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分院科技创新亮点成果、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简报2022年第1期.pdf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科技创新亮点成果、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 简报 2022 年第 1 期(总第 17 期) 中科院南京分院编印 2022 年 4 月 18 日 本 期 导 读 【亮点工作-各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等利用 LHAASO 实验对洛伦兹对称性给出最精确检验、中科院南京 古生物所三项成果入选 2021 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中 科院南京土壤所等关于生物多界互作控制地下文化遗址微生 物组研究进展发表于 PNAS、中科院南京天光所成功研制出大 口径望远镜成像光谱仪 IMSP、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牵头的 3 项 国家标准通过立项 【亮点工作-麒麟区域创新高地】“信息高铁”综合测调系统发 布、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综合系统装备研制平台及决策智能 与计算创新平台启动建设、基于 RISC-V 的开源操作系统研究 取得新进展、亚阈值电路设计研究取得新进展 【亮点工作-各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等利用 LHAASO 实验对洛伦兹对称性给 出最精确检验 日前,紫台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分析小组与中科 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合作,利用我国 LHAASO 实验观测到的超高能伽 马射线事例对洛伦兹对称性进行了高精度检验。与以往的实验结果相 —1— 比,LHAASO 将洛伦兹对称性的破缺能量标度提高了大约一个数量 级,成为当前对这一类洛伦兹对称性最严格的检验。相关研究成果发 表于物理学顶级期刊《物理评论快报》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三项成果入选 2021 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 展 3 月 10 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发布了‚2021 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 大进展‛评选结果,南京古生物所领衔完成的三项成果入选,分别为: 史恭乐研究员领衔的国际团队完成的‚内蒙古早白垩世新化石揭示被 子植物起源之谜‛ ,王军研究员主持完成的‚晚古生代化石宝库‘植 物庞贝城’系统研究‛,以及庞科副研究员领衔的早期生命团队完成 的‚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典型埃迪卡拉化石的发现及其古地理意义‛ 。 ★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等关于生物多界互作控制地下文化遗址微生物 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日前,南京土壤所冯有智研究员团队联合敦煌研究院等,结合野 外调查、扩增子和宏基因组测序、菌株生理生化鉴定和生物交互实验, 从微生物生态和生理两个层面系统阐释了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被 誉为‚中华东汉第一墓‛的打虎亭汉墓微生物组形成和爆发的生态学 过程。该研究是迄今为止国内外首次将生态学理论应用于文保微生物 研究,将更好地帮助科学家了解、制定和实施更有效的文保措施。相 关研究成果发表于顶级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中科院南京地湖所等揭示 21 世纪以来全球湖泊水量变化时空特征 日前,南京地湖所宋春桥研究员团队首次联合激光测高卫星的长 时序高程观测资料,对全球 10 平方千米以上的自然湖泊水位—水量 近二十年的变化特征开展了定量研究,分析了 21 世纪以来全球湖泊 水文变化的空间格局,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内流区、北美五大湖地区、 东非大裂谷、北欧及亚马逊河流域湖泊群水量增加最为显著。相关研 —2— 究成果发表于《地球物理研究快报》(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中科院南京天光所成功研制出大口径望远镜成像光谱仪 IMSP 1 月,由南京天光所研制的大口径望远镜成像光谱仪 IMSP 顺利 完成出所验收,随后开展了野外极端环境下的装调实验。该仪器安装 在我国大口径多功能高分辨光学望远镜上,兼具蓝、红和近红外三波 段同时成像和中低色散光谱长缝观测的能力,完全建成后将为银河系 致密天体巡天、时域天文后随观测和开辟快速测光的相空间等科学研 究提供强有力的观测手段。 ★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研制出用于可穿戴电子器件的热传导增强型柔 性水伏发电机 日前,苏州纳米所张珽研究员团队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将柔性离 子热电(i-TE)明胶材料与多孔 Al2O3 水伏发电机结合,构建了一种 热传导增强型柔性水伏发电系统。该工作从热能捕获和能量传导的角 度为打破环境桎梏提升水伏发电机性能和设计柔性可穿戴自供能系 统提供了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顶级综合期刊《自然-通讯》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牵头的 3 项国家标准通过立项 2 月 25 日,苏州医工所通过全国光电测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申 报的 3 项新制定国家标准‚光电系统中光学中心间距的测定低相干干 涉测量法‛ 、 ‚光学系统波前像差的测定夏克-哈特曼光电测量法‛ 、 ‚超 分辨成像光学系统物镜数值孔径图像式测量方法‛顺利通过立项公示, 实现了研究所牵头制定国家标准‚零‛的突破,提升了在光电测量领 域的影响力。 ★中科院赣江创新院开发出新型稀土掺杂的多功能玻璃材料 日前,赣江创新院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李国标博士基于稀土离子丰 —3— 富的能级和 4f 电子的跃迁特性提出原位侵蚀上转换发光玻璃制备方 法,研发出可高效响应低能光子的玻璃催化材料和陶瓷催化膜,突破 了稀土发光稳定性差和上转换催化光能利用量子效率低的瓶颈,并实 现公斤级规模制备。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应用催化 B:环境》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和《应用表面化学》(Applied Surface Science)。 【亮点工作-麒麟区域创新高地】 ★“信息高铁”综合测调系统发布 2 月,在南京市江宁区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核心区大会上 ‚信息高铁‛综合测调系统作为重大创新成果发布。该系统基于新一 代信息基础设施‚信息高铁‛综合试验设施研发,可实现算力资源纵 向‚端边网云‛全通路和横向全局跨域综合调度,将为‚东数西算‛ 工程算力网国家枢纽节点提供跨域算力调度支撑。 ★基于 RISC-V 的开源操作系统研究取得新进展 依托开源软件供应链重大基础设施,软件技术团队开展 RISC-V 基 础 软 件 供 应 链 的 共 性 关 键 技 术 研 究 , 实 现 openEuler 和 OpenHarmony 操作系统向 RISC-V 架构芯片的移植,实现两大操作 系统在 RISC-V 指令集架构上的核心软件栈适配,初步形成两大操作 系统的 RISC-V 参考发行版,为突破传统‚指令集+操作系统‛的格 局提供了重要基础技术支撑。 ★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综合系统装备研制平台启动建设 日前,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综合系统装备研制平台正式启动建 设。该平台包含基站、终端、仪器仪表、综合试验与验证四个研发支 撑子平台,针对装备系统的特有部件、平台、算法 IP 等,提供共性 技术研发保障,将支撑卫星通信装备产业从源头技术创新到产品研制 —4— 的全流程,进而打造国内一流的卫星通信产业集聚区。 ★决策智能与计算创新平台启动建设 日前,决策智能与计算创新平台正式启动建设。平台将聚焦研发 适用于复杂决策系统中进化决策和数据决策的共性软硬件技术,一方 面突破自主进化智能体的训练、进化、推演、决策技术,另一方面构 建大数据处理与人工智能决策能力,打造国内首个面向多行业的企业 级大数据决策通用试验设施。 ★亚阈值电路设计技术研究取得新进展 智能技术团队研发出一种高精度低功耗上电复位电路,利用不同 类型晶体管的阈值差异,将芯片的工作电压降低到晶体管阈值电压以 下,实现了高精度低功耗的亚阈值上电复位功能,为亚阈值数字系统 提供了模块化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集成电路领域知名期刊 IEEE《电路与系统会刊 II》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I: Express Briefs)。此外,NIIT_Triangle 研究生团队在‚华为杯‛第 四届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决赛中荣获赛事二等奖和企业命题专项 赛一等奖第一名。 ★吸附式制冷材料研究取得新进展 未来能源系统团队联合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和上海交通大学等, 研制出一种性能优良且具有产业化潜力的 SFO 型磷酸铝分子筛材料, 该材料具有优异的水热稳定性、制冷性能系数和较快的吸脱附动力学 性能,为开发吸附式制冷/热泵技术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 表于顶级综合期刊《自然-通讯》 (Nature Communications)。 ★流态化污水处理装备、生物可降解塑料装备研制取得新进展 绿色制造团队基于流态化三维电解技术,研制出流态化污水处理 装备,已在企业完成三维电解水处理小型装置的验证性应用,并开发 —5— 出处理规模不小于 10 m3/d 的流态化电解污水处理撬装装置。此外, 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淀粉基降解料母粒、降解塑料袋及降解餐 具的制备技术及工艺流程,搭建起生物可降解塑料中试实验设备,产 品的相容性、力学强度、耐水性等核心性能指标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新型疫苗、抗体、分子和免疫诊断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平台 SPF 动物 房和 P2 实验室搭建完成 日前,新型疫苗、抗体、分子和免疫诊断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平台 SPF 动物房和 P2 实验室搭建完成,包含 SPF 级小鼠饲养区、动物饲 养间和实验室,并设有隔离检疫室、胚胎操作间、影像室、手术室、 解剖间等辅助区域,可支撑在细胞和动物水平上开展非高致病性病原 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研究,并为长三角地区提供动物饲养繁育、病原 体感染建模、病原体内成像、免疫病理分析、疫苗评价等服务。 【简讯】 1、江苏省政府近期发布了关于 2021 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的 决定。南京分院系统研究所共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 8 项,其中青年 科技杰出贡献奖 1 项、科学技术奖 7 项(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3 项、 三等奖 3 项)。南京地湖所张运林研究员获江苏省青年科技杰出贡献 奖。南京土壤所张甘霖研究员团队牵头的‚土壤时空演变的数字表征 理论与方法‛项目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2 月,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调研部分中科院 在宁研究所及南京分院麒麟科教园区,并在国科大南京学院主持召开 座谈会。同月,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夏心旻调研国科大南京学院。 3、2 月 19 日,南京市江宁区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核心区 大会召开,会上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二期项目、中科院南京分院 与麒麟科创园人才共有产权房一期项目正式签约启动。 —6— 4、日前,ASO-S 卫星项目首席科学家紫台甘为群研究员应邀在 《自然-天文学》 (Nature Astronomy)杂志 Mission Control 专栏在线发 表文章,结合国际太阳空间探测背景,简要介绍了 ASO-S 卫星的科 学目标、载荷构成及研制进展。 5、日前,国际著名期刊《英国皇家学会自然科学会报》(The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邀请南京古生物所王 光旭研究员在内的三位中国古物种学家主编了一期中国古物种学专 刊,精选了中国在该领域最新的原创性成果,探讨了生物宏演化历史 中三个重大的演化转变,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6、日前,南京地湖所张运林研究员领衔的湖沼学研究团队立足 于千岛湖水质和饮用水安全问题,开展湖泊基础理论和环境保护应用 研究,创建了国内首个业务化运行的水库水质水华预测预警系统,成 果获 2021 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7、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中国科协办公厅联合发布了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2021 年度评估结果,苏州纳米所列科研 院所类全国第一位,蝉联江苏省内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第一位。 8、日前,苏州医工所杨洪波研究员团队研制出一种分层构架的 具有拱形排列网状图案的可拉伸微带天线,实现了在体无线通讯,并 通过在天线中引入不同的 3D 配置获得了优异的在体辐射性能,相关 研究成果发表于《微纳快报》 (Nano-Micro Letters)和《纳米能源》 (Nano Energy)。 9、1 月,南京天仪公司联合南京理工大学成功研制出我国最大 口径的φ800mm 平面激光干涉仪,突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成 功实现进口替代,将在大口径光学仪器装备的检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0、3 月,紫台组织召开空间天文探测与运控设施建设方案研讨 会,苏定强、方成、崔向群、常进、史生才等 5 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出 席。 —7— 发送:院机关相关厅局、分院系统各研究所 抄报: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南京市科学技术局、南京市委创新委员会 办公室 责任编辑:陈方圆 沈琛骐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