指出:每台固定使 用的 X 射线设备应设有单独的机房,机房应满足使用设备的布局要求;对新建、 改建和扩建的 X 射线机房,其最小有效使用面积、最小单边长度应不小于表 7-4 的要求。 表 7-4 X 射线设备机房使用面积及单边长度 设备类型 单管头 X 射线设备 b(含 C 形臂,乳腺 CBCT) 机房内最小有效使用面积(m2) 机房内最小单边长度(m) 20 备注:本项目 DSA 为单管头 X 射线设备。 22 3.5 表8 环境质量和辐射现状 8.1 地理位置和场所位置 8.1.1 地理位置 医院西城院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 95 号,医院东侧天桥北里小区,西 侧为西经路,南侧为北纬路,北侧为永安路。 8.1.2 场所位置 本项目 DSA 手术室及相关场所位于医院西城院区医技楼(地上 5 层,地下 2 层)2 层东侧。医院西城院区 DSA 手术室所在的医技楼的楼外东侧为内科楼、 医保中心等;南侧为住院一部;西侧为院内空地;北侧隔院内道路为妇儿楼。 拟建的 DSA 手术室及相关场所位于医技楼 2 层东侧,建成后 DSA 手术室东 侧紧邻为操作间、设备间,之外为污洗间、消毒间、打包间等其他场所;南侧紧 邻为洁净走廊,之外为无菌敷料、器械间、麻醉会议室等其他场所;西侧紧邻为 第 19 手术室,之外为第 17、18 手术室等其他场所;北侧为清洁走廊,之外为空 调机房;楼上为第 4 手术室、洁净走廊和手术室精密仪器间;楼下为主任室、办 公室、控制室、库房和走廊(球管正下方是走廊)。 8.2 辐射环境现状监测 委托持有计量认证资质证书的深圳市瑞达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于 2022 年 6 月 11 日对本项目相关场所进行了环境地表γ辐射剂量率本底监测。 8.2.1 监测项目 环境γ辐射剂量率。 8.2.2 监测对象及点位布设 监测对象:本次监测针对拟改造场址所在区域及周边进行环境辐射现状监 测。 监测点位:本次监测对拟改造场址所在区域及周边进行环境γ辐射监测,监 测点位布设见图 8-1。 8.2.3 监测仪器及方法 (1)监测设备 本次监测采用的监测设备见表 8-1。 23 表 8-1 监测设备及性能指标 仪器名称 型号/编号 检定/校准证书/有效日期 主要技术性能指标 环境剂量 率仪 GH-102A /20170404 DLjl2023-01431 /2024-02-08 测量范围:0.01μGy/h~100μGy/h; 能量范围:30keV~8MeV; 相对响应之差:<±15%。 (2)监测方法 γ辐射剂量率:采用便携式监测仪表,以定点的测量方式进行。监测时每点 测量 10 次,每次间隔 10 秒钟,取平均值。 8.2.4 监测依据 (1) 《环境γ辐射剂量率测量技术规范》 (HJ 1157-2021)。 8.2.5 监测结果 γ剂量率的监测数据见表 8-2。 表 8-2 场所名称 DSA 手术 室 拟建辐射工作场所周围γ辐射环境本底水平监测结果 点位编号 检测位置描述 1 辐射剂量率(μGy/h) 平均值 标准差 中央 0.07 4.77E-03 2 东侧 0.08 7.78E-03 3 南侧 0.08 7.78E-03 4 西侧 0.07 4.77E-03 5 北侧 0.08 4.77E-03 6 楼上 0.08 8.70E-03 7 楼下 0.08 9.53E-03 注:检测结果含宇宙射线响应值,取检测值平均值。 根据《中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1995),北京市天然辐射水平范围为 60~123nGy/h(室外,含宇宙射线)和 69.8~182nGy/h(室内,含宇宙射线) 。由 表 8-2 中 检 测 结 果 可 知 , 拟 建 辐 射 工 作 场 所 及 周 围 的 辐 射 剂 量 率 范 围 为 0.07~0.08μGy/h,因此,本项目场所室内辐射剂量率水平处于北京市室内γ辐射 剂量率正常本底范围之内,未发现有异常高值。 24 北 图 8-1 拟建场所周围检测点位图 25 表9 项目工程分析与源项 9.1 工程设备和工艺分析 9.1.1 工作原理 血管造影机为采用 X 射线进行成像的技术设备,主要由 X 射线管、高压电 源和数字平板探测器等组成,是利用人体不同的组织或者组织与造影剂密度的差 别,对 X 射线吸收能力不同的特点,透射人体的 X 线使数字平板探测器显影, 来间接观察内脏形态的变化、器官活动情况等,辅助临床诊断。目前主要有两种 诊断方法:即透视和摄影。 血管造影机(DSA)是计算机与常规血管造影相结合的一种检查方法,是集 电视技术、数字平板探测器、数字电子学、计算机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多种科技 手段于一体的系统。DSA 主要采用时间减影法,即将造影剂未达到欲检部位前 摄取的蒙片与造影剂注入后摄取的造影片在计算机中进行数字相减处理,仅显示 有造影剂充盈的结构,具有高精密度和灵敏度。 DSA 适用于心血管、神经系统及全身血管造影和外周介入治疗,本项目 DSA 设备主要用于开展外周介入治疗等工作。 其典型设备如图 9-1 所示。 图 9-1 血管造影机典型设备图 26 9.1.2 操作流程 血管造影机(DSA)诊疗时患者仰卧并进行经皮静脉穿刺,送入引导钢丝及 扩张管与外鞘,退出钢丝及扩张管将外鞘保留于静脉内,经鞘插入导管,推送导 管,在 X 线透视下将导管送达检查治疗部位施行探查、治疗,并留 X 线片记录, 探查结束,撤出导管,穿刺部位止血包扎。 血管造影机(DSA)操作流程及产污环节如下图所示。 图 9-2 血管造影机(DSA)操作流程及产污环节示意图 (1)医生根据患者预约安排手术,并在手术前告知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可能 受到一定的辐射照射。 (2)病人由专职人员通过受检者防护门接入检查室,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摆 位,在确认手术室内没有无关人员滞留后,关闭防护门。 (3)对患者进行无菌消毒、麻醉后,经穿刺静脉,送入引导钢丝及扩张管 与外鞘,经鞘插入导管。医生利用脚踏板开关启动 X 射线系统进行透视。进行 过程中医生穿戴铅衣、铅围脖、佩带铅眼镜等个人防护用品进行防护。 出束时间与手术性质(如外周介入手术等)和医生手术水平有关,每台手术 27 累计透视时间多为十几分钟。 (4)导管到位后,对患者注射造影剂,开启设备,摄影采集图像。进行过 程中,根据诊疗需要,医生或在操作间进行隔室摄影,或在床旁进行摄影。每台 介入手术的摄影时间为 1~2 分钟。 (5)介入手术完成后,拔管按压穿刺部位后包扎,关闭射线装置。 工作量预计:本项目建成后预计手术量约为 800 例/年,每组平均年手术量 约 400 例,但考虑到 DSA 设备将来手术量增加等情况,本次评价保守按年手术 量 1000 例估算,平均每组医师(2 名)年手术量按 500 例进行剂量估算,技师 和护士每组按 1000 例进行剂量估算。 9.2 污染源描述 9.2.1 主要放射性污染物 (1)由 X 射线装置的工作原理可知,X 射线是随机器的开、关而产生和消 失。因此,本项目使用的 X 射线装置在非诊断状态下不产生射线,只有在开机 并处于出线状态时才会放射 X 射线。因此,在开机期间,X 射线成为污染环境 的主要因子。射线装置在运行时无其它放射性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产生。 (2)主要放射性污染因子:X 射线贯穿辐射。 9.2.2 污染途径 (1)正常工况时的污染途径 X 射线装置主要的放射性污染是 X 射线,污染途径是 X 射线外照射。X 射 线装置只有在开机并处于出束状态时才会发出 X 射线。在开机出束时,有用束 和漏射、散射的 X 射线对周围环境造成辐射污染。在 X 射线装置使用过程中, X 射线贯穿机房的屏蔽设施进入外环境中,将对操作人员及机房周围人员造成辐 射影响。此外,X 射线与空气作用产生极少量的臭氧、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但 由于该项目血管造影机工作时的管电压、管电流较小,因此产生的臭氧和氮氧化 物也较少。 (2)事故工况的污染途径 ①射线装置发生控制系统或电器系统故障或人员疏忽,造成管电流、管电压 设置错误,使得受检者或工作人员受到超剂量照射。 ②人员误入机房受到辐射照射。 28 表 10 辐射安全与防护 10.1 项目安全设施 10.1.1 项目建设内容 本项目拟在医院西城院区医技楼(地上 5 层,地下 2 层)2 层东侧新建 1 间 DSA 手术室及相关场所,并使用 1 台 DSA。DSA 手术室东侧南段为操作间,机 房东墙南段与操作间拟设置铅玻璃观察窗和连通门 M1(称操作间门 M1) ,机房 与南墙设置与患者连通门 M2(称受检者门 M2),机房与北墙清洁走廊拟设置污 物门 M3(称污物门 M3)。检查床拟呈南北向居中放置,头部拟朝南,床旁拟设 置铅防护帘,床上方拟设置悬挂铅玻璃防护屏,DSA 管球根据手术需要可在 DSA 手术室内进行移动;工作人员拟同室近台和位于操作间操作设备,手术前工作人 员穿戴防护用品并刷手后经操作间门 M1 进入 DSA 手术室,患者从受检者门 M2 进入 DSA 手术室,手术后污物从污物门 M3 移出至污物间。工作人员同室近台 和位于操作间操作设备,DSA 摄影曝光时,除存在临床不可接受的情况外工作 人员均拟回到操作间进行操作,DSA 透视曝光时,医师在手术间内近台操作, 护士和技师通常不在手术间内。机房采用空调通风,不设采光窗。 机房拟采取的屏蔽防护设施见下表。 表 10-1 序号 1 场所名称 DSA 手术室 机房屏蔽材料及厚度情况一览表 机房有效面积 37.6 ㎡ (7.30m× 5.15m) 屏蔽墙体方向 屏蔽材料及厚度 东、南、西、北墙 3.5mm 铅板 操作间门 M1 4mmPb 防护门 受检者门 M2 4mmPb 防护门 污物门 M3 4mmPb 防护门 观察窗(东墙、操作 间门 M1、受检者门 M2、污物门 M3 上) 4mmPb 铅玻璃 顶棚 200mm 混凝土+1.0mm 铅板 200mm 混凝土+30mm 厚硫 酸钡水泥 注:混凝土的密度不低于 2.35g/cm³,铅密度不低于 11.34g/cm³,硫酸钡水泥的密度不低于 2.8g/cm³。 地板 10.1.2 工作场所安全防护设施管理 工作场所安全与防护设施设计要求见表 10-2 29 表 10-2 序号 DSA 手术室辐射安全与防护设施设计表 检查项目 是否拟设置 备注 √ 单独机房 1* 单独机房 2* 操作部位局部 屏蔽防护设施 √ 3* 医护人员的个 人防护 √ 患者防护 √ 机房门窗防护 √ 铅防护门、铅玻璃观察窗 6* 闭门装置 √ 操作间门 M1、受检者门 M2 为电动推拉门, 污物门 M3 为手动平开门,拟配自闭器 7* 入口处电离辐 射警告标志 入口处机器工 作状态显示 √ 门上粘贴电离辐射警示标志 √ 门上拟安装工作状态指示灯 监测仪器 √ 新增 1 台便携式辐射巡测仪 个人剂量计 √ 所有工作人员配备 TLD 个人剂量计 腕部剂量计 × / 4* 5* A 场所 设施 8* 9* 10* 11 B 监测 设备 拟新配铅悬挂防护屏/铅防护吊帘 1 个、床 侧防护帘/床侧防护屏 1 个,移动铅防护屏 风1个 拟新配铅橡胶围裙、铅橡胶颈套各 4 件, 铅防护眼镜、铅手套各 4 副,铅橡胶帽子 4顶 拟新配铅围裙、铅橡胶颈套各 1 件,铅橡 胶帽子 1 顶 注:加*的项目是重点项,有“设计建造”的划√,没有的划×,不适用的划/。 10.1.3 DSA 手术室辐射防护措施 (1)机房采取实体屏蔽措施,DSA 手术室设计的防护能力和评价依据对照 情况见表 10-3,满足 GBZ130-2020 标准相关要求,保证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受照 剂量满足环评文件提出的剂量约束要求。 (2)辐射工作场所实行控制区和监督区分区管理。机房出入口内的所有区 域为控制区,操作间、设备间为监督区。 (3)操作间门 M1、受检者门 M2 设为有自动延时关闭和防夹保护功能的电 动双开门,拟在邻近受检者门内、外墙上设置脚控开关,用于控制机房门的开启 和关闭,防夹装置为红外感应。污物门 M3 为手动平开门,拟设置自闭器。为防 止 X 射线机在运行过程中其他人员误入机房而受到不必要的照射,拟在该项目 操作间门 M1、受检者门 M2 外醒目位置设置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并拟在操作间 门 M1、 受检者门 M2 外上方安装工作状态指示灯,指示灯标志牌上拟设警示语“射 线有害,灯亮勿入”。工作状态指示灯拟与操作间门关联,指示灯电源拟与设备 低压供电线路连接,当设备开启且工作人员门关闭时,工作状态指示灯均亮起, 当工作人员门打开时,工作状态指示灯均熄灭。 30 (4)DSA 设备诊疗床上的控制台面拟设置急停按钮。 (5)辐射工作人员均佩带个人剂量计。 (6)机房内拟设有语音提示系统,并在操作间门 M1 设有观察窗。 (7)DSA 手术室操作部位局部拟采取下列屏蔽防护设施:拟新配手术床的 床上悬挂可移动 0.5mm 铅当量的铅悬挂防护屏/铅防护吊帘 1 个、床侧悬挂含 0.5mm 铅当量的床侧防护帘/床侧防护屏 1 个,同时拟新配 2mm 铅当量的移动式 铅防护屏风 1 个,用于阻挡散、漏射线对辐射工作人员的照射。 (8)医院拟配备符合防护要求的辅助防护用品:DSA 手术室工作人员防护 用品拟新配防护用品,包括 0.5mm 铅当量的铅橡胶围裙、铅橡胶颈套各 4 件, 0.25mm 铅当量的铅眼镜 4 副,0.025mm 铅当量的铅手套 4 副,0.25mm 铅当量 的铅帽 4 顶。同时受检者防护用品拟新配防护用品,包括 0.5mm 铅当量的铅橡 胶围裙、铅橡胶颈套各 1 件,0.25mm 铅当量的铅帽 1 顶。机房个人防护用品和 辅助防护设施配置情况见表 10-4,满足 GBZ130-2020 标准相关要求。 (9)本项目拟新增 1 台便携式辐射巡测仪,用于 DSA 手术室开展自行监测。 (10)DSA 手术室拟采用空调进行通风,防止机房空气中臭氧和氮氧化物 等有害气体累积;家属等候区拟设置放射防护知识宣传栏。 (12)机房配备火灾报警系统,配有灭火用品。 DSA 手术室辐射安全设施布置及分区图见图 10-1。 北 图 10-1 DSA 手术室辐射安全设施布置及分区图 31 表 10-3 DSA 手术室的防护能力和评价依据对照情况 场所 名称 DSA 手术 室 屏蔽墙体方向 屏蔽材料及厚度 等效铅当量 标准要求 是否符合 标准要求 东、南、西、北墙 3.5mm 铅板 3.5mm 2mm 是 操作间门 M1 4mmPb 防护门 4mm 2mm 是 受检者门 M2 4mmPb 防护门 4mm 2mm 是 污物门 M3 4mmPb 防护门 4mm 2mm 是 观察窗(东墙、操作 间门 M1、受检者门 M2、污物门 M3 上) 4mmPb 铅玻璃 4mm 2mm 是 200mm 混凝土+1.0mm 是 3.5mm 2mm 铅板 200mm 混凝土+30mm 地板 5.8mm 2mm 是 厚硫酸钡水泥 机房有效尺寸:7.30m×5.15m,有效面积 37.6 ㎡(标准要求:最小有 是 效使用面积不小于 20 ㎡;机房内最小单边长度不小于 3.5m) 。 注:参照 GBZ130 表 C:对于 DSA:100kV(有用线束)情况下 70mm 混凝土相当于 1mmPb, 又参照《医用辐射危害控制与评价》表 5-4,对于 DSA:100kV 情况下 80mm 混凝土相 当于 1mmPb、9mm 钡水泥相当于 1mmPb。综上,本项目保守取 80mm 混凝土相当于 1mmPb、9mm 钡水泥相当于 1mmPb 进行评价(见附件) 。 顶棚 表 10-4 介入放射学操作个人防护用品和辅助防护设施配置情况 工作人员 / 个人防护用品 患者和受检者 辅助防护设施 个人防护用品 铅橡胶围裙、铅橡胶 铅悬挂防护屏/铅防护 铅橡胶性腺防护围裙 标准 颈套、防护手套、铅 吊帘、床侧防护帘/床侧 (方形)或方巾、铅橡 要求 防护眼镜,选配:铅 防护屏,选配:移动铅 胶颈套、铅橡胶帽子 橡胶帽子 防护屏风 选配:阴影屏蔽器具 拟新配铅橡胶围裙、 拟新配铅悬挂防护屏/ 铅橡胶颈套各 4 件, 铅防护吊帘 1 个、床侧 拟新配铅橡胶围裙、铅 机房配 铅防护眼镜、铅手套 防护帘/床侧防护屏 1 橡胶颈套各 1 件,铅橡 备情况 胶帽子 1 顶 各 4 副,铅橡胶帽子 个,移动铅防护屏风 1 4顶 个 是否符 是 是 是 合要求 辅助防 护设施 — — — 10.1.4 法规符合情况 依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 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规定,现对医院从事本项目辐射活动能力评价列于 表 10-5 和表 10-6。 10.1.4.1 对照《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要求的满足情况 表 10-5 汇总列出了本项目对照《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 法》对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单位承诺的对应检查情况。 32 表 10-5 项目执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要求对照表 序号 要求 本单位落实情况 是否符 合要求 1 应当设有专门的辐射安全与环境保 护管理机构,或者至少有 1 名具有 本科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专职负责 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已成立辐射防护领导小组,并在 该机构设有专职管理人员。 符合 从事辐射工作的人员必须通过辐射 安全和防护专业知识及相关法律法 规的培训和考核。 本项目拟利用西城院区血管外 科现有介入工作人员 6 名(其中 4 名医师、1 名技师、1 名护士) 到岗工作,全院现有工作人员均 已参加辐射安全和防护专业知 识考核,并取得合格证。 落实后 符合 2 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的单位应当有满 足辐射防护和实体防卫要求的放射 本项目不涉及放射性同位素。 源暂存库或设备。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使用场所 拟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人员出 有防止误操作、防止工作人员和公 入口处拟设置电离辐射警告标 众受到意外照射要求的安全措施。 志和工作状态指示灯等。 配备与辐射类型和辐射水平相适应 辐射工作人员拟配备个人剂量 的防护用品和监测仪器,包括个人 计,拟新增 1 台便携式辐射巡测 剂量监测报警、辐射监测等仪器。 仪开展自行监测。 有健全的操作规程、岗位职责、辐 拟完善已制定的规章制度、操作 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设备检修 规程、岗位职责及辐射防护和安 维护制度、放射性同位素使用登记 全保卫制度、设备检修维护制 制度、人员培训计划、监测方案等。 度、人员考核计划、监测方案等。 拟完善已制定辐射事故应急措 有完善的辐射事故应急措施。 施。 产生放射性废气、废液、固体废物 的,还应具有确保放射性废气、废 本项目不涉及。 液、固体废物达标排放的处理能力 或者可行的处理方案。 3 4 5 6 7 8 / 落实后 符合 落实后 符合 落实后 符合 落实后 符合 / 10.1.4.2 对《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要求的满足情况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对拟使用射线装置和放射 性同位素的单位提出了具体条件,本项目具备的条件与《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 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要求的对照检查如表 10-6 所示。 表 10-6 项目执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要求对照表 序号 1 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要求 本单位落实情况 是否符 合要求 第五条 机房拟设置醒目的电离辐 生产、销售、使用、贮存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 射警告标志及配有“当心电 置的场所,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明显的放 落实后 离辐射”的中文警示说明。 射性标志,其出口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安全和防 符合 机房拟安装门-灯联锁安全 护标准的要求,设置安全和防护设施以及必要的 装置及工作警示灯。 防护安全联锁、报警装置或者工作信号。 33 2 3 4 5 6 7 第七条 放射性同位素和被放射性污染的物品应当单独 本项目不涉及放射性同位 不涉及 存放,不得与易燃、易爆、腐蚀性物品等一起存 素。 该内容 放,并指定专人负责保管。 第九条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 拟委托有辐射水平监测资 位,应当按照国家环境监测规范,对相关场所进 质单位每年对辐射工作场 落实后 行辐射监测,并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负 所及其周围环境进行1次监 符合 责;不具备自行监测能力的,可以委托经省级人 测。 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认定的环境监测机构 进行监测。 第十二条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 承诺每年1月31日前向生态 落实后 位,应当对本单位的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 环境部门提交年度评估报 符合 安全和防护状况进行年度评估,并于每年1月31 告。 日前向发证机关提交上一年度的评估报告。 本项目拟利用西城院区血 第十七条 管外科现有介入工作人员6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 名(其中4名医师、1名技师、 位,应当按照环境保护部审定的辐射安全培训和 落实后 1名护士)到岗工作,全院 考试大纲,对直接从事生产、销售、使用活动的 符合 现有工作人员均已参加辐 操作人员以及辐射防护负责人进行辐射安全培 射安全和防护专业知识考 训,并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不得上岗。 核,并取得合格证。 第二十三条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 拟为所从事放射性工作的 位,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家环境保护 人员配备个人剂量计,并委 落实后 和职业卫生标准,对本单位的辐射工作人员进行 托有资质单位进行个人剂 符合 个人剂量监测;发现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异常的, 量监测(每季度1次)。 应当立即核实和调查,并将有关情况及时报告辐 射安全许可证发证机关。 第二十四条 拟委托有资质单位对新增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 落实后 的辐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 位,不具备个人剂量监测能力的,应当委托具备 符合 剂量监测。 条件的机构进行个人剂量监测。 10.2 三废的治理 本项目中主要开展使用射线装置,项目运行过程中不产生放射性废物。 34 表 11 环境影响分析 11.1 建设期环境影响 该项目施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机房建设和 DSA 安装过程中产生的噪 声、粉尘以及振动等,为了不影响周围环境,在施工过程中,将采取一些降噪、 防尘措施。如在施工现场设置隔离带、设立声障,这样既可有效的减少扬尘的污 染,又可降低噪声;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对振动较大的施工,尽量安排在下班或 节假日进行。本项目是拟新建 1 间 DSA 手术室及相关场所,工程量小,且施工 基本上都在医院内进行,并且项目所在地区的地面已经过硬化,无裸露地面,因 此产生的扬尘相对较小,因此基本不影响单位和周围其他单位的正常工作。 11.2 血管造影机运行(使用)后对环境影响 11.2.1 机房所在位置及平面布局合理性分析 拟建的 DSA 手术室及相关场所位于医院西城院区医技楼(地上 5 层,地下 2 层)2 层东侧,最近的敏感点为 DSA 手术室西侧第 19 号手术室、南侧手术部 示教室等,50m 评价范围内评价范围内无学校、居民楼、养老院等敏感目标,无 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 本项目将划分为控制区和监督区进行管理。机房出入口内的所有区域为控制 区,操作间、设备间为监督区。两区分区合理,符合辐射防护要求。 由项目所在楼层及 DSA 手术室平面布局可见,与射线装置相关的各辅助用 房紧密布置于射线装置机房周围,整体布局紧凑,且患者通道、医护人员通道相 对独立,路线合理,有利于辐射防护。机房墙体、防护门、观察窗、楼板的屏蔽 防护材料和厚度充分考虑了防护效果,能够有效降低电离辐射对工作人员和周围 公众的辐射影响。 综合分析,本项目两区划分明确,平面布局既满足介入诊疗工作要求,又有 利于辐射防护,评价认为本项目平面布局合理。 35 北 图 11-1 医院 DSA 手术室分区和路由平面布局图 11.2.2 设备参数和使用规划 (1)设备技术参数 本项目拟使用 1 台 UNIQ FD20 型血管造影机,设备厂家为飞利浦,该血管 造影机(DSA)最大管电压为 125kV,最大管电流为 1000mA。 (2)使用规划 本项目将通州院区门急诊的 1 台 UNIQ FD20 型血管造影机(DSA)迁至本 次建设的 DSA 手术室,主要用于开展外周介入诊疗等。目前通州院区门急诊的 UNIQ FD20 型血管造影机(DSA)已停用。 目前医院西城院区的血管外科介入手术是由西城院区血管外科现有介入工 作人员在该院区的其它血管造影机(DSA)上进行的,本次 DSA 手术室血管造 影机(DSA)建成后专门用于血管外科介入手术。本项目拟利用西城院区血管外 科现有介入工作人员 6 名(其中 4 名医师、1 名技师、1 名护士)到岗工作,血 管外科辐射工作人员固定在血管外科开展介入诊疗。按照每台 DSA 每组 2 名医 师、1 名技师、1 名护士配备,本项目建成启用后,血管外科 DSA 可配医师 2 组(4 名)、1 名技师、1 名护士,建成后预计手术量约为 800 例/年,每组平均年 手术量约 400 例,但考虑到 DSA 设备将来手术量增加等情况,本次评价保守按 年手术量 1000 例估算,平均每组医师(2 名)年手术量按 500 例进行剂量估算, 技师和护士每组按 1000 例进行剂量估算。 综上,根据经验数据,DSA 手术类型、工作量、曝光时间见表 11-1。 36 表 11-1 DSA 手术类型、手术曝光时间预计 手术类型 透视时间(min) 摄影时间(min) 外周介入治疗 12 2 根据美国NCRP147报告,外周介入造影的工作负荷、泄漏辐射与侧向散射 的空气比释动能一致,因此本项目单台手术透视和摄影工作状态的累积出束时间 分别为12min和2min进行估算,500例手术透视和摄影工作状态的累积出束时间 分别为100h和16.7h,总计116.7h。 11.2.2 辐射环境影响评价 11.2.2.1 机房外剂量率估算 手手术中DSA设备运行分透视和摄影(采集)两种模式。设备具有自动调强 功能,能根据患者条件等差异,自动调节曝光参数和X射线辐射剂量。即如果受 检者体型偏瘦,管电流(功率)自动降低。反之管电流(功率)自动增强。 DSA设备的额定功率约80~100kW。为了防止球管烧毁并延长其使用寿命, DSA设备管电压和管电流都留有较大余量,实际使用时管电压通常在100kV以 下,透视管电流通常为几十mA,摄影功率较大,管电流通常为几百mA,相差可 达50倍,因此在估算DSA机房外剂量率时需使用摄影工况。另外,NCRP147报 告4.1.6章节指出,DSA屏蔽估算时不需要考虑主束照射,只需考虑散漏射线的影 响,机房外人员受到的贯穿辐射来自于X射线管球的泄漏辐射与介入患者的散射 辐射。对于机房外四周关注点,考虑泄漏辐射和患者的侧向散射,对于机房楼上 和楼下关注点则考虑泄漏辐射和患者的前/背向散射。因此在估算机房外关注点 剂量率时需首先确定机房内患者1m处未屏蔽次级散漏辐射水平。 本项目DSA设备透视和摄影均采用脉冲模式,计算机房外剂量率水平时保守 按100kV、500mA、15帧/s、10ms/帧的摄影工况考虑,可得每名患者工作负荷为 500mA×15帧/s×0.01s/帧×2min+10mA×12min=270mA·min(保守取透视平均电流 为10mA),远大于NCRP147报告中外周血管造影给出的最大64mA·min/患者的 要求,因此本项目的估算条件是保守的。 (1)散射辐射+泄漏辐射 �= �0 �2 ×�× �×� 400×�02 式中:H—预测点位的散射辐射剂量率,μGy/h; 37 (11-1) H0—为距DSA设备靶点1m处的剂量率,μGy/h; R—散射面中心点到关注点的距离,m; B—已知屏蔽墙厚度的衰减因子; R0—辐射源点(靶点)至散射体的距离,m; F—R0处的辐射野面积,㎡(取400cm2); α为散射因子,定义为入射辐射被面积为400cm2水模体散射至1m处的相对份额, 依据《辐射防护手册》(第一分册)表10.1,取100kV X线90°方向400cm2的散射因子1.3×10-3。 根 据 NCRP147 报 告 100kV 设 备 有 用 线 束 距 焦 点 1m 处 输 出 量 约 为 4.692mGy/mA·min , 则 设 备 在 上 述 摄 影 工 况 时 有 用 束 的 剂 量 率 为 4.692mGy/mA·min×500mA×60min/h×15帧/s×0.01s/帧=21.1Gy/h(不考虑DSA附加 的Cu和Al过滤材料的自吸收),距散射体的剂量率为21.1Gy/h÷0.62=58.6Gy/h(设 备靶点至接收器最小距离多为90cm,距离手术床的距离最小为60cm),则摄影 工况下,1m处侧向散射辐射剂量率为76.2mGy/h。泄漏辐射取有用束输出量的 0.1%,为21.1mGy/h,则机房内辐射源1m处泄漏辐射和侧向散射辐射总的剂量率 为97.3mGy/h。 故本项目在估算机房周围附加剂量率水平时,以1m处剂量率97.3mGy/h作为 源项,保守估算DSA机房周围的附加剂量率水平。 (2)场所周围的附加剂量率水平 机房外关注点的剂量率可按下式计算: � = �0 × �/�2 �= 1+ � � ��� � (11-2) − 1 � −� � (11-3) 式中:H0—距散射体(患者)1m处的泄漏和散射辐射剂量率,μGy/h; R—散射面中心点到关注点的距离,m; B—屏蔽体衰减因子; χ—某种屏蔽材料的厚度; α、β、γ—与不同屏蔽材料有关的三个拟合参数。 由于GBZ130-2020没有针对血管造影机的拟合参数值,故本项目拟合参数取 NCRP147报告外周血管造影模式下的相关参数(混凝土:0.04219、0.1559、0.4472, 铅:2.661、19.54、0.5094)。 根据上述估算方法得出摄影工况下 DSA 手术室周围的剂量率估算结果如表 11-2 所示,估算点位见图 11-2,DSA 手术室楼上、楼下剖面图见图 11-3。 38 北 图 11-2 图 11-3 DSA 手术室估算点位示意图 DSA 手术室楼上、楼下南北向剖面图 39 表 11-2 摄影工况下 DSA 手术室周围辐射剂量水平估算结果 位置 屏蔽厚度 衰减因子 (K-1) 东墙外 A 3.5mm 铅板 1.42E-06 南墙外 B 3.5mm 铅板 1.42E-06 西墙外 C 3.5mm 铅板 1.42E-06 北墙外 D 3.5mm 铅板 1.42E-06 操作间门 M1 外 E 受检者门 M2 外 F 污物间门 M3 外 G 4mmPb 防护门 3.73E-07 4mmPb 防护门 3.73E-07 4mmPb 防护门 3.73E-07 观察窗 H 4mmPb 铅玻璃 3.73E-07 楼上 J 楼下 K 楼下 L 射线束 泄漏+侧向 散射 泄漏+侧向 散射 泄漏+侧向 散射 泄漏+侧向 散射 泄漏+侧向 散射 泄漏+侧向 散射 泄漏+侧向 散射 泄漏+侧向 散射 200mm 混凝土+1.0mm 泄漏+前/背 铅板 1.42E-06 向散射 (3.5mm 铅当量) 200mm 混凝土+30mm 泄漏+前/背 厚硫酸钡水泥 3.08E-09 向散射 (5.8mm 铅当量) 200mm 混凝土+30mm 泄漏+前/背 厚硫酸钡水泥 3.08E-09 向散射 (5.8mm 铅当量) 距离 屏蔽后附加 /m 剂量率μGy/h 备注 3.1 1.44E-02 操作间 5.6 4.41E-03 洁净走廊 3.8 9.59E-03 第 19 手术 室 5.8 4.11E-03 清洁走廊 4.5 1.79E-03 操作间 5.6 1.16E-03 洁净走廊 5.9 1.04E-03 清洁走廊 3.0 4.04E-03 操作间 3.1 1.44E-02 洁净走廊、 第 4 手术 室、手术精 密仪器 1.5 1.33E-04 走廊、主任 室、控制室 3.4 2.59E-05 备注:①泄漏和侧向散射\泄漏和前/背向散射 1m 处剂量率取 9.73E+04μGy/h; ②B 取 NCRP147 报告外周血管造影模式下的衰减因子。 从上述估算结果可知,DSA 正常摄影工况下,DSA 手术室外周围附加剂量 率最大值为 1.44E-02μGy/h,满足本项目所设定的机房屏蔽体外 30cm 处 2.5μSv/h 的剂量率控制水平,根据剂量率与距离平方成反比以及评价范围内固有建筑物的 屏蔽,则在 DSA 手术室周围 50m 评价范围内的北侧清洁走廊、南侧洁净走廊、 麻醉间等其他诊疗场所等公众长居留场所的剂量率远小于 2.5μSv/h。上述剂量率 的计算是基于保守假设进行的,实际工作中 X 射线机运行参数要小于 100kV/500mA,且 患 者 身体 对 X 射 线 会 有部 分的 吸收 , 约衰 减 1-2 个量 级 (NCRP147 号报告) ,预计实际运行时,机房周围的剂量率水平可以维持在正常 本底水平。 11.2.2.2 年附加剂量估算 40 (1)DSA 同室操作位剂量水平 依相关标准要求,工作人员在同室操作时,应合理穿戴个人防护用品、使用 相关防护设施,并在满足诊疗要求的前提下尽量缩短曝光时间,对术者位剂量率 的取值如下: ①透视模式 参照《医用 X 射线诊断设备质量控制检测规范》(WS76-2020)表 B.1 和图 I.3 规定:透视防护区检测平面上周围剂量当量应不大于 400μSv/h。除存在临床 不可接受的情况外,摄影工况图像采集时工作人员应尽量不在机房内停留。 本评价取标准要求的上限值保守考虑,医生手术位置的附加剂量率水平为 400μSv/h,居留因子为 1(全部居留)。 ②采集模式 采集模式时,采用脉冲模式,剂量率与帧数成正比。参考帧数较高的心脏模 式条件:15 帧/s、10ms/帧,采集时电流与透视时电流之比取 50(500mA/10mA) , 假设采集与透视时 kV 相同(按 90kV 考虑),则采集产生的剂量率与透视产生的 剂量率之比为 7.5( (500mA×15 帧/s×0.01s/帧)/(10mA×1s)) ,故本评价采用标 准要求的透视时术者位剂量率上限值保守考虑,即处于同室状态的工作人员在采 集时(摄影模式)术者位剂量率为 3000μSv/h。 只有在临床不可接受的情况下,医护人员在摄影时才在机房内停留。做心脏 介入手术时,医生会在摄影图像采集时在机房内停留,开展其它手术时医生在摄 影图像采集时均会离开机房,故居留因子保守取 1/4。 (2)年附加剂量估算公式 ①同室操作 本项目依照 GBZ128-2019《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评价术者的受照剂 量评价模式,考虑裸漏部位和屏蔽部位受照的综合剂量。据 GBZ128-2019 中第 6.2.4 条,外照射致有效剂量计算公式为: �同室 = ��� + ��0 (11-4) 式中:E 同室—同室操作外照射致年有效剂量,单位为 mSv; α—系数,取 0.79 同室(有甲状腺屏蔽); Hu—铅防护用品内佩戴的个人剂量计测得的 Hp(10),单位为 mSv; β—系数,取 0.051(有甲状腺屏蔽) ; 41 Ho—铅防护用品外锁骨对应的衣领位置佩戴的个人剂量计测得的 Hp(10),单位 为 mSv。 根据 GBZ130-2020,工作人员采取铅衣(0.5mm 铅当量)屏蔽措施,在透 视和摄影时,衰减系数约为 0.025,Ho 和 Hu 本次均采用剂量率乘以年受照时长 计算,其中 Ho 对应剂量率为术者位剂量率上限值(400μSv/h),Hu 对应剂量率 为经过个人防护用品屏蔽后的(0.5mmPb 铅衣、铅颈套等)术者位剂量率估算 值,即计算 Ho 时,透视模式和采集模式对应剂量率为 400μSv/h 和 3000μSv/h, 计算 Hu 时,透视模式和采集模式对应剂量率为 10μSv/h 和 75μSv/h。 ②隔室操作 附加年有效剂量计算公式: E=D×t×T×K (11-5) 式中:E—年有效剂量,μSv; D—计算点附加剂量率,μGy/h; t—DSA 年出束时间,h/a; K—有效剂量与吸收剂量换算系数,Sv/Gy,本项目取 1.0; T—居留因子,参考《辐射防护手册第三分册辐射安全》 (李德平编)P80,居留 因子 T 按三种情况取值: (1)全居留因子 T=1, (2)部分居留 T=1/4, (3)偶然居留 T=1/16。 (3)工作人员年附加有效剂量 该项目 DSA 摄影曝光时,医师除存在临床不可接受的情况外均回到操作间 进行操作,DSA 透视曝光时,医师在手术间内近台操作;护士为辅助人员,透 视时偶然会在机房内,透视居留因子取 1/16,系列采集时都在操作间,技师都在 操作间操作,不在 DSA 手术室内。 本项目每台手术通常由 2 名医师、1 名技师、1 名护士组成,根据医院提供 资料,每个医师在 DSA 设备上的年工作量最多不超过 500 台相关手术,年累积 透视时间 100h,摄影时间为 16.7h。 职业人员附加年有效剂量估算结果见表 11-3,其中机房外透视情况下的剂量 率取摄影工况下剂量率的 1/10(根据前文所述,采集产生的剂量率与透视产生的 剂量率之比为 7.5,本项目保守取 10 进行评价)。可见,介入工作人员的年受照 剂量低于本项目设定的 5mSv 的年剂量约束值。 42 表 11-3 工作人员的年附加有效剂量 剂量率 D 工作时间 t (μGy/h) (h/a)* 估算对象 机房内 术者 (医生) DSA 手术 室 机房外 辅助人员 (护士) 机房内 机房外 操作间 机房外 (技师) 透视(铅衣内) 10 透视(铅衣外) 400 摄影(铅衣内) 75 摄影(铅衣外) 3000 摄影 1.44E-02 透视(铅衣内) 10 透视(铅衣外) 400 透视 1.44E-03 摄影 1.44E-02 透视 1.44E-03 摄影 1.44E-02 100 100 16.7 16.7 33.4 100 100 200 33.4 200 33.4 年附加 居留 有效剂量 E 因子 T (μSv) 1 1 1/4 3716.6 1/4 1 1/16 1/16 177.6 1 1 1 0.8 1 备注:①机房外的工作时间按每年最大手术量 1000 例修正,护士、技师机房外透视和摄影时间保守取 200h 和 33.4h;②机房外剂量率以东墙外 A 处的附加剂量保守估算,其中机房外透视情况下的剂量率取摄影工 况下剂量率的 1/10。 本项目技师和护士在射线出束时都是位于机房外隔室防护,年附加有效剂 量不大于 177.6μSv,介入治疗医师的年附加有效剂量不大于 3.72mSv。本项目辐 射工作人员都是按照每年的最大手术量进行估算,且为 DSA 手术室专职人员, 不从事其它放射诊疗工作,可不考虑剂量累加情况,预计 DSA 手术室工作人员 的实际年受照剂量小于单位所设定的工作人员剂量管理目标值 5mSv/a 要求。 (2)公众年附加有效剂量 根据表 11-2 的辐射工作场所外主要关注点辐射剂量率水平,同时考虑辐射 工作场所外公众居留情况估算出公众的年附加剂量见表 11-4,其中透视情况下的 剂量率取摄影工况下剂量率的 1/10。 表 11-4 估算 对象 估算位置 南墙外 B (洁净走廊) 西墙外 C (第 19 手术室) 公众 北墙外 D (清洁走廊) 楼上 J (洁净走廊、第 4 手术室、手术精密 仪器) 公众的年附加有效剂量 附加剂量率 (μGy/h) 透视 4.41E-04 摄影 4.41E-03 透视 9.59E-04 摄影 9.59E-03 透视 4.11E-04 摄影 4.11E-03 年工作时间 (h/a)* 200 33.4 200 33.4 200 33.4 居留 因子 1/4 1/4 1 1 1/4 1/4 透视 1.44E-03 200 1 摄影 1.44E-02 33.4 1 43 年附加有效剂量 (μSv) 0.06 0.51 0.06 0.77 备注:*机房外的工作时间按每年最大手术量 1000 例修正。 根据上述估算结果,DSA 手术室外主要公众关注点年附加剂量最大值为 0.77μSv,能满足本评价剂量约束目标值 0.1mSv 的要求。根据剂量与距离平方成 反比以及评价范围内固有建筑物的屏蔽,预计周围其它诊疗场所的公众长居留场 所的年附加剂量将远小于 0.77μSv。 综上所述,在 DSA 手术室周围 50m 评价范围内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年剂量能 满足本评价剂量约束目标值(5mSv,0.1mSv)的要求。由此可见,工作人员防 护铅衣铅当量和机房屏蔽厚度达到要求情况下,在机房内部和周围的辐射工作人 员及公众所接受剂量低于剂量约束值的要求。 11.3 异常事件分析与防范建议 (1)事件(故)分析 医用射线装置发生大剂量照射事故的几率极小。DSA射线装置在运行中,可 能发生以下事件: ①人员误入机房受到不必要的照射; ②X射线装置工作状态下,没有关闭防护门,对附近经过或停留人员产生误 照射。 (2)事件(故)防范措施 针对人员误入机房受到照射的防范措施是:机房防护门上设置电离辐射警示 标志、中文警告说明。防护门上方设置工作状态指示灯,并且和防护门联锁。当 防护门关闭准备出束时,警示灯自动点亮,以警示人员别误入机房。 针对没有关闭防护门出束的防范措施是:规范工作秩序,严格执行《操作规 程》和《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此外,辐射防护领导小组每半年一次检查 安全规章和制度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当射线装置出束时防护门未关闭或突然被打开,假设联锁故障,防护门附近 人员将受到一定量的散射和漏射X射线照射。由于设备出束持续时间短,散射线 和漏射线能量有限,加之X射线能量的距离衰减作用,此种偶发情况下人员受照 剂量很小,但是容易引发医疗纠纷。一旦出现该种情况,要耐心细致给予解释, 防止事态扩大化。 如果出现上述事件,迅速启动应急处理预案,依照应急预案人员和职责、事 44 故处理原则和处理程序等进行处理。 11.4 项目环保验收内容建议 根据项目建设和运行情况,评价单位建议本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内容见 表11-5。 表11-5 项目环保验收内容建议表 验收内容 验收要求 剂量限值 根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18871-2002)和环评 报告预测,公众、职业照射剂量约束值执行 0.1mSv/a 和 5mSv/a 要求。 剂量当量率 机房外 30cm 处周围剂量当量率应不大于 2.5μSv/h。 电离辐射标志和 中文警示 布局和屏蔽设计 辐射安全设施 监测仪器 规章制度 在辐射工作场所设有出束工作状态指示灯,防护门外贴有电离辐射警 告标志。 辐射工作场所建设和布局与环评报告表描述内容一致。辐射工作场所 墙和防护门的屏蔽能力满足辐射防护的要求。 机房设有工作状态指示灯、电离辐射警告标志以及铅衣等个人防护用 品。 配备检测仪器:拟新增 1 台便携式辐射巡测仪,辐射工作人员进行个 人剂量监测,建立健康档案。 已经制定有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工作人员考核计划等。辐 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得到宣贯和落实。 人员培训 辐射工作人员通过辐射安全与防护考核。 应急预案 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符合工作实际,应急预案明确了应急处理组织机构 及职责、处理原则、信息传递、处理程序和处理技术方案等。配备必 要的应急器材、设备。针对使用射线装置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建 立应急预案,落实必要的应急装备。进行过辐射事故(件)应急演练。 45 表 12 辐射安全管理 12.1 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的设置 12.1.1 辐射安全管理小组 医院已经设置了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领导小组作为专门管理机构,并指 定了专人负责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人员构成具体情况见表 1-5 所示。 辐射安全管理小组的职责包括: (1)在医院辐射安全防护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的领导下,负责本医院辐 射安全防护的管理工作。 (2)贯彻执行国家、北京市政府部门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相关标准及 有关规定。负责对本医院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的培训、教 育、指导和监督检查等工作。 (3)制定、修订本医院辐射安全防护管理制度及仪器设备操作规程。 (4)制定、修订辐射事故应急预案,配备相应的事故处理物资仪器、工具, 一旦发生辐射意外事故或情况,在辐射安全防护组组长的指挥下负责事故现场的 应急处理工作。 (5)负责办理辐射安全许可证的申请、登记、换证及年审等工作。 (6)建立射线装置档案,组织医院有关部门和人员对使用的射线装置及剂 量监测仪器进行检查和维护保养,保证正常使用。 (7)对医院从事辐射工作的人员进行条件和岗位能力的考核,组织参加专 业体检、培训并取得相应资格证。 (8)组织实施对从事辐射工作人员的剂量监测,做好个人剂量计定期检测 工作,对数据进行汇总、登记、分析等工作。做好医院年度评估报告工作,认真 总结、持续改进并上报有关部门。 12.1.2 辐射工作人员 本项目拟利用西城院区血管外科现有介入工作人员 6 名(其中 4 名医师、1 名技师、1 名护士)到岗工作,血管外科辐射工作人员固定在血管外科开展介入 诊疗。目前,医院辐射防护负责人员和全院现有辐射工作人员都分批参加了辐射 安全和防护考核,并通过了考核,且在有效期内。医院辐射防护负责人和所有从 事辐射工作人员培训证到期前将在生态环境部培训平台报名参加并通过辐射安 46 全和防护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继续从事辐射工作,同时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 个人剂量监测和职业健康检查,建立个人剂量档案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为工 作人员保存职业照射记录。 12.2 辐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医院辐射安全管理严格遵循国家的各项相关规定,针对血管造影诊疗项目, 将修订血管造影机(DSA)操作规程,完善辐射监测方案、辐射事故(件)应急 预案等辐射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后能确保本项目的顺利实施。 12.3 辐射监测 12.3.1 个人剂量监测 医院制订了辐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的管理要求,并已将辐射工作人员个 人剂量监测工作纳入全院辐射监测计划体系,要求全院辐射工作人员按要求接受 个人剂量监测,并建立相应的个人剂量监测档案。 全院辐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工作目前已委托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 心承担,监测频度为每 1 个季度检测一次。医院严格要求辐射工作人员按照规范 佩戴个人剂量计,规定在个人剂量计佩戴时间届满一个监测周期时,由专人负责 收集人员佩戴的剂量计送检更换,医院严格按照国家法规和相关标准进行个人剂 量监测和相关的防护管理工作。 12.3.2 工作场所和辐射环境监测 医院为本项目拟新增 1 台便携式辐射巡测仪,用于 DSA 手术室开展自行监 测,可以满足医院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12.3.3 本项目工作场所自行监测方案 医院针对本项目,拟建立辐射环境自行监测方案,DSA 手术室工作人员使 用便携式辐射巡测仪,对辐射工作场所进行监测,方案如下: (1)监测项目:X 射线剂量率水平 (2)检测设备:便携式辐射巡测仪 (3)检测频次:剂量率水平每年不少于 1 次。 本项目涉及工作场所的监测布点:监测点位见图 12-1,主要是机房的周边、 楼上、楼下、特别是操作间和防护门处。测量结果连同测量条件、测量方法和仪 器、测量时间等一同记录并妥善保存,并根据标准要求,每年进行一次设备状态 47 检测。监测计划见表 12-1。 表 12-1 场所 本项目辐射工作场所监测计划 测点编号 测点位置 1 操作间 1 次/年 2 设备间 1 次/年 3 操作间门 1 次/年 4 受检者门 1 次/年 5 污物间门 1 次/年 6 观察窗 1 次/年 7 NO.19 1 次/年 8 洁净走廊 1 次/年 9 清洁走廊 1 次/年 10 楼上 1 次/年 11 楼下 1 次/年 DSA 手 术室 剂量率(μSv/h) 检测频次 北 图 12-1 DSA 手术室周围自行检测点位图(标注★为检测位置) 12.4 辐射事故应急管理 医院将制定《辐射事故(件)应急预案》,包含对 DSA 项目的辐射事故应急 管理相关内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 48 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一旦发生辐射事故时,能迅速采取 必要和有效的应急响应行动,妥善处理,保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同 时在应急预案中进一步明确规定处理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责分工、事故分级、应急 措施、报告程序、联系方式等内容,能够满足医院实际辐射工作的需要。 发生辐射事故时,应当立即启动本单位的辐射事故应急方案,采取必要防范 措施,并在 2 小时内填写《辐射事故初始报告表》,向当地生态环境部门报告。 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员超剂量照射的,还应同时向当地卫生健康部门报告。医院将 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演练。 49 表 13 结论与建议 13.1 结论 13.1.1 实践正当性分析 医院持有北京市生态环境局颁发的《辐射安全许可证》。医院为了满足西城 院区患者的及时介入诊断和治疗需要,医院西城院区拟新建 1 间 DSA 手术室并 使用 1 台血管造影机。血管造影机为很成熟的医用 X 射线设备,尽管 X 射线对 人体有少许危害,但是借助 DSA 设备可以辅助医学诊断治疗,所获利益远大于 其危害,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中“实 践正当性”的要求。 13.1.2 选址合理性分析 拟建的 DSA 手术室及相关场所位于医院西城院区医技楼(地上 5 层,地下 2 层)2 层东侧,最近的敏感点为 DSA 手术室西侧第 19 号手术室、南侧手术部 示教室等,50m 评价范围内评价范围内无学校、居民楼、养老院等敏感目标,无 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选址充分考虑了患者诊疗的便利性以及周围场所的防护与 安全,对公众影响较小。因而从辐射环境保护方面论证,该项目选址是可行的。 13.1.3 辐射防护屏蔽能力分析 通过对 DSA 手术室的辐射屏蔽措施分析可知,机房外周围剂量当量率不超 过 2.5μSv/h,并设置门-灯联锁、工作状态指示及电离辐射警示等措施,符合辐 射安全防护的要求。 13.1.4 辐射环境评价 (1)根据现场监测和估算结果可知,DSA 设备运行后,预计工作人员和公 众的年受照剂量均低于相应剂量约束限值(5mSv/a、0.1mSv/a),符合《电离辐 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18871-2002)中关于“剂量限值”的要求。对 于辐射工作人员年受照剂量异常情况,单位应该进行调查并报生态环境部门备 案。 (2)本项目 DSA 设备正常运行(使用)情况下,不产生放射性废气、放射 性废水和放射性固废。 (3)辐射安全防护管理:医院设有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机构,负责全 院的辐射安全管理和监督工作。医院拟完善现有操作规程、岗位职责、辐射防护 50 和安全保卫制度、人员培训考核计划、健康体检制度、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和设备 检修维护等制度。 (4)与《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和《放射性同位素 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的规定对照检查,满足要求。 13.1.5 结论 综上所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西城院区使用 1 台 DSA 项目》 相应的辐射安全和防护措施基本可行,在落实项目实施方案和本报告表提出的污 染防治措施及建议前提下,其运行对周围环境产生的辐射影响,符合环境保护的 要求。故从辐射环境保护角度论证,本项目的运行是可行的。 13.2 承诺 (1)加强本单位的辐射安全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整治,完善管理制度, 落实管理责任。 (2)严格按照工程设计施工,保证工程建设质量。 (3)项目竣工许可后应按照环保相关法规要求及时自行办理竣工验收,并 接受生态环境部门的监督检查。 (4)在辐射项目运行中决不容许违规操作和弄虚作假等现象发生,如若发 现相关现象接受相关处理。对于辐射工作人员年受照剂量异常情况,单位进行调 查并报生态环境部门备案。 51 表 14 审 批 下一级环保部门预审意见: 经办人 公 章 年 月 公 章 年 月 日 审批意见: 经办人 52 日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