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生:关山飞渡石油情.pdf
倒科学大家 / 李艇院士 李德生(1922.10.17-),江苏苏州人,石油地质学家,1945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质系。 1945-1977年在玉门、台湾、延长、大庆、四川、胜利、大港和任丘等油气田从事现场石油勘探与 开发地质工作.自1978年以来,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硏究院总地质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 导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科学大家 @科学大家 李總生: 关山飞渡石油情 • 1922年10月仃日 出生于江苏苏州 毕业于中央大学地质系 1991 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院士) 2001年 T 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r- 科学大家@ “从上海滩到戈壁滩,是我 石油地质事业的起点” 大漠戈壁,遥见一老翁,头戴遮阳帽, 手持地质锤,伫立岩壁良久,左敲右击,琮? 有声,那便是李德生。这位地质老兵不改旧 习,大小外出,总要去地质现场考察一番。 他提前两天抵达玉门,此行为参加玉门油田 七十周年庆祝大会。 井上的年轻人听说来了玉门油矿的元 老,兴奋之余准备了一份大礼。李德生一下 车,见脚边排着一条长龙,石油人一看就 知一 一这是岩心。岩心就像窥地镜,从数千 a 2012年5月23日,李德生(右)在南京大学地质系成立100年会 上发言 米的地层取出,一米来长的圆柱体“土块”, 芥子纳须弥,懂行的专家能从中观察分析出 地层时代、油层厚度、储油性能、油、气、 水层的相互关系.... 以新中国成立之年为坐标原点,上溯十年(1939年), 长202井的玉门人抬出19箱岩心,— 玉门出油,下迄十年( 1959年),大庆井喷,前者是我国 箱装5个,几乎排出一趟刘翔的赛程,请李 石油工业的摇篮,后者摘掉了新中国贫油的帽子,实现了 元老指教。 石油自给的梦想。因此对中国石油来说,2009年也是个 “他们是要考考我这个老头子啊。” 大年。大年里,87岁高龄的李德生院士成了空中飞人 ,8 李德生也不敷衍,端过一把小马扎,蹲 月重访祁连山麓,9月途次松辽平原,倏忽万里,惊鸿照影。 下身子,凑着放大镜,将岩心握在手中,反 贯穿半个多世纪的中国石油工业史,见证者有之,亲 复审视,整整一上午,95个岩心看了个遍。 历者寥若晨星,李德生无愧其一。在玉门油矿,他是新中 李德生回赠长202井人一个振奋的结论:“长 国首任总地质师,至今唯一的“玉门油田开发建设功勋地 沙岭构造潜力无穷,今后是要为玉门油田恢 质师”;在大庆会战,他任会战地质指挥所副指挥,被授 复年产百万吨立功的。” 予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与李四光等地质元勋共享殊 坐落在祁连山北麓的玉门油田,横卧于 荣;他还曾历任四川盆地开气找油会战总地质师,大港油 千年的河西走廊之上。阳关古道,沙头酒樽, 田、任丘油田主任地质师,中国石油勘探研究院总地质师, 人、物瞬息万变,不变的惟大漠黄沙与道旁 为中国石油事业栉风沐雨,鞠躬尽瘁。李德生1922年生 的“左公柳” o左公柳,躯干粗壮,虬枝倔强, 于上海(原籍江苏苏州),从他1945年毕业于中央大学 虽与四周景物格格不入,但一见它不枝不求 地质系算起,至今已64年。他的石油生涯与共和国一同 的姿态,就叫人忆起“湖湘子弟满天山”的 成长,在科学的疆域里,留下了他探索的脚步。 当年,遂成中国人心头的一粒朱砂。 玉门油田也是石油人心头的朱砂。这里 @科学大家 竖着一座里程碑,纪念中国石油工业的发端、初成。在现 刻,凶险的绿光,扌卜面而来的野兽气息,李德生 代中国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1938-1949),玉门产油占全 从马车上一跃而下,举枪就射,“砰!砰砰砰……” 国总量90%以上;抗战烽火,“海口遭禁,外油断绝”, 两条首狼立毙枪下,群狼作鸟兽散。测量队员们 ”惟玉门油矿之勘探”撑起前方部队将士开拔之动能,浴 割下两条狼舌带回营地,附近村民纷纷割走一片, 血沙场,捍卫国土。 贴在门上当作门神,吓阻狼只来犯。 李德生阔别多年重到玉门,意义非凡,他曾说:“从 上海滩到戈壁滩,是我石油地质事业的起点。” 1945年23岁的李德生从中央大学地质系毕业,立志 初到玉门油田,玉门是一部翻开的历险记 。 ”他们瞒着我,事先根本不知道。” 2009年8月18 H,玉门油田迎来七十华诞, 为祖国“找石油”,毫不犹豫去了玉门。从重庆到玉门, 庆祝大会上,甘肃省委书记陆浩向李德生颁发“玉 行程2500公里,道奇卡车一路蹉站,历时两月有余,才 门油田开发建设功勋地质师”荣誉证书,七十年 将他送抵目的地。寥廓江山始于珪步,但李德生这第一步 来仅此一人,李德生既惊且喜。 迈得着实惊人。沿途,他经过川中盆地,看过剑门崔嵬, 李德生获奖,当之无愧。原因有二,其一, 穿越大巴山的古柏栈道,进入汉中平原,又翻越西秦岭到 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玉门油田首任总地质师,在他 达天水河谷,稍作休整,继续西行,越祁连山支脉,羁旅 任上的“一五”计划中,玉门建成了新中国第一 武威,此间竟迎来抗战胜利的喜讯。李德生回忆起那一日, 个天然石油基地;其二,在老君庙油田的基础上, 满城爆竹声声,火树银花,酒杯碰着酒杯,笑容对着笑容, 李德生主持勘探开发了石油沟、鸭儿峡、白杨河 他方知史称“金张掖,银武威”名不虚传。兴奋还未按捺 等5个油田,将玉门油田从年产油流7万吨(1949 下去,李德生复又西行,终于迎来玉门。 年)推向100万吨(1958年)的高峰。 玉门油矿此时有职工3000多人,地质室由孙健初(地 1953年,“一五”计划起步时,菊香书屋里 质学家)牵头,翁文波(地球物理学家)辅佐。著名的老 的毛泽东曾向李四光讨教:“先生,你说我们中 君庙构造已开始出油,油田年产原油50万桶(68511吨, 国真的像外国专家说的是个’贫油大国’? ” 1944年统计数据)。李德生下井后,被收编在翁文波麾下。 李四光摇摇头,坚定地回答:“主席,我们 1945年10月5日,他见证了我国第一个重磁力测量队的 不是贫油国。我相信中华大地上也有丰富的石油 诞生,翁兼任队长,李德生是技术员。 蕴藏在地底下,关键的问题是要进行调查和勘探 重磁力测量队实际上起到了地质和物探综合考察的功 用,李德生随翁文波溯黑河而下,测量观测点,绘制地质图, 从翁博士那里获益良多。 伏案工作的人很难想象野外勘察的辛苦.想不到风沙 遮眼的恶劣气候,更想不到“与狼共舞”的奇险经历。黑 出来。” 毛泽东依此对石油工业总结出一句外行人的 内行话:石油“普查是战术,勘探是战役,区域 调查是战略。”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32岁的 李德生走马上任玉门油田总地质师。 河岸边时有狼群结伴逡巡,它们世代在此生息繁衍,是当 “玉门石油虽发现已久,然从事科学研究中 地的“原住民”,相较测量队就成了跨过领地的“侵略者”。 甚鲜,故其矿床如何,分布情况、有无价值,颇 12匹恶狼列阵与李德生他们对峙,这是从未有过的惊险时 乏参考。”诚如孙健初在《玉门油田地质报告》 科学大家@ 大庆会战 “一五”计划乃共和国工业建设之U蒿矢。 工业腾飞,石油是血液,是命脉。 茫茫大地油在哪里?石油工业不能是无 米之炊,第一步就要找油……新疆克拉玛依、 玉门鸭儿峡、青海冷湖等油田相继发现与建 设,到1957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145.7万 吨。不过,这个数字离中国飞速发展的工业、 国防所需仍不啻杯水车薪。 1958年2月,分管石油的邓小平副总 理作出了新的战略决策一一石油勘探战略东 移,接着地质石油两部确定松辽盆地作为主 战场之开展大规模地质勘探,决定”三 年攻下松辽(1958至1960年)”。 1959年4月11 H.松辽石油勘探局 32118钻井队开钻“松基3井”,很快在国 a 2010年8月,李徳生(右二)在新疆塔里盆地考察塔河 油田 庆前夕得到喜讯,9月26日上午水尽油涌, 达到日产13. 02吨工业油流一一 “大庆油田” 在这天诞生了! 中所言,摆在李德生面前的是一张乏味的白纸。他需要逢 山开路,遇水搭桥。 石油勘探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概括为: 普查先行,物探定论,钻井出油。因此,出 到任后,李德生组织人员整理油井井史。玉门油田全 身石油工业部的李德生是跟在地质部勘探人 矿59 口油井,从1939年至1954年,从油井的井身构造 员之后到达大庆的。此时,已是松辽平原上 到采油简史等项资料,摸得一清二楚。一改过去中国石 的隆冬腊月,荒烟蔓野,千里冰封,凛冽的 油靠“口述历史”的陋习,交出了玉门油田第一套完整的 寒风席卷过苍茫辽远的东北大地,刀割般打 井史资料。 在李德生的脸上。年轻的李德生有着强烈的 “胆子大一些,将探井向西甩得远一些。”玉门矿 预感,或者是一种炽热的渴望,这片沉睡的 务局局长杨拯民(杨虎城将军之子)一席话让李德生抛下 土地终将打破平静,在它糙厚粗栃的背脊下, 顾虑,放手一搏。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李德生这一甩, 正涌动着黑色的血液,积蓄力量等待喷薄而 甩出玉门辉煌三十年。截至1987年,玉门油田累计采油 出的一刻。 2200万吨,其中老君庙1648万吨,鸭儿峡318万吨,石油 然而此时,摆在李德生面前的第一个难 沟138万吨,白杨河71万吨……无论规模还是产量,玉门 题就是去见一个人,一个首长,一个传奇, 均列前茅。 一个老对头。 @科学大家 » 2007年9月4日,李徳生(左二)与中大地质系45级老同学何立贤、田在艺、张传咳合影 大庆会战总指挥、石油部长余秋里正在会战指挥所焦 急地等待李德生。 久经沙场的余秋里,脸庞瘦削,五官清俊,走路时左 余秋里“噌”地站起来,大步走到李德 生面前,双目狠狠盯住对方,声音是从鼻孔 里出来的:“你再说一遍!” 右摆动的手臂一边“嗖嗖”生风,一边则空洞洞地飘在腰际。 李德生挺着脖子,说:”我还是坚持等 他是军中人尽皆知的“独臂将军”。他雷厉风行的作风人 地质情况弄弄清楚再大干也不迟……不能蛮 称“余秋里刮胡子一一连肥皂都不打”。 干,要干也得等地质资料都收集齐了才好决 余秋里行伍出生,不懂石油,抗战时还错将敌军丢弃 的机油当做菜油,交给炊事班做菜吃,结果拉肚子拉得人 仰马翻。 余李二人首次交锋,书生遇见兵,火花四溅。大庆会 战前,国家曾想在川中找油。余秋里任“川中会战”总指挥, 李德生是川中矿务局总地质师。 定怎么干嘛!” “那你说要等到什么时候? ”将军强压 下心头的不满。 “这个我说不准,或许半年……也可能 一年、两年……” 这不温不火的回答彻底激怒了余秋里, 独臂将军立功心切,一声令下,从战火中走来的手下 他拳头猛地砸在桌子,吼道:“扯蛋!等你 个个拼命,以排山倒海之势,从玉门、新疆、青海挥师“天 资料收集齐了,人家钢铁大王都已经把英国 府之国”,拉开了共和国石油工业史上第一场会战的序幕。 美国都赶超了。我们还干个鸟!你这叫动摇 “可我觉得川中这样的地方,地质复杂,不宜如此大 军心知道吗?油都喷到天上了,这是最好的 动干戈搞会战。最好再等等已经出油的几口井观察一下为 妙。”作为四川石油管理局总地质师,李德生给那些摩拳 擦掌、跃跃欲试的将士当头泼下了一盆冷水。 资料,亏你还是个总地质师呢!” 顶着领导的唾沫和同事异样的目光从屋 子里走出来的李德生依然固执己见。科学入 余秋里第一次注意到身边这个一直安静、温和的年轻 讲的是科学精神,和军队里那套绝对服从命 人。在热火朝天的场面下,这个看似羸弱的书生却摆开了 令的作风截然不同。如今回忆起川中会战时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 的场景,李德生还是那条信念:尊重科学, 科学大家@ « 1994年,李徳生考察油田 尊重事实。 李德生的“泼冷水”不幸应验。指望年采300万吨 原油的余秋里最后收获了不到1/10的石油。川中会战 宣告失败。 一个经验不足的石油部长开始变换思维看问题,同 时他还记住了一个年轻地质师的名字一一李德生。道之 所存,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是一个敢说真话的年轻人, 这是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人。 1960年元月,就在“松基三井"出油后不久,当余 秋里拿到地质部送来的大庆长垣地震构造图,手下人告 诉他在几十公里以北的萨尔图一喇嘛甸地下储藏着更丰 富的石油时,他并没有喜形于色,这次他学会了耐下心 来,听取李德生的意见。 “北边的构造显示告诉我们 ,那儿值得去大干一番。 因此我考虑咱们把原来的勘探作战方案作些调整,在北 边三个构造的高点上各定一口井,立即着手进行’火力 侦察’,彻底把这王八盖子(余秋里对大庆油田生产区 的戏称)底下的储油情况弄它个明白!你看怎么样? ” 面对首长机关枪似的诘问,李德生不紧不慢地用手 指在构造图上比划了几下,又在三个构造高点画了一个 三点定乾坤 “呵,这就是松辽,广袤无垠,一展平 川,举目无边;呵,这就是松辽,白雪皑皑, 滚天银装。一个连一个的水泡子像一面面巨 大的镜子,在阳光下格外耀眼……太美了! 美得透心,美得刻骨,美得热血腾升。但也 太苍凉了!苍凉得叫人恐惧,叫人寒颤,叫 人呵叹。” _位作家这样嗟叹。 李德生顾不上嗟叹,漫天风雪里,他带 着四人组成的测量队从大同镇出发,奔赴北 方一望无际的草原。“虽然拿到了地震构造 图,但要在茫茫草地里找到图纸上标出的高 点并不容易。” 一样的草皮,相似的水泡子, 测量队员们就像拔剑四顾心茫然的侠客。他 们先把手中1: 50000比例尺的地形图用缩 放仪缩放成与1: 100000比例尺的地震图相 同比例,接着将两图重叠,定下高点,以此 作为定井基点。 第一口萨尔图高台子上的探井确定后, 三角形,说道:“余部长,这回我一百个赞成你!” 余秋里兴奋地拍着李德生的肩膀说:“既然这样, 我把这三个井的设计任务交给你了,得用最快的速度搞 出来! ” ”是!部长放心!”李德生接下命令。 定名为萨一井(后改为“萨66井”)。李 德生这边刚确定井位,那边就调来32149钻 井队。为了尽早定下预探井位,临走前,余 秋里嘱咐李德生“不用回来汇报”,全权调度。 @科学大家 « 1983年,石油地质学家李徳生与石油研究院同事研究渤海湾盆地勘探部署 这是一场真正军事行动式的“火力侦察”,更是石油 初试日产量达148吨。如此高产量油井,如 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按照一般的勘探程序,一个地区打 此厚的油层,如此好打的油井,在中国石油 出见油井后,采用十字剖面布井办法,以2公里上下的井 勘探史上也是第一次。至此,余秋里所说的 距依次向左右展开勘探,一面侦察地下储油面积,一面探 “王八盖子” __大庆长垣构造正式被确认 明油水边界。现在常规被打破了。李德生、邓礼让定下的 为世界级的大富油区。 三口井,从松基三井所在的大同镇一下甩到70多公里外 的萨尔图和喇嘛甸。 这一石油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后来被赋予了一个响 亮的名字:三点定乾坤。 大庆会战的每一个细节,李德生都记忆 犹新。他回忆起葡萄花构造的第一口井试油 时的场景: 已是凌晨,12时正式试油。人群圈着油 三口井不负众望,获得了高产油。第一口 “萨66号” 井,作为技术人员的他严阵以待。一声令下, 井于I960年2月20日开钻,很快见油层,3月13日完井, 开阀放油,黑色的油龙从地下一冲而上,直 科学大家@ 喷向十几米的高空。“黑云压城城欲摧”,天空瞬间漆黑,随 即“落下乌亮的油豆豆,像下雨一样”。工人一时疏忽,将本 该注入油罐的接头接到了天上,凝固点在零上25度的石油遭 遇零下40度的低温,瞬间凝固,变成了咖啡豆般的颗粒。油 豆豆倾洒下来,落在李德生的皮衣皮帽上,骨碌碌,滚到地上, 踩一脚,不滑又不碎,软绵绵如海绵一般。 1960年3月中旬,“五级三结合”技术座谈会在安达线铁 路俱乐部召开。这次会议酝酿了由李德生起草、康世恩定稿的 ”大庆长垣钻探和开发过程中取全取准20项资料和72种数据” 的技术规程。“20项资料72种数据”日后被石油界奉为“石 油开发法则”。 ”石油开发法则”的确定和实施,使得大庆乃至后来整个 中国石油开发事业有了科学规范的技术依据和行动准则。 在大庆期间,李德生的努力保证了大庆油田首个“长期高 产稳产”十年。他拿出油田年产量统计图表不无自豪地解释道: “从1976年到2002年的27年里,大庆一直保持着年产5000 万吨以上的产量,和世界上的其他大油田相比,也是罕见的。” 和李德生聊天,看着他翻阅那一张张照片,从头带学士帽 的莘莘学子,到脚踏毡靴依坐祁连山壁的年轻地质师,从坐着 四轮吉普长驱在苗栗、新竹,到驾着马匹驰骋于酒泉明海,从 西装革履、呢大衣到粗衣布裤、军棉袄,他始终一脸恬静的微笑, 身边常常或抱或牵着他的儿女妻子。李德生记得妻子在歌乐山 送别他前往玉门时,许下的“把家安顿在玉门”的承诺;记得 在陕西延长的窑洞里,他帮着女大夫亲手接生了次女时惊心动 魄的一幕;记得延长老区乡亲端上的小米粥;记得大庆独臂将 2005年10月,在陕西延川庆祝延长油矿创建 100周年上致辞 军沉沉地落在他肩上的手掌。罡风吹不散,总是石油情。在李 德生不动声色的外表下,不但有科学人的执著,有坚持,还有 某种沧浪之水,清则濯缨,浊则濯足的豁达。 来源:《光明日报》 @科学大家 李德生院士主要论著 1980 年 1980 年 1981 年 1982 年 渤海湾含 渤海湾之 中国东部中、 中国含油气 ;f 中国东部中、 油气盆地 含油含气 新生代箕状凹 盆地的构造 新生代盆地 陆架新生代 的地质构 “下堆积” 陷油气田分布 类型 与油气分布 含油气盆地 造特征与 盆地之地 规律与勘探方 油气田分 质及构造 向的硏究 布规律 之特征 1983 年 1983 年 f -----1 中国沿海大 的地质特征 号—二~;. 1984 年 1987 年 1989 年 2003 年 2006 年 2006 年 展望中国石 中国石油地 高增益间接 李德生文集 李德生文集 油勘探的前 质论文集 驱动惯性约 (±) (下) 1946-1965 束聚变物理 李德生 过程 Tectonic Types of Oil and Gas Basins in China(Second Edition) 景 jm;1 沁品“ ■ 1»——… 每一期都值得收藏! 科学大家@

李德生:关山飞渡石油情.pdf




