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首都师范大学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

〆Nancy ゛╮゛52 页 1.557 MB下载文档
首都师范大学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首都师范大学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首都师范大学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首都师范大学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首都师范大学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首都师范大学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
当前文档共52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首都师范大学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

首都师范大学 2021-2022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22 年 12 月 目 录 第一章 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 (一)人才培养目标.......................................... 1 (二)学科专业设置情况...................................... 1 (三)在校生情况............................................ 1 (四)本科生生源情况........................................ 2 第二章 师资与教学条件........................................... 6 (一)师资队伍.............................................. 6 (二)本科主讲教师情况...................................... 8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9 (四)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9 1、教学用房............................................. 9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实验室......................... 9 3、图书馆及图书资源.................................... 10 第三章 教学建设与改革.......................................... 11 (一)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使用情况.............. 11 (二)教学建设............................................. 11 1、专业建设............................................ 11 2、课程建设............................................ 12 3、教材建设............................................ 12 4、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基地.............................. 13 5、创新创业教育........................................ 14 (三)教学改革............................................. 15 1、教学成果奖成绩突出.................................. 15 2、推进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改革............................ 15 3、推进各类奖项申报与培育.............................. 16 4、组织“师生线上面对面”系列活动...................... 16 第四章 专业培养能力............................................ 17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特色............................... 17 (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17 (三)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7 (四)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17 1、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建设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 17 2、“六个着力”师德建设模式继续深化巩固................ 17 3、学校师德建设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18 (五)学风管理............................................. 18 1、深入推进新生引航工程................................ 18 2、重点实施学业引领计划................................ 18 3、积极构建学术体验平台................................ 18 第五章 质量保障体系............................................ 19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落实............................... 19 (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运行............................... 19 1、日常式与集中式教学检查相结合........................ 19 2、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进一步优化........................ 20 (三)专业认证............................................. 20 第六章 学生学习效果............................................ 22 (一)学生满意度........................................... 22 (二)毕业情况............................................. 22 (三)就业情况............................................. 23 (四)转专业及辅修情况..................................... 23 (五)用人单位评价......................................... 23 第七章 特色发展................................................ 24 (一)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创新,构建“双链循环”发展机制....... 24 (二)优化在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24 (三)构建高水平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25 第八章 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26 (一)产出导向人才培养理念需进一步落实..................... 26 (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信息化程度需进一步提高............... 26 (三)对第三方评价结果的应用需进一步加强................... 26 附录........................................................... 28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28 第一章 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厚植基础,激发潜能,完善人格,追求卓越”的 育人理念,遵循我校高水平学科建设支撑高水平教师教育发展的办学思路,结合 “双一流”建设,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综合改革,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 模式,培养德才兼备、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优良、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复合 型、应用型优秀人才。 (二)学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 59 个,其中工学专业 6 个占 10.17%、理学专业 11 个占 18.64%、文学专业 10 个占 16.95%、经济学专业 1 个占 1.69%、管理学专业 7 个 占 11.86%、艺术学专业 11 个占 18.64%、历史学专业 4 个占 6.78%、教育学专业 4 个占 6.78%、法学专业 4 个占 6.78%、哲学专业 1 个占 1.69%。 20.00% 18.64% 18.64% 16.95% 18.00% 16.00% 14.00% 12.00% 11.86% 10.17% 10.00% 6.78% 8.00% 6.78% 6.78% 6.00% 4.00% 1.69% 2.00% 1.69% 0.00% 工学 理学 文学 经济学 管理学 艺术学 历史学 教育学 法学 哲学 图 1 各学科专业占比情况 学校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18 个,博士后流动站 14 个,硕士学位授权 一级学科 25 个,1 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6 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自主设置目录 外二级学科学位授予点 18 个,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学位授予点 9 个。国家重点学 科 4 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1 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 8 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 科 12 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建设学科 2 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建设学科 13 个,北京 市一级重点培育学科 4 个,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 2 个。 (三)在校生情况 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为 21333 人,本科生数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 比例为 57.06%。 1 2021-2022 学年本科在校生 11938 人(含一年级 2992 人,二年级 2930 人, 1 三年级 3053 人,四年级 2940 人,其他 23 人) 。共有本科师范生 7079 名 (2019 级 1743 名,2020 级 1698 名,2021 级 1746 名,2022 级 1892 名) ,占本科生数 58.2%。 表 1 各类学生人数一览表 普通本科生数 12173 其中:与国(境)外大学联合培养的学生数 66 普通高职(含专科)生数 225 硕士研究生 数 博士研究生 数 留学生数 全日制 7045 非全日制 283 全日制 1351 非全日制 8 总数 479 其中:本科生数 316 硕士研究生数 130 博士研究生人数 33 授予博士学位的留学生数 (人) 0 普通预科生数 60 进修生数 0 成人脱产学生数 0 夜大(业余)学生数 3763 函授学生数 0 网络学生数 0 自考学生数 0 中职在校生数(人) 0 (四)本科生生源情况 2022 年,学校计划招生 2971 人,实际录取考生 3009 人,实际报到 2971 人。 1 师范生人数及比例于 2022 年 12 月更新。 2 实际录取率为 101.28%,实际报到率为 98.74%。自主招生 471 人,招收本省学生 2272 人。 学校面向全国 25 个省招生,其中理科招生省份 13 个,文科招生省份 13 个。 学校按照 10 个大类和 43 个专业进行招生。10 个大类涵盖 17 个专业,占全校 59 个专业的 28.81%。 表 2 本科生源情况 省份 批次 招生类型 录取数 (人) 批次最低 当年录取 平均分 控制线 平均分数 与控制 (分) (分) 线差值 北京市 本科批招生 不分文理 1144 425.0 588.0 163.0 北京市 提前批招生 不分文理 560 425.0 568.0 143.0 天津市 本科批招生 不分文理 36 463.0 639.0 176.0 天津市 提前批招生 不分文理 3 463.0 638.0 175.0 河北省 本科批招生 历史 19 443.0 603.0 160.0 河北省 本科批招生 物理 25 430.0 598.0 168.0 河北省 提前批招生 历史 3 443.0 598.0 155.0 山西省 第一批次招生 理科 6 498.0 542.0 44.0 山西省 第一批次招生 文科 4 517.0 555.0 38.0 第一批次招生 理科 11 427.0 535.0 108.0 第一批次招生 文科 5 459.0 526.0 67.0 辽宁省 本科批招生 历史 8 404.0 590.0 186.0 辽宁省 本科批招生 物理 11 362.0 607.0 245.0 吉林省 第一批次招生 理科 8 488.0 546.0 58.0 吉林省 第一批次招生 文科 6 511.0 531.0 20.0 黑龙江省 第一批次招生 理科 10 429.0 531.0 102.0 黑龙江省 第一批次招生 文科 6 463.0 543.0 80.0 江苏省 本科批招生 历史 10 471.0 572.0 101.0 江苏省 本科批招生 物理 12 429.0 581.0 152.0 浙江省 本科批招生 不分文理 26 497.0 642.0 145.0 安徽省 第一批次招生 理科 12 523.0 592.0 69.0 安徽省 第一批次招生 文科 8 491.0 579.0 88.0 福建省 本科批招生 历史 8 468.0 578.0 110.0 内蒙古自 治区 内蒙古自 治区 3 省份 批次 招生类型 录取数 (人) 批次最低 当年录取 平均分 控制线 平均分数 与控制 (分) (分) 线差值 福建省 本科批招生 物理 12 428.0 587.0 159.0 江西省 第一批次招生 理科 7 509.0 571.0 62.0 江西省 第一批次招生 文科 6 529.0 580.0 51.0 山东省 本科批招生 不分文理 34 437.0 596.0 159.0 山东省 提前批招生 不分文理 2 437.0 593.0 156.0 河南省 第一批次招生 理科 15 509.0 586.0 77.0 河南省 第一批次招生 文科 6 527.0 582.0 55.0 河南省 提前批招生 文科 2 527.0 574.0 47.0 湖北省 本科批招生 历史 6 435.0 583.0 148.0 湖北省 本科批招生 物理 7 409.0 582.0 173.0 湖南省 本科批招生 历史 19 451.0 570.0 119.0 湖南省 本科批招生 物理 18 414.0 575.0 161.0 广东省 本科批招生 历史 4 437.0 575.0 138.0 广东省 本科批招生 物理 4 445.0 597.0 152.0 第一批次招生 理科 18 475.0 571.0 96.0 第一批次招生 文科 11 532.0 587.0 55.0 提前批招生 文科 2 532.0 589.0 57.0 重庆市 本科批招生 历史 4 415.0 578.0 163.0 重庆市 本科批招生 物理 9 411.0 587.0 176.0 四川省 第一批次招生 理科 3 515.0 613.0 98.0 四川省 第一批次招生 文科 2 538.0 584.0 46.0 贵州省 第一批次招生 理科 25 451.0 548.0 97.0 贵州省 第一批次招生 文科 13 549.0 604.0 55.0 云南省 第一批次招生 理科 4 515.0 615.0 100.0 云南省 第一批次招生 文科 2 575.0 628.0 53.0 第一批次招生 理科 1 400.0 467.0 67.0 第一批次招生 文科 1 430.0 525.0 95.0 广西壮族 自治区 广西壮族 自治区 广西壮族 自治区 西藏自治 区 西藏自治 4 省份 批次 招生类型 录取数 (人) 批次最低 当年录取 平均分 控制线 平均分数 与控制 (分) (分) 线差值 区 西藏自治 第一批次招生 理科 1 305.0 432.0 127.0 第一批次招生 文科 1 340.0 410.0 70.0 青海省 第一批次招生 理科 4 335.0 486.0 151.0 青海省 第一批次招生 文科 4 409.0 502.0 93.0 区 西藏自治 区 5 第二章 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 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目前,学校形成一支师德高尚、 规模合理、结构优化、名师荟萃、勇于创新和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为学校建设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师范大学,实现“攀登计划”的发展目标,为首都基础教育发 展和推进首都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 1540 人、外聘教师 275 人,折合教师总数为 1677.5 人, 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人数之比为 0.18:1。按折合学生数 27873.9 计算,生师比 为 16.62。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 95 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 6.17%;具 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 990 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 64.29%;具有研究生学位 (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 1489 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 96.69%。 近两学年教师学位、职称、年龄情况见图 2、图 3、图 4。 表 3 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结构 项目 专任教师 外聘教师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1540 / 275 / 正高级 383 24.87 147 53.45 其中教授 336 21.82 74 26.91 副高级 607 39.42 48 17.45 其中副教授 556 36.10 30 10.91 中级 512 33.25 61 22.18 其中讲师 457 29.68 24 8.73 初级 3 0.19 2 0.73 其中助教 1 0.06 0 0.00 未评级 35 2.27 17 6.18 博士 1104 71.69 120 43.64 最高 硕士 385 25.00 75 27.27 学位 学士 49 3.18 80 29.09 无学位 2 0.13 0 0.00 35 岁及以下 209 13.57 32 11.64 36-45 岁 583 37.86 59 21.45 总计 职称 年龄 6 专任教师 项目 80 外聘教师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46-55 岁 476 30.91 73 26.55 56 岁及以上 272 17.66 111 40.36 71.69 70.71 70 60 50 40 25 25.23 30 20 10 3.18 3.93 0.13 0.13 0 博士 硕士 学士 21-22年 无学位 20-21年 图 2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学位情况(%) 45 39.42 40 40.95 33.25 35 30 24.87 32.02 26.5 25 20 15 10 5 0.19 0.2 0 正高级 副高级 中级 21-22年 20-21年 图 3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职称情况(%) 7 初级及以下 37.86 37.95 40 35 30.91 31.36 30 25 17.66 17.31 20 15 13.57 13.38 10 5 0 <=35岁 36-45岁 46-55岁 21-22年 >=56岁 20-21年 图 4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年龄结构(%) 目前学校已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如中国科学院、工 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者,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入选“北京学者计划”,首都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入选北京市特聘教授支持计划,入选北京市高层次人才引进资助计划,北京市创 新团队建设计划,北京市科技新星,入选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入选长城学者 培养计划;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5 人,国家教育部学科教学指导委 员会委员 11 人,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 11 人,入选全国文化名家 暨“四个一批”人才 6 人,入选北京市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13 人,教 育部创新团队 3 个。学校另有 65 名教师荣获曾宪梓高师教师奖、霍英东青年教 师教学奖和科研奖。学校有国家级教学团队 7 个(含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1 个),北京市级教学团队 12 个,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 4 个,国家级教学 名师奖 2 人,北京市级教学名师奖 40 人。 (二)本科主讲教师情况 本学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 1979,占总课程门数的 67.80%;课 程门次数为 3290,占开课总门次的 53.73%。正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 733,课程门次数为 976。其中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 666,课程门次数 为 883。副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 1500,课程门次数为 2443。其中副 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 1394,课程门次数为 2250。 承担本科教学的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有 319 人,以我校具有教授职称教师 369 人计,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比例为 86.45%。 8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2021 年我校直接用于教学经费的支出为 19615.9 万元,其中教学日常运行 支出为 12755.94 万元, 本科教学改革支出为 2079.95 万元,专业建设支出 520.48 万元,实践教学支出 2862.37 万元,其中实验经费支出 2715.28;思想政治理论 课程专项建设经费支出 133.02 万元,学生活动经费支出 573.83 万元,其他教学 支出 823.33 万元。 除此之外,学校还投入“促进高校内涵发展定额”经费 14321 万元、财政专 项经费 44112 万元直接或间接推动了本科教学的发展。 (四)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1、教学用房 根据 2022 年统计,学校总占地面积 89.86 万 m2,产权占地面积为 88.18 万 m2,学校总建筑面积为 85.43 万 m2。 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共 408692.53 m2,其中教室面积 121500.02 m2(含智慧教室面积 1021.0 m2) ,实验 2 2 室及实习场所面积 160520.03 m 。拥有体育馆面积 11986.42 m 。拥有运动场面 积 74025.94 m2。 表 4 各类面积详细情况 类别 总面积(平方米) 占地面积 898602.13 建筑面积 854288.52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408692.53 实验、实习场所面积 160520.03 体育馆面积 11986.42 运动场面积 74025.94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实验室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 17.08 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值 6.13 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9839.1 万元,新增值达到教学科研 仪器设备总值的 6.11%。 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 19460 台(套) ,合计总值 2.903 亿元,其中单价 10 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 464 台(套),总值 12777.54 万元,按本科在校生 12173 人计算,本科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 23851.39 元。 学校有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 1 个,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 7 个,国家级虚拟仿 真实验教学中心 1 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1 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 9 教学项目 1 个。 3、图书馆及图书资源 学校图书馆总面积达到 26871.99m2,阅览室座位数 3063 个。图书馆拥有纸 质图书 280.00 万册,当年新增 56104 册,生均纸质图书 100.45 册;拥有电子期 刊 11.64 万册,学位论文 989.95 万册,音视频 224251.0 小时。2021 年图书流 通量达到 8.42 万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 9588.89 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 994.22 万篇次。 10 第三章 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使用情况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等方面强化德育引领 的价值追求,不断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面向本科生增设《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实 践》两门思政必修课程;通过修订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严把课程思政落实关键环 节;开展《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学习研讨活动,将其作为课程思政 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源。目前我校本科生课程《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 (3 学 分,48 学时)将其作为辅助教材,国际项目课程《思想品德》(30 学时)将其 作为指定教材。 此外,为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 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和重大意义,学校积极组织教育学各学科专业全 体教师、讲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课及相关内容的马克思主义 理论学科教师、“形势与政策”课全体教师以及干部教师代表参加《习近平总书 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使用培训会。 (二)教学建设 1、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本科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是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我 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为目的,紧紧围 绕学校办学定位,以适应国家、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首都“四个中心” 功能为定位,持续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学科专业建设一体化为 指导,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和内涵建设。 (1)合理规划专业结构,积极调整专业布局,扩大师范教育规模 为优化师范专业、非师范专业结构,合理调整专业布局,根据北京市基础教 育发展需求及校情,我校近年来新增若干师范专业和师范非师范兼招专业,以大 类招生合并一部分非师范专业,逐步精简非师范专业。学校舞蹈学转办师范专业, 新增教育技术、心理学、人工智能(师范)、书法学(初等教育) 、德语(师范) 、 小学教育(德育)等师范专业(方向)。 全校师范类专业数量达到 20 个,专业方向 27 个,同时继续开设 STEAM 教 师教育辅修专业,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的结构得到优化。师范生总人数占在校 生总人数的 50% 以上;全校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专业与学科协调发展。 (2)重点培育优势专业,加强一流专业建设 学校围绕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为目标,以建设一流专业为引领,点面结 11 合,分层推进全校专业建设。在实施国家、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计划的基础上, 发挥已有国家级特色专业的优势,积极开展学校一流专业建设。 2021-2022 学年,我校新增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10 个,省级一流专业建 设点 9 个。截止目前,学校共获批 35 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及 14 个省级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成功建设国家级特色专业 7 个、北京市特色专业 10 个、 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 3 个。专业特色化建设工作有效推进,专业发展的优势 能力明显强化,学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2、课程建设 2021-2022 年,学校配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立足六大系列通识课程体系基 础,新建通识课程 85 门,引进校外网络课程 181 门。建强思政课课程群,建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政必修课,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 系,在思政课等课程中全面融入宪法精神、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 述研究,并重点围绕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以及“四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选择性必修课程。改革“形势与政策”,调整为大学四年 连续开设,共 2 学分 64 学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劳动实践”必修课程以及“花 艺” “烹饪”等选修课程。跨部门联合打造“大使谈外交” “人工智能与写作” “世 界合唱艺术鉴赏与实践”等精品通识课程。 学校持续面向全部课程开展课程简介、教学大纲修订工作。完成各类课程介 绍工作,包括《2021、2022 通识选修课程学习指南(100 门)》 、 《中文课程简介》 、 《英文课程简介》、 《教学大纲》等。通过进一步完善对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 内容、课程考核等方面的要求,加强课程内涵建设。具体包括:明确课程教学目 标要从课程及其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进行阐述,要求分解、细化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解释清楚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专业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要求进一 步明确教学内容与课程教学目标的支撑关系;要求细化并加强对课程考核的具体 要求。 2021-2022 学年,学校开设本科生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共 2669 门,6446 门次。我校已建设有国家级精品课程 12 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 29 门;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1 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 1 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 课 6 门,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8 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10 门。 3、教材建设 2021-2022 学年,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围绕“育人”核心开展教材 建设,严把教材建设中的意识形态关,严守校院系党委两级教材审核制。完成学 校第八届教材建设委员会换届;接受教育部教材专项审查 2 次;推荐国家教材委 12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马工程)专家委员会学科专家组专家人选 10 人;获评北京 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项目 8 项,累计获评 16 项。积极组织《习近平谈治 国理政》多语种版本“三进”教学。我校本科课程使用教材 2669 部,其中使用 “马工程教材”165 部。2020-2021 年,出版教材 115 部。 2021 年,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中,我校共有 23 项教材(含参与编著) 获奖,其中,特等奖 2 项、一等奖 7 项、二等奖 14 项;徐蓝教授荣获全国教材 建设先进个人。学校综合获奖数量位居北京市属高校首位,在全国师范院校中排 名第三。 4、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基地 (1)实践教学 我校的实践教学遵循高水平学科建设支撑高水平教师教育发展的办学思路, 结合“双一流”建设,进一步探索本科教学综合改革,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 培养模式,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培养德才兼备、专业素 质和综合素质优良、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优秀人才。本科生 实践教学内容和规模不断扩大。学生参加的各类学科竞赛项目总数已达 53 项, 参赛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生参加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 划等项目的学生人数稳步增长,2022 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总 数共计 450 项,包括国家级项目 37 项,北京市级项目 113 项,校级项目 300 项。 (2)本科生毕业论文 为加强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我校建立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机制。在管理过程中, 严格毕业论文全程质量管理,实行校院系两级管理;教学督导参与毕业论文管理 过程。学校负责宏观指导、检查、总结工作以及组织实施毕业论文质量监控工作。 院系负责制定本单位《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实施细则》和《本科生毕业 论文(设计)评分标准》 ;审定指导教师资格、毕业论文选题;成立答辩资格审 查小组、答辩组;检查本单位毕业论文进度和质量,开题、答辩;总结工作。同 时,学校建立毕业论文激励机制,评选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对优秀毕业论文指导 教师进行奖励。 2021-2022 学年,我校共开设了 2855 选题供学生选做毕业设计(论文)。我 校共有 956 名教师参与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具有副 高级以上职称的人数比例约占 69.14%,平均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 2.91 人,24 篇毕业论文(设计)获得 2021 年北京市市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奖。, (3)实践基地建设 本科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断推进。据统计我校目前稳定运行的校外实习基 地共有 559 个,校外实习基地与我校建立有长期合作关系,能够为我校提供较为 稳定的实习支持。在疫情反复的新常态下,实践科特制定《首都师范大学关于本 13 科实习实践的疫情防控及应急预案》 ,力求落实实习学校和院系双方的主体责任, 尽可能在保证防疫抗疫的大前提下,使实习实践工作平稳有序开展。 从 2021 年起我校为进一步带动创新创业工作的持续开展,累计新建校内创 新实践训练基地 19 个。近年来已经形成教务处主管、各相关院系主责的建设模 式,后续将在内涵经费划拨、质量监管、成果汇总等方面继续加强基地建设督导 工作。 5、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突出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加强对本科生实习实训、科研训练、毕业论文、 学科竞赛等重要环节的指导和管理,推动学生出更多更好的创新创业成果。深入 开展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不断开拓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创新创业基地,为 提升实践教学水平提供保障。不断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结合,多部门联合 推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1)完善制度保障,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相融合 我校修订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管理文件,明确学生参加的创新创业活动经 审核可以折算通识拓展课程学分、计入学业成绩,允许学生调整学业进程、保留 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先后在奖励上予以倾斜,设立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创 业团队资助金等,以激励创新创业团队。 (2)构建课程和教材体系,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育人相融合 以创业活动不同阶段、不同业态的知识技能需求为导向,构建多层次、模块 化的创业培训课程体系。全面升级 KAB 创业基础选修课程,并在完成了全国高等 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的创业类慕课建设课题——“创业型企业的股 权结构与股权应用驱动”课程的录制工作,已向全网开放。教务处和招生就业处 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创业基础(KAB)》、 《职业素质拓展与体验》和《未来职场 与生涯领导力》等课程。 (3)以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项目为中心目标,以赛代练,力促项目孵化 学校每年划拨 70 余万内涵经费支持本科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通过参 与国家级、市级、校级三个层次的竞赛,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截止当前,我 校在重要赛事中成绩显著提高。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总决赛以 线上直播的形式展开。我校 W.PIE 学生创新实验室的同学团结协作,荣获二等奖 两项,取得我校在该项赛事传统组别的最好成绩。 2022 年教务处联合招就处、研究生工作部、学生处、团委,广泛动员,精心 准备,成功完成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内赛和市赛任务。 通过在全校范围内宣传、培训等系列活动,吸引了众多在校师生的关注。在 2022 年北京赛区的比赛中,我校本科生最终获得市级一等奖 1 项、市级三等奖 10 项。 (4)提升基数,营造校园内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14 打通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 首都师范大学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校内创新实践训练基地实训项目、 实验室开放基金等多渠道培育创新优质项目,并开展创业宣传周、创业嘉年华、 校内实践基地书屋招标等活动,加强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着重培养和提升 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能力。 (5)深化校企合作,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协同育人相融合 我校先后与企事业单位、地方政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教育部协同育人 项目,联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组建校外创业导师队伍,聘请校友、专家、企业 家等开展集中辅导、 “一对一”项目跟踪,支持学生实体创业。 (6)厚植基础,促进学生创新创业 2022 年先后与招就处、团委、科技处、研工部、科技转移中心、社科处等部 门具体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人员开展交流合作,深入了解和挖掘我校具有培 育潜力的创新项目,促进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厚植基础,进而实现协同创新, 资源共享,形成合力。 本学年继续开展“大学生创新俱乐部”换届工作,组织开展多校区培育宣传 工作。成果方面,今年恰逢我校大创项目设立十周年,在对历史数据进行清洗和 梳理后,累计凝练出科研文章两篇,用以指导今后工作方向。另有音乐学院宋张 睿炀《面向自闭症孩童的舞蹈疗育研究》和初等教育学院王欣《逐梦无畏,踏浪 无惧》入选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成长成才故事线上联讲活动。 (三)教学改革 我校坚持双一流大学办学定位,始终大力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 1、教学成果奖成绩突出 近年来学校坚持重大成果培育战略,教学成果奖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大标 志性成果,在申报之前开展了扎实的培育工作。本学年我校共有 24 项成果获奖, 综合获奖数量位居市属高校首位。其中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21 项(特等奖 1 项, 一等奖 9 项,二等奖 11 项),数量位居市属高校首位;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 3 项 (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2 项)。本次获奖的所有成果均是在已有校级优秀教学成 果的基础上反复凝练,优化产生,是对近年来我校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的凝练和升 华,代表着我校在北京市乃至全国范围内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先进水平。 2、推进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改革 依托学校四大高水平学科群,以历史学、数学、中国语言文学 3 个拔尖基地 建设为引领,不断完善“国家级-学校级-院系级”三级卓越拔尖人才培养体系, 持续推进“三注重三强化”卓越拔尖人才培养路径;与全国线上书院对接,积极 拓展育人资源,共享全国 77 所拔尖计划 2.0 高校 288 个拔尖基地资源的同时, 15 打造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和生活社区;积极分享我校优 质资源,举办主题活动周,全国线上书院直播观看人次平均每场超过 900;组织 和参加卓越拔尖人才培养经验交流会 4 次,通过经验交流和总结反思,推动卓越 拔尖人才培养。 3、推进各类奖项申报与培育 国家级项目 4 类 20 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 项,“第七批国 家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推荐 4 人,“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专家”推荐 5 人,“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专家委员会专家”推荐 10 人; 北京市级项目 4 类 12 项:“‘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属高校教师队伍高水平 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支持计划”(推荐 4 个团队) ,“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 革创新项目’”(获评 4 项),“北京市教育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推荐 2 项)”, “北京市数字教育研究课题(获评 2 项)”。 校级培育项目 4 大类若干项:包括 2021 年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53 项; 2021 年校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 10 项;2022 卓越拔尖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实践项 目(立项 30 项);2021 年本科教学建设与综合改革项目(结题 147 项) ;2021 年 本科教学建设与综合改革项目(立项 251 项);2022 年首都师范大学校级教学成 果奖(进行中);2023 年本科教学建设与综合改革项目(进行中) 。 4、组织“师生线上面对面”系列活动 “师生线上面对面”活动包括“校长有约”系列讲座和“云端面对面——疫 情下的你和我”座谈会 2 个子活动,旨在搭建疫情下学生与校长和教学管理人员 的沟通交流平台,为长期居家、在线学习的学生送去关怀、指导和帮助,以师长 的人生智慧引领学生成长发展,促进学生增强信念、收获成长、筑梦未来,是学 校“三全育人”的重要载体。本年度开展“校长有约”系列讲座 4 场,分别邀请 孟繁华书记、方复全校长、宫辉力老校长、杨志成副书记为学生做讲座,参与学 生达上万人次;分年级开展“云端面对面——疫情下的你和我”系列座谈会 3 场, 参与学生 120 余人。 16 第四章 专业培养能力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特色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厚植基础,激发潜能,完善人格,追求卓越”的 育人理念,遵循我校高水平学科建设支撑高水平教师教育发展的办学思路,结合 “双一流”建设,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综合改革,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 模式,培养德才兼备、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优良、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复合 型、应用型优秀人才。 (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落实学校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举措,完成 2021 年本科师范类、非师范类、 第二学士学位等三类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录入、日常维护等工作。其中主修非 师范方案 70 个(包括大类、专业、拔尖基地、实验班等),师范方案 28 个,第 二学士学位方案 10 个。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在坚持课程思政理念、开展公共课程 建设、实施卓越拔尖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 (三)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各专业平均开设课程 24.33 门,其中公共课 2.93 门,专业课 21.43 门; 各专业平均总学时 2850.46,其中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学时分别为 1926.27、 341.29。(具体分专业学时、学分情况见支撑数据) (四)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在学校党委坚强领导下,学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取得新进展。 1、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建设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 党委统一领导、教师工作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合力推进、二级党组织发挥 主体作用的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工作机制进一步得到完善,运行更加通畅有 效。成立教师工作委员会,调整师德建设委员会,充分发挥“两委”在高站位、 高质量谋划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师德师风是评 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全面落实师德考核和师德评价“一票否决”工作机 制。 2、“六个着力”师德建设模式继续深化巩固 一是着力加强理论武装,落实教职工理论学习制度、编印教职工理论学习资 料、举办专题报告会、教职工思想动态调研等,筑牢教师立德树人理想信念之基; 二是着力加强制度建设,制定《首都师范大学师德专题教育工作方案》,规范师 德教育内容和程序,按照《新时代首都师范大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规范入 17 职宣誓和师德师风承诺,按照上级和学校文件要求,规范师德失范惩处和案件通 报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制度的刚性约束作用;三是着力加强典型引领,举办领雁 论坛、师德先进评选表彰、 “我和我的育人故事” 、北京市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 作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评选等活动,唱响育人育才主旋律;四是着力加强文化 涵养,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赛事观演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崇德修身;五是着力加强社会实践,开展南阳师德实践专题教育活动、组织 教师志愿者参与学校疫情防控、动员教师参加乡村振兴行动计划等,牢固树立胸 怀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六是着力促进教师发展,组织青年教师职业能力竞赛、 教师在线学习培训等,不断提升育人能力和水平。 “六个”着力师德建设,为学 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支撑和政治保证。 3、学校师德建设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撰写《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明确新时代师德建设形势与任 务》报告,获评中宣部 2021 年度优秀理论宣讲报告。 《构建“六个着力”师德建 设工作机制,奋力打造新时代师德高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工作实践和研究成果, 在 2022 年荣获“2018-2020 年北京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三 等奖。 (五)学风管理 我校学风建设以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提升专业认同感为目标,注重学生的 学术素养的提升,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1、深入推进新生引航工程 围绕“我的大学生活”、“专业认知与学业规划”、“自我管理与自我价值”、 “人际关系”等主题,通过主题班会、新老生经验交流会、师生座谈会等多种形 式,做好新生入学适应教育,引导大学生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2、重点实施学业引领计划 充分发挥知名专家、学者、校友、朋辈等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名师领航、 对话榜样、朋辈向导等育人平台,引导大学生明确学业目标,合理规划,积极作 为。 3、积极构建学术体验平台 围绕大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提升,增加大学生学术实践体验,每年组 织开展“大视野·微观察”社会实践调研、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专项课题立项工 作,注重对学生科研意识的启发与训练。同时每年开展诚信教育,倡导学生“诚 信考试” ,坚守学术诚信,规范学术行为。 18 第五章 质量保障体系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落实 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不断加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切 实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每年专题研究人才培养工作, 定期召开全校性本科教学工作大会,加强人才培养制度保障和建设,保证教学经 费投入,严格落实校领导和处级干部听课制度,确保校院两级领导干部能够经常 性深入教学一线了解教学情况,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将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落到实处。 2021-2022 学年,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定期深入院系调研本科培养工作,听取 院系的意见和建议,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要求学校教务处等相关职能部处每 周定期向学校汇报本科教学相关安排与进展,同时每周召开例会对学校教学科研 等重要工作进行研讨、分析与决策,全体校领导深入到不同类型课堂听课 60 余 节次,全面了解教学的开课情况。 (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运行 学校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促进学 生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为核心,强化教师的教学规范和责任意识,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完善质量监控机制,建立质量保障闭环系统,不断提升人才 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度。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的要求,围绕学 校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建立了由目 标决策、教学运行、评价监控、反馈改进等四个子系统组成的闭环教学质量保障 体系。学校在出台《关于加强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的意见》的基础上,依 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 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及各类评估认证相关标准,加强我校本 科教学质量相关标准建设,建立完备的校院两级质量保障组织。 2021-2022 学年,修订完善了《教学督导工作条例》和《教学督导工作实施 细则》,将完善教学质量持续改进,优化质量管理流程具体到每一个环节,实现 教学质量监控的闭环管理。为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制定了《关于加强在线教学工 作组织与管理的若干规定(试行)》 (教发[2022]7 号); 《首都师范大学关于加强 课程教学过程性评价的指导性意见(试行) 》(教发﹝2022﹞58 号) 。 1、日常式与集中式教学检查相结合 2021-2022 学年,教务处和院(系)的领导干部、校级和院系级教学督导深入 一线课堂,开展全校范围的听课,及时掌握各院(系)教学动态并提出反馈意见。 线上教学期间及时形成课程开展情况报告和每日听课数据统计报告。定期组织全 19 校范围内的两次集中教学检查,包括开学第一周教学检查和期中教学检查,重在 加强学风建设,严格课堂考勤制度,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开学第一周教学检查采 取巡视形式,重点检查各教学单位师生的教师授课情况、出勤情况、课程变动情 况及教学日历大纲上网情况等。期中教学检查采取“各单位自查为主,学校抽查 为辅”的方式,以课堂教学检查为主,听课重点为青年教师、“优秀主讲教师候 选人”所授课程,重点检查课堂教学方法与效果。此外,各教学单位积极开展教 师相互听课、评课等教学研究活动,并组织本单位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学校 “优秀教师奖”获得者以及“北京市教学名师奖”和“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奖” 获得者)开展公开课、观摩课教学。 2、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进一步优化 第八届本科教学督导组是校-院两级督导体系构成,校级督导 33 人,院级督 导 139 人,督导在职比例分别提升至 50%和 88.5%。根据本科教学督导工作相关 文件要求,我校组织校—院两级督导开展质量监控工作。校级督导每月召开例会, 及时发现并向相关部门反馈本科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学校建立了督导反 馈信息闭环管理机制,通过设立督导反馈意见处理单将督导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 至相关部门,相关部门填写处理结果后返回至督导,切实形成闭环管理机制。 2021-2022 学年,校级本科教学文、理科督导共计听课 3839 课时,有针对 性的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2021-2022 学年春学期,全校 2711 门本专科 课程参与教学质量评估,其中评估成绩 90~100 分以上课堂占 98.63%、80~90 分 课堂占 1.22%、70~80 分课堂占 0.15%、无 60 分以下课堂,整体评教成绩优于往 年。 (三)专业认证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的精 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我校制定了《首都师范大学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 。 我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国家认证标准为依据, 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改进、自我建设,充分体现“以 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的宗旨,不断推动我校师范类专业建设水平和人 才培养质量,使师范类专业更好地服务国家和首都基础教育。学校成立了师范专 业认证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校领导任组长,从认证准备、认证申请、学院 自评、学校预评、自评报告修改、教育部专家进校考查以及专业整改提高等七个 方面,对我校预计参加认证的 14 个师范专业提出了具体要求。 2021 年以来我校英语、历史学、物理学、美术学、生物科学、化学、思想政 治教育、地理科学等 8 个师范专业接受了二级认证专家考查工作,小学教育师范 专业接受了三级认证专家考查工作。截至 2022 年 11 月,我校通过(含已入校认 20 证)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的专业数量占具有专业认证资格专业总数的 93%,小 学教育师范专业也成为全国师范类专业认证中承担“双打样”(二级打样和三级 打样)工作的专业。 21 第六章 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满意度 2021-2022 学年,我校大一至大四学生对学校的教学满意度为 97%~98%,与 2019-2020 学年、2020-2021 学年基本持平,与同类院校相比具有优势(大一至 大四分别为 94%、93%、94%、95%) ,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认可度高。从学院层面来 看,学生对本校的教学满意度均在 95%~99%,其中初等教育学院、政法学院的教 学满意度均达到了 99%。 本校2019-2020学年 本校2020-2021学年 本校2021-2022学年 同类院校 98% 97% 97% 94% 97%97%97% 93% 97%97% 97%94% 97%97% 98% 95%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图 5 近三学年及同类院校教学满意度比较情况 各院系学生对专业课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整体较高,多项满意度达到了 95% 以上。师范类专业学生对教师各项素质能力的满意度均在九成以上。反映教师具 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和课程开发能力,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并应用于教学;教师积 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对师范 生课程学习、自主发展与职业规划进行有效指导,获得较高的满意度。 2020-2021 学年,我校大一至大四学生每周至少一次或每月至少一次与任课 教师课下交流的比例分别为 60%、56%、60%、66%,相比于低年级学生,高年级学 生由于实习实践、毕业设计,其师生交流积极性较高。其中音乐学院的师生课下 高频互动比例最高(85%),化学系比例较低(43%)。从具体的课下交流内容来看, 学生与任课教师课下交流主要是以“课程内容及专业知识” (86%)为主,“讨 论论文或项目的想法”“职业规划、职业从业指导”“对学术表现作出评价”等 内容的比例均较上一学年有所上升。 (二)毕业情况 22 我校 2022 届毕业生共计 5563 名,其中本科毕业生 2927 名(师范类毕业生 1603 名,非师范类毕业生 1324 名) ,毕业率为 100.00%,学位授予率为 98.50%; 专科毕业生 142 名,研究生毕业 2494 名。本科毕业生北京生源比例为 70.48%, 研究生毕业生北京生源比例为 16.24%。 (三)就业情况 2021 年,首都师范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 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 “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落实教育部和北京市决策部署,坚持师范 特色和服务首都基础教育的办学定位;坚持把就业创业作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 本任务重要环节,完善管理服务体系;加快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 就业机制,对就业困难学生实行托底帮扶,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 进机制。学校紧密结合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支持和引 导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发展观,鼓励学生到基层去建功立业。2022 年,本科 毕业生就业率为 97.13%,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为 98.48%(截止至 2022 年 10 月 31 日)。在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背景下,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社会认可度稳步提升。 (四)转专业及辅修情况 2021-2022 学年,根据《首都师范大学本科生转专业实施办法(2020 年修 订)》 ,取消非师范专业跨院(系)转出和所有专业转入的比例限制,取消大部分 师范专业转出的比例限制。学生在自愿申请基础上,经转出院系和转入院系双方 审核同意,共完成转专业学生 181 名,占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数比例为 1.49%。 2021 年,学校新增两个辅修新专业,分别为美育研究中心开设的美育辅修 专业、资源与环境学院开设的旅游管理辅修专业。辅修的学生 2458 名,占全日 制在校本科生数比例为 20.19%。双学位学生 34 名,占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数比例 为 0.28%。学校通过企业微信、短信平台等方式搭建多方位信息沟通平台,确保 各类辅修教学信息的及时传达。 (五)用人单位评价 为切实掌握我校 2022 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充分了解用人单位满意度情况, 我校针对 2022 届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开展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回收毕业生有效 问卷 5145 份,用人单位问卷 113 份,涉及教育系统、企业单位、机关事业单位 等各类性质单位。从满意度情况来看,用人单位对我校 2022 届毕业生的总体满 意度为 100%, 对所招聘的我校 2022 届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满意度为 100%。 并认为我校 2022 届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积极度为 95.58%。 23 第七章 特色发展 (一)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创新,构建“双链循环”发展机制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高水平学科建设支撑高水平教师教育, 不断推进教师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养造就学科知识扎实、专业能力突出、 教育情怀深厚、首师特色鲜明的高素质复合型教师,构建引领首都基础教育发展 的教师教育新格局,为加快推进首都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助力办 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在长期的探索中,首师大确立了“反哺、引领与共生”的改革创新理念,坚 持教师教育面向一线中小学实践,构建了“双链循环”教师教育模式。“双链循 环”中的内循环,是指大学内部“理论—标准—课程—实验室—基地”的循环机 制,理论推进标准的变革,标准要求课程的改革,课程对实验环境提出新的要求, 在实验环境中产生的新教师、新课程、新教学在基地中成为真实的课堂,这些变 化所带来的新问题又成为理论继续前行的新起点。 “双链循环”中的外循环,是 指大学与中小学理论与实践的循环,以理论引领中小学实践改进与创新,以丰富 的基础教育实践反哺大学教师教育理论重构。目前,首师大与共同体学校形成了 多元、交互、融通的联系渠道,共同参与培养师范生,不断为国家基础教育输送 高素质、专业化教师。本学年,学校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启动示范性实践基地 协同项目。与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合作共建教师教育实践示范基地,签订 《共建教师教育实践示范基地协议书》,进一步推动师范院校-地方政府-中小学 “三位一体”教师教育模式的转型升级。回应“双减”,积极探索大学与中小学 协课程育人新机制,利用线上教学平台,打造面向中小学生的“寒假有约”“暑 假有约”“课后 330”跨校云课程,将师范生教育实践与中小学课后服务深度对 接,打造首都师大教师教育特色新品牌。 (二)优化在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学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 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要求,主动适应高等教育改 革发展趋势,积极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契合首都基础教育高水平师资需 求,瞄准学生“知识-素养-能力-情怀”国际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坚持立足本 土、兼收并蓄、内涵发展,探索实践了以在地国际化为主、在地与跨境相辅相成 的人才培养国际化模式,培养国际综合素质高、专业化、复合型人才。 学校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升级课程内容、完善课程实施,建立了专业引领、 课程支撑、学位支持的“专业-课程-学位”在地国际化课程教学体系;通过打通 “内外”国际化育人资源,全面整合校内不同专业、校内校外、国内国外的教育 24 教学资源,建立了课程整合、师资融合、内外融通的“课程-师资-平台”在地国 际化资源体系;通过教育教学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打造了学院示范、基地实践、 理论指导的“示范学院-人才培养基地-研究机构”在地国际化协同机制。以在地 化为核心、在地与跨境相辅相成、资源整合、机制协同,实现了不以“出去”为 主要形式、覆盖全体师范生、聚焦国际综合素质培养提升、厚植教育情怀、爱教 乐教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在地国际化。 (三)构建高水平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近年来,学校积极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 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 学生培养计划 2.0 的意见》 、 《教育部关于 2019-2021 年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 地建设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精神,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开展拔尖人 才培养创新探索与实践,逐渐形成了“横向拓展、纵向贯通、内外协调”的拔尖 人才培养新模式、新机制。 学校在早期成立“燕都学院”的基础上,依托“文理艺教”四大优势学科群, 成立“求实” 、 “求新” 、 “欧阳中石”、 “傅任敢”四大书院,完善书院模式,融通 学科专业边界,提升通识教育水平,扩大拔尖培养学科和专业的辐射作用。20202021 年,我校获批历史学、数学、中国语言文学等 3 个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 培养计划 2.0 基地(简称拔尖基地) ,为北京市属高校中唯一获批拔尖基地的高 校,获批数量为全国省属大学并列第一、全国师范大学第三。获批以来,教务处 在学校党委领导下,按照教育部相关要求,立足一流大学定位,统筹实施了拔尖 基地建设。依托学校四大高水平学科群,以历史学、数学、中国语言文学 3 个拔 尖基地建设为引领,不断完善“国家级-学校级-院系级”三级卓越拔尖人才培养 体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设计纵向贯通的课程体系与培养体系,持续推进“三 注重三强化”卓越拔尖人才培养路径;与全国线上书院对接,积极拓展育人资源, 共享全国 77 所拔尖计划 2.0 高校 288 个拔尖基地资源的同时,打造课内课外、 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和生活社区;积极分享我校优质资源,举办主 题活动周、全国线上书院直播等。 25 第八章 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产出导向人才培养理念需进一步落实 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标准提出建立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保障人才培养 质量。目前,学校在本科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评价上重教轻学、导向上重学科轻 需求的倾向,缺乏基于产出的质量标准以及评价改进机制。学校今后将进一步落 实产出导向人才培养理念,制定基于产出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并 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落实标准,以至持续改进。培养方案修订后,将按照认证 的理念,科学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检验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度、毕业要求 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度,并组织专项检查,以确保产出导向的理念落到实处。 (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信息化程度需进一步提高 目前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依托教学基本数据状态数据报表制度进行逐级 统计和上报,教学监控信息采集分别从学校、学院和教师三个层面进行,教学质 量报告由教务处组织收集整理,三种渠道整理的数据未能和学校日常教学质量监 控数据形成信息共享,未能有效反馈和作用于日常教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相关 信息系统之间,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割裂。目前校内虽然已有教学、科研、财务、 人事、资产等系统,但由于在技术标准、数据统计时间节点等方面的不同,无法 实现跨系统的数据流通,各系统的数据还无法实现集成共享。未来,学校将进一 步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的信息化建设,整合校内各数据平台,完善教学质量监测体 系,定期对数据收集整理、分析比对,从更深层次分析教育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 教育发展的偏差与趋势,形成更加精准的阶段性或年度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为 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决策调整提供依据和建议,更好地服务于本科教学质量常态化 监控。 (三)对第三方评价结果的应用需进一步加强 引进第三方教学评价机制进行本科教学质量评价是高等教育发展新时代推 进综合改革、落实“管办评”分离的具体要求,是强化内涵建设、持续提升教育 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本科专业认证等重要指标内 容。目前,我校已经引入了第三方机构对我校全体本科在校生开展每学年一次的 调查工作,并形成年度调查报告,但对第三方评价结果的应用仍显不足。未来, 我校继续开展对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及结果应用的调研,并在教学评价工作中加 强三方参与的程度,加强对反映出问题的研究,针对问题修正育人环节。一方面, 构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用人单位、部分专家学者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参与培养 目标制定、评价、改进的数据采集与分析的系统化机制,形成多方参与、多元评 26 价、良好互动的常态机制和人才培养的开放系统。另一方面,围绕入学教育,适 应性问题,专业认知与职业成熟度,德育、能力与职业素养,学习行为与教学培 养,改进反馈等方面对全体在校生开展第三方评价与满意度调查,针对调查结果 进行数据挖掘与问题分析,形成逐年滚动、动态调整的反馈机制,增强第三方评 价对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提升的促进作用。 27 附录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1.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 57.06% 2. 教师数量及结构 (1)全校整体情况 附表 1 全校教师数量及结构统计表 专任教师 项目 (%) (%) / 275 / 正高级 383 24.87 147 53.45 其中教授 336 21.82 74 26.91 副高级 607 39.42 48 17.45 其中副教授 556 36.10 30 10.91 中级 512 33.25 61 22.18 其中讲师 457 29.68 24 8.73 初级 3 0.19 2 0.73 其中助教 1 0.06 0 0.00 未评级 35 2.27 17 6.18 博士 1104 71.69 120 43.64 硕士 385 25.00 75 27.27 学士 49 3.18 80 29.09 无学位 2 0.13 0 0.00 35 岁及以下 209 13.57 32 11.64 36-45 岁 583 37.86 59 21.45 46-55 岁 476 30.91 73 26.55 56 岁及以上 272 17.66 111 40.36 最高学位 专任教师 项目 外聘教师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1524 / 356 / 正高级 373 24.46 190 53.45 其中教授 331 21.71 96 26.91 副高级 616 40.45 62 17.45 总计 职称 比例 数量 1540 职称 年龄 比例 数量 总计 外聘教师 28 专任教师 项目 最高学位 年龄 外聘教师 比例 数量 数量 (%) 比例 (%) 其中副教授 570 37.41 39 10.91 中级 503 33.00 79 22.18 其中讲师 458 30.03 31 8.73 初级 2 0.14 3 0.73 其中助教 1 0.07 0 0.00 未评级 30 1.95 22 6.18 博士 1104 72.43 155 43.64 硕士 368 24.17 97 27.27 学士 50 3.26 104 29.09 无学位 2 0.14 0 0.00 35 岁及以下 208 13.68 41 11.64 36-45 岁 591 38.78 76 21.45 46-55 岁 463 30.39 95 26.55 56 岁及以上 261 17.15 144 40.36 (2)分专业情况 附表 2 分专业专任教师数量情况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010101 哲学 020401 030101K 030201 国际经济与贸 易 法学 政治学与行政 学 专任教 师数量 生师比 近五年新 双师型 具有行业企业 进教师 教师 背景教师 26 2.31 6 1 1 9 10.89 1 0 0 19 8.21 3 2 4 12 4.83 2 2 1 030302 社会工作 13 6.00 1 6 6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20 16.45 2 1 0 040101 教育学 79 1.48 19 0 2 040104 教育技术学 20 9.05 1 0 0 040106 学前教育 66 15.21 10 1 1 040107 小学教育 95 15.07 5 0 0 29 专任教 近五年新 双师型 具有行业企业 进教师 教师 背景教师 9.08 14 0 0 10 6.10 0 0 0 英语 62 10.76 7 1 1 050202 俄语 17 4.29 2 0 1 050203 德语 12 7.83 4 0 0 050204 法语 10 7.60 1 0 0 050205 西班牙语 11 6.91 0 0 0 050207 日语 16 6.63 4 0 1 060101 历史学 36 9.72 3 0 0 060102 世界史 22 4.64 3 0 0 060103 考古学 10 6.80 2 0 0 060107T 文化遗产 9 9.22 1 0 0 85 8.11 15 2 0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050101 汉语言文学 79 050107T 秘书学 050201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 学 师数量 生师比 070201 物理学 40 10.20 9 1 6 070301 化学 38 8.89 4 3 2 070302 应用化学 14 10.21 2 1 0 070501 地理科学 28 11.64 3 21 0 070504 地理信息科学 31 2.87 1 28 0 071001 生物科学 63 6.24 7 0 0 071101 心理学 40 5.15 8 2 1 071201 统计学 11 8.36 1 0 0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23 8.00 2 3 4 12 9.92 1 1 0 32 10.22 6 2 6 8 6.88 0 3 3 080705 080901 120102 光电信息科学 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 技术 信息管理与信 息系统 120210 文化产业管理 8 10.63 0 0 0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15 4.00 3 0 1 120403 劳动与社会保 9 8.44 0 0 1 30 专业代码 专任教 专业名称 师数量 生师比 近五年新 双师型 具有行业企业 进教师 教师 背景教师 障 120801 电子商务 8 6.50 1 1 1 120901K 旅游管理 13 4.69 0 13 0 130202 音乐学 78 3.87 8 0 1 130205 舞蹈学 11 13.09 0 0 0 130304 戏剧影视文学 11 6.00 0 0 0 130401 美术学 24 16.54 5 0 0 130402 绘画 19 6.47 2 0 0 130503 环境设计 6 8.83 2 0 0 130508 数字媒体艺术 6 10.00 1 0 0 附表 3 分专业专任教师职称、学历结构 职称结构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教授 专任教 师总数 授课教 数量 授比例 (%) 010101 020401 030101K 030201 030302 030503 040101 040104 哲学 国际经济 与贸易 法学 政治学与 行政学 社会工作 思想政治 教育 教育学 教育技术 学 学历结构 副 中级 教 及以 授 下 博 硕 士 士 学士 及以 下 26 7 71.00 8 10 24 1 1 9 2 100.00 5 2 8 1 0 19 5 100.00 3 11 14 4 1 12 2 50.00 5 5 11 1 0 13 2 50.00 8 3 11 2 0 20 11 91.00 6 3 16 4 0 79 20 75.00 23 29 56 21 2 20 6 100.00 12 2 16 4 0 040106 学前教育 66 6 83.00 27 32 29 33 4 040107 小学教育 95 11 100.00 47 34 45 43 7 050101 汉语言文 79 30 93.00 22 24 77 2 0 31 职称结构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教授 专任教 师总数 授课教 数量 授比例 (%) 学历结构 副 中级 教 及以 授 下 博 硕 士 士 学士 及以 下 学 050107T 秘书学 10 1 0.00 5 4 10 0 0 050201 英语 62 9 89.00 24 29 38 24 0 050202 俄语 17 3 100.00 9 3 15 2 0 050203 德语 12 0 -- 2 10 7 5 0 050204 法语 10 0 -- 2 8 5 5 0 050205 西班牙语 11 0 -- 3 8 5 6 0 050207 日语 16 1 100.00 5 10 14 2 0 060101 历史学 36 16 75.00 10 7 33 3 0 060102 世界史 22 11 91.00 4 5 21 1 0 060103 考古学 10 2 100.00 4 3 10 0 0 060107T 文化遗产 9 2 100.00 6 0 9 0 0 85 29 93.00 32 19 79 6 0 070101 数学与应 用数学 070201 物理学 40 8 88.00 13 12 39 1 0 070301 化学 38 18 100.00 10 5 38 0 0 070302 应用化学 14 4 100.00 6 3 13 1 0 070501 地理科学 28 3 67.00 17 6 22 6 0 31 14 100.00 13 3 31 0 0 070504 地理信息 科学 071001 生物科学 63 25 100.00 24 4 57 6 0 071101 心理学 40 12 92.00 16 8 39 1 0 071201 统计学 11 4 100.00 4 2 10 1 0 23 5 100.00 7 7 21 1 1 12 3 100.00 3 3 12 0 0 32 4 100.00 12 10 25 6 1 080701 电子信息 工程 光电信息 080705 科学与工 程 080901 计算机科 32 职称结构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教授 专任教 师总数 授课教 数量 授比例 (%) 学历结构 副 中级 教 及以 授 下 博 硕 士 士 学士 及以 下 学与技术 信息管理 120102 与信息系 8 1 100.00 4 2 5 2 1 8 3 100.00 2 1 8 0 0 15 3 67.00 7 5 13 2 0 9 0 -- 7 2 7 1 1 统 120210 120401 120403 文化产业 管理 公共事业 管理 劳动与社 会保障 120801 电子商务 8 2 100.00 2 3 7 1 0 120901K 旅游管理 13 5 100.00 5 2 13 0 0 130202 音乐学 78 13 92.00 23 37 21 52 5 130205 舞蹈学 11 1 0.00 4 6 2 5 4 11 4 25.00 4 3 9 2 0 130304 戏剧影视 文学 130401 美术学 24 5 100.00 10 9 14 10 0 130402 绘画 19 7 86.00 4 8 4 11 4 130503 环境设计 6 1 100.00 2 3 3 3 0 6 1 0.00 2 3 4 2 0 130508 数字媒体 艺术 3. 专业设置及调整情况 附表 4 专业设置及调整情况 本科专业总数 在招专业数 新专业名单 当年停招专业名单 马克思主义理论,人 59 56 工智能,大数据管理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 与应用,音乐表演,书 统,电子商务 法学 33 4. 全校整体生师比 16.62,各专业生师比参见附表 2 5.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元)61275.01 6. 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9839.1 7. 生均图书(册)100.45 8. 电子图书(册)1788574 9.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平方米)19.16,生均实验室面积(平方米)1.82 10. 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元)10288.71 11. 本科专项教学经费(自然年度内学校立项用于本科教学改革和建设的专 项经费总额)(万元)6859.96 12. 生均本科实验经费(自然年度内学校用于实验教学运行、维护经费生均 值)(元)2230.58 13. 生均本科实习经费(自然年度内用于本科培养方案内的实习环节支出经 费生均值) (元)120.82 14. 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 2919.0 注:学年度内实际开设的本科培养计划内课程总数,跨学期讲授的同一门课 程计 1 门 15. 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按学科门类、专业)(按学科门类统计参 见表 6) 附表 5 各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及实践场地情况 34 实践学分 专业代码 010101 020401 030101K 030201 030302 030503 030504T 040101 040104 专业名称 哲学 国际经济 与贸易 法学 政治学与 行政学 社会工作 思想政治 教育 马克思主 义理论 教育学 教育技术 学 实践场地 集中性实 实 验 课外科 实践环 践环节 教学 技活动 节占比 专业实 验室数 量 实习实训基地 当年接 数量 收学生 数 12.0 10.0 0.0 15.83 0 7 32 20.5 0.0 0.0 14.09 1 4 40 12.0 15.0 0.0 18.0 1 12 58 11.0 14.0 0.0 18.38 0 0 0 12.0 13.0 0.0 18.66 0 19 257 23.0 0.0 0.0 15.44 0 19 71 26.0 0.0 0.0 18.71 0 0 0 3.5 11.0 0.0 16.29 0 9 3 1.0 24.67 0.67 22.45 5 6 10 040106 学前教育 27.0 0.0 0.0 17.31 0 35 439 040107 小学教育 7.0 35.5 4.0 26.84 0 33 337 18.6 0.6 0.0 14.68 0 13 65 0.0 0.0 0.0 0.0 0 0 0 23.0 0.0 0.0 16.2 0 4 0 050101 050102 050103 汉语言文 学 汉语言 汉语国际 教育 050107T 秘书学 22.0 0.0 0.0 15.83 0 4 10 050201 英语 14.33 0.0 0.0 14.12 0 18 91 050202 俄语 37.0 0.0 0.0 20.73 0 0 0 050203 德语 35.5 0.0 0.0 19.94 0 1 5 050204 法语 30.5 0.0 0.0 16.8 0 0 0 050205 西班牙语 22.0 0.0 0.0 11.89 0 1 2 050207 日语 20.67 0.0 0.0 16.45 0 11 130 060101 历史学 24.67 0.0 0.83 16.91 0 25 56 35 实践学分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实践场地 集中性实 实 验 课外科 实践环 践环节 教学 技活动 节占比 专业实 验室数 量 实习实训基地 当年接 数量 收学生 数 060102 世界史 25.5 0.0 0.88 15.81 0 0 0 060103 考古学 25.0 0.0 1.0 16.89 0 5 0 060107T 文化遗产 25.0 0.0 1.0 17.01 0 8 10 24.5 0.0 1.5 15.65 0 11 99 29.0 0.0 1.0 20.0 0 0 0 070101 070102 数学与应 用数学 信息与计 算科学 070201 物理学 10.0 18.0 1.0 16.77 6 20 71 070301 化学 14.0 19.5 0.0 21.27 5 13 80 070302 应用化学 6.0 19.5 0.0 16.83 0 1 25 070501 地理科学 18.0 31.0 2.0 28.65 6 14 432 26.5 21.5 1.0 32.32 5 9 500 070504 地理信息 科学 071001 生物科学 19.5 6.0 0.5 19.92 8 13 82 071002 生物技术 18.0 11.0 1.0 19.4 5 2 2 071101 心理学 17.0 3.0 0.0 17.44 2 12 57 071201 统计学 28.5 0.0 0.5 19.26 0 0 0 10.0 18.5 0.0 18.63 7 0 0 15.0 18.0 1.0 21.57 7 9 31 7.0 22.75 0.0 18.45 5 0 0 7.0 24.0 0.0 19.02 8 13 26 10.0 12.0 0.0 13.33 0 0 0 28.0 45.0 2.0 48.34 5 9 500 2.0 27.0 0.0 18.83 2 9 19 080701 电子信息 工程 光电信息 080705 科学与工 程 080717T 080901 080902 081202 120102 人工智能 计算机科 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 遥感科学 与技术 信息管理 36 实践学分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实践场地 集中性实 实 验 课外科 实践环 践环节 教学 技活动 节占比 专业实 验室数 量 实习实训基地 当年接 数量 收学生 数 与信息系 统 120108T 120210 120401 120403 大数据管 理与应用 文化产业 管理 公共事业 管理 劳动与社 会保障 5.0 17.0 0.0 15.17 0 0 0 23.0 0.0 0.0 16.31 0 3 5 0.5 9.0 0.0 11.38 1 6 79 10.0 10.0 0.0 14.49 1 1 25 120801 电子商务 2.0 19.5 0.0 14.83 3 6 21 120901K 旅游管理 6.0 7.0 1.0 14.61 3 2 32 130201 音乐表演 20.0 0.0 0.0 15.27 0 0 0 130202 音乐学 14.75 14.75 1.0 23.23 0 20 60 130205 舞蹈学 26.0 0.0 0.0 17.57 0 6 22 24.0 0.0 0.0 17.02 0 2 0 130304 戏剧影视 文学 130308 录音艺术 24.0 0.0 0.0 16.44 0 0 0 130401 美术学 17.0 15.5 1.5 25.15 0 26 73 130402 绘画 37.0 3.0 0.0 26.4 0 0 0 130405T 书法学 3.5 25.5 2.0 30.21 0 0 0 38.0 0.0 0.0 25.33 0 0 0 38.0 4.0 0.0 27.81 0 4 41 38.0 3.0 0.0 27.7 0 5 50 18.06 9.06 0.69 19.37 1.76 3 32 130502 130503 130508 全校校均 视觉传达 设计 环境设计 数字媒体 艺术 / 16.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按学科门类、专业) (按学科门类统计参见 37 表 6) 附表 6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时、学分情况 学时数 学分数 其中 专业代 专业名 码 称 总数 其中 必 修 选 修 课 占 课 占 比 (%) 比 (%) 130508 130503 130502 数字媒 体艺术 环境设 计 视觉传 达设计 其中 理 论 实 验 教 学 教 学 占 比 占 比 (%) (%) 总数 必 修 选 修 课 占 课 占 比 (%) 比 (%) 3048.00 84.25 15.75 59.32 1.57 148.00 79.73 20.27 3096.00 84.50 15.50 59.43 2.07 151.00 80.13 19.87 3080.00 85.45 14.55 61.30 0.00 150.00 81.33 18.67 130405T 书法学 1938.00 83.49 16.51 59.60 21.05 96.00 79.17 20.83 130402 绘画 3088.00 83.94 16.06 60.88 1.55 151.50 79.54 20.46 130401 美术学 2698.50 82.95 17.05 65.63 11.23 129.25 77.76 22.24 2648.00 81.87 18.13 80.36 0.00 146.00 78.08 21.92 2880.00 79.44 20.56 68.33 31.67 141.00 73.76 26.24 130308 130304 录音艺 术 戏剧影 视文学 130205 舞蹈学 2970.00 71.99 28.01 75.15 0.00 148.00 66.89 20.27 130202 音乐学 2710.00 83.21 16.79 71.61 8.63 127.00 71.26 21.26 2834.00 83.06 16.94 79.04 0.00 131.00 75.57 24.43 1788.00 79.42 20.58 75.62 14.32 89.00 66.85 25.84 3080.00 84.42 15.58 66.10 33.51 145.00 78.28 20.34 2728.00 82.40 17.60 72.73 4.69 138.00 78.26 21.74 1760.00 92.73 7.27 70.00 30.00 83.50 81.44 18.56 130201 120901K 120801 音乐表 演 旅游管 理 电子商 务 劳动与 120403 社会保 障 120401 公共事 业管理 38 学时数 学分数 其中 专业代 专业名 码 称 总数 其中 必 修 选 修 课 占 课 占 比 (%) 比 (%) 120210 文化产 业管理 其中 理 论 实 验 教 学 教 学 占 比 占 比 (%) (%) 总数 必 修 选 修 课 占 课 占 比 (%) 比 (%) 2868.00 83.26 16.74 69.18 30.82 141.00 78.72 21.28 3488.00 85.32 14.68 59.17 40.83 145.00 77.93 22.07 3168.00 83.84 16.16 65.78 33.84 154.00 78.90 19.81 2920.00 79.18 20.82 75.34 24.66 151.00 75.50 23.84 2498.00 88.47 11.53 70.62 16.57 165.00 90.30 9.70 3234.00 84.17 15.83 68.77 24.80 163.00 80.37 19.63 3472.00 85.11 14.89 63.28 22.06 161.25 79.84 20.16 2728.00 82.40 17.60 72.14 15.25 153.00 79.74 19.61 3045.00 83.97 16.03 68.57 20.92 153.00 80.07 19.93 大数据 120108T 管理与 应用 信息管 120102 理与信 息系统 遥感科 081202 学与技 术 080902 软件工 程 计算机 080901 科学与 技术 080717T 人工智 能 光电信 080705 息科学 与工程 080701 电子信 息工程 071201 统计学 2878.00 85.55 14.45 67.82 0.00 148.00 82.43 17.57 071101 心理学 2356.00 85.74 14.26 67.69 6.34 114.67 81.69 18.31 2976.00 83.87 16.13 67.47 32.53 149.50 79.93 20.07 2623.00 87.10 12.90 63.36 20.89 128.00 79.10 15.63 071002 071001 生物技 术 生物科 39 学时数 学分数 其中 专业代 专业名 码 称 总数 其中 必 修 选 修 课 占 课 占 比 (%) 比 (%) 其中 理 论 实 验 教 学 教 学 占 比 占 比 (%) (%) 总数 必 修 选 修 课 占 课 占 比 (%) 比 (%) 学 070504 070501 070302 地理信 息科学 地理科 学 应用化 学 2880.00 83.33 16.67 72.36 11.94 148.50 80.13 19.53 3892.00 80.83 19.17 59.61 26.52 171.00 63.16 17.54 2968.00 84.37 15.63 64.69 23.18 151.50 80.86 19.14 070301 化学 3616.00 85.84 14.16 54.87 17.26 157.50 38.10 17.78 070201 物理学 3572.00 85.67 14.33 61.81 8.96 167.00 79.04 19.16 2980.00 85.50 14.50 64.97 0.00 145.00 81.38 18.62 3150.00 83.62 16.38 68.06 0.00 156.50 76.36 20.45 2840.00 82.54 17.46 71.55 0.00 147.00 78.91 21.09 信息与 070102 计算科 学 数学与 070101 应用数 学 060107T 文化遗 产 060103 考古学 2824.00 81.87 18.13 72.52 0.00 148.00 78.38 21.62 060102 世界史 3096.00 83.46 16.54 73.51 0.00 161.25 79.69 20.31 060101 历史学 2867.33 79.54 20.46 68.54 0.00 145.83 74.86 25.14 050207 日语 2352.00 82.54 17.46 74.15 0.00 125.67 79.58 20.42 3256.00 82.06 17.94 83.05 0.00 185.00 80.27 19.73 050205 西班牙 语 050204 法语 3368.00 83.85 16.15 74.58 0.00 181.50 81.27 18.73 050203 德语 3730.00 83.49 16.51 64.66 0.00 178.00 78.37 21.63 050202 俄语 3440.00 83.72 16.28 68.14 0.00 178.50 79.83 20.17 050201 英语 2067.33 81.17 18.83 77.65 0.00 101.50 75.04 23.97 050107T 秘书学 3124.00 84.64 15.36 63.00 37.00 139.00 78.42 21.58 40 学时数 学分数 其中 专业代 专业名 码 称 总数 其中 必 修 选 修 课 占 课 占 比 (%) 比 (%) 050103 050102 050101 040107 040106 040104 040101 汉语国 际教育 汉语言 汉语言 文学 小学教 育 学前教 育 教育技 术学 教育学 其中 理 论 实 验 教 学 教 学 占 比 占 比 (%) (%) 总数 必 修 选 修 课 占 课 占 比 (%) 比 (%) 2880.00 81.11 18.89 69.44 30.56 142.00 76.06 23.94 3150.00 80.00 20.00 0.00 0.00 0.00 -- -- 2664.80 84.27 15.73 72.05 23.81 130.80 80.89 19.11 3328.00 82.57 17.43 57.09 16.98 158.38 77.27 22.73 3468.00 85.24 14.76 63.21 0.00 156.00 62.18 20.51 2461.33 81.37 18.63 59.37 40.63 114.33 76.24 23.76 1752.00 83.11 16.89 75.11 24.89 89.00 79.21 20.79 2584.00 78.33 21.67 73.68 26.32 139.00 74.82 25.18 3414.00 85.00 15.00 78.68 21.32 149.00 64.43 21.48 2852.00 83.17 16.83 64.52 35.48 134.00 77.61 22.39 2452.00 77.81 22.19 75.04 24.96 136.00 75.00 25.00 2996.00 80.77 19.23 68.89 31.11 150.00 76.00 24.00 2808.00 81.77 18.23 74.64 0.00 145.50 78.01 21.99 马克思 030504T 主义理 论 030503 030302 思想政 治教育 社会工 作 政治学 030201 与行政 学 030101K 法学 国际经 020401 济与贸 易 010101 哲学 2884.00 78.92 21.08 68.24 31.76 139.00 72.66 27.34 全校校 / 2850.46 83.01 16.99 67.58 11.97 140.01 77.23 20.97 41 学时数 学分数 其中 专业代 专业名 码 称 总数 其中 必 修 选 修 课 占 课 占 比 (%) 比 (%) 其中 理 论 实 验 教 学 教 学 占 比 占 比 (%) (%) 总数 必 修 选 修 课 占 课 占 比 (%) 比 (%) 均 17.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86.45%,各专业主 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参见附表 3。 18. 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 14.53%。 19. 各专业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基地及其使用情况参见附表 5。 20. 应届本科生毕业率 100.00%,分专业本科生毕业率见附表 7。 附表 7 分专业本科生毕业率 毕业率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毕业班人数 毕业人数 010101 哲学 1 1 100.00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29 29 100.00 030101K 法学 39 39 100.00 030201 政治学与行政学 30 30 100.00 030302 社会工作 21 21 100.00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58 58 100.00 040101 教育学 29 29 100.00 040104 教育技术学 42 42 100.00 040106 学前教育 185 185 100.00 040107 小学教育 346 346 100.00 050101 汉语言文学 191 191 100.00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20 20 100.00 050107T 秘书学 17 17 100.00 050201 英语 175 175 100.00 42 (%) 毕业率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毕业班人数 毕业人数 050202 俄语 16 16 100.00 050203 德语 22 22 100.00 050204 法语 17 17 100.00 050205 西班牙语 20 20 100.00 050207 日语 34 34 100.00 060101 历史学 76 76 100.00 060102 世界史 25 25 100.00 060103 考古学 18 18 100.00 060107T 文化遗产 22 22 100.00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180 180 100.00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2 2 100.00 070201 物理学 117 117 100.00 070301 化学 100 100 100.00 070302 应用化学 35 35 100.00 070501 地理科学 61 61 100.00 070504 地理信息科学 19 19 100.00 071001 生物科学 111 111 100.00 071002 生物技术 36 36 100.00 071101 心理学 51 51 100.00 071201 统计学 35 35 100.00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66 66 100.00 36 36 100.00 080705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 程 (%)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40 140 100.00 081202 遥感科学与技术 17 17 100.00 22 22 100.00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 统 120210 文化产业管理 20 20 100.00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17 17 100.00 120403 劳动与社会保障 22 22 100.00 120801 电子商务 19 19 100.00 120901K 旅游管理 17 17 100.00 43 毕业率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毕业班人数 毕业人数 130202 音乐学 100 100 100.00 130205 舞蹈学 23 23 100.00 130304 戏剧影视文学 16 16 100.00 130308 录音艺术 14 14 100.00 130401 美术学 99 99 100.00 130402 绘画 45 45 100.00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24 24 100.00 130503 环境设计 27 27 100.00 130508 数字媒体艺术 23 23 100.00 全校整体 / 2927 2927 100.00 (%) 21. 应届本科毕业生学位授予率 98.50%,分专业本科生学位授予率见附表 8。 附表 8 分专业本科生学位授予率 学位授予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毕业人数 获得学位人数 010101 哲学 1 1 100.00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29 29 100.00 030101K 法学 39 39 100.00 030201 政治学与行政学 30 30 100.00 030302 社会工作 21 21 100.00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58 57 98.28 040101 教育学 29 29 100.00 040104 教育技术学 42 42 100.00 040106 学前教育 185 182 98.38 040107 小学教育 346 346 100.00 050101 汉语言文学 191 189 98.95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20 18 90.00 050107T 秘书学 17 17 100.00 050201 英语 175 175 100.00 050202 俄语 16 16 100.00 050203 德语 22 22 100.00 44 率(%) 学位授予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毕业人数 获得学位人数 050204 法语 17 17 100.00 050205 西班牙语 20 20 100.00 050207 日语 34 34 100.00 060101 历史学 76 76 100.00 060102 世界史 25 25 100.00 060103 考古学 18 18 100.00 060107T 文化遗产 22 22 100.00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180 170 94.44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2 2 100.00 070201 物理学 117 117 100.00 070301 化学 100 100 100.00 070302 应用化学 35 34 97.14 070501 地理科学 61 59 96.72 070504 地理信息科学 19 19 100.00 071001 生物科学 111 111 100.00 071002 生物技术 36 35 97.22 071101 心理学 51 50 98.04 071201 统计学 35 32 91.43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66 62 93.94 080705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36 34 94.44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40 135 96.43 081202 遥感科学与技术 17 16 94.12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22 22 100.00 120210 文化产业管理 20 20 100.00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17 15 88.24 120403 劳动与社会保障 22 22 100.00 120801 电子商务 19 19 100.00 120901K 旅游管理 17 17 100.00 130202 音乐学 100 100 100.00 130205 舞蹈学 23 23 100.00 130304 戏剧影视文学 16 16 100.00 130308 录音艺术 14 13 92.86 45 率(%) 学位授予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毕业人数 获得学位人数 130401 美术学 99 99 100.00 130402 绘画 45 44 97.78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24 24 100.00 130503 环境设计 27 25 92.59 130508 数字媒体艺术 23 23 100.00 全校整体 / 2927 2883 98.50 率(%) 22. 应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93.17%,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见附表 9 附表 9 分专业毕业生去向落实率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毕业人数 去向落实人数 去向落实率 010101 哲学 1 1 100.00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29 26 89.66 030101K 法学 39 37 94.87 030201 政治学与行政学 30 26 86.67 030302 社会工作 21 20 95.24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58 54 93.10 040101 教育学 29 28 96.55 040104 教育技术学 42 42 100.00 040106 学前教育 185 182 98.38 040107 小学教育 346 345 99.71 050101 汉语言文学 191 189 98.95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20 20 100.00 050107T 秘书学 17 16 94.12 050201 英语 175 158 90.29 050202 俄语 16 15 93.75 050203 德语 22 16 72.73 050204 法语 17 15 88.24 050205 西班牙语 20 16 80.00 050207 日语 34 27 79.41 060101 历史学 76 76 100.00 46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毕业人数 去向落实人数 去向落实率 060102 世界史 25 25 100.00 060103 考古学 18 16 88.89 060107T 文化遗产 22 21 95.45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180 178 98.89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2 2 100.00 070201 物理学 117 110 94.02 070301 化学 100 75 75.00 070302 应用化学 35 25 71.43 070501 地理科学 61 60 98.36 070504 地理信息科学 19 14 73.68 071001 生物科学 111 110 99.10 071002 生物技术 36 36 100.00 071101 心理学 51 44 86.27 071201 统计学 35 34 97.14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66 61 92.42 080705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36 31 86.11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40 128 91.43 081202 遥感科学与技术 17 14 82.35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22 18 81.82 120210 文化产业管理 20 20 100.00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17 13 76.47 120403 劳动与社会保障 22 19 86.36 120801 电子商务 19 17 89.47 120901K 旅游管理 17 12 70.59 130202 音乐学 100 93 93.00 130205 舞蹈学 23 23 100.00 130304 戏剧影视文学 16 16 100.00 130308 录音艺术 14 14 100.00 130401 美术学 99 90 90.91 130402 绘画 45 39 86.67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24 19 79.17 47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毕业人数 去向落实人数 去向落实率 130503 环境设计 27 23 85.19 130508 数字媒体艺术 23 18 78.26 全校整体 / 2927 2727 93.17 23. 体质测试达标率 79.71%,分专业体质测试合格率见附表 10。 附表 10 分专业体质测试合格率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参与测试人数 测试合格人数 合格率(%) 010101 哲学 42 35 83.33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100 76 76.00 030101K 法学 157 134 85.35 030201 政治学与行政学 89 79 88.76 030302 社会工作 78 59 75.64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262 219 83.59 030504T 马克思主义理论 43 38 88.37 040101 教育学 105 86 81.90 040104 教育技术学 174 154 88.51 040106 学前教育 836 697 83.37 040107 小学教育 1443 1223 84.75 050101 汉语言文学 703 574 81.65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90 76 84.44 050107T 秘书学 80 71 88.75 050201 英语 658 532 80.85 050202 俄语 60 45 75.00 050203 德语 73 56 76.71 050204 法语 66 52 78.79 050205 西班牙语 66 56 84.85 050207 日语 111 83 74.77 060101 历史学 484 353 72.93 060107T 文化遗产 80 60 75.00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728 589 80.91 48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参与测试人数 测试合格人数 合格率(%) 070201 物理学 420 339 80.71 070301 化学 349 264 75.64 070302 应用化学 64 50 78.13 070501 地理科学 305 266 87.21 070504 地理信息科学 76 66 86.84 071001 生物科学 101 83 82.18 071101 心理学 173 140 80.92 071201 统计学 16 15 93.75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208 151 72.60 080705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112 78 69.64 080717T 人工智能 190 156 82.11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09 219 70.87 081202 遥感科学与技术 74 56 75.68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78 53 67.95 120210 文化产业管理 85 73 85.88 120801 电子商务 69 54 78.26 120901K 旅游管理 59 51 86.44 130201 音乐表演 71 53 74.65 130202 音乐学 313 218 69.65 130205 舞蹈学 135 77 57.04 130304 戏剧影视文学 69 56 81.16 130308 录音艺术 50 31 62.00 130401 美术学 304 213 70.07 130402 绘画 169 119 70.41 130405T 书法学 39 35 89.74 全校整体 / 10366 8263 79.71 4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